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妈妈的散文

2022/12/22好文章

妈妈的散文(精选18篇)

秋色装一袋

文/熊仕喜

冬天一到,我说春天好,夏季来临,我早盼秋来到。说实话,四季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秋。秋高气爽,温度最是宜人,秋色连波,秋景最是亮眼,这些理由,够不够你爱上秋天呢?

只是,我觉得自己比先前迟钝了不少——当我感受到秋意的时候,秋已然将去了。是小城干扰了我的季节感:小城里的树木,不知时序不知换装;小城里的女人,秋着夏装。

其实,我有着一双色眼,当然绝不停滞在小城女人的身上。我更喜欢的是自然的色彩:喜欢春花的绚烂,喜欢冬雪的洁白,更喜欢秋色的斑斓。而这美妙的秋色并不会与我一样,甘心窝居城中,它该是恣肆地开放在山野乡村。

好久没有回乡了。走,带上好色的眼睛,趁着周末返乡,去寻找那久违的秋色。

你看,村路的两边,一群又一群农人戴着草帽,挥着月牙似的镰刀,在金色的稻浪中辛勤劳作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子在他们手中倒了下去,一粒粒饱满的稻子向乡亲们交上了完美的答卷。秋色尽在汗水里,秋色当在收获中。你再往远处看那一块块棉田,棉叶开始发黄凋落,艳阳之下棉花吐絮白若新雪,扎着头巾,系着围裙的村妇们一边娴熟地扯着棉花,一边张家长李家短地闲聊着。空旷的田埂上间或是些老牛低头从枯黄的草丛中觅食着最后一点绿草根儿,一两只长腿白鹭悠闲地站立在牛背上……

狗尾巴草迎着凉爽的秋风起舞,南归的群雁在蓝天白云下彼此唱和,我带着简单的行囊走进养育我的小村庄。来到村口,那些高大的槐树不复夏季的茂盛,不时有黄叶从它们的枝桠上飘落,如可爱蛱蝶,翩跹起舞,摇曳生姿。村口小池塘里水浅荷枯,塘埂上绽放着一簇簇活泼的野菊。这才是我熟悉的乡村,落叶是秋的诉说,野菊是秋献给我们的礼物。

回到家的时候,妈妈正在屋后的小菜园里忙碌着。与树树秋色、山山落晖不同,菜园里韭绿椒红,充满了勃勃生机。几畦菜地,妈妈把它收拾得平平整整的,里面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妈妈说,城里菜贵,她就多种点菜,等着我们回家来拿。妈妈才六十多岁,可过度的操劳让她显得瘦弱不堪,从村口的小池塘里挑一点水浇菜园都非常吃力,可是这些蔬菜长势可人:大白菜水灵灵的,萝卜菜绿油油的,大蒜苗胖乎乎的……

从乡下回城的时候,妈妈给我装了满满一袋子菜,这该是菜园里的秋色,妈妈的爱……

我记忆中的童年

文/songyuanwoxinfeiyang

我出生在J省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这个家庭与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我的童年就生活在这个历程之中,就像一个个故事同时也像一本书,点滴的童年岁月,见证的衣食住行,如今的我回想起来,仍颇感慨良多。

自我记事起家里的人口就很多,叔叔姑姑一大堆挤在一起住,靠着父亲和爷爷的微薄收入养着一大家子人,艰难的岁月也就接踵而来。那段日子对我而言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童年的生活已融合在我的记忆之中。

其实我那时最盼望日子的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换件新一点的衣服,虽然衣服是自己做的,那也比经常穿别人剩下的,改装版的衣服。别看自己做的衣服,虽然没有现在的时装款式,好处也是有的那就是耐穿,基本上一年四季不用换,男孩子野点也有好处,衣服破的不能再补的时候,还可以换一件新的。在农村学裁剪的还是比较流行的,记得我一个姑姑还学了这门手艺,估计也没用上。我穿的鞋那可是千层底是妈妈一针一针纳出来的,现在我妈的手腕还经常疼,就是那时烙下的病根。烫绒的鞋面,雪白的鞋边。妈妈柜子里有个包袱,里面藏着很多碎布头,就是做鞋底的备用料。为了“打样儿”我好多书都贡献给她了。

我们东北孩子,都穿过棉猴。棉猴就是戴帽子的棉袍。穿上棉猴以后人就特别笨,摔倒也不疼,就是爬起来困难点。一般家里的棉猴都是一个传一个的,现在棉猴已经变成了羽绒服了。我小时候,好像也尿过棉裤,因偶尔在炉子上烤着的棉裤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那时的冬天可够劲儿,妈妈做的棉裤是背带裤,这种背带裤上厕所不好解带,不知道我妈咋想的,越着急的时候,越解不下来,不敢上厕所就憋着,憋得双腿发抖,在无法忍受时,只好顺其自然了。刚开始热乎乎的后来发现还挺凉,有时不敢告诉大人,自己偷偷的放在炉子上烤,弄得满屋子都是童子尿味。我一个同学他家经常在外边给他晾棉裤、褥子,他家孩子还挺多,有时能搭一杆棉裤。穿棉裤一般里面是不用穿裤衩的,那时穷啊!做啥裤衩,夏天睡觉有个裤衩就不错了(男孩),说起裤衩也就那么几种款式,手工缝制,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那个年代人虽然吃的不咋地,虱子、虮子这东西在我们身上无处不在,还吃得挺好,生命力非常的顽强。我们那时幸福感还是很高的,什么都感觉新鲜。现在的孩子被父母呵护着,很难达到我们那种幸福感。

我在十岁之前,就没记着买过被罩家里的被子,都是妈妈来做。被里被面缝完后,妈妈会做一件事,在我们脸和手常常接触被子的地方,缝一条白布,这块白布,就叫做被头。那时的女孩估计都干过帮妈妈缝被头,拆被、洗被的工作,而且还是重要工作。

套袖和假领在那个年代是不可缺少的穿着部分,我当时的小褂领就是假的,我还觉得挺时髦。

童年在吃的方面就丰富的多了。

小时候吃的绝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今天的食品里那就不敢恭维了。专家多了,绿色没了,我真为这时的孩子感到悲哀。那时不是每顿都有肉吃,有时候,妈妈会把肥肉炸成猪油,留着做菜用,剩下的油渣子,那可不得了,美味呀!我现在还在怀念着,刚出锅时迫不及待扔在嘴里,烫的直呲牙。

主食就没有那么挑剔了,偶尔吃顿大米白面那就是来客人了,平时玉米大碴子粥就是首选。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很多人就是大碴子粥养大的。大碴子粥都是在那很大的铁锅子里熬很久,熬出大碴子粥香气四溢,一大锅能吃好几顿,我妈有时还当礼物送给邻居品尝,他们都夸碴的好,我都吃腻味了。除了大碴粥之外就属二米饭了,这种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的饭一般人吃起来还会记忆尤心的,总的来说比高粱米饭强。每家不可能经常吃大米,别看二米饭不大好吃,但做起来还是挺复杂的,工序较多,别说这种饭的米汤做出的菜还是蛮有味道的。

冬季的主食还有粘豆包、年糕等。外面的黄米面口感极佳,稍微有点酸味道,但很香很黏。小时候在外边疯完了,就到豆包缸里拽出一个来,津津有味的啃起来。菜一般都是秋季晒的菜干了,那时人淳朴,晾在外边也没人偷。储存大白菜、窖存土豆,腌酸菜这是冬季常备的菜了。我的童年是伴随着挖野菜,放小鹅儿长大的,顺带着采点车轱辘菜,婆婆丁,这些菜采回来,我们洗洗就蘸酱吃,我爱人现在还好这口。酱是自己家里做的,现在只有个别农村还自己做酱,年轻人都不会做了。现在能在城里吃上农村自酿的大酱,还真是很难得。妈妈手很巧,变着法儿腌渍很多坛坛罐罐咸菜,什么咸鸭蛋、辣白菜、芥菜疙瘩、萝卜干、豆瓣酱、蒜茄子啥的现在想一下就流哈喇子了。

我印象最深的奢侈食品莫过于罐头了,那个年代的罐头,往往会传过很多家庭,大家都送来送去的,有时一看还是我家送出的那罐。一般都舍不得吃留着走人情用。大人舍不得吃但小孩子还是经常惦记着。看见别人吃罐头那可是望眼欲穿啊!心里不断念叨给我点,给我留点,到现在我对罐头还情有独钟。偶尔逛超市时以我闺女的名义还买罐缅怀一下,回家基本都被我吃了,惹的爱人翻了好几个白眼。那时候,家里的罐头,都被妈妈藏起来,就怕我们给偷吃了。绿豆糕、麦乳精等那时对我而言只能在梦中品尝了。

