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作品的散文

2023/02/06经典文章

关于作品的散文(精选10篇)

柴静于我

文/童语

柴静对于我的影响是从根底下长出来,骨子里透出来的。

矫情,我一直不敢这样写。不过这就是我的内心,冲动了,就写了。

其他90后向来不同,我对演艺明星的关注远远低于对主持人。如果非要抽丝剥茧地找出几个演艺明星,大多数看重个人素养,无关演技。我曾在微博中坦言:钟爱林志炫,除却天籁嗓音,其简朴随缘的生活态度也是我所崇尚的,在浮躁的演艺圈,懂得这种低调的奢华的极少,他和李若彤算是男女艺人的代表。

绕的有点远,还是回到本文的主题---柴姑娘吧。

不可否认,对于主持人这一行业,我是比较偏爱的。柴静算作之一,她就像这水流中温润细腻的一股,生发着自然、真实、立体的源泉和动力。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从2009年,开始关注柴静。正如她自个儿在90年代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对名字的解读,火柴的柴,安静的静。的确,从她的新闻作品中,这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style还是让我们难以想到,这姑娘内心的小宇宙还真是力量无穷啊。

真正开始谈得上对她作品的兴趣,还是从无意间的一篇博客开始,至后完全“沦丧”在她的作品中。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这是柴静在一次记者节上的演讲。平铺直叙中娓娓道来,于无声处听惊雷。看似柔弱却非常铿锵的声音里慢慢絮叨着每个时间点上,中华大地所铺叙的故事,平淡中的爆发让我们看到当下中国南北坐标系上的一切善与美,丑与恶。五分钟演讲之后,除了震撼,还有无尽的沉思。

当初听得热血沸腾,索性把最后一段背了下来:“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扞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说的真好。她的节目也同样有味。

淡淡的配乐,略显惆欢的语调,理解性地关注和提问,有些莫名其妙的表情和动作,以及画面中关乎人和这个世界的大小事情,这些就构成了她的节目《看见》。

看她关于《李阳家暴》、《双城的创伤》、《颜艳红,我不认识我自己》,《卢安克系列》、《活着》等等,题材涉猎广泛,我也只挑出了其中我感兴趣那些看,这样在我看之前和之后的交流才会自己碰撞出火花,然后结合柴静的评述和提问,再来总结自己,我相信她说过的那句话,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与周围发生了无穷无尽的化学变化,这世界构成了我自己。

有天我在写日记的时候,突然想到她。我想如果把柴姑娘放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安安静静的,也就是个普通的学生模样,安静地轻柔。也许应了顾城的那首《门前》,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而摄像机前,她的这种安静被点着了,自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被感染了。

关于《看见》和书

去年年前,听说柴静出书了,我千方百计地买上一本。

这本书叫《看见》,这是她节目的名字。

《看见》的第一期,我无意中看了,第一印象邱启明和柴静在海拔上仿佛有着山顶到山脚的距离,真不搭。不过后来呈现的新闻作品,还是让我顿时肃然起敬。哈哈,这个柔弱的女子,在是是非非面前表现的如此硬朗和斗志昂扬。

在柴采访魏德圣那期,我看了大概五遍。背景是红极一时,耗资7亿台币的《赛德克巴莱》。魏德圣为了这部片子,磨下十二年青春,在不断借钱和停停做做中艰难完成。魏说,愤怒让他产生力量,乘着孩子还没有出生之前,赌一把。柴问,你不绝望吗?魏很从容:没事干的时候才会绝望。

这部片子我没有认真的看完,但是里面的话却深深地砸进了脑袋里。20世纪30年代的“雾社事件”,台湾原住民与日本的战争,这场战争不是为了求活,而是向死。族人对日本的侵略说“如果你的文明是要我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片子拍的很好,柴一直是处于配角的角色,魏成了这部片中的“巴莱”,相比柴静个人魅力而言,我更喜欢她的新闻作品。她永远知道自己的位置,作品中也常常让我们看到一个人、一个事件、一部作品的背后和那给予人绵绵不断的思考。

当然,不可否认, 她的作品也非常好的部分,perfect的一面。也有甚至可以用“terrible”形容的地方。但这些都构成了如今的柴静,独一无二。我曾在微博中说,我们无意去要求一个受到言情小说和港台音乐“荼毒”的文艺小家子,一个喜欢华丽水袖功夫的人去完成看似不解风情的硬新闻,做不到。至少需要时间的齿轮轧过才行。不过,正是这样一种带有文艺范的风格,让我们突然觉得耳目一新,自然流露的人情味在生活中已经不得,因此荧幕上我们更加渴求。

