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重阳节的文章

2023/01/09经典文章

关于重阳节的文章(精选7篇)

九九重阳节

文/邓仲祥

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易经》曾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历史悠久,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关于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重阳谁与就菊花

文/东方闻莺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句古诗,我们不知吟咏了多少次。今天再次吟咏起来,心中无由地多了一些感伤。

去年的重阳日,我是和我的姑妈家一起度过的。姑妈作为我们家族最后能起纽带作用的长辈,一生讲究敬亲爱友,疼爱下辈。重阳节这天,知道我们要去,她老人家穿着一身素色衣服,厅中特意摆着红黄白三色菊花,中午吃饭,还安排了梁子湖大河蟹左酒。吃饭的气氛虽然高兴,但我们明显感到姑妈有几分强打精神,其实这时的姑妈,已经病入膏肓。没撑到年底,她老人家就驾鹤西归了。

前年的重阳节,我那在北京清华大学工作的舅舅回到家乡,为的是看望生病的武汉大舅和鄂州的二舅妈。我一路陪同,当时还是济济一堂,可当他回到北京不到三个月,两位生病的长辈就先后去世,真是天不待人!

由此而搠,五年、十年前的重阳节,我们小家三口,都是在我的父亲母亲或者岳父岳母家里过的。可如今,物是人非,天人两隔。四位老人已先后作古,“子欲养而亲不待”,只留下重阳的白菊清泪。

重阳节是登高怀远、孝老敬亲的传统节日,还望天下有长辈和老人的后辈们,抓紧时间孝敬老人,别留下日后的遗憾!

重阳节倍思亲

文/静思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一个老人的节日,一个倍思亲的日子。

思绪像一根绳索让我的脑海里有着揪心的感觉。思念是一滴咸咸的泪,将我的心浸透得苦苦的,我心底弹奏起怀念的琴弦,泪眼蒙胧。岁月之河静静的流淌着,流逝了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时光的年轮不经意间,增加了一圈又一圈。

思念,总是在不经意中在我的心头蔓延,致使我一直不敢让心底的那种情愫触动。人是要成长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人生更多的甜酸苦辣,也学会了慢慢调整不稳定的情绪。

浩瀚的星空承载了我的思念,温馨的月光撩动着我的追忆。大地把阳光吞没,黑黑的世界任凭我的哭喊穿过夜幕。您的声音在我的世界消失,不在呼唤我的乳名,您温柔的手指再也不能将我轻轻抚摸,您温暖的怀抱再也不能将我拥抱……

天空下着细雨,凉意侵蚀,任思念在我的心底里回旋,任盈眶的泪水愀然落下……现在写下这些文字,心里唯一的感觉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百花园”里过重阳

文/李汝骠

金秋送爽,菊花飘香。重阳节前夕,年近八十岁的陈工邀请我们三位歌友登东山,到“百花园”里一展歌喉,欢度重阳节。

我们齐聚陈工家,乘坐公交车前往东山的“百花园”。一路上,我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路经东山苗木花卉培育中心,来到了“百花园”。公园依山而建,人工瀑布流水潺潺,遍地鲜花盛开,姹紫嫣红,花香四溢,沁人心脾,真是名副其实的“百花园”。园里菊花绽放,千姿百态,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就成了节日的第一项内容。

接着,我们来到一座凉亭里坐下,拿出数码扩音器,随着伴奏声起,我们开始纵情歌唱。歌声吸引了许多前来游园的人们驻足聆听,一位公园里的保洁女工认出了我们,大声说:“你们是魅力老爸老妈比赛中,荣获大奖的四棵松组合吧,我在电视里见过你们。”我们边唱边含笑地点了点头。当我们唱起歌曲《海港之夜》时,几位保洁工自发伴起舞来,当唱到结尾句“只见蓝头巾在飘扬……”时,她们举起白色帽子挥动起来,引来围观的人一片笑声。为了这次活动,我们还事先排练了歌曲《最美不过夕阳红》和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

唱完歌,我们坐在凉亭长椅上一边喝水一边聊天。老陈说:“我们家乡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所以把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我接着说:“我们那里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坟,纪念先人的习俗。”老李说:“我们家乡有重阳赏菊之风,所以把农历九月又称为菊月。”我们四位老人组成男声四重唱组合,除了声音和谐、配合默契外,最重要的是十年来我们结成了兄弟般的情谊,它宛如一朵正在盛开的友谊之花,让我们在晚年寻求到了知音和真情,共同走上了老有所乐,文化养老的幸福之路。

给父母一个深情的拥抱

文/郭元鹏

每到重阳节的时候,为人子女者都在想着该给父母送上什么样的礼物。每年的这个时候,其实能够给父母的礼物,也都是难以出新的,不是吃吃喝喝,就是美丽衣服,有的儿女还会赠送给父母金银首饰、时尚手机。应该说,这都是对父母爱的表达。可是,父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实,他们在意的不是吃喝,在意的不是服装,在意的不是金钱,在意的是情感。哪怕,儿女们是空着手回家的,他们也是乐意的。重阳节的意义,应该在于感恩情怀的舒展,应该在于理解父母的浓情。

最近几天,江苏南京开展的“爱的抱抱”火爆了,这是布置给儿女的一份特别的亲情作业:扫二维码打开 H5, 拍一张拥抱长辈的照片,写下一句给他们的祝福。让整个朋友圈都暖起来吧!

