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给孩子的散文

2023/01/05好文章

给孩子的散文(精选15篇)

时光宝盒

文/缃绮

童年,像一个美好的童话。长大后走遍万水千山,梦里萦绕的还是童年和故乡的场景。不过在三岁以前,自己都没有记忆。等到记事一点,也只记得一些零星的片段,有的还模糊不清,不知真假。比如,我记得小时候在外婆家和小伙伴们捉迷藏,我藏进一个高大的麦垛里,于是发现了一窝鸡蛋!外婆却说不记得,“估计是你小时候做的一个梦吧。”呵呵,真叫人汗颜。

小时候的照片不多,看起来有种神秘感。那个胖嘟嘟的模样就是我吗?彼时的情状如何?这一张为什么事如此高兴?那一张又为什么好像在生气?答案唯有父母知道,他们见证过这些细节。

有了孩子以后,才知道父母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长多大,他(她)最小最可爱时的点点滴滴都在父母的心里。和所有家长一样,我们给孩子照的相片不可胜数,挑几张打印出来,大部分都存在电脑、移动硬盘里。也记过一段时间育儿日记:宝贝会翻身了、会走路了、说了哪句奇妙有趣的话……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长大成熟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这些喃喃自语,是写给孩子的信——尽管你现在太小,听不懂,我要记下此刻的心情与你分享,希望你长大了会懂得。

当孩子会与父母亲密无间地交流,日记不知从哪天停止了。接着,上幼儿园了,上小学了,童年长成少年,“小时候”的细节,又像一个秘密,封存在时光深处了。

《小世界》的主人公周一朵是个令人羡慕的小姑娘,她拥有一个时光宝盒——爸爸将她从还未出生到七岁的照片,和记录她成长的日志,整理成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作为幼儿园毕业的礼物送给她。时间从一张B超单开始到毕业旅行止,每张照片都配有时况说明,文字温情脉脉又幽默开怀。

“亲爱的一朵:……在你还没来到我们中间,我就开始给你拍照片……什么时候都拍——比如,在你哭的时候,我一看哭得挺惨,赶紧拿相机出来。你一看,相机来了,很配合,就把嘴巴张得更大一点,眼睛大大的,盯着镜头看。现在,回过头来,和你一起看成长的照片,是最有乐趣的事。”

“早上醒来,你总是笑。这多么好啊。妈妈把窗户打开,哇,外面好亮啊。你就眯起眼睛拍拍小手,很高兴。爸爸也向朵朵学到了这点:每天早上要高兴。是啊,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一朵的家在一座小城市,外公外婆家在小县城,爷爷奶奶家在乡下。三个家离得都不远,开车只需半小时。一朵和所有的亲人都能经常在一起,还可以尽情和小动物们玩。乡间风景如画,一朵在爸爸童年的小路上采野菊,在小溪里抓小鱼、捡狮螺。每到一朵的生日,爸爸都会去山上采一棵小杉树做圣诞树,因为这天是圣诞节。

一朵两岁半时,爸爸开始到杭州上班,努力地工作挣钱、贷款买房子、装修新居,每周末还要开三个小时车回去看她。看见女儿的刹那,所有的疲累就烟消云散了。

“亲爱的一朵:星期六的上午,当我把车停在路边,一眼就看到了你。你转过头,看见爸爸的车,也看见了爸爸。你一定是完全没想到,爸爸会这样一下子出现——我看到你高兴得张大了嘴巴(嘴巴张得真大啊,满嘴都是来不及咽下去的早饭),但是没有喊出声音,脸上满是惊喜,小腿迈开步子向我跑来。——那真是惊喜啊!我却一下子觉得内疚!你有半个月没有看到爸爸了……朵朵,你张大嘴巴的这一幕,我要牢牢地刻在心里。”

现在,一朵一家生活在杭州,聪明可爱的她已是一名小学生。一朵爸周华诚也成为一年出版好几本书的人气作家。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时间滤过这些琐琐碎碎的生活细节,酿成人生百味,沉淀在我们心底。感谢孩子,带给我们这些体验。和你一起度过的童年,让我懂得,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是父母如何辛苦成就的,让我更懂得爱、感恩、责任和进步,从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就像一朵爸所说:这是你的童年,也是我的童年,我们是一起长大的。

爱的奉献

文/巢明梁

我们随着老师带着学校组织的爱心义卖款来到了儿童康复院。

一进门,就看见一个上初中的大哥哥,虽然他说话有些结巴,但基本还算流利,他经常问东问西,院长都不厌其烦的一一回答,他是院长的孩子,我想也许是这个原因,院长才办了这个智障儿童康复院。

接着,我们看到了训练室,这里有攀网、爬洞、蹦床、秋千,专业的运动器材更是不计其数……李老师告诉我们,智障儿童的心里想法和行动不统一,所以要通过运动练习来锻炼行动和想法的统一。如果要将他们的行动变得和普通人的行为动作一样灵敏的话,那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经历啊!

我们来到了教室,这节课是图形课。只见院长先让几个孩子照着一定的规律连点画图,这些看似简单的连图,但看智障儿童对图形理解的如此熟悉,他们平时该是做了多大的练习和努力呀!如果他们一不小心连错了,院长就会亲切地说:“再想想看呢?”或者说:“你再看看,这对不对呢?”很快,小朋友们立马醒悟过来,改正了。原来院长对每个智障儿童都是如此的亲切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教导。

康复院里的院长和老师们都做着了不起的工作,他们的辛苦和对智障儿童的关心与坚持让我感动,更让我感动的是复院里的智障儿童那股好学上进的心!我想我们今天应该把这爱心捐给他们,希望康复院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个健康温暖的明天!

