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老年的文章

2023/01/08经典文章

关于老年的文章(精选12篇)

天边,一朵红云

文/李秀才

去年,我报名参加了州老年大学二胡班学习。班上风清气正,班长细致入微,师者造诣颇深。每逢周五,二胡班的老年男女,一大早便齐刷刷地来到教室,琴声起落,谈笑风声,和乐融融,好一方陶冶情操的友情天地。

二胡班执教的老师叫张元春。他个头不高,脸颊微宽,头顶上几丝长发向后梳去,有些披肩,典型的艺术家气质。

学友们说,老师是好大一棵树,是学员的主心骨。每次上课,只要张老师一走进教室,大家就不约而同地停止练琴和说话,心生敬意,唯一缺少的就是儿时上学“老师好”的童音。

张老师与我同龄,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他乐观、豁达,为人谦和、厚道,且善于言谈。稍有闲暇,他总乐于和学员们交谈,而且语气含蓄、幽默,有儒雅之风。有时,我们几学友聚会,只要邀约,他都欣然应允,平易近人。席间,他经常打着比方教琴,寓教其中,谈音质,谈技巧,偶尔也谈点他的艺术人生。 一次,他回请几学友时,饱含深情地谈及人生经历,我不禁感动万分。

早年,他因家庭成份不好,学校毕业后被派遣到边远的望谟农村。下乡,说是劳动锻炼,且又让人费解。时间,遥遥无期。这里,山高坡陡,大六月天,太阳早早就偏下去了。夜来,四野除了几声蛙鸣什么声音也听不到,空旷孤寂,阴森黑暗,仿佛另一个世界。一个岀生书香门第、来自省城的洋学生,如何能适应这深山野岭的农耕生活。日子怎么过?谁也难以料定。

海明威说:“事情来了就要勇敢接受”。几经辗转反侧,他慢慢盘算着未来,既然走进大山,就得坦然面对。渐渐地,他开始融入巍巍大山,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沉着低眉,应对突如其来的严酷现实。他扎根山里,与布依老农为伍,抚琴相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栖。随四季更替,全身心投入春耕秋收,锄草施肥,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脚下的热土。付出终有回报,年终结算时,他赢得了生产队长和社员们的一致好评。在山里,他就一点希望,就是能得到人们说一声“好”。每天下地归来,洗去尘土,都会有一群小伙子眨巴着眼睛围在他身旁。他常常坐在屋檐下那个发黄的竹凳上,悉心钻研中国古代乐典,娴熟地拉起刘天华先生的二胡名曲、名段,任那悠悠琴声划破夜空,飞向遥远的地方。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拉的一曲《空山鸟语》,不小心惊醒了沉睡许久的白脖子喜鹊,感动了上苍。于是,州文工团来人,赶着马车将他接到兴义,供职于州文工团乐队。机遇,让他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也成就了他追求音乐的人生梦想。时间的脚印渐渐潜行,一步也不肯停留。他大半辈子倘徉于艺术的回廊,最终当上州文工团副团长,跻身高级专业人才之列。

张老师退休前几年,老年大学力邀他到二胡班授课,他很乐意。据说,学员每学期每人交报名费50元,老师每上一次课只领取补助100元,少得不好说。但是,这点钱对于张老师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讲的是奉献,要的是传道授惑和对事业的追求。用他的话说,这些年得到老年大学的信任,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和老年朋友们一起学习交流,共同享受二胡的美妙。如果不加倍努力,不把所学如数传授出来,会愧对大家对他的信任。

今年春季学期,又增添了新的学员。开课那天,张老师不得已在原有的甲乙两班外又增加了一个丙班。他耐心地为大家对完音,仔细聆听了我们上学期学的两首乐曲,水都没有来得及喝一口,又忙着去给乙班上课。凝视他匆匆离去的背影,我看到了一位奉献者的一腔热情。

