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鼓励孩子的文章

2023/01/04好文章

鼓励孩子的文章(精选19篇)

送曲莲

文/怡薇

每年麦收罢,长安和蓝田靠白鹿原一带有过古会的习俗,而我们蓝田许庙、厚镇、普华一带是不过古会的,而是要由舅舅家给外甥们烙一个重约5公斤、厚约一拃的大曲莲,还要再烙几个小曲莲(外甥每人一个),在农历五月中的一天,用塑料网兜背着给外甥送去。这种习俗,我们当地称“送曲莲”。听说这种习俗,咸阳渭北一带也有,主要盛行于武功、永寿。

至于舅舅家为啥要在麦收后的农历五月给外甥送曲莲,流传着好几种说法,咸阳渭北和蓝田东川各有各的说法,但大体来说,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蓝田东川一带曲莲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要用刚收割的上等新麦面粉和成面团,经发酵后制成一个直径大约50公分的面坯,两面依次用一大一小的圆形杯口相互套着刻出花环,中间再掏一个20公分左右的圆圈,圆圈里嵌条弯形的鱼,因鱼身贴有莲花状的面片,形状似弯曲的莲花,故称曲莲。小曲莲是带有花齿状边缘的,大约如老碗口大小,中间也有一个圆圈,但是不嵌鱼和莲花,两面再用梳子齿压出花纹,四周用剪刀剪开,四个为一组捏成莲花瓣形状,最后用红毛线从中间的圆孔穿过,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听老人说,女儿生了孩子满月后,娘家要接女儿和外孙挪窝到舅舅家住一段时间,回去时舅舅家要给外甥家送一个大锅盔和小锅盔。俗语说:“儿一半女一角,外甥来了背个锅。”这里的锅就是指锅盔(曲莲),也是代表孩子和大人把口粮带回来了。曲莲要送到孩子12岁时为止,12岁以后就是成年人了。而曲莲这个名称,也有连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在武功和永寿一带,舅舅给外甥送曲莲则有一个即悲悯又欢喜的传说。这一带的曲莲最初叫戴屈原(馍),做法和蓝田也不一样,是用面粉蒸成弯曲形状的大鱼,再用红辣椒当嘴、黑豆子或者红枣当眼睛,鱼身用剪刀剪成鱼鳞状,鱼背上也贴有莲花状的面片。传说戴屈原(馍)起源于秦国时期,与屈原在端午这天跳江而亡的故事有关。农历五月正是关中小麦即将成熟的季节,屈原离世后,一位咸阳渭北籍、在朝廷当官的舅舅把消息传给他家乡的母亲和姐姐。母亲就连夜按屈原的模样做成各种形状的馍,送到女儿家。第二天武功永寿一带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争先恐后给外甥家送屈原馍。因时间久远,送屈原馍慢慢地被叫成了送曲莲,流传至今。

小时候,我舅舅家实在太穷,外爷去世的早,小脚外婆一个人拉扯着母亲和两个舅舅,粮食年年都不够吃,确实没有余粮给我们送曲莲馍。看着别人家舅舅给外甥送曲莲,我就远远地跟在人家后边,看着装在塑料网兜里又黄又厚的纯白面锅盔,馋得直流口水。好在我们当地民风淳朴,村里有个美好的传统,不管谁家舅舅给外甥送来曲莲馍,家里大人都会将其切成一指厚的馍片,装在木盘里,用白毛巾盖住,挨家挨户地给村里人散发馍片。那一刻,是我们这些小馋猫最开心的时刻了。接到邻居送来的馍片,大人一口都舍不得吃,掰成小块再给几个孩子一人一块,那时曲莲馍是最香最香的吃食。

奶奶是村里烙曲莲的第一把好手,记不清她曾经给村里多少人家烙过曲莲,可是给我们家一次也没烙过。记得有一次,一个邻居刚把曲莲馍片散给我家,她们家孩子立刻冲进我家,把***放在案板上的馍片一把抓走了,嘴里还说:“就不给你家吃,你们每年都没给我家散过。”母亲扭过身紧紧抱着我,撩起围裙偷偷地擦着眼泪。自那以后,母亲再也不让我们接村里人散的曲莲馍或者花盘,远远看见有人散馍片,就从屋里把门闭上,做出家里无人的假象,躲避难堪。

现在,农村人的生活好了,家家有余粮余钱。麦子收罢,舅舅给外甥送曲莲这种习俗,依然沿袭着。即使平时家里人都在外地打工或做生意,每到农历五月,舅舅都会赶回农村老家,开着小车给外甥送去一个烙得焦黄焦黄的大曲莲和几个小曲莲。

但小时母亲流泪的模样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等我的女儿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让儿子年年给他的外甥送上曲莲,以弥补我小时的遗憾和伤感。

爱的种子

文/霍铮

同事小万在朋友圈里发了消息,“吸引宝贝每天坚持读英文单词的最大动力,就是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她居然可爱到要数老师给了几个棒。”

曾是学生、今为家长的我们,深知老师在学生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权威,更多的是信赖。因此,内心充满爱的老师,很容易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生活兴趣,甚至唤醒孩子的自信。否则,会反向而行。

小的时候,R老师是我的历史老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清晰记得一个女同学被她推倒在教室火炉旁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有一次历史测试考砸了,中午放学后我被R老师拎进办公室狠狠地训了一顿。一直是好学生的我,因为考试偶然失利遭受如此对待,顿时觉得无颜见人,天塌下来一样。背着书包回到家,径直坐到床上,背靠着墙,脑海里不断回放被训斥的一幕,脆弱的内心竟有了寻死的念头。

厨房里传出妈妈炒菜的声音,还有爸爸的说话声,身上电击一般,醒悟过来,真要是死了,就再也见不到父母了!内心挣扎一番,终于,亲情占了上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孩子比较单纯,R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走到生死边缘,对家人的眷恋又把我拉回生活中间,足见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何其重要,不仅左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取舍。

我爱上文字,得益于高中语文老师李金玉。那堂语文课的作业是写一首诗,当堂完成。我的课桌临窗,透过玻璃仰望天空的朵朵白云,有莫名的东西涌动。已想不起来那首诗写了什么,只记得我把它交给老师向教室外走去的时候,身后传来“嗯,写得不错”的肯定,心里甭提有多美!那年我上高二,从此,我与文字结缘。再之后,大学的基础写作老师也一样肯定我,每次的作文作业都是满分。李老师的认可,让我发现喜爱文字的另一个自己,欣喜接纳。

其实,遇见什么样的老师,纯属机缘巧合。这一点,儿子比我更幸运。

儿子的班主任也教语文,叫石伟红。那天,我在校门口接到上一年级的儿子:“今天有个很难做的作业,不知道怎么完成。做不好的话,明天中午就要被老师留下……”

“是什么?”“写一篇小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这个极其普通的作业,对儿子来说却是个难题。儿子从小随我在姥姥家长大,他的亲生父亲没有尽一天责任,就弃他而去。我引导他,可以写写想象中的爸爸。于是,儿子写下这段话:“想象中,我的爸爸应该很好,他会带我放风筝,还会给我买笔记本电脑,也会给我买很多玩具、文具和书,他会像妈妈一样爱我。我希望早点有个这样的爸爸。”我担心老师不满意儿子的作业,就在作文下面写了一句话,“因为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本没有父亲的概念,所以这篇作文只有这样做了。”第二天,儿子拿着作业本高兴地说:“妈妈,老师还写了一段话呢!”“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相信你和妈妈过得很开心!”那一刻,我眼里噙满泪水,对这个只有二十四五岁、心中充满爱的老师涌起感动!

如今,儿子已长大成人,健康、温暖、阳光。石老师在他幼小心灵里播下的那颗爱的种子,为他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温润所有过往。

没有伞的孩子才会努力奔跑

文/天刃

当父亲叹着气,颤抖着手将四处求借来的4533元递来的那一刻,他清楚地明白交完4100元的学费、杂费,这一学期属于他自由支配的费用就只有433元了!

他也清楚,老迈的父亲已经尽了全力,再也无法给予他更多。

"爹,你放心吧,儿子还有一双手,一双腿呢。"

强抑着辛酸,他笑着安慰完父亲,转身走向那条弯弯的山路。

转身的刹那,有泪流出。

穿着那双半新的胶鞋,走完120里山路,再花上68块钱坐车,终点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大学。

到了学校,扣除车费,交上学费,他的手里仅剩下可怜的365块钱。

5个月,300多块,应该如何分配才能熬过这一学期?

