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明月的文章

2023/01/05经典文章

关于明月的文章(精选11篇)

举头望明月

文/姚旭

今年中秋,又是我和妈妈两个人过,没有爸爸,妈妈也没心思做一餐像样的菜,我们大概又要过一个冷冷清清的“团圆节”。

爸爸去世已有15个年头,15年来年年中秋便是我和妈妈一起过。我患顽疾也有15个年头,15年来妈妈头发都急白了,我们再也没有过节的心情。

我清晰地记得爸爸去世的那一天,我正在上班,产品出奇的少,我干完活回家,一个同事急急忙忙拦住我,说我家里出事了,老人不好。我心想,大概是奶奶外婆生病了。于是往医院赶,看见奶奶和外婆在病房外面哭成一团,我的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进了病房,爸爸躺在那里,安详地睡着了,妈妈在一边大声地哭喊。爸爸死了。妈妈说家里少了一个人。邻居说爸爸不再管我和妈妈了。

爸爸死的时候才52岁,心梗将健壮的他击倒,再也没有起来。

就在他去世的前几个月,我患上了顽疾,被送到省城住院,妈妈陪护。留爸爸一人在家。许是孤单太想远在省城的我和妈妈,爸爸不时来看望我们。一天,爸爸居然带着一身伤赶来。爸爸喜欢钓鱼,原来他在去钓鱼的途中摔了一跤。后来妈妈说:那一跤把爸爸的魂魄带走了,爸爸原本那时就死了。可爸爸摔了那一跤后,分明在外婆家大哭了一场。

在爸爸死前到我从医院回家养病的几个月里,爸爸变着法给我做好吃的给我补身体,却得不到我一个笑脸。那天他炖了猪心汤,照例将汤面上的那层浮油喝掉,然后对我说:“现在你可以喝汤了。”然而后来我买了他最喜欢的花生他却没有吃上一颗,他洗了一个澡,第二天便倒在楼下慢慢死去。妈妈说爸爸是干干净净地死的。爸爸死得一点也不痛苦,痛苦的是我和妈妈,还有年事已高的奶奶。

爸爸死后奶奶也跟着去世,从此我们这个家完了,在别人看来这也许算不了什么,可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哀思。妈妈总是说,要是爸爸不死,我们这个家现在该是多么幸福啊!

花凋零,人忆醉;逝无痕,月更明

文/思雨-若情

【花凋零,人忆醉】

悢悢之泪,秋池泱泱,花间一展眉头,瞬间凄迷,怏然涕零,痴情公子空恋沉,谁能惹君醉?扆外暗殇无语,闻秋风萧瑟,山涧潆绕抚音琴,独自徘徊总难言,爱恨情愁寄枯容,风潇潇,思幽幽,陈牖满目是凄凉。

古闬衰草飞扬,舞动苍凉知为谁?叹红尘,一帘幽梦逐心海,月明星稀更清凄,思之痕,念之崖,何处有落英,何时方憬悟,独自愁,望秋水;轻推竹窗,花凋零,片片是回忆,鸑鷟作伴,更觉忆画难绘,漪澜断月影,中秋伤怀,物是人非,情难了,恨不休,一枕寒梦,独自笑,未成欢。

泪偷垂,为谁轻抛,书尘引风见血痕,若花落,任水婉荡,几番依恋心头恨。清啸岚雾愁绕,谷音悠扬,更恨无人赏,怎一个幽字了得!晓岚烟清,几回异梦忆相逢,欲泪总难弄情,花落随缘散,凋零几残念,不知心自愁为谁,点点似伤眸。

对酒当歌,不成欢,拟把今夜比明朝,痴情公子独自愁,空抚琴,谁弄箫,声声惹人怨。怜世炎凉,花非花,忆水寒,醉不成歌他人笑,狂欢愁里舞。漈吟伤,泪涔涔,奈何酒未到,已先醉,高坞柳巷明月残照,点点是凝觞。

怜昔日深情似水,相依言欢,郎心自表之涅而不缁,荷尖晨露,谁料今夕成伤,泪倾风尘,一切愁痛来如霈雨,心死甚比仳离恨。莫牵念,始劝终言如此,含泪忍痛,人生磨难如尘埃,自然处之,终有定数,观帘外一池飘零,浮云乱舞,谁家笛琴拨动谁人心弦,花落成殇,仰叹仙踪无情,多少往事已尘封,唯有怨,别绪飞扬已惘然。