张老师记情、感恩,有人送他一些小特产小玩意,切实不能推却,他总会变作戏法还上。他从来没有忘记,当年那部马车把他从望谟乡下接出深山的情景。正因如此,他几次放弃调回省城贵阳的机会,毅然扎下根来,默默奉献于黔西南这块热土。

张老师很耐心,很敬业。凭着一腔炙热,他一心传技于人,毫不保留。在教和学这个结合点上,他最能把握老年朋友的心理需求和尺度。每当他选出一个新曲目,首先就教大家唱谱,然后才练习拉琴。循环往复,循序渐进,赢得学员赞赏。

去年,我初到二胡班学琴的第二个星期,因为要与别班调用教室,课程安排在下午。张老师以为我对二胡演奏有基础,一开始就叫我拉《泉水叮咚》。那天,我懵懵懂懂地拉开弓子,一开头就卡壳了。本来熟悉的曲子,谱上明明标注,第一句从拉弓开始,接着一弓推去,要完成从内弦换到外弦的过程,我没有做到在一弓内换弦,弓子硬绑绑的,直接把连弓拉成分弓。张老师面对面的提示:“连弓,连弓”。反复几次,急得差点跳起来。见我多次重复着错误,他索性俯身在我的右侧,捏着我的右手,帮我巧妙地将弓子推向前去。殊不知,我依然如故,手顽固得半点不听使唤,竟然还与张老师硬抢。如此,我膛目结舌,无地自容,满脸红齐耳根。

张老师总是说“多拉,多练”。我仿佛明白:乐器是有生命的。你没有与它建立默契,摩挲到同体温,共心跳,齐悲喜,是不会演奏出美妙的声音。

后来,一弓换弦这一关虽然过了。但张老师手把手地和我推弓的情景,如是眼前,羞愧不己。

二胡班学琴的30多位学员,多为退休老年朋友,虽不专业,但心静怡然。在张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从习练音阶和弓法、指法入手,逐步进入曲子演奏。上学期期末,甲班可以完整顺畅地齐奏《金色狂舞》、《梁祝》以及3、7弦的《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曲目。

张老师还在微信里设了“弦之韵”交流平台,让学琴的老年朋友将自己练习的曲子录音传上去,或者直接提问,他都细心聆听,然后一五一十地点出存在的问题。

将近日暮,天边飘着一朵带红的云。

老年重修养

文/王芳

如今有人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为“因为近黄昏,所以夕阳无限好”。把转折关系改成了因果关系,把消极无奈的情绪,改为积极向上精神修养的警语。让老年人越活越有劲头,越活越积极向上。

退休之后,若想安度晚年,至关重要的是加强修养。这里说的修养不仅仅是道德方面的修养,而是指多方面的修养。诸如思想、理论、文化、艺术、气质等等。

比如文化方面的修养,它对老年人是不可缺少的。一些老同志退休后比往日清闲了许多,不由自主地有一种空虚寂寞的感觉。这时如果你能静下心来,开始有目的地认真读几本书,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从书本里得到的东西便会使你的生活逐渐地充实起来,爱不释卷会让你感到时间比金子还宝贵。

再比如艺术方面的修养,对老年人更为有益。艺术能陶冶人的性情,而性情的好坏对老年人能否健康长寿又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的天地是广阔的,每个老同志都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自由进行选择。无论是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书法,也无论你选择哪一种形式,只要专心学下去,就会其乐无穷。人们常说:诗歌可以使人灵秀,才华横溢;绘画可以让人襟怀开阔,脱去胸中尘浊;书法可以叫人自然天真,心情如山花竞放、泉水流长一样舒畅。

而且艺术修养又与其他方面的修养关系甚为密切,大有启迪互补的作用。

修养可以使人的心理不断地得到调节,胸怀宽阔豁达,精神愉快振奋,感情丰富美好;修养可以使人有知识,有道德,立身行事,使每一行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老年朋友们,只要加强修养,相信你们的晚年一定会过得既充实又幸福,自己的夕阳会更加充满活力。