我做了,我就懂了

文/肖梁

自从美工区投放了小剪刀后,便成了孩子们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几个新来的小朋友,就爱去美工区剪纸,他们看见什么就剪什么,碎纸片满地起舞,连绘画纸也不放过。见此情景,我边教育孩子们把不要的纸片收好放回筐里,边强调美工区操作常规,但往往收效甚微。

我开始认真思考和琢磨:怎样既能满足幼儿的剪纸兴趣,提高其剪纸技能,又不过于浪费呢?当我的眼睛落在角落里那堆旧广告纸上时,突然有了灵感。对!就剪旧广告纸!旧广告纸上有许多画片,如:家私、家电、玩具、食品等等,正是孩子们喜欢的剪纸对象。

于是,我把这些旧广告纸上的画面剪下来放进筐里,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并对孩子们提出要求:剪完整,不剪坏,看谁剪得最多。孩子们果真来了兴趣,个个有目的地开始剪起来,剪得很认真、很仔细。我把他们剪好的图片收集起来,利用午餐后的时间一起分类摆放,如:家电类、食品类、玩具类等。幼儿在整理活动中,对图片进行了再次认识和归类学习。离园时,我鼓励幼儿向家长介绍他们的剪旧广告纸活动,孩子们个个很兴奋,家长们也满意地直夸自己宝宝能干。

看着家长和孩子们愉快交流的场景,我顿悟:原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会孩子什么,更在于了解孩子的兴趣,并想办法为孩子提供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只有当孩子真正带着目的与环境互动起来,才会把所做所想变成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我做了,我就懂了”的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

心灵与绿色的碰撞

文/钱静

绿色给人以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当你走到我班门口时,你的心灵就会与绿色碰撞。一个“小小绿色园”与你相约在这里。

在开学初,孩子们就从家里带来了自己种植的东西。在一盆盆泥土的掩盖下,倾注着孩子们的期盼。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间和同伴交流着自己种植的植物,有的说:“我种的是萝卜。”有的说:“我种的是青菜。”有的说:“我种的是花生。”……孩子们互相介绍着自己种的植物,在介绍的过程中,孩子对植物名称的了解也丰富了。每天早上,孩子们还会主动去“小小绿色园”照顾自己的植物。

过了一段时间,有的孩子的盆里冒出了绿色,他们是那么惊喜,欢呼“我的长出来了”。但也有孩子的盆里没有动静,每天去进行观察记录时,总是画着泥土,没有绿色。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也知道了每种植物发芽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但也有一小部分孩子的植物始终没有发芽。于是我便带着孩子一起去寻找原因。为了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的知识,我特地向一些孩子的爷爷奶奶请教,爷爷奶奶们也很热情地向我讲述种植的注意点。他们还给我提供了一些种子,如药芹、萝卜、莴苣等。我和孩子们一起将种子撒在泥土里,每天早上,我都要去看一看,孩子们也很主动地去照顾绿色园。因为,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期盼,就是与绿色相约。

在我们的悉心照顾下,细细嫩嫩的药芹长出来了,萝卜的叶子变大了,大蒜长高了,小青菜也长得非常有力,尤其是那南瓜的叶子长得出奇的茂盛。正如一位爷爷说:“比我们家种的都好。”是啊,现在我和孩子们的脚步总会在这里停留,欣赏一番,绿色映入眼帘,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欣喜。

在这小小绿色园里,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看到长出的绿色,每天都有快乐的心情。一点一点的经历,就像丝线,编织着童年的故事。

乡村夏夜美

文/和风细雨

夏夜,让人烦躁不安,周围的一切都是热的,难以入睡。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乡下的老家,想起了乡村的夏夜。

当太阳悄悄滑落西山,夜幕就像一张巨大的黑网,把村庄笼罩得严严实实。劳作了一天的庄稼人陆续收工,如蜜蜂归巢般拼命往家赶。此时,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开始升腾起缕缕炊烟,或轻扬直上,或随风飘摇,继而从窗户上、门缝里飘出阵阵诱人的饭菜香,只听得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鸡鸭牛羊的欢叫声,整个乡村沉浸在温馨祥和的氛围中。

当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月如钩,雾也开始编织着它的童话,一团团,一簇簇,袅如青烟,恣肆而又神秘。雾气也在草叶上酝酿着露珠了,深深地呼吸一口,入肺的是田野里泛散的青草、稻谷和泥土芳香的气息。山野上的微风徐徐地吹过,更是惬意,更是舒爽。

晚饭后,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慢慢开启。男人们此时总要摆出居功自赏的架势,他们搬出竹摇椅放在家门口,跷起二郎腿,手里不时地舞动着大蒲扇,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让人羡慕。主妇们似乎有永远忙不完的活儿,即便是坐在月光下歇息,也总要带点女红活儿:纳鞋底、织毛衣、缝衣服,时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孩童蹲在老人的膝下,缠着要听故事,听得小家伙们一个个时而目瞪口呆,时而前仰后合。

而那些安静不下来的孩子们,早就约好了小伙伴,走入了自己营造的快乐天地里。飘忽自如、闪亮可爱的流萤,自然牵动了孩子的脚步。瞄准一只,定会紧追不放,死缠烂打,一会儿追到山腰,一会儿追到河边。最后,谁的手里也都会攥上那么三五只,聚到一起比多少、比明暗。一闪一闪的光,映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共同沉浸在属于他们自己的童话世界里。也有孩子学着古人,将萤火虫装在袋子里“囊萤夜读”,却怎么也看不清楚书上的大字;也有孩子将捉到的萤火虫放到蚊帐里,望着那飞来飞去的亮点,催眠入梦。

而大部分人,则选择来到户外,找一片小树林,寻一处平整的小场院,或者聚在村头那口老井旁,三五成群地聊天,一起消受这夏夜里难得的闲适和清凉。

记得老家的院子中央有棵泡桐,高大粗壮,两人抱不过来。忙完了家务,我便猴儿一般爬到树上,躺在树杈里看小人书。天不知不觉就黑了。我合上书静静躺着,什么也不去想。傍晚,微风轻柔地吹着,热热地在脸颊蹭痒。树巅的蝉声、草丛里的蝈蝈声、池塘里的蛙声,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虫儿的鸣叫声,汇成了一曲欢快的交响乐。

乡村的夏夜永远是那样的悠远、舒适、宁静,令人难忘。

门前的那棵树倒了

文/晨阳

很久以前的门前,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粒种子,悄然落入门前潮湿阴暗有光照的乱潭… …时至今日,路过的人们都在观望着那棵树,枝叶茂盛的透着点秋色的黄,人们陆续而过的脚步声,天空小鸟飞过的振翅声,时而夹杂在空气中,有时会让人不觉压抑,无论春夏秋冬,雾雨雷电,那棵树亦然静待如肃穆的石碑,人们自由评说,畅言尽门前的那棵树倒了

