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寒的文章
关于小寒的文章(精选4篇)
小寒正是斗鸡时
文/刘泽安
小寒来了,寒气逼人,但花信风开始吹了。什么是花信风?就是在花开的前一天,会有风来报信,风是说到做到,从小寒到谷雨,四个月,八个节气,都对应着一个花信风。
小寒后天是愈来愈冷了,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地上到处都有冰棱。那些冰棱像冬天结的果,只要有支撑的硬质东西,末梢都会有成固体的冰雪。最好看的是屋檐下垂着的冰棱,越冷的天气冰棱垂得越长,差不多要碰到大人的头,只不过一碰到,冰棱就断了一小截,齐整些了。我们孩子个子矮,要伸手才能把冰棱扯下来,拿在手上当成一把剑舞来舞去。尽管手一会儿就感觉凉透了,好像要浸入心中,但这就是真正的冬天。
在村里小学校,大家有很多办法取暖。可以在操场疯狂地跑来跑去,滚铁环、踢鸡毛毽子、跳橡皮筋也是可以的。铁环用废弃的铁弯成一个圆形,外加上一根铁钩,大家一个一个在操场上顺向、逆向满场跑,热得汗珠子都冒出来了。鸡毛毽子是用一根根不用的鸡毛理顺后用一个铜钱把它们扎在一起,踢起来有风路过。跳橡皮筋更简单适用,又好耍又暖和。
我们最喜欢的是在空地上斗鸡。弯曲一条腿,盘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单腿作战,就这样撞过来撞过去。捉对厮杀行,两个人单兵斗也行,谁先支撑不住掉在地上就算输,输了的又弯曲腿再进行争斗。单斗完了,也可以在操场的空地上不分左右横冲直撞,撞谁都没有关系。每个伙伴都有得意的时候,一个中午短短的时间斗倒七八个同学。也有失意的时刻,自己一帮同学被人家撞得七零八落,队伍不成队伍。不过同学们从不计较,在寒冷的冬天能够相互之间传递温暖,那真的是在学校最好的时光。
天寒地冻,大人们待在家里烤火,有些也不得不到原野上弄点猪食。鸟儿也没闲着,喜鹊四处寻找着那大树上的枯枝,在树垭里筑巢孵蛋,让来年的孩子好有个窝。
小寒大寒 又一年
文/邓荣河
凛冽的西北风犹如一把利剑,一路狂劈乱砍,直至季节的第二十四个驿站——大寒。如果说小寒是一块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那么大寒就是一种透入骨髓的冷;如果说小寒是一个疯,那么大寒就是一个寒冷至极的巅。
其实,大寒是个概念,一个一想解释就要瑟瑟发抖的概念。因此《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乙未年的岁末,冬阳的生命之火被调到了最小的极限。随着夕阳西下,肆无忌惮的寒冷便开始近乎歇斯底里地疯狂。光秃秃的山在咳,在吭吭地咳;苍茫茫的地在颤,在瑟瑟地颤;冷冰冰的河在喘,在只有上气没有下气地喘……
小寒大寒又一年。在任何时候,最无情的是时间,最公平的也是时间。在城市,或欣喜或焦急的年之韵,已经开始写上每个人的眼脸。民工们等待老板施舍尽最后一份慈善,拿着用辛勤换来的薪水打道回村,准备过年;各类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力争在岁末也捞它个肚大腰圆;大小企业更是争抢着演绎最后的疯狂,能加班的加班,能加点的加点……
在乡下,年的气息更是浓酽。别的不说,单瞅那些各种形状的门楣,就可见一斑——勤快的农人,早早就贴好了年味十足的对联。尽管寒冷仍是不肯轻易退出的代言,但这种冷不会太长,因为羞涩的春姑娘正在南国紧闭门窗梳妆打扮,焦急地等待着远嫁北国的那天……
是啊,“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进入大寒之后,春,是一个愈来愈亲切的字眼;暖,是幅愈来愈清晰的画。
小寒大寒
文/邹清平
2018年1月4日下午5点5分,天气预报发来短信息:明日小寒节气,天气继续保持阴冷,寒气更浓,注意防寒保暖。
