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元宵节的散文

2023/02/07经典文章

关于元宵节的散文(精选11篇)

闲话元宵节

文/李文旺

“过元宵,甘蔗俏”,这是老家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说实话,老家过元宵和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样,什么过元宵节吃汤圆,在鄱阳湖边的人们并不一定遵守这个规矩,有些人吃,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吃汤圆。但是,过元宵节吃甘蔗这个习俗倒是很浓,就像老家的另一个习俗——每到端午节就划龙船一样。老家人划龙船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划龙船由于组织中会出一些问题,每隔四五年,划龙船就会有人因为意想不到的原因溺水身亡,可是,这并没有阻住人们划龙船的热情。划龙船的热情之高可见一斑。

可是,元宵节吃甘蔗的习俗比端午节划龙船的习俗还要恒久、还要普遍。为什么过元宵节大家都喜欢吃甘蔗,老辈人说,元宵节吃甘蔗预示着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有人问,既然是求个好彩头,为什么正月初一不吃甘蔗呢?我们老家人的解释是:正月初一到元宵节前,天气普遍较冷,不要说吃甘蔗,袖着手都觉得冷。到了元宵节,不管什么年份,立春的季节都该到了。一到立春,天气暖和多了,自然就敢于吃甘蔗了。

老家在南方北方交接的地方,可以说融汇了南北的许多习俗,并且取长补短。广东、福建等地的人们吃甘蔗的习俗我们也一样不少,像东北、河南、河北等地的人们常常看得到的雪,我们照样可以看到。所以,我为老家的地理位置感到十分自豪。

诗风词韵话元宵

文/安昌礼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提及这个在民俗里延续了千百年社火亲情的节日——元宵节。手提红灯笼,口嚼汤圆的我,总是一脸的动容。

记得在鲁西南老家,老辈之于过年,有小年十五大过之说。按照习俗,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观花灯,放烟火,踩高跷,玩旱船……吉祥年景的元宵夜,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灯月相辉,人潮涌动,喧闹喜庆景象总萦绕在我的脑海。

元宵节应始于汉代,梁简文帝有《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就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唐代实行宵禁,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元宵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唐代卢照邻有《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天上的银河繁星和月光,在元宵之夜都洒落在人间,一派光明景象。诗人崔液更有“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佳句。

《词林纪事》载:宣和间,上元张灯,许士女纵观,各赐酒一杯。一女子因窃所饮金杯,被卫士押至御前,女子即作《鹧鸪天》一首: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徽宗喜,以金杯赐之,卫士送归。从窃杯女子的这首词中,真实再现了当时元宵节笙乐通宵、歌舞欢腾的场面和当时的佳风之盛。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生动描写了京都华苑元宵佳节满城花灯、游人,通宵歌舞的热闹景象。一句“笑语盈盈暗香去”很传神,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漂亮的女孩子们,都在街上享受着人生的欢乐,享受着这个狂欢的夜晚。结尾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琢磨许久,我还是相信辛弃疾是写元宵之夜情人相约的。

李清照的《永遇乐》“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这一天闺中少女们要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所制的雪柳头饰,打扮得整整齐齐前去游乐,所以元宵节也给青年男女创造了爱情的机会,即使灯火稀疏之处,亦有深闺女子的芳踪。欧阳修《生查子》也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至宋明之后更盛,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锦绣交辉,喧闹达旦,盛况空前。清代诗人姚明之的《咏元宵节》:“花间蜂蝶真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将此种场景推到极致。

一年一年,古老的月光将此传统濡染得愈发莹润。吃完元宵,我也加入到观灯的人流中。作为灯的代名词,今年的元宵节,我在想,灯会中,在花灯如昼的夜晚,有多少倾诉衷肠的恋人,让我们侧身感动……

元宵节闹花灯

平度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之说。

元宵节这天,无论城乡,白天“狮子、高跷、龙灯、旱船”,锣鼓喧天;晚上家家祀先祖,燃面灯,观灯花,以占五谷丰登,曰“灯花卜”。户户吃元宵挂彩灯,男女老少沿街观赏品评,名曰“观灯”。城乡又户户做面灯,傍晚送祖茔点燃,意为祖先照明。

