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怀念奶奶的文章

2023/01/16好文章

怀念奶奶的文章(精选17篇)

给爷爷奶奶拜年

文/刘兵

小时候,我们对春节充满了期盼,能对平常难得一见的各种美食“大快朵颐”,能得到一串八百响的鞭炮,能穿上新衣。最让人憧憬的是,给老辈们拜年,能得到“不菲”的压岁钱呢!首款而且是数额最多的压岁钱铁定来自奶奶。

除夕夜,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完年饭,我们意犹未尽,根本睡不着,兴奋地谈论着奶奶会带我们去哪几家亲戚拜年呢?亲戚家有的大方,有的小气,家境不同。不过,出去一趟,转下来,总还是有些收获。我们仨姐弟聊着,不知不觉地睡着了,进入到甜美的梦乡。

大年初一,父母和爷爷奶奶早起床了。门楣上贴好喜庆的对联,大门挂上红红的灯笼,门口的雪被铲得干干净净,整个小院内外被收拾得洁净亮堂。母亲系上了围裙,准备来拜年的亲戚朋友招待好吃的。揉着惺忪的睡眼,快速地洗漱完毕,母亲给我们换上了新衣。没等吃热腾腾的肉糕挂面,姐姐拉了我们一把,得先给老辈们拜年啦!

爷爷和奶奶端坐在堂屋里的太师椅上,笑眯眯地看着跪着的我们。弟弟心气儿足,十分机灵,不用姐姐提示,他的吉利话一套套地脱口而出:“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那一刻,爷爷颔首微笑,也祝我们新年快乐,健康成长。慈祥的奶奶脸上荡漾着幸福,颤颤巍巍地把那包了几层的手巾打开,一毛一毛凑成的十五块,给我们每人发了五块。

在一旁拿着拖把的父亲跟弟弟开玩笑道:“二子,该轮到给我们拜年啰!”小弟伸伸舌头,调皮地说:“谁发红包,我就给谁拜。”说完,他一溜烟地爬起来,进了房间,清点“战利品”。堂屋里一阵哄笑,父亲无奈地摇着头,说这小子越来越调皮了。母亲赶紧从屋里柜子里摸出三十张一毛的新票子,给我们补发了一块。

随后几天,我们由母亲带领着,到最近的几家亲戚拜年,也能收到五毛一块的压岁钱。集腋成裘,整个春节下来,我们发了大财,压岁钱竟然有十几块。我们心里幸福满满,盘算着开年后,就能把那套心仪已久的连环画买下来,还能买一双洁白的回力牌球鞋。姐姐节省,只打算用这钱做一条漂亮的裙子,再买一对蝴蝶结。如果有结余,她不准备再跟大人要零花钱,甚至给我们这两个花钱大方的小弟弟补贴,以备不时之需。

以后长大了,每年春节,我们总能如期收到奶奶给的压岁钱。通过母亲,我们了解到,这些钱都是奶奶省吃俭用积攒了一年才得来的。母亲时常给她一点零花钱,叫她买些点心,小病小痛的去医院看看。奶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身体有小恙就拖着。

得知原委,我们觉得奶奶给的压岁钱里饱含着对晚辈厚厚的爱意,也有生活的艰辛和对我们的期待。打从上中学后,我们再也不要奶奶给的压岁钱,学会自强自立了。

现在,慈祥的奶奶早已离我们而去。而每年的春节,我总是想起小时候给长辈们拜年的情景,奶奶“厚重”的压岁钱温暖着我们的一生。

一日三餐里的爱

爷爷在世时,奶奶经常会做些美味可口的饭菜给我们吃,每次奶奶都要给父亲留上一小碗菜,等到他下班时回来再吃。我很淘气趁家里没人便悄悄的去厨房掀开了锅,然后用小手抓上一把塞进自己的嘴里,直到父亲回来奶奶才发现锅里留给他的菜已经不多了。

每天早上,奶奶都会很早的起来为上班的父亲热饭,奶奶的早餐只是一碗普通的稀饭和一小碟咸菜,但就是这样朴素的早餐父亲吃了已经三十来年。父亲常说奶奶做的饭特别的香,即便是饭店的酒席也赶不上奶奶的手艺。爷爷特别喜欢奶奶做的红烧肉,每个星期奶奶都会做一碗给他吃,我们这些小辈也过了荤瘾,奶奶看着我们的吃香笑了,她说只要是喜欢每个星期除了爷爷那份便多做一碗给我们吃。

然而在第二年,我们却再也吃不到奶奶出色的手艺,奶奶的手艺从爷爷离开起的那天算起就变成了单调的炖菜。有时候一碗海带豆腐汤我们要喝上一星期,有时候顿锅酸菜我们要吃上七八顿,也许是爷爷的离开带走了奶奶做饭的灵感,没了灵感的奶奶对做饭再也不敢兴趣了,直到我和现在的妻子结婚以后,奶奶又担负起这个家做饭“保姆”的角色。

那时候我还只是个技术工人,并不像现在这样坐在机关办公室里过着科室的幸福生活。那时候我在一家铁路酒店上班,每天都扎堆在酒店设备维修的工作当中,因为家有病妻所以每天中午都要回去照顾一下她,虽然工作的地方离家只有10分钟,但是因为工作性质的问题每天的午饭时间只有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如果用在买菜做饭是远远不够的。

我那80多岁的奶奶便承担起给我们做午饭的责任来,奶奶的饭做得很香,几乎每天中午都要换一样菜,有时候是炒菜,而有时候是炖菜,她知道妻子的双手不能够用筷子,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拿上一个汤匙放在妻子的碗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奶奶知道妻子的病需要营养便隔三岔五的顿些牛肉给她吃。奶奶是个节俭的人,她自己做的菜大部分都留给我们吃,而自己却吃些个剩菜剩饭,我每次用筷子将肉夹到老人家的碗里时,我的奶奶就用筷子将肉丢放到我们的碗里然后说道:“你们吃吧,奶奶老了,什么也吃不动了,这肉你要是不吃的话就夹给你媳妇吃。”

后来,奶奶得了糖尿病,医生建议奶奶尽量多吃粗粮,可是奶奶却依然每日三餐为我们做细粮和她不能触及的炒菜,奶奶说不能因为自己的那一张嘴影响了家里其他人。奶奶就是这样一位为我们着想的老人,她为我们这个家的幸福贡献着一份力量,虽然那一日三餐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件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而对我们整个家庭来说奶奶为我们精心烹饪的饭菜正是我们用一生都难以回报的爱。

永远不熄灭的灯

奶奶走了已经好些日子了。

那天,我在电话里听到她去世的消息,那天,我带着无尽的悲痛赶回老家站在她面前的时候,我仿佛觉得自己消失了一般。看着她静静地躺在哪儿,我没有哭,我怕打扰到她,也许奶奶是累了吧,此刻的她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

奶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关于她年轻时候的事情我知道的少之又少,也许她告诉过我一些吧,但大多我都已经忘却了。奶奶是一个很勤劳的人,一生中几乎没有怎么空闲下来过,年轻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儿女她辛勤的劳作着,年老的时候也同样为了自己的儿女她操心着,即便是儿女个个都成家立业,她还是像他们小时候一样关爱着、呵护着、担心着、牵挂着他们,我想,纵使是丹青高手,也难以勾勒出奶奶那坚挺的脊梁,即使是文学泰斗,也难以刻画尽奶奶那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海纳百川,也难以包罗奶奶的子孙儿女的关爱。这就是她----我的奶奶,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奶奶。

年老的时候奶奶呼吸道上犯了很严重的病,身体也日渐消瘦了。走起路来 “三步一歇,十步一坐,前几年每次去看她,远远地她就能认出我,为我倒水、做饭,给我滔滔不绝的讲一些东村老李西村赵妈家里的一些生活琐事,那时的我总是心不在焉的应和着,心却早已飞到了别的地方,但最近的这几年,随着奶奶病情的加重,她的眼睛不怎么看得见了,说起话来也一句长一句短的,但每次见到我她还是会不厌其烦的给我讲一些生活中的无关琐事,对我讲一些为人处事之道。这几年我都在外面读书,见到她的机会更是少了,每次和她分别,她总是显得那样依依不舍。

“树欲静而风不止”,无情的病魔折磨着奶奶的后半身,但坚强的奶奶一次又一次的打败了它。“子欲养而亲不待”带着我未见到她最后一眼的遗憾,那天奶奶闭上了她久已疲惫的双眼,多想她在世的时候给她我的关爱,敬上我的孝心,但是我却只是陪她多说了一会儿话。多想将她居住的老宅变成一栋洋房,但就在我这样憧憬的时候,老宅越来越陈旧了。奶奶还是走了,我知道这次我们谁也留不住她,这就是自然地法则,我们谁都必须遵守,我尊敬的奶奶也是。

奶奶走的时候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出来,但今晚我却泣不成声,想到奶奶下葬那天的情景我的泪水就再也不听我的话了,想到那天当奶奶的棺材被泥土一点一点掩盖上了的时候,我才明白过来,这是在和她做最后的诀别。我才知道老宅中,再也没有一位老人对我讲述别人家里的琐事了,当我离开的时候身后再也没有一双慈爱的目光目送我离去了,我开始恨我自己了。当初为什么不将奶奶叫醒,叫她不要再睡了,我回来了,我还有好多东西都没给你,我还没孝敬你、没为你买过一次衣服、没带你去看过一次外面的世界,奶奶我下一次回家你还是坐在屋前的院坝里好吗?这次我给你讲我的事情,你听着就不会感到累了,明年春天我背你去后山晒太阳。奶奶你回来吧。我想你了。

