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压岁钱的散文

2023/02/12经典文章

关于压岁钱的散文(精选12篇)

难忘春节

文/翟戈屹

我期盼已久的蛇年春节终于到了!除夕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就到了乡下,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大年。我们欢欢喜喜地在门上贴对联,在窗户上贴“福”,装点节日的气氛。到了傍晚,村里响起了“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大家都开始吃丰盛的年夜饭了。吃完饭,我们放起了烟花,随着“乒”“嘭”的声响,空中炸开了朵朵美丽的彩花,五彩缤纷,实在太漂亮了。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也是每年除夕非常快乐的事情!今年的蛇年春晚比以前更好看,舞台一直在变,一会像在田野里,一会像在太空中……真的像变魔术一样。爸爸妈妈告诉我,这样的舞台效果都是采用了高科技的手段。哇,真的是太神奇了,我以后一定要探索这里面的秘密!整台春晚我从头看到尾,看得津津有味。

新年穿新衣,拿压岁钱,也是我们小朋友们最开心的事儿!今年我的新衣服是一件银色的羽绒服,它非常有特色,把两只袖子脱卸下来单独穿上,就像一个酷酷的机器人,我太喜欢这件衣服了。春节里,长辈们给了我好多压岁钱,我准备把它们存好,学习上需要时就拿出来,我还准备用一些压岁钱来帮助贫困地方的小朋友,让他们也跟我一样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快快乐乐地上学!

蛇年春节,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

两代人的压岁钱

文/罗冬蕊

童年的印象中,新年发财,就是“新年来了能发财”。第一次拥有新年的意外之喜,正是在开始收到压岁钱的那年春节。母亲和表姨是村里仅有的两名“吃国家粮”的人,所以,能够在过年给得起压岁钱的,也只有我们两家。

每到春节临近,我们就格外盼着见到表姨,用意不言自明。我们姐妹仨,每人2元,表姨得付6元,这相当于她工资的三分之一。而表姨只有一个女儿,她只能收2元,这样,每年表姨都得多付4元。为此,母亲总有些过意不去,每年都想办法用别的方式还上这4元,而表姨又说什么也不肯要。2元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可以给我们买好多小人书、冰糖葫芦、鞭炮……但往往没出完年,小口袋里早空空如也。那时我们好盼望长大,因为只有成了大人,手里才有花不完的钱。

直到自己做了母亲,我才知道另一个情况:母亲和表姨给压岁钱的对象,远远不止我们几个孩子,还有双方的亲戚,主要是一些老人。但老人们多半舍不得花,会将钱留着给家里条件最困难、年纪最小的孩子。为了应付过年的压岁钱,母亲们从半年前就开始省吃俭用,为的是让村里的亲人们过年时都图个“新年发财”的吉兆。现实的新年,于她们而言,不是发财,而是退财。

那一年,父母正式退休,给老少两代人打压岁钱的接力棒也开始传到我们手上。这时候,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压岁钱的对象和数额也越来越大。去年过年,应付完村前村后的一切,将最后一个红包交给母亲时,母亲却悄然在里面加上200元,反给女儿了。我说什么也不干,坚持要母亲收下。母亲解释说:“妈现在有退休金,够花了。现在年纪大了,吃不了,用不了,还不如交给你们,让家里的新年多些吉祥和快乐。”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在淘气的孩子们眼里,压岁钱是永远不够花的;而在年迈的父母眼里,压岁钱是永远花不完的。父母们年轻的时候,是家里最缺钱的时候,也是他们最能享受生活的时候,但尚未懂事的孩子们,缺了最关键时刻的孝心。

