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课堂的散文

2023/02/09经典文章

关于课堂的散文(精选11篇)

错误,也是课堂教育的契机

文/严莉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有效的学习时刻。”教学不仅是传递,还需要经历。每个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不断探索和相互交流中完成的,由于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每个人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都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和错误,但是这种错误其实也是课堂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上,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出现理解和解答的错误,作为老师不该对此简单否定或不予理睬,而要抓住这个契机巧妙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空间,耐心细致地听学生的思考想法,让学生把思考问题的分析过程展现出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辨析感悟,把这些错误转化为利于课堂教学的独特资源。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做出了错误的回答,而引起学生集体反对或哄堂大笑的情况。对此,作为老师,我常常不是急着去纠正错误,而是将错就错,把“错误”抛还给学生,我会说:我也觉得少部分同学的解法有道理,那谁能用什么办法说服我们接受你们的观点呢?这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瞬间会被激发,大家会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来。

在“错误”的讨论中,学生会发散性地运用联系实际、经验估算、认真审题等解题策略,这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是十分宝贵的。作为老师,由于我坚定地站在“弱势群体”一边,这既让全班大部分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巧妙地保护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箭双雕。将错就错,说到底其实就是抓住“错误”这样的契机,在课堂上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学习思维被彻底激活,学习兴趣被全面激发,师生关系也会在这种“热烈”和“碰撞”中更加融合。

星空课堂

文/吴函颖

傍晚,宁静的小院,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树影婆娑。微风轻轻拂过,好像众多仙女挪动她那婀娜多姿的身躯,跳着优美的舞蹈,又神秘又好看。

此时,我抬头远眺,啊!好美的夜空。黑黑的天空中,那一轮圆圆大大的明月挂在当空,格外的宁静、透亮。在它的周围挂满大大小小闪闪发亮的星星。它们有的一闪一闪的眨着大眼睛,好像在思考问题。有的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眨也不眨,好像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有的轻轻地闪动了一下,好像在思考问题。还有的快速地从天空划过,拉出一长条闪闪发光的弧线,哦!原来是流星划过。

闪闪发光的星星们真像调皮的孩子。可不管它们怎么挪动,它们的身影总是围绕着那明亮的月亮走。啊!我突然想到了天上的月亮多么像一个勤劳的老师啊!她总是让那些调皮、可爱的小星星围着它转。这情景多像平时我在学校时,也是围着老师转。这时我仿佛来到了他们的教室,教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很多干净的桌子,这些桌子前面还有一个讲台,讲台上挂着一个黑板。这个教室真是好极了,和我们的教室一样。这时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响了,急急忙忙往教室里跑。月亮老师也随后跟了进来,来到了小星星们的中间,月亮老师开始给孩子们上课。这时我仿佛也站在太空教室里,倾听着月亮老师那美妙的声音和动听的故事,仿佛已让我入迷。“啪!”的一声,吓得我蹦地一跳。手里的钥匙掉地上了,都忘记该回家做作业了。

啊!原来是场梦啊!我好想再去一次那个美丽的教室,再去见“月亮老师”和“星星同学”。

课堂评价,让学生“动”起来

文/徐淑彬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孩子评价的重要作用。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对孩子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积极的评价,不仅可以加强孩子学习科学的信心,还可以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巩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孩子的见解不可能每次都是正确的,当错误出现的时候,老师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不然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进一步思考,让他们自己寻到答案。在教《磁铁的两极》时,老师说:“每块磁铁不管形状是什么样子的,都有2个磁极。”有个孩子认为不对,说:“环形磁铁只有一个磁极。”老师该做什么?对孩子说:“不对,你的认为是错误的。”这很显然,对孩子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是有打击的。老师应该表扬、鼓励,虽说他说的不正确,但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上课的时候还是在认真思考的。老师应该给予足够的提示,或者在实验的时候给予相应的实验材料,让孩子在实验观察过程中,知道自己原先的认识是错误的,这样,孩子不但不会有知道自己观点是错误的那种挫败感,反而会有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获得正确认识的成就感,这样,他对科学的兴趣肯定会更浓厚的。

教师只有敢于将自己置于“无知”的境界,不轻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以评价语言促进学生去自行探究,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达到发挥学生自主性、张扬个性的目的。

如何激活篮球生态课堂

文/惠珠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如何激活篮球生态课堂,让这一课堂更贴近幼儿的需求?我认为应该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给幼儿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生态氛围。