兴,它不但是人们饭后的谈资,更是小朋友们玩耍的好场所,每当中午或者下午,又或者假日的时,三两的小朋友一群群的围绕在树旁,给宁静的大树“平添”了几分热闹。

日子如此反复过着,大树旁的行人过了无数,围绕它玩耍的小朋友也几近无穷,但是大树还是幽然立着,仿佛已经习惯了的日子。

忽然有一天,旁晚的大凤正刮个遒劲,外边的大树吱吱作响,风声树叶声等一片嘈杂,甚是怪怕,风正起劲的时刻,大树倒了的声音传了过来,我急切的朝窗户看去,只见那棵树拦腰截断,倒在了大地上,半截载在了泥土里,其他的树木亦然挺立如初,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没了念想,神情忧郁的看看,毕竟倒了,自然法则,挽救也无济于事,连着一声声的哀叹竟然也不经意的走了出去,旁边空旷如野,没有看到任何人,或许平日的那些人们在各自忙着,孩子们也许在家里玩耍的正起劲了,种种的假设让人不禁有点寒意,秋天已经来了,那棵树的叶子顺着风飘落在脚旁,仿佛在诉说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忽然我看到了它的无助和暗淡的眼神,后来绝望的表情,我真的无能为力,因为人固然有爱心也救助不了一颗即将死去的树啊,因为这棵爱心需要平日的滋润和浇灌它,它才会健康茁壮的成长。事情既然发生了,我也再没说什么,但是总觉得让人意犹未尽,眼前忽然又呈现出了那些路过的人们和旁边玩耍的孩子们… …

那棵树倒了,带走的是人们的快乐,孩子们的希望,那些人们和孩子们固然也没有错了,但耳边的一个声音也再告诉我,大自然的法则貌似看不见,但也不能违反,人和自然学会和谐相处多么的重要,天人合一,古人都晓得,何况我们年轻一代呢。门前的那棵树倒了,它让人思考了很久,想到了很多。

那山,那水,那群人

文/我需要力量

绿水潺潺,青山环绕。鸟儿在刚出新芽的树枝上啼叫着,瓦缝参差之间,偶尔升起几缕淡淡的轻烟,太阳慢慢掀起它的轻纱,人们便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嘿,张三你这苗长得不错埃""李四,你的瓜个头挺大的氨看看自己辛苦的劳动有了收获,哪个人会不高兴呢?地就像村民们的孩子,被农民们辛苦的哺育着,然后再去回报人们。到了这秋天,村里便热闹了起来。"来吃吃我家的玉米,贼甜了。""哎呀,拿两个苹果回家吃,这果又大又甜。"孩子们一家一家的上门讨吃的,村民们也毫不介意。于是这孩儿子们也就乐翻了天。"李姨,您家的果子真甜,不愧是李姨您种的。""江婶,这瓜真香。"就这样秋天在孩子们的品尝中过去了。它的味道很甜,很甜。

一场鹅毛般的的大雪,让秋天过渡到了寒冬。这时候放学早,孩子们便放学后跟着大人们去山上拾柴火,"哎,这木头尽量捡结实的啊!回去说不定,还能做个小板凳呢。"捡完了木头。也该回家吃饭了,孩子们的肚子早都咕咕叫了。一碗稀稀红薯粥,不到两三口就喝完了,这身子也给暖和了。吃完饭这村里可便成了孩子们的天下。"敢拿雪球扔我?看我的无敌大雪球。"不一会,这脸上,身上都粘满了雪,回到家后,免不了又是一顿父母的唠叨,但哪个孩子放在心上呢,过个两天,又是一身雪的回到家中……

冰雪消融,河水又发出了叮咚的响声,万物又重新恢复了生机,村里的娃们也忙了起来。"接着瓦啊,给它翻翻新。""注意那棵树,看看它怎么样了。"一群小顽童们在山野之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一会骑骑牛,一会看谁跑得快,一会又去河里捞两条鱼,仿佛这无忧的生活永远没有边际,这里属于孩子们,孩子们也属于这里。

嫩叶渐渐的长大,树叶也渐渐茂盛,让人知道夏天不远了。"西瓜真甜,李伯伯。"每到这个时候,西瓜便成了孩子们解热的必须物资了。把西瓜慢慢的放入深深的水井之中,再过上一夜,这西瓜便是像在冰块里放过一般,吃起来十分凉爽。当然池塘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嬉戏之处。一会来个蛙泳比赛,一会来个水底憋气比赛,好不热闹。至到晚上孩子们才肯陆陆续续的从河塘里离开。吃过晚饭后,大人们通常拿个蒲扇,在大树下给孩子们讲老一辈给他们讲的有趣故事,一直能讲到很晚,但孩子们却没有丝毫的倦意。

那山,那水,那村在孩子们的心里。不管现在他们漂泊多远,在晴朗的夜空下,抬头看看那星空,在被大楼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星空里,还是能找到与家乡天空一模一样的星星。

秋夜思乡

文/聆听

默默的站在窗前,轻轻的把窗子打开,品味着秋天的夜晚,小提琴在舒缓的演绎着《爱在深秋》的曲子,房间被音乐笼罩着,心情也被这音乐和夜色笼罩着。喜欢这样的夜晚,喜欢这样的感觉,喜欢这样想着遥远的和那些飘渺的记忆。漫天的星星依旧是那样调皮的眨着眼睛,月是半的,另一半好象在躲避着什么。远处的霓虹还在不知疲倦的闪烁着,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不细看真的分不清哪是星星哪是灯火。看着城市的夜空,突然想到了故乡夜晚。所有的心事就这样的纠结到一起,思绪也被这种感觉牵绊着、铺展着……

20年前大山里的一个毛头小子,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自己决定了一件事情。第二天一早,在妈妈的叮嘱中,在爸爸慈爱的目光中,背着一个当时在家中最好的一个背包,也背全家人的嘱托。离开了那个给了他欢乐、给了他生命和给了他坚强的故乡。只身一人来到当时在他心中极其神秘和诱惑的这个城市。20年风风雨雨,20年转瞬即逝,忙忙碌碌的身影已经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这样的久远。想当年的毛头小子也变成了如今的小毛头小子的父亲。想当年的梦想也在城市的洗礼中变的庸俗和无奈。只有想当年的背包还静静的躺在衣柜中,默默的见证着20年的风雨历程。一个山里的孩子决定把梦不在归还给大山的时候是悲哀的,一个山里的孩子决定到异乡去漂泊的时候也是痛苦的。故乡的水最甜,故乡的月最圆。而立之年的他突然意识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前几天一朋友留言告诉他回故乡探亲,因为他们的故乡是一个地方。当时特想和朋友一起回到故乡去看一看。但由于有点事情并没有回去。当时只记得朋友就和他说一句话“回家”。是啊,“回家”虽然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却包含无限的挂念和无限的寄托。那种亲切感比任何时候都要明显。一想到回家,心情就如水草般柔软而细腻。就两个字,却永远不那样简单,这个世界上最简单也许是最复杂的 。家,就是故乡的山,就是故乡的水,就是故乡的大红枣,就是故乡的梦还有梦中那些故乡的人。现实的故乡啊,我在彼岸,你为什么在此岸啊?

