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的散文
关于大学的散文(精选12篇)
傻子的爱情
文/子羊
上班路上,我总能瞅见一个二十来岁的傻子,在大街上悠闲自在地晃悠。他无所事事,天真无邪,每天只知道拿着钞票,窜到附近的商店买零食。遇到路人故意挑逗他,嗨,把好吃的给我吧。他喜笑颜开,落落大方地将攥紧的零食,立即塞到人家手里,你吃吧。路人又说,你吃吧,我不吃。
据说,他父亲常年经商,麾下有两家公司,家财万贯。但老天不遂人愿,膝下就这么一个儿子,还是个弱智。他的父母怎能不伤心欲绝?父母试图将他培养成才,就像指挥家舟舟,在某个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们失望了,这个儿子实在不争气。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每天所做的事,依然只是拿着钞票,钻进街上的商店买零食,然后,一个人在大街上晃悠。这就是他全部的生活。
他脸上始终笑逐颜开,没有忧愁,没有悲伤。他的父母却是愁肠百结,心想,儿子以后的人生路该如何走?他们要不在了,儿子将何去何从?他们苦思冥想,决定给他找个媳妇。他们托人找寻的姑娘,来自偏僻落后的老山区,家里穷困潦倒。父母是安分守已的农民,一辈子在地里刨食。她步入校园,一路走来,学习成绩斐然。因为家里没钱,膝下又有弟妹。她不得已,忍痛撕掉大学录取通知书,把机会让给自己唯一的弟弟。家里依然拮据,眼看弟弟就要因为贫困辍学,而自己的父母又无能为力。她欲哭无泪。此时,有人说媒,将她说给傻子。她内心掀起狂涛骇浪,再三考虑,打算嫁给他。不过,她有个条件,男方家必须供自己的弟弟顺利读完大学。她热泪盈眶,这个抉择,深深震憾了父母和弟弟。弟弟泣不成声,姐,你不嫁,不要为了我毁了自己的一生的幸福。我宁愿不上大学。她哭哭啼啼,你是咱们家唯一的希望。如果你不读大学,爸,妈和我是不会幸福的。只要你上了大学,姐就是再苦,再难,心里也是高兴的。弟弟跪在她的面前,哽咽,姐,我对不起你!弟弟背起背包,抽抽泣泣踏上大学路,一步不回头地走了。
她心里不痛快,仍然强作笑颜,看着傻笑的丈夫天天在自己身边晃荡,心想,以后,我把他当作自己的兄弟看吧。人到底是情感动物,时间久了,他俩也有了感情。男人虽说是弱智,但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他从不会耍心眼,一心一意地对她。一到吃饭,他就疯疯癫癫地跑过来,拉着她的手,拽到桌子跟前。有时,他跑进超市,捧出一大堆零食,往她怀里塞,姐姐,你吃。她吞吞吐吐,一再推辞。他二话不说,将食品袋打开,倒在她的手上。夜里,他嘿嘿笑着,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将她的两只脚拖入水里。她心里温暖如春,他俩的感情日渐加深,但终究是亲情,不是爱情。
火红的太阳,光芒万丈。他拉着她的手,到广场放风筝。微风吹拂,她攥着线团,线越放越长,风筝越飞越高,最后只看见湛蓝的天空有一个黑点在晃动。他跟在她身后,跑啊,跳啊,姐姐,你看!姐姐,你看!她回头看看他,会心一笑。他其实不傻,下棋有点天分。他下棋是高手,附近没有人能下得过他。俩人没事的时候,也常在家下象棋。他赢的时候,拍着小手,嗷嗷直叫,还用小手轻轻刮她的鼻子。
一晃四年过去了。弟弟大学毕业,在外企找到了工作。他风尘仆仆跑来,找到姐姐,劝她离开这里,寻找自己的幸福。姐姐犹豫不决,你大学毕业,刚刚可以自立,我就抛弃他,这不太好吧。弟弟说,你在他家四年,也有付出。我们没有亏欠。你还年轻,应该寻找自己的幸福。在弟弟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她动了心思。有一天,他的父母正坐在家里看电视。她涨红着脸说道,我到超市去一趟。他父母没有觉察出不妥,你去吧。她匆匆走出家门,中途又返回,溜到卧室。他已经熟睡了,她蹑手蹑脚地走到床前,伏身轻轻一吻,泪如雨下。她呆呆地站了几分钟,转身又冲出家门。她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他醒了,不见了她,歇斯底里狂吼,疯疯癫癫往外跑,姐姐,你在哪里?你快回来!可是她再也听不到了。
如今落个人财两空,父母整日以泪洗面,彻底断了这个念头。清晨,他从床上爬起来,揉揉醒松的双眼。母亲走到他身边,面向窗外,你看,太阳出来了,天亮了。母亲笑了,他哭了。
读书
文/东山峰人
我要读书,这是曾经融化在我灵魂深处的一种呐喊!
书籍,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由此,我的内心世界将因读书而广博,因读书而更会做人、更会做事,从读书中获得的能力将给我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舞台。
而我想读书的时候,则已是不同于后来改革开放时那种充满伟大觉醒的时代。
曾经隐匿在街角的书市,是我儿时棱角中的希望与梦想,在‘骤然中’书卷便被疯狂蹂躏。因此,我失去了许多次读书的机会。在那个没有选项的政治年代,我被裹挟到细碎雪花泠沨飘洒的东山峰农场,当时,年纪刚满十六岁,身体的勃发和心智尚未成熟,划过肌肤的伤痛,噬魂着青涩的呼喊。
初入世俗,我就与时髦的口号引语一样,被熏陶于理想的时代,致力于实践一种伟大的青春构想里,最终仍被无情的卷入到“广阔的天地”里,虽有不心甘情愿,但想‘留有余地’的去思考;‘读书与就业’,却与我的出生和身份已经格格不入了?
