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大学的故事

2023/02/20经典文章

关于大学的故事(精选11篇)

灵魂里的大学

文/豫海歌谣

一晃大学毕业已是六年有余,虽然时光飞逝,但丝毫没有减弱我对大学那段岁月的怀恋,每每翻阅相册总能看到和回忆起大学时的种种,那些愉快的光阴,那些逍遥的日子,宛如成年的老酒在岁月的酒坛里历久弥香。

是啊,这就是时间的威力,他给了你丰富的人生但同时又夺走了你倍加珍惜的快乐,一遍遍翻阅灵魂深处的记忆,那不变的大学情怀让人难以割舍。如今已过而立之年,自己的阅历也是愈积累愈厚实,偶尔回味曾经的时光会扼腕叹息,为什么不珍惜那些愉快的时间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反而是我行我素的逍遥,故作深沉的孤高和没完没了的玩世不恭,当然还有那些令所有学子迷惘的彷徨,凡此种种,无不令人回味!但又一想,那样又有什么不好!所以偶尔会很惬意!

大学兄弟几个,数同室八个关系“最铁”,缘由是臭味相投。老大王轲,胖乎乎,有时又有点傻傻的,但他其实是最有中文系才子的底蕴的,不仅能背诵很多的名句名篇,而且一旦操笔写来更是不在话下,当然之所以称他为“老大”除了年龄的缘由外最主要的是他的宽容与韧性,这点作为老大名副其实。老二,永斌兄,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不仅喜欢惆怅,就连他喜欢的女孩也是多愁善感的主儿,钟情于那样一个有气质的女孩儿却不被接受,想来甚是遗憾,倘若他俩能够结合定是情投意合的模范夫妻。老二心地善良,为人处事比较沉稳,因此我很佩服他的冷静和老练,比起我的冒失和冲动,我于他甘拜下风。记得老二永斌喜欢感慨,每天上床之前总会来一句,“人啊,难活啊”!对此我们几个会陷入深深的沉思。说写文章,老二的《大娃和他大***》,让人记忆犹新,其浓郁的西海固风情令人钦佩。老三尤哥,是和我一样的老回回,为人豪爽,但性格直率,若烦他,他定是冷眼冷面相向,从不示弱,但就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总是显得很木讷,说不清楚,还好我们都跟他合得来,也很少发生误会。临了毕业由于他急着“找前途”,没能合影觉得很是遗憾。老四“曾剃头”性格比较冷,为人不好接近,但我们几个总会惹他,逗他乐,他有个对象,两人很缠绵,当时我们很是羡慕,如今他在省城的大学里教书,我们偶尔联系。老五虎强,现如今是省城名气日上的作家,诗歌写的是荡气回肠,每每从他的博客中读一读总觉得受益匪浅,当时他是我们寝室最有个性者之一,恋爱有他,耍酷有他,文章受人议论者有他,如今还坚守文学诺言实属不易,前几日大作付梓刊印,我打心底里为他高兴。老六是我,无须赘述。老七象博,文人习气浓重,最爱写风花雪月,骚体文章和虎强难分高下,只因当时和校报编辑很熟,因此对我也是提携很大。记得他和我佩服的岩森先生比较要好,因此有些文章继承了岩森所爱之鲁迅先生的遗风,杂文更是分量十足,如今我还收有他的文章,当然总是在上茅厕时翻来看看,很是陶醉!老八瑞明,现在是省城安全厅的干部,当年英语不得了,平时不但爱参加英语系的活动,闲暇时还买大量的英语大碟,一个人看一个人练习,最后是我们中文系唯一一个过英语六级的男生。那年非典,他高烧,我去校医室陪他,对于我的哥们义气他是感激不已!时过境迁,每次想起这些总能触动我的灵魂!

六年时光,兄弟几个各奔前程,见面机会少之又少,我和王轲、永斌,离开了可爱的故乡,在外谋生,但不管怎样我们总是电话联系,互相报个平安,虽短短几句总觉得心里很踏实。我想这就是最真切的兄弟情义吧!

什么最珍贵?我时常这样问自己,除了生命,我想生活的某种经历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其实,对那段岁月无法割舍的情节就是我的财富,我想。

读书的流年

文/杨少校

每当我走进老干部大学,自由地选择学习各种知识,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非常地珍惜。有时往返于老干大学的上学路上,原途看到大街小巷穿着整齐的校服,新潮的运动鞋,背着漂亮书包上学的中小学生,走进亮堂花园似的学校读书是多么的幸福。他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高中、考大学完成各种学业都有机会。他们生逢盛世我感到由衷高兴。

从这些充満天真绽放阳光的孩子脸上,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读书的情景。那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求学之路,也是我人生成长的一段艰难历程。我走得非常辛苦,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50年前,小学发蒙。在没有家长的护送下。我每天梳着两只羊角辫,闪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红扑扑的脸上绽放着兴高采烈的笑容。穿着母亲做的花布鞋,挎一个黄书包,一个人一蹦一跳地走在长満茸茸杂草的田埂上,小心冀冀地趟过一条小溪,再过一座独木桥,到村公所学校的小木屋里上课。

小学五年级,上课的小木屋被洪水冲毁。学校重建移至山坡高地,建在离家2公里外依山傍水的小溪边。不通公路的学校造房时所用的红砖,由在校的老师和小学生们义务负责运输。我分得几百块红砖运输任务。我每天梳着两根编织得象绳索一样垂在肩下的小辫子,沿着山边通向砖厂的一条弯曲简易的泥沙路,每次担10块砖,一趟往返八里多路,一天跑2-3趟,担了10来天,超额完成任务。

尽管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担负起为社会增砖添瓦的重任,肩膀被压得红腫,扁担有时压在辫子上将头发扯得生痛生痛的,脚板磨出血泡。想到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再坏的心情也会被知识的火光照亮。小伙伴们似乎都没有怨言,运砖时结伴而行,你追我赶,担得挺欢快的,惟有天真依然。

新校舍落成。坐在自己参与建成的简陋教室里,脸上的微笑便冉冉升起。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看外面的风景,掠过那连绵高低起伏的山峦,看蓝天白云,看窗外天空飞翔的鸟雀和地面飞舞的蝶虫。

