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生活感悟散文

2023/01/02好文章

生活感悟散文(精选16篇)

时光是最好的礼物

文/张建

元旦已经过去半个多月,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也许有不堪,可能有不忍,大抵更有过欢笑和幸福。

收起平日里的匆匆步伐,安静地蜷缩在屋内一隅,室小心大,放下了生活琐碎,把往事串联成线,只任回忆嚣张,旧情难忘。我们总怪时光太快,却不了解她在烟雨中等你,你似从前我行我素,依然不去遵循她的节奏。不是她太无情,而是我们不肯去追随。

此刻是凌晨三点十四分,听到时间的脚步声了吗?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就是这种心情,我虔诚地细数过往岁月。今年亦如此。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对时间最好的祭奠?我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心中默想,到底有多少美好与我们不期而遇了呢?

年少时,一听说晚上几点几点有百年难遇的流星雨,小伙伴们就会相约来到操场对着划过的光许愿,即使天冷夜深,哪怕我们都裹着被子,也从未失约,天真的你和我笃信那一刻许下的心愿一定成真。还有到了期末考试的那天,我们坚决不肯在吃早餐时剥上一颗鸡蛋,我们是奋斗中的孩子,口里唱着“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但是最怕所有努力归零。每一个曾经年轻的我们,青葱年华里都有珍贵的笔记本陪伴,它忠诚地倾听我们的碎语闲言,还记得你在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会反复写某人的名字吗?据说多写几次,就会见到呢,于是我们埋头去写……那时候,我们好像很容易被骗,可是过得很幸福,依旧乐此不疲地相信美丽的传说。

时间很瘦,容颜变老,心易沧桑。

还有小时候那种浪漫的期许吗?回答是有的。晚上做梦的时候,还是会梦到有人驾着七彩祥云来找自己。白天收拾家事的时候,还是会因为柜子里跌落出的零钱而欢欣雀跃,说不定哪里还会有这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呢!当驾车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恰好红灯变绿灯,心中的小喜悦写了一脸。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正好打折的时候,还是会为这种恰恰好感到万分侥幸,庆幸自己来得不早不迟,就像孩子手里拿着的钱正好够买一颗糖一样。生活中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我们有时候会认为这纯属巧合,不会雷同,可是我更愿意相信这些就是生活为我们铺排好的,为什么不把它当作生活的恩赐欣然接受呢?为什么不把它看成是生活对你付出之后的奖励呢?

原来,我还是过去的我,并没有失掉所有的本真。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就是我坚信的依据。时光没有剥夺我们太多,相反她宅心仁厚,我们该心存感恩。

曾经很喜欢光良的“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可是我还是十分渴望童话中的美好,给自己的生活多留一点点的甜有什么不好呢?否则我们怎么继续生活?

长大之后,我们开始喝咖啡,可是原本我们是喜欢喝牛奶的。牛奶中的甘甜易品易得,焦糊的咖啡也有甜的味道吗?如果品尝出,那真是绝对的生活达人,咖啡就是要比牛奶的滋味丰富得多吧,专业的品酒师不就尝出了酒的各色味道吗?咖啡更加接近生活原貌,苦甜交叠,我们就是要把生活品出更加甜腻的口感来丰富不断流走的时光。“甜是生活的朗诵者,苦是故事的摆渡人”,经历过风雨方知彩虹的可贵,到这时就可以向着时光高喊:我没有辜负你。

时针已经转到五点五十分,天色尚黑,雾霾也许还会继续,我准备好了去面对,在痛苦的日子里也需要迎接惊喜。珍爱时光是对她最好的纪念,因为时光是我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感谢成长的自己

文/若愚

光阴似箭,月圆月缺,漫步人生路,不经意间,自己竟然已踏入中年女人的行列。种种过往,或忧伤、或欢愉,不管是执着,还是执念,给予我的是思想的磨砺和生活的力量,感慨之余,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幸运……

蓦然回首,人生在世,沧海一粟,多少个情非得已,一路走来,尝尽人生百味。曾经的我,是那么的青涩、懵懂;曾经的我,希冀像睡莲一样,寂寞中静静地绽放,演绎着别样的风景,不媚不惑,可以不露声色的笑纳世间沧桑,不骄不躁,娇姿百态,怀揣着最初的梦想,诉说着云淡风轻的情怀。

人生需要智慧的沉淀,中年的我,看懂了很多,也承受了很多,多了份谦虚和修养、从容与坦荡。那些不能接受的人和事,曾以为过不去的坎,刻骨铭心的苦与痛,都已随风消逝,镶嵌在记忆里。不再任性,学会用微笑面对生活,与自己和解,遇事不急,处事不浮。沉默中学会包容,懂得思考。知道珍惜和担当,接受平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恬淡地工作、生活。

有人说:中年的女人如一朵盛开的百合花,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更加圣洁、迷人。是的,中年女人的魅力,在于从灵魂中渗透出的从容、淡定、自信,而不是容颜的娇美靓丽。

日子总是周而复始的过着,每天却弹奏着不一样的音律符号。生活闲暇与朋友小聚闲聊,一个人听音乐,读书、品茗、文字抒意都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感谢人生给予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历经风雨过后,在中年这个丰满的季节里回望,依然能量满满,感谢生命,感谢那个永远初心不改的自己。

生活鲜有恒等式

文/轻轻一丝风

生活原本是简单朴素的,欲望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舐你原本平静的心。不能实现的,一直异想天开;不能拥有的,一直幻想属于我那该多么美好。所以我们总是不平衡,而且常常义愤填膺,譬如感情,譬如财富。于是,各种折腾就开始了,折腾得乱七八糟还是不平衡。

有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佛,一半做成台阶。台阶不服气问佛:我们本是同一块石头,凭甚人们都踩着我,而去朝拜你?佛说:因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千锤万凿。此时台阶沉默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于爱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故事,无法述说,只能放任那些或刻骨铭心或渐渐淡去的情感在深夜情景再现。其实,刻意去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去都有它的规律,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折腾也是徒劳无益。很多故事不必说给每个人听,就当做是一段记忆,伤感却也美丽。有时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去安慰别人,却说服不了自己,也许有这么一个人,你无数次说要放弃,但终究还是舍不得。于是,很优秀的你看到别人卿卿我我就不平衡了,就纠结了,爱来爱去那么多,直到有一天,却发现一傻瓜默默地等着你,你臣服的,又是一个不等式。

提到财富,更是义愤填膺:他有,我为什么没有?他吃香喝辣,为什么我不能?拥有财富不是错,取之有道是根本。想多赚钱也理所当然,吃穿住行都需要钱,你再清高,总不能喝西北风吧。赚钱是为了生活,无需拿生命做赌注。只要勤奋一点,就可以维持粗茶淡饭的生活。简单朴素的生活也蕴含着无限快乐,不满足,喜攀比,是个性,也是共性。于是,机关算尽,尔虞我诈,致使每一笔财富都变得鲜血淋淋。

生活鲜有恒等式,爱情不能平分;财富不能平分;幸福不能平分;快乐也不能平分。面对生活,或微笑,或啜泣,只能自己选择。

超市 接地气的心灵旅行

文/董嘉慧

超市里喧喧嚷嚷,是妇人们的叨叨声:哪种菜更便宜、什么肉涨价了、哪个牌子的东西有问题……

这份物美和价廉,都是经过妇人们的反复比较、精明挑选过后的珍贵产物,这是生活中最纯粹的话题。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居民们过着类似的生活,她们在为全家的衣食住行操心,她们盘算着家庭今晚的团聚该是如何地温馨……

每一次去超市,我都把头发绾起来,穿上较长的衣裙,这样我会些许褪去平日里活泼的色彩,显得不那么稚嫩,这样也许能和这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只是,当收银员把找回的钱交给我,笨拙数钱的动作还是露了馅,她会悄悄地打量我,猜度我的年龄,想着为什么我这个年龄的女孩会来超市买上一堆食材和生活用品?

