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兴趣的散文

2023/02/11经典文章

关于兴趣的散文(精选11篇)

钢琴情缘

文/龚轩禾

还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给我报了许多兴趣班。在学习了众多兴趣课后,让我唯一感到有兴趣就是弹钢琴。

现在我觉得每天都离不开它,就像一对整天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样。我喜欢手指在黑白键上飞舞弹奏的感觉,美妙的琴声陶冶了我的情操。于是,我和钢琴结下了深深的不解情缘。

记得刚开始练琴的时候面对许多不适应,曾多次觉得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学习钢琴的时候,但最终还是在老师和妈妈不断的鼓励下,又重新拾回了信心与坚持。夏天,烈日炎炎,顶着骄阳去兴趣班;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手指冻得都快僵硬了,依然坚持不懈地弹练着……

我清楚地记得,开始学琴时,五线谱上密密麻麻的全是音符,仿佛成群的小蝌蚪一般,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经过几个月的“魔鬼训练”后,越弹越熟练。曾经有人经过琴房时,被这琴声所迷住,情不自禁地驻足聆听。

琶音、连断音、跳音……我的手指在黑白键上飞快地跳动着,像十个小矮人在开“联欢会”似的,越“跳”越有劲。接着,钢琴声渐渐地舒缓,似海浪,如沙涌。我有些得意忘形,便不按照节奏来了。老师见了,意味深长地告诉我:“弹琴就跟做人一样,一定要认真严谨,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走向成功。”

如今,我的钢琴已经通过了七级的考级水平。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回首走过的练琴之路,很乏味、枯燥,几乎每一步都沾满了汗水、泪水、血水。面对今天这小小的喜悦与成就,真是来之不易。曾经的努力与辛苦没有白费,相信一份耕耘,总会有一份收获。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琴之路,我将继续坚定而快乐地走下去!

兴趣种种

文/陶子钰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精良的罗盘,是万物萌发的种子,也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其实,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勤奋,有了勤奋也就有了成功。所以说,兴趣,才是成功的基础。

我曾经有过多种兴趣,其中的“开山鼻祖”是在我四岁时。这一年,当奶奶一字一顿地为我念完幼儿版的《西游记》后,我仿佛看见一个神魔交织的世界,让我彻底迷在其中。噢,这个世界里,神仙能飞天,群魔能乱舞,悟空八戒沙和尚各显神通。这样的景象使我萌发了我的第一个兴趣——成为神仙!为此,我还立过一定要创造出“不死药”的志向。这些想法对儿时的我来说十分有趣,也成为了儿时的梦想。我把《西游记》的电视及图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把这些神魔的样子逐个画在本子上。后来,随着我不断成长,这些“梦想”也逐渐被我遗忘,我也明白了“人终有一死”的道理。

在我七岁那年,我迷上了《爱迪生》全集。从书里,我惊讶地看到爱迪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以不懈的努力,在一生中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等两千多种东西,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倍感敬佩!由此,我迅速萌发了人生的第二个兴趣——对科学发明的兴趣!课余之时,怀着浓厚科学兴趣的我,也效仿爱迪生用各种材料做“科学实验”,结果闹出不少笑话。一次,我用点燃的火柴和醋做实验,希望能看见轰轰烈烈的“化学反应”,结果是火柴熄灭了,醋还是醋,只是一把燃烧着的火柴泡进醋的瞬间,熄灭时冒起了一股白烟而已。再后来,当我看见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在太空中挥手示意时,我内心充满了崇敬和深深的震撼,那一刻,我又萌发出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有一天课间,我在学校操场旁的一个土堆上,效仿着神舟五号冲天而起的情景,闭上眼睛竭尽全力地在土堆最高处往空中蹦去,试图飞翔,哦,结果很惨,蹦起后我从土堆上结结实实摔到地上,摔得还很疼!

此后,我先后对老师、机械师、飞行员等多种职业产生过兴趣,但都如流星划过一样,又迅速消逝。正在我茫茫然于各种兴趣之间时,一颗耀眼的星星猛然闪烁在我眼前——这就是历史!

