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敬畏的文章
关于敬畏的文章(精选10篇)
小满
文/可言
今日小满,太阳到达黄经60°,南北温差缩小,降水增多。
小满到了,屋外的桑树更加枝繁叶茂,农家孵化的幼蚕也慢慢长大了。传说中,小满为蚕神的生日,蚕神是轩辕黄帝之妻,名为嫘祖,是她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和制衣。
蚕,上为天,下为虫,可见造字伊始,古人就把蚕视为天虫。为了祈求天虫的宽恕,也为了丝蚕丰收,人们便在小满时节,祭祀蚕神。《春秋》记载:天子亲耕,王后亲蚕。祭蚕前,王后会斋戒三天,祭蚕时,还要行三跪六拜之礼,以表达对蚕及丝物的重视和敬畏。
敬畏,是一种文化,一种基因,一种胸怀,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自知,一种慈悲,让人宽大而不狭隘,厚重而不浮华,深刻而不浅薄。
据丰子恺回忆,弘一法师去他家时,每次坐藤椅前总要摇晃几下,问其故,法师说:这木藤椅可能会有小虫,这样摇摇便能让这些小生命跑开,坐下去才不至于杀生。其对待生命的慈悲和敬畏之心若此!
法师临终,给弟子交待说:我去后,你要记得遗体装龛时,要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无辜烧死。《华严经》云:“于一切众生,当如慈母”,弘一法师做到了,以芥子纳须弥的伟大胸怀接纳众生,敬畏众生。
商容重病在床,仍教导弟子老聃,路过高大的树木要弯腰鞠躬;孔子过宫门,从不踩门槛,与乡里的长者说话,口似不能言;而民间在中堂供奉的牌位或条幅上,则恭恭敬敬地用真书端写着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
生命,是一场偶然的大遇合,难得,却易逝,大千世界如此,个人同样如此。因此,有哪一个生命不值得敬畏?纵然那人罪恶滔天,也自是其自身品行问题,而非生命本身,他的生命,也该得到应有的敬畏。
小满时节,桑叶正肥蚕食饱,但蚕其实很娇气,难以养活,可我们的先民们,曾经是那么用心地呵护它们敬畏它们,可如今,除了养蚕人,还有多少人将这小小的生物放在眼里呢?
敬畏之心,有时需要我们敬而远之,譬如侍奉鬼神,但更多的时候,则需要我们敬而亲之,譬如对待生命。
悲欣交集
文/葛水平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点滴善行汇聚一起,这个世界会更加亲切,人与人之间将更加亲近;些小残忍扩大开来,难保不会伤及无辜平民。只有对天地万物长留一份敬畏之心,世界才会永久地充满生机,我们才会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在上虞的春晖中学见到弘一法师的修行之地。人世间走过的路都是修行之地,人世间更多的修行是嚷嚷,而少了寂寂。
花丛中比翼的粉蝶,翠柳梢啭啼的黄鹂,漠野中奔驰的藏羚,汪洋中追逐的蓝鲸……无一不彰显出生命世界的无穷底蕴,无一不让我们体验到大自然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顿悟与喜悦。
素日,世人多有讥讽出家人“扫地怕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之操行的,但暗夜扪心,我们不应该从这里悟出点什么?禅宗对生命的敬畏足以让滚滚红尘中的诸公汗颜,他们用理性的智慧独到地诠释了对生命的理解。
前些时,看过弘一法师的传记,有一个细节,总是难以忘怀。法师圆寂前叮嘱他的弟子,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一个水碗,以免虫蚁等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法师对生命深切的怜悯、敬畏,让我们钦佩之余打心底里折服啊!
