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考的散文
关于思考的散文(精选12篇)
思考
文/东山峰人
翻看着日历,方知道寒露已经过去了五天,霜降还有几日,但连续几天的小雨和寒风着实使我感觉到冬季已被憨实在心里了。入夜,月影横斜,窗户缝隙中窜进几丝丝寒意,秋风已是起了,秋水泱泱,半轮新月在乌云里飘移隐现,城市的喧嚣终于沉睡了,远处一憧憧浅灰色般的水泥森林大厦在霓虹灯的闪烁下,静静地显出一种朦胧的秃废之美。此刻,我则静静地坐在电脑桌前,享受着夜晚极致的宁静和孤独。这正如《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所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面对一辈子的复杂,只有书桌上的茶杯热气和手中的香烟在燃烧着夜晚的寂寞,寂寞又延续着我脑海里的孤独。它给了我思绪万千的权利,我用一杯水的单纯,从光阴深处,把岁月中一朝一夕极为稔熟的人生劫数和事件,用文字记录出曾经稀薄的忧伤。
我并非喜欢重复过去那些酸楚灰心的事,只是今晚的孤独中,阴沉的天空和半弯的月亮所揉发出的那种情绪触发我对;“社教”和“文革”中关于对待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政策的感触和困惑。
为此,有必要将1968年9月21日《解放日报》上刊登的《给出路的政策是无产阶级政策》摘录如下;无产阶级的政策历来是:第一,注意阶级成分;第二,唯成分论;第三,重在政治表现。这种‘划分阶级成分’的特定指称,带有彼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复杂的、不易为后世所理解的感性意义。特别是‘重在政治表现’的节点落实到位上仍有它的许多局限性?让经历过的这代人扼腕唏嘘。
当时“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是“文革”期间耳熟能详的国家政策。但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层面,“有成分论”是社会现实,“不唯成分论”则是一句空话,唯成分论成为那个时期主导国人社会生活的主要政策方针。
基于唯成分论,社会上有很多指称“另类族群”的名词,如今我仍能背诵出;“四类分子”、“五类分子”、“二十一种人”。最后一词涵盖范围最大,首先见于1967年发布的“公安六条”。鉴于上述定义,这足以让我这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子女总感自惭形秽,非常恐惧。每当出门或是宿舍外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了。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我拼命抓住‘重在政治表现’这句救命稻草的话,漂浮在阶级斗争的漩涡里挣扎。这种挣扎固定了我的话语,回想起来,我在写它时,有一种顺便而议,随笔而流,百感丛生,愀然不乐之感。
那时,在社会生活中,家庭出身、个人成分决定个人的社会属性和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权。红五类子女比其他阶级、阶层出身的子女处于更优胜的社会主流地位,不但在正式的公众生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即使在非正式的人际交往里,都拥有更多话语权。
而黑五类或黑七类子女在入团入党、毕业分配、招工、参军、提干恋爱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视,甚至连生活都会举步维艰,命途多舛、造化弄人成了那个年代我身后的影子。
我能理解人生中许多苦楚,也尝过年代对我的偏心,亦觉得,曾经儿时和青年时机的伙伴关系之所以终结,究其根本,是我都看清了,那条从前微弱但后来宽深的阶级成分划分和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的深沟。
已过甲子之年,按理,早已过了过分关注外貌、年龄、职业和过去的一些坎坎坷坷,但是在我每一次年龄阶段的寻常中,因为创伤贴在心里,偶尔还是会有种岁月的疑惑和沧桑感,可伤感袭来,仿佛快要窒息了。好累,心累。而最为直接的,就是令人联想起曾经拒绝和批判视野中的蹉跎岁月,尤其是“文革”时代的梦魇年代。
还是童年、少年时代,小学尚未毕业,阶级成分的划分“如火如荼”,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我似乎就变成了一片狼藉。周围,被窥视、被窃窃私语,讪笑所充塞的政治空间里让我无所遁形。
在此,有必要将‘划分阶级成份’做一个简单介绍;【划分阶级成份】是土改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即1950年8月20日,政务院公布《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全国农村全部开始划分阶级成份。按规定,凡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而靠剥削为生的为地主。其主要剥削方式是收取地租,占有或租人土地、有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及活动资本,参加小部分劳动但主要以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为富农。占有或租人土地、有相当工具、直接从事劳动并以此为生的是中农。租人土地来耕作、有不完全工具、受地主、受农剥削的是贫农。全无土地和工具、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是工人(含雇农)。同时,《决定》规定:18岁以下的少年和在校青年学生,一般不划成份,只划分家庭出身;地主、富农在土改后服从法令,努力生产,没有反动行为连续5年与3年以上者,可按有关程序改划成份。
终上所述,成分的划分即把所有的富人,不管其道德高低,善 恶与否,都划分为地、富、反、坏、右;把所有的穷人,也不论其道德高低善恶怎样,一律划分为工人、城市贫民、贫农、下中农。划分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出生好的即所谓‘红五类’。从此,头顶上戴上了一顶家庭出身“好”的光环。而地主、资本家、富农则截然相反,从此头顶一顶“出身不好”的‘黑五类’帽子被重重地压在心理上。
