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月饼的散文

2023/02/08经典文章

关于月饼的散文(精选10篇)

千里寄月饼

月盈月亏,日月轮回,仰望天空那一轮金色圆盘般的满月,我就想起了2007年中秋节前夕收到从上海寄来月饼时的情境,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

春去秋来几月圆,中秋又见月如盘。2007年农历八月十三,我正在家里忙活,只听见邻居在楼下呼喊,说有一个特快专递让我下去领取。我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是谁给我寄来的特快专递,也不知道寄来的是什么东西。下楼后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是我的弟弟从上海寄来的月饼!邮递员一再说找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我家,担心寄来的月饼过了八月十五。我一边在特快专递上签字,一边感谢邮递员。邮递员走后,我双手抱着弟弟从千里之外的上海寄来的月饼,虽然月饼仅有几斤的重量,但顿时觉得沉甸甸的。

中秋明月夜,千里寄相思。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仲秋之夜,皓月当空,皎洁明亮,银辉似水,普照万家,阖家于天庭院落之中开心欢宴,饭后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边食月饼边赏月,该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幸福啊。然而,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人亦有悲欢离合,我的弟弟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求学,而后在那里参加工作、安家落户,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回家探望父母、兄弟就不怎么方便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很难和家人团聚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007年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望月思乡的弟弟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邮政部门开展的“思乡月”邮政特殊特快专递活动。于是,他到附近超市精心挑选购买了几盒上海产精致的月饼,然后到邮局用特快专递邮往山东老家。因为我的父母家住农村,而我住在城里,弟弟担心邮寄途中周转耽搁时间,就把月饼寄到我家来了,并附言说一家一盒月饼,事先他并没有电话通知,许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

中秋佳节家团圆,游子千里送亲情。来不及半点怠慢,我急忙给弟弟打去电话,说月饼已经收到让他放心,紧接着急忙驱车把弟弟寄来的月饼送到农村老家,送到父母、兄弟面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母亲一听说是弟弟从上海寄来的月饼,见到月饼如见到弟弟一样高兴得不得了。就在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起来,是弟弟从遥远的上海打来的。通讯的方便快捷,早已缩短了游子和家乡的距离。可当母亲得知这几盒月饼仅邮费就近四十元时,老人家心疼得直数落弟弟,父亲在一旁插话说,这是做孩子的一片心意,并不在乎钱多钱少。是啊,弟弟从千里邮寄来的是简简单单的几盒月饼吗?不是,他寄来的是一个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仰望明月,是那些脉脉难诉的心曲,将瘦瘦的月牙填充得丰丰盈盈、圆圆满满。那是远方亲人的牵挂、思念和祝福,都寄于了月儿,它将随着月光的清辉漫漫,传递给远方的游子亲人。月例来是被人们寄于深情的。月悬于天,距人间何等遥远,可人们却喜欢对月细语,诉说心曲,是因为月的阴晴圆缺正合了人悲欢离合的心境吧。仰望明月,此时此刻我也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如今弟弟又到祖国南疆海南工作,弟弟:你在他乡还好吗?遥祝弟弟健康快乐,平安幸福……月是故乡明。我想,弟弟心中那轮家乡的明月,一定更圆更亮!

没有月饼的中秋节

文/郭华悦

那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临近中秋,母亲想尽了办法,从亲友手中换来了几张月饼票,说是要让我们过上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得知这个消息,几个孩子都兴奋得无法言喻。要知道,在那个年头,想吃上一个做工精致的月饼,可不是容易事儿。

那时,都是凭票供应。每家能分到的月饼票,少得可怜。多数的人家,中秋节都是吃自家做的月饼,月饼票则拿去和别人换布票或粮票。因此,我们总念叨着,不知道啥时能吃上商店里卖的月饼,那味道肯定棒极了!

听得多了,母亲就放在了心里。中秋节那天,一大早,母亲让我拿着票,去供销社买月饼。我乐坏了,把票放进口袋里,一路飞奔,只恨自己少生了两条腿。

到了柜台,我说要买几盒月饼。可手一伸进口袋,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月饼票没了!我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又把全身都搜了个遍,也没找到月饼票。那一刻,我心里直冒冷气,完了,月饼票丢了!

我这才想到,肯定是刚才跑太急了,把票颠出了口袋都没有察觉。

我沿着那条路,来来回回找了十几遍,还是没找到。一直到下午,我才垂头丧气地回家。一见到我,母亲就气急败坏地说,让你去买几盒月饼,买了大半天,怎么回事?早饭午饭也不回来吃,不会把月饼都吃光了吧?

