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

2023/02/10经典文章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精选11篇)

想起酒醅香

文/关山狼刘杰

又快到端午节了,街道里各种各样的荷包满满的,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人工制作的,机器制作的,色泽艳丽,图案精致,把个小城的传统节日渲染的气氛浓郁。

街道里有卖酒醅子的摊贩,拳头大的小碗,一碗三元,只是那原料是小麦,口感和味道远不及老家里用燕麦煮制的酒醅蠕软醇香。

儿时的端午节,最喜欢的就是挂荷包吃酒醅了。在端午节的前几天,母亲就忙着挑拣淘洗留下专门用来煮酒醅的燕麦,挑拣洗净之后,就把燕麦倒进铁锅里用慢火煮熟,再把煮熟的燕麦用罩箻捞到案板上晾开,直到没有温度了,再把从秦安货郎那里买来的酒醅曲子用擀杖擀细,搅拌在煮熟的燕麦里面,最后把拌上酒曲的燕麦装进那个硕大的黑粗瓷盆里,上面用塑料纸蒙上,最上面还要捂上一件棉袄,这样才算是捂好了酒醅子。一般情况下一天一夜酒醅子就好了。母亲早早算好了时日,每年的酒醅子都会在端午节的前夜准时捂好,端午节的早上我们会准时吃上蠕软醇香的酒醅子。

打酒醅子装进大黑盆,我们姊妹兄弟就轮番趴在黑盆边狗一般嗅闻,有时候还偷偷地揭开捂在上面的棉袄,用手指捏一撮舔尝,如果被母亲看见或者被那个弟妹告发,免不了受母亲的一顿呵斥。好不容易闻到那黑盆里溢出浓浓的酒香,就急火潦草地跑去告诉母亲酒醅捂好的喜讯,然后就每人手捧一只粗瓷碗,雏鸟待食一般围在黑盆的周围,等着母亲给我们碗里铲酒醅子。

因为我的家乡在关山林区,才有福口每年吃到用燕麦煮制的酒醅子。关山外面的人家也煮酒醅子,但是他们只能用小麦作为原料,因为燕麦只适宜在高寒林区生长,山外是不能种植的。燕麦在生长期间又容易发病,再加上产量很低,多数的人家都不种植,种植的人家也都和我家一样,是为了给娃娃们过端午煮酒醅子吃。

一样的燕麦,一样的工序,可是不少人家煮制的酒醅子不甜不酸,干渣渣的糙口,甚至有的还有一股子酸霉味,令人难以下咽。母亲煮制的酒醅子粘稠滑润、甜香绵柔,口感很是独特,凡是吃过的人都念念不忘。那么大的一个老黑盆,差不多要二十多斤燕麦才能装满的黑盆,从能闻见酒醅的酒香味到母亲揭开捂在上面的棉袄、塑料纸分酒醅给我们吃,差不多只是一天的时间,老黑盆就见底了,因为我们兄弟姊妹六七个,在端午节那天几乎再不吃别的东西(也没有比酒醅子好吃的东西),圆鼓鼓的肚子里全装的是甜香的酒醅子。其实父亲和母亲也极爱吃酒醅子,可是有我们这样一伙子馋鬼,哪里还有多余的酒醅子进入他们的嘴里呢?

少小时节吃惯了母亲煮的酒醅子,上了中学就有点不方便了,因为那时候端午节是不放假的,再加上家里到镇上有四十多里的路程。虽然如此,每年的端午节,母亲总会设法把酒醅子捎到学校给我吃,有好几次酒醅子刚到我的手里,还没来得及闻香味呢,就被同宿舍的同学你一嘴他一口的尝个底朝天。记得我上高二那年的端午节特别炎热,在五月初六的下午母亲托人给我捎来了一罐头瓶子酒醅子,不知是放的酒曲多了点还是因为天气热,酒醅子发酵的过头了,我吃完了那瓶酒醅子就浑身燥热,满脸通红,到上晚自习的时候,竟然胡言乱语,兴奋异常,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而且莫名其妙。班干部很紧张地叫来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看见我满脸通红,语无伦次的神态,也紧张了起来,忙询问我同宿舍的舍友我下午吃了什么,我的邻铺告诉班主任我吃了一罐头瓶子家里捎来的酒醅子,班主任老师才恍然大悟,说我是被酒醅子吃醉了,忙安排同学扶我到宿舍休息。

转眼我已经是知天命的人了,母亲离开我们也已经七年了,打母亲辞世之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香甜蠕软的酒醅子了。现在,我的老家因为移民搬迁,早已人走屋空,故乡只是记忆里的一个地名了。燕麦也绝迹多年,想吃一顿燕麦煮制的甜香馋人的酒醅子,只能在偶尔的梦中了!