谁说六十不学艺

文/陶然

“人过四十不学艺”,中国民间这句古老而陈腐的俗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如今已被许多六七十岁的退休老年人彻底翻转了。

远的不说,我身边共过事的几位老同志,自学或通过上老年大学,在计算机、写作、外语、书画、摄影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原本不知英文什么模样的韩秀芳大姐,经过刻苦自学,如今已能用英语简单对话;刘宗善先生上了五六年老年大学,专攻书画,现已能帮助老师辅导学生,成了没有头衔的助教;刘爱政女士学绘画,画的鲤鱼栩栩如生,老师称赞她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年人学而有成的事例不胜列举。

我则不耻下问,以儿、孙为师,从写稿开始向他们学起了智慧数码电子的应用。

2004年在儿子家小住,一天上午我刚铺下稿纸准备写点东西,被儿子看见了。他指着桌上的计算机说:“您干脆上这儿来打吧!”我说过去都是一笔一画的手写,从来不会打字。他说:“那也好办,买个写字板来连在计算机上,您直接写就行了。”

两天后快递送来一个小小的纸盒,开启一看果然是儿子为我买的写字板,他下班后立即安装妥当,便让我在上面试写。数十年来爬格子爬惯了,乍看到这个陌生的东西,我还不敢在光溜溜的荧幕上下笔,他便拿过笔去在上面示范。接着我照他的样儿书写,计算机上立即显示出了规整的文字,太神奇了!令我欣喜若狂。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了用电脑写东西,以食指手写输入,彻底告别了纸与笔,既方便又快捷。在掌握了书写之后,紧接着又跟儿孙们学会了上网收发邮件,弹指之间稿件已进了对方的邮箱,省事省时省费用。特别是时效性强的稿件,更能及时见报。

在此基础上,儿孙们又帮我不断升级换代。从最初使用儿子的二手台式机,逐渐更换为笔记型计算机和平板;紧接着又配备了智能型手机和数码小相机,并教我学会使用。他们还教我开通了微博、微信和微信公众号,我在上面每周发一篇“市井杂谭”,受到网友们关注和喜欢。我不仅利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了解天下和国家大事,和家人、朋友分享见闻,还能和远在异国的亲人视讯,尽享天伦之乐。

老年低头族的隐忧

文/李虹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微信的普及,“低头族”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许多父母长辈们也加入了“网瘾”大军,开启了与年轻人截然不同的画风。

从满是让我们尴尬症犯了的中老年表情包,到偶尔甩出一个当下热门的表情包;从懊恼笨拙地尝试打字,到放弃打字疯狂地语音;从鄙视网购便宜没好货,到转变观念托子女帮忙线上购物;从胆怯开通网银惧怕诈骗,到春晚比年轻人更加狂热地抢红包;从每天定时收看新闻报纸,到掌上应用随时获取新资讯……长辈们渐渐融入了信息时代,回想起这些甚是惊喜、有爱的变化,甚是感叹互联网的魅力。

如今我们与长辈的沟通多了一个桥梁,但也伴随着些许不如意。首当其冲的,便是漫天的谣言。微信无处不充斥着诸如医学上根本没有排毒的概念、两种食物不能同吃、无核葡萄抹避孕药等谣言,以及各种各样毫无根据的假新闻、荒诞无稽的迷之科普、胡说八道的养生哲学。尤其中老年朋友圈是超级重灾区!甚为头疼!每次看到这些谣言,总是一遍一遍地科普,找资料辟谣。然而亲情的巨轮说沉就沉,有些谣言我苦口婆心地解释,然而他们并不买账……相信许多朋友都有同样的困扰。

