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家乡的文章

2023/02/03好文章

家乡的文章(精选16篇)

回望岁月 家乡巨变

文/杨思清

“80后”我们这一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近40年的成长,一路走来,我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体验人。

童年的我们玩铁环、打弹珠、骑高脚木马、打沙包、在地板上跳人字田;看黑猫警长、海尔兄弟、花仙子;打街机、玩魂斗罗、玛丽水管等。回想过往,林林总总,记忆犹新。放眼现在,已为人父母。流逝的时光带不走童年的记忆,改革开放前期的我们过得充实而快乐,然而过往的一切均还历历在目。

那时的我们。春天:我们用山上砍来的竹子,破成篾条(竹条)用丝线扎成风筝筐,再用2.5角钱一张的风筝纸糊好,经过半天的晾晒,用黑色毛笔画上小人,拿到田间放飞,看谁的又高又稳;我们还穿着水鞋,背着小箩筐到山上到处乱窜,只为找到那刚冒头不久的蕨菜、山菌。夏天:我们光着脚丫到处乱跑,整个暑假大部分时光都会到河里游泳、摸鱼,那时的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绿,鱼也是那么的多,用家里的撮箕在清澈的河水里翻开大石头,用手连同小砂石一并往撮箕里刨去,抽起承重的撮箕,捡去里面的砂石,鱼儿就会到处乱蹦,五条、六条不等;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家乡有个动人的故事:“这一天是螃蟹嫁女的日子,那天螃蟹家族会成群结队地为螃蟹女儿办理婚事,”如果运气好遇上了,我们会拾得盆满钵满;秋天:我们首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拾谷穗进行“勤工俭学”——也就是学校组织广大学生到田间地头,去拾打完谷子后遗留到落到田间里的谷穗,也是让同学们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杜绝浪费。那时候我们最喜欢过的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又名“强盗节”,因为节日当去“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是不会被当成小偷来抓的。那天可以到别人家里“偷”东西,是因为中秋节是代表丰收的节日,每年到了中秋时节,家家户户地里种的、树上挂的、土里长的等等都已成熟,节日当天你到我家树上摘些、我到你家地里挖些、他到家里拿些,大家都不会计较,成熟的季节,相互“赠送”些吃的东西,图个丰收吉祥。冬天:我们南方的冰雪比不上北方,但也不缺它的独特韵味,北方是大雪纷飞,南方却是冻雨绵绵。那时,只要一下雪,马路上、拱桥边、斜坡地都是我们的天堂,我们把竹子用刀破开切成片(竹片要宽而薄),再用火烧其一头,用力在火烧处扭,直到把竹片扭成九十度直角,一副自制的滑雪橇算是完成了。我们拿着它在雪地里滑雪、嬉戏,用它从斜坡顶处滑到坡底,因为没有什么安全设备,很多时候我们还未滑到坡底就已是人仰马翻,但我们却是乐在其中,早把跌倒的疼痛忘得九霄云外。

时光如梭,新中国40年沧海桑田巨变,成就了一个崭新的东方大国。那时整个镇上除了学校和镇政府盖了一层平房砖楼外,其余家家户户都是木房子。现在不论你走在哪一个乡村,每家每户的别墅、庭院矗立在你眼前,虽少了些规划,但也不失自然、整洁、美丽。走进这美丽的村庄,这里山青、水绿,还有鸟鸣和花香,让你宛如身处世外桃源;之前坑洼公路,现已变成柏油路,上贵阳要颠簸10多个小时的日子,被1小时的高铁所代替。出门就会踩得满身泥的乡间小道,取而代之的是村村寨寨都相连的通村、通组公路。当你散步于乡间的路上,你随处都能看到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的私家轿车,出门再走几十里山路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那时我们虽已吃上饱饭,但青黄不接、灾荒之年还会整日吃土豆、红薯果脯。现在,当你走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处处都是现代化的耕作模式,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互联网+”销售模式,把我们山沟沟里的土特产带到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农民不仅吃饱了饭,钱袋子也鼓了起来;那时一家只有一套体面讲究的衣裤,每逢节日、婚庆都是穿着它出门,如今不仅有了四季换洗的衣裳,咱们农村也跟上了新时代潮流,个个穿的花枝招展。

记得那时我们村就李老毛家有一部座机电话,要想和外界亲朋联系,得提前通知准备,走两里山路来李老毛家候着。现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信号已覆盖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有一部移动电话,哪里都能和家人、朋友联系。当时最富有的人家才看得起的黑白电视,现在家家都是宽屏液晶彩电,信号已实现“户户通”;当时就怕家人生病,如有一人生病,住院就医的钱要花掉这家大部分的积蓄,生些小病什么的,他们甘愿忍着、挨着也不愿去医院。如今政府出台了大病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算平台,能够为困难群众治疗大病,提供大病服务保障的一种新型医疗救助制度,它的保障范围十分广泛,并且报销比例很大;晚上的农村也格外热闹,每个村的农民文化家园休闲广场都已建成,没事的大嫂、大伯们会集聚一堂,跳跳广场舞、唱唱老山歌。你若身处其中,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将映入你眼前,让你流连忘返。

儿时的记忆永远是那么的清晰,明澈,家乡的味道还是那么浓烈。

母亲的粽子

文/科尔沁的传说

一个人孤身在外飘泊了好多年,始终不能忘记家乡的味道,虽然不知道家乡现在是什么样子,但那里的山山水水时常在梦里跳跃着出来,让一个又一个孤寂的夜晚伴着家乡的温馨再次睡去。梦里一片蓝天,还有家乡清清的河,河边那些茂密的芦苇,那些和芦苇叶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于端午,来自于对母亲的思念,来自于对家乡难以忘怀的情结,异乡人在失意的时候总是怀念他的故乡,其实还是有太多人在得意的时候依然深深的爱着他的故乡,一切的一切,也许源自内心处深深的某种眷恋。

我的故乡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飞舞着漫天的风沙,最美丽的时节莫过于端午前后,一群一群的燕子呢喃着从遥远的天际像梦一样飞来,落在那些或高或低的树林子里,欢快的寻找往日的旧巢,燕子是很恋旧的,每一年的这个时候总是会翩翩的赴了来年的旧约,袅袅而来,寻找那些往日的相思和缠绵。就像某些事物总是在某一个时刻悄悄地来临,袭击你柔软而又温软的心,让你幸福的疼痛,这是异乡人的话,啊,异乡人……我也只是一个飘泊异乡的人,总是在某一些时刻怀念我的故乡。

