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父母亲的文章

2023/02/03经典文章

关于父母亲的文章(精选9篇)

那一场雪

文/燕儿

已进入大雪节气,大江南北也相继应季落下了几场雪。雪中的故宫美不胜收,杭州西湖的一场雪让人们早早领略了江南雪的风韵。张家界景区山上的一场雪,更是装点出一个童话世界。雾淞奇观再次惊了世人。而近在咫尺的我仍旧呆在水泥丛林里,倚窗眺望,想像着雪中的天门山的壮观模样,向往着天子山,黄石寨的雾淞那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我终归是没有出城去景区一睹雪的芳容。

内心深处我是在等一场雪,一场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一场酣畅淋漓的雪。整个原野,整个城市都被白雪覆盖,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那才是我的理想王国。只有在那时,一切都那么简单,那么唯美,世界没有丑陋和邪恶,只有美好和正义。其实和很多人一样有雪的情节,因为雪在小时候常见,如今南方的雪越来越难见到了,雪承载了我太多的儿时记忆。谁又不爱美好的事物呢?只是每当面对寂静唯美的世界,我都感慨万千,五味杂陈。是高兴抑或是伤感。大雪落下,一年就快过去,也就快过春节了。看到雪就会联想起许多事情来。我已经过世的父母,我的故乡,我的亲人们。在雪中找父亲的那个女儿,现在只能在雪中找父母亲的影子了。我亲爱的父母,只有在雪天,在寂静的雪地里,没有了任何打扰,我才能对着空旷的原野大声呼唤,诉说对他们痛彻心扉的思念,大约在宁静中他们才能在天堂那边听到。曾经我们是那么幸福的在一起,从来没想到有一天他们会丢下我们离开。我该如何面对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春节……一年还剩下最后的20多天,新年已经接踵而至,我盼望着下大雪,却又害怕见到我梦中的那场雪,我到那里去找我的父母!

我知道,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无法阻挡。在无奈中,我对自己说,其实父母亲从未离开,因为他们一直在我心里。我只有坚强起来,因为人生没了父母亲的指点,我只能回味父母亲教给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做人的道理。像他们一样坚强和善良,好好的工作和生活。好好的爱家庭、爱孩子、爱亲人。

那场梦中的大雪应该很快会应季落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慨叹时光匆匆,却也盼望孩子快快成长,就在不舍和期盼中迎接新年的来临。

此时,已是夜半时分,我用手机写下这段文字,也算平复一下自己思念父母亲那一颗脆弱的心。擦干泪水,与自己和解。但愿今夜在梦中再次见到我的父母亲,在那个如梦如幻的雪的世界。

老家的水土

文/郑彦英

虽然离开秦川多年了,但我一到冬天,还是怀念家乡的土炕,怀念土炕的热炕头。

我更知道,热炕头是要续火添柴的,半夜还要起来加一层柴末末,俗称煨的。年轻人是没问题的,父母亲年迈了,怎能让他们半夜起来呢?所以近年来,我一到冬天就把父母亲接到郑州,让他们享受暖气。

父母亲长期生活在老家,生活习惯很难和城里人一致,所以我将新买的一套房子让父母亲住,我把生活必需品备齐,每天去看他们一次。

父母亲很满足,特别提到了给他们喝的桶装矿泉水,说是味道虽然不如村里东井的水,但毕竟是洋东西,得和城里人保持一致。

有一天我的几个朋友要去看我父母亲,我提前去了,一说,父亲立马问:“客来了,茶是少不了的,是不?”

我说:“那当然。”于是我在茶几上把茶具摆开,挑了朋友们喜欢喝的绿茶,给每一个杯子里捏一点。

就在这时候,父亲迅速把饮水机上的矿泉水搬了下来,然后换上一桶。

我一看,搬下来那桶,还有大半桶,就问这水是不是有问题?

父亲说:“这水不能给他们喝。”我一愣:“咋了?”

