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竹竿的文章

2023/02/02经典文章

关于竹竿的文章(精选6篇)

套知了

文/李苏杰

夏至前后,知了大量出现,正是抓知了的好时机。

小时候,每到夏日午后,燥热的天气每每让大人们昏昏欲睡,精力爆棚的我们却总也睡不着,于是抓知了就成了我们宣泄精力的最好方式。

知了是我见过最机警的飞虫,看似披着一身的黑盔黑甲很威猛,实际上却胆小如鼠,稍有风吹草动便煽动翅膀,大声怪叫着逃之夭夭,大概是被人类骚扰的次数多了,它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斗争经验丰富的“老油条”,为了抓到知了,我们可颇费了一番周折。

开始,我决定“单刀直入”,直接上树去抓,无奈爬树功夫不到家,用力过猛,爬树变成了摇树,人离地不到两米,树上的知了早已跑得一个不剩,只好灰溜溜地下来另寻目标。如此反复两三次,我没劲了,坐在地上直喘粗气。此时树上的知了反倒开始骄傲地撅起屁股大声聒噪,仿佛在嘲笑我这个不长翅膀的动物也妄想抓住它。我怒了,抓起地上的土块恶狠狠地扔向它们,遗憾的是准头太差,命中率实在太低。树上的知了在经过最初的慌乱后,发现自己毫发无损,便继续引吭高歌,反倒是树下的我们被掉下来的碎土砸得抱头鼠窜,四散而逃。

上树行不通,于是我们想出另一种方法,找来一些麦粒,放进嘴里使劲咀嚼,吐出麸皮和渣子,最后剩下的面筋很黏,把它缠到长竹竿头部,然后举起竹竿悄悄靠近,对准知了的翅膀按下去,知了立刻被黏住,惊恐地在竿头徒劳地飞舞起来。这招虽然奏效,可缺点却也明显:每抓住一只知了,面筋就会黏在它的身上一些,竿头“物资”消耗太快,用不了几次又得重新做面筋,如此一天下来,消耗的麦子太多要被家长骂不说,牙齿还累得又酸又疼。

此法太笨,小伙伴们开了个碰头会,最终想出一个好办法。我们把粗铁丝弯成一个圈儿绑到竹竿上,再在铁圈上套上空的洗衣粉袋子扎紧,然后举着竹竿悄悄地把套子伸到知了身后,猛地一捂,待知了惊觉起飞,掉进的却是塑料袋陷阱,拼命挣扎却不能逃脱。看到知了被捉时的狼狈样,我高兴之余心里也有些许遗憾。看似机警的知了,只知徒劳挣扎却不得其法:它每次扇动翅膀都碰壁,根本飞不起来。想来,那个平常的塑料袋子在它的眼里是世上最神奇的东西了。而知了最终也没弄明白,为何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它却总是无法逃脱?

多年以后,回想童年趣事,突然发觉,成长中的我们也正如知了,敏感、懵懂、机灵,长大以后更加懂得,人生的舞台变幻莫测,当遭遇逆境时,取胜的关键是你愿意一飞冲天,还是选择消极躲避?只是,这个道理,那树上的黑将军是否懂得?

那故乡的摇篮曲

我的老家是小桥流水人家,房屋靠着河边,屋后有着小片菜地两棵桃树一棵枝条入水的垂柳,屋前是砖铺的场地,细小的绿草野花布满砖缝,留出的一小块泥土地开满了姹紫嫣红的凤仙花,水井就在凤仙花的旁边。江南的村庄不缺的就是河,几乎每家人家都可在家周围独占小河的一段,石阶一级一级,洗菜洗衣钓鱼捕虾……

你每走过几家人家就可看见一大片田地,油菜花、青菜、棉花、水稻……当然每大片土地一定有一边是那清澈的河流和一湾芦苇或是一角莲,最常见的是系在河边垂柳上的小舟,风吹来,轻轻荡啊荡啊……我小时候常被爷爷奶奶带到地里去,那时我总是坐在船边,手放在水中,凉凉的柔柔的……等到玩累的时候,就到柳树下的野草地上躺下,阳光开始遮的紧紧后来就悄悄的来戏弄你,亮光从树枝间投下,眼睛痒痒的睡不得安稳。爷爷通常会摘片莲叶给我或是脱下自己的草帽,将脸盖住慢慢地就会进入甜美的梦乡。耳边是土地中蚯蚓松地的声音和小虫爬过的细琐声,那是我的土地唱着的摇篮曲……