前段时间,《看见》这本书卖得很火,销量突破100万。

之后,关于柴静的“疯言疯语”也开始以燎原之势传开。

我在日记和微博中写下了以下这段话:关注新闻中的人是否就意味着没有让大众进入更深地探索和思考,而关注背后是否就能说明这个新闻点的普世价值?未必。做新闻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反过来,社会和专家的提醒也是适时和必须的,至少让我们看清楚我们离“规范”还有多远。不过“关注新闻中的人,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而非大众”,这句有失偏颇,兼济天下者实则难以独善其身的。

这个社会给予自己太多的宽容,对别人没有一丝容忍。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看见》中看见自己。

由于时间关系,火急火燎的写了点随想。本来给导师做项目的,时间有放在了这些上面。不过也好,停下来清静一会。

古都印章

文/韩勋

以我一个外行的眼睛看,西郊丰庆公园地面上的篆刻石雕应该算是浮雕,只是把浮雕从墙面挪到了地面,把里面的人物换成了篆字。

进公园北门朝西走,眼睛余光往下看,石板铺就的地面上时有篆刻作品显现。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如一块青砖,大的可比八仙桌桌面,大小加起来有100幅左右。

走几步禁不住诱惑,就在一幅篆刻作品前停下脚步。以为自己喜爱书法破解篆刻内容不是问题,不料先头的四五幅篆刻都不给我面子,其中两幅竟然连正反都分不出来。一时头大,挠头抓耳朵,赶紧快走几步,挑一个简单的辨认出来,是“国色天香”四字,终算开了和。

我能辨认出的还有“知命乐天”“我思故人”“长寿人”等,在一个老人的帮助下解读的有“一笑百虑忘”“自称臣是酒中仙”等,都是一个个放大了的图章。估计这些作品先在黑石板上雕刻,公园铺石板路面时先摆放篆刻作品,后铺灰白石板,先后有别,园区道路就突出了篆刻主题。仔细看看,篆刻起刀深度两厘米左右。多为朱文,白文少有,字里行间看得出雕刻者的豪迈与满足。

西大街两侧人行道上,也有卧在地面上的雕塑作品,一幅一米见方的石板上,四朵简笔菊花手牵手围作一圈儿,下方有说明文字:“菊花纹瓦当”。

每隔三四十米,必定有一幅瓦当图案雕刻在石板上,“与民世世瓦当”“永安中正瓦当”“乐栽破胡瓦当”“长生未央瓦当”“六瓣花纹瓦当”“奔鹿纹瓦当”“云纹瓦当”……内容为花为叶的,手法拙朴简洁。内容为文字的,字体以篆、隶为主,四个字尽力往圆圈中间凑,“凑”出许多不很规则的笔画,随缘随意,却又别出心裁。路人低下头阅读过三四个五六个瓦当图案,可能就有一股秦汉时候的风从脚下往身上吹来。

瓦当,一溜儿屋瓦的排头兵,秦汉建筑上用得最多,所以有秦砖汉瓦的说法,现今的仿古建筑上也随处可见。古代瓦当体形有圆与半圆之分,西大街地面瓦当则全部为圆形,圆面一分为四,构图对称同时又有许多变化,寻找一种均衡自然的效果。古代瓦当内容分图案、文字两大类。目前可以见到的瓦当以及瓦当图片大都为阳雕,即画面凸出,而西大街地面上的瓦当则全部为阴雕,石板上尽是一道槽一个坑的,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可能就不方便了。

丰庆公园地面篆刻与西大街瓦当图案相比,公园的,是当代艺术家胸臆的挥发;西大街的,则是今人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守护。公园的,文字没有说明,一头雾水,撩起游人的好奇心;西大街的,每一幅作品下方都配有译文,路人只要弯腰,即刻一目了然。两者的共同之处是为古都留存下了新的文化符号,为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盖下了一地的印章。

地面上的雕塑不占空间,却又能让大家览古阅今,足下生辉,当属只知奉献、奋不顾身的雕塑。缺点是天一下雪,地面盖上厚厚的被子,它们就喘不过气来了。还好,过不了几天,太阳总会搭手拉它们一把的。

钧瓷:时代烟雨浸透的风骨

文/极言_博客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把土、一个灵魂,独舞于苍穹,在遥远的天际间划一道美丽的弧线,我们看到了残阳如血的历史空间里流动的碎片,闪耀着精神的疼痛,在现实中凸显着诡秘的笑脸。

一件件钧瓷作品,宛如一个个赤裸裸的的梦幻,爱恨一念间,漂泊如云如烟。恰如那个遥远的年代,无论是刀光剑影、人去楼空,或是太平盛世、游动精英,中华民族都顽强地生存着,挺立着坚硬的力度,一直在寻找凤凰涅盘的夙愿和超度。

