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滋味的文章

2023/01/11经典文章

关于滋味的文章(精选11篇)

滋味

文/吴长青

今年的五月上旬,已经退休了的父亲带着母亲和侄女从老家来到了张家港。

父亲今年66岁,做了一辈子教师,现已退休在家,时常为邻里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自我到张家港工作以来,几年间,父亲也来过三四次了。他来我家的日子里,我真的发现他又苍老了许多,才一年多不见,父亲的身子有些瘦削,头发又花白了。而作为儿子的我,一味为工作忙碌着,无暇专心顾及父母的感受,更不要说去为照顾父母而请假了。当然父母也再三叮嘱:“做好工作,不要担心我们。”所以,在父母到来的十几天里,他们都是自己出行去市区或公园。

终于等到了一个星期天,我和妻子都休息,我们打算陪父母去永联小镇参观,只是天公不作美,飘着小雨,只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挡我们的脚步。

我们一家人撑着雨伞在江南农耕文化园里漫步,儿子陪着父亲,妻子挽着母亲,女儿和侄女拿着小花伞在细雨中疯跑,我拿着相机不时捕捉精彩的镜头。在农耕园门口合影时,看着一家人高兴的表情,虽然气温有些低,但我还是感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的滋味。

父亲爱喝酒,在他到来的前两天我就买好了酒。每晚下班回家,在帮着妻子做几道可口的小菜之后,都要陪他喝两盅。父亲边喝边讲他和母亲一天的见闻,我和妻子都认真地听着,其间父亲总是喜欢叮嘱小孩子们要好好吃饭。

儿子不断地为爷爷斟酒,父亲渐渐有点喝“高”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劝阻了。这时父亲总是说:“我和儿子、孙子一起喝酒,高兴,再给我倒一杯。”儿子很听话,又为爷爷满上酒。妻子这时会很适时地为父亲盛上一碗热汤,递上馒头,委婉地劝父亲吃饭,要他等下次再喝。

父亲刚来的那天晚上,喝得有点“高”,我担心他洗澡不方便,于是提出帮父亲搓搓背。

我把沐浴露涂在父亲的背上,帮他搓洗。父亲说他不习惯用这个,更喜欢用香皂。我本想更换,可转念一想,又劝他说用沐浴露好,它不但可以洗去身上的汗气,而且泡沫丰富,用后身体倍感凉爽。我知道这是父亲不习惯有人这样服侍他,心疼他儿子的借口,但在我的坚持下,父亲总算答应了。

当我用温水帮助父亲洗搓后背时,突然发现父亲的后背弯曲了,突出许多道骨骼的印痕。我不禁心里一动,眼里盈满了感激的泪水,我小心地用干毛巾擦拭父亲的后背,父亲要自己来,我却没有回答,只是轻轻地、轻轻地擦着,我知道那是充满爱的脊梁。

幸福的滋味…

文/孟义

我从年少时, 常常思量,大人们口中常迸出的“幸福”一词,到底是何滋味?为何他们脸上会洋溢着如此甜美的微笑?不过,读书年级越来越高,我似乎品尝到了。

早晨,睁开眼睛,妈妈便开始啰嗦个没完没了。“校牌戴好了没?早饭吃好了吗?快点,要迟到了……”此时,我便会不耐烦地回她道:“知道了,你真是啰嗦。”然后,便踏上了去学校的路,心中不禁有些讨厌妈妈的唠叨。偶尔一天,妈妈到舅舅家了,我便快乐地想:终于可以安静了。可在这一片寂静中,我却感到了一股莫名的孤独。

原来,这就是幸福。享受着妈妈的唠叨,接收着不断传来的爱的讯息。幸福,如此靠近!

接收爱——幸福的滋味。

班会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南亚大海啸的情况。我的眼前不断浮现出那些灾民无家可归的画面。他们的遭遇,令我不免有些同情。在我享受着家人的爱、同学的爱、朋友的爱的时候,他们缺少别人的关爱。下课后,我立刻将自己的生活用钱匀出一部分捐献出来。虽然我这个月生活紧张,但一想到这些钱能够帮助那些灾民,让他们不再无助,帮助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一点点温暖,我就笑了,开心地笑了。

原来,这就是幸福。举手投足之间,付出自己的一片关爱。幸福,如此简单。

吃蛳螺

文/陶都风

说到美食,许多人眼里浮现出的可能是鱼翅海参、刀鱼螃蟹、飞禽走兽或其他什么的山珍海味。而我的记忆里,首先想到的则是蛳螺。尽管蛳螺这样的菜上不了什么大台盘,但我还是认定了它。

蛳螺,是我们宜兴人的通俗叫法。外地,则通常把蛳螺说成螺蛳。宜兴人吃蛳螺也不叫吃,而叫“嘟”。如果菜肴也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的话,那么,蛳螺只能归入“下里巴人”一类了。蛳螺,尽管在菜肴这个大家庭里显得很不起眼,但它却是很平民化的一道菜,也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廉价菜肴,更是街头小巷夜排档上必不可缺的一道寻常美味。

