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散文
关于饺子的散文(精选11篇)
花事
文/张海民
清晨起来,外面千树万树梨花开,乍一看以为下雪了,原来是落了一夜的霜冻,形成了冰雕玉砌的雾凇景象。几天前下过雪,太阳一出来就没了。下一场大雪、过一个浪漫的冬天,多好呀!冬至早上一开门,哇!大雪真的下起来了……
一片片晶莹、洁白的雪花,轻曳珠玉裙,扭动着妙曼的身姿,盘旋着、飞舞着。如万千玉色蝴蝶随风飞到天尽头,恰似人间四月天的花谢花飞花满天,天地间银装素裹,琼瑶仙境一般。淡淡的远山、静静的村落、茫茫的树林都在屏息注目,欣赏着这一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繁忙花事。
在这迷蒙、动感的梦幻世界里,我心也飞扬。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童话般的雪景中,宽宽窄窄的路上,那些深的、浅的、大的、小的脚印,都是人雪投缘的最好见证。不小心滑倒,惹来一片笑声,雪花也在脚下“咯咯”的笑个不停。一会儿工夫,身上、头顶、眉毛上全是雪花,成了人见人爱的雪人。路上的行人都穿得厚厚的、棉棉的,熊猫样憨态可掬。彼此玩笑一番,心里暖融融的。雪地里打雪仗的小孩,更像QQ大乐斗游戏里,那两只笨笨的企鹅,好可爱呀!
热气腾腾的饭堂里,同事们笑语盈盈,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饺子味,大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此时此刻俨然就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窗外,雪花袅袅娜娜地落在树上、草丛里,玉树琼枝连霄汉;落在炊烟缕缕升起的房顶,招唤着晚归的游子;落在干涸的田野,润物细无声——
在悠扬婉转的《梅花雪》歌声里,手伸到外面接一片飘逸、秀气的雪花,还没仔细看,她就回眸一笑,化作掌心里的一汪忘情水,梦样虚幻。世间许多东西都这样高洁,只能远远地欣赏。不由得怀念起那些散落在岁月风尘里的风花雪月——
电话里,全是远在几千里关山外的家人包饺子、吃饺子的喜悦,听到我们在饺子香里看雪、听雪和品雪,雪的话题也就天南地北洋洋洒洒地铺展开来。霎那间,世界成了雪的色彩、雪的味道、雪的童话……
在这粉雕玉饰的世界里,和朋友上网聊雪,一起分享这来自天国的美丽、祥瑞与快乐,会是怎样的动心、动情呢?就让这些浅浅的文字,留下冬至里这一场唯美、浪漫的花事吧。
太阳雨 彩虹雨
文/闻樱
无论多少年,无论走多远,家乡的情怀依然不会改变。
细雨很缠绵,微风很缠绵,树木发芽、梨花吐香的日子很缠绵,人心也很缠绵。今年清明时节,我有幸跟随洛阳草阁学社的八位师友回到家乡——信阳光山。细雨蒙蒙的天,我的心却阳光灿烂。
师友们在邓世太老师的带引下,前往我俩共同的家乡采风。一行人都算是洛阳文界的才子佳人——草阁学社的老师们。我混进这个队伍里,小灰兔一样,灰灰地跟着师友们,活蹦乱跳地跟着,一蹦三跳的那种,有多惹人烦我不知道。阴雨天,我的心却走在阳光里,一味地偷着乐。
冷慰怀老师说:“这次采风,采的是信阳的自然风景,也采信阳光山的民风民俗”。
一
对于我来说,面对家乡信阳自然风光,只恨言语浅,难叙故乡情。最让我铭记心里的是在邓老师家吃的那碗饺子,那碗温暖的,香甜的,滚烫的,饱含深情的饺子。
细雨蒙蒙中,一行九人前往邓老师的老家。一路上,欢声笑语,脚踏泥土铺就的乡间小路,让大家心里升腾起久别的亲切感。是雨天,我分明看见了艳阳天。
邓老师的老家,那个叫大余湾的村庄。一行人走进邓老师的家门口,邓老师的双亲笑语相迎,慈祥,亲和。热心的二老,看上去最多不过六十岁的容颜,衣着朴素,干净整洁,满面春风。这温暖的风吹得师友们心里暖洋洋的。多么亲切的画面,瞬间灿烂了我的眼。土坯墙,黑瓦顶,木梁柱,木制家具。堂屋却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里,土墙上,农具或摆或挂,井然有序。
大余湾,信阳市光山县的一个静谧的小山村。门前有水塘,垂柳,周边是水稻田,郁郁葱葱的植被,金灿灿的油菜花,看上一眼,便会让你的心醉。
宁静的小山村,也很热闹,池塘里悠闲自在游来游去的鸭子,到处觅食的鸡子,静立树下若有心事的老水牛。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小村庄,感觉超越到过去的时光里。
宁静的小山村,最是适合人来寻梦的。一向不喜欢钢筋水泥结构,有太多的陌生与沉重。辉煌,现代的摩天大厦都不能够入我心里。而宁静的小山村,就是人人寻找平静和修心养性的心中梦想之地,宁静,温馨。久居都市,面对钢筋水泥的构铸,心也似刚如铁,坚硬,似冰冻,只有在这里融化,变得柔软起来。如水流淌,如云飘逸,如阳光灿烂,如鸟儿飞翔。
置身于宁静的小山村,踩着泥泞小路,抚摸沧桑的土坯墙。心醉神迷。
走进邓老师那年久的小屋,多么亲切的古老房屋建筑。端详,辨认,我都认识,那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寻雕梁画栋间那远去的回忆,静观木架横纵交错定格的画面,想过去木匠师傅的高超手艺,泥瓦工的精湛技艺,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一点一处都让人浮想联翩,心生赞叹和敬畏。
我与屋子里的每一处建筑和陈列的物品对视,堂屋里的一张张桌椅,干干净净。屋顶上的一根根木架,一根根木椽,交错有致。嗅年久的味道,一种古朴的味道,心旷神愉。于年轮的沧桑,心里也泛起丝丝苍桑,寻找于久远的痕迹。亲切的房屋,凝视岁月的积淀,已过多年……
此时此刻,蒙蒙细雨在下,点点滴滴的温柔,滋润着人心。二老灿烂的笑也如阳光灿烂,抚慰温暖着师友们的心。
