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香的散文
关于清香的散文(精选10篇)
茼蒿香
文/陈树庆
乡野田间泛起一簇簇绿意时,父母便会忙碌起来,把头年储存好的茼蒿种子拿出来,或泡,或晒,然后把菜园子平整好,再把种子撒下去。
茼蒿是乡间常种植物。印象中,故乡家家户户的菜园里随处可见茼蒿,矮短的身姿蹲在一畦畦的菜地里,一簇簇蓬勃生展着身姿。茼蒿又叫蓬蒿、蒿子秆,由于叶子像菊花叶子,而且带着菊花的清香,故又名“菊花菜”。刚长出的茼蒿呈绿色,叶互生,香气特异,有股强烈的中药味,是一种纯天然食材。
三载青团未食尝,茼蒿香糯绕湘梁。清晨,你挎个小篾篮,来到小菜园,只见茼蒿绿莹莹、嫩生生、恬静静,争先恐后地向上伸展着葱翠欲滴的叶片。这时,你望着亭亭玉立在晨风中的茼蒿,口中会滋生出一种淡淡的菜蔬清香。茼蒿不易保鲜,采摘回来得尽快烹煮,茼蒿因为饱含汁水,故一经炒煮,缩头很大,满满登登的一大盆,下锅几经翻炒,最后只剩下绿油油的一碟。茼蒿的吃法,可热炒,可凉拌,可入汤,其独特的清香味不会走失。或是因它的特殊气味,茼蒿是不生虫子的,可以说是真正的绿色佳肴。词人苏东坡在一首《浣溪沙》中写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青青茼蒿,如此倍受青睐,想必是因了那份清欢之味吧。
茼蒿不仅作为食材,还是贵重的药材。早在唐代茼蒿菜就已列为食疗之品,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称之能“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可消食开胃。茼蒿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及多种氨基酸,可以养心安神、降压补脑,清血化痰,润肺补肝,并且其所含粗纤维有助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达到通腑利肠的目的。
茼蒿因其绿色、纯天然而备受青睐,古往今来,没少受过文人雅士们的赞誉。旅美华人作家刘墉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茼蒿既可蔬,又可赏,又有乡情浓郁之味,田园的依稀印记,一举而数得。”散发着浓浓清香的茼蒿,成为乡情的载体。陆游《初归杂咏》诗云:“小园五亩翦蓬蒿,便觉人迹间可逃”。诗人把茼蒿当成了春的使者,如此看来,茼蒿没有理由不堂而皇之成为餐桌上的佳蔬。
如今,蔬菜大棚的兴起,清香柔嫩的茼蒿成为四季饭桌上的常客,几乎天天都会与人们打个照面,吃着辛香浓烈叶肥深绿的茼蒿,从中不免感受到春日的温润,田畴的温馨。
我们那棵皂荚树
文/张杨怡
记忆里,那是怎样高大葱郁的一棵树:终日屹立在操场一角,即使是这样,站在树下,也足有一种遮天蔽日的感觉。
千万别忘了它那沁人心脾的芬芳,不是薰衣草所具有的浓烈,也并非路边野花的有色无味。那种香,是此树独有的幽邃迷人。你若为香寻树,那此树定让你失望不已,但你若闻香寻树,此树会让你大喜若狂。渐渐地,我才与它相知、相识,那是一棵皂荚树。
命运之轮将我们这群少男少女安排在一起,与这棵皂荚树在一起。不论春夏秋冬,皂荚树或郁郁葱葱,或银装素裹,又或是被烈日炙烤,总是与我们在一起。而我们,也在它的繁茂与清香下,茁壮成长。
在这个偌大的校园里,皂荚树总是第一个感知到春天的。或许是因为气温升高了的原因吧,随便嗅一嗅,整栋教学楼都是它的芳香。放学后,大家便约好在“老地方”见面。男孩儿们爬上树摘下厚厚的皂荚丢到树下,然后大家把捡来的皂荚撕成一截一截的,你丢一个,我丢一个,奔跑嬉笑,最后总留下满手、满身的清香。直到夜里做梦,也还是一个香香的梦呢!那时的欢笑声,是否早已刻进皂荚树的记忆中。那种快乐,是春天不朽的乐章。
夏天总是那么燥热难耐。一下课,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跑去树下乘凉,而大树也十分慷慨地让给我们空间。往往都是忘记休息,在皂荚树下也能跑出满身的、散发着清香的汗。临上课前,每个人用校服把掉落的皂荚一裹,满载而归。