厚德载物啊,对天地万物长留一份敬畏之心吧!假若这个世界上只剩了人,而再没有任何其他生命时,我想纵然是再胆大的人,也会惶惶不可终日。
人只有自觉地高水准创造与生物、与自然、与环境的和谐,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净化与提升人类更加高尚的心灵,从而更深层次地优化、美化这个赖以生存的星球。
风从海上刮来,夹杂着咸腥。
双手拜谢,眼前弘一法师的涅槃像让我心动。
收藏了敬畏
文/张楚藩
这只铁皮办公桌,陪伴我二十四个年头了。1992年,潮州日版社初创,借用慧如图书馆办公,我用的就是这张铁皮办公桌。岁月沧桑,办公桌也有 “老人斑” 了,但是在办公地点的几度搬迁中,它依然紧随着我。办公桌的大抽屉中,还保留着二十四年前那个削铅笔用的红色塑料壳卷笔刀,和一套画版用的三角版。
记得有一次搬迁前清理杂物,在大抽屉底部,翻出了一张生日贺卡,一打开,贺卡就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贺卡是我调来报社不久后的一个教师节前夕,我在家乡一所中学任教时教过的一个高二学生寄来的,我想不到时隔十多年,它还能响起这么动听的歌,于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沉浸在莫名的感动中。
事实上,刚来报社那几年,给我寄信寄贺卡寄照片的学生还真不少,因为工作繁重,加上家中又有病人要照料牵挂,实在没精力、时间和心思去一一回复,只是郑重地把学生们的这份心意珍藏起来。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有点歉疚:我肯定多多少少伤了他们的心。
我没有条件去收藏值钱的古玩字画,我珍藏的,大抵就是像上面说的这一类“大路货”。比如,朋友出书了,会送给我一本。即使没时间细细拜读,我也会珍藏起来,因为,这赠书,凝结了朋友的创造性劳动,也见证了一段友情。
不但收藏了朋友的赠书,到副刊部当编辑后,我还会“收藏”一些作者的来稿。
年轻时,曾应约给一个刊物投寄一组诗稿,可临到编刊时,有个编辑却来信要我重寄一份去,说是我原先寄去的那份给不小心弄丢了。我如约重新寄去,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有个文友对我说,你寄的是诗稿,如果是小说稿散文稿,可能就不会丢的。我想,这个文友说的也许有几分事实,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诗歌一如既往的热爱,因为我认为,一个漠视诗歌的文化人,是在自损品格。
经历了这件事,到报社副刊部工作后,我就养成了在电脑中“收藏”作者稿件的习惯,特别是对那些在基层打拼生活不宽裕时间也不充裕的作者的来稿,我更是刻意“珍藏”,因为我知道,论在文坛的地位,他们属于“短板”,但是他们接地气而充满生机的作品,又恰好补一补不少报刊的“短板”。
有人说我的收藏是怀旧,说得也对也不对。怀旧,是一种珍惜。而我的收藏,有珍惜,更有敬畏。
人是应该有所敬畏的。
敬畏天,敬畏地,敬畏神明,敬畏上帝,敬畏佛陀,敬畏这样那样的“主义”,是一种敬畏。
而敬畏爱情、敬畏友情、敬畏亲情、敬畏知识、敬畏劳动、敬畏创造,敬畏一切能使生活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加美好的东西,也是一种敬畏,一种很接地气的敬畏。
远去的情怀
文/三节桥
出门时天阴阴的,不像是有雨的天气,来到荷田,三脚架还没支好,天变了。
暴雨踩着脚后跟越下越大。我进车内躲雨,看着近处的雨帘、望着远处的雾幕,满心的期待随着暴雨跌宕。心想,生命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一切都像这暴风雨,而且来得突然,来得猛烈,让你无法预见,又不得不承受,那么担忧有什么意义?
小时候,也这样望着暴雨,想看看雨水究竟从哪儿落下。父亲说是天。我问:天在哪儿,离我们远不远?他答:天无边无际,大到无穷,大到空,因为空,便能装下一切,比如雨,雷电,星星,月亮……那时不会质疑父亲,虽然不太懂,但断定父亲的话是真理。现在想来,父亲虽然没说明白雨的形成,但充满禅机。从那时起就知道,人必须敬畏天,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约莫半个小时,雨停住。夏天的雨,来得飞快,去得迅速。我脱掉鞋袜,赤脚走出车子。雨后的天空,特别通透,云彩很美,是拍片的恰当时机。而我突然不想拍了,只想这么赤脚走在雨后的泥土上。河边的杨树上挂着一只风筝,被缠在树杈上,再也飞不起来,将终老在可望而不可及的蓝天下。可你看,只要是在蓝天下,内心就存有不死的希望,哪怕只剩下几块彩色的布条,也要随风放飞希望。
从小在父亲的督促下背诵《论语》,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下,渴望成功与绚丽,期盼不平凡的一生。于是拼命向前冲,以为成功在远处某个地方恭候自己。于是干什么事都不徘徊,飞蛾扑火似的想着怎么去拯救世界,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于是一群热血青年静坐在广场,静卧在长江大桥的轨道上……
刚踏入社会时,相信自己的努力总会有所回报,以为只要付出,经过不懈的追求,总能得到,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一切过往的情景便悄然浮现,那些尊敬过的人、坚守过的事物,或渐渐老去,或永远地被埋藏在时光的长河中,而我所能做的,不过是徘徊在现实的岸边,让回忆的浪花拍打着日益疲惫的心灵,在睁眼与闭眼之间,尽力拥抱那渐渐远去的情怀。
我不再想改变世界,只是不想被世界改变!