“爱的抱抱”,其倡导为人子女者给父母一个拥抱,把“拥抱爹妈”的照片发布到朋友圈里,让大家共同感受“爱的抱抱”的温暖。这样的活动意义非凡。

去年重阳节的时候,有媒体开展了一项调查:重阳节到了,你愿意给父母说出“我爱你”吗?结果,有超过60%的市民表示,不会说出“我爱你”。一个原因是,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用“我爱你”的形式表达;一个原因是,确实说不出口,感到不好意思。在关于是不是会回家和父母一起过重阳节的时候,超过70%的市民表示“没有时间”,但是已经将礼品准备好了。这其实也是重阳节的尴尬,也是重阳节失去了本真。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经常给我们温暖的拥抱。我们哭了,父母会把我们揽在怀里;我们冷了,父母会把我们揽在怀里;我们困了,父母也会把我们揽在怀里。那个时候,父母的怀抱就是我们避风的港湾。

在红尘滚滚里,在步履匆匆里,你是否还会怀念“父母的怀抱”?如今,我们长大了,我们成家了,我们立业了,我们应该回报给父母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个重阳节,让我们放下“不好意思”,放下“工作繁忙”,放下“礼物为重”,去给父母一个深情的拥抱。

让人们充分了解重阳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理念,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是最该做的事情。

让“抱抱爹妈”成为重阳节的亲情好作业。

九九话重阳

文/刘丽桃

金秋十月,九九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古老的《易经》中把数字九定为阳数,而农历九月初九,正逢两个阳数,故称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的说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据说在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灾,应该马上离家,让全家做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除。”桓景按照师父的话去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傍晚回家,却见鸡犬羊牛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九就出游赏景、登高远眺、佩戴茱萸、赏菊吃糕,以求免灾呈祥。

重阳多佳句,吟咏成古今,历代文人墨客为重阳节写有无数佳作美文。“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名词佳句,传递了重阳节蕴含的温馨亲情。

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重阳节又被赋予新的意义,九九重阳,九与“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义。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百善孝为先。”重阳节,不再只是一个节日的团聚,一份诗酒情怀的景致,更是一份真诚感恩的孝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孝老敬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人生在世,都有步入暮年的一天。年轻时敬老爱老,等于为自己年老时受人尊重和爱护撒下种子。人生如镜,对照人生,让尊老之花盛放,让老人们笑在重阳,笑在每一天。

九九重阳情,沉淀的是金秋的丰盈,感受的是人生的厚重。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祝福全天下的老人家幸福安康!

重阳今昔

文/静言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晋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诗人喜欢重九,满园菊花,无酒可饮,自觉空负大好时光。诗描写了有菊无酒境况,抒发了寥落惆怅之感伤。同时,也就有了重阳日赏菊、饮酒、抒怀之记载。也许自此始,重阳日带着菊香、酒韵、诗情,走向文人墨客,走向庶民百姓,走向历史长河。

到了盛唐,就有了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首清新淡雅的田园诗,宛如清水芙蓉,淳朴天然,却尽显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诚挚的情意融成一片,也把重阳日引向广阔的田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是把重阳日诗意化,浪漫化,闲适化。重阳之日,人们移步田园,去寻找那份恬淡,那份诗境;重阳就菊,亦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人们种菊、赏菊、赞菊。一首诗,丰富了一个节日,诗化了一种生活。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进一步把重阳日大众化,情感化,节日化。它夯实了九月九日为“团聚节”“登高节”的内涵。秋高气爽,一家老小,头插茱萸,缘山而行,高歌缓步,赏秋唱秋,其乐融融。“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为抒发思念之情的“国语”,既可为阳春白雪者吟唱抒怀,亦可为凡夫俗子所感喟。这首诗可谓重阳文化的里程碑,不仅众口传唱,而且赋予重阳节广泛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则赋予重阳节全新的浩气:“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大气魄,大胸怀,伟人之气荡寰宇;催人向上,给人力量,勃勃朝气震乾坤;唯物辩证的思想,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铸成千古绝唱——战地黄花分外香。

如今,重阳又定义为老人节。乘车免票、老龄补贴、景区免费,种种关爱送给老人。重阳节又承载起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的光荣传统。重阳节,内涵更丰富,更质感,更醇厚。重阳节,更接地气,更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