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母亲的故事

2023/02/24经典文章

关于母亲的故事(精选10篇)

我为母亲设“骗局”

文/王会鸽

母亲从老家来城里小住。晚上,我在辅导儿子做作业,见母亲坐在沙发上发呆,我便掏出200元让她去超市逛逛。

儿子刚做完作业,母亲就回来了。她不停地念叨:“这可咋办?这可咋办?”我让她坐在沙发上慢慢说。她告诉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把钱装进上衣口袋,舍不得花,便到楼下的小广场坐了一会儿。在我准备回来时,一摸上衣口袋,钱没了!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可咋办?200元呢!得多少天才能挣回来啊!”

“先别急,你当时坐在什么地方?我给峰(我爱人)打电话,让他回来帮你找找,说不定能找到。”我安慰母亲。

母亲告诉我,她在广场健身器材旁的石凳上坐过。我立即拨通了在单位加班的爱人的电话。

不一会儿,爱人回来了,拿出200元兴奋地问:“妈,这是不是您掉的钱?我找到了!我在广场上转了一圈,没找到,最后在健身器材边的石凳下发现了这些钱。”

母亲接过钱仔细一看,与自己掉的一样,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总算找到了,要不然,我会整夜睡不着觉啊!”

我和爱人相视一笑,其实,这是我俩在电话里串通好的。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我俩居然当了一回“骗子”。

我的童年…

昨晚做了个惊心动魄的梦,梦见我妈是个特工,调查跨国犯罪集团的活动,而我是她的助理,帮忙整理资料,就像佳丽特工一样。

记得自己做过许多梦,有飞翔的梦,但是都是扑腾几下就掉了下来,还有梦见许多蛇,周公解梦说梦见蛇是一种好的征兆,可是等了梯田都是空欢喜一场。还有一次小时候,和奶奶谁在一起的时候,做了个噩梦。梦见自己贴在悬崖峭壁上,脚下是无尽的深渊,而到达对面却又没路,中间还有不断呼啸而过的飞机,当时我就哭了出来,我奶奶急忙开灯叫醒我,问我怎么了,我不经脑子地说:“作业没做完。”

哎……原来是做了亏心事才做噩梦的,那次的作业是小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翠鸟”,具体是几年级的我就记不起来了。

关于作业,还以一次是放暑假的时候,学校不止了超多的作业,要知道那时自己才三年级,放假了有自己的伙伴,至少十来个,有玩不完的游戏,享不尽的快乐,哪来时间去管作业,可是母亲管得紧,没办法,我把学校发的一本“暑假生活”不知道怎么做的给做完了,但是还有要求要写每天一篇的日记,我骗母亲说作业已经完成了,她也相信我,随我去玩。

可事情就是这这么巧,那晚马路对面一家的邻居过来串门,她儿子是我同班同学,她母亲当着我母亲的面问我:“你儿子日记写完了吗?”我母亲立刻问我:“日记?什么日记?学校布置的吗?”我吞吐地回答:“是啊。”母亲要我拿出来给她检查,我说放在哪里忘记了,就在一堆杂物里找,那里全是报纸,即使有哪里还能找得到,母亲肯定也觉察到了什么,但是她没有说,也让我继续在哪里演戏,可能是看要找到什么时候或者找出个什么借口来糊弄她。哎……我实在是没有艺术天赋,只能坦白了。

小学在老家的村上上到了三年级,母亲看我实在没有自控能力,就把我托付给我的姑姑,她是另外一所小学的教室,离我老家大概只有半小时的车程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最风光的时候,接着自己的姑姑是老师这个背景,我成了交点人物,我总能的到考试的第一首消息,什么时候学校有放电影,甚至连学校的老师那个包二奶了,谁赌钱输给谁了,我都能知道,我那些同学我乐意听。我有时也把自己知道的事渲染一下,讲得绘声绘色。有一回可能事情传开了,被数学老师知道了,他叫我还有其他的二个同学去办公室,一脸严肃:“谁说的拉土车(莆田话嫖娼的意思)的?”我有点怕,不过心里还是在笑:我已经想到他和女人搞在一起时候脸上的肥肉所挤出来的淫样了。后面的对话似乎很紧张,但是我给忘记了,似乎就是给我们说不清楚的事情不要出去乱讲。

小学毕业考是很有意思的事,因为学校比较小,可能全校师生加起来不超过一百人,所以监考老师是两个学校的老师呼唤的,正好,监考我们的老师是我三年级的班主任,他也认出我来了,在我旁边一直看着。本来是有两个监考老师的,不过听说另外一个被我们校长拉出去喝酒了 。

数学老师也帮忙着作弊,他把题目的答案写在一张纸上,考试一半的时候,我姑姑居然进考场了,走到我旁边,在我卷子下面放了那张纸,然后对我很含蓄的笑了下,这一行为直接导致我们全班的数学成绩全是98分。

