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叶的文章
关于茶叶的文章(精选10篇)
瓦罐
文/乔兆军
朋友说街角有家瓦罐汤做得不错,非要拉我去一饱口福。过去一看,店面不大,装饰古朴,门前放着两个引人注目的大瓦缸。原料罐放在瓦缸内,以木炭火恒温煨制,密封不溢,营养、香味都浸在汤里了。简单的一罐汤,舀上一勺细抿,滋浓味美,一阵清香便在舌尖上氲氤开来。
瓦罐与少女,总能给人一种清纯与和谐的美感。你看谢楚余的油画《陶》,画中的少女双眸深情而婉约,洁白纤细的臂膀环抱着一只土陶……面对作品,让人心里纤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的全是恬静、从容、抒情和纯洁。读诗人水晶花的《抱瓦罐的女人》,“昨晚惊扰我梦的,是那只瓦罐和瓦罐里的什物……”诗人以简洁的词语塑造着唯美的瓦罐,呈现出质朴的生命之美,直击心灵。
我在云南,曾喝过一种瓦罐茶,白族将其称为“抖抖茶”。先将小土瓦罐放在火塘边烤热,再放入茶叶,不断抖动瓦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烤至略黄、焦香扑鼻时,将沸水少许冲入瓦罐内,此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
想起了小时候的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几只大小不一的瓦罐。它们用来储物、腌菜、热水、熬粥……一个个土里土气,粘满了清贫的烟火味儿,拙朴得像我们的亲人,却始终不离不弃,几乎贯穿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用瓦罐为我煮粥。有一年正遇上青黄不接,我没吃早饭就上学了,上午第三节课,胃里直饿得冒酸水。远远的,看见母亲从田埂边走来了,蓝色的长方巾里包着个瓦罐,瓦罐里熬的是白亮亮的米粥。我接过来,“呼噜噜”地喝着,绵绵的香甜味道从口中一直温暖到心里。母亲怜爱地看着我,说:“莫急,慢慢吃。”
我上初中时住校,农村已经开始实行“包田到户”,家里条件有所改善。周末回家,母亲总要做炖菜给我吃。母亲将杀好洗净的鸡剁成小块,入油锅炒一下,配以花椒八角姜片,加水加盐煮沸后倒入瓦罐,密闭上盖,放入炉火上慢慢炖。只听见罐内“扑扑”声响,热气掀动着盖儿,一股馋人的香味四处弥散,引得我直流口水。
后来,母亲不幸患病去世,那烟熏火燎的几个瓦罐被我们姐弟分别珍藏。如今,瓦罐经过岁月淘洗还是那么端庄、慈祥,温润。不舍得常用,偶尔拿出来炖一下食物,食物还是那般鲜香淳浓,就像母亲的爱,密实地渗透于我身体的每一个毛孔。
同两小儿品茶
文/悠闲散步
每年的暑假伊始,我会和孩子一起定好假期生活和学习的计划,目的是:既不荒芜孩子待续的学业,又可以美美地享受假期生活。
假期中,我真正成了丈夫和孩子的专职保姆:洗衣服、拖地板、做美食,外加看美文、赏美景,不亦乐乎;孩子呢,读书做文、处理作业、外加游戏娱乐,好不开心。
妹妹家的宝贝来我家过暑假,我家孩子喜至眉梢,毫不吝啬的将玩具箱推出来,两个大娃娃玩得可谓热火朝天。午饭后,我闲来无事,叫过两个小儿,模仿“雅人”,陪我一起品茶。
我在冰箱中挑挑拣拣,找出老公数月前,买的极品铁观音,煮沸一壶水,洗净三个杯盏。效仿,张源在《茶录》中记载的明人饮茶讲究:“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还算凉爽的夏日午后,只有采用“上投泡茶法”了。
两小儿从未这样饮过茶,听我说来,兴趣盎然,两双眼睛全神贯注的看着我的操作。我先引导他们观察茶叶入水后的变化:茶叶有的快速下沉、有的悬在水上、还有的介于水间起起浮浮,茶叶入水的那个瞬息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得意、失意、喜忧参半,但是它总在引领我们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实实在在地经营着我们的美好未来。接着,我倒去茶壶表面的气泡和部分茶叶碎片,每人斟上一小杯,告诉他们不要慌着去饮用,先放在鼻端闻闻,两小儿装模像样的将小鼻子凑上去,仔细嗅着:小女说,这味道像妈妈包的粽子的香味;外甥说,像荷塘的荷叶的香味;我也悠悠端起,闻到了,夏日午后青草地的香味。关于这壶茶的味道,我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剂味道相似,即清香味。最后呀,我们仨开始真正的品茶了,因为我们均喝不惯第一道茶的苦味,所以倒掉后,加水独品第二道茶,我呢?则是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的给他们讲起来,一品茶温、二品茶味、三品入腹。关键是这“二品”时,我装模装样地教他俩:先怎样将茶水缓缓地含于口中,再怎样让舌尖轻轻地搅动茶水,引领其慢慢地涌动,推转茶香渐渐地四溢开来,最后怎样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美美地享受茶味,俨然熟知茶道的“真人”.