【逝无痕,月更明】

幕初晴,人恓恓,月华如滢泉,一半欢梦一半怀悕,水调歌头,难咏其境,仙笔神韵,难描其颜。瀹茗独饮,一吐怀情,幽敻思虑,在水笑看,饰忧难欢总是痕。忆想当年,金屋飞舞伴伊人,高歌对看清漪,两两相望,浓情依依,热泪汩汩,暖寒交错,热情似火,而今谁伴于歌舞,谁抹良缘独闯天涯。

汝可知,郎自心里繄汝独无,怎忍心,抛情覆霄壤,曾迷情忺境,月如姽婳,相聚于陋室,笑言无忌,不相忘,不言弃,目光以誓今生爱恋,梦里难信时过境迁,两情诀别,各走他乡,望断天涯唤不回昔日情爱,月落洒泪,幽怨难诉。

明月朗,阒然愁眉,一帘幽梦浪天际,多情痴,人笑痴,总觉红尘陌,心自飘零几春秋,千般苦,诉与谁?无心赏蟾光,泪涤曾凄凉。忆尘路,逝飞花,近水楼台先抱月,总念太痴迷,醉眼看世世无奈,无心问花花不语,明月零零朗乾坤,惟把醉乡当故乡,心无悔,意难忘,自古男儿多歧路,好个中秋佳节落凄美!

从别后,忆相逢,几离合,终无缘,今生漂泊青春逝,可怜今夜月空明,笔落字难成,思何欲,泪无悔,别是月圆人已去,心依在,恨无音,一曲江水独自流,散落忧伤不堪言。多少恨,随流水,一举金樽对月欢,此时乐,彼时悲,且把清宁弄,醉梦啸月疏狂,前尘陌路知是谁,他年涕泪缘何殇?

人幽凄,逝无痕,月更明,谁家香颜低眉泣,天路垂凝已成殇,把樽举,冷清秋,佳人怨,几眸伤愁,落地成尘,今宵忆梦醉难行,离情未央离歌笑,兄弟情怀杯中诉。胭脂泪,血祭月,此时月圆似残月,小轩窗,碧梳黄,岚烟拢月,晚晴初,淡烟笼月,伊人泪盼秋晨颜,帘栊影,翠帐吟,秋思残水淙似情。

败叶弄窗,西风瘦里凉罗衾,寐难寝,泪簏簌,更漏咽,睊睊相与谁?明月照花影,共赏金樽词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揽得明月独一人!

我心中的那轮明月

前几天读完《穆斯林的葬礼》,新月的死让我迟迟回不过神来,一个北大的天才生,一个安静,高贵如星空中的月儿,一个漂亮,坚强的女孩 ,一朵盛开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奇葩就那样陨落了,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就那样被暴风雨给摧残了。

韩子奇怎么都不会想到:他的掌上明珠,他的情感寄托(那个让他懂得了爱情的女人的女儿),去了,怎么会?韩子奇的心那会肯定在抽搐着,他在悔恨着:当年为什么要回来?不回来冰玉不会走,新月有妈妈的呵护也不会这样,冰玉,你在哪?你还好吗?我们的女儿死了,死了……

有人说韩子奇是为了责任,难道冰玉不是他的责任?新月不是他的责任?为了自己心中的责任,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冰月,也放弃了拥有爱情的权利,选择了长期分居两室,毫无感情的碧儿,和儿子天星,女儿新月,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可事实是:在孤独寂寞的生活中,他变得太多了,那个睿智,在人们面前侃侃而谈的韩子奇没有了,孤僻,冷漠成了他的代名词。 可对新月,他不是的,自己的爱走了,离开了,他将满腔的爱注入到了女儿身上,他不想再对不起女儿了。为此,他放弃了作为一家之主应有的尊严,任凭妻子做什么,只要不伤害他的女儿就行,可结果是:女儿根本就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母爱;结果是他对谁都没有尽责,只是满足了愚昧的碧儿一个完整的家的愿望和自己心中所谓的清白。

韩子奇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可怜的新月,成长的记忆里只有母亲的冷淡,根本没有照片上的慈祥,十八年来,她一直在等待着妈妈的爱,可她似乎一直都没得到过,幸而还有一个善良的姑妈。不然,可怜的孩子将会怎样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 当新月读完妈妈留给自己的那封信,我不知道女孩心里是怎么想的?是惊诧、是伤心、还是心中狠狠的绞痛?可新月不会怪妈妈的,因为她知道妈妈心中的痛苦和无奈。