这一幕,恰恰又误撞在“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读书“无用论”的场景中,书籍被‘异化’的思想咆哮为沧海中的一滴泪。
后来,在徘徊和踟蹰之后,我无限惆怅地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投入劳动改造的政治运动中,在日暮中‘燃烧’着自己的青春。
我们不懂得政治,却又大半生徘徊在政治边缘;我们有强烈的出世情怀,却又以最入世的姿态奔走于世俗之间;我们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却在“中国最后改革开放的光环中落下知青人生的大幕。
农村与知青之间的哪次相鸣相和,仿佛是一个黑暗的诅咒,回城后,也只是上山下乡向城市就业转化的一种过程。凝住我的目光,城市挤满了青涩的身影,从单纯理想到赤裸裸的回城的人性,将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注解。
多年后,知青仍在孤独中以温情的手指,在专业的书页面上摩挲着颤抖不止,视野模糊,那些似曾相识的文字、那些急需的技术,虽然温柔的凸起,但好像都变得那样陌生,甚至已失去了辨认能力,在知识的面前,一切似乎都变得‘庸耳俗目’了。
岂不知,在知识欠缺和烦恼的背后,在主动碰撞的激情中,在浮躁的社会里,已经嗅不出书的馨香,也很难获得对生命、对人生最深切地认知与感悟。彼此敲响的‘愚昧和无知’的钟声,与这纷繁的世界,自然是难以沾合了,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一直是困惑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一切,不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幻觉,也没有丝毫的夸张,都是没有读书或努力学习造成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每当回忆到我人生那段经历,声音就会哽咽,苦难的烙印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但心中仍然感受到刺痛。
曾经,政治上的压抑和孤独,成为我青春的底色。匍匐在自卑中,累了歇一会,可能短可能长,最后我以自己的方式到达终点。哲学家桑塔耶纳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
人生,有时候真的需要妥协,在讲究阶级斗争,家庭出生的年代,我不得不卑微、低头,放弃“清高”,求得一份生活的“安稳”,面对现实,又不得不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肉体和精神的代价。那时,内心在求知欲望中煎熬,繁重的体力劳动透支着我读书的希望,甚至于还来不及感慨知识无用的忧愁,因为我不知道明天会以哪种悲伤的方式到来,就像许多知青一样,究竟也来不及等到读大学的那一天了。只能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偷偷地看书自学,在没有书籍阅读的情况下,从毛主席著作的注解中去理解‘哲学’‘矛盾’‘辩证法’的各种慨念;从马克思著作中去读《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政治经济学》等。
母亲曾经告诫我,读书价值连城。就连宋代皇帝真宗赵恒都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有人想在‘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寻找潋滟闪灼的浪漫涟漪,或者是喧腾夺目的科幻浪花,甚至是专业知识的波涛,那一定会使你大失所望。政治环境只会对你说;‘这里只讲阶级斗争的哲学,请在这里跳舞吧’?多么残酷的现实啊,可是,这水下潜伏着人性的荒诞变异,埋藏着难以启齿的人生秘密,无不映照了追求知识苦难岁月中的绝妙讽刺。
曾记得,大雪封山,出门无路,又出不了工,困守在茅草屋内,我偷偷地便于窗下慵读借来的几卷《静静的顿河》《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再捧读母亲的回信中那些鼓励的词句和纠正我书信中的错别字。此时,看得手都微微颤抖,泪水滴落,和着笔墨,歪歪斜斜的晕湿了几张信纸。
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读书罢了。读得倦了,我就伫立窗前,望着飘雪的飞絮。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希望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
返城后的经历也并非坦途,拮据的学徒工工资,依然要掐着手指精打细算过日子。我还要在清苦的生活中避免与知青、同学、同事相遇暴露自己的不堪。或许,我只能去适应现实,向现实妥协,抱怨、牢骚并不能改变我当时生存的任何状况,向现实妥协也许是一种智慧,更是考验着自己的勇气。
其实,命运这一双手,早已将我的人生反复拨弄、蹉跎。即便自己纵有许多梦想被困其中,但也无人能伸出援手,唯有自己能从中走出来,像重生化蝶般决绝。
这正如杨绛女士所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生活所得去生活吧。
我酷爱读书,那些年,无论是什么书我都喜欢,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大部分。书,教会我很多东西。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手不释卷。
在工厂二十年翻三班倒的时间中,我采取笨鸟先飞的心态,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于是,我几乎颠倒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晚上12点下了中班回寝室后依然继续看书到凌晨5点,早上出晚班8点后回宿舍休睡到中午吃完饭,整个下午接着看书自学。酷夏寒冬,周而复始。
我自学通读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自然哲学》《人性论》《华盛顿传记》,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唐诗。宋词》、但丁的《神曲》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战争与和平》《鲁迅文集》等一大批中外名著,也谪录了数寸厚的读书笔记和卡片。自学,使我拓展了自己的世界,看到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多读书,便可以与书中主人公卑可怜之人,笑可鄙之士。那种超越时空间的邂逅,使我在书中感受李白攀登天姥峰的潇洒,杜甫登临五岳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感受李清照在莲花池中争度的轻快,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不舍之情;感受托尔斯泰主义;即对现实的无情批判,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还会与孔子一起因材施教;与鲁迅先生一起在夕阳落日时拾捡朝花,共同回忆那美好的童年。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出了纯真的青涩之恋,读《飞鸟集》,读出了博爱和仁慈,读巴金《随想录》,沉重得忧伤,在忧伤在奋进。
记得,我曾经居住的集体宿舍里,有一个硕大的自做书柜,四方见米,内隔四层贴纸,存放我大量的书籍,这些书都是我平日省吃省用的工资购买的,大有好几百上千元,在七、八十年代应该算是一笔不非的收入吧?书柜中收集了‘文、史,哲类,各名人传记、各名著代表作、宗教、美学等书籍’。每当遇到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如意时,或是碰到身体困倦与失意之事,常常会让目光在书架上顿一顿,然后巡睃里面的书籍,看着喷墨的文字,嗅着书籍的香味心里就有一种美美的满足感,仿佛潮湿狭窄的寝室里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得阳光晃晃悠悠洒进来,拯救了心底那份脆弱的灵魂,从而不断迸发出满满的自信来。
阅历和知识常常使我陷入思考;究竟怎样的做人呢?于是尝试着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其实,自学只是一种文化积淀的手段,终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于是我想把知识归纳收成一个系统,让自己的人生有所选择。
古人说,少年读书如窗中窥月,壮年读书如阶前仰月,老年读书如山顶望月。每一次推窗,每一次细细斟酌,每一次扪心自问,每一次思考。就是因为在阅读的时候,我能够不断返回当下,重新激发出日常生活的生命力,重新拥有发问的勇气,进而真切、勇敢地面对我自己。在当下,能进大学读书,正值时!