夜以深,风有点凉,慢慢的关上窗。远处的霓虹和星星还在诉说着回家的故事,月亮好像更亮一些。故乡的月也一定更亮了吧?故乡的山也还在等待它远方的孩子吗?远方的孩子一定会回去,因为故乡才是他的家。故乡犹如梦中的风筝,无论你走多远,亲情这根长线始终牵扯着你的灵魂,让故乡时刻在你的脑海中激情荡漾。

一首小诗,送给爹娘,送给故乡。

遥望着远方
那儿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涂抹不掉的记忆是那绿色田野还有高高的山岗
毛手毛脚的少年赶着羊儿把牧歌嘹亮
想着远方的故乡
想着故乡的爹娘
20年的风雨啊
我们天各一方
儿时的记忆还在
儿时的梦想还长
白发的老爸
等你的儿子回来吧
慈祥的老妈
孩子就要回到你的身旁
因为我是你的儿子
儿子就必须要依偎在娘的身旁

拔茅菖

文/龚舒琴

写茅针的诗最早当见于《诗经》。《诗经·邶风·静女》中写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将茅针谓之“彤管”,着实形象,古人爱茅针之美,可见一斑。而宋朝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对茅菖的描写,则更显清新可人:“茅针香软渐包茸,蓬蘽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在东乡,生于上个世纪的我们,几乎找不到没有吃过茅菖的孩子。

茅菖其实是茅草开的花。尽管同属东乡,但各镇却有不一样的叫法。有的说茅针,有的叫茅尖,而大路的孩子们则称之为茅菖。

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乡孩子很美味的零嘴。东乡民谚:“打了春,赤脚奔,挑荠菜,拔茅菖”。早春时节,柳色青青,桃花夭夭,一两场春雨过后,东乡大大小小的山坡上,田埂上,沟渠边,便会萌生出许许多多茅草。阳光和雨露,让柔弱的茅草一天天茂盛起来。此时,孩子们便会殷勤地常常去探望,仿佛亲密无间的发小,牵挂而熟络。

天气慢慢地变得温热。在孩子们的热盼下,一簇簇碧绿青草之中,偶尔的,有尖尖的茅菖凸现。有嘴馋的孩子急切地拔了,小心翼翼地撕开,青叶包裹的,只有一丝丝青中略显白白的嫩芽衣。没耐心的孩子便会毫不犹豫地扔掉,怏怏地离开。

春天是多雨的。再一次的雨后,一场透透的阳光温暖下,渐渐地,丛丛茅草中,一根根茅针骄傲地直立着,如伟岸而青涩的青年。

这个季节,最是东乡孩子们快乐的日子。正是放学时候,男生女生,三五个小伙伴,一群孩子扑啦啦四散开去,或蹲着,或趴着,沟边,坎上。无需费劲,但凡举目处,都有茅菖坚挺的身姿。

通常,男孩们是缺乏耐心的。猴急地,粗鲁地剥开茅草青青的叶衣,刚露出一缕白色,便迫不及待地吞了下去。调皮的男生们会撕下白白的肉贴在鼻翼的两侧,扮成老翁的胡须。女孩们到底矜持些。放下干净的书包,折好拖地的衣衫拧在腰间。蹲下,扒开茅草丛,一支支地拔出,如采花一般,齐齐地堆在脚边。三两个女孩,仿佛比赛着。足够多了,便坐下,仔细地剥开。一层一层地。最外层的叶,绿中已有了些暗红色。里面的先是嫩绿。再靠里的叶衣,便是绿中带着月白色。再继续,白白胖胖的如银针般的茅菖便豁然而出了。

我对东乡大港等地称茅菖为茅针是颇为认同的。《毛诗品物图考》也说过:“茅春生芽如针,谓之茅针。”层层的茅草叶子包裹下的,细细的,尖尖的,中间略略地鼓起,很像东乡女人们缝补衣服纳鞋底的钢针,只是比它们更柔软些,更敞亮些。在艳阳下,透着亮亮的荧光。放在嘴里,一丝清香,一丝柔软,一丝绵甜,瞬间传遍舌间。

蓝天,白云。青草,茅菖。躺在油油的草地上,三五个发小,说着学校里各自班级的趣事,嚼着根根银针般的茅菖,嬉戏,幻想,吵闹,多么欢畅的时光啊,记忆不觉定格。而外地朋友告诉我,在他们那里,茅针还可以用来做各种菜肴,如茅针炖蛋羹,茅针和韭菜烧汤,或作馅做面饼,特别鲜嫩,有春天的味道。

在东乡,茅菖不只是孩子们的美食。村医们还把他当做一味中药,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用于吐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甚至还可用来救治急性肾炎水肿。但我至今不甚明白的是,每当我们快乐而惬意地吃茅菖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很严肃地告诫我们不能多吃。因此,东乡的孩子吃茅菖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旦吃多,会有流鼻血的危险。我曾亲见我的小伙伴因吃茅菖流过鼻血。

拔茅菖很有讲究的,孩子们甚至有不成文的口诀:“田埂上,拔茅针,先拔老,后拔嫩”。茅菖成熟的步伐快得惊人。几天的光景,青嫩的茅菖便很快地老去。原本青色细嫩的肉硬生生地冲出了重重的外衣包裹。放眼望去,茅菖顶处,一条条白色的茅穗在风的吹拂下,袅娜着,恍如儒雅而翩然的君子。很多年后,我依旧地清楚地记得那个场景。那个黄昏,学校附近的一处斜坡上,刚刚下课的一群小伙伴,兴致勃勃地奔向白天选好的目的地,准备再一次大快朵颐。没料到,迎接我们的却是一片白色细柳般已抽穗的茅菖。那种失望下的懊恼,相互呆看着,恨着。

上周末,和闺蜜去江大图书馆借书。正是黄昏,漫步校园内,居然和一片茅菖相遇。诧异之余,热切地蹲下采摘。遗憾的是,成片的茅菖已经老去,露出一簇簇的白花。不甘心的我,采摘了一丛,居然没有一根可食。很失落。而意外的是,城里长大的闺蜜,竟是第一次晓得茅菖可以当做美味来吃。而且,在她的印象中,这就是寻常的茅草。