就算是这样,我依然想要大声宣告我对超市的热爱。去一次超市可以很实用,能寻得你生活需要的东西。当然,更多的时候我把去超市当做一次心灵旅行。超市的各色货架间有我在日常无法碰触到的世界,我在蔬果区找到贴近农民的感觉,寻找农产品生长最初的来之不易,还有它本身被培育时被赋予的伟大价值——消除这世间的饥饿。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带着泥土的印记、显得有些脏兮兮的土豆,尚未被拔去叶子的胡萝卜,带着一小段树枝的柑橘,它们的外包装箱上标注着遥远的地方,还有名字可爱的村庄。

售货员用马克笔写着吸引你目光的小标语,让你了解到如今又有了新的技术能培育出更好吃、更健康的优良品种。大妈们干练地走过来,娴熟而果断地在称量前扯下不新鲜的菜叶,在限时特惠的樱桃堆里疯抢;再等到晚上快关门的时候,熟食区的翅根、羊杂、猪耳朵又有好多变成了买一赠一,为了方便识别还专门捆上红色的胶带,提醒收银台只扫一件的价格……

这些朴实的细节都让人感动,它们是那种热乎乎的暖流,甚至让我从心底升腾起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影像,却带着迷人的气息,文化果真不只在高境界的思想里,原来也在“雅俗”之中。我在超市里,将它感受。

婚姻漫谈

文/冯海燕

红尘相遇,不问恩怨,一心向暖!素色流年中,从执手的一刻起,就决定相携看一世繁华。那就不如让安暖永驻心田,墨发经年,看时光清浅,流淌过眉梢眼角,任心境百转千回,滤去生活浮华的表面,细细碎碎的温暖,若穿过轩窗的阳光,总透着股股暖意流淌在心间的角角落落。

在婚姻的王国,爱情只是建构城堡的基石,日常生活里的一粥一饭一饮一食,才更地久天长、宜家宜室。两个人在一起,往往是生活中的那些细节,成为决定婚姻能否久长的关键所在。

其实,从决定迈进婚姻那道栅栏儿的一刻起,谁不是奔着幸福的终点一路狂奔?可怎么走着走着,一些人就散了;看着看着,好多情就断了。那粒将两个人牵系一生的纽扣,究竟是在哪儿断了线?还是在最初的开始,就扣错了地儿?

毫无疑问,婚姻,是人生中的一门必修课。在婚姻的大课堂,大家都是边走边学,学着两个人在婚姻家庭中忍让、包容、担当、放过……牵系越多,包容得越多,退让的步子也就越大,我们将这称之为“成长”“成熟”。

有多少段爱情,没有败给天崩地裂的重重阻挠,却最终摧毁在日常细节的繁琐零碎。恋爱时,谁不是“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可走进婚姻,就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甚至于谈恋爱时的那些小情调彻底使不上劲,爱情被凌乱的生活细节消磨得疲惫不堪,花容惨淡。真正能够起作用的,反而是两个人志趣的相投,生活习惯是否一致,甚至于一日三餐的口味,每天的作息时间……当然,这一切,是以爱为基础的。但是,再汹涌蓬勃的爱情,终究抵不过细水长流般机械重复的日子的侵蚀!所以,两个人,从进入婚姻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思想灵魂层面的共振。无论走多远的路,看多少风景,只有心在一起,才不会将彼此丢失在一路前行中那些充满诱惑的角落。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可能仅只是因为对方的一个明媚笑容,一个抬头颔首间的小动作,甚至只是一缕无意间拂过眼角的长发,心,就怦然而动了。但婚姻,却完全不是能够仰仗这心动的几个瞬间就足以度过一生一世的光阴。婚姻,需要更为诚恳的态度、更为踏实强劲的姿势。最终决定两个人到地老天荒的,不是鲜衣怒马、风光旖旎的风花雪月,而是那些漫溢在日常生活中的枝枝杈杈,随着时光的流淌,不经意间满覆了两个人生命中边边角角的细碎。于是,在一起,成了生活的惯性,成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

岁月经年,当时光老去,驻足生命的风口白首回望,没有因错过彼此而留下遗憾,没有因在某个路口松开彼此相牵的手而欣喜。看那些走到“金婚”、“钻石婚”的夫妻,悠悠几十年日子,怎么可能没有经历诱惑或遇到几个情感的岔路口呢!只不过是他们记得,在诱惑面前,扣紧爱人的手,一路向前,任生活雕刻两个人的恒久模样。

《竹笋干》在我生活中的情怀

文/东山峰人

昨天,朋友来串门顺便捎带了一袋竹笋干给我,重量约500克,袋子封顶上还冒然冠名着(山珍海味)的字样。我的眼睛足足的盯了它几分钟,思绪从疏远的厨师工作中做了一次短暂的遐想,瞬间又回归到生活的实质里,然后再去感受那曾经的熟悉。不竟然,那些朴实微小的生活细节竟然轻敲了我对它的记忆,让眼前的这袋竹笋干勾起我47年前的生活情怀。

当知青回城充满庆幸和欢愉的时候,年轻人心头没有那么多心思去挑选工种,也没有那么多舆论裹挟相对抗的张力,只有,许多孜孜以求的就业目标和回城的需求。或许,我就在不经意之中被分配到了长沙纺织厂食堂工作。

联想到当下,50 60年代的那代人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人,他们受尽了磨难,吃够了苦头,也锻炼了坚韧不拔的品质,能回城做事,虽说是干厨师工作,但心理也足以安慰。

47年过去了,当食堂那种叮叮当当案板的切菜声甚嚣尘上时,当锅碗瓢盆呱噪之声冒出时,当这袋竹笋干再现眼帘时,一切让人在真实之中发现‘布帛菽粟’的微光,并且相信彼此仍将陪伴你生活的一日三餐。从而使心底积压的困惑和存在感终于得以表达,为此,写上此文很有必要。

如果不是这袋竹笋干的制作和烹饪的繁琐,从外表上很难看出它曾经在食品里料中所充当的角色。所以,民间俗有‘山货鲜在一笋间’之说,很难想象,食品中没有了竹笋干,饮食行业将会暗然失色。

中国是竹笋之乡,三明将乐县加工的笋干是‘闽笋干’是主要产地之一,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片宽节短,肉厚脆嫩,香气郁郁,俗有‘山珍海鲜’之称。并且在全国及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名菜佐料中久负盛名。

我的师傅曾经告诉我说;笋干是一种干货食材并不能直接吃,而且还十分坚硬,很难浸透浸软,所以在食用前一定要提前泡发。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把笋干先用热水浸泡一天至软。 2、换水将竹笋淹没,(可放点减)煮开5-10分钟后换水再煮开,静置1-3天(夏季1天,其他季节时间可长点)。 3、按2.要求,重复4-6次后,竹笋水已见清亮,4、然后捞上来按笋干的纹路剥切开片或横切成丝,最后再放入水中煮开待发涨,当竹笋已经泡发好了,用时捞起随时就可以待用了。

师父还说,干笋子在炒的时候,需要先把笋子先在锅中煸炒干水气,这样炒出来味道会更好吃一点。

春来秋去,六年的厨师工作,我学会了红案中许多烹饪手艺,知道竹笋干的做法可以千姿百态,而且可以使其精致到了每天每餐,或许这就是现代都市酒楼、餐饮业黑白不分明的秩序。美食当前,总能有所思,还有品后的体味。几道竹笋干做出的珍馐美馔,让人垂涎欲滴、馋性千娇。这非比寻常的韵致又或是我47年前分配在食堂工作青春躁动的开始。

