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茶叶的散文

2023/02/16经典文章

关于茶叶的散文(精选11篇)

春茶是一种情结

文/王世虎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虽说初春总让人有几分倦意,但早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期盼着雨前的新茶上市,让春茶的清香唤醒我沉睡已久的生机勃勃。

三月,又到春茶飘香时,何不一起喝茶去?

自古以来,茶都被喻为圣洁高雅之物。所谓春茶,即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经过一整个寒冬的营养积累,春茶不仅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鲜嫩,而且营养丰富,沏出来的茶水格外清香爽口。

小时候,生活在秦岭的农村,庄园里每家每户都种有茶树,人人皆爱喝春茶。屋前便有几亩茶园,父亲视之为至宝,像疼爱子女一般悉心照料,呵护有加。俗话说:“雨前雨后采茶忙,嫩绿新抽一寸香”,意为清明节后谷雨前是采摘春茶的最佳时机。因此每到清明节前后,母亲就兴奋地进园采摘春茶。金黄色的阳光下,山野的清晨格外曼妙多姿,五彩斑斓的花儿星星点点装饰着,整座山,除了高处是苍翠的树木,山腰全是一茬茬的茶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碧绿的腰带。春茶,经过春雨的滋润后,愈加的萌发、吐绿,鲜嫩滴翠的色泽在老叶的衬托下,尽显青春活力。母亲头戴斗笠,背着茶篓,灵巧的双手在茶树顶端轻盈地上下飞舞,就似一幅清新靓丽的山水画。不一会儿,竹篓里就盛满了嫩绿匀称的新芽。

晚上,父亲坐在灶膛烧火,母亲则站在灶台前炒茶。炒茶时,火候十分重要,要控制适当,如果过高,茶叶会出现焦边,产生焦味,有损品质;火力过低,茶叶容易出现红梗,也会影响品质。母亲不停地翻动着茶叶,只听见锅里噼里啪啦作响,浓浓的茶香瞬间便弥漫了整个院子,将乡村的春夜侵染得浓郁而又令人沉醉。

通过采芽、杀青、揉捻、烘干等一系列的制作环节后,母亲炒出来的春茶又香又嫩,而且保持了原汁原味,是现代器械所无法比拟的。忙完后,用沸腾的山泉水冲泡那一芽芽新绿,看着一芽芽新绿在水中上下翻动,轻柔地舒展,缓缓地落入杯底,泉水由无色渐渐变成了淡淡的绿色,茶香袅袅从杯中散发出来,慢慢从雾气中向外漫溢,逐渐氤氲出清香的味道。那一刻,闻到的不仅是茶香,而是整个春天的气息。茶好了,轻轻抿一口,清香宜人,沁人心脾,仿佛整个春天都进入了身体,让浮躁的心变得和春天一样透澈、清明。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大城市工作,虽说也喝过许多价格不菲的高档茶,但总觉得没有自家手工制作的茶香,因为那片片让我魂牵梦萦的茶叶里,倾注着父母辛勤的汗水和朴质的爱啊!

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充斥满了形形色色的茶馆,然而,在这种充斥着时尚气息的现代“谈判会所”理,茶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味道,哪还有半点“品”的心情。心中常常设想着这样的场景:在清澈的小河边,微风徐徐,杨柳拂面,叫上三五好友,一张方桌,一壶清茶,大家随意而坐,一边品茶,一边谈笑,清除烦恼忧虑,心灵复归宁静。哪怕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也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啊!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茶所传递出的人生哲理呢?

人常说,喝茶要讲茶道。其实,对于我等凡夫俗子,不懂茶道又何妨?品茶如同品味人生,茶是汲取天地精华而孕育的灵物,小小的叶片在经过了风吹雨打、霜寒雪冻后,方能孕育出奇特的芳香。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感恩之心,不去刻意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活得真实、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洒脱呢!