时间就在我打盹的一瞬间悄悄地过去了好多年,阔别了家乡好多年,始终不敢忆起,害怕触及了心扉最深处的疼。但是,有些疼痛你怎能躲避,它也许就在那一霎席卷你脆弱的城池,令你潸然泪下。

这个季节是一个多雨的季节,雨丝缠绵着像一个又一个相思的结,把我牢牢地系在里面,幸福而又甜蜜略带忧伤,我总是在想着家乡的杨梅,还有家乡的苇叶,还有母亲包的粽子。

母亲包的粽子在我的记忆里总是那么的难看,就算在那些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我都不愿意去咬它一口,甚至,连多看一眼我都不大愿意。母亲只是哄着我,多吃一口,再多吃一口,于是,我便像小鸟一样张开大大的嘴巴,等待着母亲喂食的样子,吃完后,母亲总是轻轻地拍着我的头,一脸幸福的样子,我就在那种贫困而又幸福的日子里长大。

总是不知道白驹过隙是什么概念,岁月匆匆的流走,母亲便是七十多了,不是那种不经意间霜染了青丝,而是满头的银发,母亲,您垂老矣,只是,为什么,我竟然觉得我还没有长大。

每一个人都有着故乡的情结,一种思乡的病,只是现在的我不知道是思念家乡的山水,还是家乡的人,抑或是儿时的玩伴,这一切都已离我远去。只是在梦里,母亲的颜容有着永远不曾老去的青春,亦如那采薇的女子在夕阳下芦苇荡里温软的回音。

转眼便是好多年没有吃过家乡的粽子了,也没闻到过粽叶的那种幽香,家乡的粽叶是有着淡淡的如竹子一样的香味儿,很淡,很淡,只有在你凝神静气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它的那种回味余长,甚至是山水之间的氤氲,还有那种爱的祥和飘渺着荡气回肠。

这个季节,母亲的粽子便是会如约而来,像极了梁间的燕,如期而至,那个时候,我便不知道是过节,只是知道在某一个时分有那么些温软的令人腻味的粽子摆上我们的桌子。

不经意间,我已悄悄长大,也许早就忘掉粽子的模样。思念总是在某个深处泛滥成灾,当我在异乡漂流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躯正欲躺下,快递公司送来一个大大的包裹,我小心的撕开包裹,一大包的粽子裹着红头绳安静的躺在那里,正如幼年时的襁褓中穿着红肚兜的我,包裹里有一封信件,一看笔迹就知道是母亲的亲笔信,拆开信件,打头两句便是“我儿,粽子收到了吗……”

顷刻间泪如雨下,朦胧的泪眼里我似乎看到母亲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安静的一个一个的包着粽子,一个,又一个……

家乡春天的花食

文/李宏荣

我的家乡在神奇美丽的云南滇中,那气势磅礴的金沙江南岸的大山怀抱里,祖祖辈辈的彝家人不仅爱花,还会把花制作成一道道美食。每到春天,那些比花还美的彝家阿妹就会身背背篓,走向山野林间,一边唱着醉人的彝家山歌,一边将一朵朵可食之花采摘回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花菜美食。

马缨花

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里,马缨花是家乡山野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那满山遍野的马缨花山林一座连着一座,绵延至天边,一片花的海洋,泛起大地灿烂的微笑。一棵棵油光碧绿的马缨花树上,托起一团团盛开的花球,如一把把撑开的巨型花伞。再细看那各色花朵,深红的如红缨,浅红的似粉球,鹅黄的如团扇,浅紫的似玉盘,像仙女的花裙一样。彝家阿妹们身背小竹篓,钻进马缨花的世界里,将一朵朵马缨花采回家。

彝家人常用马缨花炒火腿肉,先把切成薄片的火腿肉入锅爆炒3分钟,再把洗净撕片的马缨花加入火腿里翻炒瞬间,即可入盘而食。这道花食看着色彩鲜艳,吃着更是无比鲜香。

棠梨花

每至春天,雪白的棠梨花将家乡彝寨那一道道山岭点缀得十分娇艳。一眼望去,山岭无处不飞花,而雪白的棠梨花又是彝家人春天里的一道花食。当徐徐的春风吹过,当暖暖的春雨飘洒在棠梨花树林里,白雪般的棠梨花更加楚楚动人。忙里偷闲的彝家阿妹们,三五成群地约伴钻进棠梨花树林里,一边采摘丛丛洁白如雪的棠梨花,一边唱响一支支动人的彝家山歌小调,待采摘满一背篓棠梨花背回家里,用干净的龙潭水沸后煮透,把煮透的棠梨花背到小河里冲洗干净,即可食用。

家乡人食棠梨花的方法很多,但最具有特色的是炒新鲜棠梨花,将食用油入锅加热,再放上适量的干辣椒段炸出香味,把棠梨花入锅翻炒,最后加入切成段的韭菜翻炒,即可出锅装盘,这道菜看上去有棠梨花的略黄、韭菜段的翠绿、干辣椒段的紫红,望着就诱人,吃起来也有山菜醇香的风味,是每年春天家乡人必食的一道花食。

苦刺花

在春天的各种花儿中,苦刺花是家乡地埂边一道天然篱笆墙,这种不显眼的路边野花正是彝家人的一种风味花食。当暖暖的春风一夜间吹醒了家乡的苦刺花,我们彝家人在暖暖的春色中、暖暖的春阳里,满脸带着花一样甜美的笑容,采摘着一朵朵苦刺花。

采摘来的苦刺花,先用开水焯一下出锅,再用清水漂洗三至五次,苦刺花煮青豆米或是素炒苦刺花,都有一股微苦回鲜的风味,但能起到生津止渴、提神补气的功效。

槐花

春天的万花丛中,槐花在家乡彝寨的一方天地间,也是家乡彝族的一道风味美食。钻进槐花飘香的槐树林里,顺手采摘上一把洁白香甜的槐花回家,制作一道蜜汁鲜槐花美食。先择去槐花的老茎,用清水洗净,放入沸水中焯透晾凉,净锅入麻油,烧热后放入香葱节,炒至香味四溢时放入准备好的槐花,再加入蜜汁调味拌匀,那悠悠的清香和丝丝的甜味沁人心脾。

