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天的文章
关于冬天的文章(精选17篇)
靠近你,温暖我
文/宁朝华
时光倏忽而逝,转眼间就冬天了,冷风乍起,寒气透过日子的缝隙开始介入这一年里接下来的生活,仿佛一首跌宕起伏的歌,唱出了凄冷的尾声。
下午,一个人坐在偌大而空荡的办公室,陡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恓惶,窗外的风,不再如往昔温和的呓语,而是一阵阵地呼啸,掠过房屋与房屋的空隙,余音在远处缭绕,还未等到完全消失,一阵风又开始起来,如此反复,仿佛在向世人鲜明地宣示冬天的立场。
树在大风里颤抖,稀疏的叶子在纷纷下坠,没有一只鸟愿意停在它的枝桠之上;大马路上空无一人,风裹挟一层又一层薄薄的灰尘,奔向远处。
关于冬天的所有场景,似乎都在暗合与呼应着我们的生活与心境。
是的,在这一刻,将过往的日子粗略地梳理一番,我们总会在恍然中感喟,曾经千辛万苦的努力,到头来,内心依然像寒风漫卷过的大地,一切都没有真正拥有,一切都被时间无情地带走,剩下来的就是命运赋予自己的暗伤与旧疾。
世间如此荒芜,有限的个人能量终究无法抗拒愿景的失落,在深不可测的时光暗道中,再多的折腾与付出也不可能完全抵制住心灵的虚空。有些东西,我们注定不能紧紧握住,时光的风暴会带走它能够带走的一切,唯有彼此靠近相互赠与的那一份温暖,可以在心灵中永恒存在,让我们在每一次怅惘与失望的时候,像一朵恰如其分的火,陪伴我们熬过凛冽的岁月,哪怕,我们只是在彼此的生命中短暂地路过。
有那么一些人,就是愿意为你伸出温暖的手,等你靠近。
沿校门口往北有一条小小的街道,一个卖菜的老婆婆,每一天都会风雨无阻地站在路边,守着一堆嫩绿的蔬菜,平静地等待人们前去光顾。有时候,我也会偶尔在她那里买下一棵白菜或者几棵葱。尽管时间过去了好几年,我们都成了彼此的熟人,但在我看来,她终究是一个卖菜的老人,不过是众多熟悉的陌生人当中的一个罢了。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年过花甲的老人,却渐渐地,让我感觉到她的眼神和话语有着母亲一样的味道。每一次我经过她面前的时候,她都会投给我极其温和的笑容,目光里溢出母爱的光芒,有几分疼爱,几分关切。买菜时,她会在我付了钱之后,再从篮子里抓出各种各样的蔬菜塞进我的袋子,而且,远超我原本买下的分量,无论我怎么拒绝,她都会固执着这样做。甚至,在我后来不再打算去她那里买菜的时候,她只要一见我拎着一个购物袋经过,就会追上来塞给我一大把,白菜、辣椒,或葱与蒜。
接受一个收入微薄的老人无缘无故的馈赠,让我很是不安,终于有一天,我试着拉下脸来制止她。老人在我的严词拒绝下,捧着一大把蔬菜,依然温和地笑着,不过,脸上有些慌张与尴尬,因为站在她眼前的,是一个从来不愿意跟她多说几句话的所谓的知识分子。僵持了几秒,老人费力地嗫嚅着嘴唇,用一种极为小心又卑微的语气说:“宁老师,你是我的家乡人呢。”我心头一惊,继续追问,老人告诉我,她的娘家就是我老家的那个村的,那个村以宁姓居多,她也是知道我姓宁之后向别人打听,才知道我们是老乡……原来如此!
一个嫁出来几十年已经被家乡彻底遗忘的老者,却因为一个来自于老家的后生,而想方设法馈赠给他廉价而又昂贵的温暖,而且,一直以来,这个后生,都将她视为一个身份卑微的陌生人。
冬天到了,这样的温暖还在持续,但我并不能给老人什么,只是为她写下过一首诗,叫做《卖菜的老人》,刊登在市报上。我知道,她永远也不会看到,但我相信,老人一定能够感受得到我的身上被她的温暖照亮的一份亲近与善意,每当看见我,她的内心,或许也是微笑的。
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尚且如此,那么,应该有太多太多的人,值得我们用平等与真诚去靠近,靠近,我们就可以互为取暖之火,哪怕,冬天多么冷,多么漫长!
趣说冬至
文/周礼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冬至日的低吟浅唱。自古以来,冬至都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早在春秋时期,古代天文学家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法,测定出了冬至大约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分界点。冬至过后,气温由舒适转入寒冷。九九歌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一年四季,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而冬至就是一九的开始,为真正意义上的寒冬拉开了序幕。
同时,冬至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这天,民间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习俗。
冬至祭祀。《周礼·春官·神仕》中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在这一天,皇帝要亲自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也要向故去的亲人祭拜,其目的在于祈求上天和家人的保佑,消除病灾,幸福平安。
冬至庆祝。《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开始回升,是一个吉利的好日子。所以在冬至前后,宫廷要挑选乐师,鼓瑟吹笙,以示庆贺。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辧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到了唐宋时期,冬至节更加隆重,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换上一身新衣服,摆上一桌丰盛的酒席,大家载歌载舞,互相祝贺,其热闹场面犹如过年。
冬至吃饺。陈志岁诗云:“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在我国南方地区,每逢冬至,人们都要煮上一锅汤圆(意为团团圆圆)。一家人围桌而坐,一边聊家常,一边吃汤圆,其乐融融,喜气洋洋。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冬至这天则有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他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吃的饺子。
冬至进补。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古人认为,冬季“生机潜伏、阳气内藏”,应讲求“养藏之道”。意思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佳时机,因为冬天进补能更好地发挥食物和药物的功效,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在冬天吃些滋补的食品,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冬至静养。《后汉书》中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古人十分讲究修身养性,他们认为冬至很适合静养,因此在冬至这天,朝庭颁布,官员要放假休息,军队停止待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人们要么走亲访友,以美食相赠;要么留守家中,尽享天伦之乐。
这不,那边锅开了,赶紧盛饺子了……
冬天里的那场雪
文/老叶
隆冬季节,一扬大雪悄然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从早晨开始整整下了一天,可还是没有停歇的意思。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线,在雪花的掩映下浑然一体,被彻底改变了本来面目,这里便成了雪的世界。
望着窗外的大雪,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儿!
