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饺子的故事

2023/02/20经典文章

关于饺子的故事(精选5篇)

发现生活的窍门

文/梁建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我们生活中就是这样。几十年的工作忙忙碌碌,我对做饭是既不会也没兴趣。退休后,妻子上班,自己赋闲,做饭成了我的“重要”任务。

刚开始,对做饭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和面不是软就是硬,做大米吃水也掌握不准,水多像粥,水少夹生,常常手忙脚乱。炒菜忘了放葱蒜、调味品的事也时有发生。灶台、地下汤汁碎叶到处撒,费力又“挨骂”也是常态。特别是到了夏天,剩饭多,浪费在所难免,自己也看着心疼。于是一方面向妻子请教,她做饭时多看多问,看看刀工怎样切,调料如何放,火候咋掌握。二是自己多操心,吃一堑长一智,不能让一块石头绊倒几次。这样一来进步还真快,慢慢就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几经揣摩,发现一次两人舀两大勺子面粉正好,大米蒸一碗就够。一开始,妻子看着少,还怕不够,我就讲,宁吃八分饱,不吃十分,对身体有好处。

量的问题解决了,在做菜上也细细体会,慢慢也还在色泽味道上有了长进,炒的豆角、茴子白、土豆丝还居然受到妻子的表扬。同时,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生活中也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上做文章。

往常煮饺子时,我发现一般人的做法都是锅煮沸了,加上些凉水,如此再三,饺子就熟了。问为什么?不论是妻子,还是来家做客的亲友,口径一致:老人传下来的。我想,饺子熟主要靠的是温度和时间,扬汤止沸是怕把饺子皮煮破。在使用煤糕、炭火的年代,锅煮开时,如果用炭、煤泥压火,等水再煮开,就要好一阵,恐怕饺子成片儿汤了。现在用煤气灶,“釜底抽薪”就很容易,大火煮起饺子后,就可把火调小,盖好锅盖,保持小煮即可,一会儿就熟了。熟得快,皮不破,还省火。这一“先进技术”还在亲友中得到了推广。其实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小妙招,让生活更加简约、方便。

现在,做饭已有条不紊,上午锻炼身体回来后,看一会儿新闻,浏览下微信,10点多活动一下身体,把面和好早点饧上,中午做面时柔软筋道。在炒菜的间隙就把案头、锅台上用过的餐具归位,撒下的汁汤菜叶清理干净,做到灶台光、面案光、地上光,保持厨房清爽整洁。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平凡琐碎的,只要我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窍门,生活就会乐趣无穷,丰富多彩。

窘迫

文/杜强

小时候村里经常有讨饭吃的乞丐,人们称他们“讨吃子“,有的挨门逐户要米要面,他们到了农户的院中,看到年老的,就会喊着:“大爷大娘帮帮我吧”;看到年轻的就会喊“大哥大嫂帮帮我吧”。还有的“讨吃子”他们能说会道,到了你的院子中,先来一段“莲花落”,然后再开口要米要面,看似公平合理的。那时村里的文化活动单一,听“讨吃子”唱“莲花落”也是村民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因此每当有这般要饭的“讨吃子”,人们还是很喜欢的,没事的村民们会跟随着“讨吃子”挨家挨户听着他们唱的“莲花落”,有时还提出自己要求的曲名,一般只要他们会唱,都会满足村民的要求。这样的“讨吃子”总是比那些不会说唱的在村里受欢迎,要的米面就会多了不少。

村民们尽管也是缺衣少食,但也会抓上一把莜面或白面放到他们的口袋中,母亲心软,看到这些“讨吃子”,总是用小碗从泥瓮中挖面,母亲说这样比用手抓面要好点,没有看不起他们的意思。她体会过穷人的生活,知道穷人也有自尊,应该受到尊重。

母亲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人,她喜欢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时,自己得到满足。“他们没办法,如果有一点办法,谁愿意低声下气去讨吃。”这是母亲每次给“讨吃子”挖面后说的一句话。

父母最困难的时候,好像是1961年,那年父亲因“布病”不能下地劳动,自然没有工分可挣了,只有母亲出去挣工分,家里有三个孩子,吃饭都成了问题。

这年的过年,家里只杀了一只公鸡,三个孩子眼巴巴地等着正月初一吃饺子,母亲用红罗卜丝加点素油为饺馅做了素饺子,那个公鸡是不能动的,等到正月除六后请客用,当饺子做好后,大姐只吃了一口,就生气不吃了,别人家的饺子里有肉,咱家的饺子没有一点荤腥,气唬唬地去了大爹家。二姐和哥哥可没有走的地方,饺子虽然没有肉,那也比麸皮馒头要好吃。

前些年的“讨吃子”一般过了正月除三才开始来村里要饭,这几年村里正月除一就有了“讨吃子”早早上门了。

水龙湾离元山子村只有四五里路,杨喇嘛是水龙湾的一个“讨吃子”,一生都在要饭,只要农闲时就会出来,他是最先来到村里的一个,来到父母家时日头已经升高,一群大人小孩簇拥着走入了院内。