城市中的夏季上演得太长,让那坚硬却明朗的金属季,秋天,姗姗来迟。皂荚树头顶的阳光,变成耀眼的白色,装饰着清新不带白云的天空。坐在树下,好像能够听到太阳散发光芒时光圈碰撞的声音,还有树叶掉落的声音,紧接着便是清香进入身体时你挤我我拥你的嘈杂声,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详的纯白,还有头顶那片绿黄交织的枝叶。
在这样一片安静淳朴的天空下,在这样一个明朗的季节中,我遇到了你,我的朋友。从此,我不再疯癫得不可一世,也不再清高得独来独往,有你与我一起奔跑。我们一圈一圈掠过皂荚树,与它的影子反复融合,黑白交错,像钢琴的琴键一般,弹奏秋的奏鸣曲。里面包含着如皂荚树叶一样火热殷实的我们的梦。
冬天,繁盛了大半年的皂荚树也要好好休息,终于卸下所有荣华,在厚厚的积雪下调养生息。同学们站在窗边,搓着手,捂着暖气,说古文,讲方程,论古今纵横。那皂荚树立在雪中,痴痴地望着这边。它也会孤独寒冷的吧。再也忍不住,我拉着好朋友跑下楼去,站在树下。那树竟还是香的!连厚厚的积雪都无法掩盖的芬芳,这必定就是树的内心散发出的吧。我这样想着。
皂荚树充实着我们的每一季,每一年。如今,当我再次站在它的面前时,心中仍充满了幸福。眼中的树,心中的树,流淌一条银河,悬挂一轮明月。它将那大自然中的神来之笔,变成一件以古朴作背景、生机为边框的艺术品呈在我的眼前。
它只是一棵树。
它不只是一棵树。
它的年轮里记载着我们的快乐,整整六圈,整整六年。它是那样慷慨无私,聆听、陪伴每一个经过它的孩子,记下他们的烦恼与快乐,在将来的某一天,缓缓道出。现在,我们如约面对面时,它道出了我的朋友,我的童年,勾起那如海浪般涌来的回忆。回忆里的天空,蓝得令人窒息。
于此不变的,还有幼时的梦想。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要什么时候去实现呢?
眼闭上,泪滑下,清香依旧。
菊香满心
文/淡月清风
品一杯淡淡的菊花茶,秋天的味道便跃然于淡然的茶香中。几朵滁菊,在热烈的冲洗、浸泡下涅盘重生,再次清灵淡雅地开放,散发出醉人的清香。它舒展美丽的容颜,清香依旧。爱在深秋花开时,醉在菊香最深处。这是一种岁月悠悠的回味,是一种沧桑无悔的真情。
寒冷的冬日里,收到了好友寄来的菊花茶,滁菊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梅兰竹菊之为四君子,只是因为梅的冷傲清高,兰的清淡雅致,竹的高风亮节,菊的淡泊清华。四君子中,我偏爱菊的高洁淡雅。“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菊花不仅是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还被赋予隐士、斗士、伤感、高洁的象征。
品茶品人生,相知风雨中。当丝丝清香入口入心,我仿佛看见,一朵菊花沁着夜的清凉,浴着月的华光,清香妩媚地绽放。“英姿俊逸拥千鬟,蕊抱枝头密叶间”。它仿佛是月的精灵,花中的仙女,不为点缀,不为争艳,只为自己淡定的存在。一份真情在秋风的摇曳中诠释着相知的美丽。在岁月沧桑里感叹生命的轮回;无论相隔多么遥远,只要心是近的,就能温暖彼此的心。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轻盈的在杯子里飘浮着。芬芳之外,世间纷扰便远离了。此刻,心里最怀念的,是一份久远的真情,就如手中这杯茶的静澈。一杯淡淡的菊花香,一卷淡淡古诗词,让我顿悟超然。“不学落红飞满地,长留高洁向人寰”。心素如简,人淡如菊,是我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茶在唇边淡然而清香,杯中的水随思绪缓缓流动。浅浅的芬芳扑面而来,不由感叹,一朵菊花在绽放的一瞬间,就拥有了所有的美丽。在氤氲的茶香中品味岁月淡淡的清香,回味幽香久远的情愫。我明白了菊花能与清寒相伴,这是惊艳的美丽。一颗诗心,一点情怀,醉在菊花的清香中。其实,只要能读懂一个世界,便能读懂一颗诗心。
人生如茶,菊香满心。怀一颗澄澈的心静静地品味菊花茶,是一种极致的美丽。谁知茶心?谁解花语?有一种情怀淡如茶,有一种人生淡如菊。