老公下班归来,看到桌间壶盏交错有致,禁不住端起一小盏,美美的将其玩味口中。两小儿看到我俩享受的模样,无可奈何地说道:哎呀!这味道我们俩是实在品不下去了,请放过我们一马吧。呵呵!笑死人了。因为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茶之香味实在赶不上一块雪糕来得爽口和惬意。
这茶之滋味,细细品来,终究与女人的青春靓丽挂不上;倒是这茶叶入水的瞬间,像极了夏日里穿着各色风格的优雅女子,袅袅娉娉,不失端庄,让人赏心悦目。品茶沉思,这茶里的味道,隐藏着:亦歌亦泣、婉转雅致、曲折深邃、五味俱全的人生,的确值得我们一品再品深品,最后悟品我们的一生。
茶香飘千里
文/素依清颜
那清新的茶芽,带着淡淡的纯香,带着温暖的气息,飞越千山万水,来到我的身畔。
——题记
一、
此时,夜已深,雨淋漓。我的案头,摆着从峨眉山飞到我手上的这一盒明前茶,不禁又思绪万千。这一盒明前茶,穿越了万水千山,几经周折,终于送到了我的手上。
我轻轻抚摸着这盒重若千钧的茶叶,忍不住又红了眼眶,无法用语言描述我此刻心灵的悸动。精致的盒子,是淡淡的浅绿,一行雅致的字体“一品?慧心”被简约的线条圈起,仔细看来,像是一叶小舟,又像是两只双飞燕,守候在天涯的两端。而深绿色的盖子,充满了古朴的味道,四个凹凸的金字“峨眉雪芽”龙飞凤舞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有时,我会傻傻地想,盒子的设计与我们的约定竟然有着这样暖心的吻合,这是你倾情的挑选,是我们心灵的默契,也是我们缘分的诠释。芸芸众生中,我们在人海中遇见,从而相交相依,此后引为知己,隔着千重山万重水,我们用心灵去爱对方,用真情去诠释这一段五年之久的绵绵友情。即使流年似水,可这份温暖,已经值得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品味和珍藏。
记得,你曾和我一样生出这样的感慨,你说红尘茫茫人海里,为何偏偏是你遇上了我?你说只因爱有天意,缘是天定。而我更认为,我们那深情的回眸,来源于一样的品性,一样的痴。我们都不喜欢博爱,我们都只信奉赏心只有三两枝,我们都痴爱文字,都痴爱能住进心里的人。
亦舒说:友情需要慢慢悉意培育,过程十分艰巨。她说,若一个人的人缘好到人人都以其作为好朋友,那么,那人的面面俱圆大都只是虚伪。而她还说,即使是真情,那么多的人一起分享,只怕就已淡如开水了。
我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所以,即使有许多靠近我的人,我也只是淡淡的,而住得进我心里的那几个人,即使要我倾尽我所有,我也在所不惜。譬如你,便是我一辈子的姐妹,你许我深情,我赠你一颗真心,在我们的流年里,以文字的形式,以无与伦比的真情,承载着这一段友谊。
二、
窗外是绵绵的春雨,有着微微的凉意,而我的心里,却盈满了温暖。我的眼眸深情地凝望着这一盒珍贵的茶叶,仿佛在我面前的,不仅只是茶叶,而是那位与我相知相惜了五年的知己。
翻看旧时为你执笔写下的文字,翻看你一路以来赠给我的温暖,心底便又生出了无尽的脉脉温情。信是有缘,相识于那一年的花开时节,此后相携,与你执手于这一场文字的旅途。情到深处,已经无法用文字来描述,只觉情深至此,只需用心品悟。
此刻,我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你温婉的容颜,是你甜美的笑容。就好像那年,你温润的微笑着,和我相约,于阳春三月,微雨燕双飞。于是这个约定,在你和我的心里植根,再也不忘。今年的三月,我分明早就感受到你的雀跃,我分明有预感,知道你要用一种温暖的方式,让双燕重逢。
春天还没来时,你已经为我的生辰筹谋。你在屏幕的那一端,软硬兼施地要我的地址,而我分明知道,你将要给我寄来礼物。知你如我,怎么会不懂得你的良苦用心?只是,我不舍得让你为我花钱,于是只留给你一个含糊的地址。我的日子里,收到你情真意切的文字祝福,我早就深深感动了。我真的愿意,就这样,和你携手,一直暖暖地走下去,用文字守候我们的流年。