对于美食,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记忆。从小到大,记忆里最忘却不了的滋味,应该是从母亲烧的饭菜里保存下来的。小时候,我家境很是贫穷,父亲早逝,兄弟又多,又正赶上物质贫乏的年代,家里吃了上顿愁下顿,是常事。能吃上一顿饱饭,已是不错了。菜肴上,除了锅里飘上几滴油花的青菜萝卜外,我也实在想不出其他还有什么。因此,对美食的需求,只能说是一种奢望。在这样的情形下,蛳螺便当仁不让成为我家饭桌上唯一的一道能常见的“荤”菜了。小时候所形成的记忆是深刻的,所以,对吃蛳螺也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一边忙碌着做饭菜,一边数落着生活的艰辛。那时我尚小,也理解不了艰辛生活的全部含义,只是当母亲在锅中哗啦哗啦炒着蛳螺的时候,家中黝黑小屋的空气里,立马会弥漫出使人欢欣的味道。这味道混合着葱香和酱香,夹杂着淡淡的甜味和辣味,香味扑鼻煞是好闻。当然,烧好后的蛳螺是无法敞开供应我们吃的,我们兄弟几人的饭碗里每人也只能分到少许。我捧着饭碗,对着剪去了壳尾的蛳螺,态度是极其认真而非草率的。用筷夹着一粒蛳螺送进嘴里,“嗞”、“嗞”地嘟着,嘟出的不仅是螺蛳肉,更嘟出了鲜美的螺蛳汤汁,那种咀嚼蛳螺时心理的快感与味觉享受所产生的混合快乐简直妙不可言。碗里的蛳螺当然会吃得一粒不剩,就连蛳螺汤汁也不会浪费,把它浇在米饭里,就着饭吃,那种萦绕在舌尖上的鲜美荤味快感,是青菜萝卜决计代替不了的。

蛳螺不仅是我们宜兴的一道美食,在全国各地,似乎都有蛳螺可吃。出差到别的城市,只要条件允许,我也会来一盘蛳螺嘟嘟。记得2004年在常州召开的苏南文学座谈会期间,我和冯光辉、黑陶、张羊羊、胡正勇几个人没等到会议上的正餐吃完,便相约外出找了家夜排档继续吃了起来。叫了几个小炒,主菜就是一大盘酱爆蛳螺,几个人一边灌着啤酒天南地北聊天,一边一粒一粒用手指捏着蛳螺在嘟,此起彼伏的“嗞”、“嗞”吮吸声回荡在夜空,不绝于耳。这种俗世生活的情景,半分情趣半分野趣,非一般言语能说得清,让人很是怀想。

吃蛳螺也有一些需要讲究的。比如买蛳螺,要选择那些外壳呈青色或是褐色里透着黄绿色的那种,外壳要有一定的光洁度,这样的蛳螺比较干净。个子一般要选不大不小的,太大的蛳螺肉质粗糙,太小的又食之不爽。处理蛳螺首先将蛳螺放在清水中滴上些菜油,浸养一二天,换几次水,待蛳螺体内的秽物排漂干净,并除去泥土腥味,然后剪去其尾部洗净烧。烧时待锅内的油热后,放入葱、姜、八角茴香等炝锅,然后倒入蛳螺爆炒,七八分熟时加入黄酒、酱油、糖、盐等。待螺壳脱了衣,撒些葱花便可出锅。这样,一碗油光锃亮、香烫热辣的炒蛳螺便好了。吃螺蛳可以用手捏着,用嘴对着螺蛳直接嘟螺蛳肉,也可以用牙签将螺蛳肉挑出吃。但后者的吃法,少了些许情趣,蛳螺壳里储存的鲜美汤汁也吃不到,味道也会减少许多。当然,吃蛳螺也要得法,这得法指嘟蛳螺时需要掌握的力度。用力轻了,蛳螺肉嘟不出来,用力重了,会把整个蛳螺连身子带尾巴嘟进嘴里。因为蛳螺的尾巴部分是不能吃的,所以最恰到好处是既把蛳螺肉嘟了出来,同时,蛳螺的尾巴部分仍要留在蛳螺壳内,牙齿再轻轻把蛳螺肉咬出,而蛳螺的尾巴部分则留在蛳螺壳内。这样吃法,就功德圆满了。

蛳螺的做法很多,一般情况下,是做酱爆蛳螺。当然,也可把蛳螺煮熟了,挑出蛳螺肉烧汤或是伴着其他菜烧。“清明螺,抵只鹅”。指的是清明前后蛳螺肉质最肥美、口感最好。清明过后,春韭初裁,挑了螺肉与阔叶韭菜一起炒,是一道时令菜。或与豆腐共煮,也极具风味。宜兴民间还有其他许多烧蛳螺的方法,有“一网鲜”、“腊肉蒸螺蛳”、“蹄膀炖螺蛳”等。我吃到一种比较特别的烧法是湖父绿缘山庄烧制的“蛳螺青”,即用蛳螺红烧青鱼,味道特别鲜美,令人难忘。在全市烹饪大赛中,该菜品还获得过金奖,蛳螺能摘得这样的奖,也不枉我对它的一往情深了。