又将是端午节了,我眺望着关山,不由得想起酒醅子那蠕软滑润的香味来……

端午节里苋菜红

文/隆如

在端午节多彩的色调里,除了碧绿的菖蒲、艾草,以及江南人家宝宝穿戴的红肚兜、绣花帽以外,还有一种颜色是我所深爱的,那就是苋菜红。假如说粽子是端午节的最佳男主角,那么这鲜嫩红艳的苋菜,一定是他绝佳的搭档了。端午节里当之无愧的最佳女主角非苋菜莫属,比之芭蕉和海棠,这粽子和苋菜可以算得上端午节里的怡红快绿了。

苋菜,缤纷五月里走来的红粉佳人,袅袅娜娜舞着,咿咿呀呀唱着,轻染胭脂,淡罩嫣红,活脱脱一个芳华绝代的当家花旦。这就是苋菜,五月里最生动、最鲜活的色彩。

苋菜是端午节的时令鲜蔬,是五月人家餐桌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清炒。老人说:“端午节吃苋菜最当时,过了这个时间苋菜就会有老的感觉,涩的味道。”难道还有这样的说法?难道苋菜就是因了端午而生?我不必去怀疑这老话的真假,情愿相信这个古老的说法,情愿相信苋菜就好比一个真情的女子,守着千年的誓约,执着地和这个季节相恋,一朝相逢后,芳华尽褪去,老得那么憔悴,老得那么怅然,又那么有风骨。

趁着清早的时光,来到菜园中那一畦苋菜面前,看她们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拂去沾湿红裳的露珠,一根根轻轻地掐下来,很快就装了满满一小筐。在中午的饭桌上,一盏白净的瓷盘里,那是苋菜呀,溢满了红汁的苋菜,胃口一下子被吊得老高老高。喜欢用苋菜汁泡饭,白白的米饭,淋上浓浓的汤汁,胭脂般的苋菜汁把每一粒米都染成嫣红,红得那么喜庆,红得如此动情。细细地嚼,缓缓地咽,满嘴都是苋菜香,满心都是苋菜红。每次吃饭时,只要有苋菜,我们一定会抢先把苋菜红汁泡进饭碗里,无奈“僧多汁少”,常常为之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到底还是玩笑的成分居多,其实大家都在体会这种生活中的小欢喜,小自在,不过由此也足见苋菜受欢迎的程度绝非泛泛了。

苋菜红,是红到骨子里的。鲜艳明媚也就那么几天,之后便是无声寂寥,但,从生到老到枯总是那么红,那么艳,却又那么脱俗,仿佛那红就是眉心的一块胎记,是怎么也擦不去、抹不掉的。这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绽放光芒只在一瞬,刹那便又恢复平静安宁,那种内敛的、沉寂的美真正惊世而骇俗。遗世独立的姿态,风日洒然的衣着,激烈峻险的文字,对生活和爱情的冰冷与火热,多么像一棵红苋菜呀,就这么热烈却又平常地伫立在无边的翠绿丛中,绽着独特的光。

在街市上遇到卖菜的阿婆,那篾篮里装的正是红苋菜,整整齐齐,细细密密地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像极了束束盛开在初夏的花朵。“卖苋菜啦,新鲜的苋菜了!五月五吃苋菜啦!”熟悉的叫卖声,慈爱的老人,水灵灵的红苋菜,旧的竹篮筐,定格成一幅无比安静的画面,在喧闹的街口独自安静,独自芳菲。

端午粽香

文/王调英

“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林苏门的这几句诗道出了粽子的浓香诱人。五月流火的端午,粽香丝丝缕缕的飘来,让人依稀尝到粽子的香甜。

每年端午节,都盼望吃到父亲包的粽子,从小到大,从未间断过。玲珑晶莹拢青衣,一捧清茶香满轩。一杯清茶,一只粽子,品的不仅是端午节粽香箬叶青,“香粳白玉团”,更有人间至深至厚的亲情。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没有龙舟竞发,却有艾叶菖蒲门上插,骑父稚子香囊挂。除此之外,最大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真可谓是家家户户共端阳,我们家也不例外。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父亲就开始包粽子。我们当然是最欢喜的,粽子的香甜让人吃过不忘。父亲包的粽子总是很大个,母亲每次都批评他,说粽子包得太大个,不够美观。可是父亲每次都笑着说:“粽子大个怕什么,一年就包一次,让孩子们吃个够,解解馋。”

