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感的文章
关于幸福感的文章(精选9篇)
6件小事,让你更有幸福感
文/芭那那
朋友西西深夜跟我吐槽:“怎么一天又过去了,我下班回来什么都没干!”好像还真是这样,下班后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
有人说,下班后的时间,也能决定你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下班后做好这6件小事,能提升你的幸福感,或许还能撬动你截然不同的人生。
1
一是,整理房间,理清内心。
估计许多人跟我一样,下班回家脱了外套就顺手往沙发上一搭,根本没有拿衣架挂起来的心情。两三天之后,沙发上就是一座小山。直到有一次去闺蜜家,才知道她家有一个硬规矩:沙发上不准搭衣服。
我身为懒人,只能感叹她不怕麻烦的自律。她倒是理所当然:“就是顺手的事,不觉得麻烦啊,忍受凌乱对我来说更难受。整洁有序的房间,我看着才顺眼,心情才会更好。”
她每天晚上还会顺手整理一下房间,餐桌的杯碟收到橱柜、茶几的小物放进抽屉、看过的书本分类整齐,该收的收,该扔的扔……看着房间在自己手里变得有序,一整天的杂乱心情也渐渐放松。她说:每天整理一下房间,其实就是整理内心。整理房间,就是最简单的热爱生活的方式。
2
二是,适当运动,身心舒畅。
有人说,每天下班累到全身发软,根本不想动,还怎么运动?是啊,下班后常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身心俱疲,但也要知道,躺下来,有时是无效休息,反而越躺越累。这个时候如果你能站起来拉伸一下僵硬的脖颈、肩背,就是对累了一天的身体最温柔的关照。
有一个同事,每天下班路上都会提前一站下车,走走路,伸伸胳膊,甩甩腿,做几个深呼吸,到家了心态都不一样。她的理由是:“走一走,才能把负能量甩在路上,不带回家里。”
所以,要记得每天拿出一点时间,安静地走一走,拉伸一下,出点小汗,全身舒畅。
3
三是,洗个热水澡,带走疲惫。
我一直觉得,洗澡是成本最低的享受之一。只需要打开热水走进去,感受水淋在身上的感觉,就能得到片刻的放松。
有位网友这样感叹洗澡的“魔法”:“不仅有一个干干净净、香香的身体,还能洗去所有的烦躁劳累,带来好心情。”
如果你感觉累了,就奖励自己一个通透的热水澡吧。让水流带走你的疲惫,洗完澡,如获新生。
4
四是,写日记,安放心事。
前不久,看到有位网友说自己写了11年的日记,有厚厚几摞。很多人跟帖表示羡慕,还有网友说自己“也会一直写下去,因为写下文字是最令自己心安的时刻……”
我们每天要面对那么多人,手里是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事,千头万绪,心里难免会积攒许多牢骚。与其闷在心里,不如把它们写下来吧。安静的夜晚,开一盏小灯,让心事流淌到笔尖,每一件开心的、无处诉说的、不吐不快的事,写下来了,心就有地方安放了。
这一笔一画留下来的痕迹也在告诉你:人不止要向前看,有时也要回过头看看,原来这并不容易的一路,我已经走了这么远。我,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
5
五是,读书,让心灵日渐丰盈。
记得曾看过一档节目,嘉宾抱怨现在工作忙,好不容易有时间读书了,根本读不进去,读书好累。主持人感到不解:“读书时是我一天最放松的时候,是最好的休息,怎么会累?”