父亲说:“我一直没给你说,我跟***还是喜欢喝那自来水。这一桶,看着是矿泉水的桶,装的是自来水。”

我一听急了:“这才能有几个钱?你们身体要紧,今后千万不能再喝自来水了。”

父亲一听,想说话,又摸了摸后脑勺。

母亲这才说:“我一直想给你说,我跟你爸喝那矿泉水不到十天,浑身没劲。”

父亲在一旁补充:“腿软得跟没骨头一样。”

母亲看看父亲:“你爸会分析,把跟在老家不一样的所有事情都分析了,最后分析到这水上,就想试一下,是不是水的问题。”

父亲说:“就烧了一锅自来水,我俩一喝,浑身舒坦,一直喝到身上出汗。”

母亲笑了:“喝了这水一天后,立马觉得身上有劲儿了。”

父亲说:“我思谋了半天明白过来劲儿了,郑州这自来水是黄河水,黄河水里有咱的泾河和渭河,这两条河带着咱老家的水土呢,老家的水土喝到肚子里,人咋能不精神?”

听到这儿,我舒了一口气:“只要你觉着自来水好喝,来精神,是老家的水土,那就喝自来水吧,我给你买一个烧水壶来,不要把自来水弄到这矿泉水桶里烧,太费事。”

父亲摆摆手:“理是对着呢,但是不能那样。”

我笑着问父亲:“为啥呢?”

父亲认真地说:“你弄这矿泉水给我和***喝,是你的孝心,这矿泉水饮水机给这儿一支,就是孝心支在这儿,谁来一看,知道你对父母亲孝顺,如果看着你让我们喝自来水,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会骂你是不孝之子。”

我很感动:这才是自己的亲人,把娃的面子看得比啥都重。

说话间我的朋友过来了,三个人,我立即给他们沏茶,当然,父母亲也坐在茶几旁边,和我们一起喝茶,也像城里人那样,只小小一口,很文气。

但是父亲喝了一口,就放下了,看了母亲一眼。

母亲也喝了一口,看了父亲一眼,都没有吭气。

送走朋友后,母亲对我说:“忘记放干净饮水机里的水了,刚刚泡的那几杯,都是存在饮水机里的自来水。”

我一愣,真是,但笑笑说:“不要紧,茶把自来水的味道遮了。”

父亲摇摇头,沉吟片刻,说:“看来还是得买一个烧水壶。”

母亲立即应和:“我也想到这儿了,这饮水机就支到这儿,桶里的水就咋也不会和自来水串,来人了,喝这矿泉水,咱平时喝的,就是烧水壶里烧的老家的水。”

忆过年

文/路玉景

猴年春节刚刚过去,不知怎的,我脑海中老是想起过去那年那味,也许是年纪变老了的缘故吧。

从过去过来的人,我晓得过去过年的艰辛与磨难,更记得父母亲过年为了儿女能吃好穿好玩好流过的泪水。

我姊妹五个,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小时候我们家在当地农村算是穷的叮当响的家庭,生活全靠父母亲挣工分折算的钱来维持家计,经常吃了上顿不接下顿,挖野菜成了平日里生活的必备填充品,一年下来吃上白面水饺也不过两三次,吃地瓜、玉米高粱窝窝头就咸菜成了家常便饭。由于我姊妹吃的多,仅靠集体分的几个钱和粮食是不够的,有几次,母亲做饭时,没有粮食下锅了,她暗自流泪,不得不到邻居家相对比较宽裕的人家借了粮食下锅,等饭做熟了,母亲赶紧给我姊妹一一盛上,看到我姊妹狼吞虎咽的样子,父母亲虽得到些许安慰,但总也高兴不起来。年关临近了,经常遇到父母吵架的事情,那时父亲蹲在地上一个劲地抽闷烟,母亲在一旁直嘟囔,不一会儿就干起来了,我姊妹小,不敢近前劝架,只有吓得在一旁直哭,说白了,一切的一切还不都是为过不去年犯愁吗。眼看就要过年了,我姊妹还没有新衣服、新鞋穿,父母亲心里那个急得慌可想而知,没办法,母亲将我姊妹穿过的破旧衣服,翻拆了重新洗一遍,东拼西凑、修修补补再手工缝制起来便成了新衣服,鞋子也是母亲用破布料一层一层粘合起来晒干后当作鞋帮和鞋底,一针一线给我们缝制的,在煤油灯下一直忙活到年三十通宵,才总算给我们缝制完,当我们穿上新衣、新鞋那一刻,父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父母亲的衣服来不及做,就用洗了的旧单衣套在破损的棉衣、棉裤外面,算是过年的新衣服了。记得生活稍微好一些的时候,每逢过年,我姊妹的新衣服,都是父亲用国家发的定量布票买来,再由母亲缝制的。鞋子也开始穿父亲从商店里买的棉鞋(叫靰鞡鞋),穿着确实暖和。