那一刻,我再次感怀乡下孩子童年的乡野味,竟是那样的迷人而丰富。这也是茅菖给我的惊喜。我不觉更怀念在东乡有过的童年。那是我的乡愁。有乡愁的人,是幸福的。

生命,只来过一次

文/夏汐

花儿在明媚的春光中绽放,这是生命的美丽,苍松在高峻的峭壁上挺立,这是生命的顽强,雄鹰在辽阔的蓝天上翱翔,这是生命的高度。而这些都源于生命的存在基础上。 有位哲人说过: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不过我现在要说,珍惜生命,因为生命不只是属于自己也属于爱你的每一个人----题记

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明天一样可以阳光普照万物;秋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明年一样可以在枝头挂满累累果实;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明年一样可以绽放出馥郁的芳香。可是生命只来过一次,如果你一旦错过了。就永远不可能再来。肖伯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生命如果不去珍惜不去开拓或者弃置不管,那生命也不算是生命了因此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首要责任。

2011年9月6号,这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一天了,就在这一天,一位18岁的高三女学生,从温州大自然(温州一个高档住宅区)一幢26楼跳下,当场死亡。自杀的女孩是笔者一位同学先生的侄女,当笔者听到这个噩耗后,第一感受不是伤心,而是惋惜,接着才觉得很伤心。作为一个常人特别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而言,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都是伤心,而我更多的是惋惜。我不是冷血,而是我觉得,这样一位花样少女的死亡,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感受是惋惜,为花样年华惋惜,为活生生的生命在瞬间消逝惋惜。

18岁,花一样的华年,梦一样的年华,诗一样的青春那,要知道对现在的孩子而言,18年的生活里倾注了父母多少的心血和爱啊,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源于父母的爱。对父母而言,我们不仅仅是生命,而是他们的爱和希望的延续。这也不仅仅是一条性命的事情,而是关乎着一个家庭的事情。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对生命真正的理解是,1994年8月21日第17号台风在我们温州登陆,当时我的外婆因为瘫痪卧病在床,我们所有的人都转移了,而年迈的外婆因为瘫痪加上90多岁的高龄,没法转移,(其实是外婆自己坚决不走)当时的洪水涨到2米左右。我们整个村都差不多被洪水淹没了,我们都逃到山上避难了。那天夜里母亲整整哭了一夜,母亲和我们认准外婆必死无疑。

可是当第二天洪水退去的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当时的情景我们都震撼了。那就是卧病瘫痪多年的外婆竟然奇迹般的存活下来了。原来当洪水袭来的时候,外婆为了想活命,竟然奇迹般的站起来,爬到了阳台最高的地方。外婆为了生存下来做出了超乎想象的力量,这可能是人的本能,一种对活着的欲望本能所致。当我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我在想,外婆为了想活着,付出了多大的力量。原来人面对死亡的时候的欲望只有活着,只要生命。而这种欲望给了人无穷的力量。

还有我的爷爷,我的爷爷的一生走过的路很坎坷,很艰苦。文革时期爷爷因为被劳改,坐了10年的冤狱,爷爷在牢里眼睛失明了。爷爷到今天已经是93岁高龄了,他在黑暗中生活了整整将近40年,对于这个世界爷爷可以说还停留在40年以前。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对于爷爷来说是一片黑暗和陌生。即使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爷爷始终很珍爱生命,他一直说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他说只要能活着就是幸福的。现在的爷爷行动很不方便,但是他仍然艰苦面对每一天。

可是让我们难以理解的是,一位90多岁高龄瘫痪的老人(外婆)和一位失明40多年在黑暗中生活的老人(爷爷),为了想活下去,竟然有此惊人的对生命渴望毅力,而现在很多年轻人他们正值花样年华,生命处在最灿烂最美的季节,但是他们却漠视生民的存在。对死亡有着这么多的幻想,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去体验死亡。我不知道他们在自杀的那一刻想到的是什么?是对死亡的好奇,还是对生命的厌倦?就拿同学先生的侄女来说,她从26楼纵身跳下的时候,她有没有想到,生命仅此一次,不曾重来的道理,更有没有想过,她留给亲人们的是什么?她也许是厌倦了生活,厌倦了生命,厌倦了身边所有的一切,包括厌倦亲情。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而我个人对于生命的理解是:生命,它是脆弱的,每天都有无数生命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消失在茫茫夜空当中,生命,它是顽强的,小草,无论,它是在悬崖峭壁,还是在戈壁沙滩,都能看见它的身影,似乎周围恶劣的环境都不能阻挡它对求生欲望。 而人的生命只有这一次,不管你是何等的权贵,何等的富有,上帝很公平,给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因此对于谁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我们活着,不仅仅是因为需要活着,而是因为我们活着本身就是要对生命负责,对社会也是一种责任,简单的说,生命是一种责任,对父母,对子女对自己本身都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责任。

热爱生命,是人类的天良本能,普遍的情感体验。而珍惜生命不仅仅是指的不放弃生命,不放弃生命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都是虚无和没有意义的。也许我们一切都可以放弃,但对生命的信念不能放弃!因为对任何终于有一天会结束的生命而言,你活着的每一刻,其实都是庄严、神圣的,值得格外尊重、珍惜,希望我们都能为活着而感到更加的幸福,为生活而更加关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笔者后记 :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孩子自杀,身处这个“美好和谐”时代,很多孩子对死亡有这么多的幻想,作为老师和家长,真的应该好好检讨下。现在很多家长只一味的要求上高校得高分,而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心里上变化,更多的家长剥夺了孩子美好的童年,给孩子繁重的学习压力而忽略了孩子身心教育和健康。这些问题很值得家长和老师深思,当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很沉重的心里压力和负担,当教育成为很多孩子自杀的理由时,这样的教育还有何意义。我们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我们人最需要的是什么?而现在很多孩子欠缺的又是什么?值得深思。

流年…

文/昨日重现

旧历新年的第一天,天快亮时被一泡尿憋醒,黑暗中响起渐次密集的鞭炮声。

那时候,我一个人躺在乡下老家的板床上,心里塞满了一些悲欣莫辨的东西。它们在我心里晃荡着,一如那泡被囚禁了一夜的尿液,为急于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而焦躁不安。披衣下楼,方便过后,我到院子里点燃一挂长鞭,在响亮的炸裂声里复又上楼睡觉。我的父母妻儿,还有我弟弟一家三口,他们都还没有起床,我为自己是今年家里第一个早起的人而暗暗自豪。窗外,千村万户潮水一样的鞭炮声淹没了我的身体和意识,我什么也不想,睁着眼睛在黑暗中等待黎明。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把天等亮了。朝阳给窗外光秃秃的白杨树涂上了一层喜庆的金色,流年又翻开新的一页。