这让我突然想起寒冬里,故乡大巴山深处乡村流行的俗语,“小寒大寒,冻死懒汉;勤勤快快,热火过年”。当然故乡也流传着俗语“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石头冻朽”,或者说“三九四九,冻死老狗”。故乡的人们用勤快的双手,在辛勤的劳动中产生热量,产生温暖,驱走严寒。那时的故乡一到十冬腊月,确实是寒风萧萧,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家乡的人们闻鸡起舞,勤劳勇敢,不坐以待寒,积极参与劳动,确实不冷,说话吐出的热气在寒风中更加显眼,更加明了,热气腾腾。
在严寒的日子里,我们平时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玩耍中,分成几组要么做逗兵短跑的游戏,要么做用力互动挤油渣的游戏,同时也斗鸡,踢毽子等。父母亲鼓励我们做这些运动游戏,产生热量,抵御严寒。这样下来虽然身上衣衫单薄,但也会浑身热气腾腾,暖暖和和的。还有一个寒冷的游戏,就是将冬水田里的凌冰,划成比一本书还大或者有半张报纸那么大一块,将谷草用手指掐成五寸长,在冰块的中间或黄金分割处,用谷草细节吹冰块,用人的热气渐渐暖化,在冰块中吹出一个小孔,穿上棕树叶子吊起,提上前后摇晃涮一涮的,在儿童中比赛,看谁的冰块大,凝固得久,一点都没有寒冷的感觉。儿童们做这些游戏时,大人们在劳动的间歇小站一会儿,要么帮忙言传身教,要么鼓励助阵,儿童们兴趣越来越浓啊,在寒冷中比个输赢,寒冷全无,喜笑颜开。
在大山深处放寒假时最冷,我们几个小学同学一大早背上背夹儿,拿上弯刀,披上棕搭搭,互相喊着走进大山深处森林中砍柴,冰天雪地,冰霜遍地,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要么结有冰柱子,要么树干树枝树叶上,在寒夜低温里裹上厚厚的雪就像木桶形状的冰糕,冰条,冰棍,横七竖八、井然有序地架在空中,高年级的龙大州同学告诉我们这叫玉树琼枝,还朗诵了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我们跟着吼,玉树琼枝哦,大雪压树枝哦。在树林中,用弯刀一砍树枝,积雪和冰凌齐刷刷地落在我们头上,颈项里、耳朵上,但都因为我们劳动暖和了,寒冷的雪和冰块打在身上,或落在颈项里,只是寒冷的一惊,冰冷的感觉立即被热量压倒和融入,我们都只是哈哈大笑哦,觉得十分惬意,而且还比赛看谁个不怕严寒。有时候同学之间也会恶作剧,把一大块冰或者一捧雪,趁谁不注意时放在别人的后颈窝,用体温融化,这时互相哈哈大笑问“冷不冷”。没有谁说“冷”,从来也没有谁生过气,也从来没有谁说,做这些游戏时有人因为背心里有冰块或者有雪感冒了的事情出现。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除夕前几天,寒风凛冽,天寒地冻,为了准备年货,母亲叫我翻山越岭去磨房用豌豆调换粉条,我认为是母亲信任我,也没有担心寒冷。因为山高路陡的羊肠小道很远,需要天刚亮就出发,外面温度特别低,屋四周不是结有冰,就是霜,或者打有桐油凌(这是最寒冷的标志)。刚一出门不适应,打了个寒颤。寒风打在我行进的脸上,真如刀割锥刺一样,我想到父母的信任,想到过年要吃粉条,寒冷忽略不计,没有退却,踏霜履冰,大步流星地迎着寒风前进。约十五分钟后,全身渐渐暖和,越走越热,到后来敞开衣服,吐出的热气发白,在寒风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了靓丽的风景,成了我勇敢的源泉,边走边吐出的热气,成了我不惧严寒前进中超越的目标,到了磨房受到了“这娃儿不怕冷,不怕困难”的夸奖。回到家全家也称赞我“不怕冷不怕苦”。我心里无比高兴,恰似“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在家乡经历了十分寒冷的环境,后来在我的生活中没有畏惧寒冷的情形。2005年,市政府机关西迁后,一年四季,打霜下雪,我从不懈怠地行进在仙鹤路、滨河路,在小寒大寒的日子里,在州河边行进时,也遇到了寒冷的河风和刺骨的寒风打脸,路的两边铺满了白头霜。因为小时候在大山里感受过、体会过比这更严寒的日子和场景,这点寒冷不值一提。数九寒天的季节没有阻挡我早早出发,步行上班的习惯,快步行走一会儿,满身热气腾腾精神抖擞,愉快地在温暖中走到办公室,开始完成新一天的工作任务。
