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电影的文章

2023/02/07经典文章

关于电影的文章(精选11篇)

露天电影

文/宫佳

孩提时最盼望的娱乐项目就是看一场露天电影了。那时村里的文化生活匮乏,听说麦场上有露天电影放映,高兴得不亚于过年。

傍晚,人们草草吃完饭,就扛着板凳或是夹着马扎到空旷的麦场上占地儿。顽皮的小孩子会在地上画上圆圈,中间放块砖头,表示此地已有主了。

放映员会早早到场,支上粗粗的竹竿,扯上一块厚厚的白布当银幕,正反面的人都能看到电影。开演前,麦场人声鼎沸。小贩子挂着马灯,摇着拨浪鼓,长一声短一声地吆喝:“花生,芝麻糖,大前门,葵花子啰!”几个馋嘴的孩子手里攥着大人给的不多的零花钱,围着小贩子转,狠狠心买点可心的零食。

当银幕上出现闪烁不定的星点时,一束光柱“唰”地射到正面的银幕上,几个顽皮的孩子就着这光亮伸出手,张牙舞爪地做各种手势,或者是干脆脱掉衣服抡上一圈,银幕上就出现了不同形状的投影,孩子们兴奋地吹起了口哨,麦场上一阵骚动。等到出现片头时,麦场上就安静下来。大人孩子都挺直了腰身,全神贯注地看起了电影,生怕漏了一个情节。

那时候印象最深的几部国产影片是《苦菜花》《地道战》《刘三姐》《少林寺》等等。郑绪岚老师唱的《牧羊曲》火遍了整个中国,也唱响在小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这都得益于露天电影在农村的一次又一次地放映。

小男孩子最爱看战争片,当看到打倒一个敌人时,他们就欢呼;当看到正面人物遭受折磨时,他们心里就难过。身心早就融入电影中,和故事里的人成为一体,感同身受。每看完一场,都会在一起议论电影里的精彩片段,崇拜影片里的英雄。那时悄悄地兴起木制手枪,几个孩子经常在一起模仿电影里的好人,坏人,厮杀一番,沉醉在战斗中,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

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电影是《画皮》,那可真是一部恐怖片,特别是鬼掏心的情节,吓得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可还是禁不住诱惑大胆地看下去。看完电影后,走在小路上,老是感觉身后有人跟着,慌忙用手电筒一扫,什么人也没有,吓得撒腿就跑。稍大一点,就明白:是心中的鬼作怪,自己吓唬自己。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

现在,露天电影已成为记忆中的风景,那个年代的经典影片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永恒。露天电影承载着儿时的欢乐,鲜活了寂寞山村的夜空。

银幕的背面

文/董行

始终觉得,一部电影能让自己长久地怀念,应当是一件很幸福和温暖的事。怀念的不一定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人物、演技,还可以是电影和电影院恰到好处地营造出的一种氛围,自己私密已久的心绪与这样的氛围丝丝入扣的一种暗合。或者说,以上的种种都可以省略,值得怀念的,只是坐在旁边一同看着银幕的那个人。

我看过无数电影,但是懵懵懂懂,从来不觉得电影或者与之有关的什么值得怀念。我想这么糟糕的观赏效果应该怪我自己,我没有诗人的体验和情怀,也没有敏感多情的浪漫气质,当然,也几乎没有在优雅豪华的影院里看过电影。

小的时候家里住的是军队大院,倒是经常放电影。没有影院,露天的,大家坐在一片空旷的停车场里,冲着一栋楼宽阔的山墙,那堵墙被刷成了白色,画面就打在上面。那时候年纪小,不知道电影里演的是什么,只是为能够有这么多嬉闹的伙伴而兴奋。

如果有一个机会能让我怀念一部电影,最可能发生的应该是大学,然而被我错过去了。学校的礼堂经常会放映一些新旧不一的片子,那个破败不堪的大屋子每天晚上都充斥了噼里啪啦嗑瓜子的动静和来来回回寻找同伴的身影,傻笑不止的喜剧,泪如雨下的悲剧和好人得胜坏人遭报的悍然掌声。现在回想起来,即使我心存了怀念的意识,在那样的境况下,很可能仍然一无所获。

我于是去听一些怀旧的歌,很巧,竟然又听到了郁冬的那首《露天电影院》。

那是一首现在看来有些极端怀旧的歌,忧郁而且伤感。“我家楼下的空地可以说是一个露天电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在银幕的下面孩子们做着游戏……在电影的里面有人为她哭泣,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电影,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背面……”

