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有诗意的散文

2023/02/04好文章

有诗意的散文(精选16篇)

诗意江南

文/俞敏

江南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一情结来得虽是轻歌曼舞细雨霏霏,留下的却是妙不可言刻骨铭心。回忆落下病根的初因,不能不记起一个人,他叫丁根芬,是我常熟中学的同学。一年的五一,我随他去了白茆的乡下,当土路曼延到大片的油菜花田里的时候,我被大片的油菜花深深地震撼了,很难想像,这竟是我心中第一个挥之不去的江南意象。等到日后,我邂逅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再加上大片开得招蜂引蝶的油菜花,便是我心中江南的全部。

我心中的江南,自然有别于诗人笔下的江南,更不要说古人大家了。江南最初的意象,大概始于杨广的“ 流水绕孤村”, 随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应该是白居易的异化,至于“小桥流水人家”则是马致远的最后定格。江南的意象自从被文人墨客赋予格律诗的韵味后,越发千篇一律,像孪生姐妹般的不分彼此,逶迤蔓延。

江南不愧是出才子的地方,一种景象久了,就像黄梅天让人生出腻崴,最先憋不住的是戴望舒,一首《雨巷》给出了江南的另一种格局,另一种气象,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沉寂已久的物象里如清水出芙蓉,亮瞎了一个时代。人与物象等符号比,毕竟是鲜活的,何况是一个姑娘,更何况是一个手撑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

从1927年算起,80多年过去,当年的丁香姑娘保养的再好,也难免皱纹横生眼袋下垂,更何况丁香的忧郁与当今女子大多自信的性情已是格格不入,她们对丁香姑娘和那把油纸伞,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怀旧。

事情到了这个当口,也该着物种进化了,于是有了一种新形象,一个琥珀一样的女子粉墨登场。我的诗歌《在江南遇见琥珀一样的女子》发到微信圈,自然生出诸多评论。浙江安吉的青鸟商社(马云峰)说:“朗诵的形式以诗言志,有诗配画配音的现代表方式,所以比戴望舒更煽情,更容易走进心里去。”上海的朱律师毫不掩饰地振臂高呼:“江南琥珀女子,男人的期待。”Tina的话语有些自信:“什么情况,有诱导美女对号入座的赶脚。”

谁是琥珀一样的女子呢?诗歌里给出了容颜和内心的描述。

容颜靓丽可爱,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齐眉刘海/璀璨笑容/抑或一对弥漫的/像花一样绽开的酒窝。

内心清纯阳光,从善如流:一个荷花初绽/清纯脱俗的女子/她应该是,是一个/没有雨落时的哀怨/没有风起时的彷徨/在雨中,用愁云/与阳光结出彩虹的女子。

尽管琥珀一样的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在诗歌里还是加入了“石板路”、“薰衣草”的字眼,试图增加诗歌的外延和时代感。“石板路”强化了事件发生在江南的地域属性;“薰衣草”点明了“琥珀女子”所属的时代,她们面向开放的世界,融入时代。

如果诗歌的意境表现到此为止,给人的感觉还是浅显的,即使靠“用愁云与阳光结出彩虹的女子”的点睛,依然无法走进读者的内心,亵渎当代江南女性审美境界的嫌疑将难以规避。没有办法,我只能殚精竭虑地用“特立独行”为当代江南女子,实现量身定做的了断。

了断并不是结束,每个用心读过此诗的读者,都无法回避来自内心的诘问:为什么用这亿年形成的精华——琥珀,来形容江南的女子,感觉是那么的贴切,那么的天衣无缝?我面对这暗藏的玄机,也是无可奈何,怪只能怪江南的女子,谁叫她们修炼成精的呢。

如此说来,看似完美,却有人看破天机,微信文心网的湘女不失时机地说了实话:“诗歌不要写了,还是写小说好。”好话实话都得听,心动不如行动,我真的要去写小说了,一个长篇,名字好记,叫《找不到北》。

栖居生活

文/李彦睿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我便知道这是我高中生涯中的最后一篇作文,说我跑题也好,任性也罢,我相信当我满怀深情献上这些文字,你们不会忍心打上零分!就让我倾尽所有词藻,为你们写下这岁月峥嵘!

想把这些文字献给教会我们坚持的你们。当我们历经三年再一次踏进这熟悉的校园,我们内心的失落无法言说。你们一定记得,那个九月,我们这群不甘心的孩子走进这个复习班,没有人后悔,甘愿坐在这里。我们重拾以为再也不会碰的课本,念着以为再也用不上的概念,写着以为再也不会想起的单词,体味着以为再也不会有的高中生活。虽然我们一起努力了一个多月,但是“一段”考试我们还是败给应届班。可即使这样,你们也从没有失望,而是坚信只要努力,我们终会成功。你们那恰似无意的安慰与鼓励,让我们重燃斗志,一直坚持至今。你们的慰藉之语一点都不诗意,却让希望在我们心底栖居。

想把这些文字献给教会我们成长的你们。每当我们坐在教室,看着霞光撒满天空,心中充满期望与迷茫。我忍不住想,是不是只要迎风而立,蒲公英就会飞扬,不问远方是何模样?你们是否会说,每种生灵都有自己的方向,只是不知沿途的风景是何等芬芳?当你们也踏着晨光伴我们熬过秋冬春夏,我们的梦想在你们的滋养下悄悄发芽。我们都曾在你们的指引下安静地成长。“即使彷徨,也不能绝望;即使迷茫,也学会坚强”,你们的教导之语一点都不诗意,却让奋斗在我们心底栖居。

想把这些文字献给我们的老班“桑大大”。当毕业的字眼格外扣人心弦,我们不只有离开的迫切,更有莫名的感伤,你说你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却没有哪一届像我们这般令你心生温暖。我们不禁一阵唏嘘,笑说这是你每年惯用的托词。可你那天的一脸认真,却又让我们一瞬间相信,我们为你留下的独家记忆竟让你如此挂怀。我们听你讲有关高考的一切注意事项,却忍不住被你不时的“俏皮话”,引得集体大笑,就像每节的历史课堂一样,从不乏笑声。那天,我偷瞄了一眼表,并非期待放学,而是看那分针在你的句句告诫中转过了三百六十度。如今回想,那谆谆教诲里到底饱含了你多少殷切的期望!你说高考结束后大家都要好好转转。是啊,世界那么大,总有一处风景会悄悄驻扎在我们的心房;世界那么大,总有一个人会伴在我们身旁。那个人,原来是你,我们的桑大大。你的告诫之语一点都不诗意,却让感动在我们心底栖居。

人生好长,我们会用余生走过许多地方。请你们不必悲伤我们终会将你们遗忘,因为曾经,我们共度过这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只为学习,只为梦想。我们的世界,你们曾留下深深的印记,这世间还有什么事情比它更加辉煌?如果早知道一切是现在的模样,我想我会做这个班长,然后写下这篇心心念念许久的文章,亲口念出这句:你们不诗意,却在我们生命中栖居。我们这样深情以对,你们是否不再感伤?