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我,其父母亲能接受高等教育肯定家中有其财力支持,而有财力必定是地主、资本家之类。但我是生长在红旗下,接受的是共产主义教育,听党的话,思想上一片拳拳爱国爱党之情,真心拥抱社会主义社会。多少次,我仰慕‘红领巾’而低头不语,看着‘红卫兵’臂章却羡慕不已,闪光的团徽上淌着我的眼泪,党员的身份更是遥不可及。参军、读书、招工都被拒之门外。此后,我只能充塞在被排斥的环境之中而黯然伤神。于是,我灵魂般祷告,祈求宽恕带有旧阶级烙印的痕迹不要跟随。然而,昨日的社会沉沦于宿舍、学校少年时代的伙伴们,却面面相觑依旧彼此充满了成分划分的仇恨而表面厮守,背地里却被指指点点,房门口被人贴上了父亲被楸斗挂牌的照片,一句‘你屋里被抄过家’的话,顿时让我肾上腺素猛增,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然后哑然失色,并悄悄的收起年少顽皮打架的习性而沉默寡言。
不久,‘处易备猝’的事件还是接二连三汹涌般涌来,最终冲垮我年少惴惴不安堆起的心理防线,事情,变得比《1968》年时被‘抄过家’还要糟糕。父亲被打成旧知识分子、反动军官、逃亡地主关押在单位猪棚里,工资也被扣发,母亲的命运也好不到那里去,两个姐姐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家里只剩下我和哥哥两人,每个星期一元钱的伙食费成了我们全部的生活费用开支,就连走路、说话我都得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生怕被别人抓住把柄上纲上线。记得有一次去附二医院挂号,出门后看见厕所旁围了许多人,后听说是此地出现了‘反动标语’,为避嫌,于是我马上绕道走开,离了这是非之地。即使平常讲话,也得非常小心,必须在前面加个定语,比喻说‘天气’变化,你得说;今天天气会变,而不能说‘会变天嗒’,否则就会厄运当头,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自从父亲被关和‘抄家’以后,我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年少的心灵里有种崩溃的感觉。懵懂之年竟要与政治运动的邂逅到再遭遇人性丑陋之间的演变。这一切,让我措手不及,我抬头看着天空,再环顾四周,儿时出生好的伙伴有的都带了红小兵、红卫兵符号,年纪大一些的进了工厂甚至参了军,而他们的家长都是工人驻校‘宣传队’的掌权代表,就连他们在宿舍走廊上走路的声音都带着趾高气扬的响声,而我已是万念俱灰,只能放弃,涂白梦幻的记忆。就连自己身边的母亲也被集中到河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去学习而咫尺天涯。我也只悄悄地能躲在父母被隔离的日子里偷偷地哭泣。
1972年,初中毕业后,16岁便下农村去当了知青。为了“将功赎罪”,我将从没干过苦力活的身体拼了性命式的图表现,挑比别人更多的土,扛比别人更重的东西,比别人出更多的工,连我回城的鉴定表上记载的(一到十月份出工为286天)。我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是想得到灵魂的救赎。虽然有时候意识处在垮掉的边缘上,但我仍然咬牙挺住体力劳动的摧残。最令我难以忍受的,还是政治上的歧视,精神上的孤独,文化知识的缺乏。
透过那些岁月的真实感受,我感觉自己每走一步都是负重而行,青春还没来得极回眸,却被雨打风吹零落去。历史在身上鞭打出深深的伤口,折射出那个时代对人性欲望和需求的扭曲及压制。我懂的了幸存的可贵,知道只有亲身经历了苦难,才会懂得不让苦难重来是多么重要,才会知道当时社会太多的颠倒黑白和人性随波逐流的堕落。
其实,在输给家庭出身的流年里,我已经完完全全褪去了年少的懵懂,脱去了青涩的朦胧。在劳动的改造中,意想已把旧知识分子出生的烙印放在灵魂炼狱中得到了彻底的净化,仿佛间,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青年农民形象。说实话,三年的知青生活,数年的世界观改造,还是不适应阶级‘成分划分’的巨大压力,一次次出色表现,一次次信心饱满,却又一次次落入不受信任失败的幽幽深谷。我望着自己入团申请表格的‘泥牛入海无消息’,盼望着想当兵入伍填写的血书,都被满目红叉的‘成分不合格’而抛弃,年代的敏感性在此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无情的委屈,一个个像要张牙舞爪地冲来,闯入我的心扉,将我的自信心一点点的啃噬。
可即便迷茫尴尬,我整个年代里所遭遇的‘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承若都因‘成分划分’变得富含深意。究其因,无非是打上了旧阶级烙印的人,由此而产生到很难或者根本不会被信任,落实到我整个生活背景中却是永恒。所以很难把它从历史中剥离出来了,而且发觉它们势不可挡,以至于我自己渐渐产生了认同,渐渐成为我当时最为悲切和沮丧。
还是那年的深冬,冰雪覆盖了整个山峰,坐在清冷的冬日下,默默泣然,想起自己的家庭出生,不由得摇头哀叹,发现日常生活背后的还是一群群飘忽不定的‘唯成分论、血统论盛行形式’的幽魂,或者说我的一切前途,都被带有封建时代的贱籍的翻版而堵死。不管我再怎样图表现,再怎样洗涤自己的灵魂,成份论政策的实行,限制出生不好之青年进入社会上升通道,并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
尼采说过;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回归于当下,人变得成熟、自觉以后,逐渐会意识到人生其实从来不曾离开过磨难而只眷顾自己。无论是我的出生、我的成长、我的相爱还是我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苦难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我生命的一隅。我想,生命中,许多人都经历过异样的磨难,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去抵御或者去面对,最后甚至可能还会延续自己的说不清的烦恼。也许,苦难是造化对生命的诅咒,只有理解与包容才是化解的唯一出路。