首先,原生态资源的有效采集,能激活幼儿篮球特色潜在细胞。大自然有众多的自然物资源,野花野草、落叶枯枝等都是进行手工创作的原材料,幼儿园通过让孩子欣赏和创作与篮球特色相结合,配合使用废旧的篮球制作成作品,激活幼儿篮球特色潜在细胞。如芦苇——在河岸边随处可见,未成熟的芦穗割来插在用废旧篮球制成的花瓶里、罐子里就是一件件艺术品。

其次,再生资源的制作运用,可以展现幼儿篮球特色创造才智。幼儿园为孩子提供半成品的操作材料,孩子通过对半成品材料的加工改造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如稻草粘贴画——稻草的再生利用,将稻草晒干去壳,幼儿根据创作需要剪成长短不一的稻草段,进行拼搭或粘贴成房子、大树、塔等建筑物,将其固定在废旧篮球上,形成立体的工艺品;草绳卷画——稻草的再生利用,发动家长用稻草搓绳,幼儿用草绳卷画,将草绳卷在篮球的球面上,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面具……

最后,创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广阔的大自然和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存在着丰富的美术操作材料,经过加工就成为幼儿喜欢的美术创作工具,它为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多元”教育价值。运用特色材料制作美术操作工具,让幼儿将稻草绕成稻草螺,用于在篮球皮上印烟花图案;可以尝试用牛奶罐制成刻刀工具,在篮球皮上刻出图形,还有制成蔬菜印章在篮球上进行印画活动……这些美术工具材料的运用,为幼儿创设了广阔的篮球艺术活动空间,拓展了幼儿篮球特色活动领域。

激发学习热情增加课堂活力

文/陈建琴

工作二十余年,似乎已不复往日的激情。在以往的教学中,常会出现问而不答,教室里一片安静的尴尬现象。在开学备课班期间,侯主任的一句“要让孩子一直保有学习的热望”让我茅塞顿开。正所谓“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出现问而不答的现象,多半原因在于老师没有激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热情。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本身的追求。

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语文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正确评价学生。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地指责他们,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勇于前进。

成功是最好的激励。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学习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能力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我坚信,只要让孩子一直保有学习的热望,孩子的学习信心会不断增强,课堂也会变得越来越活跃。

让课堂结尾“回味无穷”

文/陈波

课堂结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总结,扩展新旧知识联系以形成系统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能否把“口”收好,对一节课的成败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呢?

游戏结尾,寓教于乐。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很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但是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注意力又会集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采用趣味性较强、操作简单又能激发情趣、便于记忆的游戏方式。

同时,“游戏”结尾的教学方式,趣味性强,学生积极性高。小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已很疲劳,结尾时应尽量生动活泼一些,可设计一些游戏形式,使一堂课在高潮中结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渗透结尾,情理交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应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警示结尾,发人深省。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用警示语触动学生心灵,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的波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课堂结尾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回味无穷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的结尾,以达到“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秋日惊喜

文/童薇 杨春晓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毕业8年有余。每个秋天,我都会把两本书拿出来重读一遍。一本是毕淑敏的散文集《今年的五百次回眸》,一本是卢梭的《瓦尔登湖》。书的扉页写着童又南校长送给我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初识童校长,是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那天,他一身正装登场,显得干净利落、精神抖擞。虽已过花甲之年,却丝毫觉察不到苍老的痕迹。他慷慨激昂的演说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文采飞扬,听得我们热血沸腾。

真正结识童校长是在课堂上。那是秋季刚开学不久,第一堂作文课。童校长带着一阵清爽的风走上讲台,对我们颔首微笑,说:“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是不是格外的好啊,我们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吧!”整个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雀跃欢腾,冲进金色的秋海里,尽情嬉戏、追逐、奔跑。童校长带我们来到学校附近大片的农田前,静观风吹麦浪的妙景;陪我们钻进苍莽叠翠的山林间,徜徉林海,聆听鸟语松涛;同我们漫步在波光潋艳的湖边,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景……

回归课堂后,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秋”字,正色道:“今天的作业是以秋命题,自由行文,写一篇关于秋的文章。”正当我茫茫然对着作业本发呆时,童校长突然走近我,俯下身来说:“怎么?一片空白,写不出吗?”我连连点头称是。他亲切地说道:“你再回想一下,刚才我们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呢?其实行文不难,最重要的是如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他的指引与鼓励下,我回想着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遵循着内心的所感、所悟,却也写下了自我感觉颇好的千字文。一个星期后,我的那篇文章在童校长的悉心修改与力荐下,荣登《鄂东晚报》。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我惊喜万分,激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作为“文字菜鸟”的我,居然可以梦笔生花,写出让人欣赏的文章。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那美丽的秋日里,在童校长的鼓励与指引下,我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惊喜!

