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洛阳的文章

2022/12/21好文章

关于洛阳的文章(精选15篇)

难忘四月牡丹情

文/李学军

四月的洛阳,以牡丹为背景的大舞台上,来自四海九州的花痴循序登场,他们或吟诗述怀,或放歌抒情,对牡丹的爱,随着灵魂飞扬,释放在春的花海。

20年前,也是牡丹盛开的四月,我认识了一位叫丹的本地姑娘,我们一见钟情,很快进入热恋阶段。

正好那时,牡丹花会开幕,我便斗胆邀请丹一起到洛阳王城公园看花。

我和丹看花的日子,天气特别晴朗,游客熙熙攘攘,各种牡丹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手牵这位叫丹的少女徜徉在牡丹王国,赏国色品天香,心情无比激动。

当我们来到牡丹仙子雕塑前时,一位照相师傅走过来问是否拍照。丹说五块钱太贵,不拍!我说必须拍!于是,在照相师傅的指导下,我和丹选好景致,在牡丹的陪伴下,留下了爱情的见证。

照完相,见不远处,有一美女在作画,我们凑近去看。谁知,那一看,把丹看到了美女画笔下的宣纸上,美女还为我们画了一张牡丹图。

那年四月,我真的很感激牡丹。因为牡丹,我和丹情定终身,牡丹,成了我和丹的大媒人。

一年后,我和丹结了婚。那年月,我们乡下还没有拍婚纱照的,因此,在我们的婚房里,就把我们俩的合影、画像、牡丹图,都挂了起来。

后来,搬进城第三年,在四月牡丹花开时,我们到洛阳重新补拍了婚纱照,就把最初的合影取下来藏了起来。而丹的画像和那张牡丹图,被我挪进书房里,至今还挂着,我常常如读牡丹诗一样读着。

转眼数年过去,洛阳四月的牡丹越开越旺,面积越开越大,品种越开越多。我听说,牡丹文化节,给洛阳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牡丹,年年给洛阳说着大媒。

又到牡丹花开时,我对丹说:今年咱们全家老少都去看吧!丹笑得很灿烂。

那年牡丹送我情,我爱四月洛阳花。

缅怀母亲

文/周健工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2019年3月30日,在洛阳孟津平乐凤凰山生态纪念园,一批逝者接受了生态树葬,回归大地的怀抱。其中的一位,是我的母亲莫崇云。

1936年5月13日,母亲出生于湖南永州湘江之畔的美丽小城冷水滩。1955年,母亲走出校门,风华正茂,来到洛阳涧西,参加洛阳轴承厂的创建。

她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在我的记忆中,企业安排她干过许多岗位,从车间一线到服务管理,她都任劳任怨,直到退休。她是一个孝顺温厚的女儿、姐姐,在艰难的岁月里用微薄的工资接济她的父亲、两个妹妹,和故乡的亲人。

她是一位贤惠勤劳的儿媳、妻子,悉心照顾我的奶奶、我的父亲和我家的山东亲戚。

她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养育的三个儿女,都健康、善良,成家立业,贡献社会。

我的母亲在79年的生命中,拖着长达44年的半残疾身体,拉扯我们兄妹三人,照料遭遇车祸的父亲。她的身躯很弱很小,却撑起了这个家,还总是激励我们去更大的世界和更远的地方。

2015年12月25日,坚强的母亲再也不用忍受疾病的折磨,在儿孙满堂的家中溘然长逝。她生前表示,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用于科研教学,不立碑,不保留骨灰。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她仍旧清楚表达了这个愿望。我们恪守了母亲的遗愿,河南医科大学庄重地接受了她。母亲相信人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凤凰山生态纪念园,这是一方净土,也是一处厚重、幽静之地。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亲爱的母亲,愿您安息。我们对您的思念,从此寄托于这山水之间。

古都的年

文/李朝俊

洛阳是我的福地。

洛阳恋爱,洛阳娶妻,洛阳生子。

人生幸福始于洛阳,洛阳于我有恩,我视洛阳同故乡。

离开古都多年,洛阳的美景,常在梦中相见。岳母年前腊月廿四伞寿,我和妻还有孩子,决定离京驾车归乡,祝福老寿星。

洛阳家里,年味浓浓。和面儿的,剁馅儿的,蒸小酥肉的……我和岳母聊天,说起老城的年节,有趣有味又有些遥远。

说到开心共鸣处,大人笑孩子乐。一会儿旧年节,一会儿新时尚,内容千差万别,过年主题谁都有话要说。主说的,插嘴的,打趣的,较真的,说到洛阳新年记忆,个个有情,人人有趣。

旧时春节叫年关。啥叫年关?岳母一语道破:年关年关,富人的年,穷人的关。那年月国弱民贫,没几家像现在排排场场过年的。富裕人家才会杀年猪,过油蒸菜吃桌。一般人家,没人逼债就是福分,称上点面,割半斤肉,包顿杂面饺子,一家人围坐一吃,就算过了个好年。

民俗拜年是个大事,是流淌于中国人血脉里的温暖,也是辞旧迎新时绝不可少的问候。拜年礼数规矩,人人标准一致,这是咱中国人的文脉。施礼叩拜间,传递出的都是对未来的期盼和美好祝愿。

初一天不亮,就要敬祖。按老幼尊卑,在先人牌位前跪下,念说祖先们的好,期盼先人福降恩泽又一年。祭拜祖先后,再拜家中长者和父母。完成这些礼数规矩,饺子也出锅进碗了,先老后幼再中年,这叫尊老爱小,家道长远。吃过饺子,大人小孩依规照矩,到本族德高望重的长辈家拜年,大人磕头,小孩鞠躬。你串我家,我访你户,一片喜庆祥和。新女婿初二拜泰山,礼数一个不能少。到女方家中,拜尊者,拜长者,拜岳父母,还要拜兄嫂。