上大学是我一生的梦想,而且我也知道;大学(University),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我想通过大学这个平台,来开阔自己的眼界,通过结识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拉进我与这个世界大关系,尽可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读书,能够知道自己了解的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的全部,更主要的是通过大学的平台能够挖掘自己感兴趣的,从而选择自己职业,让自己的人生有所选择,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在遇到变故的的时候,知道这世界上永远不会只有一条路!
以前,由于家庭出生原因,我被排挤在大学门槛之外,失去了很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在那个被耽误的特殊年代,‘而立之年’的我,只能利用工作外的业余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学历,于是,《中国电视大学》是在职者利用业余时间提升学历的最好选择,也成为我唯一能享受国民教育序列的学历。
电大这种学习形式,是属于没有围墙、也无门派,但依着名人编著的厚实教材,大部分靠个人自学成才的大学。我亲生经历了‘电大’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留给我的印记或伤痕。这些颇具历史感的学校,至今一度是那个时代重要标志之一。
课堂上,老师娓娓道来‘古希腊文化’让我了解到西方文化的溯源。罗马与犹太、基督教文化、自西元前八世纪希腊爱琴文化发源,到西元一世纪古罗马帝国的传承,再融合希伯来、基督教的教义文化,终於形成了古典时期的环地中海欧洲文化,又歷经近千年的演变与发展,留下了希腊神话相关的各种古代史诗、人文主义文化精神、崇尚健康自然的美学观念、以及原始的民主与共和的精神。
教中国古典文学的老师,摇头晃脑的读着屈原《离骚》的长诗。那种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读《史记》,深感司马迁下笔,三言两语,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文中不仅有中国文人必读的文化常识,还囊括了传说、段子、神药偏方等荒诞不经的内容,它就像沃土,从中能孕育出灵魂的趣味。不失“史之绝唱”般辉煌。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读来朗朗上口,文中意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世人千古传颂。时至今日,这种伟大的情怀,依然作为名言警句给人以心灵鸡汤的感觉。
读‘电大’仍是不脱产的性质,也是当时成人大学的显著特征。一个星期上几天班,读几天书是我那时上电大的真实情况。记得85年快毕业那会儿,我正忙着写论文,又赶上女儿满月。一天晚饭后,科长到我家里来通知我安排修理工去抢修车辆,当进门那一刻,正瞧见我一手抱着满月的女儿握着奶瓶在喂奶,一手端着书本在看,嘴里好像还朗朗有词。那种场面他一时惊呆了,到嘴边的话没有说出来转身就走了,几天后,科长满怀真情的对我说;‘那天见你的情况,使他感动,又让他非常惊讶!他说;在科室里“是第一次真正了解我”。
三十五年了,回想我当年就读的中国‘电视大学’这所学校,它原始、清纯、真诚,恍如隔世。与当下中国各名牌大学好像不是一个味,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云泥之分。这或许是历史记忆的缺失,还是历史沿袭下的补充呢?但不管怎样,我依然喜欢追求那种经历,一旦有了喜欢的情绪,就连胆怯者的我都有自己的路。
曾记得,每逢有空或是考试来临前,我都会约好同学或者自己一人来到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中去感受真正‘大学校园’的魅力,仿佛我就是这所名校的真正‘学子’。
骑上自行车,挂着书包,带上复习的资料和书籍,踹怀些中餐食品和水,有模有样的端坐在爱晚亭旁,温习、背诵、朗读,把书中重点记住,读书笔记重复几遍。
一到寅时,该是校园下课的时间,匆匆收拾东西下山,从湖大门口出来,俨然一副湖南大学的‘走读生’模样。那份享受,那份得意之情,那份虚荣得到了无比的满足。几十年后,还乐此不疲。
或许,这就是那个年代里,中国社会‘五大生’的心里感受。
不管怎样,通过中国电视大学的学习,能体会到知识的深邃和广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现代人,都在用生命体验着现代社会的繁荣与贫困、光荣和黑暗、亢奋与颓靡、梦幻与绝望。而对于喜欢读书的我,通过电大学习,就多了一个文凭,多了一份职场竞争力,人生将更加辉煌!
其实,在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社会,一个男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站稳脚跟,混得风生水起,不是靠你读了什么学校,也不是靠你学了什么专业,更不是凭一时的运气和一张嘴巴,而是,终怀低调谦卑,努力刻苦,形成自己的思想,有独特的见解,深谙为人处世之道,懂得人品的重要性,学会与现实和解,想想责任或许比面子更重要。
毕业之后,我揣着国家认可的‘高等学府’毕业证书回到家里时,心情突然就像到退回到十多年前的时光:农场知青住房里黑乎乎的,烟熏火燎般的茅草屋,破旧不堪。即使有家室的职工屋里面几乎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当,一个地坑,四周围个圈,堆些柴枝,既煮饭又烧水。水壶是绑在一根竹筒木上,从上面往下吊着的。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原始的烧水、煮饭方式。但令我惊讶的是他们每家都有二至四个小孩,虽面带茶色,依然充满着深情,洋溢着初心。在烟熏火燎中,他向我回忆了他们原在西洞庭湖农场的往事,挑堤抗洪,插秧收稻。讲到高兴处,他站起来,抖抖身上的烟灰,为我们唱了一首五音不全的洞庭老歌。那一声声透骨彻心的音调,穿透岁月风雨,仿佛仍在我耳畔回响,在知青冰冷环境里体验苦难的环抱,我感到一丝明媚?
在当时,不论看到人的精神面貌还是我自己的现实状况,我的大脑都会产生一种忧郁感,这种忧郁感是当我看到焦虑之后大脑不由自主产生多巴胺的结果,也就是说,我对读书“上瘾”了,不知何日能回城,更想不到今日居然能拿到大学文凭。这种隔世之感宛如是人生的一种体验,让我接触到更多的东西,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也是给予我自己充足的时间在思考将来应该做什么?
没有知识,如同戴上精神的镣铐,便跳不出精彩的舞蹈,在社会发展需求知识匠气的氛围中,怎样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呢?读书求知应该是唯一的出路?