而那一天,我接到韵达快递的电话,说有一份物品,来自于四川峨眉山,需要我说清楚详细地址,好给我送来。只是那时,我刚好遇上了烦心的事儿,一时之间我没有细想,只说对方弄错了。第二天,我正在外地办事,却接到了你的信息,你说,有一份礼物,是你给我寄来的,要我赶快联系快递公司取回。刹那间,有温软厚重的悸动,无声地涌上了我的心头,继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内疚之情,让我红了眼眶。
原来是你!我早就该想到,来自于四川峨眉山的礼物,并不是快递员的失误,而是,一份隔着山隔着水的深情厚谊,穿越了几千里的距离,来到了我的身边。那是你的心意,更是为你传递最厚重祝福的宝贵礼物。
那一个瞬间,我真的、真的无法形容心里的感动之情。那一个午后,于我来说,是那样的暖融融,而于你而言,却因为我的疏忽而备受煎熬。因为你得知快递公司无法把礼物送到我手中,所以你焦急得连每天必修的午睡也放弃了。你说,原想给我一个惊喜,却没想到,我由于不知情而拒收礼物;你说,那时你真想化身为燕,飞越万水千山,飞到我的身边;你说,直到找到了我,你才安稳下来。
那一个午后,我心中泛起的涟漪,很久、很久也无法平静下来,你带给我的震撼,足够温暖我此后的日子。终于,我联系了快递员,收到了那份几经周折,终于到达我手上的珍贵礼物。
怀着感动、虔诚的心,我捧着那个包装得严严密密的小包裹,好久也不曾拆开。一直以来,我们以纯净清澈的灵魂温暖着彼此,以真心和牵挂诠释着这一段缘,我们是互相懂得的,我们更是心灵相通的,可是此刻,我根本不去想,这份无价的礼物究竟是什么,我只知道,这是一份纯白的友谊,这是一份温柔的暖,这是一份经历过岁月而沉淀下来的厚重。
三、
我终于小心翼翼地拆开了包裹,那一盒穿着清新绿衣的“慧心”明前茶便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轻轻地捧着这一盒茶叶,却始终不舍得沏来喝。即使此时,我还没拆开里面的小包沏茶,却仿佛,嗅到了清澈而醇香的茶味。
旧时读雪小禅的随笔作,总是能读到关于茶叶、关于明前茶的故事,那时,我还不能深入地体会到其中的意味。而此刻,我亦终于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份带着爱的明前茶的重量了。听说,一斤茶叶要取七万个茶芽,只是,茶叶与茶芽可以计算,而这盒茶叶里面蕴含的情意,又怎能计得清、算得尽呢?
也曾到过茶园,也曾采过茶叶,也曾看到过茶炒锅的过程,可我从未像此时这般珍惜过手中的茶。那一天,我跟你说,我何其幸运?竟然得到你最宝贵的友谊。那一天,我还跟你说,这一盒茶叶,无比珍贵,我恐怕舍不得沏来喝。而你,微笑着说,明前茶,就是要给我尝尝鲜的。后来,我就把这盒茶叶放置在我的案头之上,好几个夜晚,我看着书、写着日记,可就是不舍得喝你送给我的这茶。
直到有一天,酷爱喝茶的哥哥回家,看见了这盒明前茶。他说,妹妹你珍藏着好茶呢,赶紧沏来大家一起喝吧。我却像保护文物般,把整盒茶叶紧紧地抱进怀里,摇了摇头。哥哥奇怪地看着我,有些不可置信,因为我平时并没有这般吝啬。可他,又怎么会知道这盒茶叶于我所蕴含的情意呢?最后,我想起了你的话,明白你给我寄来茶叶,原是为了让我品尝。于是,我终于心疼地取出几小包,与哥哥、妈妈一起分享。
哥哥取出茶具,烫壶、温杯、温润茶叶、提壶高冲,再把泡好的茶倒进茶盅里,然后分给我们。哥哥熟练地沏茶,而我却在他沏茶的过程中,尽情地吸入淡淡的茶香,只因,茶香里,有着远方一位姐妹对我的浓浓深情和深深牵挂。那日,馥郁的茶香,不停地萦绕在我的唇齿之间,我在想,终有一天,我们会真正相逢,在微雨霏霏的江南春日里,围炉煮茶,一诉多年来的绵绵思念之情。
四、
日子依旧缓缓流逝,我们依旧在静好的时光里,隔着网线相对,用无尽的真情见证着这一场澄澈的遇见。其实我们一直都是这样,不管见或不见,不管联系抑或不联系,不管遥远还是咫尺,都一直信任彼此,关爱着彼此,以心相通,把这份从没褪色的友谊,镌刻在悠悠的岁月中。
今夜,我铺开一张洁净的白纸,把清香扑鼻的茶芽儿铺在上面,一片一片地数着……那样整齐的模样,那样清新的绿,那样淡淡的清香,掺了无尽的温暖气息,一如我们的情意,隔了流年,依旧淡香缭绕,依旧清新如故。
雨,还在缠缠绵绵地下着,而我手中的这杯清茶,已香飘千里,愈久愈绵软、愈久愈温暖……
闲来一杯茶
文/丁维香
到朋友家玩,朋友问喝什么,我说给我一杯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喝茶,钟爱于茶的雅淡与沉静。
