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杨柳的文章

2023/01/25经典文章

关于杨柳的文章(精选10篇)

灞桥杨柳,几曾飘落,几曾离别

文/苏筠汐

初相遇时,只因那一句“灞桥杨柳,依依惜别。”随着年轮的老去,我已经不记得这是哪段曾经的故事了,只是记忆里,那些瘦腰细枝却是你挥手告别的眷恋。

柳雪堤岸,那条大道,把离别的距离不断的拉长,仿佛看见柳叶飘落的季节,青衣女子含泪挥手告别,而哒哒的马蹄声终究还是带走了你心爱的男子。

那是过了多少个季节,杨柳青了,燕子来了;杨柳枯黄,北雁南飞,可是哒哒的马蹄声依旧没有带回你要等的男子。于是,那一汪清泪就变成了灞桥的水,日日夜夜流在那条路边。

突然想起了《诗经》中那个“不见复关,涕泣涟涟”的伤心女子,想来也不过如此吧。而从古至今,有多少痴儿怨女,用着离别,上演了多少凄美的故事。我们即使有再深刻的体会,也无法了解他们当时额痛。

不知道为什么起名叫亲水平台,在那大块的鹅卵石上,仿佛能感受到这些石头曾经在水中淹没的漫长。而站在亲水平台远望,茫茫的一片水域,苍茫却不失大气,宽广却不失包容,柔婉却不失气度。只是坐落在东郊有些乌烟瘴气的浐灞区,显得有些委屈了。

宁静的柳雪堤岸上,偶尔的几个行人,掩映在冬日枯黄的柳荫下面,阳光斜射的影子被无限拉长,然后消失不见。轻缓的音乐想起,是那首《水月禅心》,水平飞起的水鸟,盘旋在盈池湖面,碧竹轻摇,微暖灞桥,杨柳挥手,浅笑夕阳。

屹立在湖心的鸢尾小岛,似太液池中的蓬莱仙岛,被笼罩在夕阳下,朦胧似仙山,只是少了那段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所以湖心变成了空心,鸢尾岛上旖旎的风景也变得萧瑟落寞。喜欢这个名字,充满诗意的唯美与恬静,总是让人心生怜爱。

不知道这里有多少种鸟,只是觉得鸟语岛这个名字充满了灵动和生机,其实,也会经常猜测,是因为这里的鸟多才叫鸟语岛,还是因为岛上的鸟叫声清脆悦耳?只是名字缘来无从知晓,但总归是个让人喜欢的地方,如此就够了。

一池碧波,两岸芦苇,三方秀色,四季杨柳婀娜。架一贯长桥于灞水之上,在秀水走廊上,看湖光碧色,柳叶飘落。第一眼就被那气质所震撼,而我却在遗憾无法眼光优美的文笔写出来,即便如此,那一眼,就再也舍不得离开视线。

群鸟飞于柳林之中,微风吹过,柳枝漾起千丝万缕的长发,不带任何修饰,素静的幽雅,倒映在明镜的湖面,浅浅抬头,淡淡眉眼。还有那湖面生长的不知名的树木,此刻就在眼前定格,仿佛清风不来,画面静止,那种静雅的美,无与伦比。

柳园飞雪,对酒下弦月,只是不知道满园飞絮如雪,还是柳园飞雪似絮。我想,无论哪一种,都是绝美的景色吧。突然想起了古人的湖心亭赏雪,若是对比一下,不知又将如何。

也许看过了惊心动魄,前方再美的风景都难以入眼,所以我止步了,站在柳雪堤岸,静静的看着眼前的柳色湖光,夕阳匆忙的脚步仿佛在催着夜幕的降临。闭上眼睛,在夜幕降临之前,再感受一次灞桥的心灵之音。

转身,却回首,心中的那份不舍很重,可是,终究还是要离开,就让这份美好永远定格在心里,铭记在心里,也许不久,我们还会再见。

杨柳春风度玉门

文/祁云枝

春天的气息,是从“吹面不寒杨柳风”中透出来的。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其实,这个时候,冬天还没有真正走远。环顾四周,大多数植物依然“洗尽了铅华”,举着光秃秃的枝丫,在沉睡中躲避寒冷。而此刻,柳树柔软的枝条上,已经冒出了二月春风裁剪出来的新叶。