洛阳过年说吃,离不开饺子,离不开烩菜,更离不开水席。岳母说包饺子是包彩头。用普通话讲,有美好的寓意:包住了一年好运,包住了一家人的幸福。过去人常说,富裕家庭吃水席,贫寒家里有烩菜,城里乡下都过年。新风新俗新时尚的今天洛阳新年,女皇武则天独享的水席,早成了寻常百姓家的平常饭。

洛阳春节年味是立体多元的,有古都的风,有皇城的雅,有城市新貌的颂,还有人们带来天南地北文化的韵,奏响千年古都振兴发展新曲。

在洛阳过年,过厚了亲情,融通了年俗,喝浓了美酒,踏访了古城街巷,在乡愁深处看伊河龙门,听白马寺晨钟暮鼓,观洛水春波里城市灯火,亲近甲天下的国花牡丹……

走马洛阳

文/赵同胜

洛阳于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说熟悉,是因为二十年间,我曾两度造访洛阳,那古风新韵、老树新枝,让我对洛阳有了直观的感受。说陌生,在于我对洛阳并未做深入的了解,她深蕴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在其中,而我只略知皮毛。基于此,我很想找个机会再去洛阳,去领略她的博大精深,去感受她的现代气息。

二十多年前的1992年,我在郑州上大学,眼瞅着快要毕业了,有同学建议去洛阳看牡丹。说心里话,我对花花草草不感兴趣,即便牡丹倾国倾城,我依然毫不动心。不过,听学兄说,洛阳是中原通往西北的要塞,有很多好吃的,我的眼睛立马就放了光。我确信学兄是动了心思的,他捅到了我的软肋。

火车开得不快,到洛阳已是晚间,我们匆忙找了个旅馆住下,静等天亮一睹洛阳的芳容。

不怕大家笑话,我最早知道洛阳,不是因为她是几朝古都,也不是因为牡丹,而是因为印着“东方红”三个字的拖拉机。第一次看到时,我惊讶,中国一拖不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却在中原洛阳,便觉得洛阳不简单。

原本只是随大溜,可当走进牡丹园的时候,我麻木的神经还是被刺激到了。对牡丹的印象,之前一直停留在画作里,并未见过真容。眼前这一片片、一簇簇牡丹,冷不丁闯入视线,晃得我有些眼晕。

原以为牡丹是草本植物,却被告知是木本,虽不至于长成参天大树,生命力却极为顽强。那怒放的生命是对历史的张扬,动人心魄便有了足够的理由。我嘴上护着那份卑微的自尊,心早就被牡丹仙子俘获了。

匆匆一游,作为穷学生,虽没品尝到洛阳的名吃,倒也不虚此行,毕竟各花入各眼,我喜欢上了牡丹。

毕业二十年的同学聚会选在2013年早春,在郑州疯过后,大家异口同声提出要去洛阳,也正中了我的下怀。此行两大任务,一看二吃,看的自然是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吃的当然是正宗的洛阳水席。

真到了龙门,只见山河相依,美景映入眼帘,悬崖峭壁上的佛龛大小不一,佛像形态各异,让我喟叹古人的智慧和鬼斧神工。我是个“史盲”,不记也不研究历史,但那瞬间的震撼足以让我记住龙门,记住洛阳。

吃货终归是吃货。当水席出现在眼前时,我惊叹那独一无二的做法,汤菜合一,氤氲的香气诱惑着舌尖,勾引着味蕾,我早就迫不及待了。美味下肚的一刹那,我确认我的眼是眯成了一条缝的,那是享受的表情。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故事,那故事就是洛阳文化的一个个缩影。

走马洛阳,不过收获一点粗略的印象。坐在回程的车上,看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突然觉得,二十年,我已离了青春,而从远古走来的洛阳,更加显得勃发昂扬。

洛阳车夫

文/王大庆

走进古城洛阳,顿时被洛阳的文化底蕴所感染。这是一座静谧的古城,处处可见岁月车轮的辙痕,街道、建筑、树木都散发着一种特别的韵味。

游洛阳,一定要去老城十字街逛逛。

2006年,我带妻子游洛阳。下火车时,正值下午,天色尚早,我们便想坐公交车去老城。这时,路边的三轮车夫上来套近乎,一口纯正的河南话,满脸热诚的笑。

车夫是个中年人,一路上跟我们说些闲话。他说凡来洛阳旅游的,大都会到十字街转转,看一下有数百年历史的街道,体验一下风土人情,品尝一下特色小吃。他还说,他就住在十字街,对十字街了如指掌,可以给我们当导游。

不多时,十字街到了,我们下了车,让车夫在车上等着,可他执意陪我们同游。西大街两旁的房子大都为明清时期的老建筑,路很好走,青石板铺就,沿路店铺的布幌招牌随风飘扬,稍不注意,一座百年老店就与你擦肩而过。

我们一路向东走,走到了东大街的鼓楼,这是古时白天报时、夜间报更之楼,即所谓晨钟暮鼓。不过,这个鼓楼没有鼓,只有钟。

车夫说,关于鼓楼有一个曲折的传说。明代福王到洛阳后,听信延福宫道士之言,曾将大门东鼓楼上的大鼓撤去。因说暮鼓设在大门东不吉利,对后人仕途不利。此后,鼓楼上就不再设大鼓,而把大钟挂在二层中央。明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因守楼官军半夜弃楼逃走,从而保全了鼓楼。洛阳旧时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也和鼓楼有密切关系。因当时洛阳东郊无高大建筑,田野空旷,人烟稀少,白马寺大钟和鼓楼大钟产生共鸣。后来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建筑密集,这共鸣就消失了。

车夫还真是深谙老城十字街的文化,介绍起景点头头是道,又不像别的导游那样喋喋不休,只是恰到好处地在必须的时候介绍一些,余下的时间只是默默地陪伴着我们。

夕阳西下,车夫拉着我们来到一家物美价廉的宾馆后,终于要跟我们说再见了。念及车夫陪了我们小半天,还额外导游,给我们讲了那么多故事,我给了他25元,谁知他坚持按约定只收20元,道声再见,从容而去。这让我有些意外,这年头,哪有顾客主动给小费而不收的呢?

