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力量的散文

2023/02/17经典文章

关于力量的散文(精选12篇)

种子的力量 生命的顽强

文/枯藤残鸦

下班的路上,偶然间看到一间商铺门前台阶上有着一株奇怪的植物,绿色的卵形叶子上像撒了一层白粉,灰蒙蒙的,株茎不大,却长得很是紧凑,最为奇特的是开了几朵喇叭状的粉黄色的花,像极了我门前种的南瓜,但不同的是,比起我种的南瓜来,它的叶子一点都不显得青翠、油亮,茎叶都小了一号,我以为这是人家栽种的我没见过的新鲜玩意,好奇之下不禁凑上前,仔细去瞧。

由于株茎太小,几乎贴在地上,我俯下身,用手扒拉起叶片,眼前的情景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这,不是一株人家刻意种植在花盆或器具里的植物,它的根系竟然扎在门前水泥地坪的一道缝隙里,有小拇指宽,一只细小的根须,慌不择路探出一点毛须,从我对植物的熟悉来分析,它,分明是一株南瓜,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它积蓄的全部力量,很努力的也只能供它长出两、三叉主茎,四、五片叶子和毕生积蓄开出的小小的花朵(至此我晓得了它叶子白蒙蒙的原因)它再无法从水泥的地缝里汲取更多、更充分的养分供主茎像野地里的同胞那样,肆无忌惮的在大地上疯长(触须所到之处,皆是它们的天下)它们从新发的茎叶处再伸出若干条根系深扎进大地,贪婪的吸取养分供株体伸张,开花、结果,秋天收获一牛车黄澄澄的大南瓜。

这是一枚也曾普通的种子,在母体中它和千千万万颗兄弟姐妹一样,享受着母亲温暖的怀抱,同样从起点出发,不同的是,兄弟姊妹的目的地是广袤大地和,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壤,而它,我想象着或许是主人不经意间的丢弃,或许是风或什么捎带到此,同行的也许不止它一个,在落到水泥地坪的刹那间,那从心底发出的悲凉感慨,仿佛就在耳边,是对命运坎坷的屈服,还是对上天不公的愤慨……

此时,我仿佛幻化成了那枚种子,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在落地许久的日子里,我静静的躺在这屋檐下,身下是或火热、或冰冷的台阶,在逝去日子里,我亲眼目睹我的兄被觅食的鸟雀吃掉,我的姊妹被被扫地的笤帚,拖地的扫把推来搡去无了踪影,那漫天的大风,还有屋檐上隔三差五的水滴,总是无情的让一枚又一枚的种子在我面前消失(在悲伤过后,我总想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就此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因此释然、愉快起来。

迷迷糊糊中,记不得日月轮回了多久,春秋更替了几次,可我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的那么漫长,终于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后,我僵硬的身体在雨水中慢慢膨胀,惊恐中我茫然发现了伸出身体的触须,正绝望的在水泥地坪中挣扎,求生的本能,促使我在刹那间有了一种要成长、开花的欲望,我望着街上行色匆匆的脚步,期盼来一场狂风、暴雨,或是一只鸟儿的眷顾,帮我把触角伸进大地,没入土壤,哪怕就一刻,圆一粒种子入土的梦想……

我,在绝望中等待,我,在等待中绝望,奇迹终没有发生。烈日炙烤下我丰满的身躯已经疲惫至极,我柔嫩的触角开始枯萎,我悲泣,我呐喊,为我还没有发生就结束了的生命……

就在生命之门即将关闭的那一刹那,我的触角感受到了一丝丝从土壤散发出的熟悉气息,似乎是上天怜悯一颗种子发芽的渴望,我身下水泥地坪不晓得何时有了一丝裂纹,我大喜,终于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破釜沉舟让我有了生的希望,我拼命把触角伸进缝隙,贪婪的吸收着从大地深处所发出的土壤的气息,终于在这一片屋檐下,在这一方水泥和砖头的天地,有了我独特的身姿。虽然我结不了果实,但我毕竟在阳光下盛开了自己的花朵。

这就是一颗种子,所给予我的启示:只要有梦想,就有生存下去的决心和勇气,无论身在何处、所居何难,只要努力,就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一片天,开出自己灿烂的明天!