五九、六九,西安地区的温度大多徘徊在10摄氏度。10摄氏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阔叶植物对于寒冷的理解力,能够有勇气在这么低的温度里萌发的植物,一定具备强大的内力和坚毅的品格,值得用尊敬的目光去欣赏的。

寒风依然料峭,行走在柳丝的青纱里,感觉眼里有一朵朵朝霞突然停住,新叶葳蕤的光,逐渐点亮了我的眼睛。心,便也热热地跳起来,和新叶一样,怀了莫名的悸动。

在初春,随手折一段柳条,插进泥土,不久,它就扎了根,不久,就有嫩嫩的叶子冒出来。不久,纤细的柳条子,就会袖一阵清风跳舞……俗语“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该是柳树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就柳枝扦插而言,无论是将插条正着插入泥土还是倒插进去,一段插条,都会孕育成一株柳树,从而形成一片绿荫。柳树生命的强韧,完全可以突破一切生长环境的困境呢。

能这样见土即生、随遇而安的生命,自然不会让人把它和“娇贵”二字联系起来。

故而在一些大人物的眼里,柳树是很受欢迎的。曹丕称柳树为“中国之伟木”,在宫庭院内郑重栽下一排排柳树;陶渊明亲手栽植了五棵柳树,时常徘徊在柳荫里衔觞赋诗,人称五柳先生;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在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沿途广植柳树。从那时起,“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百年之后,河西走廊上的左公柳,依然年年秀苍劲、笑春风……

柳树的阳刚,还表现在冬之将至时。

西安的春秋短、冬夏长,是尽人皆知的。可柳树不管这些,如果单看柳树,你不会觉得春没到,秋没走。当一阵紧似一阵的凛冽秋风漫过西安的天空,“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周遭看上去比柳树威武健壮得多的树木,纷纷褪下葱茏的绿叶,一派颓废的模样,哪里还有胆量与风霜较高下?倒是我们眼中婀娜羸弱的柳树,临危不惧,千丝万缕的柳条,依旧身披翠纱,在风霜寒气中劲舞。

柳树是幸运的,天性坚韧的它曾得到过帝王的首肯。相传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通济渠”时,就提倡在大堤两岸广种柳树,一来添绿遮阴,二来坚固河堤。并御笔亲书,把自己的“杨”姓赐给柳树,让柳树享受与帝王同姓的殊荣。从此,柳树有了“杨柳”的称号……

如果要用“婀娜”形容一棵树,只能是柳树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诗经》里走出的柳树,如一位曼妙的少女,带给人无尽的遐思;“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诗人雍裕之眼里如烟的柳树,是风中的仙女;“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看哦,新柳既嫩又柔的神态,在白居易的诗行里呼之欲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至此,柳树的柔美,似乎就定格在贺知章的这千古名句里……

当然,凡夫俗子要体验柳树的美,最好是站在环城西苑的护城河边。夕阳下,两岸袅袅的细柳,在微风里长袖轻舞,如镜的水面上柳影摇曳。当柳条无意中拂过面颊时,你会忍不住想作诗,或者,想轻声地朗诵一首诗。站在稍远处,透过如烟的垂柳,瞭望古城墙和护城河,或许还会有点儿恍惚,自己是如何走进这幅悠然的水墨画的?

柳树的空灵流丽,会让一颗奔忙的心,跟着柔软下来。

柳树,也常常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柔情似水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坚强的心。

柳树,早就懂得道家文化吧,否则,它怎么会将刚柔并济运用得这么好?