奢侈的食品很难捞到但有一种食物——冰棍还是能够满足的。5分钱一根,想起来就激动。每天听卖冰棍的吆喝声,魂牵梦萦的系着我幼小的心灵。每当从妈妈手里接过那5分钱硬币时,发现妈妈瞬间高大起来!简单口味的冰棍和雪糕再也没有了,替代的是种种奇特口味的高级冰淇淋,那些冰淇淋都是靠添加剂才特别美味可口的呀!小时候的好吃的,基本上都是没有包装的绿色食品,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吃到绿色食品的国人了。烤苞米、烤土豆、毛豆、冻梨、糖葫芦什么的,现在的孩子的零食,高糖高盐,膨化油炸外加防腐剂,包装多,营养少。冬季我想吃的水果莫过于冻梨了,这种带有北方特色的水果,现在还在流行着。冻梨在冻着的时候,那是相当有硬度的,吃的时候必须找一个盆子,把它们化开才能吃。在寒冬的季节,屋子里燥热让人口渴往嘴巴里一咬,汁水甜甜满嘴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新鲜的。

童年的家里虽不是一贫如洗,但较高的物质生活还是满足不了的。

我人生第一次看电视是在前院魏家,每天屋子里坐着很多人,就像村里来电影那样排着队等候着。等家里买电视的时候,已经出彩电了,记着当时买彩电时我兴奋的好长时间睡不着觉,第一台电视的地位那是非常高的,特意把放被褥的立柜腾出来安置它。电视买回家,我再也不用打扰邻居了。记得那时正在热播《射雕英雄传》,憨厚的郭靖,调皮的黄蓉在我脑海中迟迟挥之不去。但妈妈不许我看电视,当时我就想,等我长大后天天看《射雕》,10年后听听里面的歌曲还凑合,看就没兴趣了。

说起立柜来,我对柜上的烫画还是很感兴趣的,当时还临摹过,崇拜的不得了,我一个同学的父亲就干这个的,那些年很吃香的。谁家里打一套家具、小柜啥的得请专门师傅。好酒好菜伺候着。现在我父母家里还有这样的柜,还保留着。质量挺好,我闺女小时候还在里面藏猫猫玩,都没事。

自从有了录音机,唱片就没那么火爆流行了,逐渐的,磁带就成为主流。我忘记我家是啥时候买的了。那时候,磁带听得久了,常常会出现绞带的情况,我们自己就会把磁带小心拿出来用铅笔伸进磁带的圆孔里,一点一点的转动,把磁带转回去。当时都互相翻录,完全没有版权意识,反正大家也不懂。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不知愁是啥。什么都可以当成玩具的年代,我也没有免俗。

秋天一帮孩子在树下找那些最粗壮的树叶,去掉叶子,只留下一根粗壮的叶柄玩“杠树叶”。大家互相拿着“杠”,就是互相往回拉,看谁的先拉断。胜利者好像中了大奖一样,炫耀着。童心未泯的我有一次想找这样的树叶,最后以失望告终。

一次在我小姑家还笑话她,成家之后才会骑自行车,但我忘记了我是啥时学会骑自行车的了,但我脚上的伤疤告诉我,那时年龄应该在上小学的时候。够不着坐,把右腿从车大梁底下伸过去够右脚登子,身子斜着,这种“掏裆”骑法,紧急情况是刹不住车的,我脚的伤疤就是当刹车用时留下的。那也挡不住学车的热情。我小时候的另一爱好收集烟盒,渴望的程度跟着那些抽烟人的屁股后面转,还别说我还真攒了一些烟盒,但没有高档烟的。如果留到现在,估计能卖个好价钱。女孩子喜欢收集糖纸。

我虽然现在也不会唱歌,但我还是喜欢老歌,那时的我就开始找本子记歌词,还炫耀似的到处显摆我抄了多少,有一天我发现我心爱的歌本不见了,但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谁偷的。“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金”那时的歌很带劲,听起来就激动;“嗨、嗨我的双节棍”我的心就一悸动,浑身发痒,这就是年代的差距。对于那时候的女孩子来说莫过于买歌星、影星的不干胶了。那时最多的也就是成龙、刘德华、郭富城等的。不干胶通常是16开的,在摊贩的架子上高高挂着一叠叠的,赶上喜欢的,就买一张,然后就用剪子,把一张一张小小的照片剪下来,分贴在铅笔盒上、笔记本上、歌本上,还有床头上,开始流着哈喇子做梦、遐想。

我们会在“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的童谣中长大,我们也会在各种小游戏中学会成长,学会思考。

琉琉(liu读二声)的玩法让我们学会怎样走向成功,掌握生存的技巧;扇吧唧(打pia)的玩法让我学会实力和技巧同样重要,因为我的手中指现在还留有当初打pia时的痕迹,为了手中的pia能够扇动对方而触了地。我们那时候的游戏,都带着赌博的性质,那绝对考验一个爷们素质,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经不起大起大落,全输全赢的游戏,我闺女这代更是玩游戏一输马上赖皮,要不上演苦情戏。也造就了那时候人胸襟要大气的多。“歘”读(chua,三声)嘎拉哈,就是猪、羊、牛的关节骨,小女孩在手里颠来颠去的,但现在我也不知道咋玩的,但我知道这玩意已经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小时候抽陀螺、轱辘圈、滑刺溜、滑爬犁等游戏,使我爱上了冰上运动,只要河里有冰的时候我一般情况下,都拖着小爬犁来到了河上,畅快一番。一年开春之际,我一如既往的来到河里,在兴奋中我落水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失去了酷爱的冰上运动,长大后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游戏都是有度的。

童年的我非常喜欢看书,我女儿就遗传我,也喜欢看书。

小时候很喜欢看连环画、小人书,每次小叔叔放假回来,我都会缠着他买一些这样对儿童开发智力有帮助的课外读物,我小叔叔被我的真诚所感动,基本上每次回来都给我买书。记得小学毕业时我的藏书已经很羡煞旁人了。可惜这些书没有留存至今,被我妈妈闲碍事卖掉了,换了几个实用的大碗。小人书和现在的漫画书,在当时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神圣的,都是心中最着迷的读物。小人书上的故事,我至今还记得很多。

一晃30几年过去了,每当翻起老相册还会感触良多,老相册里不光有怀念,还有抹不掉的记忆,虽然在那种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我们物质条件不丰富,但我们很快乐,每当与同龄人聊起往事时,大家依然兴奋不已。我们童年的成长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成长,我们觉得很幸运也觉得很幸福。

时间过得真快,我都成家了,我的女儿已经近十岁了,但我们的童年生活迥然不同,但我觉得我的童年这段回忆值得记忆,值得珍藏。

桃花里

文/潇湘夕岚

我的旧家在青年路,以前门口有条巷子,巷子里尽是做生意的,有卖衣服、有卖背包,往来的人也摩肩接踵。我初中是在师范读的,必须穿过那条巷子,开学的第一天,我看到不少以前小学的校友,有个女孩穿着流行的凉鞋,脚踝骨骼凸起,她在我前面没入巷子。那天是下着雨的,我突然感到伞好像比以前小了、矮了。巷子是老巷子,雨也浇过,火也烧过,风吹一吹,一些门面就化为尘土飘走了,下雪的时候,掩盖一切的干净让人感觉是安慰的,仿佛时光一寸都没有变化。多少熟人的身影,也是静静走入小巷,那是腊月要过年了,奶奶特地把新包好的饺子提过来,瘦削的手递过一袋子圆滚滚的面皮包肉的小船,嘴角向爸爸牵动一下,转身下楼,深巷吸纳了那厚实的背、银灰的发、蹒跚的腿。巷子的中间地段,有颗很高大的广玉兰,四月季节里时不时掉一片米白色的花瓣,被我拾起在上学的公交车上反复摩挲把玩,因为有栖息地,鸟儿的声音也打破清晨的沉闷。

搬家的那年,店面渐渐搬走了,陈旧的房子拆散,巷子获得了解放,就有了种宽敞明亮的感觉,最后一次我是背着书包穿过它的,我仰头看看广玉兰,她再不会掉花瓣到我脚尖了,她要走了,去新的地方生活。和我一样呢。后来,果然她被人剧掉了。

还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从前楼道闻见的厨房排气扇制造的烟雾表演,总在我放学回来时开幕,我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三步做一步跨上楼梯的动作正配合着妈妈在墙的那头与锅碗瓢盆、酱油盐味精共舞的镜头。院子里的两棵松树和垃圾堆旁的那株栀子树,构成了我童年脑海中的无数次情景。

随着旧家的面貌一点点的消瘦,新家的轮廓便一天天地丰腴起来。我不须搬运任何东西,只须背着书包乘着电梯走入新门,新家就像一幅家居样品展示图在我眼前缓缓展开。妈妈在厨房喊着“开饭喽”,厨房玻璃门将烟气挡离了餐厅,我在餐桌上入座,心里只想赶紧吃完好去朝思梦想的各个角落饱览一遍。饭后父母在客厅看电视,沙发大了,电视的距离也更保护视力了,母亲盘腿而坐,背靠枕垫,这对她的腰椎盘突出比较有帮助,父亲边啃零食边调着台。有时客厅没人了,我就放一盘自己喜欢的光碟,神秘园或别的轻音乐,暗下来的屋子在音乐中别有韵律。