用温暖的文字来抚慰心灵,感觉在普通人的生活里,谁没有柴米油盐的压力?一地鸡毛的琐碎,反映在70年代的社会生活中,折射在大相径庭的形象里,追寻着时光所夹杂着的那若有若无的味道。

70年代工厂的食堂里,基本都是馒头、稀饭和几米高蒸笼的‘小钵子饭,大锅菜’。菜肴的花色品种,相比酒店来说要少的多。而且在烹调方式上以炸,煮,蒸,炖为主,小炒类的菜比较少。对比酒店大厨制作的菜肴在“色,香,味,型”上的讲究,就更不在一个档次。但几分钱一份的素食、一角两角钱的荤菜,无不彰显着那个年代的生活痕迹。偶尔的蒸扣肉、炸肉丸、红烧鱼、做卤菜或是什么小炒之类的菜很少出现的,切竹笋干更是希见的现象,除非需要招待外面来的领导或者‘贵客’。

然而,作为美味佳肴能挂在肠胃壁上的‘竹笋干’却在餐馆,酒店、宾馆里是十分的常见。

什么毛竹笋干尖炒肉、水发竹笋干烧肉、竹笋干焖肉、竹笋干贝菌菇汤、(竹笋干)南乳焖五花肉、牛腩炖竹笋干、竹笋干蒸咸鱼等等且是不胜枚举。

早先年,去了一趟师父家,他用一些笋干和牛腱子肉做了一道(笋干红焖牛腱)的菜,看着端上来的这道菜,尝试一块,我依然惊讶,香菜盖在上面,真正绿色天然,返朴归真,辅以“煮、煲、蒸、炖”的传统做法,锁定营养,留住香味。笋干焖牛腱子肉简太好吃,笋干吸进了腱子肉的肉香,吃进嘴里既有笋的鲜香又有腱子肉的香气,实在是相得益彰。更值得称道的是,菜里面的干笋子,完全将主角牛肉的光辉掩盖,而赋予这一极为复杂的美味和鲜活的味蕾。

后来师父神秘地告诉我,做这道菜,讲究的是料和配料。主料,牛腱适量、笋干适量,辅料;姜适量、桂皮适量、花椒适量、草果适量、香叶适量、小茴香适量、干辣椒适量、橘皮适量、八角适量、红烧酱油适量、冰糖适量、葱蒜适量、微辣口味、焖工艺、一小时耗时、普通难度。

做法步骤;1、牛腱改刀成小块,焯水备用,笋干提前泡发中途多换几次水,姜葱蒜切好,2、热锅温油,放入姜葱蒜。3、放入辅料里的干料,炒香。最后撒把干辣椒,继续炒香。5、放入牛腱,翻炒。6、放入几粒冰糖。7、放入一勺红烧酱油,继续翻炒,让牛腱上色。8、倒入电压力锅,放入笋干,加入没过牛腱的水,上压后炖40分钟,开盖调入适量盐即可。

午饭后,我搬出藤椅子坐在他家的阳台上,靠着墙壁,微微闭着双眼,享受着阳光与(笋干红焖牛腱)的幸福,品味着一种情趣带来的温暖,追寻着那妙不可言、齿颊留香的味道。老壳里还是在思索着中午的那道菜。

说实话,‘笋干红焖牛腱’在本质上,笋干只是美味中的一种表演的食材,但这个食材的搭配与主角牛腱子肉、加上适当的配料、在师父的捣艺下,一道鲜美多汁,麻辣鲜香,珍馐美味的笋干就香飘十里了,难怪满桌上的人说;所有这些的基础,都是笋干的作用。

过去与现在,总个笋干的做法,都是以竹笋为原料,去掉壳后通过蒸煮、烘干等工艺制成。由于笋干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泡好的笋干肉厚脆嫩,也被人们称为玉兰片。它还是食品届中的特产和有名的山珍之一。

其实笋干不仅是做配菜来使用,而且它的成分还有相当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人们使用它以后既能预防三高又能美容养颜,还能提高身体的抗衰老能力。

据南京市林产化工厂研究室测量,笋带有糖原2-4%,人体脂肪类0.2-0.3%,蛋白2.5-3%,并带有胱氨酸、磷酸等18种碳水化合物和多种营养元素,及其磷,钙等身体需要的营养元素。比如由毛笋做成的"烟笋",100克中带有19克多的蛋白,及其丰富多彩的钙、磷、铁等无机质。据中医科学研究,因为竹笋干带有多种营养元素和甲基纤维素,具备抗癌、防癌功效。长胖的人吃笋以后,也可促消化,降低人体脂肪。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而抱怨你的食物。’竹笋干绝对是餐桌上一道少不了的主菜料,炒菜要用它,汤菜也要用它,可以说竹笋干成了中国传统菜谱中的佳肴,味香质脆。虽然如此,但一切发轫都始于切竹笋干开始。它让人在植物的真实转变之中发现了希望,然后相信由一种植物转变到山珍海味之佳肴的‘涅变’。

过去在民间,大凡逢遇红白喜事,厨房师傅首先就会预选一个‘宴席菜单’的采购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采购品种就是‘竹笋干’或叫(玉兰片),当一斤竹笋干泡发后大约能有2至3斤湿笋。

每回跟随师傅出去帮这些‘红白喜事’的忙时,我记得,切湿笋干是最费力的活儿,首先你得准备一把好菜刀,菜刀要稍重,刀口必须磨得锋利,否则切不了多久手就会切的起泡,几个小时切下来,你还得反复荡韧刀口,还必须有强劲的脚力和手腕力支撑,好在身子骨还强壮,但是,每当切完后,我还是累的够呛。湿笋切下来,一般以切笋丝为多,切片次之。笋丝以炒肉丝和鱿鱼或墨鱼丝为主,笋片多以做杂烩和烩肚片、鱿鱼片及烧鸡鸭等。

在食堂工作和数次‘红白喜事’中的帮忙,我学会了许多红案的烹饪技能,掌握了白案的制作过程。特别是对竹笋干的泡发、制作、烹饪一系列流程,我是熟能生巧,甚至还有创新。像大家熟悉的竹笋香菇炒肉就是其中一种。配料就是常见香菇、青椒、发好的笋干、猪的后腿肉。这道菜的制作方法相当简单,和大家平时炒肉的过程差不多。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笋子比较吸油,炒这道菜的时候,油需要放得比平时做其他菜多一些。这样做出来的才会好吃。

另外要交代的是;笋干在做菜之前一定要泡去其中的涩味,当然也有一些种类的笋干本身就没有那种涩味,这样的笋干加工起来就比较方便了。笋干中还含有大量的粗纤维,有助于我们消化和吸收,还能对便秘有奇效。

竹笋干作为大家常见的食材搭配,写尽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枝独秀。这正如孙中山所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故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饪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驱。”

我想,不管换任何一个话题,只要身处在这个空间,无论是臭豆腐的芳香,还是竹笋干作为食材的搭配所烹饪出的佳肴,都将会击中你的回忆。每个人的青春,把你带回上世纪70年代的老长沙,沉醉在热闹的消费中。如今,我们已步入老年,一切‘中国所发明之食物,故大盛于欧美’的饮食文化将成为一个搅局者,并且高调传颂着自己的伟大使命,随即又将餐饮的烟火气息,诠释成世上最美的风景。