父亲包粽子的时候,在他前面放着一大桶淘洗过的糯米。只见他用粽叶弯了个尖角,舀一勺糯米放在粽叶上,用勺子挖了个凹槽,放上肉馅,再舀一勺糯米,压实了,然后把粽叶拐几下子,就包成一个四角粽,然后用细竹篾缠上绑住,这样,粽子就包成了。我们姐弟四个就围蹲在父亲的身边,手拿着粽馅排着队轮流着帮父亲放馅,谁都不准逾越。放完馅的就去包馅,把五花肉在花生粉里一粘,然后用蛤蒌叶子包住,跑去蹲在父亲的身边等着。拿到一整块瘦肉的就嚷嚷说要吃用它作馅的粽子,父亲总是说好好好的,其实到后来我们谁也分不清究竟是哪个粽子用了那块肉作馅了。父亲总是边包粽子边讲故事,讲的最多的还是屈原,讲端午节的来由,也会讲笑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粽子下锅了,我们姐弟四个便蹲在灶台旁边,陪着母亲煮粽子。眼睛瞪得溜圆,看着火苗跳舞,看着锅盖咕嘟咕嘟冒着蒸汽。直到粽子出锅,我们就一人提着一个粽子往外跑,满村子边跑边唱“五月五,吃古粽,古粽香,卖辣姜,辣姜辣……”母亲总不忘提醒我们提一个给爷爷先尝。父亲为我们几个包的出锅的粽子总要绑上一根很细的竹篾,他怕我们心急烫到手。那时候虽然家贫,但父亲对我们总是满满的呵护,幸福了整个童年。

等转完了一圈,粽子也就凉了,我们就会找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坐下来,剥粽子吃粽子。打开粽叶,浓香从鼻子一直钻进心底,晶莹的糯米与蛤蒌叶子交织渗透,简直要香到骨子里。吃的时候,我们总会比较一下,比一比谁的粽子最好吃。若是谁吃到中间的馅是全瘦的,那便是最好吃的粽子了,其他人也就只有羡慕的份了。那时候的想法是瘦肉是天下第一的美味!

时光荏苒,为了改变命运,我们勤奋读书,我们的路也越走越远。然而,父亲总能通过各种方法,把他包的粽子送到我们的手中。父亲包的粽子也渐渐起了变化,原来的大粽子变成小粽子了。粽子的馅也变得多种多样,过去仅有五花肉粘着花生粉裹上蛤蒌叶子,后来包粽子的馅就有了冬菇、木耳、火腿、红烧肉等样式了。在众多款式的粽子当中,我最喜欢的依然还是蛤蒌叶子五花肉做馅的粽子,因为那是温暖的味道。外面商场卖的粽子,虽然包装精美,然而味道远不如父亲包的纯正。

如今又是端午节,年年艾叶雄黄依旧,香囊角符照挂,父亲包的粽子也如期而至。我满心欢喜打开袋子,然而当我看到粽子的刹那,我的心也却被惊悚到了。多数粽子的绑绳松散着,不少的粽子尖角处露出了晶莹的糯米。过去,父亲包的粽子缠得很结实,包裹很美观,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过。我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瞥了一眼父亲,过去红润的脸如今已是苍白,皱纹深刻,鬓发如霜,印记着岁月的痕迹。我突然明白了,那个任由我们依赖、索取、享受着父爱的父亲,如山一般的父亲,已渐渐老去,他的双手已经不再有力。我的眼睛湿润了起来,我默默的剥着粽子,大口嚼着,生怕被父亲看出来我的难过。父亲还在一旁问道:“香吗?好吃吗?”我用力地点点头应到:“嗯!好吃!我最喜欢吃了。”父亲的脸上如孩子般绽开了欢喜的笑容。

端午的粽子年年飘香,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哀思。如今,它已是一阙悠悠清词,轻轻托起父亲的舐犊之情,温婉了月移花影的时光,温暖他乡的冷寂沧桑。

五月之忆

文/周小莲

端午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儿时快乐的时光又呈现在眼前。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我跟哥哥会特别开心。一到周末就冲回老家,我们会叫妈妈给我们包不同形状的粽子,看着一个个不一样的粽子,我们都舍不得吃,这粽子温暖了我们童年的记忆。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吃粽子。喜欢它那软糯清凉的口感,还有那淡淡的清香。那种感觉让我记忆犹新,久久的回味……

故乡房子西侧水塘旁边种着几棵椰子树,满满一塘水,池塘形状呈椭圆形,村里的人总是叫它“小塘”。不知道“小塘”的右侧何时隆起了一个小土堆。不知道小土堆何时变得越来越大。也不知道土堆上何时就长出了几棵茁壮的椰子树。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摘椰子树叶编织成一个个各种动物形状的粽套。天一亮,便拿着镰刀或剪刀在池塘旁边选割椰子叶。由于椰子树太高,哥哥总是爬到树上用手扯下椰子叶,边扯下叶子边扔到地上,我跟着捡起来。

采下的椰子叶子纯绿色纯天然,叶片细细长长,青碧碧油亮亮,带着清香,不等包上糯米和馅料,似乎就能嗅到了它的甜香。我们将椰子叶在水塘里涮洗干净,拿回家里又用自来水再冲一下,去掉椰子叶中间那条梗,然后编织成各种动物形状或枕头形状的粽套。