初中的时候我母亲花了钱,一年1万8的赞助费把我弄到全是最好的中学去上课。初一的时候,我住在我继大姑父家里,我大姑父在我很笑得时候,出车祸死了。社会上说是因公殉职,其实我父亲说是喝多了酒,摩托车开的太快,一个急刹车,人飞了出去,后脑勺撞在电线杆上死的,很惨,整个后脑都没了,真诚了没脑子的人了,最后死的时候,托关系,弄了个因公殉职,风风光光地葬了。

接前面我住在我大姑父家里,他管得严,每天让我背英语,他虽然不会英语,但他交我莫邪,完了他照着书本一个个单子地对,那段时间被他管得很严,初二时候,我就给我母亲说我要住到学校去,我还不知道,我这个决定差点让我走上一条不归路。初二开始,我渐渐地变了,我爱上了电脑,迷上了网络里的精彩,我半夜起来和隔壁半的几个朋友一起去外面通宵上网,风雨无阻,下雨了就打面包车去,一晚上在哪里不吃不喝,就死盯着屏幕,知道第二天天亮才发现自己该回去了,回去了也不上课,太困了,在宿舍睡觉,班主任喊同学来宿舍叫我,我也不去,因为宿舍还有一个人陪着我。这段时间,真的是百废,但没有“兴”之意,老师对我的期末评语也变了,记得初一下学期是“你是老师眼中尚未发光的宝石”,下学期就变成了“你完全变了一个人,让人不认识。”我成了所有人讨厌的对象,那次我申请入团,全部十几个人就两个男的赞成,其他全部反对,那次我真的手上了,我变得很无助,我开始想念我的家人,我开始学会哭泣,我害怕每天的日落,我恐惧黑暗,无助,我天天都去校门口的IC卡电话亭打电话,一天2,3个,一接起来我就哭,哭的很大声:“妈,我想去浙江,我不想在这。”

我母亲迫于无奈,看我真的无心在莆田念下去,就把我弄到浙江去,我就进了子陵中学。

我可以想想得出来,我进初二(一)班的时候,是有多么地羞涩,地域的陌生,语言的缺乏,让我很难快速融入这个集体,他们脱口而出就是余姚话,我只能一脸疑惑地对着他们说:“啊?”

时间可以解决许多问题,虽然我还不是很会讲余姚话,但是大部分都能够听得懂了,而那段时间,也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最无忧无虑的时候。我品尝到了读书会有的乐趣,我能够有很多的朋友,有我最爱吃的早饭“滋饭团”,我可以一回家就见到我的父母,我可以玩大话西游,有我最心爱的哈巴狗妞妞在家门口等我。我第一次看到了雪,让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一个下午下了大学,学校决定放假,我和每天一起回去的同学走在熟悉的路上,偏要走有血的地方,即使鞋子都进了雪水,但还是不亦乐乎。

转眼已是初三下学期,马上中考,我母亲又担心起我的自制来,就把我送到初三(6)班的班主任家里去住。那老师是教物理化学的,他的老婆是他原来的学生,比他小了10岁,但是他们还没有小孩,不知道现在有了没有,我在他家住了三个月,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升,有一次我的自然科学成绩考了180多分,比第二名多了20多分,让我非常开心。

中考考了544.6,一年多花5000,进了四中。

四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能有一段感情,虽然这段感情是不尽于完美的。

高考考了464,算是超水平发挥了,进了诚毅学院。

大学是乏味的,没什么值得回忆。

我现在回老家,也曾想着去找寻童年的感情。我回去烤地瓜,假的小时候是很多人一起烤的,烤完了都是自己抢着吃,现在烤完我也就尝个1,2口,希望能吃出原来的那种滋味来。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差点烤地瓜毁容,用毛巾取火,火太大了,想要把火熄灭,于是把毛巾拿起来抖,正好一阵风,把烧融了的涤纶吹在太阳穴这边,就觉得一阵火烫,一条混色的伤痕在脸上呆了2个月。

小时候我有一部蓝色的自行车,是三岁的时候买的,一直骑到初中。原来开始还不会骑车,就推着自行车跑,知道会骑。等到初中的时候,自行车太小了,就把自来水管和车座焊接起来,才能勉强坐下。有一次和别人汽车,他比我大,一条小路,一边是个用土垒起来的水沟,路很小,骑到中间有块凸起来的石头,我力气不够大,骑不过去,车就翻到水沟里去了,我摔在水沟里,脸朝下,估计是埋在淤泥里了,自行车压在我的身上。

……

等到我醒来就在医院打着吊瓶,严重脑震荡,头痛了好多天。我妈说幸好有个村上在田里干活的人看见了,把我救回去,不然现在早没我了。

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爬树,掏鸟窝,偷别人家的青瓜,桂圆,骑车自行车去好几里以外的水塘去游泳,打小霸王游戏机,吃一些五分一毛钱的糖块和汽水,就感觉到无比的满足。

老家的旧房子已经拆了,我过去的童年残留的记忆也越来越少了,原来嬉戏的田地早随着新房的崛起而被永远掩埋,也埋葬了我的快乐。我现在只能站在原来玩耍的地方,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去找寻快乐的曾经,看着过去的照片,心里尽是无限的惋惜,快乐的逝去,又无可奈何,不知道我的童年已流向何方。