精神力量

文/毛利

想换辆车,这好像是30岁后最凡俗的一个梦想。每天在小区散步时,仔细辨认邻居的宝马奔驰奥迪,并不停在心中品头论足,又一次坚定一个信念:都这把年纪了,该开辆好车吧?

人在规划这种梦想的时候,通常都表现出同一副德行,那就是对现下拥有的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越看越寒碜,越用越不是滋味。因为脑袋里始终想着:我可是该开宝马的人啊。

旧车因为长久不保养,外面灰扑扑,里面臭烘烘,每次开上路,都有种穿着旧衣服出门的感觉。6月末,我看了一部叫《再次出发》的电影,里面的落魄经纪人开的破车比我的还要破一百倍。他碰上被甩的女歌手,于是两人在纽约一起做城市之声梦想专辑。

这电影看得我荡气回肠,于是就下载了整张专辑,迫不及待地在散场后开车回家的路上听。天哪,这音乐真是拯救了一辆破车。片中飞黄腾达后抛弃女主角的男二号,改编了一首《lost star》,有句歌词是,我们都是迷失的星,却妄想照亮天空。

一击即中,热泪盈眶。好像瞬间就回到了那个热血又贫穷,连一辆破车都没有的年代。在那个时代,我们都以为可以把整个地球踩在脚下。

听着这样的歌回家,我第一次觉得没有什么换车的必要。随后我开始进行大量的灵魂改造工程,下载了许多音乐,最好开到哪儿都是一场拷问灵魂的旅程。

当然,这些歌放在好车上听,可能感觉更棒,但重要的是,在一辆破车上,它依然能让里面的人重新充电,焕然一新,想着“这样的感觉真不错”。

自从搬家后,我已经很久没出门吃饭了,因为太远,聚会很不容易,再也不能随时召唤朋友过来。有一天我实在很想出去吃饭,又约不到一个人,于是带了当时正在家里看得爱不释手的一本书,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集,在餐厅点好一杯气泡酒,一盆沙拉,一份牛扒。

等菜时索性摊开书,开始追看情节。书中,独自去意大利朝圣的老妇人正在一家小餐厅里用餐,因为战争时期物资匮乏,只吃一碗面条汤,一盆炖西葫芦,还有一块硬面包。老妇人吃饭的过程中,有人过来跟她讨了一杯咖啡,一杯酒。

看到这儿,服务员端来了菜和酒。我发现这样的夜晚也不错,没有和朋友侃侃而谈的机会,但可以在一个久远的故事里,找到某些相同的东西——老妇人在陌生的餐厅和街道穿行时的恐惧,到我这里,大概只留下1%。

但1%已经足够打发一个无聊的晚上。

人们总觉得诗歌、音乐、书籍,这些东西需要一个特别的空间,一个单独的时间来容纳,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神力量。

就我最近的经验来看,在无聊世界闯荡时随身携带着这种精神力量,无异于一种重型武器,必要时可攻可退可守。

有个傍晚,我和一个女孩一起坐地铁,天南海北地聊着。我看到她包里带了本书,谷崎润一郎的《细雪》。我们在一个车站分别后,我翻开自己带的川上弘美的《老师的提包》,内心有点儿忐忑:她会不会觉得我们之间的交谈,远远不如能在地铁上静静看10页书?

总之,我终于断了换车的念头。

“声援”的力量

文/竹心

自从上班改乘地铁之后,发现可以欣赏参观的事情远远不及公交。公交有各种喧闹,各种气味的饮食,各种奇葩的吃相,各种热闹的谈吐……像发展中的某个阶段,因人员层次类型不一,所以呈现千奇百怪。地铁的乘坐者主力军是上班族,年轻人居多,加之限制饮食,所以多是匆匆的、静静的,常见无非是低头翻阅的手机党、阅读党;闭目养神或昏昏然的睡觉党。

但一日例外:

车到某个大站,一下子拥进很多人。有一小伙,嘴里一边喊着“让一下”“让一下”,一边强有力地往里挤。走至一位小伙身后,那位小伙误以为他要通过,便自觉收腹收回脚尖让路,没想到他却直接站定,让那位让路者陷入不适中,他不满地提出抗议:“我给你让路呢,你看,我都没地儿站了!”

没想到那位被警告者马上像一位暴怒的狮子,一堆脏话喷薄而出,周围的人有的依然故我,头都没有抬起,有人皱起了眉头。让路的小伙自然也还击了,车厢顿时一片嘈杂。

“怎么骂人呢?”