毕业后,我又返回了社会,虽然也有几次机遇,去学校教书、进原单位组织科,皆因把握不当失之交臂。
几十年生活阅历和知识使我对世态冷暖的经历知晓了,光是原地打转不行,需要一种提练和升华。一俟练达人情、洞察世事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都赏、深浅不分了。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穿梭于繁忙的工作与事业、家庭与人际关系之中,往来于欢声笑语与泪水悲痛之间,我仍习惯于携书前进。书不再只是喷墨的白纸黑字记叙,也不再是有钱人装饰的门面。
如今,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它驱使着人们追求更大的权益,这是人们自我提升的源泉。但在人生道路上我不得不去面对很多岔道口,我不得不让自己的人生本源、价值道德和理性思想反复斗争而做出抉择。走过之后,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回忆,我想这就是《读书》要带给我的真谛。
我这一生,总是想追求一种做人的境界,因为,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然而,活了几十年,终感觉物的存在是建立在境界的存在之上的。为此,我只能拼命读书,在书籍中品味知识,培养修生养性,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读书与做人,表面上看是两件事情。其实,读书只是一个手段,读书的目的,还是为了做人。
归根结底,‘读书’,更多的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四书、五经、皆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书,其实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一个人若能改变自己,便意味着理智的胜利,自己感动自己,便意味着心灵的升华。所以,去年冬至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书香熏染的人生,由书而产生的文笔,至今使我有了80余万字的散文与诗歌,结集成书的成果使我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现在,我已退休在家,一路走过来,该读的书也读了不少,就连自己家的书柜上的藏书已经被翻皱了书皮,每每回顾这些书籍,就好像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然而,我深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人一生,只能让书启迪心神!
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为此,我还想读书,读在以前,读在年轻时,读在退休后。
2020.6.22
我的大学
文/石子
1981年高中毕业,为我留下终身遗憾。
那时,我是多么希望考上大学呵,我对远方充满了特别的期待。我们村子里,前两年已经考上了两位大学生,一位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一位考取了四川石油学院。他们仅仅比我大2岁,高我两个年级,并且我都认识,和我姐姐是同学。一想起他们在遥远的大城市学习,一想起大学校园的神圣和美好,我对远方的城市和大学校园就无限憧憬和神往。
其实,我对考上大学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初中毕业中考时就超过中专录取分数线20分,由于未满十五岁年龄太小的缘故,于是才上了高中。初中就考上中专的三位同学,她们都在附近的几个县城读书,我私下里认为,她们始终都没能走出家门。对于她们读中专,我还有些瞧不起,觉得没有到过远方的大城市读书,就等于没有考上学校。于是,我以为,自己多读了两年的高中,肯定应该比初中的那些同学强,应该到远方去读大学。
读高中时,自己读的是特班,教我们班的,都是学校最好的老师,同一个班的同学,也互相竞争,每个同学对前途都充满了希望。那时,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在学校排名,也就三四十位,要知道,全年级是八个班哟,其中还有两个是复习班哈。虽然没有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我也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学生”。再加上老师经常鼓励,我更加信心十足。
高考,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平时学习成绩和我差不多的同学,大多考取了理想的院校,就我不争气,仅仅上了个中专分数线。要知道,我高考填报志愿,我从重点大学到大专,都填报的是医学院校。就连中专,也填报了卫生学校。我立志学医。然而,班主任老师看了我们填报的志愿后,说,我们填一个师范学校,增加一些保险系数。这样,我最后一个志愿才填报了大足师范。而那年,师范学校提前录取,我考的那点分数,便只能拿到大足师范的录取通知书了。
在大足读师范的时候,我和很多考上大学的同学都保持了书信往来,我特别羡慕他们,希望自己和他们的交往中,能感受一些大学生活的气息。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还能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
师范毕业,总想圆自己的大学梦。当时,读大学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重新考大学,这需要有五年以上的工龄。还有一条路就是参加函授学习和离职进修。不过,当时自己教小学,小学教师是没有资格考函授或离职进修的,此条道路也被堵死。
稀里糊涂混了一段日子。之后,1984年,国家实行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百般无奈之下,我参加了自考,这虽是“杂牌”大学,在世人口中,也叫“野鸡”大学,但学习的机会就在眼前,自己岂能白白放过?于是,我参加了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是四川师范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
自考是一件艰辛的事情,特别是自考制度才建立之初,没有辅导教师,没有考试大纲,有时连必读教材也买不到,只能到大学去借阅,一切全凭自己瞎摸乱撞。而且,自考之初的合格率非常低,仅仅百分之三十左右。因此,参加自考,若没有一股子狠劲,没有拼搏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是走不过那一片“沼泽地”的。
这以后的日子,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卖劲的日子。在乡村小学教书,一切都靠自己。常常因为看书,将饭菜煮糊;常常因为看书看到兴头上,忘了煮饭吃;常常因为一边看书一边吃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钟点。谈恋爱了,女友在十余里路之外的小镇上,我便手捧一本书,边走边看,两个小时之后到了女友家,书也看了十数页或数十页。最记得的是暮春初夏时节,下午放学之后,自己带上几本书,来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满坡的胡豆花开了,菜子花黄了,麦苗儿抽穗灌浆了。自己或坐于石头之上,或漫步于土埂之间,嗅着清新的气息,披着灿烂的晚霞,望着葱茏的原野,思索深刻的问题,诵读优美的诗章,默记复杂的道理,那景致,摄影师见了,定会怦然心动。现在想来,有那种学习的劲头,有那样的学习环境,何愁学不好知识呢?
