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劳动散文

2023/02/01好文章

劳动散文(精选18篇)

劳动光荣

文/李敏

种子只有放进土里才会生长,梦想只有努力才会实现,汗水与努力结合才会成功。所以说要想生存,要想吃饭,那就得干活。

农村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他们生活在远离土地的地方,而农村的孩子每天都要干活。我们已经懂事了,有义务和责任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周末是“五一”,我决定实践“劳动最光荣”——去帮父母点玉米。一路上,春风徐来,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头顶上的太阳在伸着懒腰,小鸟也在附和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到了地里。

分工很明确:我点玉米,爸爸施肥,妈妈在撒化肥。太阳从早上的微弱光芒变成现在的光芒万丈,汗珠顺着额头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后背是如此难受,喉咙像着了火一样,很干。全身无力,已经没有刚开始的干劲了,既然已经干了,就把它干完。我一咬牙,又重新提着桶出发了,虽然很累,很热,很饿,但是一想到父母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觉得自己也该努力了。

天渐渐黑了,农活也干完了,望着面前一片属于自己的“成果”,我笑了。

回家的时侯,望着快要落下的夕阳,我终于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

母亲的“劳动节”

文/徐学平

周末,就在我们一家三口聚在一起制订“五一”出游计划时,妻子嘱咐我千万别忘了提前给母亲打个电话,她说:“你就让妈早点过来吧,咱们今年一起出去过‘劳动节’。”“应该是叫奶奶过来和我们一起过‘五一节’哦”,我那调皮的小女儿逗逗在一旁纠正道:“‘劳动节’呀,奶奶天天过!”听着逗逗那奶声奶气的童音,看着她那副一本正经的模样儿,我和妻子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提起我那在乡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的母亲,她还真是个闲不住的人。儿时印象中的母亲总是忙碌的,喂猪、担水、劈柴、烧饭……甚至是哼着小曲哄我睡觉时,她的手中还不忘纳着鞋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地读懂了母亲的艰辛。因为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家庭的重担基本都落在了母亲的肩头,特别是父亲去世后,孤零零的母亲明显衰老了许多。

在小城安家后,我和妻子便想把母亲接来同住,可是母亲总是不允。母亲说自己在乡下生活惯了,邻里乡亲的还可以相互串串门、聊聊天,她可受不了城里的那份拘束,不过,她只要得闲就会进城去看我们的。

此后,母亲总会隔三岔五地给我们送些新鲜蔬菜和鸡蛋过来,更让我们过意不去的是只要母亲一来,她每次都会帮我们把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这也就难怪妻子经常开玩笑地说母亲来我家就是过“劳动节”的。

其实我也劝说过母亲多次,说以后这些家务活不用她再费力了,可母亲总是笑笑说自己习惯了。其实,我知道,这平常的习惯,就是母爱。因为转眼间女儿已经上小学了,这么多年来,我真的已经无法记清母亲到底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劳动节”了!

母亲,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这样的年龄,正是最需要有人关心照料体贴的时候,然而母亲却还在时常牵挂着不在自己身边的儿女,时刻想着自己还能为儿女分担些什么……这让我心里顿时涌上一股隐痛和一份自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让母亲度过一个闲适欢畅的“劳动节”。想着,我已情不自禁地拨通了老家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

时光深处的烂山湾

文/余普查

如果金秋的艳阳依然在我的记忆中一团炽热,那我的眼前即刻就有一片向日葵的花海,轻风从花面上拂过,花朵摇曳着,一个少年被芬芳的花香包裹着。晒黑的面孔上落满了花粉,一朵向日葵和一顶草帽相互撞击,一些虫鸣和一些鸟啼在田埂上宣泄着季节的声音,周围一座座土崖上爬满了岁月的苔藓,一条回家的路穿过一道山谷的壑口,一片林子在一座老梁上托着一片白云。我就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一个叫烂山湾的地方学会并掌握了一个农家子弟必须从事的劳动技能。没有想到有一天会离开这里,因为我的父亲就在这里劳动了一辈子,我们村里的人就靠这些破烂的山地填饱了肚子,我也相信如此,必将如此。

第一次来烂山湾是跟着父亲来玩耍。父亲在麦田里拔草,我在捉蛐蛐,也掐一种叫麦瓢子的花蕾吃,脆脆的,甜甜的,满口生津。阳光在头顶直直地射下来,我感到周身一团灼热,我是第一次接受了阳光这样的洗礼,尽管绿油油的庄稼地漫溢着清香,尽管有父亲坚实的身影在我的视线里频繁的屈伸,我还是感到时光的缓慢,以及空谷的寂寞。后来读书领会了这样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方知一个农人的命运就是从烂山湾开始的。这里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催生出了每一粒麦子,发挥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一棵向日葵的头颅朝向太阳。

记不清哪一年,父亲离开了农业社的集体劳动,被安排去放羊,羊圈就修在烂山湾的土崖上,一大一小两口窑洞,大洞圈羊,小洞住人。父亲烧炕洞的炊烟在山弯中弥漫,我在陡峭的坡地上戏耍,羊群咩咩呼叫,那样的场景牢牢刻在一个孩童的记忆里。我听着父亲高举的扬鞭在风中喧响,看着羊群乖乖地绕过庄稼地食草,我是何等崇拜我的父亲啊,他高大的身躯在半崖上挖土,一团团碎土顺从地堆在羊圈的周围,当这些碎土变成高高的羊粪堆子,生产队长对我的父亲赞不绝口。

可是一件事的发生让我读懂了父亲的卑微和懦弱,也初次品尝了世态的炎凉和人生的百味。当时队里给父亲派了一个助手,他是村支书的儿子石头,每天跟在父亲的身后拦羊,有时候和我一起玩耍,有天晚上石头要住在羊圈里,很久不归家的父亲突然想起了回家,便问石头一个人敢不敢独自看样,石头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半夜,村支书推开了我家的屋门,对父亲一番斥骂,父亲垂头丧气地去了羊圈,我缩在被窝里大气也不敢出。原来石头睡到半夜遭夜莺惊吓,回家告诉了原委。后来的日子里我时常被村支书冷峻的面孔和威严的呵斥所惊扰,觉得我长大后也要成为一个呼风唤雨令世人敬畏的角色。