那成群结队踏雪嬉戏的孩子们呢?箩筐下那饥肠辘辘的小鸟呢?那些猫冬的人呢……?猛然惊醒,原来是联想起了儿时冬天里的那场雪。
生活在北纬40度线左右的人们,一年中约有半年的时间要与雪打交道,所以他们对雪是那么的了解和熟悉。每年十月中旬开始,雪就像一个精灵不期而至了。初时悄无声息,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把万物打扮成了银装素裹。
在雪的世界里,一定有孩子的憧憬和希望。女孩子们在院子里堆上一个漂亮的雪人,象征着幸福与和谐。半大小子们之间展开的一场场激烈的雪战,又诠释了原汁原味的本土运动竞技,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充满了情趣。
在这个季节,同样也是大人们最清闲的时候。忙碌了一年的他们,此时正在延续北方地区数百年来特有的猫冬习俗。
打开了一坛子老酒,前后街的小哥儿几个坐在火燎燎的炕头儿上开怀畅饮。关键不在乎谁的酒量有多大,为的是大碗喝酒图个敞亮、来个痛快,再借着酒劲儿把天南地北来它一通神侃,不醉不罢休,那感觉特好。
摊开了一副老纸牌,东西院儿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围着堂屋地里的八仙桌子,甩开了“么鸡、二饼”。输赢对于她们也并不重要,为的是宣泄了东北老娘们儿那个疯、那个彪、那个泼、那个浪的那股子劲儿。
“大棉袄子二棉裤,哪怕它零下四五十度”,“一九二九人冻手,三九四九冻死狗”。
民谣确实有些夸张,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也着实是忒“土”了点儿,生活的内容也不得不承认相对是单调了一些。不过他们对生活的理解的热爱;由其是那种与天斗、与地斗苦中取乐却其乐无穷的情怀和境界;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纯朴、真诚的交往等等,恐怕现代人是无法与其相比拟啦。
……
就好像是做了一个梦,转瞬间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花甲子。然而儿时的雪,却始终在内心深处珍藏,让我时常想起那天、那地、那人。
农谚说:“瑞雪兆丰年”。
东北的冬天
文/尚书华
在南方人眼里,东北的冬天就一个字——冷。
的确,冷,是东北冬天的标配;冰天雪地是其样貌。倘若哪年冬天因雪小冷得不甚,东北人就会像成都人嫌火锅辣子不够辣似的直嚷:这是咋了!怎么一点冬天的味道都没有?这倒并不是说东北人多么喜欢冬天的寒冷,而是骨子里的基因早已习惯了这种气温。
东北的冬天是漫长的,是不能用节气准确划分的。假如把第一场雪和最后一场雪之间算为冬天,那么东北的冬天可长达近半年之久。从暮秋到早春,东北人从劳动作业到吃穿住行,从旅游观光到娱乐消遣,都与寒冷相伴,与冰雪相随。
东北人对四季的感受是模糊的,他们习惯把四季分成两季:夏天和冬天。这是因为在东北,春天有好大一截是当冬天过的,秋天亦然。春天来得太迟,秋天去得太早,愿望中暖和的日子只好由夏天向两端延展。把春、夏、秋三季打成一个包,这样似乎会觉得东北的夏天亦很长,起码占了全年的“半壁江山”。
东北人渴望温暖的日子久长一些,是因为抵御寒冷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和代价。与南方相比,蔬菜需要冬储,衣服需要更厚实,屋子需要取暖……就连满街流动的小汽车都需要格外备一套雪地胎。突如其来的大雪会给生活带来诸多麻烦,好在东北人早已经适应了这些,把天寒地冻的日子同样过得红红火火。
有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亦可以说:一方环境塑造一方人。大雪和寒冷塑造了东北人粗犷、豪爽、坚韧、幽默的性格,滋养了他们的思想、文化、语言风格。东北人豁达地感谢冬天,假如没有冬天,岂有东北人鲜明的个性?
寒冷,让东北人变得干脆直率。无论男女,待人处事,很少磨叽,像三九天的冰溜掉在地上嘎巴脆。东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无论是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性格大多粗犷、豪放。细想,这种多民族共同品质的形成,一定跟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由于寒冷,东北人冬天的穿戴是臃肿的,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几乎都是:男人,狗皮帽子靰鞡鞋,棉手闷子大皮祅;女人,则是用花被面布做成的花裤花袄,再扎上一个或黄或绿的艳色头巾。东北人冬天的这副形象在人们心里似乎成为了一种定式,直到今天,在好多舞台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东北人仍是这身打扮。其实,当下冬天里的东北人,那叫一个追潮、时尚。人们身着各种款式的棉装、皮衣、羽绒服,如多彩的线条在城市里穿行流淌。郊外滑雪场年轻人的装束更是充盈着时代气息,各种色彩的运动装,象一朵朵艳丽的鲜花在雪白的大地上绽放。
东北的冬天依旧寒冷,广袤的田野仍然是冰天雪地。可不同的,是东北人的生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过去,无论城市乡村,中秋一过,家家户户忙着运柴运煤,储粮储菜,准备过冬。白菜、萝卜、土豆,是东北人过冬蔬菜老三样,再腌上一缸酸菜,放进地窖里,一吃半年。现如今,城市居民都住上了供暖楼,地窖储藏蔬菜已经成为遥远的故事。走进菜市场,时令菜蔬比比皆是,南方应季水果赤橙黄绿摆满柜台,让人顿时恍若置身异地,骤然忘掉了室外正是大东北的数九寒天。
多少年来,东北的农民喜欢“猫冬”。其实,哪里是喜欢,只缘无事可做。现在不同了,温室大棚让他们整个冬天都在忙活。芹菜、韭菜、茄子、辣椒;草莓、蓝莓、西瓜、樱桃;香菇、平菇、榆黄蘑……每一处温室大棚都是冬天里的春天,生长着农民的希望和梦想。要说“猫冬”的也还有,是“猫”在家里开电商——依托互联网,不用出门,就把自产的农副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任凭户外大雪封山,也封不住农民来钱的道。