推开窗户,山林的风带着摇曳而来的树木清香,吹起额前刘海,抚摸着我的面颊,便远远拂开去,冲出教室门洞,活泼地卷扬起空荡荡操场上的尘土,悠扬地散开去,天空一片灰朦。

有时那刚烈的风吹得人泪眼含砂。

一阵大雨过后,空气清新,但道路变得泥泞。没有雨鞋,只能打赤脚上学。把旧布鞋放到书包里,撑把纸雨伞,迎着寒凉的秋风,深一脚浅一脚,稀泥从脚趾缝里冒出来,冰凉冰凉的。偶尔踩到尖碎的小石子,刺得脚板生痛。短短的脚掌,梅花瓣似的脚趾,从家里一路撒到学校门口。然后到教工食堂滔一瓢水,洗净泥脚,换上布鞋,坐到教室里似乎心里暖烘烘的。

小学六年级,文化大革命席卷祖国大地,造反派将打倒“牛鬼蛇神”的大字报贴到老师的蚊帐里。我们这群还不明白事理的农村孩子,义务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连小学毕业证书都末拿到。继续读书的梦想,就象学校门前那条小溪中漂流的纸船,被突然冒出的一股山洪之水冲得支离破碎,不知所措。

年少的我失去了读书机会,早早地走上了农村广阔天地这所社会大学,与父辈祖辈们一样修理地球。天不亮就起床出集体工,做一气工,才吃早饭。每天劳作10来个小时,男劳力一天出全工挣10工分,女劳力一天出全工挣4工分,我是小孩子一天出全工挣2.5分。年终算账分红,男全劳力的工价一天挣2-4角钱,我的工价每天只有几分钱。末成年的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自己的劳动也养活不了自己。有时干脆便偷起懒来,躲到村子一个角落里不出工。找大哥哥大姐姐们借一些小人书看。如“岳飞传,柳毅传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连环画册,认真读起来,以填补精神的空虚。

读得多了,对课外书籍便产生了浓厚兴趣,逐渐借一些大部头的小说读。如“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山乡巨变”等。没有电灯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热天乡里夜晚蚊子多,买不起驱蚊香,就把脚泡到水桶里看书。当时虽然读不懂书中的意义,却产生了一种想读书的强烈愿望。

1968年学校复课,我走进了一所乡里办的“五七”中学。学校比较偏远,离家里20多里路。那时我每天梳着一条马尾辫,扬着青春的脸,走过一片蛙鸣散落在水气蒸腾的稻田,再走一段沿河崎岖的山路,右边是不同山头栽満桃树、油茶树和松树的山坡,左边是一波波漾开的耒河之水。

这虽然是一个半工半读的学校,任教老师并不是卷起裤管下田,洗脚上岸教书的民办教师,而是市重点中学被打成“右派或出身不好”的教学骨干,下到乡级中学一边教书一边劳动改造。这些老师在政治上抬不起头,但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书育人非常敬业。只要学生肯学,便会认真地教。

因生活教会了我,一种久违了的重获读书机会的喜悦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是“读书无用论”。政治挂帅,“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农村社员们认为“谁要是光读书不劳动,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谁不参加劳动,就是图享受,谁就是资产阶级,就要革他的命”。农村孩子只要到了12-13岁,你不出工,生产队就派人来喊你出工。因此农村很多与我同龄的孩子都放弃了读书机会。

搞农业体力劳动很辛苦,我有了读书机会,就可以休息半天不出工,懵懂的我打心眼里満心的喜欢。

随着知识的增加,明白了一些事理。一个无比疑惑的“我们到底要不要读书”的疑问在心中产生。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老师解疑释惑,肯定地说:“祖国有很多事情等着你们去做,没有文化,怎么能做好,你们不但要读书,而且要好好读书”。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启发下,我受益匪浅。

在社会“尊师重教”观念十分淡薄的思想意识下,我不再迷惘。好好读书的思想明亮起来,不再在春霭雨雾中发呆,在夏暑炎日里抑郁。

发奋读书,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门功课的作业,不懂就向老师请教。从初中到高中几年学习中,每个灯火流离的夜里,我把自己关在家中,趴在陈旧的木桌上,铺开作业本做题。铺开各种作业本子,就铺开一个无声陪伴却安然绽放的世界。

我生命中的花季、雨季就在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一边跳忠字舞、一边在各种灰白的作业本无声转换中瞬间成长。

1973年高中毕业,我的身体变得强壮,手指长粗,腿脚有力。在不能继续升学的情况下,梦想沿着村庄那条弯弯的小路走到山外去,走到一片荫凉的地方。不愿象父辈祖辈们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想走到一座城市的一个工厂或一个街道让我糊口容身。由于打上农村户口的烙印,尽管有健壮的手足,外面世界的标的物我怎么也抓不到,它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始终走不出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掌控着锄头耙头。在深挖洞广积粮中,挖出潜力种出硕果。

我不再犹豫,积极出工,扎实劳动,学习各种农活技艺。听着“布谷鸟”的叫声播种,在“秋蝉”的嘶鸣中收获。村上看我表现好,就派我出去参加治山治水运动,栽果林、修水库。在修筑灌溉万亩良田的水库大会战中,我用长满茧子的手拿起细细的笔,写广播稿表扬好人好事。正好公社需要一个女干部,在众多通讯员和大队妇女主任的选拔中我胜出。1973年冬到公社工作,以后入了党提了干。

在工作中我感到知识还是不够用,推荐上大学又没有可以依傍的力量。1977年恢复高考,我又捡起丢下的课本,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准备参加高考。后来被一位领导知道了,在全乡村级以上干部大会上受到不点名的批评说:“在乡干部中有人想考大学,不好好工作,还读什么书,没读书的,不一样工作得很好吗”?“读书无用论”在那位领导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领导不支持员工学习,我跃跃欲试考大学的举动在各种批评的压力下也就偃旗息鼓。此后慢慢步入人生的成熟之道,结婚生子。

1983年全民掀起读书热潮。文化革命中的初中、高中毕业证书被视为一张废纸,国家不承认学历。参加工作的员工要重新参加考试,取得新的合格证书才算数。1983年我在乡政府通过考试拿到初中合格证书。1984年解决夫妻异地分居,我调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才的摇蓝。

领导十分重视员工的学习,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有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员工读书,获取各种文凭。1985年在这里我拿到高中毕业文凭,心中又燃起考大学的梦想,1986年考起电大,组织上让我带薪脱产学习,拿到了一张大专文凭。在以后工作中我又参加了有关业务知识的各种学习班。

