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景区的散文

2023/02/14经典文章

关于景区的散文(精选10篇)

苏皖乡村行

文/陶承良

周末,朋友驾车带我去金牛湖观光,金牛湖大部分在江苏省境内,湖尾在安徽省。我们的车行驶在205省道上,雨后的道路干净,在我们的眼前伸向远方,道旁是葱茏的景观树以及无边的绿。我们穿行在绿色世界里,舒畅、快乐!

车行大约四十分钟车程,我们就到了江苏省金牛湖景区了。远山挺拔,碧波粼粼,我们的车沿着湖滨大道轻驰,一会儿,就到达了景区大门前,那金牛在下午的阳光下,灵动闪亮,力拔山兮气飞扬。

以前,我们已经游览了金牛湖景区,此次结伴旅行观赏对象是苏皖乡村。我们把车停在景区大门旁。

下车向南远眺,金牛湖地铁站就矗立在我们眼前,轻轨线路架设在205省道中间绿化带上空,向南蜿蜒而去。那托举轻轨路基的柱子大约有十米高,敦实有力,头上开了两个杈,整体造型就像汉字“丫”。我佩服工程设计师的匠心,更敬佩普通劳动者的许多日日夜夜的辛劳、奉献,是他们的无数汗水塑造成了这一雄伟的建筑。我们进入了地铁站,熟悉了买票、检票、上车的流程,为下次乘坐轻轨做了知识的储备。我的孩子上次去厦门旅行,就是从金牛湖站坐地铁到达南京禄口机场的。

车窗外,那民居如画,白墙黑瓦的乡村别墅,前后左右成队成行,绿树掩映。到了一处荷塘边,塘里满是荷叶荷花,那粉红的荷花,有的高高擎起,独自舞蹈,有的偎依在碧荷之间,红晕在脸颊,低眉含羞涩。我请朋友停下车,我想亲近她们,和她们交个朋友,表达我的喜爱和敬佩。我拍了几张照片,很满意。塘边有一女孩,坐在那儿买莲蓬,我对她打趣说:“偷莲蓬了。”她回首莞尔,友好淳朴。秧苗碧绿,小楼设计新颖,大马路宽阔,你瞧:那边两个中年人已经吃过晚饭出来散步了。

我们家乡和江苏六合相连,过去,我们坐车去南京,车过六合,柏油马路就宽阔了,路中央有精致的绿化带,路旁有两层讲究的陪伴国道向前延伸的护栏,国道两侧远一些的地方,再远一些的地方,是那鳞次栉比的小楼,看了它们,人就感到愉快。我们家那时住的房子还是土墙瓦盖的,家乡的路还是土路,下雨天,就不能外去和朋友们尽情玩耍了,出行就有困难了,泥巴会弄脏了鞋,泥泞的路要等几天才有路影。以前,我常对家人说,我爹要是把家搬到南京去,那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好呀。

我们车到了天长市王店社区了,街道水泥路开阔、干净,街道两旁都是两层小楼,赏心悦目。二十年前,我来过这个地方,那时街道坑凹不平,街旁的房子大都是砖木结构的人之头瓦房。车到我市新街镇,我看到了一幅动人的画卷:水泥路从新街镇延伸开来,一直通往天汊公路,路两旁种的都是花,那种花一朵一朵开着,高高擎着,在绿叶的顶上歌唱,有的是黄的,有的是紫的,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白的,稠密,情意绵绵,微笑,快乐坦荡,一路伴着我们前行!

远处高楼亲近着云朵,它提醒我们,快要到家了。在和朋友的多次同游中,数这一次苏皖乡村行给我的感受最深,它告诉我:家乡如画,祖国正走在富强、民主的大道上!

雨游三清山

文/谈笑在指尖

游三清山,有雨。

雨细细的,很温柔很超脱很抒情。

石径两旁是密密的灌类,蔓蔓藤萝,轻风过处,几星无名的白花在款款的摇曳,透出一股出于自然的神韵。

我们沿石径盘山而上,几株古柏颤巍巍地在半山上迎接着我们。树因为年岁已高,原本挺拔的身躯已成龟裂状伏趴在那里,岁月的脸谱深深地嵌陷在里面,而枯笔似的枝干又有些些滋润,是大山中雨水充分的缘故?抑或是任何生命都具有的欲望?

三清山位于江西东部玉山县境内,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最高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立在那高接天宇,一览众小山的境界里,不觉生发出一种融然漾然的灵异。峰峦峥嵘诡特,云绕雾萦,烟海缥缈,不禁叫人自问,或许这就是“仙”的感觉? “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果然名副其实。难怪葛洪等人借此山一脉灵气而得道,也难怪后人会蚁涌而来,怀着各自的心态 或虔诚礼拜,有求于山;或醉心其中,被其美所迷;或宏志在胸,有借于山。无论谁,他们的心里都怀着对大山的一种敬畏罢了。