走在路上

文/汪喜刚

走在路上

透过黎明,我

漫步每一个清晨

青翠的松柏,挺拔身材

像是给黎明诉说什么

河边杨柳,正在抽枝发芽

洮河汩汩流淌,静默在

杨柳的身旁,一路走去

花香依旧,穿过山,透过雾

吸引觅食的鸟

叽叽喳喳唱起黎明的赞歌

温柔的春风,路过

这赏心的瞬间

周围的一切都

慕风而去,羡光而来

静静悄悄的大地上

留我这——虔诚的脚户

朝着阳关城走去

黎明,有人还在放歌

像是对我的声声赞叹

今夜是残月,杨柳还未绿成岸

今夜是残月,杨柳还未绿成岸

你可是,烟波里又凭栏

凭栏处又叹春来踪迹

让你衣带渐宽的那个伊人,

可是那执手相看的人

喜欢你的慢词,浓郁不散的伤感

伤感里雁飞花谢,栅兰婵娟

还有小舟烟波自纵横

喜欢宋的街院,檀板处人人咏三变

酒幌风悲里,儿女情长

飞檐枯草下,人情冷暖

你的伊人管弦声里舞袖长

翩然伴你对酒唱情歌

酒醒新岸,人何在

花丛柳下泪眼

最爱男儿情真时,欲哭还敛

抚你的琴,唱你的芭蕉雨

江南孤鸿影,无语东流水

依稀见伊人,挽你的袖,

拂落你衣襟落红

兰舟又催发,惊碎我满心希冀

一枝柳丝垂,迷蒙了千年风景

徒留你的落拓风流 痴追迷

等风来

文/安皋闲人

风已起,在浅春的昨天。

等风来,我们的眺望早已越过霜雪和葱茏。

亮出心田对时节的选择,就像麦苗不掩饰干渴,就像杨柳不遮掩怀念。

我们自愿在草木的种属中守望,等云举扬的大风来,等迎风展的自在来。

阵营渐次暴露。明晰的对垒后,谁在负隅顽抗,谁更众志成城,谁首鼠两端后扭捏成花攒锦簇?

当利益堂皇地站在第一诉求面,拿多或取少,你有或我无,就是白刃相接的硬碰硬。

不是战争。可一定是有战有争。

焦灼煎熬着故作的镇静。摊开的双手,那据说赤色的胎记,怎么也不能轻易地说服风,折服梦。

衣食和住行,呼吸和言笑,当简单等于复杂,最小就是最大,最轻就是最重。

风将至。谁在闻风起舞?谁在掩面而笑?谁等待着长风蓄谋展翅千里?

每一双仁善如初的眼睛都不拒绝光明啊,就像亿万斯年里,悠悠苍生从来就不轻抛一滴鲜活的血,也从不吝惜一滴慈悲的泪。

大风隐约。苍翠隐约。

陆沉的人心,清水淘洗一次,清风吹拂一次,该会与纯正更近,与洁净更亲。

二月的浮光中,我们脱胎换骨,不默诵忍耐,只祈祷大风。

等风来。我们要在风中排演此起彼伏,麦苗一样赤裸真诚,杨柳一样坦荡激情。

田埂下的水杨柳

文/荏蓝葳蕤

在我家房前的田埂下,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有丛枝叶似柳状的植物,记得已故的二爷爷曾经说过,这草就叫做水杨柳,还可以入药的,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印象里,这丛水杨柳已在我家的田埂下挺有些年头了,还记得当初是母亲喂养的猪上火不吃食,二爷爷就从山里的某一处溪涧边摘了点水杨柳喂给猪一吃,没想到还真见效了。后来二爷爷干脆就在山里挖了几株水杨柳,让母亲种在这靠近水边的田埂下,以备不时之需。从此,这水杨柳便算是在此安家了。

虽说这只是几株野草,但因为有了亲手栽种的心血,更因为它还有入药的功用吧,我倒对它多生出了几分关注来了,无事的时候总会去田埂边看看。还记得有一次,是寒假的某天吧,我站在田埂上,很自然地去寻找水杨柳的身影,却遍寻无果,还以为它受不了严寒,冻死了,心里不免一阵怅然。不曾想春暖花开时节,竟又看到了水杨柳嫩绿的枝丫了,原来它不是冻死了,而是为了躲避严寒冬眠了一阵而已。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长着,不知不觉间,这水杨柳竟已长成如此葱茏的一丛了,它总是春荣冬枯,如此周而复始着。可是那位曾经把它从山野间寻到并带回来的我的二爷爷呢,却早已长眠在那片生长水杨柳的山野间了。