从大、小兴安岭到长白山脉的浩瀚林区,冬天里再也听不到林业工人伐木的油锯声和运材小火车的阵阵轰鸣,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利用荒山旷地新建的滑雪场。谁也想不到,被东北人诅咒了千百年的大雪,如今成了可以换钱的宝贵资源。从四面八方来到雪乡的人们,满怀兴致,游冰城、观冰灯、看雾淞,滑雪、滑冰……寒冷给了他们别样的刺激,雪场给了他们全新的体验。到了晚上,坐在民宿火炕上,听着“二人转”,守着炭火正旺的紫铜火锅,把切好的羊肉、酸菜丢进热汤翻滚的锅里,趁热实惠地捞一筷子,再闷上一口直燎嗓子眼儿的60度本地老白干,把浓浓的东北风情火辣辣吞进了肚子里。
东北的冬天变得不再空荡寂寥。从城市到乡村,处处迸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东北人乐观地意识到:自己改变不了冬天、改变不了寒冷,却能够改变自己、改变生活。
雨季
文/琉璃岁月
雨一直下,很冷很凉,在春寒料峭里等待一个夏季的到来。
喜欢初春的味道:那夹杂的呢土气息的感觉让人心旷神宜。那蒙蒙笼笼的薄雨笼着轻纱,梦一般的世界,梦一般的感觉,给人一种凄婉迷离。鹅卵石上的少女的尔咙软语,那是一种江南水乡的少女的恬静谈然。湿鹿鹿的江南,有如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有着一种矿古多情的古典美。只是《雨巷》是写悲的,是正值作者失恋时所着的寄情诗。多少会使人也陷入悲调之中。
喜欢夏天的夜晚,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仰着头,望着满天的繁星,一闪一闪。开始寻找北极星在哪里。北抖七星又坐落何方,还有那射手座的位置……那感觉真的很美很美…微风佛面,闭上眼睛,不知不觉已经沉睡了。记忆中的夏季,白天不会很热、天空很高很蓝。那时候家里经常会拿棉被出来晒,用椅子垫着,我们一群可爱的孩子就在院子里面玩游戏,在棉被底下穿梭着,在四周追逐着。笑声闹声打成一片,那时候总会有大人们用责备的口气对我们说“小心点别跑得太鲁莽了”。可是我们还是照样的疯,那是一种还没洞悉世事,天真无邪的感觉,真的很爽。
当记忆的闸门已经关闭。洒落满地的记忆珍珠已经无法再串起了,就这样让时间带走了遗失的美好。
如今还是很喜欢夏天,站在太阳底下,撑着一把太阳伞忘着日落的方向。是否也有我童年追逐的日光…
秋天是大多文学墨客寄托悲愁的季节,有如婉约派诗人李清照笔下的梧桐树:寂寞又凄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有孤舟。笛在月明楼。 这是李煜笔下所描绘的江江南秋景来表达自己囚居生活的愁苦与难堪的凄凉情怀。 不过,我还是喜欢秋的,不只因为它给人一缕缕的愁丝,也因为它的空旷高远 。
在秋天的傍晚一个骑着单车,来到那广袤的田野边望着水天相接的画面,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看着那依望无际的空间,就想到毛泽东的那首诗: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那是毛泽东的英雄豪迈。
至于冬天,那是个萧条的季节。到处都笼罩在依片白色的之中。在北国我可以看到万里雪飘,可惜我长在南方,依个江南水乡。没看过雪 只见过那滴滴答答的雨从屋檐上滑了下来 形成了依条条水帘。给人依重湿漉漉的感觉。所以我不喜欢白天下大雨,我喜欢在晚上依窗听那世上最动听的音乐——雨声。真的很美很美。
今年的冬天还没到,我是怕冷的,所以我不大喜欢冬天,因为冬天给人一种冷漠和不近人情的味道。在残冬腊月里,我为自己和家人祈福,希望他们身体健康,不要感冒。
冬天是一场修行
文/非白
闭上眼睛,合上手掌,打开心扉,每一粒尘埃都生出一朵莲花。
有些冥思,或者不拿出来才是深刻的,就如冬藏,一旦曝光便减了尺寸,多了质疑。在这个人越来越显得年轻,心越来越长得着急的城市里,奔向春天的路,却也是从冬天开始的。
冬,在你之上,使你安宁。是离开花花绿绿才见得的纯正岁月。暖阳里每一丝光线都是一种记忆的仪式,开出一缕清浅的幽香。雪色下多少场景定格于某个琴韵清淑的冬夜,迷散着一股咖啡的味道。脑海中灵魂旖旎的描摹,穿越了时光的斑驳,盛放在四季之外的第十三个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朝圣的路,路上有一座圣殿,放着所想。如果可以,就从出生,一点一滴地经历,成长,慢慢地体会。迟缓厚重而又拙朴雄健,不急着把自己献出去,等一等生命的沉潜。或许就会知道人生其实是一种给,给落叶秋风,给花儿芬芳,给满目苍夷,给五味杂陈……生活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在这个都市的浪潮里罄竹成书。
越往年龄上走,越有天然的信奉,越有从形式奔向体悟的过程,越从世俗人心里长出自己的风骨。深厚的过往,熟悉的现在,梦想的未来,于渺小处长成,每一段都是一场修行。
当美不是拥挤,而是清浅;当迷眼的花枝退去,绚烂退去,人们可会忘记现象而洞见根本?当拥挤了各种情绪的岁月里,发现没有不受限的人生;当头发掉得不用剃度就可出家的年龄,能不能放下身边的一切,见心见性?如果越低级的越容易存活,越容易变通,会选择刀刀见骨还是学着一只被切断的蚯蚓变作两条修复完整?
如果冬天是一场修行,随缘分享,易是布施。如果生命的修行展开,你是否心生欢喜,忍辱,精进,禅定?或者超越梦想,各自修行!
生命的醇香
文/山涧叶笛
春节依旧会买些鲜花来装点一下气氛,一大束百合,幽香满屋。从夏天一直养着的富贵竹虽已经盘根错节,却没能熬过冬天,江南的冬天到底不比海南,还是有威慑力的。再说这竹一旦加了修饰也就容易变节,更何况是“富贵”。于是便想起敢于挑战时间的唯有气节。
我看会七伤拳的也只有时间吧,岁月的刻刀划过有痕,谁都敌不过。他既能将磐石风化,也会使米粟成酒。人们多用季节来类比自己的心态,由勃发的青涩,到成熟的馥郁,再到知足的安详…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世间万物无一能逃。丰子恺在而立之年即感觉生荣不足道,而喜欢赞叹一切死灭。能看清垂老的贪婪,愚昧与怯懦的人,是何等谦逊,悟达与伟大。青年人因恋爱不成功,而惯说生生死死,那是幼稚的浅薄,死并不意味着永恒啊。什么能逃得过时间的打磨?