我的童年也就在烂山湾的花谢花飞中逝去了。第一次参加烂山湾的劳动是收割麦子,我知道我是一个能挣工分的大少年了,大人们割麦,我和伙伴们拉着耙子耙散落的麦穗。这里的土地坑坑洼洼,我们累了的时候就躲在一个低洼处玩耍,镰刀嚓嚓的响声就在我们的周围覆盖着,当队长发现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一哄而散,耙子划过麦茬时搅起一团团土雾。大家于是寻找更加僻静的角落贪玩,譬如山湾里有一条死娃娃沟,是村里抛掷死婴的场所,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死婴,现在的解释就是医疗水平低,而村里人也不加节制地生育,半数的婴儿都不能成活,那时我的母亲常常对我说谁家的娃又糟蹋了,我就知道烂山湾又多了一个粪背篼,年幼的婴儿按我们的风俗不得入土,就随便裹在粪背篼撇在沟里,让乌鸦去啄食,让地鼠去吮血,破烂的衣物堆在泥坑里,这是一个何其恐怖的地方啊,年幼的我绝不会一个人在那里逗留,可是伙伴们有胆子大的,拿起那破碎的衣服当空挥舞,惊飞了一群群的麻雀,结果又是招致队长的一番斥责。多年后我才知道了感激父母,感激生命的关爱,我没有成为烂山湾那条沟里的一分子。时光之河渐渐填平了那条沟,贮满希望的烂山湾让我也拥有了一块责任田,可是我已经走出学校去林场打工了。烂山湾在我走出村庄的三年中生长着怎样的庄稼,我不得而知。只有父亲渐渐衰老的身躯让我读出了那块山地依然充满了艰辛。

三年后我考入师范,暑期就走进那片旺盛的向日葵,我在帮父亲给葵花地锄草的时候,我看见了距我家土地不远的一个娇美的身躯,她的秀发在葵花叶子上飘拂,她的腰肢犹如健壮的葵花杆,她是叶子,我从小到大的同学。实在说不清原因,我们村里有我好多的女同学,可是唯有她的影子,她的笑声,她的脚步,常常走入我的梦境。记得小时候在一个生产队,平素在一起劳动,少年的心房里跳荡着一种欣慰,一种幻想。可是有一年生产队分了家,把我和叶子分在了两个组,劳动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感觉心里空荡荡的,干活也缺乏力气。田野无尽,我常常伸长脖子去了望,看叶子的那组人在哪块田里劳动。

此时的叶子已经出嫁了,回娘家来劳动。正好土地相邻,于是多年羞涩难以对话的我们开始了第一次交流,听得出她对我的羡慕和欣赏,我也无意间露出遗憾的语气,仿佛有一块巨大的空洞横直心空,有一条虫子穿行其中,就如那道山脊的壑口,一条路在逶迤延伸。但后来我依然感谢烂山湾,感谢那年的夏天,我能在不经意间再见到叶子,看她劳动的身姿,这是珍藏在一个少年心底最大的秘密,它使我欣慰了多年,幻想了多年,我无法诉诸曾经的念想,也已经不能诉诸曾经的幻想,我感到我和她就是两棵向日葵,在山地的深处默默生长,感受阳光,感受风雨中的摇曳,有肥沃的泥土,我们就是亲人们的温暖和希冀。

我真正经营烂山湾的土地时,已经在家乡执教了。周末或假期,父亲和我,及我老婆的身影就常常在地里出现,那一大块的土地,给我们家庭打下了好多粮食,但我们也常常为这块地发愁。从我家出门去烂山湾不算远,可是路途特别难走,一条羊肠小道先穿过一道深沟,再穿过一面陡坡,再穿过别人的庄稼地,送粪,打药,锄草,收割,收获等等,全靠人力,架子车通不过去,牲口没发驮载,常常为了一捆庄稼或一背篼粪土,我要在那条路上歇缓若干次,在陡坡处侧着身子前移,稍有不慎就双足踩空,不是人摔倒就是麦捆子掉在了沟底。幻想着有一条大路通向庄稼地,幻想着有朝一日离开这片土地,觉得就这样一座烂山湾,我诗人的狂妄,事业的痴迷,怎么能容得下呢?

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已经在小城工作了半年,回家看望妻儿,父母已经苍老得不能到田里去了,妻子和幼小的儿子在烂山湾挖葵花杆,我顾不得休憩,赶到地头,依然是坑坑洼洼的土地,依然是炎炎的秋阳,依然是那条逼仄的小路,儿子在捉蛐蛐,妻子在汗流浃背地干活,大片的葵花杆倒伏在泥土里,犹如望不尽头的生活。多么清晰的画面,就像我小时候跟随父亲第一次到烂山湾的情景,看着瘦弱单薄的妻子,太阳烧透的黝黑的面容,我心里一阵隐隐的作疼。但我依然感激烂山湾,感激这样丰收的一个秋天,感激这里的每一只蛐蛐,让我的妻子沿着父亲的脚印为我们创造生活的温饱,让我的儿子沿着我的脚印享受童年的快乐,让我的前程里还有一片凝目的山地。

如果拥挤的城市容不下一颗美丽的秋阳,如果钢筋水泥的空间闻不到一丝葵花的香味,我的眼前就呈现出那一片灿烂的花海。如果我刻意奢望的空想落了空,如果十字街头我茫然四顾找不到一条去路,我就想起我学会农活的烂山湾,就想起在逼仄的小路上咬紧牙关朝着一个方向前移,哪怕背负的有多重,哪怕干旱的年份庄稼颗粒无收。在时光的深处,我依然遥望烂山湾,那片充满生长,充满亲情,充满艰辛,充满欲望,甚至渗透着死亡气息的山谷,见证着我人生的大半旅程。

