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光芒的散文

2023/02/09经典文章

关于光芒的散文(精选11篇)

童年的煤油灯

文/宁江炳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城笼罩在五彩缤纷的光芒里。在明亮的台灯下,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遥远的岁月,想起照亮我童年乡村岁月的那盏炼油灯。

童年时的每个夜晚,在虫鸣狗吠声中,母亲点亮油灯,我和哥便围着在小木桌开始读书作业,姐姐便在灯下绣鞋面。豆大般的光芒,给斑驳的木墙抹上一层神秘而橘黄的颜色,驱尽老屋的黑暗,聚拢一室温馨和恬静,也照亮我童年一个个葱郁鲜活的梦想。

那时的乡村人家照明用的全是自造的煤油灯。方法简单便捷,找个用完的黑水瓶或者圆形的小铁皮盒,在瓶盖中间钻一个比香烟小一点儿的圆孔,再用小棉花绳做灯芯穿透其中,上端露出少许,下面留较长一段供吸油用,在瓶中倒上煤油,拧紧盖子,一盏煤油灯便做成了。点燃油灯,低矮潮湿的老屋顿时充满光芒的温馨,一股股暖意流遍全身。

借着煤油灯的光芒,我们用稚嫩的小手,摆出各种手势投映在墙壁上,像电影

里的皮影戏,被生活重担压着的父母亲被我们童趣逗出开心笑容,整个屋子都洋溢欢欣的亲情和幸福感。

灯芯燃久了会结灯花,“扑噗”一声会炸开来,像燃放的微型灯花。母亲用纳鞋底的针尖小心翼翼地挑去灯花,油灯又重新明亮起来。夜幕渐深了,睡意朦胧中,见母亲佝偻着消瘦的身影在油灯下,“刺啦刺啦”纳着鞋底,那声音好似天籁,那飞针走线的动作投影到墙上,像一幅壁画,隐隐约约挂在老家童年的壁上。

师范毕业后,我在离家二十多里远的小学教书,村前寨后群山连绵,因为偏僻,那里迟迟没有通电,村民都是用煤油灯照明。当夜幕降临,学校特别的冷清,村里偶尔传来几声狗叫,显得特别的刺耳,也映衬出山村的寂静。喜爱读书的我,伴着煤油灯,手捧着外出淘来的新书旧籍夜读、思考,仿佛又回到童年,一个个寂寞孤独的夜晚,就这样渐渐远去。

如今,我们不再也不用饱受油灯的熏陶,再也不必为黑暗的时光发愁。只是在闪烁的霓虹灯下,当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时,往日昏暗的油灯光芒不复存在时,我们是否想起清贫年代里朗照童年心灵的油灯?

故乡的黄昏

文/朱皓然

街道上的灯早早亮起来了,一点点地吃掉了黄昏。葳蕤杂草群蚁排衙,却沾不上街灯的光芒。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我的家乡,又数黄河边的夕阳,最灿烂。

才开始是金黄。任目光飞去,将大片河面收在眼底。它的光芒,不像人们眼中的黄金,却是一曲热情,奔放的旋律,水声击打岩石,像是少年奔跑于山路之间,发出的那种由心的呐喊。震得天边,开始逐渐落下一日的帷幕。

后来是橘黄。不知哪一阵风儿为它吹落的一身淡雅的金粉,显得那般成熟,可敬。踩着天桥,阳光走进了冥冥田野。这时庄稼都已收去,弥留下的,是无边的空寂。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在都市繁华的灯火身后,它独享着这份寥落,安静在自己的安静中。时光如水,不载得,不载失。不远处,我仿佛听到地里的种子,在商讨一个大计划。

家乡的夕阳在田里安静地打着旋儿,与众不同。远处,一曲高歌水向东。

最后啊,落日在水天一色边涨成了鲜红色。它红,却不是急躁。它静,却不是等待。那是一团生命之火,奔跑在河面上,使这个黄昏也变得生气勃勃。任明艳的光芒溢进眼眶,看到的是天边的半个苹果,手指间一股股暖流涌动,拥挤,快乐。河堤石子间的奇草异果,已被这暖暖的流水煮熟,散发出一种温暖的芳香。光芒剪裁了不远处村姑们的身影,她们面对一片晚收的棉花地,手中已没有了不安的忙碌,只有一片片的白与红,一片片的安详,一片片的慰藉。