但我知道奶奶不会回来了,这次她走的太远了,找不到归家的路,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也许她就在我的心里,为我点上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今后人生的道路。

我望着墙上斑驳的灯影,我看到了今后的道路,还有好长好长……

以书为伴

文/杜学峰

小时候,我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至今,阅读兴趣依旧浓厚,每天以书为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宁静祥和的快乐时光。

小时候,在乡下,家里可看的书不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三国演义》《革命英雄的故事》《童话故事精选》,不知翻阅了多少遍。稍长大后,经常随大人去玩耍,我才知道乡里有个书店,柜台里摆满了连环画,靠墙的书橱里放满了故事书。走进这家书店,我仿佛走进了书的世界,流连忘返。

有次,奶奶让我去买火柴,进了书店,我掏出所有的零花钱和奶奶给我买火柴的钱,尽数交给老板,一下子买了五本《三国演义》连环画。那蓝色的封面,精美的图案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心满意足地回了家,奶奶问我:“买的火柴呢?”我才恍然大悟,不但忘了买火柴,我还把钱都买了连环画。很少生气的奶奶,狠狠数落了我一番。之后,奶奶却和蔼地说:“买了书,就要好好读,不能白买呀!”奶奶的话我一直铭记于心。

后来,我陆陆续续买了不少连环画、故事书,有古典名着《红楼梦》《西游记》等,有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还有一些表现革命英雄题材故事的《刘胡兰》《半夜鸡叫》《高玉宝》等。当时,家里经济比较拮据,全家人都是省吃俭用过日子,但大人对我买书却很宽容。就这样,每天除了作业之外,我就沉浸在书中,在书中畅游,领略书中的奇异风光,和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他们同忧乐。是书籍伴随我度过了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

后来,我考进了师范。学校有图书馆,有阅览室,我接触到更多的书刊。我没有午休的习惯,在人家酣睡之际,我在享受阅读的乐趣。晚自修时,完成作业之后,人家在高谈阔论时,我又埋首书中,自得其乐。我喜欢古文、古诗词、先秦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它们让我着迷,我惊叹古人那么早就能洞明人生,说尽了为人处世的哲学;我惊异于他们的锦心绣口,那一篇篇文采斐然的文章,是怎么吟咏得出来的呢?这时候的阅读,让我情绪激动,让我思绪欢腾,让我神采飞扬,我常常处于一种兴奋与满足之中。

师范毕业后,我又回到了乡下,成了孩子王。我依旧喜欢阅读,但阅读的范围更广了,我接触到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着作,还迷上了写作,经常写些教育叙事,教育随笔,生活散文,小品文等。我不再满足于个人阅读,我还喜欢和孩子分享我的阅读乐趣,孩子也喜欢听我讲。为了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我每周都带孩子进图书馆。一名学生在《与老师为友》一文中这样写:“每个星期三,老师就会带着我们去学校的图书室看书并让我们每人都借一本书看。他给我们介绍好书,渐渐地,同学们都喜欢上书了,知识也增加了不少。每星期最开心的事,就是跟老师去图书室看书借书了。老师也常常借一两本留着自己看,他老是说小时候他是多么喜欢看书,一本书总会看好几遍。我最喜欢听老师说这些了。以前,我总以为图书室里也就只有故事书好看,别的都太乏味了。现在,只要手中有书,我就觉得很快乐。我能懂这些,全归功于我的老师。”

如今,不少孩子在我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爱上了阅读。每天早上,看到孩子们在校园的树荫下捧读,在教室里书橱前静静地翻阅,我不禁会心微笑。记得有教育学者说过,喜欢阅读的孩子,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我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喜欢阅读的人,心是沉静的,是明敏的,就连目光也是深邃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阅读将永远伴随着我。

用泪水洗涤的记忆

文/亦尧

画一个人,要用世间最美的色彩来描;写一个人,却找不到一个字、一个词来缅怀。今晚是元宵佳节,我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坐在床上,颠簸一天的疲倦还在,空了的肚子也草草填饱了。

仅仅一个春节,就有了过足一辈子的心。或者可以说成虽是短暂的时日,可能要用一辈子来遗忘,忘不了的时候便只好用无数夜深来缅怀。

我这会儿的鼻子已经酸了,曾经认为干涸的不可能再有一滴泪的眼睛还是湿润了。说一个人我先掉下眼泪来,因为她是我奶奶,她疼过我,一个我从未开口要,她就给了无私爱的老人。

我不明白,而至今也不能接受,不相信这已成事实,不肯从心底放过自己!

哥哥的女儿过十二的时候,我回家,跟爷爷奶奶吃饭,她跟我和爷爷说吃不下东西,我和爷爷都以为她胃口不好,而我也把一向不打针不吃药的奶奶当成了铁人,一心放在了那个小侄女的身上。

在饭店吃的饭,所有的人都为小孩子忙碌,亲戚朋友们喝酒吃菜,谁都没有去想家里的两位老人。我知道奶奶疼哥哥,她看到哥哥的孩子应该比看到我们几个谁的孩子都打心眼里宽慰。因为她的孙子已为人父了。

隔天要回济南来,临了决定去看姥姥,一早奶奶就过来问什么时候走,她给我煮好了咸鸭蛋,准备了点心与鸡蛋糕,准备好多她舍不得吃的东西。她一直认为我在外面什么都吃不好,过日子比谁都苦。我说到中午了才走,于是她就放心回家了,应该准备到午前过来送我走。但临时又改了主意,结果没到中午我和妈妈就决定去姥姥家。

我去奶奶家,爷爷说她可能出去拔草了,我来回两趟,等一会儿还不回来,只好回家。出门看到前街上坐着人,都是唠家常的婶子、大娘。

妈妈带我到河岸上,我希望能看到奶奶在小树林里拔草,但最终没有发现她的身影,只是想到每次离家,她都站在远处看着我,直到彼此看不见,她以她的方式走回家,我用我的心情离开家。

就这一次她没有送我,我是后来才知道,那次她就在前街坐着,结果没有一个人告诉她我在找她,她也不知道我离开。等她回家,爷爷生气告诉她,我早就走了!就因为这一次没有相送,中间只过了一个星期,她就病了,一个要掉她性命的病。

此时此刻,我才意识到我的长大其实在剥夺。做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她在医院受的罪,我亲眼看着,我们都天真的认为这些之后会苦尽甘来。胃管插进她的口腔,有多痛苦,她不说,就没人知道。她存忍,对人也对事,甚至对痛苦。

朋友结婚,只是匆匆的一瞥,她还拿出舍不得吃的火腿肠让我吃。又是一个多月,元旦的时候,她拿着高粱秆为我钉篦子,她做手术后,身体大不如从前,我竟不知道我在外追逐想要的幸福时,已经在渐渐失去更大的幸福。

我走上一条不归路的时候,她也正朝着一条不归路前行,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直到我返身往回走的时候,已经不认识了,中间就隔了一辈子。

离年前最近的一次,我往家里打电话问妈妈,妈妈说带奶奶复查了,除了肺气肿没有别的情况,那一刻好感激上天,因为她又眷顾了我们这个家。可妈妈却对我说,你别担心了,提醒我说你奶奶迟早被这个病要命之类的话,那么聪明的我竟没能看到今日的结局。

电话里,奶奶含糊的说,“飞,我没事,你别挂着啦!”放下电话鼻子就酸,一遍又一遍问还要不要坚持!

年底回家的时候,她已经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一日比一日严重,想尽一切办法来挽救,想让所有的症状来说明都是天冷感冒而已。数着手指,盼望着数九寒天马上结束,只希望她能在太阳底下晒一晒。

她吃东西后,肚子就胀,我哭着求她一定要吃,“我还没结婚呢,他们都成人了,我还没有呢?”她说,她也想吃,恨不得一下子好起来,然后看着我们好好的!

我知道她没有输给病,只是输给命了。

她叮嘱我说,不要掺合进别人的感情,不要搅和人家的爱情!我向她承诺一定与哥哥姐姐好好相处,一定争气,让她放心。

因为那次我离家没有让她送,所以她用她的离开我不得相送来报复。

可那一晚我用泪水相伴了,这是否就是冥冥中的相伴,都劝我说人老了,年纪大了,这是生老病死谁也躲不开。这些我都能接受与理解,我唯一不能承认眼前再不能出现她的身影,耳边再不能听到她的声音。

我不怕她在那里孤独,因为她的大儿子已经先去了,仍旧有人孝敬她。只是最终不能面对这个没有她的世界,那么苍白,那么冰冷。

或许是累了,免疫力低了,才觉得不开心!奶奶走了,从此再没有那么一个人用她那种方式来爱着我,疼我了!那双粗糙的手,那么清晰,仿佛昨日还在脸庞轻抚。但这会儿泪水滴落的再多,也只是由自己轻轻擦去!

是不是该学着放下,让他远走了呢?

