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文章
关于清明节的文章(精选11篇)
清明节祭父
文/燕苑的天空
经历了寒冷冬天的磨砺,我们终于从蜷缩中舒展,急切地跟着春风的节拍,走进了雨润梨花的日子。可是,这几天春的脚步似乎倒退着,初暖乍寒间冷雨潇潇撒落着一片寒意。明天就是清明节,今天我一大早添加了衣服、拿着雨伞匆匆往老家赶回,准备冒雨上坟烧纸祭父。然而刚过九点,太阳却突然撕开雨幕,将烟雾弥漫的山野又迅速推进了旖旎的春光里。
我踏着发酵了的泥土,嗅着油菜花散发的清香,来到了父亲的墓前。哀思悠悠,悲情渺渺。生和死的距离,虽然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无法逾越。跪在父亲墓前,我泪水涟涟,父亲那亲切、慈祥的容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此时,只有自己知道,这种思念有多么的深沉。我顺着思念的时空隧道,仿佛站在高高的峰巅,阅读着父亲厚重的人生史书:父亲啊,只见您双颊鲜血淋淋、坎坷多难的童年;又见您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奉献的青春风采;还见您敢为人先,熬过多少酷暑严寒,披肝沥胆的兴家创业;看到您热情助人,自强不息,德艺双馨,享誉乡邻的别样风范;看到您严格要求,含辛茹苦,教育子女,惠泽四代的如海恩泽!
泪眼朦胧,抬头望天,如今,这一切都如浮云片片变得那么遥远。我不由苦叹人生的残酷,随口吟到:
清明时节忆父亲,
常跪墓前泪湿襟。
历历在目慈父貌,
耳畔又闻严君训。
茶烟宛在难寻父,
三载念父情无尽。
处世随和凭睿智,
勤奋供职靠恒心。
今朝不恋功名利,
来日还需百事勤!
清明节的思念
文/玲儿
又是一年清明节,天暗的象一张忧郁的脸。
看,又飘起了雨,很细很细,冷冷的冰冰的,象一滴一滴轻轻垂下的眼泪。
风把云撕成了一缕一缕,白幔般长长的垂在刚长出芽的枝桠间。小河的水翻着一朵一朵的浪花,它也在轻轻地呜咽。
小河边的不远处,父亲您静静的躺在空旷的大地间。
这是生您的土地,是您童年玩耍的小河边,如今您又回到了这里。
长眠吧!父亲
让女儿们把这一把故乡的土,轻轻撒在您的身上,去抵挡料峭的春寒。
让女儿们把这杯水酒,撒在您的脚下,那是别后的辛酸。是女儿们汩汩而出的泪水。
还有飘飘荡荡的燃烧着的纸钱,就让它在阴阳两界间穿梭吧,那上面一行一行写满了女儿们对您的无尽思念,晚上您来我的梦里时,再诉说别后的经年。
十八年了,您离开女儿们十八年了,我奔波在茫茫的红尘里,只是突然变得脆弱多情,多情的是眼泪,一滴滴洒满黑夜,然后揉碎在梦里。
十八年前在酷暑的季节,你为了帮我们几姐妹筹集学费,然而就一去再也不复返…
那时的我还是那麽的不懂事,只是知道母亲哭,我也就跟着哭,依稀的记得妹妹还没有吃饭的桌子高,蹒跚的脚步刚刚学会走路,咿咿呀呀的刚刚会叫爸爸、妈妈……
家人的大哭长嚎撕破了整个村,天塌了,泛滥的悲伤淹没了一切,泪水化成了血。一切都完了,您就这样撒手而去,不再理会我们,您好狠心!