我的卧室被设计成少女风格,妈妈说“这么年轻,就不要弄得那么老气,免得以后后悔”。我觉着这话是很正确的。飘窗上是我旧家带来的四个伴我长大的娃娃,和两个卡通枕头,碎花窗帘和《裸婚时代》里童佳倩家的竟极其相似,象牙白书桌上放着我的小梳妆柜,一个芭比娃娃,一盏台灯,粉色的墙壁倒显得屋里温暖许多,在桌前,我看书、练字、写文章,甚至度过了考研的最后一个月,书本旁常常备着南龙的保温杯,冬天里,手一冷得握不住笔,就放在热气腾腾的杯盖上靠开水的蒸汽取暖。夏天,喜欢坐在飘窗上看书,背靠娃娃很舒服,西北方那一排梧桐树,有时雨来了,叶子就亮汪汪地拂响着。

书房在我的卧室的隔壁。爸爸除了爱看电视新闻,还喜欢坐在书房看书,刚搬家时,舅舅送了我家一台新蓝的电脑,电脑旁是白炽灯,有时候爸爸在网上购一些观察网、四月网作家的新书,就在那张电脑桌前靠着轻轻点击鼠标。过年回来,那张电脑桌总要堆得像座小山。爸爸写博文也是在这间书房、这张电脑桌,哒哒的键盘声,写东西时非常聚精会神,烟灰那个时候是不落一点灰的。右手边和背后是靠墙的书橱,三层拉橱窗,下面是开合的柜门,于是,查找资料特别的方面。爸爸的兴趣,还有看看各种新闻媒体,下载几部记录历史的片子,或央视的纪录片。书房不仅见证着爸爸几十年的藏书,本身也装饰得漂亮,房间顶灯是印着字样的那种,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蝇头小楷。空着的那边墙就挂上了俄国画家列维坦的三幅油画。现在,电脑换成了清华同方的台式一体机,而壁画也唤作表现江南水乡情味的中国画。

妈妈的卧室整体素净而现代化,飘窗正对着另一单元楼,下面是亭子和喷泉池,银灰色窗帘给人平和冷静的视觉感,咖啡色玻璃衣橱也可以当做穿衣镜使用。妈妈每日睡得早,起得也早,我在家的时候,她起来先去电饭煲里准备好早餐,有时是银耳莲子羹、有时是红豆或绿豆汤,她就开始打扫卫生了,非常有规律的,她说从来都不觉得累,反而是件美妙的事。家里一年到头没有不窗明几净的时候,妈妈也从未因此厌烦,她总能找到做事的乐趣。去年,妈妈在我的鼓动下,也学起了陶笛,爸爸从网上买回一个六空陶笛,古色古香的很好看,据妈妈说音准也基本可以的,她学了一个多月,就能吹十几首曲子了,这多亏年轻时跳舞学的节奏,还有她爱好音乐已久。回来时,她站着吹给我听,我听了,还是《千年风雅》和《故乡的原风景》吹得最熟练。妈妈还坚持练字,中午做完家务,或下午做晚饭之前,她坐在小板凳上,手臂伏在飘窗的窗台上,手机里放着《江山风雨情》的《点绛唇》、《碧云天》。

桃花里据说还要盖一栋楼。一栋最高的楼。前年国庆间我回来,卧室飘窗外正对门的酒店已夷为平地,十二月再回来,平地被栅栏围起来,开始施工,晚上飘窗外时常灯火辉映的。慢慢的,工地上更加热闹了,到了过年的时候,井田似的被分成一块块。夏天,工人们在烈日下挥汗劳作着。下雨时,工地上就撑开一把把色彩斑斓的伞。今年二月回来,楼层已建了十几层,快赶超我家单元楼了。运砖的工人双手不断从地上搬起砖,小心缓慢地放进车里,吊绳从楼层顶上垂下来,上面的人也各自忙碌着。不久之后,我家对门就要立起一栋新的住宅楼了。

投篮吧,妈妈

文/王会利

偶尔的一次打篮球,令我收获到打篮球的乐趣。

一天晚上9点,为了不让儿子总盯着电子屏幕,我拉着他来到楼下的篮球场打球。

他活动了半个小时,满头是汗,累了,就把球甩给我,让我打。

我对打球一直不感兴趣,加上身子沉跳不起来,而且近视还不爱戴眼镜,这样的我上球场肯定是一场混乱。但现在既然没人和我争夺,我试着投球吧。在原地投着,没玩几下,竟有一半的命中率。看样子只要用对了方法,多试几次就可以找到感觉。

跃起投球的一片刻,居然就有了升腾起来的轻飘感,好久没有这样痛快淋漓。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回到家中洗完澡,很快都疲倦地睡着了。久坐办公室的人,经常是熬到深夜也睡不着,第二天起来又无精打采。没想到打一场适合自己节奏的球就解决了。

想着投篮,于是开始盼望晚上的到来。黑夜是个很好的掩护,不必在乎自己笨拙的动作被人笑话。下班,早早把儿子接回来,休息一会,娘俩便出去打球。

各种运动中,我曾经跳过绳,枯燥;跑过步,难以坚持。打球则完全可以忘掉自己,只专注于投球,简单有趣,对我再适合不过了。

不知不觉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到学校,老师对我说,孩子这段时间上课积极主动,神采奕奕,走神的情况再也没有了。

而我自己的手臂也变得紧致有型,曾经曲着的颈椎挺得直直的,面色红润,声音清脆。一次在外务中等车,和公司的司机老刘大谈育儿心得,他大吃一惊道,还以为你是一个小姑娘,没有结婚。我又惊又喜,原来这就是别人眼中的我。

曾经看到报道一个外国家长对小孩学篮球的看法,上面说:“我让孩子打篮球,并不是为了荣誉,而是希望他能够面对挫折,能够坚持,学会团队精神,而不是个人主义。”

原来,打篮球有这么多好处。投篮吧,妈妈们!

永恒的静谧

文/狼影

我,一个平凡的初中生,怀着一颗“不平凡”的梦想。这个梦想带给我的,仅有那永恒的静谧。

它,对我而言是多么的遥不可及!自小我就特别热爱写作。从书法、作文到语言逻辑,从小到大都是老师评价“优秀”或者是“五星好评”。于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渐渐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国文,也爱上了写作。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我都用在了写作上:日记、随笔、小说、论文……终于,对于文科的而爱成为了我对于未来职业的 “梦想”:当个作家吧!我暗暗 “妄想”着,也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不久,我人生中第一部小说完成了。我带着无限联想将它给我妈妈看。

“轰隆隆……”一道晴天霹雳响彻响彻云霄,下一秒,倾盆大雨接踵而至。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妈妈横眉怒目,把我辛辛苦苦写了将近一年的手稿一张一张撕掉。散落一地的纸屑在风中飘飘扬扬地落地。我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她,仿佛在看一个陌生人。她一脸冷笑,道:“你文理偏科那么严重,还去写这些狗屁不通的‘小说’?小孩子就是以读书为重,等你长大了在写会死吗……”妈妈还在滔滔不绝地阐述她的大道理,而我却半个字也听不进去。凭什么孩子永远要听从妈妈的安排去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

寂静了几秒钟。我看着这个本该是我最亲近的人张牙舞爪的喋喋不休,厌恶地转过身去。我知道,静谧的夜晚已经注定是我唯一的知己,倾听我的哀诉,分担我的痛苦。

那天以后的每一个夜晚,我都会悄悄点上一支蜡烛伏案写作,连台灯都不敢开。每夜的写作,导致了400多度的近视。更可怕的是,妈妈为了防止我半夜开手电看书,居然还不给我配戴眼镜!

不久,学校举行“科学家作文演讲大赛”,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我答应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在仅有四天的准备期里,我努力地赶着稿子,背着台词。《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是我第一篇演讲论文,我十分紧张,在舞台上战战兢兢而又声情并茂地背诵完了这1000字左右的论文。终于我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得到了这一届比赛的“最佳故事奖”和“最佳朗诵奖”。我感受到了背后支持我的力量滔滔不绝。

有了“造反”的“兵力”,我更加“频繁”的去“进攻敌方城墙”。静谧时分,总有灵感乱蹦。于是乎,书桌上,书柜里,每个犄角旮旯都有我藏起的书稿。终于,我的一本小说被一个漫画社选中,成就了一篇网络点击破万的漫画故事。

我作为班级的一名干部,在班中较为活跃,思维也特别积极。我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留在了静谧的夜晚,留给了美丽却空虚的寂寞之中。

夜,更深了;此刻的我,处在这静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诡异氛围之中写完了这个看似离奇的家庭实录。今夜,没有月光,没有寒风。此刻,仅有我紧张的心跳,伴随这永恒的静谧。

楼下有一株陈年古松,松下似有一名白衣天使在向我招手。我知道,她也许就是静谧,我向往却又畏惧的静谧。于是,我在这个夜晚写下了这些文字,纪念她。

是的,她的名字,永恒的名字——

静谧。

远去的缝纫机

文/付克发

七十年代初期,我家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这在村子里是个爆炸性的新闻。它是我妈妈最奢侈的嫁妆。在那个物资相当匮乏的年代,能买得起一台缝纫机,一定是个有钱的人家。不仅有钱,还要人上托人,到大城市才能买得到的。

