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书法的散文

2023/02/15经典文章

关于书法的散文(精选11篇)

小事成就浓浓兴趣

文/刘仲华

邻居茂华有个上小学的女儿浩。小学二年级时,浩因未被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书法兴趣班,触动了自尊心。爸爸对浩说:我们在家学,只要坚持练习,也能把字练好!”爸爸的鼓励让浩来了精神,干脆地说:“行!”

说干就干,茂华带着孩子去书店,结合着学校的柳体书法教材,又购买了其他的书法资料。确定了学习内容,并且规定了每日下午放学练习一张毛边纸。果然,一年后,手能控制住毛笔了。字写的虽不是很漂亮,却顺眼多了,有劲有神了。

班主任见到浩的进步,打心眼儿里高兴。不仅在课堂上重点给她指导,还为她创造了许多实练机会。让她做了宣传委员,负责教室的板报书写。每一次展示和表扬,也是对她的激励和鼓舞。

连年来,浩被学校评为书法小明星。现在她的兴趣正浓,放学回家,不用家长督促,自觉就摆上笔墨纸砚,认真练习。她爸爸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不悦,竟然成就了孩子的书法兴趣。”

月 影

文/朱金华

心情闲散的时候,总在窗前凝望。怀着怡然和期待,找寻天际那轮月。圆满时让人无限憧憬,却常陷入惆怅,怀念流逝时光,勾起对往事的记忆。残缺时,虽然心境灰暗,却充盈期望,任思绪自由飞翔……

境由心造,冬的萧杀夏的热烈带给人的不全是失意与彷徨,独自漫步街角林荫小道,景致随心境而波动。一片枯叶,一湾深潭,还有那飘忽不定的云朵儿,在月影下变得扑朔迷离。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月光下徜徉,故乡的影子始终在眼前浮动。山村的夜静谧、安逸,当一轮月从黑黝黝山头冒出来的时候,大地一片银白,绿的竹,流动的泉,此刻都凝固在月光里,还原一个洁净世界。

佛讲缘,不经意间你会收获喜悦,远离媚俗。中国的汉字让书法赋予灵性。高雅居室,庙堂之上,随处可见书法的身影。有了书法的神韵,浮躁心渐渐宁静。然而逸品难得,映入眼帘的书作流俗多于俊逸,名实不符,书写水平搁在一边暂且不论,单凭摁在字里行间自吹自擂的印章就够让人反胃的了,正可谓惨不忍睹,恰似大老爷们儿后脑勺续根长辫子脖颈戴条金链子,那是俗在骨子里了。我才懒得相信打高尔夫球就能打出贵族气质,正如我不相信骑上白马就成了王子一样。

无俗即仙骨。尘世间,最难能可贵处乃是脱俗。雅与俗是相对而言,雅,就追求大雅。就像爱,要大爱,有包容万物的胸襟和情怀,那种善欲人见,那种妇人之仁,只会令邪恶找到生存的空间和理由。我赞赏一首歌中所唱“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在异乡看月,别有一番情趣。秋雨连绵季节里,黄河奔涌,天刚一放晴,月光如洗,就在中山桥下,柳丝随风摇曳,横七竖八的木船左右摇摆,水面与石板路平齐,伸一伸脚就能跨进船舱。顺河相望,一轮圆月大如银盘,仿佛就在河的下游悬浮着,忍不住呼叫船家解开缆绳。踏上木船,顺流而下,孰料那月渐渐升高、遥远,空留下一声感叹。春暖花的开季节,也曾于襄阳城下听涛。隔岸灯火一片辉煌,仰天而望,漂浮半空的孔明灯在升腾,承载放逐者一纸心愿。透过冉冉烛光,斜挂天际的那轮月倾泻清辉,洒在江岸,水纹波动,我看见了风的影子。一阵芬芳袭来,让人沉静于春天的温馨里,不经意间,双手合十,向遥远的月儿祈祷,愿身心远离喧嚣,回归童稚。