推此及彼,当我再回首时,沉淀的不只是记忆。那些惨烈如风的往事,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都在冥冥的思索中飘然而去。悲欣交集,人生之感悟。当一个人拥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时,就能看得惯一切事件,以及一切人与事的奇葩,包括更诡异的状况,也能淡定听、看、触摸,不是麻木了,而是善于理性与平静。
话说回来,注重出身本来就是这个社会的常态,好歹建国以后的出身论是按照阶级而非具体家庭成员来判定,已经算是一种尝试,如果只是(当事者或是其本人)戴上这顶帽子也就罢了,任其‘自作自受’,然而,可怕的是他们整个家庭尤其是子孙后代却要为这顶帽子“负责”到底。并且从娘胎里呱呱一坠地,“地富子女”、“地富出身”的紧箍咒已经牢牢地套在我们的头上了,闪着“阶级火花”的烙铁就在我们身上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从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入学登记表上“家庭出身”一栏就已经注明了自己的身份,注定了我们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地富出身”也将随着我们的逐渐懂事而日加严重地在我们的心灵上投下愈来愈大愈来愈重的阴影;而在以后的升学、招工、招兵、提干、结婚恋爱等方面更是困难重重,“家庭出身”栏中将永远世袭着我们父辈祖辈的“身份”,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这顶铁“帽子”(档案)将跟到哪里;也不管我们有“辜”也罢,无“辜”也好,只要自己的出生撞上阶级斗争成分纯洁的平台上加霜,平台爆雷之后,我就只能处在惶恐与煎熬之中了。
历史总是被人写错,因此总是需要重写。实践证明过去‘成分划分论’的政策并不成功,它的终结,掀开了新的一页。这一页翻得太艰难,太痛苦,太波折,太沉重了。因此我想,那时之所以重视‘成分划分’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但是过于重视就会造成偏激,极端化。从1950年到1979年,我们国家的所有人,一生下来就被定有阶级成分,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家庭出身的概念逐渐淡漠,"黑五类"这一政治用语也不再使用。中央给地主、富农摘帽子,取消地、富子女的阶级成分,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性化大进步。
环视宇内,历史发展的进程,都是起伏跌宕、错综复杂而又漫长它贯穿了从我少年、青年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长达四十多年。现在,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端正思想路线着手,召唤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一切,即照见着我个人的奋斗之路,又从总体上照见了国家的奋斗征程。
提笔的思绪不由得告别那段坎坷的回忆,85年时,由于政治环境极大的改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入了党,接受了高等教育,拿了大学文凭,又有自己几十万字的文稿,车也换了几部,房子也越住越大,如今,我已退休在家,生活过得比较惬意,因此,我让过去的认识和看法故作鸟兽四散。现在我所回味与思考的就是;自己是谁,余生想获得什么,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过去所发生的那些事都是因为历史重现而无法避免的插曲而已。
《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政策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我自己也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所转换,对过去有重新的认识,有思想的进步,有对生命更清晰与客观地理解,还有由浅入深的人生转换。人的一生,相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一生也只是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我不介意将自己的经历放在烟火气息里历练,因为这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样子,经得住不断打磨的缘分,才值得一生守护和珍惜。
夜依然深层沉,淡然放下;则眼释怀笑万物,为何还要回眸乱了思绪呢?人尤其是到了晚年,经历过前半生的浮浮沉沉,也应该看透了这世间的落寞与繁华。如果自己还看不惯差异化,大概不是这个世界太缤纷的缘故,而是内心的包容还不够大,骨子里的格局还不够宽,一份智慧和涵养还不足以支撑起纷乱的生活节奏。
最后请记住别林斯基一句话;‘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2020.11.6草于家
一杯茶引发的思考
文/假装在纽约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事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近正好新茶上市,前不久收到我预订的竹叶青春茶,于是我就带到办公室给同事们尝鲜。几个老外围观了我泡茶的全过程,看着杯子里竖立的茶芽,都发出啧啧的惊叹声。
我告诉他们,看茶就如同红酒里的品香一样,是中国茶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可是,当我把泡好的茶端给他们请他们品尝时,他们犹豫着接过,闻了又闻,就是不敢张口去喝。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茶应该是茶粉、茶包。
而眼前这杯水,充满神秘魔幻的东方气息,美则美矣,但真要咽下肚子,却有点勉为其难。
我一再坚持,告诉他们喝绿茶追求的是新鲜,中国人喜欢用每年春季最新鲜的茶叶招待朋友,所谓“新茶老友”。