看着身边那些脖子上挂着MP4,穿着时尚品牌的同学来来往往,笑着冲他打招呼,他也跟着笑,只是无人知道,他的心里正泪水汹涌。

饭,只吃两顿,每顿控制在2块钱以内,这是他给自己拟定的最低开销。可即便这样,也无法维持到期末。

思来想去,他一狠心,跑到手机店花150块买了一部旧手机,除了能打能接听外,仅有短信功能。

第二天学校的各个宣传栏里便贴出了一张张手写的小广告:"你需要代理服务吗?如果你不想去买饭、打开水、交纳话费……请拨打电话告诉我,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你服务。校内代理每次1元,校外1公里内代理每次2元。"

小广告一出,他的手机几乎成了最繁忙的"热线".

一位大四美术系的师哥第一个打来电话:"我这人懒,早晨不愿起床买饭。这事就拜托你了!".

"行!每天早上七点我准时送到你的寝室。"

他兴奋地刚记下第一单生意,又有一位同学发来短信:"你能帮我买双拖鞋送到504吗?41码,要防臭的。"

他是个聪明的男孩。入校没多久,他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校园里,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蜗居"一族越来越多。所谓"蜗居"就是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同学整日缩在宿舍里看书、玩电脑,甚至连饭菜都不愿下楼去打。

而他又是在大山里长大的,坑洼不平的山路给了他一双"快脚",奔跑是他的特长,上五楼六楼也就是一眨眼的事。

当天下午,一位同学打来电话,让他去校外的一家外卖快餐店,买一份15元标准的快餐。

他挂断电话,一阵风似地去了。来回没用上10分钟。这也太快了!那位同学当即掏出20块钱,递给他,说不用找了。他找回3块。因为事先说好的,出校门,代理费2元。做生意嘛,无论大小都要讲信用。

后来就冲这效率这信用,各个寝室只要有采购的事,总会想到他。

能有如此火爆的生意,的确出乎他的意料。有时一下课,手机一打开,里面便堆满了各种各样要求代理的信息。

一天下午,倾盆大雨哗哗的下,手机却不失时机的响了,是位女生发来的短信。女生说,她需要一把雨伞,越快越好。接到信息,他一头冲进了雨里。等被浇成"落汤鸡"的他把雨伞送到女生手上时,女生感动不已。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他的生意越来越好,只要顾客需求,他总会提供最快捷最优质的服务。

仿佛是一转眼,第一学期就在他不停地奔跑中结束了。

寒假回家,老父亲还在为他的学费发愁,他却掏出1000块钱塞到父亲的手里:"爹,虽然你没有给我一个富裕的家,可你给了我一双善于奔跑的双腿。凭着这双腿,我一定能'跑'完大学,跑出个名堂来!"

转过年,他不再单兵作战,而是招了几个家境不好的朋友,为全校甚至外校的顾客作代理。代理范围也不断扩大,慢慢的从零零碎碎的生活用品扩展到电脑配件、电子产品。

等这一学期跑下来,他不仅购置了电脑,在网络上拥有了庞大的顾客群,还被一家大商场选中,做起了校园总代理。

奔跑,奔跑,不停地奔跑,他一路跑向了成功。

他说,大学四年,他不仅要出色地完成学业,还要赚取将来创业的"第一桶金".

他把"第一桶金"的数额定为50万。他的名字叫何家南,一个从大兴安岭腹地跑出,径直跑进省师范大学的大三学子。

如今虽然做了校园总代理,可他依然是他,依然是那个朴实、勤快、为了给顾客打一壶开水赚取1元代理费,而像风一样奔跑的大男孩!

如果是你,怎么办呢?你会像其中主人翁那样,还是抱怨父母及社会呢?

拾忆

最近一直爱翻看以前的照片,一遍又一遍的翻看,每一遍翻看的时候,就仿佛之前从未看过一般。记得在书上看到过一句话,书上是这样写的,当你不停的翻看照片的时候,说明你老了。你在从过往的照片中,找寻年轻的记忆。

当时觉得很有道理,当我无事的时候,我就会翻看以前的照片,有时候看到照片还会不自觉的笑笑,会想到照片背后的故事,会想到当初拍照时的种种情形,于是心中无限怀念,然后感叹时光不再。

我在找寻曾经的自己,从照片中看到曾经的单纯,曾经的心无杂念。有时候我会惊奇的发现,我好像长变了。当然这肯定不是我长变的,只是心态上的一种变化。当你的心态变化时,你的气息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觉得自己改变了。

今天翻看毕业时的照片,我突然又产生这样的感觉,这好像不是我,我怎么又长变了,不得不承认,我心态上已经发生变化,已经觉得疲累。有的时候,真的很想逃避,想什么也不用管。难怪当初别人都说学生是最舒服的,什么也不用管。而当初的自己只想早点踏入社会,做个成人。然而成人的世界太累,太复杂,我适应不了。最近觉得特别累,从未有过的累。

很怀念曾经的时光,想做个学生,想做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总会说我还没有长大,我还是个孩子,我的确还是个孩子,一个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背负压力的孩子。

这样一个不愿意长大的我,在这个逼迫我长大的社会,是何其的累……

孩子,该回家了…

文/梵神

漂泊在异乡的孩子们,快回家吧!忘了吗?那最值得我们留恋的的地方,你孤独吗?你无助吗?回来吧!回来感受亲人的眼神的热情…让我们做‘回’孩子…

让我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日子

期末考试结束,儿子的成绩令我沮丧,不仅没有达到我想要的高度,而且相差甚远。我很难过,因为这意味着孩子明年被重点中学点招成为了泡影。马虎和书写潦草成为他的短板,他的成绩落在了后边。

但我更多的是自责!

两年前,孩子小学毕业,连我们这所学校的重点班都没考上!我和先生都是中学的班主任,我们的学生一届比一届优秀,那时,我们从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会怎么样,也就是我们从没想到过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会考不上我们学校的重点班。孩子上小学时,我们比较推崇放羊式的教育,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必要把孩子禁锢在课堂上作业中吗?的确,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一无是处,儿子以特殊的成绩特殊的身份进了我们学校的重点班,一学期下来,成绩由班上倒数第一跃居年级前三,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夸他才思敏捷思维活跃。但后遗症也是明显的。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培养了孩子的思维习惯阅读兴趣却忽略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最明显的就是书写潦草随心所欲。那时候的口头禅就是:“儿子,作业完成了吗?完成了就去玩吧!”从没想过去看看孩子做的作业到底怎样。

当然,通过两年的努力,孩子已进步了很多,但在书写上我仍旧没有做太多的要求。这次考试,让我认识到书写工整的重要性,40分的作文只得了28分,不是作文内容写得不好,而是字写得太潦草。在考试之前,我们曾答应他,考试结束之后不管结果怎样,都让他先回老家去痛痛快快地玩几天。虽然十四岁生日才过了几天,但1.72的儿子怎么看都不像个小孩子了。在电话上听爸妈说回老家这几天每天都和11岁的表妹带着几个孩子去小河沟里翻螃蟹、抓黄鳝、捞小虾,忙得不亦乐乎,把衣服弄得湿淋淋的,老爸宠爱孙子,一味地惯着他,但老妈颇有责备的意思。我告诉老妈:“随他疯吧,自上中学以来,孩子学习一直很辛苦,何曾这样疯玩过?”期末工作一结束,我们赶紧回到了老家。儿子和侄女儿兴高采烈地向我们展示他们的战利品:一只小水桶里装着十几只大大小小黑黑黄黄张牙舞爪的螃蟹,有一只甚至正在换壳,几条滑溜溜的黄鳝、几只东游西撞的小虾。十四岁,真的还只是个孩子!我多希望儿子有一个快乐而自由自在的暑假!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爬得最慢的乌龟,也可能跑到兔子的前面去啊!他只能在老家呆几天,即使这几天里,也得每天练一篇字,背一篇古文,但儿子似乎已经很满足了。

从老家回来,儿子开始按部就班地学习,认真地练字、认真地做暑假作业、认真地补课。看来那几天也没有白玩,儿子的学习态度大为改观,以前老是要我提醒,甚至威逼利诱,现在好像不是这样了,书写不再龙飞凤舞,也不再那么烦躁,能静下心来学习了。

孩子长大了吗?