杨喇嘛身穿白茬子旧皮袄,黑色的大裆棉裤前后突出,腰中系着麻绳将皮袄紧紧地裹在身上,左肩上披着一个油腻腻的看不出什么颜色的褡裢,站在父母家的院子中央,将插在麻绳腰带上左右两端的竹板和竹落子取了下来,呱嗒呱嗒地打了起来。迈步向窑前边喊边走:

一进大门走三走,

前后左右瞅一瞅。

东边粮满垛连天,

西连猪羊添满圈。

抬起头来向前看,

主人娃娃福气满。

东家发财啦——。

走到了窗户前停了下来,右手竹板翻飞,左手振动着竹落子,唱了起来:竹板一打响连声,东家就是那好命人,院子的对子红茵茵,窗花糊的花生生,家里打扫的亮晶晶,炕上娃娃精灵灵,过年的饭菜香烹烹,家人个个喜赢赢。

东家吉祥——。

向前一步迈,东家喝酒我吃菜。

向前两步迈,点心送我两口袋。

向前三步迈,炸糕烧肉数着给。

向前四步迈,拿点烧酒让我醉。

向前五步迈,主家发财没例外。

向前六步迈,人顺家顺事事顺。

杨喇嘛的竹板停了下来,高喊:送喜来了。母亲急匆匆的端着碗走了出来,碗中放着三个点心。杨喇嘛看着碗中那外皮发青的馒头,就知道点心内部包着麸皮面,摇着头说道:”过年时节,给点麻花炸糕吧。“

母亲低着头返回了窑中,过了一会,将一盘发青的熟饺子端了出来:”家里没有炸糕和麻花,给你点饺子吃吧。“

杨喇嘛用手拿起一个饺子,放到了嘴里,嚼了几下就咽了下去,说了声“唉,你比我还穷。”没有再说什么,将竹板和落子插入腰中转身就离开,听唱的人们也离开了,只留下母亲端着盘,呆呆的站在那里。

那年冬至饺子咸

文/彭庆东

又逢冬至,倏忽想起40多年前,我们几十个年轻人包过的一顿冬至饺子。

那是1976年初,我刚参加工作,就被单位派往阳曲镇歇子寨村支农。派去支农的共10个年轻人,与村里的二十几个本单位家属的知青们同吃同住,村里指派了一位大师傅为我们做饭。转眼到了冬至,大师傅因家里有事告假两天,临走时为我们留下了面和肉,嘱咐我们冬至自个儿一定要包饺子。

冬至那天上午,我们早早收工回家,大伙儿一块动手包饺子。我们分了几个小组,男的和面、剁馅,女的擀皮、包馅。等待一切就绪后,我们开始调馅。俗话说:“众口难调。”因为三十几个人同吃一盆馅,所以谁也没把握调到位,就让平时帮厨的男知青来主调味。他往盆里撒了一包盐,回头瞅瞅大家说,差不多了吧。一个女知青说,再撒点,味儿淡了不好吃。于是帮厨的又撒了半包盐,疑疑惑惑地说,这该差不多了吧。有一个男知青用筷子品尝了一下,说还差点。于是帮厨的把剩下的半包盐全撒在了盆里,开始搅和了起来。这时,那个品尝了菜馅的男知青才恍然大悟地对帮厨的说:“你搁盐没搅和就让我尝了?这下肯定咸得要命了。”众人哄然大笑,也只好如此了。按程序又倒了一股酱油,大家就开始擀皮、包饺子,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就这样,一群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男女,笨拙但自主地准备着可能是他们人生独立后的第一顿集体饺子。

大家都努力地表现着自己的能力,尤其是那些女孩子们,暗暗地使着劲儿,比着谁擀的皮儿快,谁包的饺子俏,有的包出了月牙形,还有的带着花边,似乎饺子成了她们手里的“才艺秀”。几对彼此有好感或者暗恋的,这时候更是凑在了一块,一个擀,一个包,眼睛还不时互相偷瞟着,估计他们包的不是饺子,包的是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

我不会包饺子,也没有哪个人“偷瞟”我,只好去灶房帮忙拉风箱,不过这个差事可以先捞个饺子尝鲜。不一会儿,十几箅子饺子都端到了灶房,人们也都涌了进来,找盆找碗找筷子,都想早点吃上自己亲手包的饺子。

其实,那天的饺子一点都不好吃,本来肉就少,又因为太咸了,咸得几乎没有了肉菜味儿,真应了那句戏谑话“打死卖盐的了”。

下午出工,个个嗓子眼儿里冒烟,我和几个小同事们跑到工地窝棚里,厚着脸皮喝了看工地大爷的两大罐水,还是不解渴,只好继续回村找水喝。一路上不禁让人想起了小学课本上曾学过的一段课文:一只乌鸦口渴了……“我们这是几只乌鸦呢?”我问,人们又是一阵大笑,笑得那么开心。