出于礼貌,他们小啜了几口,就放在了一边。下班的时候,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还放着满满的一杯茶。
对我来说,在“推广”中国文化时遭受这样的挫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几个人都夸口自己喜欢吃中餐,我对他们说,你们吃的中餐都不是真正的中餐,而是经过改良的美式中餐,在中国根本没有人吃,下次我带你们去吃真正的中餐。
看着他们一脸神往,我一下子来了劲头。第二天中午,我拉着这帮人去了一家很正宗的川菜馆,点了夫妻肺片、蒜泥白肉、水煮鱼、回锅肉和蚂蚁上树。
等菜一盘盘上桌,我的同事们脸上的表情也在慢慢变得诧异。他们小心翼翼地举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菜放进嘴里。虽然出于礼貌不停地说很好吃,可是他们的胃没法撒谎,吃了半个小时,大部分的菜都还是满满的一盘。
于心不忍的我只好又善解人意地点了左宗棠鸡和芝麻牛肉。看着他们如释重负又欢欣鼓舞地把这两道美式中餐里最常见的菜一扫而光,我在心里哭笑不得。
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夸张地标榜自己热爱中国菜、热爱韩国菜、热爱尼泊尔菜——热爱任何一个国家的菜,就连用筷子都是人人掌握的基本技能。可是很多人这样做,其实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虚荣心,对他们来说,能够接受的中国菜也就仅限于改良后迎合了他们口味的美式中餐而已。
到过美国的人大概都知道美式中餐是怎么一回事。全美各地一共有4万多家中餐馆,比麦当劳、肯德基和汉堡王加在一起还要多,大城市里街头巷尾几乎随处可见,如果你开车上路,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偏僻角落,也能看到中餐馆像灯塔一样顽强地矗立在路旁,这些中餐馆大多是中国移民开的小型家庭餐馆。我在地图里搜了一下Chinese Restaurant,结果密密麻麻。
这些中餐馆里最着名的菜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左宗棠鸡。这个名字其实是误传,它真正的名称是Gen-eralTso'sChicken,意思是“左将军的鸡肉”,左将军就是清朝将领左宗棠。这道菜是用大块去皮的鸡肉裹上面粉,油炸后浇上浓稠的糖醋酱,味道又酸又甜,口感有点像咕咾肉。此外,还有芝麻鸡和陈皮鸡,味道都差不多。
美式中餐里最常见的配菜是西兰花,肉类一般是鸡肉和牛肉,由此就诞生了另外两道美式中餐:西兰花炒牛肉和西兰花炒鸡肉。这里用“炒”有点不恰当,因为所谓的炒,其实无非是把肉弄熟了浇点汤汁,至于西兰花,则沿袭美国人的习惯,几乎是生的。
此外,还有鸡肉、牛肉以及虾肉和其他几种蔬菜的组合,但也不外乎青椒、豌豆和蘑菇这几种。所有这些菜的味道也都差不多。
美国人不太吃猪肉,所以中餐馆几乎没有猪肉,不过一部分中餐馆会提供叉烧,当然味道和中国的叉烧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一道名菜芙蓉蛋,就是把鸡蛋和蔬菜拌在一起油炸,根据顾客口味的不同还会加上牛肉、鸡肉或者虾,另外附送一份不知道怎么弄出来的浓酱蘸着吃。这道菜各个餐馆的口味差别极大,主要区别在于酱,有些餐馆调制的酱味道还算不错,虽然口味奇特,但是挺好吃。
还有用了很多淀粉勾芡的黏糊糊的蛋花汤,酸辣汤也很普遍。
美国人吃完中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结账时店员会给每个人发一个签语饼,用鸡蛋和面粉做的,味道有点像蛋卷。打开后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一面写着一句励志的“心灵鸡汤”和幸运数字,另一面则会有一个中文词语,配上英文解释。没有人知道在中国完全不存在的签语饼是如何在美国起源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几十年前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是个天才,因为这个小把戏在早期美式中餐流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这些小中餐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每一家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就像是连锁餐馆一样,几乎都有一样的店面、一样风格的灯箱招牌和重复率极高的店名。
菜单也都长得很像。
甚至连外卖盒都几乎一模一样,在美剧里经常能看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几万家中餐馆就是美国版的沙县小吃——定位低端,价格低廉,开店极多,风格统一,并且都在唱着一首忠诚的赞歌。
接受度颇高的美式沙县小吃是快餐,并非中国美食的正统。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在美国的接受度却不高。不过,看到同事们留下的、几乎没动过的竹叶青,我也不会觉得失望。众口难调是普遍现象,更何况是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真正有特色的无一不是个性的,但凡奢侈的都是需要时间的,例如一年只有一次的新茶。
所以我宁愿这一杯早春绿茶,依旧以根根竖立的茶芽和神秘鲜嫩的东方绿,让老外好奇又犹豫,甚至暂时被“嫌弃”,也不愿它为了快速迎合老外的习惯而变成茶粉、茶包,软趴趴的一坨,没了原来的精气神,然后还要跟其他的茶包竞争。
秋日心情
文/星星点灯
秋日的中午,是暖暖的。我挺着饭后凸起的肚子,在门前的广场上散步。不是因为喜欢午后散步,而是早上起床后一直没有出去过,这个时候,想让自己接受阳光的沐浴,感受秋日心情……难得的休息日,应该好好享受才是。
草地上的青草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绿油油,枯黄的草面上泛着淡淡的草绿,让自然不会那么没有生机。树枝虽然孤零零的,但是还有一些绿叶陪衬着,倒也有一些生气。在建筑物挡住阳光的阴暗地方,那些有生命的植物显得那么娇小可爱,我不得不停下本已很慢的脚步,看着那些等待重生的小草和小树,心中溅起淡淡的忧伤和矛盾。小草小树啊,为什么让我有那么多的感慨呢?