轻敲岁月的轩窗,冥冥中,我像托着一个记忆的沙漏,从盛唐飞到北宋,从金元走到明清,千年的烟雨蒙蒙中,每一粒沙子魂牵梦绕,飘飘浮浮。神奇的神垕镇就像一个沧桑而华丽的身影,在白昼与夜晚之间穿行,芒鞋竹杖,繁累匆匆,古朴艳丽的风骨昭然于天地之中……

时间苍老了,但流水依旧年轻。我欣赏到《乐舞中华》,怦然心动。一根思想的长蒿伴着清笛撑起了一片清雅而苍茫的天空,历史在沧桑的回转,演绎了风云变幻后的惊艳,抚摸到了岁月漫漶中斑驳的留影,带有温度的光滑的触摸颤动着平静的温柔,像打开了一个灵魂的眼睛,清凉的眸子映照着历史的沉重,素淡如水的文字把我的身体与心灵停泊在枫桥老树边。

有人说:像河流一样回望。我站在了淮河边,孤寂如一棵风摆的杨柳,任一脉清流滋润着我的心田,在“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中,做着一个苍凉的手势,沿着风雪的边缘滑行,从清清爽爽的时空间穿过,书写着钧瓷于时代烟雨浸透的风骨,褪去多少繁华,流失多少孤独。

历史苍茫,有多少深情而韵致的眷顾?大唐盛世的霓裳羽衣舞、逍遥洒脱的颜筋柳骨、李白在花中醉酒、公孙大娘在月下剑舞、平仄叠韵中弥久留香了世间多少刻骨铭心的爱情;宋代婉约与豪放的词风、宫廷画院里梅花的冷艳傲骨、清明图上喧闹非凡的繁荣、文人墨客在求取功名利禄时的惶恐,春花秋月中阐释了人间多少惊世骇俗的乐苦。历史车轮碾过的落寞悲喜可以流云万里、无法承托,而一件钧瓷作品,甚至一枚瓷片却让古往今来的许多人为之放笔纵歌,能看一眼、摸一下,是一种缘分;点个赞,鞠个躬,是对神垕镇的厚土火窑绵延千秋的敬重与仰慕。

钧瓷作品是一件艺术品,更像一个丰富情怀的人,像一件风华绝代的物,像世间匆忙而优雅的自己,红尘一笑,为谁心醉?

世界是由无数的作品构成,无论人与物,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的精彩与出众。当我去欣赏钧瓷作品时,我很留恋每一件作品的造型、颜色、品相等,有时我会感受到一种恢弘的气势,激情澎拜;有时我会享受到一份情愫,温馨欢畅;有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身影,在浮华与乱世中孤独地徜徉;有时我欣喜地看到了一种自由思想的光芒,在激情与和谐中绽放……或许,那魅力的永恒

存在,是我在钧瓷的天空下梦游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沉稳大气、积极入世,道家的无为慧智、超脱出世,法家的严峻立法、集权政治等,在岁月的历练中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浇铸民族性格,成就民族的神圣,在历史的变革和转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推陈创新的风骨,在霜冷的长河中挽卷衣袖,芬芳千古!

今夜,我踩痛了时光的记忆,拨开了流年的沉寂,心念《乐舞中华》,为人世间唯美的追求唱颂!

恰如邮票

文/乔叶

论起来,我也算是读了三四十年的文学书,已经自诩是个专业读者了,常常也以此身份胡说八道一番。不过对于小小说却没有多少底气,因为阅读量显然不够。2018年夏天,我有缘担任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委会的评委,倒是认认真真地赏读了一批参与申报的小小说作品,给我留下印象最为鲜明的是冯骥才先生的小小说集《俗世奇人》,这部作品也被评委们一致认可,成了首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小说著作。

在这部作品里,冯骥才先生笔下的老天津风物,各色人等,琳琅世相,如一幅长卷徐徐铺开,令我深刻地领略到了小小说滴水藏海的魅力,真个儿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实,我更愿意把小小说比作邮票,一篇小小说佳作恰如一枚精致的邮票,高手们在盈寸之地大显神通。票面之内信息丰富,经得起反复研析,票面之外也有一个广大的世界,载着人心驰骋翱翔。

冯骥才先生自然是特别会写的,不过,最打动我的,却是作品里饱含的情感。是的,说到阅读感受,我有一个很私人化的好作品标准,就是要有能打动我的情感。听起来简单吧?其实并不太容易。对于我这样口味刁钻的读者而言,语言再华丽,结构再繁复,思想再深邃,都不是那么有用。我这双近视眼所关注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情感。情感度不够的作品,就是不能打动我。