“会说话吗?”

“受过教育没?”

“早上没刷牙吧?”

……

就在一瞬间,旁边的两位女孩子不约而同发出“声援”,语音清脆、有力,似乎出自一人般一气呵成。几声质问下,吵声戛然而止。

现场有人会心笑了,向两位女孩投去佩服的目光。

地铁一副没心肠的模样,继续前行,有人上,有人下。

最是书香能致远

文/雨巷

(一)旅人书香

透过疾驰的列车望向窗外,常有一棵树孤立于原野上。想来自己也是一棵树,辗转于故乡与他乡之间的树。无论身处何方,乡愁是一份永远的孤独。孤独的世界里,却常能从书中重逢炽烈的乡情。旅行的本质是学习,文化、历史、环境融入这万千姿态的世界。旅行有一个误区: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迫不及待地去观光。于是除了拍照,便是走马观花,以至于经由的地方,因懒散、倦怠、焦虑与无知,对文化和内涵完全不知,错过了无数美景。

读书在旅行中。每次到省城,必去中央书城。咖啡色书架、木制回廊、欧式栏杆配以柔和灯光,让书店沉稳而不失优雅和温馨。读书,就像一座碾子,那些坚硬的谷物是生活中的养分也是苦难。一圈圈,重重地缓缓地碾过,碾成细碎的、充满粮食芬芳的人生。在果戈里书店读书,宛如在一个至美的世界里旅行。果戈里书店以俄国作家果戈里名字而命名,这样有味道,拥有独特气质的书店在黑龙江难以找出第二家。迈进书店的那一刻,一眼就看见高处五彩斑斓的欧式古典玻璃窗,阳光暖暖地照进来与室内的灯光水乳交融,气氛温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咖啡香,舒缓的音乐荡漾在耳边,感觉无比温暖,好像有双手给身体和心灵以无比温柔的抚慰。这里不仅有大量文学艺术图书,还有哈尔滨老照片、俄罗斯当代画家的油画作品、特制的红茶与牛排。穿过一楼,沿着印有岁月履痕的台阶步行到二楼,墙上的油画镶嵌在金色复古画框里,画中少女身着深红色礼服,一本翻开的《圣经》静静地躺在膝上。少女表情安然,左手抚摸经书,右手握着一支木质书写笔认真地做着标记。大厅中央有一尊纯白色大理石雕像,女子侧坐椅上,面带微笑注视着翻开的书籍。雕像下是圆形底座,还有一只环形立体书架,经典书籍一本挨着一本,默默等待着懂它的读者。精装书连成的精致拱门在柔和灯光的照射下散发清辉,“书”拱门的两旁是盛开的鲜花。穿过拱门,走上台阶,扇形书架间的空白处,悬挂着果戈里、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画像,斯人远去,有质感的图书却承载了作者的思想和灵魂。任何一个凡人都不得不在时间的长河里臣服,无法把生命定格在最曼妙的时辰,唯有文字能够将真实、虚幻、美丑、时间和记忆封存。果戈里书店为读书人点亮心中最明媚的灯盏,超越了经营本身,站在“文化”的高度,做着一件极有品位、格调、情怀的事。

也曾经在城市的雨里,被间隔到一栋繁华的店铺,店铺中竟然闹中取静设置了一间书屋。书香馥郁,安安静静地蜷在沙发里,挑上一本,翻开第一页,属于自己的世界也随之开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是人生中极为美妙的体验,人生行进中的幸福与优雅,莫过于书香满心怀。

(二)生活书香

心静了,世界便静了。下班回家,喝口热茶,像头营养不良的北极熊,在无数个风雪弥漫的日子里,喂养着心灵。拉下窗帘,隔绝在室外的喧嚣中,一壶水泡在电炉上,热气袅袅,间或有书页细响……这样的寒夜多么温暖,书中的情境通过脉搏抵达心的深处。如张晓风女士所说:“在寒冷的此刻,一杯热茶一本书令人再活了过来,觉得人生还是值得熬下去的。”即便长得不漂亮经历挫折失意有什么要紧?读书,就为活出一种精神、一种品位、一份至真至性的精彩,只要不自弃,没谁可以阻碍你活得漂亮的脚步。