看着隔壁家的孩子,在我原来曾经嬉戏的水沟旁抓鱼,而那水沟也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清澈。我也希望自己能够重拾那份快乐,可意义已经不一样了。

也许以后,我可以教我们的孩子,教他父亲原来的快乐方式,希望他可以把这份简单的快乐延续,这份早已残缺的记忆永远铭记于心。

等我踏上社会了,我想我也会写篇文章,来记叙我的学生时代,以及那曾经拥有的快乐。

化蛹成蝶蝶自飞

文/新格调

二十一岁时她出嫁了,又是一个二十一年的轮回,她选择了离婚。

有时命运真的很难让人琢磨,他始终不敢相信在他高考结束的两个小时内母亲去了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他却坦然接受了,没有流泪,没有抱怨。他不知道从民政局出来的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家--那个不再是家的家。

他很难想象那一刻她内心排山倒海的滋味,只知道她想瞒住他。回到家装作很平常的样子,可他已经知道了。他是多么想自己再笨一点,不会把事情看穿,也就不会……

当他把那层纸捅破后,母亲哭了,哭得很伤心,在他的面前把多年的泪水哭出来,把心中的委屈释放了出来。那一刻她只是一个小女人,一个失去婚姻幸福的小女人。在她面前他强忍住泪水,不停地安慰她,不想让她知道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不想再让她有更多的悔恨和自责。因为她已经承受了女人最大的痛苦。一个是忍受把他带到这个世界的痛苦,一个是忍受失去家庭婚姻的痛苦,在一个女人最需要家庭的时候失去了家。她哭了整整两夜。

她不想给他太多的心理包袱,她对外人依旧伪装着,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无助的哭泣。他不知道离婚后她是否可以活得轻松些,他只知道母亲一直都很坚强,他也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一切,去掩盖一切,他懂得赢得一个人的尊敬远比得到十个人的同情重要的多,在他内心不仅给了他痛苦,还有坚强。母亲对他讲过蛹化蝶的故事,他知道化成蝶要承受的痛苦。他知道母亲很爱很爱他,他是她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唯一动力。父亲是名军人,转业后长年在外工作,从小母子相依为命。一直以来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天不亮就为他做早餐,晚上直到他回家她才安心上床睡觉。她会在楼下等他放学回家,多少次的黑暗中她站在楼下,披一件外套,搭拉着一双拖鞋,一看就知道是刚从床上下来,他便觉得心里暖暖的。每次他生病的时候她都比自己还着急还心痛。每次他开心时她便开心,他不开心时即使伪装的很精明都无法逃避她的眼睛,而这些年他不知道她吃的苦,不知道她为这个家付出多少,不知道她生过多少病,有多少次微笑的背后是心酸的泪水,不知道有多少委屈隐藏在无所谓之下。如果他早点知道或许不会有今天,所以他不怨她,只是心疼她爱她。

眼看开学的日子就要到临了,步入大学本是应该很高兴的一件事,可对他们来说还有别样的滋味,从未长时间的分离,那份情愫该怎样分割?她索性搬到他的床上一起睡,全然不顾儿子有多大,那一刻彰显了最真挚的母子情。每天晚上她都很唠叨,常常问你恨不恨妈妈?以后会不会不要妈妈了……像个小孩子粘着他。突然间他觉得和母亲之间没有了代沟,不会觉得很烦琐,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日子不多了,以后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她不放心他在学校的生活,而他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他知道她要强不喊苦。

终于还是得走了,因为是父亲送他去上学所以她只把他送到车站,目送他进了站台,却看不见他踏上火车,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默默流泪。

来到学校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生活学习,他要慢慢去适应去改变自己。而她却时刻惦记着他,想时刻联系他,拿起手机拨好号,眼里充满爱意,心里一肚子话想说,最后却又缓缓地放下手机,她不想他分心,不想让儿子担心自己。于是只是发几条短信“儿子吃饭了吗”,“儿子学习累吗”,“记得多穿衣服”“儿子最近怎么样,还有钱吗”……每条短信最后都有“我很好,你不用担心”。每次通话两个人都有很多话到了嗓子眼却难以开口,只能在简短的话语中挂了电话。

或许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有些不一样,他还没即使调整过来,生活学习没有合理的安排好,有些小小的情绪波动和茫然,然而每当夜里他想起她时便会觉得浑身充满力量,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以后给她一个依靠的归宿。所以在那个特殊的中秋节夜晚他也没有流泪没有抱怨,只有坚定的心。而她却一直在想念他,毕竟从未分离那么久,可她懂得只有放手让儿子去飞,儿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而这正是她所期待的。

转眼间快到国庆节了,这是步入大学的第一个小长假,她早早就问他回不回家,他也征求她的意见,最后她说如果票好买的话就回来吧。

他毅然选择回家,顾不上买票的艰辛,顾不上坐车的拥挤劳累。因为他知道她无时无刻不再想他盼望着他,他没有理由不回家,也无法抗拒驱使他回家的力量。

离开这小镇一个月了,他回来了。走在那曾经美丽温馨的小区他感受到浓浓的秋意。秋风席卷几片落叶,有些落寂的感觉正好映衬了他的心情。推开家的门,一种久违的味道迎面扑来,好享受这种味道。母亲正在厨房做饭,桌子上早已摆满了他爱吃的菜……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来不及去体会,有时候时间仿佛凝固了那样漫长。转眼明晚就要踏上返校的列车。

