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家长的文章

2023/01/10经典文章

关于家长的文章(精选12篇)

父爱无言

儿时,家里没有玩具,便吵着父亲做。父亲虽不是木匠,却挺会琢磨,小手枪、大长刀,一顿饭的工夫就能做成,虽说粗糙了些,却也给我和弟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寡言少语的父亲,从不会主动嘘寒问暖去关心人。一次我病了,母亲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带着我四处寻医问药。而父亲却只顾忙着田里的农活,只有收工回来才会进房看看,有时伸手摸摸我的额头,有时则一声不吭地坐在床沿上。

小时候我常觉得委屈,有时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否则他怎会那么铁石心肠?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才彻底改变了我的这个想法。

一个圩天,我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想帮母亲把斗笠送到集市上,刚出家门,突然撞上一块石头,我连车带人摔到沟里,挂在车旁的十几个斗笠全被压扁了。我害怕极了,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父亲追了上来,见我膝盖流血,二话不说就将我背回了家,然后帮我上药水。在沉默中,我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的爱。

初二那年,学校重新分班,我被调入“尖子班”。家长会上,学校要求每位家长额外多交200元费用,许多家长听后议论纷纷,都不愿交。回到家后,父亲一直沉默着。第二天,他早早地就起床了,与邻村的几个小伙子一起到十几公里外的伐木场扛木头。一个星期后,父亲把钱交了,他是班里第二个交这笔钱的人,当时许多亲朋好友感到费解,问父亲为什么强出风头瞎逞能。父亲笑而不答,我知道家里并不富裕,父亲并非要出风头,他这么做只是想让我在校更加安心读书罢了。

1995年秋,我不负重望,考上了师范。父亲倍感欣慰,他依旧用他那独有的方式默默地表达着自己的爱。那年“五一”放假,刚回到家里,母亲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父亲去摘杨梅了。到了傍晚,父亲才气喘吁吁地挑着杨梅回来。他汗流浃背,头上、身上到处都是树叶,手背上也被划破了好几道口子。还没等我开口,父亲已把一大捧又大又红的杨梅递到我手上。母亲催我快吃,说父亲前些天就惦着我爱吃杨梅了,知道我今天要回来一大清早就上山去摘了。听了母亲的话,我的鼻子酸酸的。

最难忘的是出嫁那天晚上,因迎亲队伍要到夜里12点多才会到,全家人便陪着我围坐在房里。母亲和奶奶在一旁不停地叮嘱着,偶尔偷偷地抹把眼泪。父亲一言不发,他手里拿着烟,但却一直没点着。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起身离开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悠悠地走了进来。他手里抱着两个热水袋,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已将其中一个放在我手上,而另一个则塞进被窝让我暖脚。从小到大,我和弟弟的生活全是母亲一人操心着,父亲成天忙于农活,他不曾给我们做过一次饭,也不曾帮我们买过一件衣服,至于泡热水袋这样的小事儿更是从未有过。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父爱无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快乐自己种

文/青竹小白

晚饭后在小区散步,在一棵桂花树下我看到了它。它是位猫妈妈,黑白间杂的毛色,不是它几声轻柔的喵喵叫声,在树影下还真让人不易察觉。我见到它时,它正在给自己的孩子喂奶。四只小奶猫拱在它的怀里,就像四个小绒球。

打动我的是猫妈妈琥珀色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幸福和知足,充满了对小奶猫的宠溺。它时而抬起头看着自己怀里的小奶猫,伸出粉红色的舌头在孩子们毛茸茸的小脑袋上轻轻舔着,时而又抬起一只爪子极轻极柔地拍着孩子们那圆滚滚的身体,时而又用尾巴将试图外逃的调皮孩子拉回自己的怀抱……

简单就是最大的快乐。四只小奶猫吃饱喝足后便在猫妈妈身旁尽情嬉戏着。童年的美好,应该就是源于这份简单吧?