风,鼓荡着衣襟,透来阵阵舒畅的凉意。人说三清山主要在于美和秀,可我总觉得它更刚、更雄。立于山顶身心总被大山的一股雄风所紧紧裹着,以致一时竟捉摸不透山和人的区别。是山,怎会有一股正气咄咄而来?非山,谁又能耐得住那恒久毒酷的刑苦?瞧,那苍黑而无言的巨石,在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时光和风雨的销蚀鞭挞后,更承受着比任何苦刑更残酷万倍的无边无期的孤寂。它们曾是更陡峭,更高峻的山峰,不知何时也不知何故倒塌了,只剩下了这断肢遗爪,败鳞残甲,留下了一个失败者曾轰轰烈烈又陡然沉寂的全部遗憾。它们虽已粉身碎骨了,可每一块石头却依然保持着昂首向天的姿态,内心仍藏着一颗永不泯灭的雄心。

三清山道教历史悠久,已有1600年的历史,为江南道教圣地之一。自唐宋以来,修建的殿堂、道观、台塔、石桥、牌坊、山门不少,如今留存的建筑多为明代所建。

在海拔1600米的高山悬崖上建造的空中栈道是通往西海岸景区和三清山景区的通道,这也是国内最高最长的空中栈道。走过3公里的空中栈道,到了九天应元府古建筑遗迹,便进入了三清宫景区,这是位于山巅的宫殿景区。跨鹤桥、清睴池、净怡池、古丹井、演教殿、石香亭围绕着三清宫。

现存三清宫为明代重建,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殿内正中供奉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神像生动逼真。后殿为观音堂,周围空旷清幽、苍松青翠、风景秀美。登高远眺,茫茫云海、巍巍峭壁,令人心旷神怡。宋代名臣名士王安石、苏东坡、朱熹等都曾到此神游。

雨还在下着,落在瓦檐上,敲打出几份凄清几份寂寞。宫殿旁有一扇小门,推门,“呀”!地一声,开了,并无拒人之势。堂院内众神像端坐在那儿,一个道士模样的老人迎了过来,见我们一行到来,便鼓励我们多烧点香,并操着很生硬的普通话介绍起端坐那里众神的来历职司,谈了一通当年葛洪修炼的故事。我们先是肃然,后是茫然。

一行中有人买了几柱香,虔诚地叩起头来,屁股翘的老高的。可以肯定这一揖的质量是很高的。老者还滔滔不绝嘀咕着什么,众神却端坐不语看着我们。到底是神呀,懂得什么叫高深莫测,这就是神与那老者的区别之所在。我们呢?红尘之人,那就更等而下之了。

走过顶峰就要往下走,往下走的另一条路形状依旧,一块石板一块石板平整地铺垫着。这路到底铺垫了多少石板,谁也数不清,为此而辛勤劳作的大山的儿女们更不会去数一数,计较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他们就和这大山一样,身上只有那无私无畏的大丈夫气度。

从山顶下来往南山走去,下山的路比上山难多了。南山有南清园景区。这里自然景观奇绝:巨蟒出山、仙峰神韵、秀峰、企鹅峰、三清神光、司青女神、浏霞台、花岛等众多景点分布在一线天到玉皇顶一带。

女神峰是驴友们俗称的东方女神,是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整座山体造型就像一位秀发披肩的少女,天地造化,鬼斧神工。亿万年来,女神端坐山峰,默然注视芸芸众生,神态祥和。相传姑娘本是山下一采药老人的独生女儿,为救护众乡亲,泄露了玉帝要把三清山沦为中海、把百姓变为人鱼的天机,才遭玉帝惩罚而化为石峰的。

巨蟒出山实是石柱,酷似巨大的蟒蛇,从幽谷深处中赫然耸立,凌空探头,此峰紧傍峭壁,从深谷中兀突勃起,直冲云天,高120余米,相传它就是玉帝派来移山造海的黑蟒将军,它从东海借来水,正欲出洞兴风作浪,被女神灵芝用长藤兜地一勒,顿时行动不得,死后便化为石峰。

玉女开怀是三清山至美至纯的象征,坚硬石峰呈现出丰腴柔美的形态,举世罕见,造化之奇可见非凡。

神龙戏松位于南清园景区一线天下。山峰石壁上紧贴这一条长蛇,眼睛紧盯着山顶上一颗松树,似乎和松树游戏,又似乎在谋划什么阴谋。民间传说这条蛇蛰伏与此,想找机会进南天门,却被守护南天门的鲲鹏发现,一直苦无良机。

三清山有三奇。奇松、奇峰怪石、云海。

三清奇松

三清奇松,是三清山景色中一大特色,松树的造型千姿百态,很有特色,而且成林成片,蔚为壮观。主要的种类有台湾松和华东黄杉,大多数都生长在三清山千米的悬崖峭壁上面,风姿绰约,很有特色,与三清山奇峰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色,为游客所称道

奇峰怪石

三清山奇峰怪石非常众多,其中引人入胜的要数三清山十大绝景,最标志性的景观要数女神峰和巨蟒峰,惟妙惟肖。这些奇峰怪石的形成是由于花岗岩体经历了漫长岁月,日晒雨淋、风化剥蚀、流水冲刷等,使那些石头粗坯受到了无数次的精雕细刻而形成的。