纪念我的奶奶

关于爷爷的一些记忆

文/杨雅淇

“你到底有多忙,这点时间都抽不出来?”客厅传来奶奶的质问声和爸爸的嘟囔声。一定又是与老家或者亲戚有关的事,能牵动78岁奶奶情绪的不外乎此。利用出去喝水的时间,我打探了一下,果然如我所料。爷爷的外甥的儿子结婚,奶奶想去参加婚礼,可是爸爸忙没法送奶奶去,奶奶有些动气。“爷爷”这个许久没有想起的词,在我脑海盘旋,勾起一些回忆的碎片。

算来,爷爷已经去世十三年了。爷爷和奶奶在我出生那年,被爸爸从乡下接来城里。我的童年大部分时光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有关爷爷的记忆大部分模糊了,只有一些片段深刻地留在记忆的深处。还记得刚开始上幼儿园时我很抵触,陌生环境中不认识的小朋友和老师让我害怕。我赖在家里,又哭又闹,什么话都听不进去。爷爷一气之下抱起我,转身就往门外走,可是还没有下几阶楼梯,就听到奶奶喊“鞋”,爷爷“哦——”了一声。我低头一看,爷爷还穿着拖鞋,我破涕为笑,乖乖去幼儿园了。后来,我发现送我进园后,爷爷并没有离开,而是在门外偷看,这让我安心了不少。偷看的爷爷常被老师召唤进来帮忙,很快 “杨雅淇爷爷”就成为幼儿园响当当的名字和非常受欢迎的人。这让爷爷很自豪,也更热心了。奶奶说:这下好了,这个闲得发慌的退休老教师也张狂起来了。

那时候,我和爷爷经常玩的游戏是识字游戏。爷爷先教我识字,然后考我。一次,爷爷让我先练习,他睡醒考我。可是他醒来后,一副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样子。我让他考我,他呆呆的没有吱声。于是,我考他“人”和“木”怎么读,爷爷看了半天,说不认识、不知道。我以为他是像以前一样逗我玩,可是我问了好几遍,他始终一脸茫然和惊慌。爷爷总是温和有趣的,从没见过爷爷这个样子,我开始害怕,我喊来正在做饭的奶奶,奶奶也觉得不对,让我给爸爸打电话。后来才知道爷爷得了脑肿瘤,真不认识字了。自此以后,爷爷好像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的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由妈妈接送上幼儿园,老师还问过几次爷爷怎么没来。家里来往亲戚忽然变多,气氛凝重,没有了欢笑声,这种变了天的感觉让我紧张不适。妈妈告诉我爷爷生病住院,不能照顾我了,我难过不已。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探望搬回乡下的爷爷。那时候,爷爷旧病复发,已经不大能认得人,也说不出话,手抖得握不住东西。爸爸让我给爷爷喂水喝。我很害怕,这是那个抱着我上下楼梯、总是给我讲故事和我玩游戏的爷爷么?这个样子好陌生哦,眼窝深陷,手不停抖动。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终于找回点熟悉的爷爷的样子。当我拿着勺子把水喂进爷爷嘴里时,我隐约看到爷爷眼中有泪光。可那时候我未能体会到那种深刻的感情,只是对病重瘦到脱形的爷爷感到陌生、害怕和不解。

不久,老家房子变了样子,门口摆着泥人花纸,吹鼓手吹吹打打,身着白衣的人来来往往,很是热闹。熟悉的爷爷微笑着的样子变成了相框中的照片,而瘦到脱形的爷爷躺在客厅敞开的棺材里没有一点生气。我恍恍惚惚,又害怕又难过,可不一会又跑去和邻居家的哥哥玩去了。那时候我五岁,并不懂得死亡是什么。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惊心和难过。

我很感谢爷爷,分享了我人生的最初五年时间,参与了我童年的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而珍贵的记忆。

剪纸,我为你醉

文/山涧幽兰

冬天到了,给父亲买了保暖衣服,准备回乡下看望父亲。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我记事起就没了娘,是奶奶和爹把我养大。听人说娘是因为奶奶和父亲把我送人,她一气之下撞树而死。多年过去,在心中虽没有娘的样子,可是儿时只要看到别人呼喊娘或被娘疼爱的场面,我都是沉默不语。回家后自己蒙在被子里哭。那时奶奶知道我的心思,便把我喊出来,她用剪刀给我剪出各种喜欢的玩具,甚至剪出一个妈妈一样人给我。当时,我抱着它:"娘,娘,我有娘了……"

六十年代末,我生在朱家村一个农民家庭。那时农村重男轻女,听人说娘生了三个女儿,爹的眉头都撮到一起了,说:"你这娘们有啥用?再生不出带巴的,我休了你再娶一个。"娘又怀孕了,怀的就是我。奶奶找神麻子看了,说这次一定是带巴的。为此奶奶还买一尊佛像,说谢谢神灵保佑,为了答谢神灵,便把这尊佛像供养在家中从娘怀孕那天,地里的农活爹全包,家里的活也不让娘干了,娘只要在家里做点什么?奶奶总是大声的说:"你好好养你的肚子,别的你什么都不用问?"娘十月怀胎,即将临盆,娘在屋子里痛苦的嚎叫,奋力生产。接生婆看到一家人在外焦急的模样,安慰道;"放心吧!这次一定给你家接个带巴的。"午后十二点后,随着一声啼哭,我降生了,接生婆一看是个女孩,不说话了。奶奶焦急的推门而进,不问娘如何?只顾掀开包被看孩子,一看是女孩,气得把佛像一摔,便嗷嚎起来:"我的祖宗,叫我怎么去见你爹呀!"爹瞅着娘又生了一个女孩:"老天爷!你真想让我朱强绝后吗?"

娘生我没满月,便准备下地干活。那时女人不娇气,尤其是像娘一样一连生了几个女孩,更是不能娇气。娘下地干活了,奶奶在家料理家务,她厌极了我,只要在院子里听到我的啼哭,就骂道:"该来怎么不来,来个死妮子,我的命真苦呀!"又过几天,奶奶叫住爹,说:"强子,你看把这孩子送人可好?你们再生一个,咱家可不能绝后呀!要不你让死后怎么进咱家祖坟?"爹无语也是默认,于是奶奶趁娘下地干活时,便偷偷的把我送人。

娘干了半天活回家,爹殷勤的问娘累不累?又给娘倒水搬板凳。娘心里纳闷,怎么对我那么好?你不是嫌弃我生的都是丫头吗?娘说:"水先放着,我等会在喝。奶涨得厉害,我去喂孩子。"爹神色慌张的说:"孩他娘,丫头睡着了,你歇会吧!"娘狐疑的看了爹一眼:"才多大的孩子呀?一上午都没见到娘,没喝奶,她怎么睡得着?"说着进屋了,只见床上空无一人。娘慌神了;"朱强,朱强,你快来,咱家四丫呢?"爹支支吾吾。娘气急的吼道:"孩子呢?"爹恐慌的说:"孩他娘,四丫,四丫,我送人了。"娘愤怒了:"那可是我十月怀胎生出来的,她是我身上的肉,你怎么送人了,你不就嫌弃她是女孩吗?你不想要孩子,那你把我也休了吧?我带着孩子一起过算了。"说着娘跑到厨房里拿着菜刀要砍爹,奶奶看到了,瞥了一眼:"生不出带巴的,还来脾气了。"娘说:"这生男生女是一个人的事吗?娘,你也是做娘的人,你怎么那么狠心呀!你们把四丫能那去了?她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活了。"奶奶白了娘一眼道:"我怎么狠心了,你做个女人,肚子不争气,说我狠心,强子呀!你看看,你媳妇都来骂娘了。啊……我不活了。"说着奶奶转身走了。爹看到这些恼怒的上去给娘一个耳光:"你这娘们,叫你骂我娘,实话告诉你吧?四丫绝对不能留,难道要我们朱家绝后吗?家里不能没有男丁,要不乡邻四舍会耻笑我的,咱有人,孩子可以再生。"

娘像发狂的狮子子道:"孩子没了,我也不活了。"飞的一样一头撞到树上,爹也没拦住,娘去了。姥姥家不愿意,来过朱家村大闹几场,从此断了来往。娘下殡那天,奶奶把我从外边要回来,爹抱着我,一直流泪一直流泪……

几年后,我五六岁了。只记得家里贴了很多各种色彩的图画,飞翔的小鸟,可爱的娃娃,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还有喜庆的窗花……稍大一些,才知道那叫剪纸,都是奶奶的手艺活,也叫剪花子。年幼时我调皮常常偷拿奶奶的剪花子玩,奶奶看到大眼一瞪道:"你这死丫头,就是不懂事,要不是你娘早去了,我真会打你?"我咯咯的笑着跑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直身体健朗的奶奶七十多了,她和喜爱的剪花子充盈我们的家,花花朵朵,真好看。乡里乡村的都喜欢找她帮忙,每到逢年过节、或谁家有红白喜事,都是请她帮忙剪花子。相邻们都喜欢喊我奶奶:"朱阿婆。"

由于家里贫穷,村里的女孩一般都是小学毕业就退学务农。姐姐们也不例外,上完五年级就退学在家帮着大人干活。我九岁开始上学,爹说娘死的早,她最舍不得就是我,要让我一直上学,我似懂非懂的点头,笑呵呵地说:"爹,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上学,等我考上大学,给你买果子吃,给奶奶买蛋糕,我要孝顺你们。"有爹和奶奶的疼爱,虽然生在农村,从小没下地也没做过农活。

秋天来了,落叶纷飞。那日奶奶突然说;"强子,我怎么看天上两个太阳。"爹穿着衫子,大步的走向奶奶,抬头望望天空:"娘,不是呀!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你是不是看花眼了?"奶奶说:"太阳那么大,还会看错了,强子,你说这老天爷是不是作怪呀!怎么出两个太阳?"爹听了奶奶的话觉得不对头,便喊邻居帮忙把医生请来。医生来时,他从门楼经过,看上去约四十左右,稀疏的头发紧贴头皮,国字脸上镶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微微凸起的小腹有点憨呼可爱。他一手拿药箱,一边询问爹奶奶的的病情,临走时他说:"老人时候到了,该吃该喝都让她尽量吃吧!喝吧!别省着了,再省着恐怕以后就没机会了。"爹一时无语,半响说:"医生,劳烦你了。"