许多谣言,第一时间都有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出来辟谣。辟谣帖洋洋洒洒数千字,满是专业术语,结尾还附上一大堆中外参考文献。令人不禁膜拜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这些辟谣帖的扩散程度缺远远不及谣言的阅读量。枯燥乏味的科普远不如正中下怀的谣言吸引眼球。谣言的编造也许只是几分钟数百字,而辟谣则是一个硕大的工程。造谣者一时嘴快胡诌几句,学者们居然要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耗时耗力地辟谣,得来的却是为数不多的转发,与网友们对“砖家”的质疑。不禁扼腕叹息今时今日谣言的造谣成本太低,而且扩散速度快得令人发指,并且摸清了中老年人的关注话题及喜好,满是套路,防不胜防。

此外,针对中老年微信使用者,还有一整套奇葩的营销模式。含有不可描述的缩略图与文字暧昧、欲言又止的标题,这样的链接遍布中老年朋友圈。点开一看,居然是养生的内容。这一色情与养生结合的营销模式,不禁令人惊讶于营销者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把色情与养生扯上关系的!

再次,营销号们利用网络测字、算命、投票等方式套出个人信息,泄露客户隐私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光长辈们中枪,许多年轻人因为一时好奇也会成为信息泄漏的受害者。

微信的普及为我们增添了不少乐趣,让长辈们也能享受网络时代的便利。但谣言问题防不胜防、营销模式令人反感、信息泄漏令人担忧,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加强网络言论的监管,推进网络实名制,及时完善造谣追责的相关立法,加强基础知识的科普,提高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净化网络环境,守护这片净土。

老年生活遐想

文/九满

许多时候,我们的时间不是我们自己的。它像一片土地,羊群来了,狼群来了,猎人也来了,上面纷乱布满入侵者的脚印。

忽一日,自己荣光地退休。再也不用朝九晚五地奔忙了,再也不用去看各色人等的面孔了。没有电话的嘈杂,也没有公家人来来往往。时光是自己的,不被占用,不被打扰。只有古旧的水龙头产生的水滴声悠悠长长地传来,岁月似乎也被这水滴声拉得长长悠悠。

日子,不必数着过,也不必比着过。关起门来,屏退所有的来客,取悦一回的自己。只取悦自己。尽情的享受生活,小心翼翼地关照自己的身体,尽量给自己温暖,尽量让自己悠悠地过,尽量让自己的天空清新明朗。该断的断,该了的了,无论风云变幻,内心始终保持一派祥和、从容,仿佛自己已是人生赢家。

养上一两只懒猫,或者养上一条不取名字的土狗,让它们陪着自己。就坐在藤椅中,手搭在扶手上。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就是坐在那里挥霍时光,把一些所谓的思念,一些较劲,一些负面情绪都束之高阁,或者掷之千里,让自己的心从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走出来,慢慢的去会意老年生活中的曼妙和温婉。在清浅的落寞中,把自己放牧成独一无二的皇帝,不思朝政。这样的感觉,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是找寻不到的。这样倒显出老年生活的妙处了。

戒掉抱怨,戒掉不满,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时刻有一个好心情。没有雾霾,亦无寒风,没有大是,也没有大非,更没有什么大事情,只有空气悄无声息地来来往往,只有太阳的光辉亮堂堂地普照着老年岁月里的光阴,不喧哗,轻轻微笑一般。

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用洒脱的眼光看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渐渐的,感觉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我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自己站得还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

喜欢书法,就拿起笔来,描上自己的情感,绘上自己的风格,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喜欢文学,就坐下来,静下来,写几行小字,留下此刻的心情,回眸过去的一切的一切,码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在文字中,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幸福着自己的幸福,悲伤着自己的悲伤……

喜欢看书,就一字一句地慢慢读、细细品,时而掩卷沉思,时而潸然泪下,尽情地享受着文字里的细雨清风。怀旧了,想念老朋友了,翻开通讯录,把一封封的联络文书派发出去,让一个个被拆散的零部件再一次回归整体。细细碎碎的话语,类似于与少年伙伴的倾诉,在一场场的聚会中,在一次次的交流里,我们渐渐找回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享受着变老的快乐。