夕阳的光投在河面上,又反射进我心里。那一份明艳的光,化作了一束耀眼的烛光。烛光下,我看到了逝去姥姥,和她手中正为我缝制的衣裳,心也温暖起来。因为那是名牌——姥姥牌。我想,有时候复古并不是落后,而是一份纯真的心,带人们理解简单的快乐。

向河中投下一颗石子,将这近乎静止的时光打出漏洞,让它重新流动起来。走在归家的路上,我想对于学业,事业而叫苦不迭的人来说,我真是一位富翁了。

黄昏里下路,鼓笛赛神归。

鼻嗅文章

文/武骏

电视节目《非诚勿扰》里,经常看到女嘉宾对男嘉宾说,你很优秀,但是,你不是我的菜,所以抱歉要灭你灯。明明是“男女”关系,却用“饮食”来表达。男人形容女人“秀色可餐”,走的是同一路数。

“饮食”不仅可以形容“男女”,还在许多地方“吃得开”。一台晚会,用“饕餮盛宴”,一台演出,叫“视听大餐”,一本好书,为“精神食粮”。

文字既然可“食”,那么也要讲究“色香味”。每个作家的文字味道不一样,有的人文字“泼辣”,有的人文字“甘醇”,有的人文字“甜得发腻”,还有些作者的文字能“酸”掉人大牙。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个故事:有个老学究夜行,遇到了他已经去世的朋友,这鬼友告诉他,人睡着后胸中所读之书,字字吐光芒,灿烂如锦绣,学识高文章好的,光芒甚至可与星月争辉,最次光芒也“萤萤如一灯”。这老学究一听,好奇心大发,就问他,那我读书一生,睡后光芒有多高呢?鬼友欲言又止,好久才说,那天见你胸中有许多为博取功名而读的书,但字字化为黑烟,一点没看到光芒。

这个故事里,文字也是有“色”的,虽是夸张,却很形象。那老学究整天在应试文章里鼓捣,毫无真性情和趣味,胸中文字难免乌烟瘴气,一冲数丈。

文字除了有“味道”还有“气味”。《笑林广记·识气》中,一个瞎子善于辨别气味,有个秀才拿《西厢记》给他闻,他就说,有些脂粉气。又拿《三国志》给他闻,他就说,有些刀兵气。秀才觉得很奇怪,于是就把自己的文章拿给他闻,瞎子这次说,这是你的大作。秀才觉得太神了,就追问原因。回答是,有些屁气。

想必那个秀才平时也是迂腐得可以,文字里不自觉就有了某种气味,让人一下闻个正着。《聊斋志异·司文郎》里有个盲僧,也能鼻嗅文章,只要把文字烧成灰,他就能闻出好坏。有个余杭生不太相信,就先把古代名家的文章烧了一篇请他闻闻。盲僧用鼻子嗅嗅说,妙啊!不是归友光、胡友信等的手笔,怎么能写这么好呢!余杭生一下怔住,便开始烧自己的文章。盲僧闻了闻纸灰说,不要再烧了,再烧,我就要呕吐了。余杭生惭愧而去。

文章不用读,靠鼻子嗅,即能分别气味和好坏,当然是个艺术夸张。不过,文字的“色香味”,读者是能感受到的。据蔡澜说,有个作家对畅销书作家倪匡讲,你的书不能留世,我的书能够留世。倪匡笑嘻嘻地说,是的,你的书留给你儿子,你儿子留给你孙子,就此而已。文字没人看,一定“味”不佳。

远去的灯火

文/曹木静

每当夜幕降临时,村中家家户户的灯就亮了,那一窗窗灯火在硕大夜空的笼罩下,静静地散落在村庄之中,泛着清幽细微的光芒。无边的夜色,将一抹抹灯火吞噬在苍茫的黑暗之中。每扇窗散发出的光芒,宛如一道道温柔而细致的布帛,宁静而柔和。灯火是村庄夜晚的象征,如果没有了灯火,村庄漆黑一片,陷入死一般的沉寂之中。灯火,更是乡人们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有了灯火,夜晚的村庄,便拥有了融融的暖意,有了灯火,夜晚的村人,便拥有了对生活的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大多数村庄来说,用电还较为紧张,拉闸限电是家常便饭,于是煤油灯就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一根用线捻成的灯草或细绳浸在煤油里,一粒如豆大的火光便照亮了屋里的角角落落。昏黄的灯影里,母亲总是摇着那辆破旧纺车,吱吱呦呦地将寻常的日子抽成细细丝线,结成梭形的果实,然后便在哐当哐当的机杼声中,织出一家老小穿衣所用的布和所有的吃喝用度。放晚自习回家的我,趴在温热的桌子上就着这一豆灯火复习功课。而每逢此时,母亲总是用针将灯草挑上几挑,努力使火苗再明亮一些。