天寒地冻的日子,像大巴山深处威严的父亲和慈祥的母亲,鼓励鞭策滋养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人间小寒
文/乔兆军
小寒裹着寒冷气息,一路小跑着过来,和我撞了个满怀。小寒,小寒,如果呼唤,便有了咀英啜华的感觉,总觉得能化解空气中些许寒意,会生出一丝暖来。加个“小”字,有种娇小玲珑的气质,就如同小雪,有楚楚动人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小寒”:“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意思是小寒节气还不是太冷,要等到大寒才算冷到了顶峰。其实,小寒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俗话说:“冷在三九”,小寒恰在三九前后,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孩提时,每逢小寒来临,北风刺骨,冷意逼人,那时我们穿得单薄,学校环境也简陋,小伙伴们便自制火炉,放在教室后排成一排,以备御寒。下课后,男孩子通常做的游戏是“挤油油”,中间两人靠墙根站定,两边的小孩向中间挤,力量越大越好。若是积雪满地,我们更是在场院里打雪仗、堆雪人。这样当然不觉得冷了,而且头上还会冒热气呢。女孩子则聚在一起跳绳、扔沙包、踢毽子、跳房子等。
小寒前后,正是“踏雪寻梅”的好时节。梅迎霜傲雪、冰肌玉骨,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唐代诗人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深山遍野寻梅,并说:“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在这个时节,开放的还有水仙,水中仙子何处来,翠袖黄冠白玉英。水仙花色素洁,每一支花箭子都亭亭玉立,诠释着小寒卓然脱俗的情怀。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寒时节,家家户户开始杀猪、宰鸡,忙年货。
小寒虽然寒冷,人们却可以把它变得温暖。冬日里,关上门窗,寒流、喧嚣、一切芜杂都被关在门外。窗外寒气逼人,窗内却暖意融融。小火炉飘着淡蓝色的火苗,火炉边有一壶酒,火锅里煮着一锅肉。父亲面前的一杯茶,在暖融融的室内,汤色嫩绿澄清,温润如玉。我们不紧不慢地说着话,日子变长了,生活变慢了,沾染了烟火气息,温暖而生动。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从养生角度说,小寒天气寒冷,宜食暖性食物,以补益身体,防止寒邪入侵。这段时间,宜每天早睡晚起,适当室外活动。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就温远寒,特别要注意头、背、足的保暖。
小寒到了,年味更浓了,腊八节已偎依在小寒的怀中撒娇。过了小寒,就是大寒,过完年,就该立春了,日子像赶集似的,匆匆而过。撩开小寒的门帘儿,就看到了春的影子。正如元朝诗人王寂所言:“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蛾儿雪柳风光。”也是,小寒来,阳气生,万物向阳而动。小寒,涌动着一股细小而入心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