其实我们,并无他想,只是希望,有朝一日,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

诗意的校园

文/周跃刚

时常独自伫立在百年老树旁,无端揣测它过去与多少场风雨进行了搏斗,端详它被岁月锤炼的铮铮不屈的筋骨,于阳光下坚守着祖传的情操。心不免开始颤动。而这样的树不止一棵,信步走下去。同心路的两旁几乎都是这些伟岸的身躯。它们经历无数个暖春,酷暑,凄秋,寒冬,如今依旧傲然挺立。像卫士,更像校园的守护神。

这些树下建造了一个园子,名为“静园”。这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之一。而今,在春天,常有鸟雀在枝头叫玩。作词,谱曲,歌唱,一气呵成。也有闲人常于树下观赏。或者坐在石凳上,或者站着远观。阳光从叶缝间银条儿似的砸下。砸在的地方,便生成红橙黄绿蓝靛紫,飘飘而散,好不美哉!

在高楼上向下望,这些树昂首挺胸。刚从冬眠中苏醒的新绿,传染扩散,如“洪水猛兽”,遍及整个校园。不知者以为自己身陷绿海,且醉于其中。它们还钟情蓝天,信仰阳光。不断抽枝,不断向上。对阳光的热爱,是它们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此刻,心荡了一下。似乎有暖云飘过,坐在高高的云上,徜徉。

无论如何,这些树总逃不过我的镜头,不管它们多么多么低调与严肃。

除此之外,校园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便是花了。放眼四看,花开在阳光下,校园里,绿树旁。芬芳一拨儿追随着一拨儿,到处亲吻。将封闭的心扉吻开,将熄灭的火吻燃,把发霉的日子吻成诗意的春天。看到这些花,心情不免激动。粉红的桃花永远情,洁白的栀子永恒的爱。还有更多更美的色彩缤纷的花,于我眼前如一个个花季少女。青春着,天真着,梦着,憧憬着,浑然不知凋谢为何物。

是的,校园里的花啊,是一群正待出嫁的少女,而树则是她们心目中最钟情最理想的郎。也许我们永远听不懂它们之间的语言,它们或许以唱情歌的形式已经私定终生,或许以眉目传情的暗箱操作决定山盟海誓。我们会怀疑,它们相距甚远,如何能够在一起?但,亲爱的,不要忘了,距离产生爱情,不是还有芬芳吗?不是还有蜜蜂、蝴蝶?

有了花与树,总不免有人。从一道真正的风景里,会走出一个人。他应该有纯正的自然的心境,所有思想寄托于无限春光中,享受来自自然深处最美也最让人惬意的那种感觉。校园依旧在无限春光中。热烈的阳光抨击着一切懒散。人们都精神抖擞着,歌唱着,舞蹈着······

这应该是一种缘,来之不易;这应该是生命与春天签下的合同。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一场交易,正神秘着进行着。

春天,是一个开始,就像花与树,开始他们崭新的爱情,就像人,开始我们自己的奋斗,就像我们的校园,开始了它最富诗意的青春之旅。

诗意菊花绽重阳

文/张春波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正是一年好时光。这份绽放在秋天中的美丽,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明净,简洁。

文人雅士们历来对清纯朴质的菊花,十分喜爱,青睐有加。他们自然也给菊花注入了气节和品格。菊花被称为花中“隐士”,因为它不张扬、不狂傲、不沽名钓誉。所以,能淡泊明志的饱学之士往往会得到“人淡如菊”的佳誉。

屈原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三国时的钟会在《菊花赋》中赞叹“百卉凋瘁,芳菊始荣”。他认为菊花“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性;“冒霜吐颖”,有刚直的品质。

诗人杨万里对开在山坡荒地上的簇簇“野菊”情有独钟。他这样写道:“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这山间的野菊,既不能作骚人用来饱腹的“糗粮”,也不曾被习俗当作重阳节观赏的名花,它只是生长在山间野地,不管有没有人去赏识它,它都抖寒威而开得遍地金黄,清香不减。

在众多的吟菊诗人中,陶渊明自然独占鳌头。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每到重阳时节,南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斟自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自己自由舒适的生活情态。

品读了历代文人咏菊的诗词歌赋,也许你会感慨秋日寒风下的小小一株菊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神韵。九九重阳日,我们不妨簪菊花、喝菊茶、品菊肴、饮菊酒,哪怕不能长寿赛神仙,也能活到“九十九”。

一盆炭火的诗意

文/张红梅

寒冷的冬天,围着一盆炭火,红红的火光映红周围的一切,温暖着寒冷的手掌和身子,听着窗外簌簌地下着小雪,那种无法言传的意境,诗意、美好、温暖。

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季,祖父每天都会早早在院子里烧好一盆炭火,然后搬到屋子里,刚刚还和外面一样清冷的屋子瞬间变得暖和起来。祖母坐在炭火边纺花,在纺车吱扭吱扭的声响中,一个个棉条子变成一个又一个大线穗子。晚上,屋里生一盆炭火,煤油灯都不用点了,祖母的织布机照样唧唧复唧唧。

祖父通常会温二两白酒,就着一把花生,喝得津津有味。爱听戏的祖父还会不时地哼唱两句。我靠在祖父的腿上,伸着一双小手,在炭火上取暖。祖父的唱词一句都听不懂,但抑扬顿挫的腔调却让我着迷,时间久了,居然也能跟着祖父哼哼两句。不管是祖母的纺花车发出单调的吱扭吱扭声也好,还是织布机的咔咔声也好,都是那么悦耳动听,和祖父的唱腔协调、融洽,完美结合,极具催眠的功效。

一个寒冷的冬夜,我正靠在祖父的腿上,在祖父的和祖母默契的“和声”中打盹,在外面做工的父亲和母亲回来了,推开屋门的那一刻,一股冷气卷席而来,我不由一激灵,睡意顿消。抬眼看见裹得严严实实的父母,头上和肩上落着片片的雪花。下雪了?我兴奋地爬在窗台前向外面张望,外面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清,但可以清晰地听见小雪簌簌落下的声音,真好听!父母和母亲围着炭火烤手,我奔到母亲面前,母亲把我抱在怀里,我的脸贴在母亲怀里的那一刻,感受到母亲身上的寒气依然强烈。我用双手抱紧母亲,想给母亲一点温暖,就像我平时冷的时候,母亲把我紧紧抱在怀里一样。