我们一行人沉醉在这寂静的庭院里,用手抚摸敲打这年久的土坯墙壁,我们触摸到的是那坚硬的冰凉与苍桑,也感觉到了那柔软的温暖。
我们漫步在小山村周边那条泥泞小路,这条小路一直通向稻田的田埂,田埂里那口悠远悠长的老水井,那口养育了这个山村父老乡亲的水井,那口让邓老师铭心刻骨的老水井。井水深邃幽静,水里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目睹这口久远的老水井,恍惚置身于久远的时光。不知身在何处?不知今夕是何年。
我们沉醉在这优美的小山村里,心旷神怡,陶醉于这幽静世界的神奇与美丽,徜徉在水稻田边,嬉闹在油菜花的田埂上。冷老师用镜头把我们一行人都融进这个美好的画面里,我们也和这金灿灿的油菜花一起灿烂。这个富于灵性的清净之地,我们的心没有回程。
大余湾,凝视你江南水乡般的独特风姿,顾盼留恋你悠远画面的神韵。大余湾,沉醉在你温柔的怀抱里,我们的心没有回程。
二
我静坐邓老师家院子外门楼的石凳上,细雨飘洒在我的脸上,我分明看见了阳光穿过树梢斜洒在我的身上,折射着我的内心,轻柔温软。
我静坐在石凳上,目及处青山绿水,满眼都是画家笔下的画面,柔柔的风儿轻松吹来,吹得人朦朦胧胧中就进入了梦乡。我用心与这风儿对话,我听见了这乡间春风的声音,一声近一声远,如细水荡漾着,一波一漾。这声音,幽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也穿透魂灵。任这清清爽爽的风儿,轻柔地在心头抚过。看静谧的小村庄,风姿绰约的处处点点,点点处处都让人浮想联翩,万种风情在眼前飘然而过。心似飞扬在云间,一尘不染。
突然间,一只“咯咯哒哒”的叫声惊醒了我梦境。一只只可爱的鸡子从我眼前走过,这是邓伯邓妈饲养的鸡子,一个个精神抖擞,走路舞蹈姿态,轻盈优雅,边走边唱着动人的歌。生活在乡村的鸡子,原来也如此幸福啊!也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和安详啊!
我坐不住了,我想跟随那群鸡子去追逐,去嬉闹,去舞蹈,去欢唱。看着门口树上那一片片叶子,晶莹剔透,那些不知名的花儿,幽韵冷香,瞬间令人怦然心动。想惊呼却欲言又止,唯恐惊扰了同行的师友,笑我是何等疯颠。
山村的风景,是我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线,也是我心里最温暖的味道。在这个情致迤逦、清空静远意境中,不醉也醉。
置身于这幽静的小山村里,一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轻声哼着信阳茶乡的豫南小调,没有人来和我的歌,也没有人来听我的歌,自己唱给自己听。在这古老幽静的地方,不唱出心里的歌是不忍的。歌着古老曲调,也唱着心里甜美的歌。唱给这古老的村庄,唱给那不老的岁月。
一行人喜笑颜开,在邓老师的房前屋后漫步闲情游览。一路上,听邓老师给我们讲叙家乡的风土人情,讲叙他小时候的生活状态。这个山村养育了邓老师的童年,这个山村培养了他的品格,那段生活历程成了他心中永不融化的记忆,化作他现在的微笑和潮水般的依恋。
井水冰凉,师友们听着邓老师讲叙那久远的故事。师友们的言语字字句句温暖着邓老师的心,而我的口不择言让邓老师的心比这井水的水还要冰凉,邓老师淡然一笑,丝毫没有在意。而我深深愧疚自责中,不能自拔,心似掉进了这个深井里,再也起不来。
准备辞别邓伯邓妈时,却被二老执意挽留,一定要吃饺子再走,非吃不可,不吃不行,让人盛情难却。饺子端上来了。九碗饺子,花边瓷碗,那叫一个漂亮!久别家乡,多年没有吃到年味儿的饺子了。
这不是一般的饺子,是用鸡汤煮熟的饺子,每个碗里都一样,碗里下面是饺子,饺子上面是鸡肉,喷喷香,香味直扑心肺。饺子像月牙,照得人心亮堂堂的。这是山村父老乡亲过年才舍得吃的美味。这是山村的父老乡亲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这个饺子包含着邓伯邓妈的一片心情啊!也包含着二老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啊!饺子皮是二老辛勤汗水种植的小麦面,青菜也是二老亲手种的,纯绿色食品,这在城市是绝对吃不到的。还有那清甜的井水的味道。
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闻香就已经心醉了。
吃一口饺子,那种浓香便醉了心田,不忍心再吃第二口。突然间想起那只舞蹈唱歌的鸡子,它们中间少了一个亲密伙伴,少了一个和声的队员,少了一个舞者。现在我们吃的是那只领舞的鸡子么?是那只最高音的鸡子么?是那只最漂亮的鸡子么?我用筷子翻拨着碗里的饺子,发现还有两个小小的黄黄的鸡蛋。原来这个鸡妈妈还怀着鸡宝宝啊!我的泪水开始泛滥。
我放下手里的碗,我假装呛着了,躲到邓伯邓妈的房屋里。细心的邓妈问我是不是呛着了我,赶紧给我倒了杯水,我接过邓妈手中的水,在接过水的那一瞬间,我触摸到了邓妈那双粗糙的手,我的眼泪在瞬间汹涌。
邓伯邓妈看着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口口声声问,味道好不好,咸淡可适合?可是二老自己却舍不得吃。那是招待客人的饺子啊!可以想象得到,在逮那只鸡子时,二老是怎样的不舍,可是为了招待远方的客人,忍痛割爱。我终于懂得了“忍痛割爱”这个词,此时此刻理解得是如此深刻。
这只鸡子,是邓伯邓妈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精心饲养的啊!从小小鸡娃娃饲养到大,小鸡娃娃现在也成了鸡妈妈,还没有享受天伦之乐的这个鸡妈妈,被过早结束了生命,成了我们的盘中餐。
师友们都默默无语,和着泪水,咽下,吃完了这饱含深情的饺子
饺子。这饺子,这烫人的情怀,暖心暖肺,这股暖流自脚底升腾到心底,在身心的每一个细胞延伸散开来。