2021.6.8草于家

生命需要呵护

文/李子江

好朋友扬江的妈妈由于眼疾住院了,他有姊妹几个,按理说该轮班照顾母亲,毕竟自己也是将近60的人了,可他却坚持日夜守护在母亲的病榻前。出院后他将母亲接回家,时刻精心地伺候着。用他的话说:“我要在母亲有生之年,不让她感觉丝毫的不悦,同时也不让自己留有一点遗憾。现在对我来讲,什么事都没有我照顾母亲的事重要!”听着这发自内心的真情话语,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仿佛看见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两鬓有点花白的儿子在给年迈的母亲掖着被褥;清晨靠在母亲的床边的孝子,正一勺勺地喂着老母亲喝粥;夕阳西下的傍晚,在楼下绿莹莹的草坪上,由于熬夜眼底充满血丝的儿子搀扶着两眼蒙着纱布的老母在散步;月挂树梢的时候,一脸倦意的儿子在为老母亲洗脚擦背。老妈妈,我想对你说,您是天底下最有福气的妈妈,您真的很幸福。

不知怎地,如此温馨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数月前看到的一幅惨不忍睹的血腥场面:某小区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由于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儿女又你推我拖,老人感觉自己活着太难了,纵身跳楼自杀身亡。我很是伤感:这天壤之别的画面,让我将人间的亲情冷暖尽收眼底。同样为人父、人母,临了却有着如此鲜明的生活对比;一样的为人子女,一边是那样的孝顺、体贴,一边却是那样的丧尽天良。乌鸦尚知反哺,不要你卧冰求鲤,你不能连鸟雀都不如吧。

俗话说:愿在世上挨,不愿土里埋。说明走上绝路的人一定是伤心到了极点。有人说走上绝路的人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全对。生命虽然需要每个人自己珍惜,但有时候亲人的亲情呵护却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一种示弱于困境的一种表现,但同时也折射出某些亲情的冷漠,诸如子女的不孝、感情的破裂等等。但凡走上绝路的人,他肯定是有着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绝望,太多的心灰意冷,要知道那是一条不归路。人活着会有很多磨难、坎坷、无奈,还有很多想象不到的境遇。有的人之所以选择***,以我之见,生活对他来讲实在太难了,难得难以想象。生不如死大概就是如此吧。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人的一辈子,从一出世,就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着爱,渐渐地长大,到独立生活,到自己两鬓霜白,自始自终都是一个爱人和被人爱的过程。一旦失去了爱,尤其是到了两鬓霜白、步履蹒跚的时候,感情的不和、子女的不孝等等打击,他就自然地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生命之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精彩,如何创造一个生命的奇迹,是每一个人都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生命是什么?它不是一场雨,雨下在地上蒸发成水蒸汽还会再落下;它不是一棵小草,小草冬天枯了春天还会再发。我们都知道生命是一趟不再回头的单程列车,有去无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极其珍贵的,因此我们都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时刻不忘对生活的责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什么又有很多人不珍爱生命?单单是因为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吗?生命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没有生命就没有快乐。

生命,不仅是你我拥有的一笔财富,也是培育我们的所有人的心血灌注。所以,生命里蕴涵了太多的感动,便早已注定了它无上的价值。你我,都无权亵渎它的珍贵。

人生苦短,且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人都想寿终正寝,谁愿意在有一点办法的情况下去走那一条不归路呢?望天下的人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孝心,多一点善心,让所有的人都能珍惜生命。

人生是一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人们都得趟过,人生是一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人们都喝,在这匆匆的岁月里,生命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在阳光下,慢慢地绽开,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朵花,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挑战自我,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关爱他人的生命。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亲人。

秋雨

今天是大家渴盼许久的一天,是国庆长假的第一天。秋雨绵绵,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如丝、如绢、如雾、如烟,像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把秋天的门打开了,秋雨如洒落一地的珍珠。

我一个人在门市静静的欣赏起这场雨来,这雨中的静谧,雨中的回忆,雨中的思绪。路旁两边的花台,花草在雨的洗礼下,看起来是那么的清新。雨洗去了浮尘,带来了明净。隔壁门市的桂花在雨中散发出清香,淡淡的,沁人心脾。那车来车往的马路,也被雨冲刷的干干净净。

其实人的心境决定着对大自然的看法,平时偶尔也会在绵绵的秋雨中感到心情郁闷,情绪也有一点低落,偶尔也会多愁善感。

然而今天,我却格外欣赏这场雨,欣赏雨中的宁静,也许是过节的喜庆气氛感染我,当我收到朋友的祝福与问候,心里也特别温馨,也把我心中美好的祝福传达给我的朋友与亲人。

有时候闲暇之时,静静的品味一些美文,沉浸在优美的诗词之中,那份宁静与淡然就是人生的一份快乐。隔壁的表姐就笑我,说我闲时总是喜欢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怎么呆的住,可我有书的陪伴,与心灵的对白,我却乐意享受这份安静,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精神世界,去沉思,去向往,去憧憬。喜欢独处,但并不孤傲,也常常与朋友沟通与交流,不会封闭内心,当静则静。工作、生活是常谈的话题,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难关,一次一次化解困难,偶尔有几许疲惫,日复一日的循环岁月的积淀,不管时空如何转变,生活就这样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这细细的秋雨中,思绪文思泉涌。秋雨让人感怀,保持一点闲情逸致,能够远离尘世的喧闹,得以静静的审视自我的内心也是一种升华。秋雨的缠绵,写不尽生活中的美。

生活在别处

文/李松蔚

一些人开车到家后,常常要坐在车里发一会儿呆,才慢吞吞地打开车门;一些人忙完一天的事务,明明累得不行,躺在床上忍不住还要打开手机,玩上一小时才能心甘情愿入睡;还有一些人在工作的时候——哪怕是需要全神贯注的工作,就像此刻的我正在赶这篇稿子——也要打开音乐、视频,“听个响”,否则总感觉哪里缺了点什么,心浮气躁。

这些行为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温和的、不易觉察的对生活的厌倦感。

我们按部就班地工作、休息、社交,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个模式。一旦感到这个模式没什么意思,就忍不住想开个小差,跳脱到主线之外,哪怕只是几分钟、几小时,“生活在别处”。动静更大一点,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有一些人——也许是今天的大多数人——是要不断以“新鲜感”喂食的:新鲜的知识、新鲜的体验、新鲜的人际关系、新鲜的故事……假如已经习惯了当前的体验,而又没有新鲜的玩意填充进来,虽然也说不出哪里不妥,但总隐约有点心神不宁。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在鼓励这种浮躁心态。人生被比喻为一场旅行,相应的,我们就是在追求“风景”:人人希望在有限的行程内多看到些“不一样的风景”,只有这样才值回票价,不虚此行。

按照这个比喻,所谓“生活在别处”,就相当于旅行中随处可见的一种心态:“老在这一个景点待着有什么意思?去下一个地方看看吧。”

这样的游客,适合跟团,最好跟那种“十大景点一日游”的特惠团。真正热爱旅游的人只怕不会看好这样的心态:何必那么匆忙?如果难以沉浸于一处风景,不管变换多少景点,结果都是差不多的。并非风景让人开心,而是人的心态决定了风景——同样是赤壁的月夜,苏轼可以赏玩一个通宵:“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赶上一个性急的游客,则只不过是拍个照合个影。

我们常说,生活乏味得让人厌倦。但乏味与其说是外物的一成不变,倒不如说是内在的一种感觉。达·芬奇画鸡蛋,能从每一个鸡蛋上看出它的特别之处来,而许多人甚至说不出今天和昨天有什么差异。一旦陷入乏味感,一些人就很难从新鲜的角度来感知当下。

大部分时候,依靠这个世界的丰富奇妙,这种乏味感不难化解。特别是有了网络,打开电脑或拿起手机,就可以无比便利地、几乎不花成本地制造出一些新鲜体验。这一点,也不好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就像一个爱吃糖的小孩恰好生活在糖果的海洋里。

有看不完的电影、听不完的歌,打造出无数“新鲜的风景”;听网络公开课就更方便了,可以不停地学习“干货”;假如不占手的话,也许还会刷刷微博、打打游戏……我们永远都可以制造出“生活在别处”的体验,以此调剂“此处”的乏味生活。看上去很美好,唯一的问题在于,久而久之,这样会不会也变成一种“乏味”,最后也产生出厌倦感呢?