口袋里的手机在挂着QQ,不停地提醒我有新的消息,让我没有闲暇去理会那些不会说话的精灵。静下心来,专心的回复着……回想曾经,每每QQ标志闪烁的时候,心中总会不平静,甚至有些喜感和兴奋。然而,现在,我心态调整的无懈可击的时候,我不再兴奋,不在那么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善良的本性似乎也不会那么容易磨灭。
和很多未婚青年一样,我向往幸福的婚姻,不会回避即将面对的问题。思绪随着那一阵阵被风扬起的灰尘,渐渐飘起,最后落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安度余生。陡然间,发现自己竟在不知不觉中成熟起来,强大起来。梦境般的现实中,我从未觉得自己是孤独寂寞的,我能感受到老天的眷顾和同情。只是现在,我无法确地自己是否已经进去了想象中的生活。
自然地拍拍脸庞,不是梦境。眼前的景象是熟悉的,脑海里的人是熟悉的。何处何从的选择也还在发酵……顺其自然的心态此时似乎只是自我安慰,也许我需要的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一个艰难的选择,一份完胜的心情。
也许,思考的太多,自己会更加成熟明智;也许,思考的太繁琐,自己会更加迷茫;也许,思考的太多,自己会陷在自己挖下的陷阱里;也许思考的太多,还是没能走出那片沼泽;也许……
抬头看看天空,飘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白云。看着周围熟悉的一切,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还在继续,但愿不会太久,因为,自己早已经厌倦了,惭愧了。@
思考之行
文/昂杨明轩
我竟从未想象能在这个夏天邂逅远在大洲西岸的文明。有人说中国创造了历史,而欧洲创造了现在。我一直十分好奇究意是怎样的力量使这个陌生文明留住了过去,把握了现在而又引领着未来。旅行虽然短暂,却足以窥见一斑。
谁来检票
巴黎,里昂车站熙熙壤壤。我们一群中国游客初到异国,眼前的一切都很陌生却又新奇,连刚发到手的高铁车票都要细细研看。然而最初的一睹为快过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面对现实的疑惑,“检票口在哪?”听着游客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导游却似乎早已料到这群初来乍到游人们的议论,“车站没有检票口,也许上车会查票”。轻描淡写的话语,根本无法平复人们的惊愕。的确,按照我们的思维定式,这是在给不诚信者以可乘之机甚至公然支持。但望望站台上近在咫尺的列车,我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当列车缓缓驶离车站,飞驰在法国南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我们又略带忐忑地等待了两个小时。然而车厢的门却始终未被打开,仿佛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当我迈着轻盈的步伐跨出目的地小小的车站,重新审视方才奇特的旅程才渐渐明了,这不是简单的疏忽和无厘头的放纵,而是一种高度文明状态下的尊重与信任。在我们眼中,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放下怀疑,放下猜忌。我瞬间回想起在我们自己国家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车站检票口无休无止的吆喝、嘈杂、抱怨、焦灼……想到一张张夹在漫漫长队中心急如焚的脸。不由得生起一缕新的疑惑:我们,能如他们一样用行动回应信任吗?
如果能,能不为蝇头小利而让道德与信誉失望,我们就真的前进了。
脚下的历史
曾经我认为历史只应该生活在密闭温室的护栏下与聚光灯前,现在看来,这真是大谬。
罗马的午后骄阳似火,虽然身处梵蒂冈巍峨的圣彼得大教堂中,但长时间的参观也足以令人疲惫不堪。我们想歇歇脚,却苦于找不到想象中的凉椅。四处张望,却发现许多游人们竟三五成群地坐在支撑教堂穹顶金碧辉煌的石柱的底座上,堂而皇之,镇定悠闲。且不论教堂本身神圣高大的宗教色彩,单论他们轻松的一坐就将与教堂存在时间等长的历史压在了身体下面。回头看这些石柱,没有屏障,没有特殊保护,也没有怨言。回想起几天前,当我们的游船从塞纳河十八桥的拱洞下经过时,络绎不绝的行人扶着栏杆在桥上向我们招手,殊不知,他们脚下所踩的历史,少则百载,多则千年,踩着巴黎的生命长度。我有时会困惑,难道只有在博物馆展板后的文物才称作历史吗?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些无生命的文物无异于历史的墓碑。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历史,不应是被粗暴的珍藏呵护,而是出现在你的身边、脚下,可感知、可触摸。我们,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什么时候才能将历史书写在生活中?
思考之路
突然间,又到了旅程结束的时刻。两周的旅途时光愉快而美好,然而仔细思考,却能有更多收获。就旅行本身的目的来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更多驻足于一处处文化的角落,而不是在商店和卖场中流连忘返?还有我们的素质修养,当终于有一天中文告知的内容是有关当地的文明历史而不是警示提醒时,我们就会有长足的进步。前进的路虽然漫长,但只要肯走,便无所不能。
让我们一起“收藏阳光”
文/吴春玲
欣赏这篇文章,首先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毫不矫情。仿佛这不过是与好朋友的一次亲切交谈,作者只是想让你分享他的领悟,他的思考。于是故事不加修饰娓娓道来,心绪想法随着笔尖轻轻流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却如含一枚清香橄榄在口,令人回味不尽……
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毕竟,语言文字不过是思想的载体。难得的是,借助一个简单的故事,睿智的作者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思考熟悉得也许已经有点厌烦的生活。就是在这一刹那,我第一次看见了一向熟视无睹的阳光;也是在这一瞬间,我突然间领悟了许多不经意间忽略的东西的价值,比如阳光、比如快乐等。
是的,喧嚣粗砺的生活涤荡着人的心灵,忙碌浮躁之中,似乎总在憧憬美好的未来,却把走向结果的路看成负担;急功近利之下,似乎永远只能是物质的奴隶,却让精神的自由随风而逝。那么,为什么不呢?像那个聪明可爱的小田鼠,“收藏夏季美丽的景象,在严冬到来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为什么不呢?在落日映照的人生长河中,“拣闪光的珍藏在心间”,构筑坚实的精神储备,快乐走过每一天……