和所有忙于生计的人相同,一面忙工作,一方面手机之类的智能设备刷微信占用时间,沉入忙碌的漩涡,在习惯中重复日复一日的生活内容。如果这时不能给读书分配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人便会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攒了很多年的书,一本本集起。书已很老旧,却舍不得丢掉其中任何一本。从一个地方,一箱子一箱子,很沉很沉的辗转到另一个地方。试着在电脑上阅读一本小说,刷新时会有窗口弹出,QQ冷不丁还会响几声,思绪随时都可能被切断,心也跟着浮躁起来。而在翻着一页页的书纸时,安全感立刻就会浮上心头。甚至设想,如果有一天,开这样一间书吧:面积不大,墙上挂几幅传统水墨画,桌上插一些代表季节的鲜花,附带悦耳润心的音乐,一杯咖啡或一盏淡茶。在书架的上面,养些许绿植,再放几只白净的青花瓷,大致看上去简单整洁、清丽素雅……人活着,除了工作生活,吃饱穿暖,亲情友情爱情之外,总有想要去实现的梦想吧?

书是女人经久耐用的时装和化妆品,即便普通的衣着,素面朝天,走在花团锦簇浓妆艳抹的女人中间,读书的女人反而格外引人注目,那是气质、修养,是浑身流溢的书卷味。读书可以让你在每个场合妙语连珠,随机应变;读书可以让你面对世间纷扰从容应对;读书可以让你在杂乱无章的事件中迅速理出头绪,找到根源。人情市井、心理痕迹、历史渊源、政治脉络、天文地理,只要读进去了一定有机会用上。阅读让我们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此之多精彩的人和故事,它是一种精神呼吸,使生命吐故纳新,承载着历史,承载着记忆,承载着岁月。

时光走得很远,走得很快,我们思念故人,被故人思念。过去的书,被置放在阁楼上,有天去找一篇写过的有关山水的文章,翻到厚厚的剪报本,凝望已失去墨香的文字,那段无法忘怀的岁月再一次泉涌眼前:退休的、去世的,失去联系的朋友们,活生生的如在眼前。写作和读书虽是不同的两个过程,但它们犹如形影相随的孪生兄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古诗充分印证了读书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那位几十年如一日清晨在管理区的街道上抡着扫把的石宝泉,采访那天,他家嫂子炒的土豆丝和新蒸的大馒头的香甜还在齿间缭绕;那位家里养了几十头奶牛从河南嫁过来的将豫剧《花木兰》唱的婉如只百灵鸟般百转千回的相貌清秀的姐姐;那位朴素真挚带着学生捕捉蝴蝶做标本的生物老师;那位憨厚实诚,始终笔耕不辍的从山东来的兄长;时年刚毕业可爱的小方老师,已经做了母亲,成长为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离开农场几十年还挂牵着农场的知青前辈;山河四区一位报道员老魏,人耿直且有才华。老魏患病临终前,将他刊发在报纸上的文字获得的最后一份稿酬拜托管理区的人员转交给他。春节领导去看他时,老魏说,我已经不需要钱,钱还是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四年的时间,走遍那里的土地;四年,仿佛是一百年,已融合进血液和生命中,注定这一生交织一起。那是我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去一块土地。那些阅读过的书籍就像一颗颗种子,生根发芽,在心里建起了一座花园,黑暗的低谷开满灿烂的蔷薇,再难的困境都能透出光亮。因为读书,有能力饱蘸真情记下这些陪伴过的真挚淳朴的人儿和世界。

世界上有三样东西别人抢不走:吃进肚子里的食物;藏进心中的梦想;读进脑袋里的书。读书,不一定能成为影响世界的伟人,但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人的容颜基于遗传难以改变,但精神可因阅读而蓬勃向上。青春之美短暂不可再生,而思想美、灵魂美会随着岁月的积淀绽放光华。有学生问,老师您童年看什么书呢?一时无语。遥想学生时代,到处借书。借到一本书后,兴奋地不分白天黑夜读,一边吃饭一边读,生怕让人抢了去。生存在喧嚣的尘寰里,跌宕起伏的生活让女人懂得坚强,一篇纯美干净的文字如同一首浸入心扉的高山流水或春江月夜,幸福的味儿、劲儿、神儿,当跳跃着的文字与女人的心灵碰撞后,灵魂就会拥有一颗明亮璀璨的珍珠,心情也会因此而饱满充实。岁月可以夺走一切,却夺不去读书那颗宽厚、智慧、纯真、善良而又傲娇的心。在与书相依相伴几十年的岁月里,年华在回眸中老去,当光阴把皱纹一寸寸地刻在肌肤之上时,当可以挣脱心灵的羁绊,独自任思绪在空中回旋飞舞时,突然看见时光的手,正慢慢送来一份叫“成长”的礼物,在流逝的岁月中学会接受和奋进。

