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节气的散文

2023/02/15经典文章

关于节气的散文(精选11篇)

谁把节气吟成诗

文/暗香

恍惚间,已是大寒,也就是年关已近。打开微信,关于大寒的文解、图片、诗文真是不少,一一看过,受益匪浅。谓之: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我是知道的。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每到大寒季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春节就要到了。还真是的,街上车水马龙,大小店铺、超市人头攒动,都在买衣服、置办年货,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

《授时考通。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之大寒。”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中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在河上溜冰已是很遥远的事情了,现在,大多河都没有水了,哪有冰可溜。哦,海臧湖里是有些冰,可以去溜,只是不能确定中间冻结实了没有。黄河水流不断,是有名的大河,前几天我去看了,水浅得很,河床大部分露出来了,连一点冰碴都没有,别指望到黄河上去溜冰了吧。

我从小就把二十四节气歌背的滚瓜烂熟的,也知道“小寒大寒,冻死老汉”、“小寒大寒,杀猪过年”的民谚,也经受过小寒大寒冻掉下巴的厉害。杀猪过年的喜悦也记忆犹新,直径一两米的大铁锅烧开水烫猪毛,两条板凳支起一块门板就是刮猪毛的案子,我们一群小孩子围在又骚又臭的案子旁赶也赶不走,眼巴巴瞅着大白条的猪开膛破肚,然后赏赐一个猪尿泡才边吹边欢天喜地离开了。记得那个猪尿泡很耐吹,不像气球容易破。什么一候、二候、三候真是不知道,好像老师也没讲过。

近些年,屡屡出现暖冬,特别是今年,小雪、大雪、冬至都不见下过雪。前几年,每到冬至,大雪必至。到了黄昏,各个店铺前和小区里用蜂窝煤垒起高高的火堆。走在雪地里,远远看到一团一团蹿起的红红的火苗,心里暖暖的,人也不觉得冷了。总是磨磨蹭蹭不回家,从这条街溜达到那条街,来来回回地欣赏火堆映照下的玉树琼枝,一派喜庆气。再加入围着火堆转圈的人们左三圈右三圈转一转,嬉笑着一蹦三跳往回走。浑身轻松爽利,飘飘然回家吃饺子。

农村里在冬至也会点一个很大的柴火堆,全村男女老少都出来转火堆,意思是祛病消灾。然后去河里砸些大块的冰用架子车拉到农田地里垒起来,以示对土地的敬畏和祭奠,期望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现在有谁来做这件事呢?

今年因为治理环境污染,禁止烧煤了。冬至那天没有下雪,也不见一个火堆,气氛黯淡了许多,城市乡村变得萧瑟了许多。好像把一种喜庆的气氛藏起来久了,藏丢了,到处灰头土脸的。

最不能忍受的是大雪前三五天吧,也就是元旦前后,气温居然升至十二三度。穿着厚厚的冬装走在街上热得难受,也十分疲倦。来去匆匆的人们面无表情,走路的姿势毫无做派,个个东倒西歪,昏昏欲睡的样子。也有个别老年人提着小马扎在广场上晒够了,边走边嘀咕,作怪呀,这气候……摇着头走远了。

我是这高温天气的受害者,室外十几度,室内有暖气,稍一走动就出汗,等身上汗一干就开始头痛脑热,隔三差五吃药打针,只有叫苦连天了。可花盆里的花们好像久寒逢春了,舒展开枝叶狠狠地长了一截。桔子树长高了一寸,新抽出的嫩叶脆生生地闪着亮光,新旧叶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棠不仅长了几片新叶子,还开了一串粉嘟嘟的花,一串花柔柔地垂下来,娇嫩无力的样子真是惹人怜爱。赏花的时候不由地想起了苏东坡取笑好友张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哈哈,就那娇嫩的样儿,禁得住压吗?还有文竹也匆匆地抽出了几根细长的绿茎,它们可真是给点温度就灿烂啊。

我就天天盼着下雪,总是抱怨该冷的时候不冷,啥天气么?可天偏偏不随人愿。

快到大寒了,突然天气预报甘肃最凶残的大降温来了!大寒前后河西各地降温至零下十五到零下二十一度不等,不是酷寒结束了吗?年关了,杀出个大降温,逆袭。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黄庭坚曾赞美山矾花:“高节亭边竹已空,山矾独自倚春风。二三名士开颜笑,把断花光水不通。”山矾花又名郑花、芸香,系山矾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瑞香、山矾没有的。我花盆里养的君子兰一派气定神闲的样子,数次扒开叶子看,哪里有花蕾的影子?不知到雨水还能不能开一两朵花呢?如果能开一两朵也好,虽然迟了,让我欣喜一番,也不枉我天天侍弄它们。还有韭兰也不见个花骨朵,啥时才能开出一盆素雅清淡的小花呢?等吧。

