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顾客的散文

2023/02/04经典文章

关于顾客的散文(精选11篇)

“温和”涨价

文/刘卫

去年初,二叔倾其所有,在街头开了家打印社。由于设备先进齐全,员工配得多,技术娴熟,价格相对优惠,生意一直很红火,硬是把周围的两家小店挤垮了。

既然这么好的生意,我想考察一下,入点股,看到年底能不能分些红。

那天,我到店里玩,没想到急着要活的顾客把里面挤得满满当当。听其交谈,现在业务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大量企业在做招聘广告;二是周边的大小餐馆、小吃店催着打印新的价格单。

一位中年妇女拿着打印好的价格单,满意地点着头。

等她离去,二叔兴奋地说:“业务兴隆得益于涨价呀!刚才这女老板是开牛肉面馆的,也是我的老顾客。

从去年起就打印了四次价格单。一碗牛肉面从八块五调到九块;又从九元调到九元五;春节前更是涨到十元;这不,刚打好的这份已到了十元五。我问为何不一步到位,她笑着说,涨价得‘温和’,要充分考虑顾客的承受能力啊!”

药店的电话

文/史久爱

中午,小弟从老家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厂里最近很忙,没空进城,母亲的血压药快吃完了,让我周末回去顺便捎两盒,乡下药店买不着这个药。我答应着,即刻出发,结果转遍了城里的几家大药房,都没此药。难道前不久母亲在省医院刚调换的这新药,小县城还未普及?我真有点犯愁了。

因还要去城郊东区办事,我便没再去别的药店。办完事,发现附近新开发的小区旁有一个小药店,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小店走去。

小店门口摆放着几盆生机盎然的常青树,店内的壁挂式液晶电视里正在播放着健康养生类节目。

柜台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店员们一个个笑容可掬地迎接着顾客。没想到,这偏远小店的生意竟如此红火。

一个年轻的女店员接待了我,当我说出药的名称时,她先是歉意地摇了摇头,接着忙用笔记下了药名及生产厂家,然后问我可否告知她我的电话号码,说是他们店长去省城进药了,药进来后,她会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我。出于礼貌,我笑着答应了,随后便回了单位。

而就在快要下班时,我接到一个陌生的来电,一听方知是那个店员打来的,说是药进来了,如果还需要的话请我去取。

再次走进这远离繁华喧嚣街市的小店,我一留心才发现,每个店员面前都放有一支笔、一个记事本,他们在用心地记录着每个顾客的需求、建议。为我取药的店员说,每个顾客所反映的问题他们会一一解决并反馈给顾客的。我有点半信半疑,问旁边的几位顾客,才知其中不少和我一样,接到过小店的电话。

我恍然间明白,这个不起眼的小店生意兴隆的秘密所在。

涨价

文/周士财

小区附近有一个餐饮早市,里面有出售肉菜夹馍、葱油饼、煎鸡蛋饼、包子稀饭、豆浆油条等十几家摊位,特别是两家卖胡辣汤的更是吸引了不少顾客,除了胡辣汤的美味外,每碗2元的价格也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原因。

一天早晨,吃早餐的人们发现餐饮市场里又多了一家卖胡辣汤的摊位,这家摊位不象原来的两家有自己固定的门面房,而是在露天简单支了几张桌子便做起了生意。在摊位前面的一张大纸板上竖写着几个醒目的字“肉丁胡辣汤”,下方还有“每碗3元”一行小字。

这家胡辣汤的味道虽然与原来的两家比没什么区别,但其中放进的许多肉丁还是吸引了不少顾客光临。不到九点钟,一大盆肉丁胡辣汤便卖个精光,原来的两家倒是剩了许多,有一家直到将近中午时分才卖完。

第二天,原来的两家分别在自己家的摊位前摆上大纸板,上面也写着“肉丁胡辣汤,每碗3元”的字样。或许是增加了肉丁的缘故,这三家胡辣汤摊位前都有不少顾客。

一星期后,新开的那家胡辣汤摊位在市场里消失了踪影,前来就餐的人们则到原有的两家摊位前继续购买每碗3元的肉丁胡辣汤。

日子又恢复到了从前的样子。一个月之后,常来就餐的人们在一家胡辣汤的摊位前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前不久在市场里新开肉丁胡辣汤的小老板,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再是老板,而是干起为顾客端送胡辣汤和收拾碗筷的工作,如果你耳朵灵敏的话,你会听见他称这家摊位的老板为“舅舅”。

如果你还心细的话,你会发现这胡辣汤中早已没了肉丁,只是每碗3元的价格再也没降回到2元。

财运一念间

文/刘卫

去年,邻居老李开了家日用杂货店。开张后生意平淡,每天偶有顾客买些零星的物件而已。附近已有三四家同质店,售卖方式大同小异。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是难以突破重围,找到良性赢利点的。

那天,老李还在为销售出新出特犯愁,一个中年顾客拿着把电钻“爱不释手”,欲买还休。店里没啥顾客,老李上前想探出他的心思。中年人吞吞吐吐地说:“我想在家里自己装窗帘、卫生间安热水器和一个扶手,也就用一次吧!买下来挺不划算。要不我给二十元租一天,我交点押金,如何?”