过年了,父母亲用生产队里分的黄豆,事先用清水泡好,腊月二十五这天一大早,到邻居家的的水磨子上磨成糊状,回家后挤出豆浆,用大锅熬成熟豆汁,再制作成一个豆腐。这也算是我家过年和招待客人的主菜了。豆腐刚制作出来时,热气腾腾,香味扑鼻,我姊妹馋的在旁边直转悠,父母亲就割下一小块,让我们蘸酱油解解馋,仅那么一次,其余都留起来招待客人。过完年,招待完来我家走亲戚的客人后,我家的豆腐还有,不过豆腐表面已经发黄变粘了,只有这时,父母亲才每顿饭给我们炖豆腐、炒豆腐、白菜熬豆腐吃,塞进嘴里仍觉得好香好香,丝毫不觉得有变味的意思。若是搁到现在,或许早就扔掉了。

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得以改善,大多家庭已步入了小康生活水平,过年不再向过去那样缺衣少食,也不再急的老人团团转,大都认为过年无所谓了,反正家庭富裕不缺钱花,市场年货琳琅满目,吃穿住行方便多了。父母亲今年已八十岁了,每到临近过年时,都会给我姊妹唠叨过去过年的那些事,意在让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记住乡愁,这不我就把它写出来了,算是随了父母亲的心愿吧。

我的父母亲

文/张春芳

父母亲是爱与责任的代名词,天下父母亲是为家呕心沥血无私付出的人,想到父母亲心里都是温暖充满安全感。

我的父亲出生于1946年,看过父亲年轻时照片(其实是身份证照),照片中的父亲斯文清秀。听妈妈说:别人带她“稀里糊涂”来下冲玩,其实是相亲,父亲穿着白衬衣正坐在堂爷爷家阁楼上看书。对于目不识丁的母亲来说,读书人自然深深地吸引着她的少女心。以前娶个老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父母亲就在媒人的撮合下组建了家庭。

父母婚后几年才生了大姐,家里的人欢天喜地地迎接着这个小生命。大姐2岁时,我的二姐出生了。二胎还是女孩,在农村自然是不受欢迎的。五年后母亲又怀孕了,母亲说我整整在她肚子里呆了11个月。千盼万盼我出生了,父亲兴冲冲地去医院看孩子,在床上看到一个婴儿,眼珠转来转去的,看起来很有神。姑妈说:“就是我们家的孩子,是个女儿。”父亲心里肯定很失落。母亲提议把我送到城里的一户女主人是干部的家庭里,父亲没有同意。

自己为人母后,更能够体会母亲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是何等万般无奈。懂事后有个外公总叫我“钱包”。我不解地问父亲。父亲说生我的时候不仅东西、粮食被“瓜分”了,还罚款1300元。生活中所有的磨难,只有他们自己深有体会,一辈子烙在他们心里,并小心珍藏着。

生活的艰辛没有磨灭父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再苦再累也要挺起脊梁勇往直前。大概在我11岁左右时,有人发现塘湾对面山上有煤矿,消息迅速传开后,父亲加入了采煤队伍。我记得父亲挖煤是分白晚班。如果你早上起床睁开眼睛看到一个带着矿灯,斜挎帆布包,脸上身上黑乎乎,只有眼睛明亮,全身疲惫不堪的身影,那些一定是像父亲一样的采煤工。有时他们还会背些木柴回家,那个年代没有煤气、天然气,只能烧柴,煮稀饭、蒸饭、煮猪食都是用大锅煮,美味的大锅柴火饭也是童年的记忆。