我的父亲就这样走了,带走了我的魂,带走了我们全家的希望,带走了一切一切……
我的母亲,继续的挺立,含辛茹苦帮您拉扯大我们4姐妹……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家人把您安葬在这里时,也是个细雨蒙蒙的早晨,跪在坟前,泪眼婆娑依稀是您熟悉的脸,我知道永别了!父亲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没能够回家,女儿知道,您不会怪我,可是我却一直都有责怪自己,因为只有今天我们才能依稀间相见。
清明了,今年的清明只有姐姐和妹妹把我思念带去吧……
泪眼朦胧,满天飞的不是雨丝那是女儿们滴滴的眼泪……
又是一年清明节,细雨飞满天,婆娑几度看泪眼,断魂孤坟前。依依父女情难舍,恍若昨日间,两世相隔难再见,梦牵多少年?
潮汕的清明节俗
文/田佳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是历代推行儒家的孝道思想、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一个节日。如今,清明属于国家规定的公假日。
潮汕人过清明,大体与全国各地的汉族居民的习俗相同。也有一些新异之处。
清明节祭祀先人,源于古代寒食节。按历法计算,寒食应在清明节前两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晋朝陆棚的《邺中记》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得介之推辅佐,才得以回国掌权。介之推回国后不愿当官,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宁愿抱木而死也不愿出来。重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难之日(农历3月5日)禁烟寒食以纪念他。后来,人们纪念自己的祖先也在这一天进行。
宋代诗人黄庭坚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潮州古城北门外的“木坑公祠”,祭祀的就是这位“士甘焚死不公候”的介子推。其实,寒食是上古遗风,原与介之推没有关系。早在《周礼·司帽氏》便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制度。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潮汕人扫墓的仪轨,基本遵循中原古礼。在潮汕,人们将扫墓称为“过纸”;其实是“挂纸”的代称。扫墓者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尽,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用红、绿色油漆填上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亡人的姓用绿色油漆填写,名字用红色油填写;墓碑上有名字但人尚健在的则姓名全用绿色油漆填写),接着用纸条放遍坟头,压上小土块——这叫做“挂纸条‘(亡人墓地用白色和黄色纸条,健在之人墓地用红色纸条);这一程序做完成了,就是“挂过纸”,这才有了“过纸”这一简称。潮人这一种习俗,与中原古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从该诗可以看出,因为纸钱没烧成灰,才有“风吹旷野纸钱飞”的景象。可见按当时的礼制,扫墓不准许焚纸钱,此风有可能源于寒食禁烟的古俗。这种做法,也隐含着古代相互的环保观念。
坟头挂了纸之后,紧接着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满,再上香致意,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再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纸钱,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拜祭一番,通常是行三跪三叩头之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家还将烫熟的蚶作为祭品,祭完则参拜者将蚶食掉,蚶壳则撒于坟头,意谓子孙发财的吉兆。礼毕,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与时俱进,也有在先人墓前上一束鲜花以示祭念的。更有互联网时代的E一族(多为高学历的中青年人),在网上开设“网上祭祖”的网页,供亲族人士缅怀先人。这也算是时代在清明节俗上的一种折射吧?
