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的文章
关于旅游的文章(精选16篇)
生态失 旅游得
文/曹瑞冬
人生对于“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事经历得太多了,索性便把得失这件事抛开,寻一世的洒脱。然而,世上的事没有绝对,世上的资源也并非永恒,有得必有失,等到了要你付出代价的时候,你只能懊悔自己不够计较。但同时,有的人则把得失作为决定一件事是否去做的标准,结果把是非对错也纳入其中。有的人不懂得分对错,有的人故意把错当成是对的。
生态旅游又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路线的踊跃尝试,类似于“互联网+”,针对两种独立的力量,唯有用“团结”这种各取所需的方式才能使彼此共同进步。的确,我们的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生态未必要通过旅游实现。这个世界允许“结伴同行”的共生,但更多的生命是以特有的生存方式争取存在的价值。或许,生态与旅游的结合仅仅是人性的一厢情愿,还是当我们发现旅游会人为地干涉生态的稳定,所以,才不得不寻找双方“互利共赢”的途径。
无论是结合还是破坏,当生态与旅游以统一或对抗的方式处于平等的位置时,它们之间的利害得失便需要被仔细计较。严格来说,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被提出的,其实游山玩水就是其最基本的雏形,但在当下,雾霾、废气、污水等等这些时刻伤害着身体的环境污染让我们不得不逃避当前的生活状态,洁净的空气、瑰丽的山水、丰富的绿色满足了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健康的渴望。活在生态危机中的人们向往着生态旅游所代表的世外桃源,也恐惧着周遭的环境危机,人在恐惧和渴望面前往往会做出极不理智的举动,所以,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以磅礴的气势征服了每一个脆弱的人类。
生态旅游或许为人们暂时性的逃避提供了可能,但人们对其的迷恋狂热正步步紧逼旅游界为这种需要开辟更广袤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尽管中国地大物博,但也可能会被满满的十四亿人口压榨干净。山水可能的容纳往往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当旅游赚够相当的利润,可能就意味着在榨干生态资源的血液。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长远长期长足的未来,但被恐惧征服的人类要获得绝对安全的保障。生态与旅游各取所需,共同发展,但事情不会完全按照我们安排的路线走,在生态与旅游之间,总会有一个分的多,有一个分的少,当由得失主导的关系陷于失衡状态,生命的路又将何去何从?中国最美丽的湖泊——西湖,经历无数朝代无数人民的瞻仰膜拜,这片天堂之境也面临水质危机,而名不见经传的四明湖一步步推崇它其生态优先理念,禁止游船,禁止垂钓,让山水更接近自然,让生命变得更加富有生机。
生态旅游仅仅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崭新欲望,它是人类这一个体赞同的需求,也是我们在浑浊的世界中不断寻找的新净土。“净土”被用光,或者被用得多了,我们又会执着地去寻找下一个。人类就是这么贪心,不能彻底明白失去的真谛,已经失去的生态用寻找来重新获得就可以了,不必为这些失去感伤,更不必悼念这些痛苦的失去。人的确需要生态旅游这种模式来实现那些年错过的世界,来换回一个健康幸福的人生,但很多时候,我们在利用这些旅游和生态资源中拿捏不住分寸,也控制不了欲望,在金钱和利益为先的规则中,将自然原有的生态改造成一个适合人类的度假胜地。而这样的规则也助长了游客的任性,他们“随便”的消遣方式也污染着山水和破坏着宁静。
人与自然都渴望活着的资格,但人类已经做了自然的主宰者,渐渐地把贪婪的掠取当作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生态旅游是人类打造的,自然也可以由人滥用。但生命并非总能一帆风顺,关于城市蓝天、绿色的失去真的可能无关痛痒,但终有一天,我们欠自然的、欠生态的要拿人类整个未来交换,那时候,自然会以“玉石俱焚”的精神与人类同归于尽。那时候,“失而复得”将会是这世上最可悲的幻想。
这世上很多事物我们不计较,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还有可能是我们无从计较。错的事,对的事都是由人来完成,只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分得清是非对错,不要再被眼里的得失迷惑,失去方向。最大的失去是死,可真到了那时候,得也不复存在了。
母亲节
文/曾建明
给妈妈打完电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今天是母亲节,在外地的儿子没有忘记问候他的母亲,我也照例向在成都的母亲问安。电话里妈妈的声音格外爽朗,说老幺才给她打了电话,就知道我会打电话来,也知道打电话是祝她节日快乐,然后是一连串开心的笑声。
妈妈年过古稀,与爸爸在成都陪孙子读书。孙子们在她的陪伴下读小学、中学到大学,她也由半百岁月走进了古稀之年。儿子、孙子们都喜欢吃她炒的菜,她也喜欢听他们摆龙门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很少说话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也不搭腔了。去年年前,爸爸告诉我们,妈妈的耳朵听力下降得很快,我们正常说话她已经听不清楚了。隔壁婆婆安了助听器后效果不错,妈妈也想去安,想听听我们三兄弟的意见。妈妈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爸爸和我们的对话,虽然她听不清楚我们说的具体内容,但是心中的期望却写在脸上。
妈妈是个坚强的人,一般的困难和挫折压不倒她。年轻时,爸爸在外做手艺,她一个人,家里家外,把儿子、老人照顾得很好,队上的工分也挣得不比别人少,我们几兄弟基本没有挨过饿。奶奶说,我这个媳妇呀,比女儿都孝顺,比儿子都能干呢。后来,父亲当了村干部,乡上来人时几乎都在我家吃饭,妈妈一边要忙着农活,一边要急急忙忙赶回家做饭。妈妈很会做饭,可口的农家菜在爸爸与来人的闲聊中就做好了,来来往往的乡干部没有不夸奖她的。
我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妈妈正在更年期,身体大不如前。但她从来不让我们看出来她的异常,每天乐呵呵地驮着小孙子,我们下班时就钻进厨房做饭,直到孙子睡了才休息。年轻的我们瞌睡大,儿子很小就跟着她睡,她也从来没有叫过苦。在她的心里,儿子、媳妇白天工作忙,晚上一定要休息好,自己就是累点、苦点也要把孙子带好。那几年也是她身体最糟糕的几年,后来妈妈偶尔说起那段经历时,我常常潸然泪下,为妈妈的艰辛,更为自己的疏忽。
妈妈是个乐观的人,很会带给人快乐。老家的人、家里的亲戚都喜欢跟她聊天,而她所聊的总离不开她的几个儿子和孙子。偶尔有点小病小恙,也不准爸爸告诉我们,总是乐呵呵地说,“没得啥子,没得啥子。”一天练太极拳、跳扇子舞、陪爸爸逛街,忙得不亦乐乎。跟儿子们出去旅游,她总是走在前面,我们有时候都跟不上。走神农架、环步青海湖、登武当山,她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儿子们带着她和爸爸去旅游。因为她知道,爸爸特别爱旅游。旅游时她基本不怎么看景色,她就是享受一家人外出的时光,她就是喜欢对人说儿子带她旅游、媳妇给她买衣服的事情。几年前,她七十大寿的时候,我问她,过生日是买衣服还是旅游,她脱口而出,去旅游。在她的心里,一家人快快乐乐,比什么都重要。
今年春节,好几年没回去的妈妈主动要回老家去看看。她拉着过去的老姐妹和邻居们,唠不完的家常,讲不完的旧事。我突然明白,妈妈就是要清清楚楚听听乡里的故事,听听乡里的声音。
“我现在好了,别人说话我听得很清楚,出去跳舞和打太极也不自卑了。”妈妈的话重重击在我的心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是呀,我也是知天命的人了,母亲的期望在心中,我知道吗?母亲的自卑有多久了,我晓得吗?我们天天关心的是她吃得如何、穿得如何,是否走进了她的内心,了解她的想法呢?“老二又给我们买了补品,刚才也打电话的。你们也要注意身体,四十岁后也要开始慢慢注意了哈……”还是那些话。在她的心里,儿子再大、再能干,都不让她省心,都有些不懂事。
是呀,儿子在哪里,母亲的心就在哪里。可是母亲在哪里,我们的心在哪里呢?