听茶
文/曾娜
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茫然地看着繁华的街道,我像过客一样穿梭在不属于我的世界。
耳机里孙子涵的歌声已经到了高潮部分,几句熟悉的歌词从口中轻泄而出。我全心全意投入歌境之中,忽略了这个世界在哭或在笑。
一个人盯着脚下的地面,跳动的音符在耳边回荡,美妙的旋律在大脑周围美美地跳了一曲华尔兹。眼睛微眯着,像是下一刻就会睡在音乐里。
歌声戛然而止。我的眉头轻微皱了一下,又快速散开。看着电池栏里空荡荡的,不满意地嘟了下嘴,烦躁地将耳机拽下。
这时,街道的喧嚣,像大海的波浪,一次次捶打着我的耳膜。无奈地抚了抚额头,太阳的光越发显得炽热。看着街道上一张张陌生的脸庞,胸口没由来的一闷,额眉之间越发紧凑。
突然,“滴答,滴答”的声音透过拥挤的人群。这是水的声音?我不禁疑惑,这繁华的闹市里怎么传来像溪水流动的声音?
我用探索的目光在街道两侧扫来扫去。目光最终定格在街旁的一家茶馆。店门前招牌上一个大的“茶”字很是显眼。店铺里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一个人泡着茶,水上时不时冒出几缕白雾。
茶馆不应该开在较清静的地方吗?我缓步走进了茶馆。
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钻入我的鼻内,那潺潺的水声再次响起。这一刻,闹市的喧嚣,被我远远地抛到我的脑后。
“老人家,你把茶馆开在这里,不会感觉太过嘈杂吗?”我鼓起勇气问。一双眸子直盯着老人那历尽沧桑、枯瘦的手上。老人似没有听见,仍井井有条地摆弄着茶具,一股清香的茶水从壶中泄出。
等一会儿,我算放弃,向茶馆门口走去。只听见老人的声音伴着水声,从背后传来:“心静,住所兼静。茶要融入得了水,才为好茶。”
我猛然一悟,向老人道了谢。再次踏入闹市,看着热闹非凡的街面,心中却仍如一湖平静的水,未荡起一丝圆晕。
我甩了甩马尾,只知一弦清香的茶水声,潺潺伴我在回家的路上。
红薯清香
文/王早先
红薯,各地叫法不同,在我的家乡太和,叫“苕”。它属旋花科,是一种较耐旱的农作物,对地的要求不高,只要插种下去,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红薯在太和人物资缺乏的时候是功不可没的。你想,在那农作物产量低下、饿肚子的年代,一袋红薯,让人看到的是生的希望。
然而,我小时候却是很痛恨红薯的,记得那一年,家里打了一箩筐小麦,老妈高兴得抱着箩筐舍不得放手,而家里的红薯却堆了半屋子。我们家有两眼灶,里面一口特大锅,那锅里成年累月地煮着红薯,那是给猪吃的。虽是给猪吃的,但它却是洗得干干净净正宗的好红薯。当人饿了,也可以从中扒拉着拿出来吃。那时候,红薯叶当菜,红薯当饭,吃得我咬牙切齿,痛恨无比,参加工作后,还有人拿“红薯叶咽红薯”打趣过我。
虽然不待见红薯,但我很喜欢红薯干、红薯片。每年霜降以后,红薯的水分也挥发差不多了,更甜了,这时候,村里的妇女们就会大量地洗红薯、切红薯、刨红薯,切丁的切丁,切条的切条,刨片的刨片,忙得不亦乐乎。第二天五更起来,烧开水煮红薯片。这煮红薯片很要技术,太烂煮成一锅汤拿不起来;太生或夹生的,到时候炒出来吃时会崩了牙齿。我们当地有句话:“生苕甜熟苕粉,夹生苕没得整”,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句话也隐喻人的通透。这项工作是需要几家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因为煮好的红薯片,要快速地起锅,端到村口田里摆放在稻草上,不然就烂了。于是,霜降以后,每年村口就会出现一道风景,平整的稻田上铺满了稻草,而稻草上整齐地摆放着红薯片、红薯条,村里也弥漫着淡淡的、甜甜的红薯清香。
红薯还可以制成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苕粉”,白色的苕粉营养价值很高,它可以烧开水煮成红薯糊吃,加点糖煮好后和藕粉一样晶莹剔透,既漂亮又好吃,还可以加肉沫做成苕粉肉丸,味道格外鲜美。还可以做成粉丝,就是吃麻辣烫里加的那个粉丝,是不是很美味?
