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春的文章
关于立春的文章(精选10篇)
诗话立春
文/赵怀德
忘不了家乡的谚语:“打了春,赤脚奔。”“春打六九头,家家不要愁。”立春,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尽管还在数九寒天,但是人们对春天的到来都饱含着希冀和憧憬。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也留下了许多歌咏立春的美好篇章。
唐代诗人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诗人连用7个数字,既暗寓正月初七是人日,与立春之日巧合,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仿佛在扳着指头计数,盼望和欢呼立春之日到来的欢快心情。
杜甫的《立春》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可见当今“咬春”的习俗唐代就盛行了。“咬春”就是立春日吃春饼。春盘,古俗,立春日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称“春盘”。白居易的“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也是写“咬春”。人日,是指每年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在江南则流行立春日吃春卷。如今镇江立春也有“咬春”的习俗,家家户户吃春卷或者汤圆,也有生吃萝卜的。
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春天来得何等急速!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形象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我们仿佛看到立春时节,河堤有嫩如金色软如丝的柳条,泥土中蠢蠢欲动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宋朝女诗人朱淑贞的立春诗,别有一番欢乐愉快的情味:“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人们真是“心同草木乐春天”啊。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春天,从头到脚是新的,它生长着。还是朱自清说得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立春,一封姗姗 来迟的情书
文/姜楚瑜
由于对日期的不敏感,我的历史成绩总是很低。不得已填写日期的时候,我只能去问别人或者翻翻日历,过得就好像盘古还未曾开天辟地,世界一片混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冗长而无趣,好像有种得过且过的意味。但是我没有在意过,我什么都不在意。
人是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生物。这段混沌结束得我耳清目明,好像我变成了一挂万年历。我刻意地记住了很多日期,几月几号,星期几,我甚至为我的刻意而感动。我想记住这些日子,想一遍一遍用红笔圈出你的生日,然后把它死死焊在我的心里。而这种刻意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习惯。
从前的日记,黑色的小楷密密麻麻地堰塞在本子里,摸上去有微弱的笔痕。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密密麻麻的字,就是时间。和墙上的秒针一刻一刻前进着一样,和皮肤一寸一寸纹理的变化一样,不可见的时间被物化了,被可见了。
这种身不由己,虽然改变了初衷的轨道,但却有了意外的惊喜。我的感知能力开始变强,我看到了很多未曾见过的抽象的东西就堂堂正正地站在眼前。我开始在意时间,开始争分夺秒,开始抓住每一个特别的日子,甚至开始自己编造节日,以创造特别。记住了它们,好像时间就被我握住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控它们,利用它们。而它们的价值就是,我可以在这些特殊的日子,用一个合适的理由去找你说话,这是我们的话题,我们的话题珍贵而稀少,难能可贵。
北方的姑娘,从小到大淋过太多的雪,它们与我而言不过一场白雨。可如今看到各地下雪我还是会欢欣鼓舞,甚至感动得泪眼盈盈。你在南方,我们之间的纬度漫长,听说你那里也下了雪,踏实感如灌铅,一层一层地叠进我的血液,把我夯实在这雪地上。好像下了雪,我们之间的数千米就被这白茫茫绵延成了一片,一切距离都在一刻间化为乌有,我们迅速贴近,势不可挡,好像我随时可以向空气倒去,而你就在我的身边,随时可以接住我。
可我像个贼,羞赧地藏起了所有幻想,虽然我对你那里下雪证据确凿,可也只是装作不经意,试探地问候:“你那里也下雪了吗?”
“今天立春啦,我这里的风好像遗忘了季节,还同冬天一样,吹得凛冽。不知道你那里如何?”