目送车夫渐行渐远的背影,我觉得他似乎就是洛阳古城的精灵。

还想洛阳看牡丹

文/孔祥秋

最早看到的四条屏画是兰莲菊梅,那画是墨画,或浓或淡的黑,挂在城里我家一个亲戚的书房里。画是裱了的,用紫檀卷轴镇住,舒舒展展的确实很雅致,让人心生喜欢。但我感觉哪个地方是有些别扭,不对了自己的心思。再见到另外一幅四条屏的时候,上首的已然变成了牡丹,我的心怦然一动,这就对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不喜欢兰花,那素衣淡妆的身姿其实很亲切,俨然是自家的姐妹。这草本的花朵清雅却毫无傲气,正好自自然然地放在心中,而不是挂在墙上。

牡丹,不是我心中的花。那种雍容华贵,绝不能是私已的。花开谷雨,便惊艳了天下。如此光照人心的花朵,怎么可以成为窗下床前的私家赏玩?悬挂于厅堂之中,恰恰是牡丹应该让人仰望的位置。我一向认为,牡丹是大家的,应该得到众星拱月似的拥戴才对。牡丹,贵为国花也便是如此吧?

我在很多地方见过牡丹,却让我觉得少了点什么。说来第一次到洛阳,竟然是缘于自己的一次疏忽。从外地回家,原本应该到郑州转车的,不想竟然错到了洛阳。于是我在这座古都城里见到了牡丹,虽然很是匆忙,但那牡丹的圆润丰满让我惊讶不已,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国色天香。看了洛阳的牡丹之后,才恍然大悟,大多数地方的牡丹是散养的,多了些俗野之气。洛阳牡丹是有一种帝王之气的,很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是有那种我花一开百花朝拜的威仪。洛阳“名园代出”,牡丹多是那园林中的花枝,也就如同装裱了的字画,是上了档次的,多了大气的格调。一错之缘,让我爱上洛阳,爱上了洛阳的牡丹。

洛阳是有历史,四千年的建城史,一千五百年的建都史,那是世界的高度和长度。河图洛书上那些神奇的点线,也正是这片土地智慧的脉络。奥妙的古文明,注定这里成为世界的焦点。最初的中国就是指洛阳,是为天下之中的意思,自然吸纳着四面八方的灵气。这里的道路是很发达的,自古就有无远不达之说。水,有洛水,有黄河。也许是大运河开通之后,更加平衡了这里的阴阳之气,所以四处飘荡的牡丹在隋朝开始向这里迁徙。牡丹是很古老的花朵了,可就是一直混迹在草莽之中,和那无筋无骨的芍药挤在一起。也常常连同荆棘一起被割砍,散在骄阳下煎烤,而沦为生火做饭的烧材。洛阳,临水而不潮腻;向阳而不干躁,来到了洛阳的牡丹终于找到了最相宜的地方,在这座有着灿烂文明历史的城市里璀然盛开,绽放出耀人心目的光芒,成为“独立人间第一香”。

说到牡丹,大家都会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杨玉环。那古时的四大美人,是各有名花相倚的。西施当为莲花。想她浣纱的时候,那水洗的纯静当是仙子一样的。即使最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的归隐,凭水照影,还是水中之物,水来水往,自在凡尘之上。貂婵说是菊花应该是对的,她出身清寒,又逢乱世,四望满是落叶飘飘。虽然陷入王侯之门,却依然是草根之命,花开一季,再不知影踪。每每提到貂婵,我却无端地想起蔷薇来,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该是那乱蓬蓬的枝条影响了我。昭君应该算是梅花了吧?寒风里一站,披了雪的斗篷,花开琵琶曲,也算是形象。可不管是西施、貂婵,还是王昭君,自然是天生丽姿,人间翘楚,可又有谁能和杨玉环争牡丹之名呢?

牡丹是富贵之花,是盛世之花。唐宋的时候,正是历史的好日子,牡丹花那时开得最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唐诗也好,宋词也好,那绸缎般的词句都是无比精彩的,层层叠叠像极了那牡丹的花瓣,装点着洛阳。花是国色,诗词是国韵,交相辉映,真真正正是鼎盛的景象。大唐时节,花开也盛,是否就暗合了杨玉环的大红大紫?她那丰腴的身姿,往花丛中一站,果然让人就分不出哪是牡丹哪是美人了。贵妃娘娘醉酒,不是花醉,却是醉了天下看花的人。盛唐之花,也就是倾国倾城了。杨玉环出身也算名门,扬名宫都,果然是那富贵之花。

洛阳是有好风水的,正是牡丹的圣地。想那杨玉环虽然打小就是一个美人胚子,却是到了洛阳之后才一天天丰满起来的,从此出脱成倾国之花。说到牡丹,我们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武则天。传说因为她一时的盛怒,竟然让人将园中的牡丹连根拔了个净光,贬于洛阳。于是邙山向阳的山坡上,才有了那富丽堂皇的姹紫嫣红。武则天本来是很喜欢牡丹的吧?当她登临宝典、面南背北之后,毅然定都洛阳。武则天也应该是花的,可她是霸王花,不是牡丹,是不符合了这里的风水的。更何况洛阳不是长安,这里是牡丹之都,毕竟是牡丹的地盘了,曾经贬斥牡丹的武则天,怎么还能强势起来呢?再之,或许她与牡丹本就是相克的吧?所以她的大周也便很快地叶落根枯了,而牡丹却是越来越盛。武则天的皇帝梦败碎于牡丹花丛之中,这是很有味道的。说来武则天也算是命硬了,和牡丹争这花中之王没死于非命就很不错了。后来的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则弱了许多,一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快被诛杀了。