云海

三清山秀峰叠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气流在山峦间穿行,上行下跃,环流活跃。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

下山是路较滑,我们大家都不敢左顾右盼,只是仔细地挪动着脚步。有人调侃起乾隆帝游江南时的一个故事来。说乾隆帝上山时,有位大臣赞了声:后步比前步高。下山时,又奉上一句,后背比前背高(背谐音辈),听得乾隆龙颜大悦,心痒难搔,那位大臣因此而升了官。马屁拍的真够水平的,不佩服不行。听罢故事,我想那些众神可能不会那般俗,而身前这雄气十足的大山更不会那般媚骨吧。无论是风鞭雨笞,晴和温煦,大山赤身的刚正本质是不会丢的。

临别回眸,觉得三清山并不很高。山不在高,有雄则刚,有刚则正,有正则美。虽然有些山很高很大,可哪有三清群峰之雄、之刚、之正,之美呢?三清山已经历了无数年,还可趋于永恒,而外面与之相比,就只是茫茫时空的匆匆过客而已了。真渴望与这山融为一体,可我成不了山。

作者简介:谈笑在指尖 原名:张 波 喜欢把日子中的点点滴滴写进文字里,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过好每一天。

个人微信号:wxid--86sxregakaug22

邮箱:1372936934@qq.com

石门赏雪

文/王乐成

昨夜,冬雨里,揉进了晶莹的雪粒。正惊呼冬之精灵的莅临,不多时,又惟剩冬雨潇潇,让人遗憾叹惋。

石门坊飞雪满山。清晨,接到文友相约进山赏雪的讯息,还在猜测,城里初雪霏霏已让人欢欣,山里的雪又是怎样呢?

车进谭马村西,田野里白雪皑皑,柿树上红灯盏盏。去景区的道路,积雪厚实,路滑难走。只能泊车,徒步前行。

偌大的停车场,十月观赏红叶时,车挤为患,如今竟只三两而已。

走上蜿蜒北去的盘山路,才发现,昔日宽敞的柏油大道,让大雪填补得更宽更广。北风里的雪花,密密斜织着,直钻你的衣领袖口,清凉生疼,一打一个激灵。

山坡上,沟壑里,高大的柿树,擎着红彤彤的诱惑。飞雪里,喜鹊喳喳,呼朋唤友,分享树上的柿肉,又喜衔美食归巢。路畔,更有殷红的黄栌叶,随风摇曳着,像顽童冻红的小手,惹人爱怜;零落的红枫,像火苗,跳跃在树梢间。这景致,在晶莹的雪幕下,灵动飘逸,让人兴趣大开,踏进积雪,去追拍这罕见的景观。

一阵鸟声喧哗。抬望眼,但见鸟雀如乌云,自山里飞出,黑压压飘来,足有二三个足球场大,真称得上鸟群出巡了。大家仰望着,仰望着,竟忘记了按动相机的快门。

走进景区牌坊,几株古老的核桃树,像白胡子老人,提着几只大红的灯笼,热情颔首,喜迎宾客。

进山门,风雪骤起。头上雪花扑簌,脚下咯吱作响。要不是带了眼镜,还真难以睁眼。秋浓时节,这曾经泼红嵌黛的山坳,如今卸掉丽妆,洗尽铅华,素面迎客了。

穿过绿竹掩映的山径,过石桥,狮子窝崮兀立眼前。正在为探险赏雪的勇猛精神自喜,却见厚实的雪路上,脚印串串,山坳深处,人语传来,哦,更有赏雪人抢前头。

石门坊,有朐人后花园之誉。晋唐以来,便有先贤名士游历,留有题诗碑刻。春日石门,前来寻芳赏花;夏日浓荫,在此溪畔纳凉;金秋赏叶,一年火爆风光;冬游石门,岂是满目凄凉?也许,担心同行寂寞,走遍峰顶深涧,熟稔古迹逸闻的胡老师,边走边讲述着有关石门坊的掌故传说。抢拍雪中残叶,定格溪中冰凌的我,嘴里呵呵应答,手眼却在追逐雪里的精灵。

山峦环绕,白雪漫漫。或似雄狮蹲踞,或似野马狂奔,或似游龙蜿蜒;似猛兽者,鬃毛雪色;如武士者,银甲披挂。黝黑突兀处,是苍松翠柏,点缀于峭壁悬崖。

走过红廊柱黛青瓦的同乐亭,循深谷拾级而上。严寒天气里,却有泉声淙淙。景区导游道,时下本为枯水期,近来雨水缠绵,山顶另天池早早开泉,温热的山泉水,盈漫出池,陡峭处,形成了不少小瀑。过了天顺桥,气温更低,遂结冰成凌。怪不得,进山后,左边溪畔,就挂了长长的冰凌,那晶莹剔透,几近儿时檐下的尤物,诱人摘来大嚼过瘾。