但是最能哄我入睡的却是晾衣竹竿被风吹动的吱呀吱呀声,一声又一声……家中的晾衣架不是现在冰冷泛光的金属钢管,是在竹林里砍得一根翠绿粗壮的竹子,两端用坚固的麻绳吊着,悬在两根房柱间。说是晾衣架但是咸鱼腊肉啦、粽叶啊常常也出现在上面,我常常用手去碰拿竹竿看看自己有没有长高。当我躺在床上时,我一般很难睡着,即使奶奶哼着不知名的小调。后来奶奶不唱时发现我睡得更快,从那起就将我丢在床上不再理我。其实是风吹动竹竿吱呀——吱呀——的歌谣哄我入睡的。风是多变的,于是竹竿晃动的节奏也不断变化着,故乡是喜欢我的,送我的摇篮曲从来不是重样的。我的意识常常在竹竿的摇篮曲中渐渐远去,故乡给了我一个个香甜的梦……

现在由于城市建设老屋被推到了,土地被征用了。桃树不见了,柳树枯死了,大片大片的田地不见了,清澈的湖水漂浮着垃圾和死鱼,最爱的湖中摇篮——船一艘艘的不见了……我的指甲上再也染不上屋前的凤仙花的汁液了,那份故乡送我的自恋被收回了。我的故乡拒绝提供我童年的天堂了,也不再为我唱摇篮曲了。不久前回去看了一下,我的故乡被谋杀了,被肢解的七零八落惨不忍睹,瓦砾砖块的碎片,半打沉的小船,断裂的小石桥,黑臭的湖水……当时是傍晚,残阳照着我的原来美丽的天堂,我不忍多看,匆匆离开,断肠人在天涯……

我深爱的故乡啊,我童年的天堂啊,你抛弃了虔诚信仰你的孩童啊,她在哭啊……

站在生活的高处

文/朱文杰

在一本心理学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试验:心理学家把一只经过测试很聪明的猴子关到笼子里,笼子是用铁柱焊成的,铁柱与铁柱之间刚好可以容猴子把手臂伸出来。连续两天,人们不给猴子吃东西。第三天,有人给猴子拿来一串香蕉,放在离猴子很远的地方,又拿了一根长长的带着铁钩的竹竿,放在笼子外猴子伸手可及的地方。然后心理学家问大家:这只饥饿的猴子会怎么做呢?

经过七嘴八舌的一番议论后,大家一致的回答是:“猴子最初自然是去抓香蕉,等它发现自己不能抓到香蕉时,就会试着用那根带着铁钩的竹竿来帮忙,最后的结果就是猴子依靠竹竿,吃到了香蕉。”心理学家微笑着,摇了摇头:“你们错了,结果是,猴子因为太饿,太想吃到那串香蕉,它一心一意地伸长手臂去抓香蕉,所以根本就没留意到自己身边还有一根可以利用的竹竿。最后,这只猴子也没吃到香蕉,几乎快饿死了。”

“怎么可能?它不是很聪明吗?”大家十分诧异。心理学家说:“想想看,它说明了什么?动机太强,导致思维能力减弱。换言之,你太在意一件东西,就往往会犯错误,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其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太想恋爱,想让我们爱的那个人一样地爱我们;当我们太想升职,认为自己多年的辛苦只能靠这一次机会来回报……每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战战兢兢,失去了惯常的水准,甚至不可避免地做出令人追悔莫及的蠢事。所以,当我们太过在意一时得失,让自己拼命钻进牛角尖、或在一团混乱中泥足深陷的时候,不妨让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那只几乎饿死的猴子——它本来,是可以吃到那串香蕉的。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在生活的高处,眼界才能更开阔,不至于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更重要的是,不会因太在意某件事而忽略生活中真正宝贵的东西。