凭借着一豆灯火的光芒,村子里先后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这些人虽然远离乡村,过上了标准城市生活,但内心深处对灯火的记忆始终不曾忘却。每窗灯火都包裹着一个值得称道的故事,一段段感人的传奇。

一豆橘黄的灯光,不但是我整个童年生活中的亮光,也是我们那一辈人生命中孱弱而又永远的温暖。

如今,明亮的电灯、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夜晚照得亮堂堂的。现在,别说是煤油灯,就连蜡烛也退出了舞台,非在特定场合是见不到它的身影。但偶尔停电的晚上,每当人们点起一支小小的蜡烛照明时,尘封在记忆里的温馨便悄然弥漫开来。既觉恍如隔世,更感亲切无比。

城市旖旎的风光,使人留恋与迷醉,独自走在红砖铺就的绿道上,心中自有一份亲切与自然。站在江边,看着闪烁不停的霓虹灯,人们迈着闲散的步子,闲适而从容,没有人会留意那些灯火。沿着江湾蜿蜒而去的路灯,在波光潋滟中城市的风景显现着妩媚的光泽。

城市的灯火,跟每个人都有关,但跟每个人又没关系。无月星耀眼,夜黑灯自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欢乐,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温暖,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满足。炫目的灯光虽然明亮,但却掩盖了夜空的美丽。

作家刘醒龙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乡村,乡村是每个人心灵的归宿。其实,对于灯火,我依然留恋着家乡那蒙昧未亮,透着薄纱般的雾气散发出的光芒,无法忘记小山村那一抹抹宛如游丝般的灯火。在大山环抱中,透射着最为纯粹而原始的光泽。可是在城市中,我无法寻找这样的灯火,也无法找到心中那份对于自我生命最为本真的温暖。

灯火,已然远去,我心惘然! 灯火,已经幻化成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向往。

音乐的光芒

文/张晓晨

“女孩/越过小路/爬上了山丘/那时的她/还不懂为什么/萤火虫都不动/停驻在夜空/点亮了小小宇宙……”星星之火,在我的内心深处迸溅出五彩缤纷的欢悦的火花,我心中的黑暗与迷茫,被一点一点地吞没。

清晨推开窗户,打开收音机,美妙动听的音乐从收音机中婉转流出,如蝴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的曼妙身姿,如流萤在夜空中嬉戏玩耍的点点身影。在寂静的弄堂中,每个音符都打着旋儿钻进了角落,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飘渺而又虚幻:古树柔和地微摆它的枝叶,似乎在回应那跳上枝头的一串串旋律。一幢幢矗立在晨雾中的楼房,立刻变得富有生机,不再是那亘古不变的死气沉沉……每一件事物都在那金色的光芒下变得美好而愉悦。这光芒,到底是属于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朝阳呢?还是属于那能勾起你心底深处的感动的音乐呢?

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此时的你,早已卸去平日里那副成熟的面具;此时的你,脸上已全无伪装的坚定与执着;此时的你,全身散发出无助与软弱。想哭就放声大哭吧,然后静静地聆听那同样在诉说着自己遭遇的音乐。“为了寻找而寻找,只会在寻找中迷失。”所以,放大步子,大胆地往前走,让音乐引领着你,让内心引领着你,直至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在音乐中寻找真理,让音乐的光芒笼罩你的全身。

那拨动了我心弦的音乐啊,我热衷于你,我崇拜于你,我狂恋于你。你的每一点、每一滴,都让我深深沦陷。那天同办公室的杭老师要上公开课,借我班试上一堂课《云房子》。因为对学生不熟悉,杭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挑举手积极的同学。