是啊,读书应该像一日三餐,是一种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习惯。越是忙乱,越要翻开书本。
忙了一天了,就让自己在深夜里,暂时抛开白天的喧嚣,投身于书本的世界。那一刻,所有纷扰都与你无关。你是自由的,也是丰盈的。
6
六是,发现美好,学会分享。
也许,你觉得生活只是一天天地重复,都是上班下班、睡觉吃饭。但其实,总有一些可爱的小事会让你每天都变得有那么一点不同。
或许是路边开了一树的花,或许是遇见了一位友善的路人,或许是今天的地铁有座位,或许是买饮料抽中了再来一瓶……把这些美好的生活碎片分享给家人朋友,一起笑一场,感恩这一天安稳地过去,也感恩彼此的陪伴和倾听,然后告诉自己:这一天还不错,有好事发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忙碌了一整天的你,辛苦了。在下班后的这几个小时里,做好这些小事,或许就能让你更有幸福感。
寻找一种深刻的幸福感
你的信和许多人不一样,你的信无关爱情,也和学业事业没有具体的联系。于是第一次要聊一聊人生的处境。
你25岁,一切顺利。这一年未发生什么大事,未失业、未失恋、还健康,一切都按着轨道运转。
真好,大多数人都这样生活吧,我想。想象中每日九点的上班号角响起,都市丛林里奋力奔跑的人群当中有一个是你。
可你说你有焦虑。你说你在重复着22岁毕业之后的生活状态,有点厌倦。曾经可以获得骄傲和满足感的事情,现在再也不能让你获得激情,你说你用许多新的有形式感的东西来化解,新的发型,去从来没有去的地方旅行,消费了许多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可每一次获得之后,满足感毫不长久,你仿佛面对更多的欲望,更深的空虚。你对自己失望,觉得自己变得不可爱不纯朴不那么有坚持。你想知道那“焦虑与抑郁背后隐藏着的最深刻的秘密”。
看到你的信,我有种感动。许多的人任凭生活中的焦虑支配着自己,他们中有人用华美炫目层出不穷的物质来满足自己,有人用奋力却盲目不停歇的工作来麻痹自己,有人在消极被动的电玩或电视剧的娱乐消费中忘却自己。你却不,你觉得生活里有些不对劲,你在追问为什么。这个凡事只求轻易得到不求意义的年代里,这种追问是难得的甚至是奢侈的。
可我相信这个追问会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出现,或早或晚。
在我的人生中第一次知道这个追问是在一堂哲学课上,老先生在夏日的午后激情澎湃地说着一个叫做康德的哲学家向自己和人类提出的几个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还有“人是什么。”
我必须承认那个下午这些追问对我的意义不过是笔记本上的几行字而已,这些追问仅仅以知识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对人的心灵是毫无作用的。只有当这些追问以生活的方式让我们直面的时候,我们才会从内心发出和康德一样的追问。尽管这显得十分不合时宜,可是寻找一种深刻的幸福感是每个具有心灵的人的本能。
你现在的生活不能给予你这种深刻的幸福感,于是你不满。你消除不满的方式是占有和消费,是对世界进行的某种征服。这种征服的效果,是在欲望的伤口上洒糖,甜蜜但使得伤口更加恶化和扩大。每一种不满常常表现为某种渴求和欲望,它们需要被好好地和正确地理解。一如压力之下的暴饮暴食或者,发工资之后超常的购物热情,考试前拿着课本却一直一直看电视的越紧张越逃避的心理。不能好好理解自己的欲望的人,就只能任凭这种欲望支配着自己。他们乐此不疲,他们甚至上瘾,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己的处境、自己真正的需求。
这不能责怪你,我们的教育,使得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历来都是简单甚至粗暴的:占有和消费。我们的目标历来明确:考试,得高分,考名校,找好工作。每一步都是目标明确,每个抵达目标的过程都是一场战争。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只看结果的。可是你也因此遗忘了享受过程,渐渐变得只看重最后是不是达到效果。这可能是你不快乐的原因之一。
享受旅行享受奢侈品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你对这些事情的结果的太过看重,让你在享受的过程中始终在寻找一种额外的期待。当这种期待落空的时候,你获得的是更深的不满,享受简直就成为了对自己的惩罚。放下这种额外的期待是让这些享受还原为享受的唯一方法。和谈恋爱一样,你满怀期待地和一个心仪已久的男生一起约会,他一定会让你多多少少失望,因为他肯定和你想的不一样。你现在对这些享受的厌倦,就像相恋五年的男友送你一束玫瑰,你的感觉和五年前最初收到玫瑰的时候肯定不一样。那些曾经带给你激情的事物换了一个心境和情境,多多少少会失效。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人生本来如此。刻意的重复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激情。只有好好分辨清楚自己当下真正的需求,才能让自己感到快乐。