苏轼也曾在月圆月缺中感叹人世间悲欢离合。这轮月照过古人也在照耀今人,无论圆满时的光亮皎洁,还是残缺为一弯细线,洒下的清辉总唤起人的记忆。常在月影下徜徉,或静思,或畅想,只会让人情思宁静。

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在月影清辉下把这烦恼苦闷看得清楚明白,了然醒悟,只留下快乐一片。

姥爷走过的路

文/冯启睿

我的姥爷已经七十多岁了,两鬓斑白,但面色红润,慈祥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姥爷的兴趣爱好极广,文章诗词、古玩奇石等,但唯独书法整整伴随了他的一生。

小时候,经常看见姥爷在他的桌前挥动一杆毛笔,房间中总是充满着墨香味,我总会不自觉地围上前观看。见我对书法饶有兴致,姥爷别提有多高兴,问我要不要学写毛笔字,看着姥爷家厅堂里一幅幅裱好的字,我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之后,每次放假我都去姥爷家学写毛笔字,从横、竖、撇、捺,到土、木、水、火,从每个字结构的把握,到整体的布局。在姥爷悉心指导下,我的大字稍有起色。当然闲暇时间,姥爷也会讲自己在书法道路上所经历的故事,让我听得津津有味。

姥爷自幼酷爱习字,小学毕业后,就读于甘肃师大附中。初中三年适逢大饥荒,人们都在饥饿中挣扎,姥爷就在这时因家境贫窘被迫辍学。人生之无奈使他失去了求学深造的机会,但这并不能消减他热爱书法的热情。他经常省吃俭用从书店里买来一本摹帖,能忘记吃饭睡觉,看好多天还爱不释手。有时他就在空地里拿根棍子,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就这样一遍一遍地练。凭着自己的刻苦钻研和上天赐予的天赋,不管时运怎么不济,命运如何坎坷,都没有动摇他追寻目标的决心,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接近理想的彼岸。他的书法造诣一步步提升。他慢慢发现自己对待艰苦生活的态度变得平和许多。日子虽苦,但总有一种力量支撑着自己,回忆起那段蹉跎岁月,姥爷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姥爷的书柜里,我略加翻拣找到的都是元曲、宋词、汉碑拓片、古籍版书等。姥爷的作品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并入编多部书画集。姥爷经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只要保持自由的天性,享受心灵的愉悦,与世无争,就是难能可贵的。”也许这段话现在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但以后我可能会享用一生。

我渐渐发现每次与姥爷的交流,会与他的距离很近,甚至亲密无间。但有时我也会感到与他的距离又很远,其实这段距离便是他走过的这段路,使他总能站在比常人高的角度看世界。

碑林小赋

文/范超

白水圣庙传仓颉造字,半坡遗址示先民镌符。然称道书法,宝库仍是碑林,渊薮仍属墨洞。一千一百年迎多少访碑者,徜徉画卷间,心与上代齐跳跃,俯首皆叹中华精湛技艺;二千三百方迓多少师碑人,沉湎宫殿中,气与古人同呼吸,扬眉尽颂民族壮丽瑰宝。

静观篆书,秦李斯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其后至唐代,小生李阳冰,笔法一破故意,传世《三坟记碑》;默视隶书,汉为正宗,《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外柔内刚《曹全碑》,活泼多姿《仓颉庙》,唐之精英,有梁守谦《御史台精舍碑》,韩择木书《告岳庙文》,李隆基作《石台孝经》,声势赫奕,各有千秋;漫阅草书,隋智永《真草千字文》,踏破铁门槛;唐怀素《小草千字文》,天下称独步;颠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挥笔落纸《肚痛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平天地之心;欣赏楷书,北魏集粹,《鸳鸯七志斋》《皇兴造像碑》,劲挺爽利,舒展得势,体势扁方,谨严绵密,其风传唐,波澜演绎。欧阳询《皇甫诞》,金刚瞋目,力士挥拳;虞世南《孔子庙》,气秀色润,意和笔调;颜真卿《多宝塔》,宽绰开张,拙重浩大;柳公权《玄秘塔》,气势峻朗,严整劲挺;浏览行书,怀仁集羲之《书圣教序》,字里行间蓄兰亭风韵,颜真卿《争座位稿》,追求新意,赵孟頫《游天冠山》,存仿古意。昔日欧阳询研读索靖碑石,今朝爱好者临摹《集王圣教》,目迷情醉指作笔,心旷神怡掌为纸,溯源而上,张弛天地之悠悠,顺流而下,俯仰古今之浩浩,其气之宏伟,力之强烈,神之流溢,真可谓一等手笔,实堪称大师方家。