(三)时代书香

知识女性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道德素养、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教育引领作用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读书的养成源自灵魂深处一种力量的召唤,这种力量使人即使身处逆境,也充满前进的力量,时时刻刻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心态。心态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产生神奇的力量,促进反省和改变。

有人觉得读书是学生时代的事,现在读有点晚了。其实,一点都不晚,什么时候都不晚。连续在信访岗位工作25年的朱大姐,被国家信访局授予荣誉证书。这个为大姐自豪的时刻,情不自禁回忆起退休送别她的饭桌上,大姐从座位上站起,因为激动涨红的面颊折射着耀眼的光芒,她激动的唱起《北大荒人的歌》,大家一起跟着唱《北大荒人的歌》,工作的辛劳、彼此相濡以沫的理解,顷刻间化作了百感交集的泪水。这些可爱的同志,在彼此相处的历久弥新更替进步的岁月里,始终谦虚、善良、有礼、理性、克制,完美塑造展示了九三信访人的情怀和素质。因为读书,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始终拥有不变的情怀,激励自己永不懈怠,拥有一份向上达观的能量努力传递给身边的人。

文字有着温暖坚定的内核,感受生命向上的张力。她宛如最懂你的好友,在温柔的夜里与你对话,回忆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温习曾使心震撼的镜头:也许是一朵很小的旷野花,也许是苍茫的暮色……琐碎而平凡,却能推开平淡,辽阔生命。去嫩江县参加读书会,用一天时间读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迟子建对生命终结时运用的笔墨充满温情,死是向生的,“死亡”不再是简单意义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另一种存在的开始。作者笔下的人物在经历亲人离去的巨大痛苦后,以温情来化解、冲淡、缓和死亡的恐怖、悲哀和痛苦,带着对亲人的无限怀念,豁达地对待人生。这是一本沉重的书,粗犷简单、神秘却又质朴。书中的鄂温克人爱大自然给予的一切馈赠,善良到临死前还考虑一棵树的生命。哪怕是一朵云彩、一枝树杈、一束头发这样细小的东西都被赋予生命。书中描述的各种死亡都有其自身命运走向:一个人、一只鹿、一棵树甚至一个民族都沿着命运轨迹一步步走向死亡,但死亡不是最终归宿。将死亡、消亡的力量转化成新生生命的力量,这些都给人积极向上之力量。

步入教育行业读的第一本书叫做《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阅读更具时代意义。教化学生读好书,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熏陶,让他们直接体味母语的美和力量。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划定了他的民族语言和一生的精神格局。一个人语言的涵养,就是他的文化素养。课堂教学中处处离不开美,使学生在愉快求知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传播是读书意义的升华。任何一门课程都与美相关,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都不乏审美因素。如语文教学,可让学生认识语言美,感受、欣赏文学作品美,并积极培养学生用语言创造美;体育教学,可认识人体的运动美、力量美、姿态美,在自由、舒展的运动中表现美、体验美;地理教学,让学生认识祖国大好河山美,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激发学生振兴民族、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意志;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科学的结构美、匀称美、秩序美、和谐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温文尔雅的仪表美、生动幽默的语言美、活泼开朗的教态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都是一种无形的美育,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如坐春风、兴味盎然,在审美快乐中掌握知识。许多年过去,当你看到围在你身边的学生的时候,你会含着激动的泪花,牵着他们的手。读书,使一名教育工作者变身厚积薄发的美和爱的使者,在课堂上,绽放最美的花,朵朵,簇簇,飞扬在春天里,怒放在生命中。

读书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国家幸福的根基深深地扎进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读书带你走出本领恐慌,培养人文精神、涵养政治伦理、提升思想境界,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翻开书页,智慧的阳光照亮时代和前进的人生。随时准备着,和强大的祖国、奋进的家乡一起,攀登更高更远的山峰… …