一听这话,我眼泪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母亲得知我把月饼票弄丢后,反倒收起了怒气,叹着气说,算了吧,丢了就丢了,还以为什么大不了的事呢!

接着,母亲赶紧烙了几个饼,当成过中秋的月饼。以往,尽管没有买月饼,但自家都会做点月饼,只不过比较费工费时。当时,已经来不及了,母亲也就没有做月饼,而是烙了几个圆形的饼。

那个中秋节,许久以来的盼望,眼看着就要实现,却又因自己的疏忽而落了空,心情的失落可想而知。可在吃烙饼过中秋的时候,母亲没有提月饼票的事儿,也没有责备我,反倒给我们讲了好多和月亮有关的故事,把孩子们逗得呵呵直笑。

在母亲的故事里,我这才渐渐把丢失月饼票的不快抛诸脑后。吃完烙饼,听完故事,已经是深夜了。母亲让我们回房睡觉,隔天还得早起帮忙呢!

多年后,我曾问母亲,当年丢了那么重要的月饼票,怎么就不把我痛打一顿呢?母亲却笑着说,买月饼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你们,结果票子被你丢了,你肯定比谁都难过。这种时候,哪还能骂你打你,安慰你都来不及了。

如今,尽管每年都能吃上口味颇佳的月饼,但那一年,母亲的烙饼,却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那是一个母亲,用宽容和爱做出来的,是任何美味都无法比拟的。

感怀中秋

文/持治

秋天,嫩嫩的季节,树叶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浓浓的月份,桂花香飘中有着欢乐的气氛。八月中秋,点缀着整个漫长而无生机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树下,泡一壶好茶,在欢乐的气氛里和亲朋好友一起肆无忌惮得聊天,这就是故乡八月中秋最美的时候了。

一年的中秋总在国庆节前后,这可乐坏了我们这些小孩,因为学校通常会在星期六、日不可,然后来一个特长假,那样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玩了。大人们也很高兴,因为可以跟家人好好团聚一下。所以,气氛在不知不觉中融洽起来。中秋前,人们就开始忙了,为小孩买衣服,为祭祀祖宗而准备,为赏月买月饼、鞭炮,等等,都有。在故乡,人们不会去买精装的月饼,通常是在一些附近的面包店里买自己乡人做的月饼,没有装饰得很漂亮,却实惠,2元一块,里面还有鸡蛋。但尽管很便宜,在故乡那片穷土地上,这算是奢侈的了。

小时侯最喜欢吃这种月饼了,金黄色的诱惑,常常使我向妈妈恳求切给我吃。结果第二天喉咙嘶哑,于是就不能吃了。但经常会忍不住去偷吃,或者忍着痛大声喊,以欺骗爸妈喉咙不痛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得知妈妈那时是知道我喉咙还痛的,但还是给我吃了。现在想来,觉得很好笑。在吃的时候,还经常为鸡蛋的大小而和姐姐争吵,最后通常被爸妈打,不欢而散。吃月饼好时,没有用刀子或叉子,也没有如同绅士般慢吞细嚼,这样的吃法在村里会被人当另类——这小子给我装起斯文了!通常我们都是狼吞虎咽的,管他什么风度不风度的,有得吃,吃得多就风光。最后,咽着了,用手捂着喉咙吓转,这时妈妈会给我端来茶水,让我慢慢解渴,还拍着我的后背说:急什么啊!家里有没有让你给吃穷了。现在想来,大概是那时对月饼的渴望吧!毕竟在平常的生活中上很少有的。现在搬进了城里,扮起了斯文,觉得对不住老乡,后来回老家看时,发觉大家一样,都被"时代的文明"所影响,也就不会怪自己了。

到了中秋那天,故乡在前几天所积蓄的热闹才爆发出来。在早,小孩就穿着新衣服满大街乱跑,早餐也没有吃多少,因为中午要祭祀祖宗,所以留着肚子去"吃大餐".其实对与我们现在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餐,但对于那些孩子们就不一样了,父母在这天不会管你,你只管玩,玩累了回家有东西吃,这就很不错了,在平时是没有这么好的。在祭祀祖宗之后就将"祖宗炉"搬掉,然后开始吃祭祀的东西了,意思是祖宗想吃,家人再吃,表现出对祖宗的尊敬。吃完后,大人们还在收拾碗筷时,小孩已经在床上睡了,因为晚上还要熬夜赏月,可见赏月在孩子的心中很重要。大人们在收拾碗筷就会去准备晚上拜月亮和赏月的事情,最后才和孩子们要一起睡觉,等待美丽的夜晚。大约在晚上七点半的时候,人们就在街道上摆起了自家的桌子,然后把月饼和一些食物放在桌子上,开始拜月亮。整个街道很热闹,大人小孩都很高兴。