沿着河岸漫无目的地朝前走,拐过了一个又一个弯。河水静静地流淌,如同我的遐思,不断地流动,不断地重新组合新的漩涡。
许多故事,最后只剩一个符号。同伴打开汽车音响,放着李娜的《青藏高原》。我问在东林寺记名的他:如果说李娜出家是厌烦了人间的追名逐利,忘恩负义,看透了红尘世俗的恩爱无常,才有了毅然决然的出家之举,那么李娜能否因此成佛呢?
对这个问题,同伴唯唯诺诺了好半天也没给出答案。一滴水珠从杨树上落下,打在我脸上,刹那间,我豁然开朗。佛家说“一切众生本是佛”,或曰“佛性在我心中”,或是“求佛不如求己”,说的是“我”的重要性,困惑由己起,解惑由己作。无论是大的丛林,还是小的佛家兰若,不过是传承佛法的道场而已。无论贵贱,若要解释惑,唯靠自己心中的智慧。
我盯着河面,凝视很久,也想了很多。关于事业、亲情、人生,人一辈子无法摆脱的那些事物。也许,我走不出自己。唉哟,明白不了糊涂了。
敬畏自然
文/彭忠富
在大约50年前,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拿到滋贺县一块山林地建造工厂,工厂后面是赤松林。工厂建成后的第一年秋天,林子里有很多松茸,员工们采集后在森林里煮火锅。大家以为多了一笔财产,非常高兴。但到了第二年秋天,那地方树起了一块牌子:“禁止采集松茸!”而且周围拉上了绳子。原来前一年稻盛和夫他们做火锅的味道飘到了村落里,村民们就采取行动了。
这块山地已经归稻盛和夫公司所有,村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说,这周边生长的松茸都为村落的人们所共有,不管土地所有者是谁,谁都不能任意采集。如果要采,必须投标购买。想要松茸,在它还没长出时就要提出申请。“这一带的松茸我要买”,付钱给村里,这钱归全村人所有。这是规矩,特别不允许“我啊我”的强调个人。这是日本自古以来的风俗,是维持村落秩序的优良规则。日本的山村能够长期保持原貌,不曾荒废,靠的就是这样的规则。
然而在中国,这种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却遭到了破坏,留下的后遗症比比皆是。当年红军过草地家喻户晓,这块草地位于川西北若尔盖地区,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草地实则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这里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垠,连本地藏民也不敢轻易地去尝试穿越草地。从自然气候学的角度看,这块草地就是调节川甘两省等邻近地区局部气候的关键所在,也给动植物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为保持当地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红军经过的草地早已经改变了模样,沼泽里的水被人为排干了,沼泽变成了草原,很多高原海子都逐渐消失了。由于过度放牧、采挖虫草、鼠害等原因,若尔盖草地已经出现了沙漠化现象,且面积逐年扩大。届时沙尘暴一起,借助风力瞬间即可到达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将深受其害。追根溯源,这都是破坏若尔盖湿地环境带来的罪孽。然而本地人还没有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所在,前几日新闻中我们还看到,四川芦山县、宝兴县利用政策漏洞,大肆砍伐原始森林,破坏大熊猫栖息环境,将导致大熊猫栖息地愈加碎片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曾发生过地震,生态环境本来就很脆弱,砍伐原始森林这就是在砸子孙饭碗哪!