梧桐树语

文/紫木槿

面向蓝天,采集阳光,笑迎风雨,受孕结籽。冰雹沙石是我的襁褓,暗夜寒霜是我的营养。

不恨风雨,不怨黑夜,化冰刀为幽默,变雷电为力量。空气为伍,喜悦为伴,寒风中颤抖着,酷暑中饥渴着,没有怜爱也不忧伤,没有温暖也不烦恼,在暴风雪中泪水凝成冰,在雷电交加中泪水汗水血水随雨滴砸成坑,也不忘开花微笑,结籽沉稳。

自然给予我许许多多,时而,我被温情包围,不论美丽的凤凰是否飞来,也不能停止向上伸展臂膀,吐故纳新,献出一颗感恩自然的心,化苦难为智慧,所有的叶所有的花都向宇宙展开都向天空怒放。

我崇尚明亮的色彩,我喜欢收集微笑的阳光,从日月星辰到花虫鸟鱼,获得深深地感悟,从同类到异类那里获得和谐与力量。我把根深深深深扎入地下,心却在宇宙太空遨游,暗箭飞来了,我一个个阻挡,愈合了伤口,仍不忘奋进向上。

团结就是力量

文/钱杨

今年徐老师送给我一套《哈利波特》丛书,一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阅读起来。小时候曾经看过哈利波特的电影,电影中有些情节我不是很明白,现在终于可以从书中去了解了。

在我的努力下,我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把7本《哈利波特》读完了,合上书本,回味书中写的故事,我知道了:成功需要朋友。没有赫敏的帮助哈利就过不了魔药房,没有罗恩的协助哈利也通不过百修棋。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朋友。

成功需要勇敢。哈利面对伏地魔一次又一次的生死挑战没有后退,没有害怕,而是坚强面对,勇敢前进,终于打败了伏地魔。

成功需要坚持。哈利在经历一次次的困难时,他始终坚信一个道理,坚持就是胜利,因此再艰难的处境、再危险的情况,哈利都没有气馁,才在最后获得了胜利。

成功需要努力。没有哈利7年在魔法学校刻苦地学习魔法和咒语,没有他每日每日地刻苦练习,哈利也不会成为优秀的魔法师。

在这7本书中,只能用“神奇”两字形容。虽然这只是本科幻小说,但是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真实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努力、勇敢、坚持,更需要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无声的力量

文/王雅欣

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时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奋进;有时遭遇急流险滩,险象跌生,让人萎靡不振,颓丧消极。而书就像茫茫大漠中的绿洲,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小时候,我不认识字,但最喜欢听妈妈给我读童话故事。无论我多么不开心哭得多么厉害,但只要妈妈拿来一本书开始读故事,我一定会破涕为笑,高高兴兴地坐在小凳上,安安静静地瞪大眼睛专心地听。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我知道的越来越多,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问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书中的故事开启了智慧的大门。

上学之后,我开始独自看书,不再满足拼音彩图的童话故事,不再满足妈妈买的书。只要有时间,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到图书馆,坐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独自阅读,静静地读,慢慢地品,心旷神怡!每天,我徜徉在书的海洋里,领略人物故事的美,明白了善良和恶毒,懂得付出才有收获。慢慢地,随着阅读的增加,随着思考的深入,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充满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热爱和向往,就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奋斗目标,书籍带给我无尽的前进动力。

成长不可无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书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本本好书伴随在身边,像好朋友,像好老师,给我带来抚慰、希望、知识和力量,有书相伴的日子,生活都是快乐的。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我在读书中成长!

梦想的力量

文/郑潇

我一度认为,“梦想”很飘渺,与我无关;也一度很迷惘,什么是“梦想”?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家中的父母年过半百,他们在一个小县城,但他们依然在忙碌。我问妈妈:“生活已经宽裕些了,为什么你们不安心在家好好休息?”妈妈告诉我,因为我是他们的“梦想”。他们满脑子想的,就是为了给我多攒点钱,好让我买房、买车,过更好的生活。那一刻,我也从母亲日益苍老的面容和父亲头上不断增长的白发中,看到了自己的“梦想”。

我将怀揣这样的梦想,用心观察每一天的路面情况,用心制作每一份执法文书,用心服务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司乘,用心归档每一项台账档案,用心撰写每一篇宣传简报,用心记录每一天的工作动态……

用每一天充实而用心的工作,让自己获得成长,让年迈的父母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这就是我,一个普通的一线交通执法人员小小的梦想。