那一天,我和他一起去一个小书店买书,我说:“儿子,你自己选吧!”老板看了我一眼,然后笑着说:“这么年轻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儿子了?还是别叫儿子啦!”我笑着问:“不叫儿子叫什么呢?这可是我的功劳簿啊!”

其实,作为一个母亲,我为自己的孩子真正付出了多少呢?三岁以前,把他扔在老家,以至于后来儿子总是这样说:妈妈把我生下来,奶奶把我养大!是啊,他吃的第一口饭不是我喂的,他走第一步路的时候我没在旁边扶着,他写第一个字的时候我没空去看。三岁以后,孩子该上学了,才把他带在身边。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以置信,这个半大小子,是那个缠着我讲《丑小鸭》的小不点吗?

那天在老家,猜想儿子那时正在看电视或者和妹妹玩什么游戏吧,因为下雨,他们没有出去玩。我打电话让他上楼来。我在网上看到几篇写得很棒的文章,希望他来和我分享。想象中儿子接到电话应该雀跃而来。但他拒绝了!他说,妈妈,你读吧,我现在不想读书。我哑然!读好文章的乐趣应该在于有人一起分享,如果那个人是你最爱的人,那该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一件事啊。可是,儿子拒绝了!他不愿和我一同分享这份快乐!我忽然感到悲哀!孤独和凄凉涌上心头。那份落寞无法言说!也许,儿子不是不想和我分享,只不过是在他可以尽情玩的时候,希望我不要去打搅他!

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我问心无愧,因为我曾经用心付出很多,并且以后还会继续付出。但对自己的孩子,我做了多少呢?

亲爱的儿子,还有一年,你就要离开我们去其他中学上学了。然后是上大学,再然后,你会在哪儿工作呢?和你朝夕相处的日子还有多久?想着,就觉得有点心疼!

亲爱的儿子,让我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日子吧!让我为你多付出一些,在我可以为你付出的日子里!

戏水

文/若人

炎热的晴空渐渐沉淀,愈发的澄碧,他脱了闷热的运动鞋,坐在桥孔上,气势磅礴的溪水汹涌,似在不情愿地生闷气,许是脚气的缘故吧!静静地戏水,他早已不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小脚丫却一起一落,那韵味那坐姿倒是蛮可爱的,戏水是没有任何危险的享乐,大不了就是一只青蛙爬上脚丫,癞蛤蟆想吃一次人肉罢了。没人经过身旁,只有小飞虫们扑腾着好奇的翅膀羡慕地飞来飞去,那些小虫子不是好娃娃,老是亲吻他赤裸的手臂,亲了一口还亲一口,真是没完没了,脸皮好厚的样子。

阳光明媚的公园石板路,绿色的树影投下一丛丛凉爽的婆娑,火辣辣的太阳被国道上飞驰的车辆拐跑,沁心的微风赶紧地追赶,她俩也许是关系十分要好的邻居吧,若果走丢了一个,她们的妈妈是会着急的,这些孩子真是调皮的可爱。

淙淙溪水貌似流不完的样子,你瞧,那小脚丫业已被冲刷得惨白惨白的,想必是凉快到了极点。一滴一滴时光随流水而去,去了下游,邂逅了另一座小桥,两岸的绿色多么活泼,会不会也有那么一个小孩安静地坐在桥孔上重复着上游那个小孩的可爱呢,或者在很远很远的上游是否也有那么一个安静的孩子重复着雷同的可爱呢!真希望,不论在上游,还是下游都存在着那么一个孩子,男孩女孩均可,要知道孩子都是无可挑剔的。

在这座公园的那头是孔夫子的小窝,他一个人站在家门口东张西望的,却也不好好看书学习,每次经过的时候,总觉得他有一点点的寂寞,他说过的那些话被工匠们镂刻在水泥板或石板或木板上,诸如子曰啥啥的在孤寂地放着光,凑近耳朵去仔细聆听时,一股悠远的腔音隐隐约约钻进耳管,通过相连的毛血细管、静脉、动脉什么的流进心脏,那个味道真爽,久违而亲切。听吧,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听吧,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吧,听吧……

如今都告别了,都逝去了吗?谁说长大的孩子就不应该再拥有孩子的心,谁说一个孩子的快乐就不是浪漫的快乐,谁说这个世界过于喧闹?那些人真奇怪,自己快乐不起来还不让别人快乐吗?

最是亲情难割舍

探亲假,转眼就到期了。由初春到夏末,短短的几个月,我们经历了鲜花盛开的季节;感受了大如鸡蛋的冰雹,龙卷风和暴雨;炎炎烈日下,我们饱览了异域风情,观赏了各种表演和比赛。

最难割舍的还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相聚的快乐时光,小孙女在婴儿期那白胖粉嫩娇嗔任人摆布的身影,及至能翻身会坐会爬能扶着栏杆挪步,一天一个新故事,带给我们的全是欢乐喜悦和开心的笑声。早晨和煦的阳光照进窗里,空气中迷漫着浓浓的咖啡味和果香,伴随悠扬的琴声和孩子们共享一顿早餐,温馨和幸福在我们心中荡漾。看着夫人每天把浓浓的爱,装进孩子们的午餐盒;看着孩子们打开车库门,离家的那一刻;看着儿子儿媳一起逗弄小孙女满地爬行欢呼雀跃的身影-----;我不知到时候怎样离开?我在一天天临近的归期中,默默设想着那亲情割舍柔肠寸断的场面:小孙女会不会哭闹?我们的双眼会不会噙满泪水?还是会喉咙发紧眼圈红红?还是-----.我感谢上天安排了我们一家人圆满幸福的团聚,虽然还有下次和再下次指日可待的相聚,但是我更珍惜眼前触手可得的每一分每一秒快乐的时光。

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各种不同的相聚,同学相聚;战友相聚;同事朋友相聚;都不如亲人相聚那么刻骨铭心。尤其人到老年,漂泊大半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累无穷。终于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偃旗息鼓解甲归田了。到如今,在所剩无几的“最后”时光里,挪动着老迈的双腿举步惟艰,眼花耳聋吃不香喝不爽,才感到当年错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悔不该-----许多事情错过去了,悔也来不及了。当初我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在一起,却在不经意间,自顾自的工作玩耍和无意义的争吵中随随便便浪费和挥霍掉了。我们本是一些普通而又平庸的人,对世间的欲望所求无多。那年闹灾荒,吃糠咽菜也未觉得苦,下乡插队肩扛背驮也没喊一声累;如今山珍海味任你选,各种名牌随你穿,住着洋房能打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老来老来还能到美国开开眼逛逛花花世界,真是莫大的幸运莫大的快乐。可如今,当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短暂和多么有限啊,能珍惜那每一分每一秒快乐的时光吗?我希望孩子们:能学会享受快乐,比如上班,要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开车的途中要享受驾车及沿途风光的快乐;回到家中享受与亲人团聚的快乐。要学会珍惜和感恩,上天安排我们在一起,机缘和命运给了你漂亮贤慧的妻子和可爱乖巧的女儿,你要爱心呵护,这是几亿份之一的缘份,你要创造快乐并和你所爱的人一起享受快乐。人生短暂,转眼间便满头白发褶皱满脸,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当初要是------

让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亲人或长或短的相聚,感恩上天赐予我们相逢相聚的快乐吧!祝愿孩子们工作顺利,恩爱甜蜜幸福绵长;祝愿小孙女活泼可爱快乐成长!

(就在此文完成之时,惊闻八十八岁的老妈妈在沈阳仙逝。心生无限悲嘁唏嘘不已,所幸有兄弟三人在身边料理。此时孩子忆起他和奶奶远远近近的几次快乐相聚,一点点一滴滴回忆,如电影倒叙,在我们的脑海里一幕幕闪过,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蒙上帝恩召老妈妈回归天堂并为儿孙们祈福,感谢三位兄弟和所有亲友护送老妈妈最后一程。)

仅以此文祭奠老妈妈,愿我们所有人都能珍惜相聚,愿每次相聚都是快乐美好和难忘的-----

矫枉不可过正

文/司马牛

网络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的痴迷程度,早已超出人们的想象,有的孩子连上课时也忍不住要玩玩手机,“抬头不看黑板,低头只顾手机”也已不是个例。其危害,不仅仅会使“小眼镜”日益增多,更在于互联网上丰富无比的新奇内容会使不少孩子染上网瘾,沦为“屏奴”。因此,以立法手段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里、课堂上使用手机,无疑是可行的必要之举。但有学者呼吁:为了救救孩子,建议以立法手段全面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这就未免矫枉过正了。

在网络时代,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完全脱离互联网生活。且不说中小学生需要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网购、查找学习资料、获得新闻资讯,更何况,如今智能手机早已普及到每家每户,倘若父母不严加管束,眼睁眼闭,中小学生在家玩智能手机,那是根本无法管理和制止的。有了法规,却无可操作性,难以落实,岂不是一纸空文。

令我诧异和不解的是,这样不靠谱的建议,竟然得到了不少家长的点赞和支持,而且越是整天手机不离手的家长越喜欢“立法禁止中小学生玩手机”的建议,这是不是一种成人霸权,姑且不论,但这对正处于模仿期的中小学生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却不可不说道说道。如果一吃完晚饭,赶紧撵孩子去读书、写作业,而父母却一个盯着手机刷朋友圈,一个盯着平板电脑追剧,孩子怎么能学习在心上?又怎么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凭什么你们可以整天玩手机,却完全禁止我玩?