给自己一个简单的思考方式
文/小璃的世界
我们总是习惯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开始找原因,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更多的人在找问题中并不是抱着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去找,相反更多地是带着抱怨你的情绪去找原因,在整个搜寻过程中,总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变相地推卸责任。
比如当你上班迟到,就会想上班迟到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堵车,如果昨晚不通宵的话,今天就不会晚起,也就不用苦逼地在堵在高架上,这一堵一天的工资就没了,早知道就不要去参加某某的生日趴了,一闹就闹通宵,平时都没联系过某某的,这几天在群里抢了几个红包就无缘无故联系上了,最后顺其自然地把责任推到了某某的身上,这就是奇葩的人类。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无辜受害者的形象,在社会这场闹剧中,我们总是除了抱怨还是抱怨,除了推卸责任还是推卸责任。
如果我们客观地去分析上班迟到的原因,不就是自己的睡晚了,起床晚了。这都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个早知道呢。
之所以会想到这些,是因为今天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些不如意,我发现自己在找原因的过程中开始会从自己身上找,觉得自己要好好吸取教训,下次不能再犯。但发现继续去纠结的时候,我的思想开始偏离轨道,直到最后找到的原因竟是怪到别人的头上去了,而别人只不过是这件事情一个打酱油的,在后半部分的思考中,心情会变得越来越烦躁,抱怨自己怎么这么黑,这些一环扣一环的事情中怎么就像电视剧一样,刚刚好,都是那么巧。
我惊讶地发现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去推,那心情真的很郁闷,觉得自己就是黑。
但凡是如果你换个角度想,往简单里想,就像我一开始想的那样,心情就不会有所谓的烦躁,因为我们在分析时是抱着一种客观的态度,尽管不是全面客观,但至少不会推卸责任,不会抱怨,会鼓励自己,心情也好些。
竹子开花了
文/。单车。
竹子开花了
行走在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上。有着你,我,她的不同步伐。
竹子开花了,宁静而沉稳地摇摆出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的角度,思考的好与坏。思考的诚实与说谎。
那么,思考是一个什么样的词。动态的,静态的,还是都不是。
有时候,我在想,一个人的自我思考真的是如此的重要吗?没有了个人的自我思考,学会思考,会让自己处于瘫痪的生活中吗?
是的。人类是这个世界最特别的群体,仅是因为这个人类比其他的所有东西多了一种会思考的大脑膜。
我曾经怀疑过是不是我的智商有问题;郁惑,是我缺乏沟通表达的能力。为什么每当老师叫我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一时总是想不出任何一点可以扯得上关系的因素。其实,不是我的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我没有沟通表达的能力,只是,我需要思考的时间比其他人要多很多。
坐在图书馆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我本以为,我能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篇800字的小论文,不就是写一些华丽的语言,把自己脑袋里想到的情景换一种书面的形式搬到纸张上面写下来吗?可是,事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我需要时间来思考我的主题是什么?我选取的角度又是什么?这时,我明白了,每做一件事,都需要用大脑去思考,用思维方式去想如何表达。
竹子的廉洁与修身,在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提及到。那么,开了花的竹子是不是意味着,它再也用不着去思考了呢?可以自以为是在那里高傲地炫耀着。
不是这样子的。我们人也是一样,在不同的时期里,思考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了人是在不断地成长中的。
这是一个毕业的季节,也是一个离别的季节。
一年前,现在,一年后。我是否会一直在徘徊与迷茫中挣扎。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我只是属于一位大一的学生,没有特殊的身份。
校园里,我看到穿着整齐校服的中专生们,他们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的自然与清新。一年前的,总是在思考着我现在的生活,可是,现在的我却很想回到一年前,像他们一样穿着校服到处跑,为了高考而在忙碌中掉眼泪。
在校园里,我看到穿着正装,脚步急促地行走的师兄师姐们,他们在记录着大学最后的美好时光,会笑,会哭,会闹,会吵地拥抱在一起拍毕业照。现在的我,在思考着一年后的我又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人的思考就像换季了一样。不同的季节开着不同的花,结着不同的果。唯一不褪色的是,我们的思考从不停止过。
我们总是在看别人的故事,总是在被别人的故事感动着。
可为什么?我们不尝试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把自己喜欢的人或想做的事,勇敢地说出来呢?为什么要一直在猜测别人是怎么样想的呢?或许,你在这样子想的同时,别人也是这个样子想的。
有时,不需要被思考的范围束缚着。
人生,需要不断的思考来支撑它的精彩与彩排。
思考,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要……
竹子开花了,并不意味着结束了思考。
这,只是一个过渡期。
春光里的思考
文/饶雄伟