生活的不易,让我们早早地就要学会做家务,挑水,洗衣服,扫地,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都要帮家里人分担。寒假里我承包家里所有的衣服,父亲“又脏又臭”的衣服让我印象深刻,对父亲的爱与敬也就是在一次次的认真清洗衣物中加深……

因生活所迫,什么能赚到钱父亲就做什么。煤洞需要木材,父亲就去伐木。记得那个夏天,父亲每天早上天没亮就拖着板车出发朝林场走去。经过塘头龙上面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砍木材还得往里走。晒谷场旁边有一条小溪,溪水冰凉爽口,清澈见底,口渴了直接去溪边喝。炎炎烈日下,父亲汗流浃背,肩膀上是拉绳子压得红通通的勒痕,手掌上是厚厚的发黄的老茧,父亲回家后会用剪刀剪手上的茧,用针挑破血泡……现在回想起来,泪水常常打湿眼眶。

父辈们每天都是超负荷地劳作。那年暑假我又接了个新任务,负责给父亲送饭,不光要有米饭还要稀饭。小小的我小心地往前走,生怕稀饭晃出来。大多数时候母亲都会煮肉或者放个咸鸡蛋,父亲都会分给我吃,一双筷子给我用了,父亲就用小木棍扳成两段,洗一下用餐。贫困的年代胃是缺乏油水的,吃得饱还有肉吃有蛋吃可谓是幸福感爆棚。中午时分,坪地上很热闹,大家都高兴地闲聊着,拉着家常,吃饭时间就是他们的休息时间。

父亲采煤伐木,母亲继续养猪,日子渐渐有了起色。父亲爱抽烟,他每次去小卖部买烟,我就会笑嘻嘻的,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他偶尔会买点麻花、香葱饼干或一瓶娃哈哈AD钙奶给我解馋。成年后仍然会对麻花、香葱饼、娃哈哈AD钙奶钟情,我想不是它真的有多么的好吃,只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味……

时光荏苒,两个姐姐相继结婚生子,我也开始工作了。在异乡的日子里,大多数人和家里的联系方式就是打电话,而我还有一种联系方式,就是写信,每个月至少一封信有时两封,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会告诉父母亲,他们就是我最忠实的“读者”,分享着我的一切。

前些年回家过年,来到厨房,看到正在生火的父亲,两鬓已经发白,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心目中英俊的父亲老了。第二天,父亲带我参观了他的劳动成果:屋后茶树林,父亲都开荒种上了橘子树,没有挖土机,都是靠双手一锄一锄挖出来的。

看着父母亲变老,作为“满女”我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加速成长……二姐出嫁后,父母亲语重心长地和我说希望我留在家里。后来如父母所愿,老公千里迢迢来到下冲,我用实际行动践行“你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的诺言”。

沂蒙山里的卷煎香

文/爱采油

每到过年,我就想起小时候山东沂蒙老家里一道少不了的大菜——卷煎,用鸡蛋饼和肉馅做成的卷煎,黄白相间,色泽明亮,夹一块咬一口,满嘴生香,回味悠长,那滋味久久难忘。

老家有过年走亲戚的习俗。老区人一向热情好客,豪爽仗义,招待客人真诚实在,每当家里来了客人,除了招待鸡鸭鱼肉外,少不了的就是卷煎这道菜了,上这道菜意味着对客人的重视。

小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三,三个姐姐都要带着姐夫和孩子来看望父母,一家人难得团聚在一起,这一天是父母最高兴的日子,招待自然是最为隆重的,总是提前准备最好的菜肴,必须要做的就是最拿手的卷煎了。

做卷煎这道菜很费时间,需要耐心和细致,还要掌握火候要领,所以制作过程必须认真仔细。

传说这道菜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据清·康熙年版的《食宪鸿秘》记载:“卷煎,将蛋推皮,以碎肉加料卷好,仍用蛋糊口。猪油、白糖、甜酱和烧。切片用。”