最让我心疼的是香水茉莉,它是去年七月底从网上购来的,正是高温时节,等我收到包裹打开一看,两株两尺高的花苗已经枯萎了,我又不忍心立刻把它们扔进垃圾箱,顺手丢进水盆里。不想过了两天,其中一颗居然叶子挺拔活过来了,我把它小心地栽到一个花盆里,浇足水,精心服侍,热了端到凉处,冷了挪到热处,每天观察它有什么变化。

过了十几天,原来的叶子都掉光了,我惊喜地发现枝上长出了小米粒大小的芽苞。一个月后,新叶子又长了许多。这盆茉莉叶子不很绿,黄丝丝的,久病初愈的样子。我总不敢怠慢,呵护有加。

到了十一月份,茉莉长出许多小花苞,我期待着它开花,等它开花了,看看花朵是白色的还是紫色的,香味浓不浓。香水茉莉这个名字就很诱人,我会为它写一首绝句或者填一阕词,词牌还没想好。

今天是大寒,我市天气零下一度至零下十二度,真的降温了。我再去看那盆香水茉莉,花苞的颜色由绿变黑了。我的香水茉莉就这样夭折了。

也罢,我已了无心思,没了诗情。就与大雪私奔到时光深处吧,可望眼欲穿不见雪,独钓寒江雪也不能了。这里是西北偏西,没有江,更是今夜无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有的。煮一壶玫瑰蜂蜜茶,展卷,静思,也好。

从明天开始,一天天走向立春,春天的脚步近了,人间四月天就在眼前。

冬至

文/林黛

时间过得飞快,真的像一匹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不知不觉间,小雪、大雪过后,就是冬至了。这以后啊,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也渐渐回升,节气循环,周而复始,所以,冬至也算是一个吉日呢。

生活在黄海之滨的苏北平原,岁岁年年冬至来临时,我几乎没有过刻骨铭心的感触。或许这里曾经是穷困的渊薮,古老的礼节未能扎下深深的根;或许善良的人们为了生计,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节气所具备的内涵。《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这天,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人们以各种方式庆贺冬至。譬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在我的记忆里,我童年时的家乡就像一个面黄肌瘦的妇人,没有丰腴的身段和青黄黼黻之观,却多了几分萧瑟和委顿。尤其是冬天,除了瑟瑟的西北风吹得正紧,人们也只有闭门围着铜炉打哈哈。不过,冬至总要有所安排的。古时的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家则要祭祀已故的列祖列宗。

如此说来,冬至是我们儿时向往的节日了。因为要祭拜先祖,会向仙逝的先人呈献丰盛的美食,我们也就有了难得的鱼肉,毕竟是活人口惠而实至。这顿午餐的油水可足了,以至我早晨上学时都迈着兴奋的步伐,甚或课堂上都能意会到家中丰美的菜蔬,喜不自禁地流下欲滴的垂涎,放学回家自是手舞足蹈。

这样的日子真好!虽然我从没把冬至当作严肃的话题来敬畏,但我有了那么开心的一天。记住冬至,就是从记住打牙祭开始的。而现在呢?饕餮美味佳肴已是过去式,不知还能不能让冬至永存心间。对于忙忙碌碌的我或他人来说,礼仪似乎不再重要,那种《晋书》上记载的“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的场面,早已是美好的传说,久则久矣!今天的人们正关乎功名利禄,以及说不清、道不明,此一时、彼一时的风花雪月。不过,有想法总是好的。不管是否切合实际,遇上冬至节气,这一天总是阳刚的。阳光照耀晦暗的大地,紫气升腾,安身静体,实乃上天赐予的福气。

不必太在意,不必多忘怀,冬至日的到来,让冬天有了豪迈的气概。枯黄的草木已预感到勃勃生机,风吹过来,挺一挺,昂起头,给苏北平原抹上了一片苍凉。走在冬至的路上,最易分辨人影了。女人们裹着头巾背着风,小孩和老人的脚步有点蹒跚,男人们则像移动的大树勇往直前。田野上行人不太多,只有麦子们在不声不响地修身养性。这时,“攸”地一只慌张的野兔从墒沟里窜出来,慌不择路,只顾朝前冲,以至渐渐变成一个点,消失在远方……

若有一场细雨,冬至会变得更为凄冷。淅淅沥沥的雨,耐着性子下。湿冷的空气浸入骨子里,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门的,就守在屋子里,操持中午的祭祀大餐。这一天也只有这个指望了,让仙界的人们快乐一回,家家门前纸灰缭绕,黑蝴蝶翩翩起舞,冬至日就在人们虔诚的祈祷声和三叩九拜中,漫随袅袅烟灰缥缈而去,不留下一点痕迹,而寒冷却在大地上潜伏下来,撵都撵不走。

当然,也可能有一场冬雪在冬至降临人间,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这是好事。漫天遍野的雪,让孩子们欢欣。他们堆起雪人,与雪娃娃共舞,多么明媚的童话世界啊!村庄、小河、田野、树木……玉砌银装,像是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这时,你反而不会觉得冷,在老屋里围着炭炉。旺旺的炭火,燃烧着四季之末的激情,释放出别样的暖,融融的,悠悠的,静静的,渗透到内心深处。这份温暖会一直留存,慢慢酿出年的味道。

冬至的到来,离腊月也近了,总要思念远方的人。出门在外,也要想家的。“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亲情,拳拳的友情,甜甜的爱情,化也化不开。也许,冬至的飘雪在窗前飞舞时,一树梅花悄然绽放,正报送春的消息!