当她再次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她一定还在想着那未曾谋面的妈妈,可冰玉不会想到:她的女儿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新月与楚老师的爱情是热烈而悲壮的,诺大的燕园里,似乎只有这他们的谈话声和脚步声,在未名湖畔,在……两个命运彼此相似的男女都被对方吸引,默默地,那两颗心也是越靠越近。病床上的新月、在家养病的心月,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她的楚老师,天真的女孩竟然不知道爱神已悄然降临,楚老师也是经常来看他“学生”,即使心中那神圣的翻译工作常常被耽误。终于,两颗心撞在了一起,擦出了火花。可老天对这个女孩实在不公平,那个武则天似的梁壁君再次用他的野蛮和粗暴干涉这对可怜的儿女。终于,新月病情加重,这一次,她再也没有醒来。

新月走了,带着对爸爸的挂念,妈妈的思念,楚老师的眷恋,走了……

“女儿”走了,梁壁君似乎是真的醒悟了,在女儿的葬礼上,按照回回的习俗,她一丝不苟将女儿身上洗的干干净净,也许他认为,这是对女儿唯一的补救了。干干净的新月飞到了星空中,和那弯新月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从此,新月再也不用想妈妈,担心爸爸了。

一群回回的丛冢中,一个中年男人在一小坟旁拉着小提琴,优雅的琴声在空气中飘动着,一直飘进了遥远的广寒宫 。广寒宫中,白衣仙子眼中缓缓流出了两滴清泪。

北京行遇陌生人

文/唐士莉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陌生人,有些人从陌生人变为熟人,进而成为朋友。这次北京之行,我遇到了不少陌生人,有意思的是,我们居然能共居一室,或共处一桌同进晚餐。

这次是“有书”平台成立三周年庆典,邀请我们作者去北京参加聚会活动。活动现场,我听了大咖们的写作分享讲座,受益匪浅,也认识了很多陌生人,有其他编辑老师、文友等。很多都是年轻人,跟他们谈写作,我根本感觉不到年龄的差距。

第一次来北京,我跟几个陌生的有书文友一起住民宿。四人合租,人均摊下来住两晚上费用只要205元,很划算。文友中,有一个是我从镇江约来的朋友明月,有一个是从武汉来的,还有一个是北京本地的,住得离活动会场较远,所以跟我们一起合住。四个女人住一起,一点没有陌生感,大家开心地聊天,两天的相处,让我们从陌生人变为熟人。

我和明月坐到长城的旅游专线公交车时,遇到一个老外,坐我们前座。他用手机翻译软件问我们,这公交车什么时候回程?我平时不用英语,一时脑子卡壳了,只好用手机打几个简单的单词告诉他:come back(意为回来)11:00—16:30。他看明白了。

后来他又把手机递给我,上面有:多少时间发一趟车。我随口说了句英语“twenty―five minutes(25分钟)”。他也听懂了,对我连说谢谢。

下车时,同车一个广东肇庆的小伙要跟我们一起爬长城。他在北京王府井附近一家酒店做厨师,35岁,还未成家,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全在外地打工,他来北京已经三年了,将要辞职回广东家乡再找工作。

他之前从没在北京逛过有名景点,这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他说,一个人逛没有意思,同事也忙,不能陪他。路上我朋友明月跟这个小伙子聊天,说要把自己的一位女性朋友介绍给他,并教他怎么跟女友相处,说女方想找一位对自己好的男人,人品要好,别的没什么要求。她劝这个小伙到江南工作,便于跟女方相处。我在边上听了偷偷地发笑。

小伙子很老实,话不多,他讲的广东话,我们听来更像外语,很难懂,要让他重复讲几遍。我们问他听懂我们讲的话吗,他说听得懂,只是一路上我们跟他讲话,他都“嗯,嗯”。他帮我们拍照,我们帮他拍照,双方互相帮助。中午吃饭时,他随身什么吃的都没带,我们把带的蛋糕和面包与他分享。

回程时,我们逛小吃街,他没有兴趣,就先回去了。我们继续逛,看到北京一较有名气的烤鸭店,想吃北京烤鸭,就进入店里看看。坐电梯时,同进入一位较年长的中年男人,操着外地口音,他也是找北京有名气烤鸭店的,还有一个同伴。朋友明月跟他说:“我们四人可以一起凑单。”我听了吓一跳,偷偷拉了一下明月的衣角,低声跟她说:“不要这样,太冒险,我们身在外地,遇到陌生人不了解,何况又是两个陌生男人。”