清明时节
文/王海霞
记忆中的清明节,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节日。父辈们会在清明节前几天就开始商量哪天去上坟、走什么样的路线、用什么交通工具、准备什么贡品、哪些人参加,等等。
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没有汽车,人们却每年都能把这些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丝毫不差。
从上坟这件事来看,我们家应该是大户人家吧。最早只是去村西山,后来又去村南山,再后来,要去几个村的几个山。按照规矩,女孩不让上坟,所以,我从来没去过,只是听大人们聊起当时很多的情景。能去上坟的,大多数都是有威望的男人,女人很少去,也不让小孩儿去。偶尔听说谁家的孩子跟着大人去上坟了,我甚至有点羡慕,脑子里浮现出很多画面,同时还伴随着一丝莫名的恐惧。
我小时候,姥姥总是把鬼和坟这些事联系在一起,每当我们不按时睡觉或者哭闹时,“姥姥系列故事会”立刻开场,我们在姥姥的讲述声中,充分发挥孩童世界的想象力,牛鬼蛇神顿时出现在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很快也就安静下来了。因为这个“绝招”不分时间地点,“屡战屡胜”,所以当时在农村治理调皮小孩儿这件事上,这招儿特别好使,效果非常明显,以至于孩子们在过家家的时候也时常模拟相似的情景,用大人那样的语气进行角色扮演。
当年的我,对姥姥讲的故事深信不疑。对清明节的初始印象,就这样根深蒂固地留在记忆里很多年。
我家在清明节这一天一定要煮鸡蛋,这似乎是一年之中唯一可以随心所欲吃鸡蛋的日子。一大早,妈妈就把一大盆煮好的鸡蛋端到餐桌上,白皮的、红皮的、粉皮的,鲜艳得很。我麻溜地凑过来,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捞一颗我认为最漂亮的,攥在手里感觉到热乎乎,心生欢喜。把鸡蛋往桌面上磕一下,顺着蛋皮塌陷的地方,撬开一小块鸡蛋皮,然后转圈扒下一整张蛋皮。白嫩嫩的鸡蛋就呈现在眼前了,捏在手里,Q弹的感觉,让人担心一不小心就会滑落。赶紧咬上一口,蛋清的滑嫩触及到舌尖,柔软又滋润,裹着蛋黄的浓香,仿佛感觉到蛋黄的小颗粒正在融化,同时触及到嗅觉神经,一瞬间,味蕾顿时欢愉起来,整个人都被美食带来的幸福感包围了,陶醉其中……
那是春节之后,久违的“开荤”时刻。如果再遇上一个糖心鸡蛋,那简直幸运得不得了,美得像掉进了蜜罐。有时,我也学着大人那样蘸酱吃。偶尔奢侈的日子里,还能蘸上酱油,显得很高级的样子。
这些鸡蛋要提前攒好久,从头一年刚入秋就开始攒,因为鸡在整个冬天都不下蛋。开春的时候,只有一两只勤劳的鸡偶尔下蛋。每次下完蛋,都要锣鼓喧天地叫出声来,告知天下,它下蛋了。于是我赶紧跑到鸡窝里拣鸡蛋。在一片萧条景象的北方,那颗极其新鲜的鸡蛋,粉嫩又白净,光鲜亮丽得像刚化完妆的美少女。握在手里,感觉到它的余温。鸡蛋装满了我的小手,可爱的样子像极了婴儿的小脸蛋,我好几次都忍不住想上去亲一口。但是,我却不敢使劲儿攥,只能轻轻地托着,唯恐掉在地上。这是春天里最能满足人们味蕾“饕餮盛宴”里最珍贵的食材,显得格外珍贵。我小心翼翼地把这颗新鸡蛋放在鸡蛋筐里,与去年攒的那些已经落了一层灰、蓬头垢面的旧鸡蛋形成鲜明对比。
记忆中的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脱棉衣。只有在这一天才可以卸掉冬天厚厚的棉袄和棉裤,正式进入春天,那叫一个轻松。其实在清明节之前的很多天,天已经很暖和了,甚至中午的时候热得出汗,但是妈妈却始终不让我们彻底脱下棉衣。“春捂秋冻”是妈妈每次给我们的合理解释和“警告”。只有过了清明节,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换上单薄的衣裳,与春天浑然一体。
还有一个大活,要以清明节为节点,就是做大酱。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忙着晒豆子、炒豆子、烀豆子,做大酱。经常看见那些圆的、方的、扁的酱坨摆在炕头上、锅台后、院子里。离老远就能闻到那独有的正在发酵的味道。与日渐升高的气温一起,蒸蒸日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的变化、认知的改变,我对这个节日逐渐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从童年的记忆走进现实的场地,也许是一束花,也许是一席话,也许是默默无语的祈祷,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我想起那一年在香港的闹市区,竟然发现一片墓地,颠覆了我固定思维里墓园的荒郊野外模式。