节气

文/清河鱼

我留心观察过几个节气。

一个是霜降。在头一天,丝瓜、豆荚、茄子、辣椒的叶子还是汁水汪汪的,虽然有蛀虫和卷边,它还是在呼吸着的生命,在日光下,沉静地等待有雾的夜。

第二日,那些藤蔓、枝柄上举着的叶子就蔫耷了,挂着一层雾水。如果天冷,雾水结成白霜,毛茸茸的。吊着的瓜果饱满的气神凝冻住,太阳一晒,化成脓水,包在薄薄的皮里,绿变成白、紫变成褐、红变成土黄或者霉黑。此后再没有青鲜的蔬菜吃。但在变霉前,及时采摘,它们可以炮制成酱瓜和干菜,能葆有鲜味,并且劲道,滋味很深永。

豆荚有芸豆和眉豆。我家种的眉豆是姥娘留的种子,豆粒饱满,豆荚紫红,像一把玛瑙月牙梳。豆荚藤长得旺盛粗大,缠绕着,拥抱着,争先恐后地往高处爬,生命顽强到能一伸触角够着太阳,一把把太阳卷进怀里。但是它结荚晚,非到天气转寒不开花。而一结荚,又快霜降了。

别的豆能吃几批,红眉豆仅能吃上一回。有时还没长成,天上就降下浓雾霜粒,只能把它当作凌霄花一样的花藤去观赏。

茄子不只吃茄果。把枝杆的皮拿石头砸开裂,剥下来,切碎,蒸熟,拌蒜泥,是一种难得的美味。

霜降后天上没有云,蓝得干干净净;田地里立着一小块一小块的大白菜,等待着立冬。

另一个是夏至。天明亮得早,人还没睡足觉,麻雀叽叽喳喳就把日头叫起来了。

本该是傍晚打水,一早就从井里提上两筲,哗哗的泼洒一遍院子、门巷。看看天,天广到多了一倍,人一下就变小了,小到人迈动双腿,着地都不出声。

太阳真像是被钉到头顶了,一动不动。看看脚下,影子小到双脚能踩住。

吃西瓜,吃西瓜。半个大西瓜吸溜进肚,不解一点渴。再打一筲水,哗哗哗哗连洗带泼冲回头脸,才爽快了。铺草凉席在柳荫下午睡,胳膊、腿脚睡到各自能伸到一边的天边地沿。而天和地在较量一样,一个长一个也跟着长,不让太阳稍动。

傍晚天空聚起云。云是红彤彤的,像一块一块木炭,放在太阳边上,熊熊燃烧。半河河水都被煮红了。

绕村庄走一遭,炭火依然红光照脸,晃得眼睁不开。到田间走一趟,天还是明亮的,像走在光的盒子里。东看看、西看看,南走走、北走走,走回家,天光毫不减弱,时间如同静止。

吃了晚饭,摇着蒲扇歇了一回,西天一片天才忽闪一下暗下去,像屋顶掉下一片瓦,咚咣一声响。鸟雀也都歇了。

这是一年中日照最长的一天,《诗经》里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地久天长。

还有一个是立春。春是一年的节日,因为在这之前天寒风烈地冻冰彻。人的双手揣着,燕子巢里没有燕子,树梢光秃秃的,专等春天的到来,人去劳动,燕子飞来,杨柳吐翠。

很神奇的一刻,在冬和春交替转换间,万物就由酣眠沉睡而眨眼醒来,明亮,有一丝温润,如少年的心被爱的手指叩响。

笨重的双脚一跳就飞起来,脑子变得很灵,也在蕴育叶芽。

在村庄里有土地崇拜,信仰春神。一早,鸡鸣之前,先在院子里用草木灰画几个规矩的圆圈,比作粮仓粮囤,兆示新的一年种谷收谷,点豆得豆,五谷丰登,仓满囤圆。

这个风俗叫打春囤,是个细致灵巧活。每个囤里还要放上相应的粮食,比如麦囤放一把小麦,玉米囤放一把玉米,在圆圈中心,用一块砖压住。最好压实,不被鸡鹅啄吃。

颗粒归仓,连年有余。

田地里尚覆盖着一场雪,偶尔有野兔一蹦一跳从一块麦田跑向另一块麦田。路边的山喳喳(山喜鹊)叫声响亮,像蓝天上晴朗的光。

北风吹得很劲,跑在雪地里可以放风筝。有时天暖的像是一步跨进了三月,心里一阵欣喜,打开窗,仿佛能看到满院花开。

屋子里生着炉火。若有心情,可以在瓷盘里盛上水,养水仙花一样栽上一瓣一瓣大蒜,看它发芽、长成青黄的蒜苗,鲜鲜嫩嫩的。那是春天到来的第一口呼吸。

雨水

文/米丽宏

元宵节过后,年味漂光;心思,一丝不落回归正常。默默做着事,忽地想起,新年的第二个节令,雨水,马上也要到了。

心就润起来,软起来,明净起来,活泛起来。雨水节气这15天,我们将把“七九”过完,穿越“八九”,走到“九九”第二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正是一段蛊惑人心的时光。