其实,智能手机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学习、新闻、社交、娱乐的新媒介,中小学生也不是绝对不能接触手机。在这个问题上,“堵”总不如“疏”好,关键还在于家长以及学校要引导孩子们科学使用智能手机,规范上网行为。一方面,严禁学生在校园里、课堂上使用手机;另一方面,家长要尽到监护责任,监督孩子使用手机,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用途,防范孩子长时间使用手机和使用手机玩不适宜玩的内容。实际上,父母如果对孩子多些陪伴,多些成人示范,多些双向交流,孩子们也就不会那么依赖手机了。

古人曰:“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纵然出发点挺好,而一旦做过了头,也往往适得其反,是谓:“矫枉不可过正”。

娘,我到了

文/潘秀英

“娘,我到了!”

说这话的是办公室里的同事,一个四十五岁的男人,每天,只要一到办公室,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打一个报平安的电话,天天如是,数年如一,不厌其烦地重复着那一句:“娘,我到了!”

他说这句话时,完全是个小孩子的口气,让人感觉好像此刻的他又回到了小时候,又成了那个依赖母亲的小男孩,或许此时正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撒撒娇,任任性。而电话那头的那位已年事已高的母亲,想来此时也一定是无比慈爱地,脸上荡漾着放心的微笑,在等着这句话在耳畔回响。

多么幸福的孩子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有母亲的牵挂与呵护;多么幸福的老人啊!这个外出工作的儿子每天都会按时说:“娘,我到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这个镇上的学校离县城也就三十多里的路,很近的距离,但那位母亲还是放心不下,只有这个儿子每天这样亲口告诉母亲自己平安到达工作岗位了,那一头的母亲才会将一颗紧绷的担忧的心放下来。

这就是母亲啊!不论你走得或近或远,她的心都在牵挂着离开家的孩子,原来,在牵挂的母爱里,孩子离家的距离是没有远近的。无论你是近在咫尺,还是远隔天涯,绵长的母爱都能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你的身边。

此时此刻,虽然我的母亲远在千里之外,我不能像这位同事能够天天回家,幸福地承欢在母亲膝下,可是我也拿起了手机,拨响了电话……

释然的伤悲

9月25日我应该记住这一天,因为我离婚了。

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很潇洒,谁也没有回头,这一刻起,你我已经形同陌路,释然的叹了一口气,终于将这段所谓的缘分换上了个句号,尽管称不上圆满,我说过我不会哭,但是在最后的那一刻我还是流泪了,不是为你,也不是为婚姻,是为自己,不知道应该算是埋葬自己吧!将过去埋葬,一切重头开始。

十多年的感情就是十几分钟的时间全部结束了,结婚证换了离婚证,十多年过去了,我终于可以释然的叹一口气了,虽然有些伤悲。

再看见着孩子的时候,我偷偷的流下了眼泪,但是很快我又把擦干了,有什么呢?我一直不都是很坚强吗?日子还是这样,我一样会将属于我的喜洋洋养大,一直不都是这样吗,离去似乎对于我来说没有太多的影响。

或许孩子已经预感到什么,晨起将我抱的紧紧地,用那小嘴巴亲吻我的额头说:“妈妈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的”他知道妈妈不会将他丢弃。

孩子冲着我阳光的笑着说:“妈妈,我会很乖的额。”

还以一个很灿烂的微笑:“那当然,妈妈的宝贝是最棒的。”

接下来的我很勇敢,下午我若无其事的去上了班,一直到下班的时候,我没有哭,天黑了,坐在车里看着已经漆黑的车窗外,我又留下了眼泪,我相信天黑了总会亮的,回家后,第一次漫无目的的在路上游荡了很久,心里舒服多了。

今天应该安慰我的朋友没有来,而一个陌生的朋友却听完了我的故事。

秋,多事之秋,相识在秋季,开始在秋季,孩子的到来在秋季,结束在秋天,哎!人生的秋天啊!秋天是个多事的季节,这究竟算是丰收,还是收获人生的经历,算是人生的不幸,还算是自己的财富,经历这一切是让自己不断的坚强吗?……

写给孩子

在我的印象里,同事的儿子很调皮,长得虎头虎脑,眼睛忽闪忽闪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甚是可爱。看到那孩子,我就想起《大宅门》里童年时期的白景琦。是那种主义胆识比天大,让大人既惊讶又头疼,外加胆战心惊的孩子。

我很喜欢这样的小子,心里着实羡慕,我时常想:要是我有个儿子,也该是这样的。虎虎生威的,带着点天生的可爱的叛逆。我自己的是女儿,也是极活泼,胆识气魄像个小子。

时隔多年,在一次喜宴上,再一次见到那孩子,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呢。看见端上来的菜,小家伙也不理会成人推让的礼仪客套,把个甲鱼壳子一把抓在手里,津津有味的啃将起来,直啃得满脸油亮。众人哈哈大笑,他则在笑声里拿抗议的目光愤愤然的乜斜了大家一眼,好像在蔑视一帮人的无知。大家的爆笑就被再度点燃,笑得更加开怀……

但是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熟悉的嘉宾,妈妈指点他要他称呼,他一律乖乖的称呼,尽管有点心不在焉,极度缺乏打招呼的诚意。可偏偏对于我,羞怯的底下脑袋,变得沉默。“阿姨”二字似乎很艰难出口。但孩子的眼睛里,我读出某一种亲近和敬畏。每当他把小手伸出去抢抓每人只有一块的甜点时,看到我微笑的望向他,就会害羞的把小手缩回来,我把自己的一块安慰似送给他,带着亲近的热情。他腼腆的回望了我一眼,害羞的垂下头去。

他在我的面前是拘谨的。呵!真是很大的疑惑。因为我的嗓音很柔和,被大家公认的温柔恬淡。样子也是很和善,是属于东方平板、含羞腼腆的面孔,很有亲和力的标准东方女人的面孔。我的样貌不会使人产生疏离感。

尽管我好几次想要亲近他,我的目光禁不住落在他的小脸上,是因为从心底里喜爱他,可他总是不自在的避让,拘谨的要我既心疼又尴尬,只好不再理他了。

是什么使得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混小子独独对我怀满敬畏呢?

回家的路上,我们散步,那孩子不时的凑近妈妈耳边悄悄的和妈妈耳语,母子俩甜蜜的笑意温馨至极。我开始怀念我已经上中学的、成天埋在书堆里去的女儿:孩子大倒再也没时间和自己亲近,或是有时间也惦记上网小憩一会儿的女儿,一种淡淡的失落和苦涩润湿了眼睛。

在孩子与母亲的温馨耳语里,终于解开了谜底:原来我的外貌和举止极像他最喜爱的一个老师。他向妈妈询问,我是不是一位有学问的阿姨。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意,那是来自一个孩子毫不掩饰和矫饰的赞美,这样的赞美比什么样的殊荣都更加让我倍感温馨。

原来孩子太调皮了,在学校闯祸不断。尽管孩子脑子转得极快,对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题目也是一点就透,反应聪慧灵而机敏。成绩在他学习的态度与回报上,也已经算是值得骄傲了,加上个头却很矮小,依然能没避开被老师安排在最后一排属于“差生”座位上去的命运。孩子的心灵上被座位打上了“我是差生”的烙印。每当有人问起他在学校的表现,他的音量就会突然降低八度,低下头去。我们便知道,随着音量低下来的,还有孩子的自信心。