这时,我们会到村里的其他地方看看,或者去放鞭炮。我们的村子很大,约有一万多人,我们几个伙伴会趁这个时候把全村逛一遍,随便去放鞭炮。路上遇到了有人恶作剧向我们扔鞭炮,我们就会反扔他们。但这很少,我们通常去村后面的一个土堆上,看青年男女在拥抱时,就在旁边放一颗鞭炮,"啪"的一声,女的吓着了,往男孩身上扑过去,羞涩地依偎着,然后回头小声地说:臭小子!我们就会偷偷地笑。但也不是总能当"媒婆",有时我们会在人拥抱的时候吓一吓他们,结果被追着跑,但还是觉得很好玩。在逛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月饼在外面的桌子上,觉得很好吃,不禁指指点点,这时在同村的姐姐们就回叫我们这些小的别丢人显眼,想来,一定被别人笑掉了很多大牙。在逛完回来的时候,正好拜完了,就开始大吃特吃,水果啊,月饼啊,饮料啊,胡乱地吃,疯狂地吃,反正没有人怪我们。

闲话中秋

文/钟利文

说到中秋,最能让人们产生憧憬的就是天空中的那轮圆月。古诗有云:月到中秋分外明,伴着凉风在夜间赏月,总能激发人团圆、圆满、思念等情思。但在小时候,一说到中秋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吃月饼”。全家人吃完晚饭,来到屋前晒谷坪里,围着一张小圆桌,父亲用刀把一个雪白的“月光糕”切成几小块,分给一人一块品尝。我们一边吃着香甜的“月光糕”,一边聆听父亲娓娓说述不知讲过多少次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听完故事,父亲就分给我们姐弟四人一人一块月饼。分到月饼后,就兴冲冲地和邻居的小伙伴们相聚,我们怀里都揣着月饼,比比谁家的月饼甜,谁家的月饼大,甚至玩起月下捉迷藏或“过家家”等游戏,如此追逐打闹游戏到深夜才回。至于说赏月,从来没想过。

在初中读书时,偶尔在中秋节与同学相聚,嘴里说着赏月,但心中回味的还是月饼甜不甜、大不大,还远远没有达到欣赏和探究的水平。直到高中时,读到苏东坡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才产生关注月亮欣赏月亮的念头,而且更关注心中的婵娟。

后来到城市求学打拼,我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一直在远离故乡,常常漂泊天涯。每每想家时,才始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特别是大学时读的是中文专业,阅读了大量关于月亮的华丽诗章,从这些经典诗篇中更多地体味到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对中秋对月亮的情愫。在古代文人的眼里,月亮内涵很丰富,可以是温情的红颜知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以是美妙的乐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可以是淡淡的乡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可以是思念绵绵的亲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如今,在我的心中,中秋村头赏月是恬淡的诗意,是宁静的心境,它能让你体验到回归大自然的快感,它能让你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就这么静静地躺卧在草地上,或漫步在乡间小道上,尽情地沐浴在月色中,任思绪神游,听虫鸣蛙鼓,看群山静穆,在月色的沐浴中找到久违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是呀,中秋节是象征着万家团圆的节日,寓意“花好月圆”,谁都想呆在家里共享天伦,陪父母、陪老婆儿女,团团圆圆过中秋!但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常常会“月圆人不圆”,更无法年年中秋节都陪在老人的身旁,“此事古难全”。但作为儿子,漂泊得再远,也漂泊不出父母的心;作为父母,也总牵挂着“游子身上衣”。人在他乡,人在旅途,只能把恍惚的乡愁寄托异乡的清风明月,传递那份欲聚难圆的心情;只能把对亲人的思念写在心里,把那轮渐渐变圆了的明月,供奉在自己心中最神圣的地方,以寄托那份“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眷恋。因此,每逢独在异乡过中秋佳节的时候,我都会尽量抛开烦恼和忧愁,停下世俗和繁忙,喜欢一个人独自漫步在江边或湖畔,伴着一轮清辉,细细品味这万古不变的月色以及红尘滚滚的人生。每当举头仰望悬挂在空中的中秋圆月,我总喜欢把它想象成广寒宫:高大的桂花树永远弥漫沁人心扉的花香,勤奋的吴刚永远做他那简单重复一成不变的活儿,漂亮的嫦娥仙子永远是怀抱玉兔的冰清玉洁的少妇……,虽然现代科学早就证实月球的荒凉以及没有一点生机,而且还不会自己发光,却这些并不能减弱我对月亮诗意画意般的无限憧憬和美好向往。