而今,家乡的花食已经成了彝寨的特色菜,当你来到彩云之南,一道道鲜美的花食,定会让你吃出爽爽的绿色心情。

茶花赞---山中散人

文/横刀立马

临清明,又是一年,更念故乡,人和物。人生短促,感悟多,故乡原有满山的茶花都没有了,现己很难找到茶花,变化甚快,世事无常,可叹可叹。

临清明,忆家乡,少年行,离家乡,家乡茶花令人往,美而艳。儿时起,常入山赏花。然,远行千里,那茶花,常绕梦里,周公惊叹,天下奇花茶花也。有智者曰,茶花者,野花也,乡草,常花常品也,无所赞。然,世人之皮毛,奇闻怪谈也。追远矣,惜古人,隐深山,贤人者,无不以高山流水赏花为志者,恋茶花者,犹为多也。然,水无常形,世无常势,茶花已难寻踪迹,非花之罪也。

吾不闻,政之不教,国之不治,人心不古。然,人之所异,世界之奇妙也,宇宙之无穷也。坛坛众生,万物皆有缘,大千世界,精彩世界无所料也。吾窗外无影,门外无形,然世事变之不止,山无完山,界无完界,人无完人也。有曰,名花自有留香处,又岂是化外人所知也。夜色正浓,雨天亦秀色,雨后天晴,万物之理也。吾独爱茶花,茶花出于尘埃,或山峰,或山中,或野地,或溪旁,与世无争,远看兮或常品也,然,近色圆润艳丽,春来福至,果肉美味,能赏亦能吃,近乎完美,犹如仙女临凡尘,美不胜收。燕子飞,亦停驻,恋茶花,不南飞也,乃茶花之故也;其不与玫瑰比艳,不以梅花争宠。世外多高人,然,高人多于化外,非高人不视也,乃不识其不知也。

茶花犹乐土乐花,梦见茶花千万回,梦深处,泪散枕巾如哭诉,世人常品不智者,唯望茶花常留驻,千言万语难话茶,茶花爱你千百度,忆起茶花相思苦,来年茶花与相逢,唯遗此生不再有。

五月家乡菜油香

文/乡野之人

江南五月,百花渐尽,草茂莺飞,厚实的绿色紧紧拥抱着大地。小城的人们褪去了长袖厚裤。无袖衫和薄裙,T恤和短裤,太阳帽遮阳伞,伴着清爽的笑容、婀娜健美的身影,在小城飘来流去;或者在公园里树荫下,休憩、海侃、打牌娱乐。小城的夏天到来了。

我走进了五月的泥土,走进家乡那一望无际的油菜地。抬眼远眺,家乡的油菜地,被一床巨大金黄的被子覆盖着,陶醉在成熟里;弯下腰来,扒开一棵油菜,油菜角儿,从油菜主干的底部一直举到头顶,颗颗满角,粒粒饱满;俯下身来,拂开狭窄小沟两旁的茂密的水草,一股细流悠悠而来,掬一捧清水洗在脸上,凉爽从我的面颊一直流进我的心田。草丛里青蛙跳来逃去,咕咕的声响是那么的悦耳好听;低空中,几只鸟儿或高或低,自由自在的飞翔,轻捷的舞姿伴着甜韵的歌喉。这一切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或者在催促人们收割,或者在欢庆五月的丰硕。

家乡的油菜,是在前一年的冬天来临前就播下了种子,从发芽、长叶、抽薹到成熟,从耕耘到收获,经过了漫长的冬季和春季。五月,人们开始收割,收割这金黄的希望。他们弯下腰时,完全融入了这宽大的油菜地;只有他们站起来擦汗时,才看到一丝身影;这身影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却又是那么的伟大。只有插在田埂上的遮阳伞,在告知,这家已在收割,收割这满心的汗水和希望。

我仿佛又闻到了那浓浓的家乡菜油的馨香!

儿子的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走进大自然,感受美好。”并要求家长协助完成。我说:儿子,我们去完成一次劳动吧,到老家去,收割油菜。儿子一听说要到乡下“玩”,高兴得手舞足蹈。儿子一直在市区上学,从小学到这所全市名牌的省重点高中,还没参加一次农业劳动呢;我也20年没下地干活了,还真想回味一下收割汗水的辛苦和快乐!

老家离我居住小城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一会儿就到了。隔壁的李奶奶和孙女也要去收割油菜,她家的油菜地正好和我的相连,我们便一起。李奶奶六十多岁了,孙女王琴才十六岁,上初三。

王琴一到地头,就忙着帮李奶奶支遮阳伞,开始收割,而我的儿子却在捉青蛙和虫子。王琴戴着草帽,穿着厚厚的衣裤,一副老成的收割样子,一会儿就割了好几铺油菜;我的儿子戴着太阳帽,薄衫短裤,一副怕热的样子。还没割几颗就说这里痒,那里热的。我便给儿子分配了任务:今天完成一垄就休息。

不一会儿,老奶奶和李琴的身后就出现了一大块空地,我的身后也是。儿子着急了,但怎么使劲,却永远落在王琴的后面。

我站起身,望着田野里到处是忙着收割油菜的人们,多是女人和孩子。青壮年男劳力大多出外打工了,他们应该是留守孩子和老人吧?我隐隐感到油菜馨香下的一股辛酸。

李奶奶的儿媳都在外地打工,据说收入不错,完全可以不依靠老奶奶种这点地的,况且儿媳都很孝顺,也不要李奶奶再种地了。趁着休息的片刻我问李奶奶,为什么还要种地。李奶奶说:“自己种的,吃起来香;在家闲着也是白闲着,没事做也很累呀。孩子们回来了,吃我种的饭菜和油,别说我心里多高兴了。”

望着李奶奶的白发、满脸的皱纹和老茧的手,再看看还在割油菜的小王琴,我的敬佩之情和暖流油然而生。美德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的吗?我突然想,城里的老人,此时应该在树荫下休憩,或者过着不流汗水的幸福晚年。什么时候农村的老人也能像城里一样,不再这样劳累和有保障?什么时候农村的孩子不再这样吃苦受累?或许这是一个好的磨练,能更好的锻炼孩子。

望着老奶奶和小王琴,一股菜油的馨香润入我的心田和骨髓。这馨香是那么的淳朴善良,是那么的坚忍和刚强。

在汗水里,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闻到了菜油那醉人的馨香!