墓地就像花园一般,到处都是鲜花,还有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小动物雕像。那些错落有致的墓穴,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每个人的长相,貌似神不似,但都极具特色,包括墓志铭、墓碑的形状、字体和颜色、碑前的饰品等。有的还营造出特别的氛围,比如有布娃娃、小兔子、拉小提琴的绅士、玫瑰花等饰品,这些一定是墓主人生前所喜爱的场景吧。虽然有的饰品已经坏掉了,但仍自然而然地陪伴在主人身边,安静、和谐。
经历了很多,如今的清明节,我不再垂涎当年那颗鸡蛋,却多了一份坦然,以及按部就班的表达情感。北方的春天,乍暖还寒,我的心里,依然温暖。
清明思忆母亲
母亲2011年10月11日突然离开了我们。至今一年多了。去年清明节我没有去给母亲扫墓,今年清明节我肯定也不去母亲墓前烧烧香。理由似乎很简单,家里一个人都没有,都到浙江杭州打工去了,所以我一个人也不去。
不知道母亲的坟上长满野草没有?梦里,母亲的坟前鲜花盛开。夕阳的余晖照射在墓碑上,反射出母亲对子女的无限牵挂。母亲问我,我走那么久了,你成家了么?销售工作干的如何?我呆呆地站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感觉被捆住双手,扒光衣服,无比的尴尬,不敢目视母亲。低下头,喃喃自语,无法面对这一切。
我把很多别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正常化了。比如,母亲去世未满三周年,作为子女必须每个清明节都要去祭奠。而我,也包括我的哥姐漠视传统的习俗。找理由,找借口不去给母亲扫墓。清明节,别的坟前都留有亲人温馨的脚印,母亲的墓旁却是无人问津。九泉之下的母亲肯定很孤独。生前,您经常在电话中与我聊很多,母子两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您走后,我永远寻不到您那亲切的声音了。
母亲,当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起,也是一个黎明的新开始。因为您活在痛苦的世界里,当您看到邻家的儿子陆续找女朋友,接媳妇的时候,而您的儿子却迟迟没有找到女朋友。您的心,很受伤。但您从来不认为自己儿子没本事。当儿子有时想自暴自弃的时候,您总是鼓励我们,劝我心胸开阔些,不要钻牛角尖。
人生,有太多的遗憾。您生命的最后一程,我未能陪伴在您身旁,紧紧地握住您的双手,减少您对死亡的恐惧。您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此时的我,如同走错路,感到无比的迷茫。路在哪里?我时常问自己。为何如此,都怪自己。我很天真,很稚嫩,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符。我爱做梦,与自己的梦想总是背道而驰。我不知道前边河水有多深,然后盲目向前踏步,水沁透了我的心,我很难呼吸。
生前,您给我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不信!这一刻,我意识到了古人总结出来的道理不会错。可一切都晚了。但愿,物极必反。当一个人倒霉透顶的时候,意味着一个新的机会的到来。当然,我还是在做白日梦。但活着,就要有信念,用必胜的信心去支撑窒息的人生。
母亲,我很期待,2014年的清明节,我会面目一新,精神抖擞。充满自信地来到您的坟前祭奠您。还会带来一个人,您生前久盼的儿媳妇。母亲,我坚信,我们家不会因为您突然的离去而变得没主心骨。我会尽快成熟起来,用自己宽厚的肩膀撑起这个家。
那些年,那些清明节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清明节,这个清明有同学从合肥来武汉玩,我也全程陪伴,直到早上他们离开。这让我想起了许多。
那年,我们十九岁,那个春天,我还在每个月不停的给她打电话,而她则总是慢慢悠悠的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话,直到我们挂掉电话。而那个清明,她们几个一起来到武汉玩,我满心欢喜的到汉口火车站接他们,三号下午我们在江滩放风筝,之后她去经济学院的同学那里住,我们回来了。第二天,原本已经说好要来我们学校的他们居然因路途较远变卦了,而由于另一同学已经为她订好了生日蛋糕,他们还是来了。那个夜晚,我们在KTV过夜,也为她过生日。我多么高兴能和她一起唱上几首歌,虽然这种机会着实不多。而我一夜没睡,如今还总会记起她坐在我大腿上,还有靠在我肩膀上的瞬间,也许永远都不会忘吧!