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这样深厚的底蕴使洛阳处处散发着富贵之气,就这样一直滋养着牡丹。正是这种富贵之气,才使洛阳的牡丹永远不会憔悴。洛阳,这“河山拱戴”的地方,确实是牡丹的福地。外地那些普通的牡丹一移到洛阳,立马就色香俱佳,成为上品。这里的牡丹移栽到外地,很快就会退化。寒瘦之地,是断不可能养得出这富贵之花的。马嵬坡,的确是一个很荒薄的地方,所以到了这里,那贵为牡丹之身的杨贵妃也就在劫难逃了。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想来他是懂得河图之理的。顺生逆死,他已别无选择,只好顺了六军将士的心愿。杨玉环呢?她是非常聪明的,又在洛阳生活了那么多年,她也懂那生死之理。可那时那刻,她逆也是死顺也死了,天地之间,她已毫无生路。牡丹根是可以入药的,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杨娘娘一死,消了许多人的心头之怒,解了玄宗的心头之结,也正是前前后后应了牡丹的一生。一个人,一朵花,是多么形象的相互映照?花开的时候,照耀盛世。断根而去,却解了朝代的一个症结。这,就是牡丹的宿命吗?每每读到这段历史中的章节,我在扼腕叹息的时候,常常臆想杨玉环不离开洛阳多好啊,虽然皇家花园里会少了这枝奇芭,但她也许就没有了那断根之灾,哪怕她老到百岁,也定是红颜如花。

小时候喜欢画画,但不懂什么,总认为鲜艳就好,所以就喜欢画花,什么样的花也敢大红大绿地涂抹。不过,我是没有画过牡丹的。

那该是鸡年的春节前,有一张《吉祥图》的年画卖得特火。那画其实画的是一只大公鸡,那鸡金毛红冠的确很威武。那么多的人围在画前,都说那鸡画得真带劲、真喜庆。我也一直看那画,但我看的不是那鸡,而是鸡身后的那株牡丹,那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没有因为只是一种陪衬而失减一分。痴迷地喜欢那牡丹,但却没有买下那画。我家那时候在乡下,家里是养了许多鸡的,总感觉鸡乱刨乱挠的,若是到了牡丹花丛中,那花岂不被糟蹋得一踢糊涂?

第一次在家中见到牡丹,是哥哥结婚的时候。那时农村的日子还很清寒,家中的铺盖都是自家织的粗布。为了给哥结婚,娘特意到集上买了块细布料做了新被,那被面上大朵大朵的牡丹华丽无比,锦锦绣绣铺了满床,哥那泥墙草顶的新房也就富丽堂皇起来了。

画上的牡丹,被面上的牡丹,虽然有色无香,却让我对牡丹更喜欢了,因为我相信活色生鲜的牡丹一定更美。对于牡丹越是喜欢,越是不敢动画笔,怕伤了那花。后来,得到一截鲜的牡丹根,兴冲冲地种在篱笆墙下。那根在春天里发了枝条,只是叶子很薄瘦。奶奶说,咱这荒地茬子没有地气,是养不成牡丹的。那牡丹果然没有开得半片花瓣。后来见到洛阳那美伦美奂的牡丹,我更不敢有画牡丹的念头了。听说洛阳有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大都以画牡丹为生。他们和牡丹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心神相同,画出的牡丹当然有色有香,大受欢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牡丹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可兴盛衰败却难成气候,多是色香散淡了的,想来就是坊间所说的地气不足吧?人们在形容牡丹的时候,大都用国色天香这词,我觉得这很不准确。许多地方的牡丹是有些清瘦的,担当不了这样的词语。当我看了洛阳牡丹的时候,才知道那里的牡丹才叫倾国倾城。哪怕不是花开的季节,往那牡丹丛中一走,也会感觉到一种王者之气。“要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千古洛阳,厚德载物,所以才托起一代又一代王朝,养育了一个又一个风云于历史的大人物。正是那王侯之土,才能培植出那花中之王。洛阳有最适宜的地理,其实也有最适宜的人文。一辈一辈的洛阳人是最懂得牡丹的,所以经他们的手调教出来的牡丹,都是天下一顶一的大美人、大贵人。

洛阳牡丹,贵为国色天香是名副其实的。无论是黄是白是红,还是那紫那黑那绿,哪一种色彩都美不胜收。那香,减一分则素,增一分则荤;那色,浓一分则肥腻,淡一分则寒瘦,每一朵花都是恰到好处的盛开。这样的美,怎不让天下人喜欢呢?如果有机会再到洛阳,我一定好好地观赏一下牡丹,在那里多逛上几天,看看能否沾上些富贵之气,也不枉了我对牡丹的一腔热爱。

新桥新生活

文/松林花枝

桥,是代表一个城市繁荣昌盛的象征。

我的家住在洛河南岸的村庄里,东有李城大桥,西有洛阳桥,我家在两者中间,这两座桥都有各自的风景,有底蕴有文化。

像李城桥下往东去的洛河岸边,近几年春天都是花海一片,福禄考花织锦缎般铺在岸上,引来无数游客观赏。记得春天独自去看花时,一位老先生问我:“这里可是苏秦故里?”我很骄傲地回答:“是啊,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文化值得探讨和研究,苏秦本人也是一部锥刺股的励志经典。”老先生投来赞许的目光。

再说洛阳桥,光那“天津晓月”都让多少人神往。一河碧水慢慢游来穿桥而去,波光粼粼映进幢幢高楼和四季画笔下的洛浦公园。如今又有朱漆栈道和亭台拱桥立于水中,你若是汉服的热爱者,一把团扇一束腰带,阔袖一舞轻轻然漫步在这上面,足以让洛水生出无限娇媚,兴许另一版的“洛神”就腾空出世了。南岸新修的玻璃栈道观景台,让我们健身带练胆量。人常说“一分胆量一分福”,其实,福还是来自于美好的生活。

前不久,在报纸上得知我家附近新建的新街跨洛河大桥已经通车,那一刻,我的心情怒放得如鲜花一样,然后总惦记着走一趟看看美不美。

那天晚上下夜班,有明晃晃的月亮挂在天空,我想这是不是“天津晓月”里的那轮月呢?若是,那么它挂在新街大桥的夜空上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致呢?心心念念的新街大桥就在脑子里不停地翻腾,想象着新街大桥到底长什么样?

