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夏至的文章

2022/12/28经典文章

关于夏至的文章(精选10篇)

流年浅漫,夏至未至但心安

As long as you are brave to say goodbye, life will give you a new start.只要你勇敢地说出再见,生活一定会赐予你一个新的开始。

———记在前面

初夏的夜,带着几分宁静与惬意摇曳着漫天的杨柳,淡淡袭来。

风吹帘动,声声斑驳。兀自在都市繁华而又寂静的一角,自言自语,任凭烟丝呢喃。

从什么时候开始,脑子空白的没有一丁点思维,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机械般无生趣的事情,得过且过成了一条生活中的主线,说好听点是随遇而安。

成长是令人向往的又是残酷的。我是一个追求完美近乎苛刻的人又是一个渴求宁静随心而为的人,两种情绪不停地在争斗,斗得死去活来,我自己更像是一个受害者夹在两者之间不知何去何从。夫志当存高远,总是试图不停的给自己心理暗示,让自己不至于蹉跎时光。十八岁到二十岁,两年的时间,700个昼夜,不过也就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作茧自缚之后的破蚕成蛹滋味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曾经天真的以为,自己怎样对的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回报自己,怎么领会生活,生活就会温和的给你回馈。后来知道是自己错了。

所以,一段时间,心里很累,想静一静。疏远了一些人,淡漠了一些事。我来我去,无所羁绊。

世事如棋局局新。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如此,想得到相对的平衡唯有使自己足够的强大。

不可否认,自己是一个感性而非理性的人。唯有一点一点删除删除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才能打破心灵自己的枷锁,安静的生活。

有些事总得自己经过才能明白,不知道是自己太幼稚还是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凄薄,但我清楚地看到自己当年的豪情万丈义薄云天正在被慢慢销蚀,一去不复返……虚伪地笑笑

2012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管是对于我自己,抑或是这个世界。

夏至未至,发生了太多,一幕幕离合悲欢尽数上演。淡视流年,勿忘心安。其实也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明天的路还有很远。

我只能告诉自己,不管这个世界如何疯狂不管以后的道路有多坎坷,别忘了初心……

夜已深,火机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一缕轻烟,随风飘远,直上云天……

又是一年夏至到

文/易水犹寒

日头高照,又是一个大晴天,窗外的嘈杂声让我再也无法继续睡下去,慵懒至极的我,在这段无所事事的日子里,总是怀旧并忆念那些随风逝去的岁月。

而这些过往,在记忆的筛选下,终于没能全部留下。反而那些艰苦的抑或刻骨铭心的事情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像近日这些平常的日子,还是随风飘散了,没留下丁点痕迹。

想到此,我不禁害怕起来,人的一生不在乎曲折坎坷,所忌讳的恐怕就是这份慵懒和无所事事了。而今天,日历上赫然写着“夏至”两字,我知道,时间虽然看不到,但它却如手中握紧的沙子,握得越紧,走得越快。因而,我想在这样的日子里,为自己写下点什么,也好让以后的我回忆起这段时光时,有所忆念。

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很早就被确定了,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立了夏至。而夏至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如果用夏至打个谜语,那么,谜底便是“日久天长”了。在最北端的漠河,白天有近17个小时,而杭州,也有近14个小时的时间。

虽说夏至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但古人有感夏至的漫长,索性放假一天,祭祀、会友、宴饮,再吃一碗过水凉面,因而有了“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而于我而言,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这个时节是蝉蛹出洞的时候。若是能下场雷阵雨,我就可以抓到很多很多的蝉蛹。小时候,我会跟着我哥一起,在家前家后,南村北舍,小河边,柳树下去找蝉蛹的踪影。雨后松软的泥土被蝉蛹的爪子刨开,露出一层薄薄的土,有些就直接爬出洞来,很像关云长水淹七军,所有的“敌人”都漂浮起来。傍晚时分,我们拿着手电筒往树干上照,许多爬到树干等待蜕变的蝉蛹就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了。待我们抓了足够的蝉蛹,回到家中就把它们卡在筛子下,第二天的早上就会有很多嫩嫩的新蝉了,而金蝉脱壳的“奇迹”,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悄悄发生。

抓蝉蛹的时候,最有趣的就是和村里的土鸡,树上的鸟雀,四周的青蛙、癞蛤蟆争抢了。如果慢了一步,蝉蛹就会成为它们的美餐。有时候,没有下雨,很难找到蝉蛹,我们就尾随这些动物,然后在它们找到蝉蛹的时候,突然袭击,把它们赶走,劫掠下来,真真上演了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

蝉蛹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我们抓到蝉蛹总喜欢在蜕变成蝉后,洗净,放到碗里腌渍,然后在滚烫的油锅中煎炸成焦黄,而这一工序就完全交给母亲掌握了,母亲总能施展高超的厨艺,把蝉煎炸到最舒适的口感,然后,看着我们哥俩贪婪地咂巴着嘴。