劳动,是五月的美妙旋律

文/钟芳

鲜花是五月绽放的表情,劳动是五月谱写的音符。五月一日是劳动者的节日。伟大科学家高尔基说过一句话:“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对劳动给予了至高的赞美,凸显了劳动充盈着收获的幸福与喜悦。“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一词,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已出现,像那首着名的《伐檀》篇,一开头就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是一首描绘伐檀木的工人劳作的情景并表达对当时统治者不满的民歌。唐代诗人王建在《酬于汝锡晓雪见寄》诗中讲“劳动更裁新样绮,红灯一夜剪刀寒。”辞书里解释劳动为:人或动物用肢体和大脑创造成果和进行思维的一种活动。当你亲身体验了劳动,并把劳动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才会深切地理解劳动的巨大价值和真正涵义。

劳动酿造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唐人李绅《悯农》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们明白是劳动者,用一滴滴的汗水,用那粗壮而勤劳的双手,换来我们的衣食住行,托起我们的多彩生活。明代冯梦龙的诗:“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则告诉人们所有的富贵荣华,无不是从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劳动进化人类,劳动改变世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劳动创造一切成就,劳动推动文明进步。人类要生存,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盛,个人要发展,都是通过诚实劳动和点滴积累完成的。如不热爱劳动,任何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只是一枕黄粱。鲁迅先生说得好:“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劳动最伟大,劳模最光荣。新中国成立初期涌现出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时传祥等,他们忘我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然而,随着时代不同,劳动价值观悄然发生变化。现今中国,处处洋溢着劳动创造的热情,时时收获着劳动带来的快乐。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奥运工程、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项目,无不是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高技能人才茁壮成长,技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充分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崭新时代风采。

生机勃勃的时代催人奋进,宏伟绚丽的远景鼓舞人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次在谈灵感时说道:“要等待灵感的垂青,就先得不停地学习,实践和劳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挥洒的汗水多,谁付出的心血多,谁采撷的果实就越甜美。袁隆平正是在一次次科学实验的积累中,在实践基础上的劳作中,最终取得成功,创造了人类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劳动是一首激昂奋进的歌,深情地演绎着铿锵有力的美妙旋律,让我们学会劳动,热爱劳动,用智慧和汗水托起美丽的中国梦,共同描绘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画卷。

品读劳动无限美

文/王文咏

当我们走在宽敞整洁的马路上,我们不会忘记,是那些为街衢梳妆的环卫工人,让城市拥有了一张清爽的脸庞;当我们看到那些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我们不会忘记,是那些一砖一瓦堆砌房屋的建筑工人,让天下寒士拥有了遮风挡雨的家园;当我们满腹经纶、谈天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是那些含辛茹苦培育我们老师,让我们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是的,他们都是朴实的劳动者,他们,让我们读懂了生活的美轮美奂,让我们品尝了生活的原汁原味。

前些日子,我去采访一位在农村土地上耕耘了一辈子的全国劳模,从青丝到白发,他把一生奉献给了这片深爱的土地,无怨无悔,矢志不渝。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老一辈的农民对劳动的爱——刻骨铭心的爱。我零距离地接触和感受到了劳模的光辉形象和感人事迹,给我的思想和心灵带来了震撼和升华。我的父母也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一年四季躬耕劳作,辛勤耕耘,他们辛劳的身影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回旋,在我的心田里激荡,他们勤劳的品质也传递给了我,让我每天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奋战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

我对每一个劳动者都有着深深的敬意。劳动是上帝恩赐给人类的一种智慧和快乐,能给每个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带来美好的未来。劳动是光荣的,是神奇的,劳动可以去除思想的灰尘,洗刷灵魂的污垢,使人变得崇高和伟大。

让我们为激情的五月喝彩,为普天下的劳动者讴歌!

回望

文/田暖

多少年了,每每离开,总忍不住再回望一番:种植在心底的桃园,矗立在梦中的南山北山,碎银似的小河从山谷跌跌撞撞一直流到盛满碧玉的上冶水库,闭上眼睛,水雾已濡湿眼角,滚落到唇边,再轻轻压回内心。

这一次,我从后车窗里回头看时,风车正静默在青云的岭头上,风叶里正旋转着一个春天的气息。而山坡上一只转身的羔羊朝母亲轻咩了一声,继而撒开四蹄向远处奔去,它不时地回头喊叫着,它的嘴里一定衔着闪电!要不怎会在耳边一直回荡着绵长的呼喊、漫山遍野的回声?也许一个人走得越远,便越能听到这种似月光轻咀的回音。

而归去来兮,群山就耸立在这里,故乡就根深蒂固的安妥在这里。

记忆中,当晨光初照,村上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之时,常常有水雾从绵延十几公里的上治水库升起,轻烟似的穿流在漫山遍野的灼灼桃花和果园之间,不远处,环绕村庄四周的青黛群山之颠,常有乳白纱雾,轻柔的沿峰尖滑下,等它缓缓滑来,便和那些炊烟、水雾汇成一幅嫣红、乳白和青绿调染的水墨山村画了……然后,有的是桃子,杏子、李子、山楂、板栗和苹果。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每一天都流动着着暗暗的沁香,招引着源源客商和慕名而来的游客。

然后,有的是富足,有的是安稳和宁静,靠着人们这不竭不息的劳动。

在这里,劳动与黎明同醒。乡亲们把每一天的劳动都做成了非常虔诚的仪式,他们侍弄土地和侍弄自己的孩子一样:采花,授粉,除草,施肥、灌溉、采摘,修剪……劳动的身影穿梭在严寒酷暑里,在风吹日晒中,将智慧和心血交融在每一天的生活里,精心培植着每一棵庄稼和每一棵果树!人们的骨血里传承着这片土地的坚韧和勤劳,一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荆棘鸟一样,直到有一天把自己播种在这片土地永恒的血脉之中。

每每回家,我都喜欢在父亲烟熏火燎的老屋里,一边听父母絮叨一年的农事和收成,一边一根根地向炉膛里续柴烧火。一家人快乐的诉说着,早年辞退的民办教师抚恤金,老年人养老金,说着谁家又添丁盖房了,谁家的果子卖上了高价,谁家孩子又有新出息,哪里又修路架桥,哪里村村通了,哪里又新建了健身广场……噼噼啪啪的柴火跃动着红通通的火苗,日子里泛动着温暖的慰籍。当然,老人们也常常忆苦思甜,一遍遍回忆着五、六十年代吃树皮挖野菜,七十年代吃窝头啃煎饼的情景,有时候也说起八、九十年代轮村看电影的旧时光,在那些繁星闪烁的夜晚看完惊心动魂的《画皮》,再头皮麻酥的走在遍布民间故事和妖鬼传说的黑郁郁的乡村小路上,便常常觉得夜风翕动处,随时都会跳出美丽的狐仙、蛇精,或者吃人吸血的妖怪。