无论是晴光潋滟还是寒风吟唱,我都巴不得狠狠地为你添衣,把一层层的棉花和鹅绒套在你身上,裹得让所有人都认为你绝不可能会感冒,好像这样我对你的爱意才能泛热,才能溅起一地清香。人心是块儿肉,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井,所以我只对你复杂,我对你的一切专注、认真都清脆透明,掷地有声。
而你不在我身边,你只摇曳在雨巷。
寻找春天
文/马蒋荣
春天是美好的。世间有无数个名言赞歌是专为春天而创作的,更有浩如繁星的诗词散文用来歌颂春天的。许多故事告诉我们,当人陷于绝境时,如果有同伴说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常常能使大家信心倍增,坚持到涉险过关!问题是春天在哪里呢?如同“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答案同样是不确定的。
如果说从立春这天开始就是春天,那肯定是得不到大部分人支持的。不说此时的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是我们南方长三角地区也还是寒气袭人,冬装素裹,“冬冷不算冷,春冷冻死牛”。有些年份,立春过了,天上还会下雪。记得几十年前的一个春节,那年还是“年里春”,春节在2月中旬,早过了立春节气。我到绍兴老家探亲,不想第二天竟下起大雪,把家乡唯一一条通往市区的公路给封了好几天,再不通车,我上班就要请假了。当时那个急啊,连春节的好心情都给搅了!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气象意义上的春天应该从每年立春以后连续五天平均气温达到10摄氏度以上才开始的。这是科学的定律,应该得到大家的公认,事实也的确如此,每次达到这个标准后,春天的温暖就普惠大地人间。有古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可以从河堤边条条垂柳爆出的点点嫩绿,从绿地、公园、滨江步道、农场田园吐露的各色桃花、杏花、樱花、牡丹花蕾中,寻找到春天的靓影。
不过,笔者小时候的春天是从听到班主任老师通知下个星期要组织去西郊公园春游那一刻开始的;后来啊,自己的春天是从自家的棚户简屋动迁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后体会到的;现在呢,全家的春天就是每逢节假日一起去全国各地旅游度假,可以时时处处都享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温暖惬意!
连儿歌也因为追逐着春天的脚步而家喻户晓:“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
春天的标识——风和日暖、花红柳绿固然重要,但当一个人的身体、境遇、前景、心情开始好转了,那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春天。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春天就在人们的眼睛里,在人们的心坎上!
啃春
文/李桂媛
在湿冷的冬天里待久了,越发渴望春风拂面的温暖。盼啊盼,日历终于爬到了立春的页面。打春阳气转。天气虽春寒料峭,但我们缩着的肩膀总可以舒展些。待真正暖起来,还要经过一些时日的折腾,就像待产前的母亲,可这并不影响已经兴奋起来的心情。
午休时翻朋友圈,满是朋友们对春天的期望,公众号里也尽是关于立春的信息链接。妈还打电话叮嘱,要按日历上的立春时间“啃春”才好。远嫁这么多年,每逢有节气习俗,她老人家一直在“看管”着我。
立春这天,全国各地都有“啃春”的习俗,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比如,我现在生活的地方叫“咬春”,而我的老家叫“啃春”。不管是咬还是啃,反正都是与吃有关。很小的时候,啃春的东西一般是青皮萝卜。如果立春是在年后,倘若还能剩下些冻梨,那是再好不过了。啃春是有时有点的,比如日历上写着今日立春8时52分,在这之前,妈妈就会把存放在菜窖里的青皮萝卜从泥土里挖出来,洗干净,切成均匀的小块,分发给我们这些孩子。