现在,市面上红薯做的吃食多种多样,原先那喂猪的红薯也卖几元钱一斤了,而它也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在精美的包装下,也显出了几分富贵的派头,在灯光的映衬下,我眨巴着眼怎么也看不出它是红薯。
如今的太和,在太和人勤劳的双手建设下,成为美丽富饶宜居的地方,有连绵起伏的沼山,有清可照人、稻香鱼肥的梁子湖,依山傍水,真正是:一碧的湖水,一柔的轻橹,一抹的山黛……
哦,那红薯呢,那红薯依然生长在太和人的土地上,只是没有原来的多罢了。然而那成堆成堆的、堆满半房子、冒着清香的红薯,却总萦绕在我梦里。
春采枸杞叶
文/钟芳
汪曾祺先生在《故乡的食物》中写道:“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叶,即枸杞头。枸杞头是容易采到的。偶尔也有近城的乡村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篮里叫卖:‘枸杞头来……’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在先生看来,春日里枸杞头是一种美味的时令菜蔬,无论是炒着吃还是拌着吃,都色泽碧绿,鲜香宜人,既有浓厚的乡野风味,又有田园般的清香四溢。
枸杞头,就是枸杞的嫩芽叶,带有清香苦味,被称为“草中美味”。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也是枸杞头最嫩的时候,口感最佳。
枸杞头吃法多种多样,可凉拌、腌制、煲汤、做馅、炒肉丝,也可煎汤代茶饮。最常见的吃法是取枸杞嫩芽,洗净后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后挤干水剁碎,再拌入细碎的香豆腐干,淋上麻油、酱油、醋,加胡椒末,最好撒点白糖,去其微苦,这道凉拌枸杞头上桌,犹如翡翠烩珠玉,细细地品,顿觉齿颊留香,妙不可言。还可将枸杞头用来煲汤,像枸杞头鸡汤、枸杞头猪肝汤、白鲫煲枸杞头汤等等。我爱用枸杞头煮粥,程序简单,只需准备好大米、枸杞头,大米洗净,用温水浸泡10分钟,倒入锅里烧开后再熬几分钟,放入洗净的枸杞头,煮5分钟,下盐调味便可。野菜,有最自然的香气,用最简单的方式烹饪,朴实真切,吃的全是原汁原味。
采枸杞头颇有趣味,记得儿时,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经常三五成群地一起去采摘枸杞头。乡下的枸杞是野生的,菜地旁、河岸边、树林周围,有很多成丛的枸杞头在嫩生生地长着,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那时的小伙伴们就像撒开了缰绳的小马,又跑又跳的,时而故意摔倒又爬起来,时而在青青的草地上打起了滚。玩累了,便拿着小锹,提着竹篮,弯腰寻寻觅觅,到处去采摘枸杞的新尖嫩叶,拿回家油炒着吃。待一盘翠绿的素炒枸杞头端上桌时,马上就有一股清香滋味直往你鼻孔里钻,迫不及待地一口下去,却仿佛咬住了春的全部气息。
李时珍《本草纲目》曰:“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可谓全身皆宝,一年四季都可有效利用。枸杞头作为一种风味独特的春季珍蔬,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大致更多是因为其药用价值。枸杞叶中含有甜菜碱、芦丁和枸杞叶蛋白素,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止渴、养肝明目、软化血管的保健作用,而且枸杞叶清理肝脏毒素的功能远远大于枸杞果实。春季食用枸杞叶,可以保护视力、明目减肥,同时可以保护肝脏,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春日尝新鲜,不妨多吃枸杞头,这才是春天真正的味道。