老李想了想,这不是两好合一好吗?行!迅速办好手续,中年人喜滋滋地拿走电钻,如期“完璧归赵”。老李发现,他还是个行家,电钻虽用过,但没见怎么磨损。隔几天,这中年人又来租用了几样小五金工具,说把他家修补活都弄完。

这件事使老李深受启发。周围百姓里,还有多少这样的潜在需求啊!假如店里的货物只租不卖,又是怎样的情景?既可以解决顾客临时之需,又不占他们的生活空间,物件用完还在店里。循环收租,不就是一个新颖的盈利模式吗?

说改就改。老李从旧货市场低价收了一些“看相”尚可又实用的物件,再把一些货值较高的杂件保留在店里。同时把招牌换成了“百物出租店。”

改换门店第一天,好多顾客来看稀奇。一位中年女子进门就喊:“老板,给我来五张折叠长条桌和四十把椅子,外加一顶塑料帐篷。”老李事先作了细致的市场调查,这里的居民办丧事喜欢在巷口搭帐篷,摆场子请来吊唁的亲朋。临时一用,无法在外面借齐,全部买下肯定不合算。别无他店有此业务。这单做下来,老李纯赚了二百元的租金。接着社区慕名前来,租了两条空白横幅,说是年底欢迎上级来检查工作。最大的一笔业务来自附近的小学,适逢年底,要展示教学成果,一口气租了三十几块展板。这一天,老李和老伴忙昏了头,开票、收押金、发货和临时调货。到晚上一算账,当天竟然收了八百多。

老李这下尝到了甜头,把隔壁闲置门面包下来,不断地扩大和完善出租物件的清单,室内绿色植物和宠物等也在考虑之列。他聘了两个大学生当帮手,在电脑上打印正规小票,包括出租物品名、数量、状态、租期、归还日、押金和租金等内容一应俱全。由于涵盖面广,物件“看相”好,租金较优惠,名气越传越响,好多人从远处来租。依托滚动的租金,老李又开了两家连锁店。

挖掘出顾客潜在的需求,帮他们“节省”,对上心思,满足特殊,利于他人,就能给自己带来滚滚的财源。

吃在北国

文/杨蕾

听朋友说北国开业了,我便迫不及待想去逛逛。不是因为我爱逛街,而是想尝尝北国的美食。作为“吃货”的我怎么能不第一时间去尝尝鲜呢?第一次来到北国,本身就对那些服饰或者珠宝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太敏感,所以我当然是直奔美味而去。

到了7楼,迎面就看到琳琅满目的美食简介。这下我的馋虫们可等不及了,但是朋友们都劝我,再看看,再看看,北国这么多好吃的,不差这一两家。于是我们就继续向美食深处进发。涮锅、烤肉、披萨、甜点……这些可都是我的最爱啊!我的胃怎么能支撑得住?于是,我们走到一家涮烤自助店门口的时候,我便说什么也不继续走了。我想:“不管好吃难吃,就是它了!”当我们正准备进店大吃一顿的时候,门口的服务员提醒我们,到店消费每人49元,团购39元,各大团购网站均有团购。一听这话,我们相视而笑,不约而同地拿出手机开始团购。团购之后,我们便开始享受美食了。席间,突然想到,原来吃饭的时候没有一家店会告诉客人店内可以团购,这是第一次有商家主动告诉我们团购更优惠。每人省下10元,6个人就是60元呢,让我觉得这里真的是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为顾客省钱。吃饭期间我们开心得大笑,谈天说地,好似在自己家里一样舒服。这顿饭吃得很愉快,没有服务员不冷不热的服务,没有嘈杂的环境,没有不合胃口的菜肴,让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这里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开怀畅饮。

现在和朋友出去吃饭,当他们让身为“吃货”的我推荐地方,我总会随口说出“去北国吧”,那里环境好,东西实惠便宜,服务也很好。渐渐地,我们已经成了北国的常客。在各家美味餐厅门口拿着手机团购的年轻人也是北国7楼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时候吃完饭觉得时间尚早,我们就溜溜达达地去楼上看个电影,一桶爆米花,一杯冷饮,别提多过瘾了。