行程无甲子,岁月随云飞。现在我巳内退,在人生的暮年我又背起书包走进老干部大学读书。学习各中不会的知识,生命的深度宽度得到延伸。生活的砺炼给了我克服困难的信心,面对得失成败过眼烟云,泰然处之。活在当下,把握眼前,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当夕阳最后一抹红晕被浓浓夜潮浸染时,站在阳台上,看万家灯火次第上演,黑夜反证着白昼的可爱,生命的灿烂。心情愉悦,象是到达了光明的彼岸。

2011年5月

我的大学时代 ——一个工农兵大学生的尴尬和无奈

文/小不点儿

岁月轻轻地滑过指尖,许多往事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面。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这种记忆有时是美丽的,芬芳的,让人心情愉悦的,能够温暖人心的。但有时是压抑难受,难以释怀,挥之不去,终身难忘的。

王金昌的长篇小说《工农兵大学生》出版后,由于受到读者欢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推荐本书时说:“回顾一段历史,回顾一个曾被隆重命名、又被转眼间忽略了的人群,高调的宣扬当中可能暴露出尴尬和无奈,煽情的诅咒当中,也可能挫折了探求与改善的苦心,还有年轻人的奋斗与热情。其实,多是普通的人,又是各式各样的人,被历史涌动,也被历史冲刷,偏偏历史也有曲折与妄动,历史也有粗枝大叶,造就了酸甜苦辣。”

1970年—1976年,在中国,“工农兵”和“大学生”被联结在一起,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大为推广,许多人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就被强行贴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标签,他们别无选择 。他们跳不出身处的时代历史背景。 “工农兵大学生”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是它却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及个人命运等方面影响深远。虽然在许多重要岗位上不乏他们的身影,然而,他们始终都被认为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这个阴影甚至深深地烙在了每个“工农兵学员”的心中。

一位工农兵学员曾写到:"时下流行写回忆录。坊间林林总总的网站里,'大学岁月'一栏往往是很热门的。它意味着友谊,青春,热情,理想和骄傲。大学生活几乎是所有过来人最值得怀恋的一段经历。毕竟,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贫困落后的国度,长期以来大学生都是非常稀罕的'天之骄子'。他们有值得骄傲的资本,当然也不怕向人炫耀。如果把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大学生划分为: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的四个阶段,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几乎完全看不见"文革 "时期大学生--'工农兵学员'的回忆文字?"

直到今天,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评述仍然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历史,永远是一笔财富,不管是令人心酸的还是带来荣耀的,而要得到这笔财富,其前提之一就是正视它。劫难需要记住,生活则需要感恩。对于一个时代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同样如此,也许这就是我们记录的理由。

我的工农兵学员生涯是在云南大学度过的。我曾经为拥有“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而觉得自豪,我也曾经为戴着“工农兵学员”的帽子而感到压抑。工农兵学员的历史,是一段真真实实的历史,客观存在的历史,我同样怀念自己作为工农兵学员而度过的大学生涯。与文革后的大学生们相比,我们真正用于学习知识的时间少了,这是一份遗憾。但是,我们也经历了他们不可能再遇到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对“社会”的学习吗?

今天的大学生们,不会有无休止的政治运动的干扰,不会因许多无谓的事情而浪费学习时间,他们比我们有更为安静、优越的学习环境。今天的大学生们,我羡慕你们。

在不短的时间里,社会上对工农兵学员的评价,贬多于褒,一些单位在工作分配、评定职称方面,工农兵学员也遭到另眼看待。拿着较低的待遇。记得在毕业报到的第一天,一个大字不识几个把我的名字都写错的组织干部,用鼻子哼了一声:“嗯,工农兵大学生,有真才实学呀!”。就是他鼻子的这一哼,一语双关,讽刺和看不起全在其中。我知道他对我的身份有成见。第一印象不管他对我持什么想法态度,但在我的心里他就是一个带有很深时代偏见的人,五味杂陈,不再与他多言。这种氛围还在我教师工作的经历中体现的是那么的明显、尴尬。起初,就有过那么几个学生,当面听着你的课而在心里嘀咕着你是工农兵学员,没什么水平。有时甚至投来蔑视的目光,他们是在听着我的课和我的耐心辅导下考进了大学,而我却落了个费力不掏好,有寄人篱下之感。真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更有意思的是,有一天,我在居住的小区广场休息,旁边坐着一个退休的老妪不知何因在那里牢骚满腹的谩骂,说他们单位的一个领导是一个工农兵大学生,没什么水平之类的一些粗话。因为我就是这么一个身份的人,赶快离他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听不见心不烦。可见,工农兵大学生在社会上是多么的“臭名昭著”。多么的受人不待见。诋毁和诽谤在一些人的言行上具有多么可怕的攻击性。使人窒息,让人憋屈。吐沫星子能淹死人呀。我招谁惹谁了。

一个短时期的心情压抑后,我心境逐渐平和。文革期间招收了六届工农兵学员,人数达百万之多,既然我们赶上了这个“茬”,既然历史决定了我们“学”不逢时,“生”不逢时,我们就应坦然地面对现实。不要一味哀叹命运弄人。当初我从武汉千里迢迢来到云南参加工作,后被推荐到了云南大学读书,在几百名青年中推荐出来,不就是命运女神对我的特别惠顾吗?我坚信,求学求知的路没有错。对种种偏见只能是一笑了之。随它去了。我甚至意识到:这是一种“嫉妒”心理呢?还是一种“仇视”心理,对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不得而知,到现在我都没有找到答案。他们哪里知道,在这批人中已经出现了党和国家的领袖以及许多社会名流、专家教授。他们正在引领中国社会向更加美好的前程奋进呢。我不敢与他们相提并论,但我在国家的教育事业里,同样是与广大的同仁一起拼搏奋斗,做出内心无愧的贡献和奉献了我的才智。承受着不被一些人理解的心理压力,把大批的莘莘学子送进了知识的殿堂。在教育事业的行当里辛勤耕耘了近40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庆幸有一些考入北大清华的那几个懂得感恩,不忘老师培养的得力弟子还时常想起我的名字。有这样的一生足矣!