再怎么化解乏味,它仍然深藏于我们心底。一个人马不停蹄地更换景点,最后说不定得出的结论是:旅行这件事本身就没意思。这时候,他所面临的就是一场更深刻的危机:不仅知道“现在没意思”,而且知道“继续寻找新鲜刺激也没意思”。但危机也蕴含了转机。到那个时候,就只好反观厌倦本身,就地寻找出口——那便是另一层修行了。

茶思

文/夏迎东

清明过后,新茶大量上市了,各种各样的绿茶、红茶、花茶琳琅满目地摆上了摊点、超市等大小店堂的货架上,各类品牌的茶叶专卖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越开越多,令人目不暇接,这也自然就吊起无数饮茶之人蠢蠢欲动的胃口。

说起茶来,在我们国家可算是历史久远。据史书记载,早在原始时期,茶叶就用来交换货物;西周时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到了唐朝,茶成为人们生活中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饮品之一。而“茶圣”——陆羽则是“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徘徊,自暮达曙”,他躬耕山林,亲自种、采、制茶并写就《茶经》一书,把茶道发扬光大传播到国外,让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现如今,由茶引申而来的茶歌、茶舞、茶谚、茶联、茶诗等等,更是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入一种至高的境界,茶文化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灿烂。单就饮茶而言,便有很多的学问值得品味。

我平素饮茶算是简单的了,我不讲究茶的质量优劣,但讲究水的温度高低。人们常说沏茶时最好用70~80度的开水冲泡,然而,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我必用滚开的水来冲饮,而且喜欢用那透亮的玻璃杯子。取一撮茶叶放入杯子里,倒上滚开的热水,只看见那一片片叶芽舒展筋骨在水中翩翩起舞,一阵阵袅袅香气扑面而来,尚未啜饮在口人已迷醉三分,心情也畅快无比,而这样的景致若是换成了其他温度的水是无法达到的。

有人说:茶,须在空闲的时光里才可以品味,才可以领悟到它的滋味。我对此颇为景仰。试想一想,于闲暇之时、神清气爽之际,邀三五知己,心平气和地围坐茶几四周,天南地北、品茗畅谈,“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境地啊!然而,我只是俗人一个,我无法做到“用一个冷静的头脑去审视这忙乱的世界”,所以,也就不能够真正品嚼到茶之精髓所在,有时候我还会想:饮茶对于我来说也许是一种浪费吧!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品茗、会欣赏茶,毕竟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茶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出现在形形色色的会议上,它流连于大大小小的宾馆里,它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待人接物的必需品,因而它也好像太容易被人们忽略,这也是我常常为之叹息、为之惋惜的因素之一。试想一想,茶在人类的生活中应该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吧,它在默默无言之中、于一刹那间的辉煌里诠释着对人类那种最完美的情感,人们应该万分珍视才对!然而,茶却不是那么张扬、那么喜欢炫耀,它常常在人们不经意间一身青绿地走来,在无私奉献之后,洗尽奢华、荆钗布衣般地回归自然中去,那复活般的生命昭示出转瞬间的精彩,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

其实,无论多么美丽的景致,昙花一现也好、海市蜃楼也罢,都只是那么一瞬间,只有懂得去品味才能成为永恒。对于茶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

跟自己较劲

文/郭志荣

“多大年纪了,还跟自己较劲!”这是我耳边经常听到的劝告,满满的都是关怀,我理解关爱却不能接受现状,因为“放下前”总需一番挣扎。“较劲”多么形象的表述,那种“违和”的感觉比“纠结”还要更深一层。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总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尽心竭力,久而久之如负重的赑屃,死心塌地驮着石碑,以为这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今,我是卸掉石碑的赑屃,总得寻着重物方不至于死去。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已年过半百,去学我并不喜欢更不擅长的开车,不是较劲是什么?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瞬息万变的规则变迁,谁还敢,谁还能不再学习新的东西?除非你想被社会淘汰!不会ATM刷卡你不方便取自己的工资;不会滴滴打车,出租车擦肩而过不会为你停留;不会微信聊天,你便被甩在朋友圈外……我不想辛苦一辈子,却没能力享受新的生活。

学开车的过程中,我不怕辛苦,不怕流汗,但我受不了学不会记不住的难堪;我第一次体验到一个“差生”反复训练却没有效果的沮丧;品尝了比年轻人学得慢记不住而被教练忽视的落寞……我有过无数次放弃的念头,但我流过泪后告诉自己不能退缩。“倒库、侧方、坡道起步、曲道行驶、直角转弯”,每个项目我都反复练习,好不容易凭借个人努力拿下了“科二”,却又在“科三”路考时“出师未捷”。从早晨6点耗到中午1点,我终于坐在了科三的考试车上,头天雨中强化训练,加重了感冒,考试排在最前考在最后,筋疲力尽,原本就不熟练的路考,加上前一个人没过,更让我紧张无比,出错已是必然。

我没有搭乘高价黑车,独自走在回驾校的路上,并非只是怕挨宰,而是“跟自己较劲”。旁边呼啸而过的重型卡车,仿佛碾压着我的心脏,刺耳的喇叭声,加重内心的恐惧。这是一条下坡路,大车一辆接着一辆,忽然觉得,此刻这条下坡路就是我未来的人生之路,不管我愿不愿意下坡,我都得“往下出溜”。旁边是轰隆而过的车辆,前方是看不见底的路,头顶是布满阴云的天空,我恐惧而坚定地走着,走着……人只要活着,就得接受老之将至的恐慌,恐慌过后才会从容走到人生的尽头。学车的艰难过程,一次次打击着我,似乎真的在证明———我不行!许多人不会理解我为什么要坚持练车,因为“车”是我从小就恐惧的无法驾驭的“庞然大物”,学车对我来讲,就是“挑战不可能”;学车,还让我体验到许多人情事理,知道自己处在最“尴尬的年龄”,知道自己离开熟悉的环境,再没有得心应手的从容自信。

人生的下坡路啊,真的挺难走。

“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的尘埃之中。”不知何时,我那颗曾经年轻的心丢失了;不知何时,我时时提醒自己老了;然而,我越是退缩,内心越不快乐,身体也松松垮垮少了精气神儿。如今再去读塞缪尔·乌尔曼的《年轻》,突然有一种自我救赎的相遇。“在你我心灵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年轻是什么?就是还怀有梦想,还拥有激情,还热衷游戏,还喜欢漂亮,还要周游世界,还想活出人生意义。其实,驾照能不能最终拿到,我最终敢不敢开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表明我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在适应新生活中磨炼自己的心智;在改变心态中愉快接受新的生活。

如此“较劲”,不也挺好?