那饺子,那家乡的味道,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味道。
若不是为了招待客人,邓伯邓妈无论如何是舍不得吃的。这个鸡妈妈还在生鸡蛋,还得为了生计。
师友们都以为邓伯邓妈不过六十多岁,邓老师介绍说二老今年已经80高寿了。邓伯精神状态特好,听觉视觉都很好,牙齿也好,和我们交谈很轻松,亲和。邓伯说,他老人家每天要蹬三轮出到集市上去卖菜,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去田地里劳作。邓妈今年也快80岁了,精神矍铄,口齿清晰,笑语盈盈。二老靠勤劳的双手维持生计,不让儿女操心牵挂,生活在这个小山村,乐融融,幸福甜美,安详,安康!
我清楚看见师友们都是眼里噙着泪水吃完饺子的,在不舍中吃完这碗饺子。我们吃的不是饺子,是邓伯邓妈的滚烫的情!一片心啊!师友们吃着碗里的饺子,心却在雨境里。
三
临别时,邓伯邓妈拿出一篮子沉甸甸的鸡蛋,让邓老师带着,说给儿媳和孙子吃。邓老师执意不要,邓伯命令式的非要带着不可。师友们都劝说不要带鸡蛋,路上颠簸,心情领了。邓伯说不行,就算磕烂了也要带啊!说如果磕烂了就炒鸡蛋吃。“可怜天下父母心!”邓老师推辞不过双亲的“命令”,手里扶着盛鸡蛋的篮子,背过脸,不让眼泪汹涌,眼泪在邓老师的眼里泛滥。此情此景,陈老师,梁老师,村姑老师我们四个女的眼泪又开始不争气……几位男老师默不作声,可谁的心里都下着无声的小雨。这或许就是女人是脆弱的,男人是坚韧的。
邓老师抱着沉甸甸的一篮子鸡蛋,也带着父母沉甸甸的爱,快步向前走,雨在下,邓老师没有打伞,以这种方式让大家看不出邓老师的脸上是雨水还是泪水,坚毅地走,头也不回。邓老师不忍回头看,邓老师的心在疼痛。一场雨让这个叫大余湾的村子格外迷人,也让师友们心凄迷。
雨一直在下,谁都知道邓老师的心里的雨已经滂沱,不敢回头望。邓伯邓妈没有打伞,一直跟着送我们上车,一步步踩着泥土,鞋子已经湿透,身心也被雨淋着,不肯回去。陈老师,村姑,我们三个人走在最后面,和邓妈依依不舍辞别。邓妈拉着我们的手不肯回家走,善良的陈老师哽咽说不出话,以拥抱的姿态抱着邓妈辞别。心慈的村姑泪如雨下,拉着邓妈也不忍离开。这画面被画家梁老师站在不远处用心画下,一幅美好的作品画卷将会在梁老师的妙笔下呈现。雨一直下,我的心也和天空一起泛滥,我没有打伞,任雨水打湿我的的脸,身心和雨水一起潸然。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咽进肚里。回头看,邓妈依然站在村口,怎么言语,已说不出。我再次转身回到邓妈身边,邓妈见我回来,快步走向我,眼泪似雨线,拉着我的手不肯松开,要给我讲叙那段令人心碎的往事。我不让邓妈说下去,我不忍再听。我劝邓妈快点回家,衣服都淋湿了。邓妈可能是看见我们勾起了她心碎的回忆吧……我对邓妈说:“邓妈,明年春天我们还会回来看望二老的,您放心,邓老师人缘好,在洛阳生活挺好的,您老人家放心啊!……”邓妈说不出话,连连点头。“再来啊!闺女,你们明年再来啊!”邓妈重复着这句话,直到我走远听不见。不!邓妈的话一直在耳边回荡,一路伴着我。久居城市,心似钢铁,坚硬,冰冻,此时此刻在这里瞬间被融化,柔软轻盈,一直以为自己是女汉子,此刻怎么也“汉”不起来了。四个女人相视而对,个个像熊猫。呵!我这个小灰兔怎么今天变成熊猫了呢。在这样的雨天,走不出这样的雨天,也蹦跳不起来。
四
车子发动时,邓伯邓妈还站在村口,朝我们一行人挥手。
我依稀看见邓伯拉着三轮的场景,突然间想起那首歌:“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漫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走,都说养儿为防老,可您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祝福邓伯邓妈二老长命百岁,安康吉祥!幸福平安度春秋。这是同行师友的共同祝愿和美好祝福。
雨一直下,朦朦胧胧。突然间,我听见一阵阵清脆悠扬的乐曲传来,“咯咯哒,咯咯哒!”这声音,如此让人心醉,这声音,如此让人心碎。
雨一直下,飘飘洒洒,师友们在雨中离开,谁都不言语,车子里静悄悄的。师友们的心里也下着小雨,雨丝飘然无声。谁都知道,滂沱大雨下在邓老师的心里,也是太阳雨,彩虹雨。
透过车窗玻璃,再望几眼这幽静的小山村里。凝神,静思。岁月走了,昨天走了。今天,我们也要走了。
亲爱的大余湾,亲爱的小山村,拥着你的情怀,蘸着你的气息,念着你的温暖,梦会归来。
饺子的遐想
文/镜心随行
说今天是中国人的饺子节,不足奇,也不足,因为今天是冬至。
冬至是要吃饺子的,为什么?小时候,拿这个问题问父母,得到的回答是: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再问:为什们会冻掉耳朵,而不是鼻子呢?回答便没有了下文。反正,至此以后,知道了冬至是要吃饺子的。
下班回家,刚进门,媳妇就说“我煮饺子吧”,“行么”我答道。灶台上一包速冻饺子已经打开,锅也架在了火上,黄蓝相间的火苗在锅底欢快的跳动着。冬至是个节气,算不上什么节日,不会有单位因为吃顿饺子给职工放假的。没时间包饺子,只得从超市买来速冻水饺煮着吃。
中午和同事在街边店已经吃过饺子了,味道也还行。可毕竟那不是和家人一起吃的,有点独享的感觉,不符合国人过节的习惯,晚上这顿饺子还是要吃的,团团圆圆。
猜想,今天集市上卖得最好的东西应该是与饺子有关的食材,羊肉、牛肉,或者是猪肉,还有那不可或缺大葱、韭菜、韭黄,包括芹菜、大白菜和萝卜,等等。同样,商场里饭馆里也应该是买饺子的云集,吃饺子的盈门。想必今天谁要是没有吃到饺子心里头会不舒服的,毕竟与平时吃饺子的意义不同。