与文革的大动荡相比,工农兵学员在历史上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今天,人们已不再提起工农兵学员,再过若干年,人们或许早已忘记曾经有过这一批被称为“工农兵学员”的大学生。但愿一些人忘记“工农兵学员”这个曾经芳香,后来逐渐变臭了的残花败絮。而我,却不会忘记,也不愿忘记曾经有过的那段历史。

时光匆匆地流去,一晃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我们这些工农兵大学生都已是古稀之年,有的已去了天堂。但在母校云南大学面前,我们都还是孩子,非常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养,感念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感激老师教会了我基本的知识体系。我始终认为母校是我求知的沃土,专业的滥觞。我怀念大学课堂里每一位和我们朝夕相处著书等身的专家教授和老师;我怀念大学资料室沙沙的翻书声;我怀念图书馆里面那知识的繁华;我怀念校庆之年师生其乐融融的热泪场景;我怀念大学校园里成片的银杏树,是那么的古老、耐看且具有历史感……今生与你结缘,从无后悔。校园里那座古老的钟声,仍在那里按照时间的规律咚咚的敲响。愿我的母校越办越好!

历史终归是历史,也已经是无法改动的了的,那些摆在那里的曾经、过往,正如工农兵大学生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敬一丹所说:“不管怎样,这是一段历史,趁着我们还没有忘记,记录下来吧,给我们的孩子”。

2021/4/14

送孙女上大学

文/杨靳葆

今年,陪伴我17年的孙女考上了天津的一所大学,本来我对家长们送孩子上大学一事有看法,觉得有点兴师动众。可是孙女和我们一起生活了17年,总有些不舍,而且我喜欢摄影,也想去看看多年未去过的天津卫。于是,我也不免流俗,加入了送孩子上学的行列。

因为带的东西多,儿子决定自驾,我们一行四人一大早就从太原出发,一路顺利,中午我们就到了学校。办好手续后,我们到食堂去吃饭,饭堂很大,共三层,有多种特色,口味不错,价位也比较便宜。

第二天,我和老伴就到天津的旅游景点去逛逛。我们先去了古文化街,这条位于海河边的中国特色商业街并不长,有天津地方特色,泥人张、杨柳青年画、天后宫是其代表。走出街口,站在海河边,向对岸望去,两处橘黄色圆顶建筑群格外显眼,人们说这叫“左右冯袁”,即左边的建筑是当年民国总统冯国璋的官邸,右边的是袁世凯的官邸。在意大利风情街,我们看到了当年意大利租界的原始建筑。最让人难忘的是五大道,这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风云人物的聚居地,他们在风云激荡、波诡云谲的社会剧烈动荡中,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和谜团,天津卫这个大舞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革中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令人古怪、迷雾重重的事件,没有人能说清楚。

为了能欣赏到海河夜景,我们一直等到华灯初上,沿着海河一直走到了天津眼,拍了许多照片。

两天后,我们要返回了,临别时,孙女跑过来和我们一一拥抱,我的眼泪差点流下来,孙女的眼圈也红了,毕竟这18年来,她没有一天离开过家,离开过家人。

致敬青春

文/陈德琴

打扫房间时,无意中拉开衣柜门,一大堆零乱堆放在衣柜角落里的书猛然闯入我的眼帘,那应该是我多年前为出租这套房子匆匆将它们塞在这个角落里的。青春年少时,我是爱书的呵,是有着考大学当记者当文学家的宏大梦想的呵!我一本一本地翻捡,这些承载我的青葱岁月、蕴藏我青春年少对梦想的执念的书籍呵,再见它们,仍熟悉如初。

全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书籍被我翻了出来,腐朽的书封、有黑霉的书边、潮湿的书页,一副副疲倦不堪的模样。多少年过去了?青春的梦想与激情的碰撞是否圆满礼成?《外国文学简编》扉页上自己笨拙的笔迹仿佛成了最好的注脚:“有时候,身处逆境反而会绝处缝生,事情坏到了家,没有别的法子,你横下一条心,狠狠揪住命运的脖子,非把它撂到不可(美,亚科卡)”!

今天,我必须隆重地纪念一下我的青春、我的梦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考落榜,一脚跨出农门的愿望像肥皂泡一样破灭。那就读普高再考大学当记者当作家吧,那可是心之所致的梦想呵!可母亲无奈地告诉我,家里只有42元钱了,读普高的书学费远大于这个数字。

没了人生目标和鲜活理想的激励,我变得混沌茫然,就像一列驶入隧洞的火车,没有光亮,不知前方,寂寞空洞而无聊。

母亲说,去读职业高中吧,毕业后可进厂当工人,每月至少有七八十元工资可拿。

两只脚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样,我就那么茫然无措地跨进了职中的校门。

有一天,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说:“同学们,如果你们的理想还在,如果你们心中的大学梦还在,就去参加自考吧。”班主任的话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迅速点燃了我心中梦想的火把,内心迷漫已久的苦闷和怅惘瞬时烟消云散。

虽然生活费少得可怜,还时常饿肚子,但我和班长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考。我们从有限的生活费中预留出买教材和报名的费用。晚自习后,肚子时常饿得呱呱叫,我们就咸菜泡开水充饥;一两饭票再加一毛三分钱的油饼馋得人直流口水,也断然不买;最害怕的是“青黄不接”的日子里饥饿难耐的盼望和等待。所以,当今天再看到当年在自考课本扉页上留下的“为了学习,破点费是值得的!没事儿,挺挺就过去了!”我就会心潮澎湃、泪流满面。

班长选了“农业经济学”,我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两个女学生经常穿梭于教育局的自学考试办公室,买教材、报名;教室里、寝室里经常挑灯夜战,苦读。有男同学说,穿着最朴素的我们是他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记得班长要考的《高等数学》《经济学概论》《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其内容非常高深,这对刚从初中过来的女学生而言,无异于腿疾患者攀岩。没老师讲解,也没“度娘”可询,她就一个人闷在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推理、演算。相对来说,我所选专业的课程要容易得多,加之又是我的挚爱,因此,学起来倒不怎么费力,只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让我颇费了些心力。

斗转星移,我和班长忙忙碌碌,却甘之若饴。有同学大惑不解,你们每天苦行僧般去自考一个大学毕业证有什么用呀?毕业后还不跟我们一样到工厂当工人!我和班长茫然对视:“是呀,我们这么辛苦地去考一个大学毕业证有什么用呢?又没人给我们分配工作!”短暂地犹疑后,班长依然坚定地说:“管它呢,考吧!拿到毕业证,好歹也是大学生了!”