我也常常记得那年夏末,我们全家在小河里洗衣服的情景。清澈的河水哗哗翻动着父亲和母亲手中花花绿绿的被单,翻动着女儿小手里洁白的纱裙,我们赤脚欢笑着,浸泡在这流水荡漾的光影里。这正是我在《幸福》里所写的,“原来幸福就是你,我和她/在渐凉的小河里洗衣,槌被,翻起明亮的浪花”。我继续写着,“原来喜悦就是父亲的夕光/染红了母亲的山楂树,又给金黄的豆子地/滚满亲爱的欢声笑语”,这是我们参观父亲的果园的情景。红嘟嘟的山楂在金风里垂下沉硕的头颅,孩子们摆出稚嫩的姿势,父亲和母亲也笑靥如花的面对摄像机的镜头,这样的时刻,就定格在无比美好的似水流年里。

趁父亲农闲,我们也会坐着他的“老年乐”周游四野。邻村的“紫藤山庄”是必到的,辉煌的淡紫藤花,挤挤压压,一藤拉着一藤,一串拥着一串,一朵爱着一朵,和这里的人们一样美好。倘若是在秋天,自不必说苹果满园,山楂满枝,板栗满坡,单说满山庄的桂花,香飘十里香满身,就足够让人迷恋忘归,迷醉忘醒。这里还是驴友们登霸王弓山的必经之地,趁猎猎山风未吹,霸王弓矢尚在箭上,停下来整装初歇,饕餮一顿农庄野味,再一睹霸王雄风,再深入覆盖着原生元素的葱郁森林,也许这刚好消解了一个现代人疲惫不堪的灵魂,给心腑注入一剂更恒久新鲜的氧气,给滚溢着人生的苍茫穿上带翅膀的鞋子。

其实,更多时候我是满心愧疚的。那一天,灌溉之后,我看到父亲把电机小心翼翼的藏进井里,脉管炎、高血压和皱纹已占据了他的身体,但他还要准备好下一次的劳动,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命运里,他还要把那些源源不断的水从深井里源源不断的提起,再盎然引流到他的果园和他的生命之中。而我、弟弟和不少农家子弟早已背叛了这种劳动。多少年了,背井离乡的我们已不能再帮凌晨两、三点钟就要起床采摘桃杏的父母再摘一枚果子,不能再帮他们在山路上运输这些沉甸甸的收获,甚至不能为他们添置一砖一瓦,不能扶住他们也许突然失手的时刻……

而这里呵,依旧在门楼上高挂着大红的灯笼,温暖、鲜亮的迎接她每一个孩子的归来,照耀着每一个游子的远足。无疑,不论我在哪里,她总是跟随着我,走向任何一个远方,走向同样的这里或者那里。

北塘一年

文/郭长林

1965年7月30日,我从上海坐了两天两夜火车到达天津,又从天津东站乘车到达塘沽,到当地农场接受劳动锻炼。当年国家号召大学毕业生要参加劳动锻炼一年,为此,国家海洋局在北塘开垦50亩水稻田作为年轻人的劳动基地。我作为其中一员,和其他分别来自上海、北京、南京、青岛、厦门等高校的十几名大学生一起,在北塘开始为期一年的劳动锻炼。

解放路一条街南北长约2公里,是当时塘沽的中心地带。作为当年的繁华地段,现在想来却非常简朴,4层楼以上的房子都没有。劳动之初我们借住在塘沽农场,由于住所与稻田距离远,每天我们下地干活来回要走2小时,大家都筋疲力尽。

为了改善艰苦的居住生活条件,大家群策群力、自力更生,不断创造着惊喜。来自北京大学的3名同学最能吃苦,头脑最灵活,他们为了解决劳动路途远的困难,在稻田附近找了一块地,号召大家自行设计盖房。我们借来土坯模具,把草切碎和泥,然后把泥倒入模具中做成土坯。土坯经风吹日晒,大约一个星期后就干了。晒干的土坯像一块块大方砖,垒墙非常结实。就这样我们一批学生自己动手,用自己制作的土坯盖起了3大间茅草房和1间厨房。

秋天时驻地附近的水闸成了我们捕捉螃蟹的好去处,我们一有空就会拿着小网袋,在闸门边等候。白天螃蟹会沿着闸门往上爬,我们趁机用网袋网住它们。晚上我们打着手电筒守在闸门边,螃蟹有强烈的趋光性,看到亮光就会爬过来,乖乖地成为我们的网中之蟹。

我们把抓回来的螃蟹洗净放在大铁锅上蒸熟,大家分而食之,胜过任何美味佳肴。尽管如此,连着吃几天许多人也倒胃口了。

虽然条件艰苦,大家非常团结,海洋资料中心(海洋信息中心前身)的同事和附近的农民常来看望我们,帮助我们排忧解难。我们几乎天天都要下地拔草,垒沟渠引水排水,定期施肥,因而50亩水稻长势良好。1966年秋天,我们种的水稻迎来了大丰收,亩产达到950斤,这个产量在46年前无疑是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我们吃自己种植的稻米,心里十分高兴,那香喷喷的大米在今天超市里是难以买到的。直到现在,我每次去天津都要带回几十斤当地的稻米,以寻找当年的感觉。

前年我去北塘,追寻年轻时的足迹。现在的北塘己经旧貌换新颜,高楼林立,道路宽广,46年前的水稻地变成了现代化的社区。北塘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使我这个曾在那里工作整整25年的退休老人目不暇接。北塘,我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母亲的劳动节

文/李彬

五一劳动节,不少地方要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有的还会以晚会的形式表达对劳动者的崇敬与关切。这种表彰形式是有意义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认可。更让人感受到了五一“劳动”的主题。