祖父给父亲倒了一杯酒,让父亲驱寒,父亲抿了一小口,伸手摸了摸我的脸。父亲的手粗糙、扎人,但非常温暖。母亲的怀抱也越来越暖和了,母亲把我交给父亲,让父亲抱着我,她去替祖母织布,让祖母休息。

红红的炭火忽闪着,温暖氤氲满屋,窗外簌簌地下雪声,以及想象中的那些白色的树、白色的屋顶,一切都那么美好而温暖。

那夜,在炭火温暖的呵护中,我迟迟无法入睡,支着耳朵聆听窗外细微的簌簌声,想象着明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想象着明天早上打开屋门那一瞬间,扑面而来满眼暄腾的纯白,嘴角不由上翘了起来。

诗意的桑叶

文/金风

提到采桑,读书人自然的想到那美丽聪明的罗敷女,一方面惊叹她的美丽,另一方面赞赏她的聪慧,义正词严而又不缺幽默的化解了使君的纠缠,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的同时还诗意的赞美了勤劳的人生。

故乡的蚕桑生产兴盛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先是漫山遍野的种植桑苗,一二年后改良品种,嫁接上优良品种。春天一到,经过改良的桑树便一个劲儿的发芽长叶,满世界一片绿色的海洋。孩子们便三五成群的追逐于桑林间采摘桑椹,良种的桑椹又大又甜,乌金闪亮。春雨过后,一尘不染,顺手摘下来就可以塞进嘴里,多汁多液的桑椹立即就融化了,甜透心脾。盛季的时候还可以提着篮子去摘,桑椹可以入药益肾,泡酒喝的时候加进些冰糖,味道清新爽口,是难得的酒中极品。

最诗意的是采摘桑叶。那又大又厚实的桑叶,当你伸手采摘的时候会发出噌噌噌的响声。几个人同时采摘就奏响了一支交响曲,那穿梭在枝叶间的红红酥手,虽不及罗敷的细软舒活,却分明的翩翩起舞,像是天鹅的频频颔首,又似孔雀的娇羞多情。采下的桑叶用背篓装着或是用大篮子装着,翡翠一样的一座座小山,寄托着采桑女绿色的幽梦。

偶尔也有计划不周的年份,家种的桑叶不够了,就得去悬崖峭壁间采摘野桑叶,那多半是男子汉或准男子汉的专利了。那是一项同样充满诗意却又平添几分奇险和刺激的差事。那一年,我和哥哥去采摘野桑叶,我们攀岩走壁,再爬上高高的野桑树,把他们的枝丫砍下来,摘下桑叶用背篓装好,为了多采一些,往往还要在结结实实装满桑叶的背篓上搭上一条同样装得胀鼓鼓的口袋,然后背着它再攀沿走壁。有一次,我背篓上的口袋没有系好,掉下悬崖去了。我目送着那装满桑叶的袋子一弹一跳的滚下山崖,直至最后袋子被砸烂,纷飞的桑叶表示那袋子已经粉身碎骨。幸好自己还牢牢地抓住崖边的一棵老松树,有惊无险的安然无恙。

那些嗷嗷待哺的蚕宝宝吃饱喝足,睡过四觉之后终于开始吐丝了。它们精心地把自己包裹起来,白花花的茧子使人自然的想到白花花的银子。我们就自然的想到下期的学费不用犯愁了,想到父亲和母亲那灿烂的笑容。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充满诗意的日子!但偶尔也回忆起母亲那脸角渗出的汗珠,难免在诗意之余有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诗意竹海游

文/赖晓妍

春意盎然的时节,我来到了向往以久的广宁竹海。在这个青翠优雅的世外桃源里,我们游竹海,坐竹车,住竹林,叹竹茶,吃竹筒饭,尽情享受回归自然的古朴野趣。于是,在这个春天,留下了美的印记。

天气微寒的一个春天,雨淅淅沥沥地下,随着汽车轻柔的停靠,我们已到广宁竹海大观的景区内。疲惫的我们慢悠悠地下车,车外清新如洗的空气立刻就滤清了我们沿途的混沌与倦意。目之所及全是姿态万千的竹子,满眼的翠绿,满心的舒畅。遍地的翠竹绵延如海,它们或高或矮,或斜或直地生长着,是那么的秀气,那么的优雅。春风轻拂,春雨翩翩,浩如烟海的竹林咿咿呀呀地摇动着春雨的声音,我们置身于竹海,看绵绵的小径纵横交错地伸向竹海深处,是那么的抒情画意。翠竹掩映,小径青翠,在路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浪漫和安逸的气息在诱惑着我们,我们沿着抒情的小径走进我们入住的竹海别墅,打开门的刹那间,不由得欢欣起来:宽敞的客厅,宽阔的卧室,宽大的床,多舒坦!随手把行李往沙发一扔,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趴着靠窗的床头,用手拉扯淘气伸至窗边的竹叶,滴滴答答的春雨便齐刷刷地从叶尖上滚动下来,如活泼的珍珠在竹子间跃动。再看环抱竹林的绥江静静地伴着竹海,像淡泊的至朋。于是,一切的疲劳都化作宁静的欣赏,舒心的享受。

放置好行李,我们跟随导游去观竹海,在这堪称中国最大氧吧之一的竹林里,我们都放飞起快乐的心情,尽情享受置身于“浓浓的纯氧和竹林精气”的怡然。看着那些嫩绿、浅绿、碧绿、翠绿、黛绿的竹子,有短节粗壮,形似“佛肚”的佛肚竹,有矮小质朴的方竹,还有秀气的青竹、文笋竹等,它们姿态各异,各展蕴味。导游说,在这修竹摇曳,绿浪翻滚的广宁竹海中,有238种竹品种。我们惊叹着,流连于竹海,静静地欣赏全国最大的竹水车赫然地展示着豪气,悠闲地在竹林茶寮中品几杯竹心茶,坐着竹车诗意地观景,到精品屋里欣赏、选购精致的竹制品。当我们看着由竹子做成的老爷车、风车、笛子、佩剑等各式富于创意的玩具,还有竹片上充满书卷味的古诗词和警句名画时,每人都惊叹广宁人心思的巧妙和手工的精巧!这些巧夺天工的竹制品,透示着一种高雅的竹文化,一截粗糙的竹节,被能工巧匠精雕细刻之后,凌乱的竹须便成了老人的胡子,顺着竹节上椭圆的竹身造型,老人专注的眼神,玲珑的鼻子,含笑的双唇是那样的栩栩如生,立体的老翁垂钓竹雕就这样完全地钓去了我们由衷的赞美。欣赏着眼前这琳琅满目的竹制品,我顿然悟出了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另一层深刻含义:谦虚正直的奉献,甘于献身的坦荡。