这是古人的做法,父母在做法上有一点简化。制作的关键是煎鸡蛋饼,将鸡蛋打在碗里,搅匀待用。然后,将锅底涂上猪油,烧热,倒进搅好的鸡蛋液,摊均匀,成饼型揭起即可。

煎鸡蛋饼火候很关键,蛋饼揭早了易碎,揭晚了易糊,父亲平时就经常给乡亲们当婚宴厨师,烧的一手好菜,很有经验,每张蛋饼都薄厚均匀,不老不嫩,一张张码在盘子里。

在父亲煎鸡蛋饼的时候,母亲已经在调馅了,将猪肉馅打上鸡蛋清,放上葱姜蒜丝、料酒、酱油、精盐、五香粉,放些水用筷子搅拌均匀即可。

将做好的鸡蛋饼铺在案板上,将调好的肉馅均匀地抹在蛋饼上面,然后从一头向另一头卷起,卷的要紧,肉馅抹的均匀了,自然卷的粗细就会一样。开口处就用蛋液封好,这样一个卷煎就做成了。做好后,上笼大火蒸15分钟左右就熟了。

母亲掀开锅盖,一股热气伴着香味喷涌而出,顿时,满屋子充满了浓郁的卷煎香味,母亲给我切一小块,让我压压“馋虫”,那热乎乎的卷煎,咬到嘴里,满嘴留香,就感到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了。

其实,这还是半成品,待客上桌时,将卷煎切成小段或片,蒸、炖或凉着吃均可,淋上香油,撒上葱姜丝或是香菜叶,这样才算大功告成。

姐姐们来的时候,父母已将一大桌子的菜肴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当热腾腾的卷煎端上的时候,姐姐们满是感动,心疼地埋怨父母,何必要费这么大的事,做卷煎太辛苦了,吃点简单的就行了。可父母亲总是笑眯眯地说,只要能让孩子们吃好,就是再累点心里也高兴啊!

品尝着可口的卷煎,姐夫姐姐们由衷地夸赞父母的手艺好,一一端起酒杯向父母亲敬酒,感谢父母亲的辛劳付出和对儿女的疼爱,每每这时,父母亲总是一脸的幸福和满足。

给父母晒晒被

文/张聪蓉

《弟子规》里说,儿女对父母要“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要求儿女们照顾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凉——早上要向他们请安,晚上要向他们问好,替他们铺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殷勤规矩地伺候父母。不久前有朋友告诉我,他有个邻居就是这样的孝子。

这位邻居的父母亲已80来岁了,却不愿意跟子女住在一起,仍旧住在城东苏仙岭脚下。为了成全父母过“二人世界”的心意,住在城西的他只好每天坐公交车,不辞辛劳去父母家尽孝,大事小情常关心常照顾。

今年郴州立冬以后一直是阴雨天,一两个月难得见到太阳,12月16日起,天老爷开恩,连续晴了五六天。趁着天晴,他天天赶到父母家里,把父母亲用的床单、被子洗得干干净净,把垫被、盖被晒得暖烘烘的,好让父母亲睡得暖和。老人家高兴得逢人就说,真是养了一个好崽,找了一个好媳妇。

很多人都佩服他对老父母的耐心和孝心。他很谦虚地说:“我做的这些事都是一些小事。我虽然工作很忙,路比较远,但我不能放弃、错过尽孝的机会。现在父母亲都健在,如果我不抓紧时间把他们照顾好,等他们老了,我就弥补不起来了,会后悔一辈子。”

父母亲老了,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需要人关心照顾。照顾老人的事情可能很多很杂,但是孝亲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肯承担,就没有做不到的,哪怕只是给父母晒晒被子。

思恋故土

文/路玉景

“国庆节”假期,对故土的思恋之情油然而生,想起了那山、那水、那土、那人、那情,不觉流连忘返,一幕幕浓浓的乡情在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

屈指算来,我已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三十一年有余。记得我离开故土那年是1985年,我参加区组织人事部门乡镇干部招聘考试,被录取为乡里的科协助理员后才离开的。