一些国家的山村里有许多光秃秃的山丘,而日本的山村却森林茂密。从前日本农村用柴薪作燃料,而这些柴薪都是树枝。把大树锯断当柴火当然效率更高,但村民们不这么干,他们只砍树枝,甚至只拾落到地上的枯枝败叶。所以,森林没有遭到乱砍滥伐,完好地保存至今。他们有一种智慧,知道人不可以征服和掠夺大自然。彼此抑制自身欲望的膨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最终实现共生共存。在自然面前,其实人类是非常渺小的。我们只有对自然保持一种敬畏之心,才能跟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平安健康地一代代延续下去。
敬畏食物
文/王永清
母亲生活在农村,小时候挨过饿,对食物极为珍惜。她时常对我们讲,浪费粮食是一种罪过。田里的粮食总要做到颗粒归仓,偶尔有饭粒掉在桌上,她也会一粒一粒捡起来,放到嘴里吃掉。
有一次我到娘家小住,小弟领着儿子皮皮回来了。中午吃饭,皮皮不小心将一碗饭撞翻在地,母亲心疼得不得了,弯下腰去,想把地上的饭捧起来。皮皮大声说:“脏,奶奶!”母亲执意去捧,皮皮索性走上前去,将地上的饭踩了个稀烂。一向疼爱孙子的母亲气得大骂皮皮:“你这个败家子,这是粮食呀,怎能这样糟蹋!”扬起巴掌就要打皮皮。
母亲深知食物来之不易,她认为,所有的食物,都是老天爷的恩赐,浪费食物,就是冒犯了老天爷,是大不敬,不可饶恕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许多老年人对粮食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虔诚。
有一次蒸馒头,饭后,七十岁的婆婆颤巍巍地进了厨房,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我问:“妈,你在厨房干什么呢?”“没……没什么,”婆婆好像在掩饰什么。我走进厨房一看,原来,婆婆正费力地用手抠蒸锅周围沾着的馒头屑吃。我说:“妈,这让军(我老公)看到可不好,还以为我不让您吃饱饭呢,想吃,筲箕里还有很多馒头。”婆婆不自然地笑笑:“我不饿,看见你常将这些馒头屑用水一泡一刷就倒掉了,浪费了,怪可惜的。”
其实,珍惜粮食无关乎贫富,它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清朝政治家刘统勋说:“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李嘉诚用餐简单,一碟小菜,一小碗米饭。最后不仅菜吃光,碗里的饭也吃到几乎一粒不剩。弘一大师认为,人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在他眼里,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能有一碗白米饭吃,更是好上加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粮食富余了,有些人却忘记了曾经的匮乏与不足。孩子扔馒头,大人倒剩饭,讲面子,摆阔气,各种奢侈浪费随处可见。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人要心存敬畏之心,即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没有随意糟蹋的权力,你可以将富余的物质去接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食物将养料融合于人的血肉中,从而完成了种类的生存。对食物的敬重,其实就是对生命的敬重。
敬畏生命
文/黄港
最近看了一幅漫画,一女子因债务欲轻生,而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所谓的“祖国花朵”,却在一旁拍手称快。这暴露了一个问题:对生命的轻视与冷漠。
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有生命;没有生命,一切都只是泡影;敬畏生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敬畏生命,首先是对生命的珍惜。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怕没柴烧。”生命就像青山一样,只要活着,就可以吸收养料,绽放美丽。司马迁饱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宫刑之痛,却依旧选择对生命的珍惜,韬光养晦,最终完了鸿篇巨制——《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苏武被囚禁于荒山野岭,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只有羊群与他相伴,可他却选择对生命的珍惜,终于熬到了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季羡林的《大棚杂记》,记录了他在文革时所受迫害之深,住牛棚,吃树根,可他却选择对生命的珍惜,他曾说:“困难,只要活着挺过去,就不再难了。”他们对生活的坚持与珍惜,无疑是对生命的敬畏。