我们同行 一路有你
文/杨少校
今天是个明睸的日子,长沙县老干大学旅游地理班在执教老师胡松的倡导下,旅游地理班近40名同学,放下纷繁的生活琐事,把一种心情移植到另一种风景中。
在班长刘湘沙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到浏阳市柏加镇金科山水洲观光一日游。
当同学们携着山水相映的风景,在花草树木间穿行,垫伏在这份值得珍惜的时光里,让我感悟淡淡但有一种不可忘却的情与意!
记得旅游地理班在组织活动时,班长刘湘沙就做足了功课,为同学们活动地点选景,踩点,反复征求同学们意见,等大家敲定,才安排
行程。给了我们一处平凡之外的感动!犹如一弦清淡的余音,沉香于心底,回荡于心头!
金科山水洲是投资上100亿元打造的人工美景,有10个景点围绕着3000千亩水面的仙人湖,翘首炫着她的英姿。
曲径通幽,流水潺潺,一切井然有序,以现代文明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花草树木,水石沙滩,亭台楼阁,都以最合理的布局,陈列在这片区堿的天地中!
让游人体验着山的青黛,水的幽静,释放心情。
当我们留连在仙人湖维港沙滩前,山风微抚,湖水放起涟猗,如温柔纤细的小手抚过心头,顿时浮躁的心情平缓下来。感觉湖水似乎依偎在自己的怀中。我们不得不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景,欣赏自然的美,聆听自然的声!
看到同学们欣喜的举着手机、相机,捕捉一处处心中别致的美景,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轻轻地把瞬间变成永恒。我觉心里别有一方情韵!
当同学们玩得正欢,学校柳校长突然飞到我们的面前,举着手机,开心地对我们说:“同学们难得一起同游看风景,留个纪念!我来给你们照张相吧!”
满心的欢愉,一群心灵灿烂,满脸阳光的同学集体照,被定格在柳校长的手机中。它温柔着我们一起旅游的足迹,温柔着你、我、他。
我想,随着岁月的推移,当白云悬碧空,夕阳恋青松,同学们翻看这张照片时,轻摇时光,风景里有你、有我、有他。疲惫的心另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当我们露出开心的笑,欣赏更美的景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细雨,班长担心大家淋雨怕生病,及时组织同学们撤往座落在米兰商业街的金科湘味饭店。
迷漫的雨丝滋润着花草树木,烟雨里的景色散发着生生的气息,沉淀出一丝特别的美!我便一手撑伞,一手端着相机,对着远山近水一路拍照。同行的李同学见我还背着个相机包,手里还提个袋子。撑着伞拍照不方便,就主动帮我背相机包,令我非常感动!
走进米兰街口,只见班长一个人撑着雨伞在静侯大家,笑眯眯地
提醒同学们小心路滑,别摔倒,看好脚下的路!一句轻轻的叮嘱,为旅游地理班搭建了一座爱的桥梁,温暖着我们的心。
来到湘味食府,同学们像是进了避风港,雨中焦慮的心情得以释怀。
像是握住了岁月的暖光,一颗间静的心,兴致盎然。
离开饭的时间还早,同学们围着圆桌谈天说地,谈学习、
谈余热、谈奉献、谈社会,无关风月,拉着家常。
具有模特潜质,训练有素,工程职院的张同学,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向同学们讲解示范模特的风姿,展示女性的美丽与优雅!成为同学们休闲娛乐的一道风景!
到了开饭时间,美食让我记忆深刻,特色鱼汤带着仙人湖鲜鱼肉的嫩滑,香喷喷脆皮金黄的黄焖鸡,配上湖南人喜欢的红辣椒,感觉在味蕾上开出了一朵花。
金科山水洲的确很美,10个景点,只观赏了两、三个。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她的全景全貌,心中却留下了一份蒙胧的美!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原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这次班上组织活动,老师和同学们的举趾,无缝连接班级成为团结友爱,充满阳光的大家庭!
2021年5月30日
遗憾
大姑子姐、姐夫、二姑子姐和姐夫都相继退休了,他们每年都要自驾车出外旅行、游玩,自我嫁到老公家26年了,还从未去过公公、婆婆的老家。现在我也从岗位上退了下来有了时间,从去年就和姑子姐及姐夫们商量着要自驾车去婆婆的老家酒泉和新疆玩(婆婆的妹妹家在新疆哈密),如今要去了,我却没去成,很是遗憾。
今年5月初我们商定6月份要出外自驾车旅游了,可在5月底我的腰痛、腿痛、腰椎间盘突出走不了路了,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出外旅游的事就一拖再拖,原本姐姐们打算我彻底好了再去,可婆婆的妹妹摔了腰,有病住院了,就决定7月初走。我的腰痛、腿痛虽然好了一些,但我决定还是不能同他们去了,在车上坐着一路颠簸可能会将刚好一些的腰又加重 ,那可又要拖累大家了。
望着老公拟的行程兰州-酒泉-新疆哈密-乌鲁木齐-喀纳斯-塔城-乌鲁木齐-敦煌(瓜州)-武威-兰州共计15天左右,特别是这样齐全的一家人出外旅游可是头一次,婆婆今年也都81岁了,而我却不能去了,您说遗憾吗?
今天早上6点30分他们启程了,望着远去的车队,我心中默默地祝愿:愿婆婆、大姐、大姐夫、二姐、二姐夫、大伯哥、嫂子、老公你们一路顺风!旅游愉快!也祝新疆哈密的姨姨身体早日康复!祝酒泉的姨姨、姨夫、小舅舅、舅母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心向远方
文/他乡月
近来论坛征文,看那专题就让我们的达人们摩拳擦掌——行者无疆。于是,因了现代人,尤其国税同仁们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衣食无忧、荷包膨胀、了无牵绊、交通顺畅……自然美文频出、品质上乘,更不必说那精美的图片、打磨的花边,无不让人眼前一亮,柳暗花明般的炫目耀眼。
私下里哥们们一个劲蛊惑:老哥走的路远、看的景多,何不小试一下身手!