家乡坐落于荆山脚下,山林茂密,野菜、中草药品种繁多,小时候经常和伙伴到山上挖苦菜子、青青菜、曲曲芽、车前子等野菜,捋槐花、榆树叶,一时解决了家里缺粮的燃眉之急。老家东南紧邻乌河,水波荡漾,清澈见底,芦苇茂盛,鱼虾资源丰富,在过去缺食特别是缺肉的年代,能到河中捕些鱼、捕些虾、摸些螃蟹,给家里改善改善生活,是何等的荣耀啊。每到“清明节”过后,天气逐渐转暖时,二哥便在星期六中午放学后,经常带我到河里捕鱼、捕虾、摸螃蟹,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回到家里已是日见西斜。那时,我尚小,只有跟在哥哥旁边打下手,拎着盆子、烧水壶盛哥哥捕获的鱼虾蟹,哥将细孔筛子正面斜对河水岸边插到水里,用木棍向筛子里边轰赶鱼虾,不一会儿,筛子里的鱼虾就蹦蹦跳跳抄上来了,倒到盆里煞是喜人,我摸了又摸,总觉爱不释手。鱼虾能摸,但螃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哥从靠近水岸的芦苇根旁边洞里摸出一个个螃蟹扔到岸边,让我捡到烧水壶里去,我刚要拿螃蟹,螃蟹甲竖起老高,要夹我,吓得我嗷嗷叫,赶紧收回手,这可好,哥摸的螃蟹到不少,可在我的不作为下跑了很多,哥立马数落了我一顿,把我数落哭了。数落归数落,哥硬生生教会了我拿螃蟹的技巧,后来我拿螃蟹不再害怕,反而得心应手了。母亲将我们捕获的鱼虾螃蟹洗干净,炸鱼、炸螃蟹、韭菜炒虾,端到饭桌上香味扑鼻,吃在嘴里咀嚼回味无穷。如今的乌河已基本干枯,好在当地政府部门正在加紧治理,让她恢复昔日的母亲河容貌。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小时候经常帮父母亲收收庄稼,只是帮帮手而已,不是那么卖劲的干,干多了父母亲心疼得慌,怕累着我们,也不放心。搭上把手帮着割割小麦、掰掰玉米、刨刨地瓜、晒晒地瓜干,父母亲就心满意足了。我用镰刀割麦子割不长时间便累得腰疼,不时坐在麦捆上歇会,有时还恶心呕吐,都是等到父母亲将自己麦畦里的麦子割到地头再回来接我,地邻人家见此笑的不得了。掰玉米也是如此,二三百米长的玉米地,在里边怎么也掰不到地头,还是父母亲接我掰到头,咋一从玉米地里钻出来,风吹浑身湿透的汗水,甭提有多爽了。大集体时,小麦、玉米产量低,地瓜产量高,我们的主食就是吃地瓜干面蒸的窝窝头,父母亲将生产队里分的地瓜,洗净后用地瓜刀切成片,挂在大树间拉的铁丝上晾晒,有一次半夜三更,天气骤变,要下大雨,我从睡梦中被叫醒,急急忙忙赶去收地瓜干,父母亲让我打着灯笼照着,照着照着我朦朦胧胧打起盹来,将灯笼摔坏了,父母亲责怪之余扑哧笑了,至今我仍很内疚。或许当时大人们在想,我还在上学,还是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没有练出活来,事事原谅我了。我高中毕业后,回家经过半年的锻炼,我和大妹妹担当起了侍弄庄稼和家务的重任,能替父母分忧,我心里才得到了些许安慰。现在侍弄庄稼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真是天壤之别呀!