我们将经过一宵浸泡的糯米,夹进去红糖或腌制好的肉馅,装入粽套里,这便成了粽子。鸭子或公鸡动物形状栩栩如生,像穿上了一件件绿色的衣衫。

将做好的粽子放进锅里一蒸,不一会,那醉人的糯米香和椰子叶的清香味便溢满厨房,直馋得我们不等粽子出锅就嚷嚷着要吃。

其实,嚷嚷也是白嚷嚷,不但不能很快吃上,反倒是会挨上妈妈轻轻的一巴掌。因为没有蒸熟的粽子,吃了会胀肚子。

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隆重。除了包粽子,还要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农活的人们。

往年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买艾叶挂于大门上,以避邪。

妈妈还会做一桌可口的菜,以粽子为主食,还喝一杯红酒,一家人聚在一起过端午,其乐融融。妈妈在享受做粽子的快乐而自己吃的却很少。

妈妈还会吩咐我们把蒸熟的粽子送给同一个小区里,儿女不在身边的年迈老人和年幼的小朋友。虽然当时粽子不怎么值钱,但在母亲,却是对家人一份深情的体贴和关爱,对老人和孩子的一滴滴真切的疼惜和一丝丝浓浓的祝福。

端午节前人们总是忙碌的,菜市陆续出现的翠绿的粽叶勾起我的记忆,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抢购了粽叶、菖蒲、艾蒿、茜草。这次我回到娘家,却是另一番景象,看不见门上的艾叶,也闻不见厨房的粽子香了,妈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妈妈的细致与慈爱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多年居住在县城里,亦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宝的、有鸡蛋的、有猪肉的,但我依然常常会想起故乡那几棵椰子树,想起那泛着油光的椰子叶和妈妈亲手包制的粽子,那种端午节的味道时常在唇齿间萦绕。

于是我也开始自己亲手包粽子,我将洗干净浸泡的糯米,连同香菇、红枣、花生、虾米、绿豆、肉丝包成咸粽,用糯米加豆沙包成豆沙粽,糯米加白沙糖做成甜粽。

其实我们动手做粽子,更多的则是为了体验妈妈生前所有过的那份包粽子的心境。粽子做好了,蒸熟了,妈妈,你在天堂是否闻到粽香?

近几天,手机里常常收到有关端午节的问候和祝福,那一个个画面上用粽叶包着的可爱的粽子跃入眼帘,一丝丝香甜穿越手机近在身旁,那一句句问候如五月的粽香沁入心扉。

不管生活工作有多忙碌,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端午节的粽香记忆一直不变。粽子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寄托了太多美好的祝福。

粽香幽幽

文/王友明

早晨,我和老伴来到菜市场,满眼都是粽叶和粽子。淡绿色的粽叶,一沓挨一沓,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造型各异的粽子,一筐挨一筐,香味淡淡的、幽幽的,沁人心脾……

看着淡绿的粽叶,闻着扑鼻的粽香,我便不由地想到了母亲。一想到母亲,充满心窝的除了久违的温馨之外,就是隐隐的疼痛和无尽的思念。因为,十三年前,母亲故去的日子正是端午节。按照乡俗,端午节的当天,我们便让母亲入土为安了。送别的时刻,我特意在母亲的坟头,放了几个粽子。那淡淡的、幽幽的粽香,不仅飘溢在母亲的身旁,而且永远飘溢在我的心里。

打那时起,母亲、端午、粽叶、粽子这几个词句,便牢牢地镌刻在了我的心扉。老伴同样也没有忘记,每每端午节前,都要买粽叶、包粽子,并供奉在母亲的遗像前,感念母亲,永怀慈恩。

记得小时候,尽管我家的生活境况很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是,每到端午节,母亲总要想方设法包点粽子,让我们兄弟三个解解馋。那时候,两个弟弟还小,只知道自己享受美食,却从来没有注意过母亲是不是舍得吃上一个她亲手包的粽子。稍大一点的我,见母亲不吃,就说啥也不肯吃。母亲含着眼泪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快吃吧,我做的时候就已经吃过了。”信以为真的我,才笑眯眯地几口便将一个大粽子吞了下去。吞咽下这人间温暖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母亲的枝头,再艰难的岁月也能流光溢彩。后来,我长大当了兵,家里的生活条件依然比较差,可只要是端午节前后回家探亲,母亲就会想方设法地包粽子给我吃。我真的不能想象,在那艰难的岁月,母亲是用了怎样的法力变出那些香喷喷的粽子的!