“我不是笨蛋,我要超过同桌!”散步归来,已是夜色沉沉。一声稚嫩的、从单元楼下的那片银杏林里传来的孩子说话声猝不及防地钻进了我的耳朵。

孩子语气明显沮丧,让人不难推断出他又是一个因学习达不到老师或家长的要求,被抱有“桑树苗子从小育”的家长狠批了的。家长总是试图激发出孩子知耻而后勇的认知,从而实现绝地反击后王者归来的荣耀。家长放下面子的“激励”,这番良苦用心也让人很是动容。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沮丧声音,应该能说明点什么问题了吧?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绝大多数的焦虑,大概率都是来源于比较。

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在大人后面去田里薅草,钻进密不透风的秧田,闷热得几乎让人无法呼吸。稻田里的湿泥糊满了双脚,一边忍受着长长的稻叶如锯齿一样拉扯着裸露在外的皮肤,一边用力揪扯着稻田里疯长的杂草。

我的烦躁显而易见。一直闷头薅草的父亲站直了身体,他手里的一大团杂草滴滴答答地往下滴着泥水。

“田,对农民来说是最公平的。你偷懒,收的只能是空秕壳;你肯苦,收的自然是饱穗子。对田来说,你想收什么,就种什么,只要自己多大饭量端多大的碗就行了。”父亲手里的杂草被远远地抛到了田埂上。

“多大的饭量端多大的碗”,父亲说的就是凡事量力而为了。量力而为就是给自己承认“事无十分,人无完美”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正如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写道:世上哪有十全十美之事。一个人千辛万苦的去寻求一件物事,等得到了手,也不过如此,而本来拿在手中的物事,却反而抛掉了。

如果每件事都能如意,生活也就失去了对快乐的向往,对美好的憧憬。你想收什么,就种什么。心是一块田,快乐自己种!

高考滋味

文/张转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年一度全国关注的高考又悄然袭来。

提起高考,万般滋味在心头。一晃,我的高考已过去了二十五年,虽与现在考生和家长所付出的心血不能相提并论,但与高考相伴的日子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女儿高三那年,应她的要求,我在校外租了房子,开启了高考陪读模式。白天,爱人负责为女儿送饭;晚上,我负责陪女儿夜读。不论严寒酷暑,都不能阻挡我们陪读的脚步,步行、拼车、滴滴、出租,竭尽一切所能。

女儿每晚十点半下自习,回家后还要再学一个小时,快凌晨才上床睡觉。早上,五点半的闹铃一响,她立即起床洗漱,十五分钟后出门,就这样坚持了整整一年。作为母亲的我,能做的就是给她一个心理安慰,陪她一起面对人生的第一次大考。

第二学期,课程更紧了,周考、模考轮番“轰炸”,大小考试不断。我和许多家长一样,特别关注女儿的学习成绩和身体状况。孩子若成绩稳定,家长还可省心些,只需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但当女儿成绩忽上忽下时,我的心里非常着急,焦虑、失眠接踵而来,但脸上却不能露出一丝担忧。

高考如期而至,而我却莫名地紧张起来。考试前一天熟悉考场,女儿回来说教室里面闷热得很,只待了二十分钟,就有种要中暑的感觉,吓得我赶紧到门口药店买了防暑降温的药,以备不时之需。当天晚上,不知女儿如何,我反正是没睡踏实。

考试当天,我早早起床,按照提前准备好的菜谱做营养早餐,反复检查考试用具。吃完后,爱人陪女儿奔赴考场,我留在家里准备午饭。我人虽在家里,心却牵挂考场。坐立不安,不停地看表,神经质地计算着女儿进入考场、开始考试、结束考试的时间,不停翻手机,查看考试相关信息,默默祈祷女儿旗开得胜。考完语文,一家人严格执行“三不”家规,不问好坏、不说难易、不对答案,全力以赴准备下场考试。

下午,我实在不想在家度过难熬的两个半小时,也加入陪考家长的队伍。多年不见的朋友、同学因子女高考相遇了,说不完的知心话,诉不尽的同学情,回忆着我们当年的高考,聊着孩子们的高考,互祝取得好成绩。

当最后一门外语考试结束时,天空下起了小雨,丝毫没有浇灭挤在考场外翘首期盼家长们的热情,我的心情也格外放松。看到女儿走出考场,我奔向女儿,狠狠地拥抱她,长长出了一口气,高考终于顺利结束。但考试结束并不意味着高考真正结束。在等待成绩的半个多月里,女儿是在疯狂补觉、同学聚会中度过的,稍微估算了下成绩,就再也不理会了,而爱人却一直处于高度焦虑状态,整天问孩子:“你估的分到底准不准?要不再好好看一下答案?”晚上我们一起去散步时他还不停地念叨:“娃要是考不上怎么办?三本上不上?”

