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睡眠的文章
关于睡眠的文章(精选6篇)
睡眠是我们的家
文/萧素
饥来餐饭倦来眠,是人生在世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一种境界。然而许多人吃得越来越好,但却失去了高质量的睡眠。
一段时间以来,我的睡眠就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常常是早睡早醒,晚睡也早醒,半夜中只要一觉醒来,就再也无法入睡。任凭你睁着一双失神的眼睛,辗转反侧,焦虑不堪,却无计可施。既焦急,又辛苦。更重要的是,第二天必定无精打采,神思恍惚,无法集中注意力投入工作。
人,只要睡不着,就往往容易胡思乱想。睡眠成了稀罕事,所以就常常想有关睡眠的问题。
也许,只有在睡眠中,我们才会紧紧地抱住自己,很长时间也不变换姿势。似乎只有在睡眠中,我们才能够抱住了一场又一场自己的梦。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呢?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在这两万多个日子里,我们天天与睡眠同行。在睡眠中,一切的一切都将会隐去,人,就如同一粒暂时降落的微尘,宁静,安逸,祥和,安定,温暖,并与世隔绝。
太阳升起,我们出来;月亮闪亮,我们回家。我们在日落黄昏的陪伴下,进入寂静的夜晚,又在夜晚的抚摸下,回到安宁的睡眠中。夜晚,是睡眠的家;我们,是睡眠的子民。
每天清早,当我们醒来时,总是一下就睁开了眼睛,陡然间就上了清晨的岸。而回到睡眠的路程,却有长也有短。居住在钟表上的永恒的时间,是我们的领路人;床,则是划向夜晚深处的船板。
细想来,睡眠应该是我们回归自己,回归生命原始状态的唯一途径。童年在睡眠里慢慢老去,老年在睡眠的绵延下缓缓降临。之前,我们在一片混沌中醒来,进入这个喧嚣的世界;之后的某一个日子,我们将会在另一种清醒中长眠而去。
这样看来,生命中的每一次苏醒和睡去,都像是一次对出生的重新温故,也像是一次对死亡的预备演习。每一次睡眠,都将给我们带来一次重生。
然而,我们在自己的哭声中到来,又将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去。这是否预示着,无论是来还是去,我们的内心,都有着某种不情愿,不甘心?
婴幼儿的睡眠时间是最长的,一天达十几个小时之多,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会逐步减少。从30岁至60多岁时最少,大概有七、八个小时。但之后又慢慢地多起来。有科学数据显示,如果一个人能够有幸活到90岁、百岁,睡眠时间的长度会重新回到孩提状态。看来,睡眠时间的长短,与生命的长度、人生的长短有着某种规律性的必然的关联。
一个人在有着温暖而丰沛的羊水的母体内,有最深长、最舒适的睡眠。而离开母体的一刹那间,时间最短促,记忆最深刻,那记忆中一定有深深的怀恋,也有殷切的召唤。因为我们是哇哇大哭着,极不情愿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让人不明白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老去,那种怀恋和召唤,是怎么回来的,它们是从何时何处,又如何在我们的体内日渐加深与浓烈的?