为了这个梦想,我们继续“头悬梁,锥刺骨”地苦读。

我们第一次自考是1990年4月。在紧张、心怯的考试中,我们小心翼翼地答卷;3小时的时间太少了啊,我们根本舍不得花一丁点儿时间去上厕所。

第一次考完后,我和班长就像经历了长跑的运动员一样筋疲力尽,回到寝室,倒头就睡,直至天昏地暗。之后,就天天忐忑不安地等待考试成绩发布。一月后,我的《写作概要》64分、《现代汉语》61分,顺利过关;班长考的两门课也如愿及格。

首战告捷!短暂的休息后,梦想和喜悦激励我们又进入了其他课程的紧张学习中。

自考大学毕业证终于到手了,我和班长相拥而泣!大家都说,那是辛勤和汗水的报酬!可我却要说,不,那是心有不甘的梦想,那是心向往之的情怀!

如意料之中一样,我们没有因此而分配到体面的工作;我和班长同其他同学一样,毕业后当了一名纺织女工;后来,我们又辗转广东各地务工,但每每在履历表的毕业院校栏填上自考毕业的大学时,骄傲总偷偷绽放在脸上。因了那张自考毕业证,班长成了一家台资企业的财务主管,我则坐在一家港资企业的写字楼里干着业务主管的工作。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大学梦,我当年心中的执念!我拼尽青春的热情,用热爱和痴情读过的如今已经泛黄腐朽的书籍,如何不让我泪流满面?

今天,我必须要隆重地纪念,纪念那些逝去的青春和永不泯灭的信念!

沉在心底的涟漪

文/小小的希望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

--------题记

第一次见到她时,是她在迎新晚会上放声高歌。看到她的第一眼我的心里就泛起一丝涟漪,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因她的歌声而陶醉。唱完歌后,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我默默地许下一个心愿:希望能再见到她!

之后,我就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当志愿者……只希望能在某个场合和她擦肩而过。许多人认为我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活动上,还不如痛痛快快的和朋友一起打打篮球,唱唱歌。其实他们不懂我!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我的真诚感动了上苍,终于在运动会的训练场上我们再次相见。看到她和我们班长在聊天,我趁机过去搭讪,那一次,通过班长我知道了她的名字,那动听的名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

在运动会前几天,看到她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练跳高,我假装去教我同学,她也让我教,我们就很自然的相识,然后一起训练。

之后,很少有机会见面。

有时候在校园里擦肩而过时,我们会相视一笑。但偌大的校园,见面的概率就如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小。

那段没有见到她的日子,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

但如果两个人真的心有灵犀,那么距离就不是问题,你们就会在很多不可能的场合再次相遇。

我们的再次相遇是在上一次无聊的选修课,我迟到了,计划随便找个座位,她竟然也选了这个课并向我招手,我理所当然坐在她旁边,从未想过在大学里流行“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大环境下能再见到她。

跟喜欢的人坐在一起上课,无论多么无聊的课,你都会听的津津有味,至少要装作很好学的样子,并且暗暗祈祷时间停滞,不要下课。选修课成了我的最爱,每星期都期盼着选修课的到来,因为……

有段时间,因为系里的文艺节目较多,她忙着排练,不能上选修课,说考试前要看我的课堂笔记。那段时间,我破天荒的做起了笔记,上大学以来第一次发现做笔记竟然其乐无穷!

那学期结束后,我们就很少见面了,她在忙着考研,希望能在一所好的大学继续深造,而我大学毕业后会回到我的家乡。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再有交集。

明知道一开始就没有结果,但我们依然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

有人说:异性之间的友谊是可以存在的,只要一个打死不说,一个装傻到底。而我们始终没有说出那个字。那是因为害怕我们的关系回到最初的位置。

我们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虽注定只是匆匆而过,但它毕竟曾绽放过。

而我只希望将这一丝涟漪永远沉在心底!将画面定格在流星迸发的一刹那!

他们

文/耿德馨

距离晚自习下课还有二十分钟,她从沙发上惊醒。

她穿上我的外套,夺门而出,边下楼边想:“孩子早出来了怎么办?她看不到我怎么办?她会生气吗?”到了校门口,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她长舒了一口气。

很多家长已经到了,他们散乱地站在学校门口,像月光下的一盘大棋局。我的母亲,像一条鱼一样游了进去,熟练地找到平时的小圈子。

“你们家孩子平时都几点睡呀?”

“嗨”,一位爸爸把手环抱在胸前:“他有时2点才睡哩!”

另外两位母亲交换了一个眼色。一位母亲想起凌晨2点孩子屋里的灯光,却说:“他可没那么能学,一回家就睡下了。”

背后一阵喧哗,他们回头,一看是放学了。那位父亲的孩子已经走过来了,他像个胜利者似的挽起孩子,留下两位母亲用羡慕的眼光目送着父子两人离开。

校门口的家长越来越少,黯淡的灯光下伫立着两位母亲。那位母亲手动了动,我母亲仔细地辨认,发现她用手心暖着的,是一个橘子。我的母亲呆住了:“我怎么没想到给孩子带水果呢?”两人在初冬的风里瑟缩着,衣服褶皱中都充满寒气,但那个橘子一直是暖的。

“妈!说了多少遍了,我不喜欢橘子!”“可是……得补充维生素啊。”“我就是不喜欢吃!”

我走出来的时候,正好看到母亲。

“今天学校里有开心的事吗?”“没有。”“有不开心的事吗?”“没有。”“那也很好呀!回去喝牛奶吗?”“随便。”“咦,你穿校服冷吗?”“妈,你以后能不能别穿睡衣跑出来?你穿了外套也能看出来,多丢人。”

校门口高高的钟楼,便是这样看着他们在自己脚下聚集,又看着他们如潮水般退去。他们为相遇而欢乐,他们为等待而凝视,他们想为自己孩子帮忙又不知从何帮起,他们想与孩子站在一起却被抱怨,他们与我们之间总有一道裂谷。

我的母亲回到家就躺到了床上,她冻坏了,但仍趴在床上,一边看着手机,一边拿着纸笔在一所又一所大学的名字上艰难地圈着画着: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她仿佛在认真地涂抹一大片缓缓转动的星空。

我有些愧疚。

开家长会的那个下午,我们几位同学低着头在教室里写作业。突然有个同学如梦中惊醒般抬起来:“他们呢?”

“家长会开完了吧?”“他们走了!”“我妈也不等我!”