我爸是村长,一天到晚都在忙他的公务。回到家倒头就睡,根本不顾及家里的大小事务,一切家务活由我妈全权负责。妈妈的态度却是极好,从没有看见她发过脾气和有半点怨言,每天都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几个兄弟姐妹的吃喝拉撒她全部负责,还得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白天劳动,晚上还要赶手工活。

我妈妈做衣服很认真,把人家的身材量了又量,村里的人都喜欢我妈妈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贴身,不长不短,不肥不瘦刚刚好,价钱又相对便宜。每天晚上她都是熬到深更半夜才肯睡觉,第二天,天不亮又得起床忙家务。

我爸脾气火爆,刀子嘴豆腐心,口恶心善。他的牛脾气一上来,不管你是谁,想骂就骂。遇到纠纷,人们都纷纷来向我妈告状,我妈妈总是耐着性子给人们劝解调和,苦口婆心,将心比心,反复做思想工作,等她解释清楚后,人们话明气散了,气消了又和好如初。我妈妈也会制作如围裙、袖笼子之类的小玩意,免费送给大家。人们往往是愁眉苦脸地来,喜笑颜开地离去。

就这样,缝纫机成了左邻右舍感情的纽带,我家也成了村里的联络点、避风港、救助站。人们有啥苦、有啥困难都喜欢向我妈倾诉。邻里之间有啥矛盾和纠纷的,他们懒得去找我爸,反而喜欢找我妈调解。我妈却总是给我爸留足面子,维护爸爸的尊严和地位,背地里耐心给爸讲道理:“人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做人要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凡是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鲁莽行事,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不说,坑害了老百姓的事大!”因此,人们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我妈:“是贤内助,人们的贴心人!”她在村里的名声,比我爸的名气还大。

后来,工厂里生产的服装涌入市场,不但样式新颖,价钱也便宜。我妈的手艺就渐渐地淘汰了,缝纫机就被人们渐渐地遗忘了。但是妈妈却把它摆在显眼的位置,每天把它擦拭得一层不染。

搬新家的时候,她什么都可以不要,唯独这台缝纫机,说什么也得搬走:“你们现在嫌它老了,碍眼了,那时候全靠它养活一大家子人呢……”我们好说歹说,最后答应搬走,她才笑逐颜开,露出了笑脸。

直到妈妈去世多年,这台老缝纫机,仍像传家宝一样,一直摆在我家显眼的位置。看到它就仿佛看到妈妈那佝偻的身影,还趴在缝纫机上,温暖亲切……

看,那树

文/竹雨清灵

我又一次来到了那树的底下,十三年过去了,那树已经一眼抬头都望不到树顶了。不仅仅是因为它长得高,而且是枝繁叶茂。也正是在十三年后,我十七岁的时候,我才确切地知道,那树的种类——大叶相思。

那树生长在老家一条通往隔壁镇的道路边,四岁那年的植树节,妈妈教书的学校组织学生给通往隔壁镇的路两边植树。我当时没人管,而妈妈作为老师又要去现场,无奈带上了我。

记得我当时站在路边是那么地无聊。同样是没人管,只是有妈妈在身边的不同而已。这让我放心,也更让妈妈放心。然而一轮清点下来,树苗的数目比所有师生加起来还多。理所当然,在妈妈带领班级的区域,就有了我种下那树的机会。然而我当时除了什么都不懂之外,个子还小得可怜。只是勉强能够扛起锄头,更不可能挖坑了。哪怕大叶相思树苗的高度总共不过三十厘米,挖下去的坑跟一个水杯差不多就足矣,但是我就抱着发下来的树苗不知所措了。

最终,以老师儿子的特殊身份,加上一个小孩子的“特权”,妈妈的很多学生七手八脚,大家一边笑一边帮忙地挖好坑,再帮我填土,浇水。整个过程中,除了把树苗放进去是我亲手做的以外,其他过程都是身边的哥哥姐姐帮忙的。种树活动结束后,我还大言不惭地说那棵树是我种的。学校的领导听到了不禁一笑,“那我顺便把你的名字写到我们学校的义务种树记录里好吗?”马上引来周围人群的哄笑,我一下子就脸红了,低下头去默不作声。

就在当年的七月份,刮了一场九级的台风。我深刻地记得台风后的一次兜风,我还特意要求爸爸开车走那条路。为的就是看一看我的那棵树是不是安好。有没有折枝,有没有倒?这么大的台风,我躲在家里两天半,它能否经历起风吹雨打呢?记得在路上的时候,我的心思全在那棵树上,根本不理会旁边的其他景象。短短十几分钟的路程,却等得我抓耳挠腮,让妈妈和姐姐很是摸不着头脑。看到它以比我稍高的身躯依然静静地伫立在路边,我的内心一下子平静了下来。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它就彻彻底底在我心里种了下来。

很快,第二年,那棵树就开始长得比我高多了。主干也从我拿在手里时只有铅笔粗变成了水杯的口径。我自己也说不清,每次出去经过那棵树旁边的时候,我总是会远远地就开始注视着它,经过以后,我也是一直回头,直到它消失在视野里。每逢吹台风,我都是会分出一部分心思去想念那棵树,很怕它倒下。直到我有机会再次看到它好好的伫立在那里,我的心才能真真切切地平静下来,在亲眼确认它还好好地之前,一想到它,我内心就有一点担忧。

七岁那年,离开了老家,去了其他地方读书。只是偶尔会回去。所以兜风或者去玩经过那树的机会,就从原本的偶尔,变成了几乎没有。一年里,也就是经过那么一两次。每一次见到它,都是以新的高度和茂盛迎接我。还小的时候,我还真的以为自己的手就那么有灵气了。后来仔细想过才知道。那树正处在一个山坳的中心。大风大雨难以伤害到它,而且山坳中心还有细细的泉水留下来。所以它比一路上很多地方的树长得都要好。在我偶尔还会看到它的几年里,我都是很庆幸,它又变得茂盛了。而相比之下,又不免微微的担忧。因为向风地方的树越来越少,会不会最终暴露了那树,让它遭受风霜雨雪的考验。看着不远处的一个个树桩,有时候也会让我的内心带有一点点阴沉。

所幸,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那十年间,它长得越来越好。我记得十七岁过年的时候,它已经六层楼高了,树干也要我一个人合抱了。

原本,那树作为我厚着脸皮得来的得意之作,想在高考之前去看看它。要说为什么,我确实回答不上来。所以我就没有说专门腾出时间或者是找机会去看。就是在十七岁那年开始,快三年了,我就真的再没有机会看过它。尽管我还记得,那树生长在那里,那树生长的应该还好。

只是突然间让我有点心痛的是,时隔两年多不去看,我居然忘记了哪一棵是了。从山坳往隔壁镇的那个方向,是第三棵还是第四棵,我真的忘了。到时候我回去,它变了面貌,而我又变了面貌,又没有基因档案,我该怎么相认呢?

一阵惆怅突然间涌上来。好多事,就那样因为时间久远了,居然就无从考证了那样。就好像现在回到老家一样,得说起我的爷爷是谁别人才能知道我的身份。人们都很讶异于我的家乡话说得那么好,而长得不太像那一带的人。虽说我离开很久了,但是我毕竟在那里生活七年,也算是在那里长大吧。然而,就没有什么人记得。就像我突然间发现我忘了那树一样。我也是有点惋惜以前没有机会跟那树拍些照片,记录它和我是怎么长大的。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初我种的是大叶相思的最好解释。

石榴红了

文/雪窗脂影_战芳

深秋的节奏总是那样的快,大地的植被都停止了生长,果实沉甸甸地缀在枝头,每一次摇动都是对路人的呼喊,那声音唦唦的很好听,像等爱的少女的唇,润润的惹人喜欢。

单位的办公楼有两排石榴树,众多的石榴争奇斗艳着,一点不比春花逊色,在秋天里算是很惹眼的尤物了,它们虽然是一色的酸,但对于我这个爱酸的小馋嘴来说是最看好的宝贝。

每当路过它们时,我总会伸手摘几个回家尝尝,妈妈一看见我吃石榴就酸得直倒牙,满嘴分泌抗酸口水,她一边咽酸水一边问我,真的爱吃吗?是的。那我们去多摘些石榴,贮藏到酝子里吃上一冬天,既养胃又解馋。好呀!