谷雨茶飘香

文/江初昕

喝茶是我平时生活中的一件要紧的事,不可一日无此君。一杯清茶在手,享受着幻术般的甘露与风雅之时,又慢慢地从中感悟到微妙之变。当它放在杯子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己的全部价值。

在众多茶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谷雨绿茶。过了清明节,气温逐渐回升,茶树上冒出了嫩绿的新茶,站在茶园里放眼望去,像一块绿色的毯子铺在田野中。春茶享受着清晨的露水和明媚的春光,用不了几天,就长成了六七厘米长,采摘谷雨茶也就开始了。茶农们挎着竹篮三三两两来到茶园里,一垄垄翠绿的茶随风摇曳着,空气中散发出阵阵淡淡的清香。谷雨前的茶叶多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芽头饱满,叶片厚实。早上趁着露水采摘回来后,先晾干露水,然后用柴火在锅中杀青、在竹匾中搓揉、晾摊、再干,最后放在炭火中烘焙干燥后,茶叶就算大功告成了。除了这些必不可少的做茶工序外,做茶时火候的掌握也至关重要。如此,做出来的茶叶才会碧绿清香。谷雨前后,山村里到处茶香浓烈弥漫,户户飘香四溢。

现在众多人热捧明前茶,赶早尝香。明前茶多为芽苞,还没有张开叶片,这样的茶叶芽头雄壮肥厚。做成茶叶后,感观也很好,用开水泡起来,根根芽茶如银针一般竖立在滚水中,煞是好看。那些老茶客是不会购买明前茶的,明前茶不说价格昂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汤汁太薄,且不经泡。而谷雨茶就不同了。在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茶叶两头尖,谷雨值千金。”这也是制茶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说法。谷雨茶受气温影响,发育充分,叶肥汁满,汤浓味厚,远比明前茶耐泡。

古人也对谷雨茶情有独钟,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前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故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总认为明前茶比雨前茶好。明前茶细嫩品质好,但两三泡之后,味就变淡了。而谷雨前采制的茶,泡起来的绿茶香浓味厚,久泡仍余味悠长。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采制春茶的佳期。此时天气温和,雨量充沛,使得茶树的茶梢叶芽肥硕,色泽翠绿,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茶味也鲜活,香气怡人。

谷雨时节,碧绿茶园里,描绘了一幅在轻雾如烟的茶丛中,采摘翠绿鲜嫩的春山绿茶,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雨前春茶不争春”的朴素情怀,同时也能体味出“叶肥汁满汤味醇”的不尽味道。谷雨前采制的茶,泡起来的绿茶舒身展体,鲜活得如枝头再生,染得春光盈眼,且茶香浓郁浑厚,久泡仍余味悠长。轻啜一口,顿觉缕缕清香溢出,尘世间的浮躁和功名利禄皆散去。所以,爱茶懂茶之人常把谷雨茶珍藏起来,留待日后慢慢品茗。

茶以载道

文/张常胜

止语入席,轻抚杯盏,聆听一曲古琴。观茶色润于心田,定格于那一瞬。从视觉到味觉,从味觉到听觉,一次次更替,动静结合。观茶叶沉浮,品汤汁浓淡,回味喉舌之韵。来自大山深处的每一片茶叶,经茶人采、揉、摇、炒、发、晒、蒸、烘……的一道道工序;茶叶的生命发生了美妙的嬗变,乃至成为一种神秘的传奇。

人喝的是茶,寻求的是一种心境。自古以来,茶与文人有着不解之缘。以茶雅性,以茶养德,无不体现了文士品茶入道的求索实践。

茶艺是继绘画、歌唱、舞蹈之外的一种艺术形态,环境、陈设、茶具、茶叶、水、泡者、服饰都有较为细致的要求。明末文震亨在《长物志·香茗》中所言:

物外商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

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快舒啸。

晴窗榻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

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

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

醉筵醒客,夜雨篷窗,长啸空楼,冰弘戛指,可以佐饮解渴。

文震亨的六个可以,道出了不同情景下饮茶的雅趣。

茶源于中国而盛行于世界,从最早的药食同源,到而后的专门饮品,中国人对茶及茶文化的传播贡献尤大。早在唐代陆羽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茶经》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推动了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无论英式、法式、印式、俄式的红茶文化,还是日式、韩式的茶道,其间都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修禅参灵的儒释道,更是把茶当做功课来做。

喝茶不光是喝茶,更是品味一种文化,聆听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呼唤。好茶让人身心舒畅,心思灵敏;茶不仅能改变人的内心,也会改善人们所处的气场。手捧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驿动的心不由地慢下来。劣茶无趣,加香加色则是害人,妨碍身心健康,消耗人的能量。