今年新年,我准备带上年迈的父母,到外面过一个旅行年,尽管这份孝心有些迟到,但我相信,这会是一笔令他们最开心的压岁钱。

压岁钱

文/王海波

春节期间,孩子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给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也随之“水涨船高”,孩子过春节少则能得到数百,多则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压岁钱,成了“小暴发户”。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好压岁钱,过好寒假生活,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对于孩子的“压岁钱”,家长采取全部没收和放任自流的态度都是有失偏颇的。“没收”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不利于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金钱与消费。孩子自制力差,尚不清楚如何理财,若任其盲目消费随意挥霍容易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毛病。对于孩子的“压岁钱”,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可采取由家长托管,指导孩子消费,同时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让孩子既管理了“压岁钱”,也增加了理财意识。一是存入银行,等到开学时用来交学杂费及购买课本等其他学习用品;二是让孩子用压岁钱购买课外书籍、智力玩具,有助于孩子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增长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给孩子订一些适合他们看的报刊,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其逐渐养成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四是给孩子买份保险,既能让孩子感受到长辈的关爱,又满足了家长对孩子保平安、盼成长的愿望,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解除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升学成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保险和理财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五是让孩子自己去消费,为自己理一份财,学会购买玩具、食物等简单物品,学会管理自己的钱财,认识消费,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理财习惯;六是为长辈送一份礼,培养孩子孝顺长辈的美德;七是教育孩子献爱心,帮助贫困落后地区失学少年,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

总之,家长在压岁钱问题上应尊重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正确引导,培养孩子学会管理钱财,节约用钱,合理消费,引导孩子把“压岁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

春节畅想

文/董宣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里,我们可以穿新衣、放爆竹、走亲访友……伙伴们,春节快到了,你们最想做些什么呢?别急,别急,先来听听我的春节畅想吧。

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多拿压岁钱!不过我可不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哦。偷偷告诉你们一个关键字:捐。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一些山区的小朋友没有新书包、新文具,也没有课外书看,所以,我打算从我的压岁钱中拿出一部分,捐给那些孩子们,让他们跟我一样,也能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也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我想,到那个时候,他们一定会觉得特别的幸福。

当然,我也不会忘记学习——利用寒假复习、预习、看看课外书,用妈妈的话说,是“忙碌而充实”,我也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的前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呢!

春节即将来临,祝伙伴们“马上”进步,祝爸爸妈妈们永葆青春,祝爷爷奶奶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永远的年夜饭

文/郁建民

大年三十,全家团聚在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不仅是中国人过年中浓墨重彩的仪式,更是浓郁的精神情结,每个人对它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清晰的记忆。临近春节,儿时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的情景就会在脑海中浮现。

记得小时候,每逢年关将至,内心的那份期待与兴奋与日俱增。虽然那时只有七八岁,但是在模糊的记忆里,穿新衣、贴对联、放炮仗、发压岁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那时过年穿一身蓝色或者是灰色的棉袄,已经是相当奢华了,对联是父亲亲手写的,“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大红的纸、浓黑的毛笔字是那样的醒目。当然,放炮仗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事情。

而年夜饭是渗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一幅永不褪色的浓郁民俗画,团圆的天伦之乐,在除夕中总是那么坚执地占据人们的心房,不论是孩童还是老人,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巨贾,都会在年夜饭的团聚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快乐,都会被那种相互感染淋漓尽致的情绪和浓稠温馨的气氛包围淹没。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喜宴——这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年饭做好以后,先祭祖宗,再合家聚餐。出门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如果亲人没有回来,则留下座位,摆上筷子酒杯,寄托团圆之情。吃罢年饭,一家子围坐一起,聊着年景,在鞭炮声中,直待天明。这叫守岁。宋高承《事物纪原》载:“除夕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饮屠苏酒颇有讲究:年少者先饮,年老者后饮。其缘由“年少者得岁,故贺之;年老者失岁,故罚之。”守岁有留恋旧岁,寄希望新岁的双重含义,可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了。

一家子不分老幼地围坐在圆桌旁,没有拘谨,有的是充满祥和的人间亲情;没有山珍海味,有的是醇香袭人的家酿和油光发亮的肥鸡肥鸭。举起筷子,似乎就拨开温馨的生活和甜蜜的日子的帷幕,端起酒杯,仿佛就淹没了一年中的艰辛与劳苦。大人们这时总是那么宽容和关爱,他们一边慈祥地注视着孩子们玩闹,一边拉家常。孩童们则将欢呼雀跃的心情表达在嘴巴上,又是大咽大嚼又是叽叽喳喳,直把大人们闹得朗声大笑起来,嘴里不停地关照:“多吃点!多吃点!”这一幕情景,是人性和亲情的大碰撞,大交融,它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漫过家舍,与充满祥瑞之气的天地相融相汇。