我喜爱蛳螺这份菜,也似乎是蛳螺在水乡河水里缓慢生长出的营养,一点一点滋养了我。河水在静静地流淌,而江南的风情,则随着灶间的炊烟把蛳螺的香味随风飘散到四面八方。在林林总总的舌尖美味之上,由蛳螺透出的亲情、乡情与风情,本就是恒久驻扎我心头,那份挥之不去的生活滋味。生活的滋味五味杂陈,有时复杂,有时简单。复杂的滋味,很难道明。说到简单,许多时候,其实只需要三五好友,一瓶啤酒,就着一盘蛳螺,悠然自得的生活趣味便会不请自来。如是,也就足够了。

白菜情缘

文/黄丁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居然喜欢上了白菜。

从小在白菜堆里长大。记忆中每年的冬季,父亲都会花上一天的时间,从不知什么摊上,拉回来一架子车的白菜。有一年的冬天,刚刚取得了好成绩的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在饭桌上开始了我青春期唯一的一次叛逆。

那时,红薯饭刚刚端上,我看看盘里还是清一色的白菜,竟然筷子往碗上一搁,扯起尖厉的嗓子喊道:“天天都是白菜、白菜,都不会换换样儿!”这一声喊出来,父亲愣了,我也愣了。不料弟弟乘机起哄:“就是,天天都是白菜,不吃、不吃!”

这下糟了,只见父亲脸憋得通红,一向温和的他,竟也发出了令我震惊的吼声:“愿吃就吃,不吃拉倒!”我强忍住眼眶里打转的泪水,心里说,不就是想吃上一口炒萝卜丝,至于吗?发这么大的火!其时,我已到邻村的初中上学,偶尔从老师家的门口闻到了炒萝卜的香味儿,竟然惹出了这么一股子邪火。此后,白菜在我心中的地位一落再落。在视觉上,我排斥它的少颜无色,在味觉上,我抗拒它的寡淡无味。

突然有一天,就有那么一股酸酸的、辣辣的、爽爽的白菜香,悄悄地泛上了我的味蕾。这滋味来自婆婆的一个乌亮的、裹着些岁月气息的老菜坛子。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白菜可以被切出那么美的线条,第一次尝到白菜可以被腌出那么爽的滋味。

近日,我按捺不住这种滋味的诱惑,在老公特意买来的青花瓷坛内,却怎么也鼓捣不出婆婆腌制的那种酸辣爽脆滋味。此时,婆婆已离世三年,小女也成长为和我当年一般的初中女生。看到在各种美味中长大的女儿,对清纯甜润的白菜情有独钟,我豁然领悟:人间喜恶乃随境遇而定,那白菜何曾更改一日初衷?

某日,家中无菜,我叮嘱逛超市的儿子,记得买棵白菜。回来一看,好家伙,白白净净、英姿挺拔的一棵:帅儿子买帅菜!我突然就宽宥了儿子平时酷爱挑拣的毛病,抱起那棵白菜,置于明亮的案头,拍下照片见证这爱心泛滥的时刻。

光阴荏苒,岁月不再。感谢白菜,让我读懂了父亲,学会了爱。

绿豆沙里滋味长

文/杨丽丽

炎热的夏季,总会不经意想起儿时自制的防暑降温小食品,一碗绿豆沙就能让我们快乐无比。

儿时的绿豆沙不是真正的绿豆沙。是父母用自家种的绿豆熬了绿豆汤后,把剩下煮开花的绿豆加上一点白糖,就做成了我们爱吃的美味。制作简单,口味单一,即使这样,还是深得小伙伴的喜欢。

绿豆沙在儿时是奢侈品,虽然家家户户都种绿豆,但收获以后大多数都拿去换钱,除去留作种子的绿豆,只留下一些在夏天熬几次绿豆汤。因此能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碗绿豆汤,吃上一碗绿豆沙,就在小伙伴面前有了炫耀的资本。端上一碗加了白糖的绿豆沙,吸引着周围的小伙伴全都流下了口水。“给我吃一口,捉到知了给你一个。”“给我吃一口,下次买冰棍儿也给你舔一口。”拿绿豆沙的小伙伴就会骄傲地喂你一口,喂他一口。吃到的小伙伴含在嘴里舍不得一口吞下,而是一点一点地往下咽,白糖的香甜加上绿豆的绵软,那味道就洋溢在口腔里,洋溢在快乐的童年里。

母亲喜欢熬绿豆汤,也喜欢给我们做绿豆沙。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留下很多绿豆,给我们熬汤,做绿豆沙。炎热的夏季,母亲待在蒸笼般的厨房里给我们熬绿豆汤。母亲先把绿豆洗净,浸泡一两个小时,然后倒进大锅里,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不一会儿那些一粒粒绿色的小豆子就把那一锅的汤水都染成了好看的碧绿色。等绿豆煮开了花,母亲就会把汤盛出来,剩下的绿豆用饭勺慢慢碾碎,撒上白糖给我们做绿豆沙。

母亲做的绿豆沙,绵软,细腻,香甜可口。夏日的午后,暑气正盛,吃上一碗母亲制作的绿豆沙,再喝上一碗放凉了的绿豆汤,似乎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