我连连点头,当天在单位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杆子,杆是用两个门框檩条捆绑而成的,长度足有3.4m,然后在一端绑个铁丝做的环。把石榴套住往下一拉就摘下来了。有人说这样的工具不科学,应该用铁钩子把树枝压低,用手去摘石榴,这样石榴不会摔到地上,防止溃烂。单位的条件有限,坚硬的铁钩子没找到,只找到了软铁丝,所以只能用“套摘法”。

我和妈妈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晌午,户外风不大且暖和,我们穿着防刮的衣服,戴口罩防紫外线,武装好了,就开始采点,专拣着向阳面的红皮大个的石榴下手,妈妈眼神好,看到了树枝茂密处有一颗高高的石榴果,她首先把铁圈捼得圆圆的,然后根据石榴生长位置选择角度,把长长的杆子稳稳地送上去,因为檩条是复合木板做的,比较软,杆子越高越颤悠,妈妈借着颤悠的感觉,去套石榴,我也在选择最佳角度去观察杆子的准确度,不断地向妈妈喊着:“高一点,向南一点,好,快套!”

因为配合默契,一个又一个的大石榴落了下来。有的接住了,有的摔碎了,有的则连同树枝一起挂了下来。我和想妈妈换换位,但妈妈说玩上瘾了,不让我动手。这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和妈妈一起打枣的情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是在地上拣果实的孩童,妈妈依然是冲锋陷阵的家长。这说明妈妈没有老,我也没有再长大。

石榴红了,这是老树上的果实。摘石榴了,这是妈妈在收获她的丰收。石榴是我的最爱,因为熟透了,酸里含的糖份是吃得出来的。妈妈就是一棵老石榴树,丰收了一树的果子,酸酸甜甜就是我,每一颗果子都是一份感动的记忆,酸代表着生命起初的艰难与困苦,甜代表着青春年代的华丽转身与蜕变。

我和妈妈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足足摘了一酝子的石榴,个个饱满红润,我一屁股坐在餐桌边,一口又一口地品尝着,每当果汗从包膜中炸裂喷射而出时,每当石榴籽散落一地时,每当嚼得满口麻酥酥时,我就会回忆起摘石榴的快乐——妈妈矫健的身姿和敏锐的目光在我的脑海里打着转转,很高兴妈妈的老当益壮,也喜欢石榴偏酸微甜的味道。

在秋天一步又一步地走远时,石榴红了,不仅红透了天边的晚霞,也红透了女儿心,红艳艳的石榴花是美的。像我。红艳艳的石榴果也是美的。如我。还有红彤彤的石榴籽,那是妈妈的血液流淌在我的体内,让我们融为一体。也是我。

石榴红了,石榴甜了,每颗都是妈妈亲手摘下来的,每颗都是我一人独享着美味佳肴。我想这种甜蜜的独享来自妈妈伟大的爱,也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上帝把我恩赐给妈妈,上帝也同样把健康恩赐给妈妈,这也就是我的幸福所在。

我已离不开石榴了,就像离不开妈妈一样,把石榴当成一种补给,给予我的不仅是水果的营养,更是把妈妈的温暖捂在心间,永远不放手。

流浪的除夕

文/灵山飞雁

在记忆最初,和爸妈在深山里。迈进腊月,也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田地里的活儿早做完,只等来年春上了。人们拿上镰刀斧头,砍下成捆的柴火,码成垛。将屋子四周,整理清顺——掏理檐下的水沟,整理屋前的院子,以及一切有碍美感的物什,呈现一个洁净美丽的生活环境。提前煮好除夕这天要吃的肉食和果蔬。仿佛是万事俱备,就欠除夕来临了。 除夕早上,大多数人家不煮早饭,起床直接做年夜饭。有句俗语,年夜饭早,一年都早。爸妈和我们四个孩子,常常在鞭炮声此起彼落后,才缓缓端出饭菜。别家的孩子早吃过饭守我们家门口等我出去玩。饭还包在口里,人早就跑外面去了。山里人家,喜欢搭很高很大的秋千。秋千场,非常热闹。我们那时候其实玩不来,眼巴巴地看着大人们越荡越高,仿佛飞入云端。仰着小脸,羡慕地看啊。等大人们散场了,我们才叽叽喳喳地抢起来。可抢着了又荡不起来,于是便低声下气地央求着小伙伴们帮忙。常常要好几个小伙伴们左右后面前面立着,共同用力。 到了夜晚,便烧很大的一堆火,围着火坐定,看忙碌的妈妈擀面条,包饺子。记忆中的饺子又咸又涩,而每一次她们吃得香甜,唯我多事,不吃。妈妈只得无奈地端着饺子去和对门那家,人多粮食少,没面条吃的祖婆婆的幺儿换米汤。等妈妈忙完了,也坐在火边,给我们讲故事。更多的时候,回忆她孩子时和舅舅两人,拿着爷爷自浇的烛,在院坝里奔跑。妈妈的脸上总带着笑容和向往。没过一会儿,我们想睡,妈妈总是说,过去的规矩,是要守夜的。不等天亮不会让睡觉。但说着,早端来洗脚水,让我们脱去一年来的“蛮壳”。

后来渐次长大,就没小时候的轻松了,我们得帮着大人们干活。每到年三十,老妈早早将我们唤起来。吩咐妹妹扫地,我做饭,她背着一大背平时忙来不及洗的衣物去洗。平时只爱看书的我,进灶屋常常是记得这样忘了那样。最后为了省事,干脆什么香料也不用。将备好的肉啊,菜啊,往锅里一放,铲起来就好了。这习惯,一直沿用到今天。我的菜肴里,你是找不到花椒蒜瓣姜葱的。每次看到他们也吃的津津有味,心里偷着乐呢!年夜饭一吃,我们得挑着水桶去担水。据说,第二天挑水的话,所有的财都从桶沿跑了,留不住的。这天下午家家户户都争着挑满缸。而小水井只那么大,跑得快的男孩子很快就挑完了。而我却只能跑更远的地方,有时候还得歇上一气,才能到屋,只感觉扁担越来越沉。那时候,我就不愿坐在火边看老妈擀面,听她的故事。我总是将自己关在小屋里,演算那些特别难的题,有时候也写日记,写些不算诗的小诗。隔壁邻居小伙伴们打牌的声音,偶尔的哄笑和争执,声声入耳。但那时,并不觉得会打扰到我。

再后来,我辍学了。拼命想改变困境,反而没了记忆。怎么也想不起那些年的除夕夜。

我们后来去了北方。为了节省开支,几乎年年放弃回家过年。每年的年关,春运,各种票价上涨。又因为很多工人在没放假前就辞工回家。人员紧张,加班的机会多。我们瞅着这机会,每天可多挣几百块啊。还完债,我们就可以安心在家,享受亲情之乐哩!

在河南的五年,每年还没到除夕,天空中便飘起了雪花。那里的老板们,很虔诚地宰羊祭神后,将整条羊挂在厂里的空屋子里。等放假后,他们将几大块好肉分了,剩下的犒劳我们,把厂子看护好。于是,我们便在屋角垒上一个暖火灶,炉膛里燃着熊熊炭火,锅里炖上一大锅菜。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温馨的。其实,那时候特想家,想父母孩子。在河南有个特好的朋友,怕我们寂寞伤感,每到除夕,便来接我们去他家。他家离厂子还有二里来地。吃完饭,在村里玩得尽兴了,才步行回家。整个世界一片银白,静寂的听得到自己的呼吸和路旁电线上冰凌儿崩裂的声音。脚底咯吱咯吱的响声可以传很远。我第一次看到那一展无垠的雪地时,仰天狂吟《沁园春、雪》。那狂态,若有人看到,一定会被认为是疯子。可谁叫我生长在四面是山的盆地,长年见不到雪花呢?!到底那时候还年轻,不很累,才有心感受美的存在,并和大自然产生了共鸣,激发出另一个浪漫狂放的我。

后来,去了山东。也许此生注定要漂泊,即使今天,在阆中久居七年了,也安顿不了自己蠢蠢欲动的灵魂。在山东的除夕夜,却又很是不同,山东较河南更热闹些。只是,山东也没积雪。山东的雨雪,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场雪,最多两三天化过精光。每到除夕夜,山东的富人们喜欢比炮。看谁的烟花放得大,多,绚丽持久。除夕夜这天,厂子里留着不走的人,大多尾随着老板们到指定地方去比炮仗了。因为我不喜欢热闹,也想家,所以早早地躺在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看晚会。听到炮声响起,老公会忙不迭地跑出去,偷偷拿出搬火炮上车时偷藏的几个花炮,放起来。一来过过瘾,二来呢,也想逗我乐。

回家已有七个年头了。才回来的那几年,老公和我都打散工,早早就准备回老家过年。走亲访友,倒也热闹。除夕总在奔忙中过。早上在我妈家做好饭吃了,立马赶往婆婆家,他们正坐在桌上看着菜等我们回去。吃过饭急急忙忙买点礼物,拜侯院子里叔叔大爷们。刚忙完,那边父母亲又烧好柴火堆,等我回去砍饺子。一边剁馅,一边和老妈闲话家常。后来,老公开上出租车,不管你出不出班,总得要给公司交钱,节假日也不例外。他爸妈也相继过世。而我爸妈又心疼我们,不让我们回去。我们仿佛也懒得回去。每年的除夕夜,女女会跟着老爸,去大佛寺上香。往年都因为太累,也因为此生不能见佛像,所以,在家独享宁静。而今年,想要去体验一下,节日有多热闹,所以,早早坐上车,往山上去。到山腰了,才知道来得太早。路旁零星停靠着些许车辆。我们在一处卖香烛的农家小院前的空地上泊好车,顺道买些香烛。互道了新年问候,在老板娘热情的推荐中,我们取了中型香。等我们到寺门,才发现,很多人都已在那里了。肩上扛着的香烛,却是两人多长的。老公开始觉得有些局促,后悔自己选得太小了,有失脸面。我忙安慰他:“佛主说,心诚则灵。不在乎形式,也不在乎礼物大小。”说话间,很多人进进出出寺门。父女俩安奈不住,买票进场去了。