许多年后,我还是怀念那个冬至,那顿咸饺子的鲜味。

最后一顿饺子

文/成石

那年11月,年逾八旬的母亲很难料理自己的生活,一支拐杖支撑着她颤抖的身子,满头白发随风飘扬。那时我工作很忙,没有请假照料母亲,只能从百忙中抽出一些时间给母亲做饭、洗衣……那天中午,我急急地下班回家给母亲做饭,母亲却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案板上艰难地剁菜。母亲剁得菜馅细细的,和她以前剁得一样细,炒锅里还倒了一些油。我问母亲,“您这是做甚?”母亲说,“妈给你包饺子吃,你好长时间没吃妈包的饺子了。”

我心里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母亲又能做饺子了。惭愧的是母亲衰老以后,我一直没有给母亲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连她最爱吃的饺子也没有亲手去做。我把母亲扶着坐下,说,“妈,不要包饺子了,我给您买速冻饺子吧。”妈说:“那种饺子不香,还是妈给你做得香,你快和面去!”我说,“妈,我要是包饺子,下午上班要迟到的,我还是给您买速冻饺子吧!”妈不吭声了。我赶紧骑车买了一袋速冻饺子,和母亲吃了一顿饺子。当时我心里很高兴,母亲的病情见好了。但是,我却不知道,那是人们常说的“回光返照”。

第二天,我又急急地下班回家,进了家却不见母亲坐着的身姿。我的心头不禁一阵紧缩,走进卧室,看到母亲躺在地上昏迷不醒……

我赶紧把母亲送到医院,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母亲恢复了知觉,但母亲不吃不喝,目光呆滞,偶尔喃喃低语:“平儿,妈妈怕是不行了……”我不相信,我说:“有大夫给你治病,你的病会好的……”

母亲住院的三天后,天气寒冷,北风呼啸,无情地吹灭了母亲生命的残烛……

母亲平静安详地走了,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要给儿子做饺子吃。母爱是伟大的,她对儿子已经付出了她的爱、她的情,她用生命的最后一线光亮为神圣的母爱涂抹了绚丽的光彩。

而我却陷入巨大的悲痛和遗憾中。我为什么没有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请假照料好母亲?我为什么没有亲手给母亲做一顿可口的饺子?我为什么没有让母亲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我为什么……为什么?愧疚无法挽回我的遗憾,我不仅对不起生我养我的母亲……如今,我每逢吃饺子,就想起母亲的最后一顿饺子。

最高兴的事

文/何秀清

吃过早饭,刚收拾完,手机传来微信提示音:嘀嘀!嘀嘀!打开手机发现是女儿给我发来微信。原来是想让我选几幅我画的画发给她,她准备给我做个新春台历。于是,我选了几幅前不久新画的写意牡丹花和写意花鸟画,通过微信发给了她。

紧接着她发来了语音,我立刻点开,听到不满三岁的小外孙果宝甜甜的有声有色的童音:“姥姥!祝你新年快乐!”这声音悦耳动听,充满诚挚的祝福,让我这颗古稀之年的心感到人间温情。

我调好了羊肉馅儿,老伴和好了面,准备中午给孩子们包顿饺子吃。就在这时,刚上初中的豆豆背着书包回来了。他进屋把书包放下,洗了洗手,走过来和我说:“奶奶我和你一起包饺子吧!”“我来擀皮儿,奶奶你来包饺子,看咱们谁干得快!”我欣然同意。豆豆擀皮儿擀得又圆又均匀又快,我包饺子也很快。不一会儿我们两个人就包了100多个饺子。我们收拾了案板,把桌子上弄干净。孩子回头对老伴说:“爷爷你快点儿煮点儿饺子,我给我妈送去,让我妈也尝尝咱们自己家包的饺子。”

老伴很快煮熟饺子,装到饭桶里。豆豆拿上饭桶给元旦加班的妈妈送去了。临走时说了一句:“我回来再陪你们一块儿吃饺子。“

我心里又一阵欢喜。豆豆这个学期刚进入初中住校学习。由于没有离开过家,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经常闹病,不是发烧咳嗽,就是满嘴口疮,其间下颚骨还脱臼了,说话、吃饭都受了很大影响,来回跑医院求医看病无数次。最近,我发现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虽然瘦了,但个头渐长,还能主动完成作业,近两周每次回来都想帮我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儿。我因腿摔伤,行动不便,豆豆还要扶我出去走一走。有时我不想麻烦他就不愿意出去。可他却说:“出去走走吧,锻炼锻炼,晒晒太阳,好让你的腿恢复得快一点。有我陪着你比较安全。”我没有想到孩子变化这么快,变化这么大。

想到这儿,我喜不自禁。这时老伴走进来,看着我说:“你现在最高兴的事儿是什么呢?”我说:“孙子外孙的健康成长和对我们的知心达意,是我最大的快乐!”他看着我,我看着他,我和老伴相视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