这是每年正月初一都会呈现在我眼前的景致。所不同的是今年多了一所房子,还有一座移动公司的高塔。它们离我不足五十米,咄咄逼人地窥视着我的老屋,还有一个回老家过年的中年男人。尽管有点不习惯,曾试图用窗帘隔开它们,但我无力改变它们,就像我无力改变朝阳年年照临我的窗前。

那房子是新修的。男人是南山里的鳏夫,女人是本村的寡妇。女人的前夫是我的小学同学,五年前不幸病死。一蹬腿,老婆儿子成了别人的,还附带了一座房子的基础和整套的建房手续,以及两个从山里迁下来的户口(男人也有个儿子)。现在往我们村迁一个户口得两万块钱,男人得了好大的实惠,可惜没有人去提醒他这些来之不易的幸福,他对女人也不好,两口子经常吵架;倒是有人建议我把户口迁回来,可以每年分点卖地款,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老家批地盖房子。

我有几个小学同学,做生意发了财,到处买地盖房子,声言要给子孙留下点家业,顺便把他们一生聚敛的财富全部写在大地上。正是他们这样劝我的,但我无论如何不会把户口迁回老家的,即便我再落魄也不会这样做,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当年我们一起穿着补疤衣服走在去往刘家山小学的路上,互相揽住对方的肩膀,亲如兄弟,只差歃血为盟了。我们最大的理想就是吃上一顿饱饭,有一辆飞鸽自行车,像城里人那样体面地活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很多年过去了,我进城做了中学教师,成了貌似体面的城里人,似乎实现了我当年的理想,而那些留在老家的同学肯定没有实现做一个城里人的理想,但他们如今却有了比我更体面的生活。他们买了私家车,在乡下盖了一院又一院的房子,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儿女,在城里做生意,搞了一个又一个的女人。他们在物质生活上超过了我,甚至超过了城里的很多中产家庭。我和他们早已不是一个阵营里的人了,却经常遭遇他们报复性的提问:“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我虽无言以对,甚至当时非常尴尬,但我内心深处很看不起他们。这些暴发户,土包子,他们其实内心很虚弱,很可怜,很自卑,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当年我学习最好,还是他们的班长。他们如今发财了,想找回点平衡,似乎可以理解的,只是这样的提问让我很羞愧,内心很疼痛!

时间如流水,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去,它带走了很多我们曾经不愿放弃,并且苦苦坚守的东西;时间又是一服慢性毒药,它正在悄然改变着一些东西,也消磨掉我们曾经光焰万丈的雄心。我和我的几个小学同学之间的纯真友情不复存在了,村道上遇见了也不打招呼,形同路人,取而代之的是明里暗里的竞争。在这场文化和物质的竞争中,我是失败者。在这个唯物的时代,我是注定的失败者。这是文化本身的失败,不仅仅是从事文化工作的人的失败。很多年前,我们村里偶尔会有几个孩子考上大学,乡亲们为此羡慕不已。如今没有几个孩子读高中,即使大学在扩招,每年考上大学的也很寥寥,考上大学也不再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我这个高中教师也就不怎么受人尊敬了。在农村,考上大学反而是一件麻烦事,对不怎么殷实的家庭来说,这意味着他们要经历若干年的贫困挣扎。而那些有能力供孩子读大学的人家,孩子又不好好读书,大人更是对孩子讲:“那狗屁大学读了有什么用?!”是啊,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早跟父辈学做生意。面对这样的尴尬,我能理解,但我不甘心,难道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牺牲文化为代价吗?没有文化的故乡,我为你感到羞耻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对金钱物欲的崇拜追求是世俗世界的硬道理,而我早已把自己定位成文人,与主流世界拉开距离,清贫是我必须坚持的品格。

时间是一条懒长懒长的皮尺,分分秒秒的刻度有的长有的短,而大年初一注定要有一道长长的刻度。没想到为今年的大年初一刻上长长一痕的竟然是私家车。光是我老家的院子里就忽然多出两个,那是我的两家亲戚新买的,开着新车来给我父母拜年,很是风光。这事一点也不奇怪,只是来势太过凶猛,让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无法适应。据我所知,在我们这个不足五十万人口的小城市汉中,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三千一百多辆轿车。有的人出洋相,单位离家300米,也要开车上班。很多人见面谈论的话题成了交流倒库的经验,驾校居然开办到我们村里,租用了三十几亩良田,每亩年租金3000元,甚至连车管所也搬迁到了村外的国道边。

除了私家车以外,今年人们谈论的话题还有固定不变的金钱、权利、女人等。过年走亲戚,电动麻将成了招待客人的唯一的娱乐。人与人之间只在物质上攀比,无房无车的穷人注定会遭人耻笑。而那些有房有车的人,并不见得有多幸福,他们正在为下一个梦想而奋力打拼,忙碌、浮躁和焦虑是他们一贯的表情。像我这样介于两者之间的庸人,却往往在主流世界之外徘徊不前。日常生活很细碎,太多的人像我一样习惯了重复的,毫无意义的时间流、事件流、生活流。于是,庸人就这样炼成。

迈进新年的门槛,我已届四十五岁。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龄真让人有点恐慌。干着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年华老大,一事无成。感慨且敬佩历史上那些比我遭遇更惨,却比我内心更强大的人。苏轼四十五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了团练副使。为补贴家用,他在黄州城东门外的山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处境艰难的苏轼写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传世名篇。他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不会轻易为厄运所击倒。文天祥四十五岁时被关押在元朝的监狱里,忽必烈以高位利诱,他只求一死成全大宋忠臣的美名……文人要有文人的骨气!

流年似水,似水流年。这个流年很物质,很世俗,却又很强大,它推着人往前走,很多人闪电般地奔赴酒池肉林,奔赴一场又一场光鲜华美的盛筵。我却安贫乐道,一个人在世界的边缘慢走。我要停下脚步,等一等我的灵魂。写这篇文字的间隙,到网上一搜,看见一些令人心痛的数据:监测显示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早已被突破……

也许,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我一个人在乱发感慨,杞人忧天。

你识寒号鸟吗

文/翁敏光

“爷爷,你说寒号鸟是鸟吗?”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写完语文作业后问。

“当然!”我毫无疑问地答。

“错!”孙女摇着头拿起智能手机,点击不到几秒钟,百度网页上显示一只形似老鼠的四脚动物。看到我脸上持质疑神色,孙女忙说,你看下面说明文字吧,便可明白。

我拿起老花眼镜认真细看,原来这只似老鼠的动物叫复齿鼯鼠,因产地分布颇广,各地名称不同,它有好几个别名,寒号鸟便是诸多别名中之一。

释疑后,孙女又向我提出一道考题:如果有一只船,载我们全家去游玩,这只船是谁的?“当然是爷爷的。”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错,错!”是如果的,如果有嘛!孙女立即纠正后,继之,又提出了正方形剪去一个角后剩几个角?笔画三十是哪个汉字?我仍然一问三不知。即问:“妹子,你那么多知识是从哪来的?”