茶是水,但它不只是解渴。茶是要品的,不光是品茶的滋味,也是享受时光和品味人生。茶可清心,可润养精神。茶可以养性,喝茶要有耐心。选茶具、洗杯子、选茶叶,烧开水,要泡,要等着茶叶在水中慢慢浸润、松开,沉浮。喝茶的时候一定要心无旁骛,慢慢地喝、细细地品。一杯茶,从滚烫到温凉、从浓郁到寡淡,像极了人生,全部意义都只在过程之中。认认真真地喝茶,才能让心静下来,让你觉得这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才能品出个中滋味。
喝茶时我喜欢用玻璃杯,可以观察茶汤的颜色,可以欣赏茶叶的姿态。杯子里翠绿的茶叶,像是那绿色盎然、生气勃勃、无限美好的森林,被装在透明美丽却容易破碎的玻璃杯里,多么奇特而又富有想象的一种情形。
茶和酒不同,都说一人不喝酒,因为酒是热烈的,适合聚会那种热闹的气氛。茶是安静的,三两知己促膝细语时,一杯清香袅袅的茶,添了几分温馨。一个人的时候,泡一杯茶闲坐,可看书、可思念,也可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就那么坐着,只是喝茶。这一刻,岁月静好。
茶语人生
文/逆风飞扬
与茶相识,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亲特别爱喝茶,有客人来,泡茶,有朋友来,泡茶,有街坊来,泡茶,没有人来的时候,也泡茶,泡了茶自己一个人喝。
后来稍大一点,我便经常跟着喝,其实那个时代北方的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茶,都是一些很普通的茉莉花,偶尔父亲会买点绿茶。那时候喝茶,更多的觉得是一种陪伴。
有时候听父亲和朋友们高谈阔论,天南地北的神聊,有时候我们父子面对面,父亲会教我一些顺口溜,后来才知道我小时候背的那么多顺口溜原来是唐诗宋词。那个时候感觉父亲很渊博,似乎天文地理无所不能。那个时候感觉喝茶只不过是聊天的一种陪衬。
与茶相知,那是我毕业后在北京一家报社做编辑,办公室从来不断茶叶,很多客户、朋友都给送茶,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大红袍、等等,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好茶。报社也经常发茶叶,甚至多的我都喝不完,遗憾的是父亲在我大二时候已经去世了,不能和我共享这人间美味。
于是学会了讲究,茶具,茶道。我有各色茶具,泡什么茶用什么茶具,各种茶怎么泡才能泡出最佳的效果。只收集看的上眼的于是我便和父亲当年那样,呼朋唤友的来品茶,展示我的茶艺。
那时候学会了把玩紫砂壶,社会很现实,知道我喜欢紫砂壶,于是我收到了很多把精美的紫砂壶。我喜欢附庸风雅,名人字画,也收到一些名人字画,一部分是结交的书画界的朋友,一部分是朋友买来送给我的。那时候喝茶,是一种交际。
与茶相交,是我离开报社后。可能因为报社报道妨碍了一些人的利益,我和几个同事被迫离开了报社。幸得一位老师的极力举荐,我才得以到南方一个小城,给一位老人当助手。老人年岁已高,还有很多应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写东西。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给老人写东西,老人整理一下就可以发表,或者演讲,或者学术讨论。
这儿是茶的故乡,我能喝到地地道道的乌龙茶。有时间我还会到不同的茶农那儿,看制茶过程,品当地的茶叶,和茶农聊天。看着茶农简朴的茶具,能喝的飘飘若仙。知道了喝茶在于品味。茶农说,为什么乌龙茶每泡都要毕浆,因为这样才能品味到茶叶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茶香。喝茶和人生一样,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茶香,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滋味。
与茶相溶。老人去世后,我又一次失业。我学会了一个人喝茶,一个人默默的坐着,漫不经心的品味着一泡又一泡的茶叶。苦的,涩的,香的,酸的,人生何尝不是?