饺子是中国人是最喜爱的食物,在众多的美食当中,对饺子的偏爱程度已非言语所能表达。谚语云: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见饺子有很高的地位和认知度。饺子是中国众多美食中最具创造力的独特美食,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一种很奇妙的食物,搞不明白馅儿是怎么被包到面里去的,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盘饺子会让中国人欢天喜地。
在中国人的眼里,饺子好吃不仅在于人们对各种馅料的精心调制,以及它给人们身体提供的丰富营养,更在于附着在饺子中的美好寓意。客人来了包顿饺子,全家团聚了包顿饺子,亲人要远行了也包上顿饺子,只要是高兴的时候,饺子都会出现在餐桌上。传说,饺子和医圣张仲景救人性命有关,冬至这天吃饺子也是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有人说,包饺子包的是尊重,是亲情。也有人说,吃饺子吃的是感恩,是珍重。就连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她爹杨白劳也知道,“家里再怎么穷也要赊回二斤白面包上顿饺子过年”。饺子在国人的心目中是种“高贵”的食物。包饺子、吃饺子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了桌,我望着摆在眼前的这盘饺子我却遐想不已。虽然这不是我和家人亲手包的饺子,似乎缺少了点亲手劳作的味道,但我依然觉得亲近。我以为,饺子应该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我想,我们为什们不可以为这道美食大书特书呢,为什么不可以为饺子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呢,更为什么不可以为了每年的这天举家团圆包上顿饺子而放假呢,哪怕是半天,以此纪念我们先人们伟大的发明。
这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历经千年不断被传承的美食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吃罢饺子,再喝上一碗饺子汤,叫做“原汤化原食”,这样的说法也只有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人能想得出来,讲得出来。喝茶,口里的滋味儿完全变了,没有了饺子的余香;喝白开水,口清了,香味儿也淡了,只有喝饺子汤合适。其实,中国人关于吃得智慧又何止饺子这道美食,通过吃认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国人最大的智慧。
中国人永远把吃是放在第一位的。人活一张嘴,会吃是福。为了吃,人们找到了“民以食为天”这样的理由。在这个理由之下,人们可以大快朵颐的吃,可以浪漫温馨的吃。大吃、小吃、豪吃、简吃、荤吃、素吃,只要是为了吃,什么奇迹都可以吃出来。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路上跑的;吃走着的、吃爬着的,吃土里长的、吃树上生的;吃一条腿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假如世上有三条腿的东西,国人也会照吃不误的。
民以食为天是为“吃”找了个理由,先人们在吃的方面的创造更是让后世之人敬佩不已,他们不仅找到了“吃”的理由,而且还发明了一套“吃”的理论,在经过漫长的实践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所遵从的必须,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
寒暑春秋,四季轮回。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祖祖辈辈,生生不息。但先人们在劳作的同时,发现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态观--节气。人们在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中,顺时生活,依节调养,望气候农耕。知道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明白了人类的生息既要符合阴阳五行,也要与节气紧密关联。“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们的饮食随着节气的变化与时俱进,春发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生活,调阴补阳,顺节气饮食,滋养身心。这就是“吃”出来的理论。
一个小小的饺子,集智慧与哲理于一体,乃大美食也。饺子可大可小,可蒸可煮,一切皆随人意。
走定边
文/杜鹏霄
好一个冰雪世界,直把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写在定边的田野上。天地间一片冰清玉洁,路上铺满了雪,看不到一丝黑色路面,抑或有少量露出半边,也是中间堆满雪块,车轮碾在冰雪上,嚓嚓地响,并留下深深的轮印。来回行驶的车辆,小心翼翼地开着,早已不似天晴时候风驰电掣般闪过。定边是一个雪的世界。
下得车来,才知定边这地方的冷,直似传说中的神话。零下17℃的气温,使得我们的脸和手顿时处在冰冻的世界,如刀割针刺般的疼痛;眼前飘出一团又一团白色的热气——我们的呼吸在冬天里造成了奇特景观。这种在关中大地上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们那样熟悉又是那样陌生。