收核桃

文/庞成才

俗话说: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

我承包的山上有十几棵核桃树,它们集中生长在一个小山坳里,最大的一棵胸径有近三十厘米,最细的也有碗口粗,树高都在十米左右。

由于前段时间天气比较干旱,核桃的生长受到影响,好在最近一个月雨水还算充沛,所以今年的核桃收获时间较往年推迟了十几天,现在正是收获核桃的最佳时间。

一大早,我就和同事一起,扛着梯子和竹竿,推着车子,车子上装着篮子、袋子等工具向核桃林进发。

刚开始是一段平坦的大路,我们很快就到了山脚下,由于最近的雨水冲刷,使得上山的小路更加崎岖不平,慢慢地我们的速度减了下来,感到小腿肚子有点酸胀,继续走,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每前进一步都觉得很困难。汗水沿着两边脸颊往下流,在下巴处汇集,一滴一滴地滴落到地上,摔成了八瓣,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悯农》中的诗句“汗滴禾下土”。迷彩服已被汗水湿透,贴在后背上,极不舒服。经过二十分钟的上坡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把小车一丢,一屁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心想以后要天天锻炼身体。

稍事休息,我便把梯子靠在核桃树旁,架稳,一手扶梯,一手拿竹竿,踩着梯子拾级而上,爬到了树上,脚踩稳后,我开始挥舞着竹竿敲击核桃,被击中的核桃应声落地,敲完这棵再上另一棵树,如此反复,终于敲完最后一棵,站在树上,俯视着满地的绿色的果实,心里的成就感满满的。一会儿功夫,我和同事就把这幸福的果实装了满满三袋子,足有二百多斤,装上车子,捆好就开始往回赶。

本以为下坡小车不用推,自己就会往下跑,不用像上山推车那么吃力,会省劲些。其实不然,下坡时你必须要两腿用力蹬住,身体后倾,两臂拽住车把往后拉,同时还要看好路,把握好方向,以防车轮撞到被雨水冲刷而露出地面的小石头使小车颠覆。一路上小心翼翼,汗流浃背,晌午终于顺利到家。

其实,人生道路正如上山收核桃,有坦途有上坡也有下坡,我们只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准确把握住方向,持有滴水穿石的恒心,小车不倒只管推,定会收获绚丽多彩的人生。

山下小学的洋楹树

文/火山

八十年代时期都是在老家的山下小学度过,1989年毕业后已经依稀离开好远啦。对小学的物件记忆除了教室,就是操场那两棵高大的洋楹树了。离学校若有一段距离,我们在远处就能见到几层云雾般的绿色。

洋楹四季常绿,比周围任何建筑都高;这种树在恰当的季节会有一些种子掉下来,据说这些种子比较值钱,曾有一段时间我们就捡起这些种子交给学校。有些种子是有颜色的,红彤彤的挺好看,原来竟然是“红豆生南国”。在网络书友会一次聚会时,我们选址在乡间的小学,恰逢有喜欢这种子的书友,她小心翼翼拿手帕包裹起来,搞得我们嬉笑不止。现在书友会已经拆分多个小团体,各自发展去了。由于微信的出现,有个组群直接对接广州的中流读书会,主题分享中已经明显不同。本土的“泥焗鸡”文学群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和广州、上海、佛山的群友有点联系,新一期的众筹文学《流溪文学》即将诞生。

洋楹分叉太高,我们很少能够够得着爬上去,况且学校也明令我们不许随便爬树。为了解决我们爬树的愿望,在洋楹的侧枝边竖直着几根竹竿,竟然是给我们锻炼爬竹竿的能力呢。刚竖好,有几个胆子较大的,就立刻爬上去,一看就是经常爬树到处疯玩的把式。稍微微蹲,立刻箭一样扑向竹竿,双手预先是涂了点口水的,粘紧抓住竹竿,两条腿顺势绕着竹竿,有点蛇样的缠绕姿态;习惯不同,有人左脚在最下面,有人右脚在最下面,不过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最下面的脚跟是顶住上面那只脚的脚底,这样用力游上去的时候,脚用力就能聚焦,快速爬上洋楹的侧枝;接触到侧枝后,身体即刻向猴子一样敏捷快速滑下来,这种配合的连贯动作,回想起来好像是有一些特别套路的——当然有人滑落过快,手都蹭去了一层皮,也有人扭着了脚。我观察了好些天,才敢模仿他们爬竹竿上去,手臂没力,只好回转去练习俯卧撑;增加了点力气之后,爬到半途发现脚没有懂得配合,手也累得算麻,于是作罢,只能一再反复揣摩。当然也有小伙伴一直提点的,大约六次左右,就熟练爬上去了。相对某些强壮的伙伴,我还是显得文弱和缓慢,不过不要紧最主要能够爬得上去。烈日的夏天,我们在洋楹树下集队、开会,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多么好的天然庇护啊。树下虽然是黄泥地,脚丫子踩着还是能够和大地亲密接触,现在我们好像少有这样的机遇了。