直到今日,我才觉得自己开始懂茶。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品茶
文/张云平
家人带来了明前的新茶,洗净茶杯,慢慢冲饮,只见那一片片芽叶在袅袅的水气中渐渐舒展开来,先是棵棵直立,继而悠悠的沉蕴下来,那茶色也渐渐的转为清冽润泽的淡绿,一如杯底的碧嫩叶尖。
茶,逾古而弥新。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确考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人们开始饮茶,但在古代的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茶的记载。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齐武帝时,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年间,一位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茶叶从中国传往世界,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古人讲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从茶的流传便可印证,人无分南北,大家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有着惊人一致的认同呵。
李白、白居易、苏轼、陆羽、郑板桥……古往今来为茶而痴醉终生的仁人贤者数之不尽,茶的美好究竟在哪里呢?历来人们以春茶为贵,试想小小茶树凛然承受一秋一冬的摧折与磨砺,不屈从于造化的辣手,在初春寂寥的天地间,料峭的清寒中抖擞精神,以柔嫩的芽叶怒放出脉脉生机……当这样的香茗入于口中时,随着那清冽的绿意清香充斥于心间的恐怕还有一份超越物我分野、独立命运之外、不屈于生死的共鸣吧。“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曾国藩晚年自嘲和自勉的对联,“一团春意思”可说是人生的点睛,是经历大是大非之后,在灵魂深处看到的光明俊伟——这与春寒早茶的意蕴又是何其的相似啊!
每当得到茶品,总喜欢深深地吸上一口,一股来自于田野的广阔的香气仿佛就随之浸润到身体里去。这样一种香气清而不浊,淡而弥久,让我们虽居一室之偏亦能感受到厚土的新鲜质朴与清澈欣喜。茶中有最清雅的植物气息,最醇厚的大地滋味,让人由不得喜茶之馨香,爱茶之颜色。茶,名人高士喝得,草根平民饮得,淡淡悠远的味道随水气氤氲蒸腾而上,沁心浸骨却绝不浓肥厚俗;秀雅清淡之柔条蔼然沉于杯底,稚拙祥和却毫无媚俗之意。明代张羽诗中曾写兰花:“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茶、兰品格竟有如此相通!
不畏风寒,蕴天下之春,茶可通梅花之品。清雅幽香,蕙质天真,茶亦有兰花之德。茶香纯正,茶质清远,馥郁袭衣,从容有格,茶之品在清在淡在和在久,茶之美在神在心在魂在灵。人们饮茶的同时恐怕也是在期许与自己心中那个清澈的灵性相遇吧。宋时林逋在《茶》诗中写道:“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无人识,闲对茶经忆古人”。一茶在手,与今古贤者神交,共品人生清味,共享一世春意,凡饮者如何不醉?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作为国人既有茶经可以拓性,又有茶德可以炼心,历练一生,茶之美亦可伴随一生。
随手可为的事
文/刘文华
一
一开始,我只是把喝过的残茶积攒起来,意欲积攒到一定分量了,做一个茶叶芯的枕头。我在一本台历上看到一条生活小常识,说在枕套里填上茶叶,温软,舒适,芳香,既有助于睡眠,又安神补脑,是典型的变废为宝。那时我正饱受神经衰弱之苦,常常为睡不好觉而痛不欲生,故深以为然。忙找来筐子筛子等器具,准备开启生活新篇章。
一旦明确了目标,茶便喝得格外起劲,也不管是毛尖普洱铁观音,还是茉莉苦丁竹叶青,逮住什么喝什么。仿佛喝茶已成为形式,积累残茶才是目的。我天天伺候着这些残茶,晾干,摊晒,通风,小心翼翼。残茶的色泽本就不好,又苦于没有区别晾晒,结果攒了大半年,好容易初具规模了,却花花绿绿,斑斑驳驳,叶片大小不匀称不说,还香气全无,怪味杂陈。尤为不堪的是,不知哪次没晾透彻,有一部分还发霉长毛了。拿给妻子让她做枕头,她看了看又摸了摸,径自笑了说,你枕上这种枕头,怕是更睡不好哩。
茶叶枕头是做不成了,但把满满一竹筐的茶叶倒掉,即便是残茶,我也于心不忍。妻子见我舍不得,又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让我把这些茶叶发酵,给阳台上的花草施肥。我上网一查,发现废茶中含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有机碳等,将茶叶渣堆沤后,是良好的有机肥料。我一颗失落的心由此得到莫大的慰藉,在远离农事多少年后,又兴冲冲地干起积肥沤肥的活儿。几个花盆太小了,根本用不了多少肥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余下的装箱打包,在回老家的路上,顺道把它们撒到了庄稼地里。
二