五月,走进我的家乡,是满野满村的菜油的馨香。李奶奶,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母亲去世五年了。母亲去世前,我一小家每年吃的菜油都是母亲承包的。每到五月,母亲都会送来大壶大壶的菜油。母亲收获油菜籽后,都会经过细心的筛选,把个大饱满的菜籽筛选出来,再送到小磨油榨。小磨油榨出的油,又香又醇,天然可口,一家人特别爱吃。每年母亲都要种一亩油菜,把油分给孩子们和亲戚。我参加工作后几乎没帮助母亲做过体力活,特别是收割油菜。这成了我一大憾事。

母亲去世后,弟妹开始供应我家的菜油。菜油,成了我和家人情感联系的纽带。每次回家,亲戚和要好的乡亲,都会送给我几斤菜油,总是不要钱。乡亲们说,要钱就是见外了。他们把我当成了自家人一样,我也把他们当成亲人。

就在我带着儿子完成这次“走进大自然,感受美好”任务,上车准备回城时,李奶奶拎着一壶香油急匆匆来了:“带回家吃吧,还是去年的,等新油出来了再来。”“孩子,***爸都不在了,这是大娘的一点心意,快拿着——”。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多想叫您一声妈妈呀!我给钱,李奶奶真的生气了,不要;我只得让孩子去小店买点营养品给李奶奶,她不要,我也真的生气了,老人才接。

回家的路上,我深情的望着车窗外地五月,深情的望着那宽阔的油菜地和那村庄,深情望着这淳朴善良的泥土。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呀,那里有我最亲最爱的人们!儿子也深情的望着车窗外,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或许他在思考一个比王琴大两岁的高中男生,怎么败给了一个初中女生;或许他想把这温馨带给小城的人们,带给他的同学,告诉他们这动人的五月故事;或许是经冬历春的油菜,掀起了他心底的波澜。我想这一切都会帮助他健康的成长。

五月,家乡的菜油香,滋润着我们的血液和生命!

家乡的香椿

文/高山流水1212

母亲打电话来了,说院里的香椿已经采摘好了,等我回家去吃新鲜的香椿。母亲的电话,把我带到了遥远的童年时代。

我的家乡鲁西北平原,有一片片的香椿树,每年三月,是香椿采摘的最佳时期,拿满地的馨香,常常是我们流连忘返。民间有“门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雨前椿芽嫩无丝”之说。

香椿树嫩芽被称为“树上蔬菜”,每年春季谷雨前后,香椿发的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香椿叶厚芽嫩,绿叶红边,犹如玛瑙、翡翠,香味浓郁,营养之丰富远高于其它蔬菜,为宴宾之名贵佳肴。香椿炒鸡蛋、拌嫩香椿芽、腌香椿都是宴席上常见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佳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中若有一株椿树,便省却许多为待客人无菜可食的烦恼。

家乡有栽种香椿的传统和喜好。房前屋后,田头地角,沟上坎下,随处可见大小高矮不一的香椿树。每年春天,香椿树嫩芽盈枝之时,就到了掰香椿芽的时节。旭日初升,树叶上还挂着露珠,心急的男孩子们,不等晨露消散,将攀爬椿树当作比武场,一声吆喝,个个如猴子一般攀爬上树,或两腿一盘附在树干上,或干脆站树杈上,或手执着挠钩,或手握着竹竿,只就椿芽上一钩或一按,椿芽便如一支力竭的箭镞,倏然落下。树下呢,则有不会爬树的小伙伴仰望,见有椿树芽落下,张开双手奔来跑去忙着迎接,生怕椿芽落在了地上。中午的饭桌上,便多了一盘时鲜的菜肴,绿绿的,香香的,诱着人的胃口。不到一周,田野上的香椿便被孩子们掰完了,原来在风中摇头晃脑,生机勃勃的香椿树,立刻显得光秃秃的。不过,不用担心,未等几日,这些树上就会重新长出椿芽,香椿是越掰越旺。

香椿芽以清明前后采撷最为鲜嫩合宜,过了谷雨,芽老而梗中多丝,不宜食。香椿在开水锅里稍煎,切丁加盐,与豆腐丁相拌,浇入陈醋,清油炝了凉调,是春天上好的佐菜。亦可同鸡蛋热炒,蛋香跟菜香和在一起,闻一闻都解馋。香椿切碎撒上盐巴、花椒淹了,可储藏到夏、秋,吃时加醋滴香油,味仍然极鲜。

香椿性凉,味苦平;入肺、胃、大肠经。不仅富含营养,而且还具药理价值,有食疗作用。《本草纲目》中说:“白秃不生发,取椿、桃、楸叶心捣汁,频之。”春天多食香椿,还可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润肤明目,真是口福、健身两全其美。

我家的后院里有两棵香椿树,一棵有水桶般粗,一棵仅有茶杯口那么粗细。幼年,每到掰香椿时节,我便瞄上了家中的这两棵香椿树。一到野香椿采完,我就打上了它们的主意。但是,祖父严禁我掰小树上的香椿,他说那棵树正在"长树",经不住攀折,这样,我便只好掰大树上的香椿了。这棵大椿树靠院墙而生,长到两丈,分作两杈,然后又向上发展。每次掰椿芽,我都坐在分杈上,用挠钩钩。祖父呢,在树下捡。我一般不一次性采完,只掰够一顿吃的就罢手。这样,整个春天里,我们就有吃不完的香椿。

春天里暖暖的日光一舒展,饭桌上的新鲜蔬菜就招招摇摇地多了起来,马兰头、嫩荠菜吃遍了,那滋味独特沁香诱人的香椿,又怎么可以忘了尝鲜呢。此时的香椿是极香的,这个季节的香椿头,色泽嫩绿,叶尖带着玛瑙红,味浓郁浑香,没有比这更适合炒鸡蛋的了。

那个时候,母亲的厨房古朴而温热。小半勺油浇进灶上的锅,母亲迅速在粗壮的木头砧板上剁着香椿,一边剁着,香味就争先恐后地喷薄出来。香椿剁得越细碎,香味越浓厚。一个一个鸡蛋滚到碗里,红彤彤,暖洋洋,筷子拌着盐粒,当当地撞击着碗瓷。