其实,五一还未到之前,我的手机就收到了不少短信息,都是商家发布的在五一打折促销的广告。不知是谁出卖了我的信息?对这样的息信只能无奈地删除。

今年的劳动节,我想起了母亲。

母亲已过花甲之年,一生在农村劳作。以前,她在娘家做女儿时,就知道劳动节,那时是生产能手,劳动节被选到公社去开会。当然,开会也是有工分的。

后来,那些运动式的会议少了,母亲也开始养育自己的儿女,便没有了劳动节。当然,她也是知道五一的。因为这一天,读书的孩子会放一天假。有时,母亲会让孩子帮忙下地做一些事情,要么就是去摘些野菜喂猪。

当我们做儿女的长大后,一个一个地离开她,或到外地工作或出嫁。五一对她来说,便有了新的期盼——孩子能趁着五一放长假回家看看。为了这一天,她会早早地准备好饭好菜,盼孩子回家。有时,她的愿望实现了,有时在等待中得到了一个“单位加班,不能回家”的电话……

劳动节,有很多人不得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劳动中度过劳动节。而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一生都在为儿女操劳;她们悄悄地,温情默默地,在劳动中度过劳动节。

劳动节,请祝福天底下最伟大的劳动者——母亲!

五月是朵花

文/张春波

五月,和着春潮,伴着夏韵,美丽如花。五月的花,丽如春花之娇艳,生如夏花之绚烂,奇株异葩汇集,万紫千红齐俱。五月花海,繁花似锦,朵朵寄情,总有一朵属于自己,芬芳心扉;总有一朵将和许许多多别人的鲜花汇在一起编成耀眼的花环,献给劳动者、青年、母亲、护士……

五月,劳模们胸前的大红花绽放出光荣与自豪。为此,我想握住所有开满“茧花”的双手,深情地道一声:“劳动最美丽!”茧花,好漂亮的名字,虽没有绿叶的衬托,但经过汗水的浇灌,开在每一个劳动者的手掌心里。赞茧花、颂劳动,无论是挥汗的工人、躬耕的农民,还是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知识分子,一切皆因劳动而美丽。花开花落结果实,这是自然的法则;茧花不是花,却也能孕育出收获,那就是劳动的硕果、劳动的幸福、劳动的尊严……五月,缀满茧花的双手拍响,掌声中荡漾起“劳动创造了人”的名言。

回味起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耳畔便响起团歌《五月的花海》之旋律:“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年轻,真好!“青”,《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青,东方色也。”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明媚的阳光下孕育着希望,于是青年便秉承朝阳之气,如百卉激情绽放:青年,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年,释潜能,“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青年,爱奋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五月花,青春潮,浪尖击水不轻狂。

五月,石竹花开。石竹花,一种普通、毫不起眼的草花,但宋朝王安石却深爱石竹之美,写下了诗句“春归幽谷始成丛,地面芬敷浅浅红。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解度春风”,叹息它不被人们所赏识。可是,当石竹花换了一个名字,被人叫做“康乃馨”时,娇小的花朵、坚硬的叶片犹如刚柔合济的母亲品质,成为“母爱之花”,受人敬重。可以说,母爱如花,不惊艳,但爱的光芒四射:母爱像朵棉花,裹在被褥里,嘘寒问暖;母爱像朵野菊,遍布大地,无微不至;母爱像朵油菜花,大片大片的,汇成爱的海洋……五月,赠一束康乃馨,母亲有节。

品味五月,花香四溢。国际护士节,献一朵花给白衣卫士,她是我们的“天使之花”;汶川地震纪念日,献一朵花在废墟遗址上,寄托哀思;全国助残日,送一朵花给残疾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世界无烟日,送一朵花给自己,让“生命之花”更加美丽多彩!

五月是朵花,无论是绽放还是含苞,无论是具体还是抽象,朵朵都温暖着你我他。

劳动让人快乐

文/熊燕

父亲手术后伤口刚愈合,一抬脚,竟跑到树林来了,这里摸摸,那里剪剪。仰头望着亭亭如盖的枝枝叶叶,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父亲一脸惬意:“还是这里好,这几天住在医院里,什么都不能做,可把我憋闷坏了。”

从记事起,我所见到的便是父母亲忙碌的身影。每天天不亮,母亲便起床做家务,父亲则拿着工具沾着露水翻地,种作物。回家吃早餐的时候,父亲的手上不是多了一捆柴,就是肩上挑了一担红薯藤。而母亲总是风风火火,一边吃饭,还一边不忘去喂一喂鸡,匀一匀院子里的谷。到了晚上,母亲便坐在灯下织毛衣,纳鞋底。父亲则捧一本帐本,拿一把算盘,开始了“噼里啪啦”的会计工作。

父母不仅自己劳动,也从小注意培养我劳动的习惯。我刚四岁,给妹妹喂饭,洗漱,穿衣的任务便落在了身上。六岁,灶前便多了一条小板凳,为我做饭作准备。平时,我也跟在大人后面插秧、割禾,摘黄花,扯猪菜,所有力所能及的事都交给我来做。以至很小就被同村的叔叔婶婶们怜爱,见了我不是塞给一捧枣,就是一个胖嘟嘟的香瓜。他们只看到我小大人般用心地劳动,没看到我能为父母分忧时心底的舒畅。

后来,改革开放,母亲办了一个“贮木场”,父亲办了一个“精干麻厂”。举家搬迁到小镇。父母更是起早贪黑,每天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但是,迎接疲惫的时候,收获更多的是快乐。看到自己经营的事业日渐丰盈,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他们的脸上终日绽放着如花的笑脸。

五年前,母亲做了心脏手术。去年,父亲检查出了肝硬化。不能再让他们劳累了,弟弟强烈要求父亲转让当时经营得正好的小厂。想要他们怡然清闲过晚年。谁知,一转身,母亲竟然在附近租了一块地种起菜来。而父亲则天天往弟弟的树林跑。

在他们眼里,付出才有收获,劳动才能让人充实,有事做才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勤劳才能对未来怀有美好憧憬。他们喜欢劳动后大汗淋漓的酣畅,喜欢劳动换来的那一份喜悦。

父亲曾说,人一劳动,心就不会闲,就不会为针眼大的事钻牛角尖,人自然也就变得豁达开朗,这世上便少了许多争执,闲气。

我认同父亲的话,人,就应该站在大地上,弯着深深的腰,露着最朴素的笑容,默默无闻地工作。

爸爸的“箱子”

文/刘竹暄

我的爸爸脑袋方方的,像个大箱子。里面东西可多了,装着许多有趣的游戏、奇怪的表情动作、大堆大堆的总结和做得不太好的饭。

爸爸的“箱子”里有无数的节目,他可以和我没大没小地玩耍、说怪话,而且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就说那次“超级晃台搞笑剧”吧!那是我们送给妈妈独特的母亲节礼物。随着一声“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超级晃台搞笑剧’”,我和爸爸学着小鸡走路的样子上台了。小鸡舞、螃蟹舞、机器人舞、太空走步……妈妈听了这些名字,看着这些节目,乐翻了天。你的爸爸与你这样疯玩儿过吗?