明月说,看他的外貌和谈吐,像是有修养的人。后来,我们骑着公共自行车去前门大街的“四季酒店”吃烤鸭。店里生意很红火,我们点了一只烤鸭和一些其他特色菜,边吃边聊,得知他们是中建集团的员工,总部在北京,是出差来的。他们到过镇江,说镇江万达广场就是他们参与建设的。

聊着聊着,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夜晚。晚餐采用AA制,每人只花了99元,我与中年男人互加了微信,把费用打给了他。走出饭店,互道谢谢、晚安,我们便找地铁口回去了,他们继续去逛鸟巢。

这次北京之行,与大家皆是萍水相逢,但这一段段邂逅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月亮代表谁的心

文/王忠民

“都怪那晚的月光/浪漫得让人心慌/其实原来没有怎样/只是夜有一点凉/爱忽然难舍难放/弯弯月亮在天上……”陶喆的一曲《月亮代表谁的心》,如泣如诉,表达了游子淡淡的忧伤情怀,唱出了人类渺小无力的呐喊,渴望真爱重现人世。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传檄杀鞑虏……这些美丽的传说,浪漫动人、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中秋节因此备受国人的喜爱,它象征着和顺、团圆和思念。

小时候每逢中秋,我喜欢坐在母亲的膝上,仰望明月,不断发问:吴刚为什么要砍桂树?桂树为什么总是不倒?嫦娥为什么不露身影?月兔为什么不出来吃草?少年时代每逢中秋,我常常对月冥思:月亮上有山有河流吗?山上有花草树木吗?河里有鱼儿吗?青年时代每逢中秋,我总是浮想联翩:我的前路在何方?与我牵手漫步月夜的人会是谁?我的人生会有怎样动人浪漫的故事上演?

今又月圆,月还是那轮皓月,情已非那时纯情。面对明月,我多了一些牵挂,多了一些思念,多了一些渴望与祈求。

月亮是美好的象征,是心灵的寄托,寄予了无尽的美好想像和幸福的憧憬与向往。一轮明月更引起了历代诗人对恋人的眷念,对朋友的怀念,对家人的想念,对故土的思念。满怀情愫,逸兴思飞,赏月吟诗,笔下流淌出一首首情韵各异、仪态万千的咏月诗。

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面对令人遐思无限的一轮圆月,或起舞弄清影,或诵月亮之空明,或赞阖家团聚之欢乐,或抒相思离别之伤感,或伤去国怀乡之苦痛,留下了无数千古之绝唱。

几千年来,吟咏弹唱明月的诗词曲赋如银河繁星,风韵天成。明月永恒,人生无常。古往今来若流水的古人今人,将多少离愁别绪、万千思念托付明月。

站在时间的河岸,看时间的河流里涌动着诗人们借月寄语、触景生情的旅途愁怀和思乡之情,而且写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绝唱。又到中秋,今人还在吟唱“明月千里寄相思”、豪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看看这轮明月,这升起于茫茫宇宙之月,承载了这么多人间的报国之志、浪漫之情、离愁之恨、相思之苦、闲情之愁……

邓丽君的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唱了很多年依然经久不衰,相爱的人总喜欢用这首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皎皎明月怎么可以承受如此众多的人间情愫?中秋之夜,仰望苍穹,古时通信不便,有人便寄托于暗渡情愫、飞星传恨的银河。而今,高科技发达,天上的波音747朝发夕至,坐地日行八万早已不是神话,人们大可不必为传书无望、信息不通而苦恼,一个短信、一个电子邮件便可迅速抵达,地上的手提电话一拨即通,天下的有情人一飞即至,一线可牵,也不必望穿秋水或望月兴叹。只是这带着电子光速的问候,似乎少了些面对面的人间温情。中秋望月,更失去了生命的诗意,在喧嚣嘈杂的闹市,在摩肩接踵的职场,人们更多地感到生存的焦虑。日复一日的劳作,没有时间、更想不起来透过写字楼的玻璃窗去遥望与自己柴米油盐无关的明月,生活本身失去了诗意。现代高科技带给人们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丧失了更多自由的心灵体验和真情感受。都市之中人人拥有手机,瞬间问候即达,无须纸笔问候,年轻一代,更是电波传情,无需笔墨,我们这个发明纸的文明国度,在无纸化的现代生活里,如今不少人提笔忘字,信封怎么写、邮票怎么贴都忘记了!那一个个绿色的邮筒早已失去了时代赋予它的神圣的职责。现代人重情义,一个深情款款的短信,可以群发给无数个人;现代人情感孤独,渴望真爱,网络QQ群里好友无数,但是在网络QQ对话的后面,你看不清情意绵绵的话语里,有多少个罪恶的陷阱。