接下来,我发现生活中能够变废为宝的东西太多了,且大都随手可为。比起残茶来,花生壳、核桃壳、松子壳、瓜子壳,以及苹果皮、香蕉皮、橘子皮、红薯皮,乃至腐烂的菜叶和带着泥巴的菜根等,更富于循环利用价值。只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地积攒起来,在凑巧外出的时候,顺便拿到田野里去就行。一位从事农林工作的朋友说,这些原本来自泥土的物质,根本不用发酵,可直接撒到泥土里,大地有更强的消化吸收能力。比如森林里的落叶,山坡上一岁一枯荣的花草,庄稼地里还田的秸秆,莫不生于大地,到头来又营养大地。朋友是这方面的专家,他的话给我贸然的行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再干起这活儿来,更加得心应手,乐此不疲。我想,一个人位卑言轻如我,虽不能像位高权重者那样人尽其才,但把来自泥土的东西再随手送还泥土,也算物尽其用了吧。
再后来,我们开始用淘米的水洗菜,用洗了菜的水涮拖把拖地,然后再根据其色泽和质地,用以浇花或冲马桶。有一次我下夜班回家,刚进小区门口,看见几只流浪的猫狗围着一只垃圾桶兜圈子、打转转,像是嗅到了什么美味。垃圾桶是那种可移动的塑制品,可能没放稳,它们在上蹿下跳中,硬是合力把垃圾桶弄翻了。垃圾飞溅一地,落得它们头上也是,身上也是。这时哪还有什么美味,倒是各种难闻的气息充斥,令人掩鼻。不知它们找没找到好吃的东西,听到动静的保安就晃着贼亮的手电筒赶来了,一通棒喝,把它们惊得四下逃逸。那以后我便有了新的心得,即便吃剩下的鱼刺鸡骨头,也不是一点用没有,只要不跟其他的垃圾混装,就可以拿给那些四处觅食的流浪的猫狗。望着它们一边大快朵颐地进食一边冲你赞许地颔首,乃至于撒娇邀宠地围着你转,温情脉脉地嗅你的裤管舔你的手,你会心生暖意,会觉得这些随手可为的小事,一桩比一桩有趣儿。
三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说,一个人一件事坚持做21天就会养成习惯。从随手积攒残茶算下来,至今已过去21个月不止。不免浸淫其间,积习成癖,老是想着拓宽随手可为的空间和领域。日久天长,我更吃惊地发现,就像随手可为的事儿越来越多一样,随手可不为的事儿也遍布生活的角角落落。尽管限塑令已颁布多年,但在民间的买卖市场上,塑料袋仍大行其道,招摇过市。每当看到树上墙上电线杆上悬挂的塑料袋,我都忧心忡忡,不知这些飘来荡去的塑料袋,何时才能风化,何时才能降解。
现在,我外出购物的时候,通常会提一个篮子去;要是在没篮子可提的下班途中捎带水果或蔬菜,就直接放到车筐里。只不过一两个小小的塑料袋,也能见证世态人情。除了极个别的人视你行为怪诞,不屑一顾,更多的人则心存感激,跟你交流的目光或说话的口吻,明显变得亲切和客气。碰上特别实在的,还会追着撵着往你的车筐里再添一两个水果、一两棵青菜!
2017年,我仍旧骑着我骑了12个年头的宝贝自行车穿街走巷,一抬头或一转眼,又惊喜地看见更多随手可为的事。
生命中的茶香
文/程中学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一个春日的午后,读到这句诗时,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母亲在谷雨前后采摘、晒制的茶叶。遂起身步出户外,感受着清明节后浓浓的春意,想像着此时母亲有可能已放下手中所有的农活在故乡的茶山忙活的身影,心中有股暖流涌往全身,正如泡开的谷雨茶,氤氲出那种清香的气息,流溢的都是母亲满满的爱。
故乡的茶山傍水而立,春暖花开之时,风景秀美,十分宜人。最迷人的景致,便是那一座连着一座的茶山,远远望去,像极了相互连接的一只只草帽,深绿色的是茶树,嫩绿色的便是茶叶。近观,一排排茶树很有规律依山蜿蜒而植,倒映在水中,绿的更绿,鲜嫩的茶叶颜色更明丽,很像植入人心尖上的一枝蓓蕾。
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谷雨前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滋味鲜活,香气怡人。故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因此,谷雨前后采茶忙,也是茶农们的丰收之喜。我家的茶树并不多,只覆盖了几片凸起的坡顶,母亲十分珍视。用她的话来说,亲自动手,吃最放心、最健康的茶,何乐而不为之。所以,年年我们都能喝上母亲采制的谷雨茶。
据记载,唐代僧侣有饮茶风尚,晚唐着名诗僧齐已留下了三首与谷雨有关的茶诗,其中一首是《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在轻雾如烟的茶丛中,翠绿鲜嫩的春山野茶很稀少,乃至天色将晚时,还未采满筐。尽管谷雨佳茗难得,但诗人还是迫不及待地招来邻院的客人品新茶。可见,谷雨茶在谷雨节气这天最难得,且珍贵。以茶结友,以茶知其性,也算是喝茶的最高境界了吧。
难怪母亲曾经说,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做的干茶才算是真正的谷雨茶,而且要上午采的。母亲采制的谷雨茶从不卖,留一份给在外地打拼的我们,留一点家里待客。母亲说,谷雨那天采制的茶,喝了对人身体特别好,通全身不畅之气,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喝了防百病。说得那样神乎其神,倒不像说的是茶,倒像是在说一种灵丹妙药,令人对母亲的茶不免肃然起敬。但我知道,那不仅仅是一杯谷雨茶那么简单,那是母亲对儿女之爱,对亲友之敬,更是对所有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以茶识人品,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更加令人尊敬!