文人雅士多以茶为友,品茶论道;在营造茶文化方面功不可没,特别是茶之四艺的嵌入,更是把喝茶这件简单的事推向了极致,使喝茶成为一种颇为讲究而雅致的社交活动。首先喝茶更要好的氛围,环境、家具、器皿须古朴、高洁;其次四艺俱全,挂画、插花、焚香、点茶一丝不苟;再则奉茶有序,礼数周全。闻香、观色、分茶、品茗、观梗动作舒缓,不徐不疾。另外茶具、茶叶、水、泡者都要相得益彰。一场宗教式的茶仪下来,反倒教人倦了。其实,喝茶就是喝茶,不必论道。茶最大的作用就是解渴润喉,仅此而已。

至于,非名茶不喝、非名器不泡,非名水不冲,非名杯不品的饮者,则走入了任性的误区,反倒忘了喝茶的本初。顺应季节,或绿或红,或黄或黑,白亦或乌龙,乃至山间自采,有茶就喝的饮者才是真茶人。一些饮者,追觅古树老茶,千方百计淘陈仓老货。不管茶之品质,仿佛时间就是宝,有了年份,便有了身份。天天喝着天价的霉味茶,真是叫人好笑。

茶艺产生于中国古代,日本发扬谓为茶道。其实艺、道同根,茶文化是世界东方农业民族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的美好理念。精行俭德,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才是茶之实质。

茶的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伦之礼;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茶不仅涵盖了儒家的治世机缘,佛家的淡泊节操,道家的浪漫理想;也诠释了中国人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茶不仅抚慰了人们孤寂的心灵,更多的还承载着人类深厚的人文情怀。

一杯春茶好时光

文/钱昀

初春时节,去乡下的茶山踏青游玩,买了当地农人种植并加工的茶叶。茶叶是新鲜嫩芽制成,纤细白色的毫毛隐藏着一抹嫩绿,带着早春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把茶放入玻璃杯,冲上滚开的热水,紧密卷缩的嫩叶便在水中上下翻腾,仿佛唤醒前世记忆一般,慢慢地舒卷出叶脉来,犹如新长出来一样清新润泽,透明的开水渐渐变得碧绿清亮,茶香袅袅娜娜地散发出来,芬芳了平淡的时光,轻喝一口,清冽甘甜,滋味悠长,仿佛喝下春天的味道,眼前似乎浮现出茶山上正在生长的茶叶来。

每年寒冬渐去,春意渐浓时,春雨淅淅沥沥地下,春风慢慢地吹拂,冬天里沉睡的茶树便开始吸足日月精华,吸足阳光雨露,悄然萌发新芽。春天的暖阳一照,它们便舒展开自己的枝叶,新长出来的叶子干净油亮,芽尖细小娇嫩,不染一丝尘埃。这时茶农们纷纷背着大竹篓上山采茶,有的只采芽尖,有的摘茶树上的一芽一叶,茶农们两手并用,在茶树上飞快采摘,如蜻蜓点水般伶俐,又如弹奏春之舞曲,采满一筐,就背到茶厂去。茶厂工作人员把清香嫩绿的叶子放在阳光下摊晒,脱去叶子水分,再拣选出完整叶子进行杀青,我曾见过茶厂师傅手工杀青,滚烫的大铁锅里是碧绿的嫩叶,老师傅戴着手套在铁锅里搅拌,茶叶的热气蒸腾开来,浓烈的叶香缭绕左右,杀青后,叶子又经历了揉捻、初烘、复揉、复烘、造型、摊晾、毛火、足火等复杂的工序后,茶叶终于制成。

加工好的茶叶不再嫩绿如初,它紧裹着内敛着,仿佛天上的仙子坠落到凡俗尘世中,它们被装进茶罐里,取了一些好听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什么秀芽,银针,毛尖等等,每个名字似乎透着一份鲜美和清新。绿茶清新爽口,茉莉花茶香味浓郁。春喝花茶生阳气,夏喝绿茶消暑气。