我们像一群小鸽子飞出笼子,沿着大路跑下去,跑过一丛一丛的冬青,跑过空旷的长廊,去追赶我们的父亲母亲。

正是时候

文/于荷

说来惭愧,我是参加了三次高考,才实现上大学的梦想的。

1979年,是我第一次参加普通高考。那时,高考制度才恢复不久,考上大学一方面可以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一方面又可以光宗耀祖。为了能考出好成绩,我从1978年春季便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将别人休息、娱乐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争取能考出好成绩来。

不料,高考的结果我却以10分之差名落孙山,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失败的痛苦和落榜的羞愧,深深地折磨着我。在父亲的开导和鼓励下,我慢慢振作起来,决心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去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参加工作后,仍然没有放弃上大学的梦想,而是随时准备着,一有机会便参加高考,圆我上大学的梦。1984年,我所在的企业有一个职工大学企业管理的名额,尽管报考的人很多,年轻气盛的我也毫不示弱地报了名,决心去争取一下,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上大学的机会就这样眼睁睁地从我手中溜走了。

然而我并不灰心。痛定思痛,我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温习中学的功课,时刻准备着。

机会终于又再次降临。1986年,企业又决定送两名职工去读电大经济管理专业。这消息对我来说可真是拨云见青天,我立即飞奔到厂教育中心报名应考。这次我是抱着雪耻、必胜的决心去迎考的。尽管有二三十人争这两个名额,但我对自己充满信心,“任凭风浪起,稳座钓鱼船”。

在对各科做了自查并找出复习重点之后,我便制订了一个复习计划,严格督促自己,聚精会神,抓紧时间,专心复习。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通过企业预考和成人高考,我终于在众多的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四川电大,终于实现了我多年的梦想。

一个秋季,我在一专业种植户那里品尝到了成熟的桔子。专业户说,现在从树上摘下吃正是时候,早了不好迟了也不好。我尝了一个,其味道果真与其它时候摘下的不同。那么生命的“味道”呢?创造的“味道”呢?我豁然开朗,要成功,不就是要把握住“正是时候”,也就是要把握住机会,使自己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吗?是的,谁能在生活中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 “正是时候”,谁就能更加清晰地望到成功的曙光,谁就拥有了高质量的生命。

大学,我多么痛的领悟。

文/烟花易冷

坐在K1236回学校的列车上,看着窗外。只是傻呆了,把目光投到很远的地方,就不知道该想些什么。想想这一年,时间好快,快到连回忆都来不及整理,就匆匆远去,渐行渐远的那些种种,埋葬了多少曾经的梦。然而,时间又好慢,慢到突然停顿下来的这个点上,我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不想什么。于是,自己站在伤感的立场上回望往昔。

对于亲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子姐弟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某个路口的这一端,看着她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她们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些背影有关。我一直以为她们会永远年轻`,而我,也一直当自己是小孩儿。原来,亲情不过是这样的过程,你目送我成长,我目送你老去。然而在这些的背后感动总会比眼泪多的多得多。也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我们想言谢而不能言谢。

对于朋友。那些说好不分开的朋友不在了,转身陌路熟悉的,安静了安静的,离开了离开的,陌生了曾经的那些人们。有时候,不愿流露太多悲伤于是安静总是望着手机,看着通讯录里那曾经熟悉的名字,莫名的想起一些人。有时候为什么突然想起一个人的时候,会那么疼。却不再给他(她)们打电话发信息,不愿划破这份沉默,只是默默的想念那些给过鼓励、给过关心的他《她》。虽然离开了却还是感谢,虽然陌生了却还是想念。曾经激励的铭记于心,曾经陪伴过的岁月缅怀有他《她》的温暖。我会永远记得。也许是我的安静让我们陌生了,也许是我的离开让我们陌生了,也许是我的沉默让我们不再联系了,也许,那些也许…无论它是不是已经过去,无论它会不会有将来。也许不会天长地久,也许会淡忘,也许会疏远,但却从来都不应该遗忘。 或许,我能面对现在的处境,能接受此刻的冷清,抹不掉的总是那些美的回忆。曾经的促膝而谈、曾经的狂欢嬉笑,都随着我们的梦不一样不得不天各一方,即使我们曾经那么的想走近过,而如今呢?我以为自己走进了你们的世界,我也以为身边站满了许多好友,却不知什么时候, 发现熟悉的人渐渐远去,远得只剩下了模糊。这些我们都不能责怪谁,毕竟我们活在当下这个现实的世界。对于你们我只能说声:我就在这里,不曾离弃。

对于梦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梦想,不过对于在大学的我这应该算是吧。从大一到大二,从负责人到班长,从学生会干事到副主席。一路走来,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从不放弃过梦想。从小就听老师说过这么一个故事,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就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二是蜗牛,站在顶端,它们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但是蜗牛的回忆录雄鹰是写不出来的,因为他前进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艰辛。我想当雄鹰,但我更是蜗牛。我渴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砺意志。所以我一直坚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自己就能走多远。我知道现在我只是在路上,未来的路很长,长得足够让自己变得更强。

对于爱情。 我们都在明白些什么,与无数人擦肩而过,与很多人握手言欢,然而,有些人却能成为了我的点点滴滴。夜深人静时,暮然发现,所有的人都有过未眠,听见那些回忆有着窃窃私语,或喜或悲…有过彼此相伴,就不会有些许羁绊,我只是很怀念过去了的这些日子,听那首歌,看那些文字,有些话是那么的熟悉,连时间地点都是那么的具体,却不知其味只是那些不堪往事可不可以不那么仔仔细细,流年似水,谁的不经意,见外了谁的梦媚,烙下片片羽翼点缀那不敢再翻阅的情节,然后发现回忆再美,少了那许些就是残缺,是什么让我们勉强去将就这一切,答案其实一直没变,也没敢变…然而现在,幸福其实说远也不远,只是不知道什么去安放这份喜欢,也不知道什么去释怀那份被爱,些许的些许我们都应该小心翼翼,有时候也许多想一点,多看一眼,爱也会变成一种伤害。但我们仍然应该要去相信能走到一起的不仅仅是缘分,还要有一起走下去的勇气。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都会遇到那个自己对的人,于是慢慢的我们也试着去相信爱情总能改变现实。现在想了想还是给自己的爱情放一个寒假,我知道有些东西该来的时候总会来,因为爱情是会眷顾每一个想要寻找幸福的人。

对于自己。这些年,多么怜惜的领悟。然而流年的眼依然红得如此深遂,一年,又一岁。如果人生再长,再长些,也没敢说无所谓。因为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一点道理可言。其实我喜欢人与人之间淡淡地相处,不会太累,也没有那么多顾及,淡淡的友情就像淡淡的茶香令人沉醉。我喜欢淡淡的文字,流淌着飘逸和纯真,有如潺潺清泉洗濯着疲惫的心灵;我喜欢淡淡的生活,静悄悄地走过每一天,不要留下什么印痕,我也不想被众人瞩目,我喜欢站在树下看远方淡淡的风景。然而偶尔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我曾无所事事,也无所怕惧,只因为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而关于爱情和梦想,一定会来。

我的大学!