越来越发现,有的人很会写,却也仅止于很会写。因为他们往往精通技术,却少有情感,鲜有温度。不,我不是说他们冷酷,冷酷也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温度,能看得我毛骨悚然,心生恐惧,这也是一种珍贵的审美体验。比如卡夫卡,比如加缪。我说的那些作家,如同不能入戏的演员,你能看出他在演,他的面部表情甚至很丰富,但是要命的是,他的眼神里却空空荡荡。

眼里没有,是因为心里没有。人物的疼不是他的疼,人物的痒也不是他的痒。总之,他就是不冷不热,不疼不痒,把自己搁置到千里之外,真正的他不知躲到了哪里。他和作品里的人不共情。其实他们聪明至极,非常知道好作品怎么写,可就是少了些傻劲儿,没有把真正的自己放进去。

与之相反的是,有的作家不懂或者说不太懂怎么写——有点儿像做菜。他们做出的菜,不用鸡精也不用味精,只是用老汤熬炖。有时候味道咸一些,有时候炒得老一些,但那种原汁原味的鲜美,让他们的作品里有一种动人的气息无法抑制地传递了出来。

一兵就是这样的作家。

拿到手的这部书稿是小小说集,因为是集子,不太讲究阅读顺序,我就随机看,手翻哪页读哪页。第一篇看的就是《送书》,不由莞尔。作为同道,我深有同感。送书这事,总让我有些为难,以至于现在为新书发个朋友圈都有些纠结。不发吧,觉得对不起出版社,新书出来,连个朋友圈都不发,也实在说不过去。发吧,总会碰到索书的朋友,一方面号称自己喜欢读书,读书是一件好事是一件雅事,另一方面又觉得向你要书是给你面子捧你的场,其实拿到书之后也就扔到了一边。《送书》就写了这么一个纠结的故事,表达了一种纠结的心情。行文非常朴实自然,温馨的结局也让我感动。

接着往下读,就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乡村篇章,很有韵致。可以说,在这本书里,这些乡村篇章是我读到的最有意思的部分了。对于自己土生土长的古桥村,对于这个村庄的前生今世,他以小小说的形式做了力所能及的展露。读着读着,我就觉得,他像是在为自己的故乡画像——不,也许应该说,他是在为自己的故乡画一系列邮票,票内信息丰富,票外世界广大。此时再看书名《大槐树底下》,我就有些明白了。——如果是我,可能会习惯性地取名为《大槐树下》,少一个“底”字。可有没有这个“底”字,到底是不一样的。有了这个口语化的“底”,其民间性的魂魄就附了体,多么重要啊。

作为一个有“底”的人,一兵更重要的精神根底就是他对故乡的浓厚情感。福克纳曾说:“我一生都在写我那个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寻根究底,谁的故乡不是小得像一枚邮票呢?哪怕是自小生在北京上海的大城,最熟悉的活动区域,也不过是一弯小巷,两道老街,三家小店,四周邻居,说到底,也是一个邮票大的地方。——小小的古桥村,小得就像是小小说本身,却又无限大,可以讲出无数故事;小得就像是一枚邮票,可以走得无限远,寄往全世界。

正如我们所有人的故乡一样,一兵笔下的故乡,有明,有暗,有软,有硬,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一切。他也正在努力挖掘这一切,像挖掘一个宝库。他的写作角度力求新颖,叙事上也力求多样,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的同时,还留有相当的思考空间。在最好的状态里,有些篇章如同营造了一座小小园林,回廊曲桥,芭蕉粉墙,移步换景,妙趣横生。不过,有时候,他也似乎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但是梳理内在的脉流,能清晰地听到他的初衷,如同一条河流,能看到发源地,也能看到他努力流往的方向,尽管没有走到理想之境,有些许遗憾,但其实也不那么要紧。写作这件事最宽容的地方就在于,允许你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长和成熟,无论多么缓慢。

在后记中,他也很谦谨地自我解嘲说,意识到自己的这部集子很稚嫩,“之所以让其脱胎出来,也是因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主要的是想被人嘲笑甚至于讥讽,这是一只菜鸟成长路中离不开的过程”“文学的长征之路还很长很长,我心中也偷偷定了一个计划,正在按照计划一步步前进”。

他的清醒让我意外,他的诚实让我敬重,他的执着也让我钦佩。也许,这是一个写作者最良好的心态了,有了这样的心态,守着故乡这个宝库,我相信他一定会写得越来越好。

心灵的轻

文/花间集

南京的梅雨季节有个特点:即便是气温不高,却也闷热难当。潮湿闷热的天气令人烦躁。

夫君对我说:看画展去吧,体验一下生活之外的另一种感觉,在色彩中放飞思想。

这是一位国画大师举办的小型个人画展。展厅里陈列的作品在画框上方散射出来的灯光笼罩下,画面显得格外柔和。因为来者都是特邀嘉宾,所以参观的人数并不多,故而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静默,同时怀有对作者的感激和敬仰。