佳茗出高山,云雾藏叶间。春茶一般采摘自山林里的茶海。春天的茶山是清心洗肺,春游踏青的好去处。茶树编织成浩淼无边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绿波茫茫,云雾缭绕,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绿叶的清香,仿佛幽兰一样沁人心脾,浓淡不一的绿色和云雾相交融,恍若仙境一般,这样绵延的绿色,给人希望和温暖,走在茶海里,人的心灵变得澄亮清澈,脚步也显得轻松自在,从一片深绿走向另一片深绿,从一片芬芳走向另一片芬芳,这空灵纯净的茶海使人忘忧,令人陶醉。

走累了,就在茶山旁的茶室里小憩,清朗洁净的茶室,有雅致茶具,有茶香缭绕。闲坐品茗时,想起三毛说的那句:“人生如茶,第一杯苦似生命,第二杯甜似爱情,第三杯淡若清风。”不管是苦是甜还是淡,都是我们的冷暖人生。一杯春茶里的光阴,是岁月静好,是现实安稳。

浮生一盏茶

文/汪亭

少年时,口味厚重,不太喜欢饮茶。年近而立,味寡口涩,才偶尔在喝水时扔几片茶叶,或几粒霍斛入杯中,以改口味。

对于茶我并不陌生,故乡有茶园,每年春到三月,村前山后采茶繁忙。从茶园摘下茶叶后,需要经过杀青、筛拣、揉捻、烘焙等工艺,才成茶品。新茶上火,一般会搁置半月才上市卖。

浮生若茶,杀青让茶叶重生。对于茶,重生是一刹那;而对人而言,重生需要消磨漫长的光阴。

茶道在中国源远流长,传至八方。饮茶养生乃中华传统。《本草纲目》载:茶,清头目、醒昏睡、化痰消食、利尿止泻。

品茶头件事为听茶声,后才观色,再闻其香。从小生活在茶园,与父辈茶农们朝夕相处。这让我坚信,茶不但有色有味,还有声。在冲泡的那刻,茶叶遇水复活,这时近凑杯口,能听到茶树的春风谷雨声,茶农的闲聊攀谈声,在杯中流转呢喃。随着茶叶复苏、绽放,茶声渐渐消失。

茶,色翠绿,香如兰。没有酒的浓郁,不似水的平淡,宁静中归真生活。一盏好茶,能由内到外散发出持久的清香。口口与众不同,充满内涵韵味。

做人亦如此,举手投足间可窥探出品质气度。高风亮节、坦荡磊落之人如清茶,愈久弥香。在你逆境失意之时伸出援助之手,促你振奋;在你成功得意之际,敦促告诫,让你清醒。

茶可贵可贱,上能千金一两,下可大碗分文。文人品茶,各有考究和受益。苏东坡讲究器皿,注重水火,通过品茶沟通自然,内省性情。白居易品茶,洗涤苦闷,因茶而日益超脱。陆游以茶悟道,淡化功名,随缘自适。

人心如茶,从沸腾到温和,最后冷却。情绪初始,沸水冲茶,茶叶翻腾旋转,似一颗浮躁之心。稍待片刻,再观杯中,茶叶绽放,呷一口入喉,温润不烫,沁人心扉。搁置一旁不理会,水冷叶死,此时茶味寡然。

林清玄说:“生命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的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

碌碌尘世,浮生一盏茶,于袅袅茶烟中梳理生活,净心明智,岂非乐事?

茶叶

文/天地任逍遥

尘封于盒,你任自落寞。沫沉华浮,你任自沉淀。

春风化雨润如酥,今世的眸来不及眷顾,你已离开枝身。于你是一种残酷,甚至你还不能感知世界。不知是命运在戏弄你,还是你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世?我穿越千年,试图揭开你神秘的面纱,却无功而返,或许我只能寄希望于一丝遐想。

你躺在纸盒中,静静的。我遂将你捧在手心,细细观赏,却无法将你的心思窥探半毫。心怀坦诚,将你放入杯中,沸水将你的蹙眉舒展开来,难道你在释怀这千年终于有人在注视你?你沉浮在水中,忽上忽下,继而沉淀。难道这就是你漂浮不定的命运吗?深抿一口,虽苦但更多的是幽幽清香。

不知你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容我浮想千年。为何你会如此苦闷,难道你饱尝艰辛?为何你又会如此清香,难道是苦尽甘来了吗?这一壶的沧桑,到底漂泊了多少过往?沉淀了千年,可容我再现一次?