粽子艾蒿好清香
文/谢泓
又闻到浓浓的粽子香,又嗅到艾蒿的青草味,又是一个端阳节。满街尽是叫卖艾草的声音。长长的艾草,长生得太平凡,只有在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记起它的存在。
关于艾蒿的传说究竟有多久,也是众说纷纭,故事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极多。代代相传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坚信不疑,对英雄人物缅怀,更是对于历史传承的一颗赤子之心记忆。
小城的山坡上,只有在这样的时光才显得更加迷人,尽是爬山散步人。当然是双重任务,个个欲折得一把、最好是一小捆艾草,成了责任。满山皆是喊喊叫叫,一片热闹浓厚节日气氛。
这艾草的作用,想必与唐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情景相差不甚远,辟邪、健康、免灾、祈福……如此久远的记忆,在今天看来或许有点不可理喻,然而在古代却是司空见惯。
端阳节,是一个民族的永久记忆,也是百姓对平常日子的一个交待。你就不得不敬佩先民们的智慧:在那样的岁月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不甚高,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与耕牛田间地头的耕耘,一起诠释着人们对丰收的认识,对丰收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不尽憧憬。
奇怪的是每逢端阳时光,艾草,不为人们重视的野草生命,却突现出自己特有的魄力。清香悠悠,就连那些平常对它退避三舍的虫子们也出来嗅其香味。浓浓的青香,告诉人们端阳来临,采摘的喜悦与对端阳的记忆,也就通过粽子与艾草,穿越干燥空气的阻碍,深入到人们的骨髓里。
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人关于端阳节的长长故事,不用名导演们去苦心编排,争先恐后从脑海深处翻越出来,与现实相对接。儿时为了吃上一只糯米粽子的好笑与憨态:弟兄相争,互不相让,甚至动起手脚;为了割得一捆儿艾草,而捅了马蜂窝的惊险场面就一个个跑了出来。只是告诉一个不容你怀疑的事实,那就是人生易老,天未老,岁岁端阳,今又端阳……
一缕缕炊烟从山间人家的屋顶冒出,那是煮粽子的炊烟,袅袅青烟在空中久久盘旋,在时间里流动,要经历整个夜晚的温火考验,待翌日清晨,方能品味出粽子的芳香与否。
清晨,艾草与粽子的青香就弥漫在空气中,谁会不在心底里呼唤:好香?
北方的粽子比不得南方的粽子,没有肉粽,多是米粽。米粽又分若种,比如北方仅有的黄米,高粱米等等。糯米的甜粘,羽叶的青香,通过舌尖的评价与论证,粽子就在端阳节里四处行走。东家走走西家瞧瞧的粽子,就在人们的舌尖上信情歌唱。
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话题自然是粽子。一把把艾草,就行走在前往家家户户的路上,人们将艾草整齐的摆放在自家门头窗口,同楼为邻的话,绝不会忘记给邻居门口也放上一把,让大家都享受端阳的快乐……
小时每过端阳节,大人还给孩子们耳鼻孔上涂抹雄黄酒、再咪上一小口雄黄酒。说是只有端阳这一天,用雄黄酒涂抹过耳孔鼻孔后,就不会担心虫子之乃至许多害虫信意钻入,造成不必要的慌恐。
一股股青香味弥漫在节日的气氛,欢歌笑语俯拾皆是;只有用心去体味这节日气氛时,你才会感悟到传统于人们是多么的联系密切!割舍不断的情怀是对传统的依恋,是把根留住的信物。