村里无论谁家遇有婚丧嫁娶,大家都会赶去帮忙,无论谁家修缮房屋或遇有灾情都去帮把手,无论谁家遇有困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至今村里仍保持着无论谁家孩子当兵都请其到家里吃水饺的良好传统,可谓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全村人更为之骄傲和自豪。在困难时期,我家缺衣少食,乡亲们经常给我家送煮好的水饺、面粉、煎好的鱼、白菜、衣服,有时请我们这些孩子到他们家做好吃的享用,使我家熬过了苦难的日子,一步步走到今天。听说谁家某某生病住院了,有的带上钱,有的带上鸡蛋、水果等慰问品,赶去探望。记得在农村医疗条件差的年代,一次我母亲深更半夜突然得了疾病,不省人事,邻居闻知立马找来地排车,拉上母亲,冒着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将母亲送至6里外的路山医院得到及时救治,挽回了母亲岌岌可危的生命。在我考录乡干部后,乡亲们像对待参军似的,请我到他们家吃欢送饭,个个叮嘱我要好好干。村里要修路,得知消息后,无论在家的还是在外参加工作的,都纷纷慷慨解囊,不长时间就收到捐款好几万元,确保村内主要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为文明村建设添了一把劲,助了一臂之力。

现在,每当我回故土一趟,都要帮父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侍弄一下家务,到庄稼地里嗅嗅庄稼散发出的特有芬芳,抽空到庄里乡亲家帮帮工,与街坊邻居叙叙旧,拉拉家常,展望一下幸福美好生活,认为这才不失为农民应有的本色。

父母亲的快乐生活

父亲比母亲大六岁,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就比较懂事儿,用母亲的话来说,“瞧!你爸那么大个人啦,咋还跟个孩子似的!不觉着丢人?!”

他们是一对儿很普通很平凡的夫妻,农夫和农妇。

早些年,父亲从来不会夸奖母亲,衣服从来就是脏了脱一旁不管,该换了母亲即拿了干净的衣服来。在家几乎没做过饭,用母亲的话说,“该吃饭了,往桌前一坐;吃完饭,啥都不管,碗筷一推,就知道翘个二郎腿躺沙发上看电视”。

可是近些年,父亲慢慢的变了好多。我在外面上大学,每周固定时间往家里打电话成了我的例行惯事,每次都要跟父母亲聊多半个钟头。跟母亲聊还好,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母女俩总有聊不完的轻松话题。跟父亲聊的时候,多半是很严肃的学业啊、人生规划啊之类的话题。但也有例外的时候,那就是父亲毫不吝啬的夸奖母亲的时候。

特别是最近,他总是说“我发现***啊真好!咱那周围方圆百里的啊,那是找不着***这样的人啦!”、“你知道不?人家邻居都夸***好、夸***孝顺呐”、“***那做的可是比我好多啦!”之类的。要不就调侃母亲说“哎,***又在认真‘学习’哩,连电视也不看啦,坐床上看报纸呐!那个认真劲儿呦!”每每这时,我总能听到母亲在一旁嗔怒,“这都老糊涂了咋地……咋竟说些没用的呢?!不费电话费是吧?……”

父亲自顾自的夸,越夸越得意,愣是把母亲“晾”在一边没完没了的唠叨。我在电话这头听了会心的大笑。

有时,父亲也会打趣母亲的时候,用父亲的话来说,他在家里的地位也就是只能向闺女儿子诉诉苦的份儿了。

他会抖着身上的裤子说,“让妮子看看,这裤子穿了多少年哩!***妈就是不给买新的啊!没地位啊!”,要么就说,“俺还瞎说啥哩,早就该认清啦,俺就是个老黄牛的命,除了天天给咱家干活外,能吃饱就不错哩是不?”

有时,我妈也会蛮横似的回应,“哎,就这么想就对啦!你呀就是个干苦力的命,其他的啥也别想哩!”

然后,他们俩就看着彼此都穿了几年的旧衣服,笑得合不拢口。

如今他们也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没了早年生计的压力,便愈加的知足常乐。在他们老两口的眼里,咱现在的日子过得真不错!不愁吃,不愁穿;女儿能自立,儿子不操心;忙的时候累两天,不忙的时候就歇歇;平时吃点自己地里种的小青菜、自己腌的小咸菜,来客的时候也跟着改善改善生活、吃点鸡鸭鱼肉。

用父亲的话说,“这生活多好!”

用母亲的话说,“你爸呀乐得天天唱歌,恨不得做梦都能笑醒喽!”

我亲爱的父亲、母亲,希望你们俩一直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安度幸福晚年!