乡间有一个关于雨水的谚语: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可雨水节气,能不能见到雨,真不是我们能做得了主的。雨水落雨,是天作之合,是老天馈赠人间的一片美意。

我听过一段弦子弹唱:春打六九头,春雨贵如油,春山春水春杨柳,春草池塘卧春牛。那弦子宗宗铮铮,那一个个春字如大珠小珠,间错蹦出,像雨打芭蕉的节奏,真真迷人。而真实的雨水节令,山水杨柳草塘老牛,都还春意惺忪,像淡墨略扫的山水画,萧然,孤清,一片淡静。

不过,整整一冬没见过的春雨,这一天,你抬眼便能看到。台历上有加黑的“雨水”,手机日历上有变彩的“雨水”。嘿,雨先落在日历里,这是老祖宗的智慧。见了这俩湿漉漉的汉字,心里会氤氲一帘小雨、萌生一地春草的吧。

我也见过雨水在雨水的节气里落下来,不紧不慢,像云飘走,像鸟鸣涧,像农事步步推进。

我老家冀南太行山区,雨水节气的雨,基本是新年第一场雨。那个雨水日,我和妹妹回家看父亲。几个人坐在雨幕下的老屋闲聊。母亲,在头年腊月逝去,这座石头墙、石头铺地的老院落,只剩下父亲转来转去形影相吊。老房子给雨浸出久远的旧味;雨润柴垛,淅淅唰唰,像在替我们翻检有关母亲的柔软记忆。

我们俩劝老父亲,搬出去,跟我们姊妹仨轮流住。农忙时,可以回来帮忙;闲时,就在街上游走游走,坐在老年人堆里,扯扯闲篇儿。

父亲,先是沉默着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末了,一句话打住:“一个词叫做干活,为啥叫干活?干着,就是活着。不干光歇着,还不把人歇得散了架?”

父亲拒绝了我们,仍住在老房子里。他在老屋里,抽烟,喝茶,回忆,蹲着吃饭,睡很少的觉,筹谋一场又一场的农事。

雨水,是他农耕大戏开场之前,一个短暂的弄调拨弦。雨水过后,他从暗淡的老屋走出来;雕像般沉默的人,有了声音,有了活泛的表情,有了苍老但依然有劲道的动作。他走向田野,菜园,走向给人家垒房砌屋的工地,耕耘,播种,栽秧,收获,打工,一年年,又是五年。身体佝偻了,步子迟缓了,依旧不歇。

我们担心着他的衣食日常,又欢喜着他在老房子和土地上的惬意。也许,给他更好的生活,并不是为他制造繁华,或将他连根拔起,移植到一个新地儿;而是,允许他生活在自己的秩序里。

雨水里,有雨,惊蛰里,响雷,大雪小雪,大寒小寒,让他按照自己的思维与习惯,一步步踩稳二十四节气。

今年春节回家省亲,跟着父亲到村外走了走。路过我家菜园子,父亲说:你看,脚底下都软了,雨水快到了,那点草木灰该找个车拉来了。

我答应着,却望向山根儿那窝老泉蜿蜒伸出的水流,它跟西山流出的汦河混合起来,形成几米宽的水面,静静流淌着。一只白鹅领着一群鸭,在河里排着队游泳。阳光亮晶晶,鸭们将长脖子扎进水里,不知在寻找什么。有一只,将头弯在翅膀下面,久久地,好似睡着了,在水波上缓慢漂流。

雨水节气,到了;是春天了。

好雨知时节

文/梁德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红火热闹的春节刚过,“雨水”这两个湿漉漉的汉字也紧赶慢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此时,春天正在萌动,虽然北方仍是春寒料峭的感觉,但南方已是阳光灿烂,繁花似锦,千红万紫,春意盎然,满眼都是秀美风景。

关于雨水,我们的古人是这样记载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逸周书》中也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的记载。事实上,当太阳黄经达330度时,雨水就会在每年的公历2月18-20日准时来到,此时,人们的感受非常明显: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这段时间取名为雨水,无疑是十分准确而形象的。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时节,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后气温大致可升至零度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而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百花盛放,此时嫁接果木,植树造林,也正是时候。

古人十分重视雨水这个节气,创造出许多有关雨水的谚语,如根据雨雪来预测后期天气的,有“雨水有雨百日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等,到今天仍然适用。还有根据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还有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等。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还与农事息息相关,会对作物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农民们根据天气特点,在雨水期间对小麦等进行除草和施肥,清沟埋墒,为排水防渍做好准备,用辛勤的劳动赢得将来的好收成。