叹岁月久,碑诉民生疾苦,《明德纪念碑》刻“大顺”“永昌”,记载当时陕西赤地千里,苍生背井颠沛流离,人肉相啖触目惊心;清代《荒岁歌》,贫穷百姓受压迫剥削,民间歌谣录悲惨情形;《平利教案碑》举反帝旗帜,爱国壮举旌表忠烈情怀,自古抵抗侵略,从来拥护和平,嗟朝代远,碑颂中外交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两国文字传扬古今情,中尼合文《陀罗尼经幢》,实证二邦千年友好史;《唐广智三藏碑》,详录印僧旅华经历,谨记密宗传日路线,师承一派,朋交千载,真心相待,诚意共处。更有那先生于右任,嗜旧好古,搜奇览胜,捐汉隶石经,赠魏楷碑志,拳拳心都因子孙共源炎黄,昭昭理皆云陆岛同系祖国,民族文化乃是众心累成,统筹宏图更应合力谱就,异口同声曰:孩儿怎能离娘,游子终须还乡。

精深中华书法,绝世无双,涵泳兴味长,源远昨天涌潮,今日搏浪,明朝帆正扬!举目我赤县,万众同携一腔浩然气,书域内文明,放眼我神州,亿人共圆千秋中国梦,法国外精华,行行重奏佳音,业业频传捷报;人人劲往一处使,个个声从一点发,让诗文回答过去,让历史告诉未来吧!自豪我华夏直立世人美誉之口碑,自信我民族高耸世界强盛之丛林。

篆刻的气象

文/曾强

对于方寸篆刻,总有一种比较奇特的感觉,仿佛是在广袤的田野里踯躅,跳舞,或游走。耗力,不见边际,脚下尘土飞扬,雾眼迷离。而心中的天空就那样灼灼明媚着,白云就那样轻轻游荡着。我就是那把凿刻耕犁石头的白钢刀,刷刷刷地沟通着天地尘世。

这样的比喻明显雄壮英武多了。似乎我眼前就是汉代那不拘一格、奇妙超逸的将军印,也似乎看到“大风起兮云飞扬”中,逆风拔剑扬戟冲锋陷阵的骠骑将军。多潇洒!

堪称学到汉代将军印精髓的,是现代白石翁。刀砍斧劈,木匠出身的齐白石,运刀同样直冲劲利,犹如对待曾经的木头,下刀丝毫不拖泥带水,单凭石粒自然剥脱,印迹就超有汉将军味道,但似乎更多了一种“横扫一切全无敌”的飞扬跋扈和霸气。其他人再学齐白石,往往邯郸学步,形似而寡神,就像别人书法毛泽东的诗词,缺少那种时代的、个人的冲天内在秉气和豪气。

我过去的印象中,绝大多数汉印,同春秋战国田字格白文印一样,是忍隐的,道家式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仿佛旷野踽踽独行的得道高士,表面收敛,内心随意,那种看似的严谨的散漫,散漫之中的严谨,合二为一,深刻地浸淫到印子的骨髓里。拙正,端庄,内涵,大气,开创了一种冲和儒雅的煌煌气象。

看得这方面书多了,如上海古籍书店出版的《篆刻入门》(清孔云白着)、日本小林斗盫着的《中国玺印类编》等才发现,汉代篆刻“皆不出六书,一笔之损益,皆有法度,外貌若拙而无一笔不巧,凡言印者,莫不以汉为宗”。实际上,汉印如同唐朝书法,峰峦叠嶂,各尽天择,奇态迭出,卓有巨观,堪称中国篆刻的巅峰时代。