清明节当天,我送他们到火车站,他们要回去了,而那天,正是她19岁的生日。那年,清明节因为有她而变得那么精彩,充满活力。而那时候我已经很喜欢许嵩的《清明雨上》了,因为这个出生在清明节当天的女孩。然而,还是在那一年,她最后告诉我,她成为了别人的女友,那个一直陪在她身边的人。到如今,她和他依然幸福的在一起,而我和她,则开始慢慢疏远了,联系越来越少了,现在见到她再也没有那种莫名的特殊感觉了。
还是在那一年,在一个热闹的夜晚后,一个更热闹的光棍节之夜,我向另一个女孩表白,遭到拒绝,直到如今还在心存幻想(或许这只能是我的幻想),我总觉得我们最终能够在一起。而事实是,我已经快一年没有见过她了,只是在网络上,或者用短信偶尔聊聊。最近,突然好想见到她,可是虽然每个星期都要去她所在的新校区,却始终没能相见……
这个清明节,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境况也是如此,他喜欢他一个初中同学,我们昨天还把她叫出来一起玩了,而她似乎还不了解他的心,他则显得那么无奈。
确实,我们的人生里总是拥有很多的无奈,总有那么不如意,但我们要做的,就是永远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向前走,要相信终有一天,有情人能够成为眷属,我们会拥抱幸福。
清明节反思
最近网上频繁转发了不少关于感恩父爱母爱的文段,特别是清明节即将到来,不少人就想起在家乡的老父母,回忆起许多往事,该去扫墓了。眼看这两天就好好尽孝吧,可我看来,清明节就像是在上演一幕幕伪孝子的话剧。
清明节,扫墓上香,烧纸贡食,献花行礼,几乎都是这个节日的固定项目。还有谁会去想:哦~逝者已去,可那人生前我已经尽自己的能力好好对待过了。
好像有不少家庭都会有这样的人,在逝者生前就没有好好对待他,恨不得那人早早***。可那人真的去世了会装的很悲伤似的,又是说棺材要买好的,墓地要风水顺什么的,还要买什么小纸人去下面侍候啊,依我看来就是虚伪到极点。
要不是就内疚咯,良心过意不去吧。可是人为什么会这么的奇怪啊。`
明日又是清明节
文/上等签
想着明日又是一年一次的清明节了,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因为我家是住在大山附近,所以能深有体会,这里的空气清新,虽不如城市那么繁华热闹,但这块净土更有他独特的一番魅力!山上常年可见绿荫葱葱的树木,有少片的竹林,更有不少山鸟在这山林里自由飞翔,为这片不知生存多少年的山增添了许多生机!
山的好处颇多,它为国家解决了许多土地问题,让生者安心,让死者安息,让死者找到了一块永存的安息之地。我家有幸住在苏南的一个大山脚下,看着每年都有不少男女老少远道而来到山上祭祀祖先,可能人多住着习惯了,倒不觉得有什么害怕(山上有许多坟墓),反而感叹这里的路咱这么窄啊!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脚下的人们就是靠着他不用为柴火而愁,也有人在山上种笋,还有野笋,曾经我也有那么一次挖野笋的经历,让我至今觉得记忆犹新,那可是体力活,不仅要力量大,而且还要眼力好。那次我记得收获还埋丰富的!带着满满的战利品,我和同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想着明日的清明节,虽热闹非凡,凭经验可能还是很累人的,一为要招待亲朋好友,二要登高。还好听说明天的天气不错,不是如古诗所云“清明时节雨纷纷”为踏青的朋友更添一份好心情!