课很有秩序地进行着,讲到云房子的形状有的像大冬瓜,有的像花儿时,杭老师请5个同学上黑板画云房子的形状。老师点着一只只举起的小手,突然,她点到了奔奔!我心里一沉,怎么点到他呢,平时我上课的时候,奔奔每次都举手,但每次回答都和问题相去甚远,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我上课都不敢喊他起来回答问题了,而今天,杭老师居然请他上黑板画图。只见奔奔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椭圆形,老师请他介绍一下他画的云房子,他说:“我画的是大冬瓜,因为我家的冬瓜就是圆圆的、扁扁的。”“说得真不错!”杭老师适时表扬了奔奔,他一脸兴奋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我也在边上暗暗为自己刚刚的想法脸红。

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有时为了追求上课的效果,我时常会喊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回答,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师生对答如流,看似教学效果很不错,可却忽略了多少像奔奔一样的孩子!教室里有多少学生,我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看他们呢?常常是一个学生犯了一次错误,我就在心里记下一笔,如果他第二次犯了同样的错误,就几乎把他定型了——他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回到教室,我在班级的“争星表”上为奔奔加了颗鲜红的五角星,并在教室里表扬了他一番。我想,今天是奔奔一个新的开始,同样,也是我的一个新开始。

青春,太多太多

文/白杨

谱一曲离别,演绎青春的舞姿;掬一簇鲜花,献上青春最美的光环;歌一首,用鲜花勾勒青春的轮廓,画笔的点缀,在青春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似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曲折人生路。

青春如水如歌,用美丽的歌喉唱响,一腔激情豪迈宽广的心胸打破了寂静的世界。年轻是骄傲的资本,年轻憧憬无限,倘有一腔热血,就敢挥洒一方,有时也竟黯然忧虑。像布满乌云的阴沉,透不过气,累计地纠结与忧虑却找不到最终的根源,无从寻找。

青春,太多太多,无从追寻却悄无声息的逝去。只留下叹息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地上回响。品尝着青春,或在黑暗的世界之中独自黯然。洗刷这个心灵的忧伤;或疯狂地追寻生命的灿烂,其实,纵然生活给你无情的一巴掌,你也要学会给生活一个微笑,曾经的欢声笑语已是往昔,记忆的齿轮仍在不停地滚动着;尔虞我诈的心即早已习以为常,纯洁的想法早已与这个世界不相符了。与其忧愁满面,意志消沉。到不如面带微笑,在暴风雨中学着去坚强,乐观。

青春仿佛一首精致优美的诗歌,其内涵与精髓往往令人揣摩不透。下雨过后的清新。透露着生活的辉煌,泥土的芬芳,折射出生命的光芒,心如夏雨,缠绵忧郁。青春如雨,多愁温柔。夏雨如人,青春亦如此。莫要斤斤计较,青春那段灰暗的时光,微笑着,青春的姿色会愈加的充满阳光的味道。或许,我们一时半会很难办得到,但我们又都知晓,生气只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不要因为过多过少的错误而让生活过的灰暗不堪,让青春失去该有的光芒。心有爱,微笑面对。

就如此般,乌云笼罩着一尘不染的蓝天,微风轻裹,虽然豆粒般雨儿洒下,但如此难得清新的意境,又怎能错过。走在早已熟悉去上课的路途,从未静下心来,欣赏路边的花草。漫步雨中,望着早已被打湿的花儿,沁人心脾的芬芳终究不会被掩盖。顽强的小草,给人无线的希望。青春,太多太多,诗意浪漫,又步满荆棘。偶尔漫步于蒙蒙的细雨之中,甘愿淋湿,感悟着自然之美。人生青春无回博,疯狂之事几何多?青春,尽管多愁善感,但又精彩纷呈,善于发现,也让青春留下美好的回忆,而不只是残留。

青春,太多太多,不言而喻,激情澎湃,精彩的青春张扬着年轻的魅力。花样青春,与众不同的成长,让你的青春不安,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春意

文/兰馨

又是一年春来到,桃李杨柳藏枝笑。

今年的春要比往年来的晚了些,灰蒙蒙的天空总是哀怨的下着稀稀拉拉的雨,偶尔也吼出几声春雷。虽然冬天总舍不得离去,但那一抹不经意的绿却不断的在路旁,在山脚,在整片土地上漫延。寒风中的小草摇动着稚嫩的身躯,似乎这就是春天来了的凭证。