然而,交通今日的发达便捷虽远非古代可比,但现今的社会也越来越世俗化商业化,古人之情也远非今人之情可比了。当今之世,生活节奏日趋快速紧张,我祈愿,友情不要功利,爱情不要蒙尘,亲情不要浅薄,希望有朝一日,人间的别恨离愁真情挚谊,不要只能在月亮意象的唐诗宋词中去追寻。

故乡明月不重圆

文/马明葆

我的故乡在没烟峡(苋麻河谷)一个叫王家树沟的地方。小时候一直对这个村庄叫王家树沟而感到疑惑,因为庄上没有一个姓王的人,也没有听说过以前居住过王姓的人家。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清末的特殊原因,造成百姓“大换方”,这个地方可能当时住着王姓人家,后来也“换方”到别处去了。没烟峡一带很多村庄都以姓氏命名,如“宋家庄”“蒿家庄”“巨家湾”“吴家湾”“包家山”等等,但这些村庄的住户却没有一家与之相符的姓氏。

王家树沟曾经可能也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除了宋代抵御西夏的千年古城荡羌寨等古迹可以说明外,也可以从一些地名中隐射出来,如,大钟咀、小钟咀,大峰台、小峰台,大倒葫芦、小倒葫芦,大脉地沟、小脉地沟,土神沟,戏台子等等。

王家树沟绝大多数住户是姓马和姓李两大姓氏。李姓人家从何而来,说法不一,有说从山东来,有说从陕西来等等。而马氏人家的来源却很清楚,据老人们说马姓人家来自甘肃河州,就是今天的甘肃临夏。听父辈们说我的太爷(曾祖父)弟兄6人在清末年间从河州莫泥沟走出,辗转好多地方,最终落脚在这个叫做王家树沟的地方。我上小学的时候见过爷爷拿出的一张在王家树沟买地的地契,地契上写着甘肃省固原县什么的,这说明我们的先辈当时还是没有离开本省,王家树沟那时属于甘肃省所辖的区域。

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的先辈从西面的河州而来,定居在王家树沟,到我们父辈一代时却有一大部分人一路西去,越过河州老家去了新疆,分散在北疆的角角落落。

上了年纪的人都说,王家树沟以前是个好地方,曾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尤其以盛产韭菜闻名远近,是没烟峡一带最好的地方。那时,高大的一片树荫下是上百亩绿油油的菜园,两眼泉水淙淙流淌,浇灌着菜园,王家树沟人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我们的父辈每每说起菜园来都会精神大增。但那只是历史长河中一小片段记忆而已,王家树沟的菜园已经消失已久,在六十年代初响应“水利是农业的根本命脉”的号召时,那块菜园被打成了一座大坝,菜园被淹了,树也被淹了,两眼清澈的大泉也渐渐被淤泥掩埋了,大坝中聚集着山洪形成的碱性水,又苦又涩,苦涩得人不能饮 ,浇在地里使土地变得一片碱白,使土地失去活力,庄稼不能生长。王家树沟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菜园后,日子逐渐走向衰败。

王家树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里已经面目全非了,从我有记忆开始王家树沟就是干旱和挨饿的代名词。

我曾经一直都想离开这个充满苦难的地方,甚至做梦都想着逃出这个地方,而后永不回头。但是,我离开故乡上学后,这种感受却开始潜移默化。那是上大学的第一个暑假,经过寂寥难耐的假期后我要返校了,那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糜谷开始成熟,荞麦花散发着阵阵香气,蜂群奋不顾身地在细雨中忙碌地采集花粉。我坐在窑洞的炕上,在炕的最里边面壁而坐,心中填满了莫名的难过感,另一个窑洞里传来“啪啦啪啦”的风箱声,那是母亲借来了两只鸡蛋做吃的为我饯行。在蒙蒙的细雨中风箱声显得格外的响亮、格外的单调,我在炕上背门坐着,呆呆的,什么也不想,心中格外的沉重。

后来,每次返校时这种伤感都会莫名其妙地袭上心头。

在这个干旱少雨的地方,每次我准备起身前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尽管雨下的很小,雪下的不多,但那时候穿过没烟峡的公路是一条土路,雨雪导致路滑,唯一的一趟经过村庄的班车会因此停发或从别处绕道,我只好步行20多公里匆忙地去别处赶车。我感到老天对我不公,为此,我埋怨我的运气为什么会这样差。我的一个大伯却说:“娃娃啊,贵人出门多风雨,这是好事情啊,你会有大出息的。”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我艰难地维持着上学,我一个被称作很有眼光的姑夫对我父母说:“这娃娃你们就当做小骡子、小马一样供养,长大了会给你们出力的。”