趁现在腿脚还灵便,多到自己没有去过但又想去的地方转转,去英国的斯特拉福特小镇,去那个莎士比亚终老一生的地方,漫步在那鲜花绚烂的小道上;去南非的开普敦,与那些野生的海豚坚守一次不顾风雨的约会;去希腊的罗得岛,感受世界上最美丽的蓝色,享受童话般的美景。想重新起航,就选择好自己喜爱的行业,带着过去未竟的理想,带着过去的遗憾,让自己在摸爬滚打中,享受创业的乐趣。

抑或回到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盖一栋红砖青瓦的小屋,雕花的木窗,青翠的竹帘,屋门常开,屋后开辟一片农地,或种菜或植树,以清凉的溪水灌溉,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裸露着真挚、安全与健康,韭菜花素白地开着,或懵懂地鼓着朵,黄瓜褪去干枯的黄花,蓄积着浓浓的汁水,等待一个缘满的日子,等待一只妙手的主宰。屋前有一涧小溪,淌过一滩苔草丛生的乱石,绕屋而去,鱼虾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恋爱与嬉戏。房屋周边,竹丛、桃树和李树杂乱而生,鸡鸭们在丛林下悠闲地散着步。

清晨起来,一身布衫,一双平履,在鸟语花香的氛围里,独自游走在房前屋后,在蜿蜒的小道上轻嗅金银花的清香,采摘带有露水的蔬菜瓜果,与草木相伴,与鸟兽同乐,与藏骜同行,享受那份散淡的放松;大树底下,置一楠木方几,一条软垫,泡一盏雨前龙井,看看报纸,听听音乐,看万家炊烟……倦了,伴着潺潺的流水声,枕着风吹树叶的萧萧声香甜入睡。若是兴致来时,取来土酿的米酒,举杯邀明月,那是一种淋漓尽致的酣畅,怎一个醉字了得……

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虽然失去了童年时的稚嫩,岁月却馈送给我们一份成熟;虽然失去了少年时的天真与单纯,却活出了一份豁达和丰富的内涵;虽然失去了青壮年时的强壮,岁月却赠与一份端庄。老年的我们,比自己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贴近现实,同时也向生活本身学会了如何善待自己,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却能够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任凭岁月如何老去,我们的生活都充满欢声和笑语。

抖空竹

文/张权

最近,小区的一处空闲地,突然成为老年人的乐园。每天傍晚,我站在阳台朝下望去,总能看到有老年人在抖空竹,周围还聚集着不少人。

忍不住下去一瞧究竟。只见人群中三位头发花白的大爷在寒风中正舞动得起劲,空竹黄红相间或蓝红相间,煞是好看。

在大爷的手中,两根竹棍仿佛藏着魔力,配合着左右互摆,引导着空竹上下翻飞,仿佛一位自信的舵手驾着船在波翻浪涌中竭力航行,一会儿被冲上潮头,一会儿又跌下浪底,让人惊叹,让人捏着把汗。

“那空竹怎么不会掉?”我脑中刚冒出这样的念头,一位大爷的空竹仿佛是在回答我的疑问翻滚着落到了地上。大爷面含歉意地向围观群众笑了笑,然后又重新拾起继续摆动起来,围观的居民有的喊起了加油声。

抖空竹看似简单,其实想玩好并不容易,需做到反应快,时间准,动作灵敏、协调;在玩的时候,上肢需要做提、拉、抖、盘、抛、接等动作,下肢做好走、跳、绕、落、蹬等配合动作,需要协调搭配好才能控制住空竹。

小区以前没有人玩空竹,怎么突然就兴起来了呢?原来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在走访调查时,发现小区部分老人经常接送孩子或者照顾老伴儿,没有时间去活动中心参加老年活动。