从龙门大道拐上新修的滨河南路,老远就看到一溜儿的灯光长龙般地亮在河上。从蝴蝶翅膀似的弯道上到桥上,宽阔通明的四座桥头堡格外醒目,乳色的底座敦厚庄重,上层是朱红色阁楼,飞檐翘脚的楼顶是青灰色的瓦,金色的顶尖熠熠生辉,整座堡楼典雅大气,彰显出洛阳特色的隋唐风格。站在伸出桥外的观景台上,看那明月的角度刚好合在堡楼的翘角上,像翘角顶着一颗硕大的夜明珠似的,我想这桥上的夜景足可以跟“天津晓月”相媲美了。

因为太晚的缘故吧,在桥上观光散步的人不多,但观者的惊叹声、赞美声,溢于言表。以后去老城不用绕东或是绕西了,直接跨过新街大桥就能进城了,走亲戚逛街市多方便啊。

多少百姓多少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座桥承载起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必须给这样一座带来美好生活的桥梁点赞!

结缘洛阳

文/童欣

十一黄金周,亲家一行二十余人,从福建来洛阳参加孩子的婚礼。短短3天,他们为洛城之美倾倒。

一赞环境美。走出龙门高铁站,正值夕阳西下,一行人抬头仰望,惊叹落日的瑰丽壮美。车向友谊宾馆驶去。窗外,宽敞整洁的道路,栉比鳞次的高楼,波光潋滟的洛河,飘逸舒展的柳枝,五彩缤纷的橱窗……他们惊呼“真漂亮”!

二赞名胜古迹多。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第一古刹白马寺,馆藏丰富、文物精美珍贵的洛阳博物馆,彰显东周文化的天子驾六博物馆,金碧辉煌的明堂、天堂,令客人目不暇接。他们的手机根本停不下来,口中喊着“长见识”!

三赞美食诱人。牡丹燕菜、连汤肉片、小街锅贴、不翻汤、焦炸丸、小酥肉、浆面条、糊涂面……好看又好吃。饭菜端上桌,一圈人举起手机一通拍,而后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勺子,把美食送进嘴里,旋即眉开眼笑,连声称赞“好味道”!

四赞市民厚道热忱。喜庆热闹的婚宴结束后,我忽然接到总台的电话,说服务员在一餐桌下拾到一沓现金。当我们找到丢钱的客人时,他正在郁闷钱不知丢哪儿了。接过钱,他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说“这儿的人真好”!

临走,客人们与我相约,明年一定来洛阳看牡丹!

买张车票来洛阳

文/宗天纯

从六年前的那个夏天开始,这熟悉的中原古城对我来说,就只有夏冬,再无春秋了。我成了春运、暑运里行色匆匆的洛阳过客之一。

今年四月,我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暂停,搭乘熟悉的列车,回到这座一切都恰到好处的城市,想静静地感受这里的晨起暮落。

没有去游人如织的景点打卡,没有到花气袭人的牡丹园流连。这一周,我觉得我活得很像个洛阳人,很像个在家清修的少年,朝朝暮暮都能跟得上洛阳的脚步。

这座地处南北交界的古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和年轻的时尚,足以撩得你去买张以此为终点的车票,并且满足你对一座城市的所有想象。

你可以在下了火车之后,先去找个汤馆,最先触及这座城市的味觉神经,说不定能由此顺藤摸瓜地寻到它的灵魂所在。汤文化,是洛阳一天的开始。

饱食过后,你可以像个游客一样,去龙门石窟看卢舍那的微笑,去关林看古柏的沧桑,去洛阳博物馆看几千、几万年前的历史遗物,甚至去很多我这个本地人都还不曾去过的地方。

既然旅行的乐趣就是在路上,那就让自己像一个地道的游客,看更多的风景,拍更多的照片,以便在日后回忆起来,内心充满美好与留恋。

晚上的洛阳,不是不夜城,却也有着它独特的夜生活。你可以约上几个好友去聚餐,也可以独自到路边店点一份清粥小菜,更可以去夜市挨个光顾那些小吃摊,边走边吃,边吃边走。

如果你在四月来洛阳,还能赶上现场演唱会、音乐节等各种节目。总之,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你,会在晚八点的洛阳城里找到自己。如果你喜静而不好热闹,亦可去洛浦公园夜走,洛河会给你一夜轻柔的好梦。

四月,花开时节动洛城,洛城弥漫着花香,花香牵着你的衣襟,在那园子里转着转着,说不定就转回了大唐……

如果你来,洛阳和我都等着你。

桃花,早春的使者

文/赵克红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东城桃李”,曾经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在现代的洛阳,那桃花依然绽露着娇艳的芳容。

我来到城东的一处桃林,恰逢桃花开得正紧。那盛开的桃花蓊蓊郁郁,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横无际涯,溢满了田野,周遭浸透着温婉恬静的芬芳。春光爱抚下的花瓣,绽放着浓浓的芬芳,浸润心田,念念不忘的就只剩下那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了。

走进桃花林,但见千树万树横陈的枝丫之上,桃花或疏或密或淡或浓,让人眼花缭乱。株株桃树的枝条上缀满了一捧又一捧大小不一的花朵和花蕾,粉红的、深红的,疏疏密密,如火如霞,生动且香软。