古代诗人们喜欢“雨水”这个词,于是,流传下来的有关雨水的诗词也特别多,如陆游的“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已成为千古名句。而齐己的“城里无闲处,却寻城外行。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活画出一幅诗人寻春图。王冕的“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湿气连山暗,孤梅近竹低”,对节气特点的描写十分贴切而形象。对现代人来说,春天的雨水总是温暖而多情的,春雨滋润出无数红男绿女的痴情爱恋,让爱情种子生根发芽。萧萧春雨伴随冰雪融化、春风拂面、阳光温和的日子,正向满怀希望的人们走来。

在春雨淅沥的季节,让我们共同迎接灿烂春光的到来。

冬至温情

文/魏益君

冬至,一个寒冬里的节气,一个给我温情,给我甜蜜,引我遐思的节气。啊,冬至,我儿时的美好欢愉哟!

记忆里,每到冬至节气,北方的农村便进入天寒地冻的季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开始懒散下来。那时乡下的文化生活贫乏,除了每天听小广播,就是隔很长时间看场电影,自娱自乐便成了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们热衷的事。冬至是“交九”的第一天,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我们几个小伙伴总是找一堵向阳的墙,靠着墙面玩“挤油”游戏,边做口中边唱着儿歌:“挤挤油,挤出汗,身上像穿火龙丹”。在那寒冷的冬天里,我们玩的畅快淋漓,真的挤出了一身汗,一轮被冻得发抖的太阳好像也被我们挤暖了,将温柔的暖意洒向人间。

河里的水开始结了厚厚的冰,已经能承受人的体重,冰上游戏更是我们的最爱。手中执一个鞭儿,在冰面上抽打着彩色的陀螺,旋转出多彩的弧线。正惬意玩耍间,岸上传来母亲长长的喊声,那是母亲在喊我们回家吃“冬至饺”。

冬至这天吃饺子是家乡的风俗,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肉馅的饺子只有很少的人家才能吃到,一般人家就只能吃上素菜馅的饺子。我家那时穷,虽然吃不上肉馅饺子,但母亲总能调制出美味可口的饺子馅来。包饺子的面也是两块面,一块是白面,一块是掺了高粱和大豆的杂面,白面是给爷爷奶奶和最小的弟弟妹妹吃的,父母、姐姐和我吃杂面水饺。

下饺子前,我要到生产队的牛棚里去喊喂牲口的爷爷回家吃饭。爷爷那天也特忙,他给棚圈里的牛、驴子在饲料里掺杂了豆饼,那些牲口吃起来就特带劲。爷爷总说,冬至把牲口喂好了,开春犁地才拉的快。是啊,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人们已开始算计下一个季节的农事了。

我和爷爷回到家,热气腾腾的饺子已经出锅了,虽然是两种水饺,但吃的却很香甜,很融洽。爷爷奶奶时不时就把自己碗里的白面水饺夹给我几个,父母就说:“爷爷奶奶年岁大了,你吃好东西的时候还长着呢,还回去吧。”爷爷奶奶就装着很生气的样子,我也就只好吃了几个,老人高兴,全家高兴。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吃过“冬至饺”,人们就开始熬冬了。冬至已至,新春不远,前方的春天在牵引着人们的目光,诱惑着农家对来年的新的希望和祈盼。

而今,每到冬至节气,我总是要回趟乡下,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冬至的感觉,也才能找回儿时那些逝去的美好……

四月谷雨天

文/王永清

转眼谷雨就要到了。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谷雨”的章节里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其含意是谷雨节气后,雨水增多,有雨生百谷之意。

“雨生百谷”,谷雨的“雨”是喜雨,是滋养万物的雨。曼妙清新的春雨,宛如一阙词,清凉透明,润物无声。在春雨的滋润下,大自然的一切都变得鲜活灵动了起来,麦苗绿油油,翻卷着碧浪。蔬菜水灵灵,舒腰展体往上猛长。竹笋露出了鲜嫩的笋尖儿……远远近近的花草、树林,鹅黄淡绿,浓淡相宜。春雨为生命添加了无穷的光泽与亮色。

谷雨时节的春光,极尽妖娆。各种花儿渐次开放。玉兰花,灵动如白鸽,振翅欲飞。琼花花大如盆,风姿绰约。路旁的迎春、紫堇,南天竹、连翘也开始含苞怒放了,花儿前仆后继张扬着美丽,枯萎的才掉下,新的骨朵又打开了。漫山遍野闹红弄绿,蜂舞蝶绕,莺歌燕语,只为了把这个锦绣春天演绎到极致。

自古以来,谷雨就是一个繁忙的季节。“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姚鼐聊聊数语,就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耕图。乡村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有的把犁挥鞭,吆喝牛儿犁地;有的埋头弓腰,移苗插秧;有的浇水施肥,加强春管春种……一颗颗种子被农人虔诚地植入土地,等待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从种到收,从春到秋,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顺理成章地走下去。