记忆中,有一年立春,老爸带着哥姐们到城里出人情了,家里只留下老妈、我和二哥。早上七八点,玻璃上的雪花还没有融化,我乐此不疲地舔着玻璃,二哥则趴在炕上看小人书。这时,妈从外面进来,呵斥着我不要用嘴舔那脏东西,马上要“啃春”了。我却不听,忙着和窗外的太阳比赛,看谁融化玻璃上的雪花快,觉得非常有趣。妈急了,扬言要二哥把不听话的我押到她面前。二哥立刻把我的双手拉到背后,扭送我到老妈跟前,我想屁股肯定又要受苦了,便号啕大哭。谁知妈像变戏法一样,从兜里掏出一只大红苹果来。啊,苹果!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个的大苹果耶!妈说,后院的四舅出差回来了,刚送来的。妈小心翼翼地将苹果切成两半,一半给了我,一半给了二哥。随后,她舔了一下刀上的汁水,却说苹果还没有萝卜好吃。可我和二哥不信老妈这话,她吃萝卜,我和二哥就吃苹果。那次啃春,我至今记忆犹新。苹果是甜的,萝卜是辣的。
每到啃春的时候,我同样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围坐在火盆边,一边啃着蹦脆的萝卜,一边听老爸讲述有关“啃春”的神奇传说:
很久以前,立春还未到,人们正准备庆祝,却都染上了一种怪病,个个无精打采。一位云游经过此村的高僧,见此情形,就面南打坐,合十默念,向观音祈求治病的妙方。观音菩萨指点他说:“等地气通时,让村里每人都啃上几口萝卜。”高僧谢过菩萨,买来富人家储藏的萝卜,分发给村民。吃过萝卜的村民,果真精神起来了。从此,民间就留有“啃春”的习俗。
而今,我远嫁他乡,那遥不可及的年年“啃春”的地方就成了我的故乡。我虽从“啃春”变为“咬春”,却总是难忘与家人一起过立春的情景。
立春意境
文/张光恒
等天寒到极点的时候,便到了立春节气。
整个冬天,天地间被苦冷罩住了,立春一到,马上似有一把温暖温柔的“利刃”,慢慢割撕开了冷硬的“罩”,让夭夭桃花与殷勤青鸟陆续露面,和暖日绿水,共成一个春暖花开、人喊马嘶的热闹春世界,令人们欣欣然而耳目一新。
立春破,首破地之封冻,破之旅是在悄然中进行的。想想寒气逼人的立春前夕,高悬的冷月洒下熠熠寒辉,千里冰封的地面泛起浸人的寒光,皑皑白雪早已成了冰壳,它坚决蓄下“祸心”,去扼杀那胆敢露出地面的任何一个新生命。此时,早春赤膊上阵了,最初的交锋是在地面以下,春全身披挂,立气为刀,高举生命重生的旗帜,召集率领被压制了一冬的地下阳气,一次次冲向残酷无情的冬之封锁。然而,一次次失败了,却愈挫愈勇,愈败愈战,直到慢慢胜利的曙光从东方升起:先是“草先锋”最先从地面露头,透出冰雪层上报春晓;然后是反射月寒的水上冰面渐至龟裂,咯吱咯吱咯吱,坍陷、缩小、消融,一直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们四处游动,兴奋地戛戛乱叫,才算是春天完胜的终结捷报。世人都知道了,立春破,终于破除了冬封锁带来了暖阳春天。
立春破,破掉的是旧,立起来的是新。三月的桃花雪不再张狂,不会下得厚达三尺,试图掩盖什么,三月桃花雪就是那么地温柔,落地即化。高檐流水不再结冰成柱,久违的滴水成串落下,映着雪后初晴的朝阳,如红色玛瑙玉坠,错落有致叮咚作响。蒙蔽了全世界一冬的老灰尘,被三月雪逐渐清除干净,世界露出了原色,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从头到脚露出新本色。柳丝儿柔顺,柳眼儿亦含金,近看条条丝儿自然垂下,远看交织成“纱”,如烟似雾,微风吹过,俱都轻舞曼妙,“美人楼上斗腰肢”。树身老而苍健,枝条新绿盎然,两相映照,生命的劲力刚劲与萌发崭新,会令看到的人大吃一惊后而心生感叹。
立春破,还在于破土播种,耕耘起始,红杏破墙,满园春色。“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箬。”打春牛打春牛,打得粮食满地流,土牛已破,真牛还在圈中安详反刍,不几天,就要真的拉梨上套破土出力了。同时还有破墙而出的花儿,这些从墙头上探头出墙的红杏花枝,就像是热情似火的乡人,热切地和过往的每个人打招呼,在人的脑海里深深刻下烙印。所以,远去的游子,几年的不见家乡,对村庄的印象,定会变得慢慢模糊,只有那艳艳的探出墙头的花枝,还会在眼前晃动,提醒自己思乡的情愫不能忘却。
立春一回,使人增一岁,树增一轮,但总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立春破,破旧迎新,让人们面对一个清朗美丽的好世界,真不错啊!