我们和睡眠的关系,原来竟如此紧密,又如此神秘。或者说,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和生命的关系,很大一部分竟是通过睡眠来维系的。那么,我们来的地方与我们去向的地方,或许是同一个地方吧?我们和母体、和自然之间,仍然保持着远远近近的秘密联系。为什么有的人一离开自己的家,在异乡的夜晚,就总是睡不着,睡不好?因为睡眠一直就始终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家中,是我们家中的家。
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有被噩梦惊醒的经历:一片寂静、深邃、漫长的黑夜,沉沉地笼罩着四周,你冷汗沁背,惊魂甫定,有时候,一夜都再也回不到睡眠中去。这无疑是我们睡眠中的事故和伤害,也许是现代人已迷失了自我的后果吧?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有另外一些梦,一些美好的、让人眷恋不已的梦。我们会梦见老屋和童年、母亲和故乡、树木和花朵、高山和大海、田野和村庄。会梦见亲爱的朋友、心爱的故人…… 如果说睡眠与我们一生同行的话,那么,梦,就是这一路的见证。
美好的梦,是睡眠中的珠宝,闪烁着短暂的光辉、温润的光泽。
早一天晚一天,我们终将都会有进入永恒的睡眠中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先生说过: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进入那永恒的睡眠状态,那是多么令人憧憬、羡慕和向往的境界啊!那里没有烦恼,没有纷扰,没有忧愁,没有痛苦;而假如那儿还有无数你倾慕已久的贤哲们聚集在那里,我们又是多么地幸福、幸运和欣慰啊!我们将可以向伟大的贤哲们请教任何原来所不解、所不懂的问题了!彼时,所有的幸福都是幸福,所有的苦难就不再成其为苦难。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说——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给我爱的人
我的房间换了一个一米二的小床。
最近晚上回来得比较晚,每次打开自己的房间门,总能看见妈妈睡在上面。我妈是个睡眠比较浅的人,相对来说,也就容易被惊醒。而最近她似乎总是听不太到我的脚步声,有时甚至要大声喊她,她才会醒。我总是笑着问她:“妈,你怎么又睡得这么死啊?”她也总是似乎透着一点无奈的笑意回到:“你的床太舒服了。”
其实,我早就知道这里面的问题,但是之前一直没有放在心上。
我们家只有两张床,我是一张小床,剩下的是父母的一张大床。但再大的床,也无法控制一样东西来击溃我妈妈的睡眠--爸爸那震天响的呼噜声。
记忆最深的一次,我和爸妈睡在一个房间的时候,因为他那不规律、不规则、响彻天际的呼噜声,我彻夜未眠,想睡又无法睡得心情让我五点钟爬起来,发现自己得脸很肿,头胀痛,心情极度烦燥。就这样一个晚上,我发誓,再也不在夜晚涉足他周围方圆20米之处。
但毕竟我是自私的,从未真正想过这几十年妈妈是怎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休息、睡眠的,只是偶尔无心地问一句:“妈妈,你睡得着嘛?”她说:“习惯了。”我就再也没追问下去。
现在我在自己新装修的房间里,很难过。隔壁的呼噜依旧肆虐得响着,妈妈依旧看似安稳得睡着。可谁知道,一个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一个人,特别是对一个即将进入更年期的女人是多么重要。在噪音中睡眠的几十年里,我妈妈的偏头痛越来越厉害,每次头痛发作伴随的都是呕吐和虚汗;她眼睛老花得特别快,平时不化妆的我,昨天特意化了个大浓妆,她愣是没看出来。每天看似神采奕奕得去上班,但我知道,她很辛苦,许多夜晚,客厅沙发上总是睡着它的常客。
我拥有的不是一个富裕到母亲可以不上班就能拥有现在这样生活的家庭,所以工作和家务几乎成为了妈妈每天的必修课。
她任劳任怨,我内心焦急。
所有的男士们,在你们熟睡并发出“酣畅淋漓”的鼾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的枕边人正在承受的是什么?是噪音的折磨,是慢性的伤寒。她们是因为爱你而不忍吵醒你,但你如果理所当然得认为“这打鼾是我无法控制的,这是天生的,我也没办法云云,”那你就真的太自私了。
你不能从根本上彻底得改变,但你至少要为爱你的人做些努力。
少喝一点酒,少抽一点烟(这点我爸爸做的很好,戒了),这些东西不仅伤害你的身体,还会使你的鼾声变本加厉。
尽量保持规律作息,让身体能每每在睡觉时保持最佳的状态和效果,你会睡得更深。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去医院就医,打呼可大可小,许多鲜活的例子都证明打呼使人窒息的可怕事实。
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普通人,我知道这一篇小小的文章改变不了什么,我只希望爸爸看见后能重视这个问题,为了自己,为了你的爱人,也为了我的妈妈。
我从来不敢想象妈妈苍老的样子,它对于我来说是心酸。
我从来不敢触及妈妈生病的样子,它对于我来说是末日。
9月10日是妈妈50周岁的生日,终于,她一手拉大的女儿也似乎终于长大了。女儿在这里真切地叮嘱你:一定不要忽略你身体上的任何一点病痛。头痛的毛病咱们慢慢治,慢慢养,总会慢慢好起来的。你腰不好就少做点家务,其实家里的地一天拖三遍和拖一遍的效果是一样的。咱过几天去配一副好一点的老花镜,好不?