趁着夜色,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看看那一丛枯了叶的芭蕉,想象一个绝色美女,倚窗而望隔江的繁华。有雨拍打起来,她慵倦地轻语细吟,漫拢早已脱去的乌丝……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惊破我的幻境。随着她们,我隔江观看着隔岸的灯火。交节十分,对岸万炮齐鸣。天空中,盛开出一朵朵五彩的烟花。此起彼落,掩映成趣,应接不暇,远景更胜于近观。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早已出来的女儿,拉着他爸。兴奋地点燃小烟火,拿在手中,转起圈来,笑脸映在绚烂的烟花里。此时的路,已被三条长龙似的车队,严严实实地堵着。交警们,不停地来回奔跑,寻找着每个可以疏通的地方,将混乱的秩序变得有次起来。我们一边看夜景,一边耐心地等待。来得太早了,车被堵在最里面了。烟火看完了,人也累了。躺在车上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何时就开始飘的雨丝,凝成了雨滴,不停地敲着我们的玻窗,仿佛在唤我们该回家了,山里冷。这才发现,围在四周的车早没影了,从山上下来的车队缓缓流淌着,灯河闪耀中, 贵如油的春雨,浇灌着来年的希望!

春·回忆·悼

文/龙子璇

春日里生机勃勃,姹紫嫣红。柳树抽出新芽,青草点点,麻雀叽喳,阳光明媚,一股暖意涌上心头。可惜,春天来得太晚,许多老人没有挨过严寒刺骨的冬天。外公就是在这个冬天离开我们的。

我几个月大的时候,他总是抱着我,高高举起手臂,将小小的我托至头顶。我总爱哭闹,生气了就将摇篮里的玩具往外扔,家里人都拿我没办法,但唯独他说“不哭了,不哭了”,我便会立刻安静下来。因为在外地工作,父母从小就把我送到外公家里和他一起生活。那时,外公身体就不太好,可为了让子女安心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他坚持挑起了照顾孙辈的重担。记忆中,他总是慈祥地笑着,他的笑脸给了我最大的安全感,而他的心里也始终把我放在最贵重的位置,啥好东西自己舍不得,都要留给我,我的举手投足,一点一滴都牵动着他。

童年的我任性而顽皮,和同院的小朋友抢零食,破坏公物,践踏花草,看见花、叶子就想摘下来,蚯蚓也惨遭我的毒手,为了看到“奇观”,我们用鸡毛毽子上的铁片把它们切成一段段的,观察它们是否还像书本上说的那样能活着。有一次正在干坏事的我被他揪到,告诫我不可以伤害生灵,我不听劝阻,他生气了,扭头就走,再也不搭理我。我有点害怕,等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他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大发雷霆,只是耐心地对我说:“不要乱伤害花草,它们也有生命,也知道疼痛。”那天,他的宽容以及对我的教诲我永远铭记在心,我也由此有所改变,而且渐渐喜欢上了花草和春天。妈妈说外公的坏脾气唯独在我身上没有发作过。不但如此,还处处袒护我。

七岁,我们全家搬迁到西安。我回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但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回家看外公。妈妈说外公每天都在等周末,从周一就开始在菜市场转悠着给我采购好吃的。外公的厨艺很高,我回家的那一天,他总是大清早就开始在厨房忙碌了,做好一桌丰盛的饭菜,看我吃得津津有味,他总是心满意足,有时还故意开玩笑,让我给他的每一道菜都评个分。我说都是一百分,外公知道我是在哄他开心,但他依然表现出深信不疑的样子,高兴地对我表态:“下礼拜还回来吧,我保证红烧肉比这次做得还好吃。”在他心里,香喷喷的饭菜是诱饵,可以吸引我回来看望他,每周能见我一次,居然成为他生活中最为期待的事情。外公的卧室有一个小柜子,里面储存了很多好吃的,每次见到我他都会用颤颤巍巍的手拉开抽屉,像变戏法一样给我发小礼物:花生、糖果、牛奶、饮料……春花烂漫时,他给我;夏荷灿烂时,他给我;秋菊绽放时,他给我;腊梅傲雪时,他给我……就这样,一直到去年春天,我们给他庆祝了八十大寿。

但是今年春天,再也不会有了。那个黑色的星期三,外公在医院因肺病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以后我永远也收不到外公的礼物,永远听不到他的教诲了。我想,外公在走的那一刻一定是惦记着我的,冥冥之中心有灵犀,外公去世刚刚几分钟,我就给妈妈打电话询问外公的病情,妈妈忍着巨大的悲痛向我隐瞒了事情的真相,为了不影响我的课程。直到两天后火葬,我从学校回来才知道,我哭得很伤心,内心充满了遗憾,遗憾没有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看他最后一眼。有些事情一旦错过便是过错。据说病床上的外公,有好几次将别人认成我,脱口叫着我的小名。

午后的阳光斜洒在书桌上,惬意却零乱,几抹春花摇曳在窗外。杨柳新枝,春天来了,却晚了,世界上疼爱我的那个人最终没有等到这个春天的到来。

母爱伴我成长

文/杨兴凤

我妈妈有一张苹果脸,一双黑而明亮的眸子,乌黑的头发。

她是一个很漂亮的女人。过度的劳累使母亲额头上不知不觉多了好几道皱纹,头发也渐渐变白了。望着她:那是一张慈祥的脸,让我感到了生活的温馨;那是一张疲惫的脸,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那是一张充满皱纹的脸,让我感觉到时间的无情……

妈妈的文凭不高,但她教育人的方式很有用。有一次全校的期中考,弟弟的语文考了满分,他一放学就拿着试卷直往家里跑,一进门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但什么也逃不过妈妈的“慧眼”。“宝贝儿,是不是取得好成绩了呀?”弟弟很得意地点了点头,妈妈搂着弟弟坐到沙发上说,“孩子,你还记得《蜗牛的奖杯》这课书吗?蜗牛得到了奖杯,可它却永远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宝贝儿记住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却使人落后’。”弟弟听了后惭愧地低下了头说:“妈妈,我明白了,骄傲不好,它会夺走我的100分。”我听了以后也被震撼了。她小学都没有毕业却能这样做,我很为她感到自豪。妈妈,感谢您在我们得意忘形时的谆谆告诫。

我妈妈也是一个坚强的女人,我上初一时她患上了好几种病,可她从未闲下来,再苦再累,干活的劲不减以前。那是插秧的季节,她本来不能弄水,可她坚持要去插秧,谁也没拦得住她,而且一直坚持到活干完了才回来。那天是星期六,来到离家不远处,就看到妈妈站在家门口等着我回来,看到她那张憔悴的脸和消瘦的身体,我心如刀割。我飞快地跑到她的怀里失声大哭了起来,可她却硬着语气说:“小傻瓜,哭啥呀,我不是好好的吗?”我知道母亲的心,可她不让我察觉。每次我上学时,她都不厌其烦地叮嘱我注意身体,保护好自己,好好学习……直到我走远了她才慢慢地回到家里。每次我偷偷地从一条小缝隙看着母亲疲惫的身影,心里很不是滋味。每次想到母亲为我们任劳任怨,我就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要报答她。

朝霞捧出了黎明,大地哺育了生灵,谢谢您,我亲爱的母亲!您是我生命中一颗永不熄灭的太阳,给我美好的光明,给我无尽的温暖。感谢悲伤时给我安慰的您,感谢快乐时给我祝福的您,感谢得意时给我提醒的您,感谢伴我成长的您,妈妈我爱您!

年味留香

文/若水

我很怀念儿时的年。童年时代虽然物质贫乏,生活简单,但过年程序却有条不紊,浓浓的亲情尽在其中。那份实实在在的快乐,现在回味起来,就像那个年代的糖球,甘之如饴,香甜仿佛还在唇齿间萦绕。

那时,对年的渴望,难以言表。“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腊八,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年”开始倒计时。我们兄弟姐妹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地去撕日历,然后大声宣告,离过年还有几天了。人们开始忙碌着拆洗被褥,置办年货,采购食品,添置新衣,洒扫清除。那时不管生活多困难,每年都要杀一头猪。那时没有钱买新鲜猪肉,精打细算的妈妈把瘦肉、五花肉腌制成腊肉用坛子装上,用于一年的食用。

二十三过小年,俗称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做汇报。家家户户把房间打扫干净,犄角旮旯也不放过,更要把锅台擦洗干净,给灶王爷留下好印象,让他高兴上天好多美言几句。用买来的旧报纸把屋子从顶棚到墙都糊一遍,炕头炕梢贴上买来的年画。屋里门的左侧贴财神爷,右侧帖“抬头见喜”。什么年就买什么动物的画,还有“鲤鱼跳龙门”“招财进宝”“喜鹊登枝”“年年有余”等。二十四是祭奠日,男人们去为逝去的祖先上坟。“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把岁守”,这些俗语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过年的情景。我们家兄弟姐妹众多,家境又贫寒,不是每年过年都能穿上新衣服。有时候做一双新鞋,把旧衣服翻新一下,买一根红头绳,或者两条粉绫子,我们也高兴得不得了。那时,虽然很穷,但各种风俗尽情地渲染膨胀发酵,我们总要欢天喜地过大年!