天顺桥畔,明时古斜塔,宛如矗立卡腰的将军,镇守在桥畔,呵护着景区天顺安详的岁月。穿过雪袍加身的丛林,气喘吁吁间,攀上了被称为临朐八大胜景之一的“石门晚照”。

立定喘息,见早有摄友架机拍摄。西侧古槐下,逄公庙与文昌阁比肩。虽无繁盛时节的寺钟悠扬,梵音回响,却于肃静安谧里,咀嚼回味那繁华过后的况味。人生历世,正如这山间黄栌,栉风沐雨,历经几多成长的烦恼,遭际几多红尘的烦扰,经霜打,沐风熏,百锤千炼,血脉贲张,泼红吐艳,联袂群山红遍。待朔风渐近,褪掉铅华,还原本来的从容冲淡,回归生活的本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平实才是本真,冲淡方能久远。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快来,听泉。”似有若无的流泉声,涌流的是大山的温情,拨响的是天籁般韵律。涓涓细流,澄澈温润,薄雾萦绕,悄然消失于白雪石隙间。流泉无弦万古琴。这泉声,这琴鸣,曾拨动了多少圣贤居士的离愁别绪,招惹得游人徘徊复徘徊,恨不能与仙居的知府为邻,与盘桓于此的僧侣为伴。洞窟为宅,清心穴居,山泉烹茶,岩林为卷,虫鸟为乐;春看花开,夏聆蝉鸣,秋赏萤火,冬日听雪,举一杯山柿酒,斟一盅玫瑰茶,披一身薰衣草,当月把盏,临风啸歌,陶然不知寒暑……

天向晚,风雪紧。导游提醒,更有赏雪胜景在前头。遂手拉衣牵,攀上东麓栈道,过仙人桥,眺望雪漫层峦,急急奔向透明观景台,那儿,可俯瞰全景区的大雪景致;再匆匆奔向三亭览胜景区,那儿可是春秋赏月的胜境,大雪朦胧的时节,定别有一番风韵。

奔走间,忽闻群鸟啾鸣,但见纷飞雪幕间,褐色鸦群山外归来,盘旋俯冲,循序归巢而去……

神奇的古北水镇

文/王存纲

端午假期,北京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古北水镇之旅,慕名而来,游客甚多,不禁眼前一亮,着实让人振奋,让人吃惊,让人感到神奇。

神奇之一,在北方的大山深处竟有这么大的一处水城。占地9平方公里,建筑群也是那样的宏大、精美。景区坐拥鸳鸯湖,2.5公里长的汤河平均深度在10米以上,近百条乌篷船在河上来回摆渡着游客。整个景区沿着汤河狭长地带建设,有些建筑就着两边的山势,错落有致,层次感极强。

神奇之二,这座水城紧靠着以景色秀美、山势险峻着称的司马台长城。司马台长城20座砖楼保存完整,巍巍壮观,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险峭峰顶,可遥望到北京城。着名学者罗哲文称“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堪称中国长城之最”,这句名言镌刻在景区内的大石头上。水城连着长城,游水城、登长城、观山景,这绝对是绝佳的搭配和组合。

神奇之三,这座水城的管理绝对是国际水准的。不论是车辆的行进停放,还是游船观光车的乘坐,都有人员在指挥、引导,都很顺畅,很有秩序。垃圾桶设计的也很别致,垃圾箱外罩着一个木桶,木桶的上面还有种植花草的小圆盆,偌大一个景区很少能看到乱扔的垃圾,或是其他任何不雅的东西。给我们摇船的南方小伙介绍,景区最高峰的接待达到7万人之多,我相信这个接待能力是可能的。

神奇之四,这里简直就是一处石头艺术的大观园。所有建筑,包括道路,台阶主要用材都是石料,甚至有的房屋顶上的瓦都是用石片制成的。石墙、石楼、石桥、石台阶、石护栏、石雕塑、石戏台、石寺庙、石教堂、石酒店,把石头的作用,石头的艺术,石头的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天工巧夺。

神奇之五,这里简直就是桥梁艺术的博物馆。有河就有桥,有桥便是景。在弯弯曲曲的汤河上建有大大小小的桥梁至少十几座,有多拱石桥,有多边石桥,有廊桥,有的桥上建有门楼。其中一座单孔石桥叫银笺桥,跨度不是很大,但是却很高、很开阔;还有一座五边石桥叫蓝桥,我问了一下向导为什么叫蓝桥,他给我的解释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吧,这两座桥很吸引人的眼球。实际上,这里的每一座桥都建设得很考究,也很精致,都为景区增添了不小的亮色,对我国古代桥梁文化作了很充分的诠释和展示。

神奇之六,这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这里原来有5个自然村落,借助司马台长城的影响,这些村落保存了不少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实物遗迹和文化遗存。当地政府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对这些遗迹和遗存进行了挖掘、整理,化腐朽为神奇,向世人推出了具有北方军事古镇特色、山地四合院风格和南方古典水镇格调的国际休闲度假区。

这次神奇之旅,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景区逗留了也就是一下午的时光,在傍晚华灯初上的时候,恋恋不舍地离开,与我们同行的朋友一家都感觉到来得很值,很有收获,并且都有再来看看的强烈愿望。