入夜,儿童燃放鞭炮和“滴滴金”,青年放“起火”、“二踢脚”、“花鞭”、“焰火”……大街小巷,欢声笑语至半夜。建国后,焰火更盛,城区举办灯谜会、灯展,花灯多姿多彩,四方观众络绎不绝。

那年的元宵节

文/王芳

十五的元宵,每年都是人间的一场盛会。观花灯、猜灯谜、民间杂耍,民俗活动的多彩让人目不暇接,元宵节要的就是这份热闹和喜庆。

古人对元宵节花灯有种种抒意,欧阳修先生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中元宵之夜,一对有情人相约,月到柳梢头,一起看花灯。这样的意境在元宵之夜,被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抒写出来流传千古。再看辛弃疾笔下的元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此繁华的灯会、如此有情趣的人儿,再被辛老先生妙笔一点,就呼之如出,分外动人。有了这样的诗句,元宵节让人多了想象和向往。

小时候的元宵节已记不得了,印象最深的是前年的元宵节,我陪着父亲在南京看病,那种心情无法言说,看着患有尿毒症的父亲,唯有垂泪。父亲一生,为了工作和儿女,累坏了身体,到了老年本该颐养天年,偏偏得了这种病。妹妹含着眼泪说:“给父亲换个肾吧,姊妹这么多,总有一个能和父亲配对成功的肾。”父亲听后,抬起头来,眼泪扑簌簌地打落在枕头上。他说:“你们有孝心,我知道,可是我老了,没有几年活头,你们还要赚钱养家,没有好身体,那怎么成?如果你们谁再提换肾的事情,我连血液透析也不做了,马上就回家。”父亲是个退休干部,年轻时带过兵,向来说一不二,全家人都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就这样,我们姊妹几个只能陪着父亲在南京过元宵节。

父亲做完导管手术,透析后,精神好了许多。我们姊妹几个在饭店里为父亲定了一桌他爱吃的菜,老公和妹婿背着父亲来到了饭店,一家人,在异乡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那年,南京元宵节的夜晚格外美丽,窗外五颜六色的灯笼一闪一闪,璀璨的烟花照亮了石头城,父亲喃喃自语道:“好多年没来南京了,旧地重游,变化太大了。可惜身体不争气,不能再到处走动,看一看那些老战友了。”我的眼泪围在眼中直打转。父亲说:“丫头,你不要难过,人的一生总有许多遗憾,不过,我有你们几个孝顺的孩子,有国家给发退休金,这辈子也值了。”

父亲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豁达心胸,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使我们姊妹几个在人生中不管遇到多大挫折与困难,都会有能力战胜。今年我回家过年,看见父亲依然健朗地在家里收拾家务,心颇为宽慰。

年初三那天,姊妹几个带着孩子围坐在家里,听着父亲谈笑风生,他对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关于家风的话题赞不绝口,他说只要家风好,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才能传承下去。父亲创作了一副春联:“忠厚传家远勤劳致富好”他希望自己的儿女,都能诚实守信,勤劳节俭。

母亲说:“父亲每隔一天都要去医院做透析,他怕耽误姊妹们工作,常常都是自己步行去,步行回。”父亲把自己的病当成一场战争,只要他能走,就不会倒下,只要他自己能动,就不烦扰儿女。他每天像上班一样去医院检查、治疗,充满信心地活着。父亲的言行给我莫大的安慰和动力,让我这个漂泊在外的女儿心里很踏实。

今年的元宵节,妹妹说她一定会带着父母去观灯、猜谜、看烟花,再吃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芝麻馅元宵。她说,家里一切有她,让我在外安心工作、快乐过节。妹妹一席话,让我眼里蒙上了一层雾水。剪不断的亲情,就这样,在一个个节日里相依相连。

缤纷元宵

文/张鸿

元宵,多么温馨而美妙的字眼,携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风风火火,如约而至,为多彩的春节锦上添花。记忆的线开始将我缠绕,并不断延长,延长,直至触及一个个端口。

5岁,红色元宵

还记得那条羊肠小道,沐浴在皎皎月辉之下,一只大手牵着一只小手,在地面上投下清晰的影子。远处,唯美的烟花尽情绽放。爷爷怕我看不见,索性把我抱起,我任性地趴在他的肩上,手舞足蹈。此时华灯齐放,万家彤红,明明华华,风光无限,陶醉的星月生辉,银河落地,大地灿烂。红灯高挂上九天,就像浓浓的祖孙情,肆意蔓延。一股暖流袭遍全身。原来,元宵节是红色的。