生命中,茶香缭绕,母爱深深,实乃人生一大幸事!感谢我的母亲!
那缕涩涩的幽香
文/又见菊花黄
我喜欢喝茶,但不太懂喝茶。不,不是不太懂,而是一点也不懂!所以我喝的茶基本上都是这样泡制而成:烧壶开水,随别找个杯子,瓷盅也好,玻璃杯也好,塑料杯也行,反正只要能装开水就好,往里面随别丢一把茶叶,量多量少差不多就行。茶也不分一次两次,反正一杯茶就是一天,喝得少的一天可能晚上都还觉得有点涩,喝得多的那天可能没到晚上就只有水的颜色了。也许是过程太随意的缘故,泡出来的茶只有我一个人喝,也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好喝。
岳父每次看见我经常泡茶的时候,脸上都要带着淡淡的微笑。刚开始时我不懂他为什么会笑我,甚至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笑我。直到有一次,他又看见我在泡茶,而且放了一大把茶叶的时候,忍不住说了句:不会喝茶!
我也笑了,我终于知道他每次在我泡茶的时候的表情是什么意思了。当然,我的笑,带着一点尴尬。我的笑,也许也是为了隐藏一下当时的尴尬。
其实,我也看到过别人泡茶,专用的杯子,高级的茶叶,一定温度的开水,一次、二次、三次加水量的不同……我也听别人给我说过,茶叶要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茶叶多了,会使泡出来的茶太涩,很多人都不喜欢喝,而且还非常浪费茶叶;茶叶少了,起不到作用,也就不称之为茶了……
但我却没有办法改掉这一“毛病”,每次泡茶的时候依然如故,我行我素。也许是很久很久就养成的习惯吧。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在我家附近的山上,有一种“支高茶”。春天来了,茶树开始长出新叶的时候,也到了我们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时候正是山上一种小孩儿们期盼了一年的被称作牛奶奶的野果成熟的时候。当然,山上还有鸟窝和各种鸟儿们产下的五颜六色的蛋,以及各种各样的野花……而我们上山的非常正当的理由,就是为家里割茶。每当太阳从东边亮出红红的脸蛋,小孩子们随便往肚里送几口饭后,就开始你叫我、我连他、成群结队的上山,进入我们欢乐的天堂。
玩过了大半天,却不敢忘记割上几把支高茶的新叶塞进背篓背回家,要不然,大人们的一顿打是免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出去了!