这些老人又有强烈的意愿调节单调乏味的老年生活,“老而不乐”成为这些老人的心病。于是,为增进小区部分老人的身心健康,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市空竹协会开展“空竹进社区”活动,确保每个小区都有一名空竹教练定期进行授课,让老人们不出小区就能学会抖空竹这项运动,让社区老人们开心起来。

“我们这个周末还要参加比赛,检验一下我们的水平如何。哈哈哈……”耳旁响起一阵老人们愉悦的笑声。看着他们矫健硬朗的身姿,朝远望去,天边的那抹夕阳那么绚烂,那么瑰丽……

晚霞如歌

文/于素珍

弹指一挥间,今年我退休已经9年了。

自2010年退休后,生活节奏变慢了,心情放松下来了,时间也充足了,忽然间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儿干,2011年,我走进了吉林省老年大学,学习声乐。没想到,从此便改变了我后半生的生活轨迹。

在省老年大学,新的环境,新的伙伴,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深深吸引着我。在这里学习声乐,有专业资深的老师授课,有志同道合的同学相伴。从小就喜欢听音乐、爱唱歌的我,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对音乐和唱歌更加如醉如痴,乐此不疲。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年的努力学习,2013年春节前,我有幸登上了长春市第三届草根春晚的大舞台。接到演出通知,我兴奋得几宿无法入眠。

2014年,省老年大学成立了通讯员站,我被班主任推荐,幸运地成为了学校的通讯员,负责整个声乐系的宣传报道。我为声乐系各个班级写稿子,忙得不亦乐乎,累也不觉得累。很快,在学校报纸上,常常会看到我写的文章。有了这些小小的成绩,我的写作热情越发高涨。之后,在《长春日报》上,也陆续发表了数篇文章。

由于退休后走出家门,走进老年大学,我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大,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视野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开阔,保守过时的观念改变了很多。除了学习唱歌、到歌厅练歌,我还学会了熟练操作电脑,学会了游泳、活动主持等。2017年,我又通过海选,从30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被聘为省内某广播电台直播间栏目的3位中老年主持人之一,开启了我做业余主持人的生涯。

种种新技能和新身份,既丰富了我退休后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我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你看,人生有目标、有梦想,就会有奔头、有收获。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殊不知,夕阳的光芒更绚烂、更丰富、更多彩!

我为自己庆幸,在退休后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追求。我满怀新的喜悦,张开双臂,拥抱我的第二个春天。

人虽老学未央

文/唐修建

老年大学是个好地方,六十余岁的在这里就是年轻人,完全不觉得自己老了,尽情发挥自己的爱好。有的背起相机满世界的跑,有的放声高歌,有的翩翩起舞,此外,长跑者有之,冬泳者亦有之,生命里依然充满希望。

可是,衰老是人生不变的规则,学员们到七十有余时,腰、腿、眼皆会有明显退化。此时,老学员们便只能看着新进来的“年轻人”风光了。于是,七十有余者便从动向静转变。他们更多地与琴棋书画相遇——写诗文者,学历史者,研究家乡变迁者,品研家乡美食者渐渐多起来,且越学越感到学如海知无边,恨不能多学一些再多学一些。

有次, 我在老年大学图书馆读报,看见一耄耋老人在读厚厚的史书,并仔细地做了摘录,字迹工工整整。

问其何用?答曰,制作卡片资料,写文稿时查阅会很方便。又问,当今用电脑手机查资料极为便利,为何用老法?老者说,习惯了。也就是几句对话,我们熟悉起来,一见如故,谈了许多写作心得。老者临走时像老友一样与我握手告别,并约好有机会再叙。

我也曾在行走的团队中,背着个相机从北疆沙漠到南海沙滩,长城长江、黄山峨眉,拍坏了相机,磨破了皮鞋,成功的作品虽寥寥无几,却常以电脑里塞满了旅行的足迹而引以为豪。不知不觉中,我学摄影竟已十年有余。