也许这是救人于水火前的淡定,也许这是楚汉相争的再现,也许这是花前月下的相约…不管怎样!你是历史的传承者。千年间,你用独特的视角感知沧海桑田,感知世间冷暖,感知星晨变幻……而我只是一个后世小辈,品茗一壶茶,也许我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茶落心肠,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春雨晓眠的夜晚,成为了那刚刚吐露芽儿的嫩叶。细雨润湿了我的眼眸,后世的路我却不再迷茫,因为我已不在属于我自己,而是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轮回千年,只是希望我这一眼能将万山看遍、千水绕遍,这也就足够了!

父亲的茶树

文/杨朝楼

深山里,藏着父亲的几株茶树。

其实是偷偷种植的,并不是真的藏得住,只是生产队长说了,要种就种远一点,别太招摇。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一切生产物资和生产收获都是公家的。同所有人一样,父亲在深山里垦出一块地,种地瓜、种茶叶,地瓜可以补充公家分配的粮食的不足,喝茶种茶树则是祖辈人传下来的习惯,每家每户都种几株。

在那个年代,整个村庄心照不宣的“私有化”生产,使全村人都免于饥饿。

我懂事的时候,父亲种的茶树已经长到比我高,采茶的季节,我必须把茶树的树枝掰下来,才能采得着。这时候,我也才知道,父亲种的茶是水仙茶。父亲只制茶喝茶,他从来不采。在他看来,这种没多少技术含量又不费体力的活,不是他这样大劳力的人干的。以前是姐姐采茶,到姐姐能下地挣工分后,采茶的活就留给我干了。这是合理分工,在行使家长权利上,父亲是称职的。

因为是偷着种,采茶的路便远,翻过几个山头,穿过几处密林,才能到达。这对我是个考验,路远,而且一路基本上只是踩出来的一条小径,行路难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个锻炼。路远还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关山鬼的一些传说,总让我小小心脏常常无端的激烈跳动起来。这些都必须承受,母亲有时心疼我,说是不是等她有空了再去采?父亲说:谁家的孩子不是这样长大的?

后来我到县城读高中,离家四十里,周末时,十四五岁就敢等学校放学后走夜路回家,与父亲对我那段时间的磨练不无关系。现在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会吃苦,不懂事,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过分宠爱孩子。

父亲并不在意我能采多少茶叶,但不管采多少,吃完晚饭后,父亲就会重新点燃灶火,火不旺,柴火是专门挑出来的杉木枝,父亲说炒茶就得用杉木枝。农村用大锅,炒菜煮猪食,都用那口锅。父亲把锅刷干净了,然后烧火,期间不时伸手锅里,试试热度,待到感觉可以了,父亲就把茶叶往锅里倒,然后双手十指张开,从锅的两边往中间插,翻腾着锅里的茶叶。慢慢的,被炒热的茶叶在锅里发出“噼啪”的响声,父亲便喊:“退火。”这时,不管是谁站在灶台前,便都会把燃着的杉木枝拉出灶膛,灶膛内只留下炭火。父亲就着炭火又继续炒,直到他认为炒得差不多了,这才停手,但并没有立即起出茶叶,而是放在锅里继续烘着。慢慢的,茶叶散发出香味,这才起出来。

新茶炒出来,待冷却后,父亲很仔细地把茶叶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罐里,直到炒了多次装满陶罐才密封住。刚炒出来的茶叶并不好喝,父亲喝茶,都喝隔年的。

父亲不喝冷茶,而且茶叶只泡一次。通常是这样:父亲拿个牙杯,用三个指头抓一小撮茶叶放到杯里,然后用沸水冲泡满满一杯,盖上盖子,几分钟后,揭开盖子,茶叶已经沉在杯底,杯口有袅袅热气蒸腾,父亲先闻闻茶香,然后才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很惬意的样子。

那时候,物资匮乏,女人没有零食,只能偶尔炒点豆子什么的过过瘾,男人抽粗烟,再喝点茶,便是境界很高的人生享受了。父亲其实是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茶叶伴随了他的一生。

茶香实在很诱人,我便拿个碗,让父亲倒一些给我尝尝,没想到,就那么小半碗,竟让我睡不着觉,以至于很长时间里,我不敢喝茶。

母亲也喝茶,一辈子节俭的母亲,喝茶也节俭,她总是等父亲的头泡茶喝完后,转倒到大茶壶,再冲一泡。其实,本来茶叶就放得少,母亲再泡的一壶,已经没有茶香,只是有点茶色而已。