对于喜爱吃茶的朋友来说,谷雨时节又有口福了。因为,可以喝到谷雨茶了。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古色古香的茶铺里,已有新茶在卖。一杯谷雨茶在手,看茶叶在水中载沉载浮,玲珑剔透,像潭中藻荇,汤色嫩绿澄清,温润如玉。慢慢品一口,丝丝甘甜,回味无穷。享受着浓浓的香茶和美好的时光,很有一番幸福的味道。

谷雨是春天最后的乐章,更是一长串从田野上长出的诗。在布谷鸟的声声呼唤中,在人们“走谷雨”“吃香椿”的时候,夏天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换季

文/叶晓燕

年少时,我是极不喜欢夏的,换季的苦恼总要在这时节复发。年岁渐长,经了事,便晓得愁苦也是枉然,万物生发自有时,顺势而行,才能在方寸之间留有一份不足为人道的自得。

喧嚣一季的春,终是过去了。

古人真是有些经天纬地的大智慧,二十四个节气满满当当地将一年分割得刚刚好。农人无须多想,只用掐着时令下田就好。

春为四季之首,万物生长之初,疏忽不得,怠慢不得,稍有差池,便要浇灭一年吃穿用度的希望。单从节气的取名,也能体察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春的六个节气名,总暗含些细腻的心思。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短短十二字,却如丰子恺的漫画,生动洗练地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春耕图。从立春开始,一个“立”字,如正在擦拭闲置一冬的农具的汉子,坚毅沉默,却从无形中散发一股子迫人的压力。历经几场绵密春雨后,沉寂多日的土地开始松动,渐放出活的气息。终于,春神驾着战车隆隆驶过天际,但见他羽衣广袖地随意一挥,数道惊雷便平地斩落,沉睡一冬的万物打着哈欠,捋捋头须,衣冠楚楚地纷纷觐见。惊蛰,惊蛰,轻雷隐隐,龙蛇出,草木舒,丁壮俱在野,场圃从此开。这般不抬头地忙碌一旬,停停走走,已过了春分。大概是定节气时雨量过于丰沛,清明,不仅名字含水,细细读来,似乎也夹杂了些湿漉漉的愁绪。先人的坟冢便在那松柏苍苍处,祭祖,并不是单纯的祭鬼神,而是古人长期与生活抗争中萌发的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一副香烛,一打纸钱,一掬泪水,又涵盖了多少奔波劳碌的辛酸无奈。这情绪平日隐忍难言,但老祖宗是至亲之人,在他们坟头我们都成了豆大的孩童。受了委屈,在老祖宗面前哭上一哭,有什么不妥呢。可伤心是暂时的,生活总要继续,这种悲天悯人的消沉会在谷雨之前迅速消散,只有那不事生产的小儿女,语慢歌缓,轻裘缓带,马蹄间踏起杨花纷如雪。陌道两侧,新移的秧苗在雨水的浸润下英姿勃发,牧童短笛,子规声声,途经的书生有感而发,狼毫轻蘸,可又挥就一曲千古绝唱。

然而,这般喧闹的春,却终是落幕了。打从立夏那日,扑面的风便挟了丝专属于夏的暴烈。夏是什么?是酷暑三伏,间杂瓢泼暴雨,蚊蝇肆虐,蛙蝉鼓噪。世间万物,都在骄阳烘烤下沾染上莫名的亢奋。若想片刻安宁,唯有月上中天,蒸腾一日的暑气消散,流萤轻舞,万籁俱寂,稻麦无声地拔节,风清、云舒、月朗、星稀,也唯有这时,桀骜不驯的夏才难得显露些许温柔,甚至犹如新嫁娘般的羞涩。可再怎么美好,也仅仅留驻于夏夜。日出时分,再度骄阳似火,前夜柔情荡然无存,宛如一位不讲道理的泼妇,再怎么也让人喜欢不得。

年少时,我是极不喜欢夏的,换季的苦恼总要在这时节复发。年岁渐长,经了事,便晓得愁苦也是枉然,万物生发自有时,顺势而行,才能在方寸之间留有一份不足为人道的自得。

春有春的好,百花齐放,莺燕缭绕,你只需抓紧时节勤奋耕种,便能长出满眼的绿油油的希望。可春终要远去,人生,也并非永远那般饱满丰润,一望坦途。总有些事,有些难处,将人囚困其间,好比夏日的炎炎暑气,好比在夜间森林里迷路。

可不管你怎么急,春总要过去。

所以,要静,要等,等到春天过去,芳华落尽,如稻麦般经受过了夏日骄阳暴雨的轮番洗礼,才会从容,才会坦然,才会站在夜凉如水的夏夜里微微一笑,想起一路走来的历历往事,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和感动,以及大起大落后的豁达和笃定,交织在一起,才能汇成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力量,才会有继续前行的勇气。而此刻,路的尽头,已隐约可见风姿摇曳的累累秋实。