明清篆刻,无论后世如何吹嘘什么黔山派或浙派、徽派,客观地说,并没有明显超越汉印的特别突出的大观之处。如果值得肯定,其最大的功绩,就是比较全面完备地继承、恢复了汉代各种印信的篆刻风格,并风靡、影响到整个文人圈。从元代文人领袖赵孟頫肇始,并由明朝文彭、何震等一干文人弘扬,将一种普通的印信,钤印于书画作品,使原本相对单调的书画艺术,具有了房屋院落草木花果的综合点缀协调美,雅逸,明艳,趣味,极大地丰富了文人士大夫的心智。

我是不大喜欢当代篆刻风格的。仿佛钢筋水泥框架建筑对土木砖石四合院的颠覆,当代篆刻也流行解构和重塑,用粗简疏快的刀风营造现代的劲利飒爽,用笨拙幼稚的刀法来仿古怀旧。这些颇有忸怩做作感的篆刻,花花哨哨,暂时炫目是可能的,但总缺乏一种栉风沐雨的历史沧桑,缺乏让人过目难忘的品味和思索,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丝轻浮和急功近利。——也许,是我守旧不化,落伍于时代。若干年后,这些或许还会成为当今篆刻时代性的重要标志,让后人研究品说,也未可知吧。

篆刻印一般如邮票大小。历史上记载最大篆刻印的当属清乾隆皇帝玉玺,十三公分见方的样子。新中国建国大印,也只有九公分见方。国印往往一本正经,装饰华贵,卓显一种富丽堂皇和严正威仪。战国时的铜鈢普遍偏小,一公分左右,同春秋战国遍地乱世英豪一样,是一种遗传汉印的克制的卓尔不群。印的大小,似乎与内涵多少不成正比。同样是印,非因玉石金铜材质或雕工,全在印面印风,风雨聚汇,田丰地瘠,其间天壤相差矣!

篆刻的笔法、风格种类很多,如白文、朱文,如古鉨、秦印、汉印、封泥、押印,如铁线篆、鸟鱼虫篆等。孔云白列出的篆体达三十二种之多,如吹露、缨络、悬针、蝌蚪等,颇具工艺美术的装饰性,蔚为大观。

给一个人刻印,好看并不一定是好,我以为必须跟其内在秉气相符。印如其人,这样的印章才应该是可以代表自己的显着标志。如果,千人一面,虽出于名家之手,文(画)不副章,章不应文(画),我以为,为篆刻而篆刻,这样的篆刻,不用也罢!

通常,人们都把篆刻作为书法的附庸。我不以为然。其实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刻刀、印石,以及篆刻内容和效果等,都与书法截然不同。篆刻是不同于书法,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雕刻的另一种综合艺术,它主要借助篆字或象形写意刻写,表达一种标志的、情绪或心态的张扬。这种一般印着红色印泥的旗帜般的张扬,应该说,完全是一种艺术情感的有机宣泄。

古人云印,“有笔法则章法自然而至,其行字之间,最贵有情有气。有情……则血脉相关而舒展自如,得乎自然。有气则字能生动得势……亦觉有神。”因而,我欣赏这样一句话:笔笔惊风雨。

如果手执刻刀,能隐约沟通天地,简意刻琢人生,快意诠释自我,篆刻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必定具有了不凡的艺术气象。

埋在心底的自豪

文/钟玟妍

我平时是不会向别人诉说我的自豪的,可今天我非常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埋在心底的自豪。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引导着我在梦想的路上快乐地行走。我非常爱好和善长艺术类,如舞蹈、绘画、书法等,其中最令我自豪的是书法。

在我读小学一年级的一天,妈妈带我去参加福泉市金谷春雪梨花节。乘着车子来到万亩果园场,眼前的一幕令我大开眼界,“空山新雨后”,花海里,洁白的花朵带着晶莹剔透的露珠竞相开放;梨花丛中,穿着艳丽的一个个小朋友正在表演毛笔和钢笔书法,还伴奏着欢快的《采蘑菇的小姑娘》音乐。那前景令我羡慕极了!我在心中暗暗下决心:我也要练习书法,做个小小书法家。