6月24日中午12点,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网上公布了分数线,不知是着急还是害怕,网站就是登录不上,现在想当时可能是人太多了。不一会儿,同事、朋友、亲戚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过来,搞得我一头汗水。突然我的手机震动起来,一行小字闯入眼帘,省招办传来了成绩,超出二本线四十多分,那一刻,我只觉得眼中已噙满泪花,马上电话告知女儿,电话那头传来女儿的声音:“爸爸,我妈都高兴地哭了!”女儿顺利考上了她如愿的院校,这时,我才真的相信高考离我远去了。

感谢高考,留给我和女儿一段美好的回忆,唯愿女儿不负青春,砥励前行,把握现在,赢得未来!

做个内心有光的家长

文/张建云

有读者问,对孩子发怒后很难受,自己已经知道错了,就是下次还压不住火,不知不觉又急了,怎么办?

我说,这不叫知错,而是后悔。后悔是对自己错误的一种心理补救,后悔的事大部分是在不知道对错、不明白利害的时候去做的,做了之后才明白:早知道不那样做好了。但是,有钱难买“早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真正明白对错的人是不会犯错的,譬如偷东西、抢劫、到超市买东西不给钱就离开;这样的事,大家都知道不对,也就没有人这样做。而对孩子怒吼,一开始家长是觉得自己吼得有理,后面却用“知道错”来给自己开脱,请求别人的原谅,只是为让自己的内心好受一些罢了。

为什么总压不住火呢?还是不知道自己错了,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佛家有个词叫:无明,说白了,就是内心没有光。家长的内心没有光,就无法照亮孩子前行的路。看到孩子有问题就发怒的原因很简单:昏暗糊涂。如同秋天的田地,人家收获满满、金黄一片,你家瘦弱贫瘠、可怜巴巴。为什么有如此差距呢?因为在春天的时候没有种下和悦、欢喜、美善的种子,自然无法收获幸福。孩子就是一块田,如果每次种下的都是怒气、批评、指责、怀疑,等该收获的时候,家长未免眼里荒芜、心里凄凉。

那么,如何做个内心有光的家长?

从说一句好听的话、起一个善美的念、读一本经典的书、施一个欣赏的眼神开始,而后再用一个鼓励的手势拍拍孩子的背或者轻轻抱一抱孩子。好了,种子已经种下,等待丰收吧——其间,这一切的重复就是浇水,自我反省就是除草,陪伴孩子就是光照。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家庭就会进入一个收获的季节。

减少无事忙的四处奔波,拒绝一个接一个的应酬,有空赶紧回家,早点放下手机,和家人在一起,陪伴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就是用光照耀孩子前行的路!

生活随想

前几日和朋友带着儿子到三角州去玩,回来的路上刚好碰到我班的一名学生和***妈,恰巧这位朋友也认识这位家长,打过招呼后我们便往不同的方向走去。

朋友说:“以前她们和这位学生家都是租的同一家的房子,我觉得你们班这位家长很了不起。”

我追问到:“为什么?”

朋友说:“孩子的爸爸是那种好吃懒做、整天靠打牌为生的人,跟街上的小混混没两样,没钱了还回来问孩子妈妈要,有时要是真的没有钱不能给他的时候,还会使用暴力打孩子的妈妈。摊上这样的老公,就是想离婚也离不了。家里就孩子的妈妈一人挣钱,生活挺不容易的。十多年了,还租住在一间二三十平米的房子里,要是找一个积极上进的老公,早就在县城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了。”

朋友还说了几件给她映象最深的事:孩子的妈妈很瘦小,那时候孩子也还小,每天早上她背着一个大书包,送孩子上学,看到孩子进了校门她才离开;她们每天都在孩子外婆家吃饭,吃完饭孩子还要到家教老师那里去做当天的家庭作业,不管下雨还是下雪,妈妈每天要按时去接孩子;一次在街上,看见孩子的妈妈、外婆还有孩子都站在路口,孩子的爸爸站在摩托车旁边,看见孩子来了就让孩子上车,油门一轰就走了,看都没看孩子的妈妈和外婆。

听完朋友说的这些,我真的觉得我们班的这位家长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家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给孩子更多地爱。同时,我也真心的希望这位学生的爸爸能成为一位称职的爸爸,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让孩子能在幸福的家庭中健康快乐成长。

坐相与站相

文/陈静

经常会在电视里看到西方课堂孩子们的自由。老师没有要求学生坐与站的规矩,学生可以把板凳骑着坐,甚至可以把脚搭在桌上,正如曾一度风靡中国的《成长的烦恼》里的镜头。小时候看时好生羡慕,那里的学生怎么可以想怎么就怎么呢?怎么可以那么的自由?后来成为母亲,一个小顽童的家长,觉得许多东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慢慢就能自然而然地懂得和接受,所以对儿子的许多习惯,尤其是一些生活习惯没有太严格地约束,如西方教育的一些观点,尊重人的自由发展。