二爷爷是我爷爷的亲哥哥。从我记事起,二爷爷就是一个人过生活的,他是个倔强而又古怪的老头,有什么事都不大喜欢麻烦别人的。印象里他总穿着青色的布褂和灰黑色的长裤,古铜色的脸上爬满了深浅不一的皱纹,一看就是饱经沧桑的模样。一双手枯黑瘦长,而左手的食指与中指间更是黑得发亮,这是常年累月被烟熏留下的。二爷爷也好喝点酒的,但他总是很注意,从不过量。说起二爷爷,我也总会想到牛,因为他生前常常养头牛,一来是做个伴,二来也能当个营生,养活自个。还记得小的时候,家里人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二爷爷每次从外面弄点好吃的回来,总要给我们几个小的留点解馋,用他的话说叫“打牙祭”.

二爷爷也是挺喜欢小孩子的,有时晚上无事,还会给我们几个小鬼讲讲以前的旧事,或教我们一起过去的老规矩。我只知道他有两个孙女和一个孙子,但从未听他提起过他儿子的事。后来是听母亲说起那些陈年往事,才知道在二爷爷挺年轻的时候,二奶奶给留下一个儿子就去世了,后来儿子好不容易成了家有了孩子,却得了不治之症,最后也离他而去了,三个孙儿也随母改嫁去了别家,从此二爷爷就开始了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用母亲的话说:二爷爷早年丧妻,中年丧子,着实是个可怜的苦命之人。为此母亲总会尽力帮帮他,没事给他洗洗床单缝缝衣服什么的,而二爷爷也总喜欢来我家坐坐,天南海北地聊聊天什么的。只是后来母亲和二爷爷之间因些误会而生了嫌隙,且两人又皆是要强之人,因而彼此在很长时间里竟都不再言语,而二爷爷也执拗地再不来家里坐坐了,只是每次遇着我们从学校放假归来,总不免要关心几句的。后来母亲在二爷爷弥留之际还是赶到了他的床前,两人最终消除了隔阂重又和好,只是二爷爷也终究再没机会来我家唠唠家常了。

二爷爷是自己喝农药死的。还记得二爷爷刚过七十,就开始自己念叨:将来若一个人老得动不了了,就自己准备点药自我了结了,免得连累别人伺候。大部分人都当那是一个老人的玩笑话,父亲母亲倒真有几分担心,所以每次听这话总要劝解二爷爷一番的。可没想到,二爷爷还是在自己卧病在床后,选择了这条不归的绝路,甚至在走之前还自己把墓地都选好了的。那时我正在外读大学,突然有一天和母亲通电话,才听说二爷爷去世的消息,真的是既惊讶又难受。那天晚上,当室友们都熟睡以后,我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任悲伤的泪水爬了满脸,枕头也失了一大片。

从此,萋萋荒草丛中又多了一方矮矮的坟墓,那里长眠着我的二爷爷,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去看看他,给他烧几张纸,聊以寄慰心里的哀思。偶尔,他也会出现在我的梦里,仍是穿着当年的青褂灰裤,被烟熏烤过的干瘦的手上,拿着几株柔嫩的水杨柳,饱经沧桑的脸上噙着笑,轻轻地向我走来……我突然有些理解二爷爷的选择了,经历了太多的世事变故之后,也许他真的看透了:人活着,到底真是太难太难了吧,还不如一株山野间的水杨柳来得自在轻松。

随着二爷爷的离逝,与他有关的一切都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了吧?可在我的心里,自二爷爷从山野间把那几株水杨柳栽种在我家房前的田埂下那天起,他与水杨柳就牵起了扯不断的关联了。每每看到田埂下的水杨柳,我总会想起自己曾经有位苦命的倔强爷爷。我想,只要这水杨柳一直生长着,二爷爷也就一直都在吧?听说,二爷爷的孙子也添了儿子呢,想来,二爷爷定是会乐得合不拢嘴的吧?瞧,田埂下的水杨柳也长得甚是翠绿呢!

二爷爷名叫子石,但人们都更习惯叫他晌午伯或晌午叔,听说他是在大晌午的阳光炙烤里出生的。可我想,二爷爷或许也该叫--田埂下的水杨柳吧?