北国是新的,初来乍到没有外乡人的感觉,对我们这些顾客的态度好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那么亲切,那么热情。

两位顾客

文/孙长乐

上个周末,我找一个朋友办事,便去了那朋友的手机店里。跟朋友商谈完事情,正要离去时,朋友说他有事要出去一下,叫我帮他看一会店。我只得答应下来,就把拎在手里的公文包搁在柜台上面,看到有顾客进来,就招呼一下。

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来到店里,走近柜台,俯下身子在看柜台里的手机,我上前拿开我那公文包,以方便他挑选手机。他抬头冲我憨憨一笑:“谢谢。”我向他推荐了几款品牌手机,最后他也选中了一部,临走时,还满面春风地跟我道了个谢。

过了一阵,又有一位年轻人走了进来,站在柜台前看手机,我伸手把刚放在柜台上的公文包也拿开了,可他脸色一变,厉声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疑惑不解,不知他为何如此反应:“我也没说你什么,你这是怎么啦?”

他一脸恼怒,说道:“看我过来了,你就赶紧拿走了那个包,你这是防贼吧,你把我当成什么人啦!”

“你误会了,”我哭笑不得,连忙解释,“我拿走东西,是为了方便你挑选手机。”

他撇撇嘴,瞪了我一眼,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便摔门而去了。

后来细想这事,我认为这是个人的处世态度使然。显然,那个中年男子是个拥有阳光心态的人,面对一些事物,自然就展现出自己的阳光天性,也会以阳光的心态判断事物,因而,就会让人感到温暖和愉悦。反观那位年轻人,即便不能说他是心理阴暗之人,也应是个缺乏爱心和宽容心的人,以他的处世心态,恐怕平时都是以敌对的眼神看待事物,所看到的也都是灰色的,难免会怨天忧人,自己痛苦,也惹人不快。

修鞋夫妻

文/王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离小区不远的那个小巷口,出现了一个修鞋摊,摊主是一对年轻的夫妻。

修鞋摊很简易,一台补鞋机和一台打磨机摆在墙边,前面搁着一只小木箱,箱子里装着零碎的修鞋工具和修鞋材料。夫妻俩都是乡下人,两人个子不高,性格也不大相同,丈夫比较内向,话很少,妻子则开朗一些。他们有一个小女儿,看上去六七岁的样子,圆圆的脸,甜甜的酒窝,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下午五点多钟,我经常看到这样一幕:丈夫和妻子埋着头,一丝不苟地给顾客修鞋,女儿则趴在一旁的小板凳上、安安静静地做作业,偶尔,她还会拿出语文课本,用普通话奶声奶气地朗读课文。还有几次,我看到妻子和女儿在一起说说笑笑,丈夫则在一旁深情地注视着。我想,作为一个男人,此时此刻一定会有一种满足感,因为他的妻子女儿虽然过得不富有,但活得很开心、很快乐。

由于在这个修鞋摊修了几次鞋,我与夫妻俩有了一些交往,再加上他们的小摊正好在巷子口,是我出入小区的必经之路,时间一长,我和他们熟稔起来,每次路过小摊,都会主动地和他们打招呼。

通过日常的接触,我感觉夫妻俩很本分,做事十分勤勉。虽说是小本经营,但他们讲求信誉、童叟无欺,对每个顾客都热情相待,不管修什么样的鞋,都会认真地把活儿干好,直到顾客满意。有时候,收摊的时间到了,顾客还没来取鞋,只要知道住址,丈夫会让妻子把鞋送到顾客家里。有时候,顾客来修鞋,身上忘了带钱,他们会说:“没关系,先给您修好。”

那天下午,我从小摊经过,看到夫妻俩和女儿围坐在一起,每人手里拿着一根炸鸡腿在吃。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都在吃鸡腿啊——”妻子笑了笑,不太好意思地回答:“今天是我的生日,老公特意买了鸡腿,说要给我过生日。”

听到这话,我有些意外,起初,心中生出几分怜悯,觉得她的生日过得太寒酸,觉得她的丈夫未免有些抠门。但随即,我又释然了,给亲人过生日,不就图个共享天伦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生日是温馨的,又何必在乎外在的形式呢?