又是一个端午节,又闻到了粽子香,又想到了母亲,我难过得心都快碎了,早已是泪眼婆裟。我知道,今生今世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粽子、再也享受不到母亲的关爱了。不过,每年的端午节,老伴会包粽子,我照样可以吃到粽子。可吃粽子的时候,不管是大肉粽、蛋黄粽,还是蜜枣粽、豆沙粽,我总感觉缺少了一点味道,增添了一点感伤。对国家来说,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载体。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每逢端午想母亲的感伤时刻。

谈端午节吃粽子

文/春雪

粽子是从超市买的,刚从超市的冰箱里取出来,硬邦邦的。买回家搁笼篦上蒸熟了,剥开墨绿色的艾叶,透过缕缕乳白色的热汽,就看见白白的糯米团,夹裹着几颗红红的蜜枣。吃起来香美无比。

五月五。端阳节,是一个并不多起眼的小节日,而民间大多数人家都牢牢记着这个日子,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要亲手做一些粽子,过一过端午节。把糯米。红糖。蜜枣用艾叶包个鸭蛋大的四角形,然后用细细的丝棉线扎紧,一个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个诗人,著诗章【天问】【九歌】【离骚】等,流传至今。他是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忠君爱民,主张抗击贪虐。强暴的秦国。楚王昏庸,心胸狭窄,偏听偏信,更有妇人妖邪,颠倒放浪,弱子无知,沉溺于财色女人,再有奸臣当道,欺骗妇孺,迷惑圣心,蛊惑朝众。屈原倍遭陷害。打击。他像一只铩羽的鹰,踌躇满志,满腔热忱。他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反倍遭伤害。摧残。他峨冠博带,放声高歌,问天。问地。问日月;辈国。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热血,奔走于三楚大地上,访疾问苦,无数次向楚王进言,游说朝臣,名士……最后,在恶势力的威逼下,走投无路,就在端午节那天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那天,江边来了许多老百姓,那都是爱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感戴屈大夫的博爱。真诚的道德品行,缅怀屈大夫爱民如子的为官作风。为表达他们的感情,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到江里。以后,屈原的故事流传下来,老百姓为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云端,佑护着他心爱的子民百姓,繁衍后代,一步一步从

涡流艰难中走出来,有了现代都市的文明,现代村庄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已被作为历史上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忠臣,一个传奇,让人纪念。今天,端五节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时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追怀的心愿。我们都希望,现实社会中,屈原这样的人物多一些。我们都希望遇上一个明智。善良的上级或竞争对手,之间有一个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文明的环境秩序和事业法则。在乡下,人们更需要一个解民意,知民心公仆似的好干部,一个心地坦荡。不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众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义者,他们要驾驭世界,掌控权力,统治财富,结果哪,他们成了世界的败类,权力的垃圾,财富的仆役。城市离庙宇很远,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种心愿一股凝聚力,当强暴压顶的时候,他门即保持一种沉默和淡然;当强暴被消灭,他们即表示一种热情和祝愿。

屈原去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失败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会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时间,会多承受一些苦难,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后人们的心里。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飘逸。潇洒,为人纯真善良。平生好乐。好诗,追求一种神仙般的干净与真实的境界,有竹子般刚直不阿的品性,疾恶如仇,纤尘不染。是一个世人敬慕的大贤人,真君子。端午节。忆屈原。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样的品性和境界。

端午节情思

文/张翅翔天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站在过山中心小学教师宿舍楼里眺望远处的田野时,到处是一片夏收农忙的景象。几处早收的田块里,已栽满新秧了,同环抱村庄的树影一起,涂抹成一幅淡淡的农村田园风景画,我的身体里一时也沉静下来,思绪飘飞到儿时的记忆里。

童年的时候,这样的季节,在我的家乡,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村庄里、河堤上、堰塘边,树草都拥来满目肥厚的绿色,同远山一起,勾勒出村庄的轮廓。田野中,待收的麦子,成熟得羞下了头,宛然一位即将出嫁的新娘,只等心仪的人来掀起她头盖,顽皮的风儿却等不及了,提早来撩开真容,她们便含情脉脉闪眼滚动起一道道长睫麦芒的金光,欢跃向前,惹人满眼的欢悦和怜爱。不久之后,麦子收尽,勤恳的农民就魔法般很快地变换出遍布的秧苗嫩绿了,漠漠水田的上方时而还翔来几只闲逛的鹭鸟,播下声声悠啼;村舍中,四处溢满着童趣,红黄的蜻蜓穿梭飞来禾场的上空,追跑得伙伴措手不及,彩蝶停歇在墙角的草丛里,蹑足静守起几处好奇的孩子们;菜地里,各色蔬菜滋滋竟长,红苋绿蕹伸展出手掌似的叶片,紫茄青椒藏掖着叶底下不断膨胀的果实,黄瓜藤攀爬到高端,金银花缠绕篱墙,绽出满鼻馥郁的幽香…,无处不是令人欣喜的田园景象。