银幕的背面是什么样子?歌词里始终没有交代。但是怀念着那一个年代,那是一个孩子们可以看到银幕的背面的年代。

我有很多梦想

文/白画雪

有人说梦想拿出来说就没意义了,可我就要说,梦想都不敢想不敢说,会把人憋坏,很多人说等你实现了再说,那是你的想法,我可不是你,我从小就想当个发明家,到现在为止还是喜欢当个发明家,当然不只是发明家,还有作家,画家,电影导演,建筑设计师,广告设计师等。

我有很多想法,可是都实现不了,因为我穷,我很爱幻想,在梦里都能演出一部电影,我这种人想法多点子多,说我是金点子吧!呵呵,高攀不上,我只是想我喜欢做的事情而已,有一段时间在高尔夫工地看见很多挖土机在挖土,我就想能不能用高压电来供挖土机挖土,这样应该会比柴油可能是汽油便宜得多,因为是高尔夫嘛场地实在太大,挖土机用油大的惊人,看着一车车的土往外运,运土就要花掉很多钱,在土面前人真的渺小,可惜没人发明大型挖土机器,或者把土堆成一座山盖个城堡也挺美的,不说这个了,根本不切实际嘛。

我以前是不喜欢文学的,因为看不懂,现在呢对文学挺有好感,可是小说还是看不懂,国学名着,外国名着,畅销书也看不懂,网上说日本着名作家的小说挺不错,可是我看了还是看不下去,我想写小说还是在2015年1月在朋友那学做包子的时候,第一次写了1000字,当时还特意去超市买了笔记本和黑圆珠笔,写的还挺肉麻,过完年我来上海工作,这1000字草稿也顺便来到上海,刚来上海就看看电影电视剧什么的,下班后约我们公司财务姑娘逛街,好景不长,才做了20天财务就辞职了,我从此下班逛街也不去了,成了宅男,所以想起了那1000字草稿,又下载了手机写字软件,最后这1000字变成4000字还是删除了,因为太肉麻了没通过审核,之后写了1万字历险记,2块钱让人做了个封面,不久后才发现离题了,而看看自己的文章真是不堪入目,我就去看别人的小说,风格写法不同对不上号,我还是看不下去,我要写的是青春文学,其它的我看不懂也写不来,我幻想着我的小说出版后要给我的书里画上图,虽然页数会增加不少,但是看小说就像看电视剧,读者得知道主角长什么样,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看到了图读者更容易进入小说主人公的世界,而电子书是无图的,只有纸书有图,这样虽然不地道,但更容易让人去买纸书,我是不买纸书的人,都是读电子书,我买了纸书也看不懂,我是个不懂文学的人,到现在快一年了还写不够10万字。

小说还没写好现在就想着拍电影,我已经构思了一部电影的剧情,拍一部没有人拍过的个性电影,好吧!我没有女主角,至少要两个女主角,我可以是导演兼男主角,还要一台录像机,这就够了,真要拍起来会复杂很多,如果拍好的话我相信美国好莱坞都会叫好,这是推测,毕竟我是一名外行。

说到广告设计师就得说一句名言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广告雷同就不能让消费者记得住,广告需要创新的力量,比如饮料,一男一女在山里迷路了,身上有一瓶饮料,你一口我一口,喝完了还可以装水。再如一个男生用无人机载着一瓶饮料飞到四楼女生宿舍给女生挺浪漫的。当时第一部3D电影是阿凡达,票房很高,之后就进入3D时代了,我喜欢看科幻电影,青春爱情电影呢,我还没看到我喜欢的高度,我的看法可能很特别,很多特色电影它是可以有的,可是现在还没有,是没被开发呢,还是没被发现,这段应该是说广告创意的多说了点电影,原因是我的导演梦很强烈。

当人们都太平凡了,人们就开始奢望不平凡。

看电影

文/胡天曙

小时候,看电影是一件奢侈的事。

那时,只要一听说晚上放电影,大家则奔走相告,全村就像过节一样兴奋,到处喜气洋洋。一天黄昏,一个放牛娃回来说:今晚放电影,在政府广场那里已挂起银幕了。喜讯传开后,全村都赶紧做晚饭,有的早早去电影场那里摆好木凳,铺好草席,占个好位置。