我知道奶奶的日子不多了。跑到奶奶面前:"奶奶,我给你倒水,给你捶背,我以后会听话,四丫再也不撕奶奶的剪花子。"奶奶笑了说:"四丫,今天真是长大了,奶奶没有白疼你。四丫,奶奶一直有话想给你说,一直也没说。是奶奶对不起你,让你没了娘,我可怜的孙女呀!愧对你娘,愧对你。你可不怪奶奶。咱是农村人,家里没男丁是要受人欺负笑话的,你还小,不懂这些。当时是我说话太绝,谁想你娘那么倔强呀?她的离去是我一被子的痛,等我到了那边,我就去向她赎罪。"

对娘毕竟没有太多记忆。从小一直是奶奶和爹把我养大,因此我对奶奶的情感是很深的。时间到了第五天,奶奶突然精神黄发,村里老人说这是回光返照,奶奶可能要去了。那天,奶奶把亲人都叫到身边说;"强子,知道你们都不喜欢我的手艺活,可是这是我们民间的手艺,也是我心爱之物。我日子也不长了,你们即使再不喜欢,也不能把它丢弃,要传承下去,记住吗?为娘就这一点点要求,你要答应。"爹连忙点头:"娘,都听你的,我让孩子们都学你的手艺活,你就别操心了。"奶奶继续慢条有序的说:"记住我去了,给我多带点手艺活,给我多点纸样子,我在那边也好剪花子。"奶奶就这样去了。入棺时棺里放满了她的手艺活,各种图案、鸟、鱼、仙桃、观音、铜钱……生动的图案,鲜活的印在我眼里,刻在我的心里。临葬时前村后庄的人都来了,只听见有人说:"朱阿婆年轻时俊俏,就因家里穷,便从小来到朱家做童养媳。生养几个孩子,大部分都夭折。更苦的是她那体多病的丈夫,才三十多就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阿婆一辈子要强,苦累都在心中,这辛苦一辈子都是为了别人。你看看我们临近几个村门上贴的门签、窗花、还有我们绣花的底样都是朱阿婆的手艺活。她走了,以后谁还会给我们剪出这么好的手艺活呀?"

又是几年过去。爹也跨五十了,姐姐们都跟剪纸,虽然没奶奶那么专业,也是乡镇一家剪纸"专业户"了。我没学剪纸,爹要我上学,爹说;"四丫,你是聪明的孩子,咱家没有男孩子,上学是唯一离开农村的地方。你要好好上学,你要好好学习,别人都笑咱家没儿子,可是咱家的女儿也不比人家儿子差。"

三年高中,我不负众望终于一所考进理想的大学。当拿到通知书,从未见过爹如此激动,他大声地喊道:"大妮子,你去买酒买鞭炮,今天我高兴,招呼村里人,我请大家吃饭。"就此我踏进大学的校门,也是村里第一个考进大学的人。

很快我毕业了,在离我们家乡最近的城市参加工作。爹由于常年劳累,身体大不如从前了,背也弯了,眼睛也花了。他依然忙于他的手艺活。几年过后我结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又过几年,父亲在乡下身体更不好了,多次央求爹来我家小住,也希望他可以长期留住我家安度晚年。爹来了家里,没住几天,他便说:"不习惯,太不习惯,城里什么都好?我就是呆不惯,也没有熟人。"他就回乡了。其实我知道,他是惦记他的手艺活,剪与不剪,他看着也开心。

有日姐姐电话,说:"妹妹,你在城里工作,也不是很忙,你学习剪纸吧?"我笑了道:"姐,我不喜欢这些,你们都学了,我就算了"姐沉默一会,说:"四丫,你是我们姐妹中最聪明的一个,又听话又乖巧。其实你不知道,咱家没男孩子,奶奶那时最希望把她的手艺活传给你,可是那时你还小,爹又想让你读书,奶奶就没说什么?其实爹也希望你学,爹常在家中叨念:"如果四丫学剪纸,凭她的聪明,勤奋好学,剪纸一定会有很多人喜欢。"可是那么多年过去,因为他不想让你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他一直没说。我现在看爹年龄大了,才给你说出爹的愿望。四丫,你考虑一下。"为此事,我一夜未眠,想起奶奶的临终遗言,想到爸爸的剪纸,想到奶奶下殡时村里都说奶奶的手艺活……往事历历在目,一切一切都在我心中。经过深思熟虑,我觉得学习剪纸。

把学习剪纸的决定告诉爹,爹知道后高兴的说:"你学就好了,你学就好了。"从此我踏上剪纸之路。剪纸是需要绘画功底,就是不会画画,最基本的底稿素描也要学会,其实就是纸样子,要不无法绘彩剪纸底稿。为此我去学习绘画素描,在当地拜师学艺,学习基本素描。老师有德有才,认真对待每一位求学者,经过两年学习,我便开始正式学习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也是我国民间的手工艺术之一。剪纸最初以祭祀出现,汉代已被人们做为装饰,到了唐代剪纸技法日渐成熟,民间妇女曾作为头饰流传。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明清时期剪纸工艺更加成熟,达到鼎盛时期。剪纸扩大到彩灯、扇面等等。

剪纸有多种剪发。用剪刀剪纸,把纸样子折叠好用剪刀一剪一剪剪出的图案为剪刀剪纸。刻刀剪纸,用刻刀随着图案底稿一刀刀刻出图案,为刻刀剪纸。把纸折叠后用手撕成的图案,叫撕纸剪纸。还有剪影、拼色、染色、火烫等等统称为剪纸。

剪纸分为南派北派,南派风格为细腻秀美,婉约、精炼。南派剪纸是源于乡村,经过多年发扬流传,慢慢地由民间剪纸发成南派专业剪纸艺人,南派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剪纸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

北派风格粗狂豪放、雄壮、简练、纯朴。在北方每份节假是农村妇女们都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在窗框、炕围、墙壁、门扇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缤纷、红红火火。这些剪纸花,因贴的位置不同。便有各种叫法,贴在门上为门花,贴在窗上为窗花,贴在炕墙上为炕围花,贴在顶棚上为顶棚花。

剪纸技发多种。我们学习汉子从点、撇、捺笔画开时。剪纸也有自己的符号;圆点、月牙、花瓣、柳叶、锯齿等符号。各种剪纸图案都是有这些符号组成,只有熟悉掌握这些符号才能学会剪纸。初学者必须多练勤学,知道步奏后才可以掌握剪纸基本技巧,要默记临摹,先简后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浅后深的顺序学习。

剪纸需要专业的剪纸工具。准备工具有剪刀、订书机、缝纫机、刻刀,熨斗,宣纸、垫板等等。在一张平面桌子上,选择底稿,也是纸样子,正确的把纸与底稿对准,用订书机订在一起,缝合好后,边缘留两厘米左右,一切准备就绪,便可以开始剪纸。

剪纸是先繁后简,先里后外,先主后次。意思是先剪复杂后剪简单,先剪里边后剪外边。先剪主要后剪次要的部分。最基本要素:圆、尖、方、缺、线等等。圆:要圆如明月,生动饱满。尖:尖如麦黄,细而挺拔。方:方如书本,线条明朗。缺:缺如锯齿,渐次有序。线:阳刻见刀,阴刻见色。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开以外的剪去。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

剪纸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为了更多的时间剪纸,考虑再三决定辞去工作专心剪纸,我与老公商量此事,谁知老公一听就瞪眼了:"你疯了,剪那破纸能做什么?它能吃还是能喝?"为此,我与老公大吵一架,看到后硬的不行来软的,经过我几个月的软磨硬泡,老公终于同意我辞去工作,一心剪纸。慢慢地我开了自己的剪纸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剪纸手艺不断的提高,很多人知道了我的剪纸,慕名前来购买。

剪纸不是你想剪就可以剪的,想创作一幅好的作品,需要灵感。我常年刻苦学习,走进民间体验生活,走访剪纸名师学习技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磨练,我吸取去了南派的秀美,北派的豪放,创作作一副"祖国山河好".构图完好后,我就开始描绘底稿,一次次研究,一遍一遍的修改,直到底稿达到理想要求为止,这些准备好后,便开始剪纸。这幅剪纸篇幅大,九米长,三米宽,图样多变,技法繁琐。铺在案上,剪起来真的不易,往往一个图案都需要一个星期。这样的大图,需要剪、刻同时进行,还有各种技法,要有细心更要耐心,浮躁是不能有的。那时为了这幅剪纸,我累到颈椎疼的受不了,可是为了心爱的图样,也顾不了那么多,累也心甘情愿。此幅作品一剪就是四个多月,一幅作品终于完工,装裱后放在我的工作室,每每看到心里满是欣慰。有次友人来访,说着这是幅大作,可以参加全国剪纸比赛,他愿意帮我联系报名。好友走后,此事我也没放在心上,不知多少天,电话通知我去参见比赛。我便带了这幅作品和别的作品一起参加,经过层层筛选,场场比赛,我的作品获得冠军,我的剪纸技术也得到专业艺人的肯定。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有了自己的剪纸工作室,也收了徒弟,发扬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工作室看着满室的作品,犹如春花齐放,心暖暖的,似汩汩清泉润过喉咙、清爽、愉悦、舒展,慢慢的,慢慢的变化,浮现出奶奶、爹、娘……呈现出他们甜美的笑容像一朵朵小花漾在我的心里,幸福不言而喻。哦!剪纸,我为你醉,为你醉……

留住瞬间

文/朱文杰

前些天在饭桌上,母亲随口问起,那天帮爷爷奶奶拍的照片冲印出来了吗?他们在家老念叨着呢!我的心里顿时一阵愧疚。

照片还是在春天里拍的,那天午后阳光很好,我带着相机,想给二老一个惊喜。先是奶奶,诧异地说,呀,你怎么来了?脸上立刻浮现盈盈的笑。我举了举手中的相机,她像孩子一样兴奋地问,给我们拍照?在她的记忆中,我从没有特意跑一趟给他们拍照。奶奶立刻乐颠颠地去寻爷爷,脚步健朗而匆匆,掩饰不住喜悦,边走边说,这死老头子,跑哪儿去了!我有点心酸,原来,他们也是喜欢拍照的啊!