最欣喜的还是我们孩子。陶醉在这无限美景中的孩子们早掐指算好,一日后,端午节就要到了,那时自然就有很多口腹的享受,甜软的糯米粽子,喷香的新麦馒头,醇浓的米酒,泛光的油条…然而我那时最难忘却是随母亲到自家竹园里采摘新鲜的粽叶来包粽子,母亲便给我重复讲述她所知道的这端午节来历:屈子和他的行吟泽畔,昏聩的楚君,以及奸佞的小人等等,我却不能理解这么美好的世界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险恶的事情,于是小心眼里又生发出许多悲天怀古的忧思。

在屋旁的蒿草地里拔起青艾时,我看到欢快的鸟儿叽喳蹦跳在高枝,碎碎散散的阳光从葱茏的树叶里筛下来,林下幻出缕缕七彩的光丝,这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啊,千古里的忠臣为什么要悲凄地赴死呢,为什么有那么多只有用艾叶才能插门避趋的鬼魅呢,那该是多么不可理解啊,我惘然了,许多个黄昏,我就一个人仰着小脸呆看天空,疑惑这世界的纷繁复杂,在吃着端午节殷殷母亲做的蛋汤油条时,在慈爱奶奶无微不至的呵护当中,在兄弟互勉的温暖里,在父爱如山的关爱下,我终于深信这绚丽世界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不美好。

在这个充满欢乐的端午节,忆起幼稚童年的端午节,寄托了太多美好的愿望,将是我一生回味不尽的根源。

青粽飘香

文/赵彩萍

记忆中的粽子总是带着母亲的味道。

粽子的香味在我的头脑里弥漫开来,香喷喷的糯米,一粒粒纠缠在一起,紫红色的赤豆裹在米中,用一支筷子对着粽肉插入,把粽子放在盛有红糖的碗中轻轻一转,然后将其高举过头,抬起头慢慢地咬,口舌生津,不腻不粘,香气沁人心中。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童年的我还不懂这些,端午节在童年的记忆里是没有忧伤的,充满着纯真的欢乐。早上,兴致勃勃地跟着父亲把艾草一支支插进房檐,感觉很特别,因为家家户户的房檐上都有这样的纪念。最热闹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手脖上都是母亲系上的一圈五彩线,嘴里吃着糯米粽子,还有煮熟的咸鸭蛋,村子上的端午节每年都是这样的。

在母亲还是黑发的日子,端午节的粽子都是母亲一只只包裹出来的。粽子外面的芦苇叶,家乡的池塘里到处都有,是父亲自己采摘的。母亲把芦叶仔细检查后,洗净表面的尘土,放入开水中稍微煮一下,翠绿的芦叶变成了深绿色,经过煮烫的芦叶,变得很柔韧,在包粽子时就不会裂开。母亲把煮烫好的芦叶放入冷水中浸泡,端来早就在脸盆里泡好的糯米和赤豆,拿来预先准备好的稻草,开始包粽子。

粽子终于包好了,父母就把它们放在家里土灶上的大铁锅里,等吃过晚饭,开始煮粽子。小时候,总是不明白,粽子为什么要煮上整整一个晚上,每次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吃,长大了,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道理,粽子里的米粒和赤豆都是生的,又被芦叶包裹着,父母整个晚上就要守在灶前煮粽子。我的眼皮开始打架,最后,我上床睡觉时,母亲还在往灶里添柴,粽子的香味就飘进我的梦境。第二天早上刚睁开眼,整个屋里都弥漫着粽子的香味,那时的粽子和咸鸭蛋真的是太好吃了,又甜又香,每回,吃得我肚子总是胀胀的。

随着年岁的日渐增大,在书本上认识了屈原,心中就增添了无限的感慨,想起汩罗江上飘荡着诗人悲沧的魂魄,也就对粽子不再那么亲切了。但还是喜欢吃母亲包的粽子,因为粽子上有母亲的味道,只是现在母亲患有手疾,再也不能包粽子了。超市的粽子里不会有母亲的味道,但每年我还是要买把艾草放在门前,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应该是一种传承,一种祭奠吧。

那枚芬芳的香囊

文/魏益君

每年端午,我都会想起二十年前在山东潍坊市昌邑农村度过的那个端午节,心头,便掠过一种刻骨铭心的温热,漫过一片永生难忘的眷恋。

那是上世纪1990年,我作为“战地记者”随部队赴潍北靶场协拍电影《大决战·淮海之战》,部队就散住在昌邑市龙池乡几个村子的老乡家。

我们机关的五名同志住一户,房东也姓魏,三口之家,一个女儿。

我的工作不似别人需要紧跟参演部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借了房东家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于拍摄现场和几个有驻军的村子。房东女儿看不惯我骑那辆破自行车,硬把自己的新车让给我。我推辞不过,只好接受。一来二去,我们就熟悉了。她知道了我的名字,我也知道了她的小名叫燕儿。燕儿的年龄与我相仿,初中毕业就在乡里的工厂上班。