文/龙神

堂姐打来长途电话,说她孙子考进了阜阳师专。这小子是第三次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一家人高高兴兴送他上学,他却不好好读书,逃课玩游戏机,两次都终被勒令退学,气得他那八路军出身的革命爷爷血压蹭蹭往上蹿。真是个不知惜福的孩子。

一九六五年我上高三。那时的大学已经很难考,除了看成绩,家庭成分是录取的重要标准,“红五类”子女优先。班里56个同学,出身好的只有五六人。考不进大学找工作也难。最无奈的只好闲在家里吃老米饭,做社会青年。我是长女,弟妹一大群,家里正指望着老大早日出道,分挑经济重担呢。我只有发奋读书考进大学,才有出路。

天有不测之风云,寒假里我得了结核病,医生说要休学。马上就要高考,关键时刻折戟沉沙,我沮丧极了。父亲去学校替我办休学手续,母亲后来告诉我说,你爸夜里落泪呢。吃药、打针,一个月下来,病好些了。牵挂着课堂,我不甘心休养,就重拾课本自修起来。

那年月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即使到了高三下,每周学生也要去工厂义务劳动半天。早上同学们去四川北路底的一家皮件厂,返校途中经过我家弄堂,大家常来看我。每次我都早早地等着,听同学们来了讲班级的趣闻、讲学习中的问题。他们走后,自己就赶紧补课。我用积攒下的一块三毛零用钱买了《古代散文选》上册,有看不懂的地方,便在书里嵌上小条。一天,同学们又来了,看见我顺手搁在桌上的书及小条,就关心地劝:“不能用功啊,当心身体。”没两天,我收到一封信,是位刚入团的同学寄来的,她姓招。“你虽病休在家,但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要胸怀全球,放眼世界,不能将自己埋入古书堆,走白专的道路。”这是班上有同学在议论自己了,我觉得冤枉,也感到不安。彼时“文化大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不甘、也不敢做个落后分子啊。于是收起“封资修”的东西,每天听广播,到弄堂口邮局的报栏看报,我不能做《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

毕业即临,高考消息却杳无音信,而革命的风暴越刮越烈。五月末传这样的消息:北京四中的高三学生向党中央倡议:取消高考,因为大学是培养修正主义的温床。我的脑子顿时一片空白……从小学生时就做起的大学梦,从此破灭。

高考恢复时我已调到中学教书。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工作的实践让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必须要再学习。当时报考大学要组织批准、党支部开介绍信才行。我真是顾虑重重:毕竟功课荒废了十几年,万一落第岂不贻笑大方?但是,为了学生,也为了圆大学梦,我要进考场。幸福的那天终于让我盼到了,听到我考上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时,父亲他连连说了几个“好”。

大学的同窗多为老三届高中生。开学不久,班长陈非把白底红字校徽发给大家,别好徽章的男生就自嘲开了:我们该是挂红底白字校徽的年龄啦!众人全笑,笑里有酸涩,有甘甜;有惶恐,更有期盼。晨钟暮鼓,寒窗苦读,所有的任课先生都说我们这一届的学生是最好的。毕业的那天聚会,捧着鲜红的毕业“派司”,同学们唱起了《友谊地久天长》。好几个女同学落泪了,我的眼眶也是湿的。

为了迟上的大学,为了过去的好时光,也为了从事夸美纽斯称赞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们这一代人无愧。

分手合约

文/陈妍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要庆祝一下因为我马上要上大学了,我要刷一下我的喜悦感。大学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可是我以前总想着高中毕业后就去工作,可我没想到居然考上大学了。当我来到大学之后我发现大学并不事我想象的那么复杂。以前我没上大学的时候我在想大学是不是比初中还要严格啊,后来发现不是因为大学上完课老师就不管了。

我在大学一个月了认识了很多姐姐,她们总喜欢带我去玩,尤其是她们女生宿舍。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出去玩很晚才回来宿舍门都关了我们几个就开了个宾馆睡觉,本来说好的开两间她们死活不同意说开两间太贵了。后来只开了一间房我进去一看只能四个女的住我住不下,后来我跟姐姐们商量我睡地下你们睡床上。

我们商量了半天姐姐说你是弟弟你就应该睡床上,我没办答应了姐姐的要求就睡床上了。到了第二天我们要去学校了我才发现姐姐搂着我睡觉,那天我不知道怎么了我就睡在中间姐姐睡在两边。走的时候姐姐也没说啥我也没问就去学校了,不过我们一待就是四年啊。

在大学这四年里我认识了一个女孩,而这个女孩就是我们年级的可是我从来没见后来在一次聚会中我们认识了之前她跟姐姐认识跟我不认识所有姐姐把她介绍给我了。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这个女孩太漂亮了是我想要的,到是不知道她愿不愿意后来我们通过聊天才觉得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当我们对视了一眼之后我们都觉得我们是各自要找的类型,而且我们还留了联系方式。

我们每天上课下课都一起还有吃饭,放假我还带她去买衣服看电影之类的。我们不管到哪里都是有无话不谈的的那种,一个礼拜之后我们才决定在一起了,通过这一个月的深入了解我才知道她跟我是一个村的。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就转学了家里就她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在家因为她父母在外地工作没办法,我跟她认识这么久了居然不知道她跟我是同村的。

她不跟我说我也不知道她是我们村的,我只知道有个女朋友就可以没想那么多。我是听别人说读大学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还可以找对象,所有我就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只不过她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女朋友除此之外没有谈过一个女朋友,但她老问我谈过几个女朋友我说就你一个没有了。

一转眼四年就过去了我跟她也认识两年多了,这马上要面临着工作了我也不知道我要做什么好。我们两个左思右也没想到要做什么最后还是决定等到毕业后再看看吧,这两年多里我对她比对我老表好多了。