走在桃花林里,仿若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一大片缤纷景色出现在眼前。桃花沐浴在阳光下,散发着缕缕清香。我喜欢这片无垠的桃林,喜欢这桃红梨白的季节,喜欢桃花如约而至的灼华,喜欢桃花历久弥香的芬芳,以及桃花似火的热情。春风裹着一缕缕花香,带着融融暖意拂面而来。置身桃花园中,仿佛能听到桃花绽放的声音。

千百年来,桃花引得无数文人雅士为之折腰为之赞美和讴歌。诗圣杜甫吟花咏草的诗作虽然不是很多,然而他对桃花情有独钟,写下了“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此诗不仅写出了桃花视觉上的特点,也写出了桃花神韵上的娇艳可爱。古代才子崔护,被窗外春天的气息所感染,陶醉在烁烁桃花之中,才有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千古爱情佳话。白居易面对庐山峡谷中盛开的大片桃树,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陶渊明对桃花的钟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写下了颇富传奇色彩的《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情由感发,感由心生,是三月的桃花惹醉了诗人,还是诗人的神笔才情折服了桃花?

参差的桃树之上,繁密的桃花在阳光下显得越发美艳,阵阵花香袭来,浓浓淡淡,似聚还散。我弯腰捡起树下几瓣零落的桃花,不由得陡生惆怅,竟想起林黛玉的“葬花词”来。是啊,韶光易逝,转眼就是花落春残。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桃花的花期虽短暂,她留给人的美却是永恒的,何况桃花凋谢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来年新的绽放呢!

哥哥窗前种牡丹

文/吕玉莲

哥哥住一楼,窗前有块巴掌大的空地。秋末冬初,哥哥开始忙碌起来,除草,翻地,平整,施肥,种进去六棵牡丹。说是牡丹,其实不过是几根光秃秃的枯树枝。

我不解,问哥,这是牡丹吗?哥说是,是三棵白牡丹和三棵红牡丹。我还是不明白,又问,等春天牡丹发芽时买几棵来种多好!现在种几棵干树枝,过冬不怕被冻死?哥听了大笑,傻妹子,这你就不懂了吧!春栽牡丹不发根,牡丹是喜凉植物,最佳的栽种季节是秋季。哥停下手中正干的活,认真和我说起牡丹来。

我忍不住偷笑,果然像嫂子说的那样,只要说起牡丹,哥的话就像开了闸门,滔滔不绝。哥说,红牡丹又叫洛阳红,洛阳红还有一段凄美的神话故事哩。哥又说,洛阳一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火山岩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牡丹生长,因此才有了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千年佳句。

冬天下了第一场雪,厚厚的“被子”盖着哥的牡丹。正担心牡丹们会不会被冻死,哥发来了一组雪中牡丹的照片。呀,牡丹们迎着初雪,吐出了一个又一个纽扣大小的玫瑰红芽苞。哥还配诗两句:“惺忪杏眼看红尘,轻启朱唇唤早春。”我又问哥,那玫瑰红的芽苞是牡丹的花蕾吗?哥说不是,是牡丹的叶子,牡丹的花蕾细胞就藏在芽苞的中心。

转眼到了来年春天,迎春花举起金色的喇叭,桃花一树一树地红艳。哥站在自己栽种的牡丹前仔细观看,那些红色的芽已长大,干枝变得柔润,不知何时“杏眼”已变成红色的“手臂”,伸向春天。哥说,牡丹花季快到了,如今万事俱备,就等牡丹仙子吹一口仙气了。

终于,哥的牡丹开花了。先是绽开粉白色的花蕾,不几天工夫牡丹花开,花如满月,硕大而洁白,这是凤丹白。洛阳红也渐渐绽放了笑脸,红得像云霞,又像一团一团燃烧的火焰。哥天天站在楼下仔细观看牡丹,阵阵花香引来邻居和路人驻足观望。

四月,洛阳成了一片花的海洋,整个城市为之沸腾。哥的牡丹淹没在一片花海里,没有预期的“众星捧月”,没有想象中的“哗众取宠”,却悄悄地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舌尖上的山城

文/赵奎

赶上好时代,乐而思蜀,今年春节全家游四川逛重庆,把山城吃了个遍。

一踏进美食街,每个人都兴奋起来。遇到第一家火锅店,一拥而入没商量,重庆火锅可是这山城的“头牌”。红艳艳的火锅里翻腾着形、神、气、韵,够刺激,举箸而上。这火锅欺生?很快,都吸溜着嘴败下阵来,一个个辣得满脸通红、浑身冒汗。看四周食客,人家都不慌不忙,吃得自然优雅,人和火锅就像老伙计,全不像我们吃得如此水深火热。向服务小哥求助,小哥一看,乐了:“这小碗料不能直接用哦!”他当场示范:加入蚝油、醋等调料。果然,酷辣变得醇厚可接受了。

“来碗豆花吧?”好美的名字,美食未到,人已先醉!立即想到田野里的豆秧,迎风摇曳,遍地芬芳。这豆子做成的“花”肯定惊艳,想想就很美。美食一上桌,瞬间笑翻:嘿,这不是豆腐脑嘛!吃到底,笑到底。

“一根面”餐馆被围得水泄不通。一女子边唱边舞,一根细面从她指间溜出,蜿蜒如龙蛇,隔空飞进数米远的汤锅里。这个被称为“飞面西施”的女子,让人联想到水边浣纱者的风雅。这一碗碗面可是艺术珍品啊,尽管价格不菲,宁愿排队等候一个小时,也要乐呵呵地吃。

喜欢喝汤吃面,曾坐着车满山城找汤寻面,结果白费劲!汤没有,面食单一,聊胜于无。还好,有重庆小面救场,它可是在《舌尖上的中国》里露过脸的,山城是它的祖根,味道一定正宗。但很意外,它可没有洛阳版的重庆小面味道美!15元一份的价格高且不论,只是,一筷子下去就挑起了整碗面,三两口就没了,让爱吃面的洛阳客情何以堪。洛阳版的重庆小面8元一份,足可顶其两份,差距咋这么大呢?老婆是个女版葛朗台,以拒吃抗议。

那一瞬间强烈想念起洛阳来,想念随处可遇的面馆:砂锅面、手擀面、糊涂面、浆面条;想起洛阳的汤:豆腐汤、牛肉汤、羊肉汤……这汤、面的背后,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洛阳味道,让人顿生飞回洛阳的冲动!