没过多久,就到了端午节。端午节头天下午,我正在房中赶稿,燕儿下班回家敲敲窗户说:“娘要我摘苇叶包粽子,你帮我呗。”看着她恳求的眼神,我不忍拒绝,与燕儿一块来到村头的苇塘。到了苇塘才知道燕儿为什么让我帮她,原来芦苇离岸边好几米呢,用竹竿也只能够到很小的苇叶。摘了一会,收效甚微,我便索性挽起肥大的军裤下水了。时令虽是初夏,但河水还是凉嗖嗖的,当看到满把肥而厚实的苇叶,我兴奋了,燕儿也笑了。摘到足够的苇叶后,在燕儿的催促下,我才恋恋不舍上岸。

回到家,燕儿就高兴地把多余的苇叶分给左邻右舍,尔后帮我洗换下的军裤。

端午节早晨,我们起床洗簌后要去村委大院吃饭,却见大门落锁。正诧异间,燕儿从满是烟雾的厨屋里伸出笑脸:“稍等,粽子马上就好了。”

房东大妈也端着一筐煮鸡蛋笑呵呵说:“今天过节,在大妈家吃。”

虽然我们股长连连表示部队有纪律,但大妈就是不肯开锁。

无奈之下,我们就客随主便了。这顿饭吃得很香,有煮鸡蛋、蒸粽子,还有几样小菜和一锅蛋汤。主食也很特别,就是北方人爱吃的水饺。我吃粽子吃出别样的味道,因为里面有我的劳动。燕儿看我吃粽子的样子就吃吃地笑,笑的我有些不好意思。

饭后我们就各奔“战场”了。我到几个连队采访后,就回来赶稿。燕儿今天放假,就坐在院里的梧桐树下看我送她的《散文集》。

我正专注写稿,燕儿悄悄走过来,说:“给,可香了!”我一看,是个红色的心形荷包。我说部队有纪律不让戴。燕儿就说:“可以放在衣服里面,俺娘说端午节挂香囊辟邪哩。”

燕儿硬是把荷包挂上我的脖颈,高高兴兴蹦跳着跑了。

端午节两天后,部队完成电影协拍任务。临走前夜,我们把撤走的消息告诉了房东,我还特意向燕儿做了自行车交接,燕儿的神情就一阵暗淡。

第二天,我们早起做完常规的扫院子打水,背起背包告别房东。告别房东时,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军车鸣响催促行程,当汽车驶出村子,驶上大路,我猛然发现,在尘土飞扬的大路边,燕儿手扶自行车在盯着每一辆驶过的军车。我一阵激动,大喊一声:“燕儿!”

可是,逆风不知把我的声音吹向何处。当我乘坐的汽车驶过燕儿,情急之中我掏出那个香囊,伸出车厢使劲晃着。燕儿分明看到了,挥动着手臂跑了几步。然而,飞驰的汽车拉远了距离。我与燕儿,从此不曾相见……

故乡的端午节

文/沈德红

还有几天就要过端午节了,我想起前些日子妈妈给我邮寄的葫芦,就翻箱倒柜找起来。

费了好长时间,终于在一个精致的小盒里找到了葫芦。我把葫芦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桌上,仔细地看着。

用五彩亮光纸做的葫芦好漂亮啊,下面的穗子是用彩色丝线做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炫目的光泽。看着看着,我的视线渐渐模糊,眼前出现了内蒙古的一个小山村……

天才蒙蒙亮,村子的房屋、树木还笼罩在夜色里。人们从各自家里走出来,村里的狗听到胡同里都是咚咚咚咚的跑步声,争先恐后地咬起来。

我们在村头汇合。男孩女孩分工明确,女孩子负责拔艾蒿,男孩子们负责折杨树枝挂葫芦用。大家简单的说几句话后,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向山野奔去。

清晨的山野,刚刚睁开朦胧的睡眼,就有鸟儿立在枝头吟唱了。空气清新,吸一口,沁人心脾。

山上到处生长着银灰色的艾蒿,细细的高高的,叶片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因为艾蒿是一种草药,既能熏赶蚊虫,又能治疗风湿,所以我们要采摘回去,用充足的阳光晒干,储存起来备用。