夜晚,清风阵阵,夜空湛黑,星星探头,欢乐地眨着眼睛。电影场机声突突,人头攒动,村人从各村墟赶来,围站而观。前者席地而坐,后者踮脚观看。银幕上机枪嘀哒,飞机轰鸣,地雷爆炸,各类响声交织一起,把人们带到遥远的战争年代,让村人乐得忘乎所以。战争片的有《地雷战》《地道战》《战友》等,这类片子,让村人津津乐道,百看不厌。爱情片是没有的,因为那个年代,只讲革命,思想挂帅。故革命样板戏的片子多如牛毛,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白毛女》等。但,其场景是模拟的,画面重复呆板单调,人物的行动语言,都是以舞蹈动作来诠释的,故久看了令人昏昏欲睡,了无趣味。有一次,我看《沙家浜》片子,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电影放完后,我被回家的人群喧闹声吵醒,迷迷糊糊地跟他人回家,差点儿走错了路。现在想来,很好笑。

有的电影片,让人看了掉眼泪的。如《卖花姑娘》,叙述的是一个朝鲜农民家庭被地主压迫的辛酸故事。影片中,女主人翁的哥哥,遭地主陷害被迫出走,女主人翁在一次劳作中双目失明,为了生计,只得沿街卖花。“卖花哟,卖花哟……”那悱恻酸楚的歌声,令人泪眼满眶。我身后有个大妈,“哇,哇”地哭起来。或许是同感吧,或许是女性的泪腺敏感的缘故吧,让她哭得那么伤心。可见,电影形象的感染力是那么大的啊。听说,在山村第一次放电影时,银幕上枪声大作,爆炸声四起,村长就命令大家:快散开,卧倒!村人有的四处逃命,有的仆贴于地。还有电影《白毛女》放映,黄世仁行凶作恶的场面出现时,村人怒而大声说:打死他!打死他!众人群情激昂,个个握紧拳头,场面有些难于控制。放映员赶紧解释说:这是放电影,不是真的。人群方安静下来,继续观看电影。

电影的魅力是无穷的,村里的小孩们也成立自己的“部队”,把油棕树枝刀斩成枪,把木头削成手枪。嘀嘀哒哒,冲啊,冲啊,枪声进攻号声经常在我们的嘴里响起。“打仗”是常有的事,却从来没有人负伤,也没有人壮烈牺牲。有的“牺牲”了,很快地活过来,而后又哈哈大笑了。只要有闲暇时间,我们就要“打仗”,伙伴们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我的木枪坏了,我就约村里一个小伙伴到油棕林砍树枝做枪。当我砍下一枝油棕树后,举刀再砍第二枝,忽听背后“哎哟”一声,我转身一瞧,不好啦!出大事啦。小伙伴被我勾刀头敲在前额上,鲜血如注,面如土色。只见他捂着前额上,痛苦地蹲在地上呜呜大哭起来。我大惊失色,赶紧把他扶回家。我母亲见状,大骂我一场,而后又慌忙把那个小伙伴带到大队赤脚医生那里治疗。他哥哥闻讯赶来,见到我,如遇仇敌,手提木棍,双目圆睁,怒视着我。见此情景,我害怕极了,转身就逃了。因惹大祸,不敢回家,此时,天上下着毛毛的细雨,我跑进猪圈躲了起来。黄昏时分,或许是他们了解真相,对我已经没有恨意,此时,我才小心翼翼地回家吃饭。哎,童年的快乐也要付一定的代价啊!

如今,露天电影已越来越稀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视,有时电视上重放过去的老片子。那些老片子,让我们回想过去,是我们快乐童年的见证,虽岁月如流,年代久远,往事却不时浮现在眼前。重温往事,童年的事,无论是快乐,还是辛酸的,都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令人回味,令人沉醉的。

回忆那看电影的时光

文/风中的花蕾

记得小时候,电视很少,我们唯一能得到的娱乐就是看电影。如果谁家死了人,就能给大家放电影。或者是村委会如果遇到有啥有啥好事,就在村子中央放映电影!

吃完晚饭,小伙伴们一个招呼一个,大家一起端着小凳子,说说笑笑的去看电影。虽然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至今已经没有一点印象。但是看电影的那个过程,那种兴奋之情却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

最难受的是冬天看电影,把人的脚冻得麻木,最后回家的时候几乎都站不起来了。每天晚上回去还得叫奶奶给我们开门。我可怜的奶奶,在我们看电影的晚上几乎不能睡个好觉,怕耽误给我们开门。但是记忆中我们从来没有在门外站过一个整夜。

就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曾今发生过令我刻骨铭心的事情。

我小时候是个腼腆乖巧的小女孩,学习好,听父母的话。在家里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好女儿,妹妹们的好榜样,奶奶的乖孙女。我小时候长得也比较乖巧,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不大爱说话,给人感觉很内向。