儿时的绿豆沙就像是初恋的小情怀,那种清香、甜润、细腻的味道跳跃在心间,驻留在记忆的味蕾上,成为夏天难忘的老味道。

湘西滋味

文/解黎晴

“湘西的(酸)鱼湘西的(腊)肉,湘西的牛肝菌你等不到熟!”——因为香浓、味美,以至于等不到烹熟,你就味蕾大开。不信,你走在武陵山中,步入湘西神界,无论在州府吉首、边城凤凰,还是古镇王村,无不让人感受到湘西的正宗滋味——酸辣。仿佛金秋时节湘西大山里一座座吊脚楼檐前悬挂的一串串火红的辣椒,饱含着武陵秘境千百年来充满的辛酸的历史,又展示了湘西苗疆一代代土著的火辣的性格。

湘西的酸鱼

在王村牌坊,沿着著名演员刘晓庆当年拍摄《芙蓉镇》走过的通幽曲径,一级级延伸向下亲近酉水和咿咿呀呀悠转千年的水车。脚下铺垫的青石板路陡峭、险峻,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一户户酒家对峙两旁。在月亮朗照的猛洞河“瀑布”酒店,我们一行临窗而坐,将一条条酸鱼连肉带骨狼吞虎咽,只剩下的几颗红得发紫的七星椒零乱地横在瓷盘里……

酒店老板笑嘻嘻地介绍说,湘西酸鱼的腌制颇得祖传——先祖从荆楚江汉千里迢迢地避难与迁徙至此,水祸旱魃的肆虐与横行,历朝历代官兵的围剿与匪患,注定着湘西的饮食定位在酸辣上——才能使食物得以不变质易贮存,成为大灾大乱时的救命粮。苗寨土家主要以食酸为主,酸鱼即是湘西待客的上等好菜。细细品尝酸鱼酸甜悠长、香辣可口的滋味,佐以香浓性烈的苞谷烧,更是别具风情。

酸味岂只酸在一条条鱼身上?湘西人家腌制酸菜的土坛一排排几十上百个,包括野菜、蔬菜、竹笋、蕨类,还有猪肉、牛肉、飞禽、走兽……但湘西酸鱼却是最具“酸”味代表的佳肴。

制作湘西酸鱼的最佳鱼种,是德夯苗寨稻田间的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鲤鱼。立秋后晚稻抽穗灌浆时,将一块块稻田里的水放干,将鱼捕入一只只竹篓背回家。剖肚、洗净、晾干,在鱼肚填满糯米粉,拌入花椒、生姜、大蒜、五香粉等配料入坛,一层鱼,一层盐,一层糯米粉或玉米粉掺和干辣椒粉,重重叠叠,紧紧密密,密封放置在装满水的木盆中,也有连坛埋入泥土里的做法——这种水土隔住空气的酸鱼,少则可保鲜一两年,多则可保持八九年不腐烂。开坛时一阵阵馨香而又酸甜的气味直冲五脏六腑,出坛后一条条酸鱼清蒸、油炸均可。

腊肉

在湘西大大小小的酒桌上久享盛誉的美味,还有比肩酸鱼的——湘西土家喜爱、湘西苗寨酷爱的湘西腊肉。

湘西腊肉的贮存比湘西酸鱼更为便捷。宰杀年猪后,将切好的一块块猪肉放在陶缸里一层食盐一层猪肉地腌制,并在每块肉上均匀地抹上酒糟和糯米饭,有的还掺入辣椒粉或花椒粉,融入了一些巴蜀麻辣的味道,似乎颇具兼容与开放的气度。

湘西腊肉的香美之味,不在腌制,而在熏烤的功夫上。将腌制好的一块块腊肉悬挂在木楼横梁用葛藤绑紧的树杈、铁钩上,日夜接受着火塘里冷烟文火祭祀般的熏烤。湘西人家还饶有意味地将松果、茶壳、柏叶、橘皮、谷糠等燃烧在火塘里,如此这般熏烤得干透了心的腊肉便更具香味。虽然外观布满烟尘,有的甚至长出了一层绿霉,但洗净后仍香味如初,切片、入锅、上桌,宽厚的肥肉不腻不腥,黑紫的瘦肉越嚼越香,随着悠悠飘荡的热气满屋弥漫……

湘西腊肉,既是最具平民化的消费食品,又是飘香的大众菜谱,更是招待远方客人的经典美食——就像新疆“手抓羊肉”一样。贵客倚坐在木桌旁,或围坐在火塘边,待到吃饭时,主人就会将蒸得香喷喷的腊肉端出来,或上桌大块大块吃,或递给你一根腊肉骨头,让你啃得满嘴滴油——看着你一副享受的吃态,微笑的主妇还会给你送上一条热毛巾;看着你吃得心满意足的模样,主人才憨厚地赞美道:“唵,这就好,这就叫腊肉骨头——有啃头,你吃了——有发头,生活就——有了看头,这样有奔头的腊肉骨头——你多吃才好哩!”