小孩子总是爱吃的,我们小时候家里穷,没有大鱼大肉的口福,就只能靠这些易抓的野味来打打牙祭了。这在当时,可是我们舌尖上的美味,金不换的。因为那时候很多人都在抓蝉蛹,到后来我们能抓到的就越来越少了,偶尔能有个一两只也算不错了,吃不成煎炸的美味,我们就发明了新的吃法,把蝉蛹串到铁丝上,放到炉膛里考着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总是积极地争抢烧锅,母亲也洞若观火,听之任之,好歹省却了自己烧锅的麻烦。

《礼记》中写道:“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至,阴气生而阳气衰,鹿,感受到了阴气,头上的角开始脱落下来;蝉蛹,感受到阴气,也匆匆忙忙的爬出洞穴,爬到树的高处,蜕变成蝉,开始一夏的鸣叫;木槿花在此时盛放,欣欣向荣。

夏至到了,夏天也就下去了一半。如今生活在城市里,再也没有抓蝉蛹,捕蝉的机会了。这些美好的记忆,也随着流年刻入了我的回忆。

城市中,最多见的就是路边的木槿花了。无论是乘坐公车,还是独自出游,路边那灿若云霞的木槿花总是让人心情舒爽。红的,白的,粉的,夹杂在路的两边,给炎热的夏带来了心情上的凉爽。我是爱花的,尤其是喜欢那些娇而不艳,淡而不浓的花,木槿就属于此类。而江浙的气温、空气的湿润都是最适宜木槿繁殖生长的,所以杭州的路边木槿已经成为一种特色。

去年夏天,我每天早上乘坐公司的班车上班,每天晚上乘坐公司的班车下班,那辆红色的大巴车并沿途的木槿花,就是我那段时间的最深刻记忆了。我虽爱花,却植物知识太单薄,很多熟悉的花草都叫不出名字。甚至,有一段时间,我总把夹竹桃和木槿搞混。

记得一个黑云压城的傍晚,我坐在班车上,与一位女同事聊天,那时节她刚去完云南,当我问及云南游的感受时,她便难掩激动之情,滔滔不绝了。从西双版纳到丽江大理,从玉龙雪山到泸沽湖畔,然后时空也颠倒了,从绍兴古镇到西栅夜景,从所见所闻到人文地理,口若悬河。而我也在她的感染下意兴十足,羡慕之余便好生向往。

但我也总是能在听别人故事的时候,想起自己的心事,于是渐渐寡淡起来。看着窗外路边的花团锦簇,便没来由的开始神伤。我,一个出生在小地方,十八岁离开县城,二十四岁第一次乘坐火车的人,相比之下,是如何的黯淡无光。好不容易谈了对象,又在分分合合间彷徨,终于还为种种的原因天各一方。我甚至分不清窗外的花是木槿还是夹竹桃,这让我凄凉。

同事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便问我为啥总盯着窗外看。我掩饰道:“我在看花,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木槿”她说。从此,我便记下了这种花,而那些她说的地方,也成了我的向往。

《诗经》中说,“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指的就是木槿花。当然,要说我向往云南和喜欢木槿花,恐怕最大关联的还不在女同事的诉说。记得有一天,在塘桥,一曲《彩云之南》的歌伴舞迷醉了我,于是我便爱上了一个姑娘,也开始向往那个叫云南的地方,再后来,我们在一起,还密谋过什么时候去云南玩。再到分别后,她把名字改成了木槿,并沿用至今。而那个关于云南的梦,却一直未圆。都说天意难测,后来我到了杭州,木槿又成了我上下班的一路伴侣。因而,我更加忘不了那些在一起的美好,就如木槿的花语:坚韧、永恒的美丽。

夏至日过夏至节,汉代就有了这个习俗,清代之前,全国放假一天。宋代《文昌杂鲁》记载,宋代文武百官全体放假三天,回家休息、洗澡、畅饮、娱乐。而女人们,手巧的,则用丝绸绣日月星辰送给心上人,手笨的,就拿赤青黄白黑五色丝绒编成彩带系在爱人的手臂上。《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也叫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遣。扇子可以生风,脂粉涂抹,通体发热后,可以预防痱子,堪比当今的香水。而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暑纳凉。

这些亘古的习俗,到了今天已经慢慢失传了,不知道还有几人,可以在如今的夏至日收到心上人送来的刺绣,收到心上人赠与的脂粉。若如此,那便是最最幸福的人了,通古今,晓历史,擅长刺绣、女红,恐怕当今社会这样的女子也是寥寥了。我想看过《甄嬛传》的人,都知道皇家夏天避暑,用冬藏冰纳凉的细节。那么,这些通晓古今,懂得历史,擅长刺绣、女红的知心人,就大抵可以参照沈眉庄的标准了。