谨以此怀念我那些逝去的亲人及与他们有关的一切!

春风杨柳

文/子薇

世上美好的相遇有多种,杨柳遇春光,是其中之一种。春风拂过,细小的叶芽从渐渐泛青的枝条上钻出来,待我们回过神时,柳树已是遍体新绿,醉人的清新让人无尽销魂。

柳树,最早出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家时,是春天,柳丝轻扬,妩媚妖娆;归来时,雨雪交加,寒意弥漫。或许,他经历了太多的困苦和艰难,但是,毕竟归来了,所有的风霜雨雪,都在团聚的温暖里,融化了消散了。我看到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真切,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欣慰和温暖。

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有的成语,都有它言之凿凿的来头。插,让人明了,你剪一截柳枝,插进土里,它便活了,不仅活了,而且,一枝成一树,一树发数枝,发千条,发万条——万条垂下绿丝绦。犹记得,年少时,我总爱攀上柳树,折一根长长的柳枝,弯成一圈,固定住,戴在头上,兴味盎然,无尽欣喜,仿佛自己成了一株蓬勃向上的树。

眉如柳叶,腰柔如柳,只这两处,似一幅素描,一个美人已经跃然纸上、如在眼前了。初春的杨柳,是飞翔的姿态,如自由的小鸟,如蓝天上的白云,如孩子毫无杂质的明媚如春光的眼眸,无邪地打量着这个欣欣向荣的世界;初春的杨柳,是临水照花人,没有搔首弄姿的做作,一顾一盼一抬眉一回首之间,皆凝聚着真实自然的亲切和美好;初春的杨柳,是黛玉初见宝玉,少女怀春,少年多情,每一根柳丝每一片叶芽里,都蕴含着涓涓溪流般的生命力,有些青涩,有些腼腆,或许,也有些惆怅和忧伤,即便如此,无改总体向上的基调——有青春打底,有年少撑腰,多好,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有两年,我的住处距离一口湖泊很近,晚饭后便去走走。湖泊四周种满了垂柳,无数碧绿的枝条从高处悬挂下来,帘幕似的,一重又一重,鸟们在枝条间来回穿梭。垂柳落进湖里,湖里又自成另一个缤纷的世界。若是盛夏,日头落得迟,晚霞铺在枝叶间,铺在湖面上,铺在我的脸上身上,我围绕着湖泊一遍一遍地走,不舍离去。

周末去朋友家里吃饭,一碟碟一盘盘的,犹如明媚春光,犹如柳丝轻扬,所有的菜肴,都是那么的明丽婉转,该扬眉时扬眉,该颔首时颔首。鱼肉荤腥的碟边盘边,摆放着一道道撩人食欲的景致,有西红柿做成的玫瑰,有黄瓜切成的细丝,有清洗干净的苦菊,如此,原本端方四正的菜肴们,便平添了几许风流。富含蛋白质的一桌子菜,因为有了千丝万缕或红或绿、娇艳欲滴的菜蔬的点缀,油腻的感觉于感观上被中和了大半,我们味蕾和胃口的积极性刹那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美味与味蕾的抵死缠绵,仿佛于水边看柳,又仿佛把春光尽揽怀中,我们很贪婪,我们很满足。

从朋友家里出来,走在公园里,浓郁的春光春色携着温煦的阳光落在我们身上。隔着清粼粼的水渠,我看见一个秀丽的女孩坐在一把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远远地,我看见有正在观赏春色的人,禁不住地停下来,拿镜头对着她按下去,一下又一下。

没有一种树像杨柳这样婀娜多姿的,虽然只是素雅的一树枝条,没有花的点缀,却比好些个缀满花朵的树们更好看耐看。在水边,于一株柳树下席地而坐,所有的春光,便在婆娑的绿意里,涉水而来。