回到家后,我把心愿一说,爸爸肯定了我的想法。第二天,妈妈送我去跟随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着名书法家冯泽松老师学习书法。开始时,老师教我反复练习写横竖撇捺,然后练习一些简单的字,如:十、土、大、小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苦练,虽然我的中手指磨起了老茧,但书写水平也在小朋友中开始崭露头角了。

不久,市里的小学书法比赛开始报名了,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比赛开始了,我发现参赛者很多,顿时心里紧张万分,心想:“这次惨了,一定输啦!”这时,耳边仿佛响起妈妈的声音:“静下心来,宝贝,你一定会成功!”。我立刻镇定下来,认真书写,出乎意料的是,比赛结果一公布,我竟然获得二等奖。当我走上领奖台时,自豪感满满地充盈着胸膛……

至今,每当一想起这件事,我心中的豪 情便油然而生,仿佛周身有无穷的力量。

翰墨飘香写精神

文/戴益民

一般来说,评价一件书作不外乎书法艺术美学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但更高层次的美学要素是气、神、韵,即情感、格调、意境。如果简要概括吴岚的书法特色,那就是犹如绘画中的工笔画,古朴、精致、典雅、静美。

吴岚书法主要以隶篆面目出现,尤以铁线篆见长。以铁线篆作主体,以隶书作释文和落款的形式居多。他非常注意作品的形式美,从形式上看,有扇形、中堂、斗方、横式、竖式、龙门式等;从色彩上看,用墨有红、蓝、黑等,纸的颜色更是五彩缤纷,为作品平添了几分生机。

初读吴岚作品,第一感觉是他笔下的字,宛如一支威武之师,在列队等待首长的检阅,规划齐整、步调一致、气宇轩昂。如果再近观其笔画,一个个孔武有力,如同仪仗队士兵,训练有素,严整而不死板。再细读其作品,便会有另外一种感觉,有如窈窕淑女,修长而含羞,纯真而甜美,更像深山中的闺秀,无多装饰,淡妆轻抹总相宜。此时此刻,焉能不有“君子好逑”之感?

俗话说,书画同源。品读吴岚的书法,一定会让人联想到工笔画、图案画。工笔画讲究的是精细入微、惟妙惟肖,吴岚的书法线条与工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击节赞叹;图案画讲究的是对称美,而篆书的对称性在吴岚的笔下表现得近乎完美,让人驻足流连。

篆书作为一门古老的书法艺术,从实用的角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仍有相当广阔的挖掘空间。吴岚正是看到这一点,首先从研究古文字学深入挖掘。他既能继承古人,又能顺应时代,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融通的桥梁。一方面他借鉴古代名碑名帖,不断临摹,从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拜访名师,在名家指点下,由近及远,先学湖北篆书名家翟公正,再学清代邓石如、杨孙沂,然后学李阳冰,最后学李斯的小篆以及秦代以前的钟鼎文。在广泛解析古今书法佳作的基础上,做到用笔圆融与刚健相佐,在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他的作品做到了求古而不泥古,既保存了篆书质朴的对称美,又融入了时代的和谐美,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此外,他遍访名山大川,追寻自然之趣。在游历名山大川的同时,他还学习摄影,将那些山崖上的石刻和自然艺术品拍下来,回家认真琢磨,体会其天真烂漫和温柔之美,将这些游历的感悟和自己书写的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铁线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吴岚才情中的灵秀和机敏,艺术感觉的鲜活和敏锐,经过多年的磨砺,渐渐通融于书而有人艺一体的表现。现在,他的铁线篆广受行家好评,如精金美玉,气度恢弘,尤多变化,圆润盘屈,有着鲜活的性灵和翩翩自成一局的灵变,这是他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的重要原因,其作品两次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青年百强榜前百名,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频频获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吴岚在书法的神采和形质方面兼修,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随着时间的推移,欣赏吴岚书法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停下求索的脚步,他毫不懈怠,不断扬弃,不断超越,终有一天,他将成为黄冈乃至荆楚书法领军人物。