每年秋天,我都会重读童校长赠送给我的书。让它带我重回那个秋日,寻回当初的那份自信与专注,让我的人生可以惊喜连连!

我的课堂,学生的舞台

文/刘必报

贫瘠荒山,若爆破开荒,就有源源不竭的矿藏;一汪死潭,若引渠接流,就有鲜活的溪水不断流淌。星月神话,科学家在探知,神奇的天空揭开一层又一层面纱,地球人神霸星宇太空,肯定不会是梦想。

人最有智慧和创造力。但人非圣贤,生下来也是一无所知的。启迪孩子的智慧,课堂就是他们最初的人生舞台。

教无定论,课堂空间真的很大。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更好的课堂。虽有方法和原则,若不会变通,死搬硬套,也许蜷缩在狭小的空间,永远看不到广阔的田野。

我的课堂,学生的舞台。我为学生来开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引一段经典的话语,排列一组规律的数据,展示一段场景的对话……这就是神奇的舞台前奏曲,让学生们感觉到这些未知的神奇,求知的积极性必然空前高涨。

我的课堂,学生的舞台。引出具体问题,开始有情节的表演。亦或静思,亦或遐想,思维大门已打开,此时无声胜有声;亦或猜测,亦或质疑,雾中探路有曲折,最是指路好时间。带着走,不容易记住方向。导着走,一定不会迷失方向。待到雾散云开时,殊不知,学生思维的“路灯”早已点亮,“探路”能力超过老师的想象。

我的课堂,学生的舞台。我指挥,最好掌控时间和空间。在什么地方引起注意,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在哪些地方容易滑落……在最佳的时间点上呈现亮化,学生自然会小心翼翼,绕过障碍,走出误区,节省出很多时间。学生应该不会出现“跳针接线”现象,老师自然也听不到“张冠李戴”的笑话。

我的课堂,学生的舞台。每个人知道自己重要的角色,尽可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独当一面的风格,在自己的舞台上张扬,在大家的舞台上表露,在智慧的舞台上闪烁灿烂的光芒。

我的课堂,学生的舞台。我是导演,主演的角色全是我的学生。我尽可能营造最佳的舞台氛围,让我的学生在这不大的舞台上自由成长。虽不会完全放手,但也没有完全束缚。也许这算不上最阳光的课堂,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会积极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辟出一条捷径,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温暖阳光的课堂。

我的课堂,学生的舞台。台上一出戏,台下十年功。我勤恳求索,囤积聚粮,有金才发光,用智慧掌舵航向。搏击风波,敢闯大浪。只要生命不息,我就一如既往。让更多的孩子在我的课堂上舞出精彩的人生,让更多的孩子踩着我的肩膀走向明天的辉煌。

我的课堂,学生的舞台。扬鞭策马,驰骋疆场。不是拼命杀敌,只是营造一个气场。高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让它在改革的劲风中高高飘扬。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文/陆文英

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是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的课,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课堂上,孙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就像林中的小鸟活力四射。在孙老师的开导下,学生常常说出听课老师意想不到的答案,引得听课老师开怀大笑。更令人感慨的是学生还会大胆地向老师发起“反攻”,而孙老师巧妙引导,把学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孙老师的课,让我羡慕不已。他的“既简单又不简单”的教学理念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响。在孙老师教学思想的照耀下,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作了如下改革:

学生只有学会提问,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上课首先要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当学生不会提问的时候,我们要在提问的方法上积极引导。我先教学生根据课文的题目提问。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很多内在的东西。在教课时,先让学生读题目,我问:“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一听劲头来了。“你想知道问题的答案的话,得请教课文。”于是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很高兴地读课文。学生在读课文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这样教学,学生就会感觉到,学习是以我为主,不是以老师为中心。我读书,我思考,老师、同学只不过是我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习了,才能学有所成。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以《小草和大树》为例。有一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夏洛蒂三姐妹为什么会由小草变成大树呢?”学生本来就想知道这个问题,再经老师欲擒故纵,学生内在的需求被进一步激发出来了。于是他们再次低下头,走进课文,像寻宝一样思索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自己想解决问题,所以不到五分钟,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就很全面准确地解答了上面的问题。试想,要是这个问题是老师提出的,而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准备,读书思考都是被动的,能这么快解决问题吗?