1986年,我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望着那一本红色金丝绒的毕业证,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连大学校园的门也没有进过,这算是读了大学么?真正的大学生活就像一片红霞,不停地诱惑着我。虽然,当时的自己也有些风光:自己是第一批自考毕业的学生,全县只有3个毕业生,另外两人是党政干部专修班的,且都是参军的时候在其他省市开始考试。当时,真正的自考毕业生,就我一个,而且,我十余门课程,没有一门重考过,全都一次性过关,有些课程,还得了八十几分的高分。毕业的时候,县政府专门为我们开座谈会,副县长孙振琴参加,而我由于得到通知时间太晚,赶到县政府时,座谈会刚刚结束。不过,孙县长还是把纪念品、奖金颁发给了我。从孙县长手中接过奖品《中华大字典》和200元奖金,自己感觉十分荣耀。
1988年开始,我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自考,1991年年底毕业。当然,我同样是第一批自考本科毕业的学生,当时,全省只有54个第一批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生,而重庆市,仅仅8个。这之间,我有幸到了四川师范大学去参加毕业综合考试及毕业论文写作。倘佯在大学的校园,听天之骄子们谈笑风生,看天之骄子们坐在教室里听教授侃侃而谈,同天之骄子们一道挤伙食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点真正的大学生生活气息,心中多年的渴望也似乎得到一丝慰藉。
当然,有了自学考试扎实的文学功底,自己也尝试着写一些分行不分行的文字,先后有了散文集《花醉雨》、诗集《一地阳光》《风中的蓝》问世,了解了自己工作之后的作家梦、诗人梦。而且,有了扎实的文字功底,自己后来从事行政工作,得心应手,逐步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这些,全是自学考试带来的“额外收益”。
今生未能真正进入大学学习,令人遗憾。但我也不后悔自己参加的自考,自考磨练出我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有了它,我相信,在艰难的人生之路上,自己能越过重重关山。
我的青春,我的大学
文/胡旭楠
2016年的我们经历了很多,六月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高考,七月经历了从未体会过的狂欢,八月经历了报志愿的艰难抉择,九月经历了大学报道时的小激动,十月经历了各种社团的面试活动,十一月的我们如今回首过往,竟然发现时间的脚步如此匆忙,大学学习的迷茫在老师和学哥学姐的帮助下逐渐明朗起来,社团的各种活动让我们的周末多姿多彩。大学,是我们梦想绽放的地方。
人们常将人生比喻成一条路,说它是一条泥泞的路,说它是一条危险的路,可是不管它是怎样的路,我相信,我现在一定身处这条路上最美的风景中。现在的我,朝气蓬勃,雄心万丈;在我眼前,是生命的无限可能,是广阔的世界;在我手中,是梦想的翅膀,是成功的钥匙。我将用青春的汗水去浇灌梦想之花,做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大学生,做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时代开拓者。我的大学,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活出精彩;我的青春,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去谱写。
不去羡慕麻雀在枝桠上的叽叽喳喳,因为高处的天空,才是鹰的领地;不去欣羡青蛙在池塘里的安逸闲适,因为辽阔的大海,才是鲸的天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要成为一只敢于搏击长空的鹰,一条勇于遨游万里的鲸,在我最美的岁月里刻下无悔的诗。
有人说:“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青春又何尝不是呢?只有以辛勤的汗水浇灌,以奋斗的血水培土,开在磨难之上的青春之花才最为美丽,美得动人心弦,美得令人神往。那些以青春为代价,终日沉迷虚幻的人永远不懂青春的真谛!青春不是奢靡,青春不是颓废。青春理应折腾,理应奋斗。我们的大学生活,正是我们青春年少,热血拼搏,努力学习的生活,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正年少的青春。
昙花即使一现,也绽放了自己的青春。我们的青春当如昙花,哪怕绽放只有一瞬间,也绝不辜负。绝不能像那飘飞的落叶般,随风而动,随风而逝,最后化为一抔黄土。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趁我们青春正年少,努力的奔跑吧。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体味青春的真谛。努力学习,舞动属于自己的青春。
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吧,为青春的梦想耕耘吧,为以后的人生路途打下深厚的基础,这才能体现出学习生活的意义。我时刻谨记着: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在实践活动中,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释放激情,放飞梦想,进展别样的风采。雷锋曾说过: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在宿舍里,八个懵懂的少年因天意走到一起。大千世界里,曾素不相识的你我,在此相聚、相识、相知,我们一起为青春努力奋斗,成为了我们之间的永恒。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轻轻的风轻。
又一年的高考战斗即将打响!
文/宇宙之星
又一年的高考战斗即将打响!
我的每根神经都犹如绷紧的弦,只等一声枪响,便将利箭发射。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势。这支箭可谓"茹苦含辛""肩负重任"----它饱含着我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煎熬;它载着我的梦想,灿烂的前程,承着父母无限的希望、期待。真可谓是"压力山大"!
既然负以重任,压力肯定会有的。不过,经过前车的失败之鉴,这一年来我用上了十二分的努力,成功的把握我自信还是有十分的。
成功微笑着在前面向我招手。
开考的预备铃响起。同学们都陆续各就各位。
坏了!由于太紧张的原故,我竟忘了该进哪个考场?我极力使自己冷静、冷静······天!我脑子一片空白,我什么也想不起来。怎么办?怎么办??我眼前有些发黑。不!我不能黑,不能啊!我必须挺住。我极力保持着清醒,努力找回记忆。
然而,在我的努力下,思维却变得更加混乱。眼看着监考老师拿着试卷走来,我几乎要发疯了!谁快帮帮我?谁来帮帮我?谁能救救我?!我抓住监考老师的手,哭喊着,哀求着······我的腿一软,双膝着地······
猛地,一惊,竟是噩梦一场!枕巾湿漉漉的一大片。
类似这样的梦已不是一两次,主题只有一个----上学,考大学。当然,梦的结果也只有一个----同现实一样----落榜!梦醒,无不抹泪,叹息!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是什么原因,竟让我如此困惑,耿耿于怀?以至于常常从梦中哭醒。难道只是为了一纸文凭?难道是因为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而心存愧疚?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过的好,生活的快乐、幸福。盼子女能考上大学,有出息,归根到底还是那个单纯的想法----将来孩子能过的开心,幸福。我现在也算是衣食无忧,有一个疼爱我的老公,一个活波可爱的儿子,自家的小生意也算是有声有色。父母每谈及我时,也很是开怀、舒心。那么,我的忧虑说是愧对父母,岂不是借口?如今,我身处福中,为何还要对曾经的"落榜"耿耿于怀呢?我脑海中浮出了一个理由:虚荣心。或许,这个理由一直压在心底,只是我不愿去承认罢了。
好多人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灿烂的前途,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实现梦想,才能改变命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诚然,考大学可以改变某些人的命运,可这绝不是唯一的、绝对的一条路。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读死书的书呆子,纵使拿到文凭也会被现实淘汰;社会的各个岗位都需要人才,需要有志者去开创、去建设,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肯拼搏一样可以改变命运;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坚守在每一个岗位的劳动者,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赞扬。
有些落榜生,感觉好似天塌下来一样,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给你打开了另一扇窗"。人生不止上大学这一条路。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只要你找到一条合适自己的路,同样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身的才能;同样可以让梦想飞扬,让生活多彩多姿。
要说只有上大学才能更好的学习、深造,也有些偏执。好学者不分地点、年龄,学习并非只能在学堂完成。社会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学习不分年龄,不是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吗。
细想,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烦恼,都与自身所持的态度有关----或虚荣、或贪婪、或狭隘。李大钊言:我们应当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把真正的人生都归幻灭。当生活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时,何不换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或许心情便会豁然开朗。
曾经看过一段话:或许应该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观照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在人生的渺小和矛盾处挖掘它的全部可爱。
境由心造。用一颗知足的、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珍爱生命,生活才会快乐,幸福。
显然,我的困惑、忧虑是全然不必的,是自寻烦恼。这样想着,我的心便已释然。还不免为自己的虚荣感到羞惭。
不觉间,天已大亮。又是崭新的一天。
我用心对自己说:天亮了,晚安!