家=爸爸+妈妈+我

文/邹建思

瞧,那个在厨房摆弄锅碗瓢盆的人是我妈,那个在阳台上浇花的人是我爸,那个在屋里静静看书的人是我。我们是和谐的一个家庭。

好爸爸

我的爸爸脾气很好,从来都没有骂过我。爸爸的肚子里装的都是一些大道理,男人总是不善于表达,他将对我的爱都深深地藏在行动中。从三年级开始,爸爸每天教我练书法,我非常好动,对书法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让我每天都练一整张纸的书法。我很不满意这个要求,学校给了我沉重的负担,我还要完成爸爸留给我的任务,于是我经常与父母拌嘴吵架,还摆脸色给他们看。对于我这种行为,爸爸并没有对我火冒三丈,而是十分耐心的对我讲道理;他告诫我说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可以取得成功!更让我想不到的是,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每天晚上陪我一起练字,我练一张,他绝对不会练半张。并且,他还和我进行了书法比赛。爸爸的宽容把我感动了,渐渐地,我爱上了书法,一天不练手还痒呢!正是爸爸这份深沉的爱,让我更加努力练字,也明白了父爱的深沉!

好妈妈

妈妈的大道理没有爸爸多,却总是让我醒悟!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失利了,看到成绩我不知所措,垂头丧气地回家了。吃饭的时候,我也无精打采。细心的妈妈发现了我的异常,她告诉我,遇到一点挫折就怯弱畏缩,可不是内心强大的人。我听了妈妈的话,就告诉她事情的原委,她总是安慰我,帮我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她说: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的脚步。不要因为一次的小挫折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只有坚强的人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

听了妈妈的话,我仿佛充满了力量,我开始努力学习,果然,下次测验我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了挫折,我总会想起妈妈的话,鞭策着我挺过难关。

好家风

我家并不是那种不考虑孩子的意见的家庭,每当我家有什么大事儿,我们总会举行一场家庭会议,父母会充分了解我的想法再做决定。这样看来,我也是家里的小当家。

我发现,我们家符合一个公式:家=爸爸+妈妈+我。我们三个人谁也离不开谁,只有我们和睦共处才会成为好爸爸·好妈妈·好家风的三好家庭!

墨香

文/张翀华

我是闻着墨香的味道长大的,对它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墨是有香味的,但它的香不同于春花秋果般芬芳,更不比香水般浓烈。墨的香单纯之极,淡淡的,清雅的,似真似幻般难以触觉,却又真实地存在着。当笔尖轻触纸张,行如流水般滑过的那一瞬间,当全身的精、气、神完全地融入那简单的一笔时,蕴含其间的是回转不绝的自然之韵,心中之魂,浓墨之香。

当我还是孩童时,家里就有了墨香。父亲军人出身,爱兵习武、保家卫国是他的主要功课。至于软硬书法则是他这个铿锵男儿的“侠骨柔肠”。他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拿笔,脑子就没有了时间概念,有时能在桌子上趴一天,一会儿放笔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又自我陶醉,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有时饭时已至,浑然不知,几次母亲差我叫他,都无功而返,直到母亲忍无可忍亲自“登门”,他才极不情愿地放下手中的狼毫笔,走出他的世界。

我每次去叫父亲,就被迎面而来的味道团团围住。我问父亲是什么味道,他两手叉腰,笑了笑,曰“墨香”。时间长了,我也渐渐习惯了这味,开始喜欢这味,在家中跟着父亲写起毛笔字来。一张平铺的纸上,父亲把我拥在怀里,用他那热乎乎的大手抓住我的小手,开启了墨海之航。我那歪歪扭扭的字体,身上、纸边、桌面四溅的墨点,还有些黑糊糊的手印,显得异样的美好和谐。