非去不可的景区

文/王志锋

乘大巴到达牛背梁山顶,远处被白云薄雾环绕的山峰尽收眼底,阵阵冷风袭来,翩翩白云掠过,记忆中诗仙“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的诗句要从胸中蹦出。此时我实在说不清是对龙脉秦岭的敬畏?还是投入大自然博大怀抱的惬意?或者是对天才诗人为秦岭写下不朽诗篇的五体投地?反正我来了!来了,就要体会一次“云横秦岭家何在?试登秦岭望秦川”的心绪。

两山之间是幽长的峡谷,峡谷中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游览的路径沿峡谷流水的方向向下延伸,一路走过,有拱形的仿古廊桥、有摇摆晃动的吊桥、有大理石铺就的台阶、也有在天然巨石上开凿的路台。走到峡谷较为宽阔的地带,两边的大山被茂密丛林的绿色覆盖,满眼青翠,一派生机,完全看不见山体凹凸的表面。丛林上空的飞鸟不时地自由盘旋,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仿佛是在欢迎来此旅游的男男女女和老老少少。浓密的树阴、阵阵的凉风使你爽得痛快。道路旁有多处供游人歇息的石桌石凳,也有人们在这享用自备的美味野餐。

峡谷中的水流沿河道顺势而下,形成的大小瀑布有七八处。大的瀑布虽不必夸张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可这里大的瀑布也有十多米高。瀑布顺着巨石间的沟槽飞流急下,犹如空中飘舞的白色哈达,哗哗的水流声悦耳动听。瀑布的下方形成一处水潭,水潭底部的石块清晰可见,一群人们在水潭中嬉戏玩水,美哉!乐哉!

最险峻最刺激的是葫芦峡,峡底水面呈葫芦状,宽处约五六米,长约二十米。若不是人工修筑的水中蘑菇状的石柱,人们是无法通过的。从这里经过,很像僧人练功时在走梅花桩。葫芦峡两边是高几十米、鬼斧神工般的巨石,上端合拢,露出宽约1米的不规则罅隙,峡谷间光线黯然,石头的表面布满了薄薄的水层,不时向下滴着水滴,水滴落入潭水发出洪钟般的滴水声。小心翼翼地走过这里,心中顿生恐惧,不由想起东坡居士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生动描述。好在可以抬头仰望,那“一线天”的光亮,给人以向往和鼓励。

缙云山

文/狼博4

想去缙云山逛逛的想法由来已久,却提不起兴趣总没成行。所当成行时,轻松自在溢于言表。无丝竹乱耳案牍劳形的周末,可安睡到自然醒的周六,难得手机安静的周六,轻松走一走。出门正赶上发车的大巴是好运的开始,大巴还是那个大巴,服务小姐的笑脸却甜了许多。

睁开眼,已身处雾雨蒙蒙的半山,深吸一口那浓浓的,带着雨丝的氧气,精神百倍得两眼放光。淌行在绿阴蔽日的山间林道,仙雾缭绕,细雨纷纷,百叶婆裟,鸟鸣虫吟,那感觉,怎一爽字了得?前人评价此境为 “小峨嵋” ,意味景韵之至,没去过峨嵋不好评价,唯觉得此比喻意愿是好的,形容环境美好,但借名山提已气之谦,却甚无必要。如张曼玉出名了,张三李四就自谓 “小张曼玉”“ 胖曼玉”而借机爆炒。徒有虚名之薄俗者喜好一比,而对确有其实者而言,却大无必要。缙云山就是缙云山,其美定为世间独有,躬行其间之意境,人人殊异,享受乐趣,用心灵去感受就够了,又何必理会那些名份口水之争?

因想找一家舒适的旅店,误打误撞的走上那条半山小道,一条掩于林中崭新优雅的柏油路。新路如乐符,柳暗花明的婉转于树木和竹林间,农家乐静处其旁。远处,嘉陵江逝者如斯流向云端,隐约的轰隆声,将城区文明昭示山脚。竹林深处,一农家,几小菜,桂花酒一勺,风抚竹叶小调,吃着聊着,几分带土木清香的归隐侠客情调,便愈加让人沉醉。窗外竹林安静了下来,清冷的山野气息中,听着心脏跳动,呼吸慢慢匀称,夜晚象潮水,慢慢弥漫过来,轻轻的,进入了梦乡。?

清晨薄雾尚未散去,顺着村民指引的小路,鸟鸣声中向山上行进。途中碰见景区栅栏,误以为近路,试了试,轻巧的就翻过去了,穿过一阁楼,无人过问,竟直接进了缙云寺。正所谓,翻墙越壁太折腾,大路全不费功夫!唐代石刻明代的坊,数人合抱的银杏,字迹模糊的碑文,讲佛居士煞有介事的一本正经,渗和着香炉袅袅的香火,将红尘男女,浸泡在千百年枯荣兴替的佛学浴缸中,洗涮涮洗涮涮,打开脑门,灌入些许顿悟。墙上的经文写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路人甲说年轻人啊,不要沉迷声色犬马,色即是空啊,空了就什么都没有哟!佛祖静坐在大殿中央,口不能言而心中郁闷,非也非也!