后来,我终于离开了这个村庄,也成了没烟峡一带跳出农门令人羡慕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我的一切同样引得家乡人的注目,但工作后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使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并且匆匆地去匆匆地来,和家乡的长辈、弟兄们联系的也越来越少了。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期待着“衣锦还乡”的日子。我想,到那时,我会有能力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弟兄们等做些事,我会坦然地和他们叙叙旧。其实,我心中的“衣锦还乡”并不是什么大理想,只是希望在事业上有点小成就或者在经济上宽裕一些,但现实并没有遂我的心愿。家乡的人却以我为自豪,常常有人托我办点事,但我力不从心,屡屡让他们失望,我感觉愧于见庄上的父老、弟兄,甚至有意地躲避他们。

我平淡的在疏远故乡的路上不停地走,却突然发现已走完了人生的大半截路,蓦然发现故乡已不再年轻,我心中的梦也破灭了,破灭得让我始料未及。

而今到了知天命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不是什么贵人,也没有多大出息,也没有像骡子和马一样的能耐。

而今的故乡已不再属于我们这种人了,庄上的人走的走了,去世的去世了,在世的有些老人已不明白我是谁了,同龄人中很多已形同陌路,后一辈中已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等到真正理解“落叶归根”的含义时,才明白对此含义的理解有些晚了。而一个错误的理念可能导致一生的缺憾。也许人在年轻时代无法领会“落叶归根”的真正含义,但年轻时代要多多回望故乡,这样,才能避免“乡音无改鬓毛衰”的遗憾。

故乡明月

文/唐海林

风吹麦浪,再清瘦的土地,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喂养着爱他的人,爱他的牛羊,爱他的花草,爱他的稻穗,爱他的河流……

皓月照松涧,秋水化文章。

春种秋收,一串串稻穗在风中挥动的手势,热烈而欢畅。稻田是村庄的福地。曾经,稻子在这里的成长和乡村的生活一样舒适坦然。

每一粒谷子都如此饱含深情,壳子里装的,既有向土地的敬意,对稻田的敬意,又有对汗水的无限期许。

这些年,从异乡到故乡。

桥总在那里,每栋楼每座屋都站成了路标。昏黄路灯、泥泞小道,斑驳的月色,指引我回到久违的村庄。

每只虫鸟、每片树叶、每串稻穗,都有自己的家园。

弯弯的月亮下面,老家屋檐下有一窝老燕。每次回家,它们都纠缠着我,要与我畅谈。操着故乡的土话,它们的声音充满故乡的色彩和家的味道。

比我还老的古树,像炊烟一般消失在田垄。以至于,每一次回乡寻找沧桑过往,我都不习惯从农村中遗失的乡音。

土地留守的是老屋与老人……

我在异乡,常常把村庄留在纸上。有时是块地,有时是个人,有时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一尾游来游去的鱼,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出现在荷塘。

故乡只有一个,其余都叫他乡!

当月光散发浓郁的香味,飘散在大街小巷。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来了。此时,我的心总是无法绕开,笔总是沿着唐诗宋词的韵味,一遍遍转动着乡愁的玉盘。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诗词里的中秋,总是被一代人丢开了,又被另一代人捡起,依然没有离开这片乡土。

诗歌的国度——思念和团圆是一种既定的格式,不需要任何创意!

老宅的门槛,是岁月的脸谱,磨得越光滑,它就越沧桑。邀月者,月邀乎,每一道沧桑的门槛都可以盈满月光。

离得再近,走得再远,此心安处是吾乡!

月光是心情调出来的,只有懂的人可谓知音。

每一次离乡,我总会在村口,被一行行温暖的目光融化,被一波波深情的乡音灌醉。天涯海角,忘不掉故乡……

遥远的城市,我在想:中秋那天,城市里那棵大树顶上的鸟儿,肯定也会如往日一样,喊着亲人回家。

乡愁,皆因属于异乡而布满乡愁。

怀念那苔藓般的民谣,那是流淌的乡音,它总是顺着故乡的月光,一次次洗刷着我们的村庄,一代传至另一代。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这一天,月光属于全天下的有情人。