春天若是没有柳树的衬托,定会失色不少。其实,哪一个季节,若是没有柳树的点缀,都会失色很多。初春的杨柳,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盛夏的杨柳,美艳热情如少妇;到了秋天,那杨柳,虽是徐老半娘,却是风韵犹存;万物凋零的深冬,杨柳的叶片枯萎落尽,点点绿意,蹒跚着离去,光秃秃的枝丫上,写满了寂寞和苍凉,尽管如此,其风骨尚在,你若是用心细细地品味观赏,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那是个一等一的美人。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青梅结子,形小如豆;柳叶舒展,状如黛眉;日子一天一天地长起来,气候一日暖似一日;蝴蝶翩然,纷纷起舞。时间飞快,说话时,已是暮春。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毛泽东的诗作,从寻常的景物描写,一下子飞升到了广阔高远的境地,自然而然,圆融宛转,常人不能为之。

给柳树点赞

文/杨长华

早春二月,家门口小河边一排柳树经过一冬的歇息,在春风吹拂下,甩着长丝迫不及待地苏醒。柳丝上已吐出一粒粒绿珠,性急的已伸出一两片小嫩叶,在不远处看去,犹如一串串翡翠项链,在风中舞动,漂亮极了。不由使人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属落叶大乔木。又名:水柳、垂杨柳、清明柳等。植物学上把它归于: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杨柳目,杨柳科,柳属,有250多个品种。

柳树对人们的贡献很大,先说药用价值:柳叶、柳皮、柳根都可以入药,能除痰、明目、消热、防风。它的主干,那可是高档家具的用才。还有那风情万种的柳条,无论是编个花篮,还是编成筐,都能让你把春天装回家。婀娜多姿的柳条也是孩子们的喜爱,摘一片树叶,含在唇边,或者折一截柳枝做个柳笛,立时,一段《小放牛》便响满原野。而将柳条编成个花环,往头上一戴,回家的路上充满了童真的欢乐。柳树也是年轻人的最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什么地方?当然是柳树下小河旁了。

其实最爱柳的是文人墨客,你看从古到今描写柳树的诗文,可以说浩如烟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唐诗的风骚;“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那是宋词的韵味;“柳丝舞困小蛮腰”,“杨柳秋千院中,啼莺柳燕,小桥流水飞红。”这可是元曲的浅唱。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可是一代伟人的手笔 ,不说绝后,至少是空前的。

文人与柳的趣事也很多,送客的就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而且还要“折一枝灞桥柳”;连喝饯行酒也有拿柳树作词,最有名气的当数《阳关三叠》客舍青青柳色新了。就是喝醉了,醒酒也要到柳树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喝到这份上,柳三变真是牛人一个。文人说柳的趣事多了去了。

柳树也很美,美化了环境,你看公园临水处,有了几棵柳树,柳丝在水面上随风飘荡,那风景立马就上一档次。盐城的古八景,“杨楼翠霭”“范堤烟雨”均因柳而来。因太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成就了一座城市。到瘦西湖看什么?不就是一城烟雨,半城柳树嘛。而扬州也成了文人、商贾、官员、丽人的向往之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就是对柳树的贡献和魅力的最好诠释。可以说在哪里都少不了它的倩影。

柳树在民间也有许多亮点,年画有杨柳青年画,民俗有清明门头要插柳的说法。更有厉害的,有个城市就叫“柳州”,那地方没有去过,估计那里柳树特别多了。还有人干脆以柳为姓,柳姓的名人可就太多了,书法好的柳公权,文章好的柳宗元,词制的好的柳永,当官的柳公绰、柳奭,女子名气大的莫过于柳如是了……就是神话故事里杨柳枝也是观音菩萨手中的法宝,不管有多大的损害,只要菩萨把杨柳枝一摇,洒几滴杨柳水,一切都搞定,恢复如初。

当然了柳的争议也比较多,比如说一个女子不贞洁,就说那人是“水性杨花”,“癫狂柳絮随风去”或者是“残花败柳”。而形容女子眼眉漂亮:则说是柳叶眉。形容女子苗条:则说是杨柳细腰,“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形容女子温柔:“桃李多妩媚,杨柳更温柔。”而“无情而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则就是文人的牢骚了。