踏着露水,旁无他人的上了山,我最终没有去卜卦,观音有惑也求自己,自己的命运,为何要交给别人来算呢?狮子峰文峰塔,嘻嘻哈哈中就游过去了,若佛祖有知,罪过罪过!下山途中又抄一林中近路,左环右饶,不料竟从栅栏缺口处走出了景区。唉,进门时没有收门票,出门,竟然也没人过问,实在遗憾。为补上遗憾,又抄回景区官方大门,严肃的问售票的大爷,票价几何?十元有五,这么贵?乖乖,进去还是不进?看吧?不看?售票员深表同情的看着这寒酸小伙为门票痛苦挣扎,终于忍俊不禁,我哈哈大笑,闪开了。

游腾冲

文/俞玥好

假期到来,我兴奋不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腾冲,这里的景区也是闻名遐迩。

热海景区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地热景观,我们进入了群山环绕的热海景区,首先来到了珍珠泉,这里冒出的气泡犹如无数晶莹剔透的珍珠,昔日有“千古沸腾百孔气,一池灵泉万斛球”之脉,所以被称“珍珠泉”。接着我们来到了“蛤蟆嘴”,该泉眼形似“张口青蛙”而得名“蛤蟆嘴”,是全国唯一的脉动式沸喷泉,温度90度以上。最后我们来到了闻名于世的“大滚锅”,它就像烧涨的开水一样冒着热气腾腾的气泡,温度高达98度以上。深约1.5米,响声震耳,蒸气冲天。因为这里的温度很高,所以只要在蒸锅里放上一些鸡蛋、玉米、花生,过一会儿,就蒸熟了。而且蒸出来的还非常好吃呢!于是我们就这样结束了在热爱景区的快乐之旅!

腾冲着名的民族特色的美丽小镇——和顺古镇。拥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的韵味,可以和大理古镇、丽江古镇媲美。这里民风淳朴,空气清新,民居建筑古色古香。镇上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居民,还有许多小铺子买着当地的特产。这里不仅有清幽的石板街道,优美的小石桥,清澈的小溪水,还有抗日司令部旧址、古老的图书馆和寺庙,这里是多么大,多么美啊!

腾冲不仅有着名的和顺古镇,独一无二的热海景区,还有许多旅游景点,能让人心旷神怡的菏花温泉,远近闻名的火山地质公园,各式各样的小吃……

腾冲是一个好地方,不仅风景优美,还是着名的侨乡、文化之邦,并享有“中国翡翠第一城”的美誉,真让人留恋忘返。

家在“西霞”边

文/张建强

风光秀美的西霞院景区,地处吉利城区西约五公里处,景区的北邻就是我的老家南陈村,一个黄河岸边颇具现代化气息的新农村。

幼时,出了家门就能看到南边的黄河。那时,西霞院水利枢纽工程尚未建设,黄河完全处于“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状态,冬春两季,河水平缓,波澜不惊,像特别温顺的少女。而到了夏秋时节,常常会受上游雨水的影响,黄河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脱缰的野马,波涛汹涌。

有一年,眼看到了秋收,黄河突发大水,乡亲们种植在河道旁的芝麻、黄豆未来得及收获,就全部被洪水淹没。然而等河水退去,伤心的乡亲们惊喜地发现,原本凸凹不平的河道,被泥沙全部淤为平平展展的沙土地,足足有几百亩,这可是种植西瓜、花生上等的好地。后来,这些地就成了乡亲们勤劳致富的“聚宝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真是这个理儿。

在我们这帮孩子眼里,西瓜、花生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能跳进黄河疯玩才是我们最盼望的。那时候,黄河就是我们这帮孩子天然的水上乐园:冬天我们在河面上追逐嬉闹;夏季只要不上学,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河水里,打水仗,捉小鱼。

当然,疯玩的背后是要付出代价的。出于安全考虑,父母严禁我们下河,约法三章,只要违反,必遭“皮肉之苦”。母亲检验我们是否下河很有一套,只要用手指轻轻在我们身上一划,便有了答案。黄河泥沙含量大,经过河水浸泡的身体,手指划过就会留下明显的印迹。每次挨打,我都看到母亲眼里闪着泪光。“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上。”长大后,我才真真切切领会到村里老人常说的这句话的含义。

后来,为支持西霞院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父老乡亲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南陈村整体顺利搬迁。自从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我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回去,也都来去匆匆,以至于西霞院景区建成这么多年,我还从未走进过。

那天,同事在朋友圈发了一组拍自西霞院景区的图片:水天一色的湖面,展翅低翔的白鹭,曲径通幽的小路,碧波荡漾的芦苇……

我归心似箭回了趟老家。如今的老家,早不是过去土墙瓦房的旧模样,整齐划一的砖混结构三层小楼房,展现着家乡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西霞院景区的位置,以前正是南陈村的地块。

走进景区,小亭、石径、假山、鲜花、竹林……处处皆美景。过林溪、穿花海、越小桥,我终于第一次看到了西霞院大坝的雄姿。极目远眺,大坝犹如镶嵌在黄河上的一条巨型玉带,横跨两岸,气势恢宏。河水在大坝的阻拦下,形成一望无际的湖面,湖面如镜,水天相连,烟波浩渺,堪比西湖!