我坐在窄小的田埂上,阳光普照在宽阔的田野,微风轻拂,鸟鸣声声。这一刻,没有昔日的喧嚣,没有往时的烦恼,有着的只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旷。目之所极,黄了菜花,白了梨花,红了桃花,香风阵阵,蜂蝶嘤嗡。此时,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郁,散漫的农村生活节奏也渐渐变得明快了起来。
汗水湿透衣背,手掌上有了不争气的茧子,喘着粗气坐下来歇息的我想起了远去了的父亲。这片曾经属于父亲的土地上,不知承受了他多少汗水,也不知承受了他多少希望。赤脚走在这微微湿润的土地,红花草和开着金黄色小花的野草肆意地生长着。去年种过玉米的田里,剩下的玉米槁子沉默地数着阳光的脚步,也许昔日的梦想还萦绕在它的心头,然而此时的世界已不再属于它,就像我的父亲。往时,这片熟悉的田野全在他的脚下,所有的担子都在他的肩上,然而此时唯有沉默的泥土,还有沉默的我,坐对着这无边的春色和遥远的希望。
有很多泪水流过后,眼睛里不再轻易淌下来;有很多痛苦经受过后,心不再轻易哀伤。岁月给了我们无数的伤痛,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幻想。就像我们从生走到死的自然规律,谁都清楚,谁也无法超然于此。然而我们从来不会有一人坐以待毙。相反,我们总会找出许多事情来做,例如求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等等。目的是用以塞满我们从生到死的这段或漫长或短暂的时光旅程。正是这样,忙碌的我们才会忘却死亡的悲哀或恐惧。这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不过,很多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忘却死亡,我们会心生很多希望,并且会为之努力奋斗;但是我们最终还是不应该完全忘却,毕竟无论是王侯将相的显贵,还是堆金如山的富贵;无论是声名赫赫的高贵,还是苟且偷安的娇贵,最终都会归于尘土。如此看来,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得学会生活,学会对事物的把握,学会对人生的思考。
山花依然烂漫,春光照旧美丽。远处传来惊人的地震消息,所有的财产损失,所有的人员伤亡,在生命的终结时刻,都只淡化成一个个冰冷的数字。生命可贵,贵在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且仅有一次,无论我们的外在形式如何,最终在生死面前,我们都只是一个个渺小的生命体而已。为此让我们放下以往无形之中沉淀在各自脑海里的所谓原则或成见,进一步珍爱我们各自的生命吧!在这个日益不安地地球村,我们何其渺小与无奈,为此更不必自寻烦恼地过着这原本美丽却时常被我们弄得不那么舒适的生活。
汗水被风吹散后,身上泛起了丝丝凉意,刚才的辛苦也悄悄地淡化在眼前无边的春光里了。我站起身来,走向美丽的田野……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文/捧茶装高冷的小乐
“有时候的我们,很幼稚。却也坚决地有了自己的选择。”
我挑选了一种自己最为喜欢字体,在电脑屏幕上打下这一句话。
没有为什么,因为它就这样蹦跳着出来了,而我也乐得将它记录下来。
我所说的思考,并不是说那种“思考”,那种做数学题时坚定信念不放弃的思考。相反,我的思考就要显得简单的多。我爱在脑子里勾画出条条框框,然后自己一点一点地构造出自己的宫殿。我有时候想得很幼稚,很不成熟。而有时呢,自己又突然觉得好像领会了人生的真谛。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吧——思考,无尽的思考。但我又自私地想将它规划入我自己的特权,瞧,我又幼稚了。
每个人都一样。不知你们是否会这样,反正我有时候生病了,可能只是一点点小的头疼,我忍受着疼痛,还假装若无其事。这时候我便在脑子里想:会不会去医院以后,医生看完我的病,便惊叹地说:“哎呀,这个孩子真厉害啊,这可是多少级的疼痛哦,她(他)竟然地忍下来了……”
当然了,这是不可能的。在看有些言情小说的时候,我看到女主角冷漠的性格,譬如在高中时的自是清高,我有时很不屑一顾。我也有清高,只不过我并没有像小说女主角那样将它展现出来。而我常认为自己和女主角唯一的差别便是——她将她对众人的不屑展现了出来,而我在对众人不屑之中,还会领会到自己的幼稚。
这可能有些矛盾,不过我的确这样。我在暗想别人的幼稚行为,并对此做出不屑的反应时,我会同时感到自己的幼稚,并暗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我同时也感到自己这样的态度实在活得太累,何必呢,有一本书叫《你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你》,对哦,人一生中遇到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表现得完美呢?还不如小说中清高的女主,至少,她活得很自我。
老鼠的悲剧
文/社主
老鼠的悲剧
那天慢步走在一沉静闷热的夜晚,那些看似柔情的雨丝儿往回倒般懒散地滴着。本应给予一声冷笑的都无言所言了…
静静蹲在大门口旁,那个安静的我伴着一群翁翁祖拉式的蚊子相对沉吟着,有那么多的时刻很荒默…正思考着往后的日子将如何走…瞬时!一声沉重却又飘渺的声音:“扑”呈现在荒默沉思的,我的眼前,它死了,扑…这一声沉甸甸的响声便是见证它这一生结束的主旋律!或者你以为它是从楼上摔落至死的,或者你也会认为它就是被人们以最温柔的手段悄悄下毒至其慢慢失去知觉而落得如此下场的。可不,我不要它是以这般平凡的方式而告别的,这是一场专属于草根、专属于渺小、专属于卑微的悲剧。
你静静的离去了,留下一连串无法解答的迷,你留下惊醒的悲剧,我当愿为你默哀…我有一种莫名的勇气在你死之前产生,却也在你死之后消失,
凝视的时间里我为你思考!你的一生也许光芒四射,就算背负着“过街老鼠”的非平等名义,你的一生也万分阴暗,因为你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拥有在黑夜中寻觅希望,探索明天的本领,下水道的恶梦是真正见证你坚强与勇敢的典范…
我再也无法注视着你…最后一眼望你一身银灰色毛发在微风中悲壮地晃动。风吹出的凄凉无不让我感动…马路旁无数车辆经过的鸣叫声,为你而唱响最凄美的葬乐…
很莫名的不知是为你,抑或是为谁,我哽咽了…我编辑了信息给一位朋友问:你觉得老鼠可恨还是可怜?”“不知道,只知道它令我感到害怕”朋友这样回答。“我有了答案了”我对自己说。我也有了疑惑!为何害怕呢…它伤害过人吗?它很巨大、很凶残吗?比起生活中那堆心胸邪恶、毒辣莫测的人种…它难道可怕吗?我还想问:“它的死重要吗?”我听不到有谁肯认为重要的声音,那么每每被邪恶吞噬、被诬陷玷污、被残酷排斥时的绝望,重要吗?…谁会回答?…它的死告诉了我只有靠自己勇敢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回答的主权永不被动地追求,才会被视为“重要”。而它!而我!难道不一样吗?