如果说,白天的竹海美景让人流连与舒缓,那么竹林宁静而活泼的夜更让人获得心灵深处的纯洁和飘逸之感。夜,静悄悄的,躺在床上,你能清晰听到春雨从叶尖滴落的声音,偶尔的几声鸟鸣显得异样的清脆。在这温情而安静的夜里,我们这一行嬉嬉闹闹地去看民族竹笙表演,大家齐齐跳着竹竿舞,噼噼啪啪的竹竿声有节奏地敲响了竹林之夜。我们带着一路的笑声回到房间,大家就分别围坐起来打牌,平时忙碌的我们,此刻是完全放松自己,每间房内不时传来欢笑声,竹林夜的宁静顿然有了活力和生机。而我,静静地看着朋友们在我的房间里调皮地打着极度不认真的牌,恣意地说笑,疯狂地抢牌,忘我地吃着大包小包的美食,再看窗外竹影舞动,想象着窗外竹笋拔节的声音,心中荡漾着一种由浅至深的喜悦:以随意的方式穿越平静,用热闹的姿态吵醒甜甜入睡的竹林,让它们眼看着我们在夜宁静的呼吸中欢跃起来。

将近十二点时,有朋友的手机忽然响起,原来是他学校里的一位学生跟家长赌气离家,老师和家长齐心协力找到了,报平安。朋友们手中的牌都不自觉地放了下来,我们纷纷感叹起来,就当今的学生思想教育、教育体制、教育困惑,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大家再也没有刚才打牌的兴致。于是,我们的话题又回到了学校,我看见了他们刚才快乐的表情都凝成了一份深情的担忧。屋内谈话的声音变得轻柔起来,凝视着窗外的成片竹林,我的心海,又翻涌起竹的写照:“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想到朋友们在三尺讲坛上的默默奉献,他们的每一个步履,都那么的充实而质朴,他们如竹子般,不与鲜花争春,只在四季里真实地显翠,他们以竹一样正直高雅的情怀,默默地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美好的秉性,正是他们,才得以竹子更翠,竹海更茂。

夜深了,朋友散去,夜又恢复了安静。写意的屋子又剩我一人,这时才感觉到倦意已经涌现。再次趴在床头上,透过窗子看竹子倚在近在咫尺的绥江中眨着迷离的眼睛,闻着江边拂来夜的气息,凝望着竹子翻动着春韵,我听到了美妙的天籁之音。

此刻,也许同行的友人已在竹海飘逸的夜里安静入睡。他们都太累了,每天都在平凡的岗位上耕耘的他们,真的需要这么酣睡的夜晚。

今夜,就让我们都静心地与“岁寒三友”的竹君子为伴,用心去品味这竹海之中竹枝书写出来的神韵,让青翠欲滴的竹叶衔着这个留下我们笑声的夜晚,交给我们永恒的记忆。

在竹海深处,让我们的梦境跟足迹一同飞扬……

冬天自有诗意在

我原本以为冬天是没什么快乐可言的。因为刺骨的寒冷和凛冽的寒风会把人们困守在室内,守着围炉或只身跟寒冷战斗。阳光也是疲塌而病恹恹的,要是没有阳光,那我也变得病恹恹了,一切都是冷冰冰的,没有温暖与生机。

冬天的大地一片裸露,冬天的山峦沉默不语,冬天的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那些残败的农作物在我和所有农人的眼里毫无用处。冬天,山寒水瘦,万籁俱寂,萧索枯败,寒冷难捱,一切似乎都了无生趣。

然而,今天看到一位朋友拍的照片,忽然让自己的心里有了一份感动和萦绕的诗意。那些以前司空见惯的小事物,在那些照片里却色彩丰富,楚楚动人。一个辣椒,几个橘子,一片水塘,一朵菊花,一片红叶,天哪,我这才发现这些事物的美丽。更让我感动的是,一朵无名小黄花,站立在野外,舒展着全身的花瓣,微微地在阳光里笑开了脸。写手将照片名字取为眺望阳光,真的很恰当。

冬天,让人想起围炉读书。古时的人是有诗意的,他们在寒冷的冬天拥着炉火,饮酒作诗,谈笑自如。现在的人,没有炉火的陪伴,便把触角伸向家的温暖。试想,寒冷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暖心暖胃的热饭。甭管窗外是冷风肆虐,还是冰雪连绵,家把一切寒冷挡在了门外,留给你的,是无穷无尽的温暖。

小时候的冬天,我和小伙伴们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在炭火里烤妈妈新晒的番薯片吃。如果家里做了年糕,肚子饿的时候,用炭火煨点年糕,解谗得很。

冬天,让人盼望踏雪而歌,踏雪寻梅。雪是冬天最美好的礼物。冬天,有了雪,便有了生气和诗意。

雪可以跳着轻快的舞蹈,也可以浩浩荡荡,如千万兵马横扫天地。雪可以吃,可以把玩,更可以观赏。一见雪飘,好多人都兴奋不已地跑到外面,享受雪带来的欣喜和快乐。他们或拍雪景,或堆雪人,或打雪仗,一点也不浪费雪的热情。这像是一场盛大的节日,这是雪的款待。

冬天的诗意就在自己身边。冬天就像一只雄浑的乐曲,用清凌凌的音扣开了天地之门。

第二天早晨,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冬天从农人变成诗人了。我在上班前闯入了这个城市一条安静而铺满落叶的道路。三三两两的路人踩不碎落叶的梦,躲在这路上的中学还是一片宁静。一个环卫工人正在打扫,而身后的阳光正暖暖地亮起来。

诗意词情话端午

文/钟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来临之际,手捧一杯绿茶,徜徉在隽永的唐诗宋词里,品味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感受古代端午节的风貌,享受那份袅袅的温馨和愉悦,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很直白的一首诗,写得大气磅礴,读来朗朗上口,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都是用来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对昏君奸臣的嘲讽和憎恨。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用雄浑而凄清的笔调,把屈原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描写得淋漓尽致,于深沉和悲痛之间悼念了伟大诗人屈原。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馋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宋苏轼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诗中字字血泪,句句哀鸣,表达出了对屈原的无比怀念。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活动,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鼓乐齐鸣,千帆竞渡,场面壮观,扣人心弦,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五月家家过端阳,咸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还要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和喝雄黄酒。唐代诗人郑谷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挂艾条、插菖蒲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在古诗中也有过生动的描绘。大文豪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而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却这样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全诗朴素自然、真实具体,乡村农家过端午节的习俗跃然纸上。面对粽香的诱惑,奋臂投筷,大快朵颐,自然有会心之微笑。

五月的端午,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诗香中过端午,我们心中又会多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芬芳如花。