我进城工作后,父亲也跟我一起住到城里,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但是,非常奇迹的是,当年父亲种的水仙茶,仍然孤独而青葱地长在深山里,刚进城第二年的春末,父亲回到乡下老家去采茶,但是,采回来的茶叶却没处炒了,父亲掌握不了液化气烧锅的火候,他辛辛苦苦采回来的茶叶炒焦了,后来,就只能喝我买回来的茶叶了。

父亲去世后,我曾经带一位朋友去老家,特意带朋友到山里转了转,发现随着父亲的去世,那几株茶树也枯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和花草树木的缘分,竟也是如此的近。

父亲不知道,如今的茶树都改良了,矮矮的,像插秧一样插了一地便长了一地,长得满山遍野都是。

禅味一品

文/赵荣柏

解渴的本能,让我步入了茶客的行列。

由饮及品,慢慢悟出一点茶道。

看见茶叶尖细的嫩芽在陶瓷杯具中,经沸水冲泡,翻滚沉浮,沁出些许玛瑙、翡翠的色彩,缕缕香魂在弥散,营造一种鸟语花香的氛围。

茶叶是和春天一起来到人间的。啜茶清明时,感觉皖南的新茶是“手抓如绵,择梗不断”,购买一年必备的茶叶,成为我们这座会消费、懂享受城市春日的首选。朋友兴会,品茶是最大的乐趣。那细小的植物经人工的搓揉,温火慢烤,或成条状,或成团状,抓来一撮,掷在透明茶具里,续上开水,那些绿色的小精灵在水的浸润中舒展,缓缓地升起落下,这时的水是春天的颜色,淡绿,葱青,然后清澈。细细地尝一口,整个春天也会进入胸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之交淡如水,请茶是我们这座小城最恬静的待客方式。水静叶笑,所有的灿烂不过一杯淡定清远的茶。

袅袅的雾气,淡定的杯子,飞花的日子。烟烟缕缕中,有闲适的片段,沉醉的影子……

人生苦短,流逝的光阴或浓或淡,犹如一杯反复冲泡的茶。人生之趣,只是茶香氤氲的温暖。淡定从容,那些平俗繁琐的日子就长出了生命的翅膀,在岁月的灰尘中拈花而笑……

沈从文先生一次到朋友家做客,朋友捧给他一杯绿茶,老先生说,加点糖吧。友人询问为何喜欢喝加糖的茶?先生笑咪咪地回答,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一个姑娘,她家是开糖坊的。

岁月匆匆,不过一杯茶的记忆。禅味一品,也不过葱绿淡雅的水香。

海阔天空,口噙茶香,纵然身处喧嚣浮世,仍可清风满怀,独自清白。

个中滋味,岂是一个禅字了得。

知己茶香

文/王海燕

我精心地买了一斤茶叶,想送给朋友。因为每次和朋友聊天朋友都说,他在喝茶。朋友的微薄里也与喝茶的内容有关,喝茶成了朋友不可或缺的休闲。这让我想起茶道精神,大概是喝茶能进入一种境界吧。

这是怎样的茶叶呢,卖家详细地介绍了这种茶叶的奇妙之处。那是花茶的味道,红茶的本质。她说,这是用花茶烘烤的红茶,第一炉是轮不到咱们这里的,那是相当的昂贵,言外之意,好像总统们才够级喝这种茶。第二炉和第三炉,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也买不起,而她经销的这种茶叶,已经是第七炉或者第八炉了。她说,别看是好几个等级,这也是咱们这里最好的了。贵点,但物有所值。

我犹豫了好几天,终于一咬牙一跺脚,买了一斤,如果不是送给朋友,我自己家是舍不得买的。我很看重这个朋友,所以送给他的东西,当然挑肥拣瘦。

当我告诉朋友,找个机会送给他茶叶的时候,不料,朋友只是淡淡地甚至冷冷地拒绝说,我们这里有茶叶。

我一听暗自好笑,是啊,全国各地,哪里没有茶叶啊!