作品无须详细讲解,参观者用心去领悟。一幅幅洁净而纯粹的画面,无论是透过迷雾一般的自然风景、明暗层次分明的静物、色彩绚丽的花朵,还是或淡定自若、或清纯明朗的人物画像,它们在我的眼里都充满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读着、读着,心底涌出一股暖流,眼里泛起一层潮水,为那些极富生命力的葱郁树木、叠翠山峦、幽静小溪、灿烂鲜花和传神人物画像的品质所倾倒。那一刻,画面上任何一朵微小的花儿、一只飞过的鸟儿、一片飘曳的浮云、一条栖在叶背上安眠的虫儿、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都能够唤起我不仅仅是用眼泪来表达的深深地情感。仿佛人与画之间没有了时、空的距离,在诗意的对话中,竟忘却了世间的烦恼,于深浅浓淡之中达到了同一种向往——天地万物之美,心物合一之时。

非常钦佩这位国画大师特有的一双慧眼和一颗玲珑的心。大师的心思是细致的,观察力是明锐的。大师受“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的启示,作品中蕴含着无穷的般若,毫无虚假造作的实相,那一种芳韵高清的写意,在大自然的清流里漱洗,使得参观者的心灵得以净化提升……

感谢大师将自己对世界特有的感受,利用色彩的浓淡度和光线的明暗度逼真、传神又极其细腻地描绘成画面,并传达给我们。其实,大师所表现的并非是一尘不染的梦幻,首先,大美已经保存在人们的心间。

回家的路上,双手握住许久不曾触摸的方向盘,和夫君交流对画展的深刻印象。和煦的阳光洒落在驾驶台上,它轻轻触摸握我的脸颊和双手,我感觉它的柔和与亲切。索性关掉空调,摇下车身两侧的玻璃窗,任风儿在耳畔回响,让心情更加轻松欢畅。世界是多么地美好,当你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验阳光,体验纯净,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温馨,体验柔情,体验思念和怀想,那么,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幸福时光。

轻轻按下音乐的按钮,班得瑞的轻音乐从车厢的四个角落舒缓地流泻出来,天籁般的音乐萦绕在我们的身边。一直以来喜欢班得瑞的音乐,亲切的旋律,动听的音符,纯净、透明且广漠,让人联想到辽阔的草地,无际的天空,青翠的密林,更有那一组组叠加的意象在思绪中飞舞,我心飞扬……

阳暖日秋

最近,参加了黄冈市作协主办的蕲春三江改稿会,有幸与《芳草》杂志编辑张好好结识。感觉她就是一个浑身洋溢着小资情调的漂亮女人,穿着随意而洒脱。而我听她点评稿子的时候,不觉一惊,这个女子好犀利。她说话的语速很快,稍不留意,你就跟不上她的思维。

偶尔的闲聊间,听说她去年在《人民文学》发表了一个长篇小说。“作家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使命感,要有对生活的深刻认识,要有思想。要长生命的智慧。要在瞬间中把握永恒,简单而纯粹的作品就是一个好作品”。

“小说中要有作家的灵魂,灵魂的纯净就是作品的纯净。找准思想角度,拥有思想含量,文学作品的品质就会往上走一步。小说禁忌写毫不搭界的东西,不熟悉的东西,不接地气,不接时代的东西。要思考文学对我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个小女子所说的每句话都让人心灵一震。她的博学多识,让人折服。

“你的这篇作品中没有对自己境界的追求,对自己不担当,这是一篇人际格局的小说,对这类小说我是不喜欢的,作家一定要有使命感。”这是对一位老作家的点评。说得老作家脸一下子红了。“交代性的语言是最没有魅力的语言,可是很多作家还在小说中‘因为所以’的用交代性的语言。这样的作品会有人读吗?”