古往今来,月出月落,月圆月缺,其实是一种再寻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但因为人的丰富情感让它不断华美艳丽起来,让它背负着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几多传说,几多期待,几多离愁,几多相思,几多悲欢离合。因此,到了中秋,如果你的心中没有吴刚、没有玉兔、没有桂花树,那说明你的心是一片沙漠。

那诱人的月饼

文/季诵华

离中秋节还有一段时间,各大商场、超市已经开始销售月饼。望着那喷香扑鼻、五彩缤纷的各式月饼,又触动了我偏爱月饼的神经。

好像也不能归功于遗传,不知什么原因,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月饼。记得儿时,我对“八月半”是情有独钟的,每年还在镇郊小河浜里“汰冷浴”的时候,我已经盼那“八月半”快快到来。因为那一天,尽管家里经济很拮据,父亲也总要到街上去买一筒月饼回来。那时的小镇上有一家蒋姓开的茶食店,自产自销的苏式月饼很是好吃,有百果的、椒盐的,还有松子馅的。都卷在白白的涂了一层蜡的纸张里,十只一筒,价格并不贵,大概相当于一个“马蹄酥”的价钱。可是,在那个三分钱一只大饼的年代里,能买一筒这样的月饼,在我家也算是挺奢侈的。父亲坚持买月饼,一是对月亮神明的虔诚敬仰,另一方面,也是满足孩子多日的翘首以盼。

父亲刚刚将月饼买回来时,我们是不能吃的,我和哥哥妹妹只是围着那喷香扑鼻的纸卷闻一闻,摸一摸,一直要熬到晚上。吃过晚饭,皎洁的月光下,母亲搬一张小桌子到屋外,将月饼像堆宝塔似地放在碟子里,和水红菱、苹果等一起放在小桌子上。然后点上香烛,开始“祭亮嬷嬷”。待到香尽烛灭,仪式结束,我们才可以吃到月饼。但是,并不是一人吃一个,只能每人分得一点解解馋。母亲将月饼一切为二,我们兄弟姐妹每人半个。父亲与母亲,却是吃着母亲用面粉加糖水糅合后,里边包上腌菜,再在锅里煎一下的“土月饼”。我们不懂事,吃半个月饼不满足,闹着还要吃,母亲就哄着我们第二天早上吃。我们只能想着诱人的月饼,进入梦乡。第二天早上,我们每人又有半个月饼吃。而父母亲对买来的月饼,只是尝上四分之一。

长大后,偏偏又遇那灾荒年代。且父母亲都得了病,家庭经济愈发困难,别说吃月饼了,就连一日三餐也很难吃饱。再说,那时物资供应紧张,什么都要凭证供应,“八月半”吃月饼变成了一种形式。两老直到去世,也没能畅快地吃上几个月饼。

一转眼,到了我定亲的日子,按照乡下的风俗,结婚那年的“八月半”要送重礼给女方。水果、香烟、老酒、猪腿都得用担子挑,其中月饼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少说也该十几筒吧。我省吃俭用,积了点钱,买了一百多个月饼,请小弟兄帮忙,挑到了丈母娘家。那黄澄澄、香喷喷的月饼真诱人,丈母娘一一分送给左邻右舍“尝尝”,一脸自豪。在那个吃月饼还算是奢侈的年代,这件事使我一下子在丈母娘的村庄上成了“名人”。

结了婚,有了孩子,也就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各方面的条件有所改善,总算年年“八月半”能让孩子吃上整个月饼。我和妻子也不必自己做土月饼吃了。可我能真正放开吃月饼还是在我两个孩子结婚成家之后。

孩子都有工作,收入稳定。月饼也可以随便买了,花式品种也多。可是,孩子们对月饼却不太感兴趣,说是“太甜、太油”。我心想,真稀奇,月饼不甜不油还算是月饼吗?正是那特殊的“甜”和“油”,才那么诱人哩!

你看,“八月半”还早呢,市场上已经很热闹了。熬猪油、熬豆沙,香喷喷的直沁脾胃。打蛋黄、拌果仁,诱人“馋虫”。苏式的、广式的、潮式的,百果、五仁、豆沙、椒盐、椰蓉、枣泥、火腿,甚至还有香菇、蛋黄、海苔等月饼馅,更有现烤现卖的鲜肉月饼,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儿子不喜欢,我就喜欢!孩子们不感兴趣,我却依旧保持小时候对月饼的馋劲,不管哪一种月饼,我都爱吃。

祖母的月饼

文/谢文华

我的老家在湛江徐闻,老祖母今年已经93岁,但依然精神抖擞,满脸红光。加上今年,祖母就已经和我一起度过33个中秋节。如果要问我,哪一年的中秋最难忘,我一定会说是二十年前的那个中秋节。因为那一年,祖母给我做了人生中的第一枚月饼。