“手机!”孙女带着几分得意地答。

近年来,我国网络科技产业高速发展,智能手机日新月异,其功能早已覆盖社会各领域的方方面面,为富国强国建设提速,为人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提供喜闻乐见的帮助,孩子们可以在手机中找作业答案,可以找课外读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作业做完了,可以有节制地玩一下电子游戏;寒暑假期间可以定一定时间看电影、看动漫片……智能手机给孩子带来知识早慧,给孩子带来快乐童年,在千门万户的家庭中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然而,有些家长对孩子是否应该玩手机,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的认为,孩子玩手机伤损眼睛,影响视力,不利健康;有的认为,孩子一旦手机玩上瘾便会玩物丧志,无心求学,学习成绩上不去,是手机惹的祸。为此,每当孩子要求买手机,这些家长总是不屑一顾,父母不支持,孩子无奈何,每当看到同学们有手机而自己没有,相形见绌之下,自卑感油然而生,学习热情随之降温。

孩子玩手机会出现一些弊端,这不能否认,但实践证明,其利大大超过其弊。因此,家长必须在兴利除弊上,采取一些防患未然措施。如祖孙、父子、母女同用一部手机,从中可了解孩子玩手机是玩哪些方面的,如果是负面的,即及时加以纠偏;孩子玩手机在学习上玩出了正面成绩,应给予点赞鼓励,使他们在赞扬声中自觉离开邪门走正道;父母应以身作则,当好正确使用手机表率,不做低头族。只要坚持言传身教,相信孩子一定会正确使用手机。

未来是人工+智能社会,家长们应该有高瞻远瞩意识,权衡得失,还是支持孩子使用手机吧!

五月的端雨

文/友和

五月的端雨

端午将至,不由得想起2001年的端午节,想起端午节的那场雨。

那年,我和妻子在同一所乡下中学当老师,孩子刚满一周岁。以前,逢年过节我们都要回家过:一来学校冷清,没有过节气氛;二来不用自己动手,乡下热闹。原本打算端午节那天早上回家,没想到从早上开始,倾盆大雨一直下个没停,站在走廊上,看着瓢泼大雨扯天扯地地下,回家的希望慢慢成为泡影。和妻子商议,雨太大,孩子太小,回家路又较远,这次就不回去了,自己动手,过一个简单的节。于是开始忙碌起来,过年过节吃惯了现成的,现要自己弄,还真有点难。

上午九点多,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矮小个子,蓝色中山装上衣,黑色裤子,脚上穿着高筒靴,肩上挎一个布袋,手提一个蛇皮袋,传来鸭子的叫声。这不是我爸吗?我们一怔,望着浑身都打湿了的父亲,我眼睛发涩,泪水充满眼眶,责怪道:“爸,下这么大的雨你怎么还来?”父亲放下东西,用手抹了抹脸上的雨水说:“早上起来看雨吓得大,估计上午雨不会停,你们带孩子可能回不去,我和***商议送过来,这是粽子,这是煮好的鸡蛋,还有鸭子,我帮你们把它杀了。”妻子接过父亲手中的东西,要他换打湿了的衣服,父亲坚持说:“天不冷,不碍事,等一会就干了。”父亲忙着替我们烧水、杀鸭子,边做边聊些家乡的事:家里的母牛又快要生牛犊了,今年田里禾苗长得好,地里西瓜还有一个多月就可吃了。忙完后,父亲抱了抱孙女,并逗孙女玩了会儿说:“我要回去了,来时没买什么东西给孩子吃,这钱给孩子买点吃的。”父亲用粗糙的手从怀里掏出二十元钱塞到女儿小口袋中,急急忙忙撑起伞要走,我们拽住父亲留他吃饭,父亲坚决要走,并说母亲还在家等他回去呢。见父亲执意要走,我们也不好挽留,看着父亲微驼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豆大的雨中,我的眼睛模糊了。

后来回家听母亲说,那次父亲为了省四块钱车费,往返都走了三十多里的路,其中有十多里泥泞山路,回家衣服全打湿了,晚上感冒发烧,打了几天的针,吃了几天药才好。听了母亲的话,我鼻子一酸,似乎看见父亲撑着伞的身影,像一只小舟在茫茫的大雨中艰难地行走着。

2001年端午节那场雨,时时下在我心中,汇集成记忆之河,流淌着普天下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真情。儿女是风筝,父母是风筝的线,永远牵挂着我们,我们做儿女的又牵挂了多少父母呢?

记得一位朋友在他父亲逝世后懊悔不已:父亲生活在农村,一辈子都省吃俭用,儿女们过的还好,却以上班忙,双休忙为由,很少回家。他说,要是父亲还在世,一定会让父亲安享晚年。但这一切都已经晚了。朋友,赶快尽点孝心吧!因为我们的父母都已不再年轻。

父母之爱,如影随行,永不离弃,它是一声叮咛、一句唠叨,随境地的变迁而更显坚定不移,随岁月的流逝而更显刻骨铭心。父母的生命有多长,他们的爱就有多久,让我们好好体味至爱亲情,尽情享受沉浸在父母之爱中的美好每一天。

哦,早冬的雪

文/徐祯霞

这么多年以来,今年冬天的雪是来得最早的一次。

乍暖转寒,天气在持续晴了半个月之后,突然改了颜色,从一种非常明亮的色调转入了灰暗,继而雨下下来了,开始是蒙蒙的细雨,弥漫在天地之间,如烟似雾,将远山近树皆染成了黛青色。

雨下着下着,突然变大,大得让人有些猝不及防,马路上和街市上多了一些慌张的人们,他们用包和手中的物品遮住了头顶,仓皇地奔走,我也夹杂在这些行人当中,只恨自己不能多长出几只脚来。

大雨一连下了几个小时,快下班的时候,雨的状态改变了,一种固体的物质从天空萧萧而下,有人惊呼:“哦,雪,下雪了!”人们纷纷移开雨伞,将脸伸向天空,哦,是雪,果真是雪。落在脸上有一点凉,在脸颊的温热中化作了一滴一滴如泪般的水珠,我索性收起了伞,任由雪花在身上飘落。雪,一片片,有指甲盖那么大,纷纷扬扬,如一群小精灵在急急地赶往某一个地方,雪是为大地而生,大地因雪而奇美无比,莹亮剔透,粉雕玉砌。