也许是我的思想守旧,但说句真心的话,我怕此生是盼不到这样的女孩了。至少至今我没在夏至日收到过任何关联礼物。所以,我觉得还是吃下一碗面来得实在些。

《帝京岁时纪胜》里有这样一句话:“夏至,京师于是日家家俱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每年一到夏至,便要大啖生菜、凉面,因为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这恐怕就是老北京炸酱面的雏形了。

我去过北京,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北方给我的感觉就是地广人稀,萧瑟和贫瘠。当然,萧瑟说的是城市的形象,北方虽然广漠,但是一眼过去,能看到的绿意实在太少,相比于南方的绿树丛荫,就足见萧瑟了;贫瘠,说的土地,坐在火车上,窗外白花花的土地,一片燥热的景象,偶然探出头来的麦子也显得无精打采,相较于南方的水系纵横,阡陌相通,也只能算是贫瘠了。

北京也不例外,虽然北京乃国之首府,却也只是城市的繁华度高一些罢了。绿树、河流一样有着北方特有的萧瑟和贫瘠,而且常受沙尘天气的影响,空气质量也不高。当然,这些粗放的印象在我只去过一次北方的心里面,却生根发芽了。

要说我对北京的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算那两碗炸酱面了。老早之前就听说北京烤鸭,北京炸酱面,但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我也只能在北京的街头吃吃炸酱面,以此来安慰自己去过北京的心。

赵公口长途汽车站出站口左侧面大约五百米的地方,有一家老北京炸酱面店,就是这家店,让我前后两次转车的间隙吃了面。说来笑话,第一次进去点面的时候,还战战兢兢,因为没有吃过。但心想着不能让人看出乡巴佬进城的窘态,于是,硬着头皮装作是熟客。幸好,店里有两个刚到的客人,于是,我便学着他们的样子,叫道:“老板,一碗炸酱面,小碗的!”

不到半刻钟的时间,老板问了一句:“面就要好嘞,请问你的面要不要用冷水焯一下。”我心里估摸着,既然是炸酱面,应该跟凉面差不多吧,于是,脱口就道:“焯一下!”老板应声下去。服务员端来一个托盘,四个小碗,分别是黄瓜丝、毛豆粒、萝卜丝和炸酱,紧接着就是冷水焯好的小碗炸酱面。

邻桌的客人要的是大碗,只见他“噌噌”两下,就把几个凉菜浇下,然后又把炸酱和下去,开口大嚼起来,那叫一个香甜。可是我刚刚吃了碗凉皮,此时看着眼前晶莹剔透的面,竟然没有多少食欲。于是,便不着急,慢慢品尝。先用筷子挑起一根白面,嚼在口中,果然爽滑筋道。然后,在逐一尝了下各色小菜,黄瓜丝、萝卜丝、还有不知道生熟的毛豆粒,吃在口中,没有一丝特别,我想着,大概老北京的炸酱面,除了面还有点特色,大抵其他的也是骗人的了。

当我终于把小菜倒进碗中,浇上炸酱搅拌后,嗯,果然不一样,香甜可口。刚还不觉得饿的肚子便“咕咕”叫了起来,于是乎,不是吃面了,而是像喝一样,三两下便完事。

等我回程经过那里时,忍不住又进去叫了一碗炸酱面,这次也真的从生客变成熟客了。即使到了今日,我还回味这那个味道,面,爽滑可口,酱,香甜美味,配上单个品尝不怎么样的小菜,和在一起,就成为一道十足的美味,关键还价格公道。所以,久久不能遗忘。

而今赋闲在家,懒散地生活着,一面筹备以后的事情,一面又免不了担心。而今日夏至,想想这些似是而非的往事,便使得这份怀旧情结愈演愈浓了。

吃着碗里刚刚煮好的面,一根根拉起来的,已经不仅仅是面了,更有那些牵扯不断的回忆和浓浓的相思

又是一年夏至到,我落笔写下了这段文字,就像影片在放映自己的昨天,而这些,都已随着历史的风消散在昨日的夜空,如那一江烟花,璀璨、炫目却不知所往。直到尘埃落定的那一天,或许才会厌倦流浪,找出回家的方向。

农历癸巳年五月十四日,夏至,记。

母亲的夏至面

文/梁永刚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年年夏至,今又夏至,不期然想起了小时候母亲为我们做的夏至凉面,一种凉津津、香喷喷、散发着浓郁麦香的味道顿时漫过心间。

老家地处豫中平原,“冬至饺子夏至面”是祖祖辈辈流传的节日食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由于夏至节气正值小麦收获不久,各家各户都磨有新小麦面,和平时不一样,母亲在做夏至面时全用新小麦面,吃起来筋道,有嚼头。