明天就要走了,她又像小时候的他粘着她一样,抱着被子来到他屋说“你走后我就睡你的床。”“恩。”他坐在电脑旁盯着屏幕说。母亲不会用电脑也从未要求他把电脑给她玩,那晚却破天荒的和他抢起来,她要看“步步惊心”大结局。他滔滔不绝据理上争,就在即将胜利时,母亲说“你要是不给我看,我就不给你火车票了。”他败了,败给了一个母亲。他知道母亲舍不得他离开,可又不得给他更广阔的空间去磨练自己。

走的时候他没让母亲去送,因为母亲要上夜班。又要离开这个小镇了,在小小的候车室里,他坐在椅子上看报纸,突然一抬头,看见母亲正在人群中找他,他走了过去。“妈,你怎么来了?”“我来看看你。”“你不是要上班吗?”“没事现在不忙。”“你快回去吧,待会我就上车了。”“等你进站了我再走。”开始检票了他劝母亲先走,母亲却执意帮他把行李提到检票口,然后向他挥手道别。

在昏暗的灯光下,苍茫的夜色中列车正缓缓进站,就在车快要进站停靠时,在夜色中他又看到了母亲,母亲也进了站台。

“你怎么也进来了?”

“我回去也没事,他们说可以进来,你上了车我就走。”

他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味道。

他上了车,坐在靠窗的位置,他看到母亲笼罩着月光,那一刻他发现母亲是那样矮小,她正在向车里张望,垫着脚尖伸着脖子,夜色中的母亲像一座雕塑。就是眼前这个女人这么多年来吃了那么多的苦,一直以来呵护着他。

列车缓缓的运动了,他看着母亲渐渐消失在夜色中,他知道母亲一定会等到她看不到列车后才会离开,他知道母亲这一夜又会难眠。

看着窗外模糊的夜色,他脑海闪现一幕幕往事,终于在那个洒满月光的晚上,在那辆疾驰的列车上,他再也不想假装,忍不住无声的哭起来。看着车窗折射的模糊的自己,他再也没有不努力的理由。在爱的秋日,再也没有不开心的理由,没有不奋斗的借口,他可以找一千个努力的理由却找不到一个放弃的借口。不管未来有多苦,他一定会努力下去。

又回到了校园,走在秋日的阳光下,看着身边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他目视远方,坚定了信念,在心中点亮了一盏灯:化蛹成蝶蝶自飞。

眼泪排山倒海

忍不住流下来

在无助的空白

填满执着的爱

时间太过苍白

总用一天

终会明白

母亲的习惯

文/梁平

叮铃铃……手机响了,是独居在乡下的母亲打来的,我正要去上课,便说:“妈,什么事?我要上课呢。”

母亲说:“也没什么事,我今天杀鸡,大家今晚回家吃饭吧。”

现在只要想吃鸡,谁还没有钱买来吃!何必走十几公里,回到村里吃一点鸡!我便说:“我没空回去,你自己吃吧。”

母亲说:“这个鸡很大,我一个人吃不了。”

我说:“一顿吃不了,就分做两顿吃呗。”

我又说:“我要上课了。”便挂了手机。

叮铃铃……手机又响了,又是独居在乡下的母亲打来的,我正开着车,便说:“妈,什么事?我开着车呢。”

母亲说:“也没什么事,鸡生了十几鸡蛋,你回家拿去煮鸡蛋粥给孩子吃吧,自己鸡生的蛋有营养。”

开十几公里车,去取十几个鸡蛋,车油钱都不够,我便说:“我没空回去,留着你自己吃吧。”

母亲说:“我平时不舍得吃,很久才攒了十几个鸡蛋,你还是回来拿去吧,孩子喜欢吃鸡蛋粥。”

我说:“有空我再回去取吧,我现在开着车呢。”便挂了手机。

叮铃铃……手机又响了,还是独居在乡下的母亲打来的,我正睡午觉,便说:“妈,什么事?我睡午觉呢,没什么事不要不停地打电话。”便挂了手机。

叮铃铃……手机又响了,我不耐烦极了,心里抱怨说:“一天打十几个电话,连觉都不给人睡,烦死人了。”

我一看手机,原来是二弟打来的,我问:“什么事?”

二弟说:“烦死了,妈不停地打电话,我上班时打,下班时也打,有事打,没事也打,一天接她的电话不少于五个。”

我说:“我何尝不一样?刚想睡午觉电话又来了,我还以为她只打我的电话呢。”

二弟说:“这样下去谁受得了,我们还要不要工作?要不要生活?还是专门接她的电话就好了。。”

我说:“她一个人在乡下寂寞吧。”

二弟说:“寂寞,叫她出来住又不肯,我看关了家庭短号,打电话要钱,她就舍不得打了,再这样下去,我就把她列入黑名单了。”

“这怎么能?她是母亲呀。”我说,“不知妈打不打电话给三弟?”