心态好,一切都会好

文/一吉祥如意一

自从秋如期而至后,我常常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随着人群走过了一程又一程,不光是为了赶路,更多的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抹秋色。寻啊寻,找啊找,总算找到了自己的秋色。原以为我的秋色都是收获,可是打开装秋色的包裹,却看见我的秋色:有收获,也有迷惑;有充实,也有落寞;更多的,却是饱含酸甜苦辣的秋果……

深秋的双休日,秋风瑟瑟,落叶纷飞。风是冷的。我独自坐在我家7楼屋顶花园里,默默地看着全城,全城一片秋色。又一季花谢叶败。看着淡漠的心,慢慢承载着年华老去,并渐渐枯萎。萧萧落叶萧萧下,心中涌起淡淡的凉意。浓浓的悲秋情绪又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大地在这个季节里收获了落叶与枯黄的草木以积蓄营养;农民在这个季节收获了春天的希望;学生在这个季节收获了学业上的成功;我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我,在这人生过去的几十年经历之中,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呢?我突然有所感悟。

如果时光能倒流,如果一切都能重来,如果……世间没有那么多的如果,要是真的有,我在每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徘徊时多一份冷静,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忍耐,最重要的是多一份良好的心态,我的人生就不会这样。如果有,我大概也不会在这个寒冷的秋天有这样的收获。也许人生就带有许许多多的遗憾;也许这许许多多的遗憾也正是我们生命之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人生在世,不免有很多磕磕绊绊,不免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不可能事事顺心,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你所预料的那么简单,所有的事情也根本不可能按你的设想去发展--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既不是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也不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啊!--然而,生活无论怎样都得继续。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义无反顾;既然选择了这样的人生,就注定要风雨兼程……过去已成为历史,未来不可捉摸;唯有现在属于自己,必须好好把握。

生活其实很平凡、很简单、甚至很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我们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用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去看待,就会发现平淡的生活原来也会变得这么温馨浪漫,这么多姿多彩,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其实,生活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要看到生活美好的篇章,记住美好的一面;并要赶紧翻过生活丑陋的一页,忘记生活丑陋的一面。平淡的生活本来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支撑,靠乐观向上的精神去感受,靠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普希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心,永远憧憬未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会变成过去,而过去了,将会变成亲切的回忆。"(散文随笔)

人生,是多变的风景。既有春暖花开,又有阴雨蒙蒙;既有电闪雷鸣,又有郁郁葱葱;既有满园的金黄,又有萧瑟的秋雨秋风;既有银装素裹、洁白无瑕的雪景,又有朔风凌冽的天寒地冻。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四季的变换,时光的流转,世事的不可捉摸,人情的冷暖,经过生命长河里的洗礼,渐渐地,渐渐地,沧桑变得越来越淡,而人生变得越来越明澈了:过程,必须认真去做;而结果,只能淡然面对。更何况,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奋斗的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是失意还是如意,不由我们来掌控。我们只能在奋斗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生命中的惬意,调整心态去过好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而结果呢?我们只得顺应上天的安排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消极地怨天尤人,而是要积极地应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种良好的心态。

在这个秋雨绵绵、秋风习习的季节里,一切都洋溢着希望;在这个清凉而又宁静的季节里,一切都变得积极向上。秋天褪去了春夏的盛装,渲染着金黄;秋天冷落了季节,却带来了清爽;秋天疏远了蓝天,却找回了淡定,彰显了坚强。秋天是成熟的,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风雨,迎接明媚的阳光;胜不骄,败不馁,处变不惊,为人处世不卑不亢。正所谓:一层秋雨一层霜,清凉秋风洒金黄。秋之佳人携手至,驱散霜露见暖阳。

心若有爱,何愁没有家?心若有风景,何必要踏遍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四处寻觅,浪迹天涯?心若有梦想,无论春秋还是冬夏,都会常开希望之花……心态好的人,始终相信一切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做最强的自己亦英雄;历经风雨后,必定会拥抱彩虹;既然深秋来了,春天就必然也在归途之中;走过荆棘杂草丛,必然会与绿叶红花相逢!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梦也在逐渐成长:花谢了,春天还会再开;草木枯萎了,夏天依然会见到青翠欲滴时的风采;春华秋实,有艰辛的付出,就一定会拥有丰收的未来!

心态好,一切都会好。清凉的秋风缓缓吹来,拉回了我的思绪,我站在秋风中,任凭她吹散我心的疲惫,任凭她驱逐我心的阴霾……

福地沙洲港城梦

文/蓝一

她名字里有个云字,长得又颇有几分江南的美艳。单看她长相,听其口音,会毫不犹疑地认为她是本地女子。和她熟悉了,才得知她是河南人士。因在张家港生活多年,她已经讲了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参加她儿子婚礼时,看着站在她身旁老实忠厚的老公,以及帅气、漂亮的儿子媳妇,我不由地心生感慨,暗暗地为云的幸福点个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仅十岁的云,送走了病逝的父亲,看着三五岁的两个妹妹,她的眼泪就像流不完的泉眼。年轻的母亲又悄悄地丢下她们姊妹,改嫁到邻村。奶奶将所有的怨恨和心疼,转化在日夜操劳和对她们无端的唠叨、谩骂之中。姨妈和姨夫心疼她,将她接至家中,对她呵护有加,云却因自己的自卑和姨姐妹们之间无端的羡慕排斥,谢绝了姨妈的关爱,回到自己的家中,与奶奶一同照顾年幼的妹妹。

奶奶喋喋不休的抱怨和延绵不息的悲伤思念,让她对这个家心生厌倦。她希望自己能有对翅膀,可以远离这个苦难的家。恰巧,村里有户外来的裁缝,看着漂亮可爱的云,就笑言,要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外甥。

云,没多想就果断地答应,那年,她只有十八岁。

裁缝看她回答格外干脆,还不忘细细地介绍外甥家的经济状况。可云果敢的态度,以及逃离的决心,促使她跟着张家港的裁缝远离了家乡。

和她相亲的对象,无独有偶竟然与她有相仿的身世,也是年幼丧父,只有母亲一人苦苦地拉扯五个孩子,支撑着这个危危可及的家。二十一岁的小伙子,又黑又瘦,破旧的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以抵御冬季的严寒。云望着炯炯有神的一双大眼,对小伙子说,我愿意和你一起生活。

在简单的仪式之下,云就嫁了过来。

十九岁,正是如花的年纪,云却早早地做了母亲。为了生计,她在老公的帮助下,进了村办企业。在企业、在家,她起早贪黑,日夜操劳。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生活,她大着胆子主动找当地人聊天,一字一句地学他们的口音。渐渐地,方言不再是阻碍她生活的障碍了。为了改善生活,她和老公一起学做油漆。带领几名工人满张家港搞装修、做油漆。日子长了,他们的小家庭也渐渐兴旺起来。

偶发夫妻矛盾时,操劳的云就分外委屈。她只身一人坐在熙熙攘攘的无锡火车站,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想想年幼的儿子。在车站坐了一夜的她,又攥紧车票抹干眼泪,悄悄地返回家中。这段离家,她从来没有对老公提过。

为了照顾远在老家的妹妹,她时常托付外出的当地人,捎信给奶奶和妹妹,让她们放心自己的生活。几年过后,云和老公盖起了三上三下的新楼房。在婆婆的热心张罗下,她两个妹妹也都嫁到了张家港。与妹妹一起送走了年迈的奶奶后,云几乎再也不回老家了。这里,俨然就是她最心爱的家乡。

为了年老打算,三十多岁的云和老公一起转行,进了一家企业单位。如今,衣食无忧的云,住在装潢一新的新居内。休息日,她时常和朋友一起做做头发,泡泡脚,有时还一起去汗蒸。我故意逗她:“以前不舍得花,现在是不是要狠狠补回来的节奏啊?”有时她会开心地点着头。空闲着,她会一段段地讲她的过往。她说,我要是会写很多字,我就把我的生活写下来。可是,不会写很多字的云,不仅用起了粉红色的笔记本,还用儿媳给她买的苹果手机玩起了QQ、微信。从她光鲜靓丽的外表看,谁又能看出她曾经的苦难。