再后来,机缘巧合,成为一年级小朋友的老师,小朋友们在教室里那么一坐,众相生便出来了,正所谓“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小朋友的坐姿里,除了部分的天性以外,一个家庭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也就可见一斑。

儿子和我教的孩子是同一届,我常常会想象儿子在课堂里的坐相,他是坐得像个小绅士?还是坐得像一摊泥?抑或腿脚没有着陆过?想着想着,总会有点冒汗,因为当我仅作为一个家长时,从来没有预料过会坐会站对于小朋友的学习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而成为低年级老师后,经验的统计发现,课堂上坐得东倒西歪的小朋友大多是注意力涣散、态度懒散、学习效果糟糕的那类……

翻开叶圣陶先生的《晴窗随笔》,偶读到下面这段精妙的言论:“贤明的父母要注意训练孩子,坐要坐得正,站要站得直。因为从体育方面来说,坐正站直合乎身体的自然,肌肉骨骼都不扭曲,所有内脏不受压迫,是个最有利于健康的姿势;从德育方面来说,坐正站直就是有礼貌,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就是没有礼貌;而就美育方面来说,坐正站直就是美,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就是丑。可见一个有站相,有坐相的人,自然就是具有好习惯的人了!”幡然领悟,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培养孩子坐正站直,学会自控,原来有这么多的道理,原来是那么的重要。

一位年长的老师曾抱怨道:“现在学生怎么坐没坐相,站没长相,不是驼着背,就是佝偻着腰,想给他们做下规矩,又担心孩子在家里娇宠自由散漫惯了,家长不理解,让他们坐正站直还以为体罚呢!”随着文化的融通,我们经常会受到一些西方教育的影响,认为“自尊”教育是教育的时尚,是前沿的教育,一知半解的家长们往往就把孩子的随意和一些不良的习惯当作是自由的发展,听之任之。可不曾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乃至我们能够走向成功的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品质——“自控”。“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吃不言,睡不语”这些看似浅显的规矩下面自有它深刻的道理,这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优秀的根源!

因为一个从坐、从站、从吃就开始教育我们学会自控的民族不可能不优秀,因为一个懂得规矩的人才能学会尊重自己,从而学会尊重别人。

冰封不了的情暖

文/高穹

真是世事无常,阴晴难料,冷暖不测。昨天还在感喟冬的绵绵无期,今天就被一场雨雪冰封在家中。望向窗外,一夜间树瘦花残,叶落垂垂,庭院里处处落殇成冢。

因了这场雨雪,终于将冬令推向了时节的档期。经过一夜凛冽低温的处理,车碾压后的路面光洁如镜,走在上面,名副其实在履薄冰。为此,冰天雪地成了放逐安逸,守暖说寒的唯一不二的理由。

当一个人的散逸,在暖暖的屋子里被放大,先是像个填充物充盈了屋子的犄角旮旯,最后抻裂棚壁、地砖,向无限大的时空漫展时,会听到心尘俱落的声音。紧接着是风肆虐的叫嚣,雪沫被风裹胁抛向空中纷纷散落惊惧不安的嘶鸣都悄然隐遁。这世界忽然静谧得令人窒息。

一天,两天……想想这一周都要无聊地去面对这样的境遇,真的觉得难以承重上帝赐给我的这份特殊的独我时光,除了看书或去某些冠以作家文学名号的群里附庸风雅几句,闲淡慵散得近乎心悸。这的确不是我般正值立业守业,已入不惑年岁的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们应该奢靡的营生。

这时候能慰籍也能熨帖自己不安于现状之心的或许就是与家长孩子们做个互动。随之便打开微信,家长群里亮出四个未读信息,像孩子看到了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兴冲冲地打开,上面活脱着滑稽可爱的动漫表情,想必也是某位家长苦于打开寂寥之锁而投石问路。

那一刻生命里所有缘缘相交的人,都在默默经过我的心路,一个个倔强的来又牵强地去,像雪一样来去无痕。最终留下来的是生命中除了亲人外屈指可数的亲如手足的邻里、好友、闺蜜。于是轮番跟她们在某个寒意酽酽的午后煲着热气腾腾的电话粥。