有时候我还蛮羡慕那些懵懂的小孩子,他们的快乐那样简单。怀疑人生和感到虚无是成长的标志,我甚至觉得这可能是人生的常态。
有时候我觉得童年的我们,好像是生活在了一个主题公园里。那里的规则清晰,建筑明朗,始终有阳光普照,不缺三餐,不缺玩伴。什么问题都有好像很明确的答案,所以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焦虑。每个游戏都有一个终点,就像读了初中会有初中毕业,读了高中会以高考毕业,考得好去读大学,考得不好读大专。大学之后找工作,然后我们就突然身处在主题公园外面了。这个世界和主题公园不一样。它那样广阔寂寥,又拥挤不堪。
25岁的你,现在处在了从未经历过的迷雾里。你用你习惯的方式对待着周围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给你的回应和你期待的不一样。你失落,你找不到方向。
在人生和世界的森林里迷茫,我想这是人生经常发生的一种常态。这种时刻你才会发现生活的诗意和多样性,你会停下脚步,观看周围,观察自己,问自己的内心:“你到底想去哪里,你到底需要什么。”那些只听说某个前方有黄金矿藏然后一路狂奔不止的人们,或许也有他们的快乐。可那些停下来感受自己的存在和仰望星空的时刻,是那么珍贵。亲爱的你,正在这个时刻里。
你究竟要去哪里,由你自己决定。重要的是,你要给自己做的事情赋予意义。你要给自己选择北斗星。
或许接下来你走的一路都会是迷雾,你要给自己选择的方向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那必须是你自己认可的意义。你的内心要有自己的标准。
你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必须明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代表一路都顺利并且时刻有回报。我喜爱的一个建筑学家林缨说:“我做一些事情,因为它们对我是重要的。”不存功利心地做那些对你重要的事,它们给你的回报远远胜过功利。
你要懂得区分和你有关的事情和与你无关的事情。25岁的你经历得也已经很多,有趣的事物无穷无尽,好奇心之外,你要培养定力和判断力。我相信真正的交流和真正的创造让人获得深刻的幸福感。接下来的岁月里,保持好奇心,不要放弃享受美好的事物,但是要集中精力和能量在富有创造性的事情上。
在字面上追寻人生和生活的意义是永远得不到答案的。只有用生活才能回答生活的问题。亲爱的姗姗,先不要急,不要急着给自己下“不可爱不淳朴”这样的判断。你在进入一个新的状态,或许你不熟悉这个状态,但是不要用否定的方式去判断。
对当下的自己要心怀温柔,不要苛待她。放下额外的期望,耐心地看她需要什么。温柔开放地对待自己,你会知道自己该去哪里。
只要你仰望,会发现每片星空都很慷慨。那颗对你而言最明亮的启明星始终不曾被迷雾遮住。
我在一个夏日的晚上,去到德国的Schoenburg,果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漂亮堡”。那里的晚上静谧无比,连深呼吸都怕会惊动别人。银河清晰可见,低得就像在城堡的屋顶,伸手就可以触碰到。星空深邃美丽得让人着迷,让人痴痴望,不愿离去。星星越看越低,越看越多。
那时那刻我就想,宇宙真是如此美丽,没有任何事真的值得深深焦虑。
愿你在现时的迷雾中虽然迷茫但是可以安心耐心,愿你以后回眸现在的时光可以微笑也可以遗忘。
享受当时当下每一刻。迷惘的时刻也可以诗意。
一个人,情绪价值越高,幸福感就越高
文/徐徐来
什么是情绪价值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
一个人越能给他人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的情绪,他的情绪价值就越高;
一个人总让他人产生别扭、生气和难堪的情绪,他的情绪价值就越低。
不管是生活还是事业,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情绪价值越高的人,越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感。
情绪价值,是亲密关系的保鲜剂。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能否为伴侣提供情绪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段感情的成败。
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彼此的情绪。
情绪价值高的人,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还能给身边的人提供积极的情绪。
而情绪价值低的人,则总是想着让别人来承担和排解自己的坏情绪。
所有舒服长久的婚姻,双方一定都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是亲子关系的粘合剂。
有人说,情绪价值高的父母,更容易养出乐观自信的孩子。