在大坝的下游,是广袤无垠的黄河湿地。曲水环绕,鸟儿鸣唱,柳树茂密,芦苇簇拥。芦苇开花时节,也是芦苇最靓丽的时候,金色的太阳,酣畅淋漓地把光辉泼墨般洒在芦苇丛中,芦苇在金色的阳光中,毫不掩饰地摇曳着曼妙身姿,把整个湿地装点得美轮美奂。最喜欢诗人余亚飞《咏芦苇》的诗句:“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顺着由松木铺就的蜿蜒小路,穿过数公里的青纱帐,黄河岸边一块长方形巨石出现在眼前,自然天成的巨石上雕刻着七个浑厚有力的大字:万里黄河第一清。是的,经过小浪底、西霞院大坝的阻拦调节,黄河在这里已收敛起桀骜不驯的性子,河水已变得非常清澈。黄河水,就这样多情地滋润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川流不息。

小南海游记

文/罗跃

上周末,友人景和他的朋友们,专程从秀山来到黔江游玩小南海。

景是我大学同学,大学时同班同学同宿舍,且是上下铺,情谊比一般同学更为深厚。景的一帮好友想到小南海游玩,理由是小南海景区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时就出名了,至今未曾游历。儿时,有一种香烟名叫“小南海”,烟盒的包装上印有小南海的图片很精致很漂亮,小朋友们很喜欢用烟盒折叠三角板玩耍。

这是我和景第二次去小南海,相比前次,这次更为省时省力。黔小二级路改造升级后,不再翻越仰头山,足足节省约半个时辰。记得三年前,五一劳动节假期,景和他媳妇来黔江耍,我们便邀约一起去小南海玩。朋友会还专程借了一部桑塔纳轿车,自驾前往小南海景区。由于汽车较老,会的驾驶技术蹩脚,汽车回城时,在仰头山半山腰上,车头冒烟,汽车差点烧缸,让人忍俊不禁。

三年前,小南海板夹溪十三寨摆手堂附近,有一家饭馆,刚开业不久,老板比较热情,老板做了一锅豆腐鱼,配置几个小菜,很美味,一顿饭下来,还不到八十元,价廉物美。这次,我们驱车直奔小南海十三寨,目的是到这家餐馆再次尝尝美味。只是,随着小南海景区的升级改造,十三寨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家饭馆的饭菜,已不再像当年那么便宜。

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开始游览景区了。说实话,景区给人的感受,是来一次就有不同的体验,因景区是变化发展的。在土家民俗馆里,土苗的建筑风格、民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一览无余,让朋友们很是欣喜。可以说,民俗馆浓缩了整个武陵山区土苗儿女的风土人情。

后坝老街,在民俗博物馆不远处,是一处古老民居的集中地带。从公路上看下去,整齐的翘檐屋脊,高高的封火统子,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行走在后坝老街的石板街上,仿佛回到过去时光。遥想当年,老街商贾云集,财团无数,把后坝的干果、桐油、生漆、五倍子等山货通过水路销往外地,同时,远方的盐巴、丝绸、洋货则流通至老街,可见老街其繁华程度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

回到海口处,远观小南海,绿波荡漾,湖面上飘着几叶小舟,恰似“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觉。小南海湖中岛屿郁郁葱葱、两岸山峦叠翠,与小南海绿波浑然一体,美不胜收。海口大坝上,人来人往,游人们不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大山深处造就了这么绝美的“深山明珠”,便掏出相机来,“啪啪”一阵乱拍,绝美图片就此定格。

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小南海,不乘船游览小南海风光,也算白来小南海游览了。在景区乘船,来回大约一个小时,中途可以到湖中小岛牛背岛上参观。坐在游船上,观看小南海的风光又是另外一种享受,令人心旷神怡,两岸青山移动,身旁绿波不惊,感觉到身心很是清爽。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斜照,渔舟唱晚,小南海又变化莫测。霞光打在湖面上,湖面的颜色又变化多姿,绿中泛黄,又似红中带灰,光的色彩,让人感觉到一场视觉盛宴。不时,远山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

一天的旅程结束了,景和他的朋友们很是享受,朋友们对小南海的风光赞不绝口,邀约下次再来小南海游玩。

石门赏雪

文/王乐成

昨夜,冬雨里,揉进了晶莹的雪粒。正惊呼冬之精灵的莅临,不多时,又惟剩冬雨潇潇,让人遗憾叹惋。

石门坊飞雪满山。清晨,接到文友相约进山赏雪的讯息,还在猜测,城里初雪霏霏已让人欢欣,山里的雪又是怎样呢?