五年级时,父亲的书法知识已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于是,我去书店购回大量名帖临摹,宣纸上全是由差到好的字体,颜体,柳体,数不胜数。另外,我对书法发展历史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样是写字,晋朝尚韵,唐朝尚楷,宋朝尚意。但是它们都有同一个特点,那就是“结体因时而变,用笔千古不易”。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起了玩心,练字时伙伴在外的欢呼声声声入耳,而我就会用不满的眼神和小动作回报父亲。这时,父亲总会在厉声呵斥后又在母亲的哀求下无奈地点头,轻挥手,我得到了答复,迫不及待地扔下手中的毛笔,在四溅的浓墨中带着墨香奔下楼梯欢呼而去。到了六年级即将要“小升初”的时候,学习压力日渐增大,父亲停止了我的书法练习。考上高中后,我又以各种名义,推脱练习的时间,直到父亲怒不可遏地将“暴栗”砸于我脑才重新开始。没错,就是重新开始,不知是不是因为长时间没练习手生了,写出的字大不如前,我只好再从基本功练习开始。

我静下了心,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练习,窗外的声音对我再也不产生影响。我写到桃花开了,我写到夏麦收了,我写到柿子红了,我写到雪花舞了。我的字写得也有了四季的味道了,有模有样了。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法就是墨迹,人如墨,行如迹。”默默无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保持着自己的本分,行为规规矩矩,就是一种纯正的中国味道。

收徒

文/尹书昊

我有徒弟了!我的这个徒弟可不是一般人呢,她是我亲爱的妈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事情还得从上周六说起。那天下午,妈妈去书法培训班接我回家时,在教室看见她的一个同事在学习书法。回到家后,她就对我说:“昊昊,我也要学书法,你在家教我吧。”爸爸听到后,点点头:“这个想法不错,练习书法对身体康复也有好处。”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我只学了一年多,能行吗?每天放学回家还要做作业,有时间吗?“你写毛笔字的时候,抽出一点时间教我就行,我在旁边自己练。”听妈妈这么说,我点了点头。

第一天,我给妈妈讲解了正确握笔的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妈妈拿笔的姿势有模有样,可写字的时候手老是抖,写出来的字弯弯曲曲,像蚯蚓一样。怎么办呢?爸爸看了,笑了笑说:“别灰心,王献之不是练完了庭院里的18缸水,才成为一代书法名家吗?”

有了爸爸的鼓励,妈妈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每天都坚持练习,把我这个小老师忙得不亦乐乎。“昊昊,你看看妈妈这个字写得怎么样?”每次妈妈一喊我,我就屁颠屁颠地跑过去。一周过去了,虽然很累,但看到妈妈的字一天比一天进步,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加油,老妈!

秦腔与书法

文/李泉林

我喜欢秦腔,跟我交往的朋友尽人皆知。说是发烧友,似乎委屈了一些,毕竟写过不少有关秦腔的文章,而且这些年下来,不少秦腔名家,甚至于流派传承人中的大半都与我成了忘年之交。年轻一点的当红名角,也颇有喜欢听我这个外行意见者。因此,白蹭了不少的戏票,西安有名的戏剧场子没少去过。偶尔也能跟着弦索吼上那么有限的几段,如若粉饰一下,夸张为票友,亦还勉强。但绝没有过粉墨登场的辉煌,最多不过是茶话会或联欢会上,被人生拉硬拽地推至台上。可见,谓之为发烧友,其实也实至名归。但是我家的电视,只要秦腔的时段,几乎被我蛮横地霸占着,就连刁蛮的丫头也只有瞪眼忍着的份儿。