因为父母的情绪价值,是一种在耳濡目染下对孩子的人生产生长远影响的能力。
但是,情绪价值是一种稀缺的能力,很多父母都不具备。
不善于夸赞和表扬孩子,一张口总是否定;总是抓住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而不是好的一面;习惯站在大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孩子的情绪没有共情力;经常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迁移到孩子身上……
于是很多孩子选择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
很多时候孩子的第一个榜样就是自己的父母,包括处理情绪、人际关系的方法,其实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
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数父母所看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是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射。
因此,要想让孩子的情绪力提高,父母得先管好自己的情绪。
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就会立即感到愉悦。”
高情绪价值的父母,不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疏导孩子的情绪。
情绪价值,决定一个人的人际关系。
用情绪价值支撑他人,学会先提供情绪价值,比一味讲道理更能解决问题。
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有效且合理地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
我们要允许对方有情绪。允许外界的人、事、物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
要给予对方认同感。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双方的关系亲疏,给予正面反馈。关注积极正面内容的反馈方式,能够引导别人把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事物上,再提供建设性意见而非消极意见,来解决问题。
情绪价值高对一个人来说固然有很大的正向作用,但同时也要学会避免被人过度地索取情绪价值。
不然很容易被别人当成情绪垃圾桶,不断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
真正的高情绪价值,是自己情绪稳定,也不会被他人的情绪影响。
情绪价值越高的人,幸福感越高。
幸福感过头所以乐极生悲
如题,乐极生悲了。如微博所言,手机报销了。说起原因,其实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能说冲动是魔鬼,所以我们都要各自承担变成魔鬼的后果。
起因是昨天下午,我没看住宝宝,他摔了一下,其实是在床上,也没什么。也不知道那个人来疯是怎么了,一下就把我的P5扔在地上。那么重重的摔在地上,它立刻就粉身碎骨了。我一气之下冲到客厅把他的手机摔在了地上,立刻身首异处了。这下可触怒了某人的神经,他冲出来居然把我的手机投进了炉子里,等我找到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我这个气啊,手机没了我还不可惜,可是里面存着的是儿子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你说这人是不是神经病,还一个劲的把我往外赶,说什么我不要你了,赶紧走。你说我要是再不走是不是太没出息了。一赌气,抱起孩子,穿上袄就往外走。没走两步我就又转回来了。我为什么要走?这是我的家,难道我是你的奴隶,可以让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吗?一场战争就这样发生了!
最可笑的是,没过一个小时,我们俩居然就没事了。我破涕为笑,他风平浪静。大约是都觉得自己过分了吧!可这越发让我觉得我们俩有神经病的特质。没敢告诉爸妈,怕他们生气。没想着去公婆那告状,一来即使告状,破坏已经造成,无法弥补,二来也显得我挺无能窝囊的,不去也罢。于是很快达成了共识,以后吵架,不许拿家伙出气。唉,其实当时我要忍住,不就没这事了吗?我那手机还挺好的呢,除了屏幕被我儿摔坏了。再后悔也白搭啊!于是今天我俩就踏上了买手机的路途。结果手机没买回来,给我儿买了一双鞋一个棉马甲一个榨汁机就回来了。当然全是我买单。是不是有点贱了啊?昨天才吵架,今天就没事人一样逛街!就连昨天老公都感叹我有进步。结婚第一年,吵架后可以绷住一个礼拜,这才第三年就把我全部磨平了啊!那再过几年我不是得被他压的死死的,不得翻身吗?本来死党们就说我在家地位太低,这下可好,以后连地位都没有了。太可悲了。这事一定不能跟她们诉苦,得笑话死我!唉,肚子里吞着吧!