那年,我正念小学三年级。父亲和母亲跟随到珠三角打工的浪潮,去广州打零工。我和妹妹则成了留守儿童,交由老祖母来照顾。祖父在我六岁的时候,得了风湿性心脏病撒手人寰。老祖母便成了我们这个家的主心骨。

那时候,徐闻乡下的生活并不富裕,虽然父母外出打工,每个月都会寄回来200元生活费,但除了吃喝,已没有太多结余。那一年的中秋快到来时,我和祖母一致认为爸妈会回家过佳节。因为以往中秋节,全家人都是齐齐整整,团团圆圆的。按照老家的习俗,如果中秋当天不能合家团圆的话,那么全年的运气都不会好。于是,爸妈回家似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我和妹妹整天沉浸在欢乐之中,因为爸妈很快就回家了,他们会给我们带回最喜欢吃的莲蓉蛋黄月饼。直到中秋节当天,我们兄妹两人陪着老祖母在村头的石磨边,从早上一直等到天黑,爸妈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我和妹妹哭得鼻涕直流,我们一边哭,一边喊着爸妈。老祖母眼圈红红的,她牵着我们的小手丫,含着泪水说:“乖孙们,咱们回家去,奶奶给你们做月饼。”

回到家,我和妹妹围坐在八仙桌旁,泪眼汪汪地看着祖母忙碌的身影,只见她和面、搓粉、做馅、打模、定型,最后在炉子里变出一个个月亮型的金黄月饼时,我和妹妹欢快地跳起来,眼角的泪水被此刻的幸福填满。每个月饼的馅里都有花生、杏仁、芝麻和瓜子。可能是老祖母做的月饼与众不同的缘故,又或许是香味太吸引人了,村里的左邻右里都赶来我家品尝老祖母的月饼。大家吃完后,都纷纷举起大拇指。

随后,乡亲们和我们一起拜月光,追月神。在热闹声中,小伙们和我兴奋地喊着“奶奶……奶奶……”此刻,老祖母似乎成为大家的。我吃着月饼,喝着清茶,听着老祖母的童谣进入梦乡。远方的父母今晚再也不是牵挂。

那个中秋节,距离今天已经整整二十年,我们兄妹两人也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今年夏天,我和爱人终于迎来我们的第一个宝宝,梦想在此刻终于圆满。市面上销售的月饼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今时今日的幸福生活,让我更加怀念当年老祖母亲手做的月饼,还有村民们那淳朴敦厚的乡情。

现在,爸妈再也不用出外漂泊打工,老祖母也身体健壮,三位老人家在城里安享晚年。宝宝健康出世,全家和睦欢乐,人生能有这等圆满,此生足以。

带齿的月牙儿

文/闫缜尔

夜已经很深了,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索性披衣下床,踱到阳台上透口气。目光透过窗子望向天空,忽见云端里有一弯月牙儿忽隐忽现。

天空是一个大大的舞台,一片片流动的云、一颗颗眨眼的星都是配角,月牙儿被明亮烘托着,是舞台中央唯一的主角。悠然的月牙儿,像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公主在花园里流连忘返,又像是一位明眸皓齿的村姑在群山间驱赶羊群。我呆望着,此时此刻会有多少人如我一样,在观赏这童话般的美景呢?突然我有个惊奇的发现,在月牙儿的凹槽处,有一个暗色的像锯齿一样的豁口。我恍惚了,带齿的月牙儿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一件小事。

那是中秋夜或者是中秋前夜吧,远道下班赶回家的父亲,他带回一包月饼。多圆的月饼啊,油油的、亮亮的,就像天上的满月一样。只见父亲拿出一块完整的月饼,吩咐我送给奶奶。然后父亲把剩余的月饼都掰成两半,家里的人每人一半,包括父亲和母亲。圆圆的五仁馅月饼掰开后仍然丝丝相连,掰开的痕迹看上去有点像锯齿,但锯齿的排列并不规则,可是有限的见识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木匠师傅的锯。在我狼吞虎咽把半块月饼吞下去的时候,我看见母亲悄悄转过身去,默默地把她的那半块月饼收了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块,每个人都吃了月饼。这又是一个多么让人不开心的夜晚,每个人只能吃到半块月饼。唉!有谁能够体会到一个常常吃不饱饭的孩子的饥饿感吗!那年月的光景,印象竟如此深刻!