二弟说:“打呀,三弟也是刚刚向我诉苦,说也是不停地打,我看她没事干,整天就是轮流给我们打电话,已经成为了习惯,一时不打就受不了。”

我说:“看来我们平时少关心她,我们要多关心她,多些与她聊天,她就不会在我们上班时、睡觉时打电话了。”

经过商量,于是决定:我们兄弟每天轮流给母亲打电话,我负责初一、初四、初七给妈打电话,这天是初一,我拨通妈的家庭短号……

母亲问:“什么事?”

我说:“没事,就想和您聊聊天。”

母亲又问:“夫妻吵架了?”

我说:“妈,您想哪去了。”

母亲又问:“工作不顺心,或有什么烦心事?”

我说:“您怎么总是这样想,没有什么事就不能打电话给您了吗?”

母亲又问:“如果是有什么事,就和妈说,妈手头上还有两万块。”

我说:“妈,您想哪去了,儿子怕您一个人寂寞,打电话和您聊聊天,没别的事。”

母亲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本来以为给母亲打电话,关心她,她会高兴,想不到反而让她担心。

第二天,二弟打电话给我,说:“都是你出的馊主意,轮流打电话和妈聊天,她想审犯人一样,以为我出什么事才打电话给她。”

我说:“可能是我们平时少给她打电话,她不习惯呗。”

二弟说:“妈还说,叫没事不要给她打电话,她接了我们的电话,以为出什么事,夜里担心睡不着。”

我沉思着说:“母亲永远只会关心她的儿女,却不习惯儿女关心她,这应该就是一个母亲长期养成的习惯吧。”

“口头禅”

文/王大庆

年已九旬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却是我的良师,从年幼到现在,我从她那得到了最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儿时住平房大院时,有户邻居夫妻不和,经常吵架。每当男的喝得醉熏熏东倒西歪地回来,或女的打麻将输了钱,这家庭就

爆发“战争”,不是互相指责大骂,就是乱摔东西,拳脚相加。每当这对夫妻吵架时,母亲总是轻轻叹一声:唉,没文化。我知道,母亲说的“没文化”是指这对夫妻的恶习及不能和睦相处。

而立之年搬进居民新村后,对面楼上有户居民家的小孩贪玩,放学总是不先回家做作业,孩子的父亲找到孩子后二话不说便是一顿猛打。每当母亲听到这小孩撕心裂肺的哭喊,总是轻轻叹一声:唉,没文化。我知道,母亲说的“没文化”是指小孩父亲家教不得法。

如今我已到了耳顺之年,还时常听到母亲的“口头禅”,每当我用轮椅带她老人家去兜风,偶见有人随地吐痰、小便,乱抛垃圾,乱涂乱画等,母亲也是轻轻叹一声:唉,没文化。我知道,母亲说的“没文化”是指这些人公德意识差。

其实,母亲自己的文化并不高,仅读过5年私塾。但在我们家族和邻居眼里,母亲是一位真正的文化人。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自小就严格接受外祖父的家训,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理念在母亲头脑中根深蒂固。明礼仪、孝亲老、忠厚勤俭,宽以待人是母亲处事做人的“哲学”。外祖父去世后,外祖母一直是母亲精心伺候到百年,从不计较我的舅舅、舅母。谦让是母亲的待人之道。出门走路,老母偶被人碰撞,她却打招呼在先,不计较对方撞了她。老母认为“让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了。”邻人家中潮湿,要在通到我家院子的墙壁上开窗,母亲不避被窥视的嫌疑,满足邻人的要求。老母认为“要得人帮你,你得先帮人;邻居好赛金宝,关键你要先对别人好。”

母亲的“口头禅”以及家风和教养给我们乃至我们的后辈一种启发,一种教益,使我们更加和和睦睦过日子,更加本本分分去做人,更加文文明明去做事。

父亲给我烙大饼

文/冯庆茹

大饼是北方一种常见的普通面食,就是这普通的大饼于我却有着特殊的情结。差不多整个中学时代我都是吃着父亲的大饼度过的。那时候,我母亲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和风湿性关节炎,每天晚上除了腿疼,还睡不着觉,直到后半夜,才昏然入睡。我和弟弟正上初中,无论春夏秋冬都要在六点准时从家里出发,步行赶到六里外的学校去。母亲身体好时,都是她为我们做早饭的。母亲生病后,父亲心疼母亲,不忍看她无精打采地拖着病身子劳碌,就主动承担了做早饭的任务。

那时候日子不富裕,高粱米粥是家常便饭,家里仅有的一袋白面是专门留给我和弟弟的。早上我们一人半张饼一碗高粱米粥,然后各自带一块饼留做在校的午饭。记得父亲给我们第一次做早饭时,天刚蒙蒙亮,父亲生怕晚了钟点儿,几次打开手电筒看表。后来干脆早早起来,为了不惊醒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多睡一会儿,他轻手轻脚地穿衣下炕,悄声开门,轻轻地刷锅做饭。等把高粱米粥烧开,趁停火的间隙,忙着和面烙饼。