喜看这番美好的情景,我突然忆起了蒙冤在狱的贺龙元帅。那年的除夕,老总深情地对患难之妻薛明倾吐心事:“我好想湘西腊肉了,要是能吃上湘西腊肉——该有多好啊!”让人不觉鼻酸!我又想起那年到北京旅游,导游见我是湘西人,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嘿,伙计,你带有湘西腊肉吗?我多给你一些钱,能卖一点给我吗?”可惜我当时没有带,不能满足北京人对湘西腊肉的渴求。从此,每年年关,我便去沅陵、慈利等地采购腊肉,捎给远方的亲戚朋友。

牛肝菌

湘西的崇山峻岭,深涧溪流,蕴藏着有待开发的宝藏和采撷不尽的美丽。

牛肝菌——便是湘西大山里的珍宝。

在隆冬雪飘的土家苗寨,木楼中,火塘边,土陶里,煨着一罐喷香的牛肝菌。牛肝菌肉质肥厚,脆嫩腴滑,宜于炒、爆、熘、烩、烧、炖,并可做汤。牛肝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维生素和大量的胰蛋白酶以及其他生理性物质,除了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还能提取治癌物质,对人体病毒和癌细胞具有阻抗作用。它摒弃了“红煨寒菌”的那种贵族气派,既可作主料,又可作配料,牛肝菌炖肉是湘西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菌菜,成为湘西山民每家每户必备的菜肴,倍受青睐。

湘西菌类中的极品当数经深加工后的菌油,可谓菌油点点透罐(瓶)香。其制作方法是,将鲜菌阴干,放入茶油中用文火慢慢煎熬,渐渐将鲜菌中的水分炸干而不焦糊,然后将菌油倒入罐(瓶)中贮存,下长长的面条或圆圆的米粉时,浇上一勺菌油,其散发出来的鲜香绕梁三日而不绝。

走湘西时正值初夏,未能领略到寒凝湘西氛围里菌油的风味,但亦无遗憾。在凤凰土特产专卖店里,购买几袋地道的湘西牛肝菌。待严冬降临,在炭火上炖一只乌黑的牛耳陶罐,倾听罐中的鲜汤咕咕地欢唱,欣赏罐口的牛肝菌上下翻腾,深深地呼吸好像湘西大山飘起的晨雾似的清润鲜甜的菌香。

写到此,我的嘴唇不由自主地轻轻嚅动,舌头上的每个味蕾也似乎饱含着令人神往和心动的湘西酸鱼、腊肉、牛肝菌——久不褪去的滋味。

盼年的滋味

文/王国梁

我经常怀念儿时的年,年味儿浓郁,幸福感强烈。如今想来,其实最难忘的滋味是盼年。白岩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也许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年也是一样,过年无非也就是那样,一切都是想象中的样子;而临近过年时,我们沉浸在盼望中,那种急切和期待的心理,焦灼又神往的滋味,真的是令人难忘啊!

腊八刚过,我就追着母亲问:“妈,还有几天就过年了?”母亲正蒸着年糕,她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现在就开始过年了,以后天天都有好吃的了。”

接下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美食。蒸完年糕,还要蒸馒头,磨豆腐,灌香肠……家里几乎天天飘着香味,馋得我口水直流。平日里母亲过得节俭,餐桌上一直都是滋味寡淡的。可想而知,这些过年的美食对我的诱惑力该有多么大,我每日都陶醉在饕餮美食的想象中。只是美食都是为过年准备的,所以即使早早准备好,也不能随便吃。母亲总是把做好的美食归置妥当,然后给我一小块豆腐、一小块肉骨头或者一小截香肠,让我先尝尝。

有了之前的口水做铺垫,那些年糕、香肠、煮肉的味道美得无法形容。一小块肉到了嘴巴里,香味顿时弥漫开来,味蕾被一种久违的刺激惊醒,即刻兴奋起来。可惜只吃了几口,便吃完了。母亲扭过身去,我追着喊:“妈,再让我吃点吧,这点肉还不够塞牙缝呢!”母亲嗔道:“不能吃了,过年再吃!”那个年代,食物匮乏,不过年过节的,哪里来的美味供你大快朵颐?于是,我盼年的急切之情瞬间升腾起来,恨不得马上就过年。我无奈地掰着手指算着,想象着过年时可以尽情地享受美食,口水又一次汪洋起来。

父亲要去赶年集了,我追在他的身后说:“爸,咱们今年多买点鞭炮吧!我要一挂小鞭炮,大年初一早上我要自己放!”父亲笑眯眯地说:“好!”要过年了,父亲的脾气也变得格外好。鞭炮买回来了,红红的一堆,我兴奋起来,冲过去对父亲说:“我先放一个,试试鞭炮响不响吧!”父亲说:“鞭炮哪有不响的,等过年的时候再放吧!”在父亲看来,还没到过年就放鞭炮实在是一种浪费。我只好听着村里的鞭炮稀稀落落地响起,憧憬新年赶紧到来,我要把鞭炮放得震天响!