说说获得感与幸福感
文/江曾培
有人说,获得感与幸福感是紧紧联在一起的,有了获得感就会有幸福感。此话大致不错,获得感是幸福感的基础,不过,这也并非绝对——有一种“幸福递减律”的说法,有时“获得”多,反而不如“获得”少时感到“幸福”。
比方说,一个人在大沙漠里,口干舌燥,当时如果能得到一杯净水,会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幸福。而当他回到现代化城市,到处都有饮用水,一杯净水再也不能给他带来幸福感。
又比方说,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病,乞得一碗杂七杂八的汤水,内有几片青菜和几块豆腐,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胃口,下旨厨房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做来做去,也吃不出他要的当年美味。
这些现象说明:同样的物品,对处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幸福感是不一样的,这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人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这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本是为了给人类更多“获得”和“幸福”,但经济越发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却递减,人们从物质中得到的幸福就越少。
这似乎违反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据此,有人说,上帝之所以不时地在人间制造一些天灾人祸,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悖论。对“上帝”这一做法,我们自然不会赞同。实际上,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的一种主观感受,物质钱财是重要因素,但人的幸福感还受制于其它许多因素,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心态:是“恒念物力维艰”,“常将有时思无时”,知福惜福;还是贪得无厌,盲目攀比,陷入欲壑难填的苦境——其对幸福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一个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不恰当的奢望,“知足常乐”,可以过得很惬意;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是故,贝多芬说:“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歌德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就“心之幸福”来说,除了增强“德性”可以促进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外,还需要加强美育,提升人的美感素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家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以后,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就越来越成为增进幸福感的砝码。精神产品的特征是美——而欣赏美,要有必要的美的修养;否则,就会“如入宝山而空手回”,难有因美而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
当今,顺应时代的发展,美的旗帜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越举越高,不要说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就是许多物质产品也纷纷在实用耐用的基础上追求美观好看,以增加使用者的欢愉和幸福感。近些年,蓬勃发展的旅游,也是人们寄情山水,接触大美天地和绚烂人间的一次审美活动——然而,不少人由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往往只留下“到此一游”的表象记忆,未能生发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那种美感和幸福感。
当下,获得感不只限于对物质的获得,愈来愈表现为精神方面的获得。因此,努力培养和提高我们感受美的能力,也成了增强幸福感的重要一环。
据此,我以为,追求幸福,不仅要重物质,重实实在在的“获得”,同时要重精神,重自我内心的完善。其中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贝多芬所说的“德性”,就是善;二是如马克思所说,培养我们具有“欣赏音乐的耳朵,感到形式美的眼睛”,能够知美和懂美。具有真善美心灵的人,在我们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伴随着获得感的,必然有着深深的幸福感。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物质财富,而是幸福快乐。当我们从社会不断“获得”的同时,又能用一颗真善美的内心去发现美、体验美,那就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失去幸福感的城市
文/鱼儿快快游
今天在就午餐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说:“感觉现在活着真累啊!”她是从山东调动到上海来的,有着两地工作的切实体验。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活得累(包括工作得累)是很正常的。
累,可能是网络上点击率位居前列的一个词了。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关于累(取四声)的词语有:劳累、心累、连累、受累、拖累等。没有一个是好的。于是人们给它安排了另一个读音(取三声),组的词就中看受用多了,如:积累、累计、果实累累等。但这是古人的智慧,在困境中为自己找寻一条解脱之路。
看到网上发布的一则新闻: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们作了相关研究,认为中国人幸福感下降基于七大原因:1.老爱比较;2.缺乏信念;3.不善于发现阳光面;4.不知道奉献;5.不知足;6.相互不信任;7.过于焦虑。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像此种关乎民生问题的研究,大多来自外国研究机构。那么我们中国的相关机构在做什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幸福要外国人来操心,而我们自己却漠不关心?因为面对太多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抱着无可奈何的苦笑了。
我觉得外国专家摆出来的理由是相当充分的,所谓旁观者清。但身在其中的我们未必不能看清楚这个问题的症结。即使我们发现了原因,我们也是毫无办法加以解决。群体幸福感的缺失,靠个人的努力是难以扭转的。这是受人情文化传统影响的,就像闯红灯之类的现象杜绝不了一样,我们中国人有着普遍对法规制度的淡漠。
为什么过去的乡土社会人的幸福感高呢?只要把这七条原因反过来看就是了。像我们这代人,还是有话语权的,因为我们亲身经历过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幸福感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知足。所谓“知足常乐,心安是福”,道理是显明的。
我们没有形成这样的以精神主导的信念世界,周遭充满了日新月异的物质新象,是没有办法不产生越来越多的欲望的。质疑信仰的人是因为自己没有信仰;不屑信念的人是因为自己没有信念……但越是这种人,越是以诋毁信仰和信念为乐。他们打倒、抹黑一切被称作崇高、伟大的事物,在文化环境里形成了一些混乱无章、肆意模糊、不断改变的意识符号。
城市,使物质越来越丰富,使幸福越来越匮乏。城市,绝不是天堂和乐园。走进城市,其实是走进了一座心的炼狱,不过是一个由圆满炼成煎熬的过程。死亡,最终会净炼一切。
抓住你的幸福
文/尚志强
谈到幸福感我们本能的都会想到钱这个字,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只要有钱几乎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几乎可以挑战一些规则的界限。于是钱的多少直觉的被人们肯定为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世界万物,芸芸众生,海枯石烂,斗转星移,难道真的只有钱才可以过的幸福吗?难道除了钱就别无所依吗?