我带着美味,也带着遗憾沉沉睡去,不知睡了多久才醒来。清晨,我是被母亲一个劲儿给摇醒的,因为我得上“育红班”,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大班或者学前班。我迷迷瞪瞪地穿着衣服,但鼻子分明又嗅到了昨晚月饼的芳香。母亲一边催促我穿衣服,一边手拿半块月饼哄着我说:“二儿啊,快吃,吃了好上学,给妈妈好好学习,考100分,要是考100分,你爸爸还给你买月饼吃”。我把半块月饼吃下肚,兴高采烈地去上学了。若干年以后,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才醒悟那半块月饼原来是母亲头天晚上舍不得吃留给我的!我为自己的幼稚和无知感到惭愧,也从此对那块带齿的月饼有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此时,带齿的月牙儿和带齿的月饼幻化成一体,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深情回忆。七八年了,梦中的母亲音容犹在,笑貌依存。

在农村妇女中,母亲是有文化且有涵养的;在城市妇女中,母亲又是少见识的。母亲生育了七个子女,存活了六个,我是其中的第五个。生育子女,并让他们健康地成长,过上体面的生活,是母亲一生的追求。母亲具有东北女性天生的幽默感,生活再艰难,一家人围炉而坐或者聚在一起包饺子,母亲总是给大家带来欢快的笑声。我相信,母亲如世上千百万母亲一样,疼爱她的子女不过是出于母亲的本能,但我更愿意相信,如果没有疼爱她们的子女所付出的辛劳和心血,她们的身体也许会更健康,更长寿!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过早地失去双亲,在我不到40岁的年龄,父母都先后谢世了。人生最大的缺憾也许是生活中的贫困和贫困中的疾苦,但我想说,如果我的人生如同那天空明亮的月牙儿,因为对母亲的爱没有来得及加倍地回报,人生留下的缺憾就如同那月牙儿上的一个个亏欠的齿痕。

多少年了,母亲站在村头送我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第一次是母亲送我上小学。她站在村头目送我时喊的一句话:“二儿唉——还记得见到老师第一句话说什么吗?”我扭头响亮地回答到:“记得,老师您好”。我是怀着一份非常兴奋的心情上学去了。想一想:我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一声“老师您好”,引来了大辫子王老师夸奖的目光和一帮小同学们惊讶的神情。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成了好学生,尽管不聪明,但我懂礼貌,所以老师就喜欢我。

第二次是母亲送我上高中。开学那一天的清晨,月牙儿还没有消褪,我走,它也走。母亲站在村头目送我,又悠长地喊了一声:“二儿唉——记着用功,不要想家啊!”我扭过头去,嘴里一面答应着,眼里一面掉下了一串热乎乎的“金豆子”。路边的一片杨树林,在初秋的晨风鼓动下簌簌作响,和母亲的喊声一起飘进我的耳鼓。我远远地看见母亲已经微驼的身躯在风中伫立,昨夜的叮咛又一串串地浮现在脑海里。

第三次是母亲送我上大学。我离开家的时候,母亲又站在村头目送我,照例大声地嘱咐我一句:“二儿唉,你可要混出个模样来,给你的祖上争光啊!”就这么一句话,像是在我的肩上重重地拍了一下,不知道凝聚了多少鼓励和期望。我知道,天下父母都是自私的,他们希望子女出人头地的心是那么迫切,即使拿他们的健康和幸福来换取,他们也心甘情愿!

青春年少的我爱写诗,那个时候,情窦初开,就像一尾不知深浅的小鱼,一头栽进浩瀚的大海,淹没在感情的巨浪里。我记得有一次周末回家,帮妈妈抱柴做饭,我即兴写了一首诗读给她听。妈妈听了,摇摇头说,你要是把烟熏火燎的做饭写得那么好,你就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妈妈的一席话,叫我大为扫兴。但接下来,她又讲道:你不是听评书《岳飞传》和《夜幕下的哈尔滨》长大的吗?你为什么不学那里面的英雄。我后来才悟到,母亲并非是一定反对我写诗,她是担心她的儿子因为风花雪夜而碌碌无为。而今,我虽无多大长进,但那种正直、担当、果敢的英雄气质,始终是我努力追求的。

父母是人生的出处,母亲带给我的更是受益终生的信念。母亲带给我的主要是厚道。在母亲的世界里,没有自己,只有儿女,只有他人。她传递给我的遗传信息就是诚实。我相信,世界上一切正直、善良的母亲都是这样的,我的母亲并没有不同于其他母亲的伟大之处,没有更多的事迹可以让我咏怀。但每念及母亲,我深恐自己辜负了她老人家的殷殷厚望,常常在暗夜里独自默念她的教诲。

东边的天光已经泛白,难以割舍的月牙儿正在微笑,我又一次看到父亲给我们姊妹分月饼的慈祥面容,看到母亲把她舍不得吃掉的半块月饼塞给我的幸福神态。不会吧,难道真的有什么天人感应吗?难怪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是因为那带齿的月牙儿在召唤我,她叫我记住,自己从哪里来,又应该到哪里去吗?