那个和我“很像”的老师,是他的音乐老师,是一位温柔甜美的女子,她是唯一对孩子表示喜爱、并不介意奢侈的送出鼓励话语的老师。

在音乐教室,这孩子安排在第一排,并且要他领唱。孩子从未有的安静听话,唱歌唱得越来越好,他爱上了音乐课,也在音乐老师的面前,奇迹一般的变成了一个乖孩子。乖巧而灵透,犹如音乐教室被注入了某一种魔力,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全都变乖了。

听到故事,我就有些心酸,为了一个活泼泼的孩子在学校所受到的那些约束,这样的约束经常会令教育陷入某一种困境:在规则束缚、遵守集体与个性、自主与想象力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某一些难解的迷茫与尴尬。

时常要我们在某一瞬吃惊警醒,某一种可贵东西的丢失,常在多么不经意的约束之间。孩子们就是在这样死气沉沉的服从教育里,一天天的变得沉默,失去活泼的童真和笑颜。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唯一值得肯定的,倒是鼓励的力量。他对孩子潜在能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激励力量不可低估。我曾经在我的一篇日志里《谁弄丢了孩子的自信》一文里,写到过鼓励的惊人价值。

教师自身的个人学识、专业素养以及性格、人格魅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到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一个优秀的教师自身的魅力,可以成为孩子们心服口服的光辉榜样,以一种偶像的崇高姿态显现在孩子们的视野,形成一种巨大的辐射感染力,影响着全班每一个孩子,并且成为孩子偷偷崇拜模仿的对象,想要管理好孩子,你必须要自己有足够的学识修养,还要用柔软谦和真正慈爱的心灵来征服孩子们的心灵,那么,你的班级集体就具有了一种生命与力量,它无比的强大,无坚不摧。

我在中学时代就有幸碰到过有着这样人格魅力的好老师。一个是班主任余涛老师,另一个是教英文的王老师,我曾经在校园小说里《一路上有你》里,写到过那个魅力十足的班主任。他们用爱创造了奇迹,把学校最调皮难带的一个班,带成了全校第一,好几个孩子在他们的影响之下,从即将辍学边缘到意外考入重点中学,全班孩子全爱上老师,在毕业时痛哭流涕,即使班上最差的孩子,也对他们抱有无限的温情。直到道现在一提到他,大家仍心中充满温情。

那一届我们学校,从一名不闻,(最多考出一两个重点学校就算是奇迹)到同一届考出十几个重点高中的奇迹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个人魅力的好老师身上惊人的价值。

作为塑造孩子们灵魂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仁慈的爱心和宽容的耐心。突发奇想,师范院校招生的时候,不妨更加偏重于考生的情商筛选,为更多孩子们培养一些情感丰富,精力充沛,多才多艺有爱心和耐心的好老师,那才是教育的最大出路。

其实说道到育这一块,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也会是一样,当你用爱、人品以及修养征服了孩子的心,你就会发现和孩子沟通是那么轻而易举。一个值得孩子尊重和骄傲的家长那里,你找不到一例问题儿童,这就足以说明了,教育孩子成人的氛围,灯盏的主导力量,在我们指责孩子的时候,不妨首先先要检讨一下自己留在孩子一路陪伴上的属于自己那串脚印……

往海的最深处

冒险,孩子们眼中最刺激的风景。不同於流浪的宿命和孤独,它永远会在太阳底下散发出诱人的光亮,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而现在,少年正准备踏上的旅程。空气中夹杂着海水的咸味,手掌里紧握着过去的承诺。跟随地平线上的第一缕晨光一起奔向未知的海阔天空。

属於风的自由--关於梦想

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个单细胞的主角:明明不会游泳,竟敢独自往大海里闯。但路飞却笑得如此开朗,不管是面对巨大的漩涡还是就要砍下来的刀。世俗的利益冲突他根本看不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也无需考虑。一路的颠簸在他的笑声中冲淡了原本的伤感,也让遇见他的每一人重新找回了目标。简单到不懂得放弃的执着,是他很久很久以前许下的承诺。

那天,有个孩子说:“我要成为海盗王。”

一开始就是知道这是个冲动的剑客:顶着海盗猎人的名声,却用一种落魄的方式出场。有时候实在无法理解男人的信念--那真的比生命还要重要吗?每一次战斗换来的是深深浅浅的疤痕,换成普通人,早不知死过几百回了。但卓洛却丝毫没有退缩,三千世界在电光火石间划出优美的弧度。过去的约定支撑起了固执的身影,不走到尽头,就不会放弃。

那天,有个孩子说:“我要成为天堂上也能听到我名字的世界第一大剑客。”

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个厉害的女孩:“我的目标是赚取1亿贝里,然後买下某个村庄”,奈美刚出场时的宣言,就注定她不是个普通的女子。骄傲中隐藏了太多哭不出来的伤口,总以为自己能够坚强,再坚强。可爲什麽在测量室灰飞烟灭的那一刻会无语凝噎,被困住的青春和自由终於不用在压抑中苦苦挣扎。当海风吹散了所有刻骨的痛,是不是记起了最初的愿望?

那天,有个孩子说:“我要制造一张自己亲眼看见的世界地图。”

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个爱吹牛的家伙:长着长鼻子的乌索普,总是喜欢用夸大的语调来为自己壮胆,可到了开打的时候,却连人影都看不见。但总在快要放弃的时候被一些理由赶走了原有的懦弱,因为他想保护他的村庄,因为他想笑得和大家一样开朗,因为他不允许别人嘲笑夥伴的梦想。真正的勇士,不是要在千军万马面前临危不惧泰然自若,而是属於自己的战斗,绝不会逃。

那天,有个孩子说:“我要成为一个英勇的海上 战士。”

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个有风度的男子:浅浅的微笑爬过他的眉毛他的眼角,定格在他的嘴边,就连吸烟的样子也不会让人觉得讨厌。但是,山治,爲什麽你宁愿窝在海上餐厅里当厨师,宁愿放弃过去的梦想,宁愿挨打也保护这个地方?那个整天对你大吼大叫的赤足卓夫或许是最了解你的人。爱不是爲了束缚,报恩不是爲了救赎。因为你们的目光曾经注视过同一个地方,所以当你望向另一片天空的时候,我相信他也一定看得到。

那天,有个孩子说:“我一定要找到蓝海。”

一开始就是知道这是只害羞的驯鹿:常常躲起来不敢见人,又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乔巴的生命里曾经有一段无法被暴风雪埋没的阳光,那里没有害怕,也没有嘲笑。跟着一个行为奇奇怪怪的医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他的梦想。他们都是笨拙得不懂得表达爱的男子,但他们为彼此所做的,却超出了任何可以用言语形容的伟大。折不断的骷髅旗是信念的象徵,有了它就有了继续奋斗的力量。不管是怎样强大的敌人是怎样可笑的愿望,只要还看得见飞舞的樱花,就一定有发生奇迹的可能。

那天,有个孩子说:“我要成为能医治任何病的医生,因为……这世上没有什麽病,是无法医治的。”

属於土的记忆--关於最重要的人

头顶上的草帽,是关於未来的承诺。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男子,总是无所事事的表情,真正认真起来时,淩厉的眼神却仿佛能够穿透一切。总觉得路飞或多或少继承了这种性格,孩子的眼里需要可以追逐的光源,他就是那个迎风而立的身影。在伟大航道的深处,在他和他相约的地方,等待着。

拿在手上的长刀,是关於过去的誓言。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失败,二千零一次,而且对方还是个女孩子。总是有些无法承受的脆弱在猝不及防间远去,手掌还残留着昨日相握的余温,今天却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当本应该共同支撑起的天空突然塌下了一半,你是逃走,还是连她的份一起努力?男孩握紧了手中的刀,心中的目标不再是超越,而是征服。

茫茫海上的餐厅,是他们的家。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海盗,爲了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宁愿伤害自己。拿着石头往腿上砸下去的时候需要多大的勇气,凭什麽要这麽做,你难道不是很厉害的赤足吗?比海盗的身份更重要的是生的希望,比生的希望更重要的是他和他共同的梦想。有着美丽名字的海域,不是一道虚幻的风景。只要还能听到有人说出它的名字,它就一定会存在。

蜜柑和风车的纹身,诉说着女孩的坚强。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女子,会用这样一种方式去诠释叫做“母亲”的词语。因为那是她的孩子,所以比自己更加重要。没有血缘关系又怎麽样,没有丰衣足食又怎麽样?她所付出的远比这些要来得珍贵。生命可以在枪声中消失,但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用强权夺去。比如她从容的微笑,比如她无悔的牺牲,比如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快乐事情发生的希望。