最后说一句我以前也说过的不吉利的话:我一直有一个很自私的愿望,我要比我爱的人死得早。
女儿提前祝妈妈生日快乐,永远健康平安,永远幸福美丽!
恋一张床
文/赵勉
说到对床的依恋,还要追溯到童年时代。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最怕的就是早上起床。冰冷的屋子,冰冷的空气,要从热乎乎的被窝里钻出来,穿上冷冰冰的衣服,真是件十分痛苦的事。这个时候,哪怕能多在床上赖一分钟,也是幸福的。于是直到母亲催得不耐烦,瞪起她那双吓人的大眼,才极不情愿地爬起来。当时就想,要是能一个冬天都呆在床上该有多好!
后来奶奶来了,碍于奶奶的“面子”,母亲不再拼命地催我起床,我想在床上呆多久就呆多久。渐渐的,竟养成了习惯,无论春夏秋冬,也不管外面风霜雨雪还是艳阳高照,我都很少能够按时起床。当然了,上学后,这种美事就只能在假期才会有啦!
不过,千万不要因为我对床的过分依恋,就误以为我是一个嗜睡者、瞌睡虫,恰恰相反,从小我瞌睡就少。虽然在床上呆的时间比别人长,可别人一天的睡眠我两天都不一定抵得上。晚上入睡迟,早上醒来早,其实我真正进入睡眠状态的时间很有限,其余时间就在床上翻来覆去,想东想西:想门上的暗锁好像人的眼睛;想墙上喇叭的凹洞里是不是白毛女的头发;想为什么茶叶泡在水里会浮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床的依恋依旧,但脑子里想的东西却不一样了,过去天马行空的想象,常常会被一些“现实问题”所代替,有时轻松,有时竟也很沉重。比如想明天英语课再被老师提问怎么办;想怎样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想隔壁班那个男孩放学回家为什么老跟在我的身后……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于是,一张床,便成为滋生、孕育我诸多“心事”的摇篮。
直至后来,出外求学,工作成家。时间在改变,环境在改变,但对床的依恋始终没有变,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的习惯也没有变。工作与生活、理想与现实、家庭与社会,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体验,往往会让人产生许许多多不同的想法。想得越多,睡眠便越少,直到睡眠的不足严重影响到我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我意识到,我开始失眠了。
但失眠并不代表我对床失去了兴趣,相反,这更加深了我对床的依恋。睡眠不够,状态不佳,便想要弥补,于是有事没事老爱躺在床上。躺下不一定睡得着,睡不着也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干。别人往往一杯茶、一盒烟、一张舒适的座椅,正经八百坐在桌前才能做的事,我则习惯在床上完成。晚上靠在床上看书,早上躺在床上思考,夜深人静无法入睡的时候,许多无端的遐想和奇妙的构思还会突然跳进脑子里,带给我一些小小的灵感,冲动之下,也会促使我涂写出一些发自心底的体会和感悟。日子久了,这也成了一种习惯。而我,不但没被失眠打倒,反而越来越享受这种习惯。
最享受的莫过于在阴雨天,关好门窗,拉上窗帘,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外面狂风呼啸、雨雪交加,屋内安静祥和、温暖如春。然后,打开台灯,捧一本书,斜倚在床头,让柔和的灯光洒满书页,让纯净的心灵融入书中。此刻,床是我身体的承载者,书则是我思想的引领者,它们共同形成一只神奇的希望之舟,带我驶向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个时候,我的内心是平静快乐的,整个人是轻松自在的。
当然,并不是呆在床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愉快的,有时也是一种煎熬。每当遭受挫折,遭遇烦恼时,心情难疏,心绪难平。寂静沉闷的夜里,别人都卸下一天的疲劳,进入甜美的梦乡,唯独我,在床上转辗反侧,难以成眠。床的过度舒适似乎更增加了我的痛苦。没有了阅读的欲望,没有了美好的想象,没有了精妙的构思,剩下的只有郁闷、烦躁和沮丧。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厌弃床,反而更加离不开它。似乎只有躺在床上,狂躁的心绪才能渐渐平复,强硬的心结才能慢慢打开,棘手的问题才能得到化解。
可以说,我有多开心,就有多喜欢床;有多烦恼,就有多需要床;有多渴望睡眠,就有多向往床。母亲老说,我整天说自己瞌睡少,却总爱躺在床上;整天琢磨着怎么睡觉,却总喊睡不着。她说这是恶性循环,是不好的习惯,得改!我知道母亲是为我好,但对一张床的依恋已根深蒂固,无法改变了。事实上,在这个崇尚个性自由的多元社会里,在纷纷扰扰、复杂多变的快节奏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习惯,谁能分得清利弊得失,谁又能说得明白好与不好呢!