在那个年代,擀面条是乡间村妇人人皆会的一项手艺。母亲是擀面条的行家里手。夏至凉面属于捞面条,不同于清汤寡水的汤面条,一家子人大小六七张嘴,吃起来不是一件容易事。母亲从排缸里挖了两瓢白面倒进和面盆里,一手端着水瓢慢慢向盆中倒水,一手在盆中迅速地把面和水搅和到一起,等到水和面基本均匀以后,再反复揉搓。一直到所谓的面光、手光、盆光为止,面才算真正和好了。揉面成型看似简单,也是个力气活和技术活,往往是母亲和完一块面,就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擀面条的面不能和得太硬,太硬了不好擀,面条发脆容易断;也不能太软,太软了粘案板,不成型。只有把面和得软硬适度,才能擀出筋道的手擀面,做出的凉面口感才好。和好了面,母亲找来一块浸湿的笼布盖在面团上,说是让面醒一会儿。

等上一段时间,母亲开始擀面条了,她麻利地用菜刀切下一块面团,先在案板上轻揉几下,然后用手掌拍成饼状的面片,用一种俗称“大擀杖”的擀面杖熟练地擀了起来。不多时,一大块面团被母亲擀成了薄溜溜圆乎乎的大面片,稍微晾上一会儿后,母亲将几张面片折了几折,叠成条状,按住面片一端,右手握着菜刀嚓嚓切下去,薄又细的面条很快堆满了案板,只等着锅滚下锅。此时,在熊熊火焰的舔舐之下,铁锅里的水烧开了,母亲抓起面条,轻轻抖动着丢入锅中,面条打着旋翻来滚去。等面条快熟了,母亲将淘洗干净的随锅青菜丢到了面条锅里,等再滚上几滚,便可以将热气腾腾的面条捞出锅了。

过去,农人们对于节气非常重视,因此夏至凉面的做法和吃法都很讲究。记忆中,母亲把面条煮熟后,捞到事先备好的一盆井拔凉水里“拔凉”,直到面条完全清凉爽口为止。所谓“井拔凉水”,其实就是刚从井中打出来的水,是炎炎夏日农人们消暑降温的天然饮品。母亲配制夏至凉面的调料也很讲究,和平时迥然不同,平日里吃蒜面条通常是捣些蒜汁放些盐即可,但夏至凉面的调料就丰富多了,将醋、盐、花椒面、小磨油、蒜汁、姜末、芝麻酱等调料混合均匀,吃前将调料倒在凉面条上,再撒上黄瓜丝、葱花、擀碎的花生米拌匀,如果喜欢吃辣的可浇上一勺辣椒油。 往往是母亲还没把凉面的调料拌好,我和哥哥姐姐就等不及了,眼巴巴地站在灶房门口。等到一家老小都端着碗喜滋滋地走出了灶房,母亲这才把凉水盆里剩下的面条捞进碗里,浇上碗底所剩不多的调料,坐在灶房的门槛上吃上几口。

多年来我走过很多地方,喜爱吃面食的我品尝过各地不少颇具特色的凉面,却唯独最爱母亲做的夏至凉面。在我心中,一碗寻常的夏至凉面,掺着母爱,和着亲情,传递着家的温暖讯息,是世间任何美味佳肴都无法代替的。

夏日四则

文/鲍尔吉·原野

初夏初夏羞怯地来到世间,像小孩子。小孩子见到生人会不好意思。尽管是在他的家,他还是要羞怯,会脸红,尽管没有让他脸红的事情发生。小孩子在羞怯和脸红中欢迎客人,他的眼睛热切地望着你,用牙咬着衣衫或咬着自己的手指肚。你越看他,他越羞怯,直至跑掉。但过一会儿他还要转回来。这就是初夏。

初夏悄悄地来到世间,踮着脚尖小跑,但它跑不远,它要蓬蓬勃勃地跑回来。春天在前些时候开了那么多的花,相当于吹喇叭,招揽人来观看。人们想知道这么多鲜花带来了什么,有怎样的新鲜、丰润与壮硕。鲜花只带来了一样东西,它是春天的儿子,叫初夏。初夏初长成,但很快要生产更多的儿子与女儿,人们称之为夏天。夏天不止于草长莺飞,草占领了所有的土地,莺下了许多蛋。夏天是一个昏暗的绿世界,草木恨不能长出八只手来抢夺阳光。此时创造了许多阴凉,昆虫在树荫下昏昏欲睡。

人早已经历过夏天,但初夏第一次度夏。初夏走进湿漉漉的雨林,有人问它天空为什么下雨,初夏又扭捏一下,它也是第一次见到雨。这些清凉的雨滴从天空降落,它是从喷壶还是筛子里降落到地面?天上是不是也有一条河?初夏由于回答不出这些问题而脸红了,比苹果早红两个月。初夏坐在河流上,坐在长出嫩叶的树桩上。初夏目测大地与星空之间的距离。它寻找春天剩下的花瓣,把它们埋在土里或丢在河里漂走。初夏藏在花朵的叶子下面等待蜜蜂来临。初夏把行囊塞了一遍又一遍,还有挺多草木塞不进去。要装下这么多东西,除非是一列火车。