妈妈的爱有几斤

文/此时无语胜千言

今天听到亲戚家里发生的一件女儿与父母亲之间不和睦,甚至想要脱离关系的事情,心中一直非常不愉快。情不自禁想起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对我感触非常大,同时感到很惭愧,因为自己以前对待父母亲做到也很不够。

讲的是前苏联一个统计学家小组,记录和统计了一个家庭在料理家务并照顾丈夫和两个小孩时,一天或一年要付出的辛勤劳动,其结果令人吃惊。在一年里,她要洗净一万八千个餐刀、餐叉和勺子,一万三千个盘碟,六千个碗,三千个锅。她不仅要洗,还要把他们从碗橱取出,放到桌上,洗净后在放回原处,往返搬运餐具的重量约为5吨,买菜时往返菜市场的路程有2000公里左右。当然,由于国情不同,生活习惯差异,相应的数字会有差别。但是,如果中国人做这样的记录,其结果必然同样令人吃惊震撼。我们只是把父母亲的恩情和伟大挂在嘴边,但是在心里是模糊的,有谁知道他们的恩情和伟大具体是怎样的呢?也许我们的爸爸不英俊、不伟岸、不出名、不富有,妈妈不漂亮,不动人,文化不高,没有一个体面的职业,可是她(他)们的付出却是巨大的,甘于为了孩子和家庭,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也许你给不了爸爸妈妈同等的爱,可是你只要尽力去给予,哪怕只是一点点,在爸爸妈妈看来那都是海一般的浩瀚的了。如果你无法在爸爸妈妈身边尽孝,那至少要告诉他们你的眷恋和牵挂,哪怕是一句话,父母亲都会心满意足。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只是那么一点点,而他们对我们的付出确实是广阔无边的。更何况“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个父母不是都为儿女着想?不想让每一个儿女都过的幸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比喻母子情深和千古孝道的诗句,意即:谁能说儿女报孝父母的“寸草心”,就能报答了父母对儿女似海如日的爱心?父母的恩情,儿女是永世也报答不完的。

想象自己做的真是太少了,真的好惭愧,好多时候都想跟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们”。可是好多次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觉得不好意思,说不出口,只能默默的藏在心里……然而,当有一天父母亲走了,我们的心中只能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父母亲老了,即便父母亲有些事情处理不好,有些话说不清楚,我们可以耐心解释、开导沟通、商量解决,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出言不逊。如果,我们不但做不到感恩父母亲、孝敬父母亲,再还有许多不能尊敬的言行,或者更有过分不敬的行为,伤了父母的心,犹如给父母亲心上插上一把刀。真可谓大逆不道,天理难容啊!

千万请记住亲情是寒冷时的一件毛衣,亲情是疲倦时的一杯咖啡,亲情是饥饿时的一顿粗茶淡饭。这些也许并不昂贵,但在亲人眼里价值千金;亲情是炎热夏日中一丝凉爽的风,亲情是风雨交加中的一把坚固的伞,亲情还是茫茫沙漠中一泓甘甜的清泉。也许它并不稀奇,但在亲人心中是无比珍贵的;亲情没有大声的喧哗,没有刻意的表现,亲情就是默默的奉献,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分默默的支持与扶助,是人们在心底流露的一种最自然的情感。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一点一滴都掩饰不住那分浓浓的关爱和牵挂。

亲情无须言语。它就在你我身边,只是不同的人对自己亲人关爱的方式不同罢了。虽然这分亲情常常被被我们忽略,虽然往往是在历经风雨后,这份亲情才会在我们心中愈见明朗与清晰,但是这份亲情却始终如一地在身后默默地支持着我们。在失意时,它以宽阔的胸怀包容着,化解我们的悲伤与愁苦;在欢乐时它又以坦然的目光注视着,分享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当亲情温柔地存在在我们身边时,请一定不要轻易地把她错过了、放弃了,让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珍惜她,在默默地接受亲人的给予的同时,别忘了也要默默地为亲人付出。让世界、让家庭因为有着这一分温馨祥和的情素而变得更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