古人用煮米来譬喻做事的质量。生米煮成熟饭,是最快,但是最低级的成功,在今天的快餐文化里,到处可见这种速成,也如王安石所说的“不受之人,且为众人”;把米碾成面粉,做成各种点心,费时较长,但却比米饭更有味道,追求品质的人会耐心打磨自己的生活,让人生更有质量;而那些把米经过发酵酿成美酒的,用了最长的时间,做成了最精美的食品,那是需要耐心和历练的。一种情感,一种产品,一种文化,…有了时间的洗礼,才会成为有生命力的事物。
林语堂参悟佛道二家的区别在于:佛家要求一个人无求于世;道家要求一个人不被世人求。他晚年崇尚庄子那种无为的淡定明哲思想,那简直就像冬天的老树在回眸春天小草的萌动。生命不止,酿酒不停,老树你也不是一天长成的啊!
春天是一本绿色的书
春天是一本绿色的书,书中记录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故事。第一页,一个关于我的故事,一个绿色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冬天。
吃过早饭,我像往日一样悠哉悠哉地向文渊楼走去。今天,就算我已被裹得里三层外三层,仍被冻得瑟瑟发抖,那无情的寒风扬起我凌乱的短发。
这时,一阵芸香飘进了我的鼻子,饭菜?不对!不是这种味道,是花。我暗暗地想着,脚情不自禁地追着香味……,一株墨黄色的腊梅印入我眼帘,风还“呼-啦啦……”地吹……
“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我不禁念了出来。至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拿梅花成就千古诗篇,不正是因为它愈寒愈怒的精神吗?
我走近了,墙角的梅散发一种迷人的魅力。醉人的香气,高雅的姿态,好似一位优雅的贵妇人,更重要的是她那不屈不挠、卓尔不群的精神打动着我。
冬天,万物都沉睡在冬爷爷的怀抱中,连我也像一个没睡醒的狮子,懒洋洋的。可是她——梅,高雅挺立,愈是寒冷、环境恶劣,它的花开得愈艳、愈香……
静静地伫立在这儿,久久沉浸于这浓浓梅香之中……
冬天的故事,春天一章绿色的希望。
30多年前的鱼冻子
文/赵柒斤
童年的味觉往往延展人的一生,好吃的、难咽的食物会时常自动“冒”出来“逼”我咀嚼。每到冬天,作为童年常吃到的美食——鱼冻子便是其中之一。
或许有人会嘲笑我,冬天才可吃鱼冻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诚然,现今一般家庭都具备随时能吃上鱼冻子的条件。但电冰箱或冰柜“摧熟”的鱼冻子,无法与童年常吃的用野生小河鱼烹饪的、自然冷冻的鱼冻子相提并论。
小时候,一年四季非雨雪天的下午,均见到一两个手拎竹鱼篓、肩背四角鱼网的卖鱼人满村转悠,出售他们刚从小河沟、山塘里捞来的“混合型”小鱼。那些小到不足一寸、大不过半斤且掺杂虾鳅等野生混合水产品,却是煮鱼冻子的天然佳料。
每次母亲买了活蹦乱跳的“混合型”小鱼,我就像影子似地尾随着她转。也从母亲那儿学到了烹饪鱼冻子的方法,先杀鱼,后清洗沥干,再用食盐腌制八九分钟,在烧红的铁锅里放些菜子油,将小鱼倒入,像炒米一样煎到两边泛黄后放盐加醋加酱,然后撒一把蒜子和姜片、一把干辣椒壳,接着往锅里倒水,合上锅盖。再任文火慢慢煮着,直到煮出一锅浓稠的白汤,撒些葱花,鱼便可吃了。若冻鱼冻子,只要将它放在菜罩下放一小时就行。若用大鱼做鱼冻子,则先吃掉鱼肉,再把连头带刺的鱼汤存放一段时间。我父亲最喜欢吃鱼冻子里的鱼头和鱼刺。父亲说,鱼冻子里的鱼头和鱼刺可不是一般的鱼头、鱼刺,都称得上是“盖天古佛”。现在明白了,因为小时候我们兄妹都无法应对鱼冻子里鱼刺的挑战,所以他要将里面的鱼刺“挑”尽,才放心让我们的小嘴在鱼冻子里“信天游”。用今天时髦的话说,这叫“鱼冻子里的父爱”吧!