幸福的外甥女
文/盛贵英
外甥女即将参加高考。妹妹忐忑,夜晚打来电话,非要让我这个做舅妈的给她女儿提点建议,诸如考试秘籍之类。
我答:只要放下包袱就行,都“破八”了,还怕考不上吗?
妹不解,问啥叫“破八”?
我笑答:《合肥日报》上已经刊登了,今年我们安徽高考的录取率有望“破八”,这就意味着100人参加高考,至少有80人都能上大学的。
……
放下电话,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我们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那才真叫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呢。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老家在肥东农村,农活重,日子苦,姊妹多,可开明的父母宁愿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要让我们这些“丫头们”都能念书。这在当时的农村并不多见。一些乡邻不理解,甚至包括我的姑妈都劝我父亲,让我们赶快“下来”做农活,好减轻家庭负担。我们姊妹暗中咬紧牙关,拼命苦读,一心就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好为父母争口气。
可是,那时候高考录取率真的很低。每年成千上万的人考,能上大学的只是凤毛麟角。我从网上搜索出历年高考录取率的一组数据:1977年,全国共有考生570万,录取27万,录取率只有可怜的4.8%;1981年,报考人数为259万,录取28万,录取率虽有所提高,也只有10.8%。后来有一段时间,国家为了减轻高考阅卷的压力,高考前还实行预考,预考如果不过关,就意味着你虽十年寒窗,却连上考场的机会都没有!这对于莘莘学子来说,没有比这个更残酷的了。由于录取率过低,大多数同学都是饮恨考场、名落孙山。
现在呢?只不过短短二三十年时光,我们国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加强,高校建设突飞猛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考录取率年年攀升,据说一些省市差不多已经“近九”了。作为过来人,我真的为现在这些学子们感到高兴。
也许有人要说了,现在“考上”的概念跟当年不同,那时上大学就意味着能捧上“铁饭碗”了,只要略微节约点,家里基本上不要花钱的,国家还包分配。这是不假,但我依然认为,高考录取率的大幅度提高,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尽管现在上大学要自费,学完后也不包分配,但是,能让大多数的学子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这就是一项德政工程,人的素质提高了,他(她)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就会提高,只要有真才实学,将来还愁找不到工作吗?
想到这里,我真心为外甥女高兴,她们生在了一个幸福的时代。我祝福她考出好成绩来。
屋后的桌子
文/邱莉
桌子是我家屋后的小姑娘,记得我刚出社会参加工作时,她才刚刚读初中,那年我生日会请一众好友胡侃海聊,席间的桌子静静坐在那里聆听,素若幽兰。
过了几年桌子考上了海南大学,见面的机会也越发少了。我也相继的结婚,生子,工作。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徐阿姨笑着对我说带个人让我见见。
可爱的桌子躲在***妈身后,探出头,笑着出来:“邱姐,我回来了!”
我开心的望着桌子,再也不是曾经的小女孩了,是个大姑娘了,不觉中桌子已大学毕业在上海的一家大公司上班了。
这几年桌子回家工作了,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多了起来,但她依旧是那样的恬静优淡。
去年妈妈去上海开订货会,桌子夜里陪我睡在濒临拆迁的屋中。
躺在床上的桌子轻轻的打开包,拿出个小小的笔记本,静静的翻看着她写的各类题材的小说,然后“噼里啪啦”的敲打起键盘来编写着剧情。
我们相处数夜,桌子告诉我,她从大学时就开始写小说,大学的学费基本上都是靠她写小说,写出来的。
多年来她早已养成习惯,包里放个小笔记本,没事时就拿出来看看琢磨琢磨,畅游在故事的海洋中迎风破浪。
桌子,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浮燥的世俗,浸染不了她那颗出离尘世的心。
她静静的沉浸在文字中淡然若素,不争、不抢、任凭云卷云舒,笑看花开花落。
她是个把爱好发挥到极致的人,是成功路上的行者,是触摸心灵深处的人!
最后我想用首小诗来形容屋后的张桌:
宁静如水素素其容清扬慧心予美飞琼
大学之道
文/大刘
儿子大学七年,跨过了两座大城市,眼瞅着硕士毕业,我们全家正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愚人节的次日,儿子忽然来电:“爸,告诉你一个不好地消息,我患病了,昨晚夜半住进了医院。”说得那么认真,我倒希望真是个儿戏。经过一再证实,儿子的话并非愚弄。顿时,我蒙了,心里像突然灌进了水银。接下的几天课程我哪还有什么心思呢,心里早就盼着清明节快一点到来。
4月3日晚,我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初行深圳,我心里就像笼罩着一层雾霾。列车上,我在脑海中闪电般地估摸着盘算着。肺结核,这是我心中的一个阴影,这个原不属于如此花季少年,却不幸言中。儿呀,你叫我说你什么好呢?学业未成,身体先垮,平时老爸是怎么嘱咐你的,你怎么就不好好注意身体。对于儿子的患病,我心有疑虑,那年儿子还不足四岁,患肺结核的是我,当时,因为条件还艰苦,一家三口挤在几平米的小屋里,是不是这祸根早早就潜伏在那个幼小的生命里,在七年的大学殿堂的孕育下终于暴发了。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梦想中的天堂,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若不是因为转乘,我几乎没有踏上深圳的大街,倒是深圳速度让我体验真切。看儿子的病情基本稳定下来,我立即作出了回家治疗的决定,以深圳速度结束了深圳之行。匆匆的脚步,没有任何迎送,行前儿子分别给两个教授告了假,没有得到更多的回应,我们便灰溜溜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儿子住院那几天,寝室里好像遭了劫,就差没点上一把火了。儿子的日常用的床铺衣物被室友彻底清除,连存放在衣柜的衣服也打包丢在楼梯口,室内经过清洗消毒后,室友们便远远地躲到了广州。对于这样的深圳速度,我们打心里感到震惊,对于他们的无知、无情,我深感愕然,我真不敢想象刚刚发生的雅安地震还能不能触动他们的灵魂!