春在雨水中抬起头

文/马浩

谚曰,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单。意思是说,天气转暖了,路上行人走的冒汗了,脱掉身上的厚衣服。雨水节气,便在七九里头,冬寒殆尽,河边、道旁的柳枝吐翠,千丝万条,随风摇曳,犹如烟笼。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乡村,此时,可以插柳了。诗文中,柳往往与杨形影不离,而今,看着杨柳,怎么看都不会是一路,无论从树的外形,树的枝叶,尤其是树叶的生发与凋落,完全不在一个节拍上,其中,一定有其因由,据说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在河堤夹道栽植柳树,便以杨姓赐给柳树。

柳树上,挑选光滑匀称的柳枝砍下来,俗称柳栽子,你若让柳栽子一直这么躺在地上,时间长了,它就是一根干木棍,若把它栽植在土里,它就是一颗树,别的树木没有根,是很难成活的,柳树却不同,它能插地生根,叶芽便会在木棍上吐出来,长成参天大树。柳树不但可以用木棍栽植,用柳条同样可以习成柳树苗,方法很简单,把柳条剁成节,一拃多长,砸在田地里,露出一点头来,民间称之砸地牛,不久,柳芽便会从露出来的“牛角”上发芽抽枝,柳树这一特色,杨树完全有,在乡村,砸杨树地牛,远远多于柳树,在用途方面,杨树比柳树更加实用。

有时,用杨柳枝条插一圈篱笆院,都能成活,当然,这与节气时令有关,雨水之时,天气回暖,雨水充沛,地气温和,适宜杨柳的栽插。在这一点上,杨柳有着共同之处,再有杨柳都在初夏时吐絮。杨柳合称,未必就是柳树姓杨。《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那时,隋炀帝杨广尚不知在哪里玩鬼火呢。

此时,远在山间的春笋,河滩的蒌蒿,在毛毛的细雨中,在熏风的瑞气里,露出了春的生机,山间一颗颗破土而出的春笋,河滩片片青碧的蒌蒿。

背着竹篓从山间挖来新鲜的竹笋,挎着竹篮到河滩采来蒌蒿,年还在身后,感觉并未走远,腊肉香肠,配以时令野鲜,能品味出春天的味道来。

河中流淌着春水,水清冽,鱼鲜美,正可捕鱼。

村里,有位善垂钓的老者,雨水时节一到,它便拿着小木凳,到河边钓鱼,他是个有趣的老头,他钓鱼通常带着煤油炉,小锅,盐,筷子,自然少不了酒,到河边,寻一垂钓佳处(凭着他的钓鱼经验,知道哪里鱼多),摆好小木凳子,放好煤油炉,用锅舀河中的水,点火烧水,这才开始举杆钓鱼,好像鱼在排队等着他来钓,鱼钩一下水,便有鱼儿来咬钩,鱼儿一上岸,便就地收拾好,放进小锅中,煮熟了佐酒,酒喝好了,他也收杆了,踩着深深浅浅的步子,回家。

他是乡村的闲人,农人却没有这么清闲了,这个时节,农活春草一般开始冒头。把粪摊开来晒一晒,早上摊开,晚上堆上,晾晒几天,推起来用泥封上,备着做作物的底肥;田里的活也出来了,开始整歇茬的土地了,过去,农人对待土地非常地用心,推己及土,把土地视为亲友,人干活会累,地生长庄稼也会累,农人便让土地歇一歇,不能它播种,又怕野草乘机,便把土地翻耕起来,让它晒着太阳,好好歇着,不像现在,不但不让土地歇着,想尽一切办法把土地利用起来,不给半点喘息的时间,间作套种,冬天塑料大棚聚温,夏天黑网大棚去热,土地没有力气怎么办呢?给土地吃各种各样的化肥。

那时,农人相信天时节令,跟着节气走,土地长庄稼累了,让它歇一歇,给她们上农家肥,也不在一块土地上上重复种一种作物,今年种玉米,明年就栽山芋,后年点黄豆,春天该耕的耕,该种的种。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天,是在雨水时节慢慢抬起头来的。

