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文章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精选12篇)
回味粽香
文/AZ家
端午节已过去二十天了,我却情不自禁的想起我的老妈。因为老妈健在的端午节,家里总会飘出粽子的香味,老妈总是早早的把大黄米泡上、粽叶煮上、大枣洗好、马莲草泡软,在端午的头一天包出香香的粽子,吃的时候每每沾了绵白糖,真是香甜。
老妈太上年纪后,就不包粽子了。我一直没和老妈学过,同事同学、邻居好友有知道的,端午前就会把她们包好的粽子送过来几个。这些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风味有别的粽子都是我节日餐桌上的佳肴,也成为我和粽子主人友谊路上的里程碑。
今年,还没到端午节的一天,一位台湾的邻居阿姨给我送来一盘她亲手做的粽子。她和我女儿说,“尝尝我们台湾的粽子吧。”我和这位阿姨每每在电梯或小区内碰面,她总是满面含笑地和我打招呼,萍水相逢,从未深聊过。连她姓什么在哪层楼住都没问过,善良的阿姨竟然会在端午节前想着我们。
趁着粽子还热乎乎的,我们打开品尝这大大的粽子。真香啊!南方的粽子和北方的不同,粽子里要放油盐、放五花肉、咸蛋黄,放大小不一的豆类,还有栗子等。吃起来真是又糯又香!
端午头一天,邻居狗狗的妈妈送来她包的粽子。狗狗是和诺诺同龄的小朋友,平时总在小区内一同玩耍。刮风下雨天就凑在哪家小朋友家连吃带玩,有孩子作为友谊的纽带,家长也成为了好朋友。狗狗的妈妈是个要强能干的女性,她一个人带孩子还能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狗狗’百岁’时请朋友在家喝酒,她做了一桌子的菜,把来宾吃得直咂舌,以为是从酒店叫来的。狗狗妈送粽子又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念叨起在家乡时,老妈包的粽子和亲友们送的粽子。
端午节那天,儿子明亮全家人来我这过节,亲家罗群英带来了包粽子所用的全部,让我亲眼见到南方客家人做粽子的整个过程,真是大开眼界。亲家带来淘好的糯米、腌渍好的五花肉、大小不一的芸豆、红豆、洗好的竹叶,泡软的长草,连同高压锅都带了来。
小鹿、诺诺、小齐三个孩子一台戏。尽管齐齐感冒,也爱在客厅看哥哥姐姐跑来跑去。亲家罗群英一个人包起了粽子,其他人吃着瓜果、聊着家长里短、看着一刻不闲的小鹿和诺诺,一会的功夫,亲家就包了一高压锅。那娴熟劲好像在做家常便饭。儿媳爱婷也来助阵,爱婷包的不比妈妈慢,折竹叶成圆锥形,放拌好油盐豆的糯米,放一块瘦肉,包成四角形的粽,用长草捆扎好,三个或两个用草绳连起来。爱婷还特意给小鹿和诺诺包了两个小小的粽,我对爱婷会包粽感到很惊讶,亲家自豪地说,“她早就会,我包时就教会了她。”
我又想到我老妈,老妈虽会可我从没想学,就更不用说传承给我女儿了。‘技到用时方恨少。’自家的粽熟了,我凑了六个素菜,大家围坐餐桌旁,吃着亲家包的又香又糯的粽,过着温馨安好的端午节。
粽子,不仅是端阳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项仪式,更是人们友情、亲情的载体。端午节虽然过去了,粽香的余味还在心头。
心坎上的端午节
文/谢子清
在深深浅浅的日子里,端午节就这么悄悄临近了。
心里盘算着,该如何利用这难得的假期时间,好好休闲、放松一下。平素是劳碌的,生活和工作都被拧紧了发条,对假日自然是再期待不过了。我甚至已计划着出去旅行。
母亲在这个时候打来电话。先是絮叨地嘘寒问暖,真切地关心我的工作、生活、爱情,以及人情交往。之后,她话题一转,怯怯地询问到:“端午放假回来么?”