夜幕降临,大红灯笼挂起来,点燃红红火火的日子。灯笼是爸爸用高粱秆子扎的,里面做一个蜡台,外面糊一层红纸。平时都点煤油灯,过年了奢侈一把,每个屋子都点上了红蜡烛。爸妈给我们兄弟姐妹每人发了少得可怜的糖块。是那种圆圆的带有一圈一圈色彩的糖球。我舍不得都吃,含一块,留一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女孩子嗑瓜子聊悄悄话,或者在炕上玩嘎拉哈,或者在外面踢毽子;男孩子则拿着罐头瓶子做的灯笼满大街地跑,或者偷偷地揪几个小鞭,零星地放着;大人们边包饺子边说着闲话,轻易不让我们小孩上手。人多嘴杂,爸妈怕我们说“不够了”,“没有了”等不吉利的话。

十一点多,是接财神的最佳时刻。接早了是穷财神,接晚了,财神都被别人家接走了。良宵吉时开始妈妈煮饺子,煮沸后沿着锅台边上浇煮饺子的汤,敬灶王爷,捞出饺子往外面的窗台上放两个饺子敬天地。饺子立着预示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饺子躺着标志着可能歉收,妈妈特别在意饺子的身姿。不管什么年景,都要舍得花钱买一千挂的小鞭,三五个二踢脚,崩崩穷气。饺子下锅,开始燃放鞭炮。小鞭噼噼啪啪地爆响,哥哥弟弟捡着没有点着的小鞭。爸爸点燃二踢脚,“砰”在近处炸响,“啪”在空中开花,空气里弥漫着爆竹的味道。放完鞭炮,爸爸认真仔细的观察西北的天象,天气晴好,他便笑逐颜开地说:“明年会风调雨顺。”阴天刮风下雪,他就会自言自语:“恐怕要种一坡,打一车。”

年夜饭不能少了鱼、葱、粉这三样食物,鱼——富裕,葱——充足,粉——细水长流。吃完年夜饭后,哥哥弟弟去给家族里的长辈们拜年,我们要帮着妈妈收拾碗筷。假如一不小心打碎了碗碟,爸爸连连说:“岁岁平安!岁岁平安!”妈妈装上一盘饺子,放在锅里压锅底。除夕之夜,阖家团员共享天伦之乐,整个家里的气氛欢乐而又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热闹吉祥幸福温情便蕴藏在过年的点点滴滴中。

童年时代的春节,是那样的俭朴,但那种幸福的感觉,犹如清澈的河水在心底潺潺流淌。回眸年的韵味和那些习俗,每每想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份对远去年味的感怀、追忆和深深的眷恋温润岁月流年。

读《弟子规》有感

文/杜宇馨

想必大家都读过《弟子规》吧,《弟子规》里的内容蕴藏着许多道理,只要我们反复回味,就会有许多体会。难怪我们学校的“大课间”一直都在做《弟子规》操,同学们可喜欢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读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没有做到……

有一次,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大扫除,而我在做妈妈布置的“海量”作业。经过两个小时的“拼搏”,我终于把“海量”作业给消灭了。没想到,我刚刚写完作业,妈妈就叫道:“阿怡,帮妈妈洗洗拖把吧!”我听了说:“妈妈,我刚刚才把作业给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妈妈说:“我干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给累坏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听了又说:“下次大扫除我就和你一起干活,这总行了吧!”妈妈听了说:“唉!算了,你还是好好学习吧!”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妈妈。妈妈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什么家务活都不让我干,全部家务一直都是她做的。现在,妈妈很累很累,叫我帮她洗个拖把我都不肯。唉,妈妈上班回来已经很累了,回到家她还要忙个不停,我又何曾帮过她干过一点活呢?平时,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她叫我回去复习,不要再看电视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时甚至不听,尽和她“唱反调”。妈妈处处都为我着想,可我根本就没当一回事呢!我现在决定改变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

今后,我一定会做个懂事、听话、勤劳的好孩子,学会帮妈妈分担辛苦,让妈妈不再为我的学习操心。

乡村散章

文/石泽丰

春燕

那些灵动的生灵,脚爪粘满泥土和风雨的气息,在飞翔之中,双翅扇出一方蔚蓝的天空,重新展现在春季的背景之上,欢快的鸣叫在春雨和阳光中诉说青山绿水,诉说涌动在头顶上方神秘的蓝。

我的感受因之发生了变化,如同燕子一样并不斑斓的梦,和孩子七彩的风筝,一起飞到了天上。

美好的春季里,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帆风顺,但那些在冬季尘封已久的故事,那些天空中动听的歌谣,都在春燕的翅翼或嘴唇里倾泻而至——这些黑色的精灵,翼上载着灿烂的阳光,载着绵绵的春雨,载着春天意境深远的诗和梦,为大地书写神圣的篇章。

还能清晰地记得童年里的春天和春天里的童年吗?我们遗失了童年,但仍拥有春天,我们站在村口,眺望飞翔的燕子,只要它们一掠过头顶,生命也就从此绿了。

山花

生长在岩石的唇边,风餐露宿的女子,摸着漆黑过夜。

山花开在无人过问的山梁上,开出的野性,生动了萧条一冬的山岗。

山花,你是我最爱的女子,我爱你的美、你的顽强,你用真诚与我的目光对话,你用坦露将我伤口的冻冰融化。

如果说奉献是一种错,那么爱情便是婚姻的坟墓。你奉献着去挑战虎口,在山头,你将生命的筹码押下,美恰恰证明了你是最后的赢家。

短暂的一生,我爱的女子。今夜倒在你怀里入睡,我愿成为你花香宿命的背景,同你一道体验着另一种宿命。

妈妈的芦花湾

妈妈,您芦花湾里的故事又泛起了白色的浪花。很久以前,我童年的舟子就是轻轻地泊在那里,避风躲雨呵,我的妈妈!

妈妈,您教会我“童真似诗,岁月如梦”。不知从何时起,您摇摆送我上路的手,成了芦花湾里一帧独特的风景,它送走了您的岁月,送来了我千里万里对您的牵挂。

我知道,没有您的日子,家会变得空空荡荡,戈壁沙滩也因此变得荒凉。年年岁岁,您种植茅草屋上的炊烟,丰富了家的内涵,也生动了芦花湾里的故事,不是吗?我的妈妈。

妈妈,您不惜头发花白将我送进城里,让我在城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这里生活节奏真快呀,我从不习惯到习惯了紧张,至于阅读和写作,我只得占用一点夜深人静的时光……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里,我梦见了黄土地,梦见了我古老的村庄。月下,那个白了头的默然而立的长者,是年迈的您,还是我多年不见的芦花?

妈妈啊,我的妈妈!

诗意的生活

文/金戈戈

诗意的生活

清晨,想起今天是周六,多少有些不情愿。

睁开眼,亲吻熟睡中的儿子,然后起床。

吃了妈妈刚做好的稀粥,出门。抬头是明媚的天空。

步行上班,不过十分钟的路,很清静。有一段路不知什么原因,没铺水泥,裸露着大小的石头,确实有些硌脚,走起来也需小心翼翼,谨防摔倒,倒也在途中平添一段乐趣。还要经过一个单位的一片庭院,院落宽阔而平坦,还有些树,空气清新。远远地就能听到录音机里放出的各种曲调,或激昂、或悠扬、或舒缓,还夹杂着做操的口令声,然后就会看见一些老人三三两两地和着曲调,跳舞,或做操,姿势确实不敢恭维。我也不曾驻足,内心却暗暗叹服老人们对生命的尊敬,对生活的热爱,自己会不自觉地和着节奏走路,似乎有了许多力量。

之后,一天最重要的工作登场,在一声声“老师好”中充实着自己的头脑;在一页页文字中倾听来自心底的声音;在一笔笔勾画中铺就学生的进步。偶尔,上着课,正讲得投入,一缕朝阳射进窗子,映着正专心听讲的同学的头,或手,在他们的身上照出一斜亮亮的光带,于是整间教室都明丽起来,似乎连着我的语言都轻盈了。