年就要到了,祖父和祖母在冬日的阳光下打着盹,絮絮地说着什么。听他们说到“压岁钱”三个字,我的耳朵立即警觉起来。祖母说:“家里六个儿孙,老二一家人也得回来过年,再加上那俩闺女,一共八个人,要包八个红包呢……”以往过年我们给两位老人拜年,祖父都要给我们压岁钱,几乎成了一个仪式。我期待着大年初一早上,那个庄严的时刻来临……

很多个晚上,我都梦见过年了,我吃美食,穿新衣,放鞭炮……梦中的我,经常“咯咯”地笑出声来。

年在我焦急的盼望中,姗姗来临……

猪油的滋味

文/孙建平

那天,在镇上的小饭馆吃饭,点的一个菜是大白菜烧粉丝。店主端上来的菜里,除了白菜粉丝,还有几块金黄色的猪油渣,我一看,心里就是一阵欢喜。这个季节,白菜粉丝是寻常食材,但加了一点猪油渣,就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油渣吃在嘴里,余香满口,在这个稍显寒冷的深秋的季节里,平添了一份温暖。

我的少年时代,有很多和猪油有关的记忆。那个时候,物质很是贫乏,寻常人家,能够吃的美食不是很多,猪油就可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和今天人们对于高脂肪的恐惧不一样,过往的那个年代,有猪油吃,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上世纪70年代的大路食品站,在镇子的西边。说是食品站,其实就是收猪、养猪和杀猪的地方。计划经济时期的小镇,有几个很是炙手可热的部门,粮管所、供销社、煤球站、汽车站、食品站都在其列,我们简单的民生,都和它们息息相关。那时买猪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镇子,每天杀两头猪,猪油的数量很有限,要买,还要有内部关系的。父亲和食品站一位严姓工作人员有比较好的关系,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买到猪油。记得深秋的日子里,我早早就起来了。我穿着单薄的秋衣,冒着凌晨沉沉的夜色,一个人走过镇子往西的公路,来到食品站。这个时候的食品站,正是忙碌的时候。低矮的猪圈里,昏暗的灯光下,人影幢幢。等我拎着还冒着热气的猪油回家时,天刚微亮。这块猪油,承载着全家人的营养希望。父亲对于这块猪油,也是非常地认真。猪油熬好了,装到一个厚厚的罐子里,父亲还要用秤来称一下猪油的出油率。

困难年代,一日三餐,都以稀饭为主,早晚是白粥,中午是菜粥。那个时候,中午吃干饭,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一年之中,除了过年过节,没有大事,不吃干饭。午饭基本以菜粥为主,偶尔有点菜面、菜饭、馄饨,就很了得了。那时的菜粥,也是寻常食物,可以用来做菜粥的蔬菜,也有好多,比如青菜、生菜、苋菜、莴苣叶子、胡萝卜缨子。菜粥很是寻常,但是在粥里加上一小勺熬好的熟猪油,味道立刻就变得不寻常起来。我最喜欢的,是在冬日的中午,陋室的堂前,老式的八仙桌上,一碗刚出锅的菜粥,白亮的新米,碧绿的菜叶。一小勺熬好的熟猪油在碗的中央,熟猪油见热即化,化开的部分透明清亮,如琥珀一般。这个时候,再用筷子将化开的猪油轻轻在碗里搅拌一下,立刻之间,香气就在碗面上氤氲起来。喝一口粥,那份香气直沁心脾,温温润润的,冬日的寒气,立刻不再。菜粥是这样,菜面也是这样,馄饨也是这样。有了这勺猪油,平常乡间食物,立刻就变得不凡起来,也会给你的人生,添一些好的滋味。

生的猪油,可以做汤圆的馅,那份滋味,也是令人难忘。年前的某一天,母亲会去街上买来一点生猪油,生猪油切成寸丁,然后和白糖拌在一起,存放在一个漂亮的玻璃瓶里。春节后的某一天,母亲会将“腌”了一段时间的白糖拌猪油拿出来,以它为馅包汤圆。如果喜欢,馅里还可以放一点舂过了的黑芝麻。这个汤圆是汤圆中的精品,比较袖珍,没有初一早上吃的汤圆那么豪放。那天的早饭,就是一碗白糖猪油芝麻汤圆。生的猪油包在汤圆里,煮熟以后,晶莹透亮,一口咬下去,猪油和白糖形成的浓烈的甜香汁水立刻浸满口腔,那个滋味原始而丰满,让人久久难忘。这碗猪油汤圆,在那个年代,弥足珍贵。吃了这碗汤圆,要过一年才能重新吃到。因为如此,一碗汤圆的滋味会让人回味一年,而对来日,又是充满了期待。

蟹肉熬猪油,是上好的东西,拿来送人,是绝好的礼品。我高中毕业后,父亲托朋友介绍在上党给我找了个代课教师的工作,为了感谢这位朋友,父亲就做了蟹肉熬猪油让我带给他。是在深秋菊花黄蟹肉肥的时候,父亲在街上买来肥肥的螃蟹,锅里煮熟以后,很小心地剥开螃蟹,剔出里面所有的蟹肉,然后将蟹肉放在熬熟了的猪油里继续文火熬煮。成品后的蟹油外表呈金黄色,小小一罐,满载着父亲对朋友的感恩之情。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的物质已经是极大丰富,食材也几乎是应有尽有,但是,过去年代猪油对于口腹的滋养,却一直未能忘却。现在的家里,几乎还是不可一日没有猪油,尽管各类媒体不断告诉我多吃猪油的危害,但面对往日那些难忘的人生滋味,对于猪油,我还是宠爱有加。每当爱人在家熬猪油的时候,我都会倚在门框上看着,看到清亮亮的猪油在热锅里慢慢浸出,我就是一阵的欢喜。刚出锅的油渣热乎乎的,我也会捡起一块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自己的思想回到往日那些困难的日子里去。熬出来的油渣也是个好东西,切碎了,和青菜、野菜拌在一起,做汤圆的馅,做馄饨的馅,做东乡特有的烂面菜饼的馅,味道都是佳绝。