我一时语塞,竟不知从何回答。只好推说工作繁忙,单位安排了值班,加之路途上耽搁的时间实在太久,这次恐怕就不回去了。
“国庆节,要回来。”我宽慰母亲。“哦!”挂电话时,她不经意的一声叹息,写满了全部的失落。
掐指一算,我竟然快有一年时间不曾回家了。
自15岁出门远行、离家求学,大学毕业后泊在别人的城市里,我和父母始终都是聚少离多的。我们之间的亲情,只能依靠一根电话线维系。
逢年过节,是我们所共同企盼的。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收拾行囊、怀揣思念,凭借舟车翻过高山、趟过河流,欣欣然回到大山里去,和父母相聚屋檐。在团聚的时日里,我们还会推杯换盏、把酒畅谈。
故乡距离我工作的城市,正好整整一千里。久别重逢的亲情,如同发过酵,浓烈而甘醇。
但就是这样团圆、欢欣的日子,也是不多见的。一年当中,假期有限,我跟父母的相聚,只有那么奢侈的三四回。
后来,“五一”长假取消,回乡的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了。父母被丢在乡村里,只有低矮、苍老的房屋陪伴他们。我常常想起那样孤独的日子,寂寂无语的大山,飘飘摇摇的炊烟,偶尔响起的鸡鸣狗吠,除此之外,就只有年迈的父亲和母亲相互映衬的影子了,光阴和岁月都安静得能听见流水声。
通常,端午是要吃粽子的,正如同中秋要吃月饼一样。如若不然,这节日便丢掉了气氛、丧失了欢愉。那天,我小心翼翼地问母亲:“端午节快到了,家里准备包粽子么?”“我们有什么节日呢?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吧!”母亲回答得自然,自顾自笑了。
这不是气话,是母亲的肺腑之言。因为我知道,我不回家,父母便没有了节日。
在故乡,菖蒲是随处可见的,艾草也很廉价。我明白,被生活整日拴在土地里的父母,是没有闲心去拾掇这些东西回来装点门面的。我不在家里,节日便不在家里。
多彩的端午节
文/倪继贤
在诸多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算得上一个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亲情友情、医药卫生、饮食文化等方面,又富有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的一个重大节日。加之时值仲夏,花团锦簇,气候宜人,又在夏收前后,丰收的喜悦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喜气,因而深爱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端午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代吴越族每年五月五日的图腾祭,而广为流传的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战国时期,楚怀王不接受大夫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逼他割地献城,楚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这一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痛欲绝,上书新继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谁知顷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削职逐放。秦国一看时机成熟,便立即出兵,在很短的时间内,楚国便失地千里,百姓尸横遍地,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侵,人民遭难,心如刀绞,但始终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死,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每年的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并让人们佩带香袋,表示屈原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
在韩城各地,端午当日,家家食甑糕,户户插艾蒿,人人佩香包,小孩手腕脚腕戴五色线镯等已成习俗。凡有出嫁不久的女儿,娘家一定提前准备,端午之前给女送节,送去端午串串、簸箕馄饨、粽子、以及给女方长辈衣物礼品,女方则把送来的粽子分发给左邻右舍,以增添友谊,并给邻居小孩送去香包之类的小玩件,欢乐无比。
端午节的甑糕、粽子都是先一天做好以备端午当天早饭食用,同时食用的还有精心制做的酸拌汤,这样一热一凉,一酸一甜,搭配恰到好处,既能增进食欲,又有保健功能。同时于清晨日出之前采取艾蒿,或插于门柜、或置于门脑,使其药味熏杀蚊虫,净化空气;有的家户父母还用艾叶蘸上雄黄酒涂于小孩耳鼻之处,以防蚊虫叮咬,既体现了爱幼之心,也有一定的医学道理。
多彩的端午,多彩的人生。如今社会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改善,粽子、甑糕虽不是稀罕之物,但端午食用意义深远,爱家爱国精神永传。端午节的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与人为善、讲究卫生、注意保健的传统美德和美好的心愿,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盛,人民生活像甑糕、粽子一样香甜。
端午节包粽子
端午来临,今年的端午心情似乎不一样耶!今年比较勤快,打算不买粽子吃,自己包,可繁琐的准备工作搞得我晕头转向,请教朋友喽!嘿嘿!朋友就是朋友,告诉我都买什么,我一遍一遍的跑市场,终于抢购齐全,可面对一大堆东西,不知从哪里入手?朋友看我抓头皮,说了一句让我感动的话:别犯愁,交给我!我激动得上前拥住她,连说:感动感动。
没想到香甜的粽子好吃,做起来麻烦。我初一就准备,到现在才可吃到嘴,步骤:先把叶子用水泡上,原因干叶子易碎,泡后叶子有了韧劲,泡到时间后在一片叶子一片叶子的洗。再把米淘后也同样用水泡,糯米泡的时间长粘性就出来了,每天换两次水。两天后,我向朋友求援,朋友二话没说就来我家,我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她面前。她开始包起来,朋友的手艺真不错,呵!这些东西转眼工夫,一大堆种子包好了,大小都差不多。我为朋友竖起大拇指。
我以为粽子包好了,一会就可以吃到嘴,朋友说不可以,煮熟后还得等第二天才能吃。
看着冒着香甜气味的粽子,直流口水。到了半夜,实在忍不住,偷偷吃了一个,味道不错耶!