清明与聪明
文/汪金友
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4月4日,是中国的清明节。据《中华节令风俗文化》丛书记载,我国的古人,把清明节又称为聪明节。这就巧了,愚人节讲的是“愚”,清明节讲的是“聪”,一个以愚人为乐,一个以自聪为求。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的民间节日,但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相互欺骗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被捉弄的对象为“愚人”。在愚人节里,有人传递假消息,有人散布假政策,还有人冒充你的亲戚、朋友或者恋人,提出假要求,制造恶作剧。只有看到被捉弄的人受骗上当,愚人者才感到快乐。相比起来,我们中国的清明节,则更有春天的信息和人间的温情。春风一吹,脑袋开窍,把没有想明白的事想明白,把没有办妥当的事办妥当。环境“清洁”,人心“明净”,生活“清新”,社会“明正”,给人的感觉,就是和谐和温暖。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孝敬老人。有一句古语,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等儿女羽翼丰满,想到要孝敬父母的时候,他们却不在了。虽然可以在坟上填几锹黄土,在坟前烧一包纸钱,但谁都明白,他们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所以每一次扫墓,都是孝心的一次洗涤和升华。活时不孝,死后哭天,让别人耻笑,也令自己不安。最聪明的办法,就是父母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对待他人。清明节风俗的主要来历之一,就是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这是一个凄惨的结局,也是一条沉痛的教训。首先是晋文公赏罚不明。人家介子推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割肉奉君尽丹心”,而在论功封赏时,却唯独把他忘掉。所以介子推“柳下做鬼终不见”,让你后悔一辈子。这个介子推,也是一根筋,宁可搭上自己和老母的性命,也要让晋文公痛苦和遗憾。这样的心胸,未免太狭隘了。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是坦诚和包容。有容乃大,寡欲则宽。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创造生活。唐宋时期,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就是钻木取火。很多的唐诗宋词,也都记载了清明起“新火”的盛况。如杜甫的“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等。每到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之礼”。很多的人,带着榆柳之木当场表演。谁要首先钻得新火,就会获得重奖。“钻木”,代表着一种力量,“新火”,寄托着一种希望。这些活动也在告诉我们,美好的未来,在于精益求精,奋勇向前。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享受阳光。有一次,孔子问几个弟子的志向,曾皙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讲的,就是踏青。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这首《苏堤清明即事》,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人们踏青的快乐情景。
到今天,我们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更好的条件,去向盎然的大地,沐浴灿烂的春光。
又是一年清明节
文/谭幼平
倏忽间,又是一年清明节。
今年清明的到来,节气似乎比往年来得要快一些,有些让人不知所措。尽管如此,心理感觉还是挺爽的。至少,穿的要单薄轻松些。特别对那些年轻漂亮的女士而言,更是喜笑颜开、纷纺争先恐后甩掉冬衣、换上靓装,春心荡漾、心潮澎湃。也为满城的大街小巷,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更为我们创建文明城市添分加彩,你说是不是。
清明前后,天地明净、万物复苏。河边湖边的柳树,也不知道是在何时、被何人裁出了万条绿丝绦,迎着微微熏风,轻盈地飘舞着。公园里的杏花、桃花、梨花,好像一夜之间、就绽发出一簇簇粉红的海洋,着实吸人目光,争相留影。初春乍暖、小雨初歇之后的大地和天空,显得是那么清新、爽朗,十分令人向往大自然。难怪古人描述有“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等好诗句。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我辈杏花村人的自豪与骄傲。清明节前几日,扫墓祭祖都成为大家首选安排的大事,俗称“做清明”。