炒鸡蛋是多么简单的家常菜,可是一年里并不多产的香椿让它在这一刻也变得弥足珍贵。母亲把香椿末悉数划进蛋液中,她不断地检查着,连砧板上、刀背上、手指缝里的叶末都不遗漏。这时锅里的热油已开始微微冒着热气,午饭的气氛也随之升了起来。伴随着“呲”的一声,青绿色的蛋液迅速弥漫,凝固,卷起稍稍焦黄的边缘。有时母亲会翻动铲勺,把它们无情地打碎,有时她又会随心情让它们凝成一整张蛋饼。不过不管怎样,都是极美味的。因为这种别样的香味,是任谁都抵挡不了的。

长大后,离开了家乡,走南闯北,吃过很多的风味小吃,但最难忘的还是家乡香椿炒鸡蛋,每当看到鲜艳欲滴的香椿,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馨香,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长在春天的嫩芽,想起那像花瓣一样的春蹦蹦,心里就缠绵的不行,那些童年的春天,那些亲人,那些乡亲,都会一一向我走来。家里的人不管谁来我居住的小城,都会给我带一些香椿芽过来,也算是聊慰乡思吧。

又见家乡好风光

文/琳琅小神

过去的家乡是多么贫穷,多么落后。但由于改革开放,家乡有了巨大变化。变得日益强大,变得繁荣昌盛,变得兴旺发达。以前的家乡我爱它,现在的家乡我更爱它。不管家乡发生什么变化,我都爱它,因为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看到了家乡的巨变,就像看到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景,时时在脑海里飘荡回味着。

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好像在欢快地歌唱。歌唱家乡巨大的变化。到处充满现代化气息景象。跨越沮漳河的两座当阳桥,街上的交通大道四通八达,交通大道上时时可以听见汽车的喇叭声、自行车的铃声、赶马车的吆喝声,喧闹的声音集合在一起形成尖锐的声波。一旦有了“交通警察”后,人们就会各自其道,遵守交通规则。

看到了家乡的一幅幅动人的情景,你不觉得我的家乡有巨变吗?

家乡的味道——北安

文/梦雪

离开 家乡已经二十多年了,记忆中的家乡,还是儿时心中那朴素平凡的模样。窄窄的街道,低矮的平房,在寒冷的冬季,一眼望去,漫天都是皑皑的白色。

白色的天空,白色的大地,天地相连,一片的圣洁,你看:那树上朵朵绚烂多姿,如盛开的玉兰花儿一样,高雅秀美的大自然杰作。还有公路上那洁白如一条松软的大地毯的厚厚积雪,多么的让人惬意。

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国,儿时特别期盼那温暖惬意而又短暂的夏天。因为在夏日里,就可以脱去冬日里那包裹着身体的厚厚棉衣 。可以轻松的穿上几天小女孩子特别喜欢的漂亮花裙子。

于是,心中常常暗自的期盼,期盼长大之后,可以远离家乡,可以到哪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裙子的地方,

长大之后,自己真的就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哪冰天雪地童话般的世界,到了哪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裙子的地方。

可是,当自己真的生活在了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裙子的地方之后,心中并没有儿时的欢快,因为自己又开始怀念家乡里的那漫天的白雪,那银装素裹的美丽世界,

想念自己那坐落在城市中心街道边的家。想念家中那便利的地理位置。想念起自己家相邻的邮政局,市委办公大楼,还有与自己家窗子相对,隔着一条公路的粮店。

还有站在胡同口就可以看到第一百货商店,五分钟就可以到达的电影院。半个小时就可以逛一遍的第二,第三百货商店。

因为居住条件的便利,于是,小时便常常喜欢逛百货商店。去看那各种各样漂亮的花手帕,漂亮的发卡。

然后用自己积攒下的那几个小钱,买一块漂亮的花手帕,一个漂亮的发卡。过年的时候,把他们都统统的戴在自己长长的发辫上。

其实现在想想,自己都暗自好笑,感觉儿时的自己,真的好土,可是当时的自己,还觉得蛮漂亮呢。

因为自己有五个姐姐,过年时的新衣服就总是与自己无缘,自己每次都是捡姐姐的旧衣服穿。于是,那几个漂亮的丝带,发卡,便是自己过年时最好的装扮了。

也许是童年里有太多的心酸的回忆,所以,离开家乡之后,便不再愿意回忆家乡的一切,而镌刻在心底的故乡依旧是往昔的模样。

谁知,昨日从家人的空间里,看到了一篇转载的文章。是描写家乡的变化。好奇心顿起。于是,便开始仔细阅读。

当看到文章中那些展示家乡变化的精美图片之时,自己眼前顿时一片茫然,因为自己真的在图片中已经找不到家乡旧时的一点模样,一切都已经彻底的改变。

窄窄的街道早已经不见了在踪影,低矮的平房也已经被高耸如林的大楼给淹没;一切回忆都 已经变成了历史的记忆。到处都是一片崭新的模样。

公园,商场,一片片美丽的小区,流光溢彩的美丽夜景,哪里还有往昔那破败陈旧的故乡模样。

看着那些美丽的图片,顿时心中有了一种想家的感触。想回家看看,家乡那个崭新的城市。那个完全蜕变的城市,就是不知道,到时候,自己还能找到自己曾经的家吗?

锣鼓声处是故乡

文/陈志光

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寨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钹。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脆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喜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韵味更加浓厚。

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鼎鼎,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表演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扬,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鼓声,要么会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会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离乡在外十几年,家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难以改变的是以锣鼓声为代表的乡音乡韵,朴实美妙的音符会永远跳跃在游子的内心深处。

家乡年味

文/郑靖琛

又是一个新年,奶奶和前年同样,炸父亲买来的几斤金鲳鱼以庆祝新年。

若隐若现地,奶奶亲手种植的那片菜地浮现在寒风之中。我疾疾地穿过羊肠小道,猛然看见奶奶正艰难地伐柴。“啊,奶奶,别只顾忙活了,回灶房去吧!”奶奶的头上好像多添了几丝银发,弯几下腰便会急促地喘一次气。“这天气冷,跑我这干什么。”奶奶边嘀咕着,边用衣袖擦擦汗,“孙儿,去吃些鱼。”

我和奶奶共同走进那朴素的小灶房。昏黄的灯下,爷爷正扶着拐杖坐在椅子上认真地读报。“来了呀,孙子过年十一岁了,新年快乐!”爷爷见我进来就笑呵呵地说着。火炉旁刚烤熟几条鱼,锅边堆满亮透透香脆脆的鱼肉片和面粉。奶奶两三步跨去,夹几束柴烧紧火。我边坐下边说:“近来风很大,奶奶您上年纪的人别劳累。”奶奶帮我拉好围巾:“还不快吃些鱼,这种天会感冒,千万小心……”奶奶塞给我鱼吃。

这时房门“呀”的被打开,“香味真浓,”母亲走过来,“爸妈也吃吃。”奶奶额头上的皱纹渐渐舒展,手脚麻利地烧旺火继续烤鱼。于是爷爷放下报纸,也一同我们分享这香郁的喜悦。就在奶奶递给我鱼的那一刻,我看见了奶奶苍老的手——一座座绮丽而壮观的山川,布满许多纵横交叉的河流,还有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坑和盆地、平原。岁月是个雕刻家!