有时,校长的儿子也在学校里面住校,于是晚上他邀约我和另外的两个小伙伴一起陪伴他。我们在树下抓萤火虫、翻跟斗,甚至互相闹了矛盾还打架。凌晨四点左右就起来煲点白粥,宿舍就在洋楹树旁教学楼一楼的楼梯拐角,就是那时才知道凌晨天蒙蒙亮的样子,还有那些若隐若现的深蓝环境。小宿舍蚊子不少,我们拍着它们,扑来扑去,带着满手的鲜血状,跑到洋楹树下拿沙子或树叶搓几下,又跑回去宿舍。冬天洋楹会挡住我们要的阳光,祠堂的墙壁恰好被洋楹遮住一部分,我们在玩挤油游戏的时候,就盼望着阳光快点照到我们身上,这样挤油也会充满着阳光的能量。

透过斑驳的叶缝,有时我会自问,为何我们好像在这里玩,不像在这里读书的呢?那时好像是有点作业,不过我们多数都是玩为主。现在的小学生不容易啊。

丫头,慢点

文/解红

自从受了工伤,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家中,就是我的全部生活了。

在日常出行之中,结识了一个邻居。据邻里说,他年轻时候是个健全人,一场重病,导致他双目失明。每每经过他的门旁,他都要轻轻地对我说声:丫头,走路慢点,千万要慢点,当心。语不惊人,却足以暖我心。

早晨,我简单地收拾好,双手扶着拐杖走出小区,在通往大路的一侧,看到谁家修复下水道留下的一块非常抢眼的水泥板,生生地躺在那里,这恐怕是用来遮挡路面用的吧。虽然这块水泥板不在大路中央,但也足以给路人和出入车辆带来诸多不便。

我拄着拐杖,缓步慢行。不时看见小车从水泥板旁边绕个大大的弯路,才拐了出去。往来的路人也跷起脚,跨过那块水泥板,跳跃式地躲避过去。我也随着行人和车辆,用拐杖支撑着十分小心地绕过了这个坎儿,上了车,去医院。

日暮,康复归来。从车上的玻璃窗远远地望见那块水泥板仍然纹丝不动,车辆和路人依然重复着早晨那一幕。

下了出租车,扶着我的拐杖正要接近石板,只见我那邻居站在路旁,“东张西望,仔细打量着地面”。其实,他是看不到一切的,他只能靠灵敏的感官来觉察路况。只见他手持竹竿不停地在探测着,摸索着。平日里,他也是这样一边走着,一边探测着,若是不拿竹竿,别人或许以为他是健全人。

这时候,他正要接近那块石板了,我心里一怔,他若是撞上去,必然撞个满怀,不知道摔成啥样了,我心慌之时,匆匆付了车费,任凭拐杖重重地戳着地面,急切地向他走去。我想告诉他,面前有障碍,请绕道慢行。可,我毕竟腿脚不灵便啊,我好无奈,也好无助。

他的竹竿已经先行一步接触到了那个石板,我估计,凭他准确的分辨,会绕道而行,绝不会有意外。

就在这时,意外出现了,只见他手持竹竿,像指点迷津一样,上下左右地打探着那块神秘的物体,随后,将竹竿夹在右臂的腋间,弓身,双手托起那块物体,夹于左臂胯间,再将右臂中竹竿握于手中,轻轻地探着地面,小心翼翼地走到距离花坛最近的地方,又轻轻地将腋下的水泥板立于路旁的绿篱边。扬起身,抖落一下身上的灰土,转身向我这边走来:丫头,回来了,小心,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