我爸爸的“箱子”里还装着一大堆总结,估计天底下再没有这么爱总结的人了。上次,我跟爸爸妈妈说:“Miss刘给我们讲,美国儿童平均每天劳动时间为1~2小时,日本儿童平均每天劳动70分钟,英国儿童平均每天劳动30分钟,中国儿童平均每天只劳动10~20分钟。”爸爸一听就嚷嚷起来:“看,看看看,人家美国的孩子每天劳动两小时哩!唉,中国的孩子现在都变成啥样了,只知道学习,都不劳动了。看人家英国……”我和妈妈虽然知道他说的都是对的,但也有不耐烦的时候,让他停止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说:“总结太多也无效。”

爸爸挺爱做饭,爸爸的“箱子”里还装着些绝招,虽然比不上我家两位大厨——妈妈和外公,但他做的臊子面可是他的“镇店之宝”。

爸爸的“箱子”里装着许多好东西。有多少东西呢?告诉你,东西多得这个大方箱子都快变成圆形的了!东西有多好呢?好得我爱他爱得不能再爱了!

水利工地上的劳动号子

文/孙建良

“嗨咗来呦,豪气来……”这是田间乡亲们挑着重担时经常喊的劳动号子。喊号子,是乡亲们为了减轻肩膀压力而发明的劳动音乐。文字自由编排、随机发挥,男人、女人,只要是担子挑起来,劳动号子也随着肩膀上的扁担跌宕起伏,号子悠扬、豪放地在乡间回荡。

上世纪70年代,冬天农闲的时候大家都要汇聚到水利工地上为河道清淤,保证水质。生产队18岁以上的劳动力都集中去工地,男人去县里指定的地方挖泥;妇女们呢,就在村里、队里的内河里清淤。

妇女们在抽干了水的河床上,体力小一点的拿着锹挖泥,身强体壮的用扁担挑着畚箕,把河底的淤泥往农田里运。我的邻居王玉芬就是妇女队长,她人高马大,再加上嗓门比较大,乡亲们背地里给她取了“王三姐”的绰号,两大块半尺见方的淤泥装满了她的两只畚箕,只要担子起步,号子也就在河沿田间响起来,“嗨咗来呦,豪气来……”号子里没有了女人的娇弱,取而代之的是男人般的豪爽。在她的带动下,有些羞涩的劳动妇女们也喊起了响亮的号子,在寒风伴奏下,号子更加动人。妇女们早把清淤的苦和累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本县几个主要的支流是男人们清淤的战场。他们背着铺盖,拿着简单的锅碗瓢盆,离家一走就是数十天。为了能让清淤劳力都吃上热饭,队长事先组织劳力将柴火用板车拉到离家几十里远的工地旁。时间一到,大家带着粮食、蔬菜和挑泥的工具,浩浩荡荡地奔赴要清淤的大河工地,队里四十几个男劳动力全部上阵。

挑泥的场面可谓轰轰烈烈,生产队与生产、大队和大队比,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我们队里有一个叫张阿宝的中年汉子,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嗓音洪亮。他每天喊着“嗨咗来呦,早日完成挑泥任务”的号子从河底一步一步往岸上走,步伐是那样沉稳,号子是那样浑厚有力。在他的带头下,男人们齐努力,我们生产队提前一个礼拜完成了任务,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老队长从县里领回了“先进生产队”的奖状,过年前集体杀了一头猪,开伙仓犒赏为了清理河道辛苦了的男男女女。大家在席间起哄要老队长给王三姐、张阿宝颁发“号子奖”。大伙调侃说:“这么快完成任务,都亏了他们的号子引领,增加了干劲。”老队长觉得大伙说得有道理,端起酒碗代表全队劳力去给他们敬酒。王三姐脖子一扬,一饮而尽。那豪爽,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相反,张阿宝有点扭扭捏捏了,因为老婆在跟前,他就放不开手脚,队长敬了半天,一碗米酒喝了好几次也不见底,在工地上喊号子的豪情荡然无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河道清淤再也不用全民出动了。水利工地上豪迈悠扬的挑泥号子,成了我心中最美丽的乡音。虽然浩浩荡荡的河道清淤劳动场面早已被抽泥泵替代,但是每次听到泥浆泵在河床上轰隆隆响起,眼前总会浮现众多乡亲们喊着号子清理河道的劳动场面。“不怕寒风不怕雨,万众一心修水利,嗨咗来呦……”无论是如今的泥浆泵还是当年的挑泥号子,都演绎着家乡人民对水的保护情怀。更提醒着我们:水是生命之源,要好好珍惜!