脚下的雪足有20厘米,踩上去,咔咔地响,把我们的足迹深深地印在雪地上。所有景物均被包裹在银色的世界,田野林木,山川河流,无不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寂静无声。雪国里,一户人家,被雪深深地覆盖着,静静地坐落在一处田野上,除过直立的墙体没有落雪外,房顶墙头,就连行走在田野里的电线上也都是一层厚厚的积雪,雪沫在冷风中胡乱飞舞。一根烟囱,从覆满积雪的房顶上伸向天宇,冒出的烟,龙蛇蜿蜒,在雪白的世界里,炫目的阳光下,格外醒目。偶尔有一两只觅食的麻雀,在雪地里叽叽喳喳地闹着,把清静的雪国搅扰得聒噪不宁。门前支着两顶帐篷,绿色的帆布上,印满伪装的景物。但顶上的落雪,将帐篷压成深深的坑槽,让我们心里时时有种即将要塌下来的纠结,难以释怀。这就是我们要去的人家,为一场婚礼而来,目的地到了。
定边的婚礼办三天。前两天告知亲朋好友前来道贺,一天三顿。第一天吃羊肉饸饹、饺子,第二天蒙餐、羊肉饸饹、饺子,外加六个凉菜,晚上喝酒吃肉,有条件的人家节目还丰富多彩,邀请歌舞,载歌亦载舞,院中燃了篝火,夜空中礼花满天。第三天为正日子,除过吃喝外,还要举办婚礼,之后又是推杯换盏,猜拳行令,不亦乐乎。恓惶年月,不过来来往往,相互道贺,但能够用来招待客人的宴席却数量有限,即便是有,也都是清汤寡水,能见几个油腥点点,也算是一场好婚礼。这几年,陕北发达了,虽说婚宴还是三天,但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但酒肉丰盛而且形式多样。主人满面红光,宾客喜气洋洋。腰里鼓了的人家也有摆十几天宴席的张狂,直闹得满村红火,十里欢乐。
我们是迟来者,到达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有道是入乡随俗,恭敬不如从命,随着主人的安排,我们向门外的帐篷里走去。揭开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酒的浓烈,肉的醇香,诱人食欲。这是主人的精心安排,冬天里院中不能摆席设宴,便在门外支了帐篷,让来宾就着温暖的餐桌饕餮,尽兴而归。帐篷里放了六张餐桌,执事人来回穿梭,端茶倒水上食盘;坐满了桌子的客人,正吸溜着嘴,大快朵颐。待我们坐下,几碗热腾腾的吃食端在桌上。
细细数了,是热腾腾的奶茶、酸奶、酥油、奶皮子、白糖、炒糜子,中间放着大盘冷切羊肉,正宗的蒙古特色,在定边县域里是极不易吃到的。还未坐稳,执事将一个小碗放在眼前,斟满奶茶,指点着我们是否放糖、奶酪、冷羊肉。我们是饿得慌了,在这丰盛的蒙餐面前,自是一阵秋风落叶,风卷残云。不承想,主人说,慢点咥,留点肚子,吃完后再吃羊肉饺子。我乍一听,奇怪生焉,却想到了定边的婚俗,就按主人的安排,转到第二个食场。
羊肉饺子放在第二顶帐篷。一张大圆桌上,摆着一大盘羊肉饺子,各种佐料大小盘子足有三四种,羊肉饺子汤鲜面白调料足,夹一个饺子进嘴,羊肉鲜美。正吃着,执事又说,吃完到院子里,再吃羊肉饸饹。进到客厅,一片喜庆氛围,桌上的饸饹面早已热情等待。才知这一天所有宾客,不论年龄大小,人口多少,只要进了主家院里来,便要吃到三顿丰盛的婚宴。长辈和尊贵客人,待到傍晚时分,坐在房子里,备几样鲜美小菜,斟一杯白酒,吆五喝六,不醉不归。正听得热闹,执事舀一碗白面饸饹说:定边的白面饸饹,皮是全部去掉,放在磨子上磨,收了细面,粗面作了别的用场,用床子压了,又细又白又筋道,口感非同一般,县里县外,没有不说定边的好。
第三天的正日子,热闹的情景更让人兴奋不已。主家一身滑稽装扮,抹了红色,在院中被人嘻闹;接亲的队伍,一崭新车,披红挂绿,迤逦而来,锣鼓敲得震天响,万字头鞭炮响彻云天。到家门口约二十米时,新郎抱着媳妇,冲开闹喜的人群,跑进院中。送亲的人要喝三大杯进门酒,不喝不成礼,那又深又粗的杯子,盛着主家的一片赤诚,举在亲家面前,一杯又一杯,直喝得面红耳赤,两眼放光。这厢热闹着,院子里鼓乐齐鸣,歌舞曼妙,一时成了欢乐的海洋。时至正午十二点,证婚人、来宾代表齐登场。雪未消,冷风依然,但是气氛却热烈异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大婚礼成,新人双双进入洞房,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意。
走定边,走进了冰雪世界,走进了欢乐人家。那是一道看不完的景,道不完的情,这情这景,绽放在雪地上,绽放在人心上,我想,在定边,这样的情景定是为数不少的呢!我们心中充满无尽的喜悦。
端午趣事
文/䖝二
“在东北,无论是什么节日都是要吃饺子的。”最近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调侃。当然,端午节也不会例外。只是除了吃饺子,还有很多不同的风俗乐趣。
我对端午节最完整的记忆还停留在很小的时候,节日的前几天,总会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推着一个五颜六色的小推车,“纸葫芦,五彩绳,小孩带了保平安!”吆喝声中偶尔夹带着几句吉祥话从一个破破烂烂的大喇叭里传出几条街那样远,奶奶听到后会早早的来拉着我和妹妹在家门口侯着小贩的到来,买上几个很大很漂亮的纸葫芦,而我和妹妹说几句吉祥话也会讨到额外赠送的五彩绳或者一个小香囊。倘若没从小贩那里得来,奶奶会用五色的丝线编成一条新的彩绳给我们带上,必须要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飘走,带来一年的好运。
北方五月多雨,为了不被淋湿和刮走,买好葫芦之后也不会马上挂起来,要等到端午节那天绑在艾枝上,插在房檐下面,风轻轻吹拂,饺子的香味就飘出来了。