无论是为邻二十多年仍亲而不腻,如亲嫂子般曾事无巨细地给与我生活的关爱,何时何地都心揣彼此的三嫂;还是曾经驰骋在同一政界,为社区妇女工作兢兢业业,为人憨厚笃实,什么时候想起都温润如玉的老八;还是彼此言谈无忌,随意随性,灵命相通的阿奇,还有我没来得及互通有无的闺蜜们,即便我们远隔千里,久不相闻,亦是身遥心迩。

这一刻,我不再感到寥寞孤寂。虽然寒冬封锁了我们互往亲为的通道,但属于我们之间的情暖像淙淙流淌的溪流,穿越世俗的冰河,洞开世事的冰川,融汇进岁月的港湾。多年后,我们蓦然相望,不惊不喜,相信一切依旧安然静好。

世上有一种情缘,没有久违,没有见谅,没有包涵之说,清淡如茶,近则不逊,远则不怨。拥有她们,今生我得我幸。

锈锢非一日之功

儿子上小学,他的老师们除了在学校给布置家庭作业外,还不厌其烦地将作业用短信发至家长的手机上,末了的口气千篇一律,强调作业家长看后签字,要督促、配合云云。这等于每天也给家长布了作业,并使得小学生们想偷懒少做或不做作业的梦想彻底破碎,好象时时处于监控之下,难得自在快活。此种控权且归入硬控。另有软控不可忽略不记,便是那些貌似真理在握的紧要的僵化的所谓标准答案以及老师不自觉的某些言行对学生心灵的锈锢,成就多少毁人不倦的故事,当然这毁并非立杆见影地显现,而是隐在以后长长的人生中。

某次儿子写作文,我看到有句话“天下雨了,路上有人撑起伞”,就说:“写成下雨了就行,知道是天下雨了。”儿子犹疑了一下,同意了我的意见。第二天他的作文本上便被老师改正过了,在“下雨了”前面加上个红红的“天”字。孩子已习惯于这种正确,稍微一变样就觉得错误。儿子期中考试的语文卷子发下来,因一道题被扣了分而为未获满分,真遗憾,妻子看了那道题耿耿于怀地问我这有啥错?我说:标准答案害死人啊。题是这样的:小明爱跳街舞和音乐。要求找出错误并改正,标准答案是:“小明爱跳街舞”或“小明爱音乐”,儿子改为:“小明爱街舞和音乐”被判错。可以商榷的学问怎能断然判错呢?不知不觉间孩子的质疑精神渐渐消失了,他觉得他是不需要有太多思考的。

几乎每个小孩子从入幼儿园或入学的第一天,家长们全都会叮咛要听老师的话,似乎这话是不得不说的话。以后,老师的话对于这些个孩子犹如古时的圣旨,不可违抗不可商量。老师会删掉学生作文里具有真情实感的文字,有次儿子写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在写了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后又写了句“老师的恩情没有父母的多”,接下来写到父母。这句话被老师的红笔划掉。我觉得他写了内心的真实情感,有什麽不妥吗?如此作文让孩子漫漫察觉作文是不能全说实话的,作文的目标是语言优美动听中心思想明确,是粉饰过的语言,孩子们在老师的强势下不能不敢写真话,作文从小就做假,不能写厌倦学习,不能写厌恶某个老师,当让写家乡时,学生对家乡没感觉没法写只好东拼西凑虚构一番。他们过早领略了作文的“虚构”本质,就是动听的假话,可以被老师认可,可得分,推往将来可被社会认可,可得饭碗。在他们得到的同时,难道没有失去可贵的东西吗?

来跟我学画画的小学生,我都先让他(她)画一下作个初步了解,因为他们都说在幼儿园学过,他们无一例外地下笔画太阳、房子、树,皆卡通式的图案,比如画两根直线是树干,上边分开成Y状是枝,再圈一圆圈填涂了绿色是树冠,且永远离不开画个太阳。你没法想象全国入了幼儿园的祖国花朵们都在这麽学画,是件多荒唐的事,然而家长和幼师们都皆大欢喜地认为在完成着幼儿素质教育,陶然而不觉得其中的毒素。老师的思想局限又去局限孩子,这和爱心无关。孩子们失去了自己的眼睛,画什麽皆从概念来而不是从观察来,他们最常问的一句话是“老师,我可以这样画吗?”他们在学校已习惯于听话被安排被左右,习惯于照着老师的比葫芦画瓢,习惯于没有自己的想法,现在突然给了他自由他却一下子不知所措。想起了一则笑话里的小孩的可爱,老师画了幅黄小鸭打绿伞的图,同学们都照着涂画,只有一个小朋友给小鸭子涂成了火红色,老师不由地问她:“你见过红鸭子吗?”小女孩反问:“你见过鸭子打伞吗?”同学们大笑,老师大窘。这孩子大概不是中国孩子,笑话归笑话,现实里你见过几次孩子敢与老师顶嘴抬杠地讨论问题?毕竟听话才是好孩子。