九天游结束,竟然都想家了。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是跨进面馆,先来一碗香气四溢的洛阳面。然后做梦,梦明早的洛阳牛肉汤!

来一碗浆面条

文/管益农

西安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本地人与河南人的关系。西安的常住人口中据说有三分之一是祖籍河南的市民。西安的道北、火车站、小东门一带,解放前就以河南人聚集区而著称,土著居民与河南“外来户”早已融为一体。西安生、西安长、祖籍在河南的女作家吴文莉曾这样说过,就全国范围来说,陕西人与河南人是融合得最好的,就像一对亲兄弟。对她的话,我感同身受,且深表赞同。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由陕西西部一个小县城转学至西安市建国路小学读书。瘦弱的我被安排坐在教室第一排靠门口的座位上,同桌是一个长得颇为彪悍的男生,大大咧咧、满口河南话 。几乎是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上到半截,总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扒在关不拢的教室门缝向里张望,然后小声呼唤:“小孬哥——,咱娘叫恁(你)回家抱孩哩,中午吃浆面条!”这时,我的同桌便显得坐卧不宁,一边挥手示意女孩快点离开,一边焦躁地盼望着老师不要拖堂。好不容易下课铃响了,同桌就像箭一般地蹿出教室、直奔校门…… 渐渐混熟了后,我才知道这位大名胡麦贵、小名小孬的同桌,家里有五六个弟妹,全家仅靠父亲蹬三轮车为生,胡麦贵是老大,尽管才十岁,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天放学都要照看最小的弟弟、妹妹,帮助母亲做家务。问他老家是哪里人?胡麦贵总说是“洛阳一拐弯!”我至今也搞不懂“一拐弯”究竟在什么地方,反正他是正宗的河南洛阳人氏没错。“浆面条”这种饭食,我也是从他和他的妹妹口中听说。 在胡麦贵看来,浆面条乃天下第一美食,每天中午能吃上一两碗浆面条,此生足矣!由于他的纵情渲染,我对于浆面条竟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几分向往。胡麦贵便颇为义气地说:“我请客,谁叫咱俩是同桌呢!” 在建国路小学的三年学习生活匆匆而过,我和胡麦贵分别考入不同的中学后便逐渐失去联系。虽然他曾几次邀请过我去他家吃浆面条,但我终因家教甚严而未能成行,徒留一段深深的怀念和遗憾在心中。 第一次吃到想念已久的浆面条,已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末了,距我从胡麦贵口中听说这个名词足足过了四十年!那也是我第一次去洛阳。仲春时节,洛阳的朋友邀我参加当地的“牡丹节”,一再强调“最美的花期就那么几天,错过了就看不到了。”我说,“吃浆面条第一,赏牡丹第二。”朋友笑我“重食轻色”,承诺带我去吃正宗的浆面条。 为了寻访老字号的浆面条饭馆,朋友老盖带我在洛阳老城转了一大圈。他是从小在老城长大的,对这里的风俗民情熟稔于心。据他讲,浆面条又称“浆饭”,虽然现在已登录“中华名小吃”金榜,但在土生土长的“老洛阳”眼里,它依然是再普通不过、连穷人也吃得起的家常饭。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户穷苦人家,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不想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已经发馊变酸,却又舍不得倒掉,遂胡乱丢些菜叶进去,加面条熬成糊状,一吃竟觉味道鲜美,后来便家家效仿。旧社会洛阳穷人多,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当然小康之家做浆面条就讲究了:白面条、芹菜、青豆(或黄豆、油炸花生米),再佐以韭菜花或辣椒油,色香味俱全。吃不完剩下的浆面条被视作浆饭中的上品,民谚云:“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 浆面条的主要原料是浆汁,而浆又分绿豆浆和黑豆浆两种,其中绿豆浆最佳,乳白色为上乘。过去洛阳“浆坊”不少,最有名的是老城顺城西街王氏浆坊。该浆坊历时三代,祖传手艺,其浆汁稠味美价廉,老城人常常光顾。 那天,我们在一家门面颇不起眼的老店,边吃边聊,敞开肚皮饱餐了好几盆浆面条,直吃得六腑熨帖、唇齿留香,方觉解馋。我突发遐想,不知儿时的伙伴胡麦贵家做的浆面条,是否也如这般滋味? 浆面条的营养价值绝对无可置疑。发酵的绿豆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与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等有益人体的物质,营养价值绝不逊于酸牛奶。用它做成的浆面条夏可解暑消渴,冬能清热温阳,四时都有去毒除燥之功,经常食用对于防治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大有裨益。其实,浆面条与老北京人爱喝的豆汁是“本家”,都把绿豆的营养和食疗功效发挥到了极致。中原女子多美容、小伙多壮实、老人多长寿,恐怕与喜食浆面条不无关系吧! 如今,在河南不论几星级的饭店用餐,主食都会有浆面条。浆面条已成为河南饮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品牌,它虽其貌不扬、身价不高,但滋味隽永、醇香可人。前些年对河南人“妖魔化”的舆论甚嚣尘上,但我一想起浆面条,一想起胡麦贵,便料定河南人还是可交的。麦贵,便料定河南人还是可交的。

某一天,我忽然发现,在西安距我家仅百米之遥的小东门城墙公园内,每天傍晚都有豫剧清唱自娱晚会,旁边摆了个小食摊,摊主是老两口,专卖浆面条和菜盒。许多人来这儿买一碗浆面条,边吃边听戏。悦耳的《朝阳沟》沁人心脾,醇香的浆面条回味无穷,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享,一时间恍若置身于人间天堂矣!