父亲把饼烙好装在盘子里,粥也煮得差不多了,再把我们兄弟俩轻声唤起来。等我们洗完脸,粥和饼已经摆在饭桌上了。可父亲烙的饼实在不敢恭维,外表干巴巴,掰开,一条一条黑褐色的东西在饼里成了点缀,原来“面起子”没和匀。照母亲做的差远了,可我们不想给父亲泼冷水,毕竟他辛苦了一早上,毕竟把热腾腾的饭准时给我们准备好了。吃饼时,我跟弟弟挤挤眼,他心领神会,我们便把里面的黑道道抠出来,偷偷扔进泔水桶。

一连几天,我们都吃这样的饼。有一天,母亲精神好些,她起来时,父亲已把饼烙好了,母亲想看看饼咋样,就随手掰开一块瞧,母亲只是瞧瞧而已,她和父亲一样,舍不得吃一口。可这一瞧不要紧,马上看出了问题。父亲扔了烧火棍过来瞧,看后不好意思地摸着后脑勺,不知所措地笑着,那样子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他面有愧色地看着我们说,这几天的饼都这样吧?孩子们,让你们受委屈了。他转过身去虚心地请教母亲。母亲告诉他,舀一小瓢面,对半勺“面起子”就够了,多了不好吃。父亲牢牢地记在心里。以后父亲就按母亲传授的方法做,果然大有进步,圆圆的大饼不仅外观金黄,口感也好很多。以后的几天,每次我们吃饼,他都过来看,问我们口感怎样,继续找不足。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父亲烙的饼终于可以和母亲烙的相媲美了。

而今,日子好过了,父亲却离我们远去了。我时常思念父亲,思念父亲亲手为我做的大饼。父亲的大饼,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送书

文/胡希润

(母亲节的怀念)

送书不是赠书, 是我们家乡的一种说法。下个定义的话, 送书就是资助人上学读书。在旧时,送书意味着送书人的牺牲精神和对被送书人的特别的关照。

母亲从小渴望上学,但家里穷,没钱上学。不过即使有钱,在那男尊女卑的时代,她也没资格上学。母亲没进过学堂,却把上学的渴望化作热情为人送书:为我们兄妹,为舅舅,为姨母,为表姐……

母亲有五姐弟,她是老大,下面还有三妹一弟。有资格上学的当然只有我唯一的舅舅。母亲16岁那年,外祖父就去世了。这时,舅舅立即意识到辍学的危险。他找外祖母商量, 外祖母用眼泪给了他回答。绝望中,他求助于母亲。母亲坚定地说:“我支持你。我讨米要饭也保证你有书读。”舅舅得到意外的支持,竟感动得呜呜地哭了。在往后更艰难的日子里,母亲帮助外祖母苦苦地支撑着失去主心骨的家,象极力撑着一叶风雨飘遥中随时可能倾覆的小舟。母亲的支持,使舅舅圆了读书梦。解放初,舅舅考上了军校。在朝鲜上甘岭战役后,当了团长。

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妹五个,她和父亲把我们一个个送上学。父亲在县商业局工作,把大哥、姐姐带在县城上高中、 初中,我们三个小的就在母亲身边上完小、初小。这在农村是很少有的。祖父看到我家没主劳力,母亲累死累活地奔波,建议我上高中的大哥辍学务农。母亲搪塞着拒绝了。伯父母、姑父母也一个一个来劝说,可没一个能改变母亲的主意的。 他们劝厌了就不再劝了,于是议论母亲太死心眼了:“富人靠读书,穷人靠养猪,农村孩子送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憔悴的父亲看到送书的前景渺茫,也劝母亲放弃送书的念头。为送书而受过很多冷嘲热讽的母亲,在父亲面前委屈地哭了。她倔强地说:“我要送书。只要伢儿们能读,我就要送。我做牛做马也愿意送。”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给 “走资派”父亲写大字报,说他培养了一窝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母亲反唇相讥:“我娘家是雇农,伢他舅是上过朝鲜战场的团长。我的伢子根红苗正,个个都是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这里母亲打了舅舅的牌子。受过母亲支持读书的舅舅,给母亲争了光,母亲也尝到了送书的甜头。

母亲就是这样拼命为我们送书。扳指数来,父母为我们兄妹5个累计送书达68年。父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后来我们都参加了工作,也小有成就。

历尽波折我还是嫁给了他

文/佚名

曾经,我以为我们注定无缘

我的家庭条件很不好,父亲去世得早,母亲独自一人抚养我和弟弟。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本来成绩很好的我在初中毕业时却填报了中专,17岁那年就早早参加了工作。

参加工作后,母亲和亲戚们开始帮我张罗对象,一心想帮我找个有稳定工作、条件尚可的男友。因为我家太需要帮扶,找个条件好的,好歹可以改善一下家中的环境。然而,亲戚们的心愿总是一再落空,给我介绍过好几个对象,但都没成。一晃两年过去,我的个人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母亲和亲戚们着急不已,我也变得惶恐,生怕自己真嫁不出去了。于是,我央求昔日的同学帮我介绍对象。