仲夏夏天好似乐曲里的中板,它的绿、星斗的整齐和蛙鸣呈现中和之美。夏日与夏夜的节奏匀称,它的肢体饱满。夏天的一切都饱满,像一池绿水要漫出来。庄稼和草都在匀称之间达到饱满。夏日的生命最丰富,庞杂却秩序清晰。生命,是说所有生灵的命,不光包括庄稼和草,还有几千种小虫子。有的小虫用一天时间从柳枝的这一端爬到那一端,而它不过活十天左右。小虫不会因为一生只有十天而快跑或慢爬,更不会因此哭泣。每一种生物对时间的感受都不一样,而“百”和“年”只是人发明出来的说辞。小虫的时间是一条梦幻的河流,没有“年月日”。命对人来说是寿,对小虫来说是自然。虫鸟比人更懂缘起性空的道理。

夏天盛大,到处都是生命的集市。夏天的白昼那么长,仍然不够用。万物借太阳的光照节节生长。老天爷看它们已经长疯了,让夜过来笼罩它们,让它们歇歇。有的东西——比如高粱和玉米,在夜里偷着“咔咔”拔节,没停止过生长。这是庄稼的梦游症。在夏日,管弦乐队所有的乐器全都奏响。电闪雷鸣是打击乐,雾是双簧管,柔和弥漫,檐下雨滴是竖琴,从石缝跳下来的山泉水也是竖琴。大提琴是大地的呼吸,大地的肺要把草木吸入的废气全吐出来。它怕吓到柔弱的草,缓缓吐出气。这气息在夜里如同歌声,是天籁地籁人籁中的歌声。

许许多多的草木只有春天和夏天,没有秋天,就像死去的人看不见自己墓地的风景一样。

夏夜深邃。如果夜是一片海,夏夜的海水最深,上面浮着星星的岛屿。在夏夜,许多星星似乎被海冲走了。不知从哪里漂来新的星屿,它们比原来的岛屿更白净。

夏天流行的传染病中,最严重的是虫子和青蛙所患的呼喊强迫症。它们的呼喊声停不下来,它们的耳朵必须听到自己的喊声,听上去如同赞美夏天。夏天如此丰满,虫与蛙的呼声再多一倍也不算多,赞美每一棵苹果和樱桃的甜美,赞美高粱谷子暗中结穗,花朵把花粉撒在四面八方。河床满了,小鸟的羽毛干干净净,土地随时长出新的植物。虫子要为这些奇迹喊破嗓子,青蛙把肚子喊得像气球一样透明。

雨下在夏至的土地上到了夏至,雨水不再是陌生人,它们像投奔故乡的游子,踩着云彩回到夏至的土地上。

夏至,雨的声音大过河水声、庄稼拔节声、蛙声。雨说给土地的话,要在夏至这一天一夜说完,土地根本没有插话的机会。对雨水而言,春秋冬三季造访土地只算做客,夏至才回到自己的家。

草毛了,从春天开始,草在雨水的定额里断断续续生长,属于计划经济。而到夏至,草逢豪雨,尽情挥霍,一边喝一边生长,还有余裕的水分洗一洗脚丫缝儿的泥。水有的是,草在风里甩去袖子上的水。白天,城里的草呆观街景,在夜里像冲锋一般疯长。以往如城堡一般的云朵全向夏至投降,化为宽大的灰筛子筛雨,减轻天空的重量。

二十四节气里边,夏至是第十个节气。公历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此为天文学之夏至点。这一天,按照旧学说法,阳气极至,阴气始至,太阳北至。夏至之时好像十二时辰中的午时,11点~13点,阳鼎盛而催阴生。这个月,属十二生肖的午马当令,奔腾暴烈,下点雨只是小意思。卖弄一点中医学说,午时或者夏至,归于十二正经中的心经。心为火脏,刚烈蓬勃。火与心、马与午、夏与阳,都说生机勃发之至,乃至夏至。

大地母亲一手拢过雨水的子女,一手拢过草木的儿孙。这时候,大地最高兴,像看见满院子孩儿乱跑,天真无邪,比秋天的成熟还好看。

七月有权利炎热七月有权利下小雨、大雨和暴雨。野草在汪洋中露出绝望的头颅,它的手在积水里写了无数个水字,却没一个字浮出水面。七月悬挂着骄阳的火炉,把土壤晒得开裂,蚂蚁得到纵横四海的地道。野蜂在七月结成网,吮取所有植物的花粉,让大地变成蜜地。野蜂改变了七月份每一个早晨的气味,在青草的苦味和河流的腥味里加入透明的甜。空气如同黏稠的漩涡,不知去哪一棵树上结晶。