樱桃滋味

文/Saber

25岁,不知不觉到了这个尴尬的年纪,没有太多的存款,也没有房子、车子,孑然一身出入社会,颇有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味道,相对于善于追逐爱情的猎手来说,后知后觉的他总是会在行动上的慢上那么半拍,不过这并不耽误他追求幸福的脚步。

青涩的果子

爱情始于懵懂,我犹记得我最初喜欢一个人的感觉是在小学二年级,就像刘若英在CD里唱着:"那时候的爱情,为什么就能那样简单,而又是为什么人年少时……"每次听到奶茶的新专辑我总会回想起青春岁月下的一些往事。爱情是一枚青涩的果子,当年的我站在一棵叫喜欢的树下踌躇很久,有过甜蜜、也有过哀伤,为此多年以后我还特意花了些时间把当年的故事重新打理一遍清晰的拓印下来,点此链接 http://user.qzone.qq.com/946989809/2 详见日记《我的初恋在小学二年级》。

那时候我是个不安分的孩子,除了漂亮点的语文成绩,不然按现在的眼光来看,我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调皮大王。下课后撒开丫子跟同学们追逐打闹,偷偷的把七星瓢虫放到女生的铅笔盒里看她们尖叫的样子,不按时交作业,在同桌的校服上画乌龟,上体育课的时候偷跑出去吃一串很不卫生的羊肉串。要一一列举的话,几个下午都说不完。不过看着我童年时那张白皙而清澈的脸庞我已经很难再把它跟现在坐在电脑桌面前敲着文字,看着代码一脸颓废大叔联系在一起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光荏苒,眨眼间来到了6月,这是一个跟过去小伙伴挥手道别的日子,看着那个在人群中戴着红领巾,眼角还有些泪花的少年,是该、是该跟过去道个别了。

一枚枫叶

初高中的回忆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日记,或大或小,或喜或悲,每一段故事我都收藏于心,青春会散场,但是文字和回忆永远不会,如果有一天觉得迷茫了,还可以回过头去看看过去的自己,用最初的心陪你走最远的路的誓言可不能忘记。

枫叶无声悄悄语,飞燕枝头轻轻依,

溪水哗哗争前去,夜幕漆漆人已稀。

对于从小喜欢文字跟动漫的我,高中的时候如愿的成为了一位文学社编辑,也曾写过几首蹩脚的诗歌自娱自乐,我是很羡慕以前的那些诗人的,他们有着那么广阔的意境和伟大的胸襟,作为后人的我们身体上是自由的,但是灵魂却远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时隔千年在品味他们作品的时候你还能够感受到文字透过时间传递给你力量。我想起了于丹老师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或许在向外认知的过程中,不该忘了自己。

情迷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懂爱情的人,往往比局中人陷得更深,网络上飘着各种毒鸡汤,我也喝了不少,大致的梗概就是:“幸福的故事大多相同,不幸的故事各有各的不幸”而作为一个清晰的旁观者,我想起了安妮宝贝《担当》中的几句话。

年少时,人不能够懂得如何去爱,不知幸福是何物,更无从担当。

爱的本质,也许是一种考验。考验彼此的明暗人性,考验时间中人的意志与自控。欢愉幻觉,不过是表象的水花。深邃河流底下涌动的黑暗潮水,才需要身心潜伏,与之对抗突破。人年少时是不得要领的,对人性与时间未曾深入理解,于是就没有宽悯,原谅,珍惜。需要更长远的路途,迂回转折,来回求索,才能获得对自己与他人的释然。

回头观望来时路,看到荆棘残余,血肉横飞,残酷青春如同白色素娟上面,残剩斑斑血迹。我们最终获得的内心释然,能够把它们涂抹成一树自开自谢的桃花,自有一种深意和优雅。

一切原本有迹可循,一切也只有尝尽甘苦之后,才能坦然自若。

而世界上所有的幸福,原本都是平庸的。也是细微的,琐碎的,脆弱的。如果包裹着我们的时间和历史,是一条壮阔河流,幸福是早晨折射在波浪上的云霞和日光,是深夜的月色和雨水,是随波逐流的鱼群和花枝,是一个岸边观望者的逡巡。

有些人和事的出现,是为了在我们的世界里打开一扇门,照亮一条通道。让你知道,曾经在一个幽闭的房间里没有烛火而固执地寻觅,是多么辛劳。有一些洁白的真相和黑暗的阴影,一起出现,互相衬映。门被打开,通道被呈现。生命因此获得新的提示,得以前行。为之付出的代价,是必须要背负在身上的行囊。它警示你不能停留,但可以在路途中栖息,获取这幸福的光芒。

如同在旅馆的梨花树下小坐,清茶浅酌,花好月圆。爱着一个人,并且被之所爱。长路且行且远,心里有着单纯而有力的意愿。

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担当,并且感恩和宽悯。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陪伴、有人说担当每一种观点都有他们相应的道理。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颗枝繁叶茂的樱桃树,它能结出一种世界上最甜美的果实叫——爱情。