我时常笑言,张家港是她时来运转的福地,是她生命里另一个美丽的家乡。可是这些幸福,也都是建立在她与老公齐心协力的努力之中。

如今的云,时常会说,人要想得开,该享受就得享受。我知道她的感慨,也知道她曾经的苦难。看着眼前乐观的云,我想她是幸福的。

在这座城里,她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智慧,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和幸福。这样的沙洲是她的福地,也是她幸福梦想的实现地。如今家庭和睦,衣食无忧的云,自然就是圆满的。

跟着旗袍走

文/程应峰

旗袍,是美丽性感的代名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她承载着温婉优雅,工艺情怀,文化传承……

应该说,旗袍在当今并不那么大众。好在,在现代城市,总有美女云集,她们会不失时机地穿上旗袍秀上一把。旗袍的婀娜多姿,美轮美奂,活色生香,是适合于走上舞台的。

旧时光里,旗袍是惊世骇俗的,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一不经心就吓着了乡下来的老太爷,旗袍女人让他们顿生新奇和惊诧,一敝一惊之时,嘴角会不由自主地往上翘起。

词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蹙。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设想一下,一个肤如雪凝,明眸如水,灵秀温婉,似凌波仙子般清丽脱俗的女子,着一身旗袍,缓缓走在小镇古老的青石板路上,细雨蒙蒙湿丁香,再撑一柄油纸伞,沿着雨巷翩跹而过。该是何等美妙的一种情形?

旗袍,不是谁想穿就能穿的。不适合的人,一穿上身,保准俗不可耐;旗袍,只选择那些适合它的人,适合的人穿上它,便有了特别美好的气质和韵味。旗袍是极具中国特色、中国元素的服饰,尤其是旗袍上的图案,一不经意,就昭示了属于中国的文化渊源——有韵致,有文化,有内涵。旗袍,是文化沉淀历程中的最鲜艳、最醒目的载体。

旗袍,最宜和中国文艺结合,那是中国文化一种淋漓尽致的表达;旗袍,在所有的服饰中,别致着,妖娆着,美丽着;旗袍,它适合中国人的形体,表达中国人的审美。它可妥帖地展现东方女性形体的美丽,并且将女性优雅的气质从这样一种展现中散发出来,它最能给人若隐若现、浪漫写意、简约婉转、典雅隽秀的韵律之美感。

一个人,如果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国画,喜欢诗歌,喜欢音乐,便有了喜欢旗袍的根基。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雅的,国画是雅的,诗歌是雅的,音乐是雅的,旗袍在适合它的人那里,也是雅到了骨子里的。一个蓦然穿上旗袍的女人,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而后滋生出一腔难以割舍的情愫。

当旗袍真正走进一个人的生命,这个人便有了致、有了巧、有了神、有了韵,甚至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生活,它不自觉地成为人生的一种修为。旗袍的点点滴滴,诸如斜襟,扣子,镶边等,都闪烁出难以言说的美丽。那上面承载着一个人思想,一个人的情怀,一个人对美的认同和表达。有人说,过了三十岁的女性更能表达旗袍的内在韵致。这是因为她们经历过生活的愁苦和欢乐,才拥有更多的生命积淀。就像酒一样,要在沉淀酝酿后,经历漫长的等待,始有香气扑鼻而出。穿旗袍的女人,岁月在脸上留下的不是沧桑,而是自信和优雅。

现代生活时尚,让旗袍的古典韵致在传承中散发。旗袍,可以有春的清新温婉,夏的靓丽热情;也可以有秋的成熟妖娆,冬的低调隐忍。女人,优雅的女人,着一袭旗袍,静静地行走在生活中,精致了自己的人生,也精致了他人的生活。跟着旗袍走,跟着感觉走,沐浴在这种成熟的、魅力四射的心灵散发中,一不经心,颠覆的恰恰是我们枯乏的生活。

人终有一老,或老而庸常,或老而优雅。应该说,穿在女人身上的旗袍,不只是一件服装,还是一种思想,一种蕴涵,更是一份憧憬,一份气象万千、韵味无穷的人生表达。

我的精神生活札记 (三篇)

文/周华颂

梦与故乡(梦想篇)

"虽限山川,常怀梦想"多数人并不是没有梦想,而是缺少面对梦想的勇气,因为它有时显得不切实际,有时甚至与现实背道而驰,我知道我就是其中一个。

对于梦想,既爱得如痴如醉又恨得咬牙切齿,当初从山村走向城市,我也曾经有过胸怀世界的梦想,也想象着将来出人头地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

从那时起,我的汗水滴在城市坚硬而刻薄的混凝土上,渐渐湿染尘埃,成为世俗中庸碌的一粒。艰难地熬过单调的早晨与干枯的傍晚,硬着头皮支撑没有灵魂似的肉体存活在这个世间,只是梦想期侍破茧成蝶的一天。

多年的城市之旅,赚得却是身心的疲惫,身为人子,不能尽孝堂前,身为家中一员,未曾给家里添砖加瓦,却时时伸手向家中寻求接济。

兴许是对梦想的过高要求,而不顾及眼前物质生活的自足,以至于被现实摆弄得颠沛流离;唯心而臆,古往今来,想又能想出什么?现实不去打拼,却求那虚无缥缈之事,想来也是可笑!

于梦想千百寻求、禅精竭虑皆是枉费,终靠双手,求衣为食!

是啊,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虽然它陪我度过了生命中一段艰难与困惑的时光,令我沮丧的时候阔步昂首,但这像是在吸食大麻,正如命运把我的人生履历由庸碌的山村抛向单调的工厂,一切都无法摆脱命定的结局。梦想破灭的一天,终是心如刀绞。

灯火晕转,推杯换盏,举杯消愁,醉生梦死。多彩的霓虹与城市的夜空扭捏着斑阑的光,我们学会了用酒精来扶平心中的沟壑,瞬间的迷茫与堕落葬去了又一个花季,愁尽满腹的伤感始终无法缔造出生命的璀璨与辉煌。

"失而东隅,收之桑榆"常言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也许春天迟来,也许梦想早已不再。

当黎明到来之时,东边亮起了一颗晨星,它照耀着寂静的夜空,唤起我心中熄灭的灯火,点燃了我对生命的希望和热情,开启我奋起的勇气和决心,鼓舞着我百折不挠地面对眼前的困境,使我不再孤单,不再绝望。她时时地看顾与叮咛,她的眼角充满着殷切的期盼而不是冷漠的同情,她的名使我们时常心存挂念,她就是--故乡,我的母亲!当我稍稍感觉这个世界的一份苍凉,前行的脚踪疲惫不堪时,故乡随时都会拥抱我残缺的灵魂,她始终都在等待着我的回转,企盼着我归来的一天。

灵魂归属(信仰篇)

"在落魄中抗争,在坎坷中追求"这是命运的主色调,被人招之即來呼之即去的煩躁一天天的轮回在机器的链带上,漂泊的生活实在是苦不堪言,殚精竭虑的努力到头来赢得的却是一生的凄凉。

"常见效原万里黎民血,不见举地三尺有神明"我们不是没有努力过,可是我们整天拼命的干却只是一味的徒劳,廉价的汗水永远敌不过渐长的CPI,而"富二代"、"官二代"们却可以凭借着先天的养料,在权力场上平步青云,在风月场上挥金如土。

当初弟弟高考之时,家里的存折哪怕能再多上一位数,母亲也用不着带上烧鸡去跟土地庙拉关系"走后门".宗教信仰的特点无非是对未知世界的美好向往,对人类世界存在于一种超然力量下的一种抽象解释,不管我们如何挚诚膜拜,祖坟上也不会冒出青烟。

不知是土地爷不留情面,还是担心乡村的土地缺少人丁,抑或因为他跟本就没有托起我们农家子弟锦绣前程的权柄。临考前的一场高烧使这个在高中干了三年班长的尖子终究连二本也没有考上。

"怨天尤人终不是,临抱佛脚也不成"这倒是加深了母亲对鬼神的信仰,她觉得:之所如此,就是因为平时我们没有常去烧香所致的,以后要把这份亏欠疚补还上。对此,我和弟弟虽然都是不屑一顾,但却也理解母亲无所仰仗的心情。

从山村走向城市,我一直都相信,成功是靠双手来创,可现实却把我打得头破血流。从城市回到山村,母亲一直都相信,五谷杂食、菜疏瓜果皆是上天所佑,可她年将花甲却依然在为儿孙忙碌,每每想起这些事,内心终是倍感苍凉:为何人世尘俗令我如此煎熬?为何命运如此困苦?我们的灵魂归属在又何处?