10岁,金色元宵

在左等右盼中,黑夜才姗姗来迟。顾不得把晚餐吃完,就提着灯笼和同伴溜了出去。身后传来“记得早点回家”,却只当耳边风。大家都在炫耀自己的灯笼,有的说自己的造型有多么独特,有的说自己的图案多么精美,有的说自己的音乐多么好听。比着比着,索性打闹起来。接着,玩起了猫捉老鼠,盲人打灯。嬉笑声回荡在半空,和爆竹声一起构成了和谐的旋律。一路上,提着灯笼,在地上投下金色的光环,像友谊般灿烂的金色。原来,元宵节是金色的。

15岁,蓝色元宵

如今的元宵节,只剩下一份浅浅的记忆,傻傻地安慰自己,已经长大了,当然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好想再牵住那双大手,好想再和同伴那样嬉戏,但一切,已经不可能了。高中的寄宿生活让她有了恋家的情结。正月十五,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携着无数的期待,回到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家,听一听妈妈的叮咛,奶奶的唠叨,此刻也是一种享受。仿佛经过那蓝色海潮的洗礼,心如明镜,折射出最初的最透明的影子。

“玉宇无尘,月明碧玉三千里;银河散影,人醉春风十二楼。”又逢元宵佳节,内心涌过莫名的冲动,慨叹时光流逝太快,白驹过隙的弹指瞬间,又是一年春草绿。也许只是源于对过去的留恋吧,记忆中的元宵节掺着光阴的碎片顺流而下,红色、金色、蓝色,温暖着,灿烂着,醉人着。

诗意元宵节

文/王永清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意的节日。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把元宵节的夜色装点得精美绝伦,摇曳生姿。历代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许多元宵诗,读之别有韵味。

观灯是元宵节的重头戏。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阕写元宵的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词中生动地描绘了元宵佳节满城花灯,满街游人,通宵歌舞的热闹情景。

描写灯节盛况的诗词还有很多,唐朝苏味道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宋代朱淑贞的“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清代何景明的“已见炬如千树列,更看灯似百花开。”……写的都是元宵之夜展灯、观灯的欢乐情景和美好祝愿。

元宵节,自然要吃元宵。南宋姜夔曾对此作过生动的描写:“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的元宵,真让人垂涎欲滴了。

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古代少女平时不出闺门,元宵节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相恋的机会,诗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描写。《生查子·元夕》写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人把一对恋人在元宵节约会的甜蜜和惆怅写得美妙绝伦、余味无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谓是元宵节诗词中的千古绝句,不知感动了多少心怀爱意的年轻人。

和诗词相比,元宵节的歌谣,则更通俗生动。某年元宵,宋徽宗一边赏灯,一边赐酒。某少妇喝完酒,拿走了一只金杯,被人发现,押到徽宗面前。少妇急中生智,口占一阕《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舞,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宋徽宗一听,原来是怕她的丈夫误会,点头微笑,竟赐了她那只金杯。

又是一年元宵节,“火树银花不夜天”,千百年来,元宵诗篇为元宵节增添了无限光彩,构成了饶有雅趣的特色中国年。

元宵节抒怀

文/王涛

新年浓郁的喜庆气氛撩人心弦,美味佳肴,美酒飘香,亲朋相聚,生活的温馨令人陶醉。美好的时光似乎总是匆匆,在新年的尾声中,传统的上元佳节——元宵节又展现出她曼妙的姿容。美丽的礼花升上天空,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狂欢的场面把新年掀向顶峰与高潮。华夏民族以她特有的文化气韵走向新的一年,迎接春天的回归。春的气息正在扑面而来……

正月十五到来了,新年的喜庆也即将结束,这是新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她再次把欢乐和喜悦送到人间。“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古诗词对元宵佳节的描绘,把节日的欢乐和吉庆展现无遗。这是人们对来年幸福的祝愿与企盼,是人们走向春天的崭新容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一年年的过去,人生的步履向前,几多变幻,几多变迁,但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追求,是人们对幸福生活永恒的向往。元宵佳节起始于汉代兴利除弊的事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年年追求美好,走向繁荣昌盛的起点。