没想到,同学还真帮我留心找到一个,他就是宏。见面后,我发现宏长得很精神,特别爱笑,给我第一印象很好。谁知聊到一半时,忽然变天下起了雨,我俩都没带雨具,宏跑到超市买了把伞,送我回家。一路上,他把伞几乎全遮在我这边,而自己身上全湿透了。快要到我家时,他忽然把伞往我怀里一推,说了声:"我就不送你到家门口了,免得别人看见说你闲话。"不等我答言,就一头扎进雨幕中跑远。看着宏的背影,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撞击了一下,澎湃不已。

可惜,当我兴冲冲地跟母亲提起宏时,却遭到她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宏是农村人,是个打工仔,很难担负起我们这个家的重担。不但如此,亲戚们也轮番劝我放弃宏,理由如出一辙。我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也将供弟弟上学的事视为己任。想到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宏的势单力薄,我动摇了、妥协了。几天后,我约宏见面,提出了分手,我俩都哭了。再后来,姑姑给我介绍了一个在事业单位上班的小伙子。似乎,一切都尘埃落定,我的生活被放在预定的轨道上慢慢运行着。只是,我仍会常常想起宏,想起他的笑,想起他在雨中为我撑伞的样子,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苦笑着告诉自己:"我们没有缘分。"

谁知,他还在原地将我等待

可事情总让人难以预料。2002年冬天,和我交往了大半年的那个小伙子忽然提出分手,不管如何挽留,他还是走得异常决绝。

事后我才得知,有人帮他介绍了一个条件很好的姑娘。为此,我难过不已,成天唉声叹气,郁郁寡欢。母亲看到我的样子,也自责不已,忍不住说了句:"早知这样,我还不如成全你和宏,就算穷点,但不至于让人伤心啊。"听到这里,我更是禁不住悲伤嚎啕大哭。这一幕,被前来看望我的同学全看在了眼里。

腊月的一天,我一进家门,竟看见同学和宏站在屋里,宏的手里还拎着一大堆东西。

那一刹,我有些失神,半晌没有说话。同学赶紧告诉我:"宏是特意来看你,来给你母亲辞年的。""辞年?"我有些糊涂了,我看着同学,她笑着把宏推到我跟前,说:"人家一直没有谈朋友,在等你呢。"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我想笑,但一张嘴,却撇嘴哭了起来。那一次,母亲和亲戚都不再反对,他们终于明白:只有我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宏也保证:会尽一切努力帮助这个家,供弟弟上学。2003年9月,我们终于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幸福,靠两人一起创造

对于婚前的承诺,宏一直在努力兑现。为了多挣钱,他四处接活,经常干到深夜才回家。而那个家,是我俩在县城租的一个房子。为了省钱,我们租了一个小单间,阴暗、破旧,但能干的宏把房子重新粉刷,我自己动手做了窗帘、门帘,看上去倒也温馨。就在这个房子里,我们一住就是五年。

除了平时努力工作,宏还经常回家帮母亲干农活,喷农药、施肥、浇水等重活都被他包了。他的好让母亲又感动又内疚。此外,我俩的感情也好得让人羡慕。比如,宏总是抱怨我太节约,舍不得穿衣打扮,就自作主张给我买衣服。虽然有些心疼钱,但我心里却美滋滋的,忍不住穿到同事面前炫耀。每年我过生日或者情人节,宏都会送我玫瑰花,虽然只有一朵,但足以让我的心情灿烂。而我,也恨不能掏心窝般对宏好。看他工作辛苦,一向节约的我在伙食上却格外大方,顿顿不离肉,但我舍不得吃,每次都拼命往他碗里夹。看他吃得狼吞虎咽,我觉得好满足。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弟弟顺利进入大学学习,今年已经读大三,每年一万左右的费用全是宏辛苦所挣。不但如此,他见我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又漏雨又灌风,又把它重新整修了一遍。这些付出,我、母亲、弟弟、亲戚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知如何才能表达那份感激。记得,我曾在2006年春节吃团圆饭时当着所有亲人的面对他说了句:"老公,谢谢你。"他憨憨地回了一句:"谢什么?你是我妻子,我们是一家人。"

回味和宏一起走过五年,虽然艰辛,吃了不少苦,但在我看来,这都是幸福的经历。眼看生活越来越好,我的心更是无时无刻都充盈着温暖,不知如何表达,思来想去,不如留下这篇文章作为特殊的纪念。

知青子女

文/孙小琪

飞机降落时不到清晨5点,下雨,窗外夜色迷蒙,阵阵风雨打在舷窗上。坐了一夜飞机的乘客纷纷起身,一面嘟哝着,这么大的雨。扩音器响了,说外面下雨,请大家准备好雨具。是男声,很年轻。想起一路上跑前跑后的那位,身材纤细,帮助旅客上举行李安放时,我担心他有没有足够的力气。是他在广播吗?打开的机舱门旁,年轻的男女机组人员,细心地关照大家准备雨具,还递上了纸巾,有凛冽风雨中的温暖。他们是不是知青子女?脑子里冒出一个奇怪念头。