儿子性情一向温和,为人低调、友善,只是和我一样不善于嘴上文章,是一个大可深交、信任的朋友。室友们的强烈反应不知说明了什么,仅仅是无情和无知吗?对于结核病,确实是一种传染病,然而,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这种病菌实质上是欺弱怕强的,对于体魄强健的成年人,即便有过接触,它也就是匆匆之过客;再者,出于基本的礼节,即便无需经得主人的同意,也应该通通气不是,这是最起码的尊重,这是一个人的尊严。我们无心去感慨,只是不住地摇头叹息。
家中有病人,一家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四十多年来,我第一次感受到心情与身体的关联。这才几天,我们明显感到精神不振,茶饭不香,体重下降,孩子***更是脸容憔悴,精神恍惚。
儿子患了病,忽然变得乖巧、守家,我们一家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三口世界,这突如其来的幸福滋味唤起了我们心中久违的回忆。
我的儿子说话起步比较早,两三岁上就快活得像一只小精灵,每一次听到父亲回家的脚步,就飞一般地扑进怀抱,那幸福的感觉就像一股清泉顿时涌入心田;和孩子在一起就像拎着一只小百灵,电视插曲从他口中一曲一曲的播放,一边唱着还一边手舞足蹈着;感冒了,他从不哭闹,他会主动拉我们去诊所,打针毫不含糊,吃药像一个小大人,一仰头,下去了。那时,我们真感谢上苍的厚爱,赐与了我们如此之尤物,使我们拥有那么幸福的时光。然而,儿子渐渐的长大,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内敛,慢慢地和我们沉默寡言。大学生活一开始,儿子便更多的属于同学和网络了,即便在寒暑假也不例外,我们真真的感到,儿子大了,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如今,大学把儿子归还给了我们,让我们一家人在一起重温着幸福的感觉,夕阳之下,一家人三口漫步于家乡的河沿、小道,然而,这幸福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太大。儿子在住院打针,那针头就像扎在我们心尖,我们的内心犹如遭受到了致命的一击。周末的时间不再属于自己,平时除了上班就是陪护,想着法子为他宽心,为他补充营养。
儿子告诉我,大学四年,他们几乎都在网络里度过,他还算有点约束力的,有的同学成天泡在游戏里,夜不过点不谈睡,通宵达旦者大有人在。他说,大学四年里他连感冒都没有过,思想有所放松,在读研的日子里,师生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头年还能在讲堂上经常见上教授一面,第二年开始便多在电话和网络里沟通了。儿子没有赚钱的念头,参与社会及相关集体性活动便少,大多数时间都在寝室里猫着。想不到这样不幸的事就这样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儿子脸有愧色,心情非常沉重,躺在病床上犹如一只被困的雄狮,我们的心里也是刀剜般的难受。我不由地慨叹,人世间的事情似乎总是存有一定意义上的因果轮回,该费的心真是省不了,该经历的迟早都还是要面对……站在人生的半山腰,迎着四面八方的来风,心境自然豁亮,人生不就是一坎一坎的跳跃来着?
相对而言,我这一代还算是幸运的,在文革的尾声中进的学堂,虽然命运注定了我与大学无缘,却有幸在恢复高考后的第四年懵懵懂懂地踏进了师范的大门,从此,在家乡的三尺讲台上成了一个守家守祖的有功之臣。在我的心里,大学就是无比神圣的殿堂,孕育的是无数的希望,放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大学,一直都是我梦想中的伊甸园。然而,从儿子的遭遇中,我真悟不出什么大学之道……
我尊敬的陌生人
文/王泽荣
在路边,又一次与你擦肩而过。风淡了,水静了,广场鸽飞了,只有你依然如昨。你依然那么淡定,即使你没能考上大学也毫不气馁,只因你给予了父母生活的希望。
那个早晨,你本应走进考场圆自己的大学梦。但你没有,你把机会留给了妹妹,自己独自来到街头。怀着对父母和妹妹的爱,你毅然抛弃了自己的羞涩,提着蛇皮袋在那人来人往的广场捡拾矿泉水瓶。你稚气的面孔和其他几个捡拾垃圾的老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有邻居认出了你,问你咋不高考,却在这里捡垃圾。邻居又问***妈的病咋样了,你不语,只是默默地流泪。这个邻居塞给你100元现金,摇摇头走了。
妹妹来了,哭着喊:“姐姐,我不去考了!”原本安静的你突然冲上前,对妹妹吼道:“下午接着去考!不考大学你能干啥?”你把妹妹劝回家,自己却留在人来人往的广场,只希望在这里捡拾垃圾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能治好你母亲的病,能让妹妹上大学……
目睹这一切,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你放下学业,放下少女的矜持,选择在人来人往的广场捡拾垃圾?
沉思良久,我得出一个结论——爱!对家人无私的爱!
我尊敬你,不为别的,只为我觉得你是个充满爱心的人。
明月夜,醉春风
文/念奴笙
厌倦了餐桌上的锅碗瓢勺,受够了一群人的喧闹碎语,热闹只会让心情浮躁,人多只会让人疲于应付,丰盛的事物只是不必要的浪费,既然这样,我们又何须执着于餐厅饭馆,觥筹交错?