为了了解人们的幸福感的取向,科学家对生活在各个不同区域的人们进行了一份你认为自己过的幸福吗?这样的调查。所得的结果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认为有幸福感的人的指数为5.8,认为还行的幸福指数为5.2,认为自己不够幸福,生活的很糟糕的指数为2.8.后来科学家又对生活在极低,气温寒冷的纽芬兰人做了调查,得到的幸福指数是5.8,认为生活很糟糕的指数也为2.8.两者的生存条件截然不同,获得的答案却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幸福的指数跟金钱没有多大的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人们失去了幸福感呢?
答案是:金钱。
没有人觉得自己的钱是多余的,相反总是觉得不够多,有车子,觉得该换一辆更环保,更节能,大气而又豪华的。有房子的人觉得,现在这样子还是太挤了,不够宽松,放个东西就显得空间小了,要是有一套别墅,空气清新岂不是更好,更或者是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不够漂亮,背着这个女人又去讨好另外一个人。
人生是最容易水涨船翻的,无端的攀比与盲目的占有使现在的人身心疲惫,而生活注定就是一个旋窝,循着旋窝跳舞只能自取灭亡,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一是他们没有足够的阅历来甄别。二是对人生还迷惘,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三是对自己的人生缺少合理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着名学者李敖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现代的牛马并没有消失,要想活的好一些,就得先当牛做马。可太多人却因为奋斗的不幸,致使功成名就后暴力消费,怀着享受的心态。这是极不健全的心理。误入这种颠扑不破的逐利中,迟早被虚荣心追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注定追逐只是一场盲目的奔跑。在这样高度焦虑的运行中,机会不等人,一些本童真没好的东西如史页随意翻去,最终成熟的时候,才发现此身妄行,不幸福感自然加深。可见人生需要历程,也需要智慧的眼光和心力。艺人刘德华写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看的清晰,懂得珍惜。”现代人是该平心静气的来读一本书加深阅历的认知感,对生活充满敬佩而谨慎。
生活在底处的人多半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幸福,默默的劳动,从劳动中尝到失而复得的幸运,无不对生活充满敬畏与感激。劳累了一天,睡了一个安心的觉,上了班得到上司的肯定和表扬,买彩票中了一千块钱,写了很久的文章,终于发表了一篇,还是遇到一个好人,在路上帮助了你。这都能成为幸福的把柄,他们本来就要的不多,只要生活一点点的赠与就能感恩戴德,找到人生的方向与意义,更昂扬的去斗争,去把握。往往他们看清晰了,也知道什么对自己重要,不盲目,不攀比,生活平静而又大气,实在是一种甜蜜没好的人生。
我记起一部名为《求求你表扬我》的电影中,范伟讲了如下的一段台词来阐述幸福感:幸福就是我要上厕所,发现只有一个坑,而你蹲那里了,你就比我幸福。这话平实、憨厚,真实,简素到美丽。
其实幸福出自心灵,只要知足就会快乐,只要你愿意。
做对这些事,让你更有幸福感
文/哲学君
网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拥有的越多,幸福感却越来越少?有个高赞回答是:你把幸福的门槛越定越高,即便是再大的惊喜出现,也会被你拒之门外。想要提升幸福感,不妨试试这些方式。
减少对小事的计较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20岁时,为了某个无关紧要的选择,与父母争论不休,多年后再回想,计较那么多伤了和气实属不值;30岁时,为了柴米油盐,与伴侣争执不断,多日后再回想,伤人的话将最爱的人推得越来越远;40岁时,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孩子争吵不停,日后再回想,难得的相处时间却伤了感情。
就如老话所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太累,不过是因为计较太多。
遇到坎坷,告诉自己:无所谓,别放在心上;遇到不合适的人,告诉自己:没必要,别纠缠不休;面对忧心琐事,告诉自己:不至于,总会过去的。日子过得很快,别再斤斤计较,不要执念太深。宽容他人,亦是在宽容自己。
放下无谓的攀比