记得那是在八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的一本书:《儿童中华铭》。与其说它是一本儿童励志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历史书。这本书用千字文的形式,加上图片和相关历史介绍、说明,构成了一本老少皆宜的史书。当时,我一下子就对它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每天趴在床边阅读。它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水,即使我得到许多心灵的感悟,又补充给我大量的知识。对这本书的喜爱,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后来,在我的要求下,爸爸给我买了一部又一部的古今史书,我先后争分夺秒地阅读了《资治通鉴》《汉书》《正说中国三百五十帝》《中国通史》等历史书籍。在书里,我看到朝代更迭,看到残酷斗争,看到盛世太平,看到奸臣弄权。在《岳飞传》里,当看到岳飞被奸臣秦桧谋害于风波亭时,我泪不可抑,并立下要做忠良正直的君子、永不做奸臣的誓言。历史,不但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也让我明确做一个有品德的人的目标,更让我有了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我的志向!

整整七年,我终于稳定了历史这个终生的兴趣,我确立了自己人生的理想——将来成为一名杰出的历史学家!现在,我在班里任历史课代表。在老师们的支持下,我利用历史这个专长,编写了五部历史剧,并和同学们排练演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组织协调能力、计划安排能力得到锻炼和发挥,更使我树立了努力学习、将来在历史学领域深入研究的决心。

获得一个兴趣,这是偶然。将兴趣不断强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用动力使自己成功,这是必然!

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文/杨奕

徐霞客是我的偶像,我特别崇拜他。徐霞客的一生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那得看《徐霞客传》了。

徐霞客出生于一个富有的人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类的书,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游遍名山大川。他一根拐杖、一个包裹,30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走遍大半个中国。其间,很少骑马乘船,他不避风雨,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尝尽了旅途的艰辛。最后他终于完成了中国地理名着《徐霞客游记》,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均作了详细的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卓有成就。

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徐霞客的坚强意志,由此我联想到自己:我每次出远门旅游时,妈妈总会考虑得很周到,吃的、穿的、玩的,一样都不落下。几天游玩下来,因为太累了,我总忍不住发脾气。现在回头看看,我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不懂事,我从内心感到羞愧。我外出游玩纯粹是为了玩乐,碰到有用的知识,没有一点兴趣。

读了《徐霞客传》后,我更加崇拜徐霞客了,同时也激发了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将来,我也要像他一样做一名科学家,边旅游边做学问。为了美好的未来,我得从现在开始做好一切准备,学好每门功课,掌握本领,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不做无趣之人

文/周国平

人活世上,一定要有好奇心,一是对世界有探究的兴趣,二是对人生有体验的兴趣。也一定要有自己特殊的兴趣之所在,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这样他才会活得有意思,你和他相处也才会觉得有意思。一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人,他的生活是无趣的,他作为一个人也是无趣的。

对于外界的人和事,第一要有兴趣,第二要有距离,两者的平衡,便是观察和思考。

人的能力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智力的一般品质,即是否养成了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是否爱动脑子和善动脑子。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特殊禀赋,由基因或者说先天的生理心理特性所决定,因之而具备在某个特定领域发展的潜在优势。一般来说,前者好,后者才会显示出来。一个智力活跃的人有较多机会发现自己的特殊禀赋之所在,而在一个智力迟钝的人身上,其特殊禀赋很可能就永远被埋没了。

所以,应该把力气施在让自己的一般智力品质发育得好。倘若这样,第一,即使你现在从事的并非最适合你的禀赋的职业,你在职场上仍会是一个优秀者,因为任何职业都或多或少包含对智力的挑战,而你是喜欢并且乐于应对此种挑战的。第二,你会比较容易找到最适合你的禀赋的领域,使自己的最好能力得到最好的运用和发展,而这便是你的真正的事业。

工作为什么会不快乐?有两种可能的情况。其一,职业与兴趣很不一致。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你确实有自己禀赋所决定的明确的兴趣指向,那么,不妨坚持在相关领域里努力,创造条件,寻找机会,把职业与兴趣统一起来。其二,智力的一般品质较差。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不快乐的,因为根本不存在能够使他快乐的工作。事实上,对于智力品质好的人来说,即使职业不适合他的禀赋,他仍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智力方面的挑战和乐趣。