实在话,看见征文时我虽也“芳心大动”,却也仍旧保持住定性:拉倒吧,饶了我。现代旅游是你们小青年的一种时尚的户外活动,咱老胳膊老腿的,您就让俺多活两年吧。
话虽这样说,心里还是有些个不甘的发狠:哼!谁没年轻过,想当初咱的华夏手动相机拍出的片片也曾令专业摄影人都刮目相看,要知道那时候光圈速度侧光指数必须最大限度的取得一致,并且没有“防抖”功能……而咱浪迹的经历似乎更不少于你们中的任何一个。
可是细一想,禁不住自己也哑然笑了:咱那是旅游么?!那叫逃生、奔波,与现代意义上的出行无干。
少不更事的热情咱也曾有过,丝毫也不亚于今天的驴行人、背包客、登山攀岩爱好者,当别人唱着“我用青春赌明天”的时候,我在放逐自己的青春到鸭绿江口去“淘金”、去冲浪、去开垦长白山那梦中的沃土一方,而今当伤痛成为过往、苟延残喘地暂居一隅,所有的梦想都已“落花流水昨日去”,苦愁难耐盼朝阳了。
记得一个开车的老哥给我说,这车吧,越开越慢,人则越交越长。
想想也是有道理的。年少的我曾经自恃一身好水性,走到哪游到哪,并口出狂言“逢水必游”,而直到鸭绿江洪水暴涨时候的一次冒险争渡,方明白“海里淹死会水的,山上跌死硬腿的”古训是多么的真理,从而谨慎行事,低调做人,淡定了许多。
而时至今日,年近奔五,更兼有“传帮带”的角色定位,更不敢稍有些闪失,夜深人静自我反省的时候一直提醒呢:老实点吧,你是儿子的父亲,老娘的儿子,双重角色注定了我牵绊的脚步——父母在不远游,儿女幼谨行事。是以,看着大家争前恐后的倾巢外出,也就心情平和地安慰自己:没事的,谁没年轻过啊?想当年咱也曾疯狂的多。嘿嘿。
没事习惯在家阅览那张悬挂的全国地图,让热辣的目光在上边恣意搜寻:这儿是岭南的红壤,这儿有北疆的森林;这儿是丰美的呼盟牧场,这儿兼有北国的大漠江南的水乡……虽然有些个画饼充饥的可笑,可是仔细一想,联系电视的画面以及所掌握的地理人文知识,即便实地前往游历后,绝对也是这样的感言:咦,就这啊!也不过如此。
人家别人行者无疆,那咱不妨放马自己不羁的思想,背负着瑰丽的希冀去踏青远足,让梦想插上快乐的翅膀,湛蓝的天空中迎风起舞、自由翱翔,到远方。
心有多远,梦就有多长。
恰到好处
文/刘新明
办公室老刘平时喜欢喝点小酒,每次喝完都说自己喝得恰到好处。我问老刘:“什么样的状态是恰到好处?”老刘说:“既有悠然的快意,又能保持冷静和清醒,这便是恰到好处。喝得酣畅淋漓,酩酊大醉,既伤身,又难免惹出是非;喝不到兴致,又无法体会酒的微妙。只有喝得恰到好处,才能品出酒的悠长之味,也不会被酒麻醉得忘乎所以。”
朋友老张喜欢旅游,但每次的行程都是三到五天,我问老张:“你出去旅游,为什么不多玩几天?”老张说:“恰到好处的旅游就是三到五天,时间长了,就会感到身心疲惫,再美的风景也无心去赏玩;时间短了,又不能尽情欣赏身边的美景,总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邻居赵大妈是一个调解高手,谁家里要是发生了矛盾,小两口吵架,她一出场,总会把事情解决得很圆满。她说:“劝说他人就要客观公正,让理亏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理直的人学会包容,学会退让,恰到好处的劝解,再加上彼此的谅解与宽容,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船在海上航行,一个年轻人不幸落入水中,乘客们看着水中挣扎的年轻人,万分焦急,而站在船边的救生员却非常镇静,几分钟后他跳入水中,将年轻人成功地救上了船。他说:“人刚落水的时候,求生的欲望特别强,会拼命地挣扎,这个时候如果他死死地抓住你,你很可能和他一起沉入海底。过几分钟后,他的力气几乎耗尽,这个时候下水,就会轻而易举地把他救上船。”
生活中,凡事都应有一个限度,爱与恨、美与丑、贫与富、成与败,恰到好处地把握,便能收获一些美好。恰到好处是一种境界,懂得品味,便会迎来别样的人生。
情人的情人一样的城市
文/龙蜓
白天的时候,我经常走出城去,看看一条河流。这是一条宽阔的河流,远处只有几个孩子在河里戏水,对过去是一片青山,山路鲜有车辆经过。
好多次,我轻轻离开了这座小城,在城外巍巍山峦之间,被江边环绕的白鹭俯瞰,心里宁静地似鱼儿一般。我把脚儿投入溪水,背靠台阶,坐在最低的一级台阶上,双手往后附着石头,仰着脸让阳光使劲拍打过来。双脚是冰凉的,冻得小腿处出现几个乌青,脸和身子是热的,闭上眼睛仰着,忽然感觉到在水里面生活的乐趣,身心浸入水里,那些鱼儿,就是这样生活的。睁开眼,看到黑黑的小虫儿在半空浮动,使劲甩脚,把水花溅到它们中间,它们全都浮沉到了水里,不一会儿,这些虫儿又重新从水里飞了出来。
这时候就是一个人的世界里,城市还在几公里远。穿上鞋,走过去,慢慢走,半个小时才会到。好像那河流就是时间,水面浮现出漂亮的水纹,像时间穿了一身有图案的衣裳。独自看着时间之河,虽然知道过几年突兀的楼房酒店宾馆会将它逼仄成一种装饰物,现在它仍然自由做主,流向远处的山群。有个女子告诉我,只因为了蜂拥而至的游客,所以在这条河的上下游各筑起了河坝蓄水。这河流的中段,只是浮泛着闪光的浅浅一层。上下游看几百米深河水的游客,怎会想到为此做出牺牲的城中人呢。可我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我自己也是要跑到城外去看更深的河流,像看情人的心魄一样。
天气独好,在河边漫步总是适逢野菊花在高高的岸上开着,一丛丛一丛丛,还有蒲公英,个子矮矮的,走好多步才看到房子,房子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刚好把房子的正面围住。花和树插在门前小路的两旁,白色的花碎碎的,蓬松的,绿色的叶子,深绿色的叶子,葡萄叶子,松软的带点红的泥土。这家人开着大门,人却不见了。二楼的窗子微微开着,可以看到屋顶石膏雕花。再朝城市的方向走去,仍然是泥土路面,偶尔几个小泥潭,泥潭里湿的土被太阳晒着,板结成一块块干片,裂着的样子,好像地球上各大大陆板块撞击移动后稳固的格局。一朵朵蒲公英兀自开着,采了一朵,放在手心,和着一大捧野菊花一起,边走边甩手,离城市也就越来越近了。
回到小城,已是黄昏。又站在破旧的街道和充满生命力的行人中间,怀念河上热乎乎的阳光。有时候阳光飘到了城里,照着门面房背后犄角旮旯的葡萄藤上,一片祥和。有时候,阳光却留在了城外的河水里,城市的路上各处吹起了冷飕飕的凉风,是一个人人喊冷,勤添衣裳的日子。冷冷的日子,我就穿着风衣,竖起领子,圾着一双软软的皮鞋去路上走着。走过一条步行街,一个小广场,一个小车站,一个银行,一个警察局,还有很多很多关着门或者开着门的房子。
“加辣子不?微辣还是正常?”,卖铜锅洋芋饭的老板娘,眉儿弯弯,全是涂着靛蓝色的非天然化妆粉,她有一张白白的脸,微胖,个子不高,说话声音是绵柔又细声的那种,拖着一个“没得”、“要得不”、“妹儿”那样的口音,利利索索在台面后头切佐菜,拌辣椒调料。她的老公打下手,一旁端上一碗洋芋饭,望着胆战心惊的我说出“微辣的二分之一”,又好笑又细心嘱咐了一句:来这里要慢慢习惯吃辣的哦。