西尔尔克的樱花,印证了一场冬天的神话。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医生,不是想让自己的医术更进一步,而是想要让这个整日飘雪的岛国开满樱花。多麽不切实际的奢望!可他偏偏固执地守着自己的愿望,相信只要升起骷髅旗就没什麽不能做到。死亡并不会终止梦想的延续,所以当大片的绯红附在漫天雪花上的时候,你会隐约看到他在微笑。

属於水的温柔--关於眼泪

路飞哭过。年幼的孩子,一味地想着往前跑。看不到远处的风和浪,只是想证明自己也可以很强。可在危难的时候却谁都保护不了,还要牺牲别人的手臂才换来平安。那时流下的眼泪是害怕,是後悔,是愧疚,是感动,更是目标。他对自己说,总有一天,他会要让那个男人感到骄傲。

卓洛哭过。固执的孩子,守着对故人的承诺。即使面前时难以战胜的对手,即使早已伤痕累累,可他却没有犹豫也没有後退。指向天空的长刀是他的誓言,随着泪水涌出的是他的决心。有时候勇敢不是忍着痛不叫苦,能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反而会变得更加坚强。

乌索普哭过。孤独的孩子,一直靠着谎言填补寂寞的天空。平日里的琐碎被夸大成光怪陆离的冒险,隐藏在背後的是他渴望飞扬的心。可累积起来的一点一滴并不是虚幻的想像,它们如同未发芽的种子,深埋在了每个人的心底。所以当他喊出“解散”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那毕竟是他割舍不掉的过去。所以当第二天村子里依旧想起“海盗来了”的声音时你也会想哭,就算那只是场游戏,也会有被记得的意义。

山治哭过。别扭的孩子,说不出心里的话。打打闹闹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彼此的了解却生长在吵吵嚷嚷的空隙之间。离别的时候没有相拥而泣,没有信誓旦旦,一句保重,就足以证明一切。於是他的泪水在低头跪地的那一刻落下,不需要用什麽华丽的语言来点缀。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感谢。

奈美哭过。坚强的孩子,决定独自去战斗。走在布满碎玻璃的路上,被割伤了也不允许自己软弱。可是一个女孩子的肩膀到底不能背负起整个村子的命运,当她的泪水连同“你要帮我”一起指向了面前的男子,这不是想要逃避的藉口,而是她开始相信那个叫做“夥伴”的称呼。

乔巴哭过。善良的孩子,努力去寻找万能药。他只是想救亲人的生命,他只是想成为一名医生。但只有心底的善良是无法救人的,古蕾娃的一句话让他如梦初醒,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渺小,恍然领悟之後的嚎啕大哭或许挽回不了什麽,但那份爱已经在空气中弥漫。

属於火的热情--关於友谊

夥伴是什麽?是路飞把帽子扣在奈美头上说“那是当然了”时坚决的神情,是比比听到“把我们的生命一起作赌注”时落下的泪水,是冯。克雷散落在海上的友谊之花,是印在左手上的标记所折射出的永不磨灭的光华。

有你信任的人,在你身边吗?

如果我去问那帮一天到晚打打闹闹的家伙,他们一定毫不犹豫地点头吧。就像每次听到路飞大声说出“我们是夥伴”时的一脸欣然,那是最纯粹的流露,渗不进任何的杂质。那是最微弱的火苗,却可以温暖灵魂的冰凉。

我不知道他们还要走多远的路,辽阔的海面一眼望不到尽头。我不知道他们还要进行多少场战斗,尽管每一次都是有惊无险的掠过。可我听得到他们的笑声,扩散在海天之间。可我看得到他们的眼光,只望向更远的前方。我想问他们爲什麽可以那麽坚定那麽执着那麽无所畏惧,他们没有说话,只是互相往旁边看了看。阳光从某个角度倾泻下来,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坦然的表情,一模一样。远远望过去,他们的脸孔似乎模糊成了一片。分不清彼此。

总有一天所有的故事都会走到终点,我们也会逐渐忘记他们的模样。轻狂的岁月里留不下全部的过程,只有被感动的瞬间,停留在青春的最前沿。

妈妈!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文/塔酷

最亲爱的妈妈安详地闭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我们。连日来,失去母亲的悲痛令我不能自拔,雨洒天流泪,天号放地悲。

我的母亲出生在山西省浑源县的一个小山村,不到20岁就来到了北京。结婚后,先后生下我们兄妹三人,我是老大,还有两个妹妹。由于父母都是工厂的工人,收入不高,再加上奶奶身体不好,经常住院,因此,当时,家里生活很拮据。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为我们做衣服、做鞋,就连上学用的书包也亲手制作。由于生活困难,每天晚上下班后还要打些零工,为人家糊火柴盒、粘花等,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永远穿着一身工作服。我们小时候,几乎家家都用炉子做饭,那时,还没有蜂窝煤,家家都烧煤球,母亲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里,经常是现拢火,然后再做饭,晚上八九点钟吃晚饭是家常便饭,之后,还要给三个孩子洗澡、洗衣服,为了第二天孩子能穿上干净衣服,时常用炉火把衣服烤干,三个孩子穿的衣服虽然有补丁,但始终是干净、透亮。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特别爱干净,十分勤快,每天晚上除了干活还是干活,睡觉的时间很少。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真的很累、很累。

由于父母双职工,奶奶身体又不好,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和两个妹妹被寄养在大姑家,母亲当时在椿树整流器厂工作,每天从工体骑车往返,十分辛苦,尽管如此,母亲还是每天利用下班时间,专程到沙滩我大姑家来看我们。由于我大姑家孩子多,再加上我老叔也住大姑家,大大小小一共八个孩子,别说白面了,就连玉米面也吃不饱。看到这种情况,母亲很是辛酸,她把中午带的烙饼悄悄带给我吃,后来我才知道,为了让我多吃一口烙饼,她每天中午都不吃饭,还干那么重的活,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小时候,最让我开心的就是能和母亲相聚,记得有一次,母亲接我回家,当时下着大雪,我坐在她的自行车后面,由于雪大路滑,根本不能骑着走,她就一直把我推回家,到家才发现,我的棉鞋丢了一只,脚冻得通红。母亲硬是冒着大雪原路返回,费了好大的力气,找回了那只鞋,很晚才回到家。当时,我怕她回家睡凉炕,就用我的身体给她暖了被窝,她真的高兴极了,一直夸我懂事,如今回想起来,能和妈妈睡一个被窝里,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母亲不仅疼爱我,对我要求也十分严格,在我中学时代,他就怕我和同学们到野河沟里去游泳。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偷偷去游泳,回到家里撒了谎,她把我叫到院子里,用手在我的胳膊上挠了一下,原来游完泳后,一挠,胳膊上有白印儿。为此,她大发雷霆,连续整了我好几天,她说,最恨说谎话的孩子,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至今难以忘怀。

还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大概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和母亲去买菜,当时,我看着菜站的西红柿好玩,就悄悄拿了一个,买完菜回家的路上,母亲发现了,十分生气,立刻拽着我回到菜站,把西红柿还给人家,还向人家赔礼道歉。一路上,母亲一直给我讲道理,让我永远记住,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人活着要有尊严,穷不怕,但要有志气。虽然那时我懵懵懂懂,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背着家里,报名参了军,成为了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母亲思念儿子心切,在我当兵的第二年就去部队探望我,部队领导得知母亲来了,特批我几天假,我一直陪着母亲,当她吃了空勤灶的饭菜和点心后,她说她放心了。现在,看着当年和母亲的合影,一切都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了。母亲当时虽然才四十多岁,但她比常人显得苍老一些,当然,母亲吃的苦也比常人多。

母亲退休后,一直照顾我父亲,为他洗衣做饭,始终没有怨言。就在她得病的前一个星期,还为我们包了饺子。母亲一生都很坚强,病重住院期间,她承受了巨大痛苦,她热爱生活,热爱所有的亲人,她一生简朴,勤俭持家,为人善良,严于律己,她用她的双手支撑着这个家,她用她的言行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的辞世,是我们家的巨大损失。她是世界上所有母亲的缩影,她在我心中是最伟大的母亲,她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在她七十多岁时,接触了电脑这个全新领域,她刻苦练习打字,还经常在MSN上和我们聊天、视频,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现在,看着她在MSN上的头像静止不动,悲伤的心情无以言表。我从心底呼唤:妈妈!您一路走好!妈妈!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留扇窗给母亲