可算盼到天亮了,打开锅盖,嗯!粽叶飘香,迫不及待先下手为强,一连吃了好几个,终于解馋了。
把我的喜悦分享给朋友们,哈哈!十斤米包成的粽子,转眼就被我送得所剩无几。朋友们差不多都尝到了。嘿嘿!可我的宝贝差点就没的吃了。
端午节的美味
文/史庆友
在端午节的美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粽子和鸡蛋,弥漫着醇厚的粽香和蛋香,带给我无限温暖。
在端午节,人们总是要吃粽子的,还要在粽子锅里煮鸡蛋。如今,家乡的粽子制作比较复杂,外面是粽子叶,里面是大黄米及少许江米,再放上红枣、豇豆、红小豆、芸豆、绿豆、芝麻、葡萄干等,集红黄白绿于一体,外观美丽、香气满口。然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端午节吃粽子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黍子产量太低,生产队不愿意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地方弄黏米,上哪里去吃粽子?
小时候,端午节我虽吃不到粽子,妈妈却一定会煮鸡蛋给我。那时的鸡蛋要用来换灯油、食盐等,能在端午节吃上鸡蛋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总是舍不得吃,要把鸡蛋留着,每天还要拿出来闻闻。有时候,我会与小朋友玩撞鸡蛋的游戏,比谁的鸡蛋抗撞,到最后也没破的那个鸡蛋被称为“蛋王”。鸡蛋被我珍惜地留着,往往会留到臭了不能吃为止。
还记得我初中毕业那年的端午节,我第一次吃上了粽子。邻居五姑的丈夫到南方养蜂,用蜂蜜在南方换回了点江米及粽子叶。五姑给了我家两个粽子,这难得的粽子我只尝了一小口,那美味却是至今难忘。
时代变了,如今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极其丰富,粽子再也不是稀罕物了。但在老人们心中,那些传统节日美味还是不可少的。每年的端午节,姑姑总会让表弟给我送些亲手包的粽子及溜达鸡下的鸡蛋,不图别的,为了食物安全营养、味道纯正,也为了亲人间的一片深情。
幸福是给懂得珍惜生活的人的一份礼物。让我们珍惜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端午节常过常新!