而用不必吐刺的混合型小鱼煮的鱼冻子,父母任由我们吃。冬天吃鱼冻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用冒着热气的米饭“捂热”再吃。一小块如膏似脂的鱼冻进嘴,混嚼着姜、蒜、葱、醋、椒等清冲气与乳状的鲜润软温,那滋味真赛过神仙,就连“捂”鱼冻的米饭也格外守冽清素、咸浓香口。我清楚记得,有鱼冻子的那餐,我肯定多吃一碗饭……
如今,即便山区老家,也很难吃到童年冬天常吃的鱼冻子。不是气候变暖冻不了,而是野生鱼的逐渐凋零。父亲说,现在小河沟和山塘里的野生鱼刚“长”出来,就被人用电捕器或农药毁灭性地“捕捞”殆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鱼冻子已远远超出了我单纯的食欲诱惑。我更在乎、更眷恋的是那份亲人之间的情感和它所带来的家的温馨,以及老乡们的“共享”观念:不会为吃独食去破坏水源和使用电捕器。所以,如其说我是对30多年前冬天吃鱼冻子保留着一份念想,不如说是对当时人的淳朴和原生态的环境心存依恋。
岭南之冬
文/廖君
都说广东没有冬天。
岭南地区秋冬难分,四季不怎么分明。
四季常青,常青四季。
当从烟雨迷离春花烂漫的江南走过,当从大漠孤烟夏阳高照的西北穿行,当在秋枫艳野层林尽染的皖南徘徊,当在瑞雪纷飞千里冰封的白山黑水行走,泱泱神州,四季清晰,东南西北中,风景各异,气象万千。
唯岭南,长年都是一种不变的色调。
好长一段时期,我常常在秋冬的季节里,眺望五岭以北、以东、以西,羡慕地域邻里的魅力。那里有苏杭妩媚的春天,那里有河南夏麦的丰收,那里有贵州七彩的梯田,那里有长春的素裹银装。我常常在秋冬的季节里,思念他乡的美好。
其实,去过粤北的帽子峰、桂林的海洋乡,踏过韶关梅岭古道、广州石门森林,游过北部湾、三亚湾,收摘过两广飘香的瓜果,你会惊艳岭南之秀美。
岭南的冬天,生命从不落寞。当你无法承受北国的严寒,赶快逃到岭南吧,在广东广西或海南岛,可以享受如春的温暖。温暖的季候,是大自然对南方人的恩赐,四季常青其实是生命的主流。在这里,难找枯枝败叶的影踪,难觅残柳颓花的痕迹,只有绿,只有让你无数次审美疲劳又不得不惊叹的生命色,原来是如此珍贵。岭南之绿,是地球的本色,是生命的精灵。因为岭南之绿,生命在这里从不落寞。
岭南的冬天,张扬姿彩斑斓的秀美。“莫道岭南冬更暖。君看,梅花如雪月如霜”。相比北国茫茫的冬日雪景,岭南的冬天姹紫嫣红、五彩缤纷。除了四季绿,红的枫叶、黄的银杏、粉的牡丹、紫的薰衣草,美人蕉、木棉花、翠蝶花、杜鹃花、禾雀花争相绽放,野菊花、红花荷、桃花、黄风铃、宫粉紫荆竞相斗艳。
来从化石门赏红叶吧,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感受广州的香山。来梅岭上看香雪吧,古道上梅花已等千年,回眸“驿外断桥面,寂寞开无主”的山野之美,“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来茂名品李花吧,“万亩李花竞相开,香雪美景今又来。”信宜万亩李树绽放,漫山遍野雪茫茫。来桂北的海洋乡、漠川乡观银杏林吧,山青水漾,不经觉间你身陷油画,那是一种明黄间以金黄的靓丽,在漫山遍野中屏息轻踏落叶,一不小心扰了千年银杏树的精灵,错落的民居,安静古村落,清溪菜地,稻田和黛黑的远山,美得惊心动魄。再来湛江和三亚看海吧,这是南中国沿海,唯美的海湾湛蓝如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岭南的冬天,收获果实的丰硕。在北国冰封千里万物凋零的时候,只有岭南才最有滋味。应景的水果琳琅满目,德庆贡柑,四会砂糖桔,梅县金柚,新会甜橙,廉江红橙,草莓,青枣,湛江甘蔗,高州香蕉,化州杨桃,广西百香果,海南石榴,火龙果。只有在隆冬,才会体现岭南的物阜年丰、安居乐土。生鲜蔬菜应有尽有,青椒,青瓜,萝卜,卷心菜,小白菜,生菜,菜心,芥菜,油麦菜,洋葱,椰菜,芹菜,菠菜,莴苣,西洋菜,韭菜,香菜,生蒜,芥兰花。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岭南才能源源不断为偌大的北方输送果菜。
如果你从北方来,你会爱上这片土地。
岭南的冬天,是最有生机的冬天,最温情的冬天,最斑斓的冬天。
在隆冬的时候,中国五岭以南有一方风水宝地,让候鸟栖身,让生命孕育。
岭南之冬,温暖中国。
冬天里的乞丐
文/姚新锋
从绍兴回嘉兴,路过杭州时,在经钱塘江转下沙途中,我看见了一位乞丐。
乞丐是最卑贱的行业了,丐帮之名终究没有洪七公在时那般响彻江湖,反而低下,卑鄙,邪恶,肮脏,丑陋等等,这不是我的观点,这是多数世人的行为所暗示给我的。
那天中午,钱塘江北岸是阴沉沉的天色,厚厚的云层,阻隔了世间所有的光彩,而我在一场轻睡后,醒来,倚靠在玻璃窗里,眼看着匆匆忙忙的车辆与行人。
一盏红灯,在十字路口分流了人群。
眨眼间,数十辆甚至是数百辆汽车,开始排起了长龙,大卡车、面包车、小轿车等等类型的车子,占满了三个车道的大马路,尊贵的红色轿车、威严的黑色商务型轿车、烂漫的金黄色轿车、忧郁蓝的轿车等等,五彩缤纷的,像是春天里的艳丽的花海,更不必再说品牌了,那许多都是穷尽常人一世都不敢奢望的。
这时,走来了一位可恶的乞丐。
无耻的乞丐竟然趁着大伙在红灯路口停车的片刻,拿着个塑料碗,在车窗前,点头哈腰地讨钱吃饭。
这种事,我见多了,绍兴的商业街上,随处可见跪地磕头的、拦路乞讨的、爬到脚边求金钱的种种乞丐,方法多样,情形惨凄,见了都让人瞠目。
我只是想看看这个乞丐会怎么做。
我是第一次看见如此大胆的乞丐,胆敢穿梭在马路上,趁着红灯要钱,何况是在省城!
他点头哈腰,像是慈禧太后面前的太监,卑躬屈膝着,还满面奴笑。
连续看他走过了三辆轿车,我忽然发现,他其实长得挺帅,远远望着,年纪似乎也不比我大多少,约莫二十七八岁,瘦削的脸上,还算白净,当然也能说是苍白,可能是涂了面粉之类的美白粉吧。
头发长了,遮没了双耳,延伸到后脖子里,额前,还生着短短的胡须渣子。
我心想,还是年轻的帅哥,这道菜,可以去卖钱啊,何必做乞讨这类活。
他一手握着塑料碗,一手拿着块破旧的灰色毛巾,每走到一辆轿车前,他就使劲地在司机前方的窗玻璃上擦拭,我看着他的右手运动,平均是擦拭五到六圈,等擦拭完毕,他学着哈巴狗的模样,对着窗里的司机摇着塑料碗,嘴唇鼓动,似乎还在说什么,只是我听不见那些乞求的语言了。
那司机,双眼如死鱼,一直目视着前方的红灯,竟死不瞑目般,眼皮都不动。
他只得默默地离开,他转到后头那辆车时,我忽然发现,他的下半身,他竟然是拄着拐杖,用拐杖支撑着,在马路上移动,而双肢轻飘飘地,如行云中。
哪怕是如此,他动作依旧灵敏,眼看着车子里的司机,朝着他张嘴怒吼,且拼命得挥拳作打样子,他眼睛一转,身形如鬼魅,飘向了另一个车道的女司机。
女司机不慌不忙地去拿包,我看得出来他面露的谄笑更浓了,女司机慢慢地从包里拿出面绣花镜,然后静心打扮起来,一会儿对着眉眼,一会儿对着双颊,我看了都觉得她比夜店里的女子都美貌百分!