不一会儿,雪就堆积起来了,操场上、花坛中、校园里就裹上了薄薄的一层,一袭如纱样的粉白,裹着大地,裹着山川,裹着花木,裹着这世间的万千物件。雪落在我的身上,却没能停下,我走动的步伐不能够带给它一个安定的家,最后,它选择了回归大地。

这,是今冬的第一场雪,早得有点让我惊奇,原以为这会是一场无期的秋雨,没想到却幻化成了一场美丽的瑞雪,我伸开双臂,在雪中舞蹈,似要将自己变成一片雪花,随风飞舞。

对于爱雪的我,从来都对雪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爱它的圣洁,我爱它的莹白,我爱它博大无私的情怀。它登富户的阔楼,也进穷家的小院,它临高山,也入低谷,它喜欢繁华热闹的集镇街市,也喜欢宁静偏远的田野村庄,这世间万物,它无所不爱,这人间之地,它无所不往,它是美丽的天使,带给人以愉悦与向往。

我回到家里,顾不上做饭,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自家的阳台,从五层的楼上俯视大地,一切尽入眼底,远处的山,近处的公园,还有那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全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白毯,茸茸的,绵绵的,细腻而纯净,让人好不喜欢。偶有人影在小径上走过,也是急急的,如蜻蜓点水一般,唯有花园里是热闹的,几个放学的孩子,书包都没放下,就在园子里打开了雪仗,有中学的孩子,有小学的孩子,也有幼儿园的孩子,我是从他们的身影上分辨出来的,一样地玩得开心而欢乐。

远远地,我看见了,又来了一个,也背着书包,哦,那不是我家的宝贝嘛,他并不朝着家的方向走,而是径直向着那些个打雪仗的孩子们走去,他起先只是在边上看着,猛然一个雪球砸在了他的身上,他先是一怔,马上反应过来,忙跑开,从地上抓起一把雪,向打他的那个孩子扔去,一个雪球过来,一个雪球过去,不一会儿,他们就玩做了一团,我看着看着,微笑浮上了嘴角……

我的童年,也有过无数个这样的片段,一到冬天,就盼望着下雪,而且是那种很大很厚的积雪,雪下下来了,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再后来大了,虽然不会那么疯狂地打雪仗,但是依然喜欢大雪的天气,喜欢在雪中散步,喜欢踩在雪上松脆绵软的感觉,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在雪地中拍照,喜欢看那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壮美……及至现在,我对雪的爱恋依然痴心不改。

门铃响了,我去开门,是儿子,身上、头上全都是雪花,满脸的晶莹闪亮,呵,差不多都真快成雪人了,手里还攥着一个老大的雪球,我拍拍他身上的雪,满心怜爱地问:“冷不?”儿子兴奋地说:“不冷,妈,打雪仗可好玩了!”我笑吟吟地看着他说: “我知道,都看见你了!”儿子冲我伸伸舌头,扮了个鬼脸,说:“妈,我和伙伴约好了,呆会吃过饭去堆雪人!”我抚摸着儿子的额头,亲昵地说:“好,注意安全!”儿子去书房做功课,我遂着手做饭。

透过阳台宽大的玻璃窗,看到雪花依旧在轻舞飞扬,温馨而又飘逸,在这样一个并不寒冷的日子,感受一场漫天飞雪,确实是让人无比舒爽而又惬意的。

哦,这早冬的雪。

街头即景

文/雷博强

又到西安的秋天,我漫步在街头,看到积累了整整一个春夏的枝叶悄然凋零,几片落叶的背后,听到的是二胡嘶哑的弦歌。

秋天是操琴的季节,很久以前,湖北老头老周的师傅说:“春宜绘墨,秋宜操琴。”那时候,老周还年轻,不明白,后来经历的风霜多了,老周才觉得领悟了。很多年以后,老周从湖北的一个小县城来到西安的马路边卖唱,怀里不变的是那把黄杨木的老二胡,变了的是老周的弦声和老周自己。有时候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老周会想,人无再少之颜啦。后来老周喝了酒也不多话,他只架起一条腿坐在街边草地旁的铁栏杆上,续上两根弦,拉一曲老旧的《二泉映月》。

旁边卖杂货的胖女人,她还是老样子,嬉笑怒骂,对两个帮工吆吆喝喝,一副铅华洗尽大隐于市,天下忧患与我无关的悠然模样,面前摆放着那个似乎从没有换过的盒子,上面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花草。尽管她始终在翻着一本旧杂志,但偶尔也会催促一下帮工瘦子:“吆喝一下嘛!”而旁边的帮工胖子始终扶着一个挂满各种帽子的架子,像一尊门神一样把玩着帽子,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帽子、帽子……”也不知他卖了多少。

卖棉花糖的大伯来的时候,隔很远就能听到他的吆喝声,有声有色地赶来……放学后,孩子们一过去,他就会抓一把胡子拉碴的下巴,向叽叽喳喳的孩子们诉说过去:“以前我可是很了不起的人呢!我哥也是,我们可是地质学家哦,你们不晓得什么是地质学家吧?就是找矿的。”“骗子,你是卖棉花糖的,”小孩撑着下巴,反驳道。“我不是骗子,”大伯较真地说,“有一年我们去一个矿山勘探,那是夏天,下着大雨,土地变得软绵绵的。在坑道里,我们碰到了麻烦,坑道的顶部开始掉碎石块,开始还没有在意,后来掉得越来越厉害,像地震一样,我们才开始拼命地往外跑。我哥在紧急关头又被一石块砸坏了腿,爬不起来。我背起我哥就跑,但速度太慢,整个坑道摇晃得越来越激烈,眼看就要塌掉了。我哥让我先跑,后来、后来我心里一狠,把我哥扔坑道里了,一个人跑了。坑道一下塌掉了,他被永远留在了里面。”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不会那样,但时间不会让我重来。”

“吹牛大王。”孩子们哄笑着走开了。

大伯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是啊,就连孩子们都不信他的话。他摇摇头无奈地和着曲调,哼起李商隐的《嫦娥》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遍遍重复,声音沧桑而嘶哑。一个“悔”字总结了他的生平。

秋风依旧吹着落叶,秋阳斜照着大地,湖北老头老周仍坐在街边草地旁的铁栏杆上,他又续了两根新弦,继续拉着《二泉映月》,长音被周围的喧嚣吞没了……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一段话:这是一杯叫做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不尝苦,何有甘?

人生本就是甘苦与共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