有一次,村子里有家人死了,我和妹妹们去看电影,晚上,天很黑,我们坐下静静的看电影。突然我感觉到有一双手不停的摸我的腿,我以为自己感觉错了。结果过了一会,我还是感觉到有人摸我的腿。我吓得不敢出声,赶紧搬起凳子,向妹妹身边靠过去。

经历那件事后,我就很少出去看电影了。有时候晚上也经常做噩梦。

现在社会在发展,我已经不再跑来跑去看电影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洞察天下事。想看什么电影就看什么电影。躺在床上就能看。家里的电脑也好几台。台式的,笔记本,掌上电脑,想看什么电影就看什么电影。但是我看电影的****却在降低,难得坐下静静的看几部电影。空闲下来,就是写作,上论坛,QQ聊天,要不就是出去旅游!天南海北,爬山涉水。在大自然中放飞心情!

长大后,也明白了,原来看电影时遭遇到的骚扰,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给我的成长蒙上了阴影。那种屈辱至今都让我懊恼!谁能知道一个十几岁小女孩那种青春的痛苦呢?

若干年后,我的一个同学毕业分配到我家所在的学校。有次回家刚好碰上他,那是他正失恋,深爱的女友嫌弃他贫穷,和他分手了,而他告诉我,自己对她的付出,可以说是倾尽所有了。但还是挽留不住女友的心。他家的情况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有所闻。母亲长期有病,父亲早已去世。家里的房子摇摇欲坠,上学的钱都是借来的。对于他的遭遇我只能好言相劝,深表同情。劝慰他振作起来。晚上,刚好村子里放映电影,于是两个人相约去看电影,站在露天地下,两人默默无言,看到一半就回去了。不久我们也各自成家,有了孩子。只有在偶尔闲暇的时间才能想起,那个夏夜,那个青春的季节,那次看到一半的电影!

在不懂与不懂装懂中长大

文/肖复兴

读初一,学校离家较远,家里每月给我两元,可以买张公交车的学生月票。我没有买,走路去学校,要走半个小时。省下的这两元钱,可以买书,也可以看电影。那时候,看一场电影,学生票只要五分钱,真的很便宜,给在呼和浩特的姐姐寄一封普通的信,买一张邮票,还要八分钱呢。每月这两元钱,挺经花的。

从我家住的胡同东口出来,过崇文门外大街,我要穿过花市大街去学校。街西口路北,有一家花市电影院。刚刚开学,同学不熟,下午放学,我常常独自一个人寂寞地走回家。路过花市电影院,看看广告,猜想着会不会有意思,如果觉得有意思,就花五分钱买张票进去看。初一那年,是我看电影最多的一年。

印象最深,看的是《白痴》和《珍珠》两部电影。前者是部苏联电影,后者是墨西哥电影。说实话,我当时都没有看懂。

《白痴》里,到底谁是白痴,看到最后,我仍然莫名其妙。只是觉得梅斯金公爵和那个女主角长得都非常漂亮。那种漂亮,和我们中国电影里男女主角的漂亮不大一样。那时候,一直觉得我们的电影里男演员中王心刚,女演员中王晓棠,最漂亮。可是,他们和《白痴》的演员比,没有人家那种忧郁和内心的深不可测。

《珍珠》,更是看得一头雾水,电影里讲的什么故事,我都不明白。和《白痴》相比,男女主角,一点儿也不漂亮。只是觉得那海水真的非常清澈透明,水下面的鹅卵石都看得清清楚楚,阳光下,水在动,鹅卵石跟着也在动。我真的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清澈透明又流动得那么曼妙的水。

那时候,下午一般只有两节课。放学后,走到花市电影院,正好赶上四点多的那场电影,看完电影,六点多,冬天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街灯都亮了起来,明晃晃地照得花市大街亮堂堂的,人来人往,明显也多了起来,热闹了起来,和电影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不过,走进我家住的那条胡同,一下子就安静下来,路灯也稀疏昏暗了下来,只有暗淡的影子跟随着我自己。刚才看过电影里的一些镜头,一下子如同沉在水底的鱼,振鳍掉尾,浮出水面,浮现眼前。到现在还能想起来的是,梅斯金眼睁睁地看着那个漂亮女人往火炉里大把大把扔钞票的场景,尽管我并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的名字,我没有记住,但是,梅斯金的名字,却记得牢牢的,只因为觉得这个名字叫起来好听。还因为看过电影《家》,记住了黄宗英扮演的梅表姐,便没来由地将梅表姐和梅斯金联系一起。虽然电影没看懂,想得却莫名其妙,自以为是。