他似乎是失望的,身形陡然飞到了又一辆车前,又是一具僵尸的司机,隔着厚厚的玻璃在死不瞑目,还有个司机直接靠倒在方向盘上睡觉,开车简直是太辛苦了!
红灯绿了,车辆启动了,我看见他,独自撑在马路的边缘,冬风吹着他的长发。
他的脸色,那一刻不知道是悲是喜,他的眼睛望着茫茫的车流,不知道是变成了麻木不仁的白痴,还是内心歇斯底里的哀伤与痛楚。
我乘着车走了,望着他远远地消失在繁华的道路上。
云层又厚了一团,寒风隔着玻璃飒飒吹来,我不禁浑身一缩,客运车里的人们依旧在安详着舒适的生活,或者听歌或者看视频,或者安睡着或者盯着手机屏幕。
我想,我是留恋他的。
像是传说中的,那位乞丐,穿越了黑夜的坟墓,跋涉累累江河,最后站在人世乞讨的道路上,欢声歌唱,唱自己像是啄木鸟,要去叩响春天的家门,
我想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想起了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的唐人,还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在天涯的断肠客,更有的,是连诗歌都不懂、连歌声都不会唱、完全是浆糊脑袋的那些同胞们,他们又该是如何去讲述心中的血书呢?
快到家的路上,我看见了一位年轻的帅哥,我真想,走下车去,抱着他,给他一个亲吻,我想告诉他,其实还是有些温暖的,冬天虽然很大。
(尾记)
这个国家的许多世人,是有冷漠的,是有莫大的歧视,他们喜欢怀着一种我是尊贵、你是卑贱的心理,去看别人,特别是那些穷困潦倒、支影踉跄的边缘人,我不知道这种病态的思想观念,何时才能逐渐消灭,人心何时才能拥有平等、自由、善良、宽容等等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不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渴望,而是更多的去理解他人,我想,是不是能够多给冬天里的人,一点点火焰呢?
活着已是不易,何必争相践踏尸骨!
2012-11-29清晨家中
冬天的树林
文/宝窗闲人
说“境由心造”,说“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我的理解是:只要你看这个世界是美丽的,它就会还你一个惊喜。
春天的树林是生动的,柳丝袅袅、草缕茸茸;夏天的树林是开放的,百鸟争鸣、百花争艳;秋天的树林是美丽的,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那么冬天呢?
走进了冬天的树林,积雪覆盖了落叶,脚踩上去软绵绵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是同伴随行的脚步。说秋天“疏林如画”,现在则画面消失而更加稀疏了,都能透过林间空隙看到对面的行人。林中隐藏了许多秘密,我是从雪地上的各种脚印看出来的,这里发生的一切都留下了可供分析的信息。可是春夏秋这里会发生更多的事情,人的、动物的、人与动物的,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却只有季节的变幻与草木的枯荣。其实更神秘、给人更多猜想的就在这三个季节。比较起来,冬天则更单纯、更简洁、更明快,也更使人平心静气。
几天前,偶尔与那位焦大哥说起几句山里的事,让我也回想起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天,带一个知青排去深山里采伐的往事。住“木刻楞”、吃冻干粮、喝雪水,喊“顺山倒”、赶爬犁、“倒套子”,撵野鸡、追野兔、采野果……都很有趣,甚至很浪漫。大山果真是一个广阔天地,与世隔绝又和具有灵气、野性和年轮的树木在一起,人的思想一下子被净化,心胸和视野也豁然开阔起来。
冬天的树木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韵味、各有各的看头,与其它季节比起来,虽干枯却不失尊严,虽单调却依旧丰盈,虽萧疏却仍然美丽。那白雪压枝头,青苍苍、浓郁郁的是樟子松;那眨着迷人笑眼,直立挺拔、傲视群雄的是白桦;那精瘦枯干,长着一头乱发、藏着精巧鸟巢的是杨柳。看那柞树叶子还没掉呢,只是呈土黄色,无精打采的,已经不那么耐看了,但在它的兄弟中却几乎是“硕果”仅存者,我不禁还是为这些顽强的叶子们感到骄傲。
来到秋天时我叫茱萸的那一丛树下,发现果实还在,只是已经由红变紫,一串串地还挂在树上,好象在等着我来证实。前些天看电视,讲的正是这茱萸的故事,记者们也为找到它们而费尽心思,最后在成都附近的山里发现了一大片。我仔细地看,那些成熟的果实却是黑色的,让人很失望——我把眼前的这棵树当成了茱萸,无疑是错的,而且,也许只有南方才有呢!