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饭,就开始发压岁钱了。压岁钱是那个年代我们小孩唯一拥有的属于自已的钱,虽然只有五毛、一块钱,但是这样崭新的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和拥有。晚上九点半,已听不到爆竹的炸响了,那份激动与兴奋却久久不能逝去。按照母亲的要求,开始守岁,不能睡觉,每人拿本小人书或是张报纸看,直到大年初一的炮仗炸响……

我们应该记住年夜饭,因为年夜饭不仅是千家万户团圆祈福的盛典,而且也是传统节日优秀文化的象征。芳香四溢、多姿多彩的年夜饭折射着一种精神力量,营造着社会的欢乐与和谐。

年夜饭 压岁钱

文/汪兴旺

小时候,掰着手指盼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穿,还有好玩的、好吃的,更有期待已久的年夜饭。

除夕终于到了,孩子们早早起床,奔走相告:过年啦!过年啦!大人们忙于劈柴担水,打扫庭院。厨间的砧板上,"噔噔噔"的剁肉声响起,那是主妇们张罗年夜饭。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笑,村子里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气。

母亲整整忙了一下午,瞧,满满一桌子菜:鸡呀,鱼呀,肉呀,还有圆子、豆腐、青菜、粉丝……母亲说,鱼,叫"听话鱼","年年有余"的意思,过了十五才吃;圆子,团团圆圆;粉丝,长长久久;豆腐,都富;鸡头鸡爪也有说头……

开饭前,父亲见我急不可待的馋样儿,说道:不急不急,年饭年饭嘛,得慢慢吃。说完,在门前的场地上划个圈儿,在圈内烧了纸钱,口中念叨着祖宗回家过年。然后去牛栏屋给牛添点精饲料,让牛也过个年。忙完这些,父亲才在灶台上方拿下一挂鞭,年夜饭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拉开了序幕。

饭桌上,碗筷酒杯一应摆齐。母亲吩咐,筷子要多抽,板凳得放稳,筷子少了或板凳倒了不吉利。另外,"话篓子"孩子,收紧"草把子嘴",别乱说瞎讲,一会儿"听话鱼"会记住好话的……

当香喷喷的菜端上桌,全家人围坐一起。祖母平日吃饭从不上桌,这回被拉到上席。所有的杯中都盛满红酒,就连滴酒不沾的也斟上一点。炉子锅里"突突"地响着,炉火映照着大红春联,映红了每一张笑脸。一家人频频举杯,相互祝福,其乐融融!

年夜饭,渗透着浓浓的年味,包含着亲情和幸福。对着满桌的佳肴,吃吃这又尝尝那,不知不觉就打了饱嗝,母亲忙说: 年饱!年饱!

"噼里啪啦"门外响起了阵阵鞭炮声,伙伴们打着灯笼拜年来了,接过母亲撒的冻米糖,又笑着闹着离开了……

接下来,压岁钱就登场了。

年夜饭过后或初一拜年时,长辈将事先备好的红包分发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它,新的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

现在的小朋友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过年个个成了"小财主",花不了就存进银行。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可没有这样幸运。过年穿件新衣,发了几颗糖果,就算莫大的喜悦!那时候,乡村家庭条件普遍差,稍好点的,父母在年饭后,会给孩子们一份小小的惊喜。

我家兄弟姊妹多,在生产队是欠款户,支钱很困难,父亲就将平日省下的角票攒起来。除夕晚上守岁时,父亲打开他藏得很久的木匣,从生了锈的铁夹中抽出几张纸币。发压岁钱啰!我心里一阵激动,连捡到一分钱当宝贝的小妹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姐2块、二姐1块、我5毛,弟妹们统统1毛。姐姐的压岁钱让我羡慕得眼红。父亲说,姐姐挣大人工分了,应当多给。拿到属于自己的压岁钱,反复端详着上面好看的图案,有说不出的开心。姐姐的压岁钱不让我多看一眼,似乎怕我给抢走了;弟妹的毛票也紧紧攒在手心,偷偷地看,偷偷地乐。母亲说,压岁钱别弄丢了!晚上睡觉压在枕头底下。

有了压岁钱,就幻想着买好东西。姐姐有自己打算,她要买几尺红头绳、发夹、香脂和手帕;我做梦都想一支玩具枪,只是钱不够数儿;弟妹们少得可怜的压岁钱比谁都神气,几乎什么都要买。可是,等过了初一,我和弟妹的压岁钱都让大人给收缴了,理由是,你们太小,兜里钱丢了怎么办。那时候,家家都很困难,孩子们平时很少见到钱,过年盼来几个压岁钱就很知足了,如弄丢了,会失魂落魄,弄不好还会遭父母的责骂。压岁钱让我们小伙伴惊喜、快乐,同时也感到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压岁钱