元宵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狂欢节,她以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与西方世界狂欢的不同。节日里那燃烧脆响的爆竹,那满街长长的高跷队伍精彩的表演,那活泼欢跳的舞狮,那飞舞的冲天巨龙,还有那夜晚五彩斑斓的礼花,显示了我们追求幸福的独到精神,显示了我们热情、含蓄、把决心藏在心中的无可比拟的气慨。有了这些民族的精华,我们前进的步伐会更有力量,我们迎来的春天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姿。

光阴荏苒,世事变迁。科学与和谐的光辉已在我们的头顶照耀,历史正在抛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机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我们每一个人珍惜这美好的光阴,尽情地挥洒我们的聪明与智慧,追求幸福,追逐春天。让我们借着这元宵佳节的气氛,迈开大步,走向明天,走向辉煌。

圆香精美的元宵,是我们对幸福的品尝;光照夜空的焰火,是我们美丽的理想;欢快行进的步伐,是我们对未来的向往;霹雳震天的锣鼓,是我们满腔的豪迈……让真善美浩瀚的光华,照出生命的经纬脉络;让宇宙间不灭的明星,照亮我们心中的赤诚,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灿烂辉煌的前程。

儿时的元宵节

文/陈栋林

小时候过元宵节,村里的活动没多少花样,不像现在这样——猜灯谜、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花样多得很。当年甚至根本没听说吃元宵这码事,更谈不上真的享用了。但是,并不是说儿时的元宵节过得不开心,恰恰相反,可以说别有韵味。

那时候家里很穷,以至于父母舍不得拿出或者根本没有钱给我买一只玻璃纸花灯。于是,父亲就亲自动手给我制作萝卜灯。从地窖里选一只粗壮的红萝卜,用小刀削平两头,在细的一头挖洞,除另一头留着厚厚的底子外,内里全部掏空,成为桶状;在一块小木板上钉一个小铁钉,让铁钉透过木板露出一截;再用细铁丝在木板上扎一个支架,并围着支架糊一层粉连纸;下一道工序,就是将大姐用红纸剪的喜鹊贴在外面,再在支架上固定一根细长的木棍;最后,将萝卜桶的底部插在透过小木板露出的钉子尖上,往萝卜桶里倒上煤油,放进用棉线搓成的灯芯,再点着,萝卜灯就制作完成了。

我拎着父亲制作的灯笼出去,胡同里已人影攒动,叫喊声、嬉闹声此起彼伏。小伙伴们大多拎着自制的“土灯笼”,有麦秸灯、面灯、竹笼灯,有用玻璃瓶制成的瓶子灯,还有跟我的差不多的萝卜灯,简直五花八门。也有许多孩子拎着买来的玻璃纸灯,看起来精致又漂亮。这让我们这些拎着“土灯笼”的孩子羡慕得不得了。

我说山子的玻璃纸灯真漂亮,他却赞叹我的萝卜灯更好玩。两人犹豫半天,终于都憋不住,不约而同地提出要交换。可是,在灯笼马上要出手的那一瞬间,我却赶紧把手缩了回来。最终,我没同意。冥冥中,一种对那萝卜灯异常珍爱的情愫揪住我的心,让我难以割舍;我觉得这萝卜灯才是自己的,还是自己的更好。

有的家伙专爱恶作剧,先是若无其事地走到别人跟前,突然装作大吃一惊的样子说:“啊哟,快看你灯底下有个啥?”听者赶紧托起灯的底部看,没承想,灯火就把灯罩给燃着了。好端端的灯,瞬时化为灰烬。灯的主人傻了眼,撇撇嘴想哭又忍住,气呼呼地说一句“我叫我爹来揍你”,然后终于放开声哇哇大哭着往家跑去。

当然,从没见过有谁的父亲来揍哪一个小伙伴,倒是听有的父亲或母亲哄自己的孩子说:“烧了好,火苗那么旺,那是喜气冲天啊!”