总有人问起你去哪里,做生意还是旅游。总是不愿意多说一两句话,漫不经心地回答,有点事。人生在世,事儿总是有的,无大事则有小事,有小事则无大事,惹是生非不一定福祸难测,平平静静也不一定善始善终。喜欢吃辣椒,会吃辣,就懂得享受辣的妙趣。平淡的菜系讲究精细,无欲则刚的那种境界。我好奇平淡,也贪恋酸汤火锅粉面牛羊猪肠血旺之类的重口味。吃不得辣,却要一次次尝辣,好久不吃辣,又总想起辣的味道。
已经第二次来到这片地域了,私以为它是情意满满的味道,全身心放下沉重迷惘,来来回回走着每一条老旧的街道,念想着空灵的奥义,拂面而过一场无颜色的高原凉风,然后走进一家温暖的馆子,红酸汤或者锅巴粉绿豆粉盘子粉宽粉细粉地瓜粉卤猪脚烤韭菜洋芋饭……心情愉快的时候,总是告诉朋友:我在情人的附近。朋友不解,于是向他解释,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味道,有些像情人,有些像亲人,有些像情人的情人。情人的情人,也就是在情人的附近喽。
小站相逢
晚上,去火车站送站时忽遇一老友。这哥们儿一身休闲打扮:白T恤、黑色八分裤、旅游鞋,夹一柄雨伞(不是折叠的),拎两个薄薄的塑料袋。寒喧过后,问来车站干嘛,答曰去北京旅游。我以为他在开玩笑。就这一身去北京?连个箱包也不拿?可他十分认真,就是进京旅游。不但北京,还要去西藏、内蒙等地,时间也未确定,以把兜里的钱花光为准----他卡里存了五万元。塑料袋装的啥?一个袋里有两件衣服,一个袋里是两根黄瓜。不用说,黄瓜是路上吃的。就独自一人?不是,还有个旅伴。他指了指不远处。那哥们也与他装束相仿,真是情趣相投。
一柄雨伞、两根黄瓜就旅游了,见过潇洒的,没见过这么潇洒的。我震惊了,不知怎地脑海闪现“文革”时《毛主席去安源》那幅名画,耳畔回响起《潇洒地走一回》那首流行一时的歌。那首歌曾被身边一着名企业家幽默地“窜改”为“潇洒地来回走”。听我对他的人生态度大加赞赏,那哥们儿发挥起来:“钱是为人服务的,我从来不攒钱,小品不是说了吗‘最悲哀的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孩子已经有了工作,不用咱管。病了有医保,死了有二十个月工资的丧葬费,不够吗?留钱干什么?等七老八十脚步迈不动时有钱也花不出去了。”这一套一口气说下来,我只有点头的份儿。说真的,能认识到这些的人不少,把它变为行动的则不多,像他这样彻底付诸实施的更为鲜见。
这哥们儿抱定他的信念,确确实实周游了不少地方,包括去他在上海居住的孩子那儿时,借机把江浙“游了个遍”,“一天都没在孩子家呆”。看来他对旅游的执着到了相当的境界。不过后来的话我听着有点“跑偏”。他说他感到所有地方都比家乡这儿好,他列举了不少事例证明他的观点。对此我未加反驳,外边的世界确实很精彩,但如果由此导致对家乡的否定,这旅游的效果也有点儿太那个了。
正想着,大厅里响起火车即将进站开始检票的通知声,交谈就此结束。祝这位哥们儿旅途愉快!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俭省
文/毕淑敏
无论世界变得如何奢华,我还是喜欢俭省。这已经变得和金钱没有很密切的关系,只是一个习惯。我这样说,实在是因为俭省的机会其实很廉价,俯拾即是遍地滋生。比如不论牙膏管子多么丰满,但你只能在牙刷毛上挤出1.5到2厘米的膏条,而不是1尺长。因为你用不了那么多,你不能把自己的嘴巴变成螃蟹聚会的洞穴。
再比如无论你坐拥多少橱柜的衣服,当暑气蒸人的时候,你只能穿一件纯棉的T恤衫。如果把貂皮大衣捂在身上,轻者长满红肿热痛的痱毒,重了就会中暑倒地一命呜呼。俭省比奢华要容易得多,是偷懒人的好伴侣———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和最小的花费直抵目标。
然而有三件事你不能俭省:
第一件事是学习。
学习是需要费用的,就算圣人孔子,答疑解惑也要收干肉为礼。学习费用支出的时候,和买卖其他货物略有不同。你不知道究竟能得到多少知识,这不单决定于老师的水平,也决定于你自己的状态。这在某种情况下就有点隔山买牛的味道,甚至比股票的风险还大。谁也不能保证你在付出了学费之后一定能考上大学,你只能先期投入。机遇是牵着婚纱的小童,如果你不学习,新娘就永远不会出现在你人生的殿堂。
第二件事是旅游。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都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弥补。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去。旅游是需要花钱的,谁都知道。旅游的好处却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常常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蓄积。有人以为旅游只是照一些相片买一些小小的工艺品,其实不然。旅行让我们的身体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
第三件事是锻炼身体。
古代的人没有专门锻炼身体的习惯,饥一顿饱一顿全无赘肉。生存的需要逼得他们不停奔跑狩猎,闲暇的时候就装神弄鬼,在岩壁上凿画,在篝火边跳舞,都不是轻体力劳动,积攒不下多余的卡路里。社会进步了,物质丰富了,用不完的热量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负担。于是要人为地在机器上跋涉,在充满氯气的池子里浮沉,在人造的雪花和冰面上打滚,在矫揉造作的水泥峭壁上攀爬……这真是愚蠢的奢侈啊,可我们没有办法,只有不间断地投入金钱,操练贫瘠的肌肉和骨骼,以保持最起码的力量和最基本的敏捷。
有没有省钱的方法呢?其实也是有的。把人生当作课堂,向一切人学习,就省了上学的钱。徒步到远方去,就省了旅游的钱。不用任何健身器械,就在家里踢毽子高抬腿做广播体操……就省了健身的钱。
然而,这也是破费,因为我们付出了时间。
我家的“诗和远方”
文/段延青
我自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家在偃师南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南依青萝山,西傍虎元岗,浏河由村东南向西北流过。诗意与浪漫的情怀就在山水之间孕育、萌发了。幼时的我经常沿土桥走过浏河,站在村北高高的土岗上,小脑袋里想着:山那边是什么呢?一直向北再向北,是不是能走到小学课本上说的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呢?