文/陈泽楷

春节给小孩压岁钱是我们的传统习俗。每到除夕,每家每户都会给小孩压岁红包,亲朋戚友新春拜年,亦要给孩子派发“利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压岁钱亦跟着水涨船高,不少人给孩子的压岁钱动辄几百乃至上千元,让人不禁有些杞忧。

据介绍,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叫厌胜钱,是铸成钱币模样的随身佩带饰物,钱币正反两面铸有寓意辟邪压祟、趋吉避凶的文字和图案,但并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使用。压岁钱被视为“护身物”源于古时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祟”的妖魔鬼魅,每到除夕夜就出来祸害小孩。有一户姓管人家,老年得子,为避祟害,除夕夜便用红纸包好8枚铜钱,逗着小孩一起玩游戏,直玩到深夜孩子睡下,夫妻俩便将8枚铜钱压在孩子的枕头边,点灯团坐通宵不睡,为孩子守祟。半夜里祟进门来要对熟睡的孩子下手,却被孩子枕边铜钱发出的亮光吓跑了。从此人们便如法炮制,在除夕夜纷纷给孩子派发“压祟钱”,以保平安。因“祟”与“岁”谐音,“压祟钱”后来便被称为“压岁钱”,“守祟”亦被称为“守岁”。

压岁钱原本是表达对孩子关爱的一份心意,体现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但现在其传统涵义已在走样。“压祟”的意义渐渐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封得越来越“厚”的红包。钱与感情似乎已被划了等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仿佛给孩子的压岁钱越多、红包越厚,便表明对孩子越疼爱。据一份调查问卷显示:近年春节,北京90名10到13岁的孩子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在1000到5000元之间,而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18个孩子共收到10.41万元,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人均接近5800元。这远高于西方和东南亚一些发达国家。有人做过调查,美国每个压岁红包通常只有2至20美元(折合人民币12至125元),英国大致为5英磅(折合人民币50元左右),新加坡为5至20新元(约合人民币23至90元)。“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小孩欢喜大人愁,压岁钱的逐年看涨,让不少中国家长倍感“压力山大”。据报道,中国家长春节期间总共花出去的红包为6000元到10000元不等,相当于工薪阶层一两个月的工资收入。

压岁钱的变味和掺杂其它功利目的,不但沾污其原本美好的寓意和祝福,而且破坏了纯粹的感情和年味儿。更为可怕的是,会让孩子过早受到金钱的熏染,童真的世界被沾上“重金属”和铜臭气,令小孩在潜意识里觉得钱来得太容易,而不知节俭与珍惜。有的小孩以压岁钱的多寡进行攀比,把“拿到更多压岁钱”当作过年的目标,而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压岁”的真正意义;有的小孩干脆把压岁钱当成“私房钱”,拿着压岁钱去买玩具、游戏机,不但影响学习,而且容易从小养成随意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该还原压岁钱本来的含义了,各家长但且手下留情,别让压岁钱“压”坏了孩子。

闲话压岁钱

文/农华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年又将至,说到春节难免让人想起“压岁钱”的习俗。

过年对于孩子而言,最高兴的莫不过是得到压岁钱了。

传说在古代,有一种妖怪叫“祟”,黑身白手,趁年三十晚上专门去摸小孩的额头,一旦被摸之后小孩要发热变傻。为了避免小孩遭遇这种不幸,民间时兴年三十晚上整夜不睡觉守岁,并提前把祟比较害怕的几枚小铜钱放在小孩的床头边上,把祟赶跑保佑孩子平安。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久而久之,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家里兄弟姐妹多,吃饱饭都成问题。压岁钱是我心中遥不可及的一个梦,一种奢侈。后来生活条件渐渐有了起色,父母有余钱可以给我们兄弟姐妹压岁钱了,虽然可能只是一毛钱、两毛钱,最多时一两块钱,但对于当时在清贫中成长的我们,已感觉自己是个大富翁,是天底下最幸福、快乐的人。那满心满怀的兴奋和喜悦,从心底里溢出来,在双眼中透射着光芒。

现在长辈给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但如今的“压岁钱”有些变了味儿,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大有相互攀比炫耀、行情看涨之势。

当然,也有人趁着拜年往领导家跑,见了小孩毫不犹豫就掏钱给“压岁钱“,出手很是阔绰。其实地球人都知道,那是变着法子的送礼,看中的只是小孩家长手中的权力,“醉翁之意不在酒”!