爱是永恒的,月光是无私的。它们或来自高山另侧,或来自大洋彼岸,明月秋风的夜晚,每一缕月色,都是思念与团圆的缩写。

中国意境,中国气派——

月饼越嚼越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酒当歌,弯弯的月亮下——敖包月色,或泥巴墙的影子。端起月光当酒饮,醉在乡音中,一切总是越看越甜……

谁是我心上的那一轮明月

文/晚安灰機

一整天没写一个字,感觉像整个人被掏空了一般。几次徘徊在电脑前,思绪涌动,想记录些什么,下笔却无语。静静地感受黑夜,任凭深秋的微凉沁入肌肤。偷偷地看了一眼天上的半轮明月,此刻的心情变得非常暗淡。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从心底缓缓升起……

这几天,网络上关于中秋的文字又开始铺天盖地袭来,心里有种莫名的情愫。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有多少人在异乡怀旧?又有多少人,为了生活还在四处奔波?还有谁,躲在某一个角落独自流泪?

大街小巷到处充斥着节日的气氛,象征团圆喜庆的月饼随处可见。然而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来临之即,我却没有一丝喜悦的心情。反而更加的感觉到心里空落落的!因为在我的心里,这只不过又是一年月圆人不圆的中秋。

找不到情感的归处,找不到搁放心灵的港湾,有时,甚至连自己都无法把握。我无力去拥有,亦无法去捕捉,所以,只能在幻想中得到一丝安慰。是的,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不是我不想说我的故事,而是即便说了,也无人能懂。

浮躁的俗世,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份空城里的静寂欢喜。而我,却在这座空城里独自静寂生活了十几载。在这段看似孤独的时光里,我一直都活得很顽强,很执着,也很自爱。我从不随意去践踏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更不允许别人来污蔑。你懂与不懂,我都不会在意,无所谓,但绝不允许随意侵犯。

对我来说,在别人眼中,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或许,我根本就是一个生活在真空中的小子。我真的不需要所谓的物质、物欲,我在乎的仅仅只是精神世界里的纯净和愉悦!以此跳出庸俗,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中秋,忆儿时,一家人欢快地坐在客厅里,一边看着圆圆的月亮在苍穹升起,一边喝着茶水,吃着月饼,嗑着瓜子,听父母天马行空地说着那些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故事。可惜,如此快乐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长大后的我再也没碰过月饼,一个人的中秋,无所谓团圆,更不需要月饼。一个人的中秋,月饼的馅是苦的,是涩的,里面包的是无尽的辛酸与伤感。

日月穿梭,季节轮回,今年的圆月又要如旧挂起。圆缺不必言,阴晴亦未知,而我,又该飘往哪?今年的中秋,是否还是孤零零的,独自一个人过?

PS:对不起,所有喜欢我文字的朋友们。本来,此文是想写些愉悦的文字;本来,是想提前祝亲们中秋人月两团圆;可不知道怎么了,写着,写着,就又变成了这样。也许,这就是我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吧!最后还是想衷心地祝朋友们:中秋快乐,愿你们月圆人更圆!

上元节抒怀(组章)

文/吴晓波

元宵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一轮明月从一部古老的中华长卷中徐徐升起,洒下清辉一片,把抒情的唐诗、缠绵的宋词挂满了千家万户的屋檐。

一轮明月从举杯相庆的晶晶酒杯里徐徐升起,漾起的莹莹涟漪,濡湿了千千万万颗恋恋不舍的心。

一轮明月从白发母亲的盈盈目光中徐徐升起,大爱至简的光芒,扎痛了无数双红红的眼。

哦,今晚,惜别的话语里,滚烫的泪花里,依依的笑影里,甜美的梦乡里,皆是月,皆是情……

哦,今晚,我要满饮此杯明月,用启程的行囊把母亲的音容笑貌、浓浓的乡情乡音、家乡的山水画卷装满。离家薄凉的日子,我会用它们一点点御寒。

吃汤圆

又是一年咀嚼幸福和甜蜜的日子。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名词,从母亲圆圆溜溜的汤圆里滑了出来,把美好祝福和憧憬写得溢出了青花碗的碗边。

一颗颗亮如珍珠的汤圆,轻轻地用牙齿一咬,流出芝麻的香、蜂蜜的甜,一股春天的暖流包围着你,吞噬着你,悄悄地把你融化。

团团圆圆,圆圆满满。汤圆,母亲最常用的比喻修辞手法,轻轻地一描,你的嘴唇就会一年四季溢出火一样的红。

汤圆,是年的句号,也是新的起点。

一条亲情、友情、爱情铺就的路从脚下绵延至远方。

远方,春天从一颗嫩绿的芽苞里向你微笑招手,苏醒的唢呐又吹开了绚丽的新梦……

观花灯

一盏花灯就是一首唐诗,一盏花灯就是一阙宋词。

灯下开始流淌一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些姹紫嫣红的故事。

灯面浮动着一张张似曾相识的脸。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或踏歌起舞,或举樽邀月,向你款款而来。

岁月,在时光的留声机上渐行渐远。是谁,用铿锵婉约的文字,点亮了生生不息的华夏薪火?是谁,用传颂千古的诗句,拨动了万千众生的心弦?