下午,是难得的悠闲惬意。和妈妈领着儿子到一个小园中散步,一边看着他在草地上摸爬,玩得不亦乐乎;一边和妈妈闲闲地聊着家常。玩累了,他会爬到我的腿上坐着,一起看着碧绿的湖水波光粼粼,看着茂密的树叶间洒下的斑驳的天光,他的小手比划着,指点着,我就一一应着:柳树、蜻蜓、蝴蝶、绿草、榕树、黄花……再听他依依呀呀着,日子就这样悠然而逝。

晚上,家务安顿好了,儿子也已睡下,功课也已准备好。可以和老公一起聊聊天,或者下下棋,被他嘲笑:“臭棋篓子”。不过“臭”也有“臭”的好处:可以悔棋,可以耍赖,还可以走先手。往往一盘棋没下完,他就被拖得疲困不堪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在这些个芜杂繁复以致平庸的细节中度过,但如果留神你就会发现在平凡中,甚至劳烦中自有细细的幸福。生活中有多少个幸福的瞬间在我们的粗心大意间溜走了,于是我们的生活就真的坠入了平庸。

懂得品读幸福,生活便是诗意的。

这就是我

文/李京霖

你也许十分了解你的父母、朋友、同学……你也许了解你周围的一切,但最让你琢磨不透的,很可能就是你自己。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五岁——天真烂漫

“你慢点儿,别乱跑,小心摔着!”妈妈在我身后一边追着我,一边喊着,可我才不管,挥舞着小手,欢乐地在雪地里奔跑。2008年,我正好五岁,天空中下起了大雪,为大地披上了一件银白色的新装。第一次见到雪的我,别提有多开心了!我一边跑,一别哈哈大笑,那一刻我感觉我真的就像一个精灵在雪地里飞舞。忽然吧唧一声,我一下子睡到了地上,和大地来了个亲密接触。妈妈赶紧把我抱起来,看我有没有受伤。我晃了晃脑袋,抿了抿嘴,然后说:“妈妈,原来雪是凉的呀,我还以为是像棉花糖一样,甜甜的,软软的。”妈妈看着我哭笑不得,只说了一句:“傻孩子!”我于是又开始奔跑起来,在草地上留下了我快乐的脚印……

十岁——胆怯,勇敢

那年冬季运动会,学校让我主持运动会的开幕式。我当时非常激动,并期待着运动会早点到来。运动会到了,我本该是十分开心的,但我心中却有了一些莫名的紧张和胆怯。我当时甚至想去和老师说,让她换一个人。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便鼓起勇气,硬着头皮走上了讲台。最后开幕式顺利完成了,我的心情又好了起来,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在那里又蹦又跳。

原本胆怯的我,凭着自己的勇气,勇敢地站上了讲台。十岁的我。既胆怯又勇敢!

十五岁——充满梦想

现在十三岁的我,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就将进行中考。除了努力学习外,我有时也会偷偷开个小差,筹划自己的未来。我幻想着我将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拯救更多的生命,去解救更多被病魔折磨的人……可是我应该怎样去努力?我这个决定对吗?这些问题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还幻想着将来要带着我的家人一起去环游世界,在家里养一些小动物,养些花花草草……可这一切又谈何容易,我的梦想能否实现,还必须看我自己的,不能依靠别人。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实现我的梦想而努力,为了我的成功而努力!

我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为何既天真又现实,既胆怯又勇敢,既充满梦想却又十分迷茫。但这就是我,一个充满梦想的我!

纳凉

文/闫超健

凉风轻拂的夜晚,虫儿鸣,知了叫。不知谁家的菜园子里,丝瓜架上“纺织娘”正在“轧织、轧织”地歌唱。在这优美的夜曲里,耐不住寂寞的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牵拽着爷爷奶奶的手,往最凉快的方向走去。

夏夜的天空,是蓝色的,蓝得让漫天的星星都璀璨了,宛如在梦的海洋之上镶嵌了一颗颗明珠。恰在此时此刻,那些劳作奔波的人儿,老老少少,蹲着、站着、坐着、躺着,任何一个舒适的姿势,在芭蕉扇的节奏里,在湿毛巾的清爽里,嘀咕或高谈,嬉笑或怒骂,直至大汗的呼噜声渐渐开始多了起来……

这便是我对童年纳凉的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家乡,夏天农村乡亲们乘凉的情景。

直到现在依然觉得,纳凉,是一个极富生活和乡土气息的词语。

夏天的晚饭,总选择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刻,晚饭也成了纳凉的序幕,或者说,也成了纳凉的一个环节。

妈妈总会在午后太阳下山之前,抄起竹编的小菜篮,去村前河边的菜园采摘一些新鲜的蔬菜瓜果,屁股后面当然少不了三个小尾巴。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喊住挑着担子卖凉粉的大妈,称上几块黄粉,临走时,大妈总会额外送上一点拌好的蒜水。

在老家,夏天晚上吃得最多的当属稀饭。妈妈煮的稀饭,永远那么好吃,这种口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无法复制,就像家的感觉。下饭的小菜很简单,四季豆、黄粉、韭菜、黄瓜、河蚌、土豆、小黄鱼。偶尔爸爸会带些新鲜的肉回来。

听到门外“卖冰棍喽!卖冰棍喽!”的吆喝声,我和弟弟妹妹总会看看妈妈,然后就是妈妈说服爸爸的过程。有时候,遇上爸爸或者妈妈不开心的时候,只能听着卖冰棍的脚踏车,由近及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都不富裕。但农村又好像什么都不缺。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去游泳。那时的河坝,水特别清澈,到了晚上,外界的气温渐渐降了下来,经过一天暴晒的河水反倒温热了起来,在里面游泳嬉戏的感觉,自然舒适无比,远比现在的室内泳池好得多。河里的河蚌、田螺更是数不胜数,那时吃泥螺,从来不需要买,属于名副其实的家常菜。

当然,乡下的蚊子特别的多,而且几乎都是野蚊子。叮一口,便是一个大包。因此,夏夜乘凉前,几乎都会点上一支蚊香。

晚饭后的乘凉,是农村夏季最大的娱乐节目。晚饭刚一吃好,为了早一点出门纳凉,老少便会忙不迭地去洗碗、扫地。竹席、板凳、藤椅都跑上了街头巷尾。孩子们的乘凉,更多的是以调皮的游戏方式进行,扮花脸,翻斤斗,捉迷藏……

关于童年乘凉的趣事,好像永远说不完。但关于乘凉的记忆,大抵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般,轻巧而深刻地留在了内心深处。

茉莉花的思念

文/雨霏霏

坐在树荫下沏一杯茉莉香茶,聆听着《茉莉花》这首歌曲,浓浓的思念涌上我的心头,伴着优美的旋律我的心也飞向了遥远的家。

翠绿的山坡上茉莉花在灿烂的盛开,嫩小洁白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舞动,冰清玉洁的身姿在阳光下舒展,淡淡的清香芬芳了整个山崖,哦,送我一怀的温馨,给我一生的回味。茶香蒸腾间我仿佛看到了妈妈慈祥的笑脸在花丛中绽放,看到了妈妈牵挂的目光在山坡上眺望。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优美的歌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童年的时光。小时候,我在妈妈的背上长大,闻着山坡上茉莉的清香,童年的梦絮在花从中飞翔。妈妈细心的浇水施肥,灵巧的双手播种着丰硕,白玉似的小花苞牵引着妈妈的目光和希望,似乎寄托了妈妈全部的爱。她辛勤的汗水栽培着茉莉花,也哺育着我这朵小茉莉一天天长大。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妈妈喜欢的这首歌在月光下回旋,在摇篮边低唱、在山坡上飘飞,歌声里回荡着妈妈对孩儿的祝福和企盼,歌声里饱含了妈妈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妈妈动听的歌声吟唱着我童年的欢乐、吟唱着我青春的梦想,伴随我走过阳光灿烂的季节。

春天来了,淅淅沥沥的雨水浇灌着满坡的小茉莉,春雨过后,新枝绿叶勃发,嫩嫩的叶子在阳光下闪耀着翠绿的光亮,小小的花蕾就已经悄悄地把芳香孕育了满枝芽。满园的茉莉花盛开了,雪白无瑕的花瓣上饱蘸着妈妈的心血,淡淡的茶香里盈满了妈妈的挚爱,甜醉了我幼小的心灵,绚烂了我青春的年华。青翠的山坡上洁白的茉莉花,点缀成一幅别样的风景,深深的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又是一个季节的轮回,好想去采撷满山的茉莉花,在田埂上寻觅妈妈的足音,在花香间追忆那种刻骨铭心的亲情与缠绵,让歌声和花瓣抚慰我孤寂的心绪,温暖我落寞的灵魂。纯白的花蕾蕴含了我对妈妈无尽的眷恋,淡淡的茶香飘溢着永恒的母爱。

我的思念在茶园漫步,我的回忆在心海翻卷,摘一朵洁白的茉莉花,送给您—-我亲爱的妈妈,缕缕清风遥寄着我对妈妈的祝福,片片花瓣飞扬起我对妈妈深深的思念,我想遥远的地方一定还会有妈妈的歌声在飞扬,飞扬……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香谁也比不过她,她就是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