端午帖
文/王祥夫
端午节就要到了,早上起来画一幅枇杷小蜂。在南方,一吃枇杷端午节就不远了,原本还想写一点纪念屈原的文字,却忽然把话题扯到了角黍上来,也正好借此说一回雄黄喝不得。
端午节必吃粽子。关于这一点,从南到北并没有什么不同。古人把粽子叫做“角黍”,是因为粽子有角。粽子一般都是四个角,三个角的也有,但据说还有能包出五个角的,但鄙人从没有见过。古人包粽子以黍米,黍米即黄米,黄米性黏,味道亦特殊,昔时人们祭祖必用黄米,一碗黍米饭蒸熟,黄澄澄供在那里亦真是好看,若此时派糯米上场,恐怕就要被比下来。
说到粽子,当然离不开包粽子的苇叶,水泽河汊到处长有这种水生植物,一般包粽子是要用新鲜碧绿的那种,而有一种说法倒是一定要用隔年发了黄的,据说味道更浓。就像是我们吃蘑菇,鲜蘑菇怎么也比不过干制的香一样。但要是画粽子,白石老人画的是那种碧绿的粽,如果用赭石画,也许会被人错认为是摆在那里的一两块石头。吃粽子要蘸饴糖,或者是玫瑰糖卤。没有听过谁要把雪菜包在粽子里边,像吃雪菜炒年糕那样。
粽子在我国,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一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吃,当然你开一个粽子铺长年的在那里卖也不会有人来反对,二是它不能拿来当做整顿饭的来吃,也只能像是吃点心一样吃一两个,然后该吃什么再吃什么。鄙人向来是喜欢肉粽,那种大肉粽,油汪汪剥一个在碗里,无端端看着就有一种富足感。一边吃这样的肉粽一边再喝一点绍兴酒而不是什么雄黄酒。雄黄酒向来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它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或点几个点。京剧《白蛇传》里许仙让白娘子连着喝了几杯雄黄酒而且他自己也跟着瞎喝,这真是让人担心,好在那也只是戏文。如果过端午节,人们真像许仙那样都纷纷地喝起来,到后来不是被蛇吓死而是早已被雄黄毒死掉。
端午节这一天调一点雄黄酒,也只是这里点点,那里点点,大人们是手心脚心,小孩儿们是额头,或者就在额头上画个“王”字。还有那艾草,拿来剪做宝剑的形状挂在门头,其用意不必细说,民间的各种禁忌皆在里边,民间的生活也缘此而丰富。
后端午情
端午放假前一天我就忙了,一直没休息。三天假期过去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收到老姐的一个短信:亲爱的妹妹:今天我给你带来了几个妈妈包得粽子,有空过来拿一下,尝尝妈妈的味道。每年她都带给我粽子吃,她不是我亲姐,但很贴心。我亲弟弟都记不得我的生日,她每年都给我祝福的。以前只有我母亲能做到。我到她单位去拿回粽子,有火腿的,有白米的,还有几个野鸟蛋。蛋是和粽子一起煮的,呈暗绿色,剥开咬一口,很香。今年没有我喜欢吃的红豆粽子,嗯,有点遗憾。
端午那天弟弟照样打个电话给我,心照不宣的,今年端午节恰好是母亲60周岁冥寿。想想以前真傻,过端午的时候也是母亲的生日,我们小的,都没给过祝福的,记起来了,在2000年,也是母亲本命年端午节生日时,我买过一个蛋糕,一家人一起吃的。要不然,现在想想多遗憾啊,子欲孝时,亲不在。
想想小时候过端午多开心啊!那时,母亲很美,父亲很疼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忙着包粽子。我们小人是瞎帮忙的,真正忙的是母亲,两个盆,一边是粽子米,一边是粽叶和粽草。粽子草,类似草绳,用来捆粽子。母亲一只手捏住粽子,然后用牙齿咬住粽草一端,另一只手灵巧的勒紧,打个结,就成功了。包得很精致。最后一起放大锅,里面放点鸡蛋,煮熟一起捞上来。凉了,剥开粽叶,清香扑鼻,食欲很快就来了,用筷子叉紧了,放糖碗里沾点白糖,再往嘴里一送,嗯,好吃极了。因为端午节很多时候是碰上黄梅天的,吃不完的粽子,就在家里厨房拉一根绳,粽子们就被挂上去,我们走路都不好走,弯个腰,我喜欢站在旁边闻粽子味道,特别对我这种从小就超级爱幻想的人是种享受:草香,米香,红豆香,足足可以有部童话了。放学回来肚子饿了,先剥个粽子,拖个小登子坐在门口吃,一边发呆,一边听外面的梅雨。那一切一直都活在我的记忆里了。
这样的端午节的画面在母亲去世以后再也没出现过,我们有时吃亲戚包的粽子,有时买回来吃。但妈妈的味道再也没有回来过。有时想想比较伤感,但是也学会了自我安慰,世上万物,生死轮回。有的东西总要失去,只是或早或晚。当我第一次听小红莓乐队的《ode to my famly》眼泪瞬间就下来了,当时就好像看到了很多很多小时候的画面。当我结束这篇日志里,听得也是这首歌,依然很触动……
故乡的端午
文/谢汝平
一直感觉,故乡人对端午节不太热忱,既没有春节那种期待,也没有中秋节的气氛。人们对端午节总是淡淡的,好像一不留神就会被忘记,可事实上每年都没忘。说故乡人对端午节没有感情其实并不恰当,只因端午节处在一年中最重要的农忙时节,过节与麦收相比,自然要屈居下风。金黄的麦子等着人们去收割,绿色的秧苗等着人们去载插,忙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只能草草过节,这并不难理解。
因此对于故乡端午节的印象并不深,既没有什么隆重的祭祀活动,也没有热闹的龙舟比赛,能够跟端午节挂上钩的似乎只有粽子,这也是我们孩子最大的期盼。说起粽子,小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吃到,一是端午,二是盖房上梁。我一直不懂为何上梁时要包粽子,还有蒸寿桃,一起隔着房梁扔出来,让看热闹的孩子们抢,我也曾抢过几回,总觉得上梁时的粽子比端午节的好吃。