想起更多的,是《珍珠》中那清澈透明的海水和水中的鹅卵石(珍珠就是那水里找到的)。不知为什么,我总能想起的不是那珍珠,而是那片清澈透明又流动的海水。那片海水,漫延过我的整个中学时代。

学生时代,特别是初中,不懂的东西有很多。世界,对于我大多是不可知的,尽管充满好奇,渴望弄懂,却一直都是懵懂的。学习上的具体问题,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同学,查字典,或者看当时流行的书《十万个为什么》。但是,电影看不懂,我不知道去问谁?尤其看的是外国电影,是大人看的而不是小孩子看的电影——如果问老师或家长,又怕挨说。于是,《白痴》和《珍珠》,一直到我中学毕业,我也没弄懂。即使上了高中,我知道了这两部电影分别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斯坦贝克的小说,我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到了这两本小说,但是,说老实话,我读了后仍感觉似是而非,我还是没有看懂。但是,我却在合上书之后,自以为看懂,当别人问起的时候,还不懂装懂地讲上那么几句。

有时候,我会想,也许,一个孩子,就是这样在似是而非和不懂与不懂装懂的过程中长大的,就像罗大佑的《童年》里唱到的那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一个人在小时候,过早进入成人世界,什么都懂,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疑惑和迷茫,充满好奇与不解,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恰恰是孩提时应有的一种状态,如同野渡无人舟自横,无须别人帮助,只要独自横在那里那么一会儿,静听风吹,乃至雨打,长大以后,自可以风帆渐渐鼓起,涉水渡江而去。

流年似水,转眼过去了六十二年。仔细回想,初一那一年,在花市电影院,看过那么多场电影,却只记住《白痴》和《珍珠》两场,还没有看懂。留在记忆中的,只是梅斯金眼睁睁地看着那个漂亮女人往火炉里大把大把扔钞票,还有那清澈透明的海水和水中的鹅卵石。

看露天电影的日子

文/潘姝苗

那时,父亲是军人,周末是部队放电影的日子。不知那天的晚饭是如何草草下肚,大家扶老携幼,扛着板凳,奔向放映电影的地方。张家的小丫头生得伶俐,李大爷的胖孙子还穿开裆裤,钱三家的小妹穿着新棉绸布做的蓝底白花裙,惹得一群姐妹围着看、谈论着。银幕里有戏,戏外的百姓何尝不想过上光鲜的日子。

当时我只有6岁,根本看不懂影片的情节,只是至今难忘放映电影前的一幕:洁白的幕布上闪着星星的黑点,两旁的音箱传出炸响。这时候原本热闹的人群霎时鸦雀无声,大家正襟危坐,仿佛在等待一件盛事。当年露天电影放映的不外乎军事影片,影片内容早已不记得了,但部队列队入场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绿军装、解放鞋、宽大锃亮的军腰带,好不威风。官兵们手拿一样的板凳,齐刷刷走向银幕前排,一声令下,“咔嚓”的板凳落地声整齐划一。电影未开映,战士们就成了群众眼里最好看的景致。

我是坐不了多大一会儿的,最惬意的莫过于在大人观看正酣时,溜到一旁的草地上,同一群小伙伴捉蚂蚱、扑萤火虫。偶尔遇上父母开恩,给一枚硬币,到渴望已久的冰棒箱前买来一支粉红色的冰棍儿,怎么也享用不尽似的。

有时赶上天公不作美,就会出现看到中途暴雨骤下的场景。看电影那场地是片开阔地,没遮没挡,有带着小孩的,把孩子搂紧了躲在放映的平台上,眼睛已经被雨水淋得睁不开,却还不愿错过银幕上的一举一动。等风停雨住,看电影的群众所剩无几,只有战士们仍整齐地坐在那里。而今想来,战士们纹丝不动的背影已化为坚韧的意象,每当遇到困苦时,便来坚定我脆弱的心志。

1986年跟随父亲转业到地方,第一次在工厂的俱乐部里观看室内电影。橙黄色的坐椅替代了小板凳,楼上楼下,足有上千个座位。父亲带着我检票入场,我紧紧抓住他的手,生怕被拥挤的人群冲散。人们说着笑着,嗑着瓜子,嚼着话梅……借着银幕的光亮,我偶尔会看一眼身边或喜或悲的脸庞。那时,进电影院看电影对我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每年的“六一”,学校才会组织师生集体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霹雳贝贝》《葫芦兄弟》让我过目难忘。走出电影院,遭遇刺眼的阳光,回味刚才的电影,竟像是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一样。