山上采回来的嫩茶叶,和着他们依附的嫩枝条,被大人们用刀切成短截,放在锅里煮一定的时间后,倒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储存起来当成明年春天来临之前的茶叶。
支高茶不是现在的人们眼中的好茶。用它泡出来的茶水颜色略带红色,刚喝的时候有些苦涩,几分钟以后嘴里却似乎留下一股很淡很淡却很悠长的清香。支高茶最大的好处是不要钱,而且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的时候喝上一两盅,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其实,在我们贫困的农村,茶的最大功能就是解渴),因此成为我们那里的常用品,用它来解渴,也用它来待客。每天清晨,烧上一大壶开水,随便丢进一大把茶叶,盖上茶壶盖,再过两三分钟,一大壶茶就泡好了。无论何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拾起茶壶旁边的杯子或是粗碗或是其他能乘茶水的东西,想喝就喝,要喝多少就喝多少,喝不完就倒掉。就这样,长时间的农村生活,使我早已习惯了支高茶的颜色,支高茶的苦涩,也习惯了对支高茶的“铺张浪费”。
进城生活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了。其实,有时候我也想学学城里人的喝茶方式,高雅些,“茶道”些,进而变成真正的城里人。但每当泡茶时,早已的习惯却刹不了车,凭着惯性冲入了现在的生活,让自己又变回了农村人。
写到这里,我似乎又闻到了农村老家那熟悉的支高茶的味道,涩涩的幽香,渗入了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我的“茶道”
文/凡夫唐
我是个嗜茶之徒,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我饮茶嗜茶,不是从附庸风雅、研究茶道开始的,而是职业习惯所使然。
我经常劝年轻朋友,如果人生有更好的选择,最好不要做文人。或许世间没有比做文人更寂寞更纠结的了,急需写作的时候,脑子却像挤瘪牙膏皮,一个字也挤不出来,折腾得食不甘味,寐不安寝。一旦灵感来了,又刹不住车,兴奋得昼夜难眠。所以,熬更破夜便成了文人的生活常态。我自从做了“文人”后,便成了夜猫子。听说喝茶可以醒脑提神,驱赶瞌睡,便试着喝了几回,效果果然不错。渐渐地,就上了瘾,一天也离不开茶了。
我对茶没有太多讲究,只重口感,不太追求品牌。平时喝的基本都是家乡亲人上山采摘,土法加工的野生茶,绿色生态而且味道极佳。通常是用一只紫砂壶泡茶,泡好后再倒进紫砂杯里,喝完再泡。有朋友登门聊天,也是用紫砂壶泡茶,用瓷杯喝茶,简单随意而不失茶味。朋友送给我的两套茶具,长期躺在柜子里睡觉,没有用过几回。因为爱上了茶,多多少少也读过一些与茶有关的著述,多多少也懂些茶道、茶经、茶,和茶文化之类的皮毛。我不太喜欢进茶馆喝茶,如今的茶馆,谁都扛着鲜艳的“茶文化”大旗招徕顾客,可是,所有茶馆都只有茶叶,只有交易,闻不出一丝半缕的文化味来。进门坐下,服务员便问你喝多少钱一壶的茶,你点的茶越昂贵,他们的笑脸绽放得越灿烂。似乎,谁点的茶昂贵,谁舍得花钱,谁口袋里钞票多,谁就越懂茶文化。
十多年前,我在广州谋生的时候,与一位姓高的江苏籍老哲学家成了忘年交。高老的儿子在广州南方医院做主任医师,老两口久不久会来广州看孙子,享受天伦之乐。每次到广州,都会打电话叫我去喝茶聊天。我不但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的哲学常识,开启了思想之门,同时也跟他学到了很多的茶知识。他给我喝的茶,是产自他家乡,自家加工的碧螺春,与我家乡的野生茶有相同之处,只不过制作工艺比我的“土茶”精湛一些,茶叶品相高出若干层次。我们用电热壶烧水,用大瓷杯泡茶,边喝边天南海北,毫无主题地瞎聊。杯子干了再续水,茶淡了再换茶叶。有一次,他问我喝得最贵的一杯茶值多少钱?我说,我喝得最贵的是千多元一斤的茶叶,一斤茶叶应该能泡百把杯,也就十来块钱一杯吧。听了我的话,老人爽朗大笑起来。说,这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他说,古往今来,最昂贵的茶叶,可能要数宋代以来的江浙地区的“龙凤团”了。每年清明之前,遣一百童男童女上山采摘茶叶嫩芽,回来精心加工压成龙凤形团茶,然后又快马加鞭送至京城,奉献皇上,昂贵得一两茶叶一两黄金。皇上收到茶叶,即刻大宴百官,将茶叶研成细末撒于菜肴之上,谓之品尝“新茶”。留足自己所需,然后将余剩的茶团赏赐给宠臣。宠臣们拿了茶叶回府,不是品茶享用,而是高置神龛之上,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供奉起来,感戴皇恩浩荡。高老还说,他的一个朋友曾经炫耀过,喝过万元一杯的茶。听得我直咋舌,一万块钱一杯的茶,太不可思议了。换上我,打死也不敢出手的。老人又说,你没有到那种境界,到了那种境界,也会眼睛不眨去喝的。我问他到底是什么境界?老人说,其实,不是那杯茶值一万元,而是他要喝那一杯万元天价茶,来向世人证明他是有钱人。茶的好赖,完全取决于茶叶产地、质地和加工技艺,与价钱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古时龙凤团昂贵,因为是皇上贡品,物以稀为贵。今天的茶叶动辄数万、十数万元一斤,完全是为了适应一些人摆谱需要,完全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这世道,但凡喜欢摆谱的人,通常是没有谱的人,因为不摆谱,就没有人知道他们有谱。而真正有谱的人,是不需要摆谱的,因为不摆谱,谱也实实在在摆在那里。
或许,“茶道”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和神秘,无非一为解渴提神,二为增添生活情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修身养性吧。如果把茶喝成了炫富摆谱,让铜臭锈蚀了“茶文化”,岂不成了恶俗之物?也违背了茶之“初心”,变得“离经叛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