我也问过这些习俗的由来,奶奶也说不清,只是说取“福禄双全,逢凶化吉”之意。后来才了解到,原来,葫芦的谐音是“福禄”,而五色的彩绳则来自五色五行之说,分别象征木、金、火、水、土。同时又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代表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期盼。
读书以后,很少能在端午回乡下过节,只能给奶奶打电话,自然又聊起端午节的话题。我对粽子没有特别的感情,觉得那是南方的食物。后来我发现以东北人的角度,山海关以南都算南方。大家都很爱吃饺子,其实我猜过奶奶包饺子是个中好手,但也可能不会包粽子。
奶奶说我们小时候,没粽子吃,端午节吃白水煮鸡蛋。还说记得我们姐俩一人两个鸡蛋,还舍不得吃,非得等到晚上一边赏月,一边吃,我对这件事情深表疑惑,但我没有打断奶奶。
这件事有两种可能:或许是我奶奶记错了,说着说着变成了中秋,我们姐俩其实是留着月饼等着晚上一边赏月一边吃。这样说来,我们小小年纪竟也能附庸风雅。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俩如奶奶讲的那样,两个人手里捏着个凉透了的水煮蛋等着赏初五的月亮,然后小口小口的吃掉它。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智商有些值得怀疑。我和妹妹可能是冰封后存活下来的新史前人类,科学家们该围着这颗小脑袋研究只有人类知道的关于快乐的秘诀。
我也不敢向奶奶追问,因为我既不想证实是她的记忆力出了问题,更不想真的让科学家来研究我从小堪忧的智商。
从前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还不能明白个中滋味,这样的节日,朋友们都会回家团圆,而我或许还能在食堂吃一个透凉的水煮蛋。
幸福饺
文/何学滔
“麻婶,我是47号,晚上我要二斤饺子,大概七点过去拿,好的,谢谢。”
“麻婶,中午的水饺可以吗?得麻烦你送到楼上,对,我妈自己在家,麻烦了。听出来了呀,对,我是5号。”
“麻婶,我7号,我要……啥?没有了呀?那预定明天的吧,你先给我留着,呵呵。”
只要电话铃响,麻婶麻利地接电话。但是别误会,这不是酒店订餐,是麻婶自己在家包饺子。麻婶的饺子是出了名的好,馅嫩皮薄,形状独特,吃完唇齿留香,回味悠长。以前你想吃麻婶的饺子,你得去御香楼,麻婶以前就是那里的面案主厨,调饺子馅,包饺子,麻婶都是一把好手。
女儿出车祸后,瘫痪在床,麻婶便辞工回家照顾女儿。想想女儿高额的康复治疗费,自己又不能外出干活,如何是好?麻婶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邻居唐婶常来串门。这天她建议麻婶,你在家包饺子给我们吧?我上班也没有时间包,也包不出你那个味,如何?我做你的1号客户。
后来,唐婶发展了2号,3号
……
麻婶按照物料成本,随时调整价格,只挣手工钱。大家多给的钱她会拒绝,弄得大家心里怪不落忍的。
麻婶准备了五种馅的饺子,无论哪种都叫幸福饺。
现在,女儿康复情况挺喜人的,都能帮母亲包饺子了。
我们家的年夜饭
文/安杰
南方的年夜饭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可提起咱北方的年夜饭,却只有根正苗红的两个字儿——水饺。所不同的是,旧社会北京城里的皇帝要就着酱瓜儿吃素饺儿,馅子有所谓的“十八鲜”之说。一来是“头顿素,一年素”,讨好一下佛祖。二来也给厌倦了整年荤腥的“龙肠”刮刮油。可咱老百姓正相反,巴巴地盼了一年,这时恨不得鸡鸭鱼肉排着队挤进五脏庙。可惜,不能够!
在下小的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开篇儿的年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时咱们除了一股干劲儿要啥没啥,全国经济一派乍暖还寒的疲态。我妈早年病休在家,全靠老爸张罗一家四口的生计,熬得他几乎累弯了腰。有年腊月里,老爸曾经的战友从新疆转业回来,送给他半条寒羊腿。全家人望着那泛着玫瑰鲜与玉脂白的疙瘩肉犯了难,最后决定用“红焖羊腿”为年夜饭增光添彩。三十儿夜里,我在小院里跺着脚守着那只煤气炉子。飘蓝的长火苗舔着砂锅粗造的纹理,像是拳击手挑衅的拳头,引得我馋心大动。我傻乎乎地鼓着腮帮子,拼命地吹了又吹,希望早点儿吃到美味。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大年夜,您猜怎么着?我愣是努出了满脑门的汗,最后怎么上床睡着的都不知道。第二天早上,顽强的羊腿还在锅里负隅顽抗,那顿肥美的年夜饭终于和满地的花炮一起破碎,成了我童年挥之不去的梦魇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进入了躁动的青春期。街上涌动着匆匆忙忙、去而复来的人群。大家都恨不得多长十张嘴来拉生意,多长十条腿来跑买卖。我家趁时而动,老妈开了个兼卖报刊的电话亭,老爸跑起了出租车。一年到头钱挣了不少,全家脸上的笑容比春晚主持人还甜。可是“有了钱,没了闲”,一顿年夜饭又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好在开清真馆子的穆斯林朋友不过大教的节。头年天擦黑儿时往“黑家饭馆”柜台里递几十元票子,两只大塑料袋一撑,这新年的饺子算是齐活儿。牛肉大葱馅儿的水饺个个像生气的牛眼似的瞪得溜圆。一口咬下去,飞溅的热油似乎能把窗户上的冰花都烫化。美餐一顿后,爸爸边剔着牙,边遗憾地说:“饺子味儿不错,可惜差那么一口汤,没法原汤化原食儿呀!”我妈瞪他一眼,把暖瓶端过来:“看烧得你,买来的饺子哪来的汤?喝刷碗水吧!”