再后来,我常常背着父母,同朋友们偷偷溜进电影院,伴着《少林寺》《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等电影成长。当时电视里没有电影频道,看一部电影的感受简直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

参加工作以后,文化资源日益丰富,可以足不出户在家看电影了。不仅电视上有电影频道、海外剧场,而且电脑也提供了视频和专门的电影软件。一天,做着家务的妈妈情不自禁哼起《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曲子,爸爸感慨地说:“我们那个年代,印象最深的电影就是陈冲演的《小花》了。”我觉得难得父母有这样的情趣,就在电脑上下载了视频《小花》。二老观看着曾经打动过他们的影片,脸上透着其乐融融的满足,仿佛重新回到过往的青春岁月。

儿子生长在风和日丽的21世纪,平日他得空就粘在动画片里,陪伴他的不论是《喜羊羊和灰太狼》《史迪仔》还是我们熟识的《猫和老鼠》《白雪公主》,无不让他喜形于色,爆笑连连。

抚今追昔,从硕大的露天电影到方寸之间的荧屏,我不禁感叹起生活的巨变。光阴荏苒,光影流转。

看露天电影

文/张雪芹

在那些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地处大山深处的工厂,人们对娱乐的企盼就是看一场露天电影。因为看露天电影,曾闹出许多好玩好笑的事情。

落汤鸡

因为是露天看电影,无遮无拦,经受风雨是家常便饭。快下班了,天空电闪雷鸣,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早已经摆满在广场上的大小板凳顿时泡在水里,孩子们向家长报告了放映场地的情况,老老少少无不揪心牵挂,直到吃完晚饭雨势仍未减弱。几乎所有人都想到了一点,下雨怕什么,看电影照常。于是家家户户仍然全副武装,雨衣、雨伞、蓑衣、斗笠装备在身,顶风冒雨,直奔放映场地。尽心尽职的放映员不辱使命,冒雨开始放映。大风吹得银幕在风雨中飘摇,雨帘刷刷遮住了银幕上的人影。雨水顺着人脸往下滴,抹一把雨水接着看。场地上,暴雨如注,脚下早已经是汪洋一片,双脚浸泡在水里,雨衣,雨伞早已挡不住雨水肆虐的冲击,全身湿透。幼小的孩子在大人背上蜷缩起身子,瞪大了眼睛……银幕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斗难舍难分。精彩的场面抓住了所有人的心,没有一个人退场,老天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雨越下越大,但谁也舍不得离开。直到散场,黑压压的人群才开始恋恋不舍地各自回家。这一路上,打喷嚏、擤鼻涕、咳嗽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场雨来得够大够猛,但是丝毫也没有削减大家看电影的积极性。第二天,到医院看病的人爆满,异口同声报出的症状都是受凉感冒。人们啊,竟为了一饱电影的眼福而甘愿吃药打针。这种满足中夹杂酸楚的啼笑皆非的体验成为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追忆。

猪蹄成糊炭

吃过晚饭,丈夫将洗净的猪蹄放在铁锅里,加了满满一锅水,放在蜂窝煤炉上。因为露天电影马上要开始了,他慌忙把炉灶的火门随便关上。我带着孩子早走一步,一再交待他火门一定开小,避免烧干锅,他嘴里答应着,也没有太看清火门的大小,就急急忙忙锁上门赶到放映电影的广场。我们一家人一边吃着自家炒的瓜子,一边看着银幕上敌我双方交战的精彩场面,早已忘了那锅猪蹄。电影散场了,我们随着人流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股焦糊浓烟随风吹来,有人叫道,谁家的东西糊了!只听丈夫大叫一声,“猪蹄,我的猪蹄”,拔腿就往家跑,我们全家紧赶慢赶,只见浓烟从窗口漫出。晚了,晚了,打开门一看,一锅猪蹄早已经烧得焦糊,面目全非。孩子看到猪蹄不能吃了,伤心地大哭起来,我也哭笑不得,只听丈夫一边小声叨叨,“你看这电影看的,猪蹄也没法吃了”。我哄着哭闹的孩子,虽说也可惜烧焦的猪蹄,但心里更在乎这场令人难忘的电影。你知道,这电影带给人的精神满足绝对超过了猪蹄的价值,猪蹄烧焦可以重新买来煮,但是电影给人的却是永久的记忆。