冬天是自然界中万物养精蓄锐的时候,当然包括树木。我想,它们只有在积蓄了足够的能量以后,才能在这适者生存的环境里,再为增加一个新的年轮而生长。这个冬天已经过半,但愿这些树们能在这无人打扰的时候,安生生静悄悄地好好休养生息……
冬天补得好 来年生病少
文/耿立文
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冬天进补除需要考虑到地理性因素外,还要考虑个人的体质因素,譬如冬天手脚容易冰冷的人适合“温补”,体质好的人则适合“凉补”。总而言之,进补时应神补、食补、药补、酒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神补:就是注重养神。精神上要积极向上,保持乐观,多做一些安静的事。中医认为:稳定的精神、情绪,对人体脏腑气血功能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神志反常、喜怒无度、思虑太过都能伤神。冬季神补应顺应冬季收藏之性,通过经常闭目养神,让大脑得到休息和净化;日常生活中,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参与无原则的争执和较量;经常宽慰自己,到郊外登高望远,使心境开阔、宽容大度,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食补:食补以补阳为主,但不可过于机械,应根据自身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阴虚之人与阳虚之人的饮食是有区别的。阴虚是指精、血、津液亏耗,其表现为面红上火、口腔咽喉干燥,干咳,口唇皲裂,夜出盗汗、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这类人宜防燥护阴,滋肾润肺,可食用柔软甘润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芝麻、蜂蜜、百合等,忌食燥热食品,如辣椒、胡椒、大茴香、小茴香等,以免化热伤阴。阳虚之人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神疲乏力、怕冷等,应食用温热、熟软的食物,如豆类、大枣、淮山、桂圆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鸡肉等,忌食黏干硬生冷的食物。
药补: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人,在神补、食补的同时,也可以用些药物进补。大雪节气常用的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枸杞等,可和肉类一起做成药膳食用。
酒补:酒为百药之首。大雪时节,天气寒冷,适度饮用些白酒,有温通血脉、促进血液运行、抵御寒气的功效。酒对应八卦中的坎卦,而坎应肾,酉时则是肾经最旺之时,肾能藏住精气。因此,喝酒应尽量在晚上。若配合养生调理则效果更佳:手指凉、气短者可用酒配合补元气;后背凉者用酒配合温补肾阳;腹胀而便稀不爽者可用酒配合健脾;眼干涩者用酒配合养肝阴。酒也是双刃剑,凡面红或绛及脾气急躁者不宜饮酒。
极寒天的回忆
文/西域土猫
阳光那么明媚,窗外却狂风大作,正是北京十几年来的又一次极寒天气现象,正好赶上周末,孩子不用上学,很多人不必上班,算是幸运。只是苦了不得不外出的人。
这样的天气,走在外面除了加紧脚步就是一路小跑,遮住鼻子和嘴巴,风瞬间穿透衣服凉到骨子里,所以,不管北京暖冬的概念多么深入人心,今后还是要储藏几件霸王极御寒装备,以防不测。
北京的极寒其实要与老家内蒙古的天气比起来,还差着远呢,这才零下十几度,老家内蒙已经是零下四十多度。而且,内蒙古冬天每日平均气温都是零下十几度的。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度过的冬日时光。
那时候,每日清晨睁开眼,就能看见玻璃上结满的窗花,形成的纹理成了我任意想象的世界,有时候他们像一片玉米,有的像人,有的像马,有的像花瓣。那时候,冬天的早晨分外冷,都是母亲早早起来生火炉,用燃烧很旺的柴火把家里熏烤得暖暖的,夹杂着一股浓浓的烟气味儿,我们才从被窝里钻出来。
奇怪的是,昨日,我又梦见逝去的母亲了,她就睡在我身旁,那么温暖,被子摸起来那么柔软,这样类似的梦境这几年时不时出现在我的梦境里,知女莫过母,如果,逝去的没有灵魂,为什么母亲时常来到我的梦里给我温暖和安慰。
那时候的冬日,伴随着上学与寒假过年,总是充满了等和盼。日子数着玩着盼着就过去了。记得我的一个小同窗,每天早晨我按时站在河岸上等她喊她上学,几乎是每天,大多数时候,她从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边吃边向我走来跟我说再等等,我一边冷的跺脚一边催促着。那时候,我记忆中都是稀少有早饭吃的,我怕迟到,家里人也不会为我一个人的吃饭而早早起来做好,有时候,装着前一晚吃剩下的烙饼去上学。同窗是个慢性子,做什么都是慢慢的,走路做事都慢,连说话都慢条斯理。我总是怕迟到,总是早早叫她,总是催促着她。她家就在我家房后,我们一起上学走了五年。
小时候,水资源很丰富,河里始终是有水的,到了冬天,河冰很厚,进入数九天,河中心裂开了缝,形成了两边高,中间凹凸的地形,记忆中的那条河好大,很长,不知源头不见尾,弯弯曲曲。但那是我们小学生期待已久的最好的交通要道。河面开始上冰了,催促着母亲给我做一双塑料底棉鞋,那时候真是傻到家了,其实塑料底棉鞋最冷了,还很容易折底断帮。反正不懂,穿着那样的鞋就为了滑冰上学,八里多地的路程,正常走一个小时多点,有了冰滑,我们四十多分钟就到了。每天早晨,河里就像滑冰场,非常热闹,靠河边住的小学生们成群结伴,划过的冰都是有规律的,上学都是在左边,一道一道白色的印迹,放学是滑右边道,有的同学摔跤了引起后面学生们的哄笑。其实,没有不摔过跤的。
我每日都看见我的同窗,她鼻子上沁出很大的汗珠,头上冒着大气,围巾的周围挂着一层白霜,稀疏的头发从围巾里解放出来时,头顶升腾起一股白色气体,久久不肯散去。
那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生活水平,每天走着上学走着放学,有的同学离家十几里地。压根儿就没有接送这么一说。
那时候的时间也最不值钱,每个人都有大把的时间在漫长的期盼中悠然渡过。放假了,一本42页的寒假作业早早做完,就是疯玩,没人管更没人给你压力。冬天玩的项目就很少了,除了玩冰车,就是扎冰鱼。河里经常围着一圈人看有人从冰里炸鱼,现在想起来真是搞笑极了,多大点事儿多大点鱼儿,花那么大功夫围那么大一群人观摩,无聊死了。
我们还跑到好几里地以外,就是村子以外很远的地方打沙枣。冬天,高大的沙枣树上除了稀疏的沙枣看不见一片叶子。爬树是男孩子的长项,我们就仰望着他顺便仰望着天空。偶尔撒下几粒枣,我们就开始抢着捡。至于吗,几粒干瘪的像珍珠那么大点的枣,酸酸涩涩的,几乎没什么果肉,那也抢,真是可笑至极。
那时候的冷才是真正的冷,过去家里的门把手就是铁插销,出来进去及时关门,因为特别冷,生怕屋里仅有的热量散去,有时候,早晨洗手如不搽干手,手就会立即粘在铁上,撤掉皮。出门,必须都得戴上围巾帽子。据说,也有人把耳朵冻没了,就是冻僵了,一扑拉脆生生掉了。这个我没亲眼见到。
不过,我经常看到有的人手和脚都冻疮了,人们经常问有没有偏方治疗冻疮,我姐姐的手小时候就有冻疮,一到冬天,它就像春天的草一样自然生发出来,我想肯定非常难受。
其实,经常处于寒冷气候,也就自然而然接受了,零下二十几度根本算不了什么。照样每天在外面疯跑着玩。那时候,生龙活虎般的热情盖过了寒冷。
烤火
文/王学艺
常说烟火人家,要是说谁家不冒烟了,也就意味着这家人去屋空了。
普通庄户人家取暖形形色色。最早多数家庭都有个火盆,和面的大瓦盆子倒扣,上面敷上厚厚的泥胎,太阳底下晒干拿掉瓦盆就是火盆了。
这火盆一个冬天都在堂屋中间放着。乡下人烤火的材料自然是庄稼秆,点着放里边火烧得集中,又不会弄得地下满是火星,安全方便实用。玉米秆、豆穰子是轰隆隆一阵着,着完暖烘烘一阵儿宣告结束。再耐烤的算是棉花秆,它材质接近木头,可燃性强,火力也大,余火延伸时间也略长。
木匠人家会烤锯末,这东西不冒明火,特耐燃,整个冬天火盆都烧着,屋里舒服暖和。没这个条件的人家,除了庄稼秆,还有烧树疙瘩的,这东西可燃点低,没锯末那样可不间断保持温度。
但并不是每家都天天有火烤。烤火多是家里有了外来人或重要客人招待才烤。庄稼秆是庄户人储存起来平日做饭用的。民以食为天,冷点儿不要紧,饿肚子才是天大的事儿,吃饭可比烤火重要。
印象深刻的是小孩烤火不但烧得衣服满是洞,还有闯下大祸的。小孩儿年少无知,平时见大人们烤火,也去模仿着比葫芦画瓢。偷了老婆婆的火柴,为了不让大人们看见,就跑到村外集体麦秸垛旁点了起来。由于离麦秸垛近在咫尺,地下是和垛连起来的厚厚碎麦秸。小孩子哪知什么利害,火一点着就蔓延开来,地下越烧面积越大,一下子就引燃到了大垛,熊孩子吓傻了眼,瞬间作鸟兽散。
麦秸是经夏天反复暴晒后打垛堆积的,集体几十头驴骡牛马整个冬天的伙食就指望它了,这一烧你说事儿大不大!