杨花飘落春将尽

文/王纯

春与夏之间,有一场浩大的交接仪式——舞一场铺天盖地的杨花,天与地完成一种神秘的对话。于是,杨花落尽,春去夏回。

季节的过渡,常常以这样纷纷扬扬的形式,带着热烈宣告的色彩。暮春的杨花,晚秋的落叶,初冬的飞雪……都是热闹盛大的,好像是用来烘托气氛。自此,一个崭新的阶段应运而生,大自然开始又一季轮回。大自然总有许多隐秘的物语,散落在自然深处。

杨花漫天,是一首飞翔的诗,是一支飘零的曲。“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花,即柳絮,在诗词中常常喻指游子。游子浪迹天涯,却不能四海为家。只因为,有个人在声声问:归不归?归不归?昔日,杨柳岸晓风轻拂,一位红妆伊人,曾与他执手相看,折柳相约。来年,风吹杨花,他随杨花回。杨花,是一种诗意的约定。

风里杨花年年飞,梦中离人岁岁回。人走在飞扬的杨花中,心禁不住被舞得诗意绵绵。风是软的,杨花也是软的,暖风熏得人欲醉,直把杨花作雪花。来一场浪漫“雪”中行吧!千朵万朵,飘飘洒洒,起起落落。不由得仰起头,伸出手,去迎接杨花。这些白色的小精灵,是哪一位仙人,轻启纤指,一朵一朵点化出来的?杨花,轻盈、洁白,鸟羽一样滑过脸颊,柔软,有细腻的质地,仿佛温煦的耳语。杨花落成一片,蓬松松的棉花糖一般,远远望去,染一片洁白。

街头,有孩子们在追着杨花跑。追到了,握到手心里,再小心翼翼打开双手,一脸欣喜。然后,小嘴一嘟,呼地把杨花吹飞,又去追。我以为,追逐是孩子们最富天性的姿态,那是春芽沐着雨露的姿态,无比喜悦,释放出最单纯的梦。农家的孩子,在无边的田野里追蝴蝶,追蜻蜓,把童年追得海阔天空。城市里,少有蝴蝶和蜻蜓,还好,有杨花可追,孩子们的天空不寂寞。

杨花淡淡,春装浅浅。杨花飞扬的日子,不要拒绝这些素色花朵的美丽邀约,走到春风里,任它们飞到脸上,毛茸茸地与你肌肤相亲。不要担心它扑过来扰你,它那么小小的,软软的,还能把你怎样呢?

有人不喜欢杨花,不喜欢它散散漫漫的样子。我倒觉得,它自由、随意,有蒲公英那种流浪歌手的气质,携一袖风尘,行走天涯,一路走,一路歌。

闲翻宋词,觉得苏轼也是爱杨花的。“杨花似雪”的句子就是出自他的笔下。他的一首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尽了杨花骨子里飘零的气息。仿佛,那轻舞飞扬的杨花,生来就是为了映衬人的一怀愁绪的。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几度飘零,颠沛流离,一路辗转,跌宕在岁月的来风里,却依然能够以飞翔的姿态起舞。人生的分分和和,仕途的起起落落,不过是繁花如梦,瞬息间灰飞烟灭。索性把酒酹江月,不问今夕是何夕。

杨花飘零无根,它最终的归宿在哪里?据说,杨花落水,化为浮萍。这样的说法,像一段传奇,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无根的飘萍,同样无法摆脱漂泊的宿命。化为浮萍,是杨花最诗意的结局。杨花,纵是飘零,纵是无根,也凄美如恋人的离别,一梦相思万里遥。

杨花,像一行承前启后的诗,轻巧转身,大自然进入下一个篇章。

杨花舞落,春天远了,夏天近了。

诗意常宁旧时光

文/崔建华

夜读旧书,荡漾古诗词中的常宁旧时光,韵味十足、似曾相识,却又怅然若失……

南宋时的常宁春天,依旧春寒料峭、春雨绵绵。

绍兴年间进士、宝佑元年状元、宁远人乐雷发一骑绝尘,正行走在常宁乡间。池塘、桑柘、童戏,奇石、柳絮、犬吠。此情此景,几可行吟成诗。

状元没有微信朋友圈,只能匆忙下马,入村借砚,疾书草就《常宁道中怀许介之》,分享给此间好友——“东溪先生”许介之:

“雨过池塘路未干,人家桑柘带春寒。野巫竖石为神像,稚子搓泥作药丸。柳下两姝争饷路,花边一犬吠征鞍。行吟不得东溪听,借砚村庐自写看。”

倏忽数百年,已是晚清时。

改朝换代,物是人非。幸好,春日常宁的诗情画意依旧。

“如许春光到眼融,半帘诗景画图中。翻新草样深兼浅,依旧花容紫间红。丝串堤杨茑织雨,帘飘村杏燕裁风。谁将消息传摩诘,一角斑斓定化工。”

这首《春望》,作者是同治年间安徽巡抚、常宁人唐训方。字里行间,春光无限。莺飞草长,花明柳暗。

但诗写后仅仅数十载,这位湘军将领曾拼命苦撑的大清王朝便灰飞烟灭——半帘诗景,一帘幽梦……

乐雷发刚从春天走过,戴复古夏日又来访。

诗人一首《常宁县访许介之途中即景》,乡土常宁的夏日风情跃然纸上:

“竹径入茅屋,松坡连菜畦。深潴沤麻水,斜竖采桑梯。区别邻家鸭,群分各线鸡。行人来少憩,假道过东溪。”

竹林茅舍、松坡菜园。鸡鸭成群的农家、采桑养蚕的夏天。隐隐绰绰、若隐若现,可是旧时光里的世外桃源?

桃源隐逸,深刻影响着汉人士大夫。而清乾隆年间一个炎炎夏日,常宁弱女子王国香亦不让须眉,写下了这首《咏莲》:

“芙蓉争放曲池红,艳入诗人晓望中。个里却成清异品,羞与魏紫拂墙东。”

赞叹莲的清异,透着耻与“魏紫”(应暗指着紫色衣服的权贵)为伍的不屑,是表达对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不满?还是单纯的愤世嫉俗?