人是智力动物,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方面。因此,职业与兴趣一致的确是莫大的幸运。

在现实中,人也许只有两种选择:最好是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其次是尽可能喜欢上自己在做的工作。

对于必须做的事,无论大事小事,不管是否喜欢,既然决定做和正在做,都应该认真,讲究质量,把它做好。

即使是洗碗这样的小事,如果洗得不干净,心里就会难受。没有这种对质量的认真,是大事小事都做不好的。

据我观察,做成大事的人,往往做小事也认真,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多半也做不成大事。所谓天才不拘小节,是指不受习俗约束,而不是指做事马虎。由此我得出一个认识:认真是一种素质,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这种素质。

当然,认真的人不一定能做成大事,做成大事还必须有别的品质。

我强调做事要凭真兴趣,但是,人生中不可避免一种情形,就是由于客观的境遇,不得不去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在这种情形下,抵触、埋怨都无用,反而徒增了做事过程中的痛苦。所以,我要补充指出:精神饱满地去完成必须做而未必有兴趣的事情,这是人生中必要的训练,毅力也是素质优秀者必备的品质。

兴趣来自阅读

文/谢锋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在我看来,书不仅是阶梯,还是一艘大船,带领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多读书,能开阔你的视野,能拓宽你的知识面,而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

我喜欢读书始于那本《故事大全》。现在我读过的书也是难以计数,可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看过的第一本书就是《故事大全》。当时,我还小,只有7岁,正在上二年级,姑姑给我买了一本《故事大全》。一买回来,我便满怀好奇心地翻了翻。哇,内容真丰富啊!字上面有拼音,故事中还有栩栩如生的彩图,遇到不会读的字就拼拼音,实在太棒了!并且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如《螳螂学本领》中小螳螂东学西学,还没学会这一种本领又去学那一种本领,到头来什么也没学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把它做完,再去做别的事情。只有专注才能做成事,不然最后啥事也做不成。正是因为这本《故事大全》,让我爱上了书,与书成为了密不可分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书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我从以前看故事书,再到童话、寓言,然后便是优秀作文选集、科普着作,直到现在我又喜欢看散文和小说了。比如《朝花夕拾·呐喊》《简·爱》《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本《昆虫记》。

十九世纪末,一本着作在法国出版了,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就是法国着名生物学家法布尔耗费了毕生心血所着成的《昆虫记》。

在这本书中,法布尔用爱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螳螂虽然外表看似虔诚,但性情却十分凶猛,常常对过路的昆虫发出致命的一击;蝗虫的蓝翅膀、红翅膀像扇子一样张开,粗粗的后腿能让自己跳的很远很远,但它经常误打误撞,撞到了蜘蛛网上,成为了蜘蛛的美食;人们都说蝉是一个懒家伙,但实则蝉很勤快,反倒是蚂蚁常来抢它的食物;夜空中,萤火虫闪闪光亮,给人无数美好的遐想,殊不知它也有着既高超又残忍的捕食蜗牛的方法;人类对狼蛛的印象并不美好,恐怕是因为看了狼蛛那狰狞恐怖的样子吓到了,但狼蛛也有好的一面,当小狼蛛生下来时,狼蛛妈妈会把它那上百只小狼蛛孩子背在背上,带它们出去晒太阳,做游戏,非常累,可它依然如此;蜘蛛和蜂类都是昆虫界天生的建筑学家,一个把网织得结实又对称,一个把巢建得牢固又精致。在这本书中,昆虫们的习性、劳作、繁衍、争斗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昆虫记》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就以优美的笔触、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法布尔以人性关照昆虫的习性,将专业的知识与真实情感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洋溢着法布尔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很多昆虫的特点进行了了解,红蚂蚁那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狼蛛的母爱也让我感动不已;蜂类的聪明也是让我惊奇不已,竟然用六边形造的巢最牢固,最省材料。这本《昆虫记》培养了我热爱科学,亲近自然和尊重生命的探索精神,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大自然探索。