20世纪80年代,父亲单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家人全部农转非,还分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母亲带着弟弟和妹妹从偃师乡下、我从外婆家,团聚于洛阳城了。
暑假里的一天,母亲说要带着我和外婆、弟弟去北京旅游。闻听此言,我心里乐开了花,激动得手舞足蹈,却听得“嘭”的一声,妹妹推开阳台那扇门冲到了阳台上。原来上小学的妹妹听说不让她去旅游,闹起了情绪。那时全家的生活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收入,还没有奢侈到举家出游的地步,因此母亲安排父亲和妹妹在家留守。看见妹妹自虐地站在热辣辣的阳光下暴晒自己,脸上满是汗水和泪水,母亲心疼了,就答应带妹妹一起出游。
71岁的外婆和我们一起坐火车硬座到了北京。在北京,我们住地下室、吃2角5分一包的北京方便面,但出门看世界的新奇和快乐让我们忘记了饥渴,忽略了地下室的黑暗。一家人兴致勃勃地逛天安门广场、故宫、北海公园。
母亲后来又带外婆去苏州、杭州、南京旅游,一个偏僻山村的老太太竟然能走南京逛北京,外婆在村里也出了名。
20世纪末,我成家后有了女儿。2001年,我动员爱人一起去九寨沟旅游。爱人出生于孟津县的一个贫困村,家里兄弟姊妹四个,生活非常困难,他和妹妹上大学的学费还是从农村信用社贷款交的,他工作五年后才还清这笔贷款。他自小到大的活动范围东到东花坛、西到义马、南到安乐窝、北到孟津县城。东花坛是爱人高中时和母亲拉着架子车卖红薯走到的最东边,义马是他暑假时跟着乡亲去义马煤矿下煤窑挣学费的地方,这是他到过的最远的远方了。
从九寨沟旅游回来,爱人无限感慨:“原来外出旅游感觉这么美好呀!”此后他对旅游的热情也一发不可收。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我和爱人、女儿时常出游。旅游交通方式也从当初的坐火车到高铁、飞机,又快又舒适。我们到山东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宁夏沙坡头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新疆吐鲁番看“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国内游罢国外游,到柬埔寨吴哥窟看“千年微笑”,到埃及抚摸古老的金字塔,到印度聆听奔流不息的恒河水,到土耳其博斯普鲁斯大桥上跨越亚欧两洲……
1918年出生的外婆,也喜欢旅游,前段时间听说我要去重庆出差,缠着我说:“我也和你厮跟着去耍吧!”为了满足外婆旅游的心愿,又考虑到她年纪实在太大步履缓慢,就让家人开着私家车带外婆去近处的孟津卫坡转了一圈算是旅游了。
随着前行的脚步,我和家人一个个在抵达心目中的“诗和远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句话映射出多少人心中潜藏的憧憬与向往。而这一愿望,只有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度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在国富民强的社会里,才能美梦成真。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走过了万水千山,感受到祖国的山川秀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和家人发自内心地想说:“我爱你,中国!”
醉人的旅程
文/晓日原创
我自幼喜欢旅游,但生在梅州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旅游是最为奢侈的梦。童年的快乐俯首即拾,但我并不满足于上山采果、爬树捉鸟、下河抓鱼、古屋迷藏等快乐,总幻想着山外是如何风光,做梦都想到山外去看看。
那时要走出山去不是件容易的事,唯一的机会是跟母亲去走亲戚。所以我小时候是母亲的跟屁虫,而且在母亲面前特别卖乖,凡是有较远的走动,母亲也总是喜欢带着我。当时同伙们都笑我,老跟着母亲,没出息什么的。但我不介意,因为他们不知道我心中的梦,他们不懂走亲戚是我儿时快乐的旅游。
每次跟母亲走亲戚我都跳着欢快的步伐,吹着口哨,贪婪地扫视着周围新鲜的一切,心里特别的甜。分享着异地的风土人情和各式美食,我忘了成长中所有的烦恼,忘记了山村艰难的苦涩岁月,每天都做着美丽而遥远的梦。我的世界就是随着一次次走亲旅游而不断的变大、变新、变精彩。
记得有一次,母亲带我去走一个山区的亲戚,我看见亲戚家那里满山遍野都盛开粉红的桃花,蜂蝶飞舞,在彩色的阳光下迎风绽放,显得异常的绚丽压夺目。我回来便在自己屋前屋后种上桃花,精心侍候,闲时就坐在树旁发呆,等待花开,呼蜂唤蝶,心情无比的灿烂。
上学后,我便把走亲旅游的机会让给了妹妹。我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要靠自己努力走出山外,而且不但要自己走出去,还要带自己的家人走出去,尤其是我的母亲。功夫不负有心人,8年苦读后我胜利考取城里一所重点高中。第一次入学父亲送我,看到父亲比我还兴奋,新奇地问这问那,左看右盼,似乎城里一切他都喜欢,脸上画着风吹不散的笑容。我心里倍感欣慰,原来我让父亲忙这忙那、出钱出力还能让他那么开心,可惜我母亲没来。那时上学心里有一种和父亲旅游的感觉。
考上大学那年,还是父亲送我。大学在一个更远更大的城市。父亲回家后和家里人兴奋地谈了三天三夜,逢人便说自己沿途的所见所闻。羡慕得村里人直夸他是见过“大蛇屙屎”(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我心中旅游的概念和父亲不同,无论是在高中所在的山城还是大学所在的大城市里,我都特别地想家,想家乡的亲人、成长的伙伴和家乡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和我一起长大的水灵妹子。想母亲常年洗衣的那条河,想母亲常年劳作的几座山,想母亲做得最拿手的几道菜,想起麦子长成后把麦穗放进别人衣服内的游戏,想油菜花开后在田里捉过的迷藏,想家乡那条又弯又长的山路……不管学习有多忙,我总是会挤出很多时间想啊。一想起来我就特别的舒畅、特别的满足、特别的陶醉,像喝了口家乡的山泉水;一想起来我就特别盼放假、特别想回家,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立即飞回家去。
都说熟地无风景,但我觉得我老家有我一生中最美的风景。老家祖屋的后山有两棵不同种类的千年老树,二树合一,树叶浓密,自然成型,栩栩如生像一只下山猛虎,虎眼部位神奇凹凸,张开大嘴,上下各有两颗特别对称的虎牙,连中间舌头部分都特别的像。祖屋前面有口塘,老人说是给“老虎”解渴屯的水。这是我老家最为美丽的风景,也是我永远看不厌的美景。
高中以后,回家就成了我新的快乐之旅,一路上满眼都是油事般的美。不论走同一条路还是另一条路;不论是看到叶落,还是看到花开;不论是看到树黄,还是看到林绿;不论是看到家乡插秧,还是看到村民收割;不论是遇到同路的陌生人,还是遇到熟悉的同乡人,甚至我看山好像山也会和自己打招呼,看树好像树也在向自己招手,看见水似乎水都叫着自己的小名,见到左邻右舍冬天会温暖,夏天会凉爽。每一次都有一种别样的亲切和激动,都让我兴奋得激情彭湃、彻夜不眠、诗兴大发。
听说我要回家,母亲准是早早地村头的桥头等,指定准备好几个我特别爱吃的菜。回来后家里的什么活她都不让我干,简直就像北方人说的宝贝疙瘩。到了晚上,我护着长大的邻家阿妹定会手持散了光的电筒前来借书,然后给我捎来足于让我满屋飘香的烤红薯,以及一大堆我爱听的话;和我同龄的阿永也指定会拎着花生饼干和一瓶烧酒半夜敲开我的房门,一起回忆童年,对酒当歌。回家的感觉总会让我醉上一阵、美上几天。