慢慢地雨变得更细了…深蓝色的夜空中仍穿透着无数柔柔细雨,大门口旁的我仍安静地在思考着…而此时此刻一个空矿的“杯子”出现在了脑海深处…我忽然明白了这一切…“杯子”的出现让我充满了激情与勇气…我想…我要把笑容与勇气先装入其中了…
雨还在下着…我撑起伞往回家的方向走了…
_
《景涛诗社》
换一种思考也许更快乐
文/林海一树
或许你是一个生意场上风生水起的商人,或许你是一个长袖善舞的管理者,也许你就是一个普通的职员,我想在追求事业的成功、家庭幸福的漫长人生旅途中,最大愿望莫过于快乐长相伴。
一张快乐的笑脸,就像碧蓝的天空,会让所有的人感到舒爽。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快乐是抗衰老的第一要诀。因为快乐的情绪,会让皮肤变得更加光滑细腻、更显年轻光彩,同时也能散发出由内而外的美丽。而对于男性,快乐幽默更洒脱、更具有男性美,更具亲和力,会有很多朋友,生活会更充实,也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不论男女,快乐使人健康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人慨叹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去时,眼前的生活总是烦恼多多。我却认为虽然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地方,但是只要善于调整,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多烦恼就会得到解脱。
举一个自身的例子:平时单位组织劳动,有些同事叫苦连天,怨声载道。开始我也心里憋闷多有牢骚,可是不论大家怎样不情愿,迫于各种原因,劳动终究要参加的。后来我想通了,我把劳动当作锻炼身体的一种机会,在劳动过程中不惜力气,大幅度活动肢体,不仅同事们称赞我劳动肯卖力气,领导也对我另眼相看,自己的心情也愉悦了很多。
高尔基说过:工作快乐,人间就是天堂,工作痛苦,人生就是地狱。如果快乐遇到了障碍,我们就变通一下,古人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客观的东西改变不了,就改变一下主观,别人为我们关上一道门,那么我们自己就打开一扇窗,老天同样会把快乐馈赠给我们。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常向下看,或者在其他方面进行比较,看那些还不如自己的人;你的心里就会平衡很多。如果你在工作中受到领导的训斥,不论对也好,错也好;你不必抱怨,工作中哪个人没有受到过别人的指责?领导上面还有领导,没准他刚才也受到了训斥;就是最顶级的上司,也有他的烦恼;古代高度集权的皇帝,还有挂印离朝的,可见他也有解不开的死结,咱们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就当作吃饭时咬了自己的舌头,以后注意就是了,绝不要耿耿于怀,失去快乐的心境。
如果工作业绩平平得不到提升,也不要烦恼,只要努力了,就不是你的错。把家庭料理好,家也和睦,子也孝心,小径花香、月影清风,和另一半比肩而行,生活有滋有味,其乐融融,美哉快哉!
如果你为贫穷而忧叹、郁闷,那是因为你没有追求的目标;有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致富目标,你就会在摆脱贫穷的耕耘过程中享受展望丰收的快乐。
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个人能改变的,总是奢求于自己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就会永远陷于痛苦的泥潭无法自拔。快乐不是金钱,不是权力和地位,快乐是一种自我感受
百万富翁高山探险,不是不懂得享受,他们是追寻生命的无限张力,他们在品尝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快乐,金钱至上者岂能体会?新疆青年阿里木靠烤羊肉串资助困学生累计资金达15万元,相当于卖50万羊肉串盈利,他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人们称其为快乐的巴郎,播撒爱的种子是阿里木的快乐。那些为金钱出卖灵魂的人岂能体会?独自一个人在月夜漫步,鸟语虫鸣,清风入怀、水韵琴音,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是文人雅士的快乐,凡夫俗子岂能体会?
美国教育家威廉·里昂·菲尔普斯曾经说过:“快乐应该尽可能——虽然并不总是可能——像品德一样,其得失不是取决于外在环境,而是取决于内在准则。”内在的准则有时是需要修炼的,包容、练达、有度、简单都是快乐的成因,快乐的土壤。在内心里播下快乐的种子,脸上就会展开微笑的花朵,让你散发诱人的馨香。
换一种思考也许让你更快乐。
好读书,更要善读书
文/疏泽民
当我们基于生存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读书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读书能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提升我们的素养,陶冶我们的情操。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修身养性的精神瑜珈。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反省自己,校正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
阅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摒弃浮躁,静下心来,走出书中的世界,与圣哲先贤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好的书籍是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我们只有沉下去,走进文字里,细嚼慢咽,才能消化吸收。当我们将一本书读薄时,书中的知识、智慧也就融入自己的大脑。
融入大脑并不是拿来主义的照单全收,不是迷信、盲从,而是要在阅读中深入思考。无论是提升技能的专业书籍,启迪心智的哲学书籍,还是净化心灵的文学作品,都需要我们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深入领会,并做到融会贯通。通过阅读思考,我们才能触类旁通而不是僵化教条;通过阅读思考,我们才能做书的主人而不是奴隶;通过阅读思考,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
然而,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缺乏思考,奉书为圣旨,一头扎进书本里,茫然找不到方向。若不动脑筋进行甄别,把大师奉为神仙,就会闹出“生吃泥鳅治百病”的笑话。又譬如有些史书,有精华,也有糟粕,若不加筛选地全部接纳,就会被书中的腐朽没落思想毒害。《孟子·尽心下》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不深入思考,不去伪存真,这样的读书没有任何意义。
好读书,更需要善读书。我们既要静下心来读进去,更要深入思考跳出来。跳不出来的是茧,跳出来,就成了蝶。当我们静心潜读,用审视的目光把一本书读薄、把自己的思想变厚时,我们离破茧成蝶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