如此,便不虚此行,不枉此生。

被遗忘的谷雨

文/谯徵

“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近些日子,“谷雨”一词连续不断地在我脑海中闪过。谷雨来得迟,是春季末尾的节气。此时,花事正盛,就连蜂蝶也流连于春光,遗忘回巢的时间。

往年,每到谷雨时节,父亲总要到麦田里散步,与其说散步,倒不如说是满足寥寥的虚荣心。其时,小麦处于孕穗期,一棵棵挺着“大肚子”,享受着和煦的春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安静地等待着“分娩期”的来临。和众多农民一样,父亲悉心照顾着这片麦田,像是料理一位临产的妇女,心底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毕竟小麦的确是家里一笔可观的收入。

自出生于农民家庭,我就耳濡目染不少有关“谷雨”的谚语,最熟络的莫过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是种瓜的好时候,我们一家三口通常会齐上阵。我抡起锄头,每隔半米左右的距离刨一个坑,母亲将瓜苗放置坑中,父亲则负责培土,一家人分工合作,其乐融融,偶尔聊些家长里短,欢笑声不时飘荡在田野之中。

谷雨前后,香椿是造物主赐予我们最可口的美味。这个季节的香椿,刚刚吐露出新鲜的嫩芽,紫红色的叶子中夹杂着一丝嫩绿,散发着独特的清香气息。自我记事起,老家的院子里就有一棵香椿树,祖母是位“美食家”,每到谷雨季,就令我爬上树采摘新鲜的香椿,为家人做一餐可口的蒸菜。

现在的谷雨于我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气,它蕴含着儿时点点滴滴的美好回忆。而这一切,恍如昨日,如今却再也够不到,摸不着了。

正如《围城》中所说,“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围城外的人想进去。”父母与我,都不约而同地做了土地的背叛者,他们离开乡村,到一家工厂劳作,我抛弃了乡村,蛰居在城市。从农村到达城市,从宁静抵至喧嚣,我想,我们一家人大抵属于围城之外的人吧……

母亲以前有个习惯,每过一日,都会撕下日历的一页,她一年的光阴似乎也就在撕日历的动作中渐渐流逝……百忙之中,母亲打来电话,询问我的近况,言语间透露着无限的关爱,却没有提到“谷雨”,要知道母亲在乡下的时候,每一个节气她都烂熟于心。我提示她,快到“谷雨”了,她仿佛如梦初醒,随即感慨时光飞逝,又自嘲年纪大了,居然连“谷雨”这么重要的节气都能遗忘。

我想,为了生活,我们都在人生的道路上竭力奔跑,跑得太快,总会丢掉一些东西,正如被母亲遗忘的“谷雨”,不是吗?

蛰分节气俏报春

文/刘绍本

节气不是节日,它是起始于中国古代划分气候变化的名称。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整个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列在十二个月里,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年初春季三个月里,自然包括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唱念起节气口诀,便是:“春雨惊春明谷(天)”。而在仲春时刻,也就是春季当中的阳历三月份,拥有两个节气,它们“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个是惊蛰,一个是春分。

惊 蛰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又称启蛰。每年阳历3月6日前后,今年就在3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诠释说:“(农历)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此前,动物入冬藏潜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此节气,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动物闻声苏醒,称为“惊”。华北,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到了惊蛰节气,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现象,一是桃始华;二是仓庚鸣;三是鹰化为鸠。《吕氏春秋?仲春记》这样描述着。意思是,表现在桃花逐渐开放,黄鹂鸟飞来鸣叫,布谷鸟也在欢唱。代替了霸占冬野上空的鹰隼们。应该说,惊蛰节气,还处在乍寒乍暖之际。早就有“冷惊蛰,暖春风”的俗谚。人们常拿惊蛰的气象景况来预测后期的天气变化,比如惊蛰时的风吧:“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再如,惊蛰的雷鸣也十分引人注意,如当日果真闻到雷声,被认为“主岁丰”,“谷米贱似泥”;若是雷动于未交惊蛰之前,则认为“主岁歉”,有“未蛰先蛰,人吃狗食”之虑了。这在当时缺少科学气象预测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依据物候探测收成的手段。“春雷响,万物长”是不错的,但我国南北幅员辽阔,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南疆在阳历一月底便可闻雷,而北国初雷却要等到四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也许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那么,惊蛰时节,曾有怎样的习俗和讲究呢?

首先是开始春耕农忙活动。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因此这方面的农事谚语大量流传:“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不耕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等等。

其次是开始除虫驱寒活动。惊蛰这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古时的生物物种又比较多,有些病虫缺少有效的防控措施,有些疾病借各种各类虫媒侵入人体,也没有百分之百的特效药。所以即刻开始,就着手驱除毒虫害虫的卫生壮苗活动。这个节气里,人们趁着早晚,手提锣鼓和梆子,敲打吆喝到田间,说是能够赶跑偷咬庄稼的虫鸟,驱逐给人带来病害的坏种。河北作家常书侦,记述过幼时家乡的习俗:“照房梁”,做时口中还要念念有词;“蜈蚣蝎子害人精,照出你来不留情。双脚跺,开水冲,你再害人万不能。”