进入21世纪,街上的私家车、大哥大越来越多,老妈的电话键盘和老爸的车轮子渐渐都有些转不动了。我那时还在上大学,明知道饭卡里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心里惭愧得受不了。几年下来,除了买了不少专业书籍外,愣是没有买过一件衣服。终于,我家的电话亭和那部米黄色的老式电话一起成了历史名词,老妈又下岗赋闲,生活的重担再次落到了爸爸一个人肩上。年夜饭,成了名副其实的“年夜烦”,大家都在闷头吃,可谁也吃不出个滋味来。
2010年以后,咱中国人的日子真像滚芝麻球般越滚越大,越滚越甜,我们家的生活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先是老爸、老妈双双领到了退休金,接着我的工资也像那个相声里说的,来个“连升三级”。虽然春节晚会越来越不中看,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合家团聚、共度佳节的热乎劲儿。老爸这两年的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我们遵从医嘱,给他单煮了一锅少油少盐的素馅饺子。他咬开看看里边油青碧绿的“内容”,叹口气说:“哎,谁知道咱活着活着,又活成和皇上一个待遇,过年改吃素啦!”我妈把盛了几个肉饺子的醋碗塞给我三岁的小儿子:“你爷爷挑嘴争食儿呢,去,你给爷爷端去!”我那胖小子便学着动画片里孙悟空的样子,把碗举过头顶说:“师父,请你齐(吃)吧!”逗得大家差点把醋笑到鼻子里。
年夜饭,这顿世界上场面最大的盛宴,不单是我们家家户户在吃,咱们的祖国也在默默地和每个人一起举杯呀。惟愿这顿饭越吃越香甜,越来越丰盛,华灯永照,永不散场!
最难忘的一件事
文/徐佳丽
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发生过很多事情,有些都已经渐渐淡忘了,但有一件事我却一直记忆犹新。
记得那是我上二年级的一个十一长假的时候,全家人都来到外公外婆家,妈妈提议说“今天我们吃饺子吧!”大家都同意了。
于是我们开始包饺子了。妈妈对我说:“你也来学包饺子吧!”我虽然嘴上兴奋地说:“好啊,我一直想学呢!”但心里却不以为然:“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肯定比你包得好。”
说着,我就拿起一块饺子皮,一股脑似地放了一大块馅,使劲一捏,饺子皮炸开了,原来是我放的馅太多,把饺子皮给弄破了。爸爸大笑起来,这时,我脸一下子就红了,刚才那股神气劲全没了,像泄了气的皮球,真是无地自容。
爸爸见此情景,怕我太尴尬,忙给我解围:“大家不要见笑,我们的孩子其实并不笨,一教就会,是不是?”爸爸转过身,给我使了个眼色,我连忙对爸爸说:“爸爸,你来教我吧!”爸爸笑着点了点头。这回我可认真了,仔细看着爸爸的动作,一步一步地学了起来。学完后,爸爸说:“该你了。”我紧张极了,爸爸叫我不要紧张,但是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没关系,包坏了可以再学嘛,谁一生下来就会呀!”爸爸的这句话使我勇气倍增,我学着爸爸的样子,终于包出了一个半圆的饺子,我脸上笑开了花,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这件事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因为我知道了干什么事都不能自以为是。要谦虚,遇到不懂的事情要请教别人,不能不懂装懂。
冬大似年
文/张功基
农历“冬至”这天,老家蓬莱一带叫做“过冬”,旧时即有“冬大似年”之说,意思是过冬至像过年一样隆重。乡间还有“过了冬,年烘烘”的民谣,这是说“冬至”一过,乡间便开始有了年味,比平日自然多了几分喜悦和生动。
乡间过冬至主要体现在“吃”和“祭”上——
约定俗成,晌午家家户户都要吃包子,辈辈如此。过去包子缺油少肉,但却是好饭,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现在包子是平常饭,只是肉似乎搁得更多一些,菜有白菜、韭菜、拉瓜等,朝阳地里自然生长的荠菜更受青睐。包子揭开锅后,家家户户都会先在锅台和堂屋北桌子上,虔诚地摆放几盘挑选的包子做供品。过去锅台上方的墙壁贴着“灶王爷”像,现在虽没有了灶王爷像,但也在锅台上放一盘包子算是象征。堂屋的北墙也在冬至这天“请”上了家谱,紧挨北墙桌子上那三盘热气腾腾的包子,供奉的就是家族历代先人。
如果说晌午吃包子是序幕,那么傍晚的祭奠和晚饭时放鞭炮吃饺子,则把过冬至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傍晚时分,不管天气好坏,家家户户都有人带着香纸鞭炮、水果和三五种熟食供品,爬山上坡去祭奠祖坟,俗称“请老人回家过冬”,“老人”指过世的祖父母和父母等,此举与迷信无关,反倒于喧嚣的尘世中平添了一份生者对逝者的惦念与牵挂,家乡父老说得好:“没有先人,哪有后人?忘了先人,就是忘了根。城里人在亲人墓前献花篮、敬鲜花是一种心意,乡下人把五谷杂粮做熟供到祖坟前,也是一种心意。”这确在情理之中,祭奠父母先人,缅怀至亲骨肉,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到了吃晚饭时,讲究的是饺子一煮进锅,家人便开始燃放鞭炮,陆陆续续炸响的鞭炮和腾空闪烁的礼花,昭示着过冬高潮的来临,先捞出来的饺子仍要在锅台和北桌子上作供品。吃饺子当然并非单纯吃饺子,家家户户总要煎炒烹炸四盘六碗的,这时一家老少围桌而坐,那浓浓的亲情就在饭菜和酒香之间荡漾开来……酒足饭饱后,村庄便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混合着鞭炮烟硝和饭菜酒香的淡淡味儿,依然难舍难离地在村庄的上空悠悠飘荡……
于是,“过了冬,年烘烘”,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
饺子与风雅
文/云之影
早上没课,跟往常一样剁好肉、菜,准备包饺子。放下菜刀的那一刻,猛然觉得一个人守着的家真是静,静得让自己的心跳声响得吓人。客厅的电视机坏了有十来天了,不能听音乐、听新闻或别的节目。考虑到可以让孩子少看电视,也不着急修它。卧室里有,但总不能到卧室去包饺子吧。怎么才能打破这荒漠一般的沉寂,又打发掉一个人干活的无趣呢?我想到了它,我的笔记本电脑!