知青的“青春无悔”还是“蹉跎岁月”,讨论或是激辩很久了。那天,纷乱中,疲倦的邻座怔怔地说,我跟你说个故事。那是她在教学中认识的一个外来小伙,学习技能十分努力。毕业后,几次见面,次次不同。先是在一家修车店打工;不久做了小领导,管着店面;再后来自己开了公司……小伙子越来越忙,越来越沉稳,日渐练达后面少了天真和单纯。见老师的礼数,却是不变的。他总是认真回答她的每一个问题,满手油污,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的时候;着深色西服套装,雪白的衬衣熨得没一丝皱褶的时候,都一样。“我能感觉他身上有一股劲,执着,一步一步走,不焦躁。”她告诉我。有一次,小伙子请她喝茶,静静的午后,他说,你是教我本事的,我感谢你。我是知青子女,爸爸妈妈想回上海时,家里亲朋没有一个愿意接收落户口的,没有钱没有房,要凭空添一家子人,真是怪不得他们。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就要靠自己了,所以我一定要学好技能,要有本事。我要在上海站稳脚跟,我本来就是属于上海的。

大约过了一年还是两年,再见时,他轻轻地说,他租了房,把爸爸妈妈接来了。“他们做梦都满是上海啊!”年轻的眸子里几乎浮起沧桑。爸爸妈妈开始不肯,说自己老了,帮不了什么,来了会给儿子添麻烦,会影响儿子找对象。小伙子瓮声瓮气:“那样的对象,我不会要的。”经不起软磨硬泡,爸妈还是来了。“我再看看,有可能就开连锁店,他们要愿意,也可以做点事,那样心情会好。他们只有一个晚年了。”

另一个故事,关于街边咖啡店的。那是曾为租界的僻静马路,周遭没有多少店面。一个小小的长宽都不足十米的店面,装修精致古朴,里面各种研磨咖啡果汁的机器,洁净整齐地紧紧排列。有点不同凡响的是,铺面外侧街沿上有几只高脚凳,浅浅的半圆靠背,会让倚着站着的顾客感觉稳妥。铺面两端,立着两个圆柱般的透明家伙,像灯,也像火炉,火苗在里面呼呼往上蹿,挨近了,是温暖的。早春、深秋或是冬季,那情景因独特而吸引人。站着或倚着高脚凳的,常常是脚边放着粗帆布旅行包,大胡子眼窝凹陷的外国人,三五结伴,慢慢聊。这装潢配置,很容易让他们想起故乡,地中海边上,还是其他哪里。

店主是个寡言的年轻人,看得出,总在用心做。也许是因为兴趣,他端出的咖啡,盈盈的表面有花纹,枝叶对称,花朵活泛,像艺术品。喝咖啡的人总要多欣赏一会儿,有时就会抬头看看店主,会心一笑。

店主有他的心事。四十多年前,花季的母亲离家去了边远的山村,后来和贫下中农子弟结为夫妻,生下他,从此与上海渐行渐远。几十年天翻地覆的变化,母亲却还在村里,她的模样和口音,都变得和当地妇女无异。母亲老了,白发丛生。父亲永远怀疑母亲想回上海,母亲的眼神充满哀伤。儿子长到和父亲一般高时,她说,你去打工吧,到上海去,到上海去。于是,他来了。打拼好几年,开出这个咖啡店。偶尔,没有顾客的时候,他会看着马路发呆,如果有一个女孩走过,他就想,当年母亲就是这样在上海的马路上走的……他要全力挣钱,要有自己在上海的家,要把母亲接过来。

知青们开始老了,为一个时代的困惑仍在绵延。知青子女已然登堂入室,顾自掀开了自己的人生篇章。

保姆张嫂

文/李兰芳

张嫂是我家邻居,丈夫因病去世后,她带着两个女儿,过得很艰难。后来,她在县城某领导家里当保姆,这些年我们很少见她回家。

今年春节期间,我意外见到了她。她精神很好,只是消瘦了许多。她送来豆奶粉,执意让母亲收下。

事后母亲告诉我,她看张嫂年前回来得迟,冷锅冷灶的,就将自己准备的年货匀了一些给她,想让她在家过个安稳年。张嫂还像以前一样倔强,不愿欠一点儿人情,一定要报答我母亲。

这几年,张嫂过得异常辛苦,五十多岁的人,仍每天想尽办法、变着花样给人家做饭,跪在地上擦地板,还要给雇主一大家子人洗衣服,接送小孩上下学。她小心翼翼地做着每一件事,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到完美,生怕被雇主辞退。

她明白自己肩上挑着两个女儿的未来,要尽最大努力保住这份“收入颇丰”的工作。作为一个半辈子没有出过远门,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大龄农村妇女,保姆是她唯一可以胜任的高薪工作。

张嫂勤劳、坚韧、不服输的优良品质,影响了她的两个女儿,两个孩子都乖巧懂事、成绩优异。三年前,大女儿以高分考入某重点大学;去年,小女儿顺利升入县城重点高中。

张嫂虽辛苦,但她心中充满希望,祝愿她的明天更美好!