似乎听见了谁的脚步,沙沙的在河边走过。许是这沙沙的声音打破了这些沉睡中的精灵。晶莹的露水闪耀着的光芒,是他调皮的眼睛。枝头的鲜绿有如出嫁的姑娘,娇滴滴的露出了半边脸。绿,便如洪水般,漫过田野山乡,飘过枝头,越上天际。绿,便充满了整个世界。瞧,那嫩黄嫩黄的迎春花在绿叶从中浅笑呢,那桃树上的花苞那一幅欲迎还羞的样子,真让人想一睹芳容呢!那山谷间一湾清泉打从小溪流过,叮咚叮咚的唱响了迎春乐曲。于是,青蛙睁开了惺忪睡眼,跳入水中畅游开来。蜜蜂一天到晚的绕着花朵嗡嗡叫个不停,似乎是要宣告天下它是最勤劳的。蝴蝶终于也忍不住从温暖的茧里飞出,看到这美丽、热闹而充满生命的世界,竟翩翩起舞起来。

春风惹人醉。春色满园关不住,叶绍翁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说。我说,桃红柳绿藏枝笑。微风拂面,那丝丝柔和,那丝丝轻缓。是凛冽的寒风,炎热的夏风,干涩的秋风所不可比拟的。经雨洗过的叶片,在微风中闪烁着若隐若现的光芒。柔柔的阳光从云丛里跳出,和着暖风抚摸着每一片绿叶,每一片小草。于是风里便夹杂了泥土的气息,草的清新,花的香气。闭眼细品,那股气息直达心底,那是要有多舒畅。于是花儿笑了,桃花、梨花、杏花,各色各样的花竞相争艳。一朵一朵,一大片一大片,铺天盖地般袭来。

春天来了,她就是以这样的姿态悄无声息,却是那样隆重出场。她在人们的等待中来,从清澈的水面上来,从白云上飘来。她在花丛中浅笑,在草地里嬉戏,在微风里和人们轻轻招手。不信,张开双手,准能将春抱个满怀。

母性的图腾

文/张生祥

1.诞生

女娲,在裂开的天宇,以女性的英姿,抚平苍桑的混沌。大地因此而辽阔。群峰涌起。河流滋育。草木繁茂。从渊源的天荒滚滚而来。这是诞生的开始,母性的光束总是在刹那之间,显示强大的征兆。比如闪电,这是一种阵痛的乐章。在降临时,巨大的喊声,昭示新一轮动脉的崛起。这让鲜活的血液,奔腾如台风越过山峦,如海啸横扫于无边的空旷。女娲,神的力量赐予。她承载着生命的河流,在永不停息的时光的道路上,将一次次的哭啼,孕育。如花朵般生机展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世界,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舞动的奇迹。在大地之上,填充天空那无法浑圆触摸的角落。

2.赐予

因此,这种超越一切的爱,晶莹了亿万道阳光的热度。哺育,叮咛,牵念,便如影随形,坚韧无比地刻写在人生的页码上。让手心,能感知到人间的体温;让心脏,能连接土地的跳动;让目光,能接引爱的语言。这种纯洁的赐与,除了母性之念,谁也无法用美丽的词藻来代替。她与日,与月,与那一场场的生死轮回、新陈代谢时时保持着亲密的距离。即使,一些季节,在不断地远走。肉体的存在,便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正是这种无私而坚韧的饱满,在艰苦卓绝的路途上,打开一扇又一扇天地之门,让生命有了从容的凯旋,去迎接那些不为人知的设想。

3.光芒

现在,这种光源随处可见。她的耀眼,正生生不息地穿透水的厚度。水,作为母性最纯粹的洗礼,在大地上,闪烁着本能的感动。这是一种图腾的光芒,它让那些冰冷的思想,开始解冻。从内心深处,唤醒沉睡的无知,化解千年不死的那一滴善良的泪珠。一粒花朵的香,承载无边的能量,为这种完美进行高洁的谱曲。光芒不断地,一阵阵重叠地出现。母性的图腾,以岁月为根,以时间为叶,永恒于川流不息的信仰。

雷锋精神的光芒

文/张永生

又是一个春光明媚,晴空万里的三月。春风拂面,杨柳依依,到处呈现出一片绿意。在这个惬意舒服的三月里,自然会想起一个人,他就是雷锋。

第一次知道雷锋这个名字,是在我六岁那年。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独自在家的我鬼使神差地来到了父亲的书房。推开门,一缕阳光正从对面的窗口斜射进来,正好洒在父亲藏书的角落。循着这一缕光线,我充满好奇地翻找着里面五彩斑斓的书籍。但在这一大堆书里,竟然没有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我正欲离开,眼前突然一亮。只见一本书的封面上有一位头戴棉帽的年轻人,正对我露出爽朗的笑容。通过旁边的拼音,我记住了这本书的名字——《雷锋的故事》。于是,我稍微整理了一下被自己翻乱的书本,便赶紧捧着《雷锋的故事》走向光线明亮的窗口。虽然书里面的大部分文字当时我都不认识,但通过里面的插图可以知道,这个叫雷锋的人,做了许多的好事。