殊不知,压岁钱是一种民俗,每一份压岁钱都带着长辈的一份祝愿与希望,无论是多是少,如果你把钱用在不该花的东西上,它会无声的责备你。当你把这些钱拿去做一些好事,它又会无声的赞扬你、鼓励你。

有人说,压岁钱是特指长辈给晚辈,晚辈给长辈只能叫红包。但无论叫什么、无论给多少,只要心怀关爱和感激,表达自己对晚辈、对长辈的一份祝福、一份感恩,都会让他们内心感到无比喜悦、欣慰、温暖和满足的。

今年,我就特意买了几个大红包留着,把我的祝福和感恩装进红包里,准备在大年三十晚上送给我的父母和孩子,衷心祈愿他们幸福、快乐、健康、平安!

压岁钱与压岁言

文/徐德瑞

同大人们相比,小孩子更喜欢过年,因为到时不仅可以穿新衣新鞋,贴红对联,燃放鞭炮,而且还可以收获长辈和亲友们赠送的“压岁钱”,让小荷包鼓起来。不是吗,现如今大人们送给孩子的压岁钱,已不是以往块儿八角或三五元钱所能应付得了的,而是几十元、上百元,乃至几百元上千元。大人们都比着多送,看谁送的压岁钱多,谁的面子就大。于是一个春节过后,有的小孩子可以收到几千元,乃至上万元的压岁钱,你说他们咋能不心花怒放,期盼早日过年呢?

不过,社会发展到今天,笔者以为过年时长辈和亲友光给小孩子送压岁钱似还不够,从培养教育好下一代着想,建议长辈在送压岁钱的同时,最好还送上一份“压岁言”,比如在红包上书写一两句锦言或一首短诗,这样或许更有意义一些,因为“言”的过程,是思想交流和汲取的过程,长辈和亲友们通过“压岁言”跟孩子谈心,讲理议事,提希望,谈人生,说事业,话理想未来,以寄托其厚望,其功效是钱所不能替代的;同时,“言”也是一种精神,用精神压岁,其品位更高,似可成为一种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新尝试。大人们一两句“压岁言”,如能有的放矢,语重心长,说不定能让孩子收到宝贵的启迪和教益,乃至受益终身!

当然,送“压岁言”也要因孩子的年龄差异而有所区别:刚刚学语的婴幼儿,不谙世事,“压岁言”自可以免送;已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始懂得一些简单的事理,“压岁言”当以鼓励开导为主,如红包上可书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尊师敬老人人夸”、“团结同学伙伴多”、“从小勤动手脑,长大心灵手巧”,等等。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则可送上一些名言锦句和短诗妙语,讲一点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像爱国爱民,励志惜时,勤勉务实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之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劝学》)……上述锦言和诗篇,情真意切,寓意深邃,长辈们作为“压岁言”在岁末年初赠送给晚辈小孩,其意拳拳,其情殷殷,其盼切切,将亲情与教诲有机融于一体,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很好的启蒙意义和导航作用,这远比光送压岁钱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压岁钱

文/若荷

知道“压岁钱”三个字的意思时,我已经六七岁了,刚懂得一角钱的用处和一分钱的份量,会把一块糖的钱攒起来,攒到能买一个演草本时,然后拿着它到书店里去左顾右盼一番。

有一年,母亲领我去她的一位好友家,女主人是位很和蔼的阿姨,因为是新年,阿姨就给我五角钱当压岁钱,母亲好像觉得她也应该给,就又每人给了我们几毛钱,算是补的压岁钱,从此这规矩延续了下来。有了压岁钱,我就不用向母亲要那几角钱买杂用,而是把压岁钱存起来,细水长流地用来买纸笔。

通常这时除夕已过,初一刚刚来临,窗外阳光明媚,家里家外一派祥和,全家人早早起床,大人小孩换上新装,看着面带微笑的父母,一种美好的预示出现了,这就是马上就有一份压岁钱,仿佛那些钱,从母亲那亲切的笑容里走出,即将钻进每个孩子的怀抱。