又是一年立春时
文/筱荃
又是一年立春时,迎年的气息,以及明媚的阳光,令人感到春意融融,似乎不再是寒气袭人。为了提前寻找春天那土壤的清香,清晨,推开窗子,一股久违了的清新及芬芳迎窗而入,沁入心脾。许久没有闻到过这样清新的气息了。是啊,春天就这样近了,近了。
今日的立春,以及这久违的清新,让我回忆起了曾经。
记得从前的时候,每年的立春,母亲都会亲手给我们姊妹烙荷叶饼,以庆祝迎接春天的到来。
每一年的立春,母亲都会早早和好面,烙好荷叶饼,等待着孩子们回来共享美味。母亲烙的荷叶饼,不但好看,更加好吃,还有那香喷喷的醋溜土豆丝、胖豆芽炒蒜苗、尖椒炒肉丝、温拌白菜、鸡蛋酱、肉酱等。可是,由于母亲的身体及衰老,那些味道,已有很多年头不曾尝到过了。接过母亲手中重担的我,支撑起这个家,可我烙过的荷叶饼,永远没有母亲的味道,荷叶饼虽很圆,却是有的糊,有的起泡,有的厚……即使是这样,也不失家的欢乐与温馨。可就在父亲仙逝后这三年,家中少了欢乐与祥和,也不再似往年那般热闹,冷清显得尤为浓重。因而,我更加理解母亲,更加爱戴母亲。
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总是那样热爱生活,积极、勤劳、慈祥、善良。后来,光阴的侵蚀,使母亲渐渐苍老,头发虽已花白,却没有现在这般苍老,也没有如今这般衰老。如今,母亲的牙齿仅剩下三两颗了,脸色更是接近了大地的颜色。
从小就未曾离开过父母的我,珍惜着母爱。因为,我坚信,只要有母亲健在,就会有家的欢乐与温馨;只要有母亲健在,就会有家的生机与盎然;只要有母亲健在,就会有为儿女亮起的那归家的灯与光明;只要有母亲健在,就会有家的方向与力量……
如今,作为孩子母亲的我,也开始了母亲之旅,我继承着母亲的温柔、善良,以及那平凡中的伟大,更是学习着母亲那水一样的性格,大地一样的豁达,棉花一样的温柔……可我怎么都觉着,自己离母亲那伟大慈爱相差万里,但至少我在努力,努力给予孩子慈爱的同时,更要给予妈妈更多更厚重的女儿之爱。
春天,是老年人发病高峰期,特别是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作为女儿,尽量让耄耋之年的母亲健康、快乐、幸福。于是,为了维持母亲的健康,以及维护母亲的身体,近日来,为母亲买了一些心脑血管方面的维护药,不让母亲在临近年的春季闹毛病,安稳地度过快乐幸福吉祥年。为了让母亲更加健康,药补的同时,以食补相结合,再给母亲弄一些可口的、有营养的、适合老年人的饭菜,及时供给营养,来减少药补对身体的损伤。为了让母亲能够吃到更多的美味,与爱人陪母亲去牙科咬牙样镶牙。母亲这一辈子是善良慈祥的,就连咬牙样都不会使劲儿。医生很有耐心为母亲试牙样。我同医生说:“我妈妈一辈子是善良慈祥的贤妻良母,从来都不会咬牙切齿。所以,我妈妈才咬不实牙样。”其实,一方面,是由于母亲的牙龈已经萎缩;另一方面,是由于母亲那18年的半身不遂而影响到左侧无力。镶上全齿之后,不仅会增强母亲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更会增强母亲对活着的信念及坚强。为了让母亲的身心更加健康愉悦,又陪母亲去选布料,为母亲做一件老人家可心的蒙古袍。
作为女儿,我知道,也懂得,母亲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了,而在意的却是,晚年更加愿意同子女们一起其乐融融地生活。正是因为我懂得了这些,更加珍惜母亲,多多抽出时间来陪伴母亲。因此,为了让母亲更加开心,我经常打电话给哥哥姐姐们回家来吃饭,以理解母亲那一份对子女们的想念、牵挂与惦念。我更加懂得母亲的心,作为母亲,无论是八十岁,还是九十岁,在她的眼中,儿女们永远都是小孩子,即使是母亲的记忆力减退,哪怕是自己都顾暇不及自己,也不忘惦记子女们冷暖饱饿。
这就是一位平凡而伟大母亲的内心世界,以心灵腾留出一大片一大片的晴空,积攒出广阔无垠的慈爱,来呵护关爱自己的子女!