人生睡姿
文/谢汝平
婴儿的睡姿最甜美,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睡,可以肆无忌惮地睡,睡觉是婴儿的功课,吃饱了睡好了,就长得快。婴儿的睡姿千姿百态,仰卧的、侧卧的、趴着的、横着的、蜷着的、四仰八叉的,有的还是高难度,像一位天生的瑜珈高手。尽管姿态不一,但婴儿都睡得很香甜,没有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婴儿大概也是有梦的,虽然对他们的梦我们一无所知,但从他们偶尔露出的笑容里,可以猜到,那一定是令人羡慕不已的美梦。
人长大了,思想会变得复杂,想法一多,睡眠就会受到影响,睡姿也会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纠正。压力渐大,不管是来自于工作还是来自于生活,都会挤压人的睡眠,还有许多纯属无意义的瞎想,很多人自己也知道,但就是睡不好。睡眠不好的人,睡姿是僵硬的,很不自然,他们不断调整睡姿,却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更睡不着。有人用药物,有人靠喝酒来改变睡眠质量,偶尔也会难得睡回好觉,但更多的仍然是难以入眠。成人们勉强地保持睡觉姿态,却很少去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
每个人的睡姿都是不一样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想了解自己的睡姿,经常想在刚刚睡着时醒来,或者在醒来时保持不动。但我失败了,不是睡不着,就是睡着了忘记此事。后来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醒着的人永远看不到睡着的自己,这本来就是不可共存的两种状态。后来让儿子在我睡着时帮我拍照,儿子觉得好玩,拍了很多照片,可我却很失望,并没有看到多么曼妙的睡姿,每一张照片都稀松平常。
但我见过真正很多人睡觉的情景。一次坐长途汽车,所有人都睡着了,只有我醒着,观察众人前俯后仰的睡觉姿势,突然觉得很好玩,像极了人生百态。还有一回在夏夜的城市广场,看到几百个睡在夜色中的民工们,让我深深震撼。城市还在喧闹,但他们睡得那么香甜,每个人的睡姿似乎都不一样,让我一下子想到了熟睡的婴儿。
绿窗春睡轻
文/刘英团
“绣倦南窗下,条然睡思催。红日过墙去,清风入幕来。幽梦迷庄蝶,荒云隔楚台。觉来香缕在,虚室绝尘埃。”(南宋·张玉娘《春睡》)健康和长寿离不开睡眠。漫画家左川先生因积劳成疾,被迫中断了近四十年的漫画创作。一位老中医为他把脉后说:“你的睡眠欠账太多了,从现在起你必须多睡,把睡觉当成治病一样重视;其次才是吃药调养。”坚持了两年,左川先生又能搞创作了。所以,左川先生见到和自己病情接近的朋友,就一定会现身说法,“你多睡觉吧,保管有效”。
传统养生讲究“三分调,七分养”,但重点还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中医理论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科学试验也表明:不吃饭,人的生命最多能坚持42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可维持14天;而不睡眠,人的生命最多坚持不过7天。所以,美国教授伯尼韦布戏称睡眠为“温柔的暴君”。但是,莎士比亚却把睡眠比做“生命宴席上的滋补品”。中医养生名著《养生三要》说:“安寝乃人生最乐。”诗曰:“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中医对睡眠的经典解释是:“阴气盛则寐(入睡),阳气盛则寤(醒来)。”
“午窗春睡中,堆枕起来时。瘦怯罗衣褪,慵妆鬓影垂。旧愁消不尽,新恨忽相随。有蝶传魂梦,无鸿寄别离。”(南宋·朱淑真《春睡》)春天,既是四时之首,也是最好的睡眠时节。春季养生,应注重“睡养”。而“睡养”的原则,《黄帝内经》有精辟论断,“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毛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北宋·陈克《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有人形象地比喻:“睡眠好比给电池充电,是储备能量。”睡眠是健康的“终身伴侣”。在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认为,睡觉方位对人的睡眠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老老恒言·安寝》认为,“首勿北卧,谓避阴气”。