有一种力量支撑我

文/颜士州

在我很小的时候,受课本以及爱国主义影片的教育,“入党”这个词早已占据了我的心灵。

1988年高中毕业,我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做了一名中学老师。那时在乡下,教师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刚刚教书那几年,由于我个头矮,年龄又几乎跟班级学生差不多,所以同学们都喜欢跟我接近,我也乐于同他们打成一片。通过接触,我深知农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很需要我去改变他们的命运。我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让每一节课精彩有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教学工作上,我所带的初三语文连续四年在全县毕业会考中都名列前五名。知识改变命运,跃进“龙门”的孩子在我的谆谆教导下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梦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91年10月学校领导决定吸纳我为预备党员,当校支部书记让我写入党申请书的当天,我沉思了良久,作为一名教师,授业解惑是我应尽的职责,可是校领导如此看重我,反倒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扪心自问,我够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吗?那一夜我失眠了,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刘胡兰、雷锋等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第二天我交上申请书的那一刻起,我告诫自己,我已经是一个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了。

然而,一件小事让我对党员有了重新的认识。那是1992年底的一个冬天,县教育局即将对我校进行合格学校验收,校领导要求所有老师留下来布置教室。那时的教室里所有的“学习园地”、“公布栏”等栏目完全靠班主任用毛笔誊写,布置一个班级连写带剪一般人要花上半天时间。碰巧那天晚上学校操场上放着露天电影,影片的诱惑力不亚于卖火柴的小女孩面对着玻璃橱窗里的烤鸭,有几位年轻老师偷偷溜出了大门,“你瞧,大家都在忙得不可开交,还有人出去看电影。”“还有党员呢!这样的老师还配做一个党员?”身边老师的议论使我从那一刻起认识到,一个党员应时时刻刻把集体荣誉放在首位。从那以后,我以一个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他人和集体着想,1993年夏天我被批准为正式党员。

如今,尽管我漂泊异乡,但我和党组织的联系从来没有间断过,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不管走到哪里,无论前方的路有多远,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我。

眼神的力量

文/徐欣宇

爱,是无处不在的,爱,不一定非要是抛头颅、洒热血,有时也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

我是一名转学生,我刚转来的时候,十分不自信,上课连回答问题也不敢,总是犹豫不决。

有一次,老师对我们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不是很难,班上有一大半人都举手了,我想了想,心中很快便有了答案,但是,我心里十分矛盾,举?不举……不,不行!我不敢举手!万一答错了……没关系,就算答错了也没事……到底举不举……算了,还是不举了。之后,我并没有举手。我一抬头,看见了老师的目光,那种目光中充满了鼓励。我犹豫着,依然没有举手。

最后,老师请了一位同学回答,他回答正确,并且他的答案和我的答案一模一样。

每一次的课堂上,我一次又一次地犹豫,连诵读课文的勇气也没有,除非老师喊我起来读,我才认真地读着书上的每一个字,生怕读错了哪个字。

在这段期间,老师一次又一次向我投以鼓励的目光,让我找回了一点自信。可是,我刚准备举起的手又会突然放下,总是担心答错。

直到有一天,在老师眼神的鼓励下,我终于举起了手,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给予了我肯定而又赞赏的眼神。我找回了自信,之后,我便经常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鼓励的眼神,帮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也让我相信:爱,就在我们身边!

拔河比赛

文/顾怡君

一年一度的体育节是同学们最欢呼雀跃的日子,而体育节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要数拔河比赛了。

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六年级拔河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一片加油声中,经过几番激烈的角逐,六(3)班和六(4)班被淘汰,剩下两个班级,他们要争夺这场拔河比赛的冠军,他们就是——我们六(1)班和六(2)班!