鱼烤熟了,锅中的油沫慢慢地消失。堆堆的黄金正等待利用着,“有鱼新捞了,怪不得闻着香。”父亲踏进来,开门见山地说。然后我们都大口横扫鱼阵,但奶奶只是普通的工人。

正是:

小灶灯明柴火旺,

厨机时将熟冷问。

不知仙肴何多暖,

油香灰热用情温。

年是短暂的,宴是会散的,鱼是易冷的,只有那丝情,仍在我心中烧着……

漂泊

文/戎马书生

流水有意,落花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时间的残酷,总在无意间带走我的青春与欢乐,留我在无边无际的寂寞中徘徊。

轻轻的,我走了,留給家乡一个渺小的背影,没有人会去在意。离别了,我的眷恋,再会了,我牵挂的那些人。从现在开始,我要寻找我的人生,开始我漂泊的旅程。秋风凉了,凉得有些刺骨;枯叶落了,落得有些无助。天空暗了,稀疏的小雨似断未断的落下,有意无意地打在离人的脸上。抬头,看着这屠尽欢乐的天,愁绪无端升起。落叶飘零,无根的飘荡,何处可以停留,何时是个归期?落叶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今天,听人說中秋快到了,突然感到一阵失落,这是第一个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中秋。阳台上,我仰望天空,没有月光,却思乡更浓。遥望家乡,遥望那熟悉伙伴,你们可还好;遥望家乡,遥望那苍老的父母,你们可还好;遥望家乡,遥望那一草一木,你们可还好?离别了,你是否如我,也漂泊他乡,寻找你的梦;离别了,你是否如我,也深夜无眠,牵挂你的我;离别了,你是否如我,也飘摇无根,在这个深秋?泪水悄悄的落下,在脸颊留倆行残迹。泪水断了,如那拨断的琴弦,总是让人伤感。一阵冷风吹过,凄清地划过我心扉。我蜷缩在无人的角落,寒风肆无忌惮的吹着,呼啸着。

静了,寂静了,在这个无眠的深夜。孤楼上,冷风里,半卷残烟,一颗空虚的心,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寂寞的夜,我当如何……

无垠的旷野,孤独的奔跑,凄凉的呼唤,累了,倦了,可前行的步伐不能停止。步履蹒跚,迷失在这荒野。寂寞的路难越,谁悲迷惘之人,荆棘的路难行,还是他乡之客。

风欲停了,泪也干了,天快亮了,也该启程了。迈出疲惫不堪的步伐,拖着没有灵魂的身躯,又走在陌生的路上。蜿蜒而崎岖的直到天边的路,可能会有尽头,就算没有,但谁能回首呢。走吧,任它狂风,走吧,任它暴雨,走吧,任它艰辛,走吧,任它苦难,天涯没有尽头,人生又何常有尽头呢。百年光阴,本来就不可停歇,总是在探索着,前行着的。我达达的马蹄声响起,我朝那条没人经过的路上走去。我会一直走着,等到春暖花开,我还走着,等到夏荷尽放,还走着,等到秋菊争艳,我还走着,等到腊梅香了,我还走着。就这样一春又一春,一年又一年,我不停在这条路上走。时间是漫长还是短暂我也不知,我只知道我还在走着。一路上,我都在祈祷。我不怕人生路漫漫,只愿我能用这些不知年月的时间,换来旖旎风光,和我爱与爱我的人分享。

寻觅在时间的长河里,我找到一尊佛像。在佛像下,我虔诚的跪拜,愿他保佑我所牵挂的一切安好。

从上漂泊的路,了无牵挂的走,让我的人生与这颓废一起死亡。从上漂泊的路,让我的无忧无虑的走,让我的青春与岁月一起埋葬。在此以后,我重新开始我走我的路。

父亲的诗书缘

文/段昊

父亲和诗书有不解之缘,他经常提起清人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谈家风时说的一句话:“诗书,起家之本。”他把这句话作为对我们全家的要求。

父亲兄妹六个,他们的人生之路虽然各有各的坎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管是在为生计奔波劳碌之时,还是处生活困顿窘迫之境,他们都没有放松和懈怠过读书学习。最终他们都大学毕业,并事业有成。

我的父亲,36岁前在家乡的大山里过着犁、耧、锄、耙的耕作生涯,他的青春伴着“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撂在了家乡的水库工地、大寨田上、开山凿渠的战斗中和修路架桥、造林种果的火热现场。艰辛、紧张、劳碌和疲惫都没有泯灭他读书学习的嗜好,他用诗书与生活的酸楚和无奈进行着坚定的抗争。

他经常像讲故事一样,讲他和诗书的缘分。在雨天,在夜晚,挤一切闲暇躲进书海,与书中人物一起神游在文学的天空;又有多少个秉烛之夜,他身居陋室如痴如狂,伏案疾书,写出一篇篇文章以抒发内心的情愫和追求。

终于,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36岁那年诗书给力、命运垂青,父亲手持勤奋苦读之剑,打开了大学的大门,完成了从农民到干部的身份转换。在以后机关工作的岁月里,猬集的事务也没能消减他读书的嗜好。

父亲退居二线后,愈加嗜书如命。除阅读政治、历史、古典名篇外,他还虔诚地朝圣着文学——历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他都要让我网购来逐本研读,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他年年订、期期看,连增刊几乎都一本不落,让自己的灵魂游弋于文字之中。他驾驭着文字这条狂傲奔放之船乘风破浪于精神的海洋,用笔抒写着灵魂的真挚独语。父亲已出版了两部小说集,作品多次获奖,也成了省作协会员。

父亲常对我说,读书是一个人升华的门槛,只有爱读书、勤读书、善读书,才能提升气质风范,才能防止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父亲的教导也是我践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动力,多年的读书习惯已经有惠于我。现在我们家里有着浓厚的读书氛围,年幼的女儿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诗书,起家之本”,父亲的诗书缘也激励着我们全家多读书、读好书,将读书尚学作为我们家风的要求,一直传承下去。

故乡,故乡

文/王玥敏

我想我从未有过像现在一样的感受,独自一人在江南的细密的小雨中踱着步,这曾是我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场景,在南方温润的空气中,踏着青石板的小路,走过一条条红砖绿瓦的小巷,轻快的脚步溅起微小的水花,似一支温婉的歌……

这对于我,一个从小在新疆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何等新奇又美妙的景象,是一次又一次在书本里憧憬着的一个遥远的远方,十八年后的今天,命运把我带到了这个曾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尽情的呼吸着这略带陌生的湿润的空气,尽情的放眼这满目苍翠的丛丛绿树,在心底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是的,是的,我终于离开了我那单调的家乡,我要看看这书里才有的新世界了!