带齿的月牙儿没入云端,那齿痕不知又深了几许。

快乐的中秋节

文/梁枭涵

大雁乘着阵阵秋风飞向了南方,树上的叶子脱下了绿色的衣裳,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黄蝶般纷纷落下。中秋,这个中国传统的团圆、欢庆的佳节,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悄然来临。

在清凉的微风中,像圆盘一样的月亮从东边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桌子上摆着丰富的食物。有各种各样的月饼:豆沙的、火腿的、麻仁的等,我最喜欢吃豆沙月饼了。妈妈说:“吃月饼象征着家人团团圆圆。”桌上还有品种繁多的水果:苹果、西瓜、梨和石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玉米棒子、毛豆、核桃、板栗和松子,这些食物象征着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生活幸福。

我们正津津有味地吃月饼的时候,突然爸爸说:“在这美好的时候,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每人说一个带月的词和句子。”爸爸先说:“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接着妈妈说:“月到十五自然圆。”最后我说:“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一双,举头望吊灯,低头看木箱。”顿时,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妈妈差点笑得从凳子上掉了下去。唉,我出丑了,都怪我想学有所用,改一下诗句,不想却说得不太好。我立即接着说:“月饼越吃越好吃。”爸爸高兴地说:“对对对。现在我们就来大饱口福吧!”

一阵阵欢声笑语,在凉爽的风中渐渐飘送到远方,千家万户乐团圆。

中秋之夜,其乐融融!

月是故乡明

文/王月亭

提起中秋节,总会想起外婆。

我的家乡在宜城市雷河镇,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外公外婆在镇上长大。外公是镇上的一名教师,外婆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庭困难,小学没有毕业,常常在地里忙活。不知道是否由于劳累,印象中外婆总是很严肃,常常忙完活回到家里就回到自己的屋子里了。那个时候,我常常跟着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去玩游戏、荡秋千,跟外婆却交流甚少。

记得有一天,外婆放下家里的农活,早早地起床出门,一直到中午才回来。我好奇地问外公:“外婆去哪儿啦?”外公摸摸我的头说:“今天一大家子都要回来,外婆去买月亮啦!”一整天,我都在嘀咕外婆真的把天上的月亮买回来了吗?外婆真厉害!外婆回来后,小舅跟着她忙着张罗着搬出平时过年才会用上的大圆桌,开始为晚上的团聚做准备。吃完晚饭后,爸妈将家里的小方桌搬到院子里,然后摆上月饼、花生和水果,一家人就围着方桌而坐,待大家都坐定了,外婆才慢慢地从屋里拿出一包不太精致的油纸包裹,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打开,递给我们几个表姐妹。我问外婆:“这是月亮吗?”外婆指着天上的月亮说,你看,像不像月亮。我一瞅,果然天上挂着一枚月亮,又大又圆。外婆笑着说:“这是月饼,是天上的月亮!”我用小手捧着,轻轻地舔了一下,表皮酥酥的,甜甜的。咬了一口,浓郁的香味在口中蔓延开来。太好吃了!那天,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外婆讲广寒宫、嫦娥和玉兔的传说。我偷偷瞅了瞅她,觉得跟平时格外不一样,衣服穿戴得整整齐齐,头发微微地向后盘起,戴了一根银色的发簪。我第一次发现外婆会笑,讲到开心故事的时候,眼睛眯成一条缝,像一弯月牙。

从那时起,我格外期待中秋节。那天外婆会笑,那天一家人会聚在一起,那天会有好吃的月饼。小小的我心里琢磨着,是不是吃了月饼,嫦娥姐姐就能把我们接到月亮上去呢?

有一年中秋节的一大早,外婆还是照往常早早出去了,但是等到下午都没回来。外公把我交给邻居,就急匆匆地出去找外婆了。一直等到晚上,一大家子人才扶着外婆慢慢回来。

本来外公说前几天刚下过雨,不用出去买月饼了,大家聚聚就好了,结果外婆一大早没打招呼就自己出门了,路上滑,一不小心扭到了左脚,鼓了一个好大的包。可能很疼,外婆一直板着脸不说话。那天我才知道,外婆为了让我们中秋吃上月饼,每年都要走上五公里路去集市上买月饼。为了赶早,常常天不亮就出门了。妈妈在屋子里偷偷抹眼泪,我搬着小凳子坐在门口,抬头望了望,觉得那天的月亮格外安静。

十二岁那年,爸妈提议把我接到城里去读初中。外婆当时从地里忙完回来听到了,啥也没说,过了半晌从屋里走出来,一边帮我收拾衣服一边抹着眼泪说:“怕是以后你们回来的机会更少了。”妈妈忙赶过去安慰。没过多久,外公外婆也搬到城里来了,但是外婆还是坚持,每年过节必须回老家。外婆说:“老家的月亮,比城里亮!”