那时候,我家住在公社机关大院里,爷爷奶奶在外地,家里的长辈只有父母亲,所以拜年的方式简单些。我曾见过农村家庭的孩子拜年的情景。有一次去同学家拜年,见她家堂屋里安了张八仙桌,桌面和桌子周围已扫除一新,椅子上还搭了两块带背的坐垫,等老人们在太师椅上坐好,一家人在地上站齐全,拜年的仪式开始了。

事先教好的吉祥话说完,一个个头叩过去,老人们才从怀里掏出备好的压岁钱,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有的三毛,有的两毛,收到压岁钱的孩子在房间里高兴地跳跃。等家里拜完年,还要到前后左右邻居家、本族亲戚家拜年,家里有些积蓄的人家,还要给近亲晚辈压岁钱,所以大年初一的孩子,都愿意逢人磕头,特别是见了长辈们。

压岁钱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事,时间离年还很远,压岁钱就成了大人与孩子交谈的话题。父母们在这时往往要约法三章,比如要求孩子们配合大人做家务,年底成绩要考好等等。故而年假前的半个月,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不过大人说时是一脸的严肃,说过之后就忘了,大年初一的压岁钱还是平等对待,不分厚薄。只是热爱劳动的孩子值得表扬,考不好的孩子得用劳动去弥补,这样的教育,不乏父母的智慧。

就是由于生活窘困,拿不出压岁钱的家庭,父母也不会让孩子失望,他们总会想法子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一份童年快乐的记忆。比如我的同学三妮家,父母就从不给压岁钱,只给孩子买上一串“花喜团”,五分钱一串,用一根棍挑着,挂在每个人的床头上,“花喜团”——它的寓意就十分深远。

“花喜团”是用炒好的糯米做成的,用炒热的糖黏在一起捏成团,染上红花绿叶,间隔穿成串,悬在高处,又能吃,又好玩。汪曾祺曾在《炒米和焦屑》中写过这物件,他说他们家乡称这种吃食叫“炒米糖”,加热加糖后发黏,一块块切成长方形。也有搓成圆球的,叫“欢喜团”。“欢”和“花”的音相近,或许是方言口音的误差。

小时候盼过年,除压岁钱,作为一年到尾的奖励,父母还给我们买小人书,买女孩子喜欢的头花,像纱一样的布,染成五颜六色,经过剪裁加工出来的绢花。进了腊月门,集市上卖绢花的到处是。有人把一块布挂在沿集的墙上,再把各种绢花插在布上,就像一张彩色的挂毯,五颜六色,春意盎然,煞是好看。

那时的年集上有年画,纸花,绢花,有年糕,有糖葫芦,有烟花爆竹,唯一没有看见有人卖鲜花,一切鲜活的东西,都用手工艺品替代了。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路成长,不知撒下多少阳光欢笑,而如今的孩子们,尽管收到的压岁钱百元千元,但是与我们的童年相比,似乎并不比那时更加欣喜。

早上醒来,在那熟悉的桌角上,一摞厚厚的红包中,新岁的祝福依然殷切,毫无二致,倒是多了些虚荣和攀比。

压岁钱

文/雪荻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年了,不仅有平时难得一见的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甚至可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压岁钱。

上世纪六七十、七八十年代,家家生活不富裕,有的家庭孩子多,吃饱饭都成问题,压岁钱是孩子心中遥不可及的一个梦,我们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梦。后来生活条件渐渐有了起色,有余钱可以给孩子们压岁钱了,虽然可能只是一毛钱、两毛钱,最多一两块钱,但对于当时在清贫中成长的我们,已感觉自己是个大富翁,是天底下最幸福、快乐的人,那满心满怀的兴奋和喜悦,从心底里溢出来,在双眼中透射着光芒。总是会把压岁钱“藏”在自己觉得最隐密的地方,偷偷地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了又看、数了又数,那种甜蜜、喜悦的心情,会陪伴我们好久、好久。得来不易,花起来自然慎之又慎,每一分钱,都会让我们想了又想、掂量了又掂量,一定要让它完成最有“意义”的使命:也许是一个作业本、一支带橡皮头的铅笔,或是一方花手帕、一根花头绳、几粒水果糖,甚至是想念了许久的一本小人书、连环画。而男孩子们,他们的愿望更广阔、更宏伟,比如,一个飞机、轮船模型,一把仿真的枪械、刀剑,一辆玩具小汽车、小坦克,满口袋五颜六色的玻璃弹珠。