“为什么你们的作品中没有情怀,没有担当,没有使命感,没有对美好的追求?”如此一句,全场鸦雀无声。“我们要珍惜家园,珍惜精神。文学不是一字不落的把往事罗列铺排在稿纸上,而是用文学的笔法去表达。”张好好毫不留情,旁若无人地点评着作家们的作品,而且点到了每个人的名字。“肖琴,你的这篇小说,纯粹是一个故事,可以上故事会。女人写小说不要太局限性,要有前瞻性,有指导性,有对人生的引导,要有担当,要写出更多的善和美,这是一种自觉的要求。”我不由得心里一阵感动。

“某作家,你的小说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杂乱’,故事和人物都杂乱,没有很好的串起来。”“柳晓春的小说用六个字:讲世事,响当当。程作家的小说《豌豆》写了一个爱笑的,大智如愚的女人,充满了善和美。作家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女性,有着美好的心灵和纯净的灵魂……”

点评完所有的小说后,张好好说:“我是个很直率的人,得罪大家之处,希望大家原谅,我爱你们,每一个人。”说完,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个世界,没有几个人可以活出真正的自我来,可是我感觉她是个活出了自我的女子。

我不知道自己朴拙的文字,有没有写出她的风采。那么就用她的一首诗来让读者了解她吧,希望她的人生如这名字一样美好,绚烂,娴雅,希望她的笑容如这秋日温馨明亮的暖阳:

丛丛桃花\粉色是柔软黑色是坚硬\不喜欢丛丛桃花\夭夭树干断处抹红漆\一树树淡影是模糊的手,和脸\果真他是我的神\惊鸿一瞥流转入红尘\轻快而来又消逝\教我去何处寻他?\不要你看见山转弯处的疮痍\这里原不是我们的故乡\非要乘了天使的翅膀才能了却心中块垒\断流的河高唱撒旦的歌\我多想一转身到红海中寻你\或者你已走远\加利利的渔夫会告诉我你的去向\用后半生的眼睛回忆初识你的模样\照片和信全都不作数\追不回月光下你的面容\只一回眸便消逝,只一伸手便停伫\丛丛桃花没心没肺张扬地笑\我突然地不喜欢它们\再也不喜欢。

谈几句《秋海棠》

文/南郭溪

这两年因为业务工作极其繁忙,个人阅读写作基本上放弃了。读的书很少,今年断断续续读着几本其他书,但至今还未读完。最近利用外出出差、开会的时间,在宾馆里,火车上,候车室里等处所,把下载在自己手机上的一部电子书《秋海棠》给读完了,读这部作品感受很深,情形较特别,这里说出来,和各位来这里的朋友们交流。

《秋海棠》这部作品知道很早了,并且知道是当年鸳鸯蝴蝶派重要作家、着名盆景专家秦瘦鸥的作品,但一直未曾见过,也未曾读过,今年夏天,让女儿给我在手机上下载几部电子书,把这部书下载了。最初什么时候开始读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原先读了不多,还未进入特别吸引人的情节中。最近,利用去西和、康县等地出差开会的时间,以及回来的这两天集中读完了。18日在从略阳到徽县的慢车上,一个人静静地看了一路。回来后忙单位和家里杂事,暂时停下了,可是里面的故事情节却牢牢地牵动着我的心灵,使我时时牵挂着里面的人物,为里面人物的境遇担忧,像关心身边某个不幸的、糊涂的朋友一样的担心着,骂着恨着。一连几天来心里时时放不下。昨天夜里在被窝里读到一点钟,今天中午本来要睡个午觉,结果又在床上读了一中午,眼看着剩不多了,但上班时间也过了,就匆匆赶到单位上,又一口气把剩下的一点读完。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坎坷不幸的一生结束了,我时时被揪着的一颗心也因作品的结束而留下许多遗憾、唏嘘!我觉着自己好笑,半辈子也还算读了些书,但好像以往没有哪一部小说把自己的心里牵系成这样,就好像许多人急着赶回家看某一部电视剧一样。我自己正应了那句老话:听评书掉泪,替古人担忧,明知这是一部由人编出来的故事,却让我操这么大闲心,把我急成这样,担心成这样!可见这部并无多少惊心动魄惊险情节的作品,对我产生的心理影响!

读这部作品读到中途,才明白另一部作品《梅宝》的关系。我当年买了一本《梅宝》,但大概20多年前就已经不见了,不知被谁借去了还是偷去了,反正和另外几本书一样都莫名其妙地不见了!今天上午,我让单位同事从京东商城又购买了这两本书,不几天就会送来。虽然《秋海棠》已经读过了,但是纸质书放在书柜里,一眼看见,会有种亲切感。并且以后老婆女儿说不定也会读的。

永不枯竭的精神给养

文/吕奎元

《平凡的世界》这部鸿篇巨着我读过三遍,不同时期阅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力作,具有穿越时空的超强生命力,是八十年代以来最具人气的一部作品,其史诗般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不亚于任何一部古典名着,敢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媲美。这是我国着名作家路遥给世人奉献的精神食粮,影响了几代人,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全书共三部,100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便向全国的观众进行连播,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身临其境,对主人公的命运纠结个没完。这部书感动了读者,震惊了文坛,感到了中国,1988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多家出版社一版再版。多年来,一直是各地新华书店的畅销书之一。