牡丹的抗争

文/黄雯

读中学的时候看过作家张抗抗女士的一篇散文《牡丹的拒绝》,大概讲的是她于某年的四月慕名来洛阳赏花,游人络绎不绝,但由于天气不佳,连续低温阴雨,那一年洛阳的牡丹并没有如期展颜,因此令不少游客失意,甚至觉得洛阳的牡丹徒有虚名。

她虽然赏花不成,却撰文大加赞赏牡丹的格调,认为即使是草木,亦得保有草木的操守,不因媚人而开,也不因取悦众生而丢掉自己的品格。

今年的春天也不尽如人意那般煦日融融。将近一周的阴霾缠绵,又加上几日的雨打风吹,不免使人担心牡丹的存活。是否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尽了呢?是否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呢?又或者芳华迟暮,花殆而叶疏了呢?

在此之前的一周天气尚好,我们还一行几人趁着夕阳薄暮时游走在公园的花圃间,见到的无不是碧叶朱花,玉面滴翠,或者是灿若明霞的景象。但试想到连续几日的风雨雾霾,便对那池中花儿的安危心生疑窦,甚至是堪忧了。

下午无事,约了朋友去散步,远远地就看到花圃那边人头攒动。走近了,确是有些许的赏花人,趁着天气放晴前来观赏,抑或也是来确认牡丹的状况。

同那日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已有不少早开的品种谢尽春红,露出残蕊。地上,叶间,也留有大片大片枯萎变色的花瓣,但仍能看出赤色、紫红或者玉白的原色。只有一畦名为“海黄”的晚放的品种此时开得正俏。前次来时,她们都还紧紧闭着花苞沉睡,恰巧熬过了风雨,于这初晴的日子赢得赏花人的流连和赞赏。

一阵风过,将一股浓香扑进人的鼻孔。一边的绿肥红瘦,一边的繁华满目,置身其中,始知自然与生命的壮阔。

这一年,洛阳的牡丹没有再拒绝,而是在抗争。同低温,同冷雨,同狂风,同乍暖还寒的暮春,同自然的诡谲多变和生命的愤怒。疾雨骤风压低了她的花枝,打落了她的花瓣,但仍然存在着的花梗和落蕊证明她曾经怒放过。

尤记得一千多年前,武氏一纸诏令,迫得百花于寒冬齐放。唯有牡丹不合时宜的抗争,换来了贬谪。但也惟有洛阳地脉花最宜,使得牡丹尤为天下奇。

时光流转,物换星移,这样的奇闻逸事口口相传于传奇脚本中被人津津乐道,增色于牡丹的品格。多少人事景物换了又换,几番沉浮。或磨去了锐气,磨去了傲骨,或自甘于平庸,放弃了操守。而牡丹,依旧在抗争。

静绿暖

文/沈剑峰

前些年,我常远行,去过不少国内名城。每次回洛阳,我总在想,和这些名城相比,除了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洛阳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人呢?

那年六月的一个晚上,细雨霏霏,我背着行囊,匆匆走出洛阳火车站,乘坐回家的103路公交车。车上没几个人,车厢里很静,能听到雨点敲打车窗的声音,十分悦耳。

车窗外,大大小小的商铺虽已关门,但彩色的LED灯依然在闪烁着,灯下被雨水冲洗过的草坪更显得绿意盎然。马路两边,法国梧桐遮天蔽日,将快车道和慢车道遮盖得严严实实,形成一条绿色拱廊。高高的路灯竭力地将灯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洒向地面,却只漏下星星点点。风不时地轻轻掠过,地上树影婆娑。来往车辆犹在树海中穿行,静静地来,悄悄地去。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静谧的雨夜中。

我将车窗拉开一道缝,一时间,幽幽的晚风夹着雨水的凉意和树叶、小草的清香扑面而来,叫人顿感清爽。深吸一口气,只觉整个人都浸在这丝丝凉意和清香之中,有种说不出的惬意。

一路上,不时可见警灯闪烁,那是在各个路口执勤的警车。对我这样长年在外奔波的人来说,闪烁的警灯不仅代表着安全,更有一种贴心的温暖。

我不再急于回家,下了车,在绿海中漫步,静听雨声。走着走着,我突然问自己,雨夜中的洛阳呈现出的这份安静、这片绿色、这种温暖,也许就是我要找的答案。细细想来,它们似乎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身边。

当我春游龙门时,身处青山绿水的怀抱,沐浴着卢舍那大佛如水的目光,整个人由内而外地安静下来;盛夏时分,我走进白马寺,满眼绿意、处处禅心;初秋时节,我从开元湖出发夜跑回家,从美丽的开元湖到绿意盎然的牡丹广场,再到耸立着毛主席塑像的一拖广场,沿途建筑从时尚的现代高楼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五层楼、七层楼,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一路上看到各种时空变化,不变的是那一路绿色相随。即便在清冷的冬季,中州路上常青的雪松仍传递着一片绿意。

那温暖呢?除了闪烁的警灯,洛阳还给了我们哪些温暖呢?是老幼孕残在乘坐公交车时,不必担心没有座位;是早起上班的人手中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是几乎一尘不染的马路;是二十四小时开门营业的快餐店、便利店和药店……安静、绿色、温暖,不正是家的感觉?

我想,我找到答案了。如果说洛阳是因闻名世界的龙门石窟、庄严古雅的白马寺、名动天下的牡丹而使人流连忘返的话,那么这份安静、绿色和温暖则使这座古城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