这真是个夏天的小秘密。

王国香出身书香门第,父亲王万卷、叔父王万澍等同为乾隆“常宁十子”。叔父王万澍还是当时着名历史学者,历游名山大川,博采群籍,遍访耆宿,尝取正史,考订湘楚古迹。王万澍去世后,其子王国牧继承遗志,最终纂辑完成了父亲未修成的《衡湘稽古》《湖南阳秋》等史学巨着。

明清交际的常宁之秋,大明遗民王夫之正隐居常宁南部、汉瑶混居的洋泉山区。

洋泉山中多雨,一阵秋雨一阵凉,夫之的心虽冰冷,然目光始终如炬。

一场山中秋雨过后,新作《新秋看洋山雨过》应运而生。“南楚秋风日,轻阴太白方。参差分远嶂,明灭亘斜阳。旋度云间树,还吹山际香。鹭飞初掠润,燕语乍矜凉。云断天逾碧,林疏野乍光。馀霞侵月浅,晚露过溪长。薄袂冷冷善,闲愁鼎鼎忘。萧斋聊隐几,吾道在沧浪。”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大明已亡,万念俱灰,何不苦研传统典籍,追索明亡之因和天下拨乱反正之道呢?

那一刻的常宁,应该是难得的秋高气爽!

发端于洋泉山中细流的宜水,此刻已汇集了洋泉之水,然后便缓缓北上,进入唤作“烟江”的诗意河段。

乾隆“常宁十子”之一的段永琐留下了田园诗——《烟江》,“近水山多云,近山水多烟。江以烟得名,不知始何年。东坡号苏海,作诗赠廉泉。子厚客冉溪,溪以愚名焉。而我家斯水,名赠两寂然。自古忌名高,非我不汝怜。当时苏与柳,自知传不传。有烟时有月,江心月娟娟。有烟亦有风,水月风周旋。江上有泉峰,因峰适有泉。主人居多竹,借竹名竹田。竹泉声冷冷,澹澹江上烟。”

清丽洗练似水,隽永优美如斯!

冬日,农事已完,适宜寻亲访友。

再次梦回南宋吧,那个偏安一隅的朝代,其实并不是人们想像中那样富得流油——某个寒风萧瑟的冬日黄昏,南宋诗人刘克庄在一个唤作烟竹铺的地方,向一户人家借宿。他来常宁,也是为了造访许介之!

之前,刘克庄还为许的诗稿题诗作记,“我留鸢站外,君住雁回边。走仆行千里,敲门授一编。真妍非粉黛,至巧谢雕镌。何必周丞相,男儿要自传。”诗中所提的周丞相,即南宋左丞相周必大(字子充,亦字弘道),也是许介之好友。

许介之,真还是个传奇!

但刘克庄借宿的这晚,足以让诗人终生难忘!主人家的贫困寒酸,实在让人难以想像是发生在富足的南宋——“野迥村疏起暮寒,偶逢废驿卸征鞍。主人家比渔舟小,客子房如鹤栅宽。灯与邻通眠未易,风从隙入避尤难。似闻南去加萧索,一夜披衣坐未安。”

此首《烟竹铺》,究竟是指今常宁盐湖境内的烟竹铺,还是宜水上游的烟竹市,已不得而知,亦无从考证。况且,当年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还未亲临就已在“登斯楼也”。只是烟竹铺这一宿,无声揭穿了南宋的浮华……

回到正题,冬日是适合访友的,当不醉不归!

清道光年间的一个暖冬,已是除夕,初开的梅花正暗香浮动,掌教双蹲书院的诗人吴山祥骑着驴正独自沉吟着《除日蓝江辞张伯愚》:

“一年今日尽,好友故来迟。有意同君醉,无人慰我思。梅花初放后,驴背独吟时。几欲探春信,春风竟不知。”

诗中所提蓝江,即今日兰江,想必曾经“春来江水绿如蓝”吧?在这条神奇小河的沿线,百余年间先后诞生了清同治安徽巡抚唐训方、民国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萧石月烈士、首任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等名人,确实令人惊诧。

婉婉转转,浅吟轻唱。款款而来,逶迤远去。诗意常宁的旧时光,斟着星涛月色,酌着春汛朝阳,仍在那历史深处向人们探望……

生活不能没有诗意

文/窦红梅

“孩子,虽然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大人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每年仍然都过圣诞节,是因为我们愿意借这个机会,表达对亲人的问候和关心,为家人送出他想要的礼物,收获一份喜悦和快乐!”

我想记下这个日子,2015年12月17日,这一天,我意外得知,儿子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了。面对孩子,我做出了以上的解释。

我和孩子的爸爸曾讨论过,是否该让孩子尽可能长久地保留一份童真,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奇迹存在?究竟什么时候才是最合适的时机,该不该从我们口中说出: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你得到的礼物,都是爸爸妈妈精心准备的?

在儿子上幼儿园时,第一次得知圣诞节的习俗,回家一定要让妈妈准备一双“圣诞袜”,因为会得到他想要的礼物。而我费尽周折从儿子口中“打探”到他的心愿,然后与他爸爸在那一年平安夜悄悄地布置……忘不了第二天一早,儿子衣服都没穿好,就冲到仿真圣诞树下找礼物,“原来真的有圣诞老人呀!”儿子那一份真切无比的欢乐和欣喜,让我们觉得,不论信仰什么,对于孩子来讲,为他准备一份圣诞礼物,这是值得去做的一件单纯而幸福的事情。

从此,每年圣诞节,“打探”儿子的心愿单,假意闲谈找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以便让儿子把心愿单中不可能实现的礼物换掉,讨论该什么时候告诉天真的孩子,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就成了我们家的固定“节目”。直到今年,儿子终于自己发现了“真相”。

1897年,8岁的弗吉尼娅·奥汉隆在爸爸的建议下,给纽约《太阳报》主编写了一封信,询问圣诞老人是否真的存在。这位主编很快以社论的形式回复了弗吉尼娅,社论题为“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刊发至今,该文已成为史上重印次数最多的一篇英文社论。借用其中的一段话如下:

“如果没有圣诞老人,便没了孩童的天真,没了诗意,没了让我们生有可恋的爱情……这世上没有看到和不能看到的神奇事物远超出我们的认知和想象。圣诞老人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将永远存在。从现在开始的一千年后,不,千千万万年以后,他依然会给孩子们的内心带来欢乐。”

行走于秋

文/童薇

秋风吹响了季节的长笛,天地之间风烟俱净。一切纷繁的,混沌的,燥热的纷纷逃之夭夭,大自然开始了新的篇章,人们也终于可以逃离久闭的樊笼,自由地行走在神韵飘飘,情思渺渺的秋天里。

行走于秋,感受这最富诗意的季节。飒爽的秋风鼓足了腮帮子,吹开了天地间的重重雾霾,一抹乍泻的秋光绽放在眉间。伫立于群山之巅,俯瞰调皮的秋风在转瞬之间钻入麦田,一时间激荡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金色麦浪,那麦浪宛如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地向天际翻滚而去。秋风用它神奇的火种,在一棵树上轻轻点燃了一枚叶,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灼灼金黄色的火焰一路摧枯拉朽燃烧整个山林,漫山的层林尽染,流翠叠金。每一枚叶都纹理清晰,棱角分明,形状各异。每一片叶都演绎着一个生命,都诠释着一个灵魂,都诉说着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犹如百态人生的真实写照。拾起一枚正亲吻着大地的叶,将叶紧贴在耳畔,伴着秋风过耳的浅吟低唱,你会聆听到一个关于秋风与落叶的爱情故事。