有雪的元宵节是最美的。星星点点的灯火中,雪花纷纷扬扬。不一会儿,我们的衣服上,帽子上,就会堆满了雪,变成一个个小雪人。地上的雪辉映着灯光,四下里更加通亮。我们把灯笼放在一边,或者挂在树杈上,然后齐心协力堆雪人。忙活半天,浑身热气腾腾,一起挑着灯笼围着那雪人蹦着、跳着、叫着、笑着,仿佛我们的欢乐多得满世界都盛不下了。而那雪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好像童话里的仙者。

磨坊和碾棚是必去的地方。大人们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说,元宵夜举着灯笼去磨坊和碾棚里,会有好运气,能在里面找到神仙送来的金元宝。可是,金元宝从来没找到,倒是好几次不小心踩了牛粪。于是大人们又说:小孩儿正月十五晚上踩牛粪好,长命百岁长得壮——反正让他们一说,无论怎么样都是好的。

家乡有正月十五“叫媳妇”的风俗。所谓“叫媳妇”,就是如果哪家的小伙子定了亲,在儿媳正式过门儿之前,趁过节先请到家里来住几天。“叫媳妇”的由头是趁着元宵节来看灯、看热闹,实际是为了加深男女双方的感情。

那年,听说邻居大哥哥拴宝把未来的媳妇接来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前去他家探看。可是,那姑娘太害羞,闻声早躲了起来,任凭我们在大门口探头探脑、咋咋呼呼,她就是不肯露面。过了好大一阵子,拴宝突然从屋里跳将出来,明明脸上泛着美滋滋的笑,却又故意使劲憋着,假装虎着脸说:“去去去,有什么好看的,回家看自个儿的媳妇去!”我们被赶了出来,却意犹未尽,又冲进他家院子。如此三番五次,拴宝不胜其扰,最终只好让那姑娘在堂屋门口闪了一下。虽然就那么倏忽一闪,我们却好像打了大胜仗,心满意足地、大呼小叫着散去了。

也有小伙伴好像动了心,回家后,吵吵嚷嚷追着母亲讨要媳妇。他的母亲则吟吟一笑,然后弯下腰柔柔地“呸”一声,说:“丢不丢啊,这么一丁点儿的小屁孩,还没长得跟人一样大,就迷上了媳妇!”

如今,我已经年过半百了,虽然现在的元宵节更加多姿多彩,但还是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对儿时元宵节点点滴滴的回味中。

元宵节抒怀(三章)

文/吴晓波

元宵月

一轮明月从一部古老的中华长卷中徐徐升起,洒下清辉一片,把抒情的唐诗、缠绵的宋词挂满了千家万户的屋檐。

一轮明月从举杯相庆的晶晶酒杯里徐徐升起,漾起的莹莹涟漪,濡湿了千千万万颗恋恋不舍的心。

一轮明月从白发母亲的盈盈目光中徐徐升起,大爱至简的光芒,扎痛了无数双红红的眼。

哦,今晚,惜别的话语里,滚烫的泪花里,依依的笑影里,甜美的梦乡里,皆是月,皆是情……

哦,今晚,我要满饮此杯明月,用启程的行囊把母亲的音容笑貌、浓浓的乡情乡音、家乡的山水画卷装满。离家薄凉的日子,我会用它们一点点御寒。

吃汤圆

又是一年咀嚼幸福和甜蜜的日子。

正月十五元宵节,从母亲圆圆溜溜的汤圆里滑了出来,把美好祝福和憧憬写得溢出了青花碗的碗边。

一颗颗亮如珍珠的汤圆,轻轻用牙齿一咬,流出芝麻的香、蜂蜜的甜,一股春天的暖流包围着你,悄悄地把你融化。

团团圆圆,圆圆满满。汤圆,母亲最常用的比喻修辞手法,轻轻地一描,你的嘴唇就会一年四季溢出火一样的红。

汤圆,是年的句号,也是新的起点。

一条亲情、友情、爱情铺就的路从脚下绵延至远方。

远方,春天从一颗嫩绿的芽苞里向你微笑招手,苏醒的唢呐又吹开了绚丽的新梦……

观花灯

一盏花灯就是一首唐诗,一盏花灯就是一首宋词。

灯下开始流淌一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些姹紫嫣红的故事。

灯面浮动着一张张似曾相识的脸。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或踏歌起舞,或举樽邀月,向你款款而来。

岁月,在时光的留声机上渐行渐远。是谁,用铿锵、婉约的文字,点亮了生生不息的华夏薪火,拨动了万千众生的心弦?