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个孩子似地天真。如果把尊重看做是讨好,那么,我看见了与朋友之间的不可逾越的距离。弥漫着浓浓的茶香里,满是尴尬。

后院的杨大哥心灵手巧,哪家遇上什么难做的活儿都找他,大哥也没说道,乐于助人。我家老蔫跟我商量说,给大哥买一条烟吧,我说好。

忽然就想起那包茶叶来。

我给后院的大哥送去这包茶叶,他惊慌地说,咋买这么贵的茶叶送我?我说,你是好人。我吃惊的是,大哥竟然识得茶叶的好赖。

此时,大嫂正好烧开一壶水,我们好信地捏出点来,那种球状的茶叶马上就舒展开来,几朵白色的花朵如莲花在水里开放,屋里顿时香飘四溢。大嫂也说,这茶叶味儿太好闻了,喝一口,爽口清香。大哥说,这么点,还是放多了,几粒就好。我忽然感悟出“档次”这个词汇的含义了。

第二天晚上,我家后门“当当当”地有人敲,开门一看,只见杨大哥扛着一箱子苹果放在床上。

我说话向来是一针见血,大哥,这茶叶送的,还让你破费了。

大哥说,海燕你说啥话呢,那我也乐,瞧得起我。吃没了,大哥还给你买。

我无语,继而泪水成河。茶叶换了苹果,让我无限感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丝丝缕缕的人情啊!

粗茶有味

文/谢飞鹏

母亲喜欢自己做茶叶,并把它叫做粗茶。母亲没读过书,用词却非常得体,和那些正宗茶叶比,母亲做的茶叶确实有些粗糙。

我家菜园的地磡边上有几棵茶树,每年四五月间,母亲便趁闲把树上的嫩叶摘来做成茶叶。母亲做茶叶很简单,几乎不要什么工序。把新鲜的叶子倒在锅里,用大火慢慢地炒。为了保证茶叶炒得恰到好处,还要一边不停地捧到手上轻轻揉搓,直到茶叶炒干为止。炒干之后,将茶叶铲起放在案板上,用布巾捂住,捂上几个小时,捂出汽水后,茶叶便成了褐红色,再把它晒干,便可以用来泡茶喝了。

那年头生活过得艰难,母亲做的茶叶除了自己用外,多的便卖给收购站。好的茶叶二三元钱一斤,而差的只有六七毛钱。为了能多卖点钱,母亲做茶叶时非常细心。她把一些叶梗和老的叶片一一拣掉,然后慢慢地在锅里炒,直炒得茶叶泛出阵阵清香。炒茶叶时,锅里温度很高,因为要不停地搓揉茶叶,母亲的手掌被烫得通红通红的。由于经常这样揉搓,母亲的手掌也被浸染成了乌黑色,很长一段时间都洗不掉。不过,有了母亲这双乌黑手掌做出的粗茶,用它换点钱来补贴家用,日子便不那么窘迫了。

母亲做的茶叶虽然粗糙,但她却非常珍惜,每年都会存起一点,成为陈茶叶。母亲说陈茶叶性好,特别能提神。记得中学毕业那年,我全心冲刺中考,显得有些憔悴。每个周末回家,母亲便用陈茶叶加冰糖炖两个土鸡蛋给我补身体,那样我的精神果然好多了。中学毕业,我顺利考上了师范,成了村里解放以来第一个考出去的人。

出来工作后,我也喝过一些名茶,甚至有过品茶的经历。坐在一套精致茶具边上,看到主人悠闲地烧水冲泡,然后用兰花指般的手型,轻轻拈起小小的茶盅,凑到嘴边细细品茗。不过我总习惯不了那种方式,而是喜欢那种所谓的“牛饮”。我最难忘记那种场景:在大热天,母亲每天都会用自己做的茶叶泡上一大罐茶等它凉却。由于茶叶放得很多,这茶呈现出褐红色,泛出清淡淳朴的香气。中午干活回来,口渴得不得了,从茶罐里倒上一大碗,仰头“咕噜咕噜”灌到肚里,瞬间一股凉气透彻全身,那个爽劲真是无法形容,于是“咕噜咕噜”再来一碗。当然,那种感受不是置身斗室从容品茶的人可以体会得到的。

如今,我喝的依然是母亲做的粗茶。这些茶叶虽然有些粗糙,但对我来说却是那么的甘醇香厚。每当我用这些茶叶泡上一碗浓茶时,总会想起母亲做茶叶的场景,还有她那双被茶叶浸染的乌黑手掌。