文/怡然含笑

光阴刷旧了我,也刷旧了我身边的一些物件。屋子的墙体有了裂缝,木门与门框越来越不能吻合。在静下来的夜里,我默默和它们对话,想起一晃而过的13年,心里有点儿发慌,不知是该感激它们的陪伴,还是该遗憾它们的老旧。

我居住的小区,是洛阳新区最早的楼群。随后,星火燎原。十多年的光景,新区由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蓬勃的少年,与洛北城区遥相呼应。搬过来的时候,给母亲留了一间卧房。这间卧房离客厅最近。虽然是北向,阳光不能朗照,但窗户含着无限风光。视野舒展开去,可看到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望见飞架于洛河之上的牡丹大桥,再远一些就是融在天际线处的老洛阳城区。

我所居住的高楼,当年的设计理念是大客厅小卧室。女儿的卧室10平方米,母亲的卧室13平方米。请来规划壁柜的师傅,建议把女儿与母亲的卧室对调,理由是老人不需要那么大,而孩子的卧室大一点,可以做衣柜、书柜和学习桌。

我听了,感觉有些道理,但碍于母亲也在旁边,我只是默不作声。在母亲没有开口之前,我是断不能开口调换的。

父亲去世后,母亲也是经历了一场生死劫。如今母亲身体孱弱,多愁善感,心思仿若成熟的谷穗,沉甸甸的。为此,有些话我在心里翻上翻下,还是不可以随便说出来的。原本,母亲就不能踏实地住在我家,时常念叨着她和父亲的家。

几天后,设计壁柜的人打电话催我,我说,不急,我和母亲商量一下。想起少时岁月,我家的宅基地,是划在村南的一个大水坑旁的,三分之一的位置潜在水里。每逢节假日,父亲和母亲一起,领着我和弟弟,四处找寻土源,硬生生把水里的三分之一地盘,从水坑里“拉”了上来。

像燕子衔泥似的,一间卧房和它对面的一间厨房,搭建起来了。卧房唯一的窗户、房间里最亮堂的部位,母亲留给了我和弟弟。窗下放的是一张笨重的老栎木桌子,我们的个子还没有长成,有时站立着,有时跪在一把高脚椅子上,趁着投进木窗的光束,在那里写写画画。

后来盖起了三间瓦房,再后来盖起了临街房。每有新房子落成,母亲总由着我和弟弟去挑。临街房盖成后,沿着一组错落有致的台阶,可以登上房顶瞭望,可以晾晒小麦、玉米、花生。

后来,我们随着父亲,住在了一个专为老干部规划建造的小院里。两层的小楼房,我和弟弟各自挑了高处的、大窗户的、南向的房间,而父母住在了厨房后面的、仅有一个小高窗换气的房间。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有点湿湿的。趁着母亲下楼散步,我走进她的卧室,坐在她常坐的位置,望向窗外:初冬时节,一排高大的白杨树,擎着满头红丢丢的叶子,乍一看犹如春天的花朵;小河边的垂柳,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披着金纱的新娘。视野偏左一点儿,能看到我工作的学校;抬高一点儿,有鸟儿在天空划过。倘若母亲立起身来向下瞧,能看到我下班归来的路径,能看到亲友们来访的身影。倘若母亲躺在床上,深夜仍旧无眠,也可与一窗月光絮说到天亮……

于是,我的想法彻底不再摇摆,是缘自母亲的一句话。我在隔壁看书,母亲突然喊我:快来看,今天的云朵真好看,你拍一张给孩子发过去吧。

以前,父母总把家里最好的地方,最明亮的位置,留给孩子,而他们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坐在暗淡处,看着孩子的笑脸与成长,为孩子加油、鼓掌。如今他们老了,我们也该留一扇窗给他们。

书写浓爱的亲情

文/风从山来

回忆参加工作初,第一次领到工资且用那份微薄的薪酬做了一件小事。回味那件事心中总是充满甜美和幸福。

1992年7月,我从南方某学校毕业分配到山东某单位上班。8月份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好像是九十多元的样子。清点着一沓沓钞票,我心潮翻滚,那是喜悦,抑或幸福,有自豪,更还有一丝丝小有成功的骄傲。自己想:总算有了固定的收入,总算有了报酬。这是我生平中的第一份薪酬!这钱该怎么花呢?我在心里盘算着:是全部寄给家在农村的父母,还是自己留着用?我想到了乡下哥姐的孩子们读书没有像样的书包,我还是尽自己所能改善一下他们的学习用品吧!于是我便去了单位附近的大商店购买了6个儿童专用书包,除留下十几块生活用费钱外,连同剩下的钱一并寄给了远处的农村父母,由他们把书包转交给孩子们。我知道,家中6个孩子上学用的书包都是用布缝制的,不结实,书包带子时常断掉。

春节放假回家,家中亲人聚在一起,他们对我领到第一份工资就想到家中孩子,为他们购买了书包的行为啧啧称赞,同时他们告诫孩子们我就是他们的榜样,好好学习,考上学,早日拿到国家发的工资等等赞美的话。听到亲人们的夸奖,我虽然不好意思,但是心情激动,内心无限甜蜜和自豪。

不知那些书包陪伴他们是否读完了小学、中学,直至大学。也不知道现在那些书包被他们搁置在何处或者丢弃何方。

如今,我家的几个孩子们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早已经成家立业,有的甚至成为单位的骨干或者奋斗为个体实业老板。但是,我想,当时这6个书包和我的行为产生过良好的影响,也一定会对他们有极大的促进,他们当时为此可能会学习更努力、读书更刻苦,奠定了他们今日立于社会的基础。

如今我再次追忆,当时我对孩子们的那种热爱、关切和期待,那是一份纯纯的爱,浓浓的情!事隔多年,那记忆的片段深深定格在那几个书包上。

岁月荏苒,光阴如梭。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那些书包,早已破旧不堪或者早不存在,但是作为那些书包馈赠者的我赤诚之心仍在跳动,火热的之情尚存。我的这颗赤诚的心,这把火热的情-----由热爱亲人而至尊敬同事,关心集体,珍爱社会,拥护国家的情怀,无论岁月怎么变换,时空怎么更改,依旧涛声依旧。

让我的真情实意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谱写一曲美丽动听的歌!

咀嚼春天

文/方华

惊蛰前后,一场雷雨,终于惊醒了蛰伏的春。雨过天晴,走上原野,就会看见满山坡的地衣,在松软的土地上泛着玛瑙般的光泽。如果你是提着篮子有备而来,不消多大时程,就会有满登登的收获。

地衣,因其形状像一只只小小的耳朵,又以雷雨过后的山野居多,在我们乡下又叫“雷耳”。我感慨于乡人的才华,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它们在大地上聆听着春天,更等待那些捡拾春天的脚步。

小时候,将地衣捡回家,母亲要一点一点地拣去夹杂在里面的草根枯叶以及碎石子,在门前的池塘里一遍遍地淘洗。或炒或蒸,那滑滑绵绵的、带有大地气息的春天的味道,就进入我们的腹中。

野菜,是大自然在春天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住在钢筋水泥的城堡,连泥土都越来越少见到,野菜的诱人味道逐渐成为芬芳的记忆。

挑荠菜,挖野葱,打马兰头,采马齿苋……儿时,提着竹篮疯跑在春天的情景,让我的回忆充满快乐。乡村孩子理所当然都是采摘野菜的能手,在田间地头晃悠的一个个小小的身影,采摘着野菜,也采撷着春光。

记忆中的人间美味,当属母亲包的荠菜饺子。从集镇上买回很少的一点猪肉,加上几块豆腐干,和我们挑回的荠菜一起剁碎包出来的饺子,在锅中还未煮熟,已是满屋飘香,引得我们几个孩子急急地挨着锅台,在雾气中不断地翕着小小的鼻孔。

三月椿树发芽,四月槐树开花,这些都是春天的美味。有爬树本领的孩子,小猴子一般窜上树,摘嫩嫩的香椿头,采白白的槐树花,回家后就是盘中的一道美餐。现在,每当我吃到香椿头炒蛋这道菜,胸中总感觉有一股浓浓的乡情。

如今吃到野菜也不是一件难事,但味道似乎总感觉淡了点,有人说是人工种植的缘故,刻意的繁殖总不比自然的生长来得清香。我感觉,自己采摘的野菜总是无比香的,因为无论你在味道上怎样下功夫,都不会有其中蕴含的那份情怀。而精致的碟盘和拼摆,永远都比不上母亲那粗盆大碗的随意陈放。

“春到溪头荠菜花。”春天里的野菜芳香,至少给了我一个借口,让我在品尝春天的味道时,重温一些美好的时光。

常回家看看

文/淡淡的清香

今天看到我国新老年法拟规定子女要经常看望老人

空巢老人增多 “常回家看看”入草案,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第一感觉,父母把自己辛辛苦苦养大,回家看望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孝敬父母也是应该的,这本来是道德的问题,可是竟然用法律来规定,可见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人性的冷漠!