农村的幼儿们也不甘落后,刚刚三、四岁便纷纷进了乡村幼儿园。全得益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威力,这句话远比瘟疫厉害,足令家长们慌恐不安。家长们都以孩子会背拼音会数数会诌几个英语单词会描几笔概念化的画为荣,不乏自得炫耀之色,殊不知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是不允许教这些知识的。人们之间口口相传似是而非的教育见解相互感染,病亦不以为病。某个环节外面锈了很容易看到,但里面锈了呢?

锈锢孩子心灵和眼睛的“事业”,就从这样的教育的点点滴滴开始,从家长和老师的功利之心开始,可能他们不曾意识到,抑或意识到了也经不住私心杂念地诱惑而妥协而随波逐流。奈何!现在,我仍没拿准是让儿子继续上学学习呢,还是不让上学继续学习?

麦地所见

文/竹雨清灵

出去逛,实在是找不到地方吃饭,无奈走进了麦爷爷的地域。

推门进去,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是进错了地方,误打误撞跑进了幼儿园。因为里面的全都是儿童,不是蹦来跳去就是满嘴油腻,而周围的大人们坐在座位上,紧紧地盯着跳蚤一样的孩子们,一脸的耐心,中间夹杂着少量的寂寞。而那些孩子们时不时回到家长们所坐的位置,咬一口家长一直举着的汉堡或者烤翅之类的东西,又跟店里其他的孩子疯玩去了。

原本,这是一个非常吵闹、轰乱但是带有一丝温馨的场面。但是在整个吃饭过程中,我环视四周,发现众多家长里,没有一个人是自己在吃的。现在是正中的饭点,但是每张有孩子的桌面上,东西都是放在家长的对面,本来孩子应该坐的地方。

我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吃过饭,而在这里陪着他们的儿女吃“洋快餐”。不过看外面逐渐增加的车流和不断涌进来的,那些带着孩子的家长,我可以推测这些家长都是刚下班不久,或者是刚刚在各种兴趣班接上自己的孩子,马不停蹄地为了给孩子一个周末而来到这里的。

因为我进来的时候已经接近坐满人了,所以坐在靠近销售台的位置。很快,店内已经人满为患了。这是有不少的家长对孩子说:“我们先回家吃饭,迟些再来好吗?”或者是“太多人了,我们去其他地方吧”之类劝走自己孩子之类的话。有些孩子看到这样的现状很是听话地回头走了。不过大多是又哭又闹,扯着自己的家长非要在吃这麦爷爷的东西。而往往这些父母只能无奈地进来,笑容尽失。有些甚至一方去排队,另一个去找座位。看见有一张桌子的客人吃得差不多了,就候在旁边,等到客人起身,马上自己当起了服务员,收拾桌子。然后坐在上面,用尽身上的包或者水杯占住来之不易的座位。看那紧张的情形,大概仅次于抢春运的火车票和给孩子报名限制名额的补习班。

作为一个没有相似“呼唤”长大的青少年,看着这些如此过周末的孩子和家长,我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感觉现在与过去的家长相比的确是辛苦很多,加班完连晚饭都还没有吃就已经开始给孩子过起了周末。同时作为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我又有些同情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虽说他们的生活真正论起来并不比我们的生活单调多少,可是在我们充满生活色彩,活动范围广而且经常需要动手去切身体会生活的眼里,通过吃一顿洋快餐而获得满足的周末,的确是乏味得有些不同。

起身洗手,仅仅是洗手的几秒钟,当我回到座位取包的时候,不知哪里冒出来的家长,早就把我坐的桌子收拾干净了,把我的水杯和书包拿在手里递给我。弄得我拿过来赶紧翻看自己的物品,最后还是那位母亲说了声我的东西都在,我才放心地走了。