工作后我每年都有到各地去旅游,但任何一次旅游都比不上回一趟家那么实在、那么惬意。飞得越远越是想家,每到一处吃的用的、水土气候我都会自然和家乡作个比较,怎么比都比不过自己的老家好。
我的家乡素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沙田柚美果之乡的美称”。我的家乡也是宋湘、李文古、黄遵显等大文豪的家乡。许多名山石壁都刻有宋湘的诗文,民间流传着许多李文古的经典故事,我家乡古城有黄遵显故居“人境庐”,藏有其大量精彩诗文。我的家乡也是足球之王李惠堂的家乡,传说球王自小喜欢踢球,但由于家里穷买不起足球,平时便用几斤重的沙田柚当足球踢,有一天他叔叔从外地回来给他买了一个足球,高兴得他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早起来,就在自家门前将足球一脚踢向空中,然后他回屋刷牙洗脸,直至他吃完滚烫的稀饭早餐,足球才掉了下来,可见球王脚力有多大,可想足球被他踢有多高。我的家乡也是叶剑英元帅的家乡,在叶帅故居里你可以熟读中国现代革命史。更值一提的是我们家乡的客家妹子,以善良、勤劳、温柔等着称全国,几乎全国都流行“娶媳妇要娶梅州客家女人”这样一个说法。家乡的山山水水都散发着灵气、积聚了浓厚的文化的底蕴。每一次回家,尤其是带外地朋友回家,我心里总装满了神圣和骄傲。
学会开车后,我有事没事就往老家跑,常常周末就赶回老家去。以前高速公路没有开通,一路是窄小的山路,回家要开上8个多小时的车,周五下班出发,周日午后回来,两天的时间三分之二是在赶路,但从不感到疲倦。只要回去看看父母、探探村里的阿婆叔公等长辈,看看家乡的山和水,看看家乡的点滴变化,灵魂便会有超脱的宁静和舒适,甚至回家好像冲了电一样浑身是劲。每次回家老乡都会送我许多青菜水果,回城后我自己留一小份,其他转送给自己同城的老乡,大家有聊不完的话题,感觉特别的诗意,要是来上一杯烧酒,一饮便醉。
我曾接自己父母来城里安度晚年,但他们离不开老家的山山水水和那些有聊不完话题的老乡,总是找许多理由回家。我没有强求,原因是那样我有更充足的理由常回老家旅游,除此,老家的小吃就相当诱人,每次我都把它当作主餐狼吞一番,只可惜每次时间仓促,我和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总是聚少离多。
母亲去逝后,我不知是工作太忙还是什么原因,我回老家的次数慢慢少了起来。
最近一次回老家是半月前。我在老家为祖母和母亲买了一块墓地,想把她们安葬好,便于祭拜。我请一位着名的风水大师一道前往,他也是梅州人,给我一面的和蔼亲切,一路上两人甚是投机,谈笑人生、指点风景、大谈玄学易经,400多公里的路程似乎只用了两根烟的功夫。大师的腰几天前闪了,痛得厉害,但坐在我车上,一路过来也未发现他难受的表情,听到最多的除了风声就是他的笑声。
回家的路上接了十几位老乡的电话,听说我回来都要为我接风或安排聚聚。刚下榻酒店,一位广发行的行长就特在我入住的酒店设好盛宴,老家特色菜和高度的梅州五华特酿长乐烧把我醉得可以。更醉人的是两个比我小十几岁、十多年没见的小老乡听到我回来,放弃他们的全鹅宴特意赶过来。我印象中的他们是流着鼻涕的黄毛小子,转眼都已成家立业、大有所成。时光真是快如飞箭啊。
频频碰杯后,小老乡非要请我去唱歌,而且特意点我写的歌《离不开天空的云》。我那首歌比较高音,他们唱得很卖力,差点把喉咙都唱破了,但那怕他们唱跑调了我听起来都十分动听。酒足饭饱情意却未了,再次让我感受到回家旅游的美意。
第二天在老家的山上见到一位老叔婆,深深的皱纹已包围了她整个脸,但我还认得出她叫娥英叔婆。她远远地叫出我的小名,从口袋里掏出刚摘的李子要我尝尝,这种风格还是我十几年认识的她,记忆有一种时光回流的感觉。自从我搬离山村后,很多人都纷纷跟着把家搬到镇上或城里,现在村里没住几户人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几乎是孤苦零丁的老人。村里成立了一个老人协会,每年组织他们外出旅游一次,吃上一顿丰富的饭。我听了非常支持,随即捐了几千元,希望这些看着我长大的老人们晚年过得幸福快乐。
当晚有位比我大两岁的城建局长为我安排了特色野味盛宴,并带来3瓶他珍藏了十五年的江西四特酒,直把我醉得找不到回家的路。第二天午餐也被一个比我足足大10岁的老友安排了,他带了两斤半的好酒,摆了一桌丰盛的野味。两位省重点中学的高级老师也为我赶过来,有两位朋友还带上漂亮的嫂子,他们用大杯喝白酒,一位嫂子为劝我喝一小杯酒,费了九龙二虎之力,就差没把舌头说抽筋,且自饮2大杯白酒,大摆女中豪杰之势。他们极力劝我喝酒是想我再呆上一晚,但由于我要开车始终滴酒未沾。尽管如此,并未令他们扫兴,带来的酒一滴不剩。让我惭愧的是,我偷偷去买单给几个朋友捉回来,我放在收银台上的钱,也硬是给我塞了回来。
回深的路上,风水大师对行长、局长、老师、老友,比我大的、比我小的都对我如此盛情百般厚爱大加赞赏,而在我眼里,没有行长、没有局长、没有老师,也没有老的少的,全是哥们、朋友和亲人。我在乎的从来不是,也永远不是什么金钱地位和名利富贵,而是那种怎么也割舍不去的情义。
我想起着名的旅游家徐霞客,他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把感情洒满祖国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作浓墨重彩,他把祖国当作自己的家那么重情、那么热爱。而我没有那么伟大,我不想去更多的地方,我只痴迷回家、只沉醉于回家的感觉。我想把我每一次回家旅游的点点滴滴都记下来,把我家乡的山山水水都记下来,把我家乡的每一个人都记下来,好让自己陶醉余生。
人生是一种旅程,感情在哪里,风景就在那里。回家是我最为醉人的旅程,而叶落归根将是生命和灵魂最完美的一次旅程。
子女陪我去旅游
文/陶华贵
每当在电视里看到祖国壮丽山河处处美的画面,就撩起我想出去看看的心绪。儿子、女儿看出了我的心思,大力支持我和老伴儿出去走走。因为我俩头一次出去旅游,儿女们不放心,先安排我俩做了全面体检,又规划好轮流陪我们出去玩儿。
先由女儿陪着,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出发经广州转机到桂林。一路上,在机场换登机牌、办转机手续,都是女儿奔走忙碌,我俩只是跟着女儿准备登机。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我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感慨万千。小时候带她外出,我们是她的主心骨,现在外出她是我们的主心骨了。这就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自然规律和美妙之处。有儿女陪伴真好!
在桂林,女儿陪着我们玩了四天,得回长春上班了。儿子、儿媳接替女儿来陪我们,先后游览了两江四湖(指漓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漓江风光、“寻找刘三姐”等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以前常听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现在置身其中,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离开桂林,我们乘火车来到上海,林立的楼群,摩天的大厦,如织的人流,使人震撼。漫步在外滩陈毅元帅的铜像前,流连于黄浦江畔繁华的美景,我思绪万千:旧中国的上海滩又名“十里洋场”,是达官显贵和冒险家的乐园,平民百姓别说娱乐,就是生存已然不易。今天自己一个普通退休老人和家人及众多普通同胞能在此尽享欢乐,真是从心里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制度,感谢改革开放!