今晚,我要借来太白的醉意,拂开一页灯火阑珊,循着斑斑足迹,拾一缕尘烟,做一回思想者,听一听历史的九曲回肠,品一品中华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

中秋该是举头时

文/李鹏

在逗弄三岁外甥女的时候,她冷不防从口中念出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稚气的声音宛如天籁。虽然小孩子不懂诗的意思,但它这样普及,说明这首诗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大。

我能想象,一个身在异乡的人,内心的那份孤寂。对亲人的思念,也只能用一轮明月来寄托。在这首只有二十字的诗中,最震撼我心灵的是那个“举”字。诗人为什么不用“抬”?窃以为,用“抬头”的话,就显得很轻松,似乎缺少些分量,而用“举头”,表明了诗人身在异乡的那种复杂心情。虽然一字之别,一个小小的动作,却道尽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苦。

上世纪80年代,徐小凤的一首《明月千里寄相思》,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回忆往事恍如梦;重寻梦境何处求,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星已稀,请明月代问候。”借一轮明月,对逝去一段情感的深情怀念,此曲如一壶陈年老酒,令人无限感慨。

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故乡的那轮明月,始终萦绕心头。诗人胡弦说,一个人就是搬无数次家,总有一件丢不掉:明月;一个人就是什么东西都用旧了,总有一件还是新的:明月;一个人就是再失意,仍有一个老伙计陪着:明月;一个人就是再穷,仍有月亮这块银子。说得多么贴切啊。

从2008年开始,中秋节就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记得当时有人提议,在中秋节晚上,熄灭所有的人间灯火,举头共赏一轮明月,深觉这个提议太好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对于传统的一些节日,人们似乎渐渐淡忘。而且,有那么多的人背井离乡,有的远离父母,有的远离妻儿,平时沉浸在繁忙的工作中,哪有心思顾及头上那轮明月?

对不少人来说,过节等于放下工作的休息日,却忽视了这些传统节日里蕴含着中华文化。有关中秋之说,始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亦有人说,“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因此中秋节或是古人“秋报”遗传下的习俗。千百年来,传统的祭祀文化、悠久的农耕传统,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祭月、赏月、放天灯、纵情对歌、吃月饼等习俗中,承续着中华文明的“合和”之义。中秋节传承至今,承载着中国人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对诸事圆满的朴素愿望。

文化名家冯骥才曾指出:“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不如让我们多点节日的“仪式感”,最起码,放下手机,同家人一起,举头邀一轮明月作伴,品月饼,话衷肠,把传统文化和关于节日的美好记忆,在仪式里一代代“交接”。过好我们的节日,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明月寄相思

文/七七儿

一个人茫然走在陌生的街头,夜好静,风好冷,心好疼。只见七彩霓虹在闪烁,只听伤心的眼泪在诉说,不为那孤单的身影,不为那无言的结局。不知心被谁所伤,不知泪为何而流,更不知路那里是尽头!

也许是太早感受了太多拥有彼此的美好,也许是太晚看透了滚滚红尘中彼此的渺小。你说走到爱情的边缘不是我想要的,可我们又怎能逃脱世俗的枷锁。你说不愿看见我忧郁的脸,不愿看见我哭泣的眼,不愿让孤单寂寞陪伴着我,可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敌不过残忍的离别。

这样无奈的结局是错的,可错的不是你和我,可谁又能说的清到底又能怨谁呢?就那样:你我面对面站了好久好久,泪水打湿了深情的眼眸,打湿了宁静的夜,也打透了彼此脆弱的心。没有说分手也没有说再见,似乎只有那一句话在泪光中闪动:愿君多珍重。

也许是不愿让对方难过,也许是不愿让泪水无止境的滑落,你我都抬头望了望天空中高挂的明月,愿明月寄予相思,也许一切将不再从来,但我们依然对明天充满期待。

就这样相向而行的走了,是否你也感觉有些冷,是否心里还很痛,愿明月抚慰彼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