坐在回程的公车上,回忆了很多遍那些家长的各种举动。也有点疑惑到底是我没听到还是其他原因。在那满是孩子和家长的店里,即使是饭点,也没有一个家长在吃东西,就没有那么一个孩子,问起来为什么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吃点东西,或者说真的是所有的家长都不会去吃他们所认为的“垃圾食品”?如果是那样,那么店里应该基本上没有家长带孩子来的情况出现才对。

忽的脑海进行了一次跳跃,以前有一个同学,***妈从家里送饭到学校,为了绕过下班高峰期的车流,左冲右突,开车走遍了我们那个小县城的、仅有的三道桥,比平常绕多了十多公里的路程。且不说这花费多了多少汽油,仅仅是一个电话的功夫,明明可以让他多等等,或者自己在学校的食堂吃饭。可是那叫得铿锵有力的理由:家里的有营养,更不能让儿子等久了。让人没有什么话语去反驳。

当然,在这么多所见的父母的付出里,这些事可以理解的。只是在我的眼中,好似没有必要这样。在我的老家,有句话,叫做小孩子吃了过水路多的米会更听话。有些老者说,这只是过去那些探亲人,讨厌河道蜿蜒需要过河多的借口。我倒觉得如果用在这些父母身上,是孩子吃多了过水路多的米父母更加“听话”。为了将“米”送到孩子的手上、嘴边,他们推平了生活中的很多障碍、坎坷、不顺以及小小的不快,把很多东西都牺牲,来将就孩子的事情,哪怕那些根本就不起眼的事情。

可能从父母的角度来讲,这些事情并不大,作为一个还不是父亲的人来讲,事情好像是很小,难道是我想得太远?总是感觉也有些不小。

开学了 让孩子拼娘还是拼自己

文/李雪英

最近,一篇名为《开学了,又拼娘了》的小文在朋友圈里疯转,小文的导语是:如果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当妈了,三是她孩子到学龄了。如果她孩子学龄且又开学了,你就当作她“死”了吧。读书娃的妈,是一年“死”九个月,剩下三个月在各种补课中诈尸乱跳的奇葩怪物!

此文在博得一笑的同时,也让人体会到了为娘的不易,不但要“改得了作文,教得了奥数,讲得了故事,通得了语法”,还要“懂琴棋,会书画”。可再一细想,孩子开学了,拼的是娘还是自己呢?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需要这样过多参与吗?

记得前些天去孩子学校参加家长会,一些优秀学生的家长给大家分享了他们的育子经验。有的为了让孩子学好某门课,自己另买了一套教材,和孩子一起打拼;有的为了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在家时从来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不上网;有的为了使孩子远离嘈杂的学习环境,不惜拼尽全力买高档小区的房子……我对他们的做法感动佩服的同时,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是孩子在奋斗还是家长在奋斗?孩子的奋斗非要毁掉家长的幸福吗?

其实,学习主要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不需要参与太多。家长可以在思想上引导孩子,把孩子的潜能最大地挖掘出来,点燃孩子积极向上的激情之火,让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学习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拼命燃烧自己企图去照亮孩子。

作为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优秀品质的培养。着名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关系到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比如他从来不过问孩子是否练得一手好字,孩子小学留了三次级他不着急,但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则一定要管。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使他们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譬如,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他手里。他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又如,他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带上,要轻轻地开关。

很多家长可能不会去关注这些细微的小事,但通过这些小事教导给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却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这类事情才应该是家长更应该关注的啊!

孩子的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开学了,让孩子们去拼自己吧!

感恩-清泉慧子

文/清泉慧子

对我来说,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深怀感恩之情,感谢上苍的恩赐,给予了我那么多美好和温暖!感恩于大自然的赐予,给了我阳光和雨露。感恩于社会,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和平伟大的时代,只要去努力和付出,就会有收获和幸福!

我要感恩自己的父母,是你们给予我生命。感恩于所有的手足和亲人们、朋友们,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人间的真诚和温暖。感恩我的同事和所有善良的人们。我也感恩于嫉妒我的、对我不友好的人们,是你们让我成熟起来,坚强起来,勇敢起来。我也深深感恩于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最令人心动、最值得回味,最让人留恋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愫,让一个平凡寻常的人变得熠熠生辉,信心十足!

因为满怀感恩之情,心里充满了无比的柔情和坚定,我要努力好好生活,争取活得宁静、幸福和快乐!