第二,这个法规很难实行。如果要强制实现,那么就要有很多的配套设施来配合。而这需要很多部门来协调,工程也是非常浩大。

比如,国家要把每年探视父母规定为假日,或者每年有探视父母的假日,这样形成硬性规定,慢慢地在人的心理上就会形成我要经常看望父母的意识。而且规定单位或公司不得以此扣员工工资!但是单位能很好的执行吗?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没问题,可是企业和私企能做到吗?

节假日,解决火车票,汽车票的问题。每到春节,那可是一票难求,找关系的,买高价票的,连夜排队买票的,可真是使出浑身力气,有的人就干脆不回家。

还有并不是所有出来打工的人都能挣大钱,很多人还是只够自己温饱,回一趟家路费,人情需要几千块,有这钱,还不如直接寄给父母,省的花在路上。我的一位朋友,前几年,做生意发财,每年都大包小包回家,可是这几年生意亏损,每年连回家的钱都觉得紧巴,光一家人的来回路费就的3000元左右,加上路上吃的,喝的,就得4000元左右,加上虚荣心,没脸回去,这几年都是过年给父母寄2000元,然后老是借口忙,回不了家,可实际上其中的苦衷只有他自己知道!难道他不想回家吗?父母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也知道时日不多,可是现实也逼得他没办法!有人就会坐着说话不腰疼,谁让你出来?带在自己的老家不好吗?可是没有人才的流动,城市能这么快的发展?没有农民工的付出,城市的很多脏活累活谁来干?没有发展城市,那么多的城市人会暴富?会每月舒舒服服的收着房租,养个小狗,悠哉悠哉!

再有,现在大家生活都很忙碌,平时难得休息,好不容易放假,想静静地在家静养或者是出去旅游,那就没有时间和父母团聚。节假日还要加班,那就更不能回家了!

还有很多年轻的中年的父母,每到周六或节假日,孩子还得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做没完没了的作业,那就没时间去看望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想看自己的孙子。那就得自己过来。

还有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是很自私,总想着自己的享受,一面享受着父母给自己创造的条件,一面还嫌父母唠叨,认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和父母不一样,住一块不舒服,可是很多问题我觉得也出在父母的身上,父母小时只怕自己的孩子吃不好,享受不好,吃亏,让孩子变得自私,冷漠,这其实不是有很多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吗?在公园里,小区,常看到家长为自己孩子玩吃亏,吵架,占着秋千死活不下来,不让孩子学会一点谦让。

所以,治标还得治本!中华民族的勤劳,谦让,尊老爱幼,似乎现在都在失去!人人变得极端和自私,好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大家都在强调个性,认为以前的教育让孩子失去个性,可是现在的孩子到是很个性,可是也失去了很多好的传统!

所以,你怎么硬性规定常回家看看?假如规定回家看望父母,车票减半,或全额报销,那很多单位也会有微词,我怎么知道他是回家看望父母或是借机出去玩?谁来考证?难道还要专人去查这个车票的问题吗?

真要不回家,有几个父母真正去告?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工作紧张,或者其它原因不回来,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打拼不容易,那怎么去告?就算告赢,这次人家回家,还拉着个脸,父母就会高兴?或者人家就是不执行,法院还能一次次的强制执行?法院都要累死了,又该添置多少警力了!

所以,真正的要大家常回家看看,首先解决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大问题,让大家都有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社会,整个社会有一种良性的气氛,仁爱,谦和,即使国家不规定常回家看看,大家也会想到常回家看看,就会创造条件常回家看看,即使工作性质不能常回家看看,那也不时打个电话,问候父母,报个平安!

其实,没事真应该回家看看,中国的父母往往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孩子,不舍得吃和穿,而舍得花大把的钱满足自己的孩子,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才,可是把孩子培养打了,成材了,可是往往也把孩子送远了!有几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自己身边碌碌无为,还不是希望孩子能够有出息,即使离得远,父母也是高兴地!

但是孩子一定要顾念牵挂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父母不仅希望你有出息,也希望能经常得到你的消息和见到你,那是父母最大的高兴!

人总有老的时候,当你老的时候,你也会期盼自己的儿女回家,也就能体会到父母的拳拳之爱,留点时间给父母吧,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多回家看看,而今想要补回来,也无从追寻了!

拿母儿

文/王一兆

我小的时候,常玩一种叫做“母儿”的玩具,这种玩具是用散落在地上破碎的小瓦片、陶片、瓷片磨制而成的,一种圆形的、只有铜板大小的玩具。这种玩具制作材料既好找,又便于制作;既不要花钱,又充满乐趣,很受乡村孩子的喜爱。

母儿做起来很简单,只要找来破碗、破罐,把它打碎,变成好多铜钱一般大小的碎片,然后把它放到人家门前的石板脚踏上来回的擦磨,把四周的棱角磨平,不扎手就可以了。当时有些小孩一下子会磨几十个放在口袋里,或是书包里,常常把口袋或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并且以此为炫耀的资本。

母儿做好了,作为一种玩具,乡村的孩子一有空闲时间就会聚在一起玩起“拿母儿”的游戏来。说是“拿”,其实就是用手“抓”。像古代宫女玩香包一样,几个人团团围坐或是蹲在一起,看谁能将分散在地上的母儿,连同手中的母儿一同抓起来,以此来定输赢。抓起来的算赢,就将分散在地上的母儿全部拿走,输了就继续将母儿放在地上让下一个玩家拿。

20世纪70年代,我还在读小学,当时,只要下课铃声一响,就会和那些喜爱拿母儿的孩子一起,飞快地从各自的教室里冲出来,到操场上抢占有利地形,扎堆儿玩起拿母儿的游戏。

不仅在课间,在平时,乡村孩子不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一有空,都会玩几把拿母儿。我常常是放学根本不归家,躲到村边的小桥边、大树下,或是人家的庭院里,把书包一撂,就开始和邻家的孩子们玩起了拿母儿。

拿母儿讲究抛、翻、抓、接等动作的迅速、协调,同时还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拿母儿者有很高的技术,如果不好好练习,或不是行家里手,就拿不了散落在地上及抛入空中的母儿。

你看,小桥边的那群孩子,他们有的蹲着一手抓着自家的母儿,一手托着下巴;有的前倾着身子,双手撑地;有的伸长脖子探着头;有的弯着腰半蹲着……,他们身着各式各样颜色的衣服,围成一圈,活像一朵盛开的喇叭花。他们就像即将上战场的战士准备好子弹一样,每个人的面前都摆放了一大堆的母儿。在说笑声中,一个扎着两条短辫子的女孩,把一只碗瓦瓷磨成的圆滑润泽的母儿,放在手心里,然后飞快的翻掌,将手心的母儿翻到手背上,再将手背上的母儿向空中一抛,看准了母儿下降的位置敏捷地伸手去抓,那女孩不愧是高手,一下子就能把抛人空中的母儿抓到手心。我和围坐在四周等待的孩子不约而同的举起双手高呼起来。

面对同伴的高呼,短辫女孩并没有因此分散注意力,只见短辫女孩稳稳地将自己的母儿放到手心,飞快的抛向空中,翻过手背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就抓起摊放在地上四个母儿,这一抛、一翻、一抓、一接,动作一气呵成,看得周围的孩子们眼花缭乱。这时,短辫女孩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微笑着退后一步,让下一个孩子继续。围坐在四周的孩子们又一次高兴得拍起巴掌来。女孩赢了。

接着是扎着壶盖头的女孩,看她样子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一抛,一翻,都水到渠成,当到抓是,不知什么原因,她犹豫了一下,地上落下了一枚母儿,那些伸长脖子、围在四周等待成功喜悦的孩子们一起失望地惊呼起来。坐在我旁边的大虎闭嘴一笑,竟喷出长长的鼻涕。孩子们这时更是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双手撑地翘起双脚在空中舞动,有的干脆笑得就地打滚,整个场地上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