甘愿喂蚊子

夏季的夜晚,正是蚊虫出没的时机。坐在露天看电影,大多数人为防蚊虫叮咬,事先早割好臭蒿放在身边驱赶蚊虫,只是有少数人没有来得及准备,又不想占用看电影的时间去割臭蒿,于是咬牙坚持让蚊子叮咬。这蚊子也是欺人,它们避开人群中有臭蒿的地方,专找没有臭蒿防御的地方进攻。这可苦了这些人了,面对蚊子大规模的进攻,他们全无招架之力。因为舍不下精彩的电影,一晚上只好不停地扑打驱赶进攻的蚊子,一双手臂挥舞得又酸又痛,脸上、手上、脚杆上,都被蚊子叮得一个个红包,又痛又痒,好不难受。好容易逮到吸血机会的蚊子绝不甘愿退缩,就这样,人蚊大战一直持续到电影散场。但也奇怪,竟没有人抱怨。为了看一场电影,他们甘愿喂蚊子。现在想起来真觉得滑稽又可笑。

看电影

文/柏文革

看电影

柏文革

小时候,能在暑假里看上一次电影,是一件幸福的事。

那个时候,不论是大队,还是生产队放电影,大队里都会用大喇叭通知两遍,田间场头,各家各户都能听到。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会聚在一起商量,晚上带上什么瓜子,什么时间出发,其高兴劲头绝不亚于逢年过节。

下半天,暑气消了些,孩子们都开始忙碌起来。场上有晒粮的,就收场、装袋,然后收衣服,烧稀饭,再烧一大锅开水。事情都做完了,还有一大段时间呢!路近的孩子就会到电影场地上去玩,看大人竖杆子,扯幕布,路远的孩子则爬到高大的楝树上去看。太阳终于红红的,要落山了,大人们也早早的放工回家。几个小伙伴填饱稀饭,口袋里揣满瓜子,一起出发了。

电影一般选在生产队的晒场上,四面开阔,可以坐好多人。天刚刚擦黑,场地上就已经聚了不少大人小孩。大男人聊谁的力气大,挑多重多重的担子,聊那一个板框的长势好。女人们则聊一些谁家姑娘出嫁了,谁家又添了一个胖小子,生产队奖励四百斤玉米籽子。小孩子追逐嘻闹,有的围着电影桌子,看放映员熟练地取片、倒片,有的在幕布下面铺上稻草,然后躺倒上面翘起二郎腿,把惬意发挥到极致。

每次放映一般是两部片子,战争片子很受欢迎,像《奇袭白虎团》、《渡江侦察记》等这些片子是常看不厌。放映前一般放一些纪录片,专等路上往这里赶的人。等人来得差不多了,就突然灯一亮,熟练地在投影机上取下未放完的“假演”片,开始放起正式片子。放电影都是集体出钱,影片租借,加上人工招待,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后来,邻近的上灶大队就自俺家里购买了一套放映设备。上灶是个大村,十六个生产队,大家勒紧腰带购买了放映机,电影是三天两头放,让我们这些邻村的孩子也沾了不少便宜。

起初放电影,都是各生产队安排几个壮劳力到上面去领,然后挑着几个大箱子“吱呀吱呀”回来。后来条件好了,上面购置了一条水泥放映船。船上方板篷,两侧是百页透气窗,上面苫了一块绿色油布,铆钉针脚似的很齐,后面置了一台挂桨机。后舱上面置了一张小床,放映设备就放在中舱。每次“突突突”开来的时候,河边上会跟着一大帮孩子。还没等停靠好,这些孩子像一群麻雀似的叽叽喳喳问个不停,什么片子?什么时间放?放映员都是熟面孔,他们也很和气,说都是打仗片子,晚黑了就放。全是打仗片子,一大帮孩子“嗷嗷”地呼喊起来,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许多年过去了,有人提到当年的放映船时,记忆都变得特别清晰。电影已经淡出多年,但一直留在人们的心里。

共鸣

看完一部精彩的电影,总会有一种不愿结束的情感,这就像我现在的心情一样,对于离别不舍的伤感。这样的电影,知道剧情,却不愿意看,又忍不住看,还看了又看,直到完全了解其中的内涵。这好比人生,不愿意分散,又不能不分散,还一次次重演,直到学会珍惜。

这几天,这样的心情又开始蠢蠢欲动,明明已经过去半个月了,可是这种感觉却越来越浓,那时熟悉的压抑感慢慢回来了。是因为看了这些电影的缘故吗?我不得不再次拿起笔,由内心的酸楚顺着蓝色的墨水,留在白色的纸上。

一部长篇的连续剧结束时,不禁感叹终于结束了,同时却又不舍与迷茫,大结局满足了内心的疑惑,却又伤害了不愿意结束的心。在内心需要的一阵时间后,接着寻找下一部。人的情感对任何事都是一样的,希望知道答案,却又不希望结束,但是一旦揭开神秘的面纱,完全没有一点神秘感后,情感也就开始变淡。