不惑之年的我,作为母亲的女儿,作为女儿的母亲,已走过人生一半的心路历程,到了中年,终于懂得了这些,懂得了人生,懂得了生活,懂得了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慈爱!
立春了,我和爱人、孩子陪着母亲来到春饼店。松原本就很火的春饼店,今日格外热闹,几家联锁春饼店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想必都是为了能够在这立春之日吃到春饼吧,或是家庭聚餐,或是三五好友,以迎接春天的到来。我和爱人为母亲点了老人家当年做过的那些菜和春饼,我们四口人吃得很开心,妈妈说,今天的热闹,似乎有种当年过年的喜庆与味道。我更加开心了。
下班后,与姐姐一起到欧亚商厦的“兴旺茗茶”去品茶,店员为我特别沏了一杯珍珠茉莉花茶,我欣赏着滚烫的水花冲开那一朵朵玫瑰粒般的茶叶上下翻腾,刚开始有若兰,一会儿有若藤,再一会儿有若玫瑰绽放,最后,茶饮净了,剩下的层层叶子,更有若生活的节奏与积淀。就在茶社的旁边,我又选取了两盆植物,一盆是“步步高”,一盆是“欣欣向荣”,以迎接这即将到来的春节。
生活也好,人也罢,就如那叶子,从来都不曾有过一模一样的,其实,这也都是上天极细致的设计,都有其脱俗的格调,接纳生活所赋予的一切,在那些“事不如意常八九”中,或能寻到一二高雅,或能发现二三清新,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的馈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知足、感恩来面对生活。于是,你就注定会成为这个世界上独特的唯一。因此,我又到六桂福选取了属于我的那一枚叶子。因为,我懂得了,生活的惬意,永远是由自己来创造!
时光的长河中,今日的立春,就这样留下了一缕清新与淡香。
立春
文/曹文生
年过后,开门见春。
门前贴的红对联还很鲜艳。“出门见喜”的字,仍是乡村温暖的陈词。一个人,站在乡村的内部,依次打开节气的窗户:立春、雨水、惊蛰……春天的第一站,便是立春了。每到立春,我就会想起乡村那些简单的快乐。
豫东平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一阵风吹来,微冷。这春,多半是立不住了。花草未萌发,桃花,还在路上。
母亲一边看着日历,一边说:“该打春了。”
在故乡,有人拿着长鞭,在麦田里抽打,似乎用力越大,年景越好。这是记忆里的打春,看大人们闹得欢实,我也觉得好玩。
这鞭抽在身上的滋味,我深有体会。
那年立春,冰还未化。我和小伙伴们在河边滑冰,突然听见咔嚓一声,心想坏了,冰裂了,就吓得不敢动,大哭了起来。
父亲闻讯赶来,将我从河里救出来,然后便是一顿鞭打,这痛的源头,从立春开始,一直蔓延到如今。我记住了打春。
立春,邻居对我说,要打春牛了。用鞭子轻打牛背,这只是一种象征,实则是对牛的一种期望,或者说是对人的一种激励。开春,地要翻耕了。人勤春早,牛也不例外。
可是,在我的故乡,打春牛,已换了形式。让老人们用胶泥捏成一个牛的模样,肚子里装满五谷,用鞭子抽打后,便流了一地的粮食,预示着来年会五谷丰登。
或许,中国农耕文化的气息,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些人在春天里开始祭祀,或许,这是与神相通的方式。在古代,节气是大事,它是农耕文化的指南针。
故乡立春时,人都闲了。许多人没事,便请戏班子唱戏,今年你村请,明年他村请,资源共享,好不热闹。三五成群,去赶戏。村落一个接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三里五村的人都互相认识,到了谁家的门口,便会有一把椅子搬来,给认识的人坐。
这叫社戏。在鲁迅的笔下,专门写过。江南水乡,罗汉豆正好,可以吃了。这戏剧,也是江南人所能欣赏的。豫东平原,兰花豆刚开花,还不能吃,人们听的,是豫剧。在河南,豫剧是人心头的宝。这社戏,准确来说应该属于春社。因为,古代文化里,还有秋社。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社日。这天适合唱戏,一个村子请来了戏班子,三里五庄的人,便会赶来听戏。