在感到体力大不如前后,我也任性地学起了文学与诗词,不时地写点文字,发到群里凑个热闹,虽不成文,但觉快乐。

老年大学有个文学社,有一本校刊名为“常青树”,近又隆重地成立了老年大学作家协会,《京江晚报》“银潮周刊”是我们的挚友,有了这些平台,爱好写作和阅读的人走到了一起,参观、学习、讨论、写稿,一片生机盎然。

奋斗一生,每个老人都有故事,回忆往往成为最好的素材。我们一生的轨迹既印证了建国七十年,又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忆往日看今朝,诸多同学文思泉涌,晚情飞扬。

学习是快乐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要有心情,管它古稀与“猫蝶”!

晚年逐梦 在校园

文/祁金华

当青春的脚步渐渐远去,当夕阳的余晖照耀桑榆,我以休闲、安静的心态,来到长春老年大学,将美好的愿景开启。

回首往昔,耳闻目睹长春老年大学一路走来的精彩历程;今天,她已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年教育基地。我荣幸地走进了这座钟灵毓秀的文化乐园,每天沐浴在温暖和谐的氛围里,就如同一个人在风里雨里苦苦寻觅几十年,却在不经意转身时,蓦然与心里的那个她相遇,这份幸福、甜蜜,我愿意分享给大家。

清晨,我们像小学生那样背起书包走出家门、走进教室,认真听老师讲课,边听边记。在这里,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渴求的知识和才艺。朗朗的读书声中,悠扬的旋律中,时光仿佛倒流,唤起老骥伏枥的雄心。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每取得一点成绩,我都不忘向家人、朋友展示。在这里,我体会到了老有所学的乐趣。

课间,同学们聚在一起交流知识、切磋技艺,有养生秘诀的分享,更有新款服装的展示。真快呀,下课铃声响起,与学友们在走廊、电梯里相遇,无论熟悉、陌生还是似曾相识,打声招呼,道声“再见”,用微笑传递友情和善意。这里,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没有纷争,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还有形同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季节更替,时光流逝,唯有初心不变。每当我走进长春老年大学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和满足便在胸中洋溢。于是,我更加珍惜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我没有毕业的预期,我将在这里追梦、圆梦,直到古稀,直到耄耋。只要还有一点点气力,我都要说:长春老年大学,我离不开你!

人不可貌相

文/月下小仙

人不可貌相

文 /月下小仙

前几天在中山路,见众人围观不知何故?上前细瞧,只见一潇洒男青年,穿戴讲究,气度不凡,被两个其貌不扬的男子揪住,嘴里一个劲地说"捉賊".我左看右瞧,真瞧不出这个青年哪点象贼,斯斯文文的分明是个读书人,再看他那身打扮不是富家子弟,起码也是个不缺钱之人啊! 分明是那两人贼喊捉贼。一时间,我真想看个明白。不一会110来了,带着这位体面的哥上了车。一店老板说:咳!我早知道他是贼,他常来我这儿找食。你瞧,我这眼力又错了,以貌取人。

生活中以貌取人的事真不少,你说这是不是人性的弱点? 连哈佛大学那高智商的校长也犯过这错,一直被后人耻笑。

有一天,一对老年夫妇来到了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办公室门前,要见校长。秘书看这对老年夫妻穿着皱巴巴的衣服,一副平民模样,好像刚从乡下来,就拒绝了他们,说"校长工作很忙,他没有时间见你们。"妇人说:"好,没关系,我们等他。"他们便坐在那儿等,秘书以为他们会知难而退,谁知他们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秘书于是告诉了校长。校长为了打发走这对固执的夫妇,便约见他们。老年夫妇对校长说:"我们的儿子曾经在哈佛上学,但是他现在死了,我们想在校园里为他留点纪念物"校长打断了他们的话:"对不起,我无法满足你们的要求。如果每一个在哈佛上过学的人,去世之后都要在校园中留下纪念物,那哈佛大学不就成了墓园吗?"