送花

昨天上午,把三盆盛开的鲜花送到女儿的学校里。之前,女儿捎过去三盆,两盆开花的,一盆芦荟。回来我就忙自己的了,到了中午才记起此事,给老师发了条信息。

每次开学都要给女儿班级送上几盆花。每次放假,班主任就把花给带回。说不要了,老师就笑着说,不会养花的人,家里只剩下花盆;会养花的人,家里总开着鲜花。我看着从教室里带出来的半死不活的花,淡淡地笑着,无奈地提回家。花在我手里也很争气,调养一两个月,就长得很旺了,等开学时,我直接把那盆花再送到学校。

我并不看养花的书籍,只是根据植物的习性来。花就这么生机勃勃地生长。很多人说我会养花,我有点得意又有些汗颜。

女儿学校活动很多,家长和学校互动也多,家长们活动更多。我除了家长会必须参加外,其他活动是不参加的。在家长当中绝对是奇葩!为此我也感觉歉意和不安。很多家长走进课堂给孩子们上课(唱歌、书法、作文和做手工),有的家长给孩子做些特色小吃送到班级,全班同学分享。我也曾想过做点好吃的送到班里去,表示我的心意,但是我确实也不会做什么特色好吃的东西。也曾考虑过,让姐姐帮我做好,送到学校,说是我做的。这种想法又否定了,他人做的失去了意义,说我做的吧,成了一个说谎的人。

班里的家长们非常友好,能给班级出力的都尽力,而我没有。说来真的有些惭愧。我好像总是以忙为借口。关于旅游或其它活动,一年好多次,因为忙或懒,而不能参加。关于去上课,其实很简单,我之所以不去,没有别的原因,是不想炫,把机会让给其他人。

女儿的班主任非常好,很有修养,并没有因为我没有尽力而对女儿,或对我不好,相反,很多家长(不是同一班级的,在看我接孩子时,老师与我谈话)看到班主任老师对我很友好,也很尊敬。她遇到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还和我一起探讨探讨,这是非常可贵的。

我喜欢花,家里的花很拥挤。很多人都喜欢花,把鲜花放到教室里,让老师和孩子们看到美!感受生命的气息,春天的气息,略略表达我的歉意之情,何乐而不为呢?

感受平凡中的点滴幸福

不知觉已步入这个学校的二年了,身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很平凡,这一年自己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就是这些平凡琐碎的小事让我处处感受着温暖幸福。

一、源于学生的幸福感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被宠惯了不懂得珍惜,不知道感激,的确小学生相对而已比较皮,也有个别学生本着“我家有钱、我爸爸妈妈是什么领导干部……”让老师没法教也教不起。但事实上做小学教师,还是经常会有小小的感动的,因为,孩子懂得感恩,他们的点滴行为会让老师很满足。

每年的教师节,令我感动,让我难忘。一早,一群学生手里拿着鲜花——康乃馨、百合、月季、……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一见到我,孩子们马上都兴奋起来,抢着把花往我手里塞,真诚地说“ 教师节快乐”。也许孩子们还不懂得每一种花的象征意义,没那么多的讲究,他们只是很单纯的向老师传递自己的心意。闻着花香养着植物,让我感受着学生被学生惦记的幸福;张张贺卡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字,有表达不认真捣乱的歉意,也有希望我赶紧找到幸福的期盼,偶尔还有那么一两张还分不清“节日”与“生日”,当然更多的是祝福,看着一张张的贺卡让我感受着被学生关怀的幸福。看着一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是你教会的,看着一学生的成绩是由你提高的……看着学生真的把你当朋友来看待时……种种都让我充满了幸福感。

二、 源于学校的幸福感

学校,是教师们相处的大家庭,也是成长的大环境。教师的幸福感除了来源于学生之外,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学校这个文化场。专业的发展、领导的器重、同事的信任、同伴的互助等能充分获得,也便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正确定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准确判断,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在挑战的舞台上,有愉悦的心情,有感恩的心态,展示的便是充满幸福的微笑。

三、源于家长的幸福感

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教师的心,因为在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认识上,家长一方面是社会的代言人,另一方面还是教师工作质量的直接评价者。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意味着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和报偿。这种被承认、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家长对我特别的尊重信任让我也很有幸福感。每次家长会,家长看到我们的工作后,提出赞扬和各种建议。老师做出什么事,家长都记在心里,偶尔路上碰到,家长都很客气,愿意跟我交流,把我看做可以信赖的人,让我觉得自己蛮有价值的。

现在对我而言教书不仅仅是职业,而是承载着育人的终身使命,我会珍惜平凡中的点滴幸福,更热爱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