我用充满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这梦里的江南,我期盼从此便彻底融入这温暖的空气中,期盼从此我的世界不再有骤起的狂风,不再有弥漫的黄沙,不再有刺骨的冰雪……可是为什么在一个人的时候,在午夜低回的梦中,仿佛总有一中难以言表的失落?我像是丢了什么似的,没找落的心四处彷徨着。白天穿梭在热闹的校园里,听着同学们用着自己的乡音愉快的谈论着什么,我在一旁微笑着,心里却有种莫名的苦涩;在安静的夜晚,江南的月是那样的朦胧的,薄雾在夜的笼罩下缓缓散开,渐渐的浸入我的身体,一股陌生的寒冷便突然直刺入心窝,于是,我的双眼不知怎么也被这雾气浸湿了……一种我不愿承认的感情在心底翻涌着……可这月依旧还是这月,究竟是什么变了呢?我明明来到了我梦里的远方,为何还会有种莫名的伤感?

十八年前,我出生在祖国的大西北,在无数的书文中,那是美丽而又神秘的西域,是一望无际的大漠,是物产丰富的宝地……然而一直以来,它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个我日日盼望离开的地方,我甚至曾在心底偷偷的埋怨过,为什么我要生活在一片如此荒凉的土地上?

我有时甚至很怕,怕它的酷暑炙烤我丰盈的理想;怕它的黄沙埋没我的美好的向往;怕它的风雪冰冻我热切的追求……可是……可是此刻,当我独自一人在南方的夜看着亘古不变的月时,竟在不经意间湿了眼眶,我满心满眼出现的景象,我那夜夜梦中重复的画面,甚至在某一刻的新闻中听到家乡名字时心里那乍现的震动……一切终于在这倾泻而下的银白月光中得到了印证,我汹涌的泪水诉说着的似乎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我想更多的是我深深的惭愧和内疚。我是多么的没有良心,十几年来竟从未认真的端详过养育我的那一片土地,她的美丽我从未曾真正欣赏过,她的养育我从未真正报答过,我曾是那么拼命的想要挣脱她的“束缚”,可当我回过头来“家乡”却已成“故乡”,我才发现自己不屑一顾的原来才是我真正的天堂……未来的我也许再也不能常住在那片土地上了。于是我突然明白,当我未曾回头的离开它的那一刻,也许就已经在渐渐的失去它了。

如今的我,终于体会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滋味,就像那天空中的风筝,飘飘摇摇,但我也终于知道,无论我飞的再远,故乡也永远是牵着我的那根线,因为我的血液里早已流淌着她的魂……故乡,故乡,在这朦胧的月下,我终于体会到了思念的酸楚,我的脑海中翻涌着过往种种的回忆,她的风,那么刚劲;她的沙,那么壮观;她的雪,那么纯洁……我的心突然漾起阵阵暖意,因为我知道,在月的那边,有个地方是我一生的守候……

我的幸福感

文/飘梦

我的家乡在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曾经,土路、土坯房、土灶,是家乡唯一的“特色”。

下雨的日子,那条唯一通往城镇的黄泥路,被雨水一冲,形成大小不一的泥窝,坑坑洼洼,有时鞋子陷进泥窝,还得用手拔出来。而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子,漏雨进风,摇摇欲坠,待在里面,惊恐不安。而卖菜的农民压着扁担,挑着一筐筐的蔬菜瓜果,去乡镇集市换来一沓沓零钞,然后小心翼翼地积累起来,送孩子上学堂……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村里的年轻人才开始走出村子,到珠三角的城市打工或去长沙城里找工作。他们文化低,大都是做出汗最多卖力最多的裁剪工、电钻工、搬运工,建筑工地上的大工小工,赚取月均几百元微薄的工薪。为了老人和孩子,他们挥汗如雨,自己却节衣缩食,一发工资,就往家里汇款,这是孩子的学费,是全家老小生活的希望。青年人都走出村子,村里就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孤单的留守儿童。

村长家的一部固定电话,如同一条纽带,将亲情紧紧地维系着。每逢周末,孩子和老人会如约而至,排队等候在固定电话前,聆听远方的牵挂。年底,青年男女带着一行李箱的收获踏上了归途。在家停留十多天又奔向远方。

到九十年代中期,政府拨款为我们村修建了第一条通往城镇的水泥路,而自告奋勇的村民则加入了修桥修路的行列。不久,多座石桥和多条公路竣工,给乡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所谓,路通财通!村民们都把出外打工的积蓄,建起了小洋楼,水泥路和柏油路纵横交错,直通各家各户。有的村民做起了小本生意,有的村民搞林木种植,有的村民栽种大棚菜……

后来,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稻谷再也不用人工收割了。互联网已覆盖整个村庄。村里的每条巷道都安装了路灯,为晚归的乡民提供了方便。乡村有了公交站,城镇之间有了班车,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辆公交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

不久前,去远方外公家走亲戚,他家的景象使我对乡村的巨变有了更具体更真切的感受!