奶奶找来了爷爷,他们像两个小孩子,乖乖地听从我的摆布。我为他们拍了好多张半身照,都是以后院稍微有些斑驳的墙壁为背景的。每拍一次,他们都好奇而兴奋地凑过头来看相机里的图像。我又把他们拉到屋前,拍风景照,他们说够了够了,脚底下,却是欲走还留。我说,拍多少张都没有关系,这相机不需要花钱买胶卷!他们便恍然大悟似的,讪笑着,又过来摆姿势。我拉来两张小竹椅,两位老人就这样,端坐在已被岁月打磨得油光发亮的竹椅上,略带拘束,又满脸幸福的,照下了我为他们拍的又一张合影,咔嚓,瞬间成了永恒。

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年前,那也是一个春日,我正在河滩上闲逛,奶奶在河边大声喊我。我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原来是城里的亲戚来了,正拿着照相机拍照呢!奶奶急着为我预约了一张,这才村前村后地找我。我换了最光鲜的衣服,以盖过春光的笑容入照,奶奶则在一边笑呵呵地看着。

前些年,我买了一架照相机,抽屉里,影集里,满是自己走南闯北时留下的照片。我一回家,二老就让我把相片给他们看看。过年过节,我会将照相机带回去拍些照片。这些照片,也被他们一一要去,当作宝贝似的收在家里唯一的一个镜框内。时间久了,照片在潮气的侵蚀下,渐渐变得斑驳,像极了我的爷爷奶奶。

其实我早该想到,对于那些照片,他们定是盼了又盼的。如今,几个月过去了,它们还存在我的电脑里,而照片上的人儿,却在默默迫切地等待着它们。

我打开了电脑,选了他们所有的照片,送到照相馆里去冲印。也许对于我们来说,照片存在电脑里再合适不过了,可是对于他们,那一张张冲印的照片,才是记录岁月的温情之物啊!就让他们触摸着那些永恒的瞬间,来温暖晚年的幸福时光吧!

或远或近的亲情

文/燕子北飞

小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他们捡回来养的。从记事起就是奶奶带着我,我的吃穿都是奶奶一手操办。我记得我小时候穿的衣服是奶奶去小集市买的一块布,然后让人量身定做的花衣裳。记忆最深的是一件橘黄色带点的衣服,三年级做的,穿到六年级,以及我拍小学毕业照都是穿着那件衣服。除了定做一两件,还有就是捡亲戚给的旧衣服,那些衣服往往很不符合我们的年龄,读初一的时候,穿了一件捡来的衣服,那是一件黑白竖条纹的衬衫,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再加上自己的黑皮肤,显得特别老土。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很高兴捡有钱亲戚给的衣服,现在回想我家的经济条件也不是买不起衣服穿。

他们是谁?我的爸妈,也不能说他们不爱我,只能说他们对我的关心不够。小时候两岁半开始就是奶奶带,他们到广东佛山打工,春节才回家待上半个月,后来又有了妹妹和两个弟弟,更加顾不上我。我是姐弟四人中最其貌不扬的,胖黑胖黑的,对于我爸那种要面子的人,恨不得没我吧,从不过问。若不是我是他四个儿女中读书最好的,我想他都懒得多看我一眼。

过年的时候,小集市不再是三天一赶集,而是每天都很多摊贩在摆卖,人们也都喜欢吃过午饭有事没事就去集市溜一圈。很多小孩更是去得频繁,因为有各种玩具。那天,吃过午饭,我蹲坐在客厅的沙发看电视,这是爸爸回来了,看见我在看电视,他大声地呵斥着我说:“天天在家看电视,也不知道出去逛逛。”我说没钱并问他给五块钱,他骂了一句逛街要什么钱。我分明从他的眼神和语气中感受到了丝丝的厌恶。只好灰溜溜地关了电视快速地消失在他的视线中。至此我暗下决心:不再问他给一分钱,读书需要用钱,他要给就给,不给就算了。我也倔强地坚持到读大学,始终没有再开口向他要钱,每次都是他给多少是多少,不过他也没我亏待过我,给的都多出很多。

别人家的女儿都跟妈妈亲,而我却不是,我倒觉得我从小就是我妈妈取笑的对象。小弟弟从两岁开始,带他仿佛就成了我每天的任务,白天抱着背着,晚上还要带一起睡。六年级的寒假,那时候小弟弟才三四岁,那天下午,我带弟弟出去玩,走回家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村里的老奶奶,她家离我家有点远,平时很少见面,她打量着我看了好久也没认出我,我问候一下就带着弟弟回家了。刚回到家妈妈也回来了,她进门就冲着我说:那个谁家奶奶问你是谁家小媳妇,说认不出来。看她笑着神采飞扬地说着,我越听越觉得侮辱,眼泪瞬间决堤,委屈地放声大哭,这时候感觉老天也感受到我的委屈一样,下起了大雨,然而我还是呆呆地站在院子中间,淋着雨哭着。她没有叫我上来,应该她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哭,任由我孤零零地站在雨中,他们依然各自在家中忙碌,仿佛没看到我,直到奶奶回来才把我哄回房间。从此我再也不愿意带小弟弟。

多年后,都告诉我要孝顺父母亲,可是童年的这些记忆我怎么也抹不去。我只能倔强地惆怅着。

奶奶

文/马阿林

我非常喜欢吃金针菜。曾经每到仲夏金针菜收获的季节,奶奶总会从老家带一大把来,那时候金针菜蛋花汤就是我的最爱。

金针菜是奶奶在自留地里种的。我每隔几年总会回一趟老家,每次回老家都会到那一小块菜地里去瞧瞧。菜地里长着各种各样的蔬菜,见着熟了的黄瓜,奶奶会摘根给我吃,遇着红红的番茄,奶奶也会拿给我尝尝。然后她会房前屋后地忙着,张罗一桌可口的饭菜。

望着奶奶忙里忙外那高兴的身影,我知道她非常希望我们能多留几天,可我遗憾的是,奶奶在世时,我竟然没在老屋住过一夜,也没有陪过奶奶一宿。那时候,爷爷好赌成性,眼睛看不见了还继续赌,不仅输光了曾祖父留给他的15亩地,还把房子上能拆能卖的都拿去赌了。爷爷去世早,是30岁不到的奶奶把六个孩子拉扯大的。父亲是长子,由于家境不好,他是在条件稍好点的舅舅家长大的,直到17岁跑壮丁才来到镇江。所以,在舅舅眼里,没有儿子的他,我父亲就是他的儿子。于是,我每次随父亲回老家,都是在舅爹爹家过夜。和母亲回老家,则多在外婆家。每次回去,我都能看见奶奶期盼我们在家里多吃上一顿、多待上几天的目光。送别时,奶奶也总会把我们送到村口,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常回家看看。

1982年1月,我要结婚,奶奶却提前几天来到我家,说是胃不舒服,想检查一下。后来,奶奶就一直在我原来居住的那间小屋的那张小床上,几乎没起床。

一天傍晚,奶奶突然说想吃油墩子,我答应了她马上去买。那时,我家住在公园山上,下山到了朝阳楼,那儿没有;回家取了自行车赶到迎江路,也没有;于是,我又骑着自行车来到苏北路上的八号码头附近,终于在路边的一个小摊上发现了油墩子。奶奶吃到我买的油墩子,非常高兴。我心中却一阵酸楚,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奶奶,向工作了多年的孙子要的竟然是几只微不足道的油墩子。

我结婚后,就带着奶奶去医院检查了,医生说她是肺癌,快则半个月,慢则半年。又说,老人家这么大岁数,就别开刀了,会受不了的。于是,明白事理的奶奶向父亲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把她的棺材板和她一起带回去。父亲张罗了几天,终于把她的棺材板和她一同送回了老家去。在回家的路上,老姑父请人在渡船上为奶奶拍了一张照片。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张,也是最后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我至今保留着。回家22天后,老家来了电报,说奶奶去世了。父亲当时就痛哭了一场。

第二天凌晨4点,天下着瓢泼大雨,父亲带着我们全家、三叔全家和在镇江打工的四叔,三代十四口人,顶着风雨赶回老家。过了运河,雨虽然停了,但泥泞的乡间土路仍然一步一滑,赶到奶奶家时已近中午。

老屋只有三间茅屋,又矮又黑,屋里屋外都是人。也就是这一夜,我睡在了奶奶曾经睡过的那张大床上,可是奶奶却不在了。她的墓碑上刻着那个年代中国妇女特有的名字——马戴氏。姑姑说,奶奶临终前想的还是如何不给子女添麻烦。她将子女培养成人,成家立业,尤其是我父亲在上世纪还当选了全国劳模,临终前却依然还在替子女们考虑着,这就是母爱!