行走于秋,感受这最富诗意的季节。感受秋雨亲吻皮肤时的丝丝清凉,它不像春雨那般温和,亦不像夏雨那样急骤,更不像冬雨那般冷冽,它很轻,很润,很清透。沙沙,沙沙沙……柔丽清新的旋律,温情脉脉的音乐语言,引入遐想的意境,犹如潺潺的清泉,融入大地,融入秋天,融入每个人的心灵。跟随着秋雨的脚步,在清朗的天空下,满眼都是它为秋日编织出的绝美画卷。微雨蒙蒙,烟云袅袅,恍恍惚惚,仿佛置身于那繁华的宋朝,感受柳永的风雅清丽,体味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华美风情。

行走于秋,感受这最富诗意的季节。陶醉在唐诗曼妙的意境里,无论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是孟浩然的“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皆赞美秋月的空灵与绝美。月光如水,静静伫立在皎洁的月光下,欣赏细细碎碎的月光洒在院前的梧桐树上,投射在大理石板上的剪影,一阵秋风适时吹过,影随风动,风随影舞,仿佛正在上演一出趣味十足的皮影戏,让人不禁莞尔。田野里传来秋虫唧唧的鸣叫,忽近忽远,忽大忽小,一如舒伯特奏起的小夜曲,轻柔而悠长,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无边的月色里,恍然不知归路。

秋是四季中最富诗意的季节。它像一幅国画幽幽淡淡,意境深远,亦像一首清灵雅致的小诗,虽无浓重的华词渲染,却韵味悠长。行走在这样的时节里,你会置身于一个明净澄澈的世界,亦会让一颗浮躁的心慢慢走向沉静。

诗意的生活

文/金戈戈

诗意的生活

清晨,想起今天是周六,多少有些不情愿。

睁开眼,亲吻熟睡中的儿子,然后起床。

吃了妈妈刚做好的稀粥,出门。抬头是明媚的天空。

步行上班,不过十分钟的路,很清静。有一段路不知什么原因,没铺水泥,裸露着大小的石头,确实有些硌脚,走起来也需小心翼翼,谨防摔倒,倒也在途中平添一段乐趣。还要经过一个单位的一片庭院,院落宽阔而平坦,还有些树,空气清新。远远地就能听到录音机里放出的各种曲调,或激昂、或悠扬、或舒缓,还夹杂着做操的口令声,然后就会看见一些老人三三两两地和着曲调,跳舞,或做操,姿势确实不敢恭维。我也不曾驻足,内心却暗暗叹服老人们对生命的尊敬,对生活的热爱,自己会不自觉地和着节奏走路,似乎有了许多力量。

之后,一天最重要的工作登场,在一声声“老师好”中充实着自己的头脑;在一页页文字中倾听来自心底的声音;在一笔笔勾画中铺就学生的进步。偶尔,上着课,正讲得投入,一缕朝阳射进窗子,映着正专心听讲的同学的头,或手,在他们的身上照出一斜亮亮的光带,于是整间教室都明丽起来,似乎连着我的语言都轻盈了。

下午,是难得的悠闲惬意。和妈妈领着儿子到一个小园中散步,一边看着他在草地上摸爬,玩得不亦乐乎;一边和妈妈闲闲地聊着家常。玩累了,他会爬到我的腿上坐着,一起看着碧绿的湖水波光粼粼,看着茂密的树叶间洒下的斑驳的天光,他的小手比划着,指点着,我就一一应着:柳树、蜻蜓、蝴蝶、绿草、榕树、黄花……再听他依依呀呀着,日子就这样悠然而逝。

晚上,家务安顿好了,儿子也已睡下,功课也已准备好。可以和老公一起聊聊天,或者下下棋,被他嘲笑:“臭棋篓子”。不过“臭”也有“臭”的好处:可以悔棋,可以耍赖,还可以走先手。往往一盘棋没下完,他就被拖得疲困不堪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在这些个芜杂繁复以致平庸的细节中度过,但如果留神你就会发现在平凡中,甚至劳烦中自有细细的幸福。生活中有多少个幸福的瞬间在我们的粗心大意间溜走了,于是我们的生活就真的坠入了平庸。

懂得品读幸福,生活便是诗意的。

栖居在诗意大地上

文/迟玉琨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润春树碧连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因为这里有春夏的烟波画船,秋冬的朝云暮卷。每个人都在白云驶过窗前的今日,享受生活的酸甜滋味。

周国平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或酸苦,或甘莹,或雍容,或简单,只因这是我的生活,我便应当去享受、去热爱这诗意的生活。

懂得生活的人能把生活中的每一种琐碎都读出诗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在墙上的巨幅花鸟画上挖洞,里面放上一只真鸟。这样,观察花鸟画,鸟是活的,妙趣横生。他煮饭时,在刚刚煮熟的米饭上洒蔷薇或桂花的花露,让米饭增香。不由想起另一个把生活过成一首诗的女子,《浮生六记》中的芸娘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像花开一样曼妙,用巧手与智慧打理着温情诗意的烟火人生。

懂得生活的人能从容地面对人生困境。浮世清欢,细水长流,雕琢路径,寂寞痴迷。京剧爱好者金岳霖家中藏有许多名家唱片。“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抄走了他的唱机,幸而唱片还留下。他便时常把唱片拿出来把玩,在心中听“无声的唱片”。“但识琴中趣,何老弦上音”,陶渊明爱听无弦琴,金岳霖已经得到他“魏晋风度”的真传。当生活的重担已不堪背负,苦难中的诗意犹如春风拂过冰冻的河流,让人重新听到流水的声音。

懂得生活的人拥有追求梦想的力量。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柳永在市井深处、市民堆里高歌“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高堂大殿的失意,歌馆青楼的消沉,都阻止不了柳永在街头巷尾吟唱简单生活的诗情画意,在小民小吏的快乐中驻足。

人当生如蚁而美如神。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的生命可谓微如尘芥,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弥漫太空,雄傲苍穹;我们的梦想则穿日贯月,无所不能;虽然,我们没有造物主的神力,但我们并不缺乏如他那种创世的激情来开拓自己诗意的生活。因此,来一场诗意地栖居吧……

诗意的栖居

文/王茂平

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纸上阅读,而网络阅读往往是走马观花,一瞥而过;一是因为视力关系,二是因为对网络文学存有偏见:认为网络文学鱼龙混杂,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此见谬矣。读了赖晓妍和李梅在茂名教育作家网的近作,方知网络文学也不乏佳作,本地姜也辣。