也不是每个端午节都能吃到粽子,很多时候家里没空包。吃不到粽子的端午节总是有些失望,看着别的孩子吃,心中羡慕得很,于是决定自己包。记得那回和妹妹一起打了柴叶回来,也泡了一些米,学着别人的样子包粽子。虽说不容易,最后总算包好了,估摸着父母亲快回来时下锅煮,想给他们一个惊喜。可等父母到家,我满心欣喜地揭开锅时却傻了眼,由于力气小绑绳系不紧,满锅粽子都散了,成了煮着柴叶的大米粥。记得当时疲惫的父母是欢笑的,比吃到真正的粽子还高兴,我们一家人吃着混着柴叶味的米粥,倒也有些粽子的味道。从那往后,每年端午节,我家都会采些粽叶回来煮粥吃,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故乡,别说龙舟,就连普通小木船和水泥船也不多见,赛龙舟只能是电影电视里的场景,但我们并不在意,我们有自己的船赛。那是用芦苇叶子折的小船,简单得很,选一个宽大的叶子,前后折一下,两边撕个口子,然后把一边塞到另一边之中,前后都如此折叠,一个小小的苇叶船就成了,放在水中,顺着水流的方向漂。那时我们比赛,看谁的小船漂得远,而且不翻不倒,虽然胜利者赢不到什么奖品,心中却会无比高兴。现在回想儿时,可是折了数不清的小船,如果都还在的话,那将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我或许也成船王了。
粽子可以不吃,午饭可以将就,但在故乡的端午,艾草和菖蒲是必不可少的。艾草田头就有,割一些回家,菖蒲要去浅水里找,扁扁的直直的叶子,和艾草一样有着各自独特的味道。艾草和菖蒲是插在檐下的,像是端午的符号,也有人把它们铺在床下,驱毒辟邪,保护家宅平安家人健康。故乡的端午节又称娃娃节,孩子们打扮得跟年画里的娃娃似的,手腕脚脖上都系着七彩丝绒线,留待七夕时剪下,让喜鹊衔去搭天河上的鹊桥。一个节日给另一个节日留下伏笔,正如割裂不断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过个快乐端午节
端午节到了。每到端午节,人们就有了吃粽子,野外采艾蒿,门窗插艾蒿,给孩子扎五彩线等活动,有的地方还有龙舟比赛,这些活动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生活的乐趣。
端午节是民间重有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把端午节列入法定节日,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可以放假一天。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快快乐乐的回家过一个端午节。
说起过端午节,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那次端午节。有一次早晨,我正睡眼朦胧,恍惚间发现自己的手腕上和脚脖上都有彩线套在上面。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问大姐这是干什么?姐姐告诉我说今天是五月节,带上彩线,这是吉祥的意思。上午,哥和姐都去地里干活了。妈妈在家里做了好吃的菜,当然少不了自家产的鸡鸭鹅蛋之类,我非常高兴,因为家里很穷,只有节日里才能吃到好吃的东西。那时年龄太小,也不知道还有纪念诗人屈原这样深层次的含意。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每到五月节,妈妈就包好了粽子,早晨给我们每人两个鸡蛋,中午再做几个好菜。那时的端午节就是这样简单。这是我最初感受到的端午节。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人们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过节吃点好东西不是什么新鲜事。端午节正是初夏时节,气候宜人。一家老小利用这个时节到野外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采摘野花蒿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记得,我在警校的时候,端午节前一天,班里同学就对我说,明天早晨一起去野外采蒿草。同学里有的是本地人,对当地环境很熟悉。要和全班同学出去游玩我很高兴。不过,第二天早晨天放亮的时候,不管同学们怎么喊我,我就是懒在床上不起来 。等我睡好醒来的时候,大家都已兴高采烈地拿着艾蒿回到了校园。类似这样过端午节采艾蒿的事有好多次。决心下很大,结果不兑现。
也有服从命令的时候。那是我成家以后的事了。孩子七岁那年,我在部队任职,刚好放假回家休息。爱人说,明天是五月节,带上孩子早点起来去采蒿草。孩子在一旁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老早就起床了。而我还是懒在床上不爱起来。那时,我家住在市郊,不远处有耕地和一片树林,那里就有蒿子。想到一家出去走走,这机会也很难得,还是服从了命令。一家人亲自到野外采来艾蒿,回来后,孩子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把蒿子插在门窗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上鸡蛋和粽子很是快乐!