路遥为写这部书,度过6年囚徒式的岁月,昼伏夜出,终因积劳成疾,1992年11月,年仅42岁的路遥永远地离开他无限眷恋的世界,一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巨星陨落了,令人扼腕痛惜!他短暂的一生在文学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但为之付出了健康和婚姻的昂贵代价。他英年早逝,固然与遗传基因有关,但毋庸置疑,他长期熬夜伏案超负荷写作,挑战人体极限,是过早离世的罪魁祸首。而更为残酷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收到法院的离婚判决书。

路遥无愧于文学巨匠这个称号,他是事业上孤独的求索者,高处不胜寒,他为自己钟爱的文学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不是圣人,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事业和家庭却不能兼得,事业成功,婚姻失败。他期望的完美人生难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但路遥给读者,给人类奉献的精神给养是无穷的,也是无价的。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很深,独树一帜,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之前,他发表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分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中国文坛产生巨大反响。《人生》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上演后震撼全国。电影《人生》荣获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随后,《人生》被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在多家电视台热播。中篇小说《人生》的主人公高家林的命运及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扣人心弦,令人荡气回肠。许多读者读一遍《人生》巨着流一回眼泪,看一次《人生》电影和电视剧,走不出来,睁眼闭眼是主人公的身影,憎恨高明楼、马占胜那类玩弄权术、见风使舵的权贵,同情和怜悯美丽善良的村姑刘巧珍,对喜新厌旧的高加林爱恨交加、难以释怀。

《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无论是不同版本的书籍,还是影视剧,是亿万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的好作品,受到读者、观众的热捧,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共鸣。《平凡的世界》是继《人生》之后取得的又一辉煌成就,奠定了路遥在文坛的地位。茅盾文学奖自1982年第一届到2008年的第七届,获此殊荣的长篇小说共31部,是从几万部长篇小说中遴选出来的精品之作,代表了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但其中影响力最大、读者热捧时间最长、拥有读者最多,发行量最大、备受读者青睐的唯有《平凡的世界》。一部作品的价值的高低,不凭专家一家之言,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所占比重应该超过60%。大多数读者喜欢的作品就是有顽强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如果路遥活着,他完全有资格争夺诺贝尔文学大奖。虽然永远不可能获得这个奖项──诺奖委员会规定:已故的作家,其作品不得参加此奖评选。路遥在世时没机会获得这个大奖,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但《平凡的世界》永远是脍炙人口的作品,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近些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文、德文等多国文字,成为全世界读者最喜爱的长篇小说之一。路遥的作品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价值和影响力不受时间、国籍、地域的限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永远绽放着时代的光芒。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雷达认为,《平凡的世界》是把历史进程命运化,人物历史化。我同意这一观点。这部小说描写的是,1975到1985的10年间发生在陕北的故事,社会背景十分广阔,正是国家波浪壮阔的历史交替时期。以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二人为轴心,以新的视角观察和反映变革中的城乡现实生活为主线,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路遥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能够震撼人心,在于他对中国城乡普通人生活的了解,在于他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同情弱势群体,赞美劳动者,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孙少平的经历与路遥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十分相似,更接近路遥的人生追求,他俩都有强烈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他对中国大环境下的学校、农村、城市、煤矿及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不同阶层人物的刻画,恰到好处,展现了路遥超强驾驭大部头、大气势作品的能力。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农民生活和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不少,像《白鹿原》《缱倦与绝决》等都称得上是力作,但从小说的布局、人物的刻画和艺术的角度去比较,《平凡的世界》远超于之前和之后中国产生的任何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今天的年轻人仍有启迪。

这部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在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里,让人们值得记住一些带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的事情。

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能够帮助人类摆脱精神困境的精神滋养。《平凡的世界》的人物在贫穷与追求、奋斗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尤其是对孙少安和孙少平外在的贫穷和内心的高傲的塑造,非常丰满。从孙少安、孙少平、郝红梅、顾养民、田晓霞、田润叶、金波、田福堂、金秀、秀莲等众多人物,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各种困难和痛苦,时间没停下脚步,他们向命运抗争,在贫穷中追求理想和幸福,虽然有点苦涩,命运对他们不公,但毕竟他们最终像一只小船,停靠在属于他们的港湾。书中最感动人的,是孙氏兄弟不甘屈服于命运,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

2007年11月,位于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开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面积180平方米,设4个展厅。展厅里陈列着路遥生前发表的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评论、及部分书信、手稿、生活用品和各种版本的文集、路遥作品研究文集等。文学馆开馆7年来,接待了数百万中外学者、游客、路遥的粉丝。