但是它一辈子只能结一次果,曾经有许多路过的人坐在大树底下乘凉有个年纪大的人抱怨说:“你看这棵樱桃树都长了那么多年了,为什么就结不能开花结果呢,”也有人附和着:“是呀,我们邻居家种的大白梨都丰收好几回”众人谈笑着远去。

多年之后一个路过的小男孩发现了它,那时候樱桃树刚刚开过花,结出来一个很小很小的樱桃,他还太小只能眼巴巴的望着樱桃树,眨眼间又许多年过去了,小樱桃似乎都不曾长大,但是他仍然每天关注着那颗樱桃,时光辗转一年以后,小樱桃依然静止不动的挂在树上。

直到有一天树下来了个小女孩,她也看到了那颗小樱桃,但是她个子太小也够不着樱桃树,爬了一半还摔了跤,于是坐在地上伤心的哭了,闻声赶来的小男孩帮她止住了哭声,停止抽泣的小女孩指了指树下的小樱桃,比划着一个想吃的动作,但小男孩觉得树上的樱桃还没有成熟不能采摘,而且那么小也不好吃,就没有帮小女孩摘那颗樱桃,两个人就在树下争执了起来,这时候一个路过的老人看到了,说道:“这棵樱桃树生长了好多年了,没想到都结出了果实,不过樱桃好不好吃还是要亲自尝过才知道。”说完他把幸福的果实摘下平分到两个小孩手中,那个老人的名字就叫做时间。

桃花袅袅红颜笑,细柳垂垂难飘摇。

落叶萧萧念鹊桥,白雪皑皑又一朝。

茫茫人海中,我们静待着缘分,静待着生命最初的那一丝感动。

心痛的滋味

心痛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我已经忘了,可是再次来袭时,却又是让我那么的痛不欲生。

心痛的滋味,如荒漠里酷热着试图蒸发尽身体内的水分,连同那血液也一并蒸发掉的残忍。

心痛的滋味,象漫长的野草,愈想根除以养良苗,愈肆虐不尽地盘亘交错在田间,寻不出千丝万屡的头绪——乱如刀绞。

心痛的滋味,解剖着众多日子以来聚积的囊肿,随处是血迹斑斑、疤痕累累——苦不堪言。

心痛的滋味,把醋瓶打翻,酸了一地、一屋的气味,无从嗅到那一丝甜、一丝香、一丝美的惬意,从而让泪茫然落下,喷涌所有哀怨凄婉,让堵着的胸口有一泻闸的洪流冲跨所有理性的防堤。

心痛的滋味,蚜虫样细细地啃噬着鲜嫩的肉体,蠕动着,何以这般漫长着不知尽头?

被忽悠的滋味

8月19日 阴

这几天,下过好几场雨。似乎什么都是有规律性的,连下雨每年的形制都差不多,这连续这几天都是这样,又打雷闪电的,来得很轰轰烈烈。

其实,心态也差不多,也似乎在不停地重复和复制,也来得很无奈何滑稽。在被忽悠之前,抱着的是一种侥幸,在离被忽悠的日子里,就越发觉得紧张,就会不停地幻想是会实现还是被忽悠,总之是期待实现的肯定多余出现的负面。那种心态,往往就是一种幻想,期望自己的那种祈祷,会带来好运。但也恰恰相反,在那种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中,就会在认为会有小希望小比例的那种出现。在被忽悠刚过,会暗自庆幸,自己曾经也设想过这种结果。就是往往不被自己期待的那个结果的出现,让自己就不得不承受或认可了忽悠。

虽然说得很绕口,也许都近乎看不明白,但这种心态,是在大部分时间左右着神经,在那种侥幸的心理作用下,自己在看自己的笑话。当然,笑可以,也没有错,但是要笑的有意义,不能仅仅是苦笑,不能仅仅一笑而过。否则的话,琢磨半天,没有得到一点启示,没有丝毫收获,就鸣金收队,那也只是一笑而笑的过客,一笑而笑地自嘲。要的效果,就是笑出点精神,笑出自己不再被笑的启发来。

其实,心里面早就清楚会出现什么状态,只是觉得会不会有奇迹发生。这个奇迹的概率,正等于自己不希望发生事情,这是个等量。期待的概率和不期待的概率之和肯定等于百分之百,那么,一个等式传递,一个角度变换,可以得出的就是一个推论。人生,就是那么一个在“1”值之间来回折腾的一道数学题,在解答的时候,看如何去平衡,不让拿期待与不期待的反差太大,不让两者成反比,或是不让不期待的那一头超越所期待。但还是在原地打圈,这种假设本来就是在谋求反比中,被失算的是被忽悠的那个坏结果。

这是一种考验,这是一个磨砺,即使是千疮百孔,或是万劫不复,那也是一个必经过程。想一步登天,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正如博彩一样,仅仅图个娱乐都不会让你中奖,或者说,那5块钱的概率也将你的心里内心期待所湮灭。

认识自己,是件好事,别想得太高。只有在挫折中成长起来,才会珍惜所有。不是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空悲切,再来懊悔不已,那已经晚了。走自己的路,不能歇气,歇着歇着,也许就再也发动不了了。

信心,是自己给的,还需要自己去为这个信心加点油。因为,物理法则就是守恒,不会无缘无故的多出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