这些年也就有那么几次,之后,每到五月节也很少去采蒿草。不过,现在也不用去了,市场上就有卖的。什么香包呀,艾蒿呀等等要什么有什么。买回来用就行了。
今年端午节,单位食堂包好了粽子,职工随时去领取。而且分了好多鸭蛋、鸡蛋、水果和江鱼。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自己准备了过端午节的东西。亲自动手包粽子,爱人亲自煮好了茶蛋,并买来彩线编成小饰品挂在孩子的手腕上,亲自去野外采来艾蒿。真正体会过端午节别有的乐趣。感受生活,感受快乐,这也是我们想要的端午节。最后,祝朋友们端午节快乐哦!
端午节纪事
端午节,在我们家乡是“阿使节”,阿使,即父母对女儿的叫法。这个节日,出嫁的女儿得给父母送礼表示问候。我们村俗,农历五月初四为端午节。我有点纳闷,我们村总是比别人提早一天过节,像过年,其他地方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而我们村偏又是一年的倒数第二天。按传统习惯,端午节这天得在门楣上插艾草和菖蒲,以示驱邪逐妖。按理说,应该要包粽子,但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基本上不包粽子。幼小的心灵里对粽子充满了期待,不过,仅限于期待。坐实说,物质的匮乏也会给童年生活带来缺憾,一个人活在世上固然不能单靠吃米,但如果没米可吃,那就会十分危险。
我选择回家过节。父母平常日子过得孤单些或许没有特别的感觉,节日孤单了,神经会十分敏感。小弟一家外出,外出打工的大弟弟早已回家。国家规定的假日,为我提供了回家时间的便利。父亲打来电话,问要不要回家。表面听来,是一个选择性问话,其实,他希望我的答案却并不能选择,我理解他的心情——特别是我在孩子外出读书之后的岁月。母亲包了粽子,父亲买了排骨,准备过节。本来应该由我孝顺他们,却成了我只带嘴回家享受。好在前两天拔了颗多长出来的牙,不会嚼东西,对于诸如粽子、鸭肉不感兴趣。这样,我回家的主题显得特别明确,无非是陪陪老人,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所唱的。
打小弟有了私家车,回家成了一件特别方便的事情。这次回家,我却只能坐村里的小四轮。这很好,一是省钱,从县城到家门口,仅5块钱;开车的又是族中亲人,以为我难得回家坐他的车,我想给他10元,他坚决不要,一副“富贵不能淫”的表情。我很是感动。当然,我也可以雇一辆面的,40块钱。如果这么做,父母会认为很奢侈,他们也会在心底打小九九,回家过节吃的东西不如车费多,划不来。
其实,我坐小四轮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过一介普通老师,一不是老板,二不是贾人,不富也不贵,与吾村村民无异,靠打工领工资赚得身上衣裳口中粮,本无架子面子,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还是当年老毛对知识分子的教导呢。我借坐车之机,听听乡音,了解村情。司机是个善侃的中年人,说起话来如竹铜倒豆,速度快,口无遮拦,其实要拦也拦不住,因为话题一旦牵扯出来,同车的村民也会续着说,就是想停也不能够。