清明扫墓,有文字记载可见《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这种参拜老祖宗的传统活动,看似极平常之事,却也不断吸收各个时代的元素,在社会变迁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提起清明节。大多数人首先想到是祭祖和扫墓。其实。清明节追怀先人的功能,是从寒食节那里继承下来的,在往前溯源是来自农历十月初一的祭祖节。人们要在这一天为逝去的先人烧寒衣,以御冬寒,据说这是由孟姜女开先河的,你若不信,由她哭倒的长城可以证明。现清明节实际是融合了上已节、寒食节、三月节等多个节的日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春秋时期,国人就形成了墓祭的传统,到了唐代,唐玄宗下令,把扫墓的日子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但寒食是一个禁火和冷食的日子,后人无法为祖先置办可口的饭菜。于是,上坟扫墓的日子慢慢就挪到了清明节。至宋代,寒食祭拜先人的安排已被清明节取代。
古时,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清明节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归乡扫墓。祭祖往往是家族性活动,由族长或家长选定日子、扶老携幼,带着祭品和香烛等,去祖先墓地祭奠一番。内容多半是先敬拜逝者,鞠躬叩首,献上祭品,表达追念之情。然后为坟墓清理杂草,添培新土,压几个纸钱,就象打扫祖辈先人房屋一样。扫墓不仅仅追远祭先人,也沟通了当今家人的情感,增添了家庭的和睦与凝聚力,又会引发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珍惜美好时光。正如: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而今,扫墓的习俗,除了家族祭扫祖先外,还扩大到团体对革命先烈的集体扫墓活动,以追念先烈为国为民献身的高贵品质。寄托人们的哀思,这也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清明节的另一项功能是踏青。阳春三月,扬柳依依,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扫墓之余,人们趁着大好春色亲近自然、休养身心、和谐天人、十分难得。所以,清明又寄托了人们求新护生的愿望。除了出游踏青以外,清明的娱乐活动还有插柳、戴柳、挑荠、拔河、蹴鞠、放风筝、荡干秋等。大部分都是从上已节那里继承下来的,以求吉利。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想趁这个清明小长假,带领全家去做清明、过清明。放松心情,去拥抱清明节,去接近大自然,去追远省亲、去放思未来,去享受美好的生活。我心亦然,让我们同行上路吧。
清明节
文/王吴军
清明节又来到了。
“一笠戴春雨,愁来不可遮。清明思上塚,昨夜梦还家。归兴随流水,伤心对落花。晋原松下泪,沾洒楚天涯。”默默念着这首诗,我的心里情不自禁地潮湿起来。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面朝乡下老家的方向,我想起了父亲的坟墓,我心中一酸,想跪下。
清明节是农历的一个节日,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却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要追根溯源,城市人其实都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只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许多人就把农历淡忘了,连纪念自己那些去世的先人的清明节,也被许多城市人忘记了,也许不是要故意忘记的。如今,大多的城市总是记得圣诞节和情人节,却不记得清明节。
但是,我却忘不了清明节,忘不了传统的农历,也许我的身上还没有失去乡村的泥土气息。
我去世的父亲在清明节这天魂归故里时,看到老家寂寞的院落,会不会伤心。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生日的情景,在外面玩得兴高采烈,母亲使劲把我拽回家,桌子上是让人一下子开心而笑的香喷喷的鸡蛋面。我大口吃着,母亲笑着问,慢点吃,锅里还有。我问,妈,今天啥日子,为啥吃面?母亲笑着说,今天你的生日呀,你整天就知道玩,啥也不记得了。父亲在一旁抽着劣质的纸烟,笑呵呵地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面,说,真是个傻小子,连纪念日也忘记了。
我后来明白了,不论什么时候,父母也不会忘记孩子的生日,那是孩子的出生纪念日。
对于去世的父亲来说,清明节就是他的纪念日。虽说我比较忙,我也应该抽出时间给九泉之下的他问个好。最起码,我不能忘记。
想起小时候的清明节,父亲总是带着我和哥哥去坟地里给先祖烧纸钱、扫墓,还要摆一些供品,敬三杯老酒。看着坟地里热闹的景象,我就觉得亲情的味道在四处弥漫,心里热乎乎的。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那些冷冷清清的坟地,不禁想,去世之后,有后人记得纪念和祝福真是温暖的事情。父亲经常说,不论到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先人,没有先人栽树,哪有后人乘凉?做一个人,饮水别忘记思源。
这个清明节到来时,我心中伤感。回望故乡,我默默流泪了。
其实,清明节是一个谁也不能忘记的纪念日。
清明节,我思念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