他盖的新房子是一层的实砖房,屋顶盖着瓦,加上一番粉刷和“穿衣戴帽”,算得上别具一格,有点档次。虽说只有一层,但外观有点像城市流行的别墅形式,显得大气而时尚,每个房间的地面贴着大理石,现代厨房、太阳能热水器、宽大的液晶电视,一切与城市居民没有什么两样。房前还有一个大院落,栽着几棵桂花树,阳光下,微风中,飘着淡淡的清香。

外公今年62岁,他是单身汉,左腿残疾,生活困难。政府筹备了4万元给他建了新房,此外,他每月还享受国家的免费医疗和生活补贴,看病不用钱,生活也有了保障。每次,去探望他的时候,他的脸上总是绽放着幸福的笑容,他逢人就说:“党和政府好啊,咱们老百姓天天有盼头……”

前几年,美丽的梅溪湖片区终于建成。 而后,松岳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博识教育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全都落户我们长沙岳麓区。一个个工业区,一栋栋厂房,仿佛一夜之间全冒了出来。成片的工业园,密集的流动人口,焕然一新的街道建设,让小镇的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村镇的男男女女大都从外地赶回来,在家乡的工厂上班。每天下班高峰期,有的工友骑着电动车,有的工友驾驶着小汽车……大家谈笑风生踏上回家的路,爽朗的笑声阵阵,幸福而惬意。回到家,乖巧的孩子们认真做作业,遇到不会做的习题,向家长请教。

村口的樟树下,被改造成了广场公园,广场铺砌了大理石地砖,四周安装了健身设施,随处可见一家四口在悠闲地散步,年长的大叔大婶,也跳起了广场舞……幸福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家乡的蓬勃发展,只是祖国繁荣富强的一个小小缩影,但这个缩影却鼓舞着每个长沙人。身为长沙人,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可以触摸的春天

文/张宏

家乡在皖南小城池州一个名叫高坦的小镇上,秋浦河穿境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依山势地形而起伏蜿蜒,两岸山清林茂,倒映在水中,每到春季,总是弥漫着槠树的花香,间或点缀着一簇簇火红的杜鹃花。李白曾七游秋浦河,留下《秋浦歌十七首》等大量诗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就是写在这里。

高坦属于皖南丘陵山区,自然环境良好,几乎保持了原生态。每到春季,劳碌的村民都在忙着采茶、打竹笋。家乡的茶叶,长在山野间、竹林里,漫山遍野,山高林密,云雾缠绕,平时无人管理,是绝没有化肥农药的,并且土壤中富含硒等微量元素。到了清明季节,茶树纷纷冒出了嫩芽。采好后,高温杀青,揉制烘干,就成了高山富硒野生绿茶。泡一杯在手,茶汤碧绿,沉沉浮浮,片片舒展,浅啜一口,唇齿留香,还带有一点淡淡的兰花清鲜。清晨,大人会拿透明的玻璃杯泡好一杯新茶,三两聚在一起,比比锋毫、香气、汤色、滋味,谓之“斗茶”,赢的人洋洋得意,轻抿一口,慢慢咽下,然后张开嘴,轻轻地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嘴里、喉咙里、肺腑间都充溢着淡淡的茶香,村民们的幸福莫过如此了。这个时候,远离家乡的游子,最迫切的心情便是收到家里的包裹了。现在,家乡的生态茶也在走向市场化,有村民开起了网店,表哥还经营起了一家大型的茶叶加工厂,并准备发展农家乐呢。再说这小竹笋,采茶的季节,它也钻出了地面,房前屋后,成林成片。无需刻意去寻找,村民们劳作的路上随手采一把,或者抱上一捆。扔在院子场地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剥好笋米,新鲜碧绿,肥肥嫩嫩。可以清炒,如果再放点自家腌制的腊肉,香气四溢,就着米饭,是可以连碗都舔得很干净的。小朋友拿着剥下来的笋衣,叠成雨伞的形状,雀跃着跑开了,嘴里边嚷着:“下雨啦!下雨啦!”。竹笋还可以晒成笋干,留给工作在市里的子女或亲友,随时可以尝一尝家乡的味道。

春天里山野间的各种特产很多,蕨菜、地儿菜、香椿苗等,也是这个季节最诱人的山珍了。这蕨菜,选它未伸展开的嫩芽,像一个个小拳头,用柴火将铁锅烧得红红的,倒入菜籽油,放入葱姜蒜和少许辣椒爆香,再加入蕨菜,翻炒一会儿,就可以上桌了,清香滑润,鲜美爽口。香椿炒鸡蛋也是这个季节的一道应景菜,我家老屋前面就栽种有一排香椿树,高大粗壮,等椿树长出了嫩头,红通通的,母亲会用长长的竹竿绑上镰刀,和父亲一起,一个采,一个捡,一会儿就能装满满一竹篮子。香椿头绿叶红边,如玛瑙、翡翠,香味浓郁,用来炒鸡蛋,金黄翠绿,香气扑鼻,吃在嘴里,恨不得连舌头都一起吞下肚去。往往等不及劳作的大人回家,母亲会给我和弟弟提前盛好一小碗米饭,上面铺满香椿炒鸡蛋,我和弟弟则会比着看谁的菜多,谁能慢慢享用。据说这香椿营养价值远高于其他蔬菜,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我工作后远离家乡,吃不到新鲜的香椿炒鸡蛋,母亲还是每年都会腌制一瓶香椿头邮寄过来,和从前一样美味。虽然这边菜市场也能买到,但分成小把论两卖,价格很高,已经不是家常菜了,但味道却大打折扣!

这大概就是记忆中的乡愁吧!

腾飞中国引家乡巨变

文/任奇辉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我是从小听着这首歌长大的,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歌,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繁荣昌盛的祖国。

时间如车轮,转瞬间,中国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伟大祖国经历了太多艰辛与苦难,也收获了不少成功与幸福。我是一名成长中的80后,是改革开放成长的第一代,幸运地赶上了祖国腾飞的岁月,耳闻目睹了祖国的沧桑巨变,可以说,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的。

而我的家乡——韩城,近年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韩城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充满生命力,散发着吸引力。幢幢高楼鳞次栉比,条条马路通达宽阔,车辆川流不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街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一座座漂亮的住宅楼,小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四季有花,让人仿佛置身于公园。各个公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竹林假山,回廊喷泉,应有尽有,望着如诗如画的美景,我的心中无比自豪。

如今的韩城,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开展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既温馨又宜居。漫步乡间,到处绿树林立,空气清新,巷道干净整洁,花草蓬勃,农田阡陌纵横,景色秀美。人们的住房宽敞明亮,布局大方合理,水、电、暖、气一应俱全,惬意又舒适。

从家乡的变化,我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沧桑岁月虽留痕,繁荣盛世不断展现,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任,时代在前进,祖国在召唤,我们应胸怀大志,为了祖国而努力工作。相信我的家乡——美丽韩城,将在祖国的变化中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