春茶时光

文/梁龙英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群姑娘正在茶园里欢声笑语地采春茶,满园的茶树刚冒出嫩芽儿,此时的茶,我们称为“毛尖”,由于其采摘和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所以它的市场价格也比较高。

记得小时候,也是初春时节,我们一群小伙伴最期盼的就是放学和周末,还有节假日。这样,就可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到山上的茶园里采茶,算得上是童年时代积攒私房钱的大好机会。把自己卖茶积攒下的钱,有买玩具的,有买学习用品的,也有一直攒着等过年买新衣服。

采摘“毛尖”茶的时间特别短,也就十天半个月的周期。过了那一最佳采摘黄金期,茶树就开始疯狂地长出长长的新芽,那就可能叫“清明茶”了。相对来说,那时采摘和做作工艺也简单得多,价格就便宜得多了。

一个破旧的牙缸、一个揣在衣服口袋里的塑料袋、一瓶自来水管里的天然矿泉水,就是我们采茶必备的神器。放学后一到家,书包一扔,带上早已准备好的工具,站在门口呐喊几声,小伙伴们迅速集结组成队伍,朝几公里外的茶园奔去,生怕去晚了,摘少了。然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感觉进茶园没多久,天就变得阴沉下来,收购春茶的小老板也陆陆续续到田间地头等着,争相叫买:“快拿过来称了,三块钱一两,付现钱哦!”“拿来我这里称,今天刚到银行兑换的新票子哦,保证不缺斤短两。”我们也不是傻子,先观望一阵子,看谁出的价格高,自己掂量掂量杯子里的茶,称的重量大致吻合,就卖给谁。

有时候,如果我们经常交易的那个小老板还没有来,就谁也不相信,又跑回去继续采摘,直到那个人出现。一般情况下,那个人总会出现的,不管多晚,都会把我们的茶叶收走。每次下来,也就能够采摘到三两左右,手里紧紧拽着辛苦赚来的十来块钱,那可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满心欢喜蹦蹦跳跳跑回家。到家时,天已漆黑,只见母亲在家门口灯光下焦急等待的身影,还埋怨:“你们这些鬼娃娃,天都黑成这个样子了,不晓得早点回来呀!”进入家屋,母亲早已经准备好了半盆热水和一块肥皂,给我们清洗摘茶叶手指上浸染的黑漆漆的茶渍,把手洗干净接着就吃饭。

第二天上学时,经常听到同学们在讨论自己昨天卖茶得多少钱,近段时间已经积攒了多少私房钱,更有同学讨论说,学校附近哪里有茶叶地,准备中午不回家,就去采茶。中午采摘的和下午采摘的一起卖,还说最近几天都是这样做的,纷纷询问,大家还有谁愿意加入这个团队。当问到我的时候,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经不住诱惑,最后和他们一起去了。

刚开始的头几天,准时返回学校上课,收入也还比较乐观。可是后来几天,那金钱的诱惑实在无法抵御,大家都想多采摘几分钟,哪怕多几分钟结果都不一样。一天,上课迟到了,两天、三天,接着一个星期都迟到了,最后老师叫我们请家长到学校,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母亲。回到家,母亲从我的包里搜出了中午采摘的茶叶,恶狠狠地摔在地上,撒在满屋子的地上,母亲非常生气,恶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让我跪在祖宗牌位前认真反思,还一边给我讲道理。那次,我哭了,哭得很伤心,母亲也哭了。想想自己不努力学习,有几次去卖茶还被人欺骗,连基本的秤都认不准,就为这个事情,我们几个小伙伴还差点和收茶的小老板打架,想想这些觉得自己好无用,哭得更伤心了。从此以后,我便答应母亲,只是周末去采茶,以后放学回家做作业,给家里做晚饭,一定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转眼间,采摘春茶的时期快结束了,茶树长出了嫩芽儿,茶农们正忙着给茶树修枝剪叶。在茶叶地里,再也见不到当年我们的那些小伙伴了。

现在想来,当时把卖春茶的钱全部存在储存罐里,积攒多了就交给母亲,让母亲能为家里添置一点柴米油盐酱醋,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在那么艰苦的岁月脸上都始终保持笑容,是多么的幸福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