坐在车里,我只需打开耳朵,听他们“谈古”。这样,我坐在车上,知道了前几天,村里为了选村长,两个人打架,报了警,三更半夜,警车虺哩呼噜地响彻整座山村,警灯将漆黑的村子照得直晃人眼,扰人清眠。我听他们对民主选举的看法和态度,对村干部的诅咒。我还听说,村里一个叫“野猪”的人,像一粒蒸不烂煮不熟的铜碗豆,派出所的人员也管不了。此人经常喝酒,口袋空了,就去别人的场子拣矿碴,矿主报告派出所,抓了去,又放了回来。最后,干脆就放人家一马。这叫民不畏抓,又能奈何?……我想,如果每星期回家一次,又都坐小四轮,我与村民的距离就会拉得很近。当然,如果写点文章,也会捞到免费的素材。
端午节,恰逢少有的雨季,天空下着绵绵的雨。其实,于我而言,下雨天,真好!一面自然是欣赏山村雨中的景致。时而飘着毛毛细雨,时而下起瓢泼大雨,山间的草树全沐在雨中。雨停了,那经过雨水濯洗过的草树越发显得有精神。我就这样与父母对坐着,除了午休、吃饭的时间。吃过晚饭,我们继续聊天,父亲习惯早睡,没聊多久,瞌睡虫便将他的上下眼皮合上;抽了烟,仍然打不开。他就兀自先睡了,母亲的睡眠时间省得很,在我的记忆里,她有时可以一整夜不睡觉。我与母亲继续聊天,但不知何时,父亲惺忪着睡眼,又加入我们的聊天队伍。睡了一觉的父亲特别精神,一边抽烟,一边有一沓没一沓地聊着,而屋外的雨仍是下得缠绵悱恻。其实,我们聊的话题,像炒冷粥一般,炒了一遍又遍,基本没有什么新鲜话题可言。父母的一生在土地,我的大部分时间与文字打交道,我们聊的话题大多还是童年、亲戚、农事、孩子读书等。其实,聊什么并不重要,关键还是这种聊天的温馨感觉。直到十二点,我们的聊天才告结束。因为第二天,我还得坐小四轮出来,车就一趟,开得早,五点半左右就得起床。
第二天早晨五点半,父亲准时喊我起床,母亲早已炖好了两个鸡蛋,锅里的稀饭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
端午情怀
自从02年来德州每年的端午节只是在美食城买几个粽子,象征性的过一过。儿时过端午的那种愉悦已渐渐淡去。
今年的端午节与往年不同。因为老妈来了,我又可以吃上老妈包的粽子了。两天前妈妈就泡上了糯米,今天下午和老妈一起包粽子,谈笑间,勾起了我对儿时端午节的记忆。
那时过端午节,天还蒙蒙亮我们就会起来,踏着初夏的露水,几个要好的伙伴相约去采艾蒿。采艾蒿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据说用端午节早上采的艾蒿泡煮粽子的水洗脸,会让人去病消灾,所以每年妈妈都会弄好一大盆艾蒿水让我们洗脸。同时还要在自己的庭院门上挂上一把艾蒿,据说也会给家里带来好运!妈妈就是这样只要是能给家人带来好运的传言,她都会很虔诚的去做!也许这就是最平凡的爱!
端午节最让人兴奋的是妈妈会把五月初一的鸡蛋煮好,染成红色分给我们姐妹,而让我们兴奋的是不是能吃上红皮鸡蛋,而是拿着自己的红皮鸡蛋相互撞击,看看谁的鸡蛋最抗撞,我们会封它鸡蛋王,这种游戏我们会从家里延续到学校!那种快乐真的是是刻骨铭心的!
如今的端午节早已没了儿时的乐趣,但妈妈包的粽子却依然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味道!因为它盛满了妈妈的爱!