疲惫也是那么美

文/赖杨刚

阳光越来越亮,花朵在看着我,绿叶子也在看着我,我可不能偷懒呀。六月的田地里,我在劳动,我要用疲惫在身体里,画下她,我的妻:香香的,身段好,喜欢笑,经常贴心贴肺的亲。

我喜欢跟庄稼蔬菜交心,我喜欢劳动,喜欢用疲惫来歌唱筋骨,就像唱起阿妈的民谣,心情也是缓缓绿,嫩芽,细叶,一些小昆虫,多么温馨。

我乐意跟牛羊同行,满足于我的劳动,我的疲惫啊,在我的呼吸里,就映出了奶奶的身影,她,有点笨,不会说漂亮话。太阳落山,就回到小院子,夜越来越安静。

我在劳动,我的疲惫啊,是我的女儿,一直跟着我,她是在心跳里,最轻的飞:花朵的声音,蛐蛐的儿歌。安静下来,蓝天穿上风,着迷于干净的连衣裙。

我忠诚于我的疲惫,就像忠诚于我的亲人,是你们啊,宜茶宜酒,宜柴米油盐,就算被苦难虚掩了心,只要你们轻轻喊一声:小生活,轻轻地,所有的美好就推门而进。

劳动者的光芒

文/李晓

这些年来,我喜欢在城里找乡亲。所谓乡亲,我狭义地理解为就是在老家那个村庄里、泥土里一同滚大的人。

老家的乡亲们,一个一个前脚跟紧接着后脚跟,来到了城里居住。乡亲们也在寻找着乡亲,像我这样敏感的人,有时凭一个眼神,或一个神经质的动作,就可以辨别出乡亲们的模样,比如他们走在马路上的姿态,与走在田野上的姿态,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上个月,来城里居住的老乡何老伯,突然辞别儿子,回到乡下重新扛起锄头种地,操起镰刀,弯下腰割草喂牛。何老伯来城里三年多了,一直寂寞,几乎没一个朋友,除了偶尔和我唠叨,就是一个人在阳台上自言自语。他脑子里记得最清楚的,还是二十四节气,哪一个节气乡下播种什么,收割什么,他心里明明白白。

我去乡里游走,遇见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农,正吆喝着一头牛在田里耕耘,他的额头,和路边山岩一同隆起了皱纹,花白头发,像覆盖在草叶上的霜。这样一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望着他脸上露出开心的笑,那笑容,像风掀动着溪水两边的稻浪。

我还看见一对老夫妻,躬着身在挖红薯。每一锄挖下去,身子就要颤动一下,他们从土里摩挲着红薯时,核桃一样皱纹密布的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笑容。我离开故乡那一年,我称叔的这位男人,身子骨还硬朗着呢,挑着收割的一捆稻子,在田埂上健步如飞。而今我回乡,能听见他和老伴在地里撑着锄把歇息时的喘息声了。一辈子在土里刨食,泥土的命,也是他们微小的命。

在乡村,遇到干旱季节,我看见一些农人站在地里,手搭凉棚望着天上白云,一旦有轰隆隆的雷声响起,那种内心的喜悦,就如婴儿等待娘那干瘪的乳房里,渗透出来的奶水。有一年旱季,我亲眼看见一场滂沱大雨来临时,一个老农跪倒在地,对苍天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额头上,沾满了泥土。

我乡下一个堂叔说,侄儿啊,我们乡下人,就是靠着这块土地过日子。回乡望见堂叔在稻浪麦浪里起伏的身影时,想起和堂叔一样劳动着的乡人,才想起我的盘中餐,从哪里来。所以我随便抓起一把土,便能闻见土里的汗味。

有一年我回乡,听说了一件事:村里八十三岁的王老汉,在地里锄草时,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醒来。而王老汉的三个儿子,有两个是千万富翁,孩子们一次一次差点跪下了,求着父亲去城里别墅居住。王老汉挥舞着锄头吼出了声:“搬到城里去,那是要我的命啊!”就这样,王老汉一个人,在乡下种庄稼,还喂了十多只鸡。有一年,王老汉还到城里给我送来了一篮子土鸡蛋。这个倔老头子,就知道种地,他那当老板的儿子对我不断摇头叹息。王老汉就这样在土里翻滚了一辈子,以匍匐的姿势,最后倒在了土里。

还是我妈懂王老汉,她说,娃啊,一辈子种庄稼的人,就一辈子劳动的命。难怪,我妈搬来城里时,还扛着一把锄头、用报纸包着一把镰刀进城。

在乡村还看见这样的一幕,一位在地里劳动过后的妇女,她淌着汗珠敞开胸怀奶孩子。在她胸前,有稻草屑,还沾有泥土,怀里的孩子,正贪婪吮吸着妈妈的乳汁。这样的母亲,我认为,和劳动的人一样,是乡村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也许是我来自乡村,每一次看见这些在大地上劳动着的农人,就陷入长久的感动。我想起一个国家,那些最朴素的品格,最谦卑的笑容,最忍辱负重的身影,最豁达开朗的心胸,最默默无闻的命运。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以劳动命名的节日,这多好。请让我这个农民的后代,站在大地上,向那些劳动着的身影,深深地鞠躬致谢——谢谢来自你们的喂养。

劳动是快乐的源泉

文/疏泽民

世上最美的表情,是劳动者那张热汗淋淋的笑脸。

美的表情,来源于愉悦的内心体验:吃着自己辛勤栽种的小菜,总觉得比菜市场买的更有滋味;穿着自己编织的内衣,总觉得比一身名牌更温暖贴心;花着自己流汗打拼挣来的票子,总比伸手啃老要心安理得……因为,我们付出了劳动,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当我们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自然会感到心安和快乐。

劳动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一个人如果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在劳动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将会与社会脱节,无法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提供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就能在劳动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乐和富有。

劳动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增进健康的良药,是培养快乐的源泉。开动机器的蓝领,田间劳作的农民,路口执勤的交警,以及脚手架上的民工,农贸市场的商贩,搬运货物的人力车夫,清扫垃圾的“城市美容师”……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都能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一个不劳而获的人,自然无法体验到这种乐趣。

作家罗兰说:“世间一切美味佳肴,都没有劳动结出的果实更甜美。”因为有了自己的付出,我们会觉得格外甜美,也格外珍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一份辛劳一份甘甜。劳动是生命的动力,是快乐的源泉。

唱着山歌去劳动

文/周天红

乡间的五月是劳动的日子。农民群众忙于薅秧、割麦、种玉米、除杂草,天亮到天黑,劳动泡完了一天的生活。

乡间的劳动总是同山歌密不可分。薅秧要唱《薅秧歌》,收菜要唱《打菜苔》,上山要唱《撵野猫》,下河要唱《船工号子》。劳动产生了山歌,山歌美丽了劳动。

曾记得,老家乡下唱山歌的高手要数隔壁的李二爷,村里人都叫他“歌王”,张口就来。“妹在后院打菜苔,一把沙沙甩过来,要吃菜苔你拿把去,要想对歌走进来。”突然好长一段时间就听不到李二爷唱歌了。一打听,原来,李二爷外出打工时,他老婆在后山砍竹子,被一个卖副食的下乡货郎对歌给对起跑了。李二爷回到家,气了三天三夜,歌王从此暗淡无声。