"夕阳叶落,寒蝉悲秋",记忆是个触碰不得的东西。我们常说过去的就不要太在乎了,不过是不是真的不在乎却只有自己才知道。有时候想要重新开始,但却又都在害怕开始。每天都在沉迷于文字,写啊写……越写越伤感,越写越纠结,越写越迷茫。

我们在庸碌的俗世中寻求着精神的信仰与灵魂的归宿,游漓于政治的偶像与宗教的神灵之间,但又生怕深信的错觉使自己堕落万劫不复,精神的依靠像是击鼓传花,从此到彼,但终究也不愿接下这个看似烫手的山芋。

文字(读书篇)

那一年,我游沥山河,斑驳的云彩向着孤独的远方推进,人生漫墨,多少个无眠的黑夜与单调的白日交织着乏味的工作与生活,此时,书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步履,使我不再孤独不再迷惘。

躲在无人的角落,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一盏孤灯,一个人,一本书,手不释卷,总觉得是那样的安然与惬意。

人生在世,总有太多的无奈与叹息,逆境中当我对人生的命题感到困惑时,书成了我精神的巢穴与生命的禅堂,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与生命的感悟。走入书藉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自由地驰骋翱翔。臻于此境,精神的泉眼才不会因营养的匮乏而沽竭,人生才不会偏颇。

也许你今天你风光无限,对谁都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也许你今天你依然落魄,命运被摆弄的颠沛流离。然而光阴是经不起挥霍的,待当落发耗尽了脑汁,时光苍桑了心理,此时,古往今来,只有书本尚存着一息昨日的斑驳,最淡的墨水也能胜过最强的记忆。

每当更深夜静,点起一支香烟,看看墙角孤独的影子,想想漂泊的日子,往日的情怀总是挥之不去。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春暖花开,只有那案上的一袭纷芳,使一再燥动的心灵归回宁静。若非那一丝丝的书香洗净着昨夜忧伤的灵魂,今日的阳光照耀的将我无魄的青春。

弹去指间零星烟灰,再去寻那书藉的海洋里精神的慰藉。

当明日的太阳洒下她的第一缕光辉时,我将再次踏上远行的路,怀抱着指引着前方的典籍,开始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之旅。

早市即景

文/白万伟

晨练健行,要路过一处早市。寒暑易节,时令变换,早市总会迎着朝阳,渐次开张,准时轻声唤醒熟睡的小城,徐徐拉开市井生活一天的喧嚣。而我,驻足流连其间,已成惯然,漫不经心之间却又似在叩问深心,启醒自己在往来熙攘的尘世中不致迷途。

早市,醒得早,却也井然。各家摊主,互不言语,悄然在自家地盘拉开阵势,绝不越界;或是一眨眼工夫,空阔的便民市场已是摊点密布,人流涌动,一派繁忙。

炸油条的大哥,从凌晨早起辛苦和好的满满一盆面中揪出一块,甩于案板,胳膊在空中划出一道动人的弧线。揉条、抹油、下刀、抻面、入锅,动作麻利流畅,足见功力。柔软的条面在滚烫的沸油中瞬间沉浮,眨眼间从软到硬,由雪白至金黄。大嫂在锅旁挥着长筷,挑按翻炸,片刻出锅,一根根码于筐内,香味弥漫、分外诱人。

长条桌小圆凳已摆好,静坐一隅,要两根油条,皮脆里糯,喷香爽口;要一碗豆腐脑,雪白软嫩,料足味鲜;或来一碗小米粥,一枚茶叶蛋,一碟小咸菜,如此堪称绝配。一旁,热气腾腾的板面、包子,香气扑鼻的鸡蛋灌饼、煎饼果子皆已奉上。略带睡意的上班族、上学族,或是农民工、背包客,炎夏、寒冬,不分彼此坐于露天之中,吃一顿便捷可心的早餐,一抹嘴、一拍肚、一昂头,匆匆上路,各自忙去。

卖菜的大婶,守着满满一板车新鲜蔬菜,笑逐颜开地向往来顾客“自夸”:这茄子、西葫,又嫩又光溜;这豆角、黄瓜,早上刚摘还顶着花儿;这香菜、韭菜、生菜,采割时弄了我一身露水呢!您就放心吃吧,自家地、农家肥,绝对绿色纯天然……各种应时蔬菜,鲜嫩可人、色泽艳丽,分类整齐码好,工艺品一般。看着,恍然若见一片生机盎然的菜园地、一家辛勤劳作的庄户人。卖鱼、卖肉的,卖豆腐、卖山药的,片刻间,便能让挑剔的家庭主妇、“煮夫”们一通侃价后满载而归,点亮各家餐桌。

水果摊,色彩、形态、香味各异的水果琳琅满目,怡人又养眼。那些来自天南海北、山地平原、沟谷丘陵的水果,汇集了产地的日月天地水土之精华,几经辗转,聚于一车,慢慢卸下,呈现于此。来自南国的橘柚、香蕉、菠萝、荔枝、猕猴桃,来自北方的苹果、葡萄、草莓、鸭梨、哈蜜瓜,就连少见的杨桃、榴莲、山竹、佛手、火龙果,也可在小城朴素的早市摊位看到。一番忙碌过后,憨厚的摊主小哥坐于一旁,静候第一位顾客与这些美丽的水果相遇。

远在乡下劳作的大爷大妈,也提着篮、挑着担、背着袋、推着车,风尘仆仆来赶早市。那一篮桑葚,是翻山越岭从沟里采摘的,又紫又甜;那一担柿子,是用大缸泡、柴草烧的传统方法沤制的,又甜又脆;那一袋洋芋,是刚从地里刨的,还带着新鲜的泥土,腌泡菜正合适;那一车红薯,是在地窖里存放一冬取出来的,蒸煮烤炸,绝对甜糯可口。应季的香椿、榆钱、杏李、南瓜、豆谷,纯手工制作的柳条篮筐、实木砧板、虎头童鞋、农家煎饼,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走出农村、客居城里的游子们纷纷聚拢来,寻找那份久违的乡愁。

早市,需早起,不由对那些早早起床的摊主与顾客深感敬佩。曾文正公说:“做人从早起起。”早起,这开门第一件事做到了,便是开了好头。俞平伯先生也曾有诗:“被窝暖暖的,人儿远远的……”特别是在寒冷冬季,能撇开暖暖的被窝早起的人,需要的是毅力、决心和坚持,也一定能走得远远。每天赶早市的人们,虽不一定皆会功成名就,甚至长期生活在底层,但都是怀揣“小目标”,奔着殷实自足的生活来来又去去,爱生活、忙生活、拼生活,向着美好迈开早起第一步。

穿越早市,健行逐路,但脚步分明轻快了一些,心情倏地释然了许多,断定这一天都是快活的。早市,明早再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