2008年,我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过节常常回不来,我跟外婆打电话,外婆说:“亭亭呀,你名字里的月字,还是我给你取的,月字代表团圆,我们一家人永永远远在一起,我还在你小时候坐着玩儿的院子里呢,啥都没有变,月饼还是一人一个,你的月饼,还给你留着在。”听到这里,我鼻子一酸,眼泪没止住。那一刻我才明白,为什么外婆每年都要坚持回老家过中秋节。因为在外婆眼里,只要在老家过节,地方没变,我们爱吃的菜没变,一切都没变。现在,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外婆的腿脚也渐渐不方便了,小舅提议,就在城里过吧,哪里都一样。外婆不说话。外公看着犟不过外婆,就说:“走吧。”于是我们又一起开车回老家,妈妈忙着打扫屋子,张罗饭菜,外公带着外婆去跟左邻右舍絮叨两句。晚上还是在院子里的小方桌边赏月,月饼还是一人一个。外婆乐呵呵地讲着我们小时候的故事,眼睛笑成了一弯月亮。

我看看外婆,又抬头望望天空,外婆说的没错,家乡的月亮格外圆!

那一年的中秋节

文/墨玉凌砚

那一轮中秋月又圆又大,高高地挂在故乡湛蓝的天空。天空纯净的像一汪静静的湖水,那时候,还没有雾霾,没有喧嚣的车来人往,故乡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的童年就镶嵌在这水墨画中。那一年八月十五的月光洒满我家小小的院落,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欢呼雀跃在融融的月色里。院子东头的大柳树,柔软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的摇曳,弟弟随手抓住几根打秋千,一下子把自己悠出去老远,吓得母亲大声惊叫;快下来,别摔了。而我和哥哥则大笑着,一边保护着弟弟,一边又把他悠的更高,那个中秋夜,欢声笑语伴着月光在我家的小院里流淌。

三块月饼是母亲提前两天就买好的,并且藏了起来,让嘴馋的我们翻箱倒柜的也没找到。那时候,买月饼用粮票,而且,限量供应。三块月饼,三种口味,一个枣泥、一个五仁、一个豆沙,母亲说;她不爱吃,我们仨,一人一块。月光下,母亲让我们闭上眼睛,自己抓到那块是那块。我抓到一块枣泥的,弟弟抓到的是五仁,哥哥没有跟我们抢,他说,剩下的归他。我说,我的给妈掰一半。弟弟说,他也掰一半。母亲摆手坚决不要,聪明的哥哥想出了好办法,他说;我们把每块月饼十字切开,分四份,每人给妈一份,妈就可以吃到三种口味的月饼。我们三人再每人拿出两小块互相交换,也可以吃到三种不同风味的月饼。他的提议让我和弟弟拍手称快,于是,我们找来菜刀,将三块月饼分成十二份,每人三份。哥哥进屋搬来桌子,说是先祭拜月亮,然后再吃。弟弟把十二份小块月饼在桌子上摆成一个大大的圆,我摘了几串葡萄,毛桃放在圆形的中心。三个孩子虔诚的对着那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双手合十,拜了三拜。然后听上初中的哥哥朗诵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不知天宫阙,今夕是何年------,哥哥的朗诵字正腔圆,我和弟弟边听边喝彩。

那个中秋,那一轮圆月,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那柔柔的月光,伴着满院子的蟋蟀的欢唱,蝉的低吟,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形成了一首绝美的交响曲,伴随着我们三个孩子的追逐嬉戏,沸腾在故乡的那个注满童年欢乐的农家小院里,再回首,温馨涌上心头,像喝了一杯陈年老酒,在沉醉中舒展开疲惫的身心和四肢,梦回青涩的童年,那一晚的月亮高悬在记忆的天空,皎洁似水、纯净如玉。啊,那个无法复制的美丽的中秋。

当我们长大后各奔东西,故乡的明月已变得遥不可及。城市的中秋,月在哪里?满目是五彩迷离的灯光,巨屏广告,光影夺目,靓丽缤纷。车流滚滚中,我们脚步匆匆,无暇抬头仰望天空,寻找那轮被古今诗人们赞美过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