歌王不唱歌了,大家依然对山歌情有独爱。劳动之时总要哥呀姐地吼上几句。山歌歌词大都情呀爱的,与男女之情有关,能激发人的劳动热情,能美化人对生活的丰富想像。乡下人肩挑背扛,脸朝黄土,背对日月,晨露夜雨,风霜寒雪,一年四季,山歌就是他们劳动的催化剂,山歌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扬声器。

乡里人唱山歌就是图一个“乐”字。给枯燥的劳动解乏,给单调的生活添彩。乡下人苦中找乐,勇于生活,善于生活。

乡间的山歌总是贴着劳动的背脊骨走,让人温暖。一切源于真实的生活,才是最美丽的,最能让人心动的。

向劳动者致敬

文/张建春

他们比太阳起得早,比晨露更加晶莹,实际上所有的诗情画意都在这之间了。他们是在用扫帚作笔,大地为纸,一行又一行地书写着内心的诗行……

又是一度春风绿,又是一年五一节,劳动者光荣的旗帜又一次被高高举起。

劳动最光荣。从人猿相揖别那天起,人类就伴随着劳动的过程,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改变了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劳动孕育了勃发的生机。劳动的符号在人们手中一天天鲜亮,劳动者的地位也一天天提高,不劳而获成为不同肤色人群共同唾弃的东西。

122年前,自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之日起,许许多多寻常或不寻常的日子过去了,但5月1日却被牢牢锁定镌刻进人们的脑海,劳动二字被反反复复地描粗放大,劳动者以自己独特的身份证实着劳动的重要、劳动的艰辛、劳动的伟大。劳动者的满手老茧、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恣肆汪洋,卷起冲天浪花,涛声轰鸣,涤洗着曾经满目疮痍的生存环境,也一再冲刷着人们的心灵。

劳动伴随着人生的分分秒秒,或体力或脑力,唯有劳动才能让人充实和自如、幸福和安详。所以对劳动的尊重,把劳动的旗帜高高举起,是做人最起码应有的良知。偶尔早起,看到的是劳动者奔忙的身影。天色微明,清洁工已在用最原始的工具——扫帚,一把又一把地清扫着我们的城市,他们比太阳起得早,比晨露更加晶莹,实际上所有的诗情画意都在这之间了。他们是在用扫帚作笔,大地为纸,一行又一行地书写着内心的诗行。或许他们是因为生计,为自己的一天三顿,但每当我们面对整洁的街巷,已被水汽浸染过的清新空气,心中能不油然升起一股敬意吗?时而在想,面对匆匆时光,今天做了什么?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今天是否劳动了,手中或脑子中那把有形或无形的扫帚,是否扫除了身或心的尘埃?

犹记得共和国的领袖,把国家最高荣誉授予了一个叫时传祥的掏粪工,领袖们把自己的双手塞进了劳动者粗糙的手中,实际上是把一个共和国的劳动抬上一块高地。时传祥是劳动者的代表,也是劳动的代言人,当他站在高高的观礼台上,劳动和劳动者的形象矗立着比所有的纪念碑都高。仍然是劳动者的呼号,“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王进喜——一个被形容为“铁人”的劳动者,把自己的所有豪言壮语握在手上,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硬是和一帮劳动者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一颗朴实的心在向我们诠释劳动的意义,以及劳动生发出的伟岸之力。

向劳动者致敬,是我们从内心里呼出的最自觉自愿的口号。沈浩是劳动者,他用自己的实践和心在劳动,他的劳动赢得了更多人的心;袁隆平是劳动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不挠的精神在劳动,他的劳动赢得了大地的丰收;雷锋是劳动者,他用自己的平凡和执着在劳动,他的劳动赢得了千千万万的人敬仰和学习……许许多多劳动者,他们在劳动,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丰富了这个多彩绚丽的世界。

向劳动者致敬也是在向自己致敬。当劳动成为人的必需时,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唯有劳动才能立足,唯有劳动才不虚度人生。对一个人评价,绝大部分人对“勤劳和智慧”独独钟情,对“懒惰和呆滞”不屑一顾,这完全是和劳动及对劳动的态度联系在一起的,爱好劳动应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我们都在劳动,我们自可向自己致敬。

劳动最光荣,向劳动者致敬,应该是这个季节最美的风景吧!

情在左 爱在右

文/黄静芳

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教师必须真心诚意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上更要关心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孩子们热爱的合格教师。

用爱心去温暖学生。曾经教过一个女孩小燕,她的妈妈在她两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她,是她的爸爸含辛茹苦把她带大。如今他爸爸外出打工,一两个月才回来一次。她每天放学回家,一个人做饭、洗衣服,有时只吃一袋方便面……这个孩子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我每天中午盛饭时总把自己碗里的鸡腿夹给她,给她买文具用品,她发烧了,我骑车带她到医院,陪她挂水,再送她回家……她经常主动打扫班级卫生、擦玻璃门窗,以此来表达对我的感激。

用耐心去感化学生。师爱还必须要有耐心,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与实践才能成功。小强是班里的特殊分子:上课纪律不好的是他,自习课上捣乱的是他,和老师顶撞对着干的是他。我没有嫌弃他,而是给予特别的关注,用心地寻找和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他劳动积极,于是就选他当劳动委员。他担任劳动委员后劲头可大了,工作认真负责,每天的清洁扫除,他都主动留下来管理。

用垂范去引导学生。“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平时,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先做到。早上我走进教室,看见地上有纸屑,我弯腰捡起来;哪里不干净,我拿扫帚去扫一扫;玻璃不干净,我拿抹布擦一擦……久而久之,我这种无声的教育感动了学生,他们再不会对地上的小纸屑熟视无睹。不管是在教室里,还是校园里,只要看到影响校园整洁的东西就会主动捡起来,学生能时时刻刻想到我是班集体的主人,我要为班集体出一分力,而我的班级管理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