对生命要珍惜,并非是要人们贪生怕死;相反,一个人为道义而不得不牺牲,这是另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每当民族危难的时候,我们总有一些民族英雄,他们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为了摆脱“东亚病夫”的屈辱,敢于打硬仗,不怕死;他们为了更多人的生命而奋战,其实是对生命的另一种敬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们对生命的讴歌。一个民族之所以强大,其实是亿亿万万生命的延续;一个民族的生命,是亿亿万万个传递的火炬;他们为彼此而活,为彼此而死;这亿亿万万个生命凝聚在一起,就是对民族生命的敬畏!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许许多多个生命共同搭建的。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都是对生命的敬畏。然而,我们一些“祖国花朵”们,他们生活在国家富强的“温室”里;在温室里,他们缺少感受幸福的能力,遇一点挫折,就颓废,甚至走向了自杀的不归路。据报道,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因教授的不公平评论论文,居然选择自杀;教授对他的论文评价是否公平,难道就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这是对自己生命极度的不敬畏。他的死,于家于国,有何意义?于家而言,他的父母、亲人从此笼罩在悲伤的阴影里;于国而言,国家把你培养到博士,所花的物力与财力,全都浪费了。
蒙娜丽莎还在对你永恒地微笑,泰戈尔的诗篇还在畅谈生命的美好,彼特劳斯的圆舞曲还在为生命弹奏。敬畏生命,让生命不止,便是活出精彩。
敬畏生命
文/呼庆法
我小的时候特别胆小,死亡在我脑海里往往有一种可怕的定义,为此我很畏惧死人,甚至连亲人去世我都很谨慎地参加他们的葬礼。
上小学时,班里有个同学到河里游泳不慎溺亡,我和班里的同学都匆匆赶去,当我们看到他那张蜡黄的面孔时,一种恐惧油然而生。那天晚上我失眠了,脑海中不时浮现出那个同学鲜活的面孔和他溺水时呼救的场景,整个夜晚我都不敢闭眼,紧紧地缩在被窝,轻轻地屏住呼吸,生怕有什么声响惊动了暗夜里游走的魂魄。
这样一直到15岁那年,刚开春不久,男人都到外边搞副业去了,村里尽是些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孩子,1989年的乡村还不是很富有,还没有几条像样的公路和车辆。记得有个星期天,我正在做作业,忽然听到街上乱作一团,原来是邻家二爷突然得了急病,昏迷了不省人事,那时还没有救护车,急救都需要用门板把病人抬上,向医院徒步疾驰。抬病人需要四个男人,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可村里的男人都出去了,当我看到二爷痛苦的面孔时,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自荐担当起了抬人的重任。一路上,我生怕二爷灵魂仙逝,一个15岁的孩子硬是咬着牙关一路疾驰,把二爷送到了县医院。二爷家的人都忙着去办理入院手续,我就紧紧地守护在二爷身边,坚定地攥着二爷的手,好像有一松手二爷就会去了的感受,为此我在尽力地挽留着二爷的生命。二爷还是走了,其实那时他还不大,也就60出头,二爷的去世隐约让我对生命有了那么一丝沧桑的感悟。
参加工作后,我被分配在一个矿上的钻探队里,队里都是一群刚入厂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那个年代同事之间胜似手足之情,彼此不分你我,同吃同住,大有“水泊梁山聚义”的英雄豪情。后来我们都结婚生子,聚散无常,再相聚就是在一位同事的葬礼上,那时他才刚刚30多岁,因为脑瘤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这次葬礼大家都显得很沉重,因为有“死亡”这个名词第一次降临到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在压抑与悲怆中,我们开始感悟生命。
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每次回到老家的乡下,听到那些熟悉的名字远去的消息,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他们的一颦一笑,犹如真真切切还在眼前。这个年龄开始看重生命,思索死亡,这样倒不是消极,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和敬畏,在这份感悟和敬畏中,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凝视草木枯荣,品味岁月厚重,从而多一份豁达和放纵,踏踏实实做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