上学期间,为了“学雷锋做好事”,我和小伙伴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都爱低着头,小眼睛滴溜溜的在地上四处找寻。于是,老师的抽屉里开始有了铅笔头、橡皮、圆规等学习用品,还有用旧了的毽子、沙包以及弹珠儿,甚至还有一些零钱。老师也会根据我们的表现在教室后面的板报栏里,为我们写上几句表扬的话,时不时贴上一朵小红花。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再加上小红花的鼓励,我们的热情更加高涨了,经常争着帮值日生打扫教室卫生。老师告诉我们:“不但要在校内表现好,还要在校外做好事,比如碰见老奶奶要扶着过马路啊,帮农民伯伯推车啊,看到摔倒的人要及时扶起来等等。”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老师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雷锋精神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雷锋短暂一生中的22个年头里,并没有硝烟弥漫下的英雄壮举,他所做的大部分事情是我们经过努力后都能做到的。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凡的成绩;他全身心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愿做建造社会主义大厦的一砖一瓦,甘当无名英雄,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他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为社会增加财富,甘当默默无闻的老黄牛……

从雷锋这些平凡的事迹中,我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体会到一种对事业的伟大追求。就让我们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与时俱进地学习雷锋精神的精髓,用雷峰精神洗涤我们的心智,用雷峰精神影响我们的观念,用雷峰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让雷锋精神的光芒成为我们人生旅程中一道不可或缺的春光。

劳动者的光芒

文/李晓

这些年来,我喜欢在城里找乡亲。所谓乡亲,我狭义地理解为就是在老家那个村庄里、泥土里一同滚大的人。

老家的乡亲们,一个一个前脚跟紧接着后脚跟,来到了城里居住。乡亲们也在寻找着乡亲,像我这样敏感的人,有时凭一个眼神,或一个神经质的动作,就可以辨别出乡亲们的模样,比如他们走在马路上的姿态,与走在田野上的姿态,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上个月,来城里居住的老乡何老伯,突然辞别儿子,回到乡下重新扛起锄头种地,操起镰刀,弯下腰割草喂牛。何老伯来城里三年多了,一直寂寞,几乎没一个朋友,除了偶尔和我唠叨,就是一个人在阳台上自言自语。他脑子里记得最清楚的,还是二十四节气,哪一个节气乡下播种什么,收割什么,他心里明明白白。

我去乡里游走,遇见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农,正吆喝着一头牛在田里耕耘,他的额头,和路边山岩一同隆起了皱纹,花白头发,像覆盖在草叶上的霜。这样一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望着他脸上露出开心的笑,那笑容,像风掀动着溪水两边的稻浪。

我还看见一对老夫妻,躬着身在挖红薯。每一锄挖下去,身子就要颤动一下,他们从土里摩挲着红薯时,核桃一样皱纹密布的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笑容。我离开故乡那一年,我称叔的这位男人,身子骨还硬朗着呢,挑着收割的一捆稻子,在田埂上健步如飞。而今我回乡,能听见他和老伴在地里撑着锄把歇息时的喘息声了。一辈子在土里刨食,泥土的命,也是他们微小的命。

在乡村,遇到干旱季节,我看见一些农人站在地里,手搭凉棚望着天上白云,一旦有轰隆隆的雷声响起,那种内心的喜悦,就如婴儿等待娘那干瘪的乳房里,渗透出来的奶水。有一年旱季,我亲眼看见一场滂沱大雨来临时,一个老农跪倒在地,对苍天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额头上,沾满了泥土。

我乡下一个堂叔说,侄儿啊,我们乡下人,就是靠着这块土地过日子。回乡望见堂叔在稻浪麦浪里起伏的身影时,想起和堂叔一样劳动着的乡人,才想起我的盘中餐,从哪里来。所以我随便抓起一把土,便能闻见土里的汗味。