七月在每天的傍晚都戴上玫瑰色的草帽儿,帽檐宽至天际。地上的花朵与西山的晚霞共同跳一支舞。它们的舞步在风里燃烧,草帽里露出窟窿,露出隐藏在里边的星星。

杨梅

文/JOJO的童话世界

细水流淌的苏州水乡,是我的家乡。杨梅,则是苏州西山的特产。它不仅外形好,营养价值也颇高,可谓是人间佳品。

杨梅一般夏至上市,西山有条谚语“夏至杨梅满山红”,杨梅大多植于山上。夏至,油亮亮的绿叶中,藏着点点鲜红,色彩鲜丽,似一幅夏景油画。放眼望去一片杨梅林,浓密的绿色中,杨梅坠在枝头,衬托得杨梅有些许娇俏可人的韵味。深红,紫红,亮红,绛紫……这般令人陶醉的神秘色彩,似像是精心设计,又充满了自然的生命活力。一个个杨梅三五成群地聚在一块儿,犹如十七八岁的少女,穿着打扮青春亮丽,围在一起讨论各类话题。杨梅树的枝丫上,又似挂满了的铃铛在微风中轻轻摇动。

摘下一颗杨梅,放在阳光下细细端详:杨梅的大小与龙眼差不多。球体状的杨梅,表面一粒粒的凸起,密密麻麻被分割成了上百个小块。在酷暑,摘上一碗刚采下的杨梅,边吃边做着喜欢的事,那可真是享受!

明代诗人王鏊在《姑苏志》中写道:“杨梅为吴中佳果,味不减闽中荔枝”。是的,苏州杨梅煞是美味,与杨贵妃所钟爱的荔枝滋味不相上下。轻轻咬上一口杨梅,酸甜交织,无论是哪种味道,都使人沉醉其中。

杨梅有生津止渴、助消化、疗神经以及预防坏血症等作用。人们习惯将它浸入白酒中,四季都不会变质。若是腹泻,吃上一颗白酒浸泡过的杨梅就行。而杨梅酒更是芳香四溢,浓郁甘醇,被当地人所喜爱。

杨梅,令人欲罢不能。每每闻到那股杨梅香,尝到那份杨梅甜,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果农在烈日暴晒下辛勤劳作的场面。我爱家乡的杨梅!

写在夏至,写在六月

今日夏至,是一年中日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

往年的夏至都已过去,如果没有相片的存在,早已淡出我的记忆。而今,还是写写今年的夏至吧。

六月初始,话题最多的是杭州普通人士吴斌,驾驶大巴被对向飞来的刹车铁块击中,成为平民英雄,其中生活中的意外很多,但他平实的恪尽职守,却在关键时刻照亮了苏南与浙北,同时,感化了中华大地,让人感到情不自禁的热泪。

六月上旬之末,第14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因为时差,比赛都在下半夜,对我这个不是球迷的人更显得局外之人了,群雄逐鹿,鹿时谁手,如火如荼之时,我却是梦里游天堂,天堂里除了足球,还有许多。当然,事后观看经典之作还是不会错过的,因为有点播,因为有网络。

年6月16日18时37分21秒顺利发射升空的神九载人宇宙飞船,去约会在天空中早已等候的天宫一号,并且成功交会对接。

月19日16时许,“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成功回收至母船甲板,潜航员顺利出舱。下潜最大深度6965米,距离成功突破7000米只剩下35米。

上天入海都成功了,是否印证了伟人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六月的下旬,还只是开始,当然世事难料,但愿多些真情,多些成功,少些悲伤。

断桥之雪,落于夏至

文/莫辰琰

寻觅,再遇见。烟雨绵绵,恍若前世姻缘。湖面微波荡漾,泪低垂,眉目如画,远不过擦肩。回望,来时之路,不见故人。莲花灯,星月下,渐渐流去。欢聚悲散,一如往昔。怎知他年又是错过,又是一去不复。听,断桥那端,佳人哭泣不成声。奈何又为情所困,逃不过的依旧转辗。

来过的终皆离去,多少深情被湮灭在这湖水之中。山水几重,我路过,你来过,却不曾遇见。烟雨安,惟有此意诉与君闻。忆昔,三千繁华;依稀,不过指尖流沙。经年,桥上人潮拥挤,却唯独没有你的踪迹。一笑一颦,叹乾坤。一生一世,还如故。你的眸中忽显谁的容颜,旧时梦,空叹,忘言。