在这里,我并不想谈什么很深奥的心里和情感,也不是要教育什么人,只是对自己的行为作解释。一首动听的歌,时间一久就会腻,何况是人对情感的认识。

就像《秒速五厘米》中,即使与其他女孩互发一千条短信,彼此的心也没有能拉近一公分,男主角坚持了这么久,最后,深爱着的她还是戴上了别人的戒指。那一回头,男主角也已经放下,放下这份情谊,放下都市的节奏。不知为什么,我与这部动画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使我不愿意再看一遍,可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简单的故事,与实现并不符的情节,(对于故事当时的90年代是符合的,但对于10年代又不太现实。)却可以深切的体会,觉得自己就在这影片中。我甚至认为,这动画电影可以与《泰坦尼克号》相提并论。它把内心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纠结与压抑刻画出来,达到了极致,这与我现在的感受一致。我没有那个水平来描述这种感觉。

又有些像《名侦探柯南》,一条变幻莫测的主线,受大批粉丝追捧,人物的刻画符合了许多人的情感,甚至对于漫画人物的喜爱超越了现实,即使是反派角色也是大红大紫。读者、影迷在推测结局中慢慢迎接尾声的到来,解谜的同时,也会让人们多一种不舍,也许我更愿意让他无限连载,我接受不了结局,因为它会使我迷茫。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最终都要离别,正因为有在乎的人,才使得这段时间特别值得回忆!我是个念旧的人,这样的情绪又会持续多久?每当产生这种感觉时,我都试图把它描绘出来,可是始终在不到这样一个词汇来描述,只有慢慢来塑造一个可以描绘这样心情的人物,让他的心情与读者产生共鸣。

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看这类电影、听这样的歌、做这样的事,自己已经深入自己的角色,不管成功与否,还是使人生处在黑暗中,都不会后悔,因为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做出了对自己的承诺。希望相信我的人和我在乎的人可以体会,但不希望他们始终像我一样,永久的处在这样一个心境中!

追求自己的梦

很早就听说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一个非常俗气的译名却掩饰不了他是一部非常有内涵,非常值得一看的印度电影。

对于印度电影,也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里面总会出现歌舞场景,这部也不例外,不知道印度电影的这个传统是从何而来。但和其他许多印度片不一样,这部电影却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完美,歌舞场景和剧情几乎毫无痕迹的融合在了一起。

OK,简单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剧情:三个寝室铁哥们,两个是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凡小角色,属于放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很快的和人群融为一体,看不出特别的普通人,配上了一个传说中的伟人,一个有超高的智商,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的伟人。普通人在世俗的威严下表露平凡,但伟人却在对权威的挑战中展现自我,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制作导电工具电击羞辱大一新生的大二老鸟,一句话憋死滔滔不绝向新生展示霸权的辅导老师,用最简陋的设备接生小孩,直到最后在陌生的地方,创办了一所让孩子展现自我的学校。伟人永远都在给人惊喜。

但如果伟人只是才智过人,那他顶多算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天才,而算不上是伟人。伟人除了高人一等的智商外,还有与众不同的为人处世态度。all is well,这是伟人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但挽救了两条性命:一个为不出卖朋友而跳楼的普通人,一个刚出世便没有哭声的婴儿。还改变了那个一直以压榨学生为乐的辅导员,同时还收获了爱情。

也许我们会嫉妒,会嫉妒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几乎能拥有一切,靠的不是生得好,不是有一个亿万富翁的爸爸,或位高权重的亲戚,而是自己。但其实在片中,伟人也告诉了你其实你也可以拥有这些。

你当工程师顶多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但是你当动物摄影师却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摄影师,那么你为什么不去尝试追逐梦想?伟人告诉他的普通人朋友的话其实也可以用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有多少人在为了生活而放弃了心中深藏的梦想呢?我们有多少人是为了挣钱而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呢?梦想和现实最大的区别便在于,现在触手可及,梦想却悬在高空,需要你用力的跳跃才有可能碰到,于是很多人尝试了几次之后,失败了几次之后,便失去了跳跃的勇气,回归平凡。

当然,不是每个人去追逐梦想都会追逐到,但是如果你连去追逐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你会不会在某一天,回想起来,心里隐隐作痛呢?

三个傻瓜,其实并不傻,如果说伟人因为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商优势,我们无法与其一样的话。那么其余两位普通人的人生转折,不正好给了我们启示了么?

放心去追吧,梦想就在前方。也许你没有追上,但是你至少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