“嘟!预备——开始!”随着体育老师的一声哨响,同学们身上所有的细胞似乎都活跃了,耳旁“加油加油”的声音格外响亮,一股力量从手中的绳子上源源不断地传来,用力地往对面扯。一切的一切都宣告着,这场决定胜负的拔河比赛——开始了!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每一秒,都格外漫长;每一秒,都在削弱我的力量;每一秒,都见证着我们的团结与拼搏。身旁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拼命地加油,呐喊。可是,对面就好像有一个力量无穷的巨人,手中的绳子一动也不动,就像一位公正廉明的法官,不偏向任何一方。

好累……

忽然,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往对面扯,是那么的来势汹汹,不可抵挡。手心隐隐有些刺痛,在这股巨大的力量面前,我迟疑了。

要不,放弃吧?我暗暗心想。

耳边传来老师和同学的加油声,在这股加油声中,我听出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耳边又传来同一战壕中战友们粗重的喘息声,一个个都满脸通红,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目光里透着一股信念:一定要赢!于是,我使出全身的力气往后拔,对面的力量似乎减弱了许多,没有了刚刚的来势汹汹。

往后一点,再往后一点!上帝似乎听见了我的请求,绳子在往后移,一点一点地,慢慢地……

“嘟!停!”哨声再一次响起,同学们欢呼着,抱成一团,纵情欢笑。这笑声,这欢呼声,无一不在告诉我——我们,赢了!

思想的力量

文/姚元和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现代环保运动先驱蕾切尔·卡森的一部心血之作,它的中译本2008年出版后,我就曾读过。但那时对这本书的印象和震撼,远没有重读这本书时那么强烈。

卡森在她的书里着重讲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农药、特别是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卡森将这本书起名《寂静的春天》,是因为对于普通的美国人来说,在自家后院听不到鸟鸣,是件令人惊悚的大事。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心怀谦恭地为这本书写序,称赞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并得出结论说,一种思想的力量远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他断言,如果没有这本书,世界环保运动会延误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现在还没有开始。也有人还将《寂静的春天》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因为这两本书都改变了美国的历史。

卡森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她收到来自马萨诸塞州一位妇女的来信,告诉她滴滴涕正在杀死鸟类。经过调查和求证,卡森发现滴滴涕、氯丹、狄氏剂、艾氏剂、安德萘、烷基、有机磷酸盐等毒性药物,不仅对动植物造成毁灭性戬害,而且通过水源流转和食品链的传承,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其毒质还可能由母亲传给子女。在当时的美国,滥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毒性药物形成的“化学药雨”,已经到了倾盆而下的地步。卡森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受毒药虐杀的毛骨悚然的世界:大量鸟类横尸公园,河里的鱼类不能繁殖,草地上的牛羊突然倒毙,饭馆和大学食堂的每一种膳食样品都含有滴滴涕,在美国人所吃的每一顿饭里都含有氯化烃……

作为一部环保名着,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对人类利用现代科技破坏生存环境发出了第一声警告。但在当时的美国,这本书却遭到与农药相关企业的猛烈抨击和一些媒体的语言暴力。几家大型化工公司都试图禁止它的出版。当该书的摘录在《纽约客》杂志发表时,马上出现了反卡森的“大合唱”,指责她歇斯底里,是极端主义者。这种攻击,可与当年出版《物种起源》时达尔文遭到的恶毒诽谤相比,甚至,由于卡森是一位女性,很多冷嘲热讽直接拿她的性别说事。而卡森在写作这本书时,正忍受着乳房肿瘤切除的痛苦,同时还在接受放射性治疗。书出版两年后,她不幸逝世于乳腺癌。美国也以国家的名义为卡森正名,并成立了专门的国家环保机构。所以从某种意义说,卡森是为自己的生命尊严在战斗,用毕生的心血在写作。由此我们也似乎领悟到了“思想的力量”:一种能改变人类共同命运的大预见,一种比政治力量更持久的软实力,一种既悲天悯人又尊重自然的大情怀。

如今,卡森的思想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仍然没有成为这个蔚蓝色星球上几十亿人的共同意识,环境问题依然是全球首要的共同问题,环境污染这个魔鬼仍然还没有重新装进瓶子。在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当我们误入迷途时,卡森能给我们“猛击一掌”。首先,环保问题牵扯人类共同命运,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破坏生态环境是既损人,也不利己的事。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我们每个人都难逃厄运。其次,不要用人类的“善恶”标准去看待自然界。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是有存在价值的,并无“益虫”、“害虫”之分。第三,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平衡作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大自然都是人类的导师。必须向自然学习,尊重自然以自己的方式保持着的和谐与平衡。第四,充分认识现代科技的负效应。现代科技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它在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空气和水源,损害食品安全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推波助澜作用,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

卡森告诉我们,未来人类最有价值的财富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为了让春天不再寂静,为了让我们栖息的家园更安心更舒心,我们必须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