李梅作为70后,曾经的高州师范青年文学社社长,《画沙》主编。当了教师后,仍对文学痴心不改,笔耕不辍,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她为文学的多面手,各种体裁她都拿得起放得下。可我最为看好的当数她的散文作品。

当今评论家陈希说:“诗歌是青春的艺术,诉诸激情;小说是老年的艺术,立足经验;而散文,是中年的艺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形式,需要功力。”李梅的散文,我以为,其“功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境界之高美,二是情感之丰沛,三是描写之细腻。

古人为文讲究立意。明代哲学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是多么的重要。不过立意有高下之分,有深浅之别。纵观李梅的散文作品,大多立意高远,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发愤图强、行善积德的导向与启迪。如《悠悠此心》其立意为“总有一种花开,需要耐心等待”;《暖暖的杜鹃花》表达了对自强不息,生命顽强精神的礼赞;《亲近大地》,那是做人应像大地一样真诚以待……

教书育人的工作可谓繁重、单调、忙碌而又责任重大,这是今人所公认的;但李梅却把它视作一种崇高,一种享受,而她的一篇散文题目命名为“享受肩上的责任”。把“承担”或“担当”这个动词谓语改为“享受”。如此稍作改动,可见头颅,可见心灵。她于《快乐的教书匠》一文中如是说:“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职位可以平凡,但工作不能平凡,生活可以平凡,但生命不能平凡。也许……我今生做不了教育大家,但我可以做一名出色的教书匠。快乐教书,快乐育人,同样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她绝对不同近日一些人,他们为人为文,为了吸引读者,为了牟取私利,不惜出卖人格、出卖灵魂,而写一些凶杀暴力或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等色情的东西,引人走向歧途,走向邪道。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最终为人们所不齿。

白居易在《与元九诗》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诗如此,文不亦如是乎?我以为。今人黄承基说:“人生是诗意的人生,精神生活应以人的情感为出发点。”李梅作为一位纤弱女子,生在红旗下,泡在甜水里,爱情甜蜜,孩子乖巧,工作出色,想来她的人生必定是诗意的,因为在她的笔下,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快乐的。请看《亲近大地》一文,她把农民的春种秋收,看作是一件乐事,一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境界。插秧本是一项极其艰辛的劳作,可在她的记忆里却是如此的欢快:

“脱下鞋子,卷起裤管,再一次踏进这软滑的水田里。左手持秧,右手分枝,俯视大地,轻轻地把秧苗插进松软的黑土地里。水波荡漾,淤泥飞溅,脸上身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班班驳驳。步子一进一退,身子一俯一仰,一行行嫩嫩的秧苗整齐地在微风中笑意盈盈……”

插秧劳作中步子的进退,身子的俯仰,秧苗之笑意盈盈,字里行间无不洋溢出欢快之情,给人一种美的陶醉和享受。

李梅的散文有一种女性柔美而又兼具灵性的诗歌气质,不管是写景状物,还是咏物抒情都有细腻的情怀,娓娓道来,温文尔雅,给人一种阅读的快感。《暖暖的杜鹃花》、《大叶榕的春天》、《亲近大地》、《春天在我们手中》等篇什,字里行间都流动着涓涓的情感。尤其是《大叶榕的春天》,不信,请让我信手拈来些些文字:

“东风是位温婉的女子,有水汪汪的明眸,带着海洋的湿润与温暖,吹开了春的大门。太阳是位热情而冲动的小伙子,洋洋洒洒地倾泻着自己的全部光和热,大地顿时暖和起来。大叶榕好像也感受到春的召唤,光秃秃的褐黝黝的枝干上爆出无数的‘小痘痘’,好像小孩子身上的痱子,淡淡的粉红。摸一摸,软软的,暖暖的,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

作品写大叶榕沐浴着春风春雨,由无数的“小痘痘”蔓生成众多的“大痘痘”,由形容枯槁的老妇人嬗变成婀娜多姿的美少女。看得出,作者对东风,对太阳,对大叶榕是情意绵绵的,一如新郎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喜爱、赞赏、呵护之情跃然纸上。这些细腻传神的描写充分地体现了李梅散文情感丰沛的艺术色彩。

李梅散文艺术色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所谓的直抒胸臆就是在写人叙事过程中感情的喷发,不能为作者所控制。不过李梅对此节而有制,点到即止,可谓抒之有度。如《暖暖的杜鹃花》写孩子课间开开心心地赏花,吱吱喳喳地议论,作者不禁喟然长叹:“开花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呀!”这不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吗?毫无造作,毫无矫饰,毛茸茸的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抒情往往可收到以少胜多、引发读者共鸣的艺术效果。所谓的间接抒情,就是寓抒情于叙述、议论、描写之中。而李梅散文中的喜怒哀乐,大多是融化在细腻的描写中的,它脉脉的不落痕迹,可谓抒之有道。如《大叶榕的春天》和《暖暖的杜鹃花》这两篇抒情散文,对大叶榕迎春勃发和杜鹃花凌寒怒放生动传神的描写,作者对它们的赞叹及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李梅散文的功力,不独体现在境界之高美及情感之丰沛,更体现在描写之细腻的层面上。不少人描写,往往流于空洞,落于俗套,人云亦云,缺乏新意。而李梅散文中的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细腻传神,这无疑得益于其驾驭文字的功力,更得益于其治学的严谨,平时留心生活,专注于对人和事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做到言必已出,出必生色。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如文字中对大叶榕春来发枝前后一系列的描写,包括由爆出的小痘痘进而变成大痘痘,“痘痘越长越大”,由“粉红色”变成“深红色”,由“蕾苞”绽放成嫩芽等描写都是客观的,也是细腻而传神的。其中把“小痘痘”比作夏日孩子身上的“痱子”,把越来越长的“蕾苞”比作“子弹”,比作“手指”,比作“小火箭”,多么的新颖,多么的恰当,多么的传神!这确乎李梅的独家产品!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李梅的写景状物善于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于一身。所写之景,所描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赘述了。

不过,李梅的散文作品也有不尽人意处。一是题材狭窄些,清一色的有关校园和乡村内容的作品。这也许与作者的“三点一线”、足不出户的职业有关。二是某些篇什境与意未尽融合,即便《大叶榕的春天》也白璧微瑕,试想大叶榕这种落叶乔木,不表其懂进退或以退为进的主题却要写成根深才能叶茂,不亦有穿凿牵强或舍大求小之嫌乎?好在李梅还年轻,创作来日方长,若能扬长避短,锐意进取,一定能在缪斯中玩出名堂来,这名堂不是小名堂,或许能堂堂皇皇。我拭目以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