今晚,我要借来太白的醉意,拂开一页灯火阑珊,循着斑斑足迹,拾一缕尘烟,做一回思想者,听一听历史的九曲回肠,品一品中华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

元宵节,忆花灯

文/雪晴漫舞

“正月十五闹花灯,火树银花不夜天。”春节的喜庆还未飘远,又迎来了火红的元宵节。红红的灯笼生出了翅膀,带我飞回到难忘的童年。

儿时的记忆里,每到元宵节这天的傍晚,村里的小孩子们便会陆续地从家里跑出来,每人手里提着一盏五颜六色的花灯笼走街串巷,奔跑着,欢呼着,嬉戏着,唤醒了沉睡的夜晚,装点了宁静的夜空。这些灯笼有圆形的,有六角形的,有纸糊的,有塑料的,有动物图形的……形式各异的花灯笼在小巷里晃来晃去,夹杂着小伙伴们欢快的歌谣声,让倚在门框边偷偷观望的我,又羡慕又失落。

小时候家里穷,不管我小嘴撅得多高,心里有多委屈,妈妈从不舍得在元宵节时给我买个花灯笼。

记得有年元宵节的下午,爸爸下班回家,看着坐在大门口石凳上撅嘴抗腮的我,笑着说“敏儿,看看爸爸给你带来了什么?”

我懒洋洋地抬起头,爸爸象变魔术似的从背后拿出几根干净直立的秸秆,几根细铁丝,几张彩纸,对我说要给我做个花灯笼。一听这话,高兴得我一蹦三尺高,一边拍手,一边喊着:我有花灯笼了,我有花灯笼了!

爸爸先把那几根秸秆仔细地劈成细条,把里面的瓤截成小段备用,一边比划着一边扎,一会儿,一个六角形灯笼的雏形就完成了,然后爸爸又弄来浆糊,把一张大红纸糊在灯笼上,再用其它颜色的彩纸剪成好看的图案糊在六个面上做点缀,最后还剪出一把红穗子糊在灯笼底部,一个漂亮的花灯笼就大功告成了!

傍晚来临,爸爸帮我在灯笼里插上蜡烛,拍拍我的肩说“出去玩吧。”

“娃娃哎,出来玩灯了。

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就要你一段小蜡烛。”

我一边唱着儿歌,一边提着灯笼,加入到小伙伴们的行列。那晚,我跟小伙伴们玩得很久很久,歌声飘出很远很远,灯笼把夜空映得很亮很亮!

“妈妈,看啥呢?”儿子的问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我已在阳台边站了许久。元宵节快到了,道路两边悬挂的各式各样精美细致的花灯笼看得人眼花缭乱,可哪个都比不过我心中那个纸糊的灯笼,哪个都替代不了我心中那浓浓的亲情!

元宵情浓

文/毛本栋

“元宵牵着年离去”,元宵是年的尾巴,元宵节一过,年就真正画上了句号。因此,元宵节历来格外受到人们的看重。元宵节风俗除了吃元宵,还赏月观灯,舞龙舞狮,热闹非凡。所谓“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千百年来,元宵节曾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文人笔下,虽然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但整体色调都是明亮的,读来趣味无穷。

写元宵节的诗词,我最喜爱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文笔华丽,层层铺陈渲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挂满花灯的树像一棵棵开满花的树,漫天的焰火如星雨,宝马雕车,月光流转,鼓乐声声,游人如织。层层的铺陈渲染都为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苦苦寻觅,才发现要找的那个人并不在这流光溢彩的长街上,而是站在灯火寥落的暗影里。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表层繁华,内里忧伤,只是这忧伤隐藏在文字之下,需要层层剥开才能看到。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元宵节则是伤感和怀旧的,她在《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中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出自李清照晚年手笔,虽然写的是元宵节,但通篇并不见元宵节的字样,格调依旧一如往昔的婉约、忧伤,这里又多了一层怀旧的氛围。整首词最打动我的,是最后一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一句,有小女儿家的俏皮,也有一个上年纪之人的淡泊,或许也有无奈,或者说是委屈自己。从前的元宵节和如今的元宵节,交替出现,形成对比,繁华不再,感伤来袭。

明代文人唐寅笔下的元宵节,意境优美感人。他在《元宵》一诗中写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这首诗不落俗套,取材农村,绘声绘色,元宵景物毕现眼前。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明代张灯的日数,自太祖始增为十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成为了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最爱“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一句,整首诗至此,已将“良辰”“娱人”“笙歌”“开口笑”“消良辰”连成一线,组成了一幅元宵喜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