洗尽铅华,远去的故人心,谁曾读懂伊人眉间的那一点朱砂。我撑一伞,独自立在桥边,声声唤。你站在遥远的长安城,睥睨天下,又怎知,烟雨如梦的江南是你套不脱的劫。转瞬,满城飞雪,泪成几行。倚栏独望,望不尽天地苍茫。山迢迢,水迢迢,一曲舞罢?,终归黄土与黄泉。待他日,相见欢,笙歌起。

湖心亭,佳人盼。夤夜,灯火连城,情殇无念,只身单影,却是夜未央。来世的寻回,在何处等待守候着未果的姻缘。点盏灯,奏一曲前世的缘分。雨落,雪又起。情灭,亦又生。湖面一只船舶划过,船头琴声悠悠,船尾相思无眠,君可见?几许哀愁洒于湖面,蝶舞轻点,溅起一缕缕烟华。此后,却道是半生繁华。

烟雨迷离,镜前巧弄妆容,发簪为谁轻轻许下诺言。镜中人褪尽韶华,添一缕白发,容颜渐改。?斜雨落亭,花自飘零。叹往昔,熟不知早已时过境迁,一处相思,一处哀愁。愿,待合欢花开时期,再与你相遇,在雨落断桥边。如若,你着一身素白衣,一切皆是幸福美满的。当烟花碎落,我便伸手,接一段时光,紧紧握住。

故人泪,万千离散。杯酒断肠,你愿意相聚,还是离别?枝上燕雀声声唤,弦断音,何人前来倾听?归途中,你可是独行?伤悲切,且看流水带走最后一片落叶。夕阳映红湖面,你在湖中微笑,我却在岸上落泪,一滴滴,无声,便为怜。梦里曾见,合欢落于你的肩,还有那场细雨,终究湮灭那段没有开始,没有结局的姻缘。

假若,时光倒回,那一天,思念也会渐渐沉沦。轻轻地将那场梦藏于枕边,就在安静的夜里,它却渐行渐远,而他也恍若迷离。不曾见过灯火阑珊之后的那位素衣男子,也未曾邂逅一场烟花绽放的姻缘。目光凝滞于墨迹未干的宣纸之上,眼眸中一幕幕的皆是过往,模糊了岁月,留不住的悄然离去。

忆昔年,雨打枝头,泪湿衣襟。红尘陌路,可曾回首?月下那人可还在花前饮酒对诗?风起,云涌,天空挥墨成画。红叶在风中摇曳,飘零的还有破碎的心。谁还在桥边轻声呼唤,盼不归的何人?世事如歌,为谁吟唱最后一首离别之曲。你在沙场戎马倥偬,我在亭中针针思念。一生,一瞬,唯愿羽化成仙。

心心念,心心怨。眉间一点哀愁,眼角一滴烛泪。守着一方城门,不论城外如何兵荒马乱,我只守护城内十分安宁。屋檐下,一帘雨落,十指芊芊,琴声如梦。我知你因半生戎马,故经年不往。日日夜夜,岁岁年年。合欢却已不及昔年,水天一色,微风晚来,乍如昨。有些心事不能与你倾诉,是来不及还是等不及?

如今,发已渐白,容颜衰退。想要回忆过往种种,却不知从何忆起。若可以重新来过,我们还要沿着这条轨迹继续前行,在细雨绵绵的季节守各自的信仰。从此是否再有相见之日?我还在断桥边等候你,不归期。你还高高在上,一眼望尽长安城,雪纷飞。夏至已临,我在湖心亭躲一场雪。雪染发,泪成冰,心亦随你而去。

后来,唯恐你我此后成陌路。风雪萧瑟,琴声再起。合欢疏影斜横,恍见你的身影。花若怜,却恨无处安放。

仲夏五月农忙时

文/寇玺

农历五月到了夏季的正中,又称“仲夏”。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梅雨季节,加上日照少,空气非常潮湿。洛阳最近虽然雨下得不多,但体感还是有些闷热。天气湿热,灾害频繁,一些“防五毒”的习俗随之而生。

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东汉时在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印“朱紫五色桃柳”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也有人用五彩丝系在胳膊上,据说能让人不生瘟疫。这些旧俗一直传承至隋唐时期,又加入了竞渡、采艾、聚饮雄黄酒等习俗。到了近代,流行清晨在门上插艾叶、柏枝,贴钟馗像;住在河边的人则用河水洗脸和手脚,传说可以明目去手足病;也有人给婴幼儿穿上绣有蛤蟆、蜈蚣等图案的花鞋,有“避五毒”的意思。

五月十三还被洛阳人称为“关老爷磨刀日”。这天,远近善众聚集在关林庙内,为关公唱经,内容多为劝人节俭行孝、敬老爱幼。

端午过后没几日,便是芒种节气。“春争日,夏争时。”此时,正是“三夏”大忙高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的叙述,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成熟,抢收十分急迫。不过,洛阳不同地区因为气温的差别,麦收时间也有差异,嵩县、栾川、洛宁等县小麦的生长、收割,晚于偃师、伊川和孟津。