我被这平平常常的感动了,是那种温柔的、朴实的、无以言说的感动。

阿丽的故事

文/何红雨

周末上午,阿丽给我打电话,说:“姐,今天不忙就来店里吧,我给姐姐做一新发型……”我笑着答应了她。

过了家门口的大十字,就到阿丽的店了。阿丽正忙着给一个顾客做头发,是嫁接许多的小辫,看样子那位年轻的顾客是要参加什么庆典吧。

我在一旁看着阿丽的一双巧手轻盈如蜂蝶一般飞舞于顾客发间,便也想起了阿丽的许多故事。

阿丽本是重庆人,儿时曾随在西安工作的父母来西安读书。大学毕业后,她毅然辞去工作,只身来到西安,贷款开了这家“丽丽美发厅”。因为租住于我的隔壁,我亦常去她的店中美发,彼此便成为很要好的姐妹。

我曾疑惑地问她为什么要辞去工作,又为什么不留在重庆而要来西安开店……阿丽总会笑着说,从小我就喜欢时尚的东西,对发艺也很热爱。大学毕业后也去过其他城市做过考察,也许小时在西安学习生活过的缘故,因此总觉得西安比较亲切,在这里创业,我感到欢喜和踏实。

阿丽独自来西安开店已两年有余,其间,她的父母也来过好几次,以为他们会说服阿丽回重庆去。但是,他们却说,西安是个好地方呀,我们支持阿丽在这里开店,我们也期望有天能够再回这里定居,西安可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呢。

也许,是聪明的阿丽深深地明了父母对她的期望,也懂得自己对西安的深厚感情吧。她一人在西安经营一家美发店,每天早出晚归,颇为辛苦。刚开始营业那会儿,为了节省开支,甚至都不舍得去雇用一个只负责洗发的小工。即便如此,她也总会满心欢喜,似乎,这样的努力和付出,永远都是心甘情愿的。因为热爱发艺事业,也因为爱恋西安,坚强自信的阿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仍旧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西安扎下根来,好好地做一番事情。

现在的阿丽能说一口标准的西安话,许多来店中做头发的顾客都以为她就是西安人呢,却最终从她口中打探到,原来她是重庆妹子。

那位嫁接好小辫的年轻女子起身要走时,笑着对阿丽说:“做得真好呀……”

在阿丽给我做头发的时候,我又问及了阿丽今后长远一点的打算。阿丽笑容满面地说:“以后就是将我的‘丽丽美发厅’经营好,并且要扩大,甚至做成西安的连锁店。”她说,现在的西安人都喜欢时尚了,这给做时尚这行的她们带来了很多的生意。“再做几年,打算把父母也接过来,全家人定居在西安。我还想去香港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家看看,把外边的时尚趋势也了解学习一下,把自己的店做得更时尚一些,努力为西安的年轻人创造出一些更时尚更美丽的发型,用我们的双手再给西安人的生活注入一些时尚色彩……”

听着阿丽的话,看着她灵巧的双手那么仔细认真又娴熟地飞舞在我的发间,我心里是更多的感动和祝福。

“去年一年,我不仅还完了所有的贷款,还有好几万的盈利呢。今年,店里的生意也不错。这样下去,要不了多长时间,我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呢……最近,我的几个大学同学,听说我在西安做得还不错,也都有了想来西安创业的打算,我也一直都在鼓励他们——西安是个好地方,创业成本比较起来还不是很高,不妨来吧……”

阿丽微笑着说。可我,却似乎看到了她那美好的未来。在此,衷心祝愿她好梦成真。

卖烤鸡

文/许洪波

来到城里近两个月,我终于在一家熟食店里找到一份买烤鸡的工作。那家店的老板精明能干,烤鸡的生意一直不错,每天一百五十斤烤鸡,到晚上八点左右基本上都能买完,这对于我这个没有工作经验的菜鸟来说,应该是一大幸事。

那天傍晚,还剩下最后一只烤鸡的时候,来了一位顾客要买烤鸡。我将那只鸡称重后告诉他:“十二块钱一斤。一斤二两,十四块四。”那顾客有些不满意地说:“这只鸡小了点,还有大的吗?”我只能如实回答他:“先生,这是最后一只了。”结果,那位顾客转身离去了。

老板在一旁看到后很不满意,他过来训斥我不会做生意,说是头脑要灵活,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见我木讷依旧,老板一脸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恰巧这时又来一位顾客:“老板,给来只烤鸡。”于是,老板拍拍我的肩膀亲自出马,特意要让我见识一下他是怎样做生意的。

例行过秤后,老板同样吆喝着:“一斤二两,十四块四。”那顾客也同样不太满意地说:“小了点,还有大的吗?”出乎我意料的是,老板此时却满口应承下来,他立刻拿着那只鸡走进操作间里拉拉扯扯一番后,出来后再次过秤,满脸堆笑地说道:“一斤六两,十九块二。再赠送您两根刚出锅的鸡脖子。”那顾客连连点头,随后便痛快地翻兜掏钱。