立春三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鱼陟负冰。春风一来,冰就开了,但冰仍是一块一块的,在河里漂流,一条鱼,在冰下游,犹如背着一块冰。或许,这是一条背负着希望的鱼,它背上的冰,越来越轻,直到不见了。
立春尚冷,父亲不能出去揽活了,只好待在家里。或许,只有等到春分,他才会离开家,一个人,隐于城市。
父亲,是大隐。
母亲,是小隐。
夜晚,母亲便会点燃一盏油灯,借着昏黄的光,织布,脚蹬手动,好不热闹。立春后,总会有诸多夜晚,有织布声穿透心灵的境遇。
母亲和关系不错的女人,白天胚布、整经、浆纱、自接、织布。织好的布,二姨要一块,三姨要一块。布被瓜分,母亲一脸微笑。似乎,一个人的价值,从立春开始,顺着命运的河流,在众多血脉相连的人情上,流动着。
立春
文/毕家祯
难道是梅花带雪绽放,泄露了春的消息?
当过年的气氛愈来愈浓时,春天迫不及待地抢在春节前,来到了人间。
去岁末,"霸王级别"的冷空气南下,长江中下游大雪之后,一直是天寒地冻。人们在期待春节来临的气氛中,春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立春"在岁月的跑道上,发挥了"弯道"作用,超越了春节。我们在欢呼春天的身影提前闪进我们视线的同时,说不出的喜悦弥漫心底。
虽然,尚未到"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时候,但"立春"毕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也是春天走向百花齐放的第一个音符。它在严寒中酝酿、集聚,滋生春天的丰盈。
立春时节,院子里拐拐角角的冰雪尚未融化,寂静的庭院显得宁静,空气很清新,阳光普照下高大的树木显得肃穆。太阳暖烘烘的,年轻人棉衣穿在身上有点燥热,但背阴处还是有点寒气。正如辛弃疾所言:"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春天的大门一旦开启,巨大的春的气息,携带着憧憬和希望,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渲染着春节的气氛,让人自然想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春景。这几天,江面渐渐变阔了,江水的水腥气浓了,泥土也散发出了清香,鸟雀的身影频繁地穿梭在林中、花园。
春风吻过的花草树木,似乎一夜间有了无限的生机。柳枝苞青、月季转绿、冬青变亮,假山上的青苔全都变得毛茸茸的,还有那花圃中许多不知名的野草、野花,一个个都挺直了腰杆,仿佛都在欢呼雀跃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面对"柳绿才黄半未勺"、"草色眺看近却无"的春态,春天那单薄的身影,犹如苗条淑女,随意地扭一下,便生机盎然。那些从玻璃、不锈钢等光亮的平面反射过来的一道道金黄色的光柱,让我的心中涌起了几多愉悦、几多激动。春天的阳光为大地镀上了一层金箔,在大自然的王国里,万物在谋划自己的着妆和色彩,时刻为自己闪亮登场做准备。
料峭的春寒,却能振奋人的精神。虽然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日子,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春色,无数美丽的瞬间,就这样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于是,我们精神上有一种寄托,意念中有一种渴望,兴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让我深深地感到,"立春"这个节令,蕴含着多少祥瑞之气啊!