就这样一代代相传,才使传统节日发扬光大,才把根世世代代—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落花亦是风景
文/马艳
时光在懒散中滑走,挣脱夏热的纠缠,便翻转了一个季节,阳光也渐渐温柔起来,落叶悠闲、细语呢喃,踏着优雅的步伐,轻轻旋转,缓缓落下,完美的谢幕着炎夏。
今年的镇坪,几乎没有秋天。寒意悄悄,踩着落叶,渐行渐近。不经意间,一阵阵淡雅的清香从窗户飘进来,钻进我的小屋,悠悠的清香扑鼻而来,又到了桂花开放的季节了。
每到初秋,走在政府路,一眼望去立在道路两旁的桂花树,细碎的小花缀满了枝头,淡淡幽香,整个城市都笼罩在清逸的香雾中。那层层叠叠的绿叶中泛着点点的嫩黄,宛若夏夜星辰。那些桂花一团团,一簇簇,挨挨挤挤,亲密无间。她们星星点点地躲在枝叶背后,犹如害羞的小姑娘,尽管她那么害羞可也掩藏不住那沁人心脾的清香。桂花香并不浓烈,却很清幽,香飘万里。在空气里似有似无,让人不停地探寻,探寻那最浓之处,最浓之处却仍是清雅。她的花香从不咄咄逼人,在无声无息之中,潜入你的鼻息,让你心平气和地接受并喜欢。
太多的时候,桂花树无言,唯有一群可爱的不知名的小鸟,日日在花叶间歌唱,还有几只白羽鸟,偶尔飞来,在弥漫着清香的树上盘旋,它们也无法舍弃这一片迷人的香雾。
黄昏时刻,窗外竟淅淅沥沥下起雨。黄昏里,晚风中,花瓣飞飞扬扬。那种柔美,缠绵,迷茫全在这一瞬演绎。睡梦中总是弥漫着桂花特有的香气,天刚泛鱼肚白,我就起床看她,果然,树下洒落了一层厚厚的桂花,偶尔还有星星点点的花朵打着旋儿飘落下来,湿重的水汽使地面上的花朵泛着晶莹的亮泽,仍不失清雅的香气。弯下身子拾起零星如雨的小黄花来,余香久久地萦绕在我的指间……
我的窗户总是对着桂花开着,虽然那淡黄的小花朵被风雨打落了许多,但是我窗前依然香气弥漫。仔细看看,惊喜地发现在茂盛的枝叶里还藏有些许零星的小花儿,难怪还能闻到让人心醉的清香呢!
我用小花来泡茶,一朵朵淡黄色的花儿飘在玻璃杯的水中,散发着沁人心扉的缕缕清香,淡黄色透明的液汁,在柔和的阳光下闪着晶莹的亮泽。
花开是风景,花落亦是风景。花开无言,花落无声。但我更喜欢落花旋出的一道道曲线,或者说,喜欢那落花挥洒的一份份从容。花开是人生,花落也是人生!从花开到花落就是人生的风景!
栀子花开
文/段飞鹏
又到了栀子花开的季节。每当栀子花凛冽幽香时,江南的烟雨朦胧渐行渐远,沃野千里被炎夏步步取代。
端午节前夕,朋友说,临武西瑶有千顷栀子花园,我们去看吧。我将信将疑。在我的印象里,栀子花在苏杭的水巷里,在秦淮河的乌蓬船上,在金陵的豫园 中,在粤剧名角红线女的庭院里,在奶奶祖屋天井中的青石板上,在儿时的美味里。西瑶,那苍茫大山之中,怎么会有栀子花园呀。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车进西瑶盘山公路,未见栀子花,淡淡清香飘进来。这种迷迭香味,除了艾香、丹桂,只有栀子花开才能散发出来。
翻过山坳,西山连绵起伏的山峰、纵横交错的沟壑,那嫩绿、苍绿、翠绿中映衬出来的素白格外抢眼。山风吹来,弥漫着浓淡相宜的芬芳。看啊,西瑶山那栀子花园,正迎着仲夏的阳光、清风摇曳绽放、飘香呢。
不少游人穿梭于栀子园,或闲散漫步,或采摘花瓣,或嗅香陶醉,或弄花拍照。我静坐于山巅之上的清风亭,观满目青山翠绿,眺西山云卷云舒,望长河秀水东去,眸瑶寨半挂云间;静心、闭目、深呼吸,清风伴随清冽淡香,丝丝沁入肺腑,阵阵清爽通灵。小艾见我这样陶醉,笑着说,你现在闻到的清香还不是最纯净的。真正的栀子花香在清晨和傍晚,茫茫西瑶大山都被清香笼罩、萦绕呢。
我相信小艾说的话,正如我相信栀子花最受清纯女子的喜爱那样。栀子花开时,素心禅言、不妖不媚,独自清欢、不喜不悲。所以,栀子花非大家闺秀,是小家碧玉;非万花丛中的牡丹,是庭院里的一朵清凉;不是插在凤冠上的金鸾,而是夹在鬓发上的云朵。栀子花花语为“一生的守候与喜悦”,我以为是贴切的。试问,世间还有什么花,有栀子花那份从容、淡定、坚守?