有一年我回乡,听说了一件事:村里八十三岁的王老汉,在地里锄草时,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醒来。而王老汉的三个儿子,有两个是千万富翁,孩子们一次一次差点跪下了,求着父亲去城里别墅居住。王老汉挥舞着锄头吼出了声:“搬到城里去,那是要我的命啊!”就这样,王老汉一个人,在乡下种庄稼,还喂了十多只鸡。有一年,王老汉还到城里给我送来了一篮子土鸡蛋。这个倔老头子,就知道种地,他那当老板的儿子对我不断摇头叹息。王老汉就这样在土里翻滚了一辈子,以匍匐的姿势,最后倒在了土里。

还是我妈懂王老汉,她说,娃啊,一辈子种庄稼的人,就一辈子劳动的命。难怪,我妈搬来城里时,还扛着一把锄头、用报纸包着一把镰刀进城。

在乡村还看见这样的一幕,一位在地里劳动过后的妇女,她淌着汗珠敞开胸怀奶孩子。在她胸前,有稻草屑,还沾有泥土,怀里的孩子,正贪婪吮吸着妈妈的乳汁。这样的母亲,我认为,和劳动的人一样,是乡村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也许是我来自乡村,每一次看见这些在大地上劳动着的农人,就陷入长久的感动。我想起一个国家,那些最朴素的品格,最谦卑的笑容,最忍辱负重的身影,最豁达开朗的心胸,最默默无闻的命运。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以劳动命名的节日,这多好。请让我这个农民的后代,站在大地上,向那些劳动着的身影,深深地鞠躬致谢——谢谢来自你们的喂养。

仰韶的光芒

文/段延青

韶山之北,水流入黄河;韶山之南,水注入涧河。

相传,舜帝首创韶乐,亲制箫及五弦之琴,有六律五声八音之妙。舜帝从山西舜都,带着他的两个女妃娥皇和女英,渡过黄河南巡,路过今天的河南省渑池县城北的这座山,发现此处风景秀丽,便召集当地百姓,在山上演奏韶乐,与民同乐。自此,这座山便得名韶山。

韶山前有渑水环抱,后依书山为屏;东以嵩山为邻,西靠崤山为伴;南有金乌、玉兔双峰护持,北滨黄河而迎王屋。韶山主峰在周围数十座山峰簇拥下,兀自耸立,犹如一柱擎天。韶山有大小三十余峰,沟壑纵横,壁立千仞,山峰陡峭。奇石异山随处可见,山体巨大的岩块呈纵、横、斜各种节理发育,形成悬崖峭壁,以及石林、石柱、石笋等似人似兽似禽的象形石,令人叹为观止。

韶山脚下的村落,便是仰面可见韶峰的仰韶村。仰韶先民,跟着舜帝学会了制造陶器、石斧、石刀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黄河畔繁衍生息。在距仰韶村不远的黄河丹霞地段,滚滚河水从峡谷中汹涌而过。

仰韶村的先民们如此亲近河水。他们在岸边的窑场,手拉着手踩着红色的胶泥,在脚掌与泥水之间,诞生了陶器,产生了音乐、舞蹈。

他们用黏土当原料,用手捏制成陶坯,用火烧制成陶器。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彩绘,然后入窑烧制,成型后的陶器呈现出赭红、黑、白等多种颜色,这就是彩陶。

1921年10月,一个名叫安特生的高鼻深目的瑞典人带着年轻的助手袁复礼,来到渑池北部的仰韶村,默默地进行着一次地质考察。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仰韶姑娘与族人们生活安息的地方,并在此挖出了质朴且红得像燃烧着的火焰一般的陶器。陶器上装饰着精美而生动的图案:网纹、鱼纹、宽带纹、花瓣纹……于是,一个时代诞生了,一个重新改写了历史教科书的沉甸甸的史前文化类型诞生了——仰韶文化!这个不起眼的村庄因仰韶文化而蜚声中外;这个北依韶山,三面环水,长不足千米,宽约3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台地戴上了一顶光耀千古的桂冠——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条件,开启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近代田野考古的序幕。从此,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并且从新石器时代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逐步建立了中国考古学体系。

作为当时生活用具的仰韶陶器,浓缩了仰韶先民的智慧和情感。彩陶文化,成为仰韶文化的独特标志,更是华夏文明的灿烂瑰宝。

黄河流域的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陕县庙底沟、西安半坡村、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熠熠生辉,光耀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