就在我为老板的经营手段和魄力暗自感叹的时候,却听那顾客说道:“老板,两只我都要了!这是三十三块六,你点点。”

一刀准

文/孙凡利

二叔卖肉,号称“一刀准”,虽然他美名在外,我却没见识过。前两天电视台采访他,拍了一段视频,我看后大为惊讶。二叔太绝了,十斤一块的肉,误差居然在五十克之内。二叔这么有能耐,我决定亲自去看看。昨天歇班,我就到了二叔的肉摊,坐在一边看他“表演”。过了一会儿,就来顾客了,二叔手起刀落,往电子秤上一放,分毫不差。

看完二叔的几次操作,我彻底服了,不停地朝他竖大拇指。这时,又来了一名顾客,二叔突然发挥失常,三斤肉居然误差了半斤。我以为这是二叔失手,就继续看他割肉。

可奇怪的是,接下来的几位,二叔都没发挥好,连一个正合适的都没有。我有些憋不住了,悄悄问他:“二叔,你咋了?”二叔当然明白我的意思,嘿嘿一笑说:“你没看我这几次的误差都有一个特点吗?”我想了想:“对,好像每次都多一些肉。”二叔的笑声突然大了:“你的观察力还行,不过就是不动脑子。”

二叔这么一说,我更急着知道答案了。二叔趴到我耳朵上:“这是行业秘密,遇到看起来好说话的,就故意给他多割点儿,这样肉会卖得快些。”

乡村理发师

文/徐明冬

夏季的暑热终于过去了,秋天的凉爽总是让人觉得愉快。一大早,剃头的王大爷就来到了小镇桥头的大柳树下,支起了剃头的家什。先从电动车上拎下用木材烧水的火炉、脸盆、毛巾、剃头的工具。然后就坐在一旁,边喝茶,边听收音机里的节目。

王大爷退休好多年了,退休前是在县城的春风浴池理发,乡下叫剃头。退休后,不顾儿子的阻拦,和老伴一起,执意回到老家所在的村子,在小院里种菜养花,生活过得很是惬意。

舒服的生活过久了,难免有些枯燥,王大爷不会打牌打麻将,和老伙伴们也凑不到一起,就开始想起自己的老本行了,本来,儿女们都说:老爸,你剃了一辈子的头了,回到老家就享享清福吧。可是,一闲下来,心里老是没着没落的。当然,王大爷有退休工资,不缺钱,缺的是热闹。于是,把原来的工具一收拾,磨剃刀、磨剪子、修理推剪,王大爷又开始重操旧业了。

王大爷的顾客主要是老年人,多数都是熟人。年轻人自然不会喜欢让老头理发的,都去发廊啊,发型工作室一类的场所去了。老年人多数都是剃光头,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洗头的时候,把炉上烧开的水倒在脸盆里,兑上冷水,用舀子舀水的时候,王大爷一般都是先把自己的手放在客人的头上,让水顺着五指的缝隙,水才流到顾客的头上,这样是为了防止烫伤到老年顾客头皮,老年人感觉迟钝,如果水烫,自己的手会最先感受到。

王大爷的拿手活是刮胡子,把毛巾烫热,先在下巴上来回拖一下,让顾客感受一下温度,然后把毛巾悟到下巴上,过一会,拿下毛巾,涂上肥皂沫,就可以开始刮胡子了,别看王大爷年龄大了,眼不花,手不抖,一整套程序下来,一气呵成。然后掏出特制的挖耳勺,细毛笔,又是一番忙活。

王大爷一边忙着,旁边有等候的老顾客们就和王大爷聊天,有时候,不理发的老伙伴们也会来坐一坐。说起从前,说说以后,说说儿女,还有互相认识的人。一个老汉喝了一口水,长叹一声:老了,老了,上个月老刘还来理发的,前几天就走了,唉,老伙计越来越少了。

说说笑笑,时间已过晌午,旁边开小吃店的老板送来了一大碗肉丝面,放到王大爷旁边的电动车上。和王大爷打过招呼,又回去忙活去了,王大爷谢过以后说:这孩子,太客气了,每次逢集我来剃头,都送饭给我吃。旁边的老汉说:是啊,这孩子知道报恩啊,想当年,要不是你把他在水渠里救出来,哪有他的今天啊。

剃过头的老汉们往王大爷的电动车里放下一些钱,随后就离开了,王大爷不讲究这个,你给也行,不给也行,就是图个热闹。后来,老伙伴们不愿意,说你不要钱怎么行,所以,也就象征性的收个三元两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