有时我常想,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排拒死亡,到思索、到认同的过程。有过这样的思索,就会对世事浮华看淡一些,就会直面苦难和挫折,对生命多一丝敬重和仰视。人其实就像红尘世俗之树上的一片叶子,死亡就如同秋天里谁也抗拒不了的落寞。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个过程需要有岁月的积淀,需要思索、需要有慧眼、需要有慧心。
敬畏生命
文/阮武
家里不久前刚买的小狗长眠在了小土堆里,弟弟经过的时候止不住哭成了泪人,与死亡直接面对让幼小的心灵生出了莫名的恐惧,以至于在此之后父亲询问他要不要再养个其他的宠物时,他回答说:“不要了,我怕它再死了我难过。”这也让在旁边的我心里一阵悸动。
死亡在小孩子这里有了最直观的反应,身边生命的流逝留给他们的是创伤,是难以掩饰的沮丧和失望的情绪。相比一些年轻人对死亡的含糊其辞,小孩子显得稚气的说法表现出了最基本的对于生命的敬畏。而不幸的是,在我们这些自诩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却不是人人都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
2015年8月12日23点30分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仓库发生爆炸,在这个时刻,大多数人应该已经进入了梦乡,灾难来的猝不及防,中国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里,清晰地记录了这次爆炸骇人的数字:第一次爆炸,震动震级约2.3级,相当于3吨TNT。30秒后,更大的第二次声音传来,21吨TNT在滨海新区被引爆。升腾而起的蘑菇云让人恍如置身好莱坞灾难片的拍摄现场,数以百计的生命在轰鸣声中逝去,被夷为焦土的房屋和厂区更是不胜枚举。在灾难面前,天津的消防官兵众志成城,毅然决然地奔赴第一现场,只为拯救出在概率上来讲已经微乎其微的存在着生存希望的生命,这也被网友称赞成“史上最美的逆行”。
当绝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为天津送去心底祝福的同时,还有那么一群人,在各种媒体上散布着不负责任的评论。他们漠视生命的逝去,将灾难视作儿戏,并以调侃此事为乐。更有甚者公开在社交网络上出售爆炸视频,明码标价10元一条,试图将灾难变成自己敛财的工具。还有一名女孩在微博上谎称父亲在天津爆炸中遇难,骗取捐款10余万元,引起了网友的讨伐。在这种时刻,以灾难为饵,榨取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良知。
关于生命这个话题,有过各种各样的描述。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对所有生命的敬畏,经过循环,最终还是对我们自身有所裨益。它的沉重并不是轰轰烈烈,绚烂夺目,而是将在种子洒在人们的心田,并终有一天会蔚然成阴。
敬畏
文/杨浩
过了清明,山城晴隆降雨日渐增多,有时甚至是雷电交加,大雨如注。一天黄昏,天色不一会儿阴沉下来,忽而天空惊雷炸响,闪电如一柄柄奇形冰冷的利剑劈开阴暗的苍穹,大雨以千军万马之势席卷而来。伴着震耳雷声,外婆说,一打雷,我就想着,经常把你们吃剩的饭菜倒丢,浪费很,会不会遭雷劈哟!女儿在一旁说,哎呀,外婆咋个这样子迷信嘛,那有这种说法呢。
外婆的担忧,女儿的不以为然,让我深受触动。
女儿即将参加中考。妻子又在县内一家企业负责销售工作,无暇照料女儿。为让女儿集中精力备战中考,去年底,年愈六旬的外婆从纯朴宁静的乡村来到城里,专职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
妻子说,外婆向来迷信,总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是暗室,也不可以做亏心事。所以,外婆总是勤劳节俭,善待乡邻,宁愿自已吃亏,也不愿占他人一丁点便宜,心里始终装着一本明白帐。
对外婆这种敬畏神明、相信报应的老观念,我是颇为认同的。反观当下,少数人已经是天不怕,地不怕了,有的人为了私利,可以胆大妄为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有的人为了不义之财,可以神色自若贩卖假冒伪劣农用种子,兜售地沟油;有的人明知酒驾、撞红灯害人害已,依然心存侥幸,涉险上路……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人早已把敬畏之心抛在了九霄云外。难怪网上有言论称:现在一些人是信仰缺失,我行我素,任性胡为,一旦某一天身陷囹圄,则又悔不当初矣!
由是观之,人还是要有一些敬畏之心的,敬畏天理、敬畏法律规矩、敬畏公平正义,如是,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有序、和谐与安宁。
“近朱者赤”,但愿外婆的这份敬畏之心,对成长中的女儿会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