老年夫妇解释说:"不,我们的意思是捐建一座大楼。"校长觉得好笑:"你们知道捐一座大楼要多少钱吗?"老年夫妻摇摇头。校长自豪的说:"我们所有的建筑值750万美元。"

老年夫妻听完,不言语了。过了一会儿,这对老年夫妇说:"建一座大楼只要750万美元,我们何不建造一所大学呢?"校长听完,以为他们是痴人说梦,就转身离去了。

不久,一所大学投入建筑,投资方就是这两位老人,大学就以这两位老人的名字命名,叫斯坦福大学。后来这位哈佛校长非常后悔,自己为什么要以貌取人,由于自己的自大不仅失去了一座大学,还在同行中多了一位竞争对手。

中国有句俗话: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大千世界,人有形形色色,以貌取人肯定不可龋现如今的人喜欢以貌取人, 我想人还是纯朴些好,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事物,更不要太势力了。

误会

文/王立新

前几天,我去某银行办理社保卡手续。一位青年职员看看我的身份证说:“这不像你!”因为她感觉我比身份证上的照片显得年轻。我有点莫名其妙,问:“要么我去派出所开个‘我就是我’的证明……”僵持了一会儿,她请一位中年人过来给我验证后为我办理了手续。

回家后,我想起另一次误会:1966年,我和几位街道办事处干部去禹县(现禹州市)参观。有人让青年讲解员猜一下我们中间谁的年龄最大?她毫不犹豫地指向我。当时我很惊讶:我二十几岁,别人已三十开外了,我真的看起来有那么老吗?

几十年前,正值芳华的我让人觉得老;几十年后已步入老年的我又让人觉得年轻。思来想去,我找到了原因: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真大呀!

2000年我退休了,退休后的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首先,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物质供应极大丰富;其次,这十几年退休金连续上涨,因此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不仅仅是衣食无忧,而且是吃好的喝好的,穿衣服也有了更多选择,可以把自己往嫩处打扮。

此外,我市建了很多公园、广场,我早上到公园锻炼身体,晚上到公园散步遛弯儿;我市办了多所老年大学,我也能老有所学;我办了个公交老年卡,可以免费乘公交车;我、老伴及学友们还常外出旅游,不仅在本省、本国,还到泰国、越南等地玩。我身体不错、眼界开阔、生活幸福,当然越活越年轻了。

再有人误会,就让他误会吧!

人至老年 方才明白

人至老年,方才明白:不再有童年的笑脸、青春的美丽,胸怀却变得坦荡宽广能够装得下四海风云,容得下千古恩怨。

人至老年,方才明白:不再有少年的狂妄、青春的浪漫,岁月却增添了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人至老年,方才明白:人生一世无论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盛衰与荣辱都自然如流水,从哪里流出,还必将流回到哪里,真正领悟到百川归海、万物归一。

人至老年,方才明白:世事并非黑白分明,在黑白之间往往有一系列的中间色,所以,孤独、寂寞、痛苦、落魄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调味剂,善待它们就是善待人生、善待生命。

人至老年,方才明白:并非人人都能心想事成,并非人人都大有作为;但做人是一生的事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足迹,只要自己奋斗过、追求过,得失成败又能够算什么。

人至老年,方才明白:老年自有老年的风景,青春虽然美丽,但它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只有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不变的风景,所以,衰老不是从老开始,而是从对生活的厌倦、失望、冷漠开始。

人至老年,方才明白:世上没有完全合乎自己心仪的同伴,也没有完全合乎自己心仪的事务;家庭幸福和婚姻的美满关键在于宽容、谅解和相互的感恩、敬重。

人至老年,方才明白:人生最实质、最内在、最主体的是把一生的奋斗与拼搏、机运与巧合揉进生命的脉络中,滋养人生、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