与孩子签订的协议

文/吴梦漪 许唐

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数。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敢说、敢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跟着转变,由原来的灌输式教育变为辅助幼儿主动学习,由原来的老师讲变为让幼儿自己说,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也就是在确定活动内容这个教学的初始环节时,老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要知道,孩子的智能与个性是“水”,能否因势利导使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一个倾向成为风平浪静的“好水”,就看老师有没有“大禹治水”的本领了。

曾带过一个叫陶陶的孩子,从小就对汽车很感兴趣,他收集的汽车模型已有数百种。每天上幼儿园他总是要带几辆小汽车模型来玩,不但下课玩,上课也经常要拿出来现一现,惹得小朋友都没心思学习。

面对这种情况,着急、生气之余,我决定结合他的兴趣和陶陶来签订一份“协议”,让他在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积极活动。比如在协议中,同意陶陶将汽车模型带到幼儿园,不过要求是下课游戏时玩,上课则要认真学习;每周与陶陶交谈和进行心理沟通,了解他的一些想法;有一次,在和他的交谈中,得知他想把自己家中的汽车全部带来,办个小小汽车展览会,老师和同伴们都很赞同。于是在班中一起布置展览会、画相关海报、制作请柬等,这对幼儿来说比单一地认识汽车要有兴趣得多。

能让孩子迷恋的东西太多了:飞机、船舶、武器、足球、洋娃娃、头饰等等。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其合理性,其爱好正是个性的表现,爱好更不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应看作孩子身上的“宝藏”,发现它、开掘它,让它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不妨与孩子之间签订一份“协议”。因势利导,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就成为风平浪静的“好水”了么?

巧设问——点亮兴趣之光芒

文/张凤娟

积极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

激欲性——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够激励幼儿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进而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注意。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教师问:“电池是磁铁宝宝的好朋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以此来激活幼儿的思维。幼儿们带着老师抛给他们的问题,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经过实验,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不是所有像金属一样亮晶晶的东西都是磁铁的好朋友。这些问题就激起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画上了点睛之笔。

层次性——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如:在让幼儿认识“沉与浮”时,讨论到如何让石头浮起来时,与幼儿一起做实验,把塑料盘子放在水中,并提问:“这只盘子放在水中,能像船一样浮在水中吗?请仔细看,把石头放在盘子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加上四块石头时,盘子怎么样了?为什么盘子沉了?”教师以提问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让幼儿思考、实践、回答。幼儿根据观察得出的事实可以推想出船超载也会下沉。

开放性——设计问题时必须要着眼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即提出一些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能唤起幼儿想象和思维的问题。如“这像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用什么方法?”

幼儿的好奇及持续深入的探究兴趣,通常是由教师的提问引发的。在特定环境下,提问是决定学习活动是否有效、能否精彩的重要因素。

兴趣中玩出智慧

文/朱春霞

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幼儿在兴趣中去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最近,我在活动室新添了一个超市,发动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玩具和一些空饮料瓶,孩子们也都积极配合,没几天一个完整的超市就开出来了。

今天游戏的时候,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对商店材料的运用是非常出色的,特别是像吴越、顾名轩等几个男孩子,把玩具玩出了不同的玩法,尤其是机器人的组装玩具,他们能拆了装,装了再拆,玩得不亦乐乎。在组装不成功的情况下,几个人也能相互讨论,共同完成,这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没有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发的学习,不用我去引导与组织,效果却比我的引导与组织好得多。这也让我有了一个想法,多去了解幼儿,观察幼儿,不管准备什么样的活动材料,都要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还观察到,他们能把一件玩具玩够了,再去买一件,这个习惯非常好。特别是平时几个做事不专心的男孩子,在玩这个的时候却很安静,也很专心,一件小玩具能让他玩上十几、二十分钟都不会分心,这是我在平时的活动中怎么努力也不能让他们做到的,由此更让我体会到在玩中学这句话的涵义和真正做到玩中学是多么不容易。