接下来我们又游览了苏州和杭州。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心久已向往之。今天来到这里眼前一亮,果真有步入人间仙境之感。苏州园林小巧别致,举世闻名;杭州西湖更是灵秀旖旎,声誉远播。都说雨中游西湖别有情趣,我们游西湖那天正赶上下小雨,小船荡漾在湖面上,优哉游哉,好生惬意。近看,“花港观鱼”鱼红水碧;远眺,“曲院风荷”摇曳生姿,正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古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真是对西湖美景的绝妙描绘。
最后一站到北京。这时我们已经出来十六天了。儿子、儿媳也该回去上班了,给我们安排好食宿、交通,他们就先回长春了。在北京,我和老伴儿首先瞻仰了毛主席遗容。看着他老人家和蔼、安详地躺在水晶棺中像睡着的样子,我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主席那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伟岸身影。然后,我们又游览了天安门广场、故宫、恭亲王府、颐和园、长城、鸟巢、水立方等景点,每一处都感受到不同的惊奇和愉悦。特别是雄伟壮阔的天安门广场,我是百看不厌,百游不倦。
恋恋不舍地告别首都返回长春,二十多天的旅程,无论到哪里,吃、住、行都是儿女们安排,我和老伴儿只是轻松欢乐地享受。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再出去游玩,不用儿女们陪伴,他们也该放心了,我们也心中有底了。
世界那么大,你又能走多远
文/微笑樱桃盛夏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个爆红的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有情怀的辞职信。但我看到这封所谓辞职信的第一反应压根和情怀什么的不搭界,而是看到了一次颇为成功的旅游营销。
但仍然有不少执迷不悟的文青频频表示说,自己的心灵深处被它击中,于是决定辞职去世界冒险。他们辞职后很可能会悲伤地发现自己的存款甚至撑不过半个月的生活开销。在阻碍人们践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一伟大精神的诸多因素中,金钱还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责任,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
记得台湾作家张国立说过一句话:二十多岁,背一把破木吉他四处吟唱,这叫流浪。三十多岁,背一把破木吉他四处吟唱,这叫流浪汉。少年荒唐不羁,也便罢了。但进入社会工作多年的你对于自己的家庭、父母、自己的事业肯定多少有了一份责任,为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放弃自己难得的工作事业,就等于放弃了责任、撂挑子不管,表面上看这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这难道不也是给自己添乱,给他人添堵?
最重要的,并且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点是:一个有了不少社会经验的人面对偌大的世界,不辞冒险放弃工作,却居然只是为了满足“想去看看”这么一点幼稚的愿望。老大不小了还如小学生春游般走马观花,打打酱油,而不是积极参与到世界当中,促成其中某些哪怕是细微的变化,这成了当今旅游文学的一大庸俗。
过去的欧洲,贵族学生考入大学以前,有前往异地“壮游”的传统,目的是在进入学术殿堂之前,能了解具体社会,不至于将来读死书。这样的“旅游”和旅游消费毫不沾边。
与其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不如说“世界那么大,我想成为它的一部分”。那些有资格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物通常都不止于“看”,而是本身就成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到了海明威,当年一战爆发,年轻的他萌发了“世界那么大,我成为它的一部分”的想法,于是不顾家人反对,辞职加入红十字会,前往战火中的法国、意大利,从此踏上不一样的写作生涯,最终成了他那个世界的一个传奇。我又想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的凯鲁亚克,这个想去往他心中“世界”的橄榄球员,在大学里结识了一帮同样想去这个“世界”的年轻人,于是,像他小说中的莫里亚蒂一样,从纽约驾车开始了横跨美国的旅程。他们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属于文艺青年的“垮掉的世界”。
也许你会说,我没有以上这些人的机遇,我也没有他们的理想,我只想找个理由溜出去看看。那么,好,你完全可以向公司领导请假,然后买张旅行机票,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但千万别告诉我这是你的情怀,也千万别辞职:年纪一把了,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满世界做无业流浪汉,还美其名曰自己“在路上”。这并不是真正的在路上,而是走上了鸡汤文学与反智主义的不归路。
至于辞职去旅游的想法到底有什么所谓的情怀,似乎讨好了我们当中的一些人——那些想要改变生活却又无力做到这一点的人。于是他们只好找个冠冕的理由溜出去看看,然后回到原点继续搬砖——不,“见过世面”的人们似乎连自己搬砖的事实都不愿再面对了——他们管这叫向平庸的生活投降。
西谚有云:“敌人溃逃时,人人都是勇士。”我们现在不妨改写这句话说:旅游鸡汤泛滥时,人人都是旅行家。但是,身为“旅行家”的你会在异乡的旅馆吃泡面的时候思考凯鲁亚克、海明威们思考过的问题吗?会在忙着发朋友圈的时候参与别处的生活吗?真正的世界,和你有一毛钱关系吗?
小城阿尔山
文/高雪梅
夏日的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街道绿树葱茏、繁花似锦。河道成为景观河区,给小城增添了活力。
初到阿尔山,我是不喜欢这座城市的。2003年3月,刚刚考录为阿尔山市公务员的我,从乌兰浩特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下了火车,发现这里水瘦山寒,低矮的平房区,房前屋后满是木材堆(后来知道那叫柈子垛)。失望扑面而来,后悔选了这样一个寒冷偏僻的地方。
当时我被分配在阿尔山市白狼镇,住宿的是平房,睡的是土炕,睡觉前需要烧炕取暖,得自己劈柴生火。
每次劈柴的时候我都能找到“女汉子”的感觉,至于生火烧炕,因为当地有桦树皮,倒是很容易点燃,但真要把炕烧得暖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时间过得真快,劈柴、烧炕还没学太好的时候,阿尔山的冬天就来了。阿尔山的冬天很冷,一到夜里气温骤降,炕是热的,屋子里还是冷的,我常有起来去生火点炉子的冲动。
第二年,舅舅出差到这里,领着同事“参观”了我的住处。对于我掌握的劈柴、烧炕的技术,他还是很佩服的。
那时白狼镇来往阿尔山的火车只有一趟“白阿线”,每天到达白狼镇的时间是凌晨4点左右。回去乌兰浩特当然也要指望它,汽车也是有的,因为当时没有停靠站,就要早早在路边等。记得有一次放假回家,因为收拾东西磨蹭了那么一小会儿,错过了唯一一趟去往乌兰浩特的火车。眼睁睁地看着火车驶离站台,想想家、想想不多的三两天假期,真是欲哭无泪。尽管晕车严重,无奈之下,我还是选择了坐汽车。经过路边近1个小时的等候、5个多小时晕车的煎熬,终于到达乌兰浩特市。然后换上去往中旗的客车,傍晚时分总算到家了。熟悉的味道、亲切的笑脸、干净暖和的房间,还有诱人的奶皮子、炒米……总之,家里的一切都是我喜欢的。晚饭过后,家里人坐在一起问东问西,既好奇也担心我在阿尔山的生活。我自然是报喜不报忧,只和家里人说了那里的美景,天池碧波、雪中杜鹃。他们听了艳羡极了,直吵着一定要去。但一听说那里的盘山路,乌兰浩特到阿尔山五六个小时的车程,便又犹豫起来。
2007年7月,我调到阿尔山市工作。和镇里相比,城里的楼房要多一些,道路要宽一点,街上有机关单位、店铺,还有广场。
口岸、景区、街区……我每日奔波在不同地方,由陌生到熟悉,再到了如指掌,慢慢地、欣喜地感受着这座小城的成长。
2012年,阿尔山实现全面禁伐,许多曾经的伐木工人开起了客栈,卖起了当地的土特产。