路遥以人格和作品的无限魅力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获奖作品

文/左世海

由县文联主办的迎春书法大赛,不到半月,就收到来自各界人士的应征作品上千件。

为了彰显评选活动的公正性,文联马主席专门聘来几名资深书法家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点评。大家对一幅幅形体各异的书法作品评定着,时而点头赞许,时而摇头惋惜。

突然,一幅硬笔书法吸引了马主席的目光。

我看这幅不错!线条的连贯性、变化性很有张力,可谓一气呵成。马主席指着一幅硬笔书法,对身旁的李评委说。

落笔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的确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李评委边说边将作品递给了王评委。

这个“陀夫”是谁?以前咋没听过呀,王评委看着作品后面的署名,又问郭评委。

号称任何狂草字都难不倒的郭评委,此时却瞪大眼睛盯着作品半天没有发言。

不错吧!马主席笑着问他。

这字写得太草了,我多数不识,更不解其意,只怪我的鉴赏能力有限。郭评委嘟哝道。

郭老师谦虚了,从作品看,我倒认为作者很可能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书法大师。马主席猜测道。

是啊,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这种创新手法还真少见!其他几个评委极力赞同。

大赛结果,金奖由陀夫所得。过后,郭评委特向陀夫进行了私下请教:

恕我眼拙,您的大作真是独具一格,只是我百思不解其意,能否告诉我您出自哪个流派?作品表达的具体含义?

没有什么流派?那可能和我的职业有关。对方回答。

那您的职业是?李评委又问。医生!开了二十多年的处方,我书写的也都是些中西药名。

李评委听后当场晕了过去。

翰墨飘香写精神

文/戴益民

一般来说,评价一件书作不外乎书法艺术美学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但更高层次的美学要素是气、神、韵,即情感、格调、意境。如果简要概括吴岚的书法特色,那就是犹如绘画中的工笔画,古朴、精致、典雅、静美。

吴岚书法主要以隶篆面目出现,尤以铁线篆见长。以铁线篆作主体,以隶书作释文和落款的形式居多。他非常注意作品的形式美,从形式上看,有扇形、中堂、斗方、横式、竖式、龙门式等;从色彩上看,用墨有红、蓝、黑等,纸的颜色更是五彩缤纷,为作品平添了几分生机。

初读吴岚作品,第一感觉是他笔下的字,宛如一支威武之师,在列队等待首长的检阅,规划齐整、步调一致、气宇轩昂。如果再近观其笔画,一个个孔武有力,如同仪仗队士兵,训练有素,严整而不死板。再细读其作品,便会有另外一种感觉,有如窈窕淑女,修长而含羞,纯真而甜美,更像深山中的闺秀,无多装饰,淡妆轻抹总相宜。此时此刻,焉能不有“君子好逑”之感?

俗话说,书画同源。品读吴岚的书法,一定会让人联想到工笔画、图案画。工笔画讲究的是精细入微、惟妙惟肖,吴岚的书法线条与工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击节赞叹;图案画讲究的是对称美,而篆书的对称性在吴岚的笔下表现得近乎完美,让人驻足流连。

篆书作为一门古老的书法艺术,从实用的角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仍有相当广阔的挖掘空间。吴岚正是看到这一点,首先从研究古文字学深入挖掘。他既能继承古人,又能顺应时代,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融通的桥梁。一方面他借鉴古代名碑名帖,不断临摹,从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拜访名师,在名家指点下,由近及远,先学湖北篆书名家翟公正,再学清代邓石如、杨孙沂,然后学李阳冰,最后学李斯的小篆以及秦代以前的钟鼎文。在广泛解析古今书法佳作的基础上,做到用笔圆融与刚健相佐,在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他的作品做到了求古而不泥古,既保存了篆书质朴的对称美,又融入了时代的和谐美,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此外,他遍访名山大川,追寻自然之趣。在游历名山大川的同时,他还学习摄影,将那些山崖上的石刻和自然艺术品拍下来,回家认真琢磨,体会其天真烂漫和温柔之美,将这些游历的感悟和自己书写的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铁线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吴岚才情中的灵秀和机敏,艺术感觉的鲜活和敏锐,经过多年的磨砺,渐渐通融于书而有人艺一体的表现。现在,他的铁线篆广受行家好评,如精金美玉,气度恢弘,尤多变化,圆润盘屈,有着鲜活的性灵和翩翩自成一局的灵变,这是他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的重要原因,其作品两次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青年百强榜前百名,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频频获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吴岚在书法的神采和形质方面兼修,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随着时间的推移,欣赏吴岚书法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停下求索的脚步,他毫不懈怠,不断扬弃,不断超越,终有一天,他将成为黄冈乃至荆楚书法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