有人说,栀子花是仙女憧憬人间的美丽,从天庭下到凡尘而变成的一棵花树。或许是吧。把世间万物的真、善、美拟人化,在坊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栀子花是花非花。它们从冬季开始孕育,直至浅夏才渐渐绽放。栀子花含苞期长、清芬致远。所以,又被百姓赋予有感恩之德、真诚之心,不谙险恶、愉悦清喜的秉性。栀子树叶任凭四季更迭、风霜雪雨吹打,从不改翠绿本色。这与百姓追求平淡、坚韧、醇厚、温婉、善良愿景相吻合,蕴涵着生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本质。一朵素花赋予如此厚重的远意,除了盛夏的青荷,恐怕不多吧。
在江南,栀子花有许多品种,但清冽、幽醇、恬淡、致远的花香气相同。在夏日熏风的季节里,只有艾叶的凝香与栀子花相近。那千年不言不语的艾草,年复一年,无声无息地生长,在旷野里呈现淡淡的绿,散发微微的香。栀子花香与艾香,是仲夏里最缠绵、最迷人、最幽静的香!难怪端午节这天,江南百姓将其一枝插在门上,一花戴在发间。或许是为了祭祀屈原,又抑或是为了表达淑女的忠贞吧。
人生是一种修行,一朵花开到了远意同样是一种修行。以前,我不理解那么多来来往往的知性女子,为何都喜欢栀子花。现在恍然有悟:素花素心,大道至简,不争不媚,清香溢远。人生悟出了平平淡淡的真谛,生命之花才能开出远意呀。
榆钱是春天的瞳孔
文/李丹崖
榆钱是春天的瞳孔。
没错,也许你觉得这是一个拙劣的修辞。当你看到榆树枝头,那样一串串翡绿中带着少许鹅黄的铜钱,在春光中耀眼,榆钱折射的春光,美的让你有些恍惚,所以,笔底的修辞都不高明了。是的,面对太美的事物,人总是容易语无伦次。
榆树本身就是讨喜的植株。喜欢榆木家具,尽管不名贵,却很经济适用,属于性价比很高的木材,用榆树做出来的家具,温润有致,很有质感。就像榆钱,尽管不能当钱花,却可以饱腹,尤其是讨好味蕾。
榆钱可是俏菜!清明前后,榆钱最嫩,在枝上摇摇欲坠,肥着呢。摘下一串来,清香无比,有此刻皖南高山上春茶的香气。
蒸,最能还原榆钱本真的香。榆钱够下来,清水洗净,拌上淀粉,来蒸食。上屉,水沸五分钟后,榆钱的清香被充分蒸发出来,浓缩了一整个春天的味道就这样被集于一屉,淋上麻油,拌上蒜汁,夹一筷子,四分之一个春天全在舌尖上鼓噪。
如果这类蒸菜做多了,一餐吃不完,大可不必担心,下一顿饭,用鸡蛋来炒,能够催发出榆钱另一重天地的香,更具风味。
少年时,每到春天,就见外婆去树下捋榆钱,榆钱采下来,和杂面一起拌了,做成榆钱窝窝,配以酱豆来吃,开胃鲜爽,有草木的清香充斥唇齿之间。
老实说,用榆钱做窝窝,委屈了榆钱这么好看的皮囊。在皖北,有句话叫“癞蛤蟆娶了个花嘀嘀(意思是美女嫁给了丑汉子)”,这种缺失感,与榆钱做窝头像甚。
榆钱,都成了春天的瞳孔了,搅成一团做窝头,岂不是遮盖了瞳孔?但是,外婆说,在早些年的饥荒岁月,能在枝头够得到榆钱就是幸事,还哪里顾得上榆钱的皮囊?
的确,仓廪实而知礼节,古今都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