孙思邈也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强调: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阳气升发所向,北首而卧阴寒之气直伤人体之阳”。所以,“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当然,“睡养”的睡姿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寝不尸”,“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进一步指出,“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也就是说,侧睡的养生效果最佳。
“春力着人春睡重,叶底黄鹂鸣自送。绿暮朱栏日观明,回廊侧户风帘动。”(北宋·寇准《春睡》)中医理论中,肝属木,喜条达,与春相应而生发、舒展。因此,春天是养肝、护肝的最佳时节。而春季“睡养”,首先是“养肝”。《黄帝内经》说得很清楚,“人卧则血归于肝”。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自然界的阳气会升发。中医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应顺应天时“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也应当让自己的肝脏得到足够的休息,以应付繁重的解毒和消化工作。按现在的实际情况,儿童“夜卧”最好不晚过九点,成年人最好不要晚过十点,年轻人不要晚过十一点。
古人云:“春者,蠢也,动也。”春季睡眠法三原则:“按时入睡,过时不候”“午睡一刻钟,补夜一小时”“体脑并用,形与神俱,精神乃治”。也就是说,春季“睡养”要和运动调养相结合。春天空气清新,最有利于修葺和改善脏腑功能。清代画家高桐轩写的《养生十乐》中有“漫步之乐”,说“起身静步于中庭,或漫游于柳岸花畦,心神焕然爽朗,胸怀为之一畅”。对于整天坐着不动的办公一族而言,不说“闻鸡起舞”吧,至少也应顺应生物节律习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吸收点大自然的活力,既能炼气保精、增强抗病能力,也能调养精神、改善“春困”。
当然,春季早晚温差大,应当严格保暖,运动也不要过于剧烈,避免肺部受凉或大量出汗而受凉。春季还多雾霾,雾霾里多有毒有害的不明物质,雾霾天气就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喜欢到户外跑步、跳舞、做操的朋友,应当选在清晨汽车尾气最少的时段,并避免在汽车很多的主干道周围锻炼。
生活在继续
文/指尖留云
最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睡眠质量一直就不太好。昨晚很早就睡了,可今天整个人灰常萎靡,脸色差且不谈,还哈欠伴着眼泪,基本上看着就跟犯毒瘾似的。睡眠,睡眠!打上了30岁以后,我的睡眠质量是日趋下降,充分领略到失眠的痛苦。唉~~这岁数还要往上涨,难道这睡眠质量仍要继续负增长?
结婚纪10周年的念日过掉了,平平淡淡的。在10周年到来之前我一直憧憬着,想着怎么过这个纪念日,毕竟人生没有多少个10年,再说这些年为了家庭和生计相互各自忙着所以时常会忽略对方,借着这个机会拉近一下彼此的感情。本来说好2个人单独到周边的城市走一走的,但后来因为一些事给耽搁了,只好往后顺延。
其实这阵子发生了很多事,开心的比较多,一个十一过后感觉有点玩过头了,过于放纵了,这段时间一直就在逼自己收心,端正好态度,继续投入工作和学习之中。不过放纵以后再收拢确实是有点难,毕竟吃喝玩乐都是俺比较擅长滴,花钱也是俺滴强项!今天清理了一下银行账户,发觉自己真的好穷,好穷~~~接下来的人生目标是:省钱、存钱!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仅有的钱想办法尽可能滴变更多更多滴钱!!!不过好惭愧,前脚从银行走出来,后脚竟然又跑去给俺爸买了一件羊绒衫,几百米又哗啦啦滴流走了。
生活总要继续。虽然俺最近吃得不少,睡眠不好,花费不少,存款很小,但还是得一切向前看,咱要坚定信念、排除万难、充分发挥阿Q精神!迈着稳稳滴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奔向下一个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