朋友生日,我以为会像以往那样在餐馆热热闹闹、大肆拼杀一番,结果却是别出心裁出人意料的,可却特别中人心意,是我理想中的生日盛宴。
我们一行三人,带了六瓶啤酒,有鸡爪,有烤鸭,有花生胡豆,有藕片辣肠。寻了一方安静草地,尽享我们的娱乐时光。说说笑笑,畅谈人生梦;嘻嘻哈哈,忆中儿童时光;哀哀叹叹,不如意事长存;清清静静,叹赏天上星月。无车马喧,无人声沸,我们的世界幽静幽静。
清风吹过耳畔,留下的是青草的芳香;明月散照,铺成一地的银霜;星星眨巴眨巴,淘气着久藏的梦想;三三两两雀仔,为静谧添得几多色彩;绿茵草地上的我们,却早已忘记了时间在走,忘情于心上的怡然,陶醉于周遭的景况。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虽不是圣贤,却不甘淡然于世。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古人豪气干云,不禁景仰,效仿一番,品品古人意。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不假,但在此酒虽不多,大家尽意,情投意合忘烦忧才是真。友谊就像愈酒弥香的美酒,甘醇,香甜,在这明月夜,连春风也想醉上一场了。
青草间盏上几瓶酒,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不过就差我舞影零乱了。但这不就是现实中的我们吗?现今人们总是为了前尘各自奔忙着,忘记了生活,忘记了快乐,忘记了驻足欣赏沿途的美丽。当生命走向尽头,你能得到争取的又剩下些什么呢?不过是油尽灯枯,衰老残躯化归尘土罢了,又或是青烟般消逝无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管得意或失意,此时放空自己,为自己寻一方净土,我们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畅游天地间,无所依无所倚,还有什么会比这更快乐吗?身在此中景,夫复何求。
都说大学是惬意的,但隐藏在这惬意的华服下是无尽的压力,前途的黯然,再惬意的日子,也会失色。这样一个忘却前尘往事,不忧明朝后路的夜晚,无疑是大学生涯里很值得怀念的一晚。虽然自知文字拙劣,但为聊表寸心,与大家一起分享这美好的夜晚,也就大胆献丑了。
书包里的世界
文/王文静
新包包里因为老装书,带子很快坠折了。忙,顾不上修,换了孩子淘汰下来的双肩背包。书包装书,真好。
每日像个中学生,把双肩包单肩背上,里面有我的教科书参考书还有备课本。当然也少不了我平时的阅读之书,古典诗词,诗歌散文小说画册,交叉着往里装,今天拿出这本,装上那本;明天抽出书架上的某一本,把读过的再替换下来。
忽然有一天,剪了发型,穿了件靓丽衣裳,四十几岁,背后有年轻人喊我姐姐。我回过头来,年轻女孩,捂嘴一乐。我嘿嘿一笑,说明了:“还是喊我阿姨的好。书包年轻,我不年轻。”
书包有书,书中有世界,笔下有了更多的风景。人有耳,书有声:“慢慢走啊,别忘了欣赏,让灵魂跟上脚步。”书里老有个声音,在不停地与我对话。书包里老有个梦想,在心的花园里,芬芳绽放。
总也忘不了二十几年前的一个和我同名,也叫静的女孩儿,我们俩说是师生,不如说是书香姐妹。我在乡村小学校教书,她在附近乡村中学读初中,我俩都不漂亮,矮矮壮壮,不被人欣赏。但同样喜欢书,喜欢躲在角落了,沉迷书中世界。她学习成绩实在地好,学校里老拿第一,只是因为家贫,哥哥有癫痫顽疾,弟弟调皮顽劣,母亲又有哮喘,是个药罐子,唯有父亲,是瓦匠,拼了命地赚钱养家。
九十年代初,女孩子读到初中毕业那年,家里盖新房,欠了一堆账,父母决定让她读中等师范,尽快就业,做个能端铁饭碗的小学教师,也尽早帮衬点家里。女孩不甘心,一心想上高中,读大学,深造。她满腹的心事说给我,我倔强兴起,想帮她实现大学梦。
那年六月,下了班,背着书包,往她家跑,不停地给她父母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半个月下来都没说动那泥瓦匠。女孩的父亲说,家里得有人帮我,不然欠账咋能还清?女孩和我偷偷约定,三年高中,下苦功夫,拿下大学录取通知书,走绿色通道,勤工俭学,替父母分担家里的责任。我对泥瓦匠说:“咱们赌一把,你放孩子去读大学,她帮弟弟娶妻。行不行?”小儿子是他的心头肉,能帮小弟弟娶妻,泥瓦匠再高兴不过。
后来,我到了古城保定,结婚生女,继续教书,渐渐与女孩失了消息。多方打听,我知道她如愿以偿,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到底在哪个城市读书,我却不知道。我特别想知道女孩子到底怎样了?上天帮我,给了我与她突然相逢的机会。
那天,我和先生在古城一所大学门口公交站牌处等车。车停了,从中间的车门口,走下的一个大学女生,在我先生喊我名字时,她突然回过头来,大声喊:“静姐,真是你呀,咱们终于又见面了,多幸运呀!”
是她,当年的那个女孩,瘦了高了皮肤白皙了,朴素的衣着,却掩盖不住他一脸灿烂的笑容。女孩说:“大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秀,我直接被保送研究生,研究生也快要毕业了,学校已经决定留校任教,做大学老师。”她还说:“就像当年许诺爹妈的,在勤工俭学,做了好几份的英语家教。我在努力,我负责妈妈的医药费,弟弟的娶妻费用我也承担一部分,不光我自己,还有他哦!”我看见他身旁一个朴素帅气的大男生。
在我和女孩分手的时候,我又看见了它,我当年送给她,如今早已经旧得发白的双肩包。我说:“妹妹,这书包可以淘汰了,包包要配得上你女大学生的身份哦!”“姐姐,我不在乎,我记得你当年对我说的:‘书包有书,书中有世界,人生才会有更多的风景。书包里有个梦想,在心的花园里,总一天会芬芳绽放。’”
崔老师
文/乔厚民
上初中的时候,曾经有幸遇到一位让自己终生难忘的老师。
这位老师姓崔,是一位民办老师,教我们语文。
崔老师教学特别认真,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他除了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给学生教书本以外的东西。他平时喜欢剪贴,看到好的文章就收藏起来,然后利用自习时间讲给大家。他收藏最多的是格言,觉得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在崔老师的影响下,我自己也弄了个收藏本,专门收集老师讲的格言。那些格言对我的学习和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的文学爱好就是在那个时期培养起来的。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教过的一些格言,诸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烂的笔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等等。也是从那时起,我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怎么做一个有心的人。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爱上了课外读物,像长篇小说《烈火金刚》《中国古代成语故事》,都是在那个时期读的。那些课外读物,对我写作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自己的作文水平也很快得到提高。有很多次,我的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大家听。老师的肯定,除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也更加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
崔老师用他丰富的学识和特别的方法,培养和熏陶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周边几个村子考上大学的,基本上都是崔老师的学生。我后来能考上重点大学,也离不了崔老师的功劳。
后来,我初中毕业,到县城上高中,离开了敬爱的崔老师,可我的心里,一直忘不了教会我很多东西的崔老师。考上大学以后,我专门给崔老师写了一封信,感谢崔老师的教育之恩。崔老师看了非常激动,把那封信给自己几个班的学生都念了。当然,这些事是听自己村里的孩子说的。
大学一年级的春节,为了感谢崔老师,我吆喝了几位考上大学的同学,到崔老师家给他拜年。他高兴得比什么都开心。也难怪,做老师的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学生有出息。
教过自己的老师很多、很多,可对我青年时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位一直在乡下教书育人的乡村老师。他是值得我感念一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