喜欢秦腔其实和喜欢酸同出一理,老醋老浆水咥着特过瘾,新折子新段子反而并不稀罕。我丫头于是吐槽道:“但凡有戏你就白天看晚上听,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段,你说说有啥好看的?”我给不出答案,我莫名地困惑郁闷外加理屈词穷。“秦之声”中八成以上的唱段,其唱词我皆烂熟于心,旋律我均耳熟能详。可是我还要一遍一遍地听啊听。多少次我妄图摸索到灵魂深处镶嵌的那根魔咒一般的隐线,后来终于开悟,这根隐线神秘地埋藏在我儿时。我老家祖辈盘桓在戏窝子里,过年的时候,一个村子会同时请来两家剧团在相距不到一里地安营扎寨,耍二杆子唱对台,明火执仗地叫板。最不靠谱的,莫过于掀翻天盖唱通宵。苍天呀大地呀,那声浪喧嚣的锣鼓家伙丝竹管弦一直折腾得夜不像个夜。我的祖辈们疲惫地安逸着,仿佛非得如此才算是过着大年。生于斯长于斯,你不爱戏几乎没有可能。外部因素尚在其次,我清点了一下我家族里操此业者人数,大约粉墨登台甚或红极一时者凡5人。我二爸唱老旦,那种扭捏,比女同志还妇道。我四爸工了大花脸,戏台上的包文拯、王彦章、徐彦召、郭子仪,大凡气宇轩昂之英雄范,一律地被他承包,再承包。我姑姑正宗地道的青衣,上过省台的电视,最拿手当然是王宝钏、王春娥。我两个堂姐活脱脱一对古代佳人才子,一位清丽婉约,胜过战国西施;一位超逸洒脱堪比潘安当世。看看,我就从小耳蜗子被这些音音灌了复灌,容不得一丁点杂质。其实我难舍的旧梦,一直就是有朝一日,峨冠博带地粉墨一回。

我没有成为我们家族第六位艺人,完全怪我的娘亲。她在大队剧团团长找到我家,企图赚我入伙时,眼睛把一面土墙上贴满的我的奖状瞄了又瞄,瞅了再瞅。那目光完全是农人在收获的季节,品着烟杆子陶醉地看着金黄麦浪,然后,母亲揽我于怀,仿佛怀抱着待价而沽的宝贝。后来我分析,那位在《杀狗劝妻》里眼窝点着眼角屎的团长,之所以企图赚我入团,恐怕与我在溜光的麦场夜里纳凉时,一个人偷偷吼了几段有关。那个时候,母亲只是淡淡浅浅地笑,那笑如水一样淹没了团长再三勉强的堤坝,也硬生生粉碎了我桃花一样鲜美的秦腔梦。

花开两朵,再表一支。我爱上书法是机缘巧合,冥冥中早为天定,我心甘情愿地成为了书法的苦行僧。这些年的双休日几乎毫不例外地献身书法。原本简单地认为书法就是写字,一头撞了进来,始知其间深奥辽阔,穷极一生,难味真谛之一二。是人磨墨,何尝不是墨磨人。人与书俱老,最悲壮最酸楚的地方,其实就在个“老”字。

喜欢了秦腔也就罢了,却又和书法纠缠不清。纠缠着书法已是苦命,却每每被秦腔的孤魂游戏牵绊。因了这两个营生,活活割断了其他的情趣。有一天我在碑帖上看到了舞蹈着的秦腔人物,于是恍然大悟,这二孽障貌似无干,其实乃是一个艺术的两种表达形式。我尝在秦腔之中找书法,于是就找到了书法里的各色行当。而于书法处找秦腔,秦腔里便不乏声音的游丝连带,也颇多涨墨枯笔。颜真卿的《祭侄稿》,风雨雷电,呼天抢地,其实就是落于纸上的《黑虎坐台》。张旭的《自叙帖》,风驰电掣于满卷上的风流,实在和素缟白练疾驰飘荡在舞台上的《鬼怨》异曲同工。秦腔实在是放大的书法,书法乃是落纸的秦腔。在秦腔中悟书法,毫端便生动着生丑净旦。在书法中听秦腔,唱腔里就满蓄着魏晋的风神古韵。

曾经为壁上一幅长轴的不尽如人意而黯然神伤,仰卧于榻上竟至睡去。朦胧处便梦见所书之字,一个个自腕下飞出,或如群燕远翔而去,有的幻作大鹏盘桓苍穹。待及细观,分明是一台戏曲人物,生动在祥云之上。觉醒之后,满腹的惆怅,怅然若失如衰草连天的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