夏天,村里人喜欢在月色里聊天,身边架起篝火,上面放几把艾蒿,浓烟滚滚,吓得蚊子跑得远远的。冬天,爸爸妈妈睡前用艾蒿水泡脚,驱寒取暖,能睡个好觉……

我们每人挎着一个精致的小筐,挑叶子新鲜肥硕的艾蒿拔,拔满筐后,一起去找泉水洗脸。老辈人说,端午节这天,用泉水洗脸,去晦气,脸上不长青春痘,而且会发大财。

五月的乡村,像一个稚嫩的孩童,是那样的清纯可爱。太阳没有出来时,更有一种恍然如梦的美,让人产生无限遐思。

山泉水像开水一样,咕噜咕噜地冒着泡。我们蹲在泉水旁,组成一个圆,一双双小手伸向泉水,当冰凉的泉水撒在脸上时,一股清流透过肌肤,直抵心里,好舒服啊!有一个梳着两条羊角辫子的女孩,要离开泉水时,顺手撩起一把泉水,泼向姐妹们。泉水像雨滴一样落在头发上、脸上、身上。好凉呀!大家喊着就一起打闹起来,清脆悦耳的笑声,穿透山谷,传到很远的地方。惹得那些小男孩回头向这边张望,忘记了折杨树枝。

各自完成任务后,男孩和女孩们又汇合在村口。大家都说自己拔的艾蒿水灵,自己折的杨树枝新鲜。

太阳从山边冉冉升起来了,像个俊俏佳人,娇羞地看着这些孩子们。孩子们的脸被朝霞映照的红扑扑的,筐里的艾蒿,肩上扛的杨树枝也镀了一层粉红。各家各户的屋顶上,炊烟袅袅婷婷地升上天空,整个山村睡醒了。

不到一袋烟功夫,各家的门上、窗户上,都插上了树枝。树枝上挂着美丽的葫芦,在微风轻轻吹拂下,跳着曼妙的舞蹈。给清晨的村庄,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娃娃们的手腕、脚腕,都系上了五彩线,胸前都挂着一个精致的荷包。这些都是奶奶或者姥姥们的作品。提前一个星期,老人们就去集上挑选上好的丝线,回来就忙起来了。

端午节孩子们戴上这些装饰品,是避邪的,也是防止生病的。

斗转星移,我长成了大姑娘,从内蒙古远嫁辽宁。

辽宁过端午节和内蒙古有很多不同。挂葫芦多用桃树枝,因为桃和逃是同音字,寓意只要把葫芦挂在桃树枝上,就能逃离灾祸和疾病。

我来到辽宁,过的第一个端午节,最感兴趣的就是包粽子。我跟着婆婆身后转,看她淘米、泡粽叶、发面、包粽子。

我坐在板凳上,和婆婆学着包粽子,没想到,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好难。我包的粽子,大小不一样,有的还露着糯米。我感觉自己好笨,急得出了一头汗。

因为内蒙古不产糯米和粽叶,我又住在山村,所以头一次看见粽子,感觉特别新鲜。粽子蘸着白糖吃,特别好吃,我惊叹天下竟有如此的美味。

最让我称奇的是,吃粽子的风俗,竟然还有那么动人的传说。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楚国人民听到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都很悲痛,他们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江中的怪物和鱼虾吃掉,就用糯米做成了粽子撒在江中,想以此封住怪物和鱼虾的嘴,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吃掉。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种活动保留了下了,只是把往江里撒粽子,改成了吃粽子,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习俗。

因为两个省风俗习惯大不一样,让我爱不释手的葫芦,在辽宁的集市上竟然买不到,妈妈知道后,每年给我邮寄东西时,都把故乡的葫芦连同深深的牵挂,一同邮寄给我。那飞越千山万水的葫芦,带着故乡的味道,妈妈的爱挂在树枝上,越发妩媚多情起来!

随着时光的流逝,乡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现在的商场里,到处都是葫芦和荷包,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比那时更方便快捷了,但妈妈邮寄葫芦的习惯依然坚持着,而我也感觉,如今的端午节,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和意境了。

时光的手,也总会在过端午节这天,拨动我的心弦,唤起我对端午节的记忆,久久不能释怀!

记忆中的粽子

文/汪金山

快到端午节了,不由又想起小时吃粽子的情景。

我家祖辈以农为生,没钱买糯米包粽子。解放前,村里只有地主富农才包粽子吃。那时粽子是身份的象征。解放后,我家分到土地和房屋,生活改善了。1952考入保定二中,阴历五月初的一个星期天回家,母亲从锅里端出一个饭碗,里面有粽子,我好奇地问哪来的?母亲说在保定城隍庙街卖布的汪义给他们家捎回二斤糯米,给了咱家一些。母亲到村西河边撇了些苇叶,包了枣儿粽子。母亲说今年全家算是过了个有粽子吃的端午节。又说,你爸要是还活着多好,到死都没吃上个粽子……

后来每年过端午节,我都会想起上中学时吃粽子的这档事。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每到端午节,南方北方的各地粽子口味不同,各种各样馅料的粽子应有尽有。枣馅、豆沙馅、肉馅、猪肉加栗子馅,甚至还有鱼翅、干贝、鲍鱼馅的,据说还有没馅的粽子。林林总总,想吃啥馅都有。平时也常见卖粽子的,早年稀罕的粽子已成大众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