村里人发现后乱了套,除了大呼小叫还有人鸣锣吆喝奔走相告,男女老少端盆子提桶倾巢出动,架子车拉着柴油机水泵一路小跑到机井旁,幸好大家动作够快,没有酿成大祸。
日常烤火出事儿的也不少,烧着房子是常见的,严重的甚至有人被烧伤亡。要不古时候那些打更人,半夜三更提醒“防火防盗”就是这么个来历。不过后来采暖逐步让煤取代,防火防盗又加上了防煤气中毒。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围着火盆烤火的时代也就渐行渐远了。
人生的冬天
文/金磊
自然界的冬天那样地有规律性,人生的冬天却总是不期而至,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措手不及。而正是这不期而至的冬天,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福,什么是祸。看到了相互搀扶的身影,看到相濡以沫的真情,看到了平日里播种善因的重要,看到了自己曾经所犯下的种种过,种种恶。
抬起头来看看那洁白的雪花,看看那壮观的雾凇,还有那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挑的小冰灯吧!要知道,每一个季节都是有美景可以欣赏的。
擞擞遮寒的衣领,振作疲惫的精神,物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无势可以造势。既然上苍赐予我们智慧的头脑,我们又何必不去用它来改变自己的境遇,创造出想要得到的东西!
人生的冬天里,不要过于悲哀,也不要垂头丧气。先哲有言:“道者反之动,弱者道之用”。只要正道而行,这世间即便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
人生最给力的事情,就是从一个“杯具”中看出最美丽的风景!
冬日随想
文/江南鲁云
在清冷的严冬,瘦尽的花朵也已悄然退场,山峦与树木也在等待着春的畅想。渴望春天的生命,一如清风明月,上善若水,草长莺飞,融入自然之象,若眼中时刻有阳光,则心之田园便不会荒凉。延着岁月的脚步,看四季的风景在眼里穿梭而过,自在安逸,自笑浅浅,在品茶的乐曲中,让清宁的思绪蝶梦飞扬。
散步在赤滨湖畔,我看到在水一方,依水而居的寒梅正独自馨香。那朵白云多像是归鸿的影,在一穹碧空里印着芳菲的念想,也独自伫立于时光的回归线上。仔细清点窗外的浮华浅浅,然后落笔,于是,对着天空写下了美好的愿望。
生活总是美好,其实冬天里也不必用伤感装饰人生的梦,冻雨之后的山头与春暖花开时一样美丽,迎风傲立冬日的生命,本身需要勇敢和理智,这是不可或缺的一段路。在这个冷峻的季节需要用热情去融化,需要用情感去支撑,需要用梦想去超越。
用心书写,记录一些心绪,铺开净白的纸张,不需要尺度的拿捏,不需要分寸的丈量,只要顺着心意就好,平平仄仄的韵味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纵使经历了风风雨雨,纵使感受了悲欢离合,那也都是人生一路走过的岁月沧桑。
只待以后的日子记起,于悠然一笑的瞬间里,有喜悦飞扬上眉梢,有阳光滞留唇边,就会发现,还有什么能比心灵的文字更加珍贵?也不会有其它音符比诗意的美感更加悠扬。一直欣赏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刻哲理,开阔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眼光。可眼下的冬却有点不不正常,给人的感觉似乎阴冷而潮湿,那就再熬一段时间吧,想想春暖花开的日子,生命依然会活灵活现,依然会诗意盎然!
其实冬天自有冬天的风韵,冬天自有冬天的诗境,看那冬梅的冷艳,松柏的伟岸,翠竹的依然,都是生命书写的美丽诗篇!冬天是四季轮回中的片断,是生命顽强的伸延,萌动的土地,蓬勃的种子,暗涌的河水,游动的鱼儿,它们都在等待大地的复苏,共同期盼沸腾喧嚣的充满激情的春天。
越是这样的季节,越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用宽容的心态谅解人,用快乐的心情对待失意,用进取的心志迎接明天,这样才能从平淡的生活中读懂潜藏的美丽,也才能从单调中升华出美感。感恩冬季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深刻,让我们领受生命的孤独,让我们走进生命的深处。
人生真的需要这样,无论生活赋予我们怎样,笔下记录的真情善美,都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梦想。描摹青山瀼溪流经的画面,记下苏亭里的话语绵长,那是赤湖岸边漫步的缱绻,那是古典水车旁的浪漫畅想,带着水墨的意蕴,一边听着古典乐音,一边品着红茶芳香,内心里滋生着性灵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