立春,是华夏先民为中华民族制定的自然法则,无论历史的车轮驶过多少年,只要大自然旋转的轴心不变,"立春"这个节令,永远是带领我们走进春天的唯一通道。
朋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家乡春早
文/方晓蕾
我的家乡在陕南镇安县乡下,一个很小的镇子,官名达仁,小地名叫狮子口,是秦岭南麓一个小小的褶皱。陕南属西北,但受惠于秦岭,气候湿润,宛如江南。与西北其他地方相比,陕南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我虽十几岁就离开故乡了,但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回去住几天,就两件事:陪陪老父亲,感受感受故乡的早春。
春天的讯息最早是从河边的柳树上发出来的。小镇很小,沿河而居的人家聚集成镇。河不大,水自百十公里外木王山原始森林中来,去百公里外旬河,然后入汉江而后入长江。河边多柳,是“万条垂下绿丝绦”那种柳,而立春过后的风像把刀,刮在人脸上,疼。刮在柳树身上,却是一番春意。老院子在河的左岸,背靠绵延的山坡,与小镇隔河相望,算是边缘地带吧。门前是河湾,湾里柳树成堆。在我的记忆里,有几株很老的柳树,树干有几人合抱粗,树干的上半截都无例外的被雷劈过,但老树总是发新枝,新枝在立春过后遍生新芽。柳树皮厚纤维多,皮和内里的枝干可以分离,分离后的柳树皮成小圆筒状,可吹出声响。儿时,爷爷爱折柳枝取皮,指头粗的那种,做成口哨让我们柳笛声声吹响春的号角。立春后的柳哨最为悦耳响亮,如果你听到处都是儿童们此起彼伏的口哨声,就知道春天来了。
后来,我家的新房子过了河建在街边,临河而居。窗外就是河,窗下就是柳,柳枝就在窗子上随风飘荡。有一年春节我在家多住了几天,刚回去的时候,那柳条还是灰灰的秃秃的,而走的时候柳枝泛绿了。我知道,春天来了。
不仅仅是柳树散发着春汛,其实处处是早春的痕迹。
在我家老院子的后面,那一大面山坡,我们称之为阳坡。沿老院子往上走,一直到山里,还有百十户人家,过去是两个村,现在与集镇所在地狮子口村合并成一个村了。张家坪就是一个小小盆地吧。阳坡春更早,走在坡地间的小路上,不时被路边石缝间的小草小花吸引,被一个冬天霜寒压抑的小植物们此时正探头探脑观察这个世界。小草是一点绿芽,小花只有米粒大,黄的,白的,紫的。坡地中散长着树,这一株那一株,有核桃,有板栗,有桐树,桑树一律长在地沿边。桑树最是敏感,树皮泛绿,仔细看芽眼处,芽苞呼之欲出。稍远一点,是成片的林子,已经不再是去冬灰蒙蒙的有气无力,而是越来越深的颜色。这些山岚细看也有了变化,去年冬天还是疏朗的灰黄色的,而此时却是密密的乌黑的。是什么让大自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上得坡顶来,感觉有点热了。正月的天气可看似无力的太阳却让人暖洋洋的。看似坡顶,却是一块大坪,这就是张家坪了。当年狮子口的第一座瓦房,很是气派。瓦缝里长着一些植物,有狗尾巴草,有粘人草,有狗牙根,还有不老草。明知道这些草都活着,只要风一来雨一来,一下子都可冒出绿意来,但此时看着却是干枯的。只有不老草命大,亭亭玉立。此时,这些野草都被春风和阳光沐浴着,摇曳多姿。屋前是大晒场,是一堆黄豆杆,那一堆是苞谷秆,还有一垛是麦草。每个垛下都冒出了好多小苗,嫩嫩的,绿油油的,颤颤乎乎的。奇怪的是,苞谷秆堆前也有黄豆苗,麦垛下也有苞谷苗。它们长腿了么?