遭遇柳絮

文/易石秋

进入大学之前,我就连柳树长什么样儿也没有见到过,更不用说柳絮了。

我们家地处大山深处,树木还是漫山遍野的,虽然说不上“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倒也算得上“佳木秀而繁阴”了。只是水资源相对短缺,即使有几口山塘吧,也大都高卧在山坡之上。山溪倒是很常见的,并且清澈见底,颇有东坡先生笔下“尚余流水作琴声”的韵味,可惜也是季节性的,每当枯水期几乎断流,很难得长期“闻流水之潺湲”。所以 杨柳这种惯于近水而生的乔木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那时候的教材内容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没有古代诗词,连极适宜儿童诵读的贺知章的《咏柳》,也都是上了大学之后才补上的。印象中唯一一次接触柳树这一概念与形态,是读毛主席诗词《七律·送瘟神》中的名句“春风杨柳万千条”,不过那时除了深感其气势磅礴朗朗上口之外,也充满了极度的好奇与困惑:那万千条的杨柳,究竟是一种如何美丽的姿态与奇特的存在呢?

读大学时倒是在美丽的湘江之滨,不过那时岸边白沙历历、芳草萋萋,就是没有那“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诗意图景。烈士公园的偌大人工湖畔还是有些儿柳树的,但与我们学校东西相隔, 我整个大学时代才随同班级活动去过一次,还是秋残冬近的时节,那时杨柳已经是“已带斜阳又带蝉”了,所以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但是杨柳不仅是属于自然的,更是属于文学的,自从《诗经》天才性地创造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美丽动人的诗句,杨柳就以它绰约的风姿与悠远的意境永远地走进了中国文学史。贺知章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它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姿,庾信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叹光阴似箭韶华易逝,而更多时候它是惜别的代名词。因为古代陆路交通极为不便,远行者走水路居多,而柳大都近水栽种,折取十分方便,而“柳”与“留”谐音,睿智的先辈就地取材,以折柳来表达对离别者依依惜别的深情。于是杨柳成为了文学天地里最为司空见惯的离别布景,催生出无数感人至深的诗行,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或许是天意垂怜,要为我补上杨柳这一课,原本文学知识缺如的我,偏偏进入了中文系。因为离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在古典文学的浩瀚海洋里自然免不了与杨柳时时相遇,感受它穿越古今的独特风采。虽然直观印象仍然很是模糊,但想象毕竟是文学的生命,久而久之杨柳在心中的形象也就渐渐地明朗起来。

后来读苏东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在对东坡先生无与伦比的天才表现技巧表示由衷惊叹的同时,又有些惊诧莫名,那“似花还似非花”,独领风骚标格的杨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据《词源》解释,杨花就是柳絮。再翻阅相关资料,这种描写杨花的名句还真的比比皆是,让人悠然神往,只可惜连柳树都少见,更别说柳絮了。

大学毕业后有幸来到洞庭湖畔岳阳楼旁任教,杨柳成为了周边最为司空见惯的点缀之一。特别是岳阳楼景区扩建之后,沿湖都是依依杨柳,几乎可以与古诗文中长安渭桥的柳色相媲美了。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杨柳与离别的关联渐行渐远,除了茶余饭后散步之时偶尔欣赏它婀娜的姿态,特别的关注也就少了,当然追寻柳絮的心思也就跟着淡了。

今年暮春时节,大学好友夫妇来岳阳云游,岳阳楼自然是首选景点。按惯例大凡有客人过来,只要陪同到主楼走走,登临览胜一番,再发点古之幽思,便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但同学夫妇都是语文老师,对岳阳楼自是更加情有独钟,提议到临湖的“怀甫亭”去凭吊一下。刚一下去,但见长条石平铺的地面白茫茫的一片,远看宛如茶卡盐湖远处边沿的盐地,又似瑞雪初降之后薄薄的积雪。近看则是一根根宛如游丝的银线,又如弹完棉絮之后地面浮动的一层白色的残余,一丛丛松蓬蓬地漂浮在地上。微风起处,空中扬起一道道银光透亮的蛛丝,四处飘荡,在春阳的映衬下格外惹眼。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抬眼望去,只见近湖围墙边的一排柳树之上缀满了丝丝缕缕的银色丝絮,还真的似花非花。这不就是杨花吗?想不到能够在这里不期而遇,并且来得这么的应景,这么的惊艳。

柳树有情,柳絮有思。只要心有所属,有一天它终会飘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