一年年过去,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的孩子,似乎对收压岁钱已没有了特别的感觉。压岁钱收到手软是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象征,是百姓的乐事、幸事,能够成长在这个幸福美好时代何其令人羡慕,但深深地镌刻在我们记忆深处、儿时的那种最简单的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似乎渐渐变得模糊了。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由来已久,是希望晚辈平安幸福、远离灾难、平平安安度过一年。那么,成年了的晚辈给长辈压岁钱也理所应当。有人说,压岁钱是特指长辈给晚辈,晚辈给长辈只能叫红包。我想,本不应拘泥于称谓和形式,无论叫什么、无论给多少,只要心怀关爱和感激,表达自己对父母、对长辈的一份祝福、一份感恩,都会让他们感到喜悦、欣慰、温暖和满足吧。

今年,我特意买了几个大红包,把我的祝福和感恩,装进红包里,送给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祈愿他们幸福、快乐、健康、平安!

压岁钱里的温暖

文/刘希

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四岁的小侄女幽幽对我说:“姑姑,你给我多少压岁钱呀?”我望着她,笑呵呵地问道:“你要姑姑给你多少呢?”幽幽将两只手伸展开,开始比划:“我要这么多这么多的压岁钱。”

现在的小孩,真是聪明又可爱,有什么想法就直说,不像我们那时候胆小,记得年少时的我,是从不敢这样张口要压岁钱的。

我五岁的时候,一块钱,能买十支铅笔,十个本子,大人给的压岁钱因此也是极少,至亲多给一块钱、两块钱,一般人家给的就是五毛钱。记得那年,我的爷爷卖牛挣到一笔钱,他破天荒地给我五块钱,我兴奋地跑去向父亲炫耀,父亲笑了笑,说:“收压岁钱这么高兴呀,你给我磕头拜年,我们也给你压岁钱。”

家乡的风俗,小孩子给长辈拜年,是一定要双膝跪下去,而且需连续磕三个响头才行的。大年初一,母亲煮好鸡蛋,给爷爷奶奶各装四个,让我端给爷爷奶奶吃,这时候,爷爷奶奶通常是没有起床的,我推开门,喊一声,爷爷奶奶,给你们拜年啦,便在他们床前跪了下来,然后将碗递给他们。一般情况下,半个小时后,我来收拾碗筷,便能看见压岁钱躺在空空的碗里了。

跪年迈的爷爷奶奶,我倒是觉得习以为常,但跪父母,却觉得很羞,始终不肯。倔强的我,宁愿不要钱,也不肯给父母跪着拜年,尽管他们说把大门都锁起来,不让任何人看见,而且筹码还从五块加到十块,我也不肯给他们磕一个头。

但每年大年初二,我都会收到父母给的压岁钱,他们说:“压岁钱,压岁钱,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因为没有跪,我不肯收,他们便将钱藏在我的枕头下,用书本夹着,我一起床,拿起书,就看到压岁钱了。拿到钱我也不做声,心里却是喜滋滋的,又有可以向伙伴们炫耀的资本了,同学中,能收到父母给压岁钱的同学极少,我是很稀缺的那一个,因此,羡慕我的同学极多,都说我很幸福。

可是,幸福却没维持多久,父亲在矿上出事了,全身瘫痪,家里的境况越来越难,过年,再没有父母说笑着,央求着我给他们跪着拜年,家里散布的更多的是愁云密布,但每年初一,我都在枕头下摸出不多的几块钱。每一块钱,都带着父母的体温,我知道,那是爱的压岁钱,那也是父母给我的殷切期望,给我的平安祝福。

再后来,父亲去世,我也长大了,也收不到压岁钱了。

今年春节,一家子去外婆家,刚一进门,就看见40多岁的小舅舅一下子给外婆跪了下去,而小舅妈,也乖乖地跟着扑通一声跪下,行大礼拜年。外婆从衣兜里颤颤巍巍拿出一个大红包,说是给他们的压岁钱,那一瞬间,我的眼前晃动着父亲的身影,我的泪,就那样无可遏止地汹涌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