把餐桌清理了,把家伙搬过来,一边听音乐,一边包饺子。可惜的是“我的音乐”里边的歌曲实在太少,从头到尾放了一遍,也还不到半个钟头。这饺子一包就要两个多钟头呢,吃一个星期的。两个多钟头,够看一部电影,也够听一次讲座了。听讲座,对,为什么不听讲座呢?到网上百度一下,跳出来的文学讲座还真不少。随手点了北京师范大学侯玉珍教授的《港台文学专题讲座》,从梁实秋讲到琦君,都是故旧,很亲切的。
包着饺子,听着侯教授的精彩评述,脑海中突然跳出“饺子与文学”这一不伦不类的组合来,心头一怔,继而忍不住笑自己的痴:文学是生命之舞,曾予我以生命的深层感动,然而此时这位家庭主妇沾满面粉的双手如何接得住它的庄重与风雅?听这讲座,不过是消闲解闷罢了。
这么想着的时候,双手莫名地微颤起来,似在台上舞蹈一般,连取饺皮于掌心这一简单的动作都带了几分神圣。心渐渐飞远了,一忽儿到梁实秋那聚蚊成雷、不蔽风雨却幽绝妙绝的雅舍,一忽儿到琦君于他乡日思夜想的故居小院,一忽儿又回到自己读他们的文字时的青葱岁月,那种种欢欣与适意竟清晰如昨。
身为高三语文老师兼家庭主妇,我又有一段时间不读书了。毕竟“忙里偷闲”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有“闲”可“偷”,而我的时间于业固然有余,可繁琐的家务一填上去,便严丝合缝,再也容不下别的了。这样的状态,从暑假(补课)一直延续到现在,恐怕得到明年六月才能改变。
对于这一点,我是早有心理准备的,因此虽时有类似于小孩的分离焦虑般的情愫,但心情总的来说不至于太坏。再说,又属胸无大志且思想保守之人。对工作不算热爱,但手头正做着的事儿不做好,心里会觉得不踏实;对家庭亦不懂得如何经营,但孩子说不爱吃超市里买的速冻饺子,我又会为此忙乎大半天;心里虽也时常惦记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不管领导、同事、学生,还是父母、爱人、孩子的事儿都可以把它挤兑掉,任那田地干裂,任那上面的作物枯死,或者根本就是很长一段时间不予理会,忘了耕种,任其杂草丛生。
却不曾想,今天于餐桌前包饺子、听讲座的情景会在心底掀起这样大的波澜。大概,总有些东西是割舍不断的,就像老朋友,即便久不联系终究还是老朋友,一张泛黄的照片便足以勾起对共同拥有的岁月的不尽回忆。
读书、写作确是年轻的心曾经朝圣的方向,然因浅陋疏懒,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自是做不到袁子才所说的“双目时将秋水洗”,也难以践行夏承焘先生教导的“时时体验人情,观察物态”。惟愿自己在俗务操劳中不至折了触角,能于阳春三月花开日感受到彩蝶翩跹枝头的喜悦,于已凉天气未寒时体会到一枚叶子着地的落寞。
若真能如此,即便双手日渐粗糙,包出的饺子也终归带着些许风雅吧。
包饺子的乐趣
文/曹瑞涵
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画画,还有人喜欢做手工。但是,我最喜欢包饺子,因为它给我带来了乐趣。
记得我第一次包饺子时,看见妈妈包得又快又好,几秒钟就能包好一个,而且饺子不露馅。当时,我是那么羡慕妈妈。奶奶更能干,瞧!它还能在小小的饺子上面捏十几个花纹呢!一看到她们在包饺子,我就赶紧跑过去跟她们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拿上饺子皮,不是馅多了,就是放少了。刚捏好这边,又弄破了那边。似乎感到两只手不听使唤……别提有多狼狈了!这时,妈妈鼓励我说:“不要紧,慢慢学,你一定能包好的!”
经过妈妈的多次鼓励,我终于包好了一个饺子。当时,我高兴极了,连忙下到锅里。可万万没想到,在热水里饺子竟然脱掉了外衣,变成了一个肉丸子,这令我哭笑不得。
但我没有泄气,我跟着妈妈一次又一次地试,在我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学会了。现在我不但能包好饺子,而且包的速度非常快,几秒钟就能包一个。昨天中午吃的饺子几乎都是我包的,而且没有一个露馅,全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也不例外!
包饺子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同学们,有空也像我一样,体验包饺子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