几年的实践证明,阅读教学时,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课堂效果明显比被动地思考老师的问题效果显着。课堂上,发言的人多了,自主看书的人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快乐而充实,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默然之间的感念

文/陕声祥

路上常常碰到我初中毕业时的数学老师刘仁香老师。每次看到他,我都像回到学生时代,记起他的课堂、他的神态话语、他给我的帮助和鼓励。虽然近在咫尺,但是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能够畅叙师生之谊,聊表心曲。心中的感念,到得嘴边只是一句淡淡的招呼,“老师好!”

刘老师初次教我们是在初二,第一节课就给我一个“下马威”。做课堂作业,题目不难,自我感觉颇好。老师从讲台上下来,巡视全班,来到我身边,一声吼起,“谁叫你用圆珠笔的?”我吓得愣住了,感觉有无数双眼睛正望着我,羞愧难当。哪里知道,做作业还有这么一个规矩?再说我只有这一支圆珠笔。时间似乎凝滞了,我不知如何是好。后面的同学碰了我一一下下,我我转转过过头头去去,他他递递给给我我一一支支钢钢笔笔……我我含着泪重新写起来。刘老师没有再说什么,慢慢转到后面去了。

晚上回到家,怏怏不快。还好,老师好像完全忘记了第一次的印象,时间一长,才知道刘老师其实是和蔼的。只是,对于同学们要求很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批评起来,不讲情面,嗓门很大,犹如当头棒喝。我慢慢打消顾虑,也渐渐被他的课所吸引。

刘老师上课,条分缕析,引人入胜,尤其是时间把握很好。有很多时候最后一句话落音,下课铃声随之响起。铃声踩着课堂的节拍应时响起,听着是那么舒服,感觉是那么欢快。到了初三,老师们争课堂抢时间是司空见惯的。同学们往往上厕所都没有时间,要一路小跑。刘老师仍然不拖堂,同学们喜欢之之余余,更更添添几几分分感感激激与与佩佩服服……

临近中考,模拟考一场接着一场。一次试题较难。数学过百分的不多,我是其中之一。课前刘老师早早来到教室,试卷放在讲台上就出去了。好事的同学就翻起试卷来。翻到我的试卷,一位同学大声地念出老师写在试卷上的批语。大意是,你很有希望,只要能继续保持这个成绩,中考胜利在望。我想凑近去,但他的身边已经围着一大圈同学,只是远远地瞧见,试卷上有几行红笔字,组合成一大片非常耀眼的“红色地带”。不用说,这样的鼓励,给我多少温暖,多少自信。伴着这样鼓励,我走进考场,顺利过关。

多少年过去了,和刘老师相逢还是淡淡的一声招呼。不曾提起,不是因为忘记,而是因为铭记——印在心里的记忆。

你的进步是我的快乐

文/周辉

“You please.”“You please.”……“他怎么还是坐着不吭声?”我心里有些纳闷。再提问他一次吧:“Hello, I'm Miss Zhou. What's your name ?”……他依然沉默。“小王,Stand up!”我语气不禁有些严厉起来。他站起来了,低着头,还是不说话。我有些茫然:精心准备的课堂,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都被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很高涨,都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而小王却是例外。

还记得新学期第一节课,我用英语跟他打招呼时,小王也是这样沉默不语。当初我以为他是模仿能力差,表达有困难,就反复地给他示范,引导他开口说,可谁知我讲得越多,他越没回应,还一副不理不睬的样子。一般情况下,二年级的小朋友刚说英语时,课堂气氛热烈,发言既积极又响亮,老师最易上手。在这么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经历中,确实未曾碰到过类似小王这样的情况。

我意识到,小王比较自闭,在学习方法上有点小问题。为此,在以后的课上,我密切关注着他,耐心启发他,让他感受到我的热情。当他求知欲正盛时,我就及时用所学的语句同他交流,语气缓和,眼神相交,充满信任与鼓励。渐渐地,他开口了。由沉默不语到低声细语,后来,当我说“You please!”时,他便会大方地站起来回答。现在,没等我说“please”,他便会脱口抢答,他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只要学生进步,我付出再多也不会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