还有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在惊蛰“万物复苏”、“乍暖还寒”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此时食用些梨果,可生吃,也可蒸熟、烤软,也可榨汁煮水,能够收到顺肝益脾、五脏和平之功效,用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古老的惊蛰节气啊,也许那蛰雷一时还未在空间炸响,但早已在勤奋劳动者的胸膛响彻。散文家苇岸在新千喜之年开始的时候,突发奇想——为悠久的二十四节气造象!于是在自己居住附近的田野上选择一个固定点,在每一个节气日子的上午九点钟,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文字。他在《惊蛰》中写道:“‘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千万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段散文,我们完全可以读出它的内涵:世界,永远是在刚刚“启封”的样子,人间纵然经历了千万次“惊蛰”,他们依旧欢欣雀跃地迎接着眼前朴面而来的无限春光。

春 分

二十四节气里,排序为第四个节气。每年阳历3月21日前后,今年就赶在了3月20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即春分点)时开始。与别的节气不一样,这天的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所以古时又把春分称为“日中”、“日夜分”,历史典籍上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节气表示的意义有二,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等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代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九十天之中,平分了春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解释:“(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而现代天文学规定,春分则是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所谓“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春分节气到了,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据《农桑通诀》记载和表述:一是玄鸟至;二是雷乃发生,三是始电。意思是说,燕子飞回来了,天空又有了雷声和闪电。这样以物候表节气的方法,计算时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古人以鸟兽虫鱼、草木生态的变动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出现和消失,来验证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推移。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对应,叫做“候应”。七十二候的说法起源很早,《逸周书》中所记载的便完全确立,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还有些不准确和不科学的地方,但对于了解过往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那么,春分时节,曾有怎样的习俗和讲究呢?

在宫庭那里,要举行“祭日”盛典。从周代开始,春分就有祭日仪式。《礼记?祭义》记载着“祭日于坛”。此俗历代传承至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写有:“春风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可见受重视的程度。

在民间,春分这一天,仍有立春开始的许多习俗活动。比如,“吃春菜”、“送春牛”等。有的地方,还要试手“竖蛋”:就是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轻地在桌几上把它竖立起来,求得春天里和全年中办事顺意。虽然倒掉的不少,但是成功者也很多,带给人喜悦与欢欣。在室外,不少城民赶到郊野踏青挑野菜,或者簪花放风筝。

春分节气里,人们踏青赏春的兴致大增。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对春分景色的描述。比如宋代欧阳修,便在《阮郎归》一词中上阙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清代孔尚任有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仲春时刻的春分节气,带来更浓的春意普降人间。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文/洪利

“大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和冬季时节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节气,因此“大寒”就是“大冷”的意思。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为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间,且最结实、最厚道、最有力。大寒之时,冷气来袭,寒潮频繁,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此时要注意防御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尤其是农业上更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在我的家乡济南的南部山区,有“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民间俗语,说明过了大寒之后,下一个节气就是“新春”佳节了。还有“到了大寒,离年不远”“大寒一到,春来报到”“过了大寒,就要过年”“大寒迎年,转眼春天”的谚语,也都是表达“过了大寒,算是一年”的。因为过了“大寒”之后,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全部“过完了”。也就是说,只要到了大寒节气,便离春节不远了,因为下一个节气就是“立春”,应该划分在另一个年头了。但是,立春的出现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年前立春,一种是在年后立春,所以大寒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节气,叫做“大寒迎年”。在我们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且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里,当地也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活动。

有关大寒节气的谚语很多,但大都是表述大寒之“冷”的。因为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所以便有了“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时节冻僵手”的谚语。还有诸如“小寒不如大寒寒,小寒不寒寒大寒”“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大寒大寒,无风也寒”等民谚,都是用以说明大寒节气之“寒气逼人”景况的。同时,还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这句谚语,主要意思是说,如果大寒这天不太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展延,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仍将十分寒冷。这些民间俗语,都与气象“预测”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暖个够”等谚语,都与以后的天气变化有许多关联。另外,“物极必反,冷极必暖”的谚语,更说明了在极寒的大寒节气之后,春天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东风拂面、春暖花开的季节就要来临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家乡还流传着诸如“过了大寒,回家过年”“大寒大寒,盼夫回转”“不到真大寒,亲人难见面”的谚语,主要说得是在那个年代里,每到冬季的时候,村子里大多数劳动力都要被派到外地去“出福”,即服劳役、下苦力,不到年底别想回来,所以,家中的亲人们都盼着“大寒”之后早日归来。

大寒时节,是一年中天气寒冷至极的最冷季节,也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进补的重点应放在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上,进补的方法最好是食补与药补相结合。偏于阳虚的人食补以温热食物为宜,偏于阴虚者以滋阴食物为宜。大寒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另外,大寒养生,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药补要结合自己的体质和病状选择服用,如体质虚弱、气虚之人可服人参汤;阴虚者可服六味地黄丸等。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在饮食上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还须多添加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升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