有位作家自述,曾经,她把幸福解读为“有”,想要拥有很多东西,于是她拼命做事,甚至不惜身体。直到某天,她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才突然明白,幸福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生活中很多“有”都是给别人看的,很多“无”才是真正给自己的。
有多少人,一生都在执着于比身边人过得更好,总是活给别人看,久而久之迷失了自己。他们都忘了,若是不能放下攀比的心,不能舍弃攀比的念头,虚假的幸福只会像泡沫般一戳就破。
真正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像这句话所说:“幸福是每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爱你。”
遇事不要用力过猛
想要在规定时间内走完一段很长的路程, 每天走多少才是最合适的?有些人在旅途刚开始时,每天都拼尽全力走,等旅途到了一半时,他们的体力和热情就几乎消耗完了。而在规定时间走完的人,往往都会计算好每天需要走的里程,从始到终保持匀速前进,总能按期到达终点。
有时候,越是用力,越是握不住;过度强求,最后反而可能会失去。与其耗尽所有追求完美结果,不如调整自己拥有完美心态。要的太多,失去更多;留有余地,才能圆满。毕竟,幸福靠的不是抓得太紧,而是自我成全。
遇事尽力而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是人生的小确幸。愿你也能学会与生活和解,感恩昨天、把握今天、期待明天,拥有属于你的幸福。
幸福与幸福感
文/王政忠
●幸福
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达成的理想状态和内心喜悦的激情,是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满足,是一个人在梦想的实现后表现出来的一种成就感。
幸福的多少,来自有幸福感知事件的多少和频率。幸福多少和频率是基于对各种新奇事物的接触所带来的。幸福的大小,来自所做有幸福感之事的大小。幸福的长短,来自有幸福感知事持续时间的长短,如大的梦想、目标、愿望等都是比较长远的幸福乐趣。
幸福的深浅,来自该事物在你心中地位的深浅,如:爱情、友情、激情、伟大之事等。据调查显示,在美国年收入达到7.5万美元的家庭,幸福感将达到最高值。但是,如果年收入高出7.5万美元,无论高多少,幸福感都不会再增加,甚至有可能减少。另一项调查研究则显示,如果朋友们普遍生活得快乐安宁,那么自己的幸福指数也会提高。
●幸福感
幸福感就是感觉到幸福。比如用工资去还房贷,还信用卡,花销很多但工资有限,那么幸福感就很低,甚至没有幸福感。但是,如果房贷一下子还完了,收入应对花销绰绰有余,那么一下子就有了幸福感。可是,获得幸福感首先要懂得满足,若心里总有不平衡的话,则有幸福也感觉不到。
对于每个人而言,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同,幸福感就不同;同一个问题解决程度不同,对不同的人而言,幸福感也是不同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发现。有时人要求太多,就没有发现本身已经拥有的幸福。只有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能懂得什么是幸福。
健康的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缺少的是你发现快乐的眼睛,缺少的是你感到幸福的心灵。或许你并不富有,但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或许你没有超人的地位,但你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或许你并不出名,但你有宁静而不受干扰的生活;做己喜欢事,和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是幸福;愿望实现了,也是幸福;能遇到一对幸福伴侣,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幸福是会传染的。只要心灵有所满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其实,幸福与不幸福在你自己的心中,你觉得幸福就是幸福。只要你自己认为满足了,那么幸福就悄悄地来到了你的身边。
幸福无处可寻,却又无处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蕴育着幸福。幸福是一个很温暖的词,也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目标。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没明白究竟什么是幸福。而有些人,则时刻被幸福的光环围绕着,因为他有一双擅于发现幸福的眼睛,有一颗感知幸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