端午节的淡淡情思
文/安子妤
飞絮悄然隐没在浓浓的绿荫中,绿色开始浓重起来。最早的那些花在几场漓漓落落的小雨里散尽,下一场花事不久便会缤纷而来。
一些果实,隐约在枝头,摇曳着芬芳的五月。记忆里那个五月的节日,此时姗姗而来,
北方的端午节,没有赛龙舟,饮黄酒,包粽子那样浓烈的气氛,而是以自己独特的传统方式,配香荷包,挂葫芦,挑艾蒿。小时侯的记忆,就是这些,可以驱邪,避灾。父母们美好的心愿,在幼小孩子们的心里有了关于端午节最初的朦胧的记忆。
直到自己长大了,做了母亲,又把这些教给了孩子,可是孩子们除了觉得这些好玩好奇之外,他们似乎什么也不会想,更不会懂得这样的节日对我们这样的大人有什么意义。
五月里的这个节日,在我们这里叫五月节。一直是记忆里那个温暖,淳朴,幸福的节日。当早晨的第一道朝霞从玻璃窗照射近来,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这天是五月节。伸开胳膊,手腕和脚腕都系上了五彩线绳。这是妈妈提前悄悄准备好的,也是在我们的睡梦中悄悄系上的。五彩线绳是这个节日里幸福的标志。院子里的脸盆里,早已盛满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脸,可以去邪避灾,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涌进鼻孔,清爽,还有那么一丝芬芳。妈妈忙着早饭,五月节煮荷包蛋,这是北方过节的习俗。五月节,这个节日应该是意味着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实,那时的五月节是从初一开始的。初一的鸡蛋鹅蛋都要作上标记,留到初五这天煮。小孩的手腕和脚腕系的是一根红线,初五才能系上五彩线,剩下的几天里大人们要准备一些小礼物,比如缝荷包,荷包很小,样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应该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种颜色的荷包里面装着香草,随着风远远都能闻到一股浓香。
心灵手巧的母亲用剩下的零布头,为我们缝制各种小饰品,我们最喜欢的小辣椒,是用红布缝的,比小拇指一半还小,还有一样最精巧的小扫帚,用麻线作的,扫帚把只有牙签粗细,用红线缠绕着,扫帚头只有指甲盖儿大小,串起来与荷包在一起,缝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后肩上,当时真是一种炫耀。现在还能想起来,这既是一种浓浓亲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习俗。
后来知道,南方和北方过五月节是不一样的,南方有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带香荷包,还要在当天的窗前或者门梁上挂上葫芦。家家户户都飘着五颜六色的葫芦,似乎没有人关注是为了纪念什么,他们只是延续着祖先留下的风俗来过这个节日的,只是为家人驱邪免灾,祈求这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我们小时的五月节不能缺少的是自己亲手叠的葫芦。也最乐于做这个活,把裁完的手掌大小的方行彩纸,经过几道繁杂的工序,放在嘴边,用气一吹,就成了一个里面空着的立方体,还带着两个或四个灵巧的小翅,底面再用针串上半尺左右彩条纸,一个完美的葫芦就做成了,盯着母亲手里的彩纸灵巧地翻来折去,自己也笨笨地按照母亲的指点去做。时常为了一个葫芦,要练习半天,叠完了又拆,然后再叠,才能七拧八歪地叠成一个葫芦。再从自家的树上折下一小节树枝,把葫芦三个或五个栓在树枝上,插在窗户和大门上,翠绿的树枝间飘着五颜六色的葫芦,这是北方五月节最美最自然的一道风景。那些花花绿绿的葫芦随风飘起,仿佛就可以把那些病魔,灾祸挡在外面,我们在亲情的呵护,祈愿里,幸福而安宁。
我想现在依然可以看到这风景,有些东西,在人们的心里是无法改变的。就如我们固执地拽着岁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时光的隧道一样。
如今,又到了这个节日,徜徉在街边,看不到手叠的方方正正的葫芦,还有那缝制的小巧的香荷包,那种温馨的喜悦在心里淡了,远了。年纪大了的母亲也已经不再亲自叠葫芦和缝制香荷包了。看着这些机器作出的葫芦很漂亮,那各种的样式也是手工叠不出来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时尚。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种亲切和质朴,包括那记忆里散发着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种香味已经变的有些枯燥和飘浮。
毕竟,有一些记忆也渐行渐远,然后淡去消失。岁月的年轮在一年年递增,而历经过那种温暖我们,已经牵着如自己那时一样个头的儿女们,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怀着心底的眷恋,淡然行走在季节浓郁的风里,时光静淌,而我们的温暖依然在心里。
无论季节远近,芬芳的节日依然还会如期而至,叠加在岁月的长河,蜿蜒绵长,静谧无声。我们守在与这个五月相约的路口,用目光里的余热,温暖掌心的记忆。在一份平淡的相守里,静静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温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