车进谭马村西,田野里白雪皑皑,柿树上红灯盏盏。去景区的道路,积雪厚实,路滑难走。只能泊车,徒步前行。

偌大的停车场,十月观赏红叶时,车挤为患,如今竟只三两而已。

走上蜿蜒北去的盘山路,才发现,昔日宽敞的柏油大道,让大雪填补得更宽更广。北风里的雪花,密密斜织着,直钻你的衣领袖口,清凉生疼,一打一个激灵。

山坡上,沟壑里,高大的柿树,擎着红彤彤的诱惑。飞雪里,喜鹊喳喳,呼朋唤友,分享树上的柿肉,又喜衔美食归巢。路畔,更有殷红的黄栌叶,随风摇曳着,像顽童冻红的小手,惹人爱怜;零落的红枫,像火苗,跳跃在树梢间。这景致,在晶莹的雪幕下,灵动飘逸,让人兴趣大开,踏进积雪,去追拍这罕见的景观。

一阵鸟声喧哗。抬望眼,但见鸟雀如乌云,自山里飞出,黑压压飘来,足有二三个足球场大,真称得上鸟群出巡了。大家仰望着,仰望着,竟忘记了按动相机的快门。

走进景区牌坊,几株古老的核桃树,像白胡子老人,提着几只大红的灯笼,热情颔首,喜迎宾客。

进山门,风雪骤起。头上雪花扑簌,脚下咯吱作响。要不是带了眼镜,还真难以睁眼。秋浓时节,这曾经泼红嵌黛的山坳,如今卸掉丽妆,洗尽铅华,素面迎客了。

穿过绿竹掩映的山径,过石桥,狮子窝崮兀立眼前。正在为探险赏雪的勇猛精神自喜,却见厚实的雪路上,脚印串串,山坳深处,人语传来,哦,更有赏雪人抢前头。

石门坊,有朐人后花园之誉。晋唐以来,便有先贤名士游历,留有题诗碑刻。春日石门,前来寻芳赏花;夏日浓荫,在此溪畔纳凉;金秋赏叶,一年火爆风光;冬游石门,岂是满目凄凉?也许,担心同行寂寞,走遍峰顶深涧,熟稔古迹逸闻的胡老师,边走边讲述着有关石门坊的掌故传说。抢拍雪中残叶,定格溪中冰凌的我,嘴里呵呵应答,手眼却在追逐雪里的精灵。

山峦环绕,白雪漫漫。或似雄狮蹲踞,或似野马狂奔,或似游龙蜿蜒;似猛兽者,鬃毛雪色;如武士者,银甲披挂。黝黑突兀处,是苍松翠柏,点缀于峭壁悬崖。

走过红廊柱黛青瓦的同乐亭,循深谷拾级而上。严寒天气里,却有泉声淙淙。景区导游道,时下本为枯水期,近来雨水缠绵,山顶另天池早早开泉,温热的山泉水,盈漫出池,陡峭处,形成了不少小瀑。过了天顺桥,气温更低,遂结冰成凌。怪不得,进山后,左边溪畔,就挂了长长的冰凌,那晶莹剔透,几近儿时檐下的尤物,诱人摘来大嚼过瘾。

天顺桥畔,明时古斜塔,宛如矗立卡腰的将军,镇守在桥畔,呵护着景区天顺安详的岁月。穿过雪袍加身的丛林,气喘吁吁间,攀上了被称为临朐八大胜景之一的“石门晚照”。

立定喘息,见早有摄友架机拍摄。西侧古槐下,逄公庙与文昌阁比肩。虽无繁盛时节的寺钟悠扬,梵音回响,却于肃静安谧里,咀嚼回味那繁华过后的况味。人生历世,正如这山间黄栌,栉风沐雨,历经几多成长的烦恼,遭际几多红尘的烦扰,经霜打,沐风熏,百锤千炼,血脉贲张,泼红吐艳,联袂群山红遍。待朔风渐近,褪掉铅华,还原本来的从容冲淡,回归生活的本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平实才是本真,冲淡方能久远。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快来,听泉。”似有若无的流泉声,涌流的是大山的温情,拨响的是天籁般韵律。涓涓细流,澄澈温润,薄雾萦绕,悄然消失于白雪石隙间。流泉无弦万古琴。这泉声,这琴鸣,曾拨动了多少圣贤居士的离愁别绪,招惹得游人徘徊复徘徊,恨不能与仙居的知府为邻,与盘桓于此的僧侣为伴。洞窟为宅,清心穴居,山泉烹茶,岩林为卷,虫鸟为乐;春看花开,夏聆蝉鸣,秋赏萤火,冬日听雪,举一杯山柿酒,斟一盅玫瑰茶,披一身薰衣草,当月把盏,临风啸歌,陶然不知寒暑……

天向晚,风雪紧。导游提醒,更有赏雪胜景在前头。遂手拉衣牵,攀上东麓栈道,过仙人桥,眺望雪漫层峦,急急奔向透明观景台,那儿,可俯瞰全景区的大雪景致;再匆匆奔向三亭览胜景区,那儿可是春秋赏月的胜境,大雪朦胧的时节,定别有一番风韵。

奔走间,忽闻群鸟啾鸣,但见纷飞雪幕间,褐色鸦群山外归来,盘旋俯冲,循序归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