小镇的背面是阴坡。阴坡太阳照得少,相对阳坡而言,潮湿,温度也要低,就是积雪什么的都融化得迟一些。但阴坡这边坡缓,平地多,所以居住的人家就多一些。院子里的有很多树,记忆里还有两棵椿树,但现在只有一棵了。初春的时候爬椿树,要爬很高很高,把刚发芽的春芽掰下来。因为我在心里回味先前爬在树上的感受:在那高大的树上多么自由,那春风从身边穿过,多么的舒畅。我感觉我自己都要发芽了。
顺着在往上走,可以到达山顶。山顶之下有平地,都叫阴坡台子,住着一户人家,姓项,男主人我叫表哥的。说是表哥,其实今年也有七八十岁了吧。表哥是个泥瓦匠,但他在本地更知名的却是因为他是个“打春”的人。何为“打春”?立春前一天,用桑木做骨架,用泥土做好“春牛”,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以祈丰年。项表哥就是做“春牛”的人,同时也是鞭打“春牛”的人。表哥领我们在他家的后山丛林里挖野春韭拔野小蒜。野春韭和野小蒜最易感受春讯,还没立春就遍布林间地中了。又嫩又香,实属人间美味。春节只要回家,必定去表哥门前坐坐,喝茶抽烟听他聊“打春”的趣事往事,走的时候,表嫂必定准备一捆春韭和野小蒜给我带上。这也是几年前的事了。我拎着春韭下山,浑身都是春天的气息,回看两个人坐在门前,脸颊被初春的太阳抚摸得胭红胭红。
这捆春韭我一直带到了安康,顿时,满屋子都是故乡的春天。
啃春
文/白守双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2021年2月3日,也就是阴历腊月二十二日那天是立春,在我们老家那个地方,农村人总是把立春叫作打春,觉得顺溜。而打春这天,家乡人们又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习俗,就是在立春时刻,不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要啃吃几口大萝卜,免灾。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门前有个菜窖,有半间房子那么大小,要挖到冻土层以下,有一人多深,棚盖是用秫秸棚的,上面垛上柴草,用来保温,地窖还留个通风口,用来调试温度,已防大萝卜热着或冻着。
每年一到秋季,我们就把生产队分来的大萝卜用沙土埋在地窖里,除了平时吃以外,主要是用来来年打春了啃春。
啃春,我一直坚持着,这一啃,都啃70年了,不觉得烦。后来离开家乡上班进城了,有时赶上打春了,没有大萝卜,就用苹果代替了,从来没拉下过啃春。
小时候啃春,纯属于起哄,凑热闹。记得打春那天一大早,母亲用梯子下到地窖里,把大萝卜取出来,用水洗净,有圆形的,有长巴形的;有白皮的、有红皮的、有绿皮的;有白瓤的、有粉瓤的、有绿瓤的。我们挑选各自喜欢的颜色,每个人,抱着一个大萝卜啃将起来,那个画面,至今也难以忘怀,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打旋儿,氤氲着……
啃春背后隐藏的文化一点也不懂,后来上大学了、上班了、工作了,才在资料里,看明白了啃春习俗背后的文化故事。
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在狩猎的同时,开始搞点农业,那时候三皇五帝也都把种粮列为万行之本。乡人呢,更是以种粮为天职。所以,不论三皇五帝,还是乡人百姓,对一岁之首的春,心里更是十分重视。那时候,人们到了立春这天,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仪式来庆祝。 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收拾利落田地场院,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人人心虚气短,失神落魄,没有一丁点精神,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敲门,没人应声。门虚掩着,他寻思了一下,便说着:“屋里有人吗?”推门进屋。屋里的炕上躺着5口人,个个脸色焦黄,昏沉沉像睡着一样,满屋尘土,看样子已是有些日子没人打扫了。 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他赶紧来到一个中年人跟前,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3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世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世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他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世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一直到今天。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过去是有什么吃什么,现在是吃什么有什么,几乎是天天在过年。但我们也不要忘了啃春的习俗,打春了,不要忘记啃几口大萝卜啊!传统文化不能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