2017年2月,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年5月,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昔日久藏深闺人未识的阿尔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在北部边陲一点点散发魅力和光芒。
在全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阿尔山也在全力构建立体式、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现在,阿尔山基本形成了以国省干线为主线,旅游、防火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铁路线不断延伸,目前直通阿尔山列车的城市有沈阳、长春、白城、乌兰浩特及海拉尔,每年的旅游旺季还有来自北京等地的旅游专列。国内、国际航线的开通,更是给阿尔山插上了发展的翅膀。
听过去的同事和朋友们说,如今的白狼镇也早已不同以往,大多数人搬离了原来的平房,住进了新楼。2014年以来开启新一轮棚改工程,供暖、供水、排水等配套设施相继完善。现如今,移民新村、林俗村、养殖园区、种植基地等建设项目也已完成,当地的老百姓都在享受着棚户区改造和参与产业发展带来的双重红利。
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那些房前屋后的“劈柈子”作为林俗文化的内容,真的已经成了游客乐于参观和体验的项目。而当年我喜欢做引火用的“桦树皮”,也被当地巧手的艺人做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桦树皮画,成功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在阿尔山生活了这么多年,小城变化的一点一滴都印在了我的心里,我也见证了小城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阿尔山有多美?天蓝水绿泉如玉,草木青葱花如海。今日的阿尔山市,彩化苗木和花卉绿化种植面积已达100多万平方米,乔木、灌木、花卉种植品种达50种以上。
阿尔山的旅游有多热?进入旅游旺季,这座小城每天游人如织,宾馆、餐厅宾客爆满,特色产品购销两旺。
让居民生活在风景中,让游客流连于画卷里,是阿尔山市旅游建设的理念。旅游通道与景区、城镇、乡村等自然衔接,让人感觉徜徉在一个地域特色鲜明的大景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阿尔山正逐渐成为“森林之城”“花海之都”。
大大方方去旅游
文/徐振泽
小区对面有家理发店,里里外外就一个人,是个退休的师傅。常到这里理发的,都是像我这样的退休老头,连剃头带刮脸,8块钱一位,经济实惠,还能打哈哈凑趣地唠点儿闲嗑儿,对店主来说是一份收入,对我们来说也免去了到各种“造型设计室”花钱不少,还不受待见的尴尬。
这天又去理发,远远就看到门上贴着一张纸。走近一看,纸上写着两个大字——“旅游”,下面有一行小字:“店主去台湾旅游七天,暂停营业。”
老年人剃头早几天晚几天都无所谓,不像新娘子盘头,还要挑个良辰吉日,所以我对理发店何时开业不大在意,但门上的“旅游”二字却让我想到很多事情。
大约40年前,上映过一部英国译制片《尼罗河上的惨案》。剧中萨洛美·奥特勃恩太太与女儿罗莎莉·奥特勃恩的一段对话,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女儿兴高采烈地告诉母亲,银行同意她们透支信用卡去埃及旅游了。
透支信用卡去国外旅游,还如此兴高采烈?当时的我无法理解这对母女的消费理念,同时又伤感地认为,“旅游”这个概念恐怕永远和我们无缘。因为我一直觉得旅游是奢侈性消费,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乐趣,而那时我们的工资每月才几十元,和“旅游”这俩字实在没法联系到一起。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之说,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家有时会借出差的光,稍稍满足一下“行万里路”的渴望。比如,在去北京出差或路过时,挤点时间去趟天安门广场,看看城楼和毛主席像。如果再奢侈一点儿,就排在金水桥前那条长长的队伍里,花5角钱照张相,在信封上写明地址,让照相馆把照片给寄回来。
改革开放后,人们忽然了解到,活力四射的芭提雅、南非的世界杯决赛、纽约的喧嚣与都市生活,中国人也可以身临其境。不过,在早些时候,手里有钱的人对旅游也心有余悸。外怕别人眼红嫉妒,内忧家庭成员认识难以统一,特别是老一辈人,如果听说要花“巨资”出去游山玩水,不骂你“败家子”、不跟你拼命才怪。
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国内乃至境外旅游已经司空见惯。这不,就连一个小理发店里靠一刀一剪赚辛苦钱的老师傅,都去我国台湾看宝岛风光了。这是国人消费观的巨大变化,是一种可喜的变化。虽然它发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却比我们身边盖起多少高楼大厦的变化更深刻、更有意义。这种变化,不仅说明人们已经从心底感受到生活好了,富起来了,有保障了,不用再为“留几个过河钱”节衣缩食了,而且已经开始享受这种富裕、这种幸福,开始分享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了。
最近几年,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值得称颂的是,这些人都像这位理发师傅一样,是花自己的钱、堂堂正正出去的。他们在外面不再害怕见到熟人,回来后也不再顾忌有人说自己炫富,而是把幸福写在脸上、用在腿上、贴在门上,大大方方地告诉人们:我去旅游了!
人是需要旅游的,因为世界是一本书,谁经历过那种坦然地翻阅,谁的中国梦就会更多几分绚丽的色彩。
旅游就是一种心情
扬州之旅,年前在家时就已盘算几番。只是这朝夕晨昏,奔波劳碌,再次深刻的体会到打工之辛酸,生活之艰难!又如何忍心将这浸满汗水的票子换成几张门票,几张可有可无的照片?他知我喜欢旅游,怂恿我一人去逛扬州,我意志坚定,毫不动摇。于是他提议带我免费旅游,我欢呼雀跃。穿衣起床,修车补带,出发时已近正午。
细雨迷朦中,一路欢歌笑语,前往旅游第一站--开元寺。道路两旁,开满黄灿灿的油菜花,煞是好看,也算是一道不错的风景。七拐八拐,终于远远的看到了一座漂亮的佛塔,塔角的铜铃随风叮当作响,清新悦耳。来至寺前,见门口停放几辆小车,知是来拜佛的香客。进得寺院,才知里面还算辉宏庞大,我的家乡没有寺庙之类,所以倍觉新奇。见有人在烛台前燃香,然后再四面八方拜了又拜,口中念念有词,最后把香插在一个大香炉里,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上香许愿。之后来到大雄宝殿,见阶前两棵银杏树环抱有余,至少已有几百年。进得大殿,大慈大悲的如来佛祖似在俯视世间万物,大地生灵。夫先跪拜,双手合十,虔诚肃穆,我亦叩拜佛祖,心中默念:求菩萨怜我生性柔善,半世漂零,保佑我父母公婆健康平安,保佑丈夫工作顺心,了我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夙愿……
大殿的两侧摆放着五百罗汉,一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或慈眉善目,或威武凛立,或双目圆睁,或悠闲自得……只可惜这五百活佛,我只识得济公一人,因在电视剧中早已熟知,倍感亲切。之后又转了所有的偏殿,弥勒佛、观音。达摩师祖、伽蓝佛。玉坲等一一跪拜。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后毁于文革。现在所看到的,是近几年重建,倒也是木粱木柱,一门一院,石桌石凳,颇有古建筑的风格。甬道两旁,皆是绿树红花,座座院子,都洁净整齐,只是转了半天,只见到一个僧人,是一个面容清秀的少年,伏案读书,桌上还放着一瓶营养快线。夫说去年他们来时,还见几位僧人在电脑前争打游戏,今非昔比,见怪不怪!-
威峨庄严的佛塔近在眼前,却由于正在兴建,不能亲临只可远观,遗憾!遗憾!最后又转到西院,竟见几座大殿均已落锁,没有任何告示,不知何故。夫说有一座殿里供的是阎王爷,我在以前,确是闻所未闻。-
放生池里,鱼儿和乌龟游来游去,怡然自得。四圈的石板护栏,有两面雕刻着古代孝贤的感人孝行,只是几则汉代故事中都提到“离婚”一词,让我不得不笑。此时小雨已下得密集,我俩乘兴而归。一路上大谈中国四大教,才知夫原来博学多才。谈兴未艾,已至家门。-
心情真是无比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