游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好几个幼儿拿着玩具来问我:“老师,这个为什么绳子一拉就会自己跑呢?这个小老鼠为什么会翻跟头呢?……”我就对他们说:“你们先自己看一看,想一想,就会明白是为什么了。”然后他们就自己去讨论了,最后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里面有一个可以转动的轴,线本来绕在上面,现在一拉,它就自己往前跑了。”我听了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一个惯性的作用,是一个科学的原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跟先前的猜想有了一个对比,两种认知冲突使幼儿对此印象更加深刻。

孩子们天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孩子的这一天性,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尽情的玩耍之中,感受生活中事物的千变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学到更多的知识。

音乐活动中的“趣”

文/闻霞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和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现在,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它对幼儿情感、认知、审美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然而,不顾幼儿身心特点,扼杀兴趣,限制幼儿对音乐需求的做法也是屡见不鲜。幼儿喜欢音乐,但如果你对他说:“你必须听,你必须学会!”这样很可能取得相反的效果。唤起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以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前提的,在音乐活动中应重视“趣”。

陈鹤琴很喜欢唱歌给孩子听,他的嗓子并不是很好,但他情绪饱满,唱得十分投入,孩子常常被他的生动所感染。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幼儿的情感特点出发,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美术、舞蹈、游戏、故事等表现形式,生动直观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如根据音乐内容编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把音乐和图画联系起来,使幼儿对音乐的性质、形象更简明易懂。把音乐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等幼儿听懂这个故事后,再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共同游戏,这样将静态的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教学形象介绍给幼儿,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总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采用各种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小事成就浓浓兴趣

文/刘仲华

邻居茂华有个上小学的女儿浩。小学二年级时,浩因未被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书法兴趣班,触动了自尊心。爸爸对浩说:我们在家学,只要坚持练习,也能把字练好!”爸爸的鼓励让浩来了精神,干脆地说:“行!”

说干就干,茂华带着孩子去书店,结合着学校的柳体书法教材,又购买了其他的书法资料。确定了学习内容,并且规定了每日下午放学练习一张毛边纸。果然,一年后,手能控制住毛笔了。字写的虽不是很漂亮,却顺眼多了,有劲有神了。

班主任见到浩的进步,打心眼儿里高兴。不仅在课堂上重点给她指导,还为她创造了许多实练机会。让她做了宣传委员,负责教室的板报书写。每一次展示和表扬,也是对她的激励和鼓舞。

连年来,浩被学校评为书法小明星。现在她的兴趣正浓,放学回家,不用家长督促,自觉就摆上笔墨纸砚,认真练习。她爸爸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不悦,竟然成就了孩子的书法兴趣。”

《放飞梦想》读后感

文/张莎

放飞梦想,努力追寻,梦想终究会成为现实。最近,我正在阅读《放飞梦想》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内容情节丰富多彩,充满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更让我感悟颇多的是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男孩用完晚餐后,在客厅里,从一沙发上跳到另一个沙发上,把自己搞的满头大汗,刚刚洗完碗具的妈妈从厨房走了出来,十分惊讶,儿子却骄傲地说道:“我已经跳到月球上了,现在正在进行太空漫步。”妈妈听完后,竟用温柔的口吻说:“儿子,那你要记得早点从月球上回来睡觉啊!”很多人认为,这个母亲怎么和孩子一起做白日梦啊!但是出乎预料的是,这个孩子之后便对科学一直保持着兴趣,终于,在家长们的一致鼓励下,成为了美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大家熟知的——阿姆斯特朗。

母亲当时的一句话,使她的儿子放飞了梦想,敢于去追寻梦想,实现梦想,或许我们的一丝遐想、一点幻想,只需要一点点的鼓励去点燃,所以父母们或旁人的激励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儿童们说的每一句话或一点想法,总会勾起浓厚的兴趣,从而去向那方面发展,可是为什么在坚持过程中往往会放弃,也许是我们的话在某一些家长或大人的眼里是被忽视的,好似是不值一提的,从来没有得到过支持和鼓励,就好像是一颗萌芽在心田中开始生长,但却得不到水去灌溉和滋润,无论他再怎么顽强,始终会枯萎的。儿童也就因此逐渐失去了全部的信心。

所以父母们,请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这样我们才会学得更轻松、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