芒种再过15天,就是夏至日了。这时,麦收秋种已结束,转入秋田管理时间。芒种种下的玉米进入三叶期,农谚说得好:“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过了夏至,太阳开始南移,北半球白天也会逐渐变短。

夏至三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振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了。

夏至还被称为“夏节”“夏至节”,人们常在这天通过祭神的方式求福消灾。《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清朝时“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关于夏至,民间流传不少顺口溜,如“夏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汗水湿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食俗,各地虽有差异,但吃面是共同的。夏至面包含几种说法:首先是用长长的面条比喻最长的白昼时间,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时品尝用新麦面做的面条,有尝新的意思;最热的“三伏天”快要到来,面条可以做成凉面,也叫“入伏面”,提醒着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夏至之夏

文/张辉祥

从节气上讲,夏天是“夏满芒夏暑相连”。没有经历过乡村生活的人,理解“小满”与“芒种”两个节气可能有点“伤脑筋”,但对“立夏”与“夏至”,从字面意思上分析,都懂,可心中仍免不了疑惑。既然夏已立,为何夏又至?我想,“立夏”只不过是南方的初夏,爽爽的夏天,而全国入夏,始于“夏至”,从此天热、物燥、地生火。

追溯历史,夏至是个重要的节日,那是要隆重庆祝的,是要放假的:清代之前,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宋代,从夏至之日开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以夏至为节,祝丰收,祭祖先,祈平安。

冬至馄饨夏至面。每到夏至,民间都有吃凉面的食俗。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写道:“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冷淘,即过水面,也叫凉面。夏至以后,气候炎热,食欲不振,人们需要一种美食来开胃爽口,而凉面就是最好的选择。

夏至的文化内涵从传统走向现代,历久弥新。夏至的来临,意味着用电高峰的到来,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夏至日恰恰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于是环保组织提出“夏至关灯,体验自然夏夜”的号召。关掉电器,享受一个别样的夏夜:看流萤飞舞,数星星点点,闻茉莉花香,听孩童欢笑……夏至是自然的节气,我们也应该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度过。

夏至又至

文/赵自力

夏至一到,就开启了制热模式,一天比一天热了。

当我们大汗淋漓抱怨天气炎热时,父亲却说气温高是好事,那样庄稼才长得旺呢。父亲种了一辈子庄稼,对农作物太熟悉了。春种秋收,夏天正是农作物生长的旺季。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温不高时,庄稼倒长得特别慢。所以,炎热的天气里,想到父亲说的庄稼在蓬勃生长,也就感到欣喜了。

夏天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小时候在农村,几乎把每个夏天都泡在水里。村前的一条蜿蜒的小河,是我们玩耍的天堂。下河摸虾,入塘捉泥鳅,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鱼也捉了,虾也摸了,干脆就脱光衣服尽情地游泳。如论是狗刨,还是仰泳,或者干脆是沙里趴,都乐此不疲百玩不厌。炎热的夏天,被孩子们泡在河水里,变得凉爽无比。

夏天还是野果子陆续成熟的好时节。秧苗开始蓬勃生长时,地坎上的山莓开始红了。那红得发紫的模样,看着就要流口水。山上的毛桃也熟了,看着还是青色的,咬一口红色的汁水满嘴流,刮起舌尖上风暴来。

当天气热得受不了时,习惯了劳作的农人们,也开始躲避炙热的阳光。于是,村口的那棵老柏树下,成了乡亲们的纳凉的好去处。每天早饭后,就陆续有人在树下乘凉。人们摇着蒲扇闲聊着,把茶话桑麻。村口兜风,只要有风树底下就特别凉快。纳凉可以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半夜。有时一觉醒来,还听见有人在树下说话声。小孩子们最喜欢听老人讲故事,听得入迷了就不肯走,总是央求着继续讲。我儿时听到的稀奇古怪的故事,大多都是在那棵柏树下听到的。我们最喜欢听老先生讲《三国演义》,远比那些聊斋鬼故事好听得多。每次老先生讲故事时,我们都讨好地坐在他周围,有的赶蚊子,有的扇凉风,老先生倒也讲得有滋有味。

老家有句谚语,“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意思是夏至天雨水非常多。这时农作物生长旺盛,特别需要雨水,难怪爷爷常常说“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呢。下雨天,也是我们的快乐天。塘满堰满,水到处流淌,鱼儿也趁机到处转悠。披着尼龙,或者撑把伞,再提着鱼篓,到处去捉鱼,没有空手而归的。如果塘边恰好有块稻田,当水漫到稻田时,这时到稻田去捡草鱼,一捡一个准。夏天被我们捉进鱼篓里,满满都是一篓子的快乐。

夏至又至,那些浸润着儿时快乐的夏天,在岁月深处慢慢沉淀为一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