我跟她在一起并不是图她什么我只是图年轻漂亮,如果她图我的钱我也没有因为我们都还没毕业么有什么钱。但是为她买东西钱还是有的,她又不会大手大脚的乱花钱。我只是没跟她结婚而已所以我看不到她大手大脚的乱花钱,一般我们都是这一次你请下一次我请。

很多人说我跟她还没结婚就不要把她看的太重因为没有结婚之前都会分手的,但是我把她看的比我妹妹还重要。没有她我做什么都不安心的,只要她在我做什么都开心。当我们离开大学时我们就对着大学门口说大学我们走了我们以后也不会来了,之后我们坐上了高铁就来到了江东这一去就是二十年啊。

我们总是要结婚的嘛所以我在想既然我们大学都都毕业了,我们也工作了要存点钱买房买车啊。她也同意了然后我们就开始慢慢存钱,在江东我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就是为了多挣点钱好回家结婚。出来工作这么久了我才发现她喜欢买这买那的一起以前在学校我没发现,后来我查了自己工资还好没有花我的钱去买那些没用的东西。

我们在江东这么多么年不管做什么她都要穿的很漂亮出去,她这一出去就迷倒一群人因为她太能折腾了。外面那些人看到这么漂亮就上去问你这么漂亮是怎么做到的啊,她说打扮啊用贵的化妆品就很漂亮啊。我一看她要迷死很多人我就跟她说我们走吧离开这里吧!因为这里很复杂我们不适合在这里了,过了几个月我们就离开江东了。

我们离开江东就回到了南江我们在南江重新开始我们的事业,南江是我们的老家我们在这里工作回家方便。我们回到南江一年多后就想着结婚吗可是她说工作要紧结婚以后再说就这样我们的婚姻一推再推也没结成,我们南江打拼了五年了车子房都有了就是没有结婚。

车子房子是我们从江东回来工作之后的两年多买的,我觉得她变了变得没有以前那么温柔了。她现在一下班回家就冲凉睡觉饭也不吃衣服也不洗,因为我觉得她太累了需要休息。所有我就把所有家务活都做完,她就在家吃现成的然后就去上班。

我一天除了上班还要做洗衣服做饭拖地,我记得有一次我回来家里乱糟糟的我就收拾屋子然后做完饭就叫她吃饭她也不理我。我就叫姐姐吃饭了她立马就来了,没过多久她外面在乱说搞得我们日子不好过我就跟她说我们把结婚证办了吧。她也答应了然后我们就去民政局登记了,回来她也是挺高兴拿着证件到处显摆。

一年多过去了我发现她老样子没变还是不衣服不做饭做家务,而且在家里还不穿衣服只穿一件睡衣。我老是跟她说南江很冷的她不听就是要穿我也没办法只好开空调,我们结婚就请了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一下。

在家里她是老大她说啥就是啥我没有话语权,有一天我刚下班想要接她回家她同事打来电话说你老婆吐了你快来了吧。最后我把我老婆送进医院了,到了医院才知道她怀孕了。从医院回来之后我再也没让她做家务,因为她怀孕了我怕她闪着腰所以家务活我都包了。

但是她怀孕之后我就有点忙不过来了我就想起了我大学时的姐姐,我就跟姐姐说我们结婚前跟结婚后她衣服也不洗饭也不做下班回家就睡觉。现在她怀孕更不做家务了,大学时的姐姐是我们南江的这一次让她来帮忙的确是没办法啊。

自从姐姐来了我工作也轻松了每天下班回来就吃饭睡觉,我老婆除了每天上班就是玩。而且每天洗澡还要姐姐帮她洗,我记得有一次她说她不舒服让姐姐帮她洗澡姐姐不愿意说你自己有手有脚干嘛自己不洗啊。她说我是孕妇后来姐姐没办法就答应这是姐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姐姐帮她洗澡时她就让姐姐摸她下面。

之前在大学的时候姐姐跟我是一样的但是大学毕业以后我们就很少见面了,因为大学毕业后姐姐又报考南江医科大学。所以姐姐帮她洗澡的时候就看出来她有妇科病,她说她上厕所就有虫子掉下来。发现这问题之后姐姐带她去了医院然后打电话给我,我把姐姐的电话挂了我就来了。

但是不影响她生孩因为她只是有虫子别的没有,姐姐在我们家也待了大半年了姐姐跟我一样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只是我们做的工作不一样而已,其实姐姐人品很好的就是我这个老婆人品不咋地。

半年过去了我老婆也生孩子姐姐也回家孩子就没人照顾了,我每天要工作我老婆也要可是我老婆生完孩子之后又变了。不喜欢带孩子也不愿意做饭洗衣服拖地之内的搞得我是很无语,还是我们自己带吧到是一想到上班我都没心情带孩子。

当我跟她说叫我爸妈来带吧她又不愿意我叫她爸妈也不愿意,我感觉她是想把我活活累死啊。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送给她爸妈带半年哟爸妈带半年,就这样决定了我们工作轻松多了。

我记得有一次她带好几个男同事和好几个女同事回家玩,当我回来发现她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什么内衣内裤到处都是。后来我一发火就骂她说你把家里搞成这样像样子吗?她说你扫一下不就可以了吗?后来我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也没说什么就回房间了。

之后我就跟她没有什么话语权了只是吃饭的时候叫了她一声而已,家里面只有一张床我只能让给她因为她是女同志。我每天都是如此,只不过我每天去床上睡觉她都不让我碰一下。我感觉我在这个家没什么地位了,她在家就是大爷一样什么都不做都是我一个人做的。

结局我都没有跟她走下去,我只是觉得她结婚前一套结婚后一套。最终我们是自拍两散,我们两个在分手前写了一份分手合约就是她在这个家里什么都不能带走。家里的连衣裙内衣裤子裙子也就是说她身上所有穿的都不能带走还有孩子,到是她可以在我家住不能越界。

也就是说在她没有找到房子之前她是可以住在我这里而且还可以跟我睡在一起,因为我觉得她所做的一切很让人看不惯的。在离婚这件事情上我是没有告诉家里人因为我怕家里受不了这种打击,她这种可能是被家里娇生惯养出来的。

我跟她离婚是理所当然的在我看来所有人都受不了她这种习惯和脾气,我能容忍她是我需要她。现在我可以找到更好的不需要她了,俗话说不是我不爱她是她做的这些事让我太反感了所以我就想跟她分手。

请大家不要学习她因为她从来不洗衣服不做饭,我们的婚姻是要靠两个人经营的而不是一个人经营的。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022年4月10日

陈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