爷爷的一份“交代”

文/轻风流水程维

闲时整理房间,偶然翻出了爷爷生前亲笔写下的一份文字材料:无标题;开头即是“首先我敬祝我们伟大领袖、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接下来便是“今交代本人的平生经历,出身,以及家庭情形,……”——可能是“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时向单位革命组织所作的“交代”。

眼见爷爷的手迹,我内心顿时涌起热乎乎的亲切感: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我这一辈人中,能认得清爷爷那一手钢笔字——近似龙飞凤舞而又骨力毕现、刚柔相济的繁体字,能读得懂他那半文半白的文字的,大概只有我了——我是自幼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如今捧读爷爷的“交代”,自然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

我的爷爷程志峰,离世已经28年,生前是休宁县供销社的退休职工。

爷爷的童年是辛酸的:3岁便慈父见背;幸得伯父援手,7岁时入私塾读书。12岁时,又经伯父托人,被送到本地大户人家在江西九江开的一家布店当学徒。我曾听他回忆,刚到九江时,白天身在闹市,对已离家千里之远没什么感觉;天黑了店门一关,看不见母亲、家人了,就哭了。这大概就叫作“生在徽州前世不修,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吧。

爷爷青年时期勤快能干。他老实听话,做事认真,所以从当学徒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那十多年里,他在九江那家布店里一直干得很顺当。爷爷晚年时曾跟我聊起过,那时雇员年年走马灯似的换。每到大年三十,老板都要请所有雇员吃餐饭。——大家心里却在打鼓:要辞你“另谋高就”,正是在此时。我曾问“你被辞掉过吗?”他微笑着答道,“我,老老实实,不调皮打拐;做得成事,办得好事,人家怎么会辞掉我呢?”他还讲他娶了我奶奶,有了我爸爸和叔叔之后,为了养家糊口,依然长年在外,过年过节都谈不上回家——唯有这样才能有钱养家。

爷爷中年时期遭遇战乱,备受磨难。1937年,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次年6月九江告急,老板指派我爷爷与同事疏散货物,先后辗转湖南长沙、浙江金华、江西鄱阳等地惨淡经营。其间在长沙还险些葬身火海。1939年2月,又躲避战火到了屯溪。两年后,终因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爷爷所在的布店经营难以为继,职工每人分得一笔解散费各奔东西。此后,爷爷从业时断时续,养家糊口日益艰难。1947年他还被抓了壮丁,太祖母带着我叔叔跪在保长面前乞求开恩而不得;后来靠亲戚出手相助才得以赎回。

解放初期,家境依然困窘,爷爷曾一度靠拉独轮车帮人送货到屯溪收取运输费养家;奶奶则在街边摆香烟摊糊口。直到1953年12月爷爷到当时的海阳区供销社参加了工作,家庭生活才有转机。虽然还是捉襟见肘,但毕竟有了稳定平安。

爷爷的壮年是顺当的。这得益于他的老实本分和厚道善良。他先后在海阳区供销社下属的西街店、川湖店工作。在我幼时的印象中,他是店里的负责人,长年以店为家,住在店里,只回家吃餐中饭。他是理账的好手,店里同事对他很依赖。他又为人极善,遇事总是让人在先。因而在他1971年开春因病退休时,同事们都舍不得他走,以致于他在退休后的头几年里,仍然每个月去店里一次,帮忙理账;抑或同事将账本拿到家里来请他帮忙。我清楚地记得,爷爷退休不久,有一天晚上,店里的两位阿姨来家里请他理账,讲着讲着就红了眼圈,抽泣起来。说起爷爷的为人,还有这样一件事:在“清理阶级队伍”时,供销社对他的历史有过一次外调,有关人员走遍了有关地方,结论是没什么问题;而私下里,则悄悄地对他说了一句:“你人缘真好!”

大约正是由于这一点,同时也由于爷爷一贯谨小慎微,还由于我叔叔是现役军人——他便是军属,所以尽管有着“小土地出租”这种灰色的家庭成份,然而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中,他在一次次“交代”之后,都平安无事。

爷爷一贯乐于助人。我小时候那年代,不识字的人还不少,常有人来我家请他帮忙代写家信或别的什么。凡有所求,无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他一概热情相帮。

爷爷的晚年是幸福的。这得益于他和我奶奶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我的爸爸和叔叔:都是大学毕业;一个到了军工厂;一个到了军队院校,后来转业也到了工业战线。两人先后都成了领导干部。对此,爷爷从不张扬,至多只在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在家里天井下厅堂上背着双手迈着方步踱来踱去。

与很多同龄人一样,爷爷读书不多,只上过五年私塾。然而就凭着这点旧学的功底,加上生活的锤炼和自己的肯学,他写日常应用文不在话下,打算盘功夫更好。然而令我特别羡慕的,则是他那一手毛笔楷书的功夫。从“文革”之后到祖传老屋改建前,家里堂前一直挂着《朱子家训》,两边是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都是爷爷的楷书。此外,还有客厅门上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墙院正门上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些对联也都是爷爷的手书。他老人家一辈子的崇尚追求由此可见。1987年我结婚时,他选取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挥而就,以条幅赠勉于我;我将它装裱起来挂在了新房里。1990年夏天,我的女儿出生了。当天,81岁的爷爷满心欢喜,亲自同我父亲一起上街,买了一对竹椅和一个茶几来作纪念。再加上我女儿又是个胖娃娃,头大脸大眼睛大,不爱哭喜欢笑,超级逗人喜爱,自然给她的太爷爷太奶奶增添了无比的天伦之乐……

爷爷晚年幸福,也得益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生活的改善。他老人家在去世前的最后几年里,有几句话经常挂在嘴边:“我就是讲共产党好”,“我都退休了,还给我加工资”,“我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早先这个国家,哪里有现在这样安定哪?过去的军队,哪里有现在这样强大呀”,“现在的日子,几多好呀!”朴实的话语,并非只是朴实的感恩——爷爷一直都有着看报纸、听广播的习惯。他先后订阅过《安徽日报》、《参考消息》、《新民晚报》、《新安晚报》和《文摘周刊》;后来有电视看了,他见识也就更广了。无论“文革”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对历史对社会,他都有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评判。

爷爷还可以算是一个创造了奇迹的人。1970年代,物资供应紧张、吃的穿的都要凭票供应。爷爷病歪歪地退休回家时,奶奶正好捉了只猪崽回来养——一年后杀下来,便可贴补全家肚里的油水。正是因为养这头猪,爷爷在休养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身体还可以,就渐渐地干起“伺候”这头猪的活儿来了。后来,从上街买饲料、下菜园弄山芋藤,到煮好猪食一大盆端到猪栏里去,“一条龙服务”他全包了。——如此这般劳作,竟然使他的身体奇迹般地好起来了:他面色不再苍白了,身体也不再瘦弱不堪了;走路干活一阵风似的,看上去精神矍铄,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好几岁呢。凭他早先的体质,很多人曾断言他活不过60岁;然而他最后活到了85岁!一辈子与人为善,让人在先——这样的人,老天爷如何不会眷顾呢!

“老老实实,不调皮打拐;做得成事,办得好事”;“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也是爷爷对子孙后代的一份“交代”吧。

感动的亲情

文/周雪梅

记得一年前的中秋节,我得了重感冒,而且全身还起包包,又疼又难过,连续发了几天的高烧,让我有点神志不清,说起了胡话,这可吓坏了爷爷和奶奶。

因为我,他们不仅没有过上快乐的节日,还整天整夜呆在医院里陪我,守候在我的床边,不时地问我哪里不舒服。等到有好转了,爷爷奶奶征得了医生的同意,我们就回到了家,可是每天早晚都要到医院去打针、输液。身体是极度的不舒服,有时还会让我的脾气爆发,还会对爷爷奶奶发脾气,而且还乱砸家里的东西。爷爷奶奶做的饭菜是最好吃的,但由于生病,我一点胃口都没有,即使再香再好吃,我也不想吃。经常让爷爷奶奶担心着急,生病的我,有时晚上怕冷,盖了两床被子还是冷,出太阳了也还是冷。而且还害得爷爷奶奶在大白天还烧火给我烤,现在想起来,我那时把爷爷奶奶害得好苦好苦啊!

他们牵挂我,时常为我担心,替我着急。他们的年纪也很大了,还在不停地照顾我、关心我,他们受的苦实在是承受不住,爷爷奶奶有时候去睡了一会儿又起来陪我,问我想吃什么,但我什么也不想吃。后来我的身体有了好转,爷爷跟我说:“不要担心我们的身体,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有时是奶奶来陪我,有时是他们两个一起来陪我,看着他们憔悴的面孔,我忍不住想哭出来。奶奶既做饭又要照顾我,爷爷也一样。他们为我做的实在让我感动,又让我感到愧疚。我好了之后,奶奶做的饭菜我又有胃口了,因为有太久没有吃饭了,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爷爷奶奶怕耽误我的学习,几天都这样。

这份感动我的浓浓亲情,让我感到多么的珍贵,他们为我做出了奉献,我实在是感动!我知道,亲人给予的爱是永远无法偿还的,但我会好好地珍惜、保存。

渐渐地,你越发老了

文/穆临

是夜,有些许凉风。

忽而记起有好几天没有去祖父母家看看了,踏着夜色,我走出家门。

按节气算已经过了立秋,屋外夏虫还在卖力地鸣叫。没有了夏日里的聒噪,现在更多的是一份平和,恬淡。路两旁的人家也逐渐放下了碗筷,开始了茶余饭后的另一段时光。走在路上,时而静谧幽暗,时而柔和悠远,路灯将一段不算太宽的路斩得断断续续。

还没走到,已经听见电视很大声地在放新闻。渐渐走近些,临墙而搭的猪舍散发着亮黄的白炽灯光,奶奶正府着身子用竹竿拨弄着什么。我轻轻喊了声,奶奶回过头,笑了。

走进家门,爷爷正在看新闻,声音很大。生怕他听不见,我重重地喊了声,爷。爷爷总是这样,半躺在竹椅上,每次我在背后喊他,他总会很夸张地回过头。寒暄了几句,爷爷从冰箱里拿出一盒牛奶递给我。这样的举动我不只看了多少次,偶尔磨一次豆腐,奶奶就会在点卤前舀下一碗等我来喝,偶尔有一碗好菜,爷爷总留着说是要等我回来。他们过惯了穷日子,这些在我们看来在平常不过的东西,他们却视如珍宝,一点点留给儿孙们吃。有好几次,我都不愿意为这一碗豆浆走一趟,奶奶却一直放在冰箱里,冒着大太阳出来叫我。

记忆的版图一点点蔓延,往日温情的一幕幕又再一次重演。奶奶端来一碗面,我推辞了好久她才自己拿起筷子吃。一会儿,奶奶像是记起什么似的,放下筷子拿起柜子上的一个本子。那是我为她抄的经文,奶奶没读多少书,却会念一些经。奶奶说有一个字不认识,拿着本子在灯下找。我也凑了过去,本子已经破烂了,看得出她一遍又一遍的在念。视线慢慢转移,却停在奶奶的左手上,手背,拇指上有还几个小创口,伤口正在结痂,乍一看还是触目惊心。奶奶说,那是剥芋头弄得,有毒气在。奶奶剥芋头是喂猪的,常常有人家弃在田里不要的芋头,奶奶都会去剥。多少个岁月了,奶奶还是在做同一件事,就像疼儿孙们那般一如既往。

小坐一会儿,我便走出来了。抬头仰望夜空,还是那样深邃渺远,流年暗转,他们渐渐老了。我想,每次回来去看看他们,也让他们看看自己,对爷爷奶奶来说便是最大的欣慰了。

让奶奶高兴的那些事……

文/胡小卫

奶奶今年95岁了。可是她腰不驼,眼不花,能吃能喝,走路飞快,脸色红润,精神抖擞。这一切,奶奶说,都是拜改革开放所赐,才能享受如此美好的生活。

奶奶出生于贫农家庭,十八岁那年,嫁给了开小店铺的爷爷。那时,她的嫁妆是十担谷子。解放后,因为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好日子是从1978年开始的。那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由此,奶奶眼中的好日子开始了。

先是分田到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家里的谷子大丰收,仓里堆得满满当当。家里再也不愁没口粮了。再接着,爸爸在公社承包了小客车,只一年就成了“万元户”。我家就在公社对面的小山上,建起了一幢红砖房,三出五间,墙壁雪白雪白的。爷爷奶奶搬进去时,笑得合不拢嘴。

更令奶奶高兴的是,我家买了电视机。虽然是黑白的,但却是村里第一台。每到晚上,全村的人都早早吃过晚饭,齐齐到我家来“抢占”有利位置。有时,挤得我都没有立脚的地方。

不论谁来,奶奶都会很热情地招待,倒茶递水,拿来凉扇。有时,还拿来瓜子花生,让大家“吃宵夜”。

当时,电视上播的是《霍元甲》《上海滩》。奶奶就说:“过去中国贫穷落后,总受洋人欺负。霍元甲虽然英勇,却孤手难敌双拳,最后惨死在日本人手里。现在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这才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后来,又看电视连续剧《长征》,奶奶更是热泪盈眶。

奶奶说,那些红军对百姓秋毫不犯,连个头不到枪高的小红军,也都是懂道理的,不骚扰老百姓,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用了门板,次日就还上。买老百姓的东西,一定要付钱。奶奶说,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红军甘洒热血才得来的啊,要珍惜哦。

再后来,村里人搞副业,搞养殖,开始有人到沿海打工,渐渐富起来了,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电视机了。有的还买了彩电。奶奶呢,更加高兴,也不眼红别人。她说,大家富起来,才是真正富。

那时,我父亲因为跑运输,家里有了些积蓄。有些邻居或亲戚前来借钱,我母亲有些犹豫,怕他们还不上。奶奶就做思想工作,说乡里乡亲的,只要能帮上忙,就尽量帮吧。谁家没有为难的时候呢。那些人顺利地借到了钱,做起了生意。后来,他们也都还上了钱,与我家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我想这些,是与奶奶的大度分不开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好播放连续剧《西游记》。奶奶一集不落地看下来,对我们说:“要做成一件事,不容易啊。你们看唐僧带着三个徒弟,跋山涉水,走了那么远的路,经过了那么多的困难,历受九九八十一难,这才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说明,只要敢闯,什么事都有可能做成。”

当时,我的叔叔洗脚上田,到城里打工去了。他把全家都接到了城里,还开了一家水果店,可是,起初生意惨淡。奶奶就去帮忙,常常鼓励叔叔,不要怕,年轻就要闯。叔叔起早贪黑,诚信经营,薄利多销,渐渐地生意有了起色。后来还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我想,这也有奶奶的一份功劳。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奶奶高兴的,除了生活的改善,是身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让她骄傲的,是她与堂爷爷的交往。

堂奶奶是我祖爷爷的侄儿,解放前去了台湾。为这,我家受了不少牵连。1990年,堂爷爷回来了。当时他给我家送来了收音机,电子手表,还有现金。我奶奶,只收了电子手表,没要其他的。

奶奶告诫我们,不要轻易要别人的东西,不要等靠要,要自强奋斗。九十年代,我弟弟随堂爷爷去他开的厂子打工,也是靠自己的本事当上了主管。再后来,我弟弟又自己开同样的厂子,与台湾的堂爷爷平起平坐了。

堂爷爷的厂子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倒闭了。反倒是我弟弟开的厂子坚持了下来。现在,堂爷爷的几个孙辈给我弟弟打工了。

从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开厂当主人,这也是足以让奶奶高兴的事。

奶奶前些年还去了台湾旅游,与堂爷爷聊起了家常。堂爷爷说:“唉,刚刚四十年啊,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台湾地区也要紧紧跟上祖国发展经济的步子,才不至于落后啊!”

奶奶回来后,便常常将堂爷爷的这番话挂在嘴边,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记住改革开放的伟大与不易。

凝望

文/浅唱forever

夕阳慵懒地张开双臂,迎接所有卸下发条匆忙归家的大人小孩。

暖阳被切割成碎块,堆放在贴着石砖的小路上。我习惯性地抬头,准确地对上远处等候已久的目光,嘴角不自觉染上笑意。踏实感如藤蔓植物,在心头扎根,一圈一圈紧紧地绕上心房。

“奶奶,别发呆了,教我绑麻花辫吧。”我一边哀求一边撒娇地摇着奶奶握住阳台栏杆的龟裂的手,而她依旧如往常般哄着我去玩乐自己的游戏,接着重新把停在我身上的目光收回,毫不疲惫地投向远方。我爬上石凳,站在与奶奶同一高度上学着她凝望远方,视野里是最平常不过的布局:精力充沛的孩童在追逐打闹,还有扛着大书包回家的红领巾。重复的场景于我而言很快失去新鲜感,便跳下石凳不再缠着她。

长大些,我识趣地不挑傍晚这个时间点找奶奶,我知道她是在等爸爸,等爸爸下班归来。

几次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后,奶奶那双如旧海般深邃的眼睛里隐着的感情在我心中渐渐清晰,那是等候,是爱,是一颗挂念子女是否平安健康的悬着的心。所以那双目,会在爸爸的背影窜入视野时泛起波澜,闪现微光。

于奶奶而言,每一天的等候与凝望都是新鲜的,都值得期待。

再后来,奶奶被时光狠心折进冰冷的黑白相框里。我也长大了,我想念着她,惦记着她安静地站在阳台凝望远方的神情。

我成了楼下那群打闹着回家的学生中的一个。放学路上嬉戏游荡着,时间于我而言只是个抽象的名词。每天当我迈进家门,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直到某天放学回家,不经意抬头望向阳台处,竟站立着一个高大的身影,也不知等候了多久,又等候了多少次。天色渐暗,那个身影移动着打开了阳台的吊灯。我看到灯影里的轮廓生动熟悉,心像被一场冬雨淋过,湿漉漉的。那分明是爸爸。我快步往前走,近了,更近了,我愧疚地对上他的目光。

记忆里奶奶的凝望穿过岁月的枝桠,与眼前人的凝望重合。很多感情在一瞬间都明了了。

“孩子,以后放学不要到处逛,一个人不安全,早点回来,我一直在等你。”爸爸叹了口气,把手宠溺地搭在我肩膀上。很多话语如酒精,此刻只能在皮下徒劳地沸腾,我只记得拼命地点头答应。

两代人对子女的凝望,是等待,是希冀,更是尘埃落定的爱。

童年的回忆——一只麻雀

文/房子

校园的秋天,到处荒草萋萋!风吹过,'簌簌"作响。看着不免有些许的落寞!可是,在这落寞的秋草中却经常有一群飞舞的精灵——小小的麻雀,为荒凉的秋草丛增添许多的灵动!一会落在草丛中,只闻其声不见其踪影;一会又“呼啦啦”的飞到树梢,雀跃不停;一会又飞到操场的围栏上,密密麻麻的站成长长的一排,像是受检阅的兵!就是这小小的麻雀,又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小时候的我淘气又爱哭,霸道又爱笑,落寞却又喜欢有人陪我玩。所以经常和一帮一般大的孩子到处疯,上墙、爬树、掏鸡窝、偷枣头黄瓜西红柿,冒着雨到树林里抠知了猴子,顶着太阳到河里摸鱼,说不完的儿时歪歪事!可是在这些趣事中,唯有一件事是让我至今都有些愧疚的!这件事的主角就是一只小小的麻雀。

我有一个两小无猜的好朋友,他比我小两三岁,在老家的很多的时间都是和他一起玩。小小的他老是皱着眉头,像个小老头!记忆中没有他大笑的样子!

记得那是一个初冬的下午,我和奶奶一起走出家门,远远地看到大嫂二嫂三嫂和一个小小的他向我们走来,我高兴极了,跑上前去要拉着他去玩!却突然发现他的手里有一根细细的绳子,顺着绳子看向地上,有一只小小的麻雀在“扑扑楞楞”的跳来跳去!奶奶和嫂子们聊家常,我就蹲下来和他一起玩。总想把绳子握到自己手中,可是又不好意思张口,就蹲在地上用木棍逗麻雀玩。开开心心的玩了一会,占有欲作祟,还是想:自己要有一只这样的麻雀就好了!过了很大一会,嫂子们要走了,小小的他也要走了,麻雀也要走了。我很难过!奶奶叫了我好多声,我都没有答应,只好过来拉我的手。我就是不让奶奶拉,眼睛一直盯着麻雀不离开!嫂子们看出了我的心思,三嫂说这是她打扫院子在树底下发现的,等下次再捉到一只就给我。奶奶也说是,下次捉到就给我!可是我不听,站在那里“哇哇”大哭起来。小小的他皱着眉头从他奶奶的身后探出头来看我,一脸的委屈不甘心,仿佛知道最后的结局!街头,我闹的奶奶最后要去跳井,知道奶奶一贯的伎俩,我才不管跳不跳井!偷偷的从手缝里看奶奶和嫂子们的反应。嫂子们拉着奶奶劝着,看着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我。最后只好把矛头统统转向了小小的他!她的奶奶劝了他几句,我就看见她的奶奶就从他攥得紧紧的手里抠出了拴着麻雀的绳子,随后就递给了我。拿到绳子的我不哭了,可是记忆中那时的我并没有感到多么的兴奋和快乐!看着远去的委委屈屈的皱着眉头的小小的他,看着手里的拴着麻雀的绳子和不停地跳来跳去的麻雀,心里只有难过和些许的落寞!

现在,30年后想起这件事,有愧疚!还想笑!还有,脑海中依然是小小的他那时被她的奶奶拽出绳子后,皱得更深的眉头和那一脸的委屈的样子!直到现在,记忆中的小小的他,就是那皱着眉头的样子。就是他陪我走过了,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美好的童年时光!

如今,而立之年的我们,变了容貌,改了心境,远离了故土,不变的只有永恒 ——纯洁的童年情谊!

看着静静的校园,感受着风和雪的洗礼,荒草、麻雀都已随秋风远去,真心期待来年的绿色!

浅淡的年味,悠悠的情

文/明月馨子

最近,电视节目里,都在播放一些,春节,人们回家过年的画面。我没有亲人在外地,不回家过年。过年,我们一家人也很容易,如往日一样,热热闹闹的,就聚在了一起。可是,我会在每年这个时候,被电视节目里,那些回家过年的人的话语,给招惹的泪水涟涟。

电视屏幕中,那女子说:“又过年了,我要回家了!唉,在外面打工,就照顾不了孩子,要是在家照顾孩子,就出不来工作。我的家在湖北,我工作在广东,没办法!我的娘家在浙江,回去看孩子,就回不了娘家了,过年了,祝福他们吧……我怎么想哭呢!”听这话,我倒是真哭了。

眼前,一闪而过,三叔过生日那天,我们一家人,离开小镇子时,大家送我们的情形。没有多远的路程,不过短短几十里路,却也有别情在心中!叔叔,婶婶,弟弟妹妹们站在车旁,而后,我们上车。车子开动,送我们的人影,一点点向后,而后看不见了!二叔,越来越像奶奶了,送我们时,很容易,就眼眶发红,很容易,就禁不起离情。明明下一次相见,是眼前的事,却也是,一直眼睛一转不转的盯着我们,直到我们的车子,消失在他看不见的地方为止。

在我的的记忆中,我与奶奶的每次别离,她也都会掉眼泪。以至于距离近到,我的家与小叔的家,相隔不到一千米远。小时候,爷爷奶奶住的村庄,是我最向往的天堂,若母亲应允,我是愿意,一直一直,在那里常住下去的。但是,那时候的母亲,却是个,接近有洁癖的女人,她嫌我在奶奶家呆久了,身子脏,头脸没个孩子样儿,总是三天四天不到黑,就会打发父亲,骑自行车接我回去镇子,给我来个里里外外大扫除,把我从里到外穿的衣服脱下来,用滚开的水,烫过一遍又一遍,怕我和奶奶家邻居的孩子一样,会生虱子!而后,再把我脱得光溜溜,按到大澡盆里,从头洗到脚,每一次都是一边洗一边骂我:“你个死孩子,下次在弄成这样,回来我不揍死你!”

可是,我不在乎母亲打不打我,我真的是心疼,心疼奶奶送我时的神情:“好孩子,跟你爸回去吧,过两天再来……”每次说完这些话,奶奶都不会再看我了。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便使劲扭头,看小木门边上的奶奶。七八岁时的我,会大哭大闹,用脚踹爸爸的身体,从车子上往下跳,而后跑回去,抱住奶奶不撒手。大一点了,每一次离开奶奶,我倒是不吵也不闹,却真是不敢回头看自己身后,那个瘦小羸弱的奶奶,她定是流泪的,如再见着我流泪,她岂不是更伤心!

小时候,我的母亲爱干净,更会用巴掌打我!但奶奶不会,奶奶从不干涉我与谁家的孩子玩儿,玩到什么时候回家,村庄很小,几十户人家,大家你来我往,一家人一样有情有爱。我在哪里都会是安全的。奶奶总是爱怜的眼神,看她的孙女:“好孩子,和奶奶回家吃饭吧,一会再出来玩儿,行不?……”童年的时候,奶奶最担心我的衣裤,鞋子弄脏,总是在爸爸来接我的前一天,把我穿的衣服洗好,但是,母亲嫌奶奶洗的衣服不透露儿,照样会在我回家后重洗,依旧是边洗衣,边数落我:“你个不听话的孩子,都成泥人了,我看你再去奶奶家的!”

不去奶奶家,那还不如杀了我的头!,这话,在我不敢与母亲言辩的童年,在心里,说过成百上千百遍!后来,我长成了少年,去奶奶家,便自由多了,小镇离奶奶居住的村庄,不过一千多米的路程,每逢周六,我自会去奶奶家。那个美丽的村庄,老远便会向我招手,村庄后边的老榆树呵,多少次,我唱着歌谣,眼睛一转不转的,注视着它向前走。因为,拐过老榆树左边,再向前走一小段路,奶奶一定会在小木门旁边,等着我!我呢,则会抱住奶奶又说又笑,而后,撇下书包,穿过奶奶家长长的,一边柳枝遮荫的庭院,跑出门去,去找二胖,孩崽儿他们快活的摔泥炮儿去了。

说起摔泥炮这事儿,我可没少挨母亲打,其实也真怪不得母亲的。童年的这游戏,东北农村长大的孩子,恐怕都玩过,也不会忘记。夏天时,雨水过后,村子里有水沟的地方,便是孩子的乐园,最好还要有黄色泥的水沟旁,一群孩子,每人都会弄一大块,饭碗大小的黄泥(我们这里黑土遇湿松散,黄土比较粘稠),而后用水沟里的水,如和面一样,把黄泥弄的软一些,但是也不能太软,太软了,孩子的双手托不起它来!再把黄泥团成个土团,而后压的稍扁一些,在这个土团的中间,用手指钻个眼儿,而后,如制作陶瓷碗一样,一点一点,边往这个眼儿里加水,边让它向外扩张,把它制作成,一个中空的坛子形状。这便是泥炮。这样还不算完,制作它的孩子,还需要把摔炮的底部,用手沾水一点一点碾磨薄,其实我们小时候,一般这个碾制过程是,先吐一口唾沫在土炮里,而后用手指沾着唾沫碾的。

泥炮成了,游戏才算真正开始。规则就是:两个孩子一组,谁举起土炮来,摔在地上的声音响亮,土炮底崩开的窟窿大,谁就是胜利者。胜利者的奖品就是,败者给你一小块黄泥,拍扁它,把胜利者摔炮的窟窿给堵好添平。记得小时候,我摔炮总是赢的时候多,输的时候少,我的头上也总满是黄黄的,粘粘的泥点点儿。奶奶拿我没法儿,我若这模样儿,被父亲带回家去,母亲便会打人!

奶奶与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奶奶说话低声细语,待人温和。母亲则脾气暴躁,性情刚烈。从小我便是惧怕母亲,而更亲近于奶奶。母亲做事手脚麻利,做活干净利落,说话直接,不给人台阶下。奶奶,总是很小心的说话做事,家人面前,从不与谁一争高低。“一家人,没有真正的,谁对谁错,人若暴躁,我让一下,就过去了。”奶奶总是这般的说,也总这般为人做事,直至她人老终去!

过年了,离家在外的人,谁不归心似箭!归来的人,即使归来的晚些,再晚些,终还是能回去的。回家来,有父母,有儿女,再苦,也是幸福!再穷,也有欢乐!

二叔送我们时,眼里有泪,我在车里,眼里也有泪。叔叔,婶子们苍老的身影,弄疼了我的心。过年了,一年又一年,我的父辈们,在一日日老去。这个温暖,有情,有爱的家,激励索引着我,做事,努力些,再努力些!做人,坦诚,踏实,上进,再上进些。

这般禁不起别离,这般容易,为情所动容,我像了我的奶奶!过年了,我开始心疼的思念,天堂里的奶奶!后悔,在奶奶去世的前一年,没有多去看她。后悔,自己总是瞎忙,忙的不顾及,垂暮之年奶

奶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般的浓情,从此以后,我不会,再不懂得珍惜。

我的父辈们,在一天天日渐老去,孩子们在一天天长成。我的兄弟